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第一次訪問蘇聯視頻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第一次訪問蘇聯視頻

發布時間: 2022-05-14 13:07:16

A. 1949年12月16日 毛澤東訪問蘇聯的前前後後

1949年12月16日—1950年2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對蘇聯進行訪問。
新中國成立後,針對當時的國際形勢,毛澤東提出了向蘇聯及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倒」的基 本外交戰略。
毛澤東親訪蘇聯便是這種基本外交戰略的集中體現。此行的使命是與蘇聯領導人商談兩黨兩 國之間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問題,了解蘇聯的經濟與文化建設,商談和簽訂有關的條約 和協定。
毛澤東率代表團12月16日到達莫斯科,會見了斯大林,高度評價斯大林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的貢獻,就中蘇重要的政治與經濟問題交換意見。兩國政府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條約有效期30年。
同時,雙方還簽訂了《中蘇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和《中蘇關於貸款給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
毛澤東在臨別演說中高度評價了中蘇兩國人民的團結與友誼。他贊揚蘇聯經濟、文化及其他 各項重要的建設經驗,認為這將成為中國建設的榜樣。
這次訪問,對於增強中蘇兩黨兩國和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做出了巨大貢獻。

B. 換了人間訪問蘇聯是哪一集

在第18集訪問蘇聯

C. 尼克松訪華和訪問蘇聯(1970s) 哪個更具有歷史意義

背景:

上任後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在面臨美國被越南戰爭拖累下,使美國國內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有點類似911)也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對美國的內外進行著相應的調整。在1969年,美國出台了尼克松主義。美國在尼克松主義的指揮下,越南戰爭得以結束,美蘇關系得以緩和,同時,中美關系正常化了。

尼克松訪華的意義

1.這是美國總統歷史上第一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尼克松訪華打破了中美隔絕二十多年的堅冰。(註:當時兩國之間還沒有建立外交關系的)。同時,美國承認台灣海峽兩岸都是中國人這一概念。

2.當時中國和蘇聯出現分歧,美國很需要爭取中國一方。

另外,尼克松訪問蘇聯是在1972年。

尼克松訪問蘇聯的意義

1.尼克松,這位第一個訪問蘇聯的美國總統。
2.修補越戰後兩國關系。
3.美蘇都同意「盡最大努力避免軍事對抗」,都贊同在中歐「雙方都削減」武力的想法。

D. 毛澤東首次訪問蘇聯多少天

共73天。

1949年12月,毛澤東開始了他的第一次莫斯科之行,這是他一生當中第一次出國訪問。毛澤東此次出訪,一是給斯大林祝壽,二是簽訂新的中蘇條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月2日,蘇聯承認了新中國,並決定建立外交關系。當毛澤東看過機要秘書送來的莫斯科照會之後,激動得同機要秘書握了握手。

這位機要秘書給毛澤東送過無數次文件,像這樣的握手還是第一次,這足以表明毛澤東對蘇聯承認新中國何等重視和激動。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成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斯大林擔心的毛澤東的身份問題已不復存在。11月5日,科瓦廖夫告訴毛澤東,斯大林願意在任何時候歡迎毛澤東去莫斯科。

毛主席於1949年12月6日乘火車離開北京赴莫斯科,1950年2月17日,毛主席離莫斯科回國。

新中國誕生兩個月後,毛澤東主席就前往蘇聯訪問。這是新中國國家元首第一次出國訪問。

(4)第一次訪問蘇聯視頻擴展閱讀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意義重大。1951年10月23日,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講話說:條約定下來比不定好。

定下來,就有了靠,可以放手做別的事。現在把兩國的友誼在條約上固定下來,我們可以放手搞經濟建設。外交上也有利。

「我們是新起的國家,困難多,萬一有事,有個幫手,這樣可以減少戰爭的可能性。」

與蘇聯締結了新的互助條約,毛澤東完成了一項重大的任務,這是他政治生涯中少有的經歷。通過直接接觸,毛澤東對斯大林有了新認識。

E. 毛主席第一次訪問蘇聯時說的中長鐵路是哪一段

斯大林還是可以跟人家妥協的。我們跟他就有不同意見,我們要訂中蘇條約,他不要訂。等到他答應訂了,我們要中長鐵路,他就不給。但是老虎口裡的肉還是可以拿出來的。」 ①

「我在莫斯科和斯大林談判中蘇條約問題,中長鐵路、合股公司、國境等問題時,我的態度是:第一,你提出,我不同意的要爭;第二,如果你一定要堅持,我可以接受,但保留意見。這是因為顧全社會主義利益。」 ②

F. 毛主席第一次訪門蘇聯蘇聯給我國多少貸款

蘇聯當時給我國貸了3億元的貸款,畢竟毛主席親自到訪蘇聯,當時還是中國拖住了進攻蘇聯的日本法西斯,所以給我國貸的款是很多的。

G. 菲總統會見美防長為什麼照本宣科

為防止造成誤讀,此前以「反美」形象著稱的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24日在與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的會晤中,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談及雙邊關系。同一天,杜特爾特還當著前來菲律賓參加東盟防長擴大會議的十多個國家防長的面,感謝了美國等國家在菲政府軍打擊馬拉維極端武裝分子過程中提供的幫助。

然而一個尷尬的事實是,當風塵僕僕的馬蒂斯抵達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之際,五艘來自俄羅斯的軍艦已經安然在這座城市的軍港里待了兩天,並於25日正式向菲律賓移交一批無償援助的軍事裝備。

菲律賓媒體注意到,在杜特爾特24日的行程中,與馬蒂斯的會晤時間也被安排在了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之後。

「杜特爾特毫不掩飾他與美國的戰略對手發展關系的意圖,」路透社評價道,「這一努力已經初現成果。」


當地時間2017年10月24日,菲律賓克拉克,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會見了前來參加第11屆東盟防長會的各國國防部長。這是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會見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 視覺中國 圖

路透社24日報道稱,美國駐菲大使金成(Sung Kim)表示,美國是菲律賓唯一締結條約的盟友,與菲律賓有著遠為深刻的聯系。金成對跟隨馬蒂斯抵菲的記者團表示,「我不會因為俄羅斯等國對菲提供一些軍事裝備就感覺受到威脅。我們向菲律賓提供重要裝備已經持續很多很多年了。而俄羅斯等國只是提供了一些槍支,我不認為這值得引起美國的擔憂。」

「如果足夠細心就會發現,杜特爾特和美國之間的不愉快主要發生在奧巴馬時代。自從特朗普上台之後,杜特爾特就很少對美國,尤其是對美國高層領導人惡語相向。」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主任庄國土對澎湃新聞表示,盡管近期杜特爾特也激烈回應了一些美國國會議員的涉菲言論,但並沒有實質性地影響美菲關系。

「從目前來看,俄羅斯能夠提供給菲律賓的利益還非常有限,並且僅僅局限在安全和防務領域,」庄國土表示,「相比之下,美國與菲律賓之間擁有60多年的軍事同盟關系,和殖民地與老牌宗主國之間的歷史紐帶,不僅兩軍之間互信和理解程度高,並且菲律賓民間社會還有著根深蒂固的親美情緒。因此無論杜特爾特怎樣口不擇言,美國始終能做到對菲美關系保持淡定。」

H. 1948年~1949年的 「南斯拉夫事件

1948—1949年蘇南沖突原因新探

1948~1949年的蘇聯和南斯拉夫沖突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國際關系領域內的重大事件。一方面,從國際共運的角度看,蘇南沖突發生在共產黨情報局建立(1947年9月)半年後,它使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產生了思想混亂和力量渙散的消極後果。另一方面,從國際關系角度看,蘇南沖突發生的時間距美蘇冷戰爆發(1947年)後不到一年,沖突的結果因為南斯拉夫脫離了蘇聯東歐集團而削弱了蘇聯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進行冷戰的力量。
在蘇聯東歐集團內部,蘇聯同南斯拉夫的關系在1948年公開沖突之前一直具有一種蘇聯與其它東歐國家關系的不同特點,即,兩國的關系既密切友好又存有齟齬和矛盾。說密切友好,是因為兩國的國內體制和對外政策方面具有許多相似之處;有齟齬和矛盾,是因為除了在大方向上基本相同以外兩國不盡一致的民族利益、各不相同的地位和環境使它們在一些具體問題上觀點相悖和做法抵牾。
蘇南沖突實際上是蘇聯領導人為了冷戰的需要而對集團內部進行清理和整肅的產物。因為在美蘇冷戰已經爆發的情況下,只有在蘇聯東歐集團內部首先達到思想上的整齊劃一和行動上的步調一致,才能在冷戰中與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進行有力的對抗和斗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蘇聯在東歐的勢力范圍和蘇聯的安全帶。但是這種清理和整肅卻產生了事與願違的結果。

※ ※ ※

蘇南沖突的主要原因是雙方在對外關系方面和雙邊關系中存在著深刻的分歧和矛盾。從蘇聯方面來講,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南斯拉夫在對外事務中不同蘇聯協商和協調,擅自行動和自行其是,表現出太強的自主傾向, 甚至想充當巴爾乾地區的領袖。它集中地反映在下述幾個問題上。
一,巴爾干聯邦問題。早在戰爭期間,南共領導人鐵托就通過其發言人公開闡述了建立巴爾干聯邦的計劃:「我們必須建立一個巴爾干聯邦,其第一步,將由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結成聯盟。第二步,我們將邀請阿爾巴尼亞加入,它將享有充分、平等的權利。」而就希臘而言,「不是必須使希臘加入這個聯邦,就是我們必須同它結成永久性的聯盟」。[1] 同年9月保加利亞解放後,南保兩國開始討論建立南保聯邦的問題。蘇聯當時也是持贊成態度的。蘇聯駐英國大使邁斯基在同南斯拉夫流亡政府代表談話中表示,蘇聯希望看到,戰後東歐一些國家在蘇聯的幫助下,相互結合,成立若干聯邦。[2] 但是當時組建聯邦的步伐由於遇到了兩個難題而停滯不前。其一是,1945年1月初,西方國家反對建立南保聯邦和簽訂南保互助條約。它們的理由是,保加利亞作為戰敗國被置於三大國的管制之下,無權處置它領土。這樣就決定把事情擱置到對保和約簽署以後。[3] 其二是,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兩國本身在如何組建聯邦的問題上存在著分歧。南斯拉夫是由六個共和國組成的,它希望未來的南保聯邦是以六加一的形式組成,也就是說加入聯邦的保加利亞的地位與其它六個共和國是一樣的。而保加利亞則主張未來的聯邦是南保兩國以一加一方式組成的雙重聯邦。斯大林支持保加利亞的立場。

1946年5月27~28日,斯大林在同鐵托的會談中,改變了在對保和約簽署之前南保不建立聯邦和不簽訂互助條約的立場。這樣蘇南兩國在南保聯邦問題上便出現了分歧。斯大林提出要讓保加利亞加入加入(南保)聯邦。但是鐵托卻認為,搞聯邦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斯大林嚴厲地說,「必須這樣做。」鐵托解釋:搞聯邦之所以不會有結果,是因為事情與兩國的不同體制有關。還有,在保加利亞其它政黨有很大影響,而在南斯拉夫,雖然存在著其它政黨,但是整個政府基本上掌握在共產黨手中。斯大林說,這用不著害怕。在初始階段先限於搞一個友好互助條約,盡管實際上可以做更多的事情。鐵托同意了。這時,莫洛托夫指出,現在之所以有困難,是因為與保加利亞的和約尚未簽訂。保加利亞被視為是一個前敵國。但是斯大林認為這並沒有重要意義。他舉例說,在波蘭還沒有得到其它國家承認之前蘇聯就已經同它簽訂了友好條約。[4] 幾天後,在斯大林與南保兩國領導人鐵托和季米特洛夫的另一次會談時,事情又發生變化。決定南保條約應在對保和約締結後簽訂。[5]
1947年2月,在巴黎和會上,姍姍來遲的五國和約(包括對保和約)終於締結了。於是南保兩國立即開始恢復簽訂條約和建立聯邦的談判。7月初,鐵托通知蘇聯駐南大使,南保條約已經准備就緒,將於7月底季米特洛夫來訪時簽署。與此同時,季米特洛夫也將此事電告斯大林以徵求意見。他同時他表示,條約將於7月簽署,不論到時對保和約是否得到批准。斯大林在復電中表示贊同南保締結條約,但認為必須等到對保和約生效的時候。[6]
同年7~8月,季米特洛夫率保加利亞代表團訪問南斯拉夫,與鐵托在南斯拉夫的布萊德舉行會談。8月1日,南保兩國政府在會談後發表的一項聯合聲明中表示,他們就即將簽署的兩國友好合作互助條約進行了准備並達成了一致意見。[7] 雖然南保兩國沒有正式簽訂條約,但是實際上就是宣布草簽條約。這就違背了斯大林的有關指示。斯大林在致南保兩國領導人的電文中,指責他們因「自己的匆忙行事」而「犯了錯誤」,這種錯誤可能被「英美反動派」所利用以「加強針對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的對希臘和土耳其事務的軍事干涉」。他特別強調,南保這樣做的時候「沒有同蘇聯政府進行協商」。[8] 南保兩國領導人接受了斯大林的批評,在對保和約生效前,沒敢正式簽訂兩國條約。
雖然南斯拉夫領導人執行了蘇聯的指示,但是他們在這個問題上所表現出的獨立行動的傾向,仍然無法平息蘇聯領導人對他們的不滿和解除蘇聯領導人由此而對他們產生的更大的警惕。1948年2月,在同南保領導人卡德爾和季米特洛夫等人會談中,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舊事重提,再次嚴厲批評南保兩國1947年8月關於南保條約的聲明沒有同蘇聯進行協商。[9]
二,南斯拉夫同阿爾巴尼亞的關系問題。由於特殊的地緣政治因素,戰時和戰後初期,南阿兩黨和兩國建立了主從式的特殊關系。位於巴爾干半島西端的阿爾巴尼亞,除了西隔亞得里亞海與義大利相望外,它只有兩個陸地鄰國:東南與希臘相鄰,東部與北部與南斯拉夫毗連。對於革命後的阿爾巴尼亞來說,得到美英支持的君主制的希臘當然是其必然的敵人。而政治目標相與其相同且幅員人口更大更多的南斯拉夫則不僅成為其天然盟國和保護國,而且也是阿與外部世界特別是與蘇聯和其它人民民主國家聯系的中介。南阿兩國特殊關系從下面的情況中可見一斑:南斯拉夫第一個承認阿臨時民主政府(1945年4月;而蘇聯同阿建交是在1945年12月);南第一個同阿簽訂友好互助條約(1946年7月;蘇聯與阿沒有簽訂類似的條約);霍查作為阿政府首腦的第一次出國訪問是前往南斯拉夫(1946年6月;霍查第一次訪問蘇聯是在1947年7月);霍查是第一個被南斯拉夫授予南人民英雄勛章的外國人(1946年6月;霍查獲得蘇聯的蘇斯洛夫一級勛章是在1947年8月) 。[10] 阿共中央五中全會(1946年2—3月)對阿南關系表達的立場是,「我們的政策應當是同南斯拉夫進行更加緊密和具體的合作。我們的人民應當懂得,這種兄弟關系是我們生存的保證。」[11]
南斯拉夫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向阿爾巴尼亞提供了廣泛的援助。至於蘇聯對阿的援助,在1947年7月霍查訪問蘇聯之前,其范圍和規模是有限的。蘇聯駐阿公使丘瓦欣在回憶錄中說,蘇聯向阿的一些部、工業企業和農業部門派遣了幾十名專家。此外,蘇聯的普通高校和軍事學院接受了約40名阿學生和學員。[12] 蘇聯的援助並非直接地而是通過南斯拉夫提供的。當時在阿南關系中通行的原則是:「地拉那通往莫斯科之路要經過貝爾格萊德。」[13] 1946年7月,訪南歸來後的霍查告訴蘇聯公使丘瓦欣:鐵托說,他訪問蘇聯的時候,「斯大林同志對他說,蘇聯政府認為阿爾巴尼亞是一個必須給予全面援助的兄弟共和國。這里指的是,蘇聯將通過南斯拉夫來幫助阿爾巴尼亞,因為蘇聯政府認為,在現在的條件下直接援助阿爾巴尼亞只能引起盟國的責難。」[14]
在南斯拉夫的對外政策中,除了要求得到的里雅斯特外,合並阿爾巴尼亞是南斯拉夫當時最大的追求和努力目標。阿南共同計劃協調委員會的南斯拉夫成員對阿方成員說,「你們不應當把你們國家看作是獨立的國家,而應當看作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霍查本人也曾多次受到過這樣的暗示,他的態度是:「如果斯大林同志對我們這么說,我們阿爾巴尼亞人就同意建立與南斯拉夫的聯邦。」[15]
1946年上半年,南斯拉夫准備同阿爾巴尼亞簽訂友好合作互助條約以及規定兩國實行廣泛的經濟和軍事合作的協定。雖然蘇聯在表面上支持南阿之間的特殊關系,但是無論從維持蘇聯與西方國家關系的角度出發,還是從維護蘇聯在東歐的統治地位的立場考慮,蘇聯顯然都不希望如此迅速地實行南阿一體化。1946年蘇聯外交部巴爾干司司長拉夫里謝夫在鐵托訪蘇前夕撰寫的《關於南阿關系問題的報告》中提出,應當對南阿關系的進一步發展作些限制,特別是要推遲(至少在最近)簽訂南斯拉夫設計的南阿秘密軍事條約和任何把阿並入南斯拉夫聯邦的決定。這樣可以避免西方國家可能作出的消極反應。[16]
1946年5月27日,在同鐵托的會談中,斯大林問他,霍查是否同意阿爾巴尼亞並入南斯拉夫聯邦?鐵托作了肯定的回答。但是斯大林認為,現在南斯拉夫要同時解決阿爾巴尼亞並入南斯拉夫和的里雅斯特這樣兩個問題是困難的。所以,斯大林建議,應當首先考慮阿南友好互助問題;通過條約使阿爾巴尼亞更接近南斯拉夫。鐵托對此表示同意。[17] 在6月8日同鐵托的第二次會談中,斯大林再次明確表示,建立包括阿爾巴尼亞在內的聯邦還不是時候。但斯大林同時表示,蘇聯將通過南斯拉夫向阿提供援助。[18]
鐵托與斯大林會談後不久,1946年7月,南斯拉夫與阿爾巴尼亞簽訂了經濟合作的協定。通過關稅聯盟、協調經濟計劃、統一關稅和建立股份公司等方法,兩國的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了。南斯拉夫還對阿爾巴尼亞的政治和軍事等部門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南共駐阿共代表茲拉季奇在阿爾巴尼亞領導人制定有關政治、經濟、軍事和幹部問題的政策和決定時擁有重要的發言權,許多決定實際上都是由他倡議並制定的。[19]
1947年5月和7月,阿負責經濟事務的副總理斯皮魯和阿共總書記霍查、內務部長佐澤(也是副總理)相繼訪問蘇聯。7月15日,斯大林同霍查在宴會前後舉行了兩次長時間的會談。斯大林詳細詢問了阿國內的各種情況,並表示蘇聯將加強對阿的援助。在談到阿南關系時,斯大林對南斯拉夫對阿政策表示不滿,他說,阿是一個獨立國家,在發展同其它國家的關系時應當表現出獨立性。[20] 會談結束後發表的公報說,「由於義大利和德國法西斯的佔領而給阿爾巴尼亞造成的巨大破壞和嚴重損失,蘇聯政府滿足阿爾巴尼亞政府的請求,向阿爾巴尼亞提供了貸款,蘇聯將用這筆貸款向阿爾巴尼亞提供輕工業、林業和農業機器設備。」[21] 霍查訪蘇時還同米高揚舉行了業務會談,明確了阿方提出的具體要求。蘇聯還決定向阿派遣新的專家小組以幫助和領導阿某些國民經濟部門的工作。[22] 霍查對蘇聯的訪問使蘇聯開始與阿爾巴尼亞建立起直接的合作關系。盡管蘇聯駐阿公使對南斯拉夫人說,蘇聯仍將通過南斯拉夫向阿爾巴尼亞提供援助,南斯拉夫顯然對蘇阿關系的發展非常擔憂,特別是對蘇聯專家在阿的活動感到不安,所以竭力設法貶低和消除霍查訪蘇的效果。蘇—南—阿三方復雜的關系,使阿黨和政府內的出現了尖銳的斗爭。
1947年11月,南共駐阿共代表茲拉季奇在阿黨政治局會議上指責阿領導人斯皮魯等對南斯拉夫採取不友好甚至敵視行為,阻礙阿南合作首先是經濟領域的合作。斯皮魯與蘇聯駐阿外交使團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他曾對蘇聯公使丘瓦欣說,南斯拉夫駐阿代表建議關閉魯比克的煉銅廠,他們對阿決定在蘇聯幫助下在地拉那建立紡織聯合企業抱極其懷疑的態度。他們對阿有關的外貿組織施加壓力以便讓阿把國內生產的2/3的原油運往南斯拉夫(這將使阿庫喬夫煤油廠面臨關閉的危險)。斯皮魯認為,南專家的所有建議和勸告的目的就是為了不讓阿自主地發展經濟,而是為了要把阿經濟納入南經濟發展計劃之中。他強調,「這意味著要把我們同蘇聯分離開來,剝奪我們阿爾巴尼亞人接受蘇聯援助的可能性。」[23]
在佐澤的支持下,阿政治局准備審查斯皮魯的問題。但斯皮魯在審查之前突然自殺身亡。斯皮魯事件使蘇南阿三國關系更為復雜化。1947年11月底,鐵托委託南駐蘇大使波波維奇與斯大林面談與阿有關的問題,但蘇聯方面說斯大林不在莫斯科。12月4日和7日,日丹諾夫受斯大林的委託與南大使進行了兩次會談。南大使在會談中譴責斯皮魯用類似英美間諜的方法進行反南活動,並提到了斯皮魯曾與蘇駐阿使團保持全面的接觸。他指出阿能從南得到它想要的一切東西,南已向阿提供了大量的經濟和軍事援助。但他說,南擔心的是它已經覺察到阿對南履行義務正在受到阻撓。他特別指出,在斯皮魯自殺後,鐵托打算給阿共以「全面的支持」以使阿共保持「純潔和團結」[24]
1948年1月17日,斯大林與來訪的南斯拉夫領導人傑拉斯專門為阿爾巴尼亞問題而舉行了一次會談。雙方認為,阿爾巴尼亞的未來發展應當與完全與南斯拉夫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直到聯合。但是同時斯大林要傑拉斯注意到不能匆忙地使阿爾巴尼亞與南斯拉夫實行聯合的必要性,必須等待合適的時機和遵守必要的強調阿爾巴尼亞人自願與南聯合的規則,要消除南斯拉夫人是要奴役他們的印象。[25]
但是1月19日,鐵托在接到傑拉斯關於同斯大林會談的報告後,致電阿領導人霍查,建議在阿南部的科爾察向南斯拉夫提供一個軍事基地以供南一個師駐扎,理由是有消息說,存在著「英國人和美國人支持下的希臘君主法西斯分子」入侵阿爾巴尼亞的威脅。[26] 第二天,霍查就表示同意。接著兩國總參謀部開始就具體的軍事問題進行談判。不管如何,鐵托准備向阿派遣軍隊的計劃既沒有同蘇聯商量也沒有向蘇聯通報。蘇聯駐南大使拉夫連季耶夫於1月21日得到這一情報後馬上報告莫斯科說,南斯拉夫軍隊即將進入阿爾巴尼亞的科爾察。這一決定是在沒有蘇聯駐南軍事顧問參與下作出的。[27]
1月28日,莫洛托夫通過駐南大使拉夫連季耶夫詢問鐵托:莫斯科得到的有關南斯拉夫想把軍隊開進阿爾巴尼亞的消息是否准確?「因為莫斯科沒有從南斯拉夫得到這樣的通報」。蘇聯擔心,「盎格魯撒克遜人」將會利用南斯拉夫軍隊的這一行動「以『保衛』阿爾巴尼亞獨立為借口對這件事情進行軍事干預」。[28] 鐵托只得承認有派兵去阿的打算,但他強調這是徵得阿爾巴尼亞同意的。他還說,希臘借口打擊隱藏在阿的希臘游擊隊准備入侵阿爾巴尼亞。而由於阿軍隊軟弱,阿希邊界容易遭到進攻。他希望蘇聯能接受他的說法。同時保證在蘇聯作出決定之前,南斯拉夫不準備派軍隊去阿爾巴尼亞。[29] 但是鐵托對莫洛托夫有關英美可能進行干預的擔心不以為然。他對蘇聯大使說,如果入侵阿南部,那麼南斯拉夫和蘇聯將不得不「解決這一麻煩」。[30]
鐵托這種始則隱瞞繼而辯解的態度引起了蘇聯的極大不滿。三天後,莫洛托夫向鐵托發去了一封語調嚴峻的電文。稱:南斯拉夫不同蘇聯商量並且沒有最後通知蘇聯就決定派軍隊去阿爾巴尼亞是「不正常的」,這表明「在理解兩國相互關系」方面蘇聯同南斯拉夫領導人存在著「嚴重的分歧」。[31] 鐵托接到莫洛托夫的電報後,顯得「很不安」。他向蘇聯大使承認,沒有蘇聯商量就作出決定是一種錯誤,並保證不向阿爾巴尼亞派遣軍隊。他還進而保證,今後將就對外政策問題同蘇聯進行協商。同時他又辯解說,在這之前南斯拉夫採取的行動是與蘇聯協商過的,它同蘇聯在理解相互關系方面不存在嚴重的分歧。[32]
但是,這一次蘇聯不願意簡單地接受南斯拉夫的這種不徹底和不誠懇的認錯了。因為在蘇聯看來,南斯拉夫在擅自行事方面已有不少「前科」在身。這次准備向阿爾巴尼亞派兵的瞞天過海的做法已屬舊病復發。
無獨有偶,就在鐵托作出派兵決定的前二天(1月17日),保加利亞領導人季米特洛夫事先也沒有徵得蘇聯領導人的同意,就在記者招待會上宣稱,將來有可能建立一個包括希臘在內的東歐國家聯邦或邦聯。[33] 一個在1月17日,公開宣布要建立東歐國家聯邦;另一個在1月19日悄悄建議向阿派兵。再回溯半年前的8月1日,正是他們兩家一起,未同蘇聯協商,在對保和約尚未生效的時候就宣布就兩國友好合作互助條約達成一致。這樣豎向聯系南保兩國半年前的擅自行動,橫向比較它們兩國現在的犯規言行,使蘇聯領導人感到,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領導人的行為絕非一時之糊塗。一種可怕的前景——東歐國家自行其是和各自為政從而使蘇聯領導人苦心經營蘇聯東歐集團的全部努力付諸東流的可怕前景,終於使蘇聯人拍案而起,這次一定要同他們新舊帳目一並算清。
1948年2月10日,南斯拉夫領導人卡德爾和傑拉斯等與保加利亞領導人季米特洛夫等一起被召到莫斯科。莫洛托夫開門見山地指出,蘇聯、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從黨和國家的角度看,這些分歧是不允許有的。接著,他逐一例舉了三件嚴重分歧的事例:「第一件是,南保締結聯盟條約——沒有在蘇聯與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之間進行協商;第二件是,季米特洛夫宣布要建立包括希臘在內的東歐國家和巴爾干國家的聯邦——沒有在蘇聯和保加利亞之間進行協調;第三件是,把一個南斯拉夫師派到阿爾巴尼亞南部的科爾察——沒有在蘇聯和南斯拉夫之間進行協調。」 [34] 在談到阿爾巴尼亞問題時,斯大林說,阿的獨立是由三個大國蘇聯、英國和美國通過專門的協定予以保證的。阿是我們最為軟弱的一塊地方,因為其它(東歐)國家或者是聯合國成員國或者得到了承認。但是阿沒有被承認。如果南斯拉夫進入阿爾巴尼亞,英國和美國的反對派就可以利用這件事情,作為阿爾巴尼亞獨立的保護者採取行動。我們不應當派軍隊去,而應當加緊努力建立阿爾巴尼亞的軍隊。我們應當訓練阿爾巴尼亞人。如果他們遭到進攻,就讓阿議會呼籲南斯拉夫提供援助。[35] 斯大林還意味深長地半開玩笑說,南斯拉夫人害怕俄國人在阿爾巴尼亞,因此他們趕忙派出他們的軍隊。[36] 關於南保聯邦以及阿爾巴尼亞加入的問題,斯大林表示,如果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希望的話,它們明天就可以實行統一,這方面不存在限制,因為保加利亞是一個主權國家。卡德爾說,鑒於國際和國內的形勢,南斯拉夫不急於同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聯合,但是斯大林對此說,不應當再遲了,這樣做的條件已經成熟。首先,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必須聯合,然後讓阿爾巴尼亞加入,這可以通過議會根據人民的意願來達成協定。斯大林認為,應當先開始實現政治聯合,這樣(對西方來說)進攻阿爾巴尼亞就困難了。至於保南聯合,斯大林再次強調,這個問題已經成熟,甚至可以開始討論(聯合的)國家的名稱了。在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的訓斥和開導下,南保兩國領導人先後承認錯誤。並同意與蘇聯領導人簽訂就國際問題進行相互協商的議定書。[37]
實際上,南蘇之間的分歧並沒有真正解決。蘇聯希望南先與保建立聯邦,然後再讓阿加入。而南斯拉夫至少在這個時候並不想建立南保聯邦,與阿的聯合倒是它所希望的(但不是聯邦而是統一)。這種輕重緩急並非無關緊要,它表明,至少在那時,斯大林是反對阿與南實現統一的。至於相互協商議定書,對於南斯拉夫來說更是一種猶如緊箍咒的東西,它是被迫接受的。後來的事實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