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是否擁有M4謝爾曼
沒有,美國沒有提供
昔日在抗戰時期,美國的確給駐印軍提供過一批M4謝爾曼坦克
但這些坦克是美國人駕駛的,讓GJ駕駛的都是M3輕型坦克
二戰勝利後,帶回國的都是M3,M4被美國人扣下了
內戰時期,美國又提供了少量的M5輕型坦克,和M18反坦克車
但是M4沒有
『貳』 二戰時期,美國一共損失了多少輛謝爾曼坦克有何依據呢
M-4「謝爾曼」,是二戰時期美國在M3基礎上研製生產的中型坦克,擁有M4A1、M4A2、M4A3、M4A4、M4A6等多種型號的改型車,裝備的坦克炮有75、76、105毫米。
有戰後的紀錄認為,M-4「謝爾曼」超過了大名鼎鼎的蘇聯T-34中型坦克,生產量逼近了5萬量,約為49234輛,創造了西方中型坦克生產史上的奇跡。
由於沒有蘇軍M-4A2「謝爾曼」中型坦克戰損單獨的統計數據,事實上可視為美援的輛M-4A2「謝爾曼」中型坦克,在東線殘酷的作戰中全都戰損或報廢了。
因此,綜合西線美軍M-4系列坦克戰損6151輛、英國軍隊戰損4477輛(不包括英軍在北非戰損的M-4坦克)、自由法國軍隊的549輛(不包括波蘭流亡政府和中國軍隊戰損的M-4坦克),以及東線蘇聯軍隊戰損的輛,整個二戰時期,M-4「謝爾曼」系列坦克的戰損大概有15279輛,實際數量應該是比這個數據還要大。
『叄』 尤利西斯格蘭特將軍為什麼沒有因為戰績難看而被撤職
戰略,他的戰略就是和李將軍打消耗戰,利用本方的資源優勢,耗死對方,為謝爾曼的穿插創造條件,而且到了那個時候,林肯已經看到了,速勝李將軍是不現實的,唯有利用總體戰,耗死對方,在剩下的將軍裡面,格蘭特是最適合的,而且從損失比率而言,北軍的比例低於南軍,戰略奏效了。
格蘭特享年63 歲,葬於紐約市,下葬的時候有一百多萬人給他送行。格蘭特死後美國為了紀念這位歷史人物,建造了格蘭特將軍國家紀念堂。紀念堂地面擺放著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Ulysses Simpson Grant)和他的妻子朱莉婭·登特·格蘭特的石棺。這座建築有46米高,花費600萬美元,於1887年建造。他的墳墓在曼哈頓區的哈得遜河畔。墓碑上刻有他那句有名的格言:「讓大家安享和平」。1896年李鴻章訪美時,曾在墓旁植樹一棵,並立碑紀念,至今樹碑猶在。
『肆』 億萬富翁夫婦神秘死亡兇手抓住沒有
億萬富翁夫婦神秘死亡:脖子曾被勒住, 疑遭多人謀殺。
鄰居仍然在案發豪宅外放花。
消息人士透露,謝爾曼夫婦的屍體在被發現時身體軟弱無力,手臂未被束縛,而警方在發現屍體的當日則表示,沒有跡象表明現場曾被人強行闖入。私家偵探團相信,夫婦兩人事實上是死於12月13日,也就是發現屍體的2天前,因為赫尼-謝爾曼被發現時身上穿的衣服,和她在13日被人最後一次看到時穿的是同一件。
此外私家偵探們還認為,妻子赫尼曾與一個殺手或者多個殺手搏鬥,當被發現時她的嘴唇和鼻子都被割傷,坐在血泊之中,但她上身的衣服並沒有明顯的血跡,由此可以推斷,她受傷後曾面部朝下淌血,此後被兇手移動屍體。
看來目前兇手還在逍遙法外。
『伍』 解放戰爭時,解放軍有沒有繳獲和使用過M4謝爾曼
首先,「國軍」是「中國國民革命軍」的簡稱,「國民黨軍」這個稱呼太不倫不類了。
M4坦克原在駐印軍有一個營,等到抗戰結束,M4都讓美國人交給印度了,國民黨軍根本沒得到。後來蔣緯國從美國二戰剩餘物資里倒騰了十幾輛破銅爛鐵級的M4,沒用在內戰中,都運到台灣去了。
『陸』 二戰時期的美國坦克
首先兩國的裝甲兵運用的戰略戰術不同,工業基礎與戰爭時所處的狀況也不一樣。謝爾曼坦克注重保障乘員的工作條件,裝備較完善的通信設備,配備火炮高低穩定機和簡易火控裝置。M4性能穩定耐用,並針對自身弱點不斷改進,後期還換裝了76mm火炮和帶水套的防火彈葯架。這是老美的雄厚工業生產基礎和安定的本土環境作後盾的。但相對的,M4車體較高,目標較大,防護和火力也略顯不足,特別是在面對豹式坦克的時候,通常是以4到5輛M4對付一輛豹。
T34是蘇聯裝甲兵的驕傲,是沐浴著戰火走下生產線參加戰斗的。早期型的T34相對於後期型來說還略顯稚嫩,沒有電台,而且乘員工作環境很差,導致作戰效率不高。但其多處設計還是很先進的,比如大傾角甲板設計和柴油機動力等。中期T34換裝了較長身管的76mm坦克炮並加裝了電台。而其極其「扛躁」的性能得以延續。1943年末,T34經過改進換裝了85mm坦克炮,威力大為提升。然而蘇制坦克做工粗糙,不利於乘員的發揮,協同能力差,這是其致命弱點。
如果拋開環境單講性能,在二戰時期,T34無論火力,機動性還是防護都比M4略強,但如果考慮到集團協同和多兵種協同作戰的話,勝負難分
『柒』 電影《狂怒》中那輛狂怒號坦克是什麼型號
是M4中型坦克。
M4中型坦克,綽號:謝爾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開發、製造的坦克。又稱謝爾曼,又譯雪曼或薛曼,這個名字是英軍起的,來源是美國南北戰爭北軍的名將威廉·特庫賽·謝爾曼。
中文名稱:M4中型坦克(代號:謝爾曼)
英文名稱:M4 Sherman Medium Tank
前型/級:M3中型坦克
次型/級:M26中型坦克
研製時間:1940年
服役時間:1942年
定型時間:1941年9月
國 家:美國
引 擎:Wright R-975、Ford GAA等
戰斗全重:33.65噸
火炮口徑:75mm,76mm,105mm
型 號:A1、A2、A3、A4、A6等
M4坦克的型號十分繁雜,僅美國官方公布的M4系列改進型車,變型車,和實驗型車就有50多種。主要有M4,M4A1,M4A2,M4A3,M4A4,M4A6這6種型號的改進型車,主炮有75mm,76mm,105mm。
(7)謝爾曼幾時訪問天津擴展閱讀:
特點——
1、火力
主炮是坦克的手臂。初期型謝爾曼坦克裝備一門M3型75毫米L/40加農炮,該炮發射早期M72穿甲彈能夠在914米距離上擊穿60mm/30°鋼板,穿甲能力略比蘇聯T-34早期型號的76mmF34火炮強。
2、防護
早期謝爾曼M4、M4A1、M4A2早期型正面裝甲厚51mm,56°傾斜。側面38mm垂直。炮塔正面裝甲厚76.2mm。後期謝爾曼M4A2、M4A3、M4A3E8型坦克正面裝甲厚63.5mm,47°傾斜。側面38mm垂直。炮塔正面裝甲厚89mm。
3、機動
但除此之外的機動性,謝爾曼坦克還是相當不錯的,從大量的德軍虎式坦克和黑豹坦克被從側面擊毀可以看出,除數量巨大外,謝爾曼坦克的機動能力是相當不錯的。
『捌』 二戰結束時日本的投降簽字儀式在哪所戰艦上進行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艦「密蘇里」(密蘇里是杜魯門的家鄉)號上舉行受降儀式。
日方:重光葵(外相) 梅津美治郎(陸軍參謀總長)
聯軍:邁克-阿瑟 (聯軍司令)
美國:尼米茲(海軍上將)
中國:徐永昌(將軍)
英國:布魯斯-弗雷澤爾(海軍上將)
蘇聯:傑列維揚科(中將)
澳大利亞:托馬斯-不來梅(將軍)
加拿大:穆爾-格斯戈羅夫(上校)
法國:雅克-勒克萊爾(將軍)
荷蘭:赫爾弗里希(海軍中將)
紐西蘭:艾西特(空軍中將)
其中邁克-阿瑟邀請溫賴特將軍(曾在菲律賓向日本投降)和白西華將軍(曾在新加坡向日本投降)陪同簽字,此二人剛從日本集中營出來,骨瘦入材。
邁克-阿瑟簽字時用了5支筆:第1支寫了Doug(道格),然後送給溫賴特將軍;第2支寫了las(拉斯),然後送給白西華將軍;第3支寫完MacArthur(邁克-阿瑟),將筆交給美國國家檔案館;又用另兩支筆寫下他的官銜。第4支送給西點軍校,第5支後來送給了他的妻子。
最詳實資料:
1945年8月15日一大早,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情報參謀萊頓上校就被緊急召到通訊室,日本通過瑞士和瑞典發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電文正從只供他使用的特別電傳機中傳來,萊頓一把撕下電文,同時命令通訊軍士留下原稿並用明碼發出致謝電,然後快步向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的辦公室跑去,他興沖沖地對辦公室門口的尼米茲副官拉馬爾中校叫道:「來了最激動的消息!」連敲門和報告都沒有就一頭闖進辦公室,尼米茲看了電文,沒有興高采烈地歡呼雀躍,只是微微一笑,好象早在預料之中。
中午,日本天皇發布詔書,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
在美國杜魯門總統發表日本已正式表示無條件投降的聲明之後,尼米茲向所屬部隊下令停止對日軍的攻擊,但仍要繼續進行搜索和巡邏,採取高度防範和安全措施,警惕日軍可能的垂死掙扎。隨後向全體官兵發出祝賀,同時要求舉止端莊和禮貌地對待日本人,再有任何侮辱的詞句,則與美國海軍軍官的身份不符。
正在日本近海的美軍第三艦隊司令哈爾西海軍上將,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後,興奮地拍打著身邊每個人的肩膀,歡呼萬歲!接著召回了剛起飛前去空襲日本的艦載機機群,同時命令旗艦「密蘇里」號戰列艦汽笛長鳴一分鍾,並在桅桿上升起了「幹得好」的信號旗,第三艦隊的其他軍艦也如法炮製,以慶賀勝利!哈爾西在興奮之餘並沒有忘乎所以,仍保持著嚴密的空中巡邏,以防止日軍為了最後的體面發動自殺攻擊,只是在命令中他特別指示飛行員查明並擊落一切覬覦者,但要以友好的方式,不要以報復的態度。
8月17日,日本天皇發布敕諭,命令所有武裝部隊停止一切戰斗行動,向同盟國投降。
8月19日,日本大本營的十六名代表根據麥克阿瑟的命令分乘兩架塗以綠十字標記的飛機,抵達馬尼拉,聽取有關盟軍進駐日本本土和簽署投降書的指示,並接受由同盟國擬定的投降書文本。
8月28日清晨,首批美軍分成空中和海上兩路在日本本土登陸。第十一空降師第一八七空降團搭乘運輸機從沖繩前往東京東南的厚木機場,除了先遣小組乘坐的是一架C—47「空中列車「運輸機外,其餘部隊都是乘坐航程更大的C—54,因為美軍無法預計長期接受武士道思想熏陶的日軍,會以什麼方式來迎接美軍,而C—54的大航程可以保證在厚木降落受阻的情況下能安全返回沖繩。而且這批最早踏上日本本土的美軍官兵絲毫沒有勝利者的喜悅與得意,反倒是滿懷忐忑與不安,所有人都是緊握著上膛的槍,隨時准備戰斗,甚至連空運的75毫米榴彈炮,都是破天荒地沒有分解,而是完整安置在機艙,裝上炮彈就可開火!空氣中充溢著緊張的氣氛,以至於事後有人說笑,要是那天有人放了一聲爆竹,天知道會發生什麼!就在空降部隊登陸的同時,海軍陸戰隊第三師第四團也乘坐登陸艇在橫濱以南的橫須賀軍港登陸,還好日軍沒有任何抵抗,一切順利。
8月29日,第三艦隊在哈爾西的率領下駛入東京灣,下午尼米茲乘坐水上飛機到達東京灣,在「南達科他」號戰列艦上升起了他的五星上將旗。
8月30日下午二時,美軍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麥克阿瑟的「巴丹」號專機在厚木機場著陸,軍樂隊奏樂致敬,麥克阿瑟仍舊是那身典型裝扮——舊軍便帽,太陽鏡,玉米芯煙斗,唯一稍有不同的是掩飾不住的滿面春風。
日本無條件投降簽字儀式定於1945年9月2日上午九時在美國海軍「密蘇里」號戰列艦上舉行。
為什麼將這一舉世矚目的儀式放在軍艦上?雖說「密蘇里」號是一艘排水量高達4.5萬噸的超級戰列艦,擁有寬敞的甲板。但是東京盡管在美國大規模空襲中遭到嚴重破壞,還是有幾處可以容納上萬人的場地,比起軍艦甲板還是寬敞的多,那是為什麼呢?原來事出有因,杜魯門總統在日本投降宣布由麥克阿瑟出任駐日盟軍最高司令,負責安排和主持日本投降儀式,並作為同盟國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這一決定立即引起了海軍的強烈不滿,激發了陸海軍之間根深蒂固的軍種矛盾(此時空軍還沒有成為獨立的軍種),海軍在戰爭中出力甚多,到了勝利一刻,卻讓一位陸軍將領站到台前,這將給人以主要是陸軍將日本打敗的印象,因此海軍部長福萊斯特建議,如果投降儀式由陸軍將領主持,那麼儀式應在一艘海軍軍艦上舉行,此外麥克阿瑟作為同盟國代表簽字,那麼尼米茲就將作為美國代表簽字,以表彰海軍在戰爭中所作出的貢獻。為了保證總統同意這一建議,他特別選擇以杜魯門家鄉命名,並由他女兒馬格麗特主持下水典禮的「密蘇里」號作為候選軍艦。——這一建議立即獲得批准,這樣「密蘇里」號就成為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場地。 哈爾西得知他的旗艦將成為簽字儀式所在地,非常高興,並特意致電海軍軍官學校博物館,請求借該館收藏的一面舊國旗,那是一面長165厘米,寬157厘米,只有三十一顆星的舊國旗,卻是大有來歷的,九十二年前就曾到過東京灣——懸掛在1853年首次用艦炮打開日本國門的美國海軍艦隊司令馬修·佩里准將的旗艦桅桿上!哈爾西這么做,無非是要證明美國海軍的赫赫軍威!該館同意了他的請求,並派專人用專機將這面國旗送來,哈爾西將其裝入玻璃鏡框,高掛在自己指揮艙室的門上,正好俯視著儀式的舉辦場所右舷露天甲板!
尼米茲則特意命令海軍營建工程大隊為麥克阿瑟整修了一艘登陸艇,供他前往「密蘇里」號時乘坐,海軍營建工程大隊日夜施工,將全艇漆成紅色,還在艇首漆上麥克阿瑟的軍銜五顆將星,然後連夜運到東京灣,可惜尼米茲並不知道從麥克阿瑟的司令部到「密蘇里」號有20海里之遙,加上麥克阿瑟也不領情,一開口便拒絕使用這艘專用艇,而要求海軍提供一艘新的驅逐艦。躊躇滿志的麥克阿瑟還希望能在「密蘇里」號上升起他的將星旗,滿足他還從來沒有在軍艦上升起過將星旗的願望,這可讓負責布置儀式場地的尼米茲副官拉馬爾為難了,因為根據海軍條令,軍艦桅桿上只能升起軍艦上最高軍銜將領的將星旗,尼米茲也是五星上將,該怎麼辦呢?他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了解決辦法,在主桅桿上並排升起麥克阿瑟的紅底白星陸軍五星上將旗和尼米茲的藍底白星海軍上將五星旗。 9月1日上午,「密蘇里」號上舉行簽字儀式預演,幾十名水兵扮演參加儀式的貴賓,在右舷露天甲板上預演了明天的儀式。
晚八時舉行了由麥克阿瑟主持的受降預備會議,出席投降簽字儀式的蘇聯代表普爾卡耶夫,提出應在「密蘇里」號上升起所有對日本作戰國的國旗。麥克阿瑟竟不以為然地說:「就讓美利堅合眾國國旗作總代表吧,她有這個資格!不是嗎?朋友們,哈哈!」他笑得很輕松,也很自豪。與會者驚愕地面面相覷。普爾卡耶夫想到自己是第一次與麥克阿瑟打交道,又見其他代表也沒有堅持,也只好一笑置之。從這件小事中可以看出此時美國的強橫與囂張,給投降儀式和戰後的各國關系蒙上了一層陰影。 9月2日,歷史性的日子終於到來了,美中不足的是天色陰沉,與人們喜悅的心情不大一致。
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號,全艦剛用灰色油漆粉刷一新,406毫米巨炮斜指向天空,四周海風輕拂,戰艦如雲,帆檣如林,氣氛肅穆莊重。
天剛破曉,東京灣里便滿是拖著長長白練的小艇,往來疾駛,都是運送性急的各國記者和觀禮嘉賓前往「密蘇里」號的。「密蘇里」號登艦舷梯口,站立著一排精神飽滿的水兵,主甲板上,水兵樂隊和陸戰隊榮譽儀仗隊靜靜肅立,威嚴凝重,簇新的軍衣,摺痕猶見。
七點剛過,包括日本記者在內的二百四十多位各國記者,就已經站立在指定位置上了,令所有記者嫉妒不已的是兩位蘇聯紅軍攝影記者,仗著不懂英語,信步閑逛,隨意拍照。
主桅上飄揚的星條旗,可是一面非同尋常的國旗——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那天,就飄揚在華盛頓國會山的旗桿上,後來隨著美軍到過羅馬,去過柏林,目睹過德意軸心國的投降,今天將要見證日本的投降!
簽字儀式的會場是右舷的露天甲板,中央偏右放置著一張大桌子,本來是借用英國「喬治五世」號戰列艦上一張古色古香的大桌,可惜太小,才臨時換用「密蘇里」號士官餐廳的長條桌,上鋪綠呢桌布。1946年2月16日,這張桌子、桌布和椅子正式被送到美國海軍學院博物館,成為日本法西斯徹底失敗的歷史見證。
桌子旁邊豎著一排麥克風,可以向美國直播簽字儀式。桌子靠里是同盟國簽字代表團的位置,桌子靠外是日本代表團的位置,左前方是五十位海軍將領,右前方是五十位陸軍將領,正對桌子的最佳位置臨時搭起平台,則是攝影記者的專區。
八時許,哈爾西作為主人,笑容可鞠地站在舷梯口與登艦的觀禮貴賓逐一握手寒暄,一時間,甲板上到處是將星閃耀,到處是歡聲笑語,有人戲稱,從沒有在如此小的地方見到過如此多的將軍!——只有中途島戰役英雄,戰功卓著的斯普魯恩斯海軍上將沒有出席,思慮周全的尼米茲擔心要是背信棄義的日本人襲擊「密蘇里」號,得有人負起指揮太平洋艦隊的重任,所以此時斯普魯恩斯還遠在沖繩島海域的「新澤西」號上。
八時十分,尼米茲將軍和隨行人員從「南達科他」號乘坐專用小艇來到「密蘇里」號,擴音機里響起「海軍上將進行曲」,全艦哨聲大作,尼米茲的五星上將旗在桅桿上冉冉升起,哈爾西上前熱烈歡迎。
八時三十分,樂聲大起,同盟國代表團乘「尼古拉斯」號驅逐艦抵達「密蘇里」號,深灰黃色軍服的是中國代表,純白短袖、短褲、長襪的是英國代表,深棕綠、深藍色鑲紅條的是蘇聯代表,淡黃色軍服的是法國代表,色彩斑斕五光十色的軍服,再加上絢目的勛章綬帶,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中國話、英國話、美國話、荷蘭話、法國話、俄國話,此起彼伏熱鬧非凡,甲板上頓時成為有聲有色的外交場所,記者忙得不亦樂乎。奇怪的是,「密蘇里」號上的所有美軍官兵,上至五星上將,下至普通水兵,雖說軍裝簇新,卻都是制式襯衫的軍便裝,不系領帶不佩勛章,全然不是出席正式場合的常服或禮服,原來美軍決定,以此形式表達對日軍的輕蔑。
八時五十分,樂聲又一次奏響,麥克阿瑟乘坐「布坎南」號驅逐艦從橫濱趕來,尼米茲上前迎接,兩人談笑著從主甲板拾級而上,步入將領休息艙。如麥克阿瑟所願,他的五星將旗升上桅桿。在一艘軍艦上,同時升起兩面五星上將旗,在美國海軍的歷史還從未有過!
此時,「密蘇里」號向遠處運送日本代表團的DD—486「蘭斯多恩」號驅逐艦發出信號,「蘭斯多恩」號隨即靠上前,放下小艇將日本代表團送來。日本代表團一行十一人,外相重光葵黑色禮服禮帽,作為日本政府代表,陸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大將一身戎裝,作為日軍大本營代表,其他九人是由三名外務省代表、三名陸軍代表和三名海軍代表組成。——重光和梅津都是中國人民的老相識了,重光的一條腿就是1932年5月在上海虹口公園被朝鮮義士尹奉吉投擲的炸彈炸斷的,至今在虹口公園里還有舊址可尋;梅津則擔任過天津駐屯軍司令,著名的《何梅協議》日方簽字人。滄海桑田,昔日曾是何等的趾高氣揚,今日卻在這里俯首稱降!當日方代表團登艦時,軍樂隊一片沉寂,禮儀哨視如不見,在美軍聯絡軍官西尼·麥什比爾上校引導下,重光葵在前,臂彎里夾著手杖,拖著一條假腿,一瘸一拐舉步維艱,梅津在後,步履沉重。走到露天甲板後,重光葵摘下禮帽,與同行者列隊向各國將領行鞠躬禮,但無人答禮。他們敬禮之後,重光和梅津並列在前,其他人分列兩排,轉向面桌而立。
甲板上,眾多的高級將領歡聚一堂,相逢在這勝利時刻,怎不令人興奮,令人激動?將領們互相熱烈的握手,親切的擁抱,大聲的交談,場面熱鬧異常。這時「密蘇里」號槍炮長霍拉斯·伯德中校匆匆走上甲板,「先生們,尼米茲將軍和麥克阿瑟將軍馬上就到!」但他的話語完全被喧鬧聲所淹沒,眼看尼米茲和麥克阿瑟即將到來,急中生智的伯德只得用盡全力高聲喝到:「全體注意,立正!」所有人立即停止談笑,以標準的立正姿勢站立在指定位置。
九時正,樂隊奏起美國國歌「星條旗永不落」,麥克阿瑟和尼米茲並排在前,哈爾西在後步出將領休息艙,同盟國代表團以及觀禮的陸海軍將領都在規定位置上列隊,走上甲板後尼米茲站在中國代表徐永昌將軍右邊,處於同盟國代表團第一人的位置,哈爾西則站在海軍將領的第一位,艦上水兵則紛紛搶占能看到會場的有利位置,今天我們從照片上還可以看到所有高處,甚至大口徑艦炮的炮管上都擠滿了神采飛揚的水兵。重光葵和梅津美治郎等人向麥克阿瑟致禮,他同樣沒有答禮。
軍艦牧師作祈禱後,麥克阿瑟走到麥克風前,持稿在手,神色肅然地宣讀投降命令。在投降命令里,他重申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基本內容之後說:「今天,我們各交戰國的代表,聚集在這里,簽署一個庄嚴的文件,從而使和平得以恢復。涉及截然相反的理想和意識形態的爭端,已在戰場上見分曉,我們無需在這里討論。作為地球上大多數人民的代表,我們也不是懷著不信任、惡意或仇恨的情緒相聚的。我們勝敗雙方的責任是實現更崇高的尊嚴,只有這種尊嚴才有利於我們即將為之奮斗的神聖目標,使我們全體人民毫無保留地用我們在這里即將取得的諒解,而忠實地執行這種諒解。」
最後他說道:「在這庄嚴的儀式之後,我們將告別充滿血腥屠殺的舊世界,迎來一個十分美好的世界,一個維護人類尊嚴的世界,一個致力於追求自由、寬容和正義的世界,這是我最熱忱地希望,也是全人類的希望!」隨後,他指著桌子前的椅子,嚴肅地宣布:「現在我命令,日本帝國政府和日本皇軍總司令代表,在投降書指定的地方簽字!」一名日本代表首先走上來,仔細審視桌上兩份投降書無誤,再回到自己位置,接著重光葵走上前,摘下禮帽和手套,斜身落座,不料手杖卻從臂彎滑落到地上,他只好狼狽地揀了起來,一面想放置他的禮帽和手套,一面又從口袋裡掏筆,手忙腳亂,一名外務省的隨員走上前,遞上筆並替他拿好手杖。可他面對投降書,卻又不知道要簽在哪兒,麥克阿瑟回頭招呼他的參謀長薩瑟蘭將軍:「告訴他簽在哪兒!」在薩瑟蘭的指點下,重光葵在兩份投降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接著,梅津走上前,他沒有入座,似乎想要保持一點軍人的威嚴,除去手套,看也沒看投降書就俯下身草草簽名。 麥克阿瑟接著宣布:「同盟國最高統帥現在代表各交戰國簽字!」,他邀請喬納森·溫賴特少將和亞瑟·帕西瓦爾中將陪同簽字,溫賴特是最後堅守菲律賓的美軍將領,帕西瓦爾則是新加坡淪陷時的英軍將領,兩人都是剛從沈陽的戰俘營里趕來,三年戰俘生涯的折磨摧殘,使兩人骨瘦如柴,形同骷髏,穿著最小號的軍裝還顯得肥大不堪!麥克阿瑟請這兩人陪同簽字,正是對兩人所經受苦難的一種補償。兩人出列向麥克阿瑟敬禮後站在他身後,麥克阿瑟神定氣閑地落座,開始簽字,一共用了六支筆,第一、第二支筆當場就送給了陪同簽字的溫賴特和帕西瓦爾,其他四支筆分別送給美國政府檔案館、西點軍校、中國代表徐永昌和他的夫人。 簽完字以後,麥克阿瑟起身回到麥克風前,「現在請美利堅合眾國代表簽字。」尼米茲出列,邀請哈爾西和謝爾曼將軍陪同簽字,戰爭中這兩人是尼米茲的左膀右臂,今天陪同簽字也是對他倆的最好褒獎。當然,謝爾曼是代替沒有出席儀式的斯普魯恩斯的位置。 隨後,中國軍令部長徐永昌上將在商震將軍陪同下代表中國在投降書上簽字。接著,英國布魯斯·弗雷澤海軍上將、蘇聯德里維昂柯·普爾卡耶夫陸軍中將、澳大利亞托馬斯·布來梅上將、加拿大摩爾·科斯格來夫上校、法國雅各斯·列克雷克上將、荷蘭康拉德·赫爾弗里奇上將和紐西蘭昂納德·伊西德少將依次代表各自國家簽字。麥克阿瑟最後致辭:「我們共同祝願,世界從此恢復和平,願上帝保佑和平永存!現在儀式結束。」——此時正是九時十八分,十四年前的九一八,日軍佔領沈陽。而1933年在日軍威逼下,從偽滿開往北平的列車到站時間也正是九時十八分!這正可謂天意,用這樣的天作之巧,盡洗前恥!
中國代表徐永昌上將簽字,圖中的星條旗就是哈爾西專門從海軍博物館借來的。
按照預定程序,儀式結束後日本代表應該取一份投降書離艦,一名日本代表走到桌前,拿起應由日本保存的投降書,但他只看了一眼就匆匆招呼其他代表,他們隨即開始交談,麥克阿瑟轉身對負責儀式事務的拉馬爾中校說:「去看看出了什麼事情?」一名日本代表向拉馬爾解釋到,投降書不能生效,因為納降方簽字有誤!原來加拿大代表簽在法國代表的位置上,接下去其他人都簽錯了地方,最後的紐西蘭代表不得不簽在文稿的最底下。麥克阿瑟弄清楚情況後,囑咐薩瑟蘭改正。薩瑟蘭接過投降書,用鋼筆劃線更正,並簽上自己的名字作為證明。日本代表團這才接受投降書,於是和平終於實現! 日本代表團還未離艦,天空中便傳來陣陣轟鳴,人們不由得抬起頭看,十架B—29「超級堡壘」排著整齊的對形從「密蘇里」號上空掠過,緊接著,一批又一批美軍飛機呼嘯而過,人們還來不及數清數目,隆隆聲響中,越來越多的飛機飛過「密蘇里」號,朝著東京的方向飛去!戰爭中,航空兵立下了赫赫戰功,今天他們完全有理由以這樣宏大浩盪的陣勢,來參加簽字儀式!由於當時美國還沒有獨立的空軍,其航空力量分別屬於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為了表示陸海軍之間的對等,以空中閱兵的方式參加簽字儀式的1000架飛機中,陸海軍各佔一半。
由於簽字儀式結束後,日本已不再是交戰的對手,因此日本代表團走下舷梯時,美軍禮儀哨兵給予他們例行的禮遇,向他們敬禮,梅津美次郎表情冷峻還禮,代表團其他成員也都還了禮。
同時尼米茲下令撤消哈爾西下達給運送日本代表團的「蘭斯多恩」號驅逐艦不向日本人提供咖啡、香煙等招待的命令,以表示不再將日本人視為敵人。
當日本代表團離艦後,作為主人的哈爾西在自己的艙室用咖啡和油炸面圈招待各國簽字代表,因為美國海軍軍艦禁酒,所以哈爾西為不能向各位貴賓提供香檳而深表遺憾。雖然沒有香檳,但氣氛仍然非常熱烈,因為從這天起,持續多年的槍炮聲終於平息,和平終於降臨了!
而1945年9月2日作為一個舉世矚目的日子,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永留史冊!
『玖』 真正的二戰時期,謝爾曼坦克弱點(請看準,我說的是實戰,在真正的戰場上)
朗森打火機這個一打就著的廣告詞是在戰後才開始使用,根本就不存在謝爾曼被美軍叫做朗森打火機的說法,非要說起火率的話豹子跟t34怎麼不拿出來說說?t34的設計跟油箱布局導致只要擊穿,被引燃的幾率不低,一旦起火基本駕駛跟無線電手就沒了。相比起同期甚至是後期的許多坦克,謝爾曼本身的成員陣亡率僅僅只有百分之三(包括在棄車時被打死的跟其他許多奇奇怪怪的原因),就各國成員的評價上(包括德國繳獲後的測試)都極其不錯,被詬病的火力問題實際影響沒有想像的這么嚴重,畢竟西線又不是人均虎豹,直到戰爭結束,相當一部分裝甲兵都沒能見過傳說中神擋殺神的老虎。75炮雖然在對抗虎豹不足,但是榴彈裝葯量大,在支援步兵時效果不錯,這也是在換裝76炮出現抵制情況的原因(76炮的高爆彈因為初速高,裝葯量不如75炮)。順帶盟軍本身的空中支援在對抗裝甲目標時效率極差,許多飛行員戰果是來源於「我覺得我打中了」,實際的命中率跟效果統計下來相當於出動一百架飛機舔地才能炸中幾輛坦克,只是對後勤系統的破壞跟士氣提升效果極佳。對於在遭遇戰中遇到裝甲目標時,前線部隊更好的朋友是隨軍炮兵,反應速度比起空中支援要快許多,命中率也更高,基本能站到摧毀目標的大頭。
『拾』 歷史上謝爾曼和T34 76哪個厲害
T34,結實耐操,防護好,76的缺點就是火力了。謝爾曼太高了。還有內汽油發動機。說實話,得看作戰環境,畢竟謝爾曼安靜的多。但是T34生產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