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卡斯特羅邀請羅馬教皇訪問古巴引起了世人的廣泛矚目
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在此前曾14次訪問拉美,他足跡遍及拉美各國,但卻從未訪問過古巴。因此,卡斯特羅邀請教皇訪問古巴非同尋常,意義深遠,引起了世人的廣泛矚目。
㈡ 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時期的羅馬教皇是誰
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時期的羅馬教皇是亞歷山大六世。
亞歷山大六世(拉丁語:Alexander VI,1431年1月1日-1503年8月18日),原名羅德里哥·迪波吉亞(加泰羅尼亞語:Roderic Llançol i de Borja),1492年8月11日—1503年8月18日逝世為止任教宗。出身於波吉亞家族,誕生於西班牙瓦倫西亞,是卡利克斯特三世的外甥。
他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具爭議的教宗,是第一位公開承認自己與情人有子嗣的教宗。然而,他的壞名聲多半是由他的敵人謠傳所致。兩位亞歷山大六世之後的教宗西斯都五世與烏爾巴諾八世,都稱贊他為聖伯多祿之後的教宗中最為傑出的教宗之一。亞歷山大六世比較像是一名外交官、政治家而不像是一位教宗,但作為一位教宗,他的成就卻絲毫不亞於其他文藝復興時期的教宗。在位期間的1493年,曾為葡萄牙與西班牙的劃定了殖民擴張分界線,即「教皇子午線」。
亞歷山大六世被認為是文藝復興時期教廷腐敗墮落的象徵,行為最為放盪和不擇手段的教宗,他在政治上也擁有超出尋常的野心,並以大肆斂財和為兒子所進行的處心積慮的謀奪而臭名昭著,但他卻並非這些劣跡的首創者,他的前任們諸如西克斯圖斯四世、英諾森八世之流為他樹立了一個很壞的榜樣。
㈢ 誰能幫我講講 羅馬教皇的 歷史
按照天主教會的傳統說法,耶穌基督的第一個門徒彼得乃眾門徒之首,他於傳教過程中去羅馬擔任了羅馬教會的第一任主教。從此,羅馬主教均為伯多祿的繼位人,其地位因而也在其他主教之上。這便是「教皇制」的由來。所以,「教皇」的全稱為「羅馬教區主教、羅馬教省都主教、西部宗主教;梵蒂岡君主、教皇」,亦稱「宗徒彼得的繼位人」、 「基督在世的代表」等。現代亦用來指某一思想,組織的精神領袖。
教皇是梵蒂岡君主、天主教羅馬主教的最高稱號。因駐地為羅馬,故又稱羅馬教皇。據《教廷指南》,教皇全銜為羅馬主教、耶穌基督在世上的代表、首席使徒的後繼人、西方教會最高教宗、西方牧首、義大利首席主教、羅馬教省樞機主教和都主教,梵蒂岡城國元首及上帝之眾僕人之僕人」(Episcopus Romanus,Vicarius Christi,Successor principis apostolorum,Pontifex Maximus,Patriarcha Occidentis,Primatus Italiae,Archiepiscopus ac metropolitanus provinciae ecclesiasticae Romanae,Princeps sui iuris civitatis Vaticanae,Servus Servorum Dei)。教會很少會使用這個完整的頭銜。天主教認為教宗為初任羅馬主教聖伯多祿的後繼,因此一開始稱呼他為「伯多祿之代表」,直到西元5世紀時才改稱為目前這更具權威的「基督之代表」(2006年《宗座年鑒》刪除了「西方宗主教」的稱呼,對上一次修訂為1969年。當時教宗保祿六世把「天主眾仆之仆」加於名號之中,並刪除了「光榮在位」的句語)。 耶穌賜予聖伯多祿兩把&
除了他的宗教職務之外,教皇也是擁有獨立主權的梵蒂岡的國家元首。早在公元 2世紀主教制產生後,所有主教均被稱為教皇。羅馬主教因駐在羅馬帝國都城,政治、經濟勢力最大。5世紀,由於英諾森一世(401~417在位)和利奧一世(440~461在位)的努力,羅馬主教逐漸凌駕於其他主教之上,獨占教皇頭銜。吉萊西厄斯一世(492~496在位)首先宣布教皇在信仰上的權力既獨立於皇帝,又獨立於教會會議,聲稱「教會權力」高於「帝國權力」。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在位)認為教皇是上帝指派的全部教會的首腦,將教皇的影響擴大到自己的轄區以外。756年,法蘭克王國國王矮子丕平為酬謝教皇對其奪取權力的支持,將奪自拜占廷的羅馬至拉韋納一帶的土地贈給教皇,是為教皇國之始, 此後,教皇既為天主教之首,又是擁有世俗權的一國之主,直轄領土達 4萬多平方公里。教皇尼古拉斯一世在位時(858~867)出現了不經教皇批准不得罷免和選舉主教的理論,教皇成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仲裁者。但其後教廷權力衰落,教皇先後受制於法蘭克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九世(1049~1054在位)之後教皇權力開始恢復。10~11世紀天主教改革的克呂尼運動加強了教皇的勢力。運動的主要領導者希爾德布蘭德在1059年的拉特蘭宗教會議後,頒布教皇選舉法,確定教皇由樞機主教團選舉產生,世俗封建主不得干預。希爾德布蘭德於1073年當選教皇,為格列高利七世。克呂尼運動引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在位)與教皇爭奪主教敘任權的斗爭,結果教皇聲威大振。此後教皇與皇帝間的斗爭長期不息,1122年締結沃爾姆斯宗教協定之後才告結束。英諾森三世在位期間,教皇權勢極盛,教皇有權廢黜君主,羅馬教廷成為中歐和西歐一切宗教事務和教義問題的最高裁判機構。 此後隨著西歐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教皇權力日漸衰落。1303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在位)在與法國國王腓力四世的斗爭中失敗,屈辱而死。1309~1377年教廷遷至法國邊境的阿維尼翁,受制於法王。1378~1417年天主教會大分裂達40年之久。1377年法籍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1370~1378在位)利用法國王權在百年戰爭中一度削弱的機會,將駐地遷回羅馬。1378年義大利樞機主教團在羅馬選出格列高利十二世(1406~1415在位)為教皇。法國樞機主教團則選本尼狄克十三世為教皇。1409年 3月在義大利比薩召開的宗教會議上,選舉亞歷山大五世為新教皇。但在位的兩個教皇拒絕退位。1410年亞歷山大五世去世,約翰二十三世繼位,形成三個教皇鼎立的局面。1417年康斯坦茨宗教會議罷黜了在位的 3個教皇,另選馬丁五世(1417~1431在位)為教皇,教會復歸統一。16世紀,歐洲爆發宗教改革運動,教皇地位進一步削弱[1]。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1526年攻陷羅馬以後,以後的歷代教皇實際已經不敢公開反對世俗君主的政治活動了。 教皇國被稱為「聖伯多祿的遺產」。盡管授予教皇對這些領土的統轄權的文件,也就是所謂的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在15世紀被證明是偽造的,教宗對教廷國的統治還是延續到了1870年義大利統一的時候,而義大利王國和教宗之間最終的政治協議一直到1929年的拉特蘭協定才得以實現。1948年通過的義大利共和國憲法,再次確定該協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在2005年4月2日到2005年4月18日,教宗的職位空缺,這種情況稱為宗座出缺(sede vacante)。前任教宗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他於1978年58歲時被選為教宗,也是自阿德里安六世(1522年-1523年間在位)以來首位被選為教皇的非義大利人。 若望·保祿二世於 格林威治時間2005年4月2日19:37逝世,享年84歲。在4月18日開始的教宗選舉中,用了不足24小時,就選出德國籍樞機主教約瑟夫·拉青格(Joseph Ratzinger)作為新教宗,是為本篤十六世。 在天主教會的教階體制中,教皇享有最高的立法權和司法權,能制定或廢除教會法規,指定人員組成教廷,創立教區,任命主教,而且「在倫理和信仰上永無謬誤」。在11世紀前,教皇須經世俗君主或義大利貴族遴選或認可。尼古拉二世登基後於1059年決定教皇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但須得到法蘭克王亨利一世及其繼位者的認可。直到1179年第三次拉特蘭會議和1274年第二次里昂會議兩次確認後,才正式規定教皇可單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不過仍須承認法、西、奧三國君主對候選人具有否決權。20世紀初,三國王室相繼被廢黜後,庇護十世廢除了這種世俗君主的否決權。1914年,本篤十五世遂成為單由樞機主教選為教皇的第一人。教皇當選後任職終身,不受罷免,但可自行辭職。
教皇亦稱「教宗」[2],譯自拉丁文pope,源於希臘文,意指「父親」、「爸爸」,最初本為古代天主教對其神職人員的一般尊稱,至今在東派教會中仍有以此稱神父者。天主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里亞、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五地的主教均用此稱謂來表示其宗主教之銜,而羅馬主教認為此銜僅指西部教會的領袖。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主教成為西方教會中的最高首領,加之756年法蘭克王丕平「獻土」後又在義大利形成「教皇國」世俗政權,「papa"這一稱謂遂逐漸為羅馬主教所獨有,開始構成「教皇」之涵義。到11世紀時,羅馬主教格列高利七世獨占「papa"之稱,從而正式形成了西方羅馬天主教會的教皇制度。「papa"一詞也就作為「教皇」之專稱沿用下來,即今日英語中的「pope」、德語中的「Papst「和法語中的「pape」。 早在三世紀,亞歷山大里亞主教對埃及的各副主教實行了集權控制,有意識地仿效羅馬主教的管轄方式。在尼吉亞大公會議後,羅馬主教立即授予亞歷山大里亞大主教以管轄的優先權,並使用了「亞歷山大里亞教宗」的稱號,該稱號現在演變成為希臘正教的「亞歷山大里亞及全非洲教宗及宗主教」以及哥普特教會的「亞歷山大里亞及宗徒聖馬可之座的教宗」。
㈣ 查理曼大帝的法蘭克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是什麼關系
神聖羅馬帝國大部分國土也就是現在德國,法蘭克帝國也就是法國,另一個也就是英國,同是一個西羅馬帝國分裂而成。
㈤ 查理曼帝國是不是神聖羅馬帝國
中世紀皇帝查理曼(查爾斯大帝)是法蘭克的國王,薩克森的征服者,聖羅馬帝國的締造者,歐洲史上最早的君主之一。
741年查爾斯大概出生在亞琛市的附近,該市後來成了他的都城。他的父親是矮子王丕平,他的祖父是偉大的法蘭克領袖查爾斯·馬特爾。馬特爾在732年奪取了圖爾戰斗的勝利,粉碎了穆斯林征服法蘭西的行動計劃。751年丕平宣稱自己為法蘭克國王,從而結束了昏庸無能的梅羅文加王朝的統治,建立起一個新王朝,今稱加洛林王朝,是根據查理曼的名字命名的。768年丕平駕崩,法蘭克王國被查爾斯和他的長兄卡洛曼兩人瓜分。771年卡洛曼猝然去世,這對查爾斯和法蘭克的統一來說卻是幸運降臨,使二十九歲的查爾斯成為法蘭克王國唯一的君主,該王國當時已是西班牙最強大的國家。
查爾斯登極之時,法蘭克王國主要包括今日的法國、比利時和瑞士以及今日荷蘭和德國的許多地區。查爾斯不失時機地開展領土擴張。此時卡洛曼的遺孀和孩子已在義大利北方的巴倫第王國避難。查理曼和他自己的倫巴第妻子蒂賽德拉塔離了婚,隨即揮軍進入義大利北部。774年倫巴第人大遭慘敗,義大利北部被並入了他的版圖,不過為了鞏固他的統治還需要四次進攻。卡洛曼的遺孀和子女都落入查理曼手中,從此再未露面。
也許更重要當然也更困難的是對薩克森——德國北方一個廣大地區的征服,進攻的總數不下十八次。第一次發生在772年,最後一次在804年。反對薩克森人的戰爭打得如此持久和殘忍,宗教因素肯定是其原因的一部分。薩克森人是異教徒,查理曼堅持要讓他所統治的薩克森人改信基督教,拒絕接受洗禮和後來又改信異教的人均被判處死刑。在這些強迫改宗運動的過程中,據估計有多達四分之一的薩克森人被殺害。
查理曼還出征德國南部和法國西南部,以鞏固他對這些地區的控制。為了確保帝國和東部邊界地區的安全,查理曼同阿瓦爾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爭。阿瓦爾是一個與匈奴族有血緣關系的亞洲民族,他們佔有一片廣闊的領土,即今日的匈牙利和南斯拉夫。查理曼最終徹底打敗了阿瓦爾軍隊。
雖然薩克森和巴伐利亞以東的國家未被法蘭克人佔領,但是在從德國東部到克羅地區一條寬廣的地帶上的那些國家,卻都承認法蘭克的宗主權。
查理曼也努力確保他的南部邊疆的安全。778年,他對西班牙發動了一次侵略,雖未獲得成功但卻在西班牙北部建立起一個邊境國,叫做西班牙三月國,該國承認他的主權。
由於查理曼許多次戰爭的勝利(法蘭克人在他的四十五年的統治期間進行了五十四次出征),成功地使西歐大部分地區都歸屬於他的統一領導之下。他的帝國實際上達到包括今日的大部分法國、德國、瑞士、奧地利和低地國①,以及義大利的一個地區和許多的邊界地區。自從羅馬帝國衰亡以來,歐洲還沒有這么廣闊的領土被一個國家控制過。
在整個統治期間,查理曼一直堅持與羅馬教皇保持密切的政治聯盟。但是在查理曼在世期間,人們顯然可以看出,總是處於支配地位的夥伴是查理曼而不是教皇。
查理曼統治的高峰或至少是最著名事件於800年聖誕節發生在羅馬。這一天,教皇利奧三世把一頂皇冠戴在查爾斯的頭上,宣布他為羅馬皇帝。從主要方面來講,這意味著在三個多世紀前被毀滅的西羅馬帝國正在復辟,查理曼現在是奧古斯都·凱撒的合法繼承人。
實際上堅持認為查理曼帝國是羅馬帝國的復辟肯定是荒唐的。第一,這兩個帝國所統治的范圍大不相同。查理曼帝國在鼎盛時期也大約只有西羅馬帝國的一半大。兩個帝國先後統治過的相同地區包括比利時、法國、瑞士和義大利北部。但是英國、西班牙、義大利南部和非洲北部——共同構成了羅馬帝國的一部分——都不在查理曼的控制之下;而德國——構成了他的領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卻從未在羅馬人的統治之下。第二,查理曼無論從哪方面來看,從血統、外貌和教養來看都不是羅馬人。法蘭克人是一個條頓部落,查爾曼的母語是一種古日爾曼方言,雖然他學會了講拉丁語。查理曼一生的大部分時間住在歐洲北部,特別是住在德國。他只對義大利做過四次訪問。他的帝國的首都不是羅馬而是亞琛,位於今日的西德,距荷蘭和比利時的邊界不遠。
查理曼在政治上通常是機智敏銳,洞察秋毫,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他卻在王位繼承問題上犯下了嚴重的錯誤。雖然他在大半生的戎馬生涯中統一了西歐一個廣大的地區,但是他卻認為最明智的方法是他死後把帝國分給他的三個兒子。他認為這樣做通常是避免戰爭的一劑靈丹妙葯。然而不料在他臨死之前,他的兩個長子就先見上帝去了,結果當查理曼814年在亞琛死去時,他的三子路易接管了查理曼的整個帝國。然而路易在繼位問題上所作出的決斷還不如他的父親:他也希望把帝國分給他的三個兒子。經過某種斗爭,路易的三個兒子終於簽署了凡爾登條約(843年),根據這項條約,法蘭克帝國被劃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今日法國的部分地區構成;第二部分包括德國的一個廣大地區;第三部分包括義大利北部和一個橫跨法德邊界的寬闊地帶。
現在有些人估計查理曼的影響比我所估計的要大些。他們說他恢復了羅馬帝國;重新統一了西歐,把薩克森並入西歐。為西歐隨後的大部分歷史定了格調,保衛了西歐,使其免受外來危脅;制定了法國、德國和義大利大概的邊界;傳播了基督教,教皇為他加冕。從此,開始了歐洲國家與教會之間許多世紀的長期斗爭的階段。在我看來,這樣的說法非常言過其實。首先,所謂的聖羅馬帝國實際上根本不是羅馬帝國的復辟,而是查理曼接管的法蘭克王國的繼續。
假如查理曼確實成功地完成了西歐的統一,那麼這種統一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但是在查理死後還不到三十年,他的帝國就崩潰了,而且隨後從未得到恢復。
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目前的邊界實際上與查理曼或路易都毫無關系。義大利的北部邊界基本上與阿爾卑斯山脈的地理邊界相吻合。法德邊界基本上是沿一條語言邊界,而這條語言邊界反過來又大體上與舊羅馬帝國的北部邊界相吻合。
在我看來,把傳播基督教的任何真正的功勞歸於查理曼是完全不合理的。基督教在查理曼統治以前幾個世紀中一直通過歐洲向北傳播,此後又傳播了幾個世紀。查理曼強迫薩克森改宗,除了完全是一種可怕的道德行為外,絲毫沒有別的必要。不用屠殺手段,英國的盎格魯薩克森人也改信了基督教,而且在隨後的幾個世紀里,通過說服而不是動用武力,各個斯堪的納維亞民族也改變了宗教信仰。
那麼查理曼的軍事勝利成功地捍衛了西歐,使其免受外來襲擊,這種說法對不對呢?不對。在整個第九世紀期間,歐洲北海岸和西海岸遭到了北歐海盜即斯堪的納維亞人的一系列掠奪性的襲擊。與此同時,馬扎爾的騎兵從東方入侵歐洲,穆斯林的襲擊者騷擾大陸的南部。這是歐洲史上最不安全的時期之一。
行政當局和教會之間爭權奪勢的斗爭是歐洲史上的一種僵持不化的特徵,甚至在非屬於查理曼王朝所統治的地區也是如此。這樣的斗爭實際是由中世紀教會的遠大目標所決定的,沒有查理曼也會出現(雖然也許會以稍微不同的形式出現)。他在羅馬加冕是一個有趣的事件,但是算不上是導致全部斗爭的一個關鍵性的因素。
我認為不易說服一個受過教育的中國人或印度人相信查理曼近乎同秦始皇、成吉思汗或阿育王這樣的人物一樣重要。實際上如果把查理曼與中國的隋文帝相比,似乎就很容易看出中國皇帝是兩者中比較重要的人物。隋文帝實現的中國統一有一種持久的影響,而查理曼對西歐的統一幾乎還沒有持續到一代人的時間。
雖然查理曼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被歐洲人估計得過高,但是他的短期影響當然是巨大的。他毀滅了倫巴第和阿瓦爾兩個國家,征服了薩克森,許多人在他發動的戰爭中喪生。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在他統治期間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文化復興時期(但在他死後就很快消失了)。
查理曼的生涯也帶來了各種不同的長期影響。在他死後的數百年中,德國皇帝進行了一場控制義大利的斗爭,結果以徒勞而告終。沒有查理曼的榜樣,他們完全有可能不會那麼肆意地侵犯義大利,而是集中更多精力向北或向東擴張。還有查理曼所開創的聖羅馬帝國,也確實是持續到了十九世紀初期(但是在這一階段的許多時期內,聖羅馬帝國的實權很小,而德國的實權被許多小諸侯國掌握著)。
查理曼最重要的成就也許就是他征服了薩克森,把這個重要的地區引入了歐洲文明的主流。這是一項與儒略·凱撒對高盧的征服相類似的成就,但是不完全那麼重要,因為薩克森實在是一個較小的地區。
㈥ 十字軍兩次東征均是羅馬教皇指派,教皇在歐洲居然有如此大的權利,大有蓋過一個帝國的皇帝的權勢
羅馬教皇
——集權勢與財富於一身
羅馬教皇是世界上十多億天主教徒的精神領袖。按照天主教會的傳統說法,耶穌基督的弟子彼得是眾門徒之首,他在傳教過程中去羅馬擔任了羅馬教會的第一任主教。從此,羅馬主教均為伯多祿的繼位人,其地位因而也在其他主教之上。這便是「教皇制」的由來。所以,「教皇」的全稱為「羅馬教區主教、羅馬教省都主教、西部宗主教;梵蒂岡君主、教皇」,亦稱「宗徒彼得的繼位人」、 「基督在世的代表」等。
羅馬教皇至今已有近2000年歷史,自第一任教皇聖徒彼得到現任教皇本篤十六世,已傳承了二百六十五代。
教皇與十字軍東征
公元11世紀,由於西歐商品貨幣關系發展,城市興起,人口增加,封建領地的收入已不能滿足封建主日益增長的享樂需求。各級封建主特別是騎士階層力圖向外擴大領地,奪取東方財富。義大利熱那亞、威尼斯等地商人則企圖排斥貿易對手阿拉伯和拜占庭商人,以擴大自己的商業權益。羅馬教廷是東征的鼓動者和策劃者,教皇意欲藉此擴大天主教勢力,聚斂財富,並進而控制東正教。一些不滿現實、苦於飢荒的農民,也希望通過遠征擺脫日益加重的封建剝削與壓迫,尋求新的出路。當時,西亞各國和拜占庭的復雜局勢也有利於西方入侵者。塞爾柱突厥人建立的大帝國已分裂為若干小國,相互混戰不已。拜占庭帝國日益衰弱,無力抵禦塞爾柱突厥人的進攻,帝國皇帝邁克爾七世·杜卡斯(1067~1078在位)、阿歷克塞一世(1081~1118在位)等先後向西歐諸國君主及教皇求援,給東征以可乘之機。1095年,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南部克萊蒙召開宗教大會,以從異教徒手中奪回「聖地」耶路撒冷為號召,煽動宗教狂熱,與會者群起響應,要求出征。因出征者衣綴十字標記,故名十字軍。從1096至1291年,十字軍東征持續近200年之久,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有八次。
在十字軍東征的歷次戰役中,歐洲的騎士們基於宗教狂熱,總是充當開路先鋒的角色。在歐洲優雅的騎士風度,全部被懲罰異教徒的瘋狂殺戮所抹煞。在1099年7月十字軍第一次佔領耶路撒冷以後,在全城展開了大屠殺。阿克薩清真寺中避難的1萬多婦孺全部被十字軍士兵們刨腹剜心,伊斯蘭寺院、宮殿和民間的金銀財物被搶劫一空,許許多多的異教藝術品被毀滅。經過叄天的屠城之後耶路撒冷沒留下一個非基督徒的活人,一名騎士在寫給教皇的信中描述道:「我騎馬經過街道的時候,異教徒的血沒馬腿到膝。」
隨著征服和掠奪,對黃金的貪念和渴求充斥著十字軍士兵的靈魂。其中十字軍第四次東征(1202~1204)由教皇英諾森叄世策劃,最初確定東征埃及,但威尼斯商人為了自己的商業權益,採取威脅利誘手段促使十字軍改變東征方向,進攻信奉同一宗教的商業勁敵拜占庭帝國。1204年4月13日,十字軍攻佔君士坦丁堡,燒殺洗劫數日,毀壞歷史文物不計其數;同年佔領拜占庭在巴爾干半島的大部領土,建立「拉丁帝國」(1261年亡)。從此,拜占庭帝國四分五裂,其商業地位為威尼斯等所取代。這一事件充分證明了十字軍騎士是渾身沾滿了血和銅臭的邪惡強盜組織。
惡有惡報,十字軍騎士團中實力最強大財富最龐大的聖殿騎士團的下場最為悲慘:最後一次十字軍東征結束之後,巴勒斯坦王國瓦解,聖殿騎士團被迫必須離開聖地;當騎士團的主力部隊回到法國,法王菲力普四世認為像聖殿騎士團這樣強大的組織如果在法國境內建立,將對他的王位與整個法國有嚴重的威脅。於是在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這一天,羅馬教廷的教皇和法國國王聯合執行了一條對聖殿騎士團的秘密處決令。聖殿騎士們因為被說成是異教徒和同性戀者而被判處死刑,失去了他們長期以來所擁有的權利。基督教大長老雅克·德沐萊被捕,他死前受盡了折磨,最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隨後幾年之內,好幾百名聖殿騎士團被處死,騎士團的組織也隨之徹底瓦解。這也是西方人對於星期五、十叄號這個日子所有的不祥預兆的起源。
梵蒂岡在拉丁語中意為「先知之地」。早在公元4世紀,教皇康斯坦丁就在羅馬城西北角耶酥門徒聖彼得殉難處建立了康斯坦丁大教堂以志紀念。到了15至16世紀,康斯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聖彼得堡教堂,成為天主教會舉行最隆重儀式的場所。公元756年,法蘭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區域送給教皇。其後教皇權勢日益擴張,在義大利中部出現了以教皇為君主的教皇國。1870年義大利統一後,教皇被迫退居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宮中。1929年,義大利政府同教皇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蘭條約」,義大利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其主權屬教皇。梵蒂岡為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
教皇是梵蒂岡的首腦,施行政教合一,有最高立法、司法、行政權。這個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地處台伯河右岸梵,整個被羅馬城包圍,面積僅有0.44平方公里(相當於天安門廣場),常駐人口僅890人,主要是義大利人。梵蒂岡有一支200名瑞士人組成的衛隊,這支衛隊於1505年,由教皇朱利奧二世組建。此外還有大約3000名世俗工人,他們是梵蒂岡的主要勞動力,但都不住在梵蒂岡城內。
梵蒂岡也稱羅馬教廷,教廷(Sancta Sedes)是教皇及其顧問們在向下屬的全球各地的羅馬天主教會發出指令時所使用的正式名稱。作為全球羅馬天主教會的「中央政府」,教皇授權主教委員會負責管理梵蒂岡的日常事務。梵蒂岡的法律體系是基於教會的教規,當天主教教規不適用時,則使用羅馬市的法律。
梵蒂岡可以以主權國家的身份向其他主權國家派出外交使節,也可以接受由其他國家派出的外交使節。但是由於國家面積太小,別國派往梵蒂岡的外交使節一般都在羅馬設大使館。這樣做所造成的一個有趣結果是,義大利駐梵蒂岡的大使館是設在本國境內的。梵蒂岡同161個國家和地區有正式外交關系,在聯合國設常駐觀察員,與中國無外交關系。
羅馬教廷的信理部就是曾經惡名昭著的異端裁判所。
羅馬教廷的財富
值得一提的是,梵蒂岡還是一個大的國際金融財團。二戰結束時它的黃金儲備占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它在義大利和許多國家巨額的投資和大量的房地產,有「國際金融帝國」之稱。據西方報刊估計,梵蒂岡在北美和西歐國家的投資歷高達幾百億美元,它的黃金和外儲備超過100億美元。美國的摩根財團是梵蒂岡資產的最大代理人。梵蒂岡的財產狀況素不公布,銀行業務極端保密。它有三個經濟組織:一是梵蒂岡銀行,又稱宗教事務銀行,主要負責梵蒂岡的金融事務,直接對教皇負責,並接受紅衣主教都督委員監督。該行成立於1942年,凈資產約30-40億美元,與世界上200多家銀行有業務往來。二是梵蒂岡城國的教皇委員會,負責經營梵蒂岡電台、鐵路、郵政電訊和其他機構。三是羅馬教皇資產管理處,下分一般部門和特別部門。一般部門主要掌管在義大利的動產和不動產,凈資產近20億美元。據估計,梵蒂岡在義大利擁有40多萬公頃土地。梵蒂岡資本滲透到義大利銀行信貸系統,以及電氣、化學、冶金、紡織、食品等工業部門。70年代末,義大利雜志估計,梵蒂岡在義大利國土上擁有價值達360億美元以上的不動產。當時梵蒂岡宗教事務所(實為銀行)存款額達350億美元,相當於當時義大利國家預算總額。世界各地每年約有近200萬人次到梵蒂岡參觀訪問,旅遊收入和郵票發行收入相當可觀。至於教徒的捐贈,歷世教皇在1200多年來從各地搜集的珍寶,則更不計其數。有人估計,梵蒂岡的財產總計應在千億美元之上。現僅黃金外匯儲備就達100多億美元,年度財政收入近兩億美元。毫無疑問,梵蒂岡應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也是目前全球最富裕的國家。
教皇的財富遠超過最富有者的財富。1243年被選為教皇的英諾森四世,就是熱那亞市最富有的商人世家大族之一費希(Fieschi)家族的成員。
教皇庇護十二世本名歐根尼奧·帕切利,1876年生於義大利羅馬的一個為教廷服務的世家,1899年受神職,不久就進入梵蒂岡教廷的特別教務部,即教廷的公共關系部從事外交活動。1917年作為教宗代表駐節巴伐利亞的摩納哥(即現今德國慕尼黑)。1929年成為樞機主教(即紅衣大主教)。翌年,出任教廷國務卿。1939年3月2日,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5個月當選為教皇,直到1958年去世。因此,庇護十二世不但親身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所有重要事件,而且作為教廷的高層人物和首腦負有決策的直接責任。救死扶傷本是教會弘揚的宗旨,但庇護十二世卻對猶太人和波蘭天主教徒橫遭納粹屠殺一事保持出奇的沉默,這使世人感到極大憤怒。事後有人分析說,庇護十二世可能是被希特勒的淫威給嚇壞了,不過,在波蘭被消滅的同時,庇護十二世讓柏林大主教去為希特勒舉辦一個盛大的生日宴會。在教皇大人金口難開的沉默之中,600萬歐洲猶太人像塵土一樣消失了。這些猶太人實際上是當著他的面被送進毒氣爐的。更有甚者,二戰結束後,他領導的基督教會向數以百計的納粹戰犯發放偽造的紅十字證件,幫他們逃離歐洲國家。但是,在教皇「永無謬誤」的信條支配下,教廷和庇護十二世的繼任者們始終對此諱莫如深。爭論在所難免。
2000年初,梵蒂岡發表了一份長達14頁的文件,為教會在二戰中的不光彩表示懺悔。同年3月,教皇約翰-保羅二世歷史性地訪問以色列,跪倒在「哭牆」之前頂禮膜拜,祈求上帝饒恕它過去對猶太人犯下的罪孽。但是梵蒂岡沒公布它二戰期間的檔案,並且絕口不提它把納粹戰犯藏在哪裡,以及從克羅埃西亞弄來的價值2億瑞士法朗黃金的去向。
㈦ 求羅馬歷代教皇
1 聖伯多祿(St.Peter)*41-66*加利肋亞人,耶穌立為宗徒之長*本名西滿(Simon)教會中心從耶路撒冷移至羅馬
2 聖利奴(St.Linus)*67-79*義大利人,生於TOSCANO
3 聖阿內克里特(St.Anencletus)*79-90*羅馬人
4 聖克雷芒一世(St .Clement Ⅰ )*90-99*羅馬宗室,充軍到PONTUS
5 聖艾瓦里斯特(St.Evaristus)*99-107*希臘人,生於安提約基
6 聖亞歷山大一世(St.AlexanderⅠ)*107-116*羅馬人
7 聖西斯科特一世(St.SixtusⅠ)*116-125*羅馬人
8 聖特勒斯魯夫(St.Telesphorus)*125-138*希臘人
9 聖西吉努(St.Hyginus)*138-142*希臘人,生於雅典
10 聖庇護一世(St.PiusⅠ)*142-155*APUILEA人,其弟HERMAS著牧人書
11 聖阿尼塞((St.Anicetus)*155-166*敘利亞人
12 聖索泰爾(St.Soter)*166-174*義大利CAMPANIA人*人稱仁慈教宗
13 聖艾流德(St.Eleutherus)*174-189*希臘人,棄絕MONRANUS
14 聖維克托一世(St.VictorⅠ)*189-199*非洲人,棄絕THEODOTUS,訂復活節
15 聖才斐林(St.Zephyrinus)*199-217*羅馬人,重申對MONRANUS之罰
16 聖加里斯多一世(St.CalixtusⅠ)*217-222*羅馬人,希波利特與之對立
17 聖烏爾班一世(St.UrbanⅠ)*222-230*羅馬人
18 聖龐提安(St.Pontian)*230-235*羅馬,與希波利特和解,同致命
19 聖安泰(St.Anterus)*235-236*希臘人
20 聖法比昂(St.Fabian)*236-250*羅馬人
21 聖克內里(St.Cornelius)*251-253*羅馬人,反諾維西安嚴厲主義
22 聖盧修斯一世(St.LuciusⅠ)*253-254*羅馬人,被VALERIAN充軍
23 聖史蒂芬一世(St.StephanⅠ)*254-257*羅馬人,反西彼廉領洗需寵愛說
24 聖西斯科特二世(St.SixtusⅡ)*257-258*希臘人
25 聖迪奧西尼(St.Dionysius Romanus)*259-268*希臘人
26 聖菲利克斯一世(St.FelixⅠ)*269-274*羅馬人
27 聖歐提其安(St.Eutychian)*275-283*LUNENSIS
28 聖凱由(St.Cajus)*283-296*達爾馬提人(今南斯拉夫)
29 聖馬瑟林努(St.Marcellinus)*296-304*羅馬人
30 聖馬賽一世(St.MarcellusⅠ)*307-308*羅馬人
31 聖尤西比烏(St.Eusebius)*310-310*希臘人
32 聖密歐提阿德(St.Miltiades)*311-314*非洲人
33 聖西爾維斯特一世(St.SilvesterⅠ)*314-335*羅馬人君士坦丁瞻禮,尼西亞定禮
34 聖馬克(St.Mark)*336-336*羅馬人撒丁會議,東西分歧
35 聖尤利烏一世(St.JuliusⅠ)*337-352*羅馬人,在安提阿會上支持亞達納削
36 利拜耳(Liberius)*352-366*羅馬人*第一個沒被封為聖人的教宗
37 聖達馬蘇一世(St.DamasusⅠ)*366-384*西班牙人,羅馬議會除異端譯經
38 聖西利斯(St.Siricius)*384-399*羅馬人,強調羅馬首位
39 聖阿納西塔斯一世(St.AnastasiusⅠ)*399-401*羅馬人,引證伯多祿(St.Peter)為主之磐石
40 聖英諾森一世(St.InnocentⅠ)*401-417*ALBANO人,羅馬主教接伯多祿位
41 聖佐西瑪(St.Zosimus)*417-418*希臘人
42 聖卜尼法斯一世(St.BonifaceⅠ)*418-422*羅馬人
43 聖西萊斯廷一世(St.CelestineⅠ)*422-432*CAMPANIA人,譴責聶斯多略
44 聖西斯科特三世(St.SixtusⅢ)*432-440*羅馬人
45 聖利奧一世(St.LeoⅠ)*440-461*TOSCAUO人,反一性論,退阿提拉,強調羅馬主教首位*大教皇
46 聖西萊爾(St.Hilary)*461-468*撒丁人
47 聖辛卜力烏斯(St.Simplicius)*468-483*TIUOLI人
48 聖菲利克斯三世(St.FelexⅢ)*483-492*羅馬人,棄絕裂教
49 聖傑拉斯一世(St.GelasiusⅠ)*492-496*非洲人,強調教會不屬俗權
50 聖阿納斯塔斯二世(St.AnastasiusⅡ)*496-498*羅馬人,法蘭克人進教
51 聖辛瑪古(St.Symmachus)*498-514*撒丁人
52 聖赫爾米斯達(St.Hormisdes)*514-523*FRUSINAS*聖西爾維的父親
53 聖若望一世(St.JohnⅠ)*523-526*TOSCANO人,致命
54 聖菲利克斯四世(St.FelixⅣ)*526-530*聖本篤立修會
55 聖卜尼法斯二世(St.bonifaceⅡ)*530-532*羅馬人*第1位日耳曼籍教宗
56 聖若望二世(St.JohnⅡ)*533-535*羅馬人猶斯弟年公布法典
57 聖阿戈培一世(St.AgapetusⅠ)*535-536*羅馬人
58 聖西爾維(St.silverius)*536-537*致命*聖赫爾米斯達的兒子
59 維吉利(Vigilius)*537-555*羅馬日恩,反猶斯弟年君城議會
60 佩拉吉一世(PelagiusⅠ)*556-561*羅馬人
61 若望三世(JohnⅢ)*561-574*羅馬人
62 本篤一世(BenedictⅠ)*575-579*羅馬人
63 佩拉吉二世(PelagiusⅡ)*579-590*羅馬人,托來多議會
64 聖格列高利一世(St.GregoryⅠ)*590-604*羅馬人,建隱院派教士,訂聖歌,著訓言*大教皇
65 薩比尼昂(Sabinian)*604-606*TASCANO人
66 卜尼法斯三世(BonifaceⅢ)*607-607*羅馬人
67 聖卜尼法斯四世(St.BonifaceⅣ)*608-615*ABRUZZI人
68 聖多伊德迪特(St.deusdedit)*615-618*羅馬人
69 卜尼法斯五世(BonifaceⅤ)*619-625*NEOPOLITANUS
70 洪諾留一世(HonoriusⅠ)*625-638*GAPUA人,同意SERGIUS說
71 塞維林(Severinus)*640-640*羅馬人
72 若望四世(JohnⅣ)*640-642*達爾馬提人
73 提奧多一世(TheodoreⅠ)*642-649*希臘人,拉特郎會議
74 聖瑪定一世(St.MartinⅠ)*649-653*充軍致命,會議棄一志論
75 聖尤金一世(St.EugeneⅠ)*654-657*羅馬人
76 聖維塔利安(St.Vetalian)*657-572*SIGNIA人
77 阿迪烏達二世(AdeotatusⅡ)*672-676*羅馬人
78 多奴(Donus)*676-678*羅馬人
79 聖阿伽托(St.Agarho)*678-681*西西里人,君城會議III
80 聖利奧二世(St.LeoⅡ)*682-683*西西里人,同意會議議案,駁HONORIUS
81 聖本篤二世(St.BenedictⅡ)*684-685*羅馬人
82 若望五世(JohnⅤ)*685-686*敘利亞人生於安提約基
83 克農(Conon)*686-687*TIEISCO人
84 聖塞吉阿斯一世(St.SergiusⅠ)*687-701*敘利亞人,生於安提約基
85 若望六世(JohnⅥ)*701-705*希臘人
86 若望七世(JohnⅦ)*705-707*希臘人
87 西西尼烏斯(Sisinnius)*708-708*敘利亞人
88 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Ⅰ)*708-715*敘利亞人
89 聖格列高利二世(St.GregoryⅡ)*715-731*羅馬人,派波尼法爵去德傳教
90 聖格列高利三世(St.GregoryⅢ)*731-741*敘利亞人,擢波尼法爵總主教
91 聖扎加利(St.Zachory)*741-752*希臘人
※91 1\2 斯德望二世*752.3.23-752.3.25.*歷任教宗中在位最短的一個,只有僅三天,因為中風突然離世.由於在位時期太短,使他未能在死前趕及進行就任儀式,使得一些天主教歷史書籍不承認斯德望二世為教皇,稱下任教宗斯德望三世為斯德望二世.因此由斯德望三世至斯德望十世的八位教宗也分別順序稱為斯德望二世至斯德望九世※
92 斯德望二世(StephanⅡ)*752-757*羅馬人,給丕平王加冕得贈地
93 聖保祿一世(St.paulⅠ)*757-767*羅馬人
94 聖斯德望三世(StephanⅢ)*768-772*西西里人
95 阿德利安一世(AdrianⅠ)*772-795*羅馬人,尼西亞會議,大加祿建校
96 聖利奧三世(St.LeoⅢ)*795-816*羅馬人
97 斯德望四世(StephanⅣ)*816-817*羅馬人
98 聖帕斯夏一世(St.PaschalⅠ)*817-824*羅馬人
99 尤金二世(EugeneⅡ)*824-827*羅馬人,被奉為窮人主保
100 瓦蘭丁(Valentine)*827-827*羅馬人
101 格列高利四世(GregoryⅣ)* 827-844*羅馬人
102 塞吉阿斯二世(SergiusⅡ)*844-847*羅馬人
103 聖利奧四世(St.LeoⅣ)*847-855*羅馬人,振興教會,反撒拉森人
104 本篤三世(BenedictⅢ)*855-858*羅馬人
105 聖尼古拉一世(St.NicholasⅠ)*858-867*羅馬人,維護教權,罰PHOTIUS
106 阿德利安二世(AdrianⅡ)*867-872*羅馬人,君城第四會議
107 若望八世(JohnⅧ)*872-882*羅馬人,唯一由教宗祝聖的英王
108 馬林一世(MarinusⅠ)*882-884*GALLESE人
109 阿德利安三世(AdrianⅢ)*884-885*羅馬人
110 斯德望五世(StephanⅤ)*885-891*羅馬人
111 福爾摩塞(Formosus)*891-896*PONTUS人,引德王反對SPOLET黨,審FORMOSUS*死後屍骨被斯德望六世起出審判
112 卜尼法斯六世(BonifaceⅥ)*896-896*羅馬人
113 斯德望六世(StephanⅥ)*896-897*羅馬人
114 羅馬諾(Romanus)*897-897*GALLESE人
115 提奧多二世(TheodoreⅡ)*897-897*羅馬人
116 若望九世(JohnⅨ)*898-900*TIVOLI人
117 本篤四世(BenedictⅣ)*900-903*ALDEA人
118 利奧五世(LeoⅤ)*903-903*羅馬人*被關入監獄和謀殺
119 克利斯多夫(Christopher)*903-904*羅馬人
120 賽吉阿斯三世(SergiusⅢ)*904-911*羅以人,受制於THEODO, "娼婦政治"開始
121 阿納斯塔斯三世(AnastasiusⅢ)*911-913*羅馬人
122 蘭頓(Lando)*913-914*SABINA人*可能是最後一個有獨特稱號的教宗
123 若望十世(JohnⅩ)*914-928*I MOLA 人,驅撒拉森人與南意
124 利奧六世(LeoⅥ)*928-928*羅馬人
125 斯德望七世(StephanⅦ)*929-931*羅馬人,受制於ALBERIC
126 若望十一世(JohnⅪ)*931-935*羅馬人
127 利奧七世(LeoⅦ)*936-939*羅馬人,受制於ALBERIC
128 斯德望八世(StephanⅧ)*939-942*羅馬人,受制於ALBERIC
129 馬林二世(MarinusⅡ)*942-946*羅馬人,受制於ALBERIC
130 阿戈培二世(AgapetusⅡ)*946-955*羅馬人,俄王聖OLGGA領洗
131 若望十二世(JohnⅫ)*955-963*給德皇OTTO加冕*被謀殺,"娼婦政治"結束
132 利奧八世(LeoⅧ)*963-965*羅馬人,OTTO主持選舉*復位
133 本篤五世(BenedictⅤ)*964-964*羅馬人
134 若望十三世(JohnⅩⅢ)*965-972*羅馬人
135 本篤六世(BenedictⅥ)*973-974*羅馬人*被謀殺
136 本篤七世(BenedictⅦ)*974-983*羅馬人,在OTTO助下被選,思改革
137 若望十四世(JohnⅩⅣ)*983-984*PETRUS PAPIENSIS
138 卜尼法斯七世(BonifaceⅦ)*984-985*為CREOCENTIUS家族所立
139 若望十五世(JohnⅩⅤ)*985-996*羅馬人
140 格列高利五世(GregoryⅤ)*996-999*加冕OTTO III,改革教會*第1位德國籍教宗
141 西爾維斯特二世(SilvesterⅡ)*999-1003*羅馬人*第1位法國籍教宗
142 若望十七世(JohnⅩⅦ)*1003-1003*羅馬人
143 若望十八世(JohnⅩⅧ)*1004-1009*羅馬人
144 賽吉阿斯四世(SergiusⅣ)*1009-1012*羅馬人*東方分裂,東都SERG II 除教宗名
145 本篤八世(BenedictⅧ)*1012-1024*為亨利二世聖帝加冕
146 若望十九世(JohnⅩⅨ)*1024-1032*會議棄絕阿爾比異端
147 本篤九世(BenedictⅨ) 1032-1044*幼年登基*※其間與西爾維斯特三世(SilvesterⅢ*羅馬人)輪流在位,但西爾維斯特三世選舉有效性被質疑,顧西爾維斯特三世不被認為是正式教宗,提供其名號僅供參考※
148 格列高利六世(GregoryⅥ)*1045-1046*羅馬人,欲從本篤手中解放教會
149 克雷芒二世(ClementⅡ)*1046-1047*德人,SAXONY議會廢三教宗之立*第2位德國籍教宗
150 達馬蘇二世(DamasusⅡ)*1048-1048*德國巴伐利亞人*第3位德國籍教宗
151 利奧九世(LeoⅨ)*1049-1054*亞爾薩斯人,進行改革,恢復教權*第4位德國籍教宗
152 維克托二世(VictorⅡ)*1055-1057*德國人,為亨利三世擁立*第5位德國籍教宗
153 斯德望九世(StephanⅨ)*1057-1058*洛林人*第2位法國籍教宗和第6位德國籍教宗
154 本篤十世(BenedictⅩ)*1058-1059*洛林人
155 尼古拉二世(NicholasⅡ)*1058-1061*布艮地人,教宗由樞機選舉*第3位法國籍教宗
156 亞歷山大二世(AlexanderⅡ)*1061-1073*米蘭人
157 格列高利七世(St.GregoryⅦ)*1073-1085*TOSCANO人,恢復教權,罰德皇亨利
158 維克托三世(VictorⅢ)*1086-1087*BENEVENTO人
159 烏爾班二世(UrbanⅡ)*1088-1099*法國人,維教權,發第一次十字軍* 第4位法國籍教宗
160 帕斯夏二世(PaschalⅡ)*1099-1118*AVENNA人,與亨利四世立約,廢教會封建
161 傑拉斯二世(GelasiusⅡ)*1118-1119*GAETA人
162 卡利克斯特二世(GalixtusⅡ)*1119-1124*布艮地人(法)拉特郎大公議會*第5位法國籍教宗,在1123年舉行第一屆拉特朗大公會議
163 洪諾留二世(HonoriusⅡ)*1124-1130*IMOLA人
164 英諾森二世(InnocentⅡ)*1130-1143*羅馬人,拉特朗II會議*在1139年舉行第二屆拉特朗大公會議
165 西萊斯廷二世(CelestineⅡ)*1143-1144*CITTA DI CASTELO人
166 盧修斯二世(LuciusⅡ)*1144-1145*波羅尼亞人
167 尤金三世(EugeneⅢ)*1145-1153*比薩人,蘭斯議會修訂修女會規
168 阿納斯塔斯四世(AnastasiusⅣ)*1153-1154*羅馬人
169 阿德利安四世(AdrianⅣ)*1154-1159*LANGLEY人*唯一的英國教宗
170 亞歷山大三世(AlexanderⅢ)*1159-1181*瑟納人,與德皇爭保留列聖品權*在1179年舉行第三屆拉特朗大公會議
171 盧修斯三世(LuciusⅢ)*1181-1185*路卡人,棄絕瓦爾登異端
172 烏爾班三世(UrbanⅢ)*1185-1187*米蘭人
173 格列高利八世(GregoryⅧ)*1187-1187*BENEVENTA人
174 克雷芒三世(ClementⅢ)*1187-1191*羅馬人
175 西萊斯廷三世(CelestineⅢ)*1191-1198*羅馬人,年老登基
176 英諾森三世(InnocentⅢ)*1198-1216*教權極盛諸國臣服,十字軍,拉特郎第四次大會,會議訂聖體規每年一次*在1215年舉行第四屆拉特朗大公會議
177 洪諾留三世(HonoriusⅢ)*1216-1227*羅馬人反對阿爾比,批准方濟各和聖多明我會
178 格列高利九世(GregoryⅨ)*1227-1241*與德肋特烈合,又絕之
179 西萊斯廷四世(CelestineⅣ)*1241-1241*米蘭人
180 英諾森四世(InnocentⅣ)*1243-1254*熱諾亞人,里昂會議棄絕肋特烈*在1245年舉行第一屆里昂大公會議
181 亞歷山大四世(AlexanderⅣ)*1254-1261*ANAGNI人
182 烏爾班四世(UrbanⅣ)*1261-1264*TROGES人*第6位法國籍教宗
183 克雷芒四世(ClementⅣ)*1265-1268*法國人*第7位法國籍教宗
184 格列高利十世(GregoryⅩ)*1271-1276*義大利人,訂秘密選舉教宗法*在1274年舉行第二屆里昂大公會議
185 英諾森五世(InnocentⅤ)*1276-1276*撒瓦人*第8位法國籍教宗
186 阿德利安五世(AdrianⅤ)*1276-1276*葡萄牙人
187 若望二十一世(JohnⅩⅩⅠ)*1276-1277*熱諾亞人*第一位葡萄牙籍教宗,在實驗時由於房屋倒塌而傷重不治
188 尼古拉三世(NicholasⅢ)*1277-1280*羅馬人,制訂司鐸日課
189 馬丁四世(MartinⅣ)*1281-1285*法國人,棄絕裂教彌額爾*第9位法國籍教宗
190 洪諾留四世(HonoriusⅣ)*1285-1287*羅馬人
191 尼古拉四世(NicholasⅣ)*1288-1292*義大利人
192 聖西萊斯廷五世(St.CelestineⅤ)*1294-1294*義大利人
193 卜尼法斯八世(BonifaceⅧ)*1294-1303*義大利人,主張教權高於王權,被禁
194 本篤十一世(BenedictⅩⅠ)*1303-1304*義大利人
195 克雷芒五世(ClementⅤ)*1305-1314*法國人,移亞味農,屈從法王*教廷從羅馬遷到法國亞維農,第10位法國籍教宗,在1311年—1312年舉行維埃納大公會議
196 若望二十二世(JohnⅩⅩⅡ)*1316-1334*與法王交惡,譴責CADURCO會議*第11位法國籍教宗
197 本篤十二世(BenedictⅩⅡ)*1334-1342*法國人,苦行士,百年戰爭起*第12位法國籍教宗
198 克雷芒六世(ClementⅥ)*1342-1352*法國人,黑死疫橫掃歐洲*第13位法國籍教宗
199 英諾森六世(InnocentⅥ)*1352-1362*法國人,德皇查理四世廢棄教宗選皇帝權
200 烏爾班五世(UrbanⅤ)*1362-1370*法國人*第15位法國籍教宗
201 格列高利十一世(GregoryⅩⅠ)*1370-1378*法國人,返回羅馬*第16位法國籍教宗,教廷遷回羅馬
202 烏爾班六世(UrbanⅥ)*1378-1389*那不勒斯人,法國派另選西方裂教*"教會大分裂"開始,羅馬與亞維農各立教宗
203 卜尼法斯九世(BonifaceⅨ)*1389-1404*那不勒斯人
204 英諾森七世(InnocentⅦ)*1404-1406*義大利人
205 格列高利十二世(GregoryⅩⅡ)*1406-1415*宣布退位*在1414年—1418年舉行的康司坦大公會議中退位,推舉雙方都接受的教宗馬丁五世,"教會大分裂"結束
206 馬丁五世(MartinⅤ)*1417-1431*羅馬人,COUSTANCE議會結束分裂*在1431年舉行弗羅倫斯大公會議
207 尤金四世(EugeneⅣ)*1431-1447*威尼斯人,反對販賣黑奴
208 尼古拉五世(NicholasⅤ) *1447-1455*義大利人,建圖書館
209 卡利克斯特三世(CalixtusⅢ)*1455-1458*西班牙人,發起十字軍*第一位西班牙籍教宗
210 庇護二世(PiusⅡ)*1458-1464*瑟納人,自人文主義轉變
211 保祿二世(PaulⅡ)*1464-1471*威尼斯人,反對近親主義*尤金四世的侄子
212 西斯科特四世(SixtusⅣ)*1471-1484*撒瓦人,建西斯督堂,啟用近親*方濟會的成員,建設了以他自己為名的西斯汀教堂,招聘當時的藝術家,將早期文藝復興帶入羅馬
213 英諾森八世(InnocentⅧ)*1484-1492*熱諾亞人,啟用近親
214 亞歷山大六世(AlexanderⅥ)*1492-1503*西班牙人,用近親,劃分世界范圍*第2位西班牙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的侄子,(這個教宗"不太"腐敗,本本十六評!)
215 庇護三世(PiusⅢ)*1503-1503*瑟納人
216 尤利烏二世(JuliusⅡ)*1503-1513*SAVONO人,擴建伯多祿大殿
217 利奧十世(LeoⅩ)*1513-1521*佛羅倫薩人,路德叛教
218 阿德利安六世(AdrianⅥ)*1522-1523*荷蘭人主張改革*第一位荷蘭籍教宗
219 克雷芒七世(ClementⅦ)*1523-1534*佛羅倫薩人,棄絕英王亨利八世
220 保羅三世(PaulⅢ)*1534-1549*羅馬人,教會尊重印第安人的權利,批准耶穌會,開特里騰會議
221 尤利烏三世(JuliusⅢ)*1550-1555*羅馬人,英瑪麗女王恢復與羅馬關系*1552.8聖方濟各·沙勿略抵達中國上川島
222 馬塞二世(MarcellusⅡ)*1555-1555*義大利人
223 保祿四世(PaulⅣ)*1555-1559*那不勒斯人,立裁判,否認伊麗莎白女王(童貞伊麗莎白一世)
224 庇護四世(PiusⅣ)*1559-1565*米蘭人,批准特里騰會決議
225 庇護五世 (PiusⅤ)*1566-1572*西班牙人,改革內部,立傳信部,勝回軍
226 格列高利十三世(GregoryⅩⅢ)*1572-1585*義大利人HUGUENOT.改革立法* 1582年推行格里歷(公歷)
227 西斯科特五世(SixtusⅤ)*1585-1590*義大利人繼續改革工作
228 烏爾班七世(UrbanⅦ)*1590-1590*羅馬人
229 格列高利十四世(GregoryⅩⅣ)*1590-1591*義大利人
230 英諾森九世(InnocentⅨ)*1591-1591*波羅尼亞人
231 克雷芒八世(ClementⅧ)*1592-1605*弗羅棱斯人,利瑪竇來中國
232 利奧十一世(LeoⅩⅠ)*1605-1605*弗羅棱斯人
233 保祿五世(PaulⅤ)*1605-1621*羅馬人,譴責英宣誓
234 格列高利十五世(GregoryⅩⅤ)*1621-1623*波羅尼亞人
235 烏爾班八世(UrbanⅧ)*1623-1644*弗羅棱斯人,味增爵會立
236 英諾森十世(InnocentⅩ)*1644-1655*羅馬人,結束戰爭和平共處,罰楊塞說
237 亞歷山大七世(AlexanderⅦ)*1655-1667*瑟納人,對中國禮儀寬容派代表
238 克雷芒九世(ClementⅨ)*1667-1669*義大利人
239 克雷芒十世(ClementⅩ)*1670-1676*羅馬人,英國迫害教友
240 英諾森十一世(InnocentⅩⅠ)*1676-1689*英國陰謀處死許多教友
241 亞歷山大八世(AlexanderⅧ)*1689-1691*威尼斯人
242 英諾森十二世(InnocentⅩⅡ)*1691-1700*那不勒斯人,嚴禁任用近親
243 克雷芒十一世(ClementⅩⅠ)*1700-1721*義大利人,禁止中國禮儀
244 英諾森十三世(InnocentⅩⅢ)*1721-1724*羅馬人,中國禁教,教宗主寬容
245 本篤十三世(BenedictⅩⅢ)*1724-1730*義大利人,中國教難
246 克雷芒十二世(ClementⅩⅡ)*1730-1740*弗落棱斯人,禁絕圬人黨
247 本篤十四世(BenedictⅩⅣ)*1740-1758*嚴禁中國禮儀,引起長期教難
248 克雷芒十三世(ClementⅩⅢ)*1758-1769*威尼斯人,若瑟芬主義
249 克雷芒十四世(ClementⅩⅣ)*1769-1774*解散耶穌會
250 庇護六世(PiusⅥ)*1775-1799*法國革命中被劫往法國,死於彼
251 庇護七世(PiusⅦ)*1800-1823*8.20出生於CESANA被法人劫持,恢復耶穌會,恢復傳信部
252 利奧十二世(LeoⅩⅡ)*1823.9.28-1829.2.10*出生於FABRIANO聯結奧匈之梅特溫
253 庇護八世(PiusⅧ)*1829.4.5-1830.9.30*出生於CIGOLI英國愛爾蘭教會獲解放
254 格列高利十六世(GregoryⅩⅥ)*1831.2.6-18461.1*出生於BELLUNO英國牛津運動
255 庇護九世(piusⅨ)*1846.6.21-1878.2.7*出生於SENIGALLIA無染原罪瞻禮,反唯理,梵一會議,失土地
256 利奧十三世(LeoⅩⅢ)*1878.3.3-1903.7.20*出生於ANAGNI勞工通牒,興哲學,聖經,法國仇教
257 庇護十世(St.PiusⅩ)*1903.8.9-1914.8.20*出生於RIESE,訂法典,重聖體,反現代主義,歐戰起
258 本篤十五世(BenedictⅩⅤ)*1914.9.6-1922.1.22*出生與熱諾亞,促進停戰,實施新法,推動傳教
259 庇護十一世(PiusⅩⅠ)*1922.2.12-1939.2.10*出生於米蘭,訂拉特郎和約,創進行會反法西斯西班牙內戰*與義大利簽訂拉特蘭條約,確立梵蒂岡成為一主權國家
260 庇護十二世(PiusⅩⅡ)*1939.3.12-1958.10.9*出生於羅馬,二次大戰從事和解,開放樞機,定聖母升天
261 若望二十三世(JohnⅩⅩⅣ)*1958.10.28-1963.6.3*出生於BEIGAINE,主張教會開放改革,議開大會,修法典倡合一運動
262 保祿六世(PaulⅥ)*1963.6.30-1978.8.6*出生於CONCESSIO,召開梵二,訂新禮,辦外交,出國訪問*最後一位以三重冠加冕的教宗
263 若望·保祿一世(John PaulⅠ)*1978.9.3-1978.9.28*BELLUNO在位不足一月*首位教宗在生時自稱「一世」;首位雙名教宗.中國稱之為「約翰·保羅一世」
264 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Ⅱ)*1978.10.22-2005.4.2*波蘭人,生於WADOVICE,行新法重訂拉特郎和約,歷史上出行最多的教宗,遍游世界*第一名波蘭籍教宗.中國稱之為「約翰·保羅二世」
265 本篤十六世(BenedictⅩⅥ)*2005.4.24— *現任,為第八位德國籍教宗,本名:約瑟夫·阿來士·拉辛格<Joseph Alois Ratzinger>
㈧ 羅馬教皇什麼時候訪問古巴的
卡斯特羅邀請羅馬教皇訪古,是他外交上的一個重大突破。1998年1月21日至25日,羅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應邀訪問了古巴,教皇的到訪為卡斯特羅大增光彩。
㈨ 羅馬教皇訪問古巴對古巴政府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教皇訪問古巴的本身及他對美國的批評,對古巴來說無疑是一種道義上的支持,對美國來說則是分量不輕的壓力。在教皇結束訪古後不久,1998年2月,古巴政府宣布釋放299名普通犯人和政治犯,這是自1988年古巴政府宣布釋放44名政治犯以來,釋放犯人人數最多的一次。古巴政府這一舉措受到梵蒂岡、歐盟和西半球各國輿論界的歡迎和好評。
㈩ 揭示世界結局的預言 第一部:南方王和北方王是誰
但11:5,南方的王必強盛;他將帥中必有一個比他更強盛,執掌權柄,他的權柄甚大。
這里出現了南方王托勒密王朝(托勒密一世 Soter 323-285),和北方王塞硫古王朝(塞硫古一世 Nicator 312-280,他的繼承人是安提克一世 AntiochusⅠSoter 280-261),北方王更強。
[這句話是緊接著上文說的,前半句簡單說到南方的王,後半句是指北方的王,都是亞歷山大的將帥之一。]
但11:6,過些年後,他們必互相連合,南方王的女兒必就了北方王來立約,但這女子幫助之力存立不住,王和他所倚靠之力也不能存立,這女子和引導她來的,並生她的,以及當時扶助她的,都必交與死地。
這里說北方王敘利亞和南方王埃及,他們相互連合,簽訂和平條約。埃及托勒密二世(Philadelphus 285-246)將他的女兒白莉絲(Berenice)嫁給北方王安提克二世(色奧斯 261-246),以此締結合平條約,所以北方王和南方王之間暫時有了一段和平時期。這安提克二世與他的原配夫人(勞底嘉)離了婚,並將她的兒子從家譜中抹除,就和埃及的公主結了婚,從而這兩國之間有了暫時的和平。但是聖經說這樣的和平沒能維持長久。
聖經接下來說什麼呢?後來當南方王托勒密二世的勢力削弱並死去之後,北方王安提克二世就與埃及的公主離婚,並將他以前的原配夫人又領回來,這不就是過去的歷史嗎?過了不久,這原配夫人就報復她的丈夫,毒死了曾將自己離棄的安提克二世,並且讓自己的兒子登上王位(塞硫古二世加利尼基246-227)。
但11:7-8,但這女子的本家必另生一子繼續王位,他必率領軍隊進入北方王的保障,攻擊他們,而且得勝;並將他們的神像和鑄成的偶像,與金銀的寶器掠到埃及去。數年之內,他不去攻擊北方的王。
在埃及的白莉絲的哥哥(托勒密三世 Euergetes 246-221),為了抱他妹妹的死仇,率軍來進攻北方王,得勝了。也就是南方王埃及贏了北方王敘利亞,並將許多金銀財寶掠到埃及,將許多銀像、金像都帶到埃及。
但11:9-11,北方的王必入南方王的國,卻要仍回本地。北方王的二子必動干戈,招聚許多軍兵,這軍兵前去,如洪水泛濫,又必再去爭戰,直到南方王的保障。南方王必發烈怒,出來與北方王爭戰,擺列大軍,北方王的軍兵必交付他手。
之後敘利亞國雖然不斷地反攻,但是最終都不能得勝。[塞硫古二世之子塞硫古三世(227-223)、安提克三世(223-187)先後與埃及作戰,但是托勒密四世(Philopator 221-203)打敗了敘利亞。]
但11:12,他的眾軍高傲,他的心也必自高,他雖使數萬人仆倒,卻不得常勝。
「他」指的就是埃及王,他打敗了北方王之後,心高氣傲;也說到他將會逼迫猶太人,屠殺他們,因為他們不敬拜埃及的偶像;他雖使數萬人撲倒,卻不得常勝。
但11:13-14,北方王必回來擺列大軍,比先前的更多,滿了所定的年數,他必率領大軍,帶極多的軍裝來。那時,必有許多人起來攻擊南方王。並且你本國的強暴人必興起,要應驗那異象,他們卻要敗亡。
[後來,當托勒密五世(Epiphanes 203-181)登位時,安提克三世又預備了大軍去攻擊埃及。但是羅馬人擊敗了他,敘利亞王朝大大衰落了。羅馬吞並了敘利亞之後,又開始攻擊埃及。]這段反復爭戰的歷史,聖經里記錄得比較簡略,只是將歷史發展的綱要說了出來。
在南、北方王反復爭戰的歷史中,夾在兩者中間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他們受盡了苦難。[巴勒斯坦在擺脫敘利亞或埃及的統治之後,在被羅馬佔領之前,因馬加比領導的猶太人起義,有了一段相對獨立的時期。這就是14節後半句的內容。]
以上所講的是,瑪代波斯之後是希臘;希臘又如何分裂為兩個王朝,分裂為北方王和南方王;在南、北方王的爭戰中,埃及又如何得勝。之後,有羅馬帝國,敘利亞被羅馬吞並,成了附屬於羅馬的國家。所以,接下來開始了羅馬和埃及交戰的歷史。
羅馬與埃及
北方王敘利亞被羅馬所制服,從而羅馬成了北方王。[公元前168年,羅馬軍隊在皮德納(Pydna)之役中擊敗了馬其頓王之後,羅馬的權勢便堅固地建立起來了。]從15節開始,就介紹了羅馬帝國的興起。這段預言早已事先對世界未來的歷史作了啟示。
但11:15-16,北方王必來築壘,攻取堅固城,南方的軍兵必站立不住,就是選擇的精兵也無力站住。來攻擊他的必任意而行,無人在北方王面前站立得住。他必站在那榮美之地,用手施行毀滅。
這里記錄了羅馬通過龐培將軍曾一度征服和逼迫猶大國的情形(公元前63年)。[這里的「榮美之地」在舊約時代是指巴勒斯坦地。]
17節到24節向我們所展現的是羅馬作為一個帝國是如何日益強盛起來的情形。北方王曾是敘利亞,後來羅馬成為北方王。羅馬掌握了猶太之後,接下來聖經記錄羅馬和南方王的埃及如何進行爭戰的詳細情形。然後講述了教皇權如何興起並代替異教羅馬北方王的位置。
但11:17,他必定意用全國之力而來,立公正的約,照約而行,將自己的女兒給南方王為妻,想要敗壞他,這計卻不得成就,與自己毫無益處。
[這節經文的中文翻譯有誤,照strongs譯本的表達,直譯過來,是這樣的:
Also He will set his face to go in with the strenh of whole his kingdom, and upright ones with him. So he will do. And the daughter of women he will give to him to destroy it. But not she will stand, nor for him be. [strongs]
他必定意用全國之力來到(埃及),並且正直人隨著他。他要如此行。而(埃及)要把那女人的女兒給他,以破壞這事。但是她既不能站立,也不會屬他。]
大家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這是非常驚人的話語,這里簡短地預言了[埃及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克里奧帕特拉(Cleopatra公元前69-30年)與羅馬統帥之間的瓜葛。建立羅馬國的朱立斯凱撒(Julius Caesar)征服了東方的敘利亞,又去進攻埃及。
這時埃及的托勒密十二世已經死了(公元前51年),在他死的時候,將國家交給他的兒子和克里奧帕特拉公主,讓他們共同執政。但是克里奧帕特拉的弟弟[托勒密十三世]想方設法要獨掌大權,使克里奧帕特拉很生氣。[公元前48年,她被逐,逃往敘利亞。]
正在這時羅馬將軍凱撒進攻到埃及,他看到埃及處在嚴重的內亂狀態,於是他就去緩解內亂,不叫他們紛爭,進行征服埃及的工作。這時克里奧帕特拉看到凱撒將軍,心中就有了一計,「如果我和這將軍聯合,就能成為統治埃及的人」,她有了這樣的計謀。這是非常有名的故事。
於是在某天晚上,她吩咐手下一個力氣大的僕人,把她放入一個箱子里,然後這僕人將這箱子扛在肩上,來到凱撒的房子,並放下箱子說:「我們送來了一份禮物給你。」在沒有人的時候,克里奧帕特拉就從這箱子里出來了。凱撒被她的妖艷與口才完全迷住了。這樣克里奧帕特拉就與凱撒結交,暗暗地掌控了凱撒的心。[她在羅馬統帥凱撒支持下重新執政,成為埃及唯一的女王。後來怎樣呢?她又與羅馬將軍安東尼結婚,]她試圖用自己的美貌征服羅馬,但是在這里聖經簡短的預言說她還是要失敗。是不是很有趣呢?
但11:18-19,其後,他必轉回奪取了許多海島。但有一大帥,除掉他令人受的羞辱,並且使這羞辱歸他本身。他就必轉向本地的保障,卻要絆跌仆倒,歸於無有。
之後,這里又說羅馬會征服非洲的許多海島,這在歷史中也的確清楚地應驗了。凱撒要回到他的國家,回去之後將會怎麼樣呢?凱撒回去之後成為了獨裁者,但是很快就被M.J.布魯圖為首的陰謀分子刺殺而亡(公元前44年),他便「絆跌仆倒,歸於無有」。
朱立斯凱撒死後,屋大維與安東尼形成爭雄之勢。[公元前40年,安東尼獲得羅馬東部行省統治權,公元前37年與埃及女王克里奧帕特拉七世結婚,宣稱將羅馬東部一些領土贈給女王和她的兒子,公元前32年元老院向其宣戰。]公元前31年,安東尼與埃及女王在亞克興海戰中敗於屋大維,逃回埃及。次年,因絕望自殺。據說克里奧帕特拉也相繼自殺,有人說她被毒蛇所咬而死。在這世界上權勢、美貌都要過去,惟獨遵守上帝旨意的人將永遠活著,這是我們從歷史中可以看到的!
但11:20,那時,必有一人興起接續他為王,使橫征暴斂的人通行國中的榮美地。這王不多日就必滅亡,卻不因忿怒,也不因爭戰。
[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亞克興海戰中打敗安東尼與埃及女王,埃及被並入羅馬版圖,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
羅馬從此進入帝國時代。]
這里說到接替凱撒的人要興起,是指奧古斯都皇帝(屋大維 -公元14年),他制定了向全國徵收稅金的制度。這時,馬利亞和約瑟為報名上冊而回到伯利恆,也就在那裡耶穌誕生了,不正是在奧古斯都的時代嗎?
但11:21,必有一個卑鄙的人興起接續為王,人未曾將國的尊榮給他,他卻趁人坦然無備的時候,用諂媚的話得國。
這一個卑鄙的人興起,是提庇留皇帝(公元14-37年)。奧古斯都曾想法設法不讓提庇留繼承王位,因為他為人卑鄙。但是最終他還是接續了王位。
但11:22,必有無數的軍兵勢如洪水,在他面前沖沒敗壞,同盟的君也必如此。
這里預言了「同盟的君」也受羅馬皇帝之害,那麼這「同盟的君」是誰呢?英語的表達是the prince of the covenant,也就是「盟約之君」、「立約的君」,這是指耶穌基督。耶穌當時也被羅馬勢力所迫,被釘在羅馬的鐵釘之下。
但11:23-24,與那君結盟之後,他必行詭詐,因為他必上來以微小的軍成為強盛。趁人坦然無備的時候,他必來到國中極肥美之地,行他列祖和他列祖之祖所未曾行的,將擄物、掠物和財寶散給眾人,又要設計攻打保障,然而這都是暫時的。
23節的中文翻譯有誤,並不是「與那君結盟」,照strongs譯本的表達,直譯過來,是這樣的:And after they join themselves to him, he will practice deceit. [strongs] 在他們和他結合之後,他就行詭詐。
這兩節經文的意思是:羅馬國與很多小國家聯盟而成為強盛的大國;與那些小國家結盟,使他們都歸屬於自己,[在廣大地區相繼設置行省進行統治],從而羅馬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24節說「這都是暫時的」,英語的表達是for a time,也就是一載或一年(但7:25,4:16)。在預言中一年是多少呢?360日,也就是360年。在這里預言了羅馬帝國將強盛360年。
公元前31年的亞克興戰役的得勝成為羅馬帝國的開始,到公元後330年君士坦丁皇帝遷都為止,西羅馬帝國強盛了360年,之後開始衰落。聖經預言說它將統治「一載」,按照聖經預言的解釋也就是360年,這就是它的「定期」,這預言如實地成就了。
羅馬的內戰和遷都
[從15節到24節,講到了羅馬帝國進行征服並建立起來的過程,最後也預言了它360年的統治時期。在奧古斯都皇帝、提庇留皇帝之後,直到公元117年,圖拉真使帝國的疆域達到最大規模。之後進入帝國歷史的後期,出現全面危機,政局陷入混亂。284-305年,戴克里先取得了帝國政權,他殘酷鎮壓起義,迫害基督教徒,對外積極作戰,暫時強化了統治。他退位後,帝國又陷入紛爭之中。]
但11:25-29,他必奮勇向前,率領大軍攻擊南方王,南方王也必以極大極強的軍兵與他爭戰,卻站立不住,因為有人設計謀害南方王。吃王膳的,必敗壞他,他的軍隊必被沖沒,而且被殺的甚多。至於這二王,他們心懷惡計,同席說謊,計謀卻不成就,因為到了定期,事就了結。北方王必帶許多財寶回往本國,他的心反對聖約,任意而行,回到本地。到了定期,他必返回,來到南方,後一次卻不如前一次,
[305年君士坦丁的父親成為帝國西部的皇帝,父親死後,他在不列顛由軍隊擁立為王。為了利用基督教鞏固統治,君士坦丁於313年與東部的統治者李錫尼共同頒布了「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使基督教逐漸成為帝國的重要支柱。324年,君士坦丁反過來大敗李錫尼,重新統一帝國。325年他在尼西亞主持召開基督教主教會議,這次會議標志著帝國政權控制了全國教會。330年他把首都由羅馬遷到拜占廷,改名君士坦丁堡。
北方王和南方王,首先是塞硫古王朝與托勒密王朝,即敘利亞和埃及;然後,羅馬征服了敘利亞,北方王易位為羅馬,南方王仍是埃及;接著,羅馬打敗埃及,在羅馬帝國的後期,北方王和南方王的爭戰變成了帝國的內戰。
25-29節這段預言和君士坦丁的時期和事件息息相關,以從羅馬遷都君士坦丁堡結束,「因為到了定期」。28節,北方王「回往本國」「回到本地」是指君士坦丁遷都到君士坦丁堡。
29節「到了定期,他必返回,來到南方,後一次卻不如前一次」,後半句的中文翻譯有誤,英文是「but it shall not be as the former, or as the latter」,應該是:到了定期,他必返回,來到南方,但是結果既不像前者也不像後者。這是什麼意思呢?從羅馬遷都以後,一方面形成了東羅馬帝國,另一方面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沒落,教皇權興起掌權;遷都以後形成的東羅馬,既不像以前的羅馬帝國,也不像隨後的教皇羅馬。聖經的預言多麼確切啊!]
從異教羅馬到教皇羅馬
但11:30,因為基提戰船必來攻擊他,他就喪膽而回,又要惱恨聖約,任意而行,他必回來聯絡背棄聖約的人。
「基提戰船必來攻擊他」,於是開始了西羅馬的沒落;蠻族不斷攻打他,羅馬帝國就要滅亡了。
這里說「又要惱恨聖約,任意而行」,28節也說到「他的心反對聖約,任意而行」,聖約指的是主的約,上帝的真理,上帝的誡命。[二百年來,異教羅馬一直迫害新興的基督教,後來君士坦丁表面上定基督教為國教,實質上通過政治與教會的聯合、教會與異教的聯合,「反對聖約,任意而行」。]
「他必回來聯絡背棄聖約的人」,也就是說他們看中和聯絡的是羅馬教會里的領袖們——他們不遵循上帝的話語,不遵守上帝的誡命,不按照真正的基督教精神而行,與政治妥協,貪愛錢財和權力。結果,背道的羅馬教,在羅馬帝國遭到攻擊的時候,趁機承襲了羅馬帝國的首都、權力和異教體系。
但11:31,他必興兵,這兵必褻瀆聖地,就是保障。除掉常獻的燔祭,設立那行毀壞可憎的。
羅馬的軍隊站在了羅馬教這一邊,還有皈依天主教的法國國王克洛維斯的勢力,都一同來幫助羅馬教,確立了教皇權的勢力,「設立那行毀壞可憎的」。但以理不斷證明這「行毀壞可憎的」就是小角的勢力教皇權。
30節和31節所說的就是從異教羅馬到教皇羅馬的過程。羅馬帝國在受到攻擊的時候,就去聯絡背道的羅馬教,使教皇漸漸得勢,並將他立為可以處決各種異端的首腦,為全世界基督教會的領袖,最終教皇權承襲了羅馬帝國的首都、權力和異教。
北方王和南方王之間的爭戰,先是敘利亞和埃及國的爭戰,接下來異教羅馬興起,按照預言的順序,又有教皇羅馬的興起。這一段內容想要告訴我們歷史發展的一個路線,從瑪代波斯的大利烏王和古列王開始,各個國家和王朝如何相繼出現,如何演進,直到教皇羅馬如何興起,他會怎樣對上帝的百姓施行逼迫,怎樣踐踏聖所和上帝的律法,怎樣實行毀滅。
在第7章和第8章中已經說到了這個小角的勢力,而在這里更詳細地說明在歷史發展的脈絡中,這小角的勢力教皇權是如何興起和出現的。先是異教羅馬,接著要出現的是教皇羅馬,第11章就是圍繞這一焦點來記錄的。
中世紀的教皇權
但11:32,作惡違背聖約的人,他必用巧言勾引;惟獨認識上帝的子民必剛強行事。
這里所說的是教皇權的作為,和8章24-25節的話「能用雙關的詐語……用權術成就手中的詭計……毀滅多人」很相似;但是,在那樣的情況下,依然有不屈從於教皇權的威脅,而忠於上帝的真子民,也就是說,這里暗示了宗教改革運動將要興起。
但11:33,民間的智慧人必訓誨多人,然而他們多日必倒在刀下,或被火燒,或被擄掠搶奪。
在教皇權的逼迫下,有多少忠於真理的人倒在刀下,或被火焚燒,或被擄掠搶奪,數千萬的人殉道。這里所說明的正是教皇權施行逼迫的情景。
但11:34-35,他們仆倒的時候,稍得扶助,卻有許多人用諂媚的話親近他們。智慧人中有些仆倒的,為要熬煉其餘的人,使他們清凈潔白,直到末了,因為到了定期,事就了結。
教皇權施行殘暴的統治,但是這是有「定期」的。教皇權統治了1260年,行盡了逼迫,但是聖經告訴我們他們的得勢是有定期的。我們看到,在第7章和第8章預言的基礎上,這里進行了更詳細的說明。
但11:36,王必任意而行,自高自大,超過所有的神,又用奇異的話攻擊萬神之神。他必行事亨通,直到主的忿怒完畢,因為所定的事必然成就。
這節經文和8章23-25節的話相似,「必有一王興起……事情順利,任意而行……自高自大……攻擊萬君之君,至終卻非因人手而滅亡」。啟示錄第13章裡面也提到了這樣的惡行,但以理書第7章也已經事先預言了,他自高自大,行褻瀆的事,說誇大的話,抵擋上帝,誰呢?羅馬的教皇權!
雖然主讓他任意而行,統治1260年之久,但是最終那定期、那末時必定來到。
但11:37-38,他必不顧他列祖的神,也不顧婦女所羨慕的神,無論何神他都不顧,因為他必自大,高過一切。他倒要敬拜保障的神,用金、銀、寶石和可愛之物敬奉他列祖所不認識的神。
比起上帝的話語,羅馬教皇權更看重什麼呢?國家的勢力、金銀和財寶。比起順從真理,他們更看重什麼呢?權勢的力量、政教聯合的力量、地位、財富、眾人的擁護。
[並且教皇權繼承了異教的體系,披上基督教的外衣。這里所謂「保障的神」,是指異教的偶像和女神崇拜改頭換面,成了天主教的聖母瑪利亞崇拜。]
但11:39,他必靠外邦神的幫助,攻破最堅固的保障。凡承認他的,他必將榮耀加給他們,使他們管轄許多人,又為賄賂分地與他們。
[這節經文的翻譯有問題,根據希伯來原文字義,其大意是:他要在保障的堅固城裡供奉一個外邦神,他要承認它,並給它增添榮耀,以此來支配多人,列國都要有份。
38節說到教皇權要崇拜瑪利亞,用金銀寶石和可愛之物來敬奉,接下來39節繼續說到對這個外邦神的供奉,也就是說,聖母瑪利亞崇拜和瑪利亞顯靈,這樣的事情影響會越來越大。]
綜上所述,從瑪代波斯到希臘;從希臘到四王,亞歷山大死後,希臘帝國分裂為四國;四國後來變成北方王和南方王;之後,羅馬成為北方王,羅馬征服敘利亞、又攻打埃及,成為帝國;在360年當中,西羅馬十分強盛,之後隨著遷都到東部的君士坦丁堡而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羅馬的軍隊和法蘭克王國幫助羅馬教的主教確立了教皇權勢力;羅馬教皇權踐踏真理,逼迫宗教改革家們,極盡迫害之能事;教皇所具有的權能,不是上帝的權能,他們喜好金銀寶石和外邦的神,從而開始了教會墮落的歷史……但以理書第11章就是對這些內容作了十分詳細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