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諸葛亮的隆中訪問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諸葛亮的隆中訪問

發布時間: 2022-05-16 04:19:04

① 諸葛亮到 隆中的 原因

豬哥亮游學於襄陽 躬耕於南陽。

「隆山」 可能並非實指的山名,「隆」字或為描述山貌所用詞。「宛中隆」之山皆可稱作「隆山」(《爾雅•釋山》)。
李興文中明明白白的「登隆山」卻被那位「文辭鄙拙,蕪舛不倫……文體混漫義不可解(房玄齡《晉書本傳》)」的王隱莫名奇妙地改作「至隆中」。
「隆山」與「隆中」一字之差,可見房玄齡對其評價是極為切實中肯的。
然北魏酈道元也未經考實,將其記入《水經注》中,酈道元地理著作包含可讀性、文學性是其它地理書所不能比的,其中一些篇章已成為名作。然亦舛誤不少,尤其對一些早期文獻的引入隨意性很大。西晉王隱書中講述李興作文背景時也只是說「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但酈道元竟然直稱「車騎沛國劉季和之鎮襄陽也……」,這完全是不顧史實的發揮。
《水經注》中此類例子並不鮮見,皆因酈氏稽核不明所致。在《水經注卷三十一滍水》中講到「滍水東逕應城南」時,酈聯想到此地為周代應國,於是就賣弄起了自己的學問,說「故應鄉也,應侯之國」,緊接著又說「《詩》所謂應侯順德者也。」殊不知,《詩•大雅•下武》 「媚茲一人,應侯順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中「應侯順德」說的是「語賢智之人以善言,則順行之」、「侯,維也。武王既成王業,天下咸法則之。故人思所以媚之者,維順其德以應之。」、「侯,維。言天下之人皆愛戴武王,以為天子,而所以應之,維以順德。」因而成為千古笑柄!
李興文中的「隆山」可能並非實指的山名,「隆」字或為描述山貌所用詞。因為「宛中隆」之山皆可稱作「隆山」(《爾雅•釋山》)。
習鑿齒《漢晉春秋》稱襄陽城西有「隆中」, 顯受王隱錯謬影響;並使其「成為」南陽飛地。這是條孤證,又出自雜史,實不足取。習將襄陽相關孔明遺跡所在說成是王隱講過的「隆中」,再結合《出師表》諸葛亮自述的「躬耕於南陽」又將「隆中」隸於南陽。雜史《漢晉春秋》影響不可低估!
後來注者以訛傳訛,最終「隆山」被後人淡忘,由王隱發端的「隆中」被硬性定位在沔之陰的襄陽城西。此後,「沔之陽(的)隆山」成了「沔之陰(的)隆中」。造成「南陽躬耕地」的千年之爭!

宋司馬光在《咨治通鑒》中雲:「初,琅琊人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魏略》雲:「諸葛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學。」據上述記載,建安初年,諸葛亮在襄陽隆中住過,不是躬耕,而是游學。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西漢時期,譚其驤主編,1982年版)。該地圖集中,西漢時南陽郡與南郡以漢水為界,漢水以北為南陽郡,漢水以南為南郡,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東漢時期,譚其驤主編,1982年版)。該地圖集在現今「隆山」處並無標注「隆山」二字,而是清楚的標注了「阿頭山」這三個字。而且阿頭山歸了鄧縣管。鄧縣越過了漢水跑到南岸把「阿頭山」給管上了。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三國時期,譚其驤主編,1982年版)。該地圖集在「阿頭山」處,沒有了「阿頭山」這三個字,確成了「隆中」二字。這是為什麼?是誰改的名?證據何在?鄧縣又把隆中給管上了,憑什麼?
宛自古就是南陽的首府,也是南陽的簡稱,宛曾是南陽的郡治、府治的所在地。卧龍崗就在宛城西邊七里,可是不能算是南陽;隆中隔漢水離南陽二百六十里,卻能算是南陽。隆中離襄陽二十里也不能算是襄陽。這種「襄陽說」的道理能說得通嗎?合乎邏輯嗎?宛就不是南陽嗎?隆中就是南陽嗎?南陽就是指隆中嗎?

② 概括諸葛亮隆中決策

諸葛亮隆中決策主要內容: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時,諸葛亮針對劉備所提的問題陳述其對策,當時諸葛亮只有26歲。此後,諸葛亮即出山輔佐劉備,做劉備的軍師(後為丞相),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的對策後來成為指導劉備若干年行動的綱領。

諸葛亮在對策中,為劉備成就蜀漢大業規劃了一條明確而又完整的內政、外交政策和軍事路線,相當周詳地描繪出了一個魏、蜀、吳鼎足三分之勢的藍圖。

這個藍圖,是建立在對現實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劉備後來就是基本上按照這個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

(2)諸葛亮的隆中訪問擴展閱讀

諸葛亮隆中決策的大概內容:

諸葛亮遂向劉備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諸葛亮分析道:自董卓擅政以來,各地豪傑並起,占據州、郡的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聲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終之所以能打敗袁紹,以弱勝強的原因,不僅依靠的是天時,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

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歷三世,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只可以把他作為外援,但是不可謀取他。

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卻沒有能力守住它。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高祖憑借它建立了帝業。

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占據漢中,人民殷實富裕,物產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

將軍是漢室宗親,而且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飢似渴,如果能占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

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麼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為《隆中對》。劉備聽後大贊,力邀諸葛亮相助,於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系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諸葛亮時年27歲。

③ 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是什麼

前面幾位已經把「隆中對」的內容講出來了,我就不再復制粘貼了,這里就說一下「隆中隊」的戰略意圖吧
根據當時漢朝疆域的地理因素,荊州正位於天下之中,南北要道,持有荊州,進可北上,退可南竄,這點已經在國共內戰後期被證明,就是因為握有湖南湖北的廣大山區,國軍才可以憑借劣勢兵力拖住共軍,使主力得以南撤,所以諸葛亮的第一個戰略目標便是要佔有荊州
其實蜀頭楚腰吳尾,這個戰略目標魯肅早就跟孫策建議過
當然這一點是很難做到的,因為荊州軍事意義的重要,所以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誰佔有荊州,誰的力量在戰略上就佔有優勢,三分鼎立平衡的局面就會被打破,在伐吳失敗後諸葛亮便認識到這一點,所以這一戰略目標就改變為在蜀國北伐時,至少要讓荊州方向有軍事力量支援,也就是要結好孫權
其次,要增加戰略迴旋地盤,就要擁有益州,用益州的財力人力支持前線的軍事政治行動
而且益州的漢中是漢朝的發源地,這是一個很大的政治資本,且可以時時威脅西都長安,實現兩路夾擊的戰略目標
當然佔有益州,限於益州的人口經濟條件,是不可能完全支撐整個戰爭,所以要南下侵略南中地區,掠奪南中的人口和經濟作物,其實還有一個隱含的意思,就是要通過荊州,佔有當時士家佔領的跤州,當然這個戰略目標最後的實現者卻是孫權
擁有荊州、益州後(當然包括上文提到的南中和跤州),就可以等待曹操軍事集團內部發生驟變,立刻兵分兩路,一路出漢中,一路出宛城,威脅當時的政治中心,長安、洛陽兩地
當然這個戰略計劃是有很多現實的操作問題,例如荊州的佔有問題,孫權的政治傾向,南中的收服等等,這些問題都在後來一一表現出來了
「隆中對」用現在的眼光看,是一個非常精彩的戰略策劃,但卻是一個蹩腳的軍事計劃方案,它充分體現了應該在戰略上輕視敵人的原則,但卻沒有在戰術上真正重視敵人,而且斗爭對象稍顯片面,最重要的是沒有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最終導致了諸葛亮這個精彩的策劃方案只能付諸東流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

④ 諸葛亮的古隆中到底在現在的哪裡

當今中國有兩個“隆中”,一在河南省南陽市南郊;二在湖北省襄陽市西郊。如今,河南省南陽市南郊的“隆中”負責人說,這里的“隆中”才是諸葛亮隱居的“隆中”,作《隆中對》的隆中,因為在諸葛亮的《前出師表》里明明寫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唐代宰相親自編撰的中國第一部全國地理總志,證實了萬山為南郡和南陽郡的西部分界。雖然這里沒有提到“隆中"這個名詞,但是提到“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西北二十里”,其實就是正史中“隆中”的所在地。

⑤ 水鏡先生派了書童去諸葛亮住的隆中訪問.改成把字句 然後再改成被字句

水鏡先生把書童派去諸葛亮住的隆中訪問
書童被水鏡先生派去諸葛亮住的隆中訪問

⑥ 隆中對的背景資料

隆中對背景資料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廣大農民在殘酷的剝削壓迫下,紛紛舉行起義。其中聲勢最大的是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 東漢統治者利用地方豪強武裝鎮壓農民起義軍,因此各地豪強武裝擴大了勢力,各據一方,互相混戰。當時袁紹佔有現在的遼寧省、河北省、山東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北部一帶,勢力最大。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之戰以幾萬兵力打敗袁紹幾十萬大軍之後,到公元206年完全佔有袁紹的地盤,成為勢力最強大的軍閥,整個黃河流域,幾乎都在他的控制范圍。孫權佔有長江下游一帶,包括現在的江蘇省長江以南部分和浙省北部,以及安徽省的宣城、江西省的吉安等地。劉表據有現在的湖北省荊州二帶。劉璋佔有現在的四川省。張魯占據了現在四川省北面的漢中一帶。 劉備在公元186年靠鎮壓黃巾軍起家,只有幾千人馬,沒有地盤,先後曾依附曹操、袁紹等人。曹操袁紹作戰時,劉備被袁紹派到汝南活動,擾亂曹操的後方。公元201年被曹操趕到荊州投奔劉表,屯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看守荊州的北門,以防曹操。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薦下,劉備三次親自到現在湖北省襄陽縣城西20里的隆中訪問諸葛亮,向諸葛亮請教統一天下的大計,並請他出山輔佐自己。當時諸葛亮只有26歲。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諸葛亮當了劉備的軍師,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