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卡梅倫訪問美國紐約漢堡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卡梅倫訪問美國紐約漢堡

發布時間: 2022-05-14 03:22:42

A. 英國竊聽丑聞的後果

殺一儆百
由於「竊聽門」的雪球越滾越大,英國最暢銷的周末小報《世界新聞報》不得不向讀者告別,最後一期報紙的頭版大字寫著:「謝謝,再見」
《世界新聞報》停刊

最後一期報紙,是《世界新聞報》的總第8674期,上面還寫道:在經過了168年的歷史後,我們悲傷但驕傲地向750萬忠實讀者告別;世界上最棒的報紙1843~2011;我們記錄歷史,也創造歷史……但並沒有向讀者告知或澄清導致報紙停刊的「竊聽門」事件,以及向警察購買信息等相關事件。
事到如今,英國媒體開始擔心警方調查不會僅僅止於《世界新聞報》,政客和媒體之間的關系也面臨著新的審視。這場反省也已經上升到了政府層面,英國首相卡梅倫承認,英國政客同一些小報的關系過於密切,他還呼籲建立新的媒體監管體系。
在最後一期《世界新聞報》的尾版引用了非常推崇該報的英國作家奧威爾的話:「把腳放在沙發上,在鼻子上架上眼鏡,然後打開《世界新聞報》」。
而在奧威爾那段話的旁邊,就是一位名叫傑尼・霍本森的人寫的道別詞,聽起來頗像是墓誌銘。「我不能想像沒有你的周日。」他說,「我永遠會記住《世界新聞報》,悲傷地和我的周日最愛說再見。」
「竊聽門」恐摧毀默多克王朝
魯珀特·默多克今天就電話竊聽一事公開發表道歉信。 隨著美國聯邦調查局開始就默多克的美國雇員可能竊聽了9·11 事件受害者的電話一事展開調查,這名80歲高齡的媒體大亨改變了應對危機的策略。
默多克今天一改之前目中無人的姿態,在英國七家全國性報紙上發表整版道歉信。他在道歉信中說: 「我們為一系列嚴重的錯誤行為表示歉意。我們對受害人遭受的痛苦深表歉意。我們很後悔未能及早採取行動解決問題。」
為進一步表明自己的悔意,默多克還親自前往遇害女孩米莉·道勒的家中道歉。 2002年,《世界新聞報》記者竊聽並刪除遇害女孩米莉的手機語音留言,導致警方認為米莉尚在人間,干擾了案件的偵破。
默多克說:「作為公司的創始人,公司所發生的一切令我感到震驚,我為此而道歉。」
默多克旗下的報紙曾經能夠左右英國大選的結果,但現在他卻面臨抗議者的憤怒情緒。
一度目中無人的媒體大亨默多克,極力給愈演愈烈的電話竊聽丑聞降溫,向公眾和一名被謀殺女孩的家人表示歉意。
該丑聞使默多克的新聞集團身價狂跌,追使他放棄收購一家利潤豐厚的衛星電視企業的宏偉計劃,毀掉了他在英國的政治影響力,可能還將使他叱吒全球的媒體帝國發生動盪。
默多克先前極力辯解說,新聞集團只是犯了「小錯」,一天後卻要在全國性的大報上刊登道歉聲明,承認《世界新聞報》有著「嚴重的錯誤行為」。
16日,這條由默多克簽名的整版廣告將出現在英國主要大報上。默多克承諾將「進一步採取切實措施,解決這些問題,對他們(受害者)受到的傷害作出補償」。
默多克還與被謀殺女孩米莉的家人見面。當這名80歲的大亨結束會面,走出倫敦一家酒店時,反對者一片噓聲,大喊:「可恥!」
【西班牙《國家報》7月15日報道】新聞集團本周末將通過英國各主要日報首次發表道歉信。
據披露,默多克在道歉信中說:「我發現道歉是不夠的。我們的企業創立時的理念是,自由和公開的新聞應該成為社會的積極力量。我們應達到這個高度。」
默多克15日還親自向被害的13歲女孩米莉的家人致歉。默多克在倫敦一家酒店與米莉的父母和姐姐見了面。米莉家人的律師說,默多克「多次」表達了歉意。
鐵桿盟友相繼辭職
【法新社倫敦7月16日電】默多克屬下的兩位高管因影響到其傳媒帝國的電話竊聽丑聞而辭職。
默多克最終放棄了對《世界新聞報》前主編麗貝卡·布魯克斯的保護,接受她辭去管轄新聞集團所屬英國報紙的國際新聞公司首席執行官一職。
幾個小時後,萊斯·欣頓辭去了新聞集團旗下道瓊斯公司首席執行官一職,他在電話竊聽事件發生時是國際新聞公司董事長。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7月15日報道】英國國際新聞公司首席執行官布魯克斯,是首個因日益擴大的小報丑聞而辭職的新聞集團主要高管。
43歲的布魯克斯是默多克位高權重的助手。
有指控稱,2002年《世界新聞報》竊取了一個13歲失蹤女孩的手機信息,後來發現這個女孩已遭謀殺。布魯克斯時任該報主編。
【美聯社倫敦7月15日電】默多克今天接受了道瓊斯公司首席執行官、《華爾街日報》發行人欣頓的辭呈。
欣頓是第一個受丑聞殃及的新聞集團美國高管。默多克在英國的副手布魯克斯也在今天早些時候辭職。
67歲的欣頓為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工作了52年,是他的鐵桿盟友之一。竊聽事件發生期間,他是默多克在英國的報紙業務負責人。欣頓今天說:「(竊聽行為)給無辜者造成的痛苦是不可想像的。」
【西班牙《國家報》網站7月15日報道】在新聞集團英國分公司高管布魯克斯辭職後,美國道瓊斯公司首席執行官欣頓也宣布辭職。這使得默多克及新聞集團的處境變得更加艱難。
道瓊斯公司是一家金融信息公司,《華爾街日報》是其旗下報紙。該公司是默多克新聞帝國在美國的最大企業。由於曾任職於新聞集團在英國的分公司,欣頓因電話竊聽丑聞而備受指責,他不得不宣布辭職。
欣頓在辭職聲明中表示,他懷著沉痛的心情在紐約看著《世界新聞報》的丑聞被一點點揭開,認為自己應該離開新聞集團。1997年至2005年,欣頓是新聞集團在英國分公司負責人,在此期間,《世界新聞報》就在竊聽政治人物、王室成員及在阿富汗喪生的英國士兵家屬的電話。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7月15日報道】道瓊斯公司首席執行官欣頓,是新聞集團爆發竊聽丑聞以來,離職級別最高的高管。
欣頓在默多克手下服務了50多年,15歲時他就進入默多克在澳大利亞的一家報紙工作。因此,外界也將欣頓視為默多克手下「忠心耿耿的老臣」。
未來前景充滿變數
【法新社倫敦7月15日電】英國演員裘德·洛和《太陽報》均透露,裘德·洛正在控告《太陽報》竊聽他的電話。外界認為這是首起針對《太陽報》的此類法律訴訟。
《太陽報》是傳媒巨頭默多克麾下銷售最好的小報。這家報紙的母公司國際新聞公司稱,裘德·洛的意圖是將《太陽報》扯進最近的竊聽丑聞之中。這起丑聞已把默多克的傳媒帝國捲入漩渦,並迫使《世界新聞報》關張。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7 月15日文章】題:「竊聽門」動搖詹姆斯接班地位
英國電話竊聽丑聞令外界對傳媒大亨默多克之子詹姆斯·默多克的危機處理能力產生了質疑。
詹姆斯承認,自己在未對事實有「充分了解」的情況下錯誤地批准了與竊聽事件受害者和解。工黨下院議員湯姆·沃森稱這是「企圖妨礙司法公正」。
幾位熟悉新聞集團的人士現在懷疑38歲的詹姆斯是否仍是接替他80歲高齡父親的最熱門人選。他們甚至暗示,他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辭去在新聞集團的職務。
自從哥哥拉克倫2005年辭去新聞集團首席執行官後,詹姆斯就一直被當作父親的接班人培養。而與默多克家族關系密切的人士表示,由於上述丑聞,詹姆斯的接班前景充滿變數。
【美國《時代》周刊網站7月13日文章】題:現在是默多克王朝倒閉的開始嗎?
當默多克10日飛抵倫敦時,其首要任務是實現完全控股有利可圖的天空電視台,並遏制竊聽丑聞後有可能吞噬其媒體帝國在英國分支機構的政治和法律風暴。四天後,這一戰略破滅了,盡管已採取了一些極端措施,如關閉其非常成功的《世界新聞報》並在收購天空電視台問題上作出讓步。的確,默多克帝國的未來現在看來是那麼的不可預測。
先是有跡象表明,窈聽丑聞將跨過大西洋影響到他在美國的業務;接著,他被英國議會傳喚出席聽證會,就他手下記者所犯罪行接受質詢。
更糟的是,英國電信行業的監管者英國電信局正在考慮,默多克繼續持有天空電視台39%的股份是否「合適」。如果被認定為不合適,那麼,對默多克而言這將是又一個巨大打擊。
竊聽丑聞持續發酵,影響蔓延至大西洋彼岸。美國資深參議員傑伊·洛克菲勒呼籲就《世界新聞報》是否對9·11恐怖事件的受害者進行竊聽展開調查。英國工黨議員湯姆·沃森也在議會提出了這一主張,他一直在領導全面揭露這起竊聽丑聞的政治運動。
竊聽丑聞最先披露記者在家身亡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一名曾經指稱《世界新聞報》竊聽的記者肖恩·霍爾被發現死於家中。霍爾曾經向美國《紐約時報》表示,竊聽行為比《世界新聞報》在警察初步調查時所承認的要嚴重得多。 警方表示,周一(7月18日)上午在倫敦北部的一個寓所內發現了他的屍體。警方發言人說,目前將死亡原因按無法解釋處理,但死因並無可疑。警方目前正在就死因進行調查。
霍爾還曾向英國廣播公司表示,竊聽行為在《世界新聞報》「泛濫」。他還指稱,該報當時的總編安迪·庫爾森曾經要他竊聽電話,但庫爾森對此加以否認。
由於媒體大亨默多克旗下的報紙竊聽丑聞繼續發酵,英國首相卡梅倫將會縮短在南非的訪問。英國主要反對黨工黨譴責說,卡梅倫當初聘用了前《世界新聞報》總編庫爾森做媒體發言人是犯下了嚴重錯誤。庫爾森上周被調查竊聽丑聞的警察逮捕。
卡梅倫將會在周三的議會特別會議上就竊聽丑聞發表聲明。
竊聽丑聞已經對倫敦警隊造成巨大影響,繼倫敦大都會警察總監保羅·史蒂文森爵士周日宣布辭職後,副總監耶茨也在周一因為2009年調查《世界新聞報》竊聽丑聞失當而辭職。

B. 向中國人民拜年的外國領導人有誰

我就找到這些:
法國總統奧朗德說,羊年是個好兆頭,因為羊「平易近人、有創造性,甚至不乏大膽果斷。」他說,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兩國共同舉辦了1000場活動。中法在民用航天等多個領域的合作進一步深化。
英國首相卡梅倫在新年賀詞中對英國華人為英國所做的一切表示「特別感謝」,並稱贊華人社區以及華人對英國社會長期以來的貢獻。
捷克政府總理索博特卡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采訪時,祝福所有中國人民羊年春節快樂。他說,去年捷中共同成功地慶祝了兩國建交65周年,舉辦了眾多活動,落實了多個項目。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發表新春賀詞,並強調凝聚力強的家庭是新加坡社會的基石,政府應加強社會安全網建設、幫助不同家庭應對生活壓力,但政府不應取代家庭扮演的角色,而是協助維系家庭的向心力。
2月17日,人們在美國紐約哈得孫河畔觀看焰火。當天,美國紐約市舉行主題為「和美中華」的焰火晚會,慶祝中國農歷新年。這是紐約首次為慶祝中國農歷新年大規模燃放焰火。
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在賀詞中說,中國現在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澳最大的移民來源國和國際留學生來源國。阿博特說:「羊象徵著通過堅韌不拔取得成功。這正是澳大利亞華裔社區對我們國家的生活所作出的貢獻。」
南非總統祖馬發表賀詞,向旅居南非以及世界范圍的華人祝賀農歷羊年。他說,羊年象徵著和平、和諧、共存、安寧和持續的繁榮,對所有南非民眾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地時間2月18日即中國農歷除夕當天,美國總統奧巴馬發布視頻,向全球華人華僑祝賀羊年新年的到來。視頻中,奧巴馬還不忘幽默一把說:「管它是公羊、山羊還是綿羊,我祝你們新年快樂。」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早在1月29日通過聯合國官方網站發表視頻賀詞,恭祝中國人民新春快樂。潘基文說:「值此馬年新春佳節之際,我向你們和你們的家人致以最誠摯的問候。聯合國很榮幸能就和平、發展、人權等共同議題與中國人民緊密合作。我衷心謝謝各位所作出的承諾和貢獻。願大家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闔家幸福,一帆風順!」潘基文還在最後用中文說:「祝大家馬到成功!」
據日本媒體報道,在中國蛇年春節即將到來之際,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2月5日通過日本發行量最大的華文報紙《東方新報》給在日華人華僑拜年,共賀新春佳節。
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通過新華社向全中國人民致以最熱烈的祝賀,希望兩國關系在新的一年有更大的發展。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今年將是中馬兩國關系最吉祥的一年,因為今年是兩國建交40周年。我們期盼與中國新領導人一起緊密合作,為馬中兩國帶來相互的繁榮。」
比利時首相迪呂波向中國駐比利時使館發去一段視頻短片,向中國人民拜年。迪呂波說:「在中國農歷馬年伊始,請允許我在此向中國人民致以節日的誠摯問候。祝願比中兩國的友好關系不斷深入、愈加牢固。新春快樂!」
巴西總統羅塞夫在致巴西利亞華人華僑協會的春節賀信中,向當地華人華僑以及全體中國人民致以春節祝福:在農歷蛇年即將到來之時,希望所有生活在巴西土地上的華人華僑萬事如意、事業發達!
加拿大總理哈珀發表聲明說,農歷新年是親友團聚、回顧過去一年收獲、展望和祝福新的一年的時候,他向包括華裔在內慶祝農歷新年的加拿大人以及全世界慶祝農歷新年的人們致以最良好的祝福。
柬埔寨首相洪森向柬埔寨柬華理事總會發來賀信,祝在柬華人在新的一年裡吉祥好運。洪森在賀信中說,值此中國傳統農歷馬年到來之際,他以柬埔寨王國首相的身份,向多年以來在柬埔寨長期居住生活、與柬埔寨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華人送上新年的祝賀,祝所有在柬華人在新的一年裡吉祥好運。
印尼總統蘇西洛在官方推特上祝福中國農歷新年。他說:「春節快樂,希望我們在新的一年裡總能收獲快樂和成功。」

這么說吧,只要是想發展經濟,想和中國搞好關系的國家,基本都發了(剩下不發的估計不多)

C. 求電影一部,名字叫(吉他手)

你說的這個我沒看過,89拍攝的影片,不太好找啊!
我只有他的資料,你看看片名,自己找找看吧!
英文姓名:Leonardo DiCaprio
中文姓名: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本名:Leonardo Wilhelm DiCaprio
昵稱:Leo
生日:1974年11月11日(星期一)
星座:天蠍座
出生地:美國加州
身高:180厘米
主要作品:
2002年-《逍遙法外》《紐約黑幫》
2000年-《海灘》
1998年-《名人百態》《鐵面人》
1997年-《泰坦尼克號》
1996年-《馬文的房間》《羅密歐與朱麗葉》
1995年-《全蝕狂愛》《籃球日記》《致命快感》
1993年-《不一樣的天空》《這個男孩的生活》《戀戀情深》
1992年-《慾海潮》
1991年-《外星通緝者3》
榮譽:
1996年獲柏林電影展最佳男主角獎(《羅密歐與朱麗葉》)
1995年獲電影金像獎提名
1994年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提名(《戀戀情深》)
隨著《泰坦尼克號》旋風般地席捲全球,好萊塢年輕的電影演員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一時成了全世界新男性的象徵。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1974年11月11日降出在美國洛杉磯市的一個富裕的家庭里。細心的影迷一定發現他的名字和畫家達芬奇的名字一模一樣,其實他的名字是他尚未出生時就起好了的。當時他身懷六甲的母親與父親一起去義大利旅行,參觀了當地一家博物館舉辦的萊昂納多-達芬奇的畫展。參觀期間肚子里的寶貝踢了媽媽幾腳,似乎也對這位畫家的畫感興趣。因此媽媽就給他預留了一個名字「萊昂納多」,期望他以後會有出息。

萊昂納多的母親艾萊琳是個德國人,他的一頭金發和清秀的臉型便是母親遺傳所致。他的父親出生於愛爾蘭。萊昂納多一出生,他的父母便已離異,但幸運的是,父母的離異並沒有給他的成長產生任何不得影響。他一直和母親住在一起,周末則和父親一起度過。而他父親也一直在關心著他,他到外地拍片時他的父親就一直陪著他。同時,即使離異後,萊昂納多的父親和母親也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親密狀態。

老迪卡普里奧是個不折不扣的嬉皮士,充滿著烏托邦的夢想。年青時代的他在紐約街頭過著放盪的反潮流式的生活。在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的許多影片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這種反叛的影子。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的父母從小對他疼愛有加,他們送他上貴族學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可是,他對學習一直提不起興趣,尤其是數學。因此,最終他還是走上了影視這條路。雖然出道時間並不長,但萊昂納多第一次走上熒屏卻很早。5歲時他就參加了電視劇《Romper Room》的拍攝,12歲時在歷經了50次面試後,不懈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他得到了第1份職業演員的工作,一部短短的小汽車廣告。14歲時有家代理商接受了他,並推薦他拍攝了電視劇《Santa Barbara》和《The New Classic》。1990年,16歲的他參加了著名電視劇《成長的煩惱》的拍攝,在片中扮演一個無家可歸的少年----路克。萊昂納多在這部電視劇中無可挑剔的表演甚至搶去了主角的風頭。萊昂納多在該部電視劇中的成功,標志著他在影壇上的真正崛起,此後,他的片約不斷,一步一個腳印,逐漸走向成功。1991年,他接連拍攝了《異形III》、《外星追逐令》,1992年又拍攝了《帶毒的常春藤》。

1993年,萊昂納多參加了《這個男孩的生活》的拍攝,在片中飾演一位受繼父虐待、內心無比壓抑、痛苦的少年形象。他的演技首次受到公眾和媒體的關注。同年,他還出演了《戀戀情深》中的一個弱智兒亞尼。片中的他不愛講話,常常是眉頭深鎖,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純朴自然的表演,為初涉影壇的他贏得了1994年奧斯卡最佳期男配角獎的提名,而此時,他才19歲。

1995年,萊昂納多在《藍球日記》中塑造了一個個性鮮明的吸毒作家形象。當時他正處於尷尬的年齡,有時看起來已是一個20歲的成年人,有時仍流露出小男孩的稚氣,而這也正符合了角色的需要。他在片中將一位對現實不滿而沉緬於毒品的青年刻劃得有血有肉、維妙維肖,因此而獲得電影金像獎提名,並被譽為「瑞凡-菲尼克斯的繼承人」。

同年,他又得與大牌明星金-哈克曼和莎朗-斯通合作出演西部片《致命快感》。當時已經紅得發紫的好萊塢性感女神莎朗-斯通寧願減低自己的片酬,指定萊昂納多在該片中與她演對手戲,出演劇中鎮長之子雷米。莎朗-斯通對20來歲的萊昂納評價極高,她曾多次表示:這個年輕演員是我見過的演員中最有天賦的一個。萊昂納多也沒有辜負莎姐姐對他的厚望,他把該人物身上那種少年槍手的狂妄和無畏精神用其與父輩極其沖突的性格表現得渾然一體、淋漓盡致。之後,他又相繼拍攝了《全蝕狂愛》和《親親壞姐妹》。在《全蝕狂愛》中他飾演了同性戀詩人蘭波,亦廣受好評。在《親親壞姐妹》中,他飾演了一個身患絕症的男主角,一個叛逆的小鬼頭。雖然片中戲不少,但夾在二個演技派大腕之間,他也難有什麼搶眼的演出。

《不一樣的天空》中的弱智兒亞尼,《藍球日記》中的吸毒少年傑米和《全蝕狂愛》中的憂郁蘭波對萊昂納多的演藝生涯影響甚大,這些角色確立了他影壇「最佳邊緣人」的至尊地位。1996年,在現代激情版《羅密歐與朱麗葉》中,他又塑造了一個嶄新的「羅密歐」的形象。在這部充滿性暗示和暴力的舊瓶裝新酒式的莎士比亞名劇中,他的表演被評論界稱為具有「毀滅性」,融狂躁不安、反叛精神和多愁傷感於一體的「羅密歐」,使他成為好萊塢「最沉鬱、最富傷害性、最深情的男明星」。全世界的少女都奉這個神經質的現代「羅密歐」為夢中情人。萊昂納多也因此片而榮膺柏林電影展最佳男主角獎。

但真正令萊昂納多名聲響譽全球,令他身價大增的還要是在1997年他擔綱《泰坦尼克號》男主角之後。此片獲7項奧斯卡大獎,打破了美國和世界各地的票房記錄。萊昂納多也因在此片中的完美表演而成了「世紀末的票房炸彈」,象旋風般席捲了全球,年輕英俊、充滿朝氣的他以一個活潑可愛的大男孩的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其實在拍攝此片時,導演卡梅倫對萊昂納多並不是十分滿意。他曾對萊昂納多發出了最後通牒:「我知道你以往的角色大都是過度憂郁,有點神經質,但是在這部片中絕對不行。」萊昂納多最終聽取了卡梅倫的勸告,出色地塑造了他的第一個「正常人」的角色。確實,對一個演員來說,沒有比演一個清新、純朴、簡單的人物更難演了。在本片中,萊昂納多的演出相當投入認真,充滿了好奇與熱情。一張稚嫩的臉龐下,隱約可見令人著迷的性情。萊昂納多成了新一代偶像的代言人。

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合作過的女演員也對他評價很高,她們認為他獨具魅力,光芒四射,而又為人善良。在充滿暴力、弱肉強食,社會危機使得個人主義膨脹的時代,萊昂納多代表了新一代的男演員形象:寬宏大量,樂於與人交往,給社會帶來了一些積極的東西。

2000年,萊昂納多在其新片《海灘》(「Beach」)中飾演一個酷愛暢游網路世界尋找刺激的美國年輕人,並決定到泰國尋找在網路上得知的人間天堂----海灘。影片反映的主題是:自然不是人類想改造就能改造的!影片在泰國第一次公演就激起了當地環境保護人士的眾怒,認為影片在拍攝過程中對當地菲菲島造成了環境破壞。萊昂納多一直聲稱沒有破壞環境,並刻意投身做環保先鋒,訪問美國總統柯林頓,大談環保問題,以推動環保活動。但隨著《海灘》一片在世界各地的上映,拍攝地泰國卻迎來了數不清的年輕旅遊者。他們都象片中的主人公理查德一樣,肩背雙肩包,跑到泰國來親眼目睹這里天堂一樣的海水和沙灘,極大地帶動了泰國的旅遊業。

最近萊昂納多正在羅馬拍攝由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執導的黑幫史詩《紐約黑幫》(The Gangs of New York),但由於遲到被馬丁痛斥一頓。現在萊昂納多胖得都看見雙下巴了,他接下的下一部影片是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強尼-艾克》(Jonnhy Eck),他不僅要一人分飾強尼和他的哥哥兩角,還要挑戰演技,演一個沒有下半身的畸形兒,希望萊昂納多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

D. 求一部描寫美國黑幫電影大背景是美國禁酒時代,就記得老四最後 做警察了,老大走私酒,有一個兄弟被打死了

是《紐約黑幫》吧。

簡介
好萊塢一直流傳著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執導的這部影片,在拍攝和製作過程中困難不斷、麻煩連連,但是這部影片絕對值得我們一等。馬丁-斯科塞斯從未在好萊塢拍攝過真正引起轟動的大片,這部影片肯定是他迄今為止最有實力叫板好萊塢的力作。本片的演出陣容強大,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Leonardo
《紐約黑幫》劇照
DiCaprio)、卡梅倫-迪亞茲(Cameron Diaz)和丹尼爾-戴-劉易斯(Daniel Day-Lewis)擔綱主演,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中葉,講述了今天的黑手黨是如何慢慢成長壯大起來。
1840年至1863年的紐約,一位名叫阿姆斯特丹-瓦龍(Amsterdam Vallon,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的年輕人慾向他的殺父仇人"屠夫"比爾-普爾(Bill「The Butcher」Poole,丹尼爾-戴-劉易斯飾)復仇。雖然阿姆斯特丹-瓦龍得到了女賊珍妮-埃弗迪恩(Jenny Everdeane,卡梅倫-迪亞茲飾)的幫助,但這個使命可比他想像中的要危險得多,因為他的父親是在勢力強大的曼哈頓(Manhattan)黑幫火拚過程中被謀殺的。在坦馬尼-霍爾(Tammany Hall)時代卑鄙警察和腐敗政客中,比爾-普爾是19世紀60年代初曼哈頓下城區(哈德遜大街以南)犯罪最集中地區的流氓政官。

E. 泰坦尼克號的劇情,有誰知道

坦尼克號(英文RMS Titanic),20世紀初英國製造的一艘在當時世界最大的豪華客輪,在當時被稱為是「永不沉沒的」,但卻在1912年4月15日從南安普頓至紐約的處女航中,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沒,由於缺少足夠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在和平時期最嚴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一次。派拉蒙電影公司與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於1997年將「泰坦尼克號」的事件改編為電影,在全球各地上映,轟動全球。

目錄 [隱藏]
1 建造過程
2 處女航
3 事故的後果和影響
4 參見

[編輯] 建造過程
泰坦尼克號建造於北愛爾蘭的最大城市貝爾法斯特的哈南德·沃爾夫造船廠。船體於1911年5月31日下水。她也是白星航運(White Star Line)公司在同一造船廠建造的奧林匹克級汽船的第2艘船。在當時是最大最有聲望的載人遊船。泰坦尼克號有260米長,28米寬,總重46329噸 (凈重21831噸) , 動力3000匹馬力, 航速23~24里。盡管她包含了更多的空間導致了更大的總噸數。她的船體還是和她的姊妹船奧林匹克號一模一樣大。船上有899名船員,可以運載3300名乘客。因為她也運送郵件,所以也叫皇家郵汽船泰坦尼克號。同樣碩大無比的4個煙囪中只有3個真正工作。剩下那個是個陪襯,唯一的實際用途是作為主廚房的煙囪。

泰坦尼克號在當時是無可比擬的奢華。盡管她不是第一艘提供甲板游泳池,健身房,浴室和升降梯的船,她竭盡全力提供了以前從未見過的服務水平。對頭等艙的乘客,她提供了3台升降機;作為一種革新,她給二等艙的乘客提供了一台升降機。經濟艙的乘客仍然需要爬樓梯。她最著名的一個特點就是她豪華的樓梯了。詹姆士·卡梅倫在他的電影中忠實的再現了這個樓梯。

泰坦尼克號被認為是一個技術成就的定點作品。16個水密(不進水的)艙防止她沉沒。一個船員在航行中對一個2等艙女乘客西爾維亞·考德威爾說:「就是上帝親自來,他也弄不沉這艘船。」

[編輯] 處女航

鐵達尼號的沉沒地點泰坦尼克號於1912年4月10日從英國英格蘭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頓出發,開往美國紐約。船長叫愛德華·史密斯,於日正午離開了南安普頓(Southampton)港, 預定渡過北大西洋, 直達美國紐約。當她即將啟航時,另一艘定期航船紐約號因為水中移動的體積龐大,造成水流大量回填的吸引力幾乎撞上了她的船體,導致了一小時的誤點。啟程後,泰坦尼克號先穿過英吉利海峽停泊在法國瑟堡,接納了更多旅客,之後又停泊在了愛爾蘭的昆士敦(Queenstown,皇後城),最終她載著1324乘客和892名甲板工作人員駛向紐約。泰坦尼克號將乘客分為三個等級。三等艙位在船身較下層也最便宜,這一類的乘客身分多為計劃在大西洋對岸營造新生活的移民;二等艙與一般客房的裝潢擺設,其實具備與當時其他一般船隻的頭等艙一樣的等級,許多二等艙乘客原先是在其他船隻上定位頭等艙,卻因為了鐵達尼的航行,將煤炭能源轉移給泰坦尼克號而作罷;一等艙是整艘船隻最為昂貴奢華的部分,當時世界最富有的幾位名人就在這趟旅程上。較為有名的是當時的百萬富翁(理論上是以英鎊或是以美金計算)約翰 雅各布 和他的妻子,企業家Benjamin Guggenheim,梅西百貨公司的老闆Isador and Ida Staus, the 「不沉的」Molly Brown and others. 而白星郵輪的主管級人物 J. Bruce Ismay 以及總設計師湯瑪士.安德魯 Thomas Andrews 也在這艘船的頭等艙旅行。

畫家筆下的泰坦尼克號沉沒圖在4月14日晚上,她撞上了一座冰山。在與冰山碰撞的過程中,由於判斷失誤在高速航行下進行緊急轉彎,結果變成轉彎加上前進的同時,冰山在船底劃下長長的一道裂縫,不但右舷水線下的鉚丁因此一撞擊松脫,六個水密艙進水。最後由於進水量太多,造成船身傾斜達到接近船身鉛垂(垂直於水平面)的驚人狀況,又因為傾斜使得水可以繼續灌入。最後船身支撐不住重量,當時在水面上的一半船身便折斷並且落下,隨後伴隨著1522人沉入海底。

在船的左舷,救生船隻裝載婦女和兒童。在右舷,則是婦女優先逃生之後允許男性登艇。所以,在右舷獲救的人數比在左舷獲救的多。

許多乘客雖然逃離了船身,但因為未能搭上救生船,而在沉船時一起被吸進海內,或者是泡在冰冷的海水中失溫而死。

[編輯] 事故的後果和影響

鐵達尼號撞擊示意圖和大眾的想法不一致的是:泰坦尼克號沉沒時的確使用了國際通用的摩爾斯電碼遇難信號SOS,但這不是SOS最早使用的例子。在1906年的柏林外的大海上,國際無線電通訊會議第一次提議了SOS信號。1908年國際社會認可了這個提議並慢慢開始廣泛使用,這已經是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四年前了。然而,英國的無線電操作員很少使用SOS信號,他們更喜歡老式的CQD遇難信號. 泰坦尼克號的無線電首席官員約翰.喬治.菲利普一直在發送CQD遇難信號,直到下級無線電操作員哈羅德.布萊德建議他:發送SOS吧,這是新的呼叫信號,這也可能是你最後的機會來發送它了!然後菲利普在傳統的CQD求救信號中夾雜sos信號。求救信號最終在第二天早上被加利福尼亞號收到,因為她並沒有24小時都監聽無線電。

這場災難震驚了國際社會。因為它向一些人證明了:人和人們的技術成就無法於自然的力量相比。

在當時的煉鋼技術並不十分成熟,煉出的鋼鐵在現代的標准根本不能造船。泰坦尼克號上所使用的鋼板含有許多化學雜質硫化鋅,加上冰冷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使得鋼板更加脆弱。

就是過了1個世紀後的今天,幾個關於泰坦尼克號和它的沉沒的荒誕說法仍然存在。一個是:她的舵太小了,大一點的舵可以避免這場災難。大點的舵的可能會拯救她,當時她的舵的尺寸按法律上說,就其船身尺寸而言不算小。事實上,按今天對輪船的規定看,泰坦尼克號的舵的尺寸仍然是合格的。另一種說法是:泰坦尼克號上的救生船不夠。實際上,她的救生船數量是符合英國的法律規定的,該項法律定的數量不是基於乘客數,而是基於船的噸位。當時所有船的救生船數量都遠遠低於需要的數量,當時救生船的目的那時不是用來裝下全體乘客的;它們只是用來從一艘下沉的船上轉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永久性的改變了這種救生策略。事實上,即使她有可以裝下更多的救生船來裝載所有的乘客,仍然有可能不確保會有更多的人獲救,因為在她下沉時,船員們沒有時間來放下所有的救生船!還有一種說法是:機械組的船員堅持他們的崗位到了最後。1988年出版的一本書也提到這個讓它永垂不朽了。事實是,機械艙在1:15AM就被淹沒了。在下沉的最後時刻,機械師們和燒爐工人們和其他成百的人一樣站在尾部的甲板上,困在船上,沒有獲救的任何希望。

另一方面,泰坦尼克號的沈船形式亦有很多說法。包括全船沈沒;船身近第2及第3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各自以垂直沈沒;船身近第3及第4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前船身部分拖著船尾,船尾垂直下沈。直至1985年,當著名科學家巴拉德在紐芬蘭東南約380英裏海域找到泰坦尼克號殘骸,分別是前2支煙囪的船頭部分,以及第四支煙囪之後的船尾部分,就初步證明了第3個理論.而這個理論在其後由詹姆斯·卡梅倫執導電影「泰坦尼克號」體驗出來。當時大家都認為,由於第3支煙囪的船身部分已經被炸毀成碎片,永遠找不到這一部分。但是在2005年8月由History Channel贊助的考古隊伍,在船尾殘骸後500米找到這船身部分,殘骸約12米乘27米,船底的紅色油漆還清楚可見。這個發現更推翻了過去20年的「雙截論」。科學家相信泰坦尼克號,是折開3截後沈沒.

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極大的影響了船的製造和無線電電報通訊。 1913年12月12日,英國倫敦因此召開了第一屆海上生命安全國際大會。大會制定的條約導致了國際冰山檢測組織的形成和資金投入。改組織的美國海岸警衛隊的下屬部門,直到今天她還在檢測和報告北大西洋的可能威脅航船的冰山。條約也一致達成一個新規定:所有的載人船隻應該有足夠的救生船來裝載所有的在船上的人,並且適當的相關訓練也應該進行。還有就是無線電通訊應該24小時開通,加上一個2級備用電源,這樣就不會漏掉呼救的信號。條約也同意:從船上發送任何火箭必須被解釋為一種求救信號。

2006年5月,最後一名見證事件的女性生還者逝世,終年99歲。目前尚有兩名女生還者仍然存活,但她們在意外時還不到一歲,因此不會對事件有回憶。
泰坦尼克號(英文RMS Titanic),是20世紀初英國製造的一艘在當時世界最大的豪華客輪,在當時被稱為是「永不沉沒的」,但卻在1912年4月15日從南安普頓至紐約的處女航中,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沒,由於缺少足夠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在和平時期最嚴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一次。

泰坦尼克號建造於北愛爾蘭的最大城市貝爾法斯特的哈南德·沃爾夫造船廠。船體於1911年5月31日下水。她也是白星航運(White Star Line)公司在同一造船廠建造的奧林匹克級汽船的第二艘船。在當時是最大最有聲望的載人遊船。

「泰坦尼克」的沉沒
1912年4月11日,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最舒適的游輪「泰坦尼克」號載著1316名乘客和891名船員,從昆土敦起航,開始了第一次橫渡大西洋的首航。

船長史密斯是個老航海家,已經62歲了,他本來已經要退休了,但為了「泰坦尼克」號的首航成功,才答應指揮這趟航行後再退休。

船上富豪雲集,人們都沉浸在快樂中。餐廳里高朋滿座,大家紛紛舉杯,為自己能搭乘這一豪華游輪首航而興奮;甲板上,有些人在聊天,有人躺在的椅子上眺望大海,並享受著陽光的沐浴;船艙里,孩子們在嬉戲、玩耍……整個游輪都洋溢著一派喜氣洋洋的氣氛。

誰也沒想到,一場災難即將降臨。

4月14日上午,游輪的電訊室接到一份電報:「冰塊,大片冰塊!」但這電訊並沒有引起船長的注意。中午11點40分,電訊室又收到電報:「巨冰!」可這份電報甚至沒有被送到駕駛艙去。下午,又來了份電報,報告說在「泰坦尼克」號前方250英里處,有冰山和大量冰塊。可船長卻依然漫不經心。晚上,氣溫突降,當時,行駛在「泰坦尼克」號前的「加利福尼亞人」號發現四周都是冰,已經停了下來,並再次發來電報警告說,有一座78英里長的冰山在航線的正前方。這一天,「泰坦尼克」號共收到7份警告電報,最後一份電報距離游輪撞上冰山只有幾分鍾!可居然都沒有引起重視!

晚上11點40分,等到「泰坦尼克」號上的船員親眼看到那座冰山緊急通知駕駛艙時,已經來不及了。

雖然船馬上停機,倒船,並且右滿舵避讓冰山,但船的右舷還是撞上了冰山!

「泰坦尼克」號受撞後,一開始向下沉。船員們把婦女和兒童被送上了救生艇。2時18分,遊船完全沉沒,漆黑的海面上傳來的哭聲和求救聲……

「泰坦尼克」號共耗資7500萬英鎊,船重46328噸,長882.9英尺,寬92.5英尺,高相當於11層樓。船上不但有餐廳、酒吧、咖啡廳、游藝室和電影院,還第一次有了游泳池和健身館。是當時一流的超豪華巨輪。電影《泰坦尼克號》就是根據這一真實的故事拍攝的。

泰坦尼克號(英文RMS Titanic),台灣和香港稱為鐵達尼號,是20世紀初英國製造的一艘在當時世界最大的豪華客輪,在當時被稱為是「永不沉沒的」,但卻在1912年4月15日從南安普頓至紐約的處女航中,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沒,由於缺少足夠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在和平時期最嚴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一次。

建造過程

泰坦尼克號建造於北愛爾蘭的最大城市貝爾法斯特的哈南德·沃爾夫造船廠。船體於1911年5月31日下水。她也是白星航運(White Star Line)公司在同一造船廠建造的奧林匹克級汽船的第二艘船。在當時是最大最有聲望的載人遊船。泰坦尼克號有260米長,28米寬,總重46329噸 (凈重21831噸) , 動力3000匹馬力, 航速23~24 里。盡管她包含了更多的空間導致了更大的總噸數。她的船體還是和她的姊妹船奧林匹克號一模一樣大。船上有899名船員,可以運載3300名乘客。因為她也運送郵件,所以也叫皇家郵汽船泰坦尼克號。同樣碩大無比的4個煙囪中只有3個真正工作。剩下那個是個陪襯,唯一的實際用途是作為主廚房的煙囪。

泰坦尼克號在當時是無可比擬的奢華。盡管她不是第一艘提供甲板游泳池,健身房,浴室和升降梯的船,她竭盡全力提供了以前從未見過的服務水平。對一等艙的乘客,她提供了3台升降機;作為一種革新,她給二等艙的乘客提供了一台升降機。經濟艙的乘客仍然需要爬樓梯。她最著名的一個特點就是她豪華的樓梯了。詹姆士·卡梅倫在他的電影中忠實的再現了這個樓梯。

泰坦尼克號被認為是一個技術成就的定點作品。16個水密(不進水的)艙防止她沉沒。一個船員在航行中對一個二等艙女乘客西爾維亞·考德威爾說:「就是上帝親自來,他也弄不沉這艘船。」

處女航

鐵達尼號的沉沒地點鐵達尼號於1912年4月10日從英國英格蘭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敦出發,開往美國紐約。船長叫愛德華·史密斯,於日正午離開了南安普頓(Southampton)港, 預定渡過北大西洋, 直達美國紐約。當她即將啟航時,另一艘定期航船紐約號因為水中移動的體積龐大,造成水流大量回填的吸引力幾乎撞上了她的船體,導致了一小時的誤點。啟程後,鐵達尼號先穿過英吉利海峽停泊在法國瑟堡,接納了更多旅客,之後又停泊在了愛爾蘭的昆士敦(Queenstown,皇後城),最終她載著1324乘客和892名甲板工作人員駛向紐約。鐵達尼號將乘客分為三個等級。三等艙位在船身較下層也最便宜,這一類的乘客身分多為計畫在大西洋對岸營造新生活的移民;二等艙與一般客房的裝潢擺設,其實具備與當時其他一般船隻的頭等艙一樣的等級,許多二等艙乘客原先是在其他船隻上定位頭等艙,卻因為了鐵達尼的航行,將煤炭能源轉移給鐵達尼號而作罷;一等艙是整艘船隻最為昂貴奢華的部分,當時世界最富有的幾位名人就在這趟旅程上。較為有名的是當時的百萬富翁(理論上是以英鎊或是以美金計算)John Jacob Astor和他的妻子,企業家Benjamin Guggenheim,Macy's Department Store owners Isador and Ida Staus, the 「不沉的」Molly Brown and others. 而白星郵輪的主管級人物 J. Bruce Ismay 以及總設計師湯瑪士.安德魯 Thomas Andrews 也在這艘船的頭等艙旅行。 在4月14日晚上,她撞上了一座冰山。在與冰山碰撞的過程中,由於判斷失誤在高速航行下進行緊急轉彎,結果變成轉彎加上前進的同時,冰山在船底劃下長長的一道裂縫,不但右舷水線下的鉚丁因此一撞擊松脫,六個水密艙進水。最後由於進水量太多,造成船身傾斜達到接近船身鉛垂(垂直於水平面)的驚人狀況,又因為傾斜使得水可以繼續灌入。最後船身支撐不住重量,當時在水面上的一半船身便折斷並且落下,隨後伴隨著1522人沉入海底。

在船的左舷,救生船隻裝載婦女和兒童。在右舷,則是婦女優先逃生之後允許男性登艇。所以,在右舷獲救的人數比在左舷獲救的多。

事故的後果和影響

鐵達尼號撞擊示意圖和大眾的想法不一致的是:泰坦尼克號沉沒時的確使用了國際通用的摩爾斯電碼遇難信號SOS,但這不是SOS最早使用的例子。在1906年的柏林外的大海上,國際無線電通訊會議第一次提議了SOS信號。1908年國際社會認可了這個提議並慢慢開始廣泛使用,這已經是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四年前了。然而,英國的無線電操作員很少使用SOS信號,他們更喜歡老式的CQD遇難信號. 泰坦尼克號的無線電首席官員約翰.喬治.菲利普一直在發送CQD遇難信號,直到下級無線電操作員哈羅德.布萊德建議他:發送SOS吧,這是新的呼叫信號,這也可能是你最後的機會來發送它了!然後菲利普在傳統的CQD求救信號中夾雜sos信號。求救信號最終在第二天早上被加利福尼亞號收到,因為她並沒有24 小時都監聽無線電。

這場災難震驚了國際社會。因為它向一些人證明了:人和人們的技術成就無法於自然的力量相比。

在當時的煉鋼技術並不十分成熟,煉出的鋼鐵在現代的標准根本不能造船。鐵達尼號上所使用的鋼板含有許多化學雜質硫化鋅,加上冰冷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使得鋼板更加脆弱。

就是過了1個世紀後的今天,幾個關於泰坦尼克號和它的沉沒的荒誕說法仍然存在。一個是:她的舵太小了,大一點的舵可以避免這場災難。大點的舵的可能會拯救她,當時她的舵的尺寸按法律上說,就其船身尺寸而言不算小。事實上,按今天對輪船的規定看,泰坦尼克號的舵的尺寸仍然是合格的。另一種說法是:泰坦尼克號上的救生船不夠。實際上,她的救生船數量是符合英國的法律規定的,該項法律定的數量不是基於乘客數,而是基於船的噸位。當時所有船的救生船數量都遠遠低於需要的數量,當時救生船的目的那時不是用來裝下全體乘客的;它們只是用來從一艘下沉的船上轉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永久性的改變了這種救生策略。事實上,即使她有可以裝下更多的救生船來裝載所有的乘客,仍然有可能不確保會有更多的人獲救,因為在她下沉時,船員們沒有時間來放下所有的救生船!還有一種說法是:機械組的船員堅持他們的崗位到了最後。1988年出版的一本書也提到這個讓它永垂不朽了。事實是:機械艙在1:15AM就被淹沒了。在下沉的最後時刻,機械師們和燒爐工人們和其他成百的人一樣站在尾部的甲板上,困在船上,沒有獲救的任何希望。

另一方面,鐵達尼號的沉船形式亦有很多說法. 包括全船沉沒;船身近第二及第三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各自以垂直沉沒;船身近第三及第四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前船身部分拖著船尾,船尾垂直下沉. 直至1985年,當著名科學家巴拉德在紐芬蘭東南約三百八十英裏海域找到鐵達尼號殘骸,分別是前兩支煙囪的船頭部分,以及第四支煙囪之後的船尾部分,就初步證明了第三個理論.而這個理論在其後由占士金馬倫執導電影"鐵達尼號"體驗出來. 當時大家都認為,由於第三支煙囪的船身部分已經被炸毀成碎片,永遠找不到這一部分. 但是在2005年8月,由History Channel贊助的考古隊伍,在船尾殘骸後500米找到這船身部分,殘骸約十二米乘二十七米,船底的紅色油漆還清楚可見.這個發現更推翻了過去20年的"雙截論".科學家相信鐵達尼號,是折開三截後沉沒.

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極大的影響了船的製造和無線電電報通訊。 1913年12月12日,英國倫敦因此召開了第一屆海上生命安全國際大會。大會制定的條約導致了國際冰山檢測組織的形成和資金投入。改組織的美國海岸警衛隊的下屬部門,直到今天她還在檢測和報告北大西洋的可能威脅航船的冰山。條約也一致達成一個新規定:所有的載人船隻應該有足夠的救生船來裝載所有的在船上的人,並且適當的相關訓練也應該進行。還有就是無線電通訊應該24小時開通,加上一個二級備用電源,這樣就不會漏掉呼救的信號。條約也同意:從船上發送任何火箭必須被解釋為一種求救信號。

--------------------------------------------------------------------------------------------

[影片名稱] 泰坦尼克號

[領銜主演] 李納多狄卡布里歐 凱特溫絲蕾特

[影片地區] 歐美電影

[影片類型] 劇情片

[加入時間] 2006-2-27

[內容介紹] 一九一二年四月十五日凌晨兩點二十分,當重達四十六萬五千噸的鐵達尼號。也是當時被稱為是全世界最大最安全的豪華游輪自英格蘭南安普敦 駛向紐約市的處女航中,在加拿大東岸紐分蘭附近的海面 上撞上巨大的冰山而沈沒。當時載滿 2223名乘客瘋狂的四處逃命,不幸的是只有7百多名乘客逃過這一場歷史上最大的船難,船上其他一千五百多名的乘客也隨著這艘巨船沈沒於海底中。

而這場海上最大的惡夢在將近五年的精心籌畫准備下,於 1996年七月開拍,經過一年痛苦掙扎及無數次上片延期,終於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年底大功告成,並將於十二月二十日呈現於觀眾面前。事事求完美的詹姆斯柯麥隆也在片子用盡極度的電影特效之下,以超越兩億五千萬美金的預算,讓【泰坦尼克號】成為影史上最昂貴的電影。

F. 現任英國首相簡介

戴維·卡梅倫(1966年10月9日-)出生於英國的一個貴族家庭,具有純正的英國王室血統,是英國保守黨的政治明星,2001年成為英國上議院議員,2005年在年僅39歲時成為英國保守黨領袖,2010年起成為英國第53任首相.

G. 泰坦尼客號

姓 名: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英文名: Leonardo Wilhelm DiCaprio
身 高:182cm
出生地:美國好萊塢
生 日:1974年11月11日

隨著《泰坦尼克號》旋風般地席捲全球,好萊塢年輕的電影演員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一時成了全世界新男性的象徵。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1974年11月11日降出在美國洛杉磯市的一個富裕的家庭里。細心的影迷一定發現他的名字和畫家達芬奇的名字一模一樣,其實他的名字是他尚未出生時就起好了的。當時他身懷六甲的母親與父親一起去義大利旅行,參觀了當地一家博物館舉辦的萊昂納多-達芬奇的畫展。參觀期間肚子里的寶貝踢了媽媽幾腳,似乎也對這位畫家的畫感興趣。因此媽媽就給他預留了一個名字「萊昂納多」,期望他以後會有出息。

萊昂納多的母親艾萊琳是個德國人,他的一頭金發和清秀的臉型便是母親遺傳所致。他的父親出生於愛爾蘭。萊昂納多一出生,他的父母便已離異,但幸運的是,父母的離異並沒有給他的成長產生任何不得影響。他一直和母親住在一起,周末則和父親一起度過。而他父親也一直在關心著他,他到外地拍片時他的父親就一直陪著他。同時,即使離異後,萊昂納多的父親和母親也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親密狀態。

老迪卡普里奧是個不折不扣的嬉皮士,充滿著烏托邦的夢想。年青時代的他在紐約街頭過著放盪的反潮流式的生活。在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的許多影片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這種反叛的影子。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的父母從小對他疼愛有加,他們送他上貴族學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可是,他對學習一直提不起興趣,尤其是數學。因此,最終他還是走上了影視這條路。雖然出道時間並不長,但萊昂納多第一次走上熒屏卻很早。5歲時他就參加了電視劇《Romper Room》的拍攝,12歲時在歷經了50次面試後,不懈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他得到了第1份職業演員的工作,一部短短的小汽車廣告。14歲時有家代理商接受了他,並推薦他拍攝了電視劇《Santa Barbara》和《The New Classic》。1990年,16歲的他參加了著名電視劇《成長的煩惱》的拍攝,在片中扮演一個無家可歸的少年----路克。萊昂納多在這部電視劇中無可挑剔的表演甚至搶去了主角的風頭。萊昂納多在該部電視劇中的成功,標志著他在影壇上的真正崛起,此後,他的片約不斷,一步一個腳印,逐漸走向成功。1991年,他接連拍攝了《異形III》、《外星追逐令》,1992年又拍攝了《帶毒的常春藤》。

1993年,萊昂納多參加了《這個男孩的生活》的拍攝,在片中飾演一位受繼父虐待、內心無比壓抑、痛苦的少年形象。他的演技首次受到公眾和媒體的關注。同年,他還出演了《戀戀情深》中的一個弱智兒亞尼。片中的他不愛講話,常常是眉頭深鎖,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純朴自然的表演,為初涉影壇的他贏得了1994年奧斯卡最佳期男配角獎的提名,而此時,他才19歲。

1995年,萊昂納多在《藍球日記》中塑造了一個個性鮮明的吸毒作家形象。當時他正處於尷尬的年齡,有時看起來已是一個20歲的成年人,有時仍流露出小男孩的稚氣,而這也正符合了角色的需要。他在片中將一位對現實不滿而沉緬於毒品的青年刻劃得有血有肉、維妙維肖,因此而獲得電影金像獎提名,並被譽為「瑞凡-菲尼克斯的繼承人」。

同年,他又得與大牌明星金-哈克曼和莎朗-斯通合作出演西部片《致命快感》。當時已經紅得發紫的好萊塢性感女神莎朗-斯通寧願減低自己的片酬,指定萊昂納多在該片中與她演對手戲,出演劇中鎮長之子雷米。莎朗-斯通對20來歲的萊昂納評價極高,她曾多次表示:這個年輕演員是我見過的演員中最有天賦的一個。萊昂納多也沒有辜負莎姐姐對他的厚望,他把該人物身上那種少年槍手的狂妄和無畏精神用其與父輩極其沖突的性格表現得渾然一體、淋漓盡致。之後,他又相繼拍攝了《全蝕狂愛》和《親親壞姐妹》。在《全蝕狂愛》中他飾演了同性戀詩人蘭波,亦廣受好評。在《親親壞姐妹》中,他飾演了一個身患絕症的男主角,一個叛逆的小鬼頭。雖然片中戲不少,但夾在二個演技派大腕之間,他也難有什麼搶眼的演出。

《不一樣的天空》中的弱智兒亞尼,《藍球日記》中的吸毒少年傑米和《全蝕狂愛》中的憂郁蘭波對萊昂納多的演藝生涯影響甚大,這些角色確立了他影壇「最佳邊緣人」的至尊地位。1996年,在現代激情版《羅密歐與朱麗葉》中,他又塑造了一個嶄新的「羅密歐」的形象。在這部充滿性暗示和暴力的舊瓶裝新酒式的莎士比亞名劇中,他的表演被評論界稱為具有「毀滅性」,融狂躁不安、反叛精神和多愁傷感於一體的「羅密歐」,使他成為好萊塢「最沉鬱、最富傷害性、最深情的男明星」。全世界的少女都奉這個神經質的現代「羅密歐」為夢中情人。萊昂納多也因此片而榮膺柏林電影展最佳男主角獎。

但真正令萊昂納多名聲響譽全球,令他身價大增的還要是在1997年他擔綱《泰坦尼克號》男主角之後。此片獲7項奧斯卡大獎,打破了美國和世界各地的票房記錄。萊昂納多也因在此片中的完美表演而成了「世紀末的票房炸彈」,象旋風般席捲了全球,年輕英俊、充滿朝氣的他以一個活潑可愛的大男孩的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其實在拍攝此片時,導演卡梅倫對萊昂納多並不是十分滿意。他曾對萊昂納多發出了最後通牒:「我知道你以往的角色大都是過度憂郁,有點神經質,但是在這部片中絕對不行。」萊昂納多最終聽取了卡梅倫的勸告,出色地塑造了他的第一個「正常人」的角色。確實,對一個演員來說,沒有比演一個清新、純朴、簡單的人物更難演了。在本片中,萊昂納多的演出相當投入認真,充滿了好奇與熱情。一張稚嫩的臉龐下,隱約可見令人著迷的性情。萊昂納多成了新一代偶像的代言人。

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合作過的女演員也對他評價很高,她們認為他獨具魅力,光芒四射,而又為人善良。在充滿暴力、弱肉強食,社會危機使得個人主義膨脹的時代,萊昂納多代表了新一代的男演員形象:寬宏大量,樂於與人交往,給社會帶來了一些積極的東西。

2000年,萊昂納多在其新片《海灘》(「Beach」)中飾演一個酷愛暢游網路世界尋找刺激的美國年輕人,並決定到泰國尋找在網路上得知的人間天堂----海灘。影片反映的主題是:自然不是人類想改造就能改造的!影片在泰國第一次公演就激起了當地環境保護人士的眾怒,認為影片在拍攝過程中對當地菲菲島造成了環境破壞。萊昂納多一直聲稱沒有破壞環境,並刻意投身做環保先鋒,訪問美國總統柯林頓,大談環保問題,以推動環保活動。但隨著《海灘》一片在世界各地的上映,拍攝地泰國卻迎來了數不清的年輕旅遊者。他們都象片中的主人公理查德一樣,肩背雙肩包,跑到泰國來親眼目睹這里天堂一樣的海水和沙灘,極大地帶動了泰國的旅遊業。

最近萊昂納多正在羅馬拍攝由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執導的黑幫史詩《紐約黑幫》(The Gangs of New York),但由於遲到被馬丁痛斥一頓。現在萊昂納多胖得都看見雙下巴了,他接下的下一部影片是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強尼-艾克》(Jonnhy Eck),他不僅要一人分飾強尼和他的哥哥兩角,還要挑戰演技,演一個沒有下半身的畸形兒,希望萊昂納多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

獲獎情況:
1996年獲柏林電影展最佳男主角獎
1995年獲電影金像獎提名
1994年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提名

主要影視作品:
2000年《紐約黑幫》
2000年《海灘》
1998年《鐵面人》
1997年《泰坦尼克號》
1996年《親親壞姐妹》
1996年《羅密歐與朱麗葉》
1995年《赤子本色》
1995年《致命快感》
1995年《藍球日記》
1993年《這個男孩的生活》
1993年《戀戀情深》
1992年《帶毒的常春藤》
1991年《外星追逐令》
1991年《異形III》
1990年《成長的煩惱》

參與影片:《血鑽 (2006)》,《無間行者 (2006)》,《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 (2005)》,《刺殺尼克松 (2004)》,《飛行者/神鬼玩家 (2004)》,《聖誕壞公公 (2003)》,《逍遙法外/我知道你是誰/捉智雙雄/貓鼠游戲/神鬼交鋒/有種來抓我 (2002)》,《紐約黑幫/紐約風雲 (2002)》,《海灘 (2000)》,《名人錄 (1998)》,《鐵面王子 (1998)》,《泰坦尼克號/鐵達尼號 (1997)》,《羅密歐與茱麗葉後現代激情篇 (1996)》,《馬文的房間/親親環姊妹/一切從心開始 (1996)》,《鳳舞狂沙/致命快感 (1995)》

照片:http://ent.sina.com.cn/download/photo/DiCaprio.html

H. 卡梅隆.迪亞茲在成名前是做什麼的

模特出身的美女,她演的《戀愛假期》的配樂很好聽

姓名:卡梅隆·迪亞茲
性別:女
原名:
英文名:Cameron Diaz
生日:1972年8月30日
星座:處女座
國籍:美國
地域:歐美
身高:175cm
血型:
三圍:
嗜好:
生平介紹:1972年出生的卡梅隆,父親在一家石油公司工作,是古巴與美國的混血;母親是個進出口代理商,是德國、美洲土著和英國後裔的後代。自然美麗非凡的她就成為一個具有了古巴、德國、英國及美國印第安人血統的混血兒。

卡梅隆·迪亞茨1972年8月30日出生於美國加州長灘(Long Beach),父親是一個古美混血的工頭,母親則是德國、美洲土著和英國後裔的後代,是一名經紀人。迪亞茨出生不久,全家就搬到了聖迭戈(San Diego),這里才是她真正的故鄉。位於美國西海岸的聖迭戈由於原遠離東海岸的喧鬧和好萊塢的紙醉金迷,所以卡梅隆在這里健康的度過了童年。

很小的時候,卡梅隆就喜歡參加各種party並喜歡重金屬音樂。她母親很支持她,甚至陪同她參加Van Halen的第一次演出。總而言之,兒時的卡梅隆·迪亞茨是一個活潑調皮的女孩,她本人形容自己兒時說:「我是個很不羈的孩子,老是穿著牛仔褲和法蘭絨的襯衫,把梳子插在屁股口袋裡,頭發上插著羽毛。」

在卡梅隆16歲的時候,一次她參加了一個好萊塢的party,在那裡卡梅隆被一位攝影師看中。在他的推薦下,一周之內,卡梅隆與Elite模特公司簽了和約。不久,她與另一個也只有15歲的模特前往日本發展。由於同時還要完成高中學業,卡梅隆·迪亞茲的模特兒工作的並不很多。在這五年裡,卡梅隆憑借嬌好的面容和完美的身材頻繁出現在雜志封面和電視廣告上,天生麗質的她經常出現在可口可樂、CALVINKLEIN、LEVI』S的廣告中。對於這段時間,卡梅隆深有感觸:「相信我,一個十六歲的孩子獨自在外國將會遇到許多困難,而且大人們也不會告訴你何時該回家。」所以她經常穿梭於世界各地,「澳大利亞、摩洛哥、巴黎、墨西哥,任何地方」。19歲時,她已擁有一份舒適的工作,並且在巴黎和洛杉磯都有自己的寓所。

卡梅隆並不甘心於只做一名模特,她也深知模特行業的短暫性。在模特公司的建議下,卡梅隆開始邁出由模特向演員轉型的第一步。1993年在經過了十二次試鏡後,這位由模特轉型的新人終於在吉姆·凱瑞的影片中謀得了一個小角色——這就是卡梅隆的電影處女作《變相怪傑》。雖然她知道這個角色只是一個花瓶,當仍全力以赴。她辭掉了模特工作,進行了將近一年的准備。影片上映後大獲成功,觀眾被吉姆·凱瑞可以富於變化的臉部表情,誇張的肢體動作,搞笑的情節所吸引,同時也注意到了那個性感的女主角,盡管卡梅隆·迪亞茲毫無表演經驗,也不具備飾演這個角色需要的歌舞技巧,她還是令她的觀眾傾倒了。在影片中,當她首次亮相時,金發紅衣,渾身濕漉,不僅讓吉姆·凱瑞目瞪口呆,也使觀眾眼前一亮,那句「excuse me, where I can open an account?」更是向好萊塢發出了挑戰。

卡梅隆的下一部影片是《人類戰場》(Mortal Kombat),這個角色要求她要進行一些軍事訓練。這次幸運之神讓她走了另一條路,卡梅隆在訓練中不甚弄傷了手腕(同時也碰傷了教練的頭部),只得退出了這部影片。這以後,電影公司對卡梅隆信心不足也就不積極繼續僱傭她。卡梅隆又暫時回到了高薪的模特工作。

1996年,當《愛上明尼蘇達》(Feeling Minnesota)的劇本送到她手上時,卡梅隆·迪亞茲並沒有急切的接受下來,甚至於在最後一秒之前,她都沒有讀過劇本。然而,卡梅隆·迪亞茲懶散的天性發揮了作用,她接受了這一角色。與基努·里維斯演對手戲,領銜其他70個演員。這個角色給了卡梅隆·迪亞茲另一個機會展現她的演技,並且向世界證明,她並不是另一個僅靠身體在好萊塢獲得成功的模特。影片中她扮演了一名與兩兄弟陷入感情糾葛的少女,她對女主角細膩而又矛盾的情感的准確表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拍攝此片時,她遇到了馬特·狄龍(Matt Dillon),當時,馬特正在拍攝《美麗女孩》(Beautiful Girls),他是好萊塢有名的花花公子此後的幾年裡,這對銀色戀人一直保持著親密關系。在下一部《她是唯一》(She's the One)中,她飾演一個與兄弟倆上床的女人。接下來的《浮出水面》( Head above Water)同樣是獨立製片。奇怪的是,卡梅隆的這些影片扮演的角色大多是易受攻擊的女性,常被綁起來;或是身著泳衣在泳池展現迷人身材。同年被全國電影院協會評為明日最有前途的女星。至此,卡梅隆已經出演了幾部影片,獲得了初步的認可,並有了一些fans。

1997年,卡梅隆重返了主流商業片,這就是1997年的票房黑馬《我最好朋友的婚禮》(My Best Friend's Wedding)。片中,她與朱麗亞·羅伯茨爭奪一個心愛的男人,扮演一個傻呼呼的,天真的未婚妻,兩人在演技上也是不分上下。朱麗亞對卡梅隆也大加稱贊:「我用了十年的時間,才達到今天的境界,卡梅隆也許再干兩年,就可以超過好萊塢所有的女影星。」與朱麗亞的成熟美比起來,卡梅隆的青春熱情更使人難忘。這部浪漫喜劇不僅在票房上大獲全勝,更使得卡梅隆成為最炙手可熱的明星之一,她也因此獲得「轟動影片娛樂大獎」(Blockbuster Entertainment Awards)最佳女演員及「金衛星獎」(Golden Satellite)最佳喜劇女演員提名。此後,卡梅隆又與英國鬼才導演丹尼·波依爾及伊萬·麥克戈雷格合作《標心者》(A Life Less Ordinary)也得到好評,並得到MTV電影獎最佳表演獎的提名。這仍然是一部獨立製片,是她不斷尋找的新的突破點和更高的藝術追求。卡梅隆的嚴謹、從不滿足的從業態度,令伊萬·麥克戈雷格給予很高的評價:「迪亞茨不僅僅是個性感的女演員,她有一種內在的魅力,在演戲時她無需別人的指點,她知道下一步應該怎麼做。」也在這一年,卡梅隆被評為「當代最性感女人」第三名,對於這個天賦本錢,她表示相當自豪。

在1998年,卡梅隆·迪亞茲繼續敘寫她的輝煌。她出演了搞笑能手法拉利兄弟的《我為瑪麗狂》(There's Something About Mary)這是她第一部獨挑大樑的影片,也是她當時最賣座的影片,真正地掀起了一陣 「我為瑪麗狂」的狂潮,也讓卡梅隆成功開拓愛情喜劇路線。這部關於一大幫男人死追一個絕色美女的小成本瘋狂喜劇令所有影評人跌破眼鏡。影評人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是:如果你1998年只能看一部電影,看這部吧。卡梅隆在片中保持著一種清純、詼諧的演繹風格,被ABC電視台評論為:「人見人愛」的新愛情天使。而接下來的《壞東西》(Very Bad Thing)中,卡梅隆又搖身一變,成為一個為結婚而不擇手段的新娘,這又是一部黑色獨立影片。同樣還有與約翰尼·德普的《拉斯韋加斯的恐懼和憎恨》(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她在其中扮演一個金發碧眼的電視台女記者。

1999年,卡梅隆更加堅定地向演技派發展。這一年裡,除了《Man Woman Film》外,其他兩部都使卡梅隆的演技更加成熟。其中的《周日輪回》(Any Given Sunday)是與大牌導演奧列佛·斯通合作,飾演了一個球隊女老闆,以往的「甜姐」形象盪然無存,而是一個惟利是圖且粗暴管理球隊的「悍婦」。接下來的《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Being John Malkovich)更是自毀形象,出演一個頭發亂蓬蓬的家庭主婦,該片是當年最好的黑色影片,卡梅隆也得到一致好評。最終卡梅隆的演技得到一致肯定將花瓶形象拋到九霄雲外。唯一令人忿忿不平的是,卡梅隆始終與奧斯卡無緣。

2000年,卡梅隆除了參加一部獨立製片《望穿伊人》(Things You Can Tell Just by Looking at Her)和一部電視記錄片的拍攝,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查理的天使》(Charlie's Angels),這部改編自七十年代的熱門連續劇,從開拍就引起人們的強烈關注。這也是卡梅隆嘗試動作片的作品,雖然影片情節簡單,純屬娛樂大餐,但影片MTV的風格,卡梅隆像時裝秀一樣身著各種時裝,火爆的打鬥場面,精彩的飆車,都是她的人氣再度上升,並拿到了1200萬的片酬。

之後,卡梅隆有幾部頗為引人注目的影片,其中有大師級導演馬丁·塞可西斯的《紐約黑幫》(The Gangs of New York),此片明星雲集,包括列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丹尼爾·戴·劉易斯和尼亞姆·里森等。此外與湯姆·克魯斯合作的《芳草的天空》(Vanilla Sky)也在年底上映,該片雖然反映不佳,但卡梅隆在片中的表演還是極其出色的,她憑借該片獲得當年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的提名。當然,不得不提的還有暑假的動畫大作《史萊克》(Shrek)是卡梅隆第一次為動畫片配音,這部動畫片徹底顛覆了迪斯尼的傳統,動搖了迪斯尼的壟斷地位,名利雙收。

星 座:處女座
代表作:《變相怪傑》、《霹靂嬌娃》、《我最好朋友的婚禮》
所獲獎項:
1999《Being John Malkovich》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熒屏演員協會獎最佳女配角
1972年出生的卡梅隆,父親在一家石油公司工作,是古巴與美國的混血;母親是個進出口代理商,是德國、美洲土著和英國後裔的後代。自然美麗非凡的她就成為一個具有了古巴、德國、英國及美國印第安人血統的混血兒。
16歲時,在好萊塢的一次Party聚會上,被模特公司一位經紀人看中,開始嘗試做模特。19歲時,她已擁有一份舒適的工作,並且前往巴黎發展。由於她漂亮的外貌和迷人的身材,使她迅速走紅,請她做模特的邀請不斷,為此她時常奔波於大西洋兩岸。同時她還為「可口可樂」、L.A.Gear這樣一些著名品牌擔任廣告模特。直到有一天,她的經紀人建議她轉型向銀色世界發展……
94年她從T型舞台走上了銀幕,通過一次偶然的試鏡,她成了《變相怪傑》中,主角一見傾心的美麗女孩。此片使「性感女郎」 卡梅隆脫穎而出,成了萬眾矚目的明星。2000年熱映的《霹靂嬌娃》(「Charlie's Angels」)連續兩周穩居北美票房排行榜冠軍寶座,並創下10天之內坐收7540萬美元的可觀票房,成為一部賣座巨片,卡梅倫也在此片中獲得了1200萬美元的片酬。
目前,卡梅隆正就新片《未起名的南茜-皮門特計劃》(「The Untitled Nancy Pimental Project」)與哥倫比亞製片公司進行最後的談判,估計她這次的片酬將高達1500萬美元。她極有可能步朱莉婭-羅伯茨的後塵,步入女子「2000萬美元俱樂部」。卡梅隆憑借自己不懈的努力,終於在好萊塢贏得了一方屬於自己的領地。
近期,卡梅隆為了宣傳《霹靂嬌娃2》,亮相傑雷諾的脫口秀,結果,一出場就艷驚全美觀眾,V字領低過頭差點叫人壽終正寢不說,所有人的目光只能獃獃盯著她胸前的雙峰「激凸」顯露出來沒?
不過,卡梅隆目前恐怕也只有讓觀眾眼睛吃冰淇淋,好轉移人家對她臉上痘痘膿瘡滿布的注意力吧。瞧過《霹靂嬌娃2》的觀眾,應該都發覺,片中卡梅隆的臉簡直慘不忍睹,凹凸不平到叫人倒退三步,她自己也知道,但沒辦法,片約多壓力重,皮膚的狀況只能用一個爛字形容。其實大剌剌的卡梅隆,並不介意自己的這副「尊容」給大家看,反正自然就是美,可是,電影公司的老闆卻不這么認為,他們都一致以為她那張 爛臉會讓電影票少賣好幾張,所以包括《紐約黑幫》、《霹靂嬌娃2》在倫敦的首映會,都「不準」卡梅隆出席,以免貽笑大方嚇到太多人。
除了將茱莉亞羅伯茨、妮可基德曼等好萊塢一線女星,?離九條街之外,更成為第一位能跟湯姆克魯斯、阿諾史瓦辛格片酬最高男星看齊的女星 ,所以管她臉爛到何種地步,光聽見卡梅隆狄亞茲打破男女演員同工不同酬的界限,就該給她用力鼓掌叫好啦?
獲獎情況:
1999年 金球獎最佳女配角得主(Being John Malkovich)
1999年 熒屏演員協會獎最佳女配角得主(Being John Malkovich)
片酬:
《霹靂嬌娃 》 1200萬
《怪物史萊克》150萬(配音)
《周日輪回》50萬
《The Untitled Nancy Pimental Project》,如果成功她的片酬也將達1500萬。
作品年表:
2000《紐約黑幫》(The Gangs of New York)、《無形馬戲場》(Invisible Circus)、《看著她,你會怎麼說》(Things You Can Tell Just by Looking at Her)、《霹靂嬌娃》(Charlie's Angels)
1999《挑戰星期天》(Any Given Sunday)、《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Being John Malkovich)、《Man woman film》(Sex)
1998《我為瑪莉狂》(There's Something About Mary)、《賭城情仇》(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最糟的事》(Very Bad Things)
1997《平凡的生活》(A Life Less Ordinary)、《我最好朋友的婚禮》(My Best Friend's Wedding)、《圖爾薩要塞》(Keys to Tulsa)
1996《浮出水面》(Head Above Water)、《猜心游戲》(She's the One)、《愛上明尼蘇達》(Feeling Minnesota)
1995《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1994《變相怪傑》(The Mask)

I. 竊聽門的竊聽門大事記

2003年Andy Coulson(後任卡梅倫的公關主管) 繼任《世界新聞報》主編職位;同時布魯克斯(Rebekah Brooks)擔任《太陽報》主編布魯克斯 和Coulson 出席英國議會聽證會,布魯克斯承認其賄賂警方來獲取消息。
2005年《世界新聞報》透露威廉王子膝蓋受傷,就此英國王室抗議其電話交流遭到竊聽,於是警方開展調查。
2006年《世界新聞報》負責王室報道的編輯Clive Goodman和私人調查員Glenn Muclaire受到逮捕,指控為非法侵入王室電話系統。2007年1月:Goodman一共被關押4個月;Muclaire 6個月。兩人都承認曾謀劃阻礙王室電話交流,Muclaire並且向非法竊聽指控認罪。Andy Coulson為此辭職,但他否認之前對竊聽一事有所了解。5月:由新聞集團英國媒體分支新聞國際(下轄《世界新聞報》、《太陽報》、《星期日泰晤士報》、《泰晤士報》等)領導的內部調查宣布Coulson與此案件沒有任何關聯,Coulson就任保守黨公關主管一職。
2008年默多克小兒子詹姆斯(James Murdoch) 在2007年底被任命為新聞集團歐亞部門的首席執行官。為了平息非法竊聽的控告,他支付了70萬英鎊。
2009年6月至7月 布魯克斯擔任新聞國際CEO。《衛報》刊登報道稱《世界新聞報》自2003年至2007年,在公司高層的默認下對社會名流以及政客的電話進行非法竊聽,並且為了解決相關的指控,曾支付過100萬英鎊以上的賠償。英國警方拒絕調查,但是王室起訴服務對此案件卻展開審查。《世界新聞報》再次否認事前對竊聽有任何了解。9月:新聞集團下轄的道瓊斯公司首席執行官及新聞國際前CEO辛頓(Les Hinton)宣稱電話竊聽只牽涉到一樁公開案件(Goodman和Muclaire參與的),並且內部調查沒有找到任何線索。11月:媒體投訴調查表示,他們確信電話竊聽案件只限於Goodman和Mulcaire,而報紙高層與此事件沒有任何關系。
2010年2月:英國下議院所發表的報告對新聞國際在此事件中一無所知的宣稱表示質疑,同時開始懷疑竊聽是否只限於一樁案件。5月:在卡梅倫獲選首相後,Coulson成為新政府媒體部門主任9月:議會要求就電話竊聽進行新一輪調查。《紐約時報》宣稱Coulson早已知道竊聽計劃,並且英國警方在此事件中的表現非常不盡如人意。11月:Coulson作為證人接受詢問但沒有遭到警告或逮捕12月: 王室起訴服務表明,因為證人不肯與警方合作因此將對竊聽事件撤銷起訴。
2011年1月:演員Sienna Miller、議會成員George Galloway 以及鐵路海運全國工會領袖 Bob Crow向警方投訴稱其電話遭到竊聽、對此,英國警方在娛樂界中展開新一輪的調查。《世界新聞報》解僱高級職員Ian Edmonson。卡梅倫為Coulson做辯護,然而Coulson最終辭去政府職務。
2月:倫敦警察局發現電話竊聽案件受害者的數量日益增加;代表某足球成員的律師向《世界新聞報》起訴稱Glenn Mulcaire沒有僅把信息傳給Goodman而是直接交給了新聞編輯部。他們表示編輯部裡面有「一部分記者」熟悉內情,這暗示著知道竊聽的人比之前承認的要更多。一位法官命令Mulcaire提供關於其他記者是否與竊聽案件有關聯的信息,然而Mulcaire試圖拒絕回答,理由是他害怕證詞會對他不利。
3月:BBC 的Panorama揭露在2006年, 《世界新聞報》編輯Alex Marunchak獲得了一些屬於一名退役軍人的電子郵件,這些郵件是由一名私人偵探通過侵入電腦而竊取到的。Marunchak否認任何違法罪行,同時國際新聞表示,如果發現新的不良行為的證據,它會採取相應的措施。
4月:《世界新聞報》前編輯Ian Edmondson、記者Neville Thurleck、以及高級記者James Weatherup皆因涉嫌圖謀截取手機信息而遭到逮捕,隨後他們獲得保釋直到9月。《世界新聞報》承認在電話竊聽事件上負有責任,並就此在其網站和報紙上發表正式道歉,此外還表明會成立一個賠償機構,以公正和有效的方式來對待那些「合理的投訴。」然而,發言人卻又表示公司依然將反對那些「無理」的指控。
5月:宣稱自己是電話竊聽受害人的前副首相普雷斯科特勛爵、工黨議員Chris Bryant、退休的倫敦警察局局長Brian Paddick以及記者Brendan、受高級法庭獲准對警方調查程序進行司法復核。他們宣稱其人權遭到侵犯。前倫敦警察局官員Ali Dizaei表示,警方曾經通知他說他的電話很可能在2006年遭到竊聽。如果這是真的話,Dizaei宣稱他將會採取法律行動。
6月7日:新聞集團向Sienna Miller就她電話遭到竊聽表示道歉,並且支付了10萬英鎊以作為傷害以及法律費用的補償。6月9日:普雷斯科特勛爵呼籲政府就竊聽事件舉行公開調查。同時倫敦警方表明,在BBC透露關於竊取郵件的消息後,警方已就針對《世界新聞報》的指控開展深入調查。6月15日:足球運動員吉格斯(Ryan Giggs)向《世界新聞報》採取法律行動,據其律師稱,吉格斯指控世界新聞竊聽其手機通話。6月20日:倫敦警方受到300多個從Harbotte & Lewis轉過來的郵件,這些郵件似乎表明Coulson曾經批准對警方人員的賄賂。6月22日:足球評論家Andy Gray就電話竊聽等指控得到《世界新聞報》的20萬賠償金6月23日警方在調查竊聽事件過程中逮捕一名住在西約克群的39歲女士。據稱,她是Greg Miskiw,《世界新聞報》前助理編輯。她已受到保釋並預定10月中旬返回西約克群警局。6月27日:警方逮捕Laura Elston。她為Press Assoicaiton負責報道英國王室的新聞。警方懷疑她曾經截取王室的通話。
7月4日:代表Dowler家族的律師稱他從警方那裡獲知Milly Dowler的語音郵件在警方調查兇殺案件時可能被某個《世界新聞報》記者侵入。律師並宣稱因為許多郵件信息遭到刪除,警方的調查受到干擾,受害人的家族也一時錯誤地以為Milly依然活著。7月5日:據警方透露,他們已與2002年兩個在Soham被學校員工奸殺的女孩家長取得聯系,在2011年5月,這兩位家長向警方表示,他們感到家裡電話可能遭到竊聽。7月6日:默多克任命新聞集團執行副總裁Joel Klein就竊聽指控進行調查。7月8日:卡梅倫宣布進行兩個調查,一個由處理竊聽丑聞的法官執行,另一個尋找新的媒體管理制度。同時卡梅倫表示他將就之前為Coulson所做出的辯護承擔所有責任。7月10日:默多克飛往倫敦7月11日:有消息表明,某些《世界新聞報》記者曾把前首相布朗列為獵捕對象。警方向布朗確認他處在Mulcaire所制定的對象名單上7月13日:新聞集團宣布正式撤銷對英國天空廣播公司(BSkyB)的收購競爭。Milly Dowler的家人當天與卡梅倫在唐寧街進行會面,與此同時Leveson法官被任命為公共調查主席。7月14日:前新聞集團編輯Neil Wallis因涉嫌竊聽電話遭到逮捕。他是此事件中第九個遭逮捕的人。布魯克斯同意在19日出席政府聽證會。詹姆斯與默多克也表示同意在文化媒體體育小組前作證。在對《華爾街日報》的采訪中,默多克表示「發生了一些小錯誤。」與此同時,美國聯邦調查局宣布已經開始對「9o11」受害者和其家族的電話竊聽指控進行調查。7月15日:布魯克斯辭職,她表示,公司正在全力解決問題。義大利SkyNews 總裁Tom Mockridge成為新聞國際的新CEO。默多克與Milly Doweler家屬進行會面並表示道歉。當天,道瓊斯公司CEO辛頓辭職,成為丑聞發酵以來職位最高的犧牲品。7月16日:默多克通過全國報紙上的廣告來為世界新聞的「錯誤」作出深刻道歉。7月17日:新聞國際表示,不能對警方調查有任何隱瞞,並宣誓公司將實行改革。工黨領導人米利班德呼籲媒體擁有法應當重新制定,並警告說默多克對於英國政治的影響是「有害的」。貝克漢姆和McCartney隱私被竊聽者侵犯的英國名人的一員。當天布魯克斯在預期出席倫敦警局的會議時遭到警方逮捕。因倫敦警局涉嫌接受《世界新聞報》賄賂,以及Neil Wallis在離開報紙後出任倫敦警局公關顧問,倫敦警察局局長Paul Stephenson辭職,隨後倫敦警察局副局長John Yates也主動辭職。7月18日:據《衛報》最新報道,前《世界新聞報》記者Sean Hoare在家中被發現暴斃。Sean Hoare是第一位宣稱Andy Coulson事前了解新聞的電話竊聽的記者。目前警方表示他們不打算把此事件當做可疑案件。

J. 戴維·卡梅倫的家庭成員

戴維·卡梅倫是英王威廉四世的直系後裔,出生於倫敦,在英格蘭東南部的伯克郡長大。
卡梅倫是英王威廉四世(1765-1837)和他的情婦多麗西婭·佐敦(Dorothea Jordan)的私生孩子的直系後裔,卡梅倫本人擁有純正的英國王室血統。假如威廉四世和情婦那段關系是正式的婚姻,卡梅倫首相就可以列入英國王位的繼承人名單內。由於祖輩的關系,卡梅倫具備英格蘭(England)、蘇格蘭(Scotland)和德國的血統,其中的德國血統來源於威廉四世的母親。
卡梅倫高祖父埃雲·卡梅倫爵士曾經是匯豐銀行倫敦總行的首席主管。卡梅倫的祖父曾到美國芝加哥做穀物買賣的生意並且發了大財,於1880年離開美國回到蘇格蘭。卡梅倫的父親伊恩·卡梅倫出生在蘇格蘭阿伯丁郡。卡梅倫家中兄弟姐妹一共四人,他本人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卡梅倫有一位比他大三歲的哥哥,現任大律師,另外有兩位妹妹。 祖母:Enid Agnes Maud Levita是國王威廉四世和情婦桃樂西·喬丹(Dorothea Jordan)的直系後裔。
父親:伊恩·卡梅倫(Ian Donald Cameron,1932年10月12日-2010年9月8日)是一位股票經紀人,生於Blairmore House,雙腿天生畸形,通過反復訓練矯形,2010年9月8日在法國土倫去世。
母親:瑪麗·弗勒·蒙特(Mary Fleur Mount,1934年-)是軍官威廉·蒙特爵士,第二代從男爵(Sir William Mount, 2nd Baronet)的女兒。
兄長:艾倫·亞歷山大(Allan Alexander,1963年-)大律師、御用大律師。
姊妹:尼亞·雷切爾Tania Rachel,1965年-。
克萊爾·路易絲Clare Louise,1971年-。
妻子:謝曼芙,1996年6月1日結婚至今,岳父是一名從男爵。
長子:Ivan(2002.04.08~2009.02.25),腦癱及癲癇患者,已故,終年6歲。
長女:Nancy(2004~)。
幼子:Arthur(2006~)。
幼女:Florence(2010.08.24~),早產兒。卡梅倫繼托尼·布萊爾在2000年在首相任內誕下幼子里奧後,從2000年來首相再次在任內誕嬰。
1996年6月1日,卡梅倫與妻子珊曼莎結婚。珊曼莎(1971年4月18日~)從小在佔地300英畝的庄園長大,在一家理工學院就讀藝術,在英國倫敦老牌的佛蘭克·史密辛公司(Frank Smythson Limited,1887年創立)擔任創意總監,佛蘭克·史密辛公司是高級文具、皮具的製造商,在倫敦和紐約都有零售商店。珊曼莎本人曾獲得英國《魅力》雜志(British Glamour)的「最佳飾物2008年給親友的聖誕卡上的合家歡設計師」大獎。
2010年5月,卡梅倫成為英國首相之後,珊曼莎宣布將暫停全職工作,改為擔任史密辛公司的顧問,每周工作時間減少為兩天。
2002年,卡梅倫夫婦的長子伊凡(Ivan.Cameron)出生,但他不幸罹患腦癱和癲癇,需要24小時照顧護理。
2005年,長女南西(Nancy.Cameron)出生。
2007年,次子阿瑟(Arthur.Cameron)出生,一家五口經常出外游樂。
2008年,在卡梅倫夫婦以全家福照片製作的送給傳媒和公眾的聖誕卡上面,卡梅倫深情凝望殘障並有重症的伊凡,珊曼莎與南西和模樣調皮的阿瑟坐在沙發上,展示天倫之樂。
2009年2月,患有腦癱和癲癇的長子伊萬·卡梅倫不幸夭折,年僅6歲,對卡梅倫夫婦帶來極大打擊,卡梅倫一度考慮退出政壇。
2010年8月27日,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的妻子薩曼莎·卡梅倫與新生女兒Florence.Cameron出院。卡梅倫的副手、副首相尼克·克萊格證實,卡梅倫打算休假陪伴妻女,卡梅倫將因此成為英國首個任內休「產假」的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