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臨江仙友訪問視頻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臨江仙友訪問視頻

發布時間: 2022-05-13 07:30:32

1. 臨江仙 夜歸臨皋

臨江仙·夜歸臨皋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豰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本文作者蘇軾(公元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蘇軾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藝術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一位通才,在詩、詞、文、書畫方面都是開派的人物[1]。蘇軾之父洵、弟轍也是當時著名的文化人士,父子三人也以「三蘇」之名流傳於世。

公元1059年蘇軾任大理評事一職,開始踏上經世濟民之路。但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貶謫流放。宋神宗時,王安石當政,行新法,蘇軾極力反對,便請求外調,在各地游歷做官。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這是宋朝第一起因文字獲罪案)。經各方營救出獄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並受到監視。從元豐二年到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蘇軾在黃州謫居七年。為了擺脫謫居生活的苦悶,蘇軾在黃州城東開墾了十畝荒地,命為「東坡」,田旁築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樂,自號「東坡居士」。黃州的謫居生活使蘇軾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詞就是這個時期寫下的。

下面我們來看正文。

「臨江仙」是詞牌名(著名的詞牌還有「念奴嬌」,「沁園春」等),而「夜歸臨皋」則是題目。據《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載:「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雪堂夜飲,醉歸臨皋。」臨皋為一地名,在今天湖北黃岡縣南江邊,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曾寓居於此。

正文第一段第一句「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這里的「東坡」是指蘇軾在黃州城東開墾的躬耕之地,他自號東坡居士,系效白據易「忠州東坡」之名。「復醉」意指醒了又醉,醉了好多次,這里是誇張的說法,說他喝了不少酒,有朦朧之意,似乎只記得自己不停地喝了不少酒。這句話的大意是晚上在東坡喝酒,夜不知自己喝了多少,喝了多久,起身回去休息時只覺已是三更之天了。「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回來聽得家童已經入睡,還不時發出如雷鼾聲,叩門都沒有反應。夜深人靜之時,酒意尚存之際,叩門不應,面對不遠處奔騰不息的江水,聽著江水不斷拍打兩岸的聲音,蘇軾不由回想自己坎坷多變的仕途,感慨良多。這樣自然由第一段的敘事轉入下段舒臆。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營營」,即「營營碌碌」,為了目標而不停奔波勞碌。這句話直譯就是一直以來無奈身不由己(「身非我有」),什麼時候我才能忘記身外的東西不再奔波忙碌呢?這點需要我們結合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來理解。作者初入仕途時,雄心勃勃,「致君堯舜,此事何難!」(《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充滿著對自己治國平天下之才的極度自信,並表達出一種對自主選擇進退的自豪感。儒家知識分子入世的精神得到充分體現。但是後來的一系列的事變,讓自己原先的設想一再遭受打擊,年輕時的狂放、自信,顯得那麼的缺乏基礎。原來在皇權面前,自己是那麼的無力。君命不可違,進與退,主動權並不在自己這里。認識到這些,原先的進取之心自然挫了銳氣,而生退隱之心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追求在這里表露無疑。

「夜闌風靜榖紋平。」這句又轉入寫景:夜已深了,風也停了,江面上隨風而起的風浪也停息了,只有微細的波紋在盪漾。其實,聯繫到下一句,這又何嘗不是作者當時心境的流露呢?一來想了這么多,剛才的酒意已經去了大半,心理開始平靜下來;更為重要的是,人到中年的蘇軾,在經歷了這么多的波折和遭遇之後,已經逐步去除了年輕適當的輕狂與浪漫,而多了一份穩重與豁達,能夠從容地接受世事的變遷,而功名利祿,當然也是看得很淡了,頗有心靜如水之感。與這種心態相適應的,就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生活了——但願有隻小舟能載我隨江逝去,在這江河湖海中漂泊以度餘生罷!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論語·公冶長》)之意。可見蘇軾作為一個典型儒家知識分子,其心態與其老祖宗幾乎是一脈相承!我們看到,在詞尾「窮則獨善其身」在他的思想上居於主導地位,甚至有了隱居遁世的想法而染有道家的思想,從而使其思想呈現「儒道互補」之勢。這點不由讓我們想起另一個「儒道互補」的詩人陶淵明。蘇軾晚年幾乎把陶淵明詩全部和了一遍,這不僅使蘇詩在藝術上攀升到了更新的高度,而且使蘇軾與陶淵明一起,成為中國古代兩個「儒道互補」人格模式的典範。達成儒,窮為道,反映了封建專制時代知識分子在有限的自由時空中尋求生命價值實現途徑的獨特心態。一旦有了機會,他們就表現出急切的建功立業的進取心態。但是隨著宋代以後封建君主個人獨裁的加劇,文人士大夫們的人格被進一步壓縮,其個人的理想往往被至高無上的皇權所粉碎,他們不得不通過恬淡生活的追求以自娛,退隱山林,保持品節,超然於物外。

據說作此詞後酒友們各自散去,第二天便有人傳言蘇軾「掛冠服江邊,拏舟長嘯而去矣」。郡守徐某聞之又驚又怕,因為蘇軾還是戴罪之身,不告而辭那是潛逃,他郡守未盡看管之責。於是令人前去探聽虛實,發現蘇軾正熟睡中——「鼻鼾如雷,猶未興也」。也許這告訴我們蘇軾其實還是更留戀世俗的樂趣?

2. 臨江仙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臨江仙表達了作者洞穿世事,對歷史風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感嘆,一切紛爭都如浮雲,悠悠萬事都如長江之水,轉頭就流逝了,一切都付於笑談之中,有什麼意義呢?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是明代文學家楊慎創作的一首詞。詞的上闋通過歷史現象詠嘆宇宙永恆、江水不息、青山常在,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卻無一不是轉瞬即逝。下闋寫詞人高潔的情操、曠達的胸懷。把歷代興亡作為談資笑料以助酒興,表現了詞人鄙夷世俗、淡泊灑脫的情懷。全詞基調慷慨悲壯,讀來只覺盪氣回腸、回味無窮,平添萬千感慨在心頭。

3.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翻譯是什麼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翻譯如下:

回憶當年在午橋暢飲,在座的都是英雄豪傑。月光映在河面,隨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經歷好似一場夢,我雖身在,回首往昔卻膽戰心驚。閑來無事登上小閣樓觀看新雨初晴的景緻。古往今來多少歷史事跡轉瞬即逝,只有把它們編成歌的漁夫,還在那半夜裡低聲吟唱。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追憶洛中朋友和舊游而作的。上片寫對已經淪落敵國之手的家鄉以及早年自在快樂生活的回顧。下片宕開筆墨回到現實,概括詞人從踏上仕途所經歷的顛沛流離和國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結句將古今悲慨、國恨家愁,都融入「漁唱」之中,將沉摯的悲感化為曠達的襟懷。

此詞直抒胸臆,表情達意真切感人,通過上下兩片的今昔對比,萌生對家國和人生的驚嘆與感慨,韻味深遠綿長。

4. 晁沖之的《臨江仙》古詩鑒賞

《臨江仙》

憶昔西池池上飲,年年多少歡娛。別來不寄一行書,尋常相見了,猶道不如初。

安穩錦衾今夜夢,月明好渡江湖。相思休問定何如?情知春去後,管得落花無?

5. 臨江仙 夜登小閣 憶洛中舊游 表達的感情

這首詞通過回憶在洛陽的游樂來抒發作者對國家淪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對比的手法,明快的筆調,通過對舊游生活的回憶,抒發了北宋亡國後深沉的感慨。寥寥幾筆,勾畫出來的自我形象相當豐滿。出自宋代陳與義《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

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釋義:回憶當年在午橋暢飲,在座的都是英雄豪傑。月光映在河面,隨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二十多年的歲月彷彿一場春夢,我雖身在,回首往昔卻膽戰心驚。百無聊賴中登上小閣樓觀看新雨初睛的景緻。古往今來多少歷史事跡,都讓漁人在半夜裡當歌來唱。

(5)臨江仙友訪問視頻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詞大概是在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或六年陳與義退居青墩鎮僧舍時所作,時年四十六或四十七歲。陳與義是洛陽人,他追憶二十多年前的洛中舊游,那時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天下還承平無事,可以有游賞之樂。

其後金兵南下,北宋滅亡,陳與義流離逃難,艱苦備嘗,而南宋朝廷在播遷之後,僅能自立,他回憶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嘆今昔巨變,寫下了這首詞。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追憶洛中朋友和舊游而作的。上片寫對已經淪落敵國之手的家鄉以及早年自在快樂生活的回顧。下片宕開筆墨回到現實,概括詞人從踏上仕途所經歷的顛沛流離和國破家亡的痛苦生活。

結句將古今悲慨、國恨家愁,都融入「漁唱」之中,將沉摯的悲感化為曠達的襟懷。此詞直抒胸臆,表情達意真切感人,通過上下兩片的今昔對比,萌生對家國和人生的驚嘆與感慨,韻味深遠綿長。

6. 楊慎的《臨江仙》內容是什麼翻譯並賞析。

【原文如下】: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明代:楊慎作者介紹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譯文】:
滾滾長江向東流,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
不管是與非,還是成與敗(古今英雄的功成名就),到現在都是一場空,都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消逝了。
當年的青山(江山)依然存在,太陽依然日升日落。
在江邊的白發隱士,早已看慣了歲月的變化。
和老友難得見了面,痛快地暢飲一杯酒。
古往今來的多少事,都付諸於(人們的)談笑之中。

【鑒賞】:

從全詞看,基調慷慨悲壯,意味無窮,令人讀來盪氣回腸,不由得在心頭平添萬千感慨。在讓讀者感受蒼涼悲壯的同時,這首詞又營造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並且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讀者在品味這首詞的同時,彷彿感到那奔騰而去的不是滾滾長江之水,而是無情的歷史;彷彿傾聽到一聲歷史的嘆息,於是,在嘆息中尋找生命永恆的價值。在這凝固地歷史畫面上,白發的漁夫、悠然的樵漢,意趣盎然於秋月春風。江渚就是江灣,是風平浪靜的休閑之所。古往今來,世事變遷,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豐功偉績也算得了什麼。只不過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且談且笑,痛快淋漓。多少無奈,盡在言外。大江裹挾著浪花奔騰而去,英雄人物隨著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見蹤影。「是非成敗轉頭空」,豪邁、悲壯,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後的失落、孤獨感,又暗含著高山隱士對名利的淡泊、輕視。既是消沉的又是憤慨的,只是這憤慨已經漸漸沒了火氣。面對似血的殘陽,歷史彷彿也凝固了。

作者平生抱負未展,橫遭政治打擊。他看透了朝廷的腐敗,不願屈從、阿附權貴,寧肯終老邊荒而保持自己的節操。因此他以與知己相逢為樂事,把歷代興亡作為談資笑料以助酒興,表現出鄙夷世俗、淡泊灑脫的情懷。無論過去,當下,還是以後,追逐名利似乎總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韁利鎖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難以自拔。

7.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的注釋譯文

①臨江仙:詞牌名,又稱《鴛鴦夢》、《雁後歸》、《庭院深深》。雙調,上片五句,押三平韻,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②午橋:在洛陽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③豪英:出色的人物。這兩句說:想從前在午橋橋頭飲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漢。
④長溝流月:月光隨著流水悄悄地消逝。此句即杜甫《旅夜書懷》「月涌大江流」之意,謂時間如流水般逝去。去無聲: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⑤疏影:稀疏的影子。這兩句說,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歡樂到天明。
⑥二十餘年:二十多年來的經歷(包括北宋亡國的大變亂)。堪驚:總是心戰膽跳。這兩句說,二十多年好像一場春夢,我親身經歷了亡國的變亂,自己雖然還活著,回想起來總是膽戰心驚。
⑦新晴:新雨初晴。晴,這里指晴夜。漁唱:打魚人編的歌兒。這三句說,百無聊賴地登上小樓,看看雨後初晴的月夜景色。古往今來多少大事,也不過讓打魚的人編作歌兒在三更半夜裡唱唱罷了。
⑧三更:古代漏記時,自黃昏至指曉分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這首詞通過回憶在洛陽的游樂來抒發作者對國家淪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對比的手法,明快的筆調,通過對舊游生活的回憶,抒發了北宋亡國後深沉的感慨。寥寥幾筆,勾畫出來的自我形象相當豐滿。
上片憶舊。「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回想往昔在午橋橋上宴飲,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傑。用「憶」字開篇,直接了當把往事展開來。「午橋」是唐代白居易、劉禹錫、裴度吟詩唱和、舉杯相歡的地方。作者青年時期,追尋遺韻,仰慕前賢,在故鄉洛陽,與當時「豪英」一起,也在午橋宴飲聚會,把酒臨風。「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白天和朋友們在午橋暢飲,晚上圍坐在杏樹底下盡情地吹著悠揚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隨著流水靜悄悄地消失了。橋上歡歌笑語,橋下一片寧靜,以靜襯動。這三句寫景敘事,優美自然,它如同明凈澄澈的清水一樣。特別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兩句, 「杏花」則點明在春天的夜晚,豪傑們撫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聲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樹林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輝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來的稀疏花影,與花影下吹奏出來的悠揚笛聲,組成一幅富有空間感的恬靜、清婉、奇麗的畫面,將作者那種充滿閑情雅興的生活情景真實地反映了出來。
下片感懷。「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年)做官後,曾遭謫貶;特別是靖康之變,北宋淪亡,他逃到南方,飽嘗了顛沛流離、國破家亡的痛苦。殘酷的現實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鮮明的對照,很自然會有一場惡夢的感觸。這兩旬概括了這段時間里國家和個人的激劇變化的情況。這里,作者以飽蘸著久歷艱難和劫後餘生的血淚的筆觸,寫下這感慨深沉的詩句,發人深思,啟人遐想。經歷了國破家亡,戰事連連之後,曾在一起吟詩飲酒的豪傑們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痛油然而生。接著寫道:「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閑登」句是說:我閑散無聊地登上小閣,觀看這雨後新晴的月色。這旬點題,寫明作此詞的時間、地點和心境。「新晴」與「長溝流月」照應,巧妙地將憶中之事與目前的處境聯系起來,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狀況從中得以再現。「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把國家興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於漁唱,進一步表達作者內心寂寞悲涼的心情。古往今來的大事已經轉瞬即逝了,只有把它們編成歌兒的漁夫,還在那半夜三更里低聲歌唱。這是低沉的感嘆,軟弱的呻吟,無能為力的自我表白。這種看破世情、迴避現實的消極態度,從側面顯示詩人對現實的極度不滿,這是亂世懷古傷今的主題。
此詞直抒胸臆,表情達意真切感人,通過上下兩片的今昔對比,萌生對家國和人生的驚嘆與感慨,韻味深遠綿長。 宋·胡仔《苕溪·隱叢話》後集卷三四:此數語奇麗,《簡齋集》後載數詞,惟此詞為優。
明·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流月無聲」巧語也,「 吹笛天明」爽語也,「 唱三更」冷語也,功業則歉,文章自優。
清·黃蘇《蓼園詞選》:「長溝流月」,則月涌大江之意,言自去滔滔,而興會不歇。首一闋是憶舊,至第二闋則感懷也。
清·劉熙載《藝概》卷四《詞曲概》:詞之好處,有在句中者,有在句之前後際者。陳去非《虞美人》:「吟詩日日待春風,及至桃花開後卻匆匆。」此好在句中者也。《臨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憶昔」,俯注「一夢」,故此二句不絕豪酣,轉成悵悒,所謂好在句外者也。儻謂現在如此,則呆甚矣。
清·陳廷焯《雲韶集》卷四:陳簡齋《無住詞》,未臻高境。唯《臨江仙》雲:「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筆意超曠,逼近大蘇。(《白雨齋詞話》卷一)又雲:「長溝流月」,七字警絕;「杏花」二語,自然流出,若不關人力者;「古今」二語,有多少感慨!情景兼到,骨韻蒼涼,下字亦警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