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周易譯注系辭上傳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周易譯注系辭上傳

發布時間: 2022-12-12 16:45:15

A. 為什麼周易裡面沒有系辭上傳,下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而易經裡面卻有,這有什麼區別

周易是周朝的作品那時孔子還沒出生呢,系辭上傳,下傳,說卦傳,序卦傳等屬於十翼是孔子的作品。

B. 求<易經>系辭上傳的注釋和翻譯

系辭上(1)

(一)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2)動靜有常,剛柔斷矣。(3)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4)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雷。(5)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6)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7)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間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8)

注釋:

(1)系辭:系,古字作毄,有系屬義。辭,本作辭,即詞,有說義。系辭本義是系辭於卦爻之下。案《系辭》:「系辭焉以斷吉凶。」「系辭焉以盡其言。」即是其正。此處以「系辭」為名。乃指系在《周易》古經後面的文辭,為《十翼》之一。它是《周易》的通論:追述易之起源,推論易之作用,兼釋卦義以補《彖》、《象》、《說卦》之不足,並言明占筮方法等。《系辭》分章,先儒多有不同:馬融、荀爽、姚信等分上篇為十三章,虞翻分為十一章,周氏、孔穎達等分為十二章,陸德明分為七章,李心傳分為十五章,王申子分為十六章。今從馬融等分法,《系辭》下篇一般分為十二章。

(2)尊:高,貴。天陽氣輕清在上,故曰尊。卑:下,賤。又作「埤」,卑,埤通。地陰氣濁重在下,故曰卑。定:謂定其方位。以:已。《國語·晉語》「吾以除之矣」即其證。陳:列。

(3)動靜有常:此指天地自然而言,天運轉不已,故曰動;地凝重不移,故曰靜。常:規律。天動地靜之說,戰國時代極為普遍。如《莊子·天道篇》:「其動也天,其靜也地。」剛柔:剛謂奇畫以象陽,柔謂耦畫以象陰。斷:分,判。

(4)方:先儒多解為方所、道、理、行蟲動物類等,然以上諸說似皆不妥。通觀此段文意,「方」在此應解作「事」。《象》之《復》「後不省方」句,王弼註:「方,事也。」即其證。象:天象,日月星辰。形:地形,山川草木。變化:天時變,故在天為「變」;變,熹平石經作「辯」,由成象到成形辨其化,可備一說。坤化成物,故在地為「化」。見:顯現。

(5)剛柔相摩:乾剛坤柔之畫相互摩盪而成八卦,即《說卦》所謂乾三陽坤三陰相互作用而生「六子」。摩:旋轉。此指切摩。八卦相盪:八卦相互滌盪而運動。盪,又作「盪」。《釋名》:「盪,盪也。」此有推移之義。鼓,通「郭」。《風俗通義·聲音篇》:「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萬物郭皮甲而也,故謂之『鼓』」。所以鼓有「動」之義。霆:雷之餘氣。《穀梁傳》:「雲雷者何?霆也。」潤,滋。

(6)乾道:即陽道。男:陽性事物,即《說卦》所謂「長男」、「中男」、「少男」。坤道:即陰道。女:陰性事物,即《說卦》所謂「長女」、「中女」、「少女」。

(7)知,先儒多訓為「主」、「為」。筆者管見,由《彖》釋《乾》稱「萬物資始」考之,此「知」就應解作「資」,「資」、「知」音近互假耳。作:一本作「化」。筆者以為,由上文「乾資大始」考之,此處「坤作成物」之「作」,當訓為「為」,即化生。易:平直,無所難。馬其昶雲:「易者易直也。光體渾同虛空,普徧群物,故曰易。《爾雅》『平、均、夷、弟,易也』。注雲:皆謂易直,此可識易之訓也」。案《系辭》:「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故馬氏之說極是。簡能:簡約之能。先儒有謂作「簡從」者,上下文「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考之,此解可備為一說。簡,簡約而不繁。

(8)易簡:平易簡約。成位乎其中:人得天地之理,位於天地之中。位,居位。

今譯:

天尊貴(於上),地卑賤(於下),乾坤(由此)確定。卑下高上已經陳列,貴賤之位確立。(天地)動靜有其常規,(陽)剛(陰)柔即可斷定。萬事以其類相聚,萬物以其群相分,(這樣)吉凶便產生了。在天形成象,在地生成形,(因而)變化就顯現了,所以剛柔相互切摩,八卦互相推移。以雷霆鼓動,以風雨滋潤,日月運行,寒暑交替。乾道成就男性(事物),坤道成就女性(事物)。乾資主(萬物)初始,坤化生成萬物。乾以平直資主,坤以簡約順從。易,則是易資主;簡,則是易順從。平直資主則有親附,簡易順從則有功效。有親附則可長久,有功效則可廣大。可長久才是賢人的德性,可廣大才是賢人的事業。(因此)易簡而天下之理可得,天下之理可得而成位於(天地)之中。

返回頁首

--------------------------------------------------------------------------------

(二)

聖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凶,(1)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2)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3)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4)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5)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6)

注釋:

(1)卦:指六十四卦。象:卦象。系辭:於卦爻之後系屬其文辭,在此句「吉凶」之後「虞本更有悔吝二字」(《釋文》)。以上下文義考之,似當以虞說為是。

(2)吉凶:善惡。吉,善。凶,惡。悔吝:悔難。悔,恨。吝,通「遴」,行難。虞,度。吉凶悔吝,為《易》之辭。失得憂虞,為人之事,故吉象得,凶象失,悔象憂,吝象虞。

(3)變化:指六爻之變化。亦即《系辭》所謂「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爻者,言乎變者也」。進退:由爻之變化而產生。陽動為進,陰動為退。剛柔:指陰陽二畫,陽剛為「—」,陰柔為「- -」。

(4)三極:三才,即天地人。八卦有三畫,上畫象天,下畫象地,中畫象人。六爻兼三才故初二為下象地,三四為中象人,五上為上象天。

(5)居:靜處。安:依。序:次序。虞翻認為當作「象」。依據下文「君子居則觀其象」,故認為作「象」為勝。然案之《系辭》,「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成列即《易》之序也。且「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價,震無咎者存乎悔。……」此皆「易之序」也。玩:一本作「翫」,有玩味、玩習之義。《列子·黃帝篇》「吾與若玩其文也久矣」。張湛註:「玩,習也。」樂:一本作「變」,案下文「動則觀其變」,「爻者言乎變者也」,似從「變」為是。

(6)此引《大有》上九爻辭。佑:保佑。

今譯:

聖人設置易卦,觀察其象而系之文辭,以明示吉凶,(陽)剛(陰)柔相互推移而產生變化。所以(《易》辭)吉凶,為失得之象;悔吝,為憂虞之象。變化,為進退之象;(陽)剛(陰)柔,為晝夜之象。六爻的變動,含有(天地人)三才之道。所以閑居而依者,是卦的次序;喜樂而玩習者,是(卦)爻的文辭。因此君子閑居時則觀察卦象,而玩味其文辭;行動時則觀察卦爻的變化,而玩味其筮占。所以「自有上天保佑,吉祥而無不利」。

返回頁首

--------------------------------------------------------------------------------

(三)

緣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①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②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③

注釋:

①彖:「材」,材通裁,故有裁斷之義,此指彖辭。言:說明。象:指一卦之象。爻:指爻辭。變:指剛柔兩畫的變化。

②小疵:小瑕。列:分布。位:六爻之位。齊:正定。大小:指卦而言,陽卦大,陰卦小。辭:爻辭。介:微小。此指「悔吝」處「吉凶」之間細小界限。震:驚懼。

③險:凶惡。易:平易:此即善吉。之:適。

今譯:

彖辭,是說明卦象的;爻辭,是說明(陰陽爻畫)變化的;吉凶,是說明事務失得的;悔吝,是說明有小的過失。無咎,是說明善於補求過失。所以貴賤的分列,存在於所處的爻位;齊定其小大,存在於各卦之中;辯別吉凶,存在於卦多辭中;憂慮悔吝,存在於(吉凶之間)細小的界限;戒懼而無咎,存在於能夠悔改。因此卦有(陰陽)大小,辭有凶險平易,《易》辭,就各有所指向。

返回頁首

--------------------------------------------------------------------------------

(四)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①。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②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③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④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⑤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⑥。

注釋:

①易:《周易》所包含道理,即易理。准:等同、齊平。彌綸:包羅,遍論。彌,徧。綸,本指青絲綬。此通「論」。

②幽明:幽暗光明。原始反終:由事物開始返歸到事物的終結。原,推究。反,一本作「及」,此訓為「返」。

③精氣為物:陰陽精靈之氣聚則物成其形。精氣,指陰陽精靈之氣。遊魂為變:氣之游散而物變其故。遊魂,氣之游散。陽氣曰魂,以上下文思之,精氣指神,遊魂指鬼。鬼神:陰陽之氣屈伸變化。鬼:歸,即氣之屈而歸,物終氣歸曰鬼。神:伸,即氣之伸而至,物生氣伸曰神。

④違:違背。濟,助。旁,徧。《廣雅》:「旁,廣也,大也。」《周禮·春官·男巫》:「旁招以茅。」賈公彥疏:「旁,謂四方。」王引之曰:「謂徧招於四方也。」流:《釋文》「京作留」。樂天:順行天道。知命:知性命之理。安土:安居坤土。敦:篤厚。仁,愛。《墨子·經說下》:「仁,仁愛也。」

⑤范圍:包括,法周。范,鑄金之范,引申為法:圍,匡郭,周圍,「范圍」,今人黃沛榮解作籠罩,其說甚是。不過:漢儒釋此為乾坤消息法周天地變化而不過於十二辰。然由上下文思之。此「不過」恐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因無其它證據,故此仍依漢人之說。曲:本義為器受物之形。成:當為盛。曲成,即受盛。不遺:不遺失細微。

⑥晝夜之道:指陰陽剛柔之道。《系辭》:「剛柔者。晝夜之象。」方:處所。體,固定形體。

今譯:

《易》道與天地等同,所以能包羅天地之道,仰首以觀看天文,俯首以察看地理,所以知曉幽明變化的原故。由事物開始返歸到事物終結,因而知曉死生的學說。精氣聚合而生成物形,遊魂(氣散)導致(物形)變化。因此可知鬼神的情狀。(易)與天地相似,所以不違背(天地的規律)。知道周圍萬物而以其道成就天下,所以不會有過失。遍行而不停留,順應天道,知曉性命之理,因而不會憂愁。安居坤土,敦厚而施仁德,故能夠愛民。籠罩天地變化而不超過(十二辰),承盛萬物而不遺失(細微),通達晝夜變化之道而極其睿知,故(陰陽)神妙變化無一定處所,而易道亦無固定的形體。

返回頁首

--------------------------------------------------------------------------------

(五)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道,善也;成之者,性也。①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這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②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③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④

注釋:

①繼:秉受,繼續。成:生成,成就。性:天性、本性。朱熹曰:「所以發育萬物為繼『善』,萬物各正其性命為『成』性。」(《語類》)

②知,智。鮮,少。顯,顯現。諸,之於。用,功用。鼓,動(解見上「鼓之以雷霆」注)。至,極。

③富有:無所不備。日新:變化不息,日日增新。生生:陰陽相互變化而不窮。成象:生成天象。效法:效地之形。法即形。項安世曰:「古語『法』皆謂『形』,《系辭》皆以『形』對『象』。」

④極數:窮極蓍策之數。占,筮占。通變:即變通,指變化而通達、趨時而利。陰陽不測:陰陽變化迅速微妙而不可測度。

今澤:

一陰一陽(互變)叫做道,秉受(其道)的,為善;順成(其道)的,為性。仁者看見(道)的仁便稱道為仁,智者看見(道)的智便稱道為智。百姓日用(其道)卻不知道。所以君子之道已很少見了。顯現道的仁德(於外),潛藏道的功用(於內),鼓動萬物(生長)而不去與聖人同憂慮,(造就萬物)盛德大業(完備)至極呀!富有叫做大業,日新叫做盛德。(陰陽變化)生生不已叫做易,成(天)象為乾,效(地)形為坤,窮極蓍策之數預知未來叫做占,通達變化的叫做事,陰陽(變化)不可測度叫做神。

返回頁首

--------------------------------------------------------------------------------

(六)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①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②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③

注釋:

①廣:寬廣。坤為廣。大:盛大。乾為大。御:止。邇:近。正:定。

②專:一本作「塼」,專、塼二者通,此當訓為「圜」。《說卦》「乾為圜」即其證。直:剛直。翕:閉合。辟:開。

③配:匹配。變通:變化通達。易簡:指「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即易知易從謂易簡。至:大。

今譯:

這易道寬廣呵,盛大呵!要說它遠,則無所窮止,要說它近,則寧靜而方正,要說天地之間則(萬物)具備。這乾,靜止時圓圜,運動時開辟。所以廣生(萬物)。(易道)廣(生)大(生)與天地相配合,變化通達與四時相配合,陰陽之義可以與日月相配合,是易道簡約的善性與至大的德性相配合。

返回頁首

--------------------------------------------------------------------------------

(七)

子曰:①「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②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③

注釋:

①子曰:《系辭》、《文言》所謂「子曰」,乃指孔子,然「子曰」所引是否真為孔子言論,已無從考證。

②知,即智。禮,禮儀。一本作「體」,「禮」、「體」相通。

③存存:常在。《爾雅·釋訓》:「存存,在也。」阮元曰:「存存,在也。如孟子說『存其心,養其性也』」。道:所由之路,乾陽為道。義:所處之宜,坤陰為宜。

今譯:

孔子說:「易,其道至極!易道,聖人用之增崇其德而廣大其業。智慧崇高禮儀謙卑,崇高效法天,卑下效法地。天地設定位置,而易道運行於其中。成物之性常存,(陰陽)道義之門。

返回頁首

--------------------------------------------------------------------------------

(八)

聖人有以見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①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②系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③「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④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⑤「同人先號啕而後笑。」⑥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⑦

注釋:

①賾:古本作「嘖」,本義是指口裡說話雜亂。此指事物繁雜。擬:比擬,摹仿。諸:之於。形:形態,形狀。容:容貌。宜:相稱,適宜。

②會通:會合交通。典禮:一本作「等禮」。此指典章禮儀。

③惡:厭惡。一本作「亞」,古者惡、亞二字通。先儒有訓「亞」為次第者,亦可備為一說。議:一本作「儀」,通觀上下文義,「儀」與「擬」對舉,當作「儀」為是。儀,仿效。

④此引《中孚》九二爻辭。其意為:母鶴在樹蔭下鳴叫,其子應聲而和。(若)我有美酒,我願與你共同分享。陰,通蔭。和,應和。爵:古代飲酒器,此指酒。靡:系戀,分享。

⑤此釋《中孚》九二爻辭,君子居其室:九二居內卦,以象君子居其家室,九二為陽爻,故為君子。言:言語。九二居《中孚》下兌之中,故曰言。樞:戶樞,即門軸。機:弩機。

⑥此引《同人》九五爻辭。其意為:與人同志,先哭後笑。同人:即同仁。號啕:啼哭。

⑦此釋《同人》九五爻辭。默:不語。利:銳利。臭:通嗅,即氣味。

今譯:

聖人因見天下事物繁雜,從而比擬其形狀容貌,象徵其事物所宜,所以就叫做卦象。聖人因見天下事物的變動,從而觀察其會合與交通,以推動其典章禮儀,並附之文辭以斷其吉凶,所以就叫做爻。述說天下事物至為繁雜而不會厭惡,指出天下事物變動至極而不會雜亂。比擬後發表言論,仿效後而行動,通過比擬仿效以成就其變化。「鶴鳴於樹蔭,其子和而應之,我有好酒,我與你共享。」孔子說:「君子居於室,口出善言,千里之外的人都響應,況且近處呢!君子居於室,口出不善言,千里之外的人都違抗,況且近處呢!言語出於身,影響於民,行動發生在近處,而顯現於遠處。言行,這是君子的門樞和弩機。樞機在發動時,主宰著榮辱(的變化)。言行,君子是可以用它來驚動天地的,怎可不慎重呢?」「與人同志,先號哭而後笑。」孔子說:「君子之道,或出行或居處,或沉默或言語,二人同心,其力量可以斷金。同心的言語,氣味相投香如蘭草。」

初六,「藉用白茅,無占。」①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以往,其無所失矣」。②「勞謙君子有終,吉。」③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④「亢龍有悔。」⑤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⑥「不出戶庭,無咎。」⑦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子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⑧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注釋:

①此引《大過》初六爻辭,其意為:用白茅鋪地(擺設祭品)無咎。藉:鋪墊。茅:茅草。

②此釋《大過》初六爻辭。苟,助詞。王引之曰:「苟,猶但也。」錯:措。有放置之義。慎:謹慎。薄:猶輕,斯:此。術:道。「慎斯術」,一本作「順斯術」,有訓「慎」為遵循者,可備一說。

③引《謙》九三爻辭,其意為:有功勞而又謙虛,君子則有好的結果,吉利。

④此釋《謙》九三爻辭。伐:誇。德:得。《管子·心術上》:「故德者,得也。」厚:篤厚。功下人:有功勞而卑下於人。致:推致。

⑤引《乾》卦上九爻辭。亢,窮極。

⑥此釋《乾》上九爻辭。貴而無位:《乾》上九之陽處上為貴,上九窮極失位故無位。高而無民;上九居卦上故曰高,六爻皆無陰,故無民。

⑦引《節》初九爻辭。

⑧此釋《節》初九爻辭。階:《釋文》:「姚本作機」,考《渙》卦九二爻:「渙奔其機。」帛書《易經》作「階」,故階機互通。此處應解為契機。密:隱密。幾事:幾微之事。

⑨此釋《解》六三爻辭。乘:古時指車輛。引申為乘坐。小人乘君子之器:小人乘坐君子的交通器具。小人,古代統治者對下層人民的蔑稱,後指不正派或見聞淺薄之人。君子,指有德才之人。從卦象看,陽為君子,陰為小人,《解》六三以陰居陽位,故有「小人乘君子之器」之象。慢:驕慢。誨:教。冶:鄭、陸、虞、姚、王肅作「野」,《太平廣記》引作「蠱」,「野」、「冶」皆「蠱」之假借。(詳見李富孫的《易經異文釋》)。鄭玄曰:「飾其容而見於外曰野。」(《後漢書》注)

今譯:

初六:「用白色茅草鋪地(擺設祭品),無災。」孔子說「(祭品)直接放在地上就可以了,再用茅草鋪墊(以示其敬),還能有什麼災呢?已經是非常慎重了,茅草作為物雖然很輕薄,但作用重大,能謹慎地用這套禮術行事,就不會有所失了。」「有功勞而謙虛,君子有好的結局,吉利。」孔子說:「有功勞而不誇耀,有功績而不貪得,太厚道了。所說的是有功勞而能禮下於人。德講究要盛大,禮講究要恭敬,所謂謙,就是以恭敬而保存其祿位呵!」「龍飛過高處則有悔。」孔子說:「尊貴而無實際的職位,高高在上而失去民眾,賢人在下位而無所輔助,所以一行動就有悔。」「不出門戶庭院,無咎災。」孔子說:「禍亂的產生,是以言語為契機。國君(說話)不機密而失掉大臣,大臣(說話)不機密則有殺身之禍。機微這事不保密則妨害事情的成功,所以君子謹重守機密而不輕易出言。」孔子說:「作《易》的人,大概很了解盜寇吧!《易》說:『以肩負物而又乘車,以至招來盜寇來打劫。』以肩負物,這是小人做的事情;車乘,是君子(使用的)器具,小人乘坐君子的器具,所以盜寇想來搶奪他,對上驕慢而對下暴虐,盜寇想來討伐,懶於收藏財富是教盜寇來搶,打扮妖艷是引誘盜寇來姦淫。《易》說:『以肩負物而又乘車,招致了盜寇』(說的是)自己招來盜寇。」

返回頁首

--------------------------------------------------------------------------------

(九)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①。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②。大衍之數五十③,其用四十有九④。分而為二以象兩⑤,掛一以象三⑥,揲之以四以象四時⑦,歸奇於扐以象閏⑧,五歲再閏⑨,故再扐而後掛⑩。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⑾。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⑿。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⒀。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⒁。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⒂。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⒃

注釋:

①案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及清·阮元刻《十三經註疏》本,此節在十一章之首)即在「夫易,何為者也」之上)。自「天數五」至「行鬼神也」一節在「故再扐而後掛」之下。宋代張載、程頤、朱熹疑為錯簡。認為此兩節相連當在「大衍之數」之上。元人吳澄、明人來知德、清人李光等人皆從之。案漢熹平石經本,自「天一」至「行鬼神也」在「故再扐而後掛」之下,《漢書·律歷志》與衛元嵩《元包蓍篇》皆同熹平石經,故當以漢熹平石經本為是。然案上下文義,程朱之順序較勝,故今從之。此章列「一」至「十」自然數,旨在說明筮法中所演五十之數是以這天地之數為根據的。

②進一步闡述天地之數與大衍之數關系。五位:先儒多解:(一)指天地之數各有五位數。(二)五個方位,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東,四九居西,五十居中。(三)五行之位,一六合為水位,二七合為火位,三八合為木位,四九合為金位,五十合為土位。通觀文意,當以第一種為勝。相得:相加。合:即和。變化:指蓍數變化。鬼神:氣之屈伸往來。鬼,歸。神,伸。故「行鬼神」,是指數能貫通天地鬼神,即易通鬼神而能行鬼神。

③衍:演。即演算。五十:先儒多解:(一)朱熹認為,以河圖中宮天五乘地十而得之。(二)荀爽認為卦各有六爻,又有八經卦6×8=48,乾坤又有二用,故48+2=50。(三)京房等認為,五十者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10+12+28=50。(四)鄭玄認為,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五行氣通,故減五為五十。(五)崔憬認為,天地之數配八卦,八卦之數為五十,3(艮)+5(坎)+7(震)+9(乾)+2(兌)+10(離)+8(巽)+6(坤)=50。(六)《漢書·律歷志》認為,五十數由元始象一,與春秋二,三統之三,四時之四,相加得十,再與此五體相乘而得(1+2+3+4)×5=50。筆者認為,大衍之數只用(五十)。除了先儒之說,還可以補充如下:(1)天地生成之數止於五十,生數止於五,成數止於十。(2)蓍草生一本長百莖分為五十。《史記》:「聞蓍生滿百莖者,其下必有神龜守之。」

④其用四十有九:五十根蓍草,只用四十九根,其中一根不用,以象太極,也有說四十九根象太極者,前者為勝。

⑤兩:兩儀。指天地或陰陽。此是說把四十九策分為二,象徵太極生兩儀。

⑥掛一以象三:依宋人說從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置於左手無名指與小指之間,象徵「三才」。掛一。從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一」,象徵三才中人。三,三才。

⑦揲:取,數。此是說將左右手之策以四根為一組而數之,象徵有「四時」。

⑧奇:余,在分完左右手之後,每隻手中策數必有餘數。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此就是奇。扐:勒。將蓍草勒於指間。譯文中蓍草之「掛」法與「扐」法皆據宋人這說。閏:閏月。

⑨五歲:五年。一掛兩揲兩扐為五,故為「五歲」。再:兩。此句是說一變之中,有兩次歸奇於扐,故象兩次閏月在五年之中。

⑩掛:一本作(卦),二者

C. 《易經》系辭上傳詩解3易通天地至神生生

《 易經 》 系辭上傳 詩解3易通天地至神生生

題文詩:

至易真情,情通天地,與天地准,故能彌綸,

天地之道.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知幽明故,

原始返終,知死生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

是故以知,鬼神情狀.與天地似,故不違之.

知周萬物,道濟天下,故不有過.真情遍在,

旁行不流,樂天知命,故而不憂.安土敦仁,

故能博愛.易者范圍,天地之化,自然無過,

曲成萬物,微毫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智,

故神無方,而易無體.無形有情,至無而有.

一陰一陽,之謂曰道,至道至情,真情至善,

繼之者善,成之者性.仁者見之,謂之曰仁;

智者見之,謂之曰智.百姓日用,而不知也,

君子之道,鮮有能知.道顯諸仁,而藏諸用,

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其心,盛德大業,

至完備矣.大業富有,盛德日新,生生謂易,

成象謂乾,效法謂坤.極數知來,謂之曰占,

通變謂事,陰陽不測,謂之至神.真情至神,

至神自生,自生自化,生化不止,生生不息.

(四)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①。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②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③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④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⑤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⑥。

〔注釋〕

①易:《 周易 》所包含道理,即易理。准:等同、齊平。彌綸:包羅,遍論。彌,徧。綸,本指青絲綬。此通「論」。

②幽明:幽暗光明。原始反終:由事物開始返歸到事物的終結。原,推究。反,一本作「及」,此訓為「返」。

③精氣為物:陰陽精靈之氣聚則物成其形。精氣,指陰陽精靈之氣。遊魂為變:氣之游散而物變其故。遊魂,氣之游散。陽氣曰魂,以上下文思之,精氣指神,遊魂指鬼。鬼神:陰陽之氣屈伸變化。鬼:歸,即氣之屈而歸,物終氣歸曰鬼。神:伸,即氣之伸而至,物生氣伸曰神。

④違:違背。濟,助。旁,徧。《廣雅》:「旁,廣也,大也。」《 周禮 .春官.男巫》:「旁招以茅。」賈公彥疏:「旁,謂四方。」王引之曰:「謂徧招於四方也。」流:《釋文》「京作留」。樂天:順行天道。知命:知性命之理。安土:安居坤土。敦:篤厚。仁,愛。《 墨子 .經說下》:「仁,仁愛也。」

⑤范圍:包括,法周。范,鑄金之范,引申為法:圍,匡郭,周圍,「范圍」,今人黃沛榮解作籠罩,其說甚是。不過:漢儒釋此為乾坤消息法周天地變化而不過於十二辰。然由上下文思之。此「不過」恐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因無其它證據,故此仍依漢人之說。曲:本義為器受物之形。成:當為盛。曲成,即受盛。不遺:不遺失細微。

⑥晝夜之道:指陰陽剛柔之道。《系辭》:「剛柔者。晝夜之象。」方:處所。體,固定形體。

〔譯文〕

《易》道與天地等同,所以能包羅天地之道,仰首以觀看天文,俯首以察看地理,所以知曉幽明變化的原故。由事物開始返歸到事物終結,因而知曉死生的學說。精氣聚合而生成物形,遊魂(氣散)導致(物形)變化。因此可知鬼神的情狀。(易)與天地相似,所以不違背(天地的規律)。知道周圍萬物而以其道成就天下,所以不會有過失。遍行而不停留,順應天道,知曉性命之理,因而不會憂愁。安居坤土,敦厚而施仁德,故能夠愛民(博愛萬物,仁民愛物)。籠罩天地變化而不超過(十二辰),承盛萬物而不遺失(細微),通達晝夜變化之道而極其睿知,故(陰陽)神妙變化無一定處所,而易道亦無固定的形體。

(五)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①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②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③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④

〔注釋〕

①繼:秉受,繼續。成:生成,成就。性:天性、本性。 朱熹 曰:「所以發育萬物為繼『善』,萬物各正其性命為『成』性。」(《語類》)

②知,智。鮮,少。顯,顯現。諸,之於。用,功用。鼓,動(解見上「鼓之以雷霆」注)。至,極。

③富有:無所不備。日新:變化不息,日日增新。生生:陰陽相互變化而不窮。成象:生成天象。效法:效地之形。法即形。項安世曰:「古語『法』皆謂『形』,《系辭》皆以『形』對『象』。」

④極數:窮極蓍策之數。占,筮占。通變:即變通,指變化而通達、趨時而利。陰陽不測:陰陽變化迅速微妙而不可測度。

〔譯文〕

一陰一陽(互變)叫做道,秉受(其道)的,為善;順成(其道)的,為性。仁者看見(道)的仁便稱道為仁,智者看見(道)的智便稱道為智。百姓日用(其道)卻不知道。所以君子之道已很少見了。顯現道的仁德(於外),潛藏道的功用(於內),鼓動萬物(生長)而不去與聖人同憂慮,(造就萬物)盛德大業(完備)至極呀!富有叫做大業,日新叫做盛德。(陰陽變化)生生不已叫做易,成(天)象為乾,效(地)形為坤,窮極蓍策之數預知未來叫做占,通達變化的叫做事,陰陽(變化)不可測度叫做神。

D. 《周易正義》系辭上傳詩解9恆一順信天助自助

《 周易正義 》 系辭上傳 詩解9恆一順信天助自助

題文詩:

易有大恆,大恆至一,至一至情,情生兩儀,

兩生四象,四生八卦,八定吉凶,卦生大業 .

是故法象,莫大天地;變化通達,莫大四時;

懸象著明,莫大日月;崇高榮耀,莫大富貴.

備物致用,立位成器,為天下利,莫大聖人.

探頤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吉凶.成微妙者,

莫善蓍龜.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

聖人效之;天以垂象,見現吉凶,聖人象之;

河以出圖,洛以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

所以示也;其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以吉凶,

所以斷也.易經有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孔子曰之:佑者助也,天之所助,順正道者;

人之所助,信誠者也.履信思順,又以尚賢,

是自天佑,吉無不利.信誠至正,恆以一德,

​感天動人,天助人助,至助自助,情真所致.

注魏·王弼等,疏唐·孔穎達

【原文】

(十二)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 著 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頤索隱, 鉤 深致遠,以定天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 .

[疏]正義曰:「是故易有」至「無不利也」。此第十一章也。前章既明蓍卦有神明之用,聖人則而象之,成其神化。此又明易道之大,法於天地,明象日月,能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也。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夫有必始於無,故太極生兩儀也。太極者,無稱之稱,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極,況之太極者也。

[疏]正義曰: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雲:「道生一。」即此太極是也。又謂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極生兩儀」,即《老子》雲:「一生二」也。不言天地而言兩儀者,指其物體,下與四象相對,故曰兩儀,謂兩體容儀也。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卦以象之。

[疏]正義曰:「兩儀生四象」者,謂金木水火,稟天地而有,故雲:「兩儀生四象」,土則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別,故唯雲四象也。「四象生八卦」者,若謂震木、離火、兌金、坎水,各主一時,又巽同震木,乾同兌金,加以坤、艮之土為八卦也。

八卦定吉凶。 八卦既立,則吉凶可定。

[疏]正義曰:八卦既立,爻象變而相推,有吉有凶,故八卦定吉凶也。

吉凶生大業 。既定吉凶,則廣大悉備。

[疏]正義曰:萬事各有吉凶,廣大悉備,故能王天下大事業也。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 位所以一天下之動,而濟萬物。

[疏]正義曰:「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者,言天地最大也。「變通莫大乎四時」者,謂四時以變得通,是變中最大也。「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者,謂日月中時,遍照天下,無幽不燭,故雲「著明莫大乎日月」也。「崇高莫大乎富貴」者,以王者居九五富貴之位,力能齊一天下之動,而道濟萬物,是崇高之極,故雲「莫大乎富貴」。

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

[疏]正義曰:謂備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建立成就天下之器,以為天下之利,唯聖人能然,故雲「莫大乎聖人也」。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疏]正義曰:探,謂闚探求取。賾,謂幽深難見。卜筮則能闚探幽昧之理,故雲探賾也。索,謂求索。隱,謂隱藏。卜筮能求索隱藏之處,故雲索隱也。物在深處,能鉤取之;物在遠方,能招致之,卜筮能然,故雲「鉤深致遠」也。以此諸事,正定天下之吉凶,成就天下之亹亹者,唯卜筮能然,故雲「莫大乎蓍龜」也。案《釋詁》雲:「亹亹,勉也。」言天下萬事,悉動而好生,皆勉勉營為,此蓍龜知其好惡得失,人則棄其得而取其好,背其失而求其得,是成天下之亹亹也。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疏]正義曰:「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者,謂天生蓍龜,聖人法則之以為卜筮也。「天地變化,聖人效之」者,行四時生殺,賞以春夏,刑以秋冬,是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者,若璿璣玉衡,以齊七政,是聖人象之也。「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者,如鄭康成之義,則《春秋緯》雲: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感。《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孔安國以為《河圖》則八卦是也,《洛書》則九疇是也。輔嗣之義,未知何從。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疏]正義曰:「易有四象,所以示」者,庄氏雲:四象,謂六十四卦之中,有實象,有假象,有義象,有用象,為四象也。今於釋卦之處,已破之矣。何氏以為四象,謂「天生神物,聖人則之」一也。「天地變化,聖人效之」,二也。「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三也。「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四也。今謂此等四事,乃是聖人易外別有其功,非專易內之物,何得稱「易有四象」?且又雲「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然則象之與辭,相對之物。辭既爻卦之下辭,則象為爻卦之象也。則上兩儀生四象,七八九六之謂也。故諸儒有為七八九六,今則從以為義。「系辭焉,所以告」者,系辭於象卦下,所以告其得失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者,謂於系辭之中,定其行事吉凶,所以斷其行事得失。

《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

[疏]正義曰:「《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者,言人於此易之四象所以示,系辭所以告,吉凶告所斷而行之,行則鬼神無不祐助,無所不利,故引《易》之《大有》上九爻辭以證之。「子曰:祐者助也」者,上既引《易》文,下又釋其易理,故雲「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者,人之所助,唯在於信,此上九能履踐於信也;天之所助,唯在於順,此上九恆思於順;既有信思順,又能尊尚賢人,是以從天已下,皆祐助之,而得其吉,無所不利也。

帛書《易》系辭上傳第十章

  是故《易》有大恆①,是生兩■②,兩■生四馬③,四馬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六業。是故法馬莫大乎天地,變迵莫大乎四時,垂馬著明莫大乎日月, 榮 莫大乎富責,備物至用,位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深備錯根④、枸險至遠⑤、定天下吉凶、定天下之勿勿者莫善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變化聖人效之,天垂馬見吉凶而聖人馬之,河出圖、洛出書而聖人則之。《易》有四馬,所以見也。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白話】所以《易》卜用大恆版進行起卦,大恆版分為兩片,兩片各有正反兩面合而為四碼,四碼定出生成八卦,八卦定出吉凶,吉凶決定六業。所以法碼沒有比天地這法碼更大的法碼了,變通沒有比四時變通更大的了,垂碼照明沒有比太陽和月亮還大的了,光榮沒有比富有高貴還大的了,備物施用立位成器以為天下謀利益沒有比聖人還大的,探賾索隱履險至遠預測天下的吉凶禍福,促使天下人們勤勤懇懇不懈地去進取的沒有比蓍草和龜版更好的了。所以天生下神秘神靈神妙的東西,聖人便依照那神物作為法則。天變化運動,聖人便仿效天變化運動。天垂降法碼,顯現吉凶,聖人便把天降下的法碼作為卦碼。黃河出《河圖》,洛水出《洛書》,聖人便用《河圖》《洛書》作為法則創造《易》卦。《易》有四碼作為體現吉凶的成卦工具,所以用卦碼來顯現吉凶。卦爻辭是用來告誡人們吉凶的。根據卦碼的吉凶、卦爻辭的吉凶來確定吉凶以便於裁定判斷行動與否(吉則行動、凶則停止行動)。

【注釋】①大恆:大極,大中。恆:極,中。②■(yi):立木以表物。兩■,兩片木板。③四馬:四種法碼。馬:法碼。④深備錯根:探頤索隱。⑤枸險至遠:限制危險以達到遠大目標。枸:軸限,引申為限制。

《易》曰:「自天右①之,吉,無不利。」右之者,助之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也者信也。■②信思乎順以上賢,是以「自天右之,吉,無不利」也。

【白話】《周易·大有·尚九》爻辭說:「自天右之,吉,無不利。」應該這樣理解:「右」是幫助的意思,要得到天的幫助就必須順應天的變化運動規律,要得到人的幫助就必須履行言而有信的原則。既能遵循言而有信的人道原則,又能恪守思乎順的天道原則,將人道原則與天道原則結合起來以尊重人才,所以就能得到「自天右之,吉,無不利」這樣的吉善美好的占語。

【注釋】①右:幫助,保佑。②■:「體」字的別體。假借為「履」。

E. 《周易正義》系辭上傳詩解8情通正定至變自神

《 周易正義 》 系辭上傳 詩解8情通正定至變自神

題文詩:

孔子有曰:易何為者?開物成務,覆天下道,

如斯而已.至易至情,情通萬物,聖人真情,

真情至正,通天下志,定天下業,斷天下疑.

蓍德法天,至圓而神,神妙無窮,卦德象地,

至方以知,至知知止.六爻之義,簡易工巧.

聖人以此,修煉其心,退藏於密,吉凶與否,

與民同患,聖民一情.神以知來,智以藏往,

情通古今,孰能於此.古之仁聖,聰明睿知,

神武非殺,威服天下.真情之至,明於天道,

察於民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

自齊自戒,洗心內省,神明其德.闔戶謂坤.

辟戶謂乾,一闔一辟,謂之曰變,至變非變,

真情不變;往來不窮,謂之曰通,至通情通;

見乃謂象,形乃謂器,制用謂法,利用出入,

民咸用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謂之至神.

至神自神,自神自生,自生自化,生生不息,

化化不止,神清性明,性達情暢,真情永恆.

注魏·王弼等,疏唐·孔穎達

【原文】

(十一)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②。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③!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 齊 戒,以神明其德夫④。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⑤

[疏]正義曰:「天一地二」至「謂之神」,此第十章也。前章論《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卜筮尚其占。此章明卜筮蓍龜所用,能通神知也。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易以極數通神明之德,故明易之道,先舉天地之數也。

[疏]「天一」至「地十」。○正義曰:此言天地陰陽自然奇偶之數也。○注「易以極」至「數也」。○正義曰:「易以極數通神明之德」者,謂易之為道,先由窮極其數,乃以通神明之德也。「故明易之道,先舉天地之數」者,此章欲明神之德,先由天地之數而成,故雲「故明易之道,先舉天地之數」也。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冒,覆也。言易通萬物之志,成天下之務,其道可以覆冒天下也。

[疏]正義曰:「子曰夫易何為」者,言易之功用,其體何為,是問其功用之意。「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此夫子還自釋易之體,用之狀言易能開通萬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務,有覆冒天下之道。斯,此也,易之體用如此而已。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 ,圓者運而不窮,方者止而有分。言蓍以圓象神,卦以方象知也。唯變所適,無數不周,故曰圓。卦列爻分,各有其體,故曰方也。

[疏]「是故聖人」至「以知」。正義曰:「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者,言易道如此,是故聖人以其易道通達天下之志,極其幽深也。「以定天下之業」者,以此易道定天下之業,由能研幾成務,故定天下之業也。「以斷天下之疑」者,以此易道決斷天下之疑,用其蓍龜占卜,定天下疑危也。「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者,神以知來,是來無方也;知以藏往,是往有常也。物既有常,猶方之有止;數無恆體,猶圓之不窮。故蓍之變通則無窮,神之象也;卦列爻分有定體,知之象也。知可以識前言往行,神可以逆知將來之事,故蓍以圓象神,卦以方象知也。注「圓者」至「方也」。○正義曰:「圓者運而不窮」者,謂團圓之物,運轉無窮已,猶阪上走丸也。蓍亦運動不已,故稱圓也。言「方者止而有分」者,方謂處所,既有處所,則是止而有分。且物方者,著地則安,其卦既成,更不移動,亦是止而有分,故卦稱方也。

六爻之義易以貢 。貢,告也。六爻變易,以告吉凶。

[疏]正義曰:貢,告也。六爻有吉凶之義,變易以告人也。

聖人以此洗心,洗濯萬物之心。

[疏]正義曰:聖人以此易之卜筮,洗盪萬物之心。萬物有疑則卜之,是盪其疑心;行善得吉,行惡遇凶,是盪其惡心也。

退藏於密。 言其道深微,萬物日用而不能知其原,故曰「退藏於密」,猶藏諸用也。

[疏]正義曰:言易道進則盪除萬物之心,退則不知其所以然,萬物日用而不知,有功用藏於密也。

吉凶與民同患。 表吉凶之象,以同民所憂患之事,故曰「吉凶與民同患也」。

[疏]正義曰:易道以示人吉凶,民則亦憂患其吉凶,是與民同其所憂患也。凶者民之所憂也,上並言吉凶,此獨言同患者,凶雖民之所患,吉亦民之所患也。既得其吉,又患其失。故《老子》雲「寵辱若驚」也。

神以知來,知以藏往 。明蓍卦之用,同神知也。蓍定數於始,於卦為來。卦成象於終,於蓍為往。往來之用相成,猶神知也。

[疏]正義曰:此明蓍卦德同神知,知來藏往也。蓍定數於始,於卦為來。卦成象於終,於蓍為往。以蓍望卦,則是知卦象將來之事,故言「神以知來」。以卦望蓍,則是聚於蓍象往去之事,故言「知以藏往」也。

其孰能與此哉!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服萬物而不以威形也。

[疏]正義曰:「其孰能與此哉」者,言誰能同此也,蓋是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易道深遠,以吉凶禍福,威服萬物。故古之聰明叡知神武之君,謂伏犧等,用此易道,能威服天下,而不用刑殺而畏服之也。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定吉凶於始也。

[疏]正義曰:「是以明於天之道」者,言聖人能明天道也。「而察於民之故」者,故,事也。易窮變化而察知民之事也。「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者,謂易道興起神理事物,豫為法象,以示於人,以前民之所用。定吉凶於前,民乃法之所用,故雲「以前民用」也。

聖人以此齊戒, 洗心曰齊,防患曰戒。

[疏]正義曰:聖人以「易」道自齊自戒,謂照了吉凶,齊戒其身。洗心曰齊,防患曰戒。

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坤 。坤道包物。

[疏]正義曰:以「神明其德夫」者,言聖人既以易道自齊戒,又以易道神明其已之德化也。「是故闔戶謂之坤」者,聖人既用此易道以化天下,此以下又廣明易道之大。易從乾坤而來,故更明乾坤也。凡物先藏而後出,故先言坤而後言乾。闔戶,謂閉藏。萬物若室之閉闔其戶,故雲「闔戶謂之坤」也。

辟戶謂之乾。 乾道施生。

[疏]正義曰:辟戶,謂吐生萬物也;若室之開辟其戶,故雲「辟戶謂之乾」也。

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 兆見曰象 。

[疏]正義曰:「一闔一辟謂之變」者,開閉相循,陰陽遞至,或陽變為陰,或開而更閉,或陰變為陽,或閉而還開,是謂之變也。「往來不窮謂之通」者,須往則變來為往,須來則變往為來,隨須改變,不有窮已,恆得通流,是「謂之通」也。「見乃謂之象」者,前往來不窮,據其氣也。氣漸積聚,露見萌兆,乃謂之象,言物體尚微也。

形乃謂之器。 成形曰器。

[疏]正義曰:體質成器,是謂器物。故曰「形乃謂之器」,言其著也。

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疏]正義曰:「制而用之謂之法」者,言聖人裁製其物而施用之,垂為模範,故雲「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者,言聖人以利而用,或出或入,使民咸用之,是聖德微妙,故雲「謂之神」。

F. 易經系辭上傳詩解1乾坤有情大道簡易

易經系辭上傳 詩解1乾坤有情大道簡易

題文詩:

情生天地,天地有情,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鼓以雷霆,潤以風雷.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剛健至神,

至神自生,生生不息;坤作成物,陰柔自化,

自化不止,情成萬物.乾坤有情,情通萬物.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易知有親,易從有功.有親可久,賢人之德;

有功可大,賢人之業.至易至簡,天下理得,

成位其中.至簡至易,至易至常,常易不易,

變易常易.大道至簡,至簡易知,易知易從,

易從真知,真知真摯,真摯童心,童心天真,

至真情至.真情所至,通無化有,出入無間.

易經·系辭(1)上傳

(一)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2)動靜有常,剛柔斷矣。(3)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4)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雷。(5)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6)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7)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8)

注釋:

(1)系辭:系,古字作毄,有系屬義。辭,本作辭,即詞,有說義。系辭本義是系辭於卦爻之下。案《系辭》:「系辭焉以斷吉凶。」「系辭焉以盡其言。」即是其正。此處以「系辭」為名。乃指系在《 周易 》古經後面的文辭,為《十翼》之一。它是《 周易 》的通論:追述易之起源,推論易之作用,兼釋卦義以補《彖》、《象》、《說卦》之不足,並言明占筮方法等。《系辭》分章,先儒多有不同:馬融、荀爽、姚信等分上篇為十三章,虞翻分為十一章,周氏、 孔穎達 等分為十二章,陸德明分為七章, 李心傳 分為十五章,王 申子 分為十六章。今從馬融等分法,《系辭》下篇一般分為十二章。

(2)尊:高,貴。天陽氣輕清在上,故曰尊。卑:下,賤。又作「埤」,卑,埤通。地陰氣濁重在下,故曰卑。定:謂定其方位。以:已。《 國語 .晉語》「吾以除之矣」即其證。陳:列。

(3)動靜有常:此指天地自然而言,天運轉不已,故曰動;地凝重不移,故曰靜。常:規律。天動地靜之說,戰國時代極為普遍。如《 莊子 .天道篇》:「其動也天,其靜也地。」剛柔:剛謂奇畫以象陽,柔謂耦畫以象陰。斷:分,判。

(4)方:先儒多解為方所、道、理、行蟲動物類等,然以上諸說似皆不妥。通觀此段文意,「方」在此應解作「事」。《象》之《復》「後不省方」句, 王弼 註:「方,事也。」即其證。象:天象,日月星辰。形:地形,山川草木。變化:天時變,故在天為「變」;變,熹平石經作「辯」,由成象到成形辨其化,可備一說。坤化成物,故在地為「化」。見:顯現。

(5)剛柔相摩:乾剛坤柔之畫相互摩盪而成八卦,即《說卦》所謂乾三陽坤三陰相互作用而生「六子」。摩:旋轉。此指切摩。八卦相盪:八卦相互滌盪而運動。盪,又作「盪」。《 釋名 》:「盪,盪也。」此有推移之義。鼓,通「郭」。《 風俗通義 .聲音篇》:「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萬物郭皮甲而也,故謂之『鼓』」。所以鼓有「動」之義。霆:雷之餘氣。《 穀梁傳 》:「雲雷者何?霆也。」潤,滋。

(6)乾道:即陽道。男:陽性事物,即《說卦》所謂「長男」、「中男」、「少男」。坤道:即陰道。女:陰性事物,即《說卦》所謂「長女」、「中女」、「少女」。

(7)知,先儒多訓為「主」、「為」。筆者管見,由《彖》釋《乾》稱「萬物資始」考之,此「知」就應解作「資」,「資」、「知」音近互假耳。作:一本作「化」。筆者以為,由上文「乾資大始」考之,此處「坤作成物」之「作」,當訓為「為」,即化生。易:平直,無所難。馬其昶雲:「易者易直也。光體渾同虛空,普徧群物,故曰易。《 爾雅 》『平、均、夷、弟,易也』。注雲:皆謂易直,此可識易之訓也」。案《系辭》:「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故馬氏之說極是。簡能:簡約之能。先儒有謂作「簡從」者,上下文「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考之,此解可備為一說。簡,簡約而不繁。

(8)易簡:平易簡約。成位乎其中:人得天地之理,位於天地之中。位,居位。

今譯:

天尊貴(於上),地卑賤(於下),乾坤(由此)確定。卑下高上已經陳列,貴賤之位確立。(天地)動靜有其常規,(陽)剛(陰)柔即可斷定。萬事以其類相聚,萬物以其群相分,(這樣)吉凶便產生了。在天形成象,在地生成形,(因而)變化就顯現了,所以剛柔相互切摩,八卦互相推移。以雷霆鼓動,以風雨滋潤,日月運行,寒暑交替。乾道成就男性(事物),坤道成就女性(事物)。乾資主(萬物)初始,坤化生成萬物。乾以平直資主,坤以簡約順從。易,則是易資主;簡,則是易順從。平直資主則有親附,簡易順從則有功效。有親附則可長久,有功效則可廣大。可長久才是賢人的德性,可廣大才是賢人的事業。(因此)易簡而天下之理可得,天下之理可得而成位於(天地)之中。

G. 《周易外傳·系辭上傳》翻譯 無其器則無其道,,,非器則道無所寓

沒有器物,就沒有道。器是承載道的,沒有器的話,道就沒有寄託。

H. 求《周易·系辭》全文及翻譯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幹道成男,坤道成女。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聖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者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干,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干,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號啕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像兩,掛一以像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干》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干,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像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乾坤,其《易》之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I. 解讀易經系辭上傳第一二章

解讀易經系辭上傳第一章和第二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現矣。

乾非常高貴,坤非常謙卑。有了乾坤,就開辟了天地,一個高遠的天,一個切近的地。自然的陳列在那裡。物質世界的一切萬物有動有靜,不斷變化,但在變中都有它自然的規律。都可以用陽剛和柔順去判斷他(這提到了乾坤兩卦特點,也暗示了易經陰陽之道)。地方不同,所生長的萬物也不相同,就會形成不同群體,不同的群體產生就會有利益沖突,吉凶也就會產生。但所有的萬物在變化時都會在天上呈現出現象,在地上就會顯示出結果(孔子提到了因果法則),這說明地上的萬物和天上的現象是密切相關的。

第一節孔子講了構成整個世界的原理,生命的本源,天地萬物之間關系和相輔相成的變化規律。

第二章  設卦觀像

聖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解讀:聖人透過設定八卦這個符號,觀察自然界的現象。每個卦下面有文辭,是對卦加以文字解釋的。用這個自然現象加以人文思想的解釋,使我們明白了吉凶。天底下無論什麼事,不是吉就是凶,不是好就是壞。那吉凶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兩種正反力量相互推動,互相滌盪產生的,剛就是陽,柔就是陰,例如矛盾,事實上是互相推盪的一種現象。宇宙間的兩個現象,一個是吉,一個凶。吉凶是人們假設的,天地間沒有所謂絕對的吉凶,都是人為定義的,沒有絕對的是非和好壞,這是人類心理相對的一種判斷和反應。吉凶也是一種心理現象,一種得到和失去的心理現象。易經的八八六十四卦,就是告訴我們四種現象,吉凶悔吝。人生也是這四個現象。所謂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孕育世界這個萬有的力量,西方叫上帝,佛家叫如來,道家稱謂道,哲學家叫本體,易經稱為太極。

人文世界的一切現象,一切心理離不開這四種"吉凶悔吝"。吉就是好,凶就是壞。悔就是後悔,煩惱,吝就是困難,四個之中只有一個吉是好的,其餘三個都有不順的成分。所以人只要有思想,就會有煩惱,心理上就會有得失,得到了高興,失掉了就痛苦,憂慮,煩惱。

剛就是陽,柔就是陰,白天屬陽,夜間就是陰。晝夜是地球轉動而產生的現象,很自然的現象。

每個卦都有六個爻,爻就是交的意思,彼此交互的關系。什麼叫三級呢?就是天地人。中國文化的特點就是上曰天,下曰地,中曰人。這個天地人三極,三極中任何一爻動就產生六爻,六爻變動就產生相對的力量,就有了陰陽。這個「道"在這地方講的是原理,天地人的原理。

君子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居就是平常,所居就是平安、心安理得。心安後那個道理——真理就自然產生出來了。

易經八八六十四卦何以這樣的排列?你懂得了這個原理,就懂得人生了。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易經的每一爻下面的一句話就是爻辭。爻辭包含了大自然的物理哲學,人生哲學,政治哲學等等。

這一節孔子告訴我們,學了易經的好處,第一個好處:學了易經,我們便心裡很安詳,少煩惱,少痛苦,就會體悟易經中所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剛柔互換等之道理,而能處之泰然。第二個問題,是我們學易經的態度,不要那麼嚴肅,讓我們要以很輕松的心情去研究爻辭。

「是故居則觀其像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與不利。"這是告訴我們靜下心來來,觀看事物發生的現象,再看爻下面的辭句,就會找出其中的道理。事物發生變化,動的時候你觀察易經的現象變化,並玩味占卜其吉、凶的一些變化與道理,因此而能把握住進退、動靜、趨退等的原則。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這句話說明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他力能夠幫助你。你首先需要靠自己,自助者天才會保佑你,唯有自己先站出來,自己幫助自己。今天這個"天"代表他力給你的感覺,來自他力給你的一切就叫感應,有感就有應,所以自己能夠自立起來,那麼上天才能來感應你,如果你自己站不起來,躺在地上,我扶你一把你會走了,如果我放了手,你又躺下去,下一次我再也不幹了,只好讓你永遠的躺在地上,所以人要自助才能天助,能夠自立自強的人才能大吉大利。

由此我們知道,易經告訴我們人生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裡,你內在自立自強了才會有外力協助你,就沒有什麼事是不吉利的了。

乾卦是易經的首卦,首先強調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人生最好的狀態,是永遠天天向上尚在努力的狀態。天,只會幫助那些靠自己努力的人,更會幫助那些沒有傘,必須努力奔跑的人,特別眷顧那些超常努力,想要改變自己命運的人,所以一切皆靠自己,自己不努力,再求神拜佛,也沒有用!

靠自己,唯有很好地努力,才能感動天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成大事者必靠自己,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一切,皆可以靠自己,因為一切資源,都在我們自己的手裡,連佛都在我們的自性之中,開發內在的巨大潛能,徹底喚醒生命的靈性,就能夠創造人間所有的輝煌!

J. 《易經》系辭上傳詩解2觀象玩辭知悔無咎

《易經》系辭上傳詩解2觀象玩辭知悔無咎

題文詩:

聖人設卦,法天擇地,觀象系辭,而明吉凶,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吉凶也者,失得之象;

悔吝也者,憂虞之象;變化也者,進退之象;

剛柔也者,晝夜之象.六爻之動,三極之道.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易之序也;所樂而玩,

爻之辭也.君子真情,有動有靜,動靜適時,

居則觀象,而玩其辭,動觀其變,而玩其占,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彖者言象,爻者言變.

吉凶也者,言其失得.悔吝也者,言其小疵.

無咎也者,善補過也.列貴賤者,存乎其位;

齊辨小大,存乎其卦;辯吉凶者,存乎其辭;

憂悔吝者,存乎纖介;震懼無咎,存乎其悔.

卦有小大,辭有險易.易辭也者,各指所之.

君子戒慎,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二)

聖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凶,(1)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2)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3)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4)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5)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6)

〔注釋〕

(1)卦:指六十四卦。象:卦象。系辭:於卦爻之後系屬其文辭,在此句「吉凶」之後「虞本更有悔吝二字」(《釋文》)。以上下文義考之,似當以虞說為是。

(2)吉凶:善惡。吉,善。凶,惡。悔吝:悔難。悔,恨(改正錯誤,凶變吉)。吝,通「遴」,行難(堅持不改,吉變凶)。虞,度,歡虞。吉凶悔吝,為《易》之辭。失得憂虞,為人之事,故吉象得,凶象失,悔象憂,吝象虞。

(3)變化:指六爻之變化。亦即《系辭》所謂「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爻者,言乎變者也」。進退:由爻之變化而產生。陽動為進,陰動為退。剛柔:指陰陽二畫,陽剛為「—」,陰柔為「--」。

(4)三極:三才,即天地人。八卦有三畫,上畫象天,下畫象地,中畫象人。六爻兼三才故初二為下象地,三四為中象人,五上為上象天。

(5)居:靜處。安:依。序:次序。虞翻認為當作「象」。依據下文「君子居則觀其象」,故認為作「象」為勝。然案之《系辭》,「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成列即《易》之序也。且「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價,震無咎者存乎悔。……」此皆「易之序」也。玩:一本作「耫」,有玩味、玩習之義。《 列子 ?黃帝篇》「吾與若玩其文也久矣」。張湛註:「玩,習也。」樂:一本作「變」,案下文「動則觀其變」,「爻者言乎變者也」,似從「變」為是。

(6)此引《大有》上九爻辭。佑:保佑。

〔譯文〕

聖人設置易卦,觀察其象而系之文辭,以明示吉凶,(陽)剛(陰)柔相互推移而產生變化。所以(《易》辭)吉凶,為失得之象;悔吝,為憂虞之象。變化,為進退之象;(陽)剛(陰)柔,為晝夜之象。六爻的變動,含有(天地人)三才之道。所以閑居而依者,是卦的次序;喜樂而玩習者,是(卦)爻的文辭。因 此君子閑居時則觀察卦象,而玩味其文辭;行動時則觀察卦爻的變化,而玩味其筮占。所以「自有上天保佑,吉祥而無不利」。

(三)

緣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①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②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③

〔注釋〕

①彖:「材」,材通裁,故有裁斷之義,此指彖辭。言:說明。象:指一卦之象。爻:指爻辭。變:指剛柔兩畫的變化。

②小疵:小瑕。列:分布。位:六爻之位。齊:正定。大小:指卦而言,陽卦大,陰卦小。辭:爻辭。介:微小。此指「悔吝」處「吉凶」之間細小界限。震:驚懼。

③險:凶惡。易:平易:此即善吉。之:適。

〔譯文〕

彖辭,是說明卦象的;爻辭,是說明(陰陽爻畫)變化的;吉凶,是說明事務失得的;悔吝,是說明有小的過失。無咎,是說明善於補求過失。所以貴賤的分列,存在於所處的爻位;齊定其小大,存在於各卦之中;辯別吉凶,存在於卦多辭中;憂慮悔吝,存在於(吉凶之間)細小的界限;戒懼而無咎,存在於能夠悔改。因此卦有(陰陽)大小,辭有凶險平易,《易》辭,就各有所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