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cpu按什麼訪問空間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cpu按什麼訪問空間

發布時間: 2022-05-13 04:58:46

⑴ 在計算機系統中,CPU是通過哪個設備訪問內存的

前端匯流排是處理器與主板北橋晶元或內存控制集線器之間的數據通道,其頻率高低直接影響cpu訪問內存的速度;bios可看作是一個記憶電腦相關設定的軟體,可以通過它調整相關設定。bios存儲於板卡上一塊晶元中,這塊晶元的名字叫coms
ram。但就像ata與ide一樣,大多人都將它們混為一談。
因為主板直接影響到整個系統的性能、穩定、功能與擴展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主板的選購看似簡單,其實要注意的東西很多。選購時當留意產品的晶元組、做工用料、功能介面甚至使用簡便性,這就要求對主板具備透徹的認識,才能選擇到滿意的產品。
匯流排是將信息以一個或多個源部件傳送到一個或多個目的部件的一組傳輸線。通俗的說,就是多個部件間的公共連線,用於在各個部件之間傳輸信息。人們常常以mhz表示的速度來描述匯流排頻率。匯流排的種類很多,前端匯流排的英文名字是front
side
bus,通常用fsb表示,是將cpu連接到北橋晶元的匯流排。計算機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是由cpu和北橋晶元共同決定的。
cpu就是通過前端匯流排(fsb)連接到北橋晶元,進而通過北橋晶元和內存、顯卡交換數據。前端匯流排是cpu和外界交換數據的最主要通道,因此前端匯流排的數據傳輸能力對計算機整體性能作用很大,如果沒足夠快的前端匯流排,再強的cpu也不能明顯提高計算機整體速度。數據傳輸最大帶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數據的寬度和傳輸頻率,即數據帶寬=(匯流排頻率×數據位寬)÷8。目前pc機上所能達到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幾種,前端匯流排頻率越大,代表著cpu與北橋晶元之間的數據傳輸能力越大,更能充分發揮出cpu的功能。現在的cpu技術發展很快,運算速度提高很快,而足夠大的前端匯流排可以保障有足夠的數據供給給cpu,較低的前端匯流排將無法供給足夠的數據給cpu,這樣就限制了cpu性能得發揮,成為系統瓶頸。
cpu和北橋晶元間匯流排的速度,更實質性的表示了cpu和外界數據傳輸的速度。而外頻的概念是建立在數字脈沖信號震盪速度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沖信號在每秒鍾震盪一萬萬次,它更多的影響了pic及其他匯流排的頻率。之所以前端匯流排與外頻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主要是在pentium
4出現之前和剛出現pentium
4時),前端匯流排頻率與外頻是相同的,因此往往直接稱前端匯流排為外頻,最終造成這樣的誤會。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前端匯流排頻率需要高於外頻,因此採用了qdr(quad
date
rate)技術,或者其他類似的技術實現這個目前。這些技術的原理類似於agp的2x或者4x,它們使得前端匯流排的頻率成為外頻的2倍、4倍甚至更高,從此之後前端匯流排和外頻的區別才開始被人們重視起來。

⑵ cpu是通過什麼訪問存儲單元

在電腦硬體結構中,cpu,內存,顯卡,硬碟等設備 ,都是連接在系統匯流排上的。所以,嚴格來說,cpu應該是通過系統匯流排來訪問存儲單元的。
系統匯流排用來傳輸所有的數據信號和控制信號。在存儲單元中,同時連接了控制線和數據線,當控制線片選了某個區域的存儲單元,這個區域的數據就被激活了,然後數據線就會參照控制線的指令模式,復制存儲單元的邏輯信號到cpu緩存區,最後,復制的數據在cpu晶元內部的緩存區進行邏輯運算。這就是cpu和存儲單元的數據交換過程。

⑶ 地址匯流排寬度確定CPU可以訪問的物理地址空間

地址匯流排寬度決定了CPU可以訪問的物理地址空間,
簡單地說就是CPU到底能夠使用多大容量的內存。
16位的微機我們就不用說了,但是對於386以上的微機系統,地址線的寬度為32位,最多可以直接訪問4096 MB(4GB)的物理空間。

⑷ CPU訪問的邏輯空間最大多少kb

最大為4GB:
對32位來說,物理地址的定址最多隻能定址4G
1024B=1KB1024KB=1MB1024MB=1GB
2^32B=2^32/1024/1024/1024=4GB
定址空間一般指的是CPU對於內存定址的能力。通俗地說,就是能最多用到多少內存的一個問題。數據在存儲器(RAM)中存放是有規律的,CPU在運算的時候需要把數據提取出來就需要知道數據在那裡,這時候就需要挨家挨戶的找,這就叫做定址,但如果地址太多超出了CPU的能力范圍,CPU就無法找到數據了。CPU最大能查找多大范圍的地址叫做定址能力,CPU的定址能力以位元組為單位,如32位定址的CPU可以定址2的32次方大小的地址也就是4G,這也是為什麼32位的CPU最大能搭配4G內存的原因,再多的話CPU就找不到了。

⑸ CPU的四大工作條件是什麼

CPU電源不能超過0.2V;晶體必須能夠正常振盪;復位電路必須能正常工作;磁場脈沖信號必須到達CPU。
1、早期的CPU由算術單元和控制器組成,稱為中央處理器。隨著超大規模集成電路(ULSI)技術的發展,一些邏輯功能部件被添加到CPU晶元之外,CPU變得越來越復雜。因此,CPU的基本部分有三個部分:算術單元、緩存和控制器,稱為中央處理單元。
拓展資料:
1、CPU出現在大規模集成電路時代,處理器體系結構設計的迭代更新和集成電路技術的不斷改進促進了其不斷發展和完善。從最初致力於數學計算到廣泛應用於一般計算,從4位到8位、16位、32位處理器,最後到64位處理器,從不同製造商的不兼容到不同指令集體系結構規范的出現,CPU自誕生以來發展迅速。
2、馮諾依曼建築是現代計算機的基礎。在這種架構下,程序和數據以統一的方式存儲。指令和數據需要從相同的存儲空間訪問,通過相同的匯流排傳輸,並且不能重疊執行。根據馮·諾依曼系統,CPU的工作分為以下五個階段:指令獲取階段、指令解碼階段、指令執行階段、訪問編號和結果寫回。指令提取(IF,Instruction fetch)是將指令從主存提取到指令寄存器的過程。程序計數器中的值用於指示當前指令在主存儲器中的位置。提取指令時,程序計數器(PC)中的值將根據指令字的長度自動增加。
3、中央處理器(CPU)是電子計算機的主要設備之一,是計算機的核心部件。它的功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和處理計算機軟體中的數據。CPU是計算機的核心部件,負責讀取指令、解碼和執行指令。中央處理單元主要包括控制器和運算單元兩部分,其中還包括高速緩沖存儲器和實現它們之間連接的數據和控制的匯流排。電子計算機的三個核心部件是CPU、內存和輸入/輸出設備。中央處理器的功能主要是處理指令、執行操作、控制時間和處理數據。

⑹ cpu地址線有20根,數據線有16根,cpu按位元組訪問和按字訪問的范圍是多少

地址線能傳輸多少個不同的信息,cpu就能對多少存儲單元定址。即地址匯流排寬度決定定址能力20根地址線,每根線傳輸0或1,20根共有2^20總組合定址范圍00000-FFFFF總位元組數為2^20 = 16^5 = 1048576 Byte = 1024 KB = 1 MB。

計算機內是按8位1位元組的方式編織,(書上也說了,一個存儲單元必須是8的倍數)然後一個存儲單元裡面可能有存放多個位元組。

行對應的就是它的行號(字地址),列就是(位元組地址)。這里行內可以存放多少個位元組就看的是數據線了。但是定址如果是按位元組定址,就不需要考慮數據線的根數,因為裡面已經按位元組編織了。

(6)cpu按什麼訪問空間擴展閱讀:

cpu按位元組訪問和按字訪問的范圍例題:

比如32位數據線,那麼行內就可以存放32/8=4個位元組,需要用4個數來分辨行內地址,比如00,01,10,11。

解題:首先地址線20根,如果按位元組訪問(定址),每個存儲單元裡面的單元已經是最小單元了,所以就不用分了,就是2^20也就是1M。

重點:如果是按字定址,那麼它需要考慮內地址,也就是一個存儲單元裡面每個位元組的地址,它是16根,所以它裡面就有2個位元組,需要1位二進制位來表示,0代表第一個,1代表第二個,所以就從地址線裡面就分出去了一個位數用來尋字內地址的,所以如果按字定址,那麼就是2^20 / 2 = 2^19 = 512K。

⑺ CPU指的是什麼

CPU指的是中央處理器,是一塊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是一台計算機的運算核心(Core)和控制核心( Control Unit)。它的功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體中的數據。

中央處理器主要包括運算器(算術邏輯運算單元,ALU,Arithmetic Logic Unit)和高速緩沖存儲器(Cache)及實現它們之間聯系的數據(Data)、控制及狀態的匯流排(Bus)。它與內部存儲器(Memory)和輸入/輸出(I/O)設備合稱為電子計算機三大核心部件。

(7)cpu按什麼訪問空間擴展閱讀

主頻

主頻也叫時鍾頻率,單位是兆赫(MHz)或千兆赫(GHz),用來表示CPU的運算、處理數據的速度。通常,主頻越高,CPU處理數據的速度就越快。

CPU的主頻=外頻×倍頻系數。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存在一定的關系,但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關系。所以,CPU的主頻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是沒有直接關系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沖信號震盪的速度。

在Intel的處理器產品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1 GHz Itanium晶元能夠表現得差不多跟2.66 GHz至強(Xeon)/Opteron一樣快,或是1.5 GHz Itanium 2大約跟4 GHz Xeon/Opteron一樣快。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匯流排等各方面的性能指標。

外頻

外頻是CPU的基準頻率,單位是MHz。CPU的外頻決定著整塊主板的運行速度。通俗地說,在台式機中,所說的超頻,都是超CPU的外頻(當然一般情況下,CPU的倍頻都是被鎖住的)相信這點是很好理解的。

但對於伺服器CPU來講,超頻是絕對不允許的。前面說到CPU決定著主板的運行速度,兩者是同步運行的,如果把伺服器CPU超頻了,改變了外頻,會產生非同步運行,(台式機很多主板都支持非同步運行)這樣會造成整個伺服器系統的不穩定。

絕大部分電腦系統中外頻與主板前端匯流排不是同步速度的,而外頻與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又很容易被混為一談。

匯流排頻率

前端匯流排(FSB)是將CPU連接到北橋晶元的匯流排。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即匯流排頻率)是直接影響CPU與內存直接數據交換速度。有一條公式可以計算,即數據帶寬=(匯流排頻率×數據位寬)/8,數據傳輸最大帶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數據的寬度和傳輸頻率。

比方,支持64位的至強Nocona,前端匯流排是800MHz,按照公式,它的數據傳輸最大帶寬是6.4GB/秒。

外頻與前端匯流排(FSB)頻率的區別:前端匯流排的速度指的是數據傳輸的速度,外頻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也就是說,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沖信號在每秒鍾震盪一億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央處理器

⑻ CPU和內存之間的通信是怎麼實現的CPU對內存的訪問時如何實現的 大學考題,務必精確啊,謝謝

通過地址和數據匯流排來進行訪問,內存類似一個大的矩陣陣列,可以通過地址線找到相應的數據位置,然後內存將數據發送到數據匯流排上,CPU可以讀取到,是經過高速緩存Cache來進行的。

CPU要讀取一個數據時,首先從Cache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如果沒有找到,就用相對慢的速度從內存中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同時把這個數據所在的數據塊調入Cache中,可以使得以後對整塊數據的讀取都從Cache中進行,不必再調用內存。

簡介

中央處理器(CPU),是電子計算機的主要設備之一,電腦中的核心配件。其功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體中的數據。

CPU是計算機中負責讀取指令,對指令解碼並執行指令的核心部件。中央處理器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即控制器、運算器,其中還包括高速緩沖存儲器及實現它們之間聯系的數據、控制的匯流排。電子計算機三大核心部件就是CPU、內部存儲器、輸入/輸出設備。中央處理器的功效主要為處理指令、執行操作、控制時間、處理數據。

⑼ CPU如何通過地址線訪問內存

兄弟,這是數電的常識,不管內存是動態還是靜態的,它都有兩條匯流排,地址和數據匯流排,這兩條匯流排上都是有三態門的,CPU通過地址匯流排向內存發送信號,內存就像是一個大的矩陣陣列,可以通過地址線找到相應的數據位置,然後內存將數據發送到數據匯流排上,如果這時候數據匯流排三態門打開,那麼數據就被讀取到CPU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