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海上傳統教室視頻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海上傳統教室視頻

發布時間: 2022-04-27 07:34:31

『壹』 微課在地理教學中應用的途徑有哪些

思考有效的教學方法並在實踐中反復求證時,我們有過茫然和無助,2013年徐州市推出了新的課改模式――「學進去,講出來」(簡稱「學講計劃」),與此同時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中也隆重推出了「微課」這一新型的數字化教學形式,很快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和喜愛。我校地理學科首當其沖,率先垂範,兩學期以來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那麼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有效利用微課,增強地理課堂教學效果呢?
一、地理微課的特點
地理微課有著一般微課的特點,如時間短、內容少、資源容量較小、交互性強、使用方便等,除了這些「微」特性之外,地理微課還有它特有的一些性質,這些特性無一不顯示著它獨特的魅力。
1.生活化。充分領悟新的課程理念,將學科知識與生活情境相結合,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地理現象與實例,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現狀以便解決實際問題。如在設計與製作《交通與信息發展帶來的變化》這一章節的微課時,我分別搜集了本市10年前和現在交通運輸的圖片與文字資料,並用PPT展示出來,通過對比,學生感受到生活的變化。
2.趣味化。地理微課是一種多媒體運用方式,大量的地理信息通過文字描述、圖片展示,還有動畫及音(視)頻播放等方式,多角度刺激學生的神經,既增強學科知識的趣味性,又激發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
3.綜合化。在地理微課製作過程中緊密聯系學科特性(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做到多學科知識交叉融合,明確主題內容,把握切合點,全面挖掘教材中的知識信息,有效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二、地理微課的應用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有效應用微課,不僅增強地理課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還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地理微課在教學中的應用主要有四個方面:
1.引導預習,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地理學科中有很多散亂的知識點,教學中不可忽視對這些基礎性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學講方式下的微課教學倡導的是先學後教,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內容,觀看微視頻,結合下發的導學案,前後銜接,梳理知識點。
如製作《水循環》微課時,我們要了解什麼是水循環?有哪些類型?哪些環節?學生光看書本也許會有一個大概的、模糊的認識,終究無法形成系統記憶。考慮到水循環的諸多環節(如蒸發、降水、地表徑流等),微課中以PPT的形式首先呈現一幅有山有水的圖片,以唐代詩人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為切入點,提出問題:作為地表徑流的黃河水到底能不能回來?從而引入水循環。在一幅圖片上先後動態展示海陸間循環、海上內循環和陸地內循環的不同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從而掌握水循環的概念。
2.釋疑解難,形象描述復雜的地理現象。許多章節中的重難點講起來很枯燥,一節課下來,學生也是模稜兩可,不知其所以然,如何生動形象地描述復雜的地理現象,讓學生真正理解並接受,是地理專業教師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結合動畫製作的微課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鋒面系統》教學中冷、暖鋒的形成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是重難點,為了能夠形象描述這一自然現象,在微課製作過程中我選用了動畫,冷鋒是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的鋒,從動畫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冷氣團插入到暖氣團的下面,使暖氣團被迫抬升,同樣暖鋒的形成也是如此。看著徐徐移動的冷、暖氣團,學生很容易在腦中形成深刻的記憶,幫助他們在圖例中快速判斷和識別。
3.拓展延伸,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地理學習需求。高二地理選科後,學生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微課的應用在不同程度上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不同基礎、不同水平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既做到查缺補漏,又強化基礎知識,增強學習效果。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總有部分學生很快完成學習任務,為了照顧其他同學,保持一致學習進度,老師通常不做另外安排,以致剩餘時間不能被有效利用。這時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章節知識的特點,製作一些微課以備「不時之需」,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可通過觀看微視頻預習下一章節內容,也可以通過觀看微視頻了解章節知識中拓展延伸的部分。
4.總結提煉,再現章節知識解決地理問題。傳統教學中,總結提煉通常都是老師完成的,而在我們推行的「學講計劃」中,更多的是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藉助微課隨時再現的功能,發現更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尤其在復習課中,效果更明顯。
如在學期末復習區時計算題時,學生顯然對學過的知識有所遺忘,光記得計算公式,對於解題思路和步驟卻不甚清晰。我讓學生重復觀看微課,通過知識點的再現,結合實際問題提煉解題步驟:求時區差、求區時、計算結果。同時幫助學生進一步弄明白求時區差時,兩地分別在0時區的同側或兩側,時區數是相加還是相減?求區時的時候,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邊或西邊,分別用加號還是用減號?學生在復習海量知識的同時,藉助於微課寓教於樂,不知不覺中梳理和掌握地理知識結構。
三、地理微課帶來的影響
微課雖然還處於起步階段,但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巨大影響。從教師角度看,微課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字化資源,有效地運用不僅可以改變傳統教學和教研方式,還可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專業發展。從學生角度看,微課給他們提供了更多選擇,無論在課前、課中還是課後,只要有條件,學生都可以通過微課進行個性化學習,主動掌握學習節奏,構建知識體系。
微課目前雖然只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但根本還在於課堂教學的綜合把握,我相信,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微課有著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應用前景。

『貳』 八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復習提綱(浙教版)

第1課 鴉片戰爭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認識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並由此發動侵略中國戰爭的基本史實。掌握林則徐維護中華民族利益,進行虎門銷煙的壯舉。認識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通過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和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史實,認識資本主義發家史的骯臟和血腥,揭露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和唯利是圖的本質。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記取鴉片戰爭「落後就要挨打」 的歷史教訓,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重點
本課主要敘述中國是怎樣從一個政治上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的過程。重點掌握兩大板塊、六個問題:一是林則徐虎門銷煙:1.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走私鴉片。2.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3.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中華民族利益。二是中英《南京條約》:1.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2.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3.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難點
難點是怎樣理解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首先明確半殖民地的含義是形式上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受帝國主義控制和壓迫的國家。半封建社會的含義是原有封建經濟遭到破壞,資本主義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著封建剝削制度。而後依據中英《南京條約》內容引導學生討論分析,認識條約簽訂後,中國雖然是形式上獨立的國家,但其獨立自主的政治已開始受到外來的干預;以自然經濟為特徵的封建社會也受到外來資本主義的沖擊,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會,因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注意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南京條約》的簽訂,僅僅是開始而已,不要因此造成認識上的錯誤。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1.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走私鴉片:首先由導入框的英國為什麼要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疑問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回答。在學生充分議論的情況下,教師加以歸納指出: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為推銷工業品和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而四處擴張,廣闊的中國市場就成為它首選的對象。英國曾經採用外交、貿易等手段想打開中國的大門都未能遂心如意,後來發現從事毒品貿易可以牟取暴利。(當時擁有鴉片專賣權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其鴉片每箱成本200多盧比,1817年在市場上的拍賣價為1785盧比,在中國的賣價為2 618盧比,差額833盧比,摺合銀元400元或白銀280多兩。)於是英國積極向中國走私鴉片。指導學生看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激增表。
2.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指導學生看自由閱讀卡,聯系現實生活中的吸毒現象和我國政府的禁毒決心,讓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再概括歸納:鴉片是一種用罌粟汁熬制而成的麻醉毒品。人一旦吸食鴉片就不易戒除,一染上毒癮,則使人傾家盪產,家破人亡。請同學朗讀炮子謠,老師再解釋含義。引用英國第一任印度總督哈斯丁斯在1773年的宣稱:「鴉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種有害的奢侈品,除僅僅為對外貿易的目的外,它是不被容許的,明智的政府應該嚴格地限制鴉片的國內消耗。」在這里,英國資產階級認為鴉片有害,應嚴格限制國內消耗;而一方面為了獲取巨額利潤而鼓勵外銷。這一目的徹底暴露了英國資產階級的無恥和偽善,認識了資本主義發家史的骯臟和血腥。馬克思曾引用英國史學家蒙哥馬利馬丁的話來痛斥鴉片貿易的罪惡:「鴉片貿易比奴隸貿易更殘酷,因為鴉片販子在腐蝕、敗壞和毀滅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世界,還折磨他們的肉體。」 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非法的鴉片貿易年年靠摧殘人命和敗壞道德來充實英國國庫。
教師請學生閱讀動腦筋的問題,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加以歸納鴉片輸入給中國社會造成哪幾方面的危害;給中華民族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3.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了中華民族利益:教師提出你將如何面對這因鴉片走私所帶來的嚴重局勢的問題。在學生充分討論、各抒己見後,教師再歸納鴉片走私已嚴重危及清王朝的統治,所以道光帝派林則徐到廣東禁煙。(講清楚鴉片的危害,林則徐為何禁煙即不言而喻)
教師提問:林則徐採取了哪些禁煙措施?收到了什麼效果?學生回答後老師進一步提出:採取了嚴厲有效的措施,並將繳獲的230多萬斤鴉片在虎門海灘銷毀。注意提醒學生,銷煙是採用化學反應的方式方法進行,並非燒煙。教師還可指出,當時外國人並不完全相信林則徐真要禁煙,他們想林則徐這次要發大財了。但他們在仔細觀察整個銷煙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發現其緊張有序、滴水不漏的組織措施,根本使人無機可乘,他們的想法太天真了。林則徐卓越的組織才能和高尚的人格精神讓這些外國人心悅誠服,贊嘆不已。虎門銷煙維護了中華民族利益,表現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羅瑞卿大將參觀虎門時說過:「中國近代史就是在這兒首先開始了抵禦帝國主義的侵略,到了虎門就能知道什麼是中華民族精神。」
4.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教師指出,林則徐虎門銷煙打擊了鴉片販子的囂張氣焰,挫敗了英國用鴉片打開中國大門的美夢。他們決心發動侵略戰爭,用大炮轟開中國的大門。教師提問:這場戰爭是否因林則徐的禁煙引起的?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引用德國近代著名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的名言,指出打開中國市場是英國資產階級的既定政策,這場戰爭是英國資產階級保護鴉片貿易、推行殖民擴張政策的必然和繼續,沒有林則徐的禁煙,他們也是要這樣做的,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由於這場戰爭是因鴉片走私引起的,所以馬克思說:「英國用大炮強迫中國接受一種名叫鴉片的麻醉劑」,因此,這場戰爭就被稱為鴉片戰爭。
5.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讓學生閱讀課本回答,這場戰爭的結局如何?以清政府戰敗的原因作為小討論的主題,讓學生有自主學習、自由發揮、自我表現的機會。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看鴉片戰爭示意圖,講述鴉片戰爭的兩個階段:一是攻廣州、陷定海、逼天津,道光帝將林則徐撤職查辦;二是佔香港、進吳淞、到南京,清政府被迫簽訂城下之盟。再歸納提示:由於清王朝入主中原後,採取閉關鎖國政策,失去了通過對外經濟文化交往來發展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的機遇,卻造成了固步自封、愚昧落後、夜郎自大的心理,結果「落後就要挨打」,在戰爭中吃了敗仗。盡管中國所進行的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盡管有關天培這樣的愛國將士的英勇抵抗,但仍然挽回不了失敗的結局,腐敗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6.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教師提示,什麼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讓學生閱讀《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指導學生看割讓香港島示意圖。引導學生將條約的主要內容歸納為割地、賠款、通商六個字。再與學生交流討論、分析,得出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論。中國人民開始了反對外來侵略、反對本國封建主義的斗爭,鴉片戰爭就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請你把鴉片對中國的危害歸納成幾條寫出來。比一比看誰歸納得內容全面、文字簡練。
主要有:一是白銀外流,造成清政府財政危機(至1839年,中國外流白銀多達1億兩)。二是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指銅錢兌換白銀的比值提高了。由原來的1000文抵l兩到1500文抵1兩,再到2 000文抵1兩。清政府規定要以白銀納稅,這就加重了農民的負擔(農民是通過賣糧食換銅錢,再由銅錢折成白銀交稅。原來100斤稻穀賣1000文銅錢,即可納1兩白銀的稅。現在卻需要200斤稻穀才能完稅。)三是腐蝕統治機構,清政府因腐敗而受賄放私,又因受賄放私而更加腐敗。四是毒害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也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的罪惡行徑,清朝統治者的腐敗無能,使中國舉世聞名的皇家宮苑付之一炬,主權進一步喪失,土地被強暴割占,以及在國難當頭的歲月里,農民起義軍反抗斗爭的歷史史實。
本課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聽、看、議),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並透過現象看本質(即列強之所以肆無忌憚,如此囂張、放肆的根源所在)從中領會太平天國農民運動斗爭的首指目標為什麼是清政府(不徹底消除腐朽的根源,今天趕走「法蘭西」「英吉利」,明天還有新的「法蘭西」「英吉利」接踵而至)。
分析民族的強與弱,國家的先進與落後與它們的命運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緒,為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強大發憤學習,努力奮斗。通過太平軍抗擊洋槍隊的史實進行中國人民一貫具有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和光榮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和難點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是一個重點,對這部分的內容學生只須掌握其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的時間及發動戰爭的國家即可,但教師應抓住課文的標題,講述這次戰爭為什麼叫第二次鴉片戰爭,它與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關系,使課文內容上下銜接。
「列強侵華罪行」是本課的又一個重點,也是本課大量篇幅所敘述的內容,為使學生化繁為簡,輕松掌握這一段史實,可把其罪行歸納為八個字「洗劫空前」(英、法)、「割地最多」(俄)。
本課的難點可以放在「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的關系」上,這里應講清兩個問題,一是為什麼農民起義軍的斗爭目標首指清政府,即推翻清朝的統治(清政府的腐朽,是國難當頭的罪魁禍首);一是通過太平軍抗擊洋槍隊,講述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的簽訂,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嚴重後果?列強是否滿足既得的利益?
導入新課
1.正文的授課思路可採用一條線索三大板塊的結構方式:
①一條線索:即課文的標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列強侵華罪行」
②三大板塊:由全課板書設計構成
一、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列強的罪行
1.英法——火燒圓明園
2.沙俄——割佔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
三、第二次鴉片戰爭引發的斗爭——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2.具體的授課方式
①對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本課極為簡略,但為什麼把它單列一個板塊,一是整體線索的思路結構分明,順理成章。二是因為不講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的原因,學生就無法理解這次侵略戰爭為什麼叫「第二次鴉片戰爭」,而不是類似「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雖然這是後話),既是第二次鴉片戰爭肯定與第一次鴉片戰爭有聯系。所以這一部分,教師以從課目引入,即為什麼叫「第二次鴉片戰爭」?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由於《南京條約》的簽訂,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攫取了許多權利,但他們貪婪的慾望並沒有得到滿足,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無理提出「修約」 的要求,遭拒絕後,在此發動侵略戰爭,以此逼迫清政府就範。因為這次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歷史上稱之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②在第二板塊「列強罪行」 中,可做如下處理:
a.講「火燒圓明園」,可採用說看議的形式進行。說,即教師的解說:圓明園不僅是中國封建時代建築藝術的結晶,且為世界罕見的博物館和藝術館,其被西方稱為「萬園之園」,可謂當之無愧(詳細內容見資料)。讓圓明園這精湛藝術的寶庫在學生腦子里占據先人為主的位置。看,即放一段《火燒圓明園》的錄像,讓學生產生對圓明園的直觀印象。通過視覺,目睹侵略者的野蠻、貪婪與罪惡。通過聽、看活動加深對侵略者罪行的痛恨。議,即讓學生發表議論,談談感想,引導學生痛責思恨、激發愛國情緒。
b.對沙俄割地行徑,可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歸納:
一、野心——由來已久
二、手段——趁火打劫(武力相逼,調停為誘,一紙定奪、強割強占)、步步蠶食
教學手段可利用一圖一表,先「以表帶圖」(看錶識圖),後「以圖代表」(採用地理方位的識記法)。
③第三板塊,可採用連環提問法:為什麼中國會遭到如此的劫難,主觀原因是什麼?(聯系「第一次鴉片戰爭」 的內容:清政府的腐敗,一再妥協退讓,造成中國局勢急轉直下)人民做出什麼反應?(引出太平天國農民運動)農民政權抗擊的目標是什麼?結果怎麼樣?最後教師把第一、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時間、侵略者、主要內容及結果做個小結,這樣層層歸納,步步鞏固,使學生了解,由於二次鴉片戰爭主權再喪失、領土被強占,是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此外鞏固兩次鴉片戰爭的內容,對掌握近代史上列強發動的五大侵華戰爭知識的完整性做好鋪墊。

第3課 收復新疆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國新疆和殘酷剝削、壓迫新疆人民;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敗阿古柏,收復新疆的史實。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回答「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敗阿古柏,收復新疆?」「如何評價左宗棠」 的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全面、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都會得到人民的支持。
教學重點
左宗棠收復新疆是本課的重點。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是我國的西北大門,它的得失不僅關繫到我國的主權,更維系著國家的安全。左宗棠力主收復新疆,得到朝野愛國者的支持和新疆各族人民的擁護。
教學難點
講清收復伊犁的重要性與付出代價的必要性是本課的難點。用一大塊土地和大量的賠款去換取一座山城,有沒有必要?學生可能無法理解、無法接受。教學時必須講清楚:當時俄強清弱,要收回伊犁,沒有付出一定的代價是不可能。而伊犁是新疆的大門,沒有收復伊犁等於沒有收復新疆,國家安全仍然沒有保障。所以,伊犁比那塊土地、那些賠款更為重要。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1.出示中國填充地圖,讓學生找出新疆的方位,並提問「新疆占我國領土的百分之幾?」再利用「動腦筋」讓學生思考回答「為什麼說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一是進行學科滲透,二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讓學生了解新疆的重要性。
2.引導學生回顧這時期我國邊疆危機的情況,從此直接導入新課。
3.講述「阿古柏侵佔新疆」 一目,可結合地理知識,提問「蘇聯瓦解產生幾個國家?」再提問「浩罕國是由什麼民族建立的?」讓學生了解浩罕國的由來,又明確它的地理位置。為後面的學習確立時空概念。
4.結合《新疆地圖》或電腦課件,教師邊演示邊用簡練的語言,敘述阿古柏侵略新疆的過程。或讓學生自製課件,自己演示,自己講解阿古柏侵略新疆的過程,並描述阿古柏如何殘酷剝削和壓迫新疆各族人民,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
5.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小字部分,指出沙俄、英國無視中國的主權,公然承認並支持阿古柏的偽政權,俄國還直接出兵佔領新疆的伊犁地區。其罪惡目的,是企圖分裂中國領土。
6.「左宗棠收復新疆」是本課的重點。可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李鴻章和左宗棠的資料和主張,上課時讓學生分成「李鴻章派」和「左宗棠派」就「海防」與「塞防」(指四北防務)孰重孰輕展開爭論。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加深學生對左宗棠主張收復新疆正確性的理解。
7.設問:「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敗阿古柏,收復新疆?」 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8.設問「左宗棠在打敗阿古柏後,為什麼不乘勝收復伊犁,而主張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同時又設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紀澤的外交斗爭?」 培養學生學會根據不同的形勢、不同的對象,採取不同的斗爭策略。
9.引導學生思考「中國用一塊土地,大量的賠款換取伊犁值不值得?」 培養學生高瞻遠矚,用全局的眼光來分析問題。
10.講完上述內容後,可提問「結合以前學習的內容,你怎樣評價左宗棠?」 即可鞏固舊知識,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又可以培養學生全面評價重要歷史人物的能力。
動腦筋
想一想,為什麼說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後歷代中央政府從沒有放棄對新疆的管理。

第4課 甲午中日戰爭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為什麼叫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海戰;旅順陷落;威海衛潰敗。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台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英雄事跡。
在教師幫助下,讓學生講一講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的英雄事跡,從而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具體分析、說明《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從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吞並朝鮮、入侵中國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戰爭。在戰斗中,以鄧世昌等為代表的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反侵略斗爭,他們是甲午戰爭的民族英雄;由於清政府的腐朽沒落、決策集團的妥協退讓和軍備的鬆弛落後,甲午中日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終。中日《馬關條約》的簽定,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教學重點
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
教學難點
甲午中日戰爭的性質、中國失敗的原因和《馬關條約》影響。
教學方法
1.指導學生查閱有關歷史資料,幫助學生獲取有效信息,加深對有關內容的理解。2.通過指導學生對《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內容的比較分析,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具:視頻、教學課件、掛圖。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1.在導入新課時,老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導言以渲染氣氛:「同學們,中華民族既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同時又是一個災難深重的民族。在近代歷史的恥辱柱上,銘刻著多少炎黃子孫的血淚,記載著多少殘酷的史實。哪一樁哪一件不發人深思、催人奮進?哪一字哪一句不啟人蒙昧、動人心魄呢?讓我們翻開歷史的畫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戰爭的歷史時期,去體味民族的血淚和興衰、去回顧慘痛的經驗和教訓。今天,我們學習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這段導言一開始就製造了濃重的氣氛,學生的思維跟著教學的發展而發展,兩句設問,既是對前課作了小結,也給下文作了鋪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黃海大戰一目是本課的重點,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和戰爭的名稱為甲午中日戰爭。二是黃海大戰的經過。三是黃海大戰的結果。可以先由老師放映影片《甲午風雲》的重要片段,然後讓課前准備好故事的學生進行演講特別突出鄧世昌的事跡。老師在學生講完後進行歸納和總結。要求學生注意看有關的地圖和圖片材料。
3.黃海大戰後,李鴻章為保存自己派系的實力,命令北洋艦隊「保船避戰」,躲進威海衛軍港,不準巡海迎敵。這樣,黃海制海權為日本艦隊所控制,此後中國遭到日軍海陸兩路的夾擊。由老師簡要講述遼東半島戰役並著重講清旅順的陷落和旅順屠城,指導學生看小字部分內容。老師再講清威海衛潰敗的情況,指出威海衛一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4.《馬關條約》一目是本課的重點之一,應依次講明以下三個問題:一是《馬關條約》簽訂的時間(1895年)和雙方代表(李鴻章、伊藤博文)要求學生記憶。二是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分四點劃在書上,並要求學生理解和記憶。關於「三國干涉還遼」,可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小字,教師不必講解。三是結合《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其對中國的影響:第一、遼東半島是北洋門戶,與山東半島相合環抱渤海,南端是旅順軍港,割讓遼東半島直接威脅了京津地區的安全。台灣省是中國沿海第一大島,包括本島、澎湖列島及其他大小島嶼七十多個,與福建省隔台灣海峽遙遙相對,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日本佔領台灣,不僅是掠奪了資源的寶庫,而且又是侵略我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基地。第二、兩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嚴重破壞了中國財政,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當時的財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萬兩。為了償付賠款,除了加緊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條件的「洋債」。這筆巨額賠款,相當於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軍費,日本迅速發展成軍事帝國主義,成為侵略中國的主要敵人之一。第三、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掠奪中國最富庶的長江流域特別是江浙兩省的財富。第四、條約規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從此,帝國列強取得了在中國直接投資開辦工廠的權利,剝削廉價勞力和掠奪原材料,嚴重阻撓了中國初步形成的民族工業的發展。總之,《馬關條約》的簽定,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此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了。
5.1895年有人寫出這樣的對聯:「台灣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讓學生動腦筋思考:台灣是中國的領土,為什麼「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干什麼?這兩件事聯繫到一起,說明什麼問題?指出那拉氏、李鴻章為首的投降派苟且貪安,國難當頭還搞什麼「萬壽盛典」,這一小撮人主持國家哪有不敗之理。
6.指導學生閱讀以徐驤為首的台灣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有關材料,抨擊當今台灣「台獨」

『叄』 哪裡的人一生都不能上岸,數百年來只能生活在海上

馬來西亞的仙本那,是沙巴州斗湖市的一個小縣城,地處於馬來西亞的東海岸,這里原本是一個小漁村,因為發展,如今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海地旅遊中心,很多人都會來到這進行浮潛活動,因為這里是一個存在於現實世界中的夢境之島,有著許許多多絕佳的潛水幾點,能夠讓人領略到其中獨特的美麗,所以很多人都會專門前來這里旅遊。而在這里旅遊的話,其實還有機會看到一個獨特的民族,那就是巴瑤族,一個現實生活版的“海人民族”。


而這個民族個個都是游泳好手,據了解為了讓年輕人能夠浮潛到更深的位置,這里的人都需要刺破耳膜,就是為了更好地獲得食物。不過伴隨著現代思想的傳播,如今很多地區的巴瑤族也已經舍棄了傳統,不僅僅上岸了,同時也加入了國籍,納入了管理,讓很多巴瑤族小孩都有了穿上衣服去教室學習的機會,或許未來某一天,這個以海為生的民族也將會消失。

『肆』 翻轉課堂和傳統課堂的區別

1.翻轉課堂:先是讓學生在家完成知識的自學,而課堂變成了老師學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不同之處: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課,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回家練習。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同,所以說翻轉教學實際上是把傳統教學的主要結構顛倒過來了。
3.翻轉課堂的四大特點:
第一,教學視頻短小精悍
不論是薩爾曼·汗的數學輔導視頻,還是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所做的化學學科教學視頻,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短小精悍。大多數的視頻都只有幾分鍾的時間,比較長的視頻也只有十幾分鍾。每一個視頻都針對一個特定的問題,有較強的針對性,查找起來也比較方便;視頻的長度控制在在學生注意力能比較集中的時間范圍內,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徵;通過網路發布的視頻,具有暫停、回放等多種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
第二,教學信息清晰明確
薩爾曼·汗的教學視頻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在視頻中唯一能夠看到的就是他的手,不斷地書寫一些數學的符號,並緩慢地填滿整個屏幕。除此之外,就是配合書寫進行講解的畫外音。用薩爾曼·汗自己的話語來說:「這種方式。它似乎並不像我站在講台上為你講課,它讓人感到貼心,就像我們同坐在一張桌子面前,一起學習,並把內容寫在一張紙上。」這是「翻轉課堂」的教學視頻與傳統的教學錄像作為不同之處。視頻中的出現的教師的頭像、以及教室里的各種物品擺設,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特別是在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下。
第三,重新建構學習流程
通常情況下,學生的學習過程由兩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是「信息傳遞」,是通過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來實現的;第二個階段是「吸收內化」,是在課後由學生自己來完成的。由於缺少教師的支持和同伴的幫助,「吸收內化」階段常常會讓學生感到挫敗,喪失學習的動機和成就感。「翻轉課堂」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了重構。「信息傳遞」是學生在課前進行的,老師不僅提供了視頻,還可以提供在線的輔導;「吸收內化」是在課堂上通過互動來完成的,教師能夠提前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在課堂上給予有效的輔導,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更有助於促進學生知識的吸收內化過程。
第四,復習檢測方便快捷
學生觀看了教學視頻之後,是否理解了學習的內容,視頻後面緊跟著的四到五個小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及時進行檢測,並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作出判斷。如果發現幾個問題回答的不好,學生可以回過頭來再看一遍,仔細思考哪些方面出了問題。學生的對問題的回答情況,能夠及時地通過雲平台進行匯總處理,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學視頻另外一個優點,就是便於學生一段時間學習之後的復習和鞏固。評價技術的跟進,使得學生學習的相關環節能夠得到實證性的資料,有利於教師真正了解學生。

『伍』 廈門二中和科技中學翔安校區哪個好

廈門二中比較好。

福建省廈門第二中學(廈門大學附屬第二中學)是福建省一級達標學校、福建省文明學校、福建省教育科研基地校、福建省首批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基地學校、福建省首批示範性高中建設學校、福建省首批「義務教育教改示範性建設學校」、福建省中小學校園文化美育環境示範校和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

福建省廈門第二中學有教職工172人,正高級教師1人,特級教師2人,國家級骨幹教師3人,省市級學科帶頭人12人,省市級骨幹教師50人。

學校辦學條件:

福建省廈門第二中學擁有高標準的實驗室、設備先進的電子教室和多媒體專用教室、校園語音廣播系統、校園計算機網路和擁有200M塑膠跑道的田徑場,設施完備的室內體育場館以及有11萬冊藏書的圖書館等教學設施。

教學樓建築面積達18160平方米,圖書館面積3796平方米,食堂建築面積2374平方米,露天游泳池2625平方米,學生公寓9450平方米,教師公寓3570平方米,宿舍區食堂面積4228平方米,以及400米標准田徑運動場,15個藍球場等體育設施,和音樂廳、活動中心等共用活動設施。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廈門二中

『陸』 什麼是數字媒體教室

  1. 數字化教室,指數字化革命逐漸深套到教室中,從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到師生關系都發生了變化。眾多新型的教學工具更多的融入教室,使教學更輕松、直觀。

  2. 數字化教室指的是遠程雙向互動教室,其核心功能是遠程接收,通過互聯網或衛星同步接收課堂授課,教師與學生通過視頻實現異地交流互動,從而實現現場教學的效果。還可同時自動生成網路課件,供學生可以在課後隨時點播學習,創造出突破時空限制進行自主學習的條件。

  3. 教學工具

    數碼互動黑板

    視頻投放器將來自電腦的圖像投放在一個大屏幕上,顯示各種鏈接、圖表和視頻,可用於視頻會議和教學等用途。控制數碼黑板的傳統手提電腦或平板電腦以及老師手中的掌上電腦都帶有觸控屏幕,也可以用記號筆在黑板上書寫。


    文本攝像機

    將動態或運動圖像投放在屏幕上的台式投影機,能夠以高清晰度和解析度展示三維物體和文件。

    知識書本和電子書籍並存

    將來教師可能根據具體的教學需要修改電子書籍的內容。

    多重觸控課桌

    幾名學生可以同時以觸摸方式操控桌面,共同解決學習問題。這種富有吸引力的互動方式可以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


    播客

    可以下載音頻課程放在MP3里,便於隨時復習。這種潛力強大的教學工具可以讓學生根據需要多次快進或回放講解內容。


    虛擬環境

    在虛擬現實設備的幫助下,學生戴上數據手套就可以觸摸、探索並操控各種虛擬物體。在虛擬現實設備的幫助下,學生戴上數據手套就可以觸摸、探索並操控各種虛擬物體。基於虛擬技術的教學模型和課件,可以建立更自然、更真實的虛擬教育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學生可以以瀏覽探索的方式汲取知識,如進入虛擬太空學習天文知識,利用虛擬地球學習地理知識,穿過歷史長廊與歷史人物交流,進入分子世界游歷化學殿堂等等。比如:分子模型在化學類課程教學中十分常用,但比較抽象,我們利用VRML建立了分子結構的動態三維模型,使學生能操縱滑鼠器從任意角度觀察分子結構。

    通過親自「操縱」分子及其聚合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使其產生十分直觀的印象,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達到"化繁雜為條理"的效果。這些曾經是夢想中的學習方式都可以逐步實現。在這個虛擬教育世界中,甚至可以有利用動畫人物扮演教師,其面部表情和形體動作利用動作跟蹤系統捕捉下來,這樣得到的講課節目將是三維的,更重要的是它不像視頻節目那樣需要大量的存儲量和網路帶寬,用戶通過Modem和電話線即可收看這種節目,其有關試驗最近已經取得成功。如果把這種方式擴大到教學雙方,則可實現具有實時交互性的虛擬教學——教師控制的虛擬教師和學生控制的虛擬學生就可以在一個虛擬教室中相互交流。


    機器人助手

    同一件教室里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分組開展適合自身水平的學習活動。同時,幾名老師每人負責一個小組,甚至還有一個機器人老師幫助完成簡單的任務。

    2009年9月,日本首都東京九段小學已經使用機器人開始給學生教授科技課。聽機器人「薩亞」講課的是一班10歲左右的五年級學生。「薩亞」先逐個點孩子們的名字,接著讓孩子們完成課本上的作業。「薩亞」講課時,孩子們的目光一直盯在她臉上。「薩亞」皮膚白皙、面龐清秀,著白色上衣。設計師按照一位女大學生的模樣塑造出「薩亞」的相貌。 「薩亞」的頭顱為鋼結構,臉部皮膚以精細橡膠製成,皮膚後藏有18台微型電機,可以使面部呈現出高興、驚訝、厭惡、害怕、悲傷、生氣共6種表情。東京理科大學小林宏教授開發機器人的歷史已經有15年。5年前,他把「薩亞」帶到這個世界,讓她做辦公室秘書。在給它裝上新程序後,目前「薩亞」會講大約300個短語,700個單詞,可以對一些詞語和問題作出回應。她還可以學會講各種語言。這種機器人教師目前售價約為3.8萬美元。

『柒』 如何在通用技術課程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

一、正確整合可以豐富教學內容以及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原來的專業是信息技術,信息技術課程很豐富多彩,教學當中可以發揮出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擔任通用技術課程後,課本的內容很有限,相關的材料更是少,如果採取在教室中傳統的以「師講生聽」來傳授新知識,那麼這堂課應該是枯燥無味的,又怎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通用技術涉及面非常廣,很多知識都需要從網上來搜索一些信息,那麼在這過程當中由於原來是教信息技術的教師,所以在機房的使用上和引導同學怎麼去搜索信息上這一塊也是比較有優勢的。課上利用多媒體課件,其中承載著多種信息,有處理文字、數據、圖形、圖像、動畫、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使用,可以極大地豐富了通用技術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反映出客觀的事物,圖、文、聲並茂的三維方式呈現教學內容,豐富的教學內容滿足了學生在視聽和感官上的需求,充分刺激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從而激勵了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興趣可以說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心理體驗才會產生心之嚮往的情感,以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實現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
對於我們學校來說,通用技術是近兩年才開設的,還很不成熟,第一堂課就有同學提出疑問,「老師我們已經開設了9門課程,現在加上通技就10門了,我們任務好繁重啊,學這門課有什麼用啊?」 這個時候我並沒有回答什麼,只是給同學們放了一段視頻,內容是:「一個研究生早上起床用微波爐煮雞蛋,結果雞蛋爆炸,臉部嚴重損傷。」同學們看後很吃驚,雖然學歷很高,但是由於沒有正確、高效地使用技術,才造成了這么嚴重的後果。不用我過多的解釋,不到兩分鍾的視頻就讓同學們明白提高自身技術素養的必要和緊迫,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二、正確整合可以突破傳統的教學觀念以及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扮演的是講解者,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使學生消極、被動的接受知識。課程整合進入課堂後,教師從單純的講授者轉變成教學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主動地獲取知識。教師應使用信息技術為主的演示型教學模式,可以在現有教學模式基礎上,使用計算機進行演示,這樣能為全體學生的充分感知創設情境,既能重新組織教學情境也能促進學生形成比較清晰的表象,為學生形成學習概念規律等創造良好的條件,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理解。將多媒體教學應用到通用技術課程中是現代教育普遍採用的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對於傳統教學中教師難以表達、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復雜的變化過程等,多媒體可以通過動畫模擬、過程演示等手段予以解決。
高一課程《技術與設計1》第一章「走進技術世界」,傳統的教學模式無論你怎麼描述我們的技術世界有多麼的豐富多彩,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給社會發展帶來了多麼巨大的力量,技術在不斷的演變。而這些理論的闡述,僅通過教師的語言表達顯然是單薄的、抽象的,而多媒體則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直觀的了解這個技術世界, 播放技術欣賞片:「各種技術製造的產品存在於我們所熟悉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之中。天空中、大海上、田野間、城市裡、邁進家門, 視線所及, 方方面面無不閃現著技術世界的光彩。」通過多媒體的動態演示,逐點加以闡述,讓學生直觀地理解這個技術世界。
第二章第一節中關於「設計的一般過程」的內容,我為了讓同學們主動地、輕松地的掌握這個知識點,我把多媒體運用於課堂教學,展示了學生們大都感興趣的網路游戲技術,還沒有開始介紹,同學們就興奮了起來,這時我問:「喜歡這個嗎?」異口同聲,「喜歡!」然後我就提出問題:「網路游戲是怎樣製作的呢?」引出設計的一般過程。同學們很茫然,但是我能看出來他們有求知的慾望,讓他們主動地去學習也就是我教學的目的。我輕松的介紹網路游戲設計的一般過程,在講解的過程中同學們積極的配合我,同時他們更加輕松的掌握了這個知識點,課堂效率很高。運用信息技術的整合能夠增強教學的感染力,使學生溶入技術設計領域中,不但使學生一目瞭然,而且還能「印象深刻」。
第三章中關於三視圖的內容是個重點更是個難點,我運用了多媒體給同學們展示三投影面體系的形成、三視圖的概念以及三視圖的展開,比單方面的用語言去描述更能加深同學們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我曾在班裡做了實驗,其中三個班沒有利用多媒體手段,在第二節課提問時,結果表明,這三個班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學對這個概念理解了,然而另外其他六個班則佔有五分之四,可想信息技術與通用技術課程整合的必要性。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不但在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量。
三、正確整合可以促進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能力的培養和全面素質的提高,學生消極被動地聽講,始終處於接受灌輸的被動地位。而現代教育媒體走進課堂,以其特有的功能和優勢,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外部刺激和豐富的學習資源,創設豐富的學習資源的學習情境,其中包含許多不同情境的應用實例和有關信息資料,也為學習提供了多種參與機會,以便學習者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主動發現,主動探索和創造。這樣,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地學習。從而使學生的全面素質得到提高。
講完第二章第二節中的創新性原則時,我設計了一道這樣的問題:「咱們都知道腿腳不方便的老人要使用拐杖,然而如果他們要出去遛彎的話通常還要攜帶不能太小太矮的椅子,你們從中發現了哪些問題?如何去改進?你們有什麼設想嗎?」讓同學們分組討論,他們立即活躍起來,主動利用信息技術作為工具,在網路上查找相關的信息,不知不覺中就培養了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處理、發布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最後提出了許多關於新式拐杖的設想,如設計一個既可以當椅子又可以做拐杖的多功能折疊拐杖,還要注意選材方面不要太重且要保證耐用等,有的同學還試圖利用計算機軟體完成一個多功能拐杖的簡單設計圖呢。這一任務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和創造性地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四、正確整合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信息技術與通用技術課程整合意味著在已有課程學習活動中結合使用信息技術,以便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培養創新精神和鍛煉實踐能力,它是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把計算機及網路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豐富的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並將這些工具全面運用到教學過程中,促進傳統教學方式的根本變革,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標。我認為學生的信息能力培養出來,就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形成。
把信息技術作為通用技術教學的認知工具和知識載體,採用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交流、網路學習等策略,圍繞通用技術學科知識的學習進行整合。比如:三視圖的作圖,可以讓學生利用計算機軟體的畫圖工具來繪制三視圖等。預想通過這種整合法,可以讓學生在通用技術等學科知識、實踐動手及信息技術素養等方面均得到顯著提高。再比如在上人機工程學這一節時,有同學提出疑問:「老師,我覺得我們機房的電腦桌不合理,人機關系有問題,老師在講台廣播,我們看不到老師,還有大部分黑板也看不到。」 問題一出,同學們表現都非常活躍,七嘴八舌討論說開了。我的每堂課都有讓學生分組討論的安排,這次也不例外。同學們大都運用手頭的搜索信息的工具---計算機來查找相關信息和解決方案,最後很快有了本組的設計方案,甚至連技術保密性都考慮到了,專利的意識已經在他們的實踐中體現出來。這樣,通過學生一個不經意的問題,讓他們動口、動腦,並激發他們動手的興趣,整個過程學生對學習變得興奮不已,大大提高了課堂的質量。通用技術課程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了探究和創新的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總之,信息技術與通用技術課程整合無疑將成為新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教育的過程就是一種探索與創造,通用技術的課堂教學只有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很好地進行統一,不斷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導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逐步培養其求異創造能力。所以,我將會繼續探索信息技術與通用技術課程整合的教學方法,將正確的整合方法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深化和完善。

『捌』 翻轉課堂和傳統課堂的不同

1.翻轉課堂:先是讓學生在家完成知識的自學,而課堂變成了老師學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不同之處: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課,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回家練習。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同,所以說翻轉教學實際上是把傳統教學的主要結構顛倒過來了。 3.翻轉課堂的四大特點: 第一,教學視頻短小精悍 不論是薩爾曼·汗的數學輔導視頻,還是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所做的化學學科教學視頻,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短小精悍。大多數的視頻都只有幾分鍾的時間,比較長的視頻也只有十幾分鍾。每一個視頻都針對一個特定的問題,有較強的針對性,查找起來也比較方便;視頻的長度控制在在學生注意力能比較集中的時間范圍內,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徵;通過網路發布的視頻,具有暫停、回放等多種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 第二,教學信息清晰明確 薩爾曼·汗的教學視頻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在視頻中唯一能夠看到的就是他的手,不斷地書寫一些數學的符號,並緩慢地填滿整個屏幕。除此之外,就是配合書寫進行講解的畫外音。用薩爾曼·汗自己的話語來說:「這種方式。它似乎並不像我站在講台上為你講課,它讓人感到貼心,就像我們同坐在一張桌子面前,一起學習,並把內容寫在一張紙上。」這是「翻轉課堂」的教學視頻與傳統的教學錄像作為不同之處。視頻中的出現的教師的頭像、以及教室里的各種物品擺設,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特別是在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下。 第三,重新建構學習流程 通常情況下,學生的學習過程由兩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是「信息傳遞」,是通過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來實現的;第二個階段是「吸收內化」,是在課後由學生自己來完成的。由於缺少教師的支持和同伴的幫助,「吸收內化」階段常常會讓學生感到挫敗,喪失學習的動機和成就感。「翻轉課堂」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了重構。「信息傳遞」是學生在課前進行的,老師不僅提供了視頻,還可以提供在線的輔導;「吸收內化」是在課堂上通過互動來完成的,教師能夠提前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在課堂上給予有效的輔導,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更有助於促進學生知識的吸收內化過程。 第四,復習檢測方便快捷 學生觀看了教學視頻之後,是否理解了學習的內容,視頻後面緊跟著的四到五個小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及時進行檢測,並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作出判斷。如果發現幾個問題回答的不好,學生可以回過頭來再看一遍,仔細思考哪些方面出了問題。學生的對問題的回答情況,能夠及時地通過雲平台進行匯總處理,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學視頻另外一個優點,就是便於學生一段時間學習之後的復習和鞏固。評價技術的跟進,使得學生學習的相關環節能夠得到實證性的資料,有利於教師真正了解學生。

『玖』 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區域地理教學效率

現代教育技術一方面作為一種嶄新的教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育模式的不足,並解決傳統教學中存在的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它打破了「粉筆加黑板,教師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方法,不但在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學有效性和質量。區域地理知識是地理學習的基礎,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區域地理是區域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歷年高考試題的最終落腳點,因此區域地理的學習是考好地理的前提。而區域地理知識點多,與圖結合性強,綜合性強,是學生學習地理的難點之一,以下,我們以實際教學案例,談談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區域地理教學有效性。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區域地理的興趣。

區域地理內容涉及的范圍廣泛,包羅世界各地、各民族,有眾多的地名、地理事物。由於時間和資金的問題,不可能學到什麼地方,就去到當地親身體驗。因而單憑教材和地圖冊,學生覺得知識還是抽象的,有時還因國外的地名多而弄得暈頭轉向,從而害怕學習地理知識。通過電腦播放一些該國家或地方的資料,讓學生感受那裡的風土人情,名勝古跡,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把抽象的知識感性化,讓學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該知識。

如:講《非洲》一節時,我在新課的導入部分設計了一組最能體現非洲特色的圖片,諸如乞力馬扎羅山、在大草原奔跑角馬、黑人部落等,並配以非洲音樂,當學生一進入教室,悠揚的音樂、悅耳的歌聲、美麗的畫面,一方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學生分散的心下子集中到課堂中來,很快地融入課堂教學所創造的情境中去。

再如:講《歐洲西部》一節時,歐洲西部旅遊業資源特別豐富,而且各國特色不一,若單純羅列,學生印象不深,還略顯枯燥。而通過電腦播放一些該國家或地方的旅遊資源圖片,比一比那位同學了解景觀多,並能明確所屬國家,我分別在不同班分別採取傳統教學與配合多媒體教學,很明顯後者學生積極性較強,學生掌握程度也較好。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更利於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

區域地理教學的一大特點是要求學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實到地圖上,並能在空白填充圖上填寫出來。現代教育技術通過軟體控制,可把地圖任意放大、縮小,既能看到全圖,也可突出某個地點,做到點面結合,便於學生掌握地理知識。

如講到《東南亞時》,首先顯示一幅世界地圖、然後點擊東南亞的位置,圖上出現使東南亞在世界的位置及其范圍,讓學生一目瞭然,突出東南亞位於兩洲兩洋之間,再點擊放大突出馬六甲海峽,隨時轉移地圖突出馬六甲海峽在波斯灣與日本之間搭起日本「海上生命線」,使學生更好理解馬六甲海峽作為世界重要咽喉要道。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加大課堂密度,提高教學有效性

區域地理知識涉及面廣,有很多理論性的知識,學生難於掌握,抽象性知識也不少,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感,從而對地理課不感興趣,甚至產生畏難的情緒,對知識的學習極其不利。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入地理課堂進行教學,通過製作地理教學軟體,使講授的知識具有動態感,圖文並茂
,加大課堂密度,提高教學有效性。學生不必十分精通計算機技術和軟體即可獲取大量地理知識,這對地理教學是非常有幫助的。

例如,在講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時,由於氣候類型的分布范圍比較復雜,可以用不同顏色閃爍來逐一展示十種氣候類型的分布范圍,同時顯示各種氣候類型的名稱,這樣,學生可在短時間內掌握十種氣候類型的大致分布。在講氣候類型的判斷時,共分三各步驟判斷氣候類型,每講一步,即可顯示所需要的氣候類型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這樣,三個步驟講解完,學生也已經掌握了氣候類型的判斷方法。然後,再將容易混淆的氣候類型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顯示出來,例如,將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同時顯示,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同時顯示,溫帶季風氣候與溫帶海洋性氣候同時顯示等等。讓學生們根據氣溫和降水來分析它們的異同點。

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可以突出重點、淡化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地理課中有許多重點、難點,有時單靠老師講解,學生理解起來費力,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模擬演示,用定格、拉近、加快、放慢、閃動、語言提示等動感手段,根據需要把每一個過程或瞬間的各種情況展示得一清二楚並用加以重復,既形象又快捷,大大縮短了學生對抽象地理原理的艱難認識旅程,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介紹地形對北美氣候的影響時,它既是這一課的重點,又是這一課的難點。先製作一張將北美的用閃動西風帶疊加在北冰洋北美地形圖,讓學生觀察發現:北美的西風帶跨度很大。接著,引導學生進一步發現:由於閃動北美地形呈南北三個縱列帶分布,當西風帶來太平洋暖濕氣流時,受到北美西側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擋,太平洋的水汽難以進入北美大陸。而縱貫南北的中部平原便於冬季強烈的極地冷空氣長驅南下和夏季暖濕空氣的北上。這一過程中,教師適時,提出一系列思考題,把學生引入思維的境地,讓學生經過思考後集體討論解決。然後再舉一反三提出其他地區氣候形成的原因。經過這些過程,學生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會進一步提高。
當然,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地理教學有效性,作為年青教師,我們還僅僅是剛剛起步探索階段,許多方面仍未較好利用,方法也未必使用恰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教育教學中的運用會越來越廣泛。發揮現代教育在教學中的優勢,關鍵是教師如何設計教學,以發揮現代教育的最佳效益。在這一方面,希望與廣大同仁來共同研究、探討,使現代技術的利用也能走出一條「高效、高標、優質」的道路來!

『拾』 一對夫妻在海上遇險,丈夫不顧妻子,獨自逃生,你知道妻子在船上最後對著丈夫喊了一句什麼話嗎請理性分

親,這是一個非常凄美的愛情故事。妻子在船上最後對著丈夫喊了一句:照顧好我們的孩子。

故事是這樣的:

一艘游輪遭遇海難,船上有對夫妻,好不容易來到救生艇前,艇上只剩一個位子,這時,男人把女人推向身後,自己跳上了...救生艇。
女人站在漸沉的大船上,向男人喊出了一句話……〞
講到這里,老師問學生:〝你們猜,女人會喊出什麼話?〞
學生們群情激憤,都說:〝我恨你、我瞎了眼!〞
這時老師注意到有個學生一直沒發言,就向他提問,這個學生說:〝老師,我覺得女人會喊——照顧好我們的孩子!〞
老師一驚,問:〝你聽過這個故事?〞
學生搖頭:〝沒有,但我母親生病去世前,就是對我父親這樣說的!〞
老師感慨道:〝回答正確。〞
輪船沉沒了,男人回到家鄉,獨自帶大女兒。
多年後,男人病故,女兒整理遺物時,發現了父親的日記。
原來,父親和母親乘坐游輪時,母親已患了絕症,關鍵時刻,父親沖向了那唯一的生機,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多想和你一起沉入海底,可是我不能。為了女兒,我只能讓你一個人長眠在深深的海底。〞
故事講完,教室里沉默了,老師知道,學生們已經聽懂了這個故事:世間的善與惡,有時錯綜復雜,難以分辨,所以凡事不要只看錶面,不可輕易論斷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