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名伶訪問童芷苓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名伶訪問童芷苓

發布時間: 2023-02-09 19:32:21

① 各種戲曲的代表人物

戲曲是世界戲劇之一,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代表人物:京劇大師梅蘭芳、豫劇大師陳素真、越劇大師袁雪芬、評劇新鳳霞、黃梅戲大師嚴鳳英。(按年齡排名)

京劇大師梅蘭芳

梅蘭芳,(1894.10.22-1961.8.8),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北京人,祖籍江蘇泰州。

嚴鳳英《天仙配》選段

嚴鳳英的黃梅戲代表作有《打豬草》、《游春》、《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等。

② 什麼是京劇啊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簧」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京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③ 什麼是京劇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是京劇誕生的標志。京劇正式形成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後,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余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後世京劇的發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京劇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

京劇著名演員:老生譚鑫培、孫菊仙、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等;武生俞菊笙、楊小樓、蓋叫天等;旦角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苟慧生、尚小雲等;老旦龔雲甫、李多奎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等;丑角劉趕三、楊鳴玉、王長林等。梅蘭芳是京劇藝術最卓越的表演藝術家之一。他的代表劇院目有《宇宙鋒》、《霸王別姬》、《貴妃醉酒》、《水斗·斷橋》、《奇雙會》、《游園·驚夢》等。

④ 中國歷史上的名伶有哪些

中國歷史上的舞蹈名伶公孫大娘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京劇形成以來,涌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鴻壽、余叔岩、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葉盛蘭等;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雲、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歐陽予倩、馮子和、筱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雲甫、卧雲居士、李多奎、李金泉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劉趕三、楊鳴玉、王長林、蕭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蘭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雲、王燮元等。

【京劇地理】

徽商之班

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業的成功引發了文化消費慾望的高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崑山腔的興起,紛紛蓄養家班,角色斗藝,並賣力為乾隆下江南收集聲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裝徽劇色藝,客觀上為徽劇進京創造了條件。

徽商與徽班

徽州地處皖南山區,為崇山峻嶺環抱的四塞之地, 不屈於命的徽州人,為了生存,更為了發展,踏上商旅之路……

雄霸明清商界500餘年的徽州商幫以鹽商出名,黃山歙縣的鹽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崑山腔的興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賈紛紛蓄養家庭戲班。已經在外地商界嶄露頭角的徽商也紛紛效仿。長期為某個徽州商人所養所用的戲曲班社就被外人稱為「徽班」。

徽商廣蓄家班,安徽沿江一帶、包括古徽州的地方戲事也開始興盛。他們唱崑腔,由於語言的差異而不「諧吳音」,不經意間唱出了一點「地方風味」。於是在青陽腔的影響下,唱出了安徽調——「徽昆」,後發展為二簧腔。尤以誕生在安徽安慶市懷寧縣的石牌調最著名。

徽州藝人帶著鄉音下揚州,得到了徽商們的親情惠顧和重金扶持。他們或出沒於碼頭街肆,或為徽商富賈所容留。技藝得到發展,鄉音也漸占上風。這時徽班的概念已不完全是「徽商之班」,而開始有了徽調(石牌腔,亂彈調)的含義。

值得一提的是,歙縣大鹽商江春,是一位品味極高的戲曲鑒賞家,他酷愛戲曲,家中常常「曲劇三四部,同日分亭館宴客,客至以數百計」。他把各種名角聚在一起,又讓不同聲腔同台互補,使異軍突起的徽班具有了博採眾長的開放格局。「亂彈」亂唱,紅火異常。這時最叫彩的是來自安慶的戲曲藝人,清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就這樣寫道:安慶色藝最優,蓋於本地亂彈,故本地亂彈間有聘之入班者。

徽商在商界進一步站穩了腳跟,他們和戲曲藝術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而涌現出大批戲曲家的「徽班」,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無石不成班」

石牌是安慶市懷寧縣一個古老的集鎮,「無石不成班」的「石」即指這里,也泛指安慶及其所屬各縣。至清中葉,石牌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商業中心,擁有商家三千、帆船千艘。江西、福建、湖北等地客商紛紛在此設館駐節。當時的石牌除本地居民外,大都是過往船幫和商戶,在生存問題變得比較輕松的時候,他們開始構建自己的市井文化。

石牌當時可供表演的戲劇舞台多達800處,不僅有戲園、戲樓,還有花戲台。

戲園,在石牌鎮就有3家。上鎮橫街的長樂大戲院可容納觀眾600多人,專供徽調、皮簧班演出。

戲樓通常在祠堂內。祠堂戲樓通常只唱大戲,每年做冬至節、族內有人中舉、陞官以及族內官紳慶壽等,都要聘戲班在戲樓演出。此外,祠堂大修落成,也必邀班唱戲以示祝賀。

《都劇賦》描述:「徽班日失麗,始自石牌」。表明安慶的徽班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輝煌,很多京劇前輩名伶都是這一帶的人,因而有「無石不成班」的說法。

誰曾想到安慶石牌小鎮的幽巷舊戲居然與京劇的形成有這樣一段淵源。在石牌的彈丸之地涌現出了郝天秀、程長庚、楊月樓等多位開一代風氣的宗師,四大徽班進京,皇帝為安慶藝人精美絕倫的行頭、裝飾驚嘆不已,「安慶色藝最優!」「無石(牌)不成班!」之說一時間廣為流傳。

細心的京劇票友不難發現,京劇的唱腔中有很多字辭的發音是與北京方言不相同的,如果你對安慶地區的方言有所了解,就會發現, 這些字辭卻與安慶方言里的發音一模一樣。

四大徽班進京之後,石牌藝人仍源源不斷進京,繼續充實四大徽班的演出陣容,至同治年間,石牌藝人進京幾近百人。

雖然當時徽班和伶工大批外流,本地徽班也同樣有所發展。

安慶民國初期就有「民眾」大戲院,當時全國京劇名角基本上都在此演出過,他們都帶著「朝聖」的心情來安慶登台,戲劇大家曹禺到懷寧石碑鎮,下車第一句話就是「我來朝聖」。京劇界老科班出來的人,不在安慶演上十天,不唱連本,在當時都被認為是沒有發展前途的「角」。

從安慶古鎮石牌鄉野間發源的徽劇,走出了古鎮,走到了北京,徽班進京的輝煌歷史光環至今還籠罩著古鎮石牌。

安慶

安慶是中國較早接受現代文明的城市之一,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同時安慶還是享譽世界,極具地方特色的戲劇--黃梅戲的故鄉。程長庚紀念館,位於安慶潛山縣,館內珍藏三百多件珍貴的實物和圖片資料,再現了京劇藝術的發起壯大此外。還有程長庚故居供戲迷瞻仰。

戲班斗藝

據史料記載,「梨園演戲,高宗(乾隆)南巡時為最盛,而兩淮鹽務中尤為絕出」。也就是說,官府公事演戲由兩淮鹽務衙門負責,兩淮鹽務要蓄養花、雅兩部以備南巡演出大戲。雅部即崑山腔,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統稱亂彈。

實際上,承擔具體演出任務的戲班大多是由安徽鹽商出資組建的,叫內班。最初的戲班為鹽商徐尚志(晉商)出資組建的老徐班,以後鹽商黃元德(徽商)、張大安、汪啟源(徽商)、程謙德、洪充實(徽商)、江春(徽商)等也相繼組班。

徽商江春自立門戶組建了春台班,為了充實力量,他徵聘四方名旦如蘇州的楊八官、安慶的郝天秀等為春台班台柱。郝天秀的表演柔媚動人,直令觀眾銷魂,人稱「坑死人」。秦腔名角魏長生擅演花旦,來揚州投靠江春。江春對魏長生極其敬重,演戲一出,贈白銀一千兩。這些名角的加盟,極大地推動了當時揚州京、秦等腔的互相融合、吸收,進一步促進了花部的發展。
三慶班的高朗亭、春台班的郝天秀都是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享譽江南的。揚州鹽商為演出需要,還聘請了一些精於詞曲的名家,提供優厚的條件,長期供養他們。大洪班和春台班更是「聚眾美而大備」。一出《桃花扇》費銀16萬,一出《長生殿》費銀至四十餘萬。這種排場除清內廷,其他人實難匹敵。

蘇唱街梨園
徽班進京的出發地在揚州,身懷絕技的優伶們,出發前一定要到位於蘇唱街的梨園總局碰碰頭,商量一下出發日程和演出劇目,並在那裡一起擺個身段、甩兩下水袖、揚幾聲珠圓玉潤的歌喉。有時乾脆排演幾出摺子戲,或是《游園》,或是《思凡》,聲情並茂,婀娜多姿,那時的蘇唱街,十分熱鬧!
蘇唱街,是老揚州惟一保存下來的與戲班直接有關的街道。當年鹽商徐尚志從蘇州招徠崑腔藝人辦起的揚州第一個崑腔班「老徐班」,就在這條街上。崑曲的老家在蘇州,所以又有蘇昆之稱,這條小街居留過不少唱蘇昆的藝人,揚州人就把它命名為蘇唱街。

徽班進京

公元1790年,徽班以唱祝壽戲開始進京藝術之旅。 經過多年滄桑,在不斷吸納中,徽班「合五方之音為一致」的同時逐漸失去自己的顏色。徽班的歷史結束了,而脫胎於徽班的京劇終成為享譽世界的藝術瑰寶,對於徽班來說,可謂涅盤 。

三慶班首發獻藝
1790年秋,為慶祝乾隆八旬壽辰,揚州鹽商江鶴亭(安徽人)在安慶組織了一個名為「三慶班」的徽戲戲班,由藝人高朗亭率領進京參加祝壽演出。這個徽班以唱二簧調為主,兼唱崑曲、吹腔、梆子等,是個諸腔並奏的戲班。這次北京的祝壽演出規模盛大,從西華門到西直門外高粱橋,每隔數十步設一戲台,南腔北調,四方之樂,薈萃爭妍。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還沒有歇下,後面又已開場,群戲薈萃,眾藝爭勝。在這場藝術競賽當中,第一次進京的三慶徽班即嶄露頭角,引人矚目。三慶班的高朗亭是安徽安慶人,入京時才十六歲,演旦角,擅長二簧腔,技藝精湛。《目下看花記》稱他:「宛然巾幗,無分毫矯強。不必征歌,一顰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軟神情,幾乎化境。」

四大徽班進京

三慶班進京獲得成功後,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進入北京,並逐漸稱雄於京華的劇壇。這就是所謂的「四大徽班進京」。

四大徽班各有所長,有「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說法,軸子指以連演整本大戲著稱,曲子指擅長演唱崑曲,把子指以武戲取勝,孩子指以童伶見長。

在捧旦之風十分火爆的京城,技藝不凡的高朗亭自然受寵。抵達北京後,他接替原三慶班班主余老四掌班,一做就是30多年,同時還擔任了京師戲曲界行會組織「精忠廟」的會首,通過精忠廟對北京的戲班、戲園實行行政管理,他也成為梨園領袖。繼高朗亭之後,程長庚、徐小香、楊月樓、劉趕三等人均任過此職。

至嘉慶初,徽班在北京戲曲舞台上已取得主導地位,據《夢華瑣簿》記載:「戲庄演劇必『徽班』。戲園之大者,如『廣德樓』、『廣和樓』、『三慶園』、『慶樂園』,亦必以『徽班』為主。下此則『徽班』『小班』『西班』,相雜適均矣。」

四大徽班進京獻藝,揭開了200多年波瀾壯闊的中國京劇史的序幕。

在京的各聲腔劇種的藝人,面對徽班無所不能、無所不精的藝術優勢,無力與之競爭,多半都轉而歸附徽班。他們中有京師舞台各聲腔劇種的名優,如加入春台班的湖北漢戲名優米喜子、李鳳林,加入四喜班的湖南亂彈(皮黃)名優韓小玉,加入三慶班的北京籍京腔演員王全福等,於是就形成了多種聲腔劇種薈萃徽班之勢。也因此,徽班在諸腔雜奏的過程中,從「兩下鍋」「三下鍋」到「風攪雪」,逐漸側重皮黃戲的演出。

【京劇發展史】

一、孕育期

徽秦合流清初,京城戲曲舞台上盛行崑曲與京腔(弋陽腔)。乾隆中葉後,崑曲漸而衰落,京腔興盛取代崑曲一統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藝人魏長生由川進京。魏氏搭雙慶班演出秦腔《滾樓》、《背娃進府》等劇。魏長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潤,唱腔委婉,做工細膩,一出《滾樓》即轟動京城。雙慶班也因此被譽為 「京都第一」。自此,京腔開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慶班、裕慶班、萃慶班、保和班也無人過問,紛紛搭入秦腔班謀生。乾隆五十年 (1785年),清廷以魏長生的表演有傷風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將魏長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繼三慶徽班落腳京城後(班址位於韓家台胡同內),又有四喜、啟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鈺、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柵欄地區落腳演出。其中以三慶、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聲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稱。『春台班』進京時間,按漢調名家米應先於乾隆末年,在京曾擔任『春台班』台柱時始,證明該班進京時間早於『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於百順胡同。『四喜班』於嘉慶初來京。徽戲、崑曲兼演、尤以崑曲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處哄傳四喜班」之語。該班位於陝西巷內。『和春班』於嘉慶八年(1804年)於李鐵拐斜街組建。該班以武戲見長。道光十三年(1853年) 解散。「四大徽班」的演出劇目,表演風格,各有其長,故時有「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譽。「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調外,崑腔、吹腔、四平調、梆子腔亦用,可謂諸腔並奏。在表演藝術上廣征博採吸取諸家劇種之長,融於徽戲之中。兼之演出陣容齊整,上演的劇目豐富,頗受京城觀眾歡迎。自魏長生被迫離京,秦腔不振,秦腔藝人為了生計,紛紛搭入徽班, 形成了徽、秦兩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過程中,徽班廣泛取納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劇本移植,為徽戲藝術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徽漢合流漢劇流行於湖北,其聲腔中的二黃、西皮與徽戲有著血緣關系。徽、漢二劇在進京前已有廣泛的藝術交融。繼乾隆末年,漢劇名家米應先進京後,道光年初 (1821年),先後又有著名漢劇老生李六、王洪貴、餘三勝,小生龍德雲等入京,分別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應先以唱關羽戲著稱,三慶班主程長庚的紅凈戲,皆由米應先所授。李六以《醉寫嚇蠻書》、《掃雪》見長;王洪貴則以《讓成都》、《擊鼓罵曹》而享名;小生龍德雲善演《轅門射戟》、《黃鶴樓》等劇;餘三勝噪音醇厚,唱腔優美,文武兼備,以演《定軍山》、《四郎探母》、《當鐧賣馬》、《碰碑》等老生劇目著稱。漢劇演員搭入徽班後,將聲腔曲調,表演技能,演出劇目溶於徽戲之中,使徽戲的唱腔板式日趨豐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區語音特點,而易於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為老生擔任領班。徽、漢合流後,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調與安徽的二簧調再次交流。徽、秦、漢的合流,為京劇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二、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豐十年(1840年-1860年)間,經徽戲、秦腔、漢調的合流,並借鑒吸收崑曲、京腔之長而形成了京劇。其標志之一:曲調板式完備豐富, 超越了徽、秦、漢三劇中的任何一種。唱腔由板腔體和曲牌體混合組成。聲腔主要以二簧、西皮為主;之二,行當大體完備;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劇劇目;之四,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為京劇形成初期的代表,時稱「老生三傑」、「三鼎甲」即:「狀元」張二奎、「榜眼」程長庚、「探花」餘三勝。他們在演唱及表演風格上各俱特色,在創造京劇的主要腔調西皮、二簧上和京劇戲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語言特點的說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貢獻。第一代京劇演員中,尚有老生盧勝奎、薛印軒、張汝林、王九齡等;小生龍德雲、徐小香;旦胡喜祿、羅巧福、梅巧玲:丑楊鳴玉、劉趕三;老旦郝蘭田、譚志道;凈朱大麻子,任花臉等,他們為豐富各個行當的聲腔及表演藝術,均有獨特創造。後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於突破青衣、花旦的嚴格分工舊規,為旦角的演唱藝術開辟了一條新路。

《同光名伶十三絕》是京劇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劇裝寫真畫,由晚清民間畫師沈蓉圃繪制。他參照了清代中葉畫師賀世魁所繪《京腔十三絕》戲曲人物畫的形式,挑選了清同治、光緒年間(l860至1890)京劇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員,用工筆重彩把他們扮演的劇中人物描繪出來,顯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此畫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由進化社朱復昌在書肆收購,經縮小影印問世,並附編《同光名伶十三絕傳》一冊。

三、 成熟期

1883年一1918年,京劇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為時稱「老生後三傑」的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其中譚鑫培承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各家藝術之長,又經創造發展,將京劇藝術推進到新的成熟境界。譚在藝術實踐中廣征博採,從崑曲、梆子、大鼓及京劇青衣、花臉、老旦各行中借鑒,融於演唱之中,創造出獨具演唱藝術風格的「譚派」,形成了「無腔不學譚」的局面。二十年代後的余叔岩、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等,均在宗「譚派」的基礎上發展為各自不同的藝術流派。汪桂芬,藝宗程長庚,演唱雄勁沉鬱,悲壯激昂,腔調朴實無華,有「虎嘯龍吟」的評道,他因「仿程可以亂真」,故有「長庚再世」之譽。孫菊仙,18 歲時選中武秀才,善唱京劇,常入票房演唱,36歲後投師程長庚。他噪音宏亮,高低自如。念白不拘於湖廣音和中州韻,多用京音、京字,聽來親切自然。表演大方逼真,接近生活。「老生後三傑」師承各有側重,藝術風格各異,從全面權衡,譚鑫培文武昆亂不擋,藝術造詣及對京劇的發展,遠遠超過汪、孫。光緒年間,譚鑫培被稱之為「伶界大王」,在劇界地位,如當年之程長庚。咸豐十年(1861年)京劇始入宮廷演出。當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分由三慶班、四喜班、雙奎班及外班(京劇班)演出。光緒九年(1883年),慈禧五旬壽日,挑選張淇林、楊隆壽、鮑福山、彩福祿、嚴福喜等18人入宮當差,不僅演唱,且當京劇教習,向太監們傳授技藝。自此,清宮掌管演出事務的機構「昇平署」,每年均選著名藝人進宮當差,結止宣統三年(1911年),計有譚鑫培、楊月樓、孫菊仙、陳德霖、王楞仙、楊小樓、余玉琴、朱文英、王瑤卿、龔雲甫、穆鳳山、錢金福等生、旦、凈、丑的名家150餘人曾入宮。由於慈禧嗜好京劇,加之京劇名家頻繁在宮中獻藝,聲勢日強。同期,位於大柵地區的廣德樓、三慶園、慶樂園、中和園、文明園等戲園、日日有京劇演出,形成了京劇一統的局面。京劇成熟期,除「老生後三傑」外,生行尚有許蔭棠、賈洪林;武生俞菊笙、楊隆壽;凈行何佳山、黃潤甫、金秀山、裘桂仙、劉永春等;小生王楞仙、德珺如、陸華雲:旦行陳德霖、田桂鳳、王瑤卿、朱文英;醜行王長林、張黑、羅百歲、蕭長華、郭春山。這一時期,旦角的掘起,形成了旦角與生角並駕齊驅之勢。武生俞菊笙,開創了武生自立門戶挑梁第一人,他被後人稱為「武生鼻祖」。上述名家,在繼承中有創新發展,演唱技藝日臻成熟,將京劇推向新的高度。

四、鼎盛期

1917年以來,京劇優秀演員大量涌現,呈現出流派紛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發展到鼎盛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為楊小樓、梅蘭芳、余叔岩。

1927年,北京《順天吋報》舉辦京劇旦角名伶評選。讀者投票選舉結果:梅蘭芳以演《太真外傳》,尚小雲以演《摩登伽女》,程硯秋以演《紅拂傳》,荀慧生以演《丹青引》,榮獲「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脫穎而出,是京劇走向鼎盛的重要標志。他們創造出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形成了梅蘭芳的端莊典雅,尚小雲的俏麗剛健,程硯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嬌昵柔媚「四大流派」,開創了京劇舞台上以旦為主的格局。武生楊小樓在繼俞菊笙、楊月樓之後,將京劇武生表演藝術發展到新高度,被譽為「國劇宗師」、「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岩、高慶奎、言菊朋、馬連良,20年代時稱「四大須生」。同期的時慧寶、王鳳卿、貫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優秀人才。30年代末、余、言、高先後退出舞台,馬連良與譚富英、奚嘯伯、楊寶森稱之「四大須生」。女須生孟小冬,具有較高藝術造詣,頗有乃師余叔岩的藝術風范。

1936年秋,北京大、中學校愛好京劇者及廣大觀眾給各報寫信,倡議進行京劇童伶選舉。時富連成社社長葉龍章與北平《立言報》社長金達志商妥,由該報發表通告,專門接待各界投票,逐日在報上發表投票數字,並約請「韻石社」幾人來報社監督。規定投票日期為半月,到期查點票數中華戲曲學校和富連成社負責人及《實報》、《實事白話報》、《北京晚報》、《戲劇報》亦派人當場查驗票數。選舉結果,富連成社李世芳得票約萬張,當選「童伶主席」。生部冠軍王金璐,亞軍葉世長;旦角冠軍毛世來,亞軍宋德珠;凈角冠軍裘世戎,亞軍趙德鈺;丑角冠軍詹世甫,亞軍殷金振。選舉結束後,於虎坊橋富連成社舉行慶祝大會,並於當晚在鮮魚口內華樂戲院舉行加冕典禮,由李世芳,袁世海演出了《霸王別姬》。

童伶選舉結束後,仍由《立言報》主持,選出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為「四小名旦」,「四小名旦」聯抉於長安、新新兩家戲院演出了《白蛇傳》和《四五花洞》,以示祝賀。

流派紛呈,人才濟濟,是京劇鼎盛期的又一標志。這一時期除楊派(小樓),梅派(蘭芳)、尚派(小雲)、程派(硯秋)、荀派(慧生)外,旦角中還有筱派(翠花)及宋派(德珠)、張派(君秋);老生行中的余派(叔岩)、高派(慶奎)、言派(菊朋)、馬派(連良)、奚派(嘯伯)、楊派(寶森)、新譚派(富英); 凈行中的金派(少山)、侯派(喜瑞)、郝派(壽臣)以及50年代後產生的裘派(盛戎);小生行中的姜派(妙香)、葉派(盛蘭);老旦行中的龔派(雲甫)、李派(多奎);醜行中的葉派(盛章)等。同期尚有眾多京劇表演藝術家,如生行中的王鳳卿、時慧寶、王又宸、李洪春、譚小培、李萬春、李少春、高盛麟等;旦行中的閻嵐秋、徐碧雲、朱琴心、趙桐珊、雪艷琴、新艷秋、章遏雲、金少梅、碧雲霞、琴雪芳、王玉蓉、言慧珠、童芷苓、梁小鸞、吳素秋、趙燕俠、杜近芳等; 小生中的金仲仁、茹富蘭、程繼先;醜行中的郭春山、慈瑞泉、馬富祿、張春華等。

京劇繼承了皮簧戲的藝術成就及其豐富的劇目。不但有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調、撥子等屬於二簧系統的劇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戲曲工作者和廣大戲曲演員相互合作,共同進行整理修改,其中優秀的劇目作為民族文化藝術遺產列入中國新文化藝術林苑而被保留下來,繼續在舞台上廣泛流傳。這類劇目據估計大約有200 余出,例如《宇宙鋒》《玉堂春》《長坂坡》《群英會》《打漁殺家》《五人義》《挑華車》《打金枝》《拾玉鐲》《三擊掌》《六月雪》《四進士》《搜孤救孤》《秦香蓮》《打嚴嵩》《擋馬》《金玉奴》《樊江關》《野豬林》《八大錘》《空城計》《霸王別姬》等,其題材和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文戲、武戲、唱功戲、做功戲、對兒戲、群戲、摺子戲、本戲等。各種形式的劇目,統稱為傳統戲。

⑤ 概述京劇產生和發展的歷程,說明哪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在清朝初期,中國的戲曲藝術到了崑曲與「亂彈」並重的時期。什麼叫「亂彈」呢?這是與崑曲相對的其他戲曲形式,在那時被稱作「亂彈」。清初的北京城,是一個社會穩定、經濟發達的城市,又是全國的文化中心,在安逸的外在條件下,人們就自然而然的來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此時在戲曲界,佔主流地位的是崑曲,崑曲具有曲調婉轉悠揚、辭藻華麗高雅的特點,深受上層階級的喜愛。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廣大的市民也開始來欣賞戲曲,有時過於高雅的崑曲,反而不能被接受,這時候,「亂彈」開始走上主流路線,並逐步得到了上層階級的認可,隨後,出現了「南昆、北弋、東柳、西梆」四大主流戲曲形式,其中「南昆」是指以蘇州一帶為代表的崑山腔,「北弋」是指河北一帶的弋陽腔,「東柳」是山東的柳子腔,「西梆」是指山西陝西一帶的梆子腔。四大聲腔的成功,刺激了各地的戲曲藝人爭相到京城獻藝,自然少不了南方的徽班和漢劇。

1790年,為了給八十歲的乾隆皇帝做壽誕,一個浙江鹽務大臣帶著皖南藝人組成的戲班「三慶班」入京演出。繼三慶徽班落腳京城後,又有四喜、啟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鈺、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柵欄地區落腳演出。其中以三慶、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聲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稱。「四大徽班」的演出劇目,表演風格,各有其長,故時有「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譽。「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調外,崑腔、吹腔、四平調、梆子腔亦用,可謂諸腔並奏。在表演藝術上廣征博採 吸取諸家劇種之長,融於徽戲之中。兼之演出陣容齊整,上演的劇目豐富,頗受京城觀眾歡迎。

與徽戲同時的漢劇,流行於湖北,其聲腔中的二黃、西皮與徽戲有著血緣關系。徽、漢二劇在進京前已有廣泛的藝術交融。繼乾隆末年,漢劇名家米應先進京後,道光年初(1821年),先後又有著名漢劇老生李六、王洪貴、餘三勝,小生龍德雲等入京,分別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應先以唱關羽戲著稱,三慶班主程長庚的紅凈戲,皆由米應先所授。李六以《醉寫嚇蠻書》、《掃雪》見長;王洪貴則以《讓成都》、《擊鼓罵曹》而享名;小生龍德雲善演《轅門射戟》、《黃鶴樓》等劇;餘三勝噪音醇厚,唱腔優美,文武兼備,以演《定軍山》、《四郎探母》、《當鐧賣馬》、《碰碑》等老生劇目著稱。漢劇演員搭入徽班後,將聲腔曲調,表演技能,演出劇目溶於徽戲之中,使徽戲的唱腔板式日趨豐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區語音特點,而易於京人接受。徽、漢合流後,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調與安徽的二簧調再次交流。徽、秦、漢的合流,為京劇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由於徽班是演出團體,進京後他們演出的劇目和演唱的聲腔,必須克服審美地域性,去迎合與全國各地有著緊密關聯的京都觀眾。這就迫使他們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善於融匯貫通。於是,唱二簧調為主的徽班兼容了湖北漢調、皮簧腔。自此以後皮簧戲為主的戲班,形成了一個新劇種,被稱之為京戲,立足帝都。

⑥ 京劇四小名旦是誰

京劇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的稱謂是由沙大風1921年在天津《大風報》創刊號上首次提出,以區別曹昆內閣程克四大金剛。

1927年6月20日,北京《順天時報》舉辦評選「五大名伶新劇奪魁」(「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活動,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當選,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

梅蘭芳

梅蘭芳集京劇旦角藝術的大成,綜合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特點,創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派。

梅蘭芳(1894—1961),出生於京劇世家,8歲學戲,11歲登台,擅長青衣,兼演刀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實踐中,梅蘭芳對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等各個方面都有創造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長;台風優美,扮相極佳;嗓音圓潤,唱腔婉轉嫵媚,創造了為數眾多、姿態各異的古代婦女的典型形象。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鋒》、《貴妃醉酒》、《斷橋》、《奇雙會》、《霸王別姬》和《穆桂英掛帥》等。梅蘭芳曾率京劇團多次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是把中國戲曲傳播到國外、享有國際聲譽的戲曲表演藝術家。

梅蘭芳先生在促進我國與國際間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我國向海外傳播京劇藝術的先驅。他曾於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訪問日本,1930年訪問美國,1935年和1952年兩次訪問蘇聯進行演出,獲得盛譽,並結識了眾多國際著名的藝術家、戲劇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畫家,同他們建立了誠摯的友誼。他的這些活動不僅增進了各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國京劇藝術躋入了世界戲劇之林。

梅派傳人:魏蓮芳、李斐叔、李世芳、張君秋、言慧珠、杜近芳、丁至雲、羅蕙蘭、楊榮環等,梅蘭芳子葆玖,是梅派目前的領軍人物。

程硯秋

程硯秋(1904—1958),自幼學戲,演青衣,受師於梅蘭芳。他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創造,講究音韻,注重四聲,追求「聲、情、美、水」的高度結合,並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一種幽咽婉轉、起伏跌宕、若斷若續、節奏多變的唱腔,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程派」。

程硯秋擅長演悲劇,編演過《鴛鴦冢》、《荒山淚》、《青霜劍》、《英台抗婚》、《竇娥冤》等戲,大多表演封建社會婦女的悲慘命運。

晚年的程硯秋致力於教學和總結舞台藝術經驗的工作。1949年作為特邀代表,參加全國政協第一屆會議,1950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戲協理事會主席團委員,1953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1957年由周恩來總理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程硯秋將他的一生全部獻給了京劇藝術事業,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劇藝術近百年來所達到的高峰之一,他不僅對京劇旦角同時也對整個京劇、戲曲的發展都產生著深遠、重大的影響。學習程派並較有成就的演員有:陳麗芳、章遏雲、新艷秋、趙榮琛、侯玉蘭、王吟秋、李世濟、李薔華等。

代表劇目:傳統劇目而獨具程派風格的有《四郎探母》、《賀後罵殿》、《三擊掌》、《汾河灣》、《朱痕記》、《玉堂春》、《武家坡》、《三娘教子》等。新戲則有《青霜劍》、《文姬歸漢》、《梅妃》、《紅拂傳》、《春閨夢》以及後期的《鎖麟囊》、《女兒心》等。

1958年3月9日,他的心臟病又因突發性梗塞加劇,僅幾分鍾便奪去了這位藝術大師的生命,年僅54歲。

程派傳人:程硯秋弟子有荀令香、陳麗芳、趙榮琛、王吟秋、李丹林、新艷秋、侯玉蘭、江新蓉、李世濟、李薔華等。

尚小雲

尚小雲(1900—1976),幼入科班學藝,14歲時被評為「第一童伶」。初習武生,後改正旦,兼演刀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寬亮,唱腔以剛勁著稱,世稱「尚派」。

唱腔特點:他的嗓音響亮遒勁,音域寬廣,高、中、低音運用自如,善用顫音,氣息深沉持久,《祭江》、《祭塔》等劇的大段唱功舉重若輕,並能連續使用高腔、硬腔,絕無衰竭之象,聽來酣暢痛快。行腔往往寓峭險於渾厚,旋律富力度,頓挫分明。念白爽朗而有感情,京白的剛、勁、辣尤為出色。

代表作有《二進宮》、《祭塔》、《昭君出塞》、《梁紅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幗英雄和俠女烈婦。

較著名的親傳弟子有張蝶芬、趙曉嵐、雪艷琴、張君秋(後自創「張派」)、孫榮蕙(天津)、楊榮環、尚長麟(次子)、李喜鴻(北京)、孫明珠(陝西,學生,未拜師)、董玉苓(北京)、李翔(北京)、包啟瑜(內蒙古)、周百穗(貴州)、童葆苓(北京)、尚慧敏(長孫女、佳木斯)、段麗君(成都)等,再傳弟子有馬博敏(上海)、李莉(天津)、鞠小蘇(山東)、周利(重慶)、王玲玉等。長子尚長春攻武生,幼子尚長榮攻花臉,女婿任志秋攻旦角。女尚秀琴未從藝。

1966年「文革」開始,受到迫害沖擊。1976年4月19日在西安逝世(逝世於西安市第一人民醫院),享年76歲。

荀慧生

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學藝,19歲改演京劇,扮演花旦、刀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戲旦角藝術之長,熔京劇花旦的表演於一爐,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荀派」。

擅長扮演天真、活潑、溫柔一類婦女角色,以演《紅娘》、《金玉奴》、《紅樓二尤》、《釵頭鳳》、《荀灌娘》等劇著名。

唱腔特點:將河北梆子的唱腔、唱法、表演的精華溶入京劇的演唱之中,是他的藝術特色之一。荀慧生由河北梆子改演京劇,後拜王瑤卿為師,又曾受業於吳菱仙、陳德霖、路三寶,在繼承王派、陳派藝術的基礎上,進行了較大的創新。他的嗓音甜媚,用嗓有特殊的技巧,善於用小顫音、半音和華麗的裝飾音,又常以鼻音收腔來增添唱腔的韻致。

荀派傳人:學荀者極眾,主要傳人有毛世來、許翰英、李玉茹、吳素秋、童芷苓、趙燕俠、張正芳、曲素英、劉長瑜、孫毓敏、宋長榮等。

⑦ 京昆名伶言慧珠一一梨園夢,京坤情,粉墨淚,亂世恨

深夜的舊上海燈光輝煌….…

「言慧珠,唱得好呀!」

「言公主,再來一段……」

「言慧珠,言慧珠,言慧珠……」

台上佳人光彩動人,台下的觀眾如痴如醉……

京胡聲聲,鑼鼓喧天,貌美如花,身姿優雅,唱腔優美……

這樣的人兒只有畫中才能見到吧!

不,任何一個高明的畫師都無法描繪出她的神韻,她的談吐,她的嬌媚……

有人說言慧珠是一朵帶刺的玫瑰花,有人說言慧珠是百年難遇的京劇奇才,有說人說言慧珠是一個我行我素的利己者,有人說言慧珠是一個只知道唱戲的痴狂人。

千百人的心中就有千百個言慧珠……

愛她的人有很多,恨她的人也有很多……

人生就像一場冒險,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樂,有人悲;有人生,有人死……

在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中,你只是滄海之一栗,你只是一朵小浪花……

言慧珠,京坤舞台上獨一無二維娜絲女神……

1919年深秋的北京,被譽為京劇「四大須生」之一的言菊朋家新添了一位女公子。

言菊朋給這個女兒取名義來,學名仲明。

言家不是一戶普通人家,他們是蒙古旗人的後裔,這個家族在清代曾經顯赫一時……

清政府垮台了,改朝換代了,一切都變了……

曾經風光無限的言家只留存著一些往日的榮光……

言菊朋本來是公家飯的主,但他酷愛京劇藝術,尤其欣賞譚鑫培的唱功.……

「不務正業,痴迷戲曲,不可救葯!」

上司對言菊朋痴迷京劇藝術的行為十分的不滿……

「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不堪屈辱的言菊朋索性舍棄公務,獨自一人下海唱戲去了……

言慧珠出生時,言家雖不富裕,但貴氣仍在,風骨猶存……

皮黃、丹青,詩詞,歌賦……

傳統士大夫文化浸潤著這一家老小的生活,言家人人會唱戲,人人學唱戲。

「我一個人下海唱戲就行了,你們只能把唱戲當作興趣,千萬不可正式登台表演啊!」

言菊朋藝海沉浮多年,深知這其中的艱辛與不易,他不願孩子們吃這受氣的飯。

可是,從小的藝術熏陶,已深入孩子的骨髓,不可改變了。

言菊朋失算了……

他的幾個子女都分別從事看京劇、崑曲、電影、話劇,評劇等諸多藝術行當。

這其中以言慧珠最具影響力……

言慧珠自幼粉妝玉琢,嬌艷可人……

父親視她為掌上明珠,母親愛她如珍寶美玉……

言慧珠在父母的寵愛中快樂地生活著,她天資聰穎,酷愛京劇,喜歡看戲,熱衷捧角。

言家二小姐看場戲也與眾不同,她不光是看,還要高聲吆喝,起勁的鼓掌,儼然一位慣於「捧角兒『的豪門太太。

娛樂小報對言慧珠「捧角兒」一事頗有非議……

「言二小姐如痴如狂。」。

「小妞狂捧男角。」。

一個個花邊新聞鋪天蓋地,真假難辨……

大膽潑辣的言家二小姐滿不在乎,依然故我……

自幼受盡父母寵溺的言慧珠快人快語,我行我素,特立獨行.……

這是她的優點,亦是她的軟肋……

生就是一個 「美人胚子」 的言慧珠是眾多男人心中的女神,他們都說如果言二小姐登台唱戲,一定能轟動九州城。

言慧珠何尚不想登台唱戲,只是,父親不許,女兒無奈……

「唱戲這碗飯不好吃,尤其是女孩子唱戲,更為艱難!」

言菊朋實在捨不得讓自己的寶貝女兒長大後走上唱戲這條路啊!

父親不許,母親贊成……

言慧珠的母親是一個有著新思想的女性,她與丈夫不同,她十分贊同女兒唱戲的願望……

夫妻之間矛盾激化,爭吵不休……

言慧珠的母親一氣之下,帶著言慧珠與小女兒離開了北京,去了十里洋場的上海灘。

言菊朋思女心切,千里迢迢尋女而去。

言慧珠的母親在上海的一家電影公司做演員,小言慧珠經常去片場看自己的母親如何演戲。

片場里的藝友們都喜歡這個漂亮活潑的小女孩,他們給她化妝,給她看畫報,給她講故事。

電影片場里的紅男綠女,時尚而優雅,前衛而精緻……

小言慧珠在片場學會了如何打扮自己,如何包裝自己,如何提高自己……

長大後的言慧珠美艷時尚,猶如好萊塢明星般的模樣……

「這個女人不像是一個唱戲的,倒像是一個美麗的電影女明星。」

凡是見過言慧珠的人都會這么說的……

言菊朋一路追趕,來到上海,費勁周折,千兩黃金,抱女返京。

這個二女兒就是言菊朋的命啊!

錢沒了,還能再來,女兒沒了,可就慘了!

言菊朋真心疼愛自己這個女兒。

轉眼之間,言慧珠到了17歲,她的容貌越發動人了。

天然去雕飾,清水岀芙蓉……

羽翼漸豐的言慧如再也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輟學,下海學戲。

言菊朋面對女兒對戲曲的執著,在無可奈何中只得應允了下來。

「這都是命啊!」

言慧珠天生就是屬於京坤舞台的人,她的心中除了唱戲再無其他事可做了。

出道雖晚,勤學苦練,百折不撓,義無反顧……

言慧珠雖然不是正宗的科班出生,雖然17歲才開始學習「唱念做打」,但她天賦異稟,又肯吃苦,只學了三年,就武功扎實,嗓音甜美,扮相俊美。

老天爺賞她這口飯吃啊!

1939年,20歲的言慧珠隨同父親一起到上海演出《扈家莊》,她在戲中扮演「一丈青」扈三娘……

高大苗條,艷麗純潔,眉宇之間,英氣逼人……

「言慧珠真是一個活脫脫的「一丈青」扈三姐啊!」

初次啼聲,一炮而紅,再接再厲,藝海拾貝……

成功之後的言慧珠並沒有沉浸在別人的誇獎中,她知道自己岀道晚,基本功差,一定要勤奮努力,決不能自高自滿。

言慧珠初學程(硯秋)派,後經父親指點,改學梅派藝術。

學習梅派就要拜梅蘭芳為師,這樣才能學到梅派的精隨之處。

可是,當時的梨園界有一個習慣,男旦藝人一般很少願意收女弟子。

男女授受不親的規矩依然根深蒂固……

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言家二小姐要做到的事,就一定能做到,這就是言慧珠的脾氣。

言慧珠為了能入梅門,可謂煞費苦心了。

她先結識了梅府的重要慕僚許姫等人,博得他們的好感後,又取得了梅蘭芳千金梅葆玥的信賴,她通過講故事的辦法哄得這個小女孩天天圍著「言姐姐」轉….…

經過多番努力,言慧珠終於如願以償進入梅門學藝.……

言慧珠在學藝方面真是一個人精兒。

1943年,在上海馬思南路87號梅宅,言慧珠正式拜梅蘭芳師,從此以後,刻苦學梅,自成一格……

言慧珠學藝之心如痴如狂,她不浪費時間,她抓住每一個機會,下狠心鑽心學梅,毫不鬆懈。

言慧珠不僅在梅家抓住每一個機會向老師學藝,還不放過梅蘭芳的每一場演出活動,學梅心情無人能及。

言慧珠個性張揚,氣擺十足……

每次她到劇院來總是踩著高跟鞋,一步一步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拿出一面小鏡子,一邊化妝一邊說笑,左顧右盼,就怕別人不知道言二小姐已經在場……

劇場里的人議論紛紛,多有不悅……

言慧如旁若無人,自得其樂……

不過,當梅蘭芳先生上台後,言二小姐立即放下一切,專心看戲,還做筆記,聽到動人處,手舞足蹈,全神貫注!

她的確只愛唱戲,也只會唱戲。

功夫不負有心人……

言慧珠執著專注的學藝精神,讓她的梅派青衣幾乎可以以假亂真,加上她特有的女性魅力,令她在梅派的基礎上。獨創一格,融會中西。

言慧珠時尚前衛的風格讓海派京劇風格獨特,獨樹一幟!

梅蘭芳對這位女弟子對自己藝術的執著追求大為贊賞。但對言慧珠的喜怒形於色,大愛大恨,不顧世俗的「大小姐脾氣」也是憂心重重。

梅蘭芳為人低調謹慎,他知道什麼是人情事故,可言慧珠對此卻一竅不通……

這個女人心中只有戲而已!

「言慧珠演《巴黎聖母院》最合適了。」。

言慧珠的確說話行事,不分場合,呼來喝去,旁若無人。

這樣的性格為她以後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

只是,這時言慧珠並沒有感覺這一點……

她還想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

她確實非常的熱愛自己的京劇事業,她為了京劇能付出一切代價。

那時的言慧珠在藝術上順風順水,但在感情上卻一直不順,難覓知音。

言慧珠除了登台唱戲後,還愛客串拍電影,她是一個多面手,也是一個要強女。

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她認識了當時的紅小生白雲,她瘋狂地愛上了這個英俊的小白臉……

白雲的確很白,還有些脂粉氣,他曾和猶太富翁哈同結過親,後又離婚了。

言慧珠性格奔放,追求情趣與激情,她愛你多少,你就要給她多少。

多一分,少一分,她都受不了……

言慧珠一天三變,花樣百出,你要跟上她的節奏,確實不易……

白雲生性風流,哪能守著一個女人,言慧珠與他有過一段婚姻,但是結婚才幾個月就離婚了。

心高氣傲的言慧如受不了這樣的打擊,苦悶難耐中甚至要靠賭錢來安慰自己。

旁人見了,雖然同情,但也無奈,只得隨她去。

言慧珠這個人只能交好,不能憐憫,她太愛面子了。

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言慧珠又恢復了平靜,她是因為戲而改變的。

只有戲才能拯救她這顆受傷的心……

1949年5月27日,上海響起了震天的爆竹聲,上海解放了……

言慧珠一覺醒來,天地已經變了樣……

她一反常態,穿上了人民裝,不施脂粉,打扮猶如女學生。

「讓我先觀望一下吧。」

當時的言慧珠已經有了自己的私人劇團,這個劇團在全國各地都很火,巡演一圈,日進斗金。

言慧珠只想要自由自在的演戲,她並不知道「私營」已經不吃香了。

藝術家往往都不懂政治的……

建國初期,言慧珠還幻想著能夠自己挑班,私人組織演出活動。

要說言慧珠在京劇藝術方面真是一個人才,她集編、導,演於一身,把《梁山伯與祝英台》、《春香傳》等題材搬上了京劇舞台,一時間好評如潮。

言慧珠的心情舒暢了三年……

不久之後,「公私合營」開始了,工廠「公」了,百貨公司「公」了,飯店「公」了,什麼都「公」了。

那麼戲班子當然也要「公」了……

許多舊中國上海京劇名角,像李玉茹、童芷苓等人都進了上海京劇院,成為了國家幹部,每月工資千元以上。

言慧珠對此毫不在乎,區區千元工資,哪能和她的「日進斗金」相比呢!

何況,她只想要好好演戲,「公」了,還能像現在這樣自由嗎?

別人都進步了,只有她在觀望著……

大勢所趨,無可奈何……

樂隊「公」了,搭檔「公」了,什麼都「公」了。

言慧珠獨木難成舟,她只能選擇「公」了。

「你進步的太晚了!」

北京京劇團不要她,中國京劇團不要她,哪兒都容不下她……

昔日的 「平劇皇後」 成了小媳婦,誰都能給她小鞋穿……

這也太不公平了!

言慧珠一氣之下,服葯自殺未遂……

她的氣性實在太大了!

總算過去了……

上海京劇要了言慧珠,可講清楚,你進來晚,工資只拿一千元,評個二級演員。

當初的紅遍大江南北的名角只能評「二級」,言慧珠為了能登台演出,她認了!

這是她第一次低下了高貴的頭……

言慧珠是低下了頭,可上海京劇院人才濟濟,哪裡還有她的位置呢?

從1956年到1957年,言慧珠只演了13場戲,其餘的日子都在坐冷板凳。

如果換作別人沒什麼了不起,白拿工資還樂得輕閑呢!

偏偏言慧珠是一個愛戲如命的人,沒戲演就像是用刀割了她的肉,她抱怨,發牢騷,說怪話……

你越這樣,人家就越不待見你,你以為自己是誰,時代變了,誰還買你的帳。

言慧珠從一出道就當主角,所以自視甚高,名角的優越感,讓她連周信芳也看不上,她什麼人都不願意迎合,自然結了一大幫子冤家對頭。

她真是一個不懂人情世故的戲痴子。

1957年5月初,言慧珠又闖下大禍了……

「我要演戲」這番話差點炸掉自己的命!

言慧珠,你規矩一點不好嗎?

一份檢討,一場大病,一行淚水,一言難盡……

此時的言慧珠又與同樣唱京劇的男老生薛浩偉結婚了,他們是奉子成婚的,這觀念也真夠超前的。

言慧珠年近三十多歲才有了這么一個寶貝兒子,當然把他捧在手心裡疼愛著,什麼苦都捨不得讓他吃,什麼好的都給這個兒子。

兒子姓言,名清卿……

「我生的孩子當然要隨我的姓了,兒子是我一個人的。」

薛浩偉面對強勢的妻子只有聽命的份了。

可是,這聽命的份也要到頭了……

言慧珠根據自己的嗓音和形勢分析後,決定舍京求昆,她要改唱崑曲了。

可是,改唱不難,搭檔難求……

俞振飛進入了言慧珠的眼中,他是唱崑曲小生戲的,唱功了得,人稱「泰斗」級人物。

為了能唱戲,什麼都捨得!

薛偉浩就這樣被言慧珠給舍了,兒子當然歸言慧珠撫養,言慧珠動過手術,不能再生養了。

兒子是她的命根子,誰也別想要走他……

言慧如堅信自己能把兒子培養成才,光耀門庭……

言慧珠知道要為兒子找最好的學校,但她不知道,過度的保護和溺愛會害了自己的寶貝兒子。

錢賺得沒以前那麼多了,可不要緊,「平劇皇後」有的是錢,言慧珠照樣花錢如流水。

「平劇皇後」 嫁給了 「崑曲泰斗」 ,可強強聯手並沒有開出幸福的花朵……

俞振飛比言慧珠大十幾歲,他們出生背景不同,教養不同,性格不同,處事不同……

什麼都不同的夫妻很快就分居了.……

言慧珠找丈夫,不如說在找搭檔,可丈夫是丈夫,搭檔是搭檔,這兩者有本質上的區別。

這一點言慧珠又不懂了……

言慧珠進了上海戲校,當上了副校長,俞振飛是校長,這一正一副還是不合拍。

言慧珠每天都在堅持練功,她還幻想著能再搭班子,圓她的舞台夢……

她的心中真的只有戲,戲比天大,為了戲,她甘願做一個小媳婦。

機會終於來了……

六十年代初期,言慧珠與俞振飛帶隊去了香港,歐洲等地進行巡演,他們在那兒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到了香港後的言慧如立刻就原形畢露了,燙寶塔頭,描眉畫眼,穿戴考究……

香港人都說言慧珠像是從囯外回來的人,沒有一點兒大陸味……

「這架玩具飛機很好看,很便宜,我要買回去,送給我兒子玩。」

言慧珠光顧著看玩具飛機的好看和價格了,她壓根就沒有看見這架玩具飛機是美國造的……

行了,罪證確鑿!

「言慧珠資產階級思想依舊,以後不要再讓她出去了!」

言慧珠的心裡只裝得下戲,其餘的東西都被舍棄了。

她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政治色盲……

1964年,江責親自掛帥,現代戲大展拳腳,可沒言慧珠什麼事。

「言慧珠,你一個人在家自我反省吧!」!

言慧珠徹底涼了……

「不要緊,我還有兒子,挺多把兒子培養出來,我與他一起遊山玩水去。」

言慧珠這樣安慰自己說……

天意從來高難問,風雨交加巢將傾……

1966年,一場特大風暴席捲中國大地……

言慧珠當仁不讓地成為了這場運動的主角之一……

「堅決打倒,背後刷槳糊,掃廁所,批判……」

言慧珠一向養尊處優,幾時受過這個罪,她又氣又怕,夜夜失眠。

反觀俞振飛,他雖然也劃為另冊,但仍然吃得香,睡得著覺。

這對丈夫真的太不一樣了……

「一個睡不著,一個睡不醒。」

為了兒子我要活下去……

言慧如到處託人幫她收養兒子,可她的那些個朋友自生都難保,誰還敢收留她的兒子呢!

那個年代,一片樹葉落下來,都能打破頭……

給人家錢養兒子,人家立馬就上交,什麼希望都沒了!

更大災難還在後頭呢!

你言慧珠不是有錢嗎?兜底抄了吧……

一天一夜,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全部沒收……

你藏得再好也沒用,人家都是熟練工,有得是經驗….…

言慧珠除了唱戲有經驗,對運動實在是太沒經驗了!

屋頂被捅穿,地板被扒開,井水被抽干,花盆被砸碎,瓷磚被砸壞……

反而就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凈!

抄家隊滿載而歸……

言慧珠多年積蓄傾刻間化為烏有!

「天理,天理何在!」

天聽不見了,它睡著了……

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一個人可以沒有感情,只要有錢這根線拉著,還是可以生存下去的。」

這是言慧珠常說的一句話……

可如今,感情沒了,錢也沒了,什麼都沒有了!

「明天,我要怎麼辦?」

罷了,罷了……

兒子只能託付給自己不愛的丈夫,而自己只好託付給遙遠的天堂!

一條白綾,一曲哀歌,一個美人,一腔悲憤……

言慧珠永遠離開了自己的兒子和自己的家,也永遠離開了她為之奮斗一生的京坤藝術。

言慧珠身高足有1.70,如果當初對塵世稍有留戀,她的雙腳就能踩到浴盆的邊,她是用力順著浴盆邊滑下去的,她是真的想要離開這個世界了。

是什麼樣的絕望讓一個母親能不顧自己11歲的兒子,一心一意地去另一個世界呢?

高貴的她豈能受辱,高傲的她不願受屈,嬌艷的她不肯受傷,痴迷的她不想受罪!

言慧珠終於以自己的方式解脫了……

她是九天仙女,不食人間煙火,不懂人情世故,不知人心險惡……

人的一生到底為什麼而活著呢?

迷迷糊糊來到人間,不明不白離開人世,人生究竟是什麼,問天問地問良心……

「我要媽媽呀!」

11歲的言清卿嚎啕大哭起來……

作者簡介一一婉兒(婉㚥):一個喜歡讀書,痴迷歷史的女子,愛寫文章的小女子。什麼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寫文章就是寫自己想說的話,想寫的事。這就是我,一個塵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蘭自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