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五上傳統文化練習題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五上傳統文化練習題

發布時間: 2022-05-11 22:39:04

A. 中國傳統文化考試題

1。。中國是多民族統一國家。多元民族文化是中國和平發展的社會資本,也是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大廈的基石。
就是說,中國的文化格局是一個多元的,所謂多元,就是說每一種文化都有他自己的獨立發展性,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
但是,同時又是一體的,就是有很好的整合性。

這是一個很深的學問,一般的中國人,只會注意到自己周圍的環境,往往只能感受到本鄉本土本民族的文化,而難以意識到整個大中華所包括的豐富多彩的文化鉅陣的存在。

2.。。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形成的理論基礎,對中國的社會關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響。考慮中國的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歷史這個無形的手對現實的影響。本文將從下列三方面對傳統文化與新課改的影響進行具體簡述:一、 中國文化的民族性。二、 中國文化的兩極性。三、 中國文化的內向性。正文: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她包含一個民族長期積累形成的深層的心理積淀。由於文化的不同,會產生思維模式的不同;由於思維模式的不同,又會產生行為方式和社會關系的不同。就像兩個不同的根系,會生長出兩棵不同的大樹一樣。中國的先哲們給後人留下了豐美的歷史寶藏,也留下了沉重的歷史包袱。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形成的理論基礎,對中國的社會關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響。考慮中國的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歷史這個無形的手對現實的影響。而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儒家思想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最主要的一支。綜觀中國改革的歷史,我們就可以發現,儒家文化的影響無時不在。如戰國時代的吳起變法、商鞅變法、秦始皇、漢武帝、魏孝文帝、金世宗、元世祖、清雍正帝的改革、及現在的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總是在儒家思想尚末在統治階級中確立或者在大眾中尚末得到張揚的情況下獲得。而王莽改制、王安石變法、慶歷新政、清光緒帝的戊戍變法等改革之所以失敗,與儒家思想在當時佔主導地位的影響息息相關。這不由使我們來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們這一次新課改的影響。不妨先讓我們來看一下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特點及相關的一些思想:一、中國文化的民族性。中國漢族占總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個少數民族在膚色、人種上也與漢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國可以說是一個單一人種和單一文化的國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主體,尤其是儒家文化,對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影響佔有統治地位。中國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儒家學派的基本思想是尊祖復古——至低也要維持現狀,主張祖宗的法度不可更改,對任何形式的變革都深惡痛絕。儒家學派申稱「利不十,不變法」,也就是說你要變法可以,但必須有百分之百的好處,一點壞處也不能有,否則你就得老老實實地遵守祖制。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清楚,世上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法制。同時,儒家強調的中庸思想,禁止競爭原則,主張認同。而這一切都跟我們新課改的精神相違背,我們新課程改革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完美。同樣要實施新課程,就必須有人做出頭鳥。有人為以後改革的失敗來承擔責任。否則,實施新課程就是一句空話。二、中國文化的兩極性。中國古代哲學非常注重陰與陽的辯證統一,認為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兩極組成的矛盾的對立統一體,如:上與下、左與右、正與反、內與外、男與女等等。中國的儒家文化與佛、道文化也形成了中國文化的兩極性。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而佛、道文化主張消極避世,組成了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中國古代的許多知識分子在青年時期往往尊奉儒家文化,奮發圖強;當仕途多有磨難,到了晚年時又遁入佛、道文化,從佛老思想中尋求內心的安寧。儒家文化就好比一架雲梯,激勵著仁人志士們努力攀登,去摘取事業的果實;而佛、道文化就好比是一張安全網,有人從雲梯上跌落下來,就有這張大網將其接住。因此儒家文化與佛、道文化這兩極文化對立統一、相輔相成,形成了一個穩定發展的中國文化系統。正因為我們傳統文化的兩極性,才使得我們在生活、工作、學習上往往遵循非此即彼的原則。因此使我們在以往的教學中在對待結果上也要求是非分明,非此即彼;而新課程卻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對待結果要具有多面性。 三、中國文化的內向性。中國屬內陸國家,中國文化就是在這大片的土地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內陸文化。中國自古以來不斷遭受外族侵略,因此不斷地修築長城,閉關自守。受此影響,中國文化也演變成了保守的陸地文化,自成體系,對外來文化有很大的排他性。從清朝的戊戌變法到今天的改革開放,每一次打開國門,都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中國文化不斷地同化著外來文化,卻從來不被外來文化所同化。了解了傳統文化的特點和一些基本思想後,我們不禁對我們的新課改出現憂慮,畢竟新課改的實質是從我們原來的中國式的科舉教育向美國式的創新教育轉變。新課程改革成功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程度,所幸的是傳統文化在經歷文革和改革開放後西方思想不斷湧入的沖擊下,在我們身上還沒有到牢不可破的地步。新課程改革步履艱難是肯定的,成功與否唯有看它的造化了。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體系,我們並沒有好好地梳理;研究往往缺乏對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幾乎丟棄了「經世致用」的傳統。傳統文化任何時候都是一個寶藏,如果自己守著寶藏不開發,別人便會來開發,那將會是件很遺憾的事。

西方漢學對中國傳統文化特性的關注,實際上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格局中的優勢。打破了西方文明中心的神話以後,我們看到的是多中心的多元文明。各民族的文化存在著差異,但不存在優劣。我們不能把以西方中心論指導下的評價強加在自己傳統文化的頭上,用西方中心論的眼光隨意否定我們自己的傳統和文化。或許,在我們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傳統文化有缺陷,有糟粕,有些東西曾經一度成為阻礙發展的因素。但是從今天的發展來看,在世界格局中,文化的優勢就在於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多元性和差異性。我們所擁有的,恰恰是別人不具備的。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孔子的學說重新引起重視,是與全球的政治多極化的形式有關。個人主義的極端發展,已經成為美國社會的一個大問題。必須尋求另一種價值觀來求取平衡,片面強調發展個人的一面,形成極端的個人取向,對社會就會有威脅。中國的文化體系向來不主張過於伸張個人的意志、個人的價值判斷,而是主張考慮對方,是相對的。夫妻之間,父子之間,都要有一個相對格局,可以「換位思考」,和睦地處理問題。弘揚傳統文化的精髓,對於和諧社會的建構不無裨益。

1988年1月在法國巴黎召開的「人類如何面向21世紀」討論會上,再次提到孔子思想對維持世界人類和平的作用。瑞士1970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阿爾文博士說:「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這說明到了世界文明進入後工業時代,人類祈求平等和諧的願望已經上升為最主要的需求。被工業化所忽視的人性和親情,也被重新召回。中國傳統文化當中那些被認為非理性人際關系的血緣親情,也許會對家庭和社會穩定的維系起著意想不到的作用。

記得2003年抗「非典」的時候,「分食制」被廣為提倡。不少人以為,中國人會就此改變傳統的飲食方式,大家不再在一個碗里夾菜吃。但是,如今你到飯店看看,大家還是圍著圓桌,在一個碗里夾菜。這種飲食方式衛生嗎?當然不衛生。但是中國人不習慣像西方人那樣分食,分食制是衛生了,但是熱鬧和親密也隨之消失。許多外國朋友到了中國,也喜歡和我們一起「扎堆」吃飯,尤其是過節的時候,這是一種親熱和睦的氣氛,此時此刻,吃和吃的方式已經不重要,而是升華為一種情感的交流,一種彼此認同的親密。這個簡單的生活現象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說明事物的兩面性,魚與熊掌往往不能兼得;但是如果處理得當,把握好「度」,就可以「雙贏」。用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傳統文化似乎也是一把雙刃劍,就看你怎麼用。曾經也有人認為,中國文化中提倡溫良恭儉讓,是缺乏進取、缺乏競爭意識的表現,不符合今天的發展要求。但是,中國文化中還倡導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精神。所謂「以柔克剛」,所謂「四兩撥千斤」,並不意味著放棄,而是以退為進,不作正面的交鋒。這些戰略主張早已被現代管理學所吸納,當強硬的專制主義命令的管理風格已經不再成為主流,中國文化的精髓和處世的方法便再次閃現出智慧的光芒,比如管理更看重人際關系的協調、社會秩序的安定和諧、人與人彼此的尊重和誠信等等。

西方漢學發展的歷史,實際上是兩種文化甚至是多種文化互相發現、互相借鑒的歷史,重要的是它提供給我們一種思維的方法,啟發我們多角度、多層面地看問題。反思我們的研究便會發現,對於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體系,我們並沒有好好地梳理;傳統文化的研究往往缺乏對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幾乎丟棄了「經世致用」的傳統,脫離了社會現實的研究,本質上是丟棄了傳統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傳統文化任何時候對於我們都是一個寶藏,如果自己守著寶藏不開發,別人便會來開發,那將會是件很遺憾的事。我們說,現代文化的構成不可能與傳統完全割裂,大眾對傳統的認同要遠遠勝於對新興文化的認同,這是寶藏可利用的前提;與此同時,文化的接納是有選擇的,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是一種梳理和發掘,這種梳理和發掘可為全人類的發展提供經驗和借鑒。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價值應當站在國際化的高度來重新認識。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並賦予其新的內涵,將之轉換成有效的資源和力量,使它重新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因素,是當前文化傳承和建設的重要任務。

3....農耕自然經濟是中古代社會經濟的主體

1、自然經濟就是封閉式的自給自足。

2、農耕自然經濟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主體,它是由東亞大陸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生態環境孕育的。

3、三代時期,農耕業已經成為中原華夏民族社會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春秋戰國時期,政治家們為了斗爭而進行的改革,無不與促進農耕經濟聯系在一起,如商鞅的「耕戰」政策。

4、農耕文明是指以農耕經濟為主體的經濟生產形態而逐步形成的人類文明。

5、中國的農耕文明同時發祥於黃河、長江流域。由於黃河流域更適合於農耕,故農業生產首先在黃河中下游得到發展,黃河中下游地區自然成了中國上古時代的政治、經濟和人文中心。隨著鐵制農具和牛耕的發展,農耕區域才逐漸向土肥水美的長江流域擴展。

6、隋唐以後,長江中下游成為中國的經濟重心。「東南財賦」和「西北甲兵」共同構成了唐以後歷代社會政治穩定的基本格局。

7、在中國歷史上,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既有長期的對壘,也有相互的融合。經濟文化先進的中原農耕人常處於被動防禦的狀態,而經濟文化落後的游牧人常取攻勢。在對壘的同時,兩種民族也在實行經濟文化的互補和民族的融合。

8、農耕與游牧作為東亞大陸兩種基本的經濟類型,是中華文明的兩個彼此不斷交流的源泉,歷經數千年的相互融合、互為補充,形成了中華文化。

9、中國農耕經濟體制下的經濟成分是多元化的,從縱的方面講,它始終保留著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的經濟成份;從橫的方面講,它是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聯系在一起的。

10、中國的農耕經濟並不僅僅是農業生產,它還包含著手工業、商業等多方面的經濟成份。到了封建社會晚期,商品性農業和為市場而生產的手工產品更在農家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

11、以農耕經濟為主的中華文明是一種主張和平自守的內向型文化。它決定了中國的海洋貿易不可能是向外擴展的外向型經濟,而是一種內斂型經濟。海洋貿易僅僅是農耕經濟一種補充形式而已。

4....宗法制度的產生與確立
1
、由於自然環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緣關系在居民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現形態也有很大的差異。地中海沿岸國家較早從事海上的工商業貿易活動,形成了以地域和財產關系為基礎的城邦社會。中國人則過著與世隔絕、聚族而居的生活,較多地保留了血緣家族的社會組織形式。
2 、宗法制度是氏族社會的血緣關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演化而成的,產生於商代後期。主要內容包括嫡長子繼承製、封邦建國制和宗廟祭祀制。
3 、西周宗法制度的創立者是周公。
二、宗法制度影響下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特徵
1 、宗法制度影響下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特徵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續,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家族統治史;二是封國制度不斷;三是家族制度長盛不衰;四是家國同構。
2 、戰國時期,一些不同於西周禮制的新制度不斷產生,而且已經相當成熟,如郡縣制、官僚制、俸祿制、符璽制、上計制、耕田制等。
3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施中央集權,廢分封制,行郡縣制,實行編戶齊民。
4 、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影響中華民族的主要原因是小農自然經濟生活方式的一直延續。
5 、宗法制度的本質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6 、中國封建時代,統治和束縛人民的有四權:政權、神權、夫權和族權。族權是從父系社會家長制演化而來的,即是政權的補充,又能起到政權無法起到的特殊的社會作用。宋代以後族權膨脹與宋明理學學發展宗法制度的推波助瀾是分不開的。
7 、家國同構是指家庭、家族和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的共同性。中國傳統社會家與國的組織系統都是嚴格的父家長制。受中國長期以商品經濟不發達的小農經濟佔主導地位的影響,中國的國家結構一直有著很深的家族結構的印記。家與國的組織系統與權力配置都是嚴格的父家長制。
8 、宗族和宗法關系在中國長期存在,導致了「家國同構」的格局。
9 、商鞅制定連坐法,把百姓按5 家一伍,10家一什的戶籍辦法編制起來。
三、專制制度與中國社會政治結構
1 、歐州政治與文化源於地中海沿岸國家,主要有古代埃及、兩河流域和古希臘。
2 、歐州封建皇權的專制一直受到宗教力量的抗衡,宗教勢力一直制約著皇權。
3 、中國從邁向文明開始,統治者就憑借武力使神職人員成了它的奴僕,形成了以個人為核心的權力專制體制。
4 、中國君主專制的階級基礎是奴隸主和地主,所依賴的經濟基礎是小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統治者普遍採取對工商業和貿易壓制的態度,重農抑商成為歷代統治者的基本國策。
5 、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特點有四:一是以武力為先導,控制宗教勢力,專制時間漫長;二是經濟基礎穩固,土地國有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維護了專制者的統治;三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走向極端,以皇帝與以丞相為首的百官共同決策的機制逐步被皇帝獨斷所取代;四是對人身控制嚴密。
6 、從春秋時期開始,以郡縣制為其外在形式的君主官僚政體產生,這種新的專制一直持續到封建社會末期。
7 、以宗法色彩濃厚和君主專制度高度發達為主要特徵的中國傳統社會政治結構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有三:一是社會結構的宗法型特徵導致中國文化形成倫理型範式。其正面價值是使中華民族凝聚力增強,注重道德修養,成為禮儀之邦;其負面影響是使三綱五常的倫理說教,「存理滅欲」修身養性和排外心理等成為中國文化健康發展的障礙。二是中國社會結構的專制型特徵導致中國文化形成政治型範式。其正面價值是造就了中華民族的整體觀念、國家利益至上的觀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認同;其負面價值是使國人存有嚴重的服從心態,對權威和權力迷信,缺乏個人自信心。三是宗法與專制相結合,在政治上表現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為倫理政治化和政治倫理化,突出地表現為內聖外王的心態,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5....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思想內容豐富,多姿多彩,良莠並存。
其中,雖然有受到一定的歷史的、階級的、社會的局限的道德舊識;但更有反映中華民族道德上的文明進步,體現全人類道德文明的具有長久思想價值的道德智慧。
1,源遠流長的中國倫理道德思想,始終貫穿著一種可以稱之為「公忠」的道德精神。從《詩經》提出的「夙夜在公」,《書經·周官》提出的「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直到王夫之的「以身任天下」、孫中山的「天下為公」、「替眾人服務」,都奔涌著「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為國家、民族而獻身的精神。也正是在重視整體精神的影響下,出現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為國家、為民族、為整體的利益不息奮斗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中華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歷經磨難,長興不衰,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堅忍不拔的民族偉力,就在於我們民族有著這種「廓然大公」、愛國、愛民的崇高道德精神。
正由於這種重視整體利益,把國家、民族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根本道德價值取向,中國傳統道德在個人與他人、社會、群體的關系問題上,始終強調「舍己從人」、「先人後己」、「舍己為群」。在「義」與「利」的關繫上,把代表整體利益的「義」,放在代表個人利益的「利」之上,強調「義以為上」、「先義後利」、「義然後取」,主張「見得思義」、「見利思義」,反對「見利忘義」。盡管董仲舒和宋明理學對先秦儒家的「義利之辯」進行歪曲,主張「重義輕利」、「貴義賤利」,但中國傳統道德的基本精神是主張在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發生矛盾沖突時,應以義為重,以國家、民族之大義為先,犧牲個人的私利。
今天,要把相對貧窮落後的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文明、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只有在全民族中發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倡導重視整體利益,把國家、民族的繁榮進步、社會的發展、人民的幸福放在個人利益、個人享受之上,才能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只有發揚重視整體利益的道德精神,發揮道義的巨大力量,才能幫助人們克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斤斤計較個人私利、見利忘義,「一切向錢看」的傾向,自覺關心他人、集體、國家的利益,鼓勵「先富」帶「後富」,「先發展」帶「後發展,走「共同富裕」的民族振興之路。
2,在中國的傳統倫理道德中,以儒家為代表的「仁愛」思想,是一種對於協調人際關系具有積極意義的重要道德精神。「仁愛」既是一種人際關系的道德准則,又是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的重要道德智慧。孔子說,仁者「愛人」,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要做到「仁」,就應當做到「恭」、「寬」、「信」、「敏」、「惠」。我們知道,所謂道德即是要求人們在考慮自身利益的同時,考慮到他人與社會的利益。中國傳統的「仁愛」思想,即是要求人們替別人著想,同情人,敬重人,相信人,關心人,幫助人,待人以誠,施人以惠。這是一種十分可貴的道德精神。盡管在存在階級對立的情況下,普遍的「人類之愛」只是一種美好的幻想,但是,人類的「仁愛」精神作為一種積極的、健康的道德信念,在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歷史長河中,起著協調人際關系、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積極作用。
「仁愛」精神是一種具有人類普遍意義的人道精神。中國傳統的「仁愛」,與「人對人是狼」、「他人是地獄」的西方利己主義思潮是根本對立的。它要求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互助、互愛,與人為友,與天地萬物為友,和諧共處。在我們的現代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矛盾、經濟競爭、貧富差距等等會不可避免地引起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緊張。因此,在社會生活中積極發揚中國人傳統的「仁愛」精神,倡導「仁者愛人」、「厚德載物」、「民胞物與」的道德,有益於創造現代生活需要的同情弱者、互助友愛、幫窮濟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和諧友愛的新型人際關系。
3,中國傳統道德歷來十分重視人倫關系的道德價值,強調每個人在人倫關系中的應有道德義務.《尚書》提出「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孟子提出「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禮記·禮運》主張「十義」,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貞、長惠、幼順、君仁、臣忠」。這些都從不同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角度,規定了每個人為維護良好的人倫關系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則。傳統人倫關系中維護封建等級關系的糟粕無疑應當予以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只要能賦予符合時代要求的嶄新涵義,對於改善當今家庭與社會的人倫關系,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仍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中國傳統的人倫思想強調個人在不同的關系中應當遵守相應的道德義務。儒家特別重視家庭倫理關系的和諧有序。對長輩的「孝」即尊敬、善待,對下輩的「悌」即關心、愛護,被認為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不僅如此,儒家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還要敬重其他的老人;不但要悌愛自己的幼小之輩,而且還要關懷其他人的幼孺。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十分崇高的人倫精神。在現代家庭與社會、人倫關系中,我們應當大力倡導敬老愛幼、孝敬父母、夫婦有情、朋友有信等美德,使中國人傳統道德中一切有價值的人倫道德精神在新時代得以發揚。
4,中國傳統道德中有一種非常可貴的道德精神,那就是主張人們在滿足基本物質需要的情況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和愛國愛民、無私奉獻、捨生取義的「君子」作為一切有道德進取心的人們心目中的理想道德人格。不論是「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的執著道德精神,還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高尚道德理想,其核心思想,都是要求人們超越個人的私利、私慾,以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正義事業作為個人行為的最高准繩。《易傳》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孔子提出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孟子提出的「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孟子·膝文公下》),歷來為仁人志士所推崇。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這種鼓勵人們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嚮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仍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在傳統走向現代的社會轉型過程中,有些人視道德精神為草芥,私心膨脹,物慾橫流,在「一切向錢看」的歪風中成為利慾熏心、喪失人格、國格的勢利小人。理想道德人格是國民道德精神的一面鏡子。一個國家的民眾的普遍道德精神面貌,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的今天和明天。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正呼喚我們在繼承中國傳統道德寶貴遺產的基礎上,在現實生活中提高民眾的社會主義道德精神境界,重新確立新型的具有現代思想特徵的理想道德人格。

B. 誰來幫我做一下這些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題目快快快!!急

一。填空
1.君子以自強不息
2.福之所倚,禍之所伏
3.人之老,人之幼
4.終不悔,消得
5穿空,拍岸,捲起
6.《史記》。全書分為「本紀」,「世家」,「列傳」,「表」,「書」,共五個部分,共526500字,130卷,記載了3000 年的歷史
7.作者張擇端。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12世紀
8.與萬里長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大佛塔並稱為世界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的京杭大運河貫穿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四省,全長約1700公里,支開找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航線最長、工程最大的人工運河。
二。簡答
1.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
2.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當然有存在價值,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於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

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志。只要看到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
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據常書鴻先生在《敦煌飛天》藝術畫冊序言中說,「總計4500餘身」,可以說是全世界佛教石窟寺廟中,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
3.舉世聞名的敦煌壁畫的標志是什麼?它有哪些特點?
敦煌飛天的名稱由來

從起源和職能上說,飛天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復合體。乾闥婆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於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音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乾闥婆和緊那羅原來是印度古神話與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夫妻,後來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唐代慧琳《音義》解釋說:「真陀羅,古作緊那羅,音樂天,有微妙音響,能作歌舞。男則馬首人身,能歌;女則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與乾闥婆為妻也。」乾闥婆與緊那羅被佛教列入天龍八部神後,隨著佛教理論、藝術審美以及藝術創作的發展需要,由原來的馬頭人身的猙獰面目,逐漸演化為眉目清秀、體態優美的天人飛仙了。
乾闥婆和緊那羅最初在佛教天龍八部眾神中的職能是有區別的。乾闥婆—香音神的任務是在佛教凈土世界裡散發香氣,為佛獻花、供寶、作禮贊,棲身於花叢,飛翔於天宮雲霄;緊那羅—天樂神的任務是在佛國凈土世界裡,為佛陀、菩薩、眾神、天人奏樂歌舞,居住在天宮,不能飛翔於雲霄。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一體:乾闥婆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沖出天宮,飛翔雲霄。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後世佛教藝術中的飛天。西魏時,莫高窟已出現了持樂器歌舞的乾闥婆。隋代以後,乾闥婆和緊那羅混為一體,已無法分辨了。只是音樂界、舞蹈界寫文章時,為了把他們和樂伎加以區別,把早期天宮奏樂的緊那羅定名為天宮伎樂,把後來合為一體、持樂歌舞的飛天定名為飛天伎樂。
從藝術形象上說,敦煌飛天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融合為一的結果,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它不長翅膀,不生羽毛,沒有頭光,藉助彩雲而不依靠彩雲,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綵帶而凌空翱翔。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之一,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

敦煌飛天的時代特點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與洞窟創建同時出現。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餘年,直到元代末期,隨著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在這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朝代的更替、政權的轉移、經濟的發展繁榮、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歷史情況的變化,飛天的形象、姿態和意境、風格,都在不斷地變化,其演變史同整個敦煌藝術發展史大體一致,分為四個階段。
1.興起時期。從十六國北涼到北魏(366~535年),大約170餘年。此時期的敦煌飛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飛天的影響,大體上是西域式飛天。但這一時期兩個朝代的飛天特點也略有不同。
莫高窟北涼時期的飛天多畫在窟頂平棋岔角、窟頂藻井裝飾、佛龕上沿和本生故事畫主體人物的頭上。其造型和藝術特點是:頭有圓光,臉型橢圓,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飾環璫,頭束圓髻,或戴花蔓,或戴印度五珠寶冠,身材粗短,上體半裸,腰纏長裙,肩披大巾。由於暈染技法變色,成為白鼻樑、白眼珠,與西域龜茲等石窟中的飛天,在造型、面容、姿態、色彩、繪畫技藝上都十分相似。由於莫高窟初建時,敦煌地區的畫師畫工尚不熟悉佛教題材和外來藝術,處於模仿階段,運筆豪放,著色大膽,顯得粗獷樸拙。如莫高窟北涼第275、272窟中的飛天。
莫高窟北魏時期的飛天所畫的范圍擴大了。不僅畫在窟頂平棋、窟頂藻井、故事畫、佛龕上,還畫在說法圖、佛龕內兩側。北魏的飛天形象大體上還保留著西域式飛天的特點,但有一些洞窟里的飛天形象,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逐步向中國化轉變。飛天的臉型已由豐圓變得修長,眉清目秀,鼻豐嘴小,五官勻稱諧調。頭有圓光,或戴五珠寶冠,或束圓髻。身體比例逐漸修長,有的腿部相當於腰身的兩倍。飛翔姿態也多種多樣了,有的橫游太空,有的振臂騰飛,有的合手下飛,氣度豪邁大方,勢如翔雲飛鶴。飛天起落處,朵朵香花飄落,頗有「天花亂墜滿虛空」的詩意。如莫高窟北魏第251、260窟的飛天。

C. 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題目,包括古詩文的填空

1.自強不息
2.福之所倚 禍之所伏
3.人之老 人之幼
4.終不悔 消得
5.史記 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 3000多 130卷 52.65萬
6.張擇端 清明 公元1
7.河北、山東、江蘇、浙江 1700KM 2500多

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志。只要看到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
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據常書鴻先生在《敦煌飛天》藝術畫冊序言中說,「總計4500餘身」,可以說是全世界佛教石窟寺廟中,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

當然有存在價值,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於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
---
我也是優+的~~~++分

D. 誰給我15道關於傳統文化知識的問答題(選擇題,千萬別忘記附上答案)

1、按照古人的禮儀,一般稱呼對方的兒子為( 令郎),稱自己兒子為(犬子)。

2、我國古代第一部字典是《說文解字》,第一部詞典是《爾雅》。

3、古人所稱的「手談」指的是哪種物品?答(圍棋)。

4、古代所稱「不惑之年」是指(四十)歲,「古稀之年」是指(七十)歲。

5、古代刑罰名目繁多,其中將腳砍掉的刑罰叫(刖),割去膝蓋骨的刑罰叫(臏)。

6、漢代選拔人才的制度主要是(察舉制),選拔後的官職名主要有(孝廉)和(秀才)。科舉制開始於( 隋 )代,殿試是由(武則天)首先設立的,第一甲前三名俗名分別叫做(狀元)、(榜眼)、(探花)。

7、我國古代稱為「千年冰」的是(水晶)。

8、中國古代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國語》,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史記》,第一部斷代史是《漢書》。

9、根據成語寫出相關的歷史人物

韋編三絕( 孔子 )

破釜沉舟( 項羽 )

才高八斗( 曹植 )

春風得意( 孟郊 )

望梅止渴( 曹操 )

洛陽紙貴( 左思 )

一字千金( 呂不韋 )

東山再起( 謝安 )

10、有人把儒家十三部經典著作及比較好的注、疏、正義合刻在一起,名為《十三經註疏》。

11、根據古代詩人的雅號寫出相應的詩人姓名:

詩仙(李白 ) 詩聖(杜甫 ) 詩佛(王維 )

詩囚(孟郊 ) 詩豪(劉禹錫) 詩鬼(李賀 )

詩魔(白居易 ) 詩王(陸游 )

12、古典名曲《高山流水 》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

13、(西安碑林 )是我國最大的碑刻藝術博物館。

14、目前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是中國的《 金剛經 》。

15、瓊瑤小說中很多書名實際上來自古典詩詞,比如:《在水一方》出自《詩經》中的愛情名篇《蒹葭》,《庭院深深》出自(歐陽修)的詞《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幾度夕陽紅》出自(楊慎)的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E. 中華傳統文化知識題目

1明智 養德 無以明志 無以致遠
2則國智 則國富 則國強 梁啟超 少年中國說
3千古風流人物 驚濤拍岸
4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
5子休 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 老子 老莊
6(蔎)(茗)(荈) 茶經
1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
2風大多數是民歌 雅其內容幾乎都是關於政治方面的 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贊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
3談自己的把

F. 中華傳統文化知識題目(1)

1、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責國富...出自( 少年中國說 )。
2、亂石穿空,(驚濤拍岸 ),捲起千堆雪。
3、莊子,名( 周 ),( 道 )學派的代表人物,是( 老子 )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 )並稱為(老莊 )。
4、在古代史料中,人們把茶稱為( 蔎 )、( 茗 )、( 荈 )等。陸羽在(茶經 )一書中首次把茶的眾多稱呼統一為「茶」。
5、中國剪紙藝術是鐵器工具和( 造紙術 )發明之後的產物,形成於(漢魏時代 )。在技法方面,剪紙主要分為(陽刻法 )、( 陰刻法 )、(陰陽混刻法 )。

G. 關於中學生傳統文化的20道選擇、填空題

一、填空題
1.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 唯一沒有間斷的優秀文化。
2.「文化」是___中國_語言系統中古已有之的詞彙,「文化」一詞在我國的出現,至遲可追溯到_西漢。 「文」的本義是指各色交錯的_紋理__。「文」與「化」並聯使用最早見於__《_易._賁卦._象傳》。 3.所謂「廣義文化」,即人類社會創造的_物質文明_____與__精神文明__的總和。
4.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 儒家文化 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5.遠古至夏朝建立(公元前21世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起源階段, _______夏商西周時期_______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雛形期,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時期,秦漢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 成型 期,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元化發展與融合 期,隋唐五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 繁榮 時期。宋元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續發展時期,明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 沉暮總結期。 6. 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我國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區域。 7.以 黃河中下游兩大文化區 為主幹的中華新石器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淵源。 8.中國傳統文化雛形形成的主要標志是:其一,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文字 ,
其二, 宗法制度和家國同構政治結構的形成 ,其三, 初步形成傳統倫理道德思想 ,其四,在意識形態領域, 天命神權思想 和陰陽五行學說產生 。
9.儒家發展了 「周禮」 的倫理道德思想。孔子提出以「 仁 」為核心的政治思想,認為體現「 仁 」的制度和行為准則是「禮」,主張「克己復禮」,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道德。孟子對孔子的思想進一步發揮和完善,提出 五倫說 說以及「仁義禮智」 四德 說。
10.董仲舒提出「新儒學」,以 陰陽五行學說 為基本框架,以「 君權神授 」為基本理論,將陰陽五行學說提到神學的體繫上來,把儒家倫理思想的父權、神權和君權三位一體化,從而建立起「 三綱 」、「 五常 」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和「 天人感應 」的神學目的論,以及「 天不變,道也不變 」的宇宙觀,以論證「王道之三綱」的永恆性。
11.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 精神、 精神、「 人本主義 」精神、「 人為 」「 天人合一 」與「 天人和諧 」精神。
12.中國氣候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 季風氣候明顯 ,二是 大陸性氣候強 ,三是 氣候類型豐富多樣。
13. 農耕文化 和 游牧文化 的交流和碰撞,是我國文化史的一大主題。 不僅是農耕與游牧長期對壘的界標,也是二者之間通過戰爭、遷徙、和親、互市等中介形式,實行經濟互補和民族融合的 紐帶 。
14.中國自然經濟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農耕經濟的 多元結構 ,這一特點造就了中國文化兼收並蓄的 包容性 。
15.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社會的政治結構具有獨特的東方特色,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 宗法制度 完備而系統,專制主義嚴密是其典型的特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形成了「 家國同構 」的社會政治結構,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文化。
16.中國傳統哲學萌芽於 夏商周 時期,形成於 春秋戰國 時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17.現在一般把中國傳統哲學劃分為七個階段,即先秦 子學 、兩漢 經學 、魏晉玄學、隋唐 佛學 、宋明 理學 、明清 實學 、乾嘉朴學。
18.早期法家分為重法、重術和重勢三派,分別以 商鞅 、 申不害 、 慎到 為代表。戰國末年的 韓非 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兼取諸家,主張法、術、勢三者相輔而相成。
19.理學實際是一種新形式的儒學,它以 儒家學說 為中心,兼容 佛道 兩家的哲學理論,從世界觀的高度,論證了封建綱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恆性。理學以 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為主流。
20.理學發萌於唐代中後期的 韓愈 、 李翱 ,中經北宋的周敦頤、邵雍、張載、二程兄弟,至南宋 朱熹 而集大成,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21.先秦哲學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源頭,主要是圍繞 天人 、古今、知行等問題展開的。

1.中國有一個傳統習俗,農歷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過「小年」,通常人們要吃:(B)
A元宵 B飴糖 C臘八粥 D餃子 2.一種特殊的工藝美術製品,採用藍色的原料,用紫銅打成胎型,填上釉料,入爐反復燒結再磨光而成。這指的是:(A) A景泰藍 B彩陶 C琉璃 D 銅鼎 3.中華民族的搖籃是:(C)
A黑龍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黃河流域 D長江流域
4.「陽關大道」原是指通往那裡的道路(B) A東海 B西域 C南國 D中原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5.「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個月 B三年 C三個季度 D三十年
6.我們常說的「鴻雁傳書」源自於以下哪個歷史故事(C)
A文姬歸漢 B霸王別姬 C蘇武牧羊 D楚漢相爭
7.秦始皇滅六國後,統一了全國文字,這種漢字稱作:(B)
A隸書 B小篆 C楷書 D行書
8.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祖國大陸的人們開始和台灣接觸,早在秦漢時期,台灣在三國是稱為:(A)
A夷洲 B流求 C東番 D台灣
9.不屬於中國四大佛山的是:(B)
A普陀山 B武當山 C九華山 D峨眉山
10.中國第一長洞是:(D)
A王屋山洞 B赤城山洞 C青城山洞 D雙河洞
11.下列哪個不是中國六大古都:(A) A南昌 B開封 C西安 D洛陽
12.龍門石窟位於下列哪個省:(A) A河南 B 甘肅 C陝西 D山東
13.苗族的傳統樂器是:(D) A笙 B笛 C蕭 D蘆笙
14.七夕節,中國人通常吃什麼?(B) A蒿餅 B巧果 C湯圓 D竹筒飯
15.人們為何稱婦女為「巾幗」?(A)
16.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下列詩詞中不是描繪元宵節的是:

A.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B.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C.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D.正憐火樹千春妍,忽見清輝映月闌
17.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春以正月始。古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在陰歷中,又利用其給一年十二個月依次命名。依此推算,《宋史》「己卯,詔每歲以季秋親祠明堂」中所寫的「季秋」,應是中國古代陰歷的
A.八月
B.九月
C.十月
D.十一月
18.中國的姓氏起源種類很多,如「李」姓,原為「理」,源於皋陶任堯時大理職務(司法官),子孫為之,後為姓氏。推測「西門」一姓來源於祖先的(

A.封國
B.居住地
C.爵號
D.部族
19.「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飛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秦始皇在位時,修建了龐大的皇陵,兵馬俑坑是其陪葬坑,從當時的形勢看,俑坑的朝向最有可能是
A.座北朝南
B.座南朝北
C.座東朝西
D.座西朝東
20.中國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剋解釋朝代更替,成為「五德」,每個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應的次序。漢代被稱為「火德」,通過「禪讓」代漢的曹魏應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土德
21.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艾節、夏節等。
若請你寫一篇《端午節簡介》,下列四組關鍵詞,你會取用的應是
A.柳條
粽子
春耕
屈原
B.月亮
月餅
團圓
嫦娥
C.菊花
九層糕
敬老
晉文公
D.艾葉
粽子
龍舟
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