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系辭上傳第一章結語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系辭上傳第一章結語

發布時間: 2022-11-28 02:17:11

⑴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是什麼意思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意思是:天地間萬事萬物莫不由卑下以至高大,雜然並陳,《易經》中六爻貴賤的位置,亦依序而排定了。

一、出處

出自《系辭》第一章。

二、原文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三、釋義

天尊貴在上,地謙卑在下,《易經》中乾為天為高為陽,坤為地為低為陰的象徵就定了。天地間萬事萬物莫不由卑下以至高大,雜然並陳,《易經》中六爻貴賤的位置,亦依序而排定了。天地間萬事萬物動極必靜,靜極必動,動靜有一定的常態,《易經》中陽剛陰柔,陽極生陰,陰極生陽的道理也就由是斷定,斷然可知了。

與小人做相同的惡事,則凶就產生了。天產生了日月星辰晝夜晦冥的現象,地產生了山川河嶽動植高下諸般的形態,而人世間的萬事萬物的變化都錯綜復雜。因此在宇宙間,陰陽的兩方在不停地切換變化,代表八種天地間的八個基本物象的八卦,也在不停地相與鼓動變化,所以產生了宇宙萬物。

坤為地為母為陰,是構成女性的象徵。乾為天,代表時間,故知天地之大始;坤為地表示空間,所以能作成萬物。乾為天昭然運行於上而晝夜攸分,是容易讓人了解的,坤為地渾然化為萬物,是以簡易為其功能的。容易則易於知解,簡易則容易遵從。

人容易被別人了解就會有人來親附,容易遵從,則行之有功。有人親附就可以長久,有能成功就可以創造偉大的事業。但是《易經》的道理就是如此簡易,而且能包含天下的道理,能了解天下的道理,就能與天地同參,從而成就不朽的名位了。

(1)系辭上傳第一章結語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及作者

系辭,一般上是指《易傳·系辭》或《周易·系辭》。歐陽修懷疑《系辭》、《文言》和《說卦》以下非孔子作,依然認為《彖傳》和《象傳》出於孔子之手。

二、賞析

《系辭》對《易經》的基本原理進行了創造性的闡述和發揮,它把中國古代早已有之的陰陽觀念,發展成為一個系統的世界觀,用陰陽、乾坤、剛柔的對立統一來解釋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的一切變化。

它特別強調了宇宙變化生生不已的性質。又提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發揮了「物極必反」的思想,強調提出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又以「保合太和」為最高的理想目標,繼承了中國傳統的重視和諧的思想。

《系辭》肯定了「《易》與天地准」,認為易卦包羅萬象,囊括了一切變化法則。將以箸求卦的過程理論化,實際涵含著宇宙生成論,對後來的思想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⑵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什麼意思如題 謝謝了

意思是:國君不保密,則失去臣自。臣自不保密,則失去身命,機密的事情不保密,則造成災害。

原文:「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出處:《周易》節卦關於「初九」的爻辭:

釋義:孔子說:「之所以總有『亂』發生,其亂之源往往是由言語引發的。國君說話不慎密則失信於臣子,臣子說話不慎密則災殃及身,謀劃事情不慎密則造成禍害。所以,君子處事說話謹守慎密,不亂出去,也就不會亂說話。

(2)系辭上傳第一章結語擴展閱讀

《易經》「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原文:「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原意指「包容蒙昧,自然會帶來好運;迎娶媳婦這件事是好兆頭;兒子可以承擔家業了」。

釋義:實際上這句話是想說明「每個人都是從懵懂到成熟,對別人的過錯不要過於追究,正如孔子一以貫之的道正是『寬恕』二字。很多時候,寬恕別人,也是在救贖自己。自古婆媳都是天敵,但如果作為長輩的婆婆能有一顆寬恕之心,那麼贏娶媳婦後,兩個人可以一起持家有道。

沒有了後顧之憂,男人們才能把專注力投入到事業中,從而承擔起養家的重任」。從此可見,這些為人處事、家庭相處的道理古人早已經告訴我們了,只是今人沒有去學習,所以才導致了那麼多問題的產生。

⑶ 要易傳的全文

易 傳

系辭上傳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幹道成男,坤道成女。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第二章

聖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大小,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第四章

易與天地准,是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第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干,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第六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干,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第八章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乎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號啕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初六,其用白茅。無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捋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捋而後褂。干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其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知神之所為乎。」

第十章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與於此?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機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機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干,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行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儰,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乾坤其易之蘊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系辭下傳

第一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地之動,貞夫一者也。夫干,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魁頹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第二章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使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羲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第三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財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第四章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聖也。易曰:「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耶?」易曰:「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屨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於苞桑。」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用也。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無只悔。元吉。」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耶!」干,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第七章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履以和行,謙以制澧,復以自知,恆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第八章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第九章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也。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第十章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第十一章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第十二章

夫干,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雲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往知來。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說卦傳

第一章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第二章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第三章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第四章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干以君之,坤以藏之。

第五章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干,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干;干,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第六章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撓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第七章

干,健也。坤,順也。震,動。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第八章

干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

第九章

干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第十章

干,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第十一章

干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於地也為黑。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為大塗,為長子,為決躁,為蒼筤竹,為葦,其於馬也為善鳴,為馵足,為作足,為的顙,其於稼也為反生,其究為健,為蕃鮮。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為工,為白,為長,為高,為進退,為不果,為臭,其於人也為寡發,為廣顙,為多白眼,為近利市三倍,其究為躁卦。坎為水,為溝瀆,為隱伏,為矯輮,為弓輪,其於人也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為血卦,為赤,其於馬也為美脊,為亟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曳,其於輿也為多眚,為通,為月,為盜,其於木也為堅多心。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胄,為戈兵,其於人也為大腹。為乾卦,為鱉,為蟹,為蠃,為蚌,為龜,其於木也,為科上槁,艮為山,為徑路,為小石,為門闕,為果蓏,為閽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喙之屬,其於木也,為堅多節,兌,為澤,為少女,為巫,為口舌,為毀折,為附決,其於地也,為剛鹵,為妾,為羊。

序卦傳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至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有無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遯,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有夬,夬者,決也,決必有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雜卦傳

干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時也,無妄,災也,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賁,無色也,兌見,而巽伏也,隨,無故也,蠱則飭也,剝,爛也,復,反也,晉,晝也,明夷,誅也,井通,而困相遇也,咸,速也,恆,久也,渙,離也,節,止也,解,緩也,蹇,難也,睽,外也,家人,內也,否泰,反其類也,大壯則止,遯則退也,大有,眾也,同人,親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過,過也,中孚,信也,豐,多故也,親寡,旅也,離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處也,需,不進也,訟,不親也,大過顛也,姤,遇也,柔遇剛也,漸,女歸待男行也,頤,養正也,既濟,定也,歸妹,女之終也,未濟,男之窮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⑷ 求<易經>系辭上傳的注釋和翻譯

系辭上(1)

(一)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2)動靜有常,剛柔斷矣。(3)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4)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雷。(5)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6)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7)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間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8)

注釋:

(1)系辭:系,古字作毄,有系屬義。辭,本作辭,即詞,有說義。系辭本義是系辭於卦爻之下。案《系辭》:「系辭焉以斷吉凶。」「系辭焉以盡其言。」即是其正。此處以「系辭」為名。乃指系在《周易》古經後面的文辭,為《十翼》之一。它是《周易》的通論:追述易之起源,推論易之作用,兼釋卦義以補《彖》、《象》、《說卦》之不足,並言明占筮方法等。《系辭》分章,先儒多有不同:馬融、荀爽、姚信等分上篇為十三章,虞翻分為十一章,周氏、孔穎達等分為十二章,陸德明分為七章,李心傳分為十五章,王申子分為十六章。今從馬融等分法,《系辭》下篇一般分為十二章。

(2)尊:高,貴。天陽氣輕清在上,故曰尊。卑:下,賤。又作「埤」,卑,埤通。地陰氣濁重在下,故曰卑。定:謂定其方位。以:已。《國語·晉語》「吾以除之矣」即其證。陳:列。

(3)動靜有常:此指天地自然而言,天運轉不已,故曰動;地凝重不移,故曰靜。常:規律。天動地靜之說,戰國時代極為普遍。如《莊子·天道篇》:「其動也天,其靜也地。」剛柔:剛謂奇畫以象陽,柔謂耦畫以象陰。斷:分,判。

(4)方:先儒多解為方所、道、理、行蟲動物類等,然以上諸說似皆不妥。通觀此段文意,「方」在此應解作「事」。《象》之《復》「後不省方」句,王弼註:「方,事也。」即其證。象:天象,日月星辰。形:地形,山川草木。變化:天時變,故在天為「變」;變,熹平石經作「辯」,由成象到成形辨其化,可備一說。坤化成物,故在地為「化」。見:顯現。

(5)剛柔相摩:乾剛坤柔之畫相互摩盪而成八卦,即《說卦》所謂乾三陽坤三陰相互作用而生「六子」。摩:旋轉。此指切摩。八卦相盪:八卦相互滌盪而運動。盪,又作「盪」。《釋名》:「盪,盪也。」此有推移之義。鼓,通「郭」。《風俗通義·聲音篇》:「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萬物郭皮甲而也,故謂之『鼓』」。所以鼓有「動」之義。霆:雷之餘氣。《穀梁傳》:「雲雷者何?霆也。」潤,滋。

(6)乾道:即陽道。男:陽性事物,即《說卦》所謂「長男」、「中男」、「少男」。坤道:即陰道。女:陰性事物,即《說卦》所謂「長女」、「中女」、「少女」。

(7)知,先儒多訓為「主」、「為」。筆者管見,由《彖》釋《乾》稱「萬物資始」考之,此「知」就應解作「資」,「資」、「知」音近互假耳。作:一本作「化」。筆者以為,由上文「乾資大始」考之,此處「坤作成物」之「作」,當訓為「為」,即化生。易:平直,無所難。馬其昶雲:「易者易直也。光體渾同虛空,普徧群物,故曰易。《爾雅》『平、均、夷、弟,易也』。注雲:皆謂易直,此可識易之訓也」。案《系辭》:「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故馬氏之說極是。簡能:簡約之能。先儒有謂作「簡從」者,上下文「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考之,此解可備為一說。簡,簡約而不繁。

(8)易簡:平易簡約。成位乎其中:人得天地之理,位於天地之中。位,居位。

今譯:

天尊貴(於上),地卑賤(於下),乾坤(由此)確定。卑下高上已經陳列,貴賤之位確立。(天地)動靜有其常規,(陽)剛(陰)柔即可斷定。萬事以其類相聚,萬物以其群相分,(這樣)吉凶便產生了。在天形成象,在地生成形,(因而)變化就顯現了,所以剛柔相互切摩,八卦互相推移。以雷霆鼓動,以風雨滋潤,日月運行,寒暑交替。乾道成就男性(事物),坤道成就女性(事物)。乾資主(萬物)初始,坤化生成萬物。乾以平直資主,坤以簡約順從。易,則是易資主;簡,則是易順從。平直資主則有親附,簡易順從則有功效。有親附則可長久,有功效則可廣大。可長久才是賢人的德性,可廣大才是賢人的事業。(因此)易簡而天下之理可得,天下之理可得而成位於(天地)之中。

返回頁首

--------------------------------------------------------------------------------

(二)

聖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凶,(1)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2)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3)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4)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5)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6)

注釋:

(1)卦:指六十四卦。象:卦象。系辭:於卦爻之後系屬其文辭,在此句「吉凶」之後「虞本更有悔吝二字」(《釋文》)。以上下文義考之,似當以虞說為是。

(2)吉凶:善惡。吉,善。凶,惡。悔吝:悔難。悔,恨。吝,通「遴」,行難。虞,度。吉凶悔吝,為《易》之辭。失得憂虞,為人之事,故吉象得,凶象失,悔象憂,吝象虞。

(3)變化:指六爻之變化。亦即《系辭》所謂「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爻者,言乎變者也」。進退:由爻之變化而產生。陽動為進,陰動為退。剛柔:指陰陽二畫,陽剛為「—」,陰柔為「- -」。

(4)三極:三才,即天地人。八卦有三畫,上畫象天,下畫象地,中畫象人。六爻兼三才故初二為下象地,三四為中象人,五上為上象天。

(5)居:靜處。安:依。序:次序。虞翻認為當作「象」。依據下文「君子居則觀其象」,故認為作「象」為勝。然案之《系辭》,「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成列即《易》之序也。且「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價,震無咎者存乎悔。……」此皆「易之序」也。玩:一本作「翫」,有玩味、玩習之義。《列子·黃帝篇》「吾與若玩其文也久矣」。張湛註:「玩,習也。」樂:一本作「變」,案下文「動則觀其變」,「爻者言乎變者也」,似從「變」為是。

(6)此引《大有》上九爻辭。佑:保佑。

今譯:

聖人設置易卦,觀察其象而系之文辭,以明示吉凶,(陽)剛(陰)柔相互推移而產生變化。所以(《易》辭)吉凶,為失得之象;悔吝,為憂虞之象。變化,為進退之象;(陽)剛(陰)柔,為晝夜之象。六爻的變動,含有(天地人)三才之道。所以閑居而依者,是卦的次序;喜樂而玩習者,是(卦)爻的文辭。因此君子閑居時則觀察卦象,而玩味其文辭;行動時則觀察卦爻的變化,而玩味其筮占。所以「自有上天保佑,吉祥而無不利」。

返回頁首

--------------------------------------------------------------------------------

(三)

緣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①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②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③

注釋:

①彖:「材」,材通裁,故有裁斷之義,此指彖辭。言:說明。象:指一卦之象。爻:指爻辭。變:指剛柔兩畫的變化。

②小疵:小瑕。列:分布。位:六爻之位。齊:正定。大小:指卦而言,陽卦大,陰卦小。辭:爻辭。介:微小。此指「悔吝」處「吉凶」之間細小界限。震:驚懼。

③險:凶惡。易:平易:此即善吉。之:適。

今譯:

彖辭,是說明卦象的;爻辭,是說明(陰陽爻畫)變化的;吉凶,是說明事務失得的;悔吝,是說明有小的過失。無咎,是說明善於補求過失。所以貴賤的分列,存在於所處的爻位;齊定其小大,存在於各卦之中;辯別吉凶,存在於卦多辭中;憂慮悔吝,存在於(吉凶之間)細小的界限;戒懼而無咎,存在於能夠悔改。因此卦有(陰陽)大小,辭有凶險平易,《易》辭,就各有所指向。

返回頁首

--------------------------------------------------------------------------------

(四)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①。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②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③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④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⑤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⑥。

注釋:

①易:《周易》所包含道理,即易理。准:等同、齊平。彌綸:包羅,遍論。彌,徧。綸,本指青絲綬。此通「論」。

②幽明:幽暗光明。原始反終:由事物開始返歸到事物的終結。原,推究。反,一本作「及」,此訓為「返」。

③精氣為物:陰陽精靈之氣聚則物成其形。精氣,指陰陽精靈之氣。遊魂為變:氣之游散而物變其故。遊魂,氣之游散。陽氣曰魂,以上下文思之,精氣指神,遊魂指鬼。鬼神:陰陽之氣屈伸變化。鬼:歸,即氣之屈而歸,物終氣歸曰鬼。神:伸,即氣之伸而至,物生氣伸曰神。

④違:違背。濟,助。旁,徧。《廣雅》:「旁,廣也,大也。」《周禮·春官·男巫》:「旁招以茅。」賈公彥疏:「旁,謂四方。」王引之曰:「謂徧招於四方也。」流:《釋文》「京作留」。樂天:順行天道。知命:知性命之理。安土:安居坤土。敦:篤厚。仁,愛。《墨子·經說下》:「仁,仁愛也。」

⑤范圍:包括,法周。范,鑄金之范,引申為法:圍,匡郭,周圍,「范圍」,今人黃沛榮解作籠罩,其說甚是。不過:漢儒釋此為乾坤消息法周天地變化而不過於十二辰。然由上下文思之。此「不過」恐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因無其它證據,故此仍依漢人之說。曲:本義為器受物之形。成:當為盛。曲成,即受盛。不遺:不遺失細微。

⑥晝夜之道:指陰陽剛柔之道。《系辭》:「剛柔者。晝夜之象。」方:處所。體,固定形體。

今譯:

《易》道與天地等同,所以能包羅天地之道,仰首以觀看天文,俯首以察看地理,所以知曉幽明變化的原故。由事物開始返歸到事物終結,因而知曉死生的學說。精氣聚合而生成物形,遊魂(氣散)導致(物形)變化。因此可知鬼神的情狀。(易)與天地相似,所以不違背(天地的規律)。知道周圍萬物而以其道成就天下,所以不會有過失。遍行而不停留,順應天道,知曉性命之理,因而不會憂愁。安居坤土,敦厚而施仁德,故能夠愛民。籠罩天地變化而不超過(十二辰),承盛萬物而不遺失(細微),通達晝夜變化之道而極其睿知,故(陰陽)神妙變化無一定處所,而易道亦無固定的形體。

返回頁首

--------------------------------------------------------------------------------

(五)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道,善也;成之者,性也。①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這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②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③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④

注釋:

①繼:秉受,繼續。成:生成,成就。性:天性、本性。朱熹曰:「所以發育萬物為繼『善』,萬物各正其性命為『成』性。」(《語類》)

②知,智。鮮,少。顯,顯現。諸,之於。用,功用。鼓,動(解見上「鼓之以雷霆」注)。至,極。

③富有:無所不備。日新:變化不息,日日增新。生生:陰陽相互變化而不窮。成象:生成天象。效法:效地之形。法即形。項安世曰:「古語『法』皆謂『形』,《系辭》皆以『形』對『象』。」

④極數:窮極蓍策之數。占,筮占。通變:即變通,指變化而通達、趨時而利。陰陽不測:陰陽變化迅速微妙而不可測度。

今澤:

一陰一陽(互變)叫做道,秉受(其道)的,為善;順成(其道)的,為性。仁者看見(道)的仁便稱道為仁,智者看見(道)的智便稱道為智。百姓日用(其道)卻不知道。所以君子之道已很少見了。顯現道的仁德(於外),潛藏道的功用(於內),鼓動萬物(生長)而不去與聖人同憂慮,(造就萬物)盛德大業(完備)至極呀!富有叫做大業,日新叫做盛德。(陰陽變化)生生不已叫做易,成(天)象為乾,效(地)形為坤,窮極蓍策之數預知未來叫做占,通達變化的叫做事,陰陽(變化)不可測度叫做神。

返回頁首

--------------------------------------------------------------------------------

(六)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①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②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③

注釋:

①廣:寬廣。坤為廣。大:盛大。乾為大。御:止。邇:近。正:定。

②專:一本作「塼」,專、塼二者通,此當訓為「圜」。《說卦》「乾為圜」即其證。直:剛直。翕:閉合。辟:開。

③配:匹配。變通:變化通達。易簡:指「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即易知易從謂易簡。至:大。

今譯:

這易道寬廣呵,盛大呵!要說它遠,則無所窮止,要說它近,則寧靜而方正,要說天地之間則(萬物)具備。這乾,靜止時圓圜,運動時開辟。所以廣生(萬物)。(易道)廣(生)大(生)與天地相配合,變化通達與四時相配合,陰陽之義可以與日月相配合,是易道簡約的善性與至大的德性相配合。

返回頁首

--------------------------------------------------------------------------------

(七)

子曰:①「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②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③

注釋:

①子曰:《系辭》、《文言》所謂「子曰」,乃指孔子,然「子曰」所引是否真為孔子言論,已無從考證。

②知,即智。禮,禮儀。一本作「體」,「禮」、「體」相通。

③存存:常在。《爾雅·釋訓》:「存存,在也。」阮元曰:「存存,在也。如孟子說『存其心,養其性也』」。道:所由之路,乾陽為道。義:所處之宜,坤陰為宜。

今譯:

孔子說:「易,其道至極!易道,聖人用之增崇其德而廣大其業。智慧崇高禮儀謙卑,崇高效法天,卑下效法地。天地設定位置,而易道運行於其中。成物之性常存,(陰陽)道義之門。

返回頁首

--------------------------------------------------------------------------------

(八)

聖人有以見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①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②系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③「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④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⑤「同人先號啕而後笑。」⑥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⑦

注釋:

①賾:古本作「嘖」,本義是指口裡說話雜亂。此指事物繁雜。擬:比擬,摹仿。諸:之於。形:形態,形狀。容:容貌。宜:相稱,適宜。

②會通:會合交通。典禮:一本作「等禮」。此指典章禮儀。

③惡:厭惡。一本作「亞」,古者惡、亞二字通。先儒有訓「亞」為次第者,亦可備為一說。議:一本作「儀」,通觀上下文義,「儀」與「擬」對舉,當作「儀」為是。儀,仿效。

④此引《中孚》九二爻辭。其意為:母鶴在樹蔭下鳴叫,其子應聲而和。(若)我有美酒,我願與你共同分享。陰,通蔭。和,應和。爵:古代飲酒器,此指酒。靡:系戀,分享。

⑤此釋《中孚》九二爻辭,君子居其室:九二居內卦,以象君子居其家室,九二為陽爻,故為君子。言:言語。九二居《中孚》下兌之中,故曰言。樞:戶樞,即門軸。機:弩機。

⑥此引《同人》九五爻辭。其意為:與人同志,先哭後笑。同人:即同仁。號啕:啼哭。

⑦此釋《同人》九五爻辭。默:不語。利:銳利。臭:通嗅,即氣味。

今譯:

聖人因見天下事物繁雜,從而比擬其形狀容貌,象徵其事物所宜,所以就叫做卦象。聖人因見天下事物的變動,從而觀察其會合與交通,以推動其典章禮儀,並附之文辭以斷其吉凶,所以就叫做爻。述說天下事物至為繁雜而不會厭惡,指出天下事物變動至極而不會雜亂。比擬後發表言論,仿效後而行動,通過比擬仿效以成就其變化。「鶴鳴於樹蔭,其子和而應之,我有好酒,我與你共享。」孔子說:「君子居於室,口出善言,千里之外的人都響應,況且近處呢!君子居於室,口出不善言,千里之外的人都違抗,況且近處呢!言語出於身,影響於民,行動發生在近處,而顯現於遠處。言行,這是君子的門樞和弩機。樞機在發動時,主宰著榮辱(的變化)。言行,君子是可以用它來驚動天地的,怎可不慎重呢?」「與人同志,先號哭而後笑。」孔子說:「君子之道,或出行或居處,或沉默或言語,二人同心,其力量可以斷金。同心的言語,氣味相投香如蘭草。」

初六,「藉用白茅,無占。」①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以往,其無所失矣」。②「勞謙君子有終,吉。」③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④「亢龍有悔。」⑤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⑥「不出戶庭,無咎。」⑦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子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⑧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注釋:

①此引《大過》初六爻辭,其意為:用白茅鋪地(擺設祭品)無咎。藉:鋪墊。茅:茅草。

②此釋《大過》初六爻辭。苟,助詞。王引之曰:「苟,猶但也。」錯:措。有放置之義。慎:謹慎。薄:猶輕,斯:此。術:道。「慎斯術」,一本作「順斯術」,有訓「慎」為遵循者,可備一說。

③引《謙》九三爻辭,其意為:有功勞而又謙虛,君子則有好的結果,吉利。

④此釋《謙》九三爻辭。伐:誇。德:得。《管子·心術上》:「故德者,得也。」厚:篤厚。功下人:有功勞而卑下於人。致:推致。

⑤引《乾》卦上九爻辭。亢,窮極。

⑥此釋《乾》上九爻辭。貴而無位:《乾》上九之陽處上為貴,上九窮極失位故無位。高而無民;上九居卦上故曰高,六爻皆無陰,故無民。

⑦引《節》初九爻辭。

⑧此釋《節》初九爻辭。階:《釋文》:「姚本作機」,考《渙》卦九二爻:「渙奔其機。」帛書《易經》作「階」,故階機互通。此處應解為契機。密:隱密。幾事:幾微之事。

⑨此釋《解》六三爻辭。乘:古時指車輛。引申為乘坐。小人乘君子之器:小人乘坐君子的交通器具。小人,古代統治者對下層人民的蔑稱,後指不正派或見聞淺薄之人。君子,指有德才之人。從卦象看,陽為君子,陰為小人,《解》六三以陰居陽位,故有「小人乘君子之器」之象。慢:驕慢。誨:教。冶:鄭、陸、虞、姚、王肅作「野」,《太平廣記》引作「蠱」,「野」、「冶」皆「蠱」之假借。(詳見李富孫的《易經異文釋》)。鄭玄曰:「飾其容而見於外曰野。」(《後漢書》注)

今譯:

初六:「用白色茅草鋪地(擺設祭品),無災。」孔子說「(祭品)直接放在地上就可以了,再用茅草鋪墊(以示其敬),還能有什麼災呢?已經是非常慎重了,茅草作為物雖然很輕薄,但作用重大,能謹慎地用這套禮術行事,就不會有所失了。」「有功勞而謙虛,君子有好的結局,吉利。」孔子說:「有功勞而不誇耀,有功績而不貪得,太厚道了。所說的是有功勞而能禮下於人。德講究要盛大,禮講究要恭敬,所謂謙,就是以恭敬而保存其祿位呵!」「龍飛過高處則有悔。」孔子說:「尊貴而無實際的職位,高高在上而失去民眾,賢人在下位而無所輔助,所以一行動就有悔。」「不出門戶庭院,無咎災。」孔子說:「禍亂的產生,是以言語為契機。國君(說話)不機密而失掉大臣,大臣(說話)不機密則有殺身之禍。機微這事不保密則妨害事情的成功,所以君子謹重守機密而不輕易出言。」孔子說:「作《易》的人,大概很了解盜寇吧!《易》說:『以肩負物而又乘車,以至招來盜寇來打劫。』以肩負物,這是小人做的事情;車乘,是君子(使用的)器具,小人乘坐君子的器具,所以盜寇想來搶奪他,對上驕慢而對下暴虐,盜寇想來討伐,懶於收藏財富是教盜寇來搶,打扮妖艷是引誘盜寇來姦淫。《易》說:『以肩負物而又乘車,招致了盜寇』(說的是)自己招來盜寇。」

返回頁首

--------------------------------------------------------------------------------

(九)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①。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②。大衍之數五十③,其用四十有九④。分而為二以象兩⑤,掛一以象三⑥,揲之以四以象四時⑦,歸奇於扐以象閏⑧,五歲再閏⑨,故再扐而後掛⑩。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⑾。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⑿。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⒀。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⒁。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⒂。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⒃

注釋:

①案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及清·阮元刻《十三經註疏》本,此節在十一章之首)即在「夫易,何為者也」之上)。自「天數五」至「行鬼神也」一節在「故再扐而後掛」之下。宋代張載、程頤、朱熹疑為錯簡。認為此兩節相連當在「大衍之數」之上。元人吳澄、明人來知德、清人李光等人皆從之。案漢熹平石經本,自「天一」至「行鬼神也」在「故再扐而後掛」之下,《漢書·律歷志》與衛元嵩《元包蓍篇》皆同熹平石經,故當以漢熹平石經本為是。然案上下文義,程朱之順序較勝,故今從之。此章列「一」至「十」自然數,旨在說明筮法中所演五十之數是以這天地之數為根據的。

②進一步闡述天地之數與大衍之數關系。五位:先儒多解:(一)指天地之數各有五位數。(二)五個方位,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東,四九居西,五十居中。(三)五行之位,一六合為水位,二七合為火位,三八合為木位,四九合為金位,五十合為土位。通觀文意,當以第一種為勝。相得:相加。合:即和。變化:指蓍數變化。鬼神:氣之屈伸往來。鬼,歸。神,伸。故「行鬼神」,是指數能貫通天地鬼神,即易通鬼神而能行鬼神。

③衍:演。即演算。五十:先儒多解:(一)朱熹認為,以河圖中宮天五乘地十而得之。(二)荀爽認為卦各有六爻,又有八經卦6×8=48,乾坤又有二用,故48+2=50。(三)京房等認為,五十者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10+12+28=50。(四)鄭玄認為,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五行氣通,故減五為五十。(五)崔憬認為,天地之數配八卦,八卦之數為五十,3(艮)+5(坎)+7(震)+9(乾)+2(兌)+10(離)+8(巽)+6(坤)=50。(六)《漢書·律歷志》認為,五十數由元始象一,與春秋二,三統之三,四時之四,相加得十,再與此五體相乘而得(1+2+3+4)×5=50。筆者認為,大衍之數只用(五十)。除了先儒之說,還可以補充如下:(1)天地生成之數止於五十,生數止於五,成數止於十。(2)蓍草生一本長百莖分為五十。《史記》:「聞蓍生滿百莖者,其下必有神龜守之。」

④其用四十有九:五十根蓍草,只用四十九根,其中一根不用,以象太極,也有說四十九根象太極者,前者為勝。

⑤兩:兩儀。指天地或陰陽。此是說把四十九策分為二,象徵太極生兩儀。

⑥掛一以象三:依宋人說從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置於左手無名指與小指之間,象徵「三才」。掛一。從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一」,象徵三才中人。三,三才。

⑦揲:取,數。此是說將左右手之策以四根為一組而數之,象徵有「四時」。

⑧奇:余,在分完左右手之後,每隻手中策數必有餘數。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此就是奇。扐:勒。將蓍草勒於指間。譯文中蓍草之「掛」法與「扐」法皆據宋人這說。閏:閏月。

⑨五歲:五年。一掛兩揲兩扐為五,故為「五歲」。再:兩。此句是說一變之中,有兩次歸奇於扐,故象兩次閏月在五年之中。

⑩掛:一本作(卦),二者

⑸ 解讀易經系辭上傳第一二章

解讀易經系辭上傳第一章和第二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現矣。

乾非常高貴,坤非常謙卑。有了乾坤,就開辟了天地,一個高遠的天,一個切近的地。自然的陳列在那裡。物質世界的一切萬物有動有靜,不斷變化,但在變中都有它自然的規律。都可以用陽剛和柔順去判斷他(這提到了乾坤兩卦特點,也暗示了易經陰陽之道)。地方不同,所生長的萬物也不相同,就會形成不同群體,不同的群體產生就會有利益沖突,吉凶也就會產生。但所有的萬物在變化時都會在天上呈現出現象,在地上就會顯示出結果(孔子提到了因果法則),這說明地上的萬物和天上的現象是密切相關的。

第一節孔子講了構成整個世界的原理,生命的本源,天地萬物之間關系和相輔相成的變化規律。

第二章  設卦觀像

聖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解讀:聖人透過設定八卦這個符號,觀察自然界的現象。每個卦下面有文辭,是對卦加以文字解釋的。用這個自然現象加以人文思想的解釋,使我們明白了吉凶。天底下無論什麼事,不是吉就是凶,不是好就是壞。那吉凶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兩種正反力量相互推動,互相滌盪產生的,剛就是陽,柔就是陰,例如矛盾,事實上是互相推盪的一種現象。宇宙間的兩個現象,一個是吉,一個凶。吉凶是人們假設的,天地間沒有所謂絕對的吉凶,都是人為定義的,沒有絕對的是非和好壞,這是人類心理相對的一種判斷和反應。吉凶也是一種心理現象,一種得到和失去的心理現象。易經的八八六十四卦,就是告訴我們四種現象,吉凶悔吝。人生也是這四個現象。所謂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孕育世界這個萬有的力量,西方叫上帝,佛家叫如來,道家稱謂道,哲學家叫本體,易經稱為太極。

人文世界的一切現象,一切心理離不開這四種"吉凶悔吝"。吉就是好,凶就是壞。悔就是後悔,煩惱,吝就是困難,四個之中只有一個吉是好的,其餘三個都有不順的成分。所以人只要有思想,就會有煩惱,心理上就會有得失,得到了高興,失掉了就痛苦,憂慮,煩惱。

剛就是陽,柔就是陰,白天屬陽,夜間就是陰。晝夜是地球轉動而產生的現象,很自然的現象。

每個卦都有六個爻,爻就是交的意思,彼此交互的關系。什麼叫三級呢?就是天地人。中國文化的特點就是上曰天,下曰地,中曰人。這個天地人三極,三極中任何一爻動就產生六爻,六爻變動就產生相對的力量,就有了陰陽。這個「道"在這地方講的是原理,天地人的原理。

君子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居就是平常,所居就是平安、心安理得。心安後那個道理——真理就自然產生出來了。

易經八八六十四卦何以這樣的排列?你懂得了這個原理,就懂得人生了。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易經的每一爻下面的一句話就是爻辭。爻辭包含了大自然的物理哲學,人生哲學,政治哲學等等。

這一節孔子告訴我們,學了易經的好處,第一個好處:學了易經,我們便心裡很安詳,少煩惱,少痛苦,就會體悟易經中所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剛柔互換等之道理,而能處之泰然。第二個問題,是我們學易經的態度,不要那麼嚴肅,讓我們要以很輕松的心情去研究爻辭。

「是故居則觀其像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與不利。"這是告訴我們靜下心來來,觀看事物發生的現象,再看爻下面的辭句,就會找出其中的道理。事物發生變化,動的時候你觀察易經的現象變化,並玩味占卜其吉、凶的一些變化與道理,因此而能把握住進退、動靜、趨退等的原則。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這句話說明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他力能夠幫助你。你首先需要靠自己,自助者天才會保佑你,唯有自己先站出來,自己幫助自己。今天這個"天"代表他力給你的感覺,來自他力給你的一切就叫感應,有感就有應,所以自己能夠自立起來,那麼上天才能來感應你,如果你自己站不起來,躺在地上,我扶你一把你會走了,如果我放了手,你又躺下去,下一次我再也不幹了,只好讓你永遠的躺在地上,所以人要自助才能天助,能夠自立自強的人才能大吉大利。

由此我們知道,易經告訴我們人生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裡,你內在自立自強了才會有外力協助你,就沒有什麼事是不吉利的了。

乾卦是易經的首卦,首先強調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人生最好的狀態,是永遠天天向上尚在努力的狀態。天,只會幫助那些靠自己努力的人,更會幫助那些沒有傘,必須努力奔跑的人,特別眷顧那些超常努力,想要改變自己命運的人,所以一切皆靠自己,自己不努力,再求神拜佛,也沒有用!

靠自己,唯有很好地努力,才能感動天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成大事者必靠自己,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一切,皆可以靠自己,因為一切資源,都在我們自己的手裡,連佛都在我們的自性之中,開發內在的巨大潛能,徹底喚醒生命的靈性,就能夠創造人間所有的輝煌!

⑹ 羅羅說: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易經》系辭·上傳 第一章

是故,跟現在解釋的一樣,就是「所以」的意思。

看「摩」字本身的含義,就是兩只手相觸,來回搓動。相信大家都做過這個動作,特別是冬天的時候,你搓著就會產生熱量,給自己一點溫暖。

所以剛與柔相互摩擦就會產生動能、熱能等能量,這是物理世界的法則。

磁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

鏈接電池的正負極,電流動了,燈泡亮了;

東西掉在地上發出,與地面發生摩擦發生聲響;

空氣冷暖流動,產生風,風讓萬物隨著動;

人與人語言的交流,也會產生口角摩擦,甚至動起手來;

滴水穿石(柔的水,堅硬的石頭,相互摩擦,天長日久,滴水穿石。);

磨豆腐、打豆漿、摩擦製造美味;

……

八個卦象,在寫的第一篇文章中有介紹,易經把萬事萬物,總結為八個卦象。

這個字很容易讓我們想起盪鞦韆。小孩子盪鞦韆,盪過來盪過去,是動態的。坐在鞦韆上,盪得高高的,來來回回,上上下下、前前後後,那是一種美好的享受啊。此時風兒在耳邊說著話,自己也感受到這份清爽,小朋友也特別開心露出笑容。

一個盪的動作,引發了很多其他的關聯活動,很多事物隨著產生影響。

八卦也是在相互地盪著,相互碰著。

就像宇宙萬物,都在放射。如太陽系中每個星球都會受到太陽的影響,地球也會,同時月球又影響著地球的潮汐。我們地球的能,也在不斷地放射出去,太陽、月亮也會受到影響。這就是八卦相盪的道理。

看到這張後天八卦圖,每個卦象都有一個符號代表。如何畫,都有它的背後的原因。這個後面自己再寫出來。

比如說,下面的坎一盪起來去到了離的下面:就是坎下離上,火水未濟卦(坎為水、離為火)。如果盪在了離的上面去了,就變成了離下坎上,水火既濟卦。坎卦還可以盪到其他卦的上面或者下面,包括跟自己盪起來,變成坎上坎下的坎卦。這樣每個卦都盪成八個卦,就是八八六十四,六十四個卦。周易中的六十四卦,都是八個卦象上下組合起來的。

天地萬物也是一樣的。

比如說:

你往湖面上丟一顆小石子,是不是盪起來一層層的波浪;

上課時,教室里突然走進來一個人,大家都去看他,他就對大家都造成了影響;

在家庭中一個母親情緒不好的時候,孩子老公會受到影響;

老師的一個錯誤的知識,會導致學生吸收知識受到影響;

朋友圈多了一個堅持打卡跑步的人,也會影響一些人行動起來;

小朋友畢業了,一個離別歌都會影響很多人的傷感心情;

……

一切的變化都是這樣產生的。

此所謂「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64個卦必須瞭然於心,說到名稱想到卦象,說到現象想到卦象。不斷積累!

——————————————————————————

我是羅艷(羅羅)——終生學習者!

⑺ <周易>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第一章 《易經·系辭上傳》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釋義:「尊卑」,不是尊貴和低賤的意思,天在上所以說「尊」,地在下所以說「卑」。「定」就是排列成形。天地(乾坤)的位置各在其位,所以說是「乾坤定矣」。天在上,地在下,這也是否卦,天地萬物剛達到鼎盛的時期。

(7)系辭上傳第一章結語擴展閱讀

漢武帝「獨尊儒術」,《易經》被尊為六經之首。漢代被稱為經學時代,「經學」高於一切學術。中國歷代圖書分類是:經、史、子、集四大類,經列於首。

《周易》為「六經」之首,自然也就是群書之首,即中國的第一部典籍,影響極大 。歷代學術思想發展之契機亦多建基於「易經」,兩漢經學自不待言,魏晉「新道家」談玄,亦將其列為「三玄」之一。若無《易經》之啟發,「北宋五子」的學問幾乎不能成立。

《周易》不僅對中國哲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而且對各個學科發展都發生了作用。《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小序》中說:「又《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音員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

正如國學大師、新儒家開山祖師熊十力所言「:中國一切學術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的大寶藏。」

⑻ 易經系辭上傳詩解1乾坤有情大道簡易

易經系辭上傳 詩解1乾坤有情大道簡易

題文詩:

情生天地,天地有情,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鼓以雷霆,潤以風雷.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剛健至神,

至神自生,生生不息;坤作成物,陰柔自化,

自化不止,情成萬物.乾坤有情,情通萬物.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易知有親,易從有功.有親可久,賢人之德;

有功可大,賢人之業.至易至簡,天下理得,

成位其中.至簡至易,至易至常,常易不易,

變易常易.大道至簡,至簡易知,易知易從,

易從真知,真知真摯,真摯童心,童心天真,

至真情至.真情所至,通無化有,出入無間.

易經·系辭(1)上傳

(一)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2)動靜有常,剛柔斷矣。(3)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4)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雷。(5)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6)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7)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8)

注釋:

(1)系辭:系,古字作毄,有系屬義。辭,本作辭,即詞,有說義。系辭本義是系辭於卦爻之下。案《系辭》:「系辭焉以斷吉凶。」「系辭焉以盡其言。」即是其正。此處以「系辭」為名。乃指系在《 周易 》古經後面的文辭,為《十翼》之一。它是《 周易 》的通論:追述易之起源,推論易之作用,兼釋卦義以補《彖》、《象》、《說卦》之不足,並言明占筮方法等。《系辭》分章,先儒多有不同:馬融、荀爽、姚信等分上篇為十三章,虞翻分為十一章,周氏、 孔穎達 等分為十二章,陸德明分為七章, 李心傳 分為十五章,王 申子 分為十六章。今從馬融等分法,《系辭》下篇一般分為十二章。

(2)尊:高,貴。天陽氣輕清在上,故曰尊。卑:下,賤。又作「埤」,卑,埤通。地陰氣濁重在下,故曰卑。定:謂定其方位。以:已。《 國語 .晉語》「吾以除之矣」即其證。陳:列。

(3)動靜有常:此指天地自然而言,天運轉不已,故曰動;地凝重不移,故曰靜。常:規律。天動地靜之說,戰國時代極為普遍。如《 莊子 .天道篇》:「其動也天,其靜也地。」剛柔:剛謂奇畫以象陽,柔謂耦畫以象陰。斷:分,判。

(4)方:先儒多解為方所、道、理、行蟲動物類等,然以上諸說似皆不妥。通觀此段文意,「方」在此應解作「事」。《象》之《復》「後不省方」句, 王弼 註:「方,事也。」即其證。象:天象,日月星辰。形:地形,山川草木。變化:天時變,故在天為「變」;變,熹平石經作「辯」,由成象到成形辨其化,可備一說。坤化成物,故在地為「化」。見:顯現。

(5)剛柔相摩:乾剛坤柔之畫相互摩盪而成八卦,即《說卦》所謂乾三陽坤三陰相互作用而生「六子」。摩:旋轉。此指切摩。八卦相盪:八卦相互滌盪而運動。盪,又作「盪」。《 釋名 》:「盪,盪也。」此有推移之義。鼓,通「郭」。《 風俗通義 .聲音篇》:「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萬物郭皮甲而也,故謂之『鼓』」。所以鼓有「動」之義。霆:雷之餘氣。《 穀梁傳 》:「雲雷者何?霆也。」潤,滋。

(6)乾道:即陽道。男:陽性事物,即《說卦》所謂「長男」、「中男」、「少男」。坤道:即陰道。女:陰性事物,即《說卦》所謂「長女」、「中女」、「少女」。

(7)知,先儒多訓為「主」、「為」。筆者管見,由《彖》釋《乾》稱「萬物資始」考之,此「知」就應解作「資」,「資」、「知」音近互假耳。作:一本作「化」。筆者以為,由上文「乾資大始」考之,此處「坤作成物」之「作」,當訓為「為」,即化生。易:平直,無所難。馬其昶雲:「易者易直也。光體渾同虛空,普徧群物,故曰易。《 爾雅 》『平、均、夷、弟,易也』。注雲:皆謂易直,此可識易之訓也」。案《系辭》:「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故馬氏之說極是。簡能:簡約之能。先儒有謂作「簡從」者,上下文「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考之,此解可備為一說。簡,簡約而不繁。

(8)易簡:平易簡約。成位乎其中:人得天地之理,位於天地之中。位,居位。

今譯:

天尊貴(於上),地卑賤(於下),乾坤(由此)確定。卑下高上已經陳列,貴賤之位確立。(天地)動靜有其常規,(陽)剛(陰)柔即可斷定。萬事以其類相聚,萬物以其群相分,(這樣)吉凶便產生了。在天形成象,在地生成形,(因而)變化就顯現了,所以剛柔相互切摩,八卦互相推移。以雷霆鼓動,以風雨滋潤,日月運行,寒暑交替。乾道成就男性(事物),坤道成就女性(事物)。乾資主(萬物)初始,坤化生成萬物。乾以平直資主,坤以簡約順從。易,則是易資主;簡,則是易順從。平直資主則有親附,簡易順從則有功效。有親附則可長久,有功效則可廣大。可長久才是賢人的德性,可廣大才是賢人的事業。(因此)易簡而天下之理可得,天下之理可得而成位於(天地)之中。

⑼ 《易傳》

《易經·系辭上傳》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經·系辭上傳》第二章

聖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易經·系辭上傳》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也各指其所之。

《易經·系辭上傳》第四章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易經·系辭上傳》第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易經·系辭上傳》第六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易經·系辭上傳》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易經·系辭上傳》第八章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號啕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席用白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也也。」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易經·系辭上傳》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撝以象閏,故再撝而後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易經·系辭上傳》第十章

是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主子將以有為也,將以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馬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致變,其孰能與於此。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致神,其孰能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易經·系辭上傳》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與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在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執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易經·系辭上傳》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易經。系辭下傳》第一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聵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易經。系辭下傳》第二章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羲氏沒,神農氏作,斵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易經。系辭下傳》第三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易經。系辭下傳》第四章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易經。系辭下傳》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易曰:「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易曰:「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不獲。語成器而動者也。」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而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履校滅耳,凶。」」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於包桑。」」「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易經。系辭下傳》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子曰:「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易經。系辭下傳》第七章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恆,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易經。系辭下傳》第八章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注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曲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帥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曲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易經。系辭下傳》第九章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二與四位,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易經。系辭下傳》第十章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經。系道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有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易經。系辭下傳》第十一章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易經。系辭下傳》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雲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未來。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將叛者,其辭慙,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易經。說卦傳》第一章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神明而生蓍。

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易經。說卦傳》第二章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老子。說卦傳》第三章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易經。說卦傳》第四章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易經。說卦傳》第五章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易經。說卦傳》第六章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易經。說卦傳》第七章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易經。說卦傳》第八章

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

《易經。說卦傳》第九章

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易經。說卦傳》第十章

乾天也,故稱父,坤地也,故稱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易經。說卦傳》第十一章

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

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於地也為黑。

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敷、為大塗、為長子、為決躁、為蒼筤竹、為萑葦。其於馬也,為善鳴、為馵足,為的顙。其於稼也,為反生。其究為健,為蕃鮮。

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為工、為白、為長、為高、為進退、為不果、為臭。其於人也,為寡發、為廣顙、為多白眼、為近利市三倍。其究為躁卦。

坎為水、為溝瀆、為隱伏、為矯輮、為弓輪。其於人也,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為血卦、為赤。其於馬也,為美脊、為亟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曳。其於輿也,為丁躦。為通、為月、為盜。其於木也,為堅多心。

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胄、為戈兵。其於人也,為大腹,為乾卦。為鱉、為蟹、為蠃、為蚌、為龜。其於木也,為科上槁。

艮為山、為徑路、為小石、為門闕、為果蓏、為閽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喙之屬。其於木也,為堅多節。

兌為澤、為少女、為巫、為口舌、為毀折、為附決。其於地也,剛鹵。為妾、為羊。

易經·序卦傳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物穉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也,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有無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終遯,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易經·雜卦傳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

臨、觀之義,或與或求。

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

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

大畜時也。無妄災也。

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

噬嗑食也,賁無色也。

兌見,而巽伏也。

隨無故也,蠱則飭也。

剝爛也,復反也。

晉晝也,明夷誅也。

井通,而困相遇也。

咸速也,恆久也。

渙離也,節止也;解緩也,蹇難也;睽外也,家人內也;否泰反其類也。

大壯則止,遯則退也。

大有眾也,同人親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過過也,中孚信也;豐多故,親寡旅也。

離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處也。需不進也,訟不親也。

大過顛也。姤遇也,柔遇剛也。漸女歸,待男行也。頤養正也,既濟定也。歸妹女之終也。未濟男之窮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⑽ 《周易正義》系辭傳上詩解1乾坤有情大道簡易

《 周易正義 》 系辭傳 上詩解1乾坤有情大道簡易

題文詩:

情生天地,陰陽有情,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至常至恆,真情恆常.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以雷霆,潤以風雷.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剛健至神,至神自生,生生不息;

坤作成物,陰柔自化,自化不止,情成萬物.

乾坤有情,情通萬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有親,易從有功.

有親可久,賢人之德;有功可大,賢人之業.

至易至簡,天下理得,成位其中,各得其宜.

至聖無為,無為無形,無形有情,真情所至,

萬物自生,生生不息,化化不止.不為自成,

不養而養.至簡至易,至易至常,常易不易,

變易常易.大道至簡,至簡易知,易知易從,

易從真知,真知真摯,真摯童心,童心天真,

至真情至.真情所至,通無化有,出入無間.

【原文】(一)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2)動靜有常,剛柔斷矣。(3)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4)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雷。(5)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6)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7)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 簡 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8)

[疏]正義曰:「天尊地卑」至「其中矣」,此第一章,明天尊地卑,及貴賤之位,剛柔動靜寒暑往來,廣明乾坤簡易之德。聖人法之,能見天下之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乾坤其易之門戶,先明天尊地卑,以定乾坤之體。

[疏]「天尊」至「定矣」。○正義曰:天以剛陽而尊,地以柔陰而卑,則乾坤之體安定矣。乾健與天陽同,坤順與地陰同,故得乾坤定矣。若天不剛陽,地不柔陰,是乾坤之體不得定也。此《經》明天地之德也。○注「先明」至「之體」。○正義曰:雲:「先明天尊地卑,以定乾坤之體」者,易含萬象,天地最大。若天尊地卑,各得其所,則乾坤之義得定矣。若天之不尊,降在滯溺;地之不卑,進在剛盛,則乾坤之體,何由定矣?案乾坤是天地之用,非天地之體,今雲乾坤之體者,是所用之體,乾以健為體,坤以順為體,故雲「乾坤之體」。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天尊地卑之義既列,則涉乎萬物,貴賤之位明矣。

[疏]「卑高」至「位矣」。○正義曰:卑,謂地體卑下;高,謂天體高上。卑高既以陳列,則物之貴賤,得其位矣。若卑不處卑,謂地在上,高不處高,謂天在下。上下既亂,則萬物貴賤則不得其位矣。此《經》明天地之體,此雖明天地之體,亦涉乎萬物之形。此「貴賤」總兼萬物,不唯天地而已,先雲「卑」者,使文爾。案前《經》雲「天尊地卑」,「天地」別陳。此「卑高以陳」,不更別陳。總雲「卑高」者,上文詳,於此略也。○注「天尊」至「明矣」。○正義曰:「天尊地卑之義既列」,解《經》「卑高以陳」也。雲「則涉乎萬物貴賤之位明矣」,解《經》「貴賤位矣」。上《經》既雲「天尊地卑」,此《經》又雲「貴賤」者,則貴非唯天地,是兼萬物之貴賤。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剛動而柔止也。動止得其常體,則剛柔之分著矣。

[疏]正義曰:天陽為動,地陰為靜,各有常度,則剛柔斷定矣。動而有常則成剛,靜而有常則成柔,所以剛柔可斷定矣。若動而無常,則剛道不成;靜而無常,則柔道不立。是剛柔雜亂,動靜無常,則剛柔不可斷定也。此《經》論天地之性也。此雖天地動靜,亦裛兼萬物也。萬物稟於陽氣多而為動也,稟於陰氣多而為靜也。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方有類,物有群,則有同有異,有聚有分也。順其所同,則吉;乖其所趣,則凶,故吉凶生矣。

[疏]「方以類聚」至「生矣」。○正義曰:方,謂法術性行,以類共聚,固方者則同聚也。物,謂物色群黨,共在一處,而與他物相分別。若順其所同,則吉也;若乖其所趣,則凶也,故曰「吉凶生矣」。此《經》雖因天地之性,亦廣包萬物之情也。○注「方有類」。○正義曰:雲「方有類」者,方,謂法術情性趣舍,故《春秋》雲「教子以義方」,《注》雲:「方,道也。」是方謂性行法術也。言方雖以類而聚,亦有非類而聚者。若陰之所求者陽,陽之所求者陰,是非類聚也。若以人比禽獸,即是非類,雖男女不同,俱是人例,亦是以類聚也。故雲「順所同則吉,乖所趣則凶」。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象況日月星辰,形況山川草木也。懸象運轉以成昏明,山澤通氣而雲行雨施,故變化見矣。

[疏]正義曰:「象」謂懸象,日月星辰也。「形」謂山川草木也。懸象運轉而成昏明,山澤通氣而雲行雨施,故變化是也。

是故剛柔相摩, 相切摩也,言陰陽之交感也。

[疏]正義曰:以變化形見,即陽極變為陰,陰極變為陽,陽剛而陰柔,故剛柔共相切摩,更遞變化也。

八卦相盪。 相推盪也,言運化之推移。

[疏]正義曰:剛則陽爻也。柔則陰爻也。剛柔兩體,是陰陽二爻,相雜而成八卦,遞相推盪。若十一月一陽生而推去一陰,五月一陰生而推去一陽。雖諸卦遞相推移,本從八卦而來,故雲「八卦相盪也」。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天地之道,不為而善始,不勞而善成,故曰易簡。

[疏]「鼓之以雷霆」至「簡能」。○正義曰:「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者,重明上《經》「變化見矣」及「剛柔相摩,八卦相盪」之事。八卦既相推盪,各有功之所用也。又鼓動之以震雷離電,滋潤之以巽風坎雨,或離日坎月,運動而行,一節為寒,一節為暑,直雲震、巽、離、坎,不雲乾、坤、艮、兌者,乾、坤上下備言,艮、兌非鼓動運行之物,故不言之,其實亦一焉。雷電風雨,亦出山澤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者,道謂自然而生,故乾得自然而為男,坤得自然而成女。必雲成者有故,以乾因陰而得成男,坤因陽而得成女,故雲成也。「乾知太始」者,以乾是天陽之氣,萬物皆始在於氣,故雲知其大始也。「坤作成物」者,坤是地陰之形,坤能造作以成物也。初始無形,未有營作,故但雲知也。巳成之物,事可營為,故雲作也。「乾以易知」者,易謂易略,無所造為,以此為知,故曰「乾以易知」也。「坤以簡能」者,簡謂簡省凝靜,不須繁勞,以此為能,故曰「坤以簡能」也。若於物艱難,則不可以知,故以易而得知也。若於事繁勞,則不可能也。必簡省而後可能也。○注「天地之道」至「易簡」。○正義曰:雲:「天地之道,不為而善始」者,釋《經》之「乾以易知」。「不勞而善成」者,釋《經》「坤以簡能」也。案《經》乾易坤簡,各自別言,而《注》合雲天地者,若以坤對乾,乾為易也,坤為簡也。《經》之所雲者是也。若據乾坤相合皆無為,自然養物之始也,是自然成物之終也。是乾亦有簡,坤亦有易,故《注》合而言之也。用使聖人俱行易簡,法無為之化。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順萬物之情,故曰有親。通天下之志,故曰有功。

[疏]正義曰:「易則易知」者,此覆說上「乾以易知」也。乾德既能說易,若求而行之,則易可知也。「簡則易從」者,覆說上「坤以簡能」也。於事簡省,若求而行之,則易可從也。上「乾以易知,坤以簡能」,論乾坤之體性也。「易則易知,簡則易從」者,此論乾坤既有此性,人則易可仿效也。「易知則有親」者,性意易知,心無險難,則相和親,故雲「易知則有親」也。「易從則有功」者,於事易從,不有繁勞,其功易就,故曰「易從則有功」。此二句,論聖人法此乾坤易簡,則有所益也。

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 有易簡之德,則能成可久可大之功。

[疏]正義曰:「有親則可久」者,物既和親,無相殘害,故可久也。「有功則可大」者,事業有功,則積漸可大。此二句,論人法乾坤,久而益大。

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天地易簡,萬物各載其形。聖人不為,群方各遂其業。德業既成,則入於形器,故以賢人目其德業。

[疏]「可久」至「之業」。○正義曰:「可久則賢人之德」者,使物長久,是賢人之德,能養萬物,故雲「可久則賢人之德」也。「可大則賢人之業」者,功勞既大,則是賢人事業。行天地之道,總天地之功,唯聖人能。然今雲賢人者,聖人則隱跡藏用,事在無境。今雲「可久」「可大」,則是離無入有,賢人則事在有境。故「可久」「可大」,以賢人目之也。○注「聖人」至「其業」。○正義曰:雲:「聖人不為,群方各遂其業」者,聖人顯仁藏用,唯見生養之功,不見其何以生養,猶若日月見其照臨之力,不知何以照臨,是聖人用無為以及天下,是聖人不為也。雲「德業既成,則入於形器」者,初行德業未成之時,不見其所為,是在於虛無。若德業既成,復被於物,在於有境,是入於形器也。賢人之分,則見其所為,見其成功始末,皆有德之與業,是所有形器,故以賢人目其德業。然則本其虛無玄象謂之聖,據其成功事業謂之賢也。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莫不由於易簡而各得順其分位也。

[疏]「易簡」至「得矣」。○正義曰:此則贊明聖人能行天地易簡之化,則天下萬事之理,並得其宜矣。○注「易簡」。○正義曰:若能行說易簡靜,任物自生,則物得其性矣。故《列子》雲:「不生而物自生,不化而物自化。」若不行易簡,法令茲章,則物失其性也。《老子》雲:「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又庄雲:「馬翦剔羈絆,所傷多矣。」是天下之理未得也。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成位至立象也。極易簡則能通天下之理,通天下之理,故能成象,並乎天地言其中,則並明天地也。

[疏]正義曰:成位況立象,言聖人極易簡之善,則能通天下之理,故能成立卦象於天地之中,言並天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