❶ 靜電放電的原理
靜電放電的原理:不同靜電電位的物體互相靠近或直接接觸引起的電荷轉移。
人體是最重要的靜電源,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1、人體接觸面廣,活動范圍大,很容易與帶有靜電荷的物體接觸或摩擦而帶電,同時也有許多機會將人體自身所帶的電荷轉移到器件上或者通過器件放電;
2、人體與大地之間的電容低,約為50一250pF,典型值為150PF,故少量的人體靜電荷即可導致很高的靜電勢;
3、人體的電阻較低,相當於良導體,如手到腳之間的電阻只有幾百歐姆,手指產生的接觸電阻為幾千至幾十千歐姆,故人體處於靜電場中也容易感應起電,而且人體某一部分帶電即可造成全身帶電。
(1)靜電為什麼會往導體上傳遞擴展閱讀:
靜電放電的特點:
靜電起電的最常見原因是兩種材料的接觸和分離。最經常發生的靜電起電現象是固體間的摩擦起電現象。此外還有剝離起電、破裂起電、電解起電、壓電起電、熱電起電、感應起電、吸附起電和噴電起電等 。物體的靜電起電—放電一般具有高電位、強電場和寬頻電磁干擾等特點。
防範措施:操作人員應在手腕上帶防靜電手帶,這種手帶應有良好的接地性能,這種措施最為有效。
❷ 為什麼靜電感應要定義在導體上
靜電感應的導體不接地就不會帶電 、 在靜電感應現象中、將導體放在帶電體周圍、導體中的自由電子在場電荷形成的電場中逆著電場線方向運動、達到靜電平衡時、導體兩端出現等量等量異號電荷、導體不接地、移走場電荷
❸ 靜電怎樣被導體傳導到梳頭發的梳子上
靜電的產生:
1.摩擦: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兩個不同材質的物體接觸後再分離,即可產生靜電,而產生靜電的最普通
方法,就是摩擦生電。材料的絕緣性越好,越容易是使用摩擦生電。另外,任何兩種不同物質
的物體接觸後再分離,也能產生靜電;。
2. 感應: 針對導電材料而言,因電子能在它的表面自由流動,如將其置於一電場中,由於同性相斥,異性相吸,正負離子就會轉移。
3. 傳導:針對導電材料而言,因電子能在它的表面自由流動,如與帶電物體接觸,將發生電荷轉移。
更多資訊歡迎登陸傑瑞久智官方網站。
❹ 為什麼靜電感應的實質是:電荷從導體的一部分轉移到了另一部分
導體中感應電荷的分布與導體表面的凹凸情況有關,a的二端,尖銳的一端電荷多,這二端的帶電量還與它們到帶帶電體的距離有關,哪點遠,哪點電荷多。無法定量計算。
❺ 靜電能被導體傳導嗎
只要兩者有靜電電壓差,就可以被導體傳導。
但樓上說的不太准確,靜電可以在沒有迴路的情況下傳導,只要有靜電電壓差就可以傳導。
舉個例子,一個懸空的金屬球帶靜電+50V,然後碰上一個也是懸空的金屬球帶靜電+10V,那麼碰撞後,兩者帶的靜電應該會傳導並保持相同的靜電電壓。
冬天羽絨服會產生很高的靜電,人體也會被傳導及感應到較高的靜電,當人碰到金屬物體時,就會放電,所以感覺到被電的的情況。
❻ 人身體上為什麼會有靜電,人是導體,應該把電導出去,為什麼還能使電存在人體中呢
人體為什麼會產生靜電靜電是由原子外層的電子受到各種外力的影響發生轉移,分別形成正負離子造成的。任何兩種不同材質的物體接觸後都會發生電荷的轉移和積累,形成靜電。人身上的靜電主要是由衣物之間或衣物與身體的摩擦造成的,因此穿著不同材質的衣物時「帶電」多少是不同的,比如穿化學纖維製成的衣物就比較容易產生靜電,而棉製衣物產生的就較少。而且由於乾燥的環境更有利於電荷的轉移和積累,所以冬天人們會覺得身上的靜電較大。
在不同濕度條件下,人體活動產生的靜電電位有所不同。在乾燥的季節,人體靜電可達幾千伏甚至幾萬伏。實驗證明,靜電電壓為5萬伏時人體沒有不適感覺,帶上12萬伏高壓靜電時也沒有生命危險。不過,靜電放電也會在其周圍產生電磁場,雖然持續時間較短,但強度很大。科研人員正在研究靜電電磁場對人體的影響。
如何解決?
避免靜電過量積累有幾種簡單易行的方法:
第一,到自然環境中去。有條件的話,在地上赤足運動一下,因為常見的鞋底都屬絕緣體,身體無法和大地直接接觸,也就無法釋放身上積累的靜電。
第二,盡量少穿化纖類衣物,或者選用經過防靜電處理的衣物。貼身衣服、被褥一定要選用純棉製品或真絲製品。同時,遠離化纖地毯。
第三,秋冬季要保持一定的室內濕度,這樣靜電就不容易積累。室內放上一盆清水或擺放些花草,可以緩解空氣中的靜電積累和灰塵吸附。
第四,長時間用電腦或看電視後,要及時清洗裸露的皮膚,多洗手、勤洗臉,對消除皮膚上的靜電很有好處。
第五,多飲水,同時補充鈣質和維生素c,減輕靜電對人帶來的影響。
你穿的鞋子和地是絕緣的,所以導不出去
❼ 靜電的原理
任何物質都是由原子組合而成,而原子的基本結構為質子、中子及電子。科學家們將質子定義為正電,中子不帶電,電子帶負電。
在正常狀況下,一個原子的質子數與電子數量相同,正負電平衡,所以對外表現出不帶電的現象。但是由於外界作用如摩擦或以各種能量如動能、位能、熱能、化學能等的形式作用會使原子的正負電不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摩擦實質上就是一種不斷接觸與分離的過程。有些情況下不摩擦也能產生靜電,如感應靜電起電,熱電和壓電起電、亥姆霍茲層、噴射起電等。
任何兩個不同材質的物體接觸後再分離,即可產生靜電,而產生靜電的普遍方法,就是摩擦生電。材料的絕緣性越好,越容易產生靜電。
因為空氣也是由原子組合而成,所以可以這么說,在人們生活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有可能產生靜電。
(7)靜電為什麼會往導體上傳遞擴展閱讀:
1、靜電現象
在公元前六世紀,人類就發現琥珀摩擦後,能夠吸引輕小物體的「靜電現象」。這是自由電荷在物體之間轉移後,所呈現的電性。
此外絲綢或毛料摩擦時,產生的小火花,是電荷中和的效果。「雷電」則是大自然中,因為雲層累積的正負電荷劇烈中和,所產生的電光、雷聲、熱量。
靜電現象包括許多大自然例子,像塑膠袋與手之間的吸引、似乎是自發性的谷倉爆炸、在製造過程中電子元件的損毀、影印機的運作原理等等。當一個物體的表面接觸到其它表面時,電荷集結於這物體表面成為靜電。
雖然電荷交換是因為兩個表面的接觸和分開而產生的,只有當其中一個表面的電阻很高時,電流變的很小,電荷交換的效應才會被注意到。因為,電荷會被入陷於那表面,在那裡度過很長一段時間,足夠讓這效應被觀察到的一段時間。
靜電現象是由點電荷彼此相互作用的靜電力產生的。庫倫定律專門描述靜電力的物理性質。在氫原子內,電子與質子彼此相互作用的靜電力超大於萬有引力,靜電力的數量級大約是萬有引力的數量級的40 倍。
2、靜電感應
靜電感應是一種導體因受外電場的影響而在表面不同的部分出現正負電荷的現象。一般在其附近帶電體的電場作用下,導體中的自由電子進行重新分布,直至導體內的電場的強度減小到零為止。
結果靠近帶電體的一端出現與它異號的電荷,另一端出現與它同號的電荷。當發生靜電感應時,由靜電感應所得的感應電荷,必為同時產生,且正、負電量相等。
當帶電體被移開時,導體上的電荷將恢復原來不帶電的狀態。
3、靜電干擾
人體產生的靜電干擾可以改變人體體表的正常電位差,影響心肌正常的電生理過程及心電在無干擾下的正常傳導。
這種靜電能使病人加重病情或誘發早搏等,持久的靜電還會使血液的鹼性升高,導致血清中的鈣含量下降,鈣的排泄增加,從而引起皮膚瘙癢、色素沉著,影響人的機體生理平衡,干擾人的情緒等。
不少電腦工作者臉部多發紅斑、色素沉著等面部疾病,由於電腦屏幕產生的靜電吸引大量懸浮的灰塵,使面部受到刺激引起的。
此外,由於老年人的皮膚比年輕人相對乾燥,加上心血管系統老化、抗干擾能力減弱等因素,更容易受靜電的危害,引發心血管疾病。
❽ 靜電感應為什麼會帶電
靜電感應(英文:Electrostatic inction)是在外電場的作用下導體中電荷在導體中重新分布的現象.一個帶電的物體與不帶電的導體相互靠近時由於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會使導體內部的電荷重新分布,異種電荷被吸引到帶電體附近,而同種電荷被排斥到遠離帶電體的導體另一端.故,當帶電物體帶的電多時,導體中與其帶相反電荷的異種電荷被吸引到帶點物體近端越多.當帶點物體與導體間產生的吸引力足夠大時會使兩物體相互移動而接觸,這個時候兩物體間電荷就會相互傳遞
❾ 靜電產生的原理與運用
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分子是由原子組成,原子中有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荷的質子組成。在正常狀況下,一個原子的質子數與電子數量相同,正負平衡,所以對外表現出不帶電的現象。但是電子環繞於原子核周圍,一經外力即脫離軌道,離開原來的原子兒而侵入其他的原子B,A原子因缺少電子數而帶有正電現象,稱為陽離子、B原子因增加電子數而呈帶負電現象,稱為陰離子。
造成不平衡電子分布的原因即是電子受外力而脫離軌道,這個外力包含各種能量(如動能、位能、熱能、化學能……等)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兩個不同材質的物體接觸後再分離,即可產生靜電。
當兩個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時就會使得一個物體失去一些電荷如電子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使其帶正電,而另一個體得到一些剩餘電子的物體而帶負電。若在分離的過程中電荷難以中和,電荷就會積累使物體帶上靜電。所以物體與其它物體接觸後分離就會帶上靜電。通常在從一個物體上剝離一張塑料薄膜時就是一種典型的「接觸分離」起電,在日常生活中脫衣服產生的靜電也是「接觸分離」起電。
固體、液體甚至氣體都會因接觸分離而帶上靜電。這是因為氣體也是由分子、原子組成,當空氣流動時分子、原子也會發生「接觸分離」而起電。
我們都知道摩擦起電而很少聽說接觸起電。實質上摩擦起電是一種接觸又分離的造成正負電荷不平衡的過程。摩擦是一個不斷接觸與分離的過程。因此摩擦起電實質上是接觸分離起電。在日常生活,各類物體都可能由於移動或摩擦而產生靜電。
另一種常見的起電是感應起電。當帶電物體接近不帶電物體時會在不帶電的導體的兩端分別感應出負電和正電。
在乾燥和多風的秋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種現象:晚上脫衣服睡覺時,黑暗中常聽到噼啪的聲響,而且伴有藍光,見面握手時,手指剛一接觸到對方,會突然感到指尖針刺般刺痛,令人大驚失色;早上起來梳頭時,頭發會經常「飄」起來,越理越亂,拉門把手、開水龍頭時都會「觸電」,時常發出「啪、啪」 的聲響,這就是發生在人體的靜電,上述的幾種現象就是體內靜電對外「放電」的結果。
人體活動時,皮膚與衣服之間以及衣服與衣服之間互相摩擦,便會產生靜電。隨著家用電器增多以及冬天人們多穿化纖衣服,家用電器所產生的靜電荷會被人體吸收並積存起來,加之居室內牆壁和地板多屬絕緣體,空氣乾燥,因此更容易受到靜電干擾。
由於老年人的皮膚相對比年輕人乾燥以及老年人心血管系統的老化、抗干擾能力減弱等因素,因此老年人更容易受靜電的影響。心血管系統本來就有各種病變的老年人,靜電更會使病情加重或誘發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過高的靜電還常常使人焦躁不安、頭痛、胸悶、呼吸困難、咳嗽。
為了防止靜電的發生,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室內要勤拖地、勤灑些水,或用加濕器加濕;要勤洗澡、勤換衣服,以消除人體表面積聚的靜電荷。發現頭發無法梳理時,將梳子浸入水中片刻,等靜電消除之後,便可以將頭發梳理服帖了。脫衣服之後,用手輕輕摸一下牆壁,摸門把手或水龍頭之前也要用手摸一下牆,將體內靜電「放」出去,這樣靜電就不會傷你了。對於老年人,應選擇柔軟、光滑的棉紡織或絲織內衣、內褲,盡量不穿化纖類衣物,以使靜電的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
如何防止靜電
人體活動時,皮膚與衣服之間以及衣服與衣服之間互相摩擦,便會產生靜電。隨著家用電器增多以及冬天人們多穿化纖衣服,家用電器所產生的靜電荷會被人體吸收並積存起來,加之居室內牆壁和地板多屬絕緣體,空氣乾燥,因此更容易受到靜電干擾。
由於老年人的皮膚相對比年輕人乾燥以及老年人心血管系統的老化、抗干擾能力減弱等因素,因此老年人更容易受靜電的影響。心血管系統本來就有各種病變的老年人,靜電更會使病情加重或誘發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過高的靜電還常常使人焦躁不安、頭痛、胸悶、呼吸困難、咳嗽。
為了防止靜電的發生,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室內要勤拖地、勤灑些水,或用加濕器加濕;要勤洗澡、勤換衣服,以消除人體表面積聚的靜電荷。發現頭發無法梳理時,將梳子浸入水中片刻,等靜電消除之後,便可以將頭發梳理服帖了。脫衣服之後,用手輕輕摸一下牆壁,摸門把手或水龍頭之前也要用手摸一下牆,將體內靜電「放」出去,這樣靜電就不會傷你了。對於老年人,應選擇柔軟、光滑的棉紡織或絲織內衣、內褲,盡量不穿化纖類衣物,以使靜電的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
1、出門前去洗個手,或者先把手放牆上抹一下去除靜電,還有盡量不穿花纖的衣服。
2、為避免靜電擊打,可用小金屬器件(如鑰匙)、棉抹布等先碰觸大門、門把、水龍頭、椅背、床欄等消除靜電,再用手觸及。
3、穿全棉的內衣。
4、准備下車的時候,用右手握住檔,然後用手指碰著下面鐵的部位,然後開車門,把左手放在車門有鐵的位置,但是左手別松,然後把右手放掉,下車,這時候你再用右手抓著門就不會被電到了~~哈。。接下去,用力一關,,搞定~~
5、對付靜電,我們可以採取「防」和「放」兩手。「防」,我們應該盡量選用純棉製品作為衣物和家居飾物的面料,盡量避免使用化纖地毯和以塑料為表面材料的傢具,以防止摩擦起電。盡可能遠離諸如電視機、電冰箱之類的電器,以防止感應起電。「放」,就是要增加濕度,使局部的靜電容易釋放。當你關上電視,離開電腦以後,應該馬上洗手洗臉,讓皮膚表面上的靜電荷在水中釋放掉。在冬天,要盡量選用高保濕的化妝品。常用加濕器。有人喜歡在室內飼養觀賞魚和水仙花也是調節室內濕度的一種好方法。
另外,推薦給您一個經濟實用的加濕方法:在暖氣下放置一盆水,用一條舊毛巾(或吸水好的布),一頭放在水裡,一頭搭在暖氣上,這樣一晝夜可以向屋裡蒸發大約三升水。如果每個暖氣都這樣做,整個房間就會感到濕潤宜人。您不妨試試。
6、勤洗澡、勤換衣服,能有效消除人體表面積聚的靜電。
人們在日常生活里,有時由於穿著、氣候、摩擦等原因,常常導致身體積累靜電。而突然碰處金屬時,就會招受電擊的疼痛感,某階段常發生時甚至可以造成某種心理壓力。如果暫時迴避接觸鐵器,身上的電荷可能會積累更多,早晚會受更大的電擊。
下面是兩個小竅門,有助於防止這種電擊。
1、在房屋內,地毯與鞋底摩擦後可能產生靜電,在屋外也可能由於刮風導致身上帶電。這時進出要碰鐵門時小心,手可能挨電打。反復遇到這樣的情況後,可採取如下辦法避免電擊:
在碰鐵門時,不要直接用手直接接觸鐵門,而是用手先大面積抓緊一串你口袋裡的鑰匙(通常這並不會遭電擊),然後,用一個鑰匙的尖端去接觸鐵門,這樣,身上的電就會被放掉,而且不會遭電擊。
原理:手上放電的疼痛是由於高壓放電,由於放電時手與鐵門突然接觸時是極小面積的接觸,因而產生瞬間高壓。如果拿出來口袋裡的鑰匙,先大面積握住鑰匙(一串鑰匙本身不能傳走多少電荷因而這時也不會有電擊),再用一把鑰匙的尖端去接觸大的導體,這時,放電的接觸點就不是手皮膚上的某個點,而是鑰匙尖端,因此手不會感到疼痛(也許鑰匙會!----如果它有疼感的話)。
2、下計程車時也常發生電擊現象。主要由於下車時身體與座位摩擦產生靜電積累,而下車後關門時,手突然碰鐵門就會遭電擊。
這種情況常發生時,最好注意:下車時,即在身體與座位摩擦時,就提前手扶金屬的車門框,可以在摩擦產生靜電時,隨時把身上的靜電排掉,而不至於下車後突然手碰鐵門時放電
靜電利與弊
我們知道,摩擦可以起電。摩擦後的正負電荷是被束縛在帶電體上的。它不能像電線中的電荷那樣定向移動,所以,人們稱之為靜電荷,簡稱靜電。
靜電的危害很多,它的第一種危害來源於帶電體的互相作用。在飛機機體與空氣、水氣、灰塵等微粒摩擦時會使飛機帶電,如果不採取措施,將會嚴重干擾飛機無線電設備的正常工作,使飛機變成聾子和瞎子;在印刷廠里,紙頁之間的靜電會使紙頁粘合在一起,難以分開,給印刷帶來麻煩;在制葯廠里。 由於靜電吸引塵埃,會使葯品達不到標準的純度;在放電視時熒屏表面的靜電容易吸附灰塵和油污,形成一層塵埃的薄膜,使圖像的清晰程度和亮度降低;就在混紡衣服上常見而又不易拍掉的灰塵,也是靜電搗的鬼。靜電的第二大危害,是有可能因靜電火花點燃某些易燃物體而發生爆炸。漆黑的夜晚,我們脫尼龍、毛料衣服時,會發出火花和「叭叭」的響聲,這對人體基本無害。但在手術台上,除電火花會引起麻醉劑的爆炸,傷害醫生和病人;在煤礦,則會引起瓦斯爆炸,會導致工人死傷,礦井報廢。
總之,靜電危害起因於用電力和靜電火花,靜電危害中最嚴重的靜電放電引起可燃物的起火和爆炸。人們常說,防患於未然,防止產生靜電的措施一般都是降低流速和流量,改造起電強烈的工藝環節,採用起電較少的設備材料等。最簡單又最可靠的辦法是用導線把設備接地,這樣可以把電荷引人大地,避免靜電積累。細心的乘客大概會發現;在飛機的兩側翼尖及飛機的尾部都裝有放電刷,飛機著陸時,為了防止乘客下飛時被電擊,飛機起落架上大都使用特製的接地輪胎或接地線; 以泄放掉飛機在空中所產生的靜電荷。我們還經常看到油罐車的尾部拖一條鐵鏈,這就是車的接地線。適當增加工作環境的濕度,讓電荷隨時放出,也可以有效地消除靜電。潮濕的天氣里不容易做好靜電試驗,就是這個道理。科研人員研究的抗靜電劑,則能很好地消除絕緣體內部的靜電。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對於靜電這一隱蔽的搗蛋鬼。 只要摸透了它的脾氣,揚長避短,也能讓它為人類服務。比如, 靜電印花、靜電噴塗、靜電植絨、靜電除塵和港電分選技術等, 已在工業生產和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靜電也開始在淡化海 水,噴灑農葯、人工降雨、低溫冷凍等許多方面大顯身手,甚至在字宙飛船上也安裝有靜電加料器等靜電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