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李鴻章游歷荷蘭時,住的酒店,為什麼現在火起來了
李鴻章在荷蘭的時候住的一個酒店,後來荷蘭人就把這個酒店的名字以他的名字為名。當時,李鴻章還在宴會上作了詞,當時在河南不是首都,但是那裡的政治中心,所以,那裡的酒店就特別的出名,後來,當時的政府就打算建造一個豪華的酒店,之後擴建這個酒店很長時間接待了各國的首領,各國的元帥也曾經來到過這里。李鴻章作為清朝的一個使者,來到荷蘭自然是有很高待遇的,當時酒店還專門點起了花燈,上面寫著有關李鴻章的東西,這家酒店對於中國來說讓人覺得有意思,這有意思的是李鴻章到了那以後,我就有了一個有關李鴻章的名。
❷ 李鴻章簽訂某一條約後在過簽訂國家的領土時寧踩著邊界夾板也不踩他們的土地的是什麼具體經過啊~求解,
《馬關條約》簽訂後,李鴻章曾發誓「此生永不履日土」。1896年,俄國沙皇加冕,清政府派李鴻章去,同時派他出訪歐美,進行了一次環球訪問。結束訪美之後,李鴻章搭乘美輪回國。到達日本橫濱港需要換船。李鴻章無論如何也不上岸。侍從們只好在美輪和招商局的輪船之間搭起一塊跳板,冒著掉到海里的危險將他扶上船。
❸ 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李鴻章為什麼要前去日本談判
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急於求和,在應日本政府要求李鴻章前去日本談判。
在甲午戰爭中,戰爭帶來的巨大消耗進一步加重了日本普通人民的負擔,日本不少地方都爆發了農民暴動,社會動盪不安。所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談的要求。但日方指定要李鴻章充當全權代表,否則就無需派代表前往日本。這時清政府十分害怕戰爭繼續下去,為了求得停戰,決心不惜任何代價。趕忙按照日本的旨意,改派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前往日本馬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進行談判。
❹ 李鴻章到底是大清的功臣,還是罪人,晚清三十年似乎都是他在左右呢
他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被視為「再造玄黃」的中興名臣,卻為一個沒落的王朝背上了黑鍋。
在中國晚清史上,李鴻章是不可不說的人物。
李鴻章臨終前寫了一首絕命詩,慈禧看後號啕大哭。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
《辛丑條約》簽訂後不久,李鴻章在憂慮和痛苦中死去。
簽訂《馬關條約》之後的李鴻章悲憤不已,大口吐血,發誓此生絕不再踏上日本的土地。
而在國內,鋪天蓋地的指責都痛斥李鴻章賣國。
就是在這種「世人皆欲殺」的情況下,清政府依然不願讓李鴻章稍作休息。
慈禧太後要李鴻章繼續承擔起重任,去周遊歐美各國,領略西方的軍事制度,同時為中國的外交打開新的局面。
1896年4月30日,李鴻章一行抵達俄國聖彼得堡,這是他們出訪的第一站。李鴻章居住在富商巴舍夫家中,受到了盛情的款待。
俄國人為了討好李鴻章,甚至專門派了兩個人伺候他抽煙,在入宮慶賀的安排上更是給予了極高的禮遇,他與英國皇太子享受同等待遇。
俄國之所以厚待李鴻章,是希望與中國簽訂密約,共同對抗日本。
6月3日,李鴻章與俄國人簽訂了《中俄密約》,內容如下:
一、日本如侵佔俄國遠東或中國以及朝鮮土地,中俄兩國應以全部海、陸軍互相援助;
二、非兩國共商,締約國一方不得單獨與敵方議和;
三、開戰時,中國所有口岸均准俄國兵船駛入;
四、為使俄國便於運輸部隊,中國允於黑龍江、吉林地方接造鐵路,以達海參崴;
五、無論戰時與平時,俄國都可通過該路運軍隊軍需品。
在李鴻章出訪法國期間,恰逢萬國運動會開幕。當時的大清帝國是沒有國歌的,只有黃龍旗。
在升旗的時候,由於中國沒有國歌,引起了外國人的嘲笑。李鴻章迅速離開觀禮台,走到旗下,唱起了廬劇 。會場變得寂靜無聲,只有蒼老的聲音在回盪。
這個年逾古稀的白發老人,拼盡全力,想要保住自己國家與民族的尊嚴。
在荷蘭、比利時、英國等國,李鴻章都受到了隆重的接待。他參觀了這些國家的工業建設,對英國倫敦的電報規模贊嘆不已,對西方的政治文化也有了廣泛了解。
1896年10月3日,李鴻章結束訪問,坐船回國,中途需要在日本的港口換船。李鴻章寧死也不願踏上日本的土地,無奈之下,水手們在兩艘船之間搭了個木板,李鴻章顫顫巍巍地從木板上走過去。
西方對李鴻章有這樣的評價:「李無疑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他始終在盡他最大的努力來維護他國家的利益。但遺憾的是,他手中的籌碼太少了。」
1898年,維新變法失敗,康有為和梁啟超逃亡海外,慈禧太後下令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協助捉拿,李鴻章淡淡地說了一句:「我不做劊子手。」
李鴻章著實是中興名臣,然而,他的時代已不屬於他。
❺ 對於李鴻章大家應該如何正確看待
每一個人都不能單純的用好人和壞人來劃分的,人性是復雜的,李鴻章在早年的時候也是個一心想為國家做事的熱血青年,創辦淮軍來平息太平軍叛亂,一個書生來練兵,在作戰的過程中積累了不少經驗,他就成長為一個指揮軍隊的武將。
後來馬關條約簽訂之後,國內的百姓們很憤怒,需要去發泄,總不能怪到慈禧頭上,還要不要命了,大家全都去指責李鴻章是賣國賊,忠心為國卻並不得民眾理解,也是很悲哀了。告別曾經的輝煌,卸官回了老家。但是辛丑條約,慈禧又把會談判的李鴻章找來了,那個時候李已經是古稀老人,家人勸他不要再去,別又成了替罪羊。但是他還是北上了,最後在談判桌上跟列強爭取把賠款降低。因為悲憤他在談判桌上吐血。之後的日子他因為病痛因為這一趟談判的悲憤,種種復雜的情緒,就離開人世了。亂世之中,我覺得李做得已經很好了。我是很尊敬這位有家國大義的臣子的。
❻ 這本書中的人物李鴻章去過幾次日本
甲午戰敗之後,1895年3月13日,李鴻章以頭等全權大臣的名義,帶著美國前任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率100多名隨員前往日本馬關(今下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進行談判。1895年3月19日,李鴻章抵達日本馬關,住在接引寺(古代為朝鮮通信使的住所)。3月20日雙方在春帆樓(下關有名的日本料理旅館,以烹調河豚聞名)會見,正式開啟了和談。1897年李鴻章借祝賀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繼位之機對西方進行了一次大考察,先後到了俄國,英國,法國,德國,美國,路過日本,
❼ 請教一些關於李鴻章的細節問題
http://post..com/f?kw=%C0%EE%BA%E8%D5%C2
❽ 評價一下李鴻章的功過得失
? 說起晚清權臣李鴻章,人們總是會想到「賣國賊」、「千古罪人」這樣的評價。但是,當我們平心靜氣、理性來思考李鴻章所處時代大廈將傾的尷尬境地的時候,我們發現,李鴻章無法也不 ? 1896年6月他到達柏林。為討教強國之策,李鴻章專門趕到漢堡附近拜訪已經下台的俾斯麥。對於「東方的俾斯麥」的來訪,俾斯麥提供了建立強國的要訣: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 李鴻章是晚清最傑出的外交家,他的後半生致力於中國的外交事業,雖然幾乎所有的賣國條約上都有他的簽名,但是在當時那種國際大環境下他已經盡到一個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所有對外關系交涉的失敗是因為當時中國腐朽的政治制度,貧弱的經濟基礎和軟弱的國際地位,而這一切歸根到底是因為以慈禧為首的滿清皇室勢力。這些人為了掩飾自己的無能只能把所有的罪過都推給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鴻章。 不是賣國賊啊!只是替慈禧太後背了黑鍋而已,從簽定過<馬關條約>後,就發誓不去日本,有次經過日本換船,硬是沒踏上日本的土地,而是在兩船之間搭了木板. 上蒼也回報了這位苦心的女人,讓她在後半生大富大貴,活到八十三歲,比丈夫李文安多活了二十八年; 她晚年跟著兩個總督的兒子過,在總督衙門里當她的太夫人;她的兒子們幫助清廷打敗太平天國後,有一年總督「換防」,李鴻章從湖廣總督的位子上北調京畿,去任直隸總督,留下的湖廣總督的職位恰好由他的哥哥李瀚章接任;當時她正跟兒子住在總督署內;總督要掉換了,而老母親是同一個,老太太是不需要「挪窩」的;鄉間鄰里不無羨慕地傳出話來:「人家李家是總督換防而老太太不用換防;」其福分真是人人仰之,無以復加; 不過他組建淮軍,鎮壓起義,後來又參與了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從他的事跡上來看,他的一些措施和舉動雖然沒有得到全部人的認可,但本質還是為了清朝的江山社稷,當然還有自己的抱負.有人提到了甲午戰爭,李鴻章應該對甲午戰爭的失敗負責,但是甲午戰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日本早已遠遠超過了還停留在農業化中國,不論誰上,中國的戰敗是早已註定的,只不過是李鴻章大義,明明知道必敗,但還是勇敢的迎接了挑戰.所以總的來說,李鴻章是晚清最傑出的外交家,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盪的年代,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運氣.
❾ 李鴻章入土60載,墳墓被挖,之後怎麼樣了呢
於是,在1950年,有人用幾十公斤的炸葯把李鴻章墓炸開了。結果,大家都很失望。
李鴻章的墓葬沒有幾件像樣的陪葬品,一副眼鏡、一塊懷表、一條拐杖,還有一串排成北斗七星圖案的七個金幣。
後來,在那風雨飄搖的十年,身為「賣國賊」的李鴻章,不掘墓不足以平民憤,他與夫人的屍骨全被拖出,將屍骨用一根繩子,栓在拖拉機的後面遊街示眾,直至屍骨散盡。
❿ 血色黃昏李鴻章的洋務生涯的觀後感
歷史迷城——《血色黃昏——李鴻章的洋務生涯》的觀後感大凡每一個有名氣的人物總有一段迷離的歷史,或者說每一段讓人矚目的歷史都有那麼幾個難以評論是是非非的人物。我們總是太感性而直白的將一個人定成好人亦或是壞人,似乎這其中不會有第三種存在,然而熟識或是稍作耐心的去看一段歷史,一個人物我們就會發現這種孩童似天真的判斷對過去的真實是如此的不公。
清末,列國入侵,國內動盪,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等外患;太平天國,義和團等內憂相繼侵蝕著古老敵國的命脈。動盪出英雄,也出小人,於是在這一時期,慈禧,光緒,曾國藩,李鴻章,洪秀全等等一大幫的人物登上了歷史舞台,至今熱議不斷,優劣難定。尤其是曾國藩和李鴻章,曾國藩毀譽參半,而李鴻章背負著簽喪權辱國之諸條約的罵名,但卻主持了富國強兵的洋務運動,締造了轟動一時的北洋水師。然而近來看過的一部有關李鴻章的紀錄片使我感觸很深,對於這個頗有爭議的人物算是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李鴻章是曾國藩的門徒,從曾國藩手中接下了權力的手杖,與曾國藩一樣也是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起家,之後創建了淮軍逐步取代了曾國藩親手創建的湘軍的地位。自清軍入關以來一直是滿族執掌大權,八旗子弟橫行於世,曾李的掌權不得不說在當時引起了老百姓的敬仰與支持,而隨著八旗綠營這兩支中央軍事力量的衰退地方的實力逐漸強大使得淮軍首領李鴻章得以在朝中擔任要職,並在今後的日子裡成為歷史的`操舵者。李鴻章對於西方的態度是開明而清醒的,成為當時清廷少有的能夠對西方有一個正確認識的人,早在組建淮軍之時便使用先進的洋式武器,之後積極的籌備洋務運動,組建北洋艦隊,並大力支持遣送外國留學生接受西方知識的政策。但清守舊勢力的阻撓以及官場的利益之爭使得這一切不是失敗就是難產,不是半途而廢,就是成效不佳,但圓滑的李鴻章,當然也應該稱作是不認輸的李鴻章,在一次次的曲折與試探,爭取與嘗試中還是讓末代的帝國在許多地方有了進步。
以修鐵路為例,這項本來利於中國發展的事業卻屢次受阻,從提出到最後的實現歷時十多年,而這其中馬拉火車的笑話我們早知道,但有幾個人知道李鴻章命令用馬拉火車來運送煤炭是因為當時保守派對於建鐵路的極力反對而為了避免已經存在的一小段鐵路不被拆毀,李鴻章不得不提出用馬拉火車——只要鐵路在就有希望。評論一個人的得失成敗,應當把這個人放在當時的歷史與環境,我們將其放在現在的社會看,無疑是一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以李鴻章為例,他的外交才能不知道為清朝廷解了多少的圍,省了多少的賠款,每逢與外國談判,無論國內國外首推李鴻章,清廷方面呢,自知別人只會瞎嚷嚷,真正能去分利必爭的和列強談判的非李中堂無二,外國人方面呢,知道清帝國朝野那些官員的愚昧,能真正可以交流非李鴻章不可。因此我們大多數只知道李鴻章簽了多少多少的屈辱條約,卻不知道這些條約是清廷朝野所犯下的,讓李鴻章當個替罪羊罷了。中法戰爭搞砸了,要李鴻章去處理,慈禧瘋了一般的向十一國宣戰也得李鴻章去擦屁股,為了保證朝廷所受的損失最少,李鴻章巧妙周旋於列強之間,利用各國矛盾,以夷制夷,頗有成效。而這許多的談判中,最讓國人,也最令他本人可恥而羞辱的是與日本甲午戰爭之後的《馬關條約》。日本大有蛇吞象之勢,割地寸土不讓,3億白銀分厘不少,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在談判桌上如市井買賣一樣一分一分的爭,此時哪有大清中堂的權威,他像一個離休的老人在為一分的菜錢而爭得面紅耳赤。出乎意料的是,李鴻章在日本遇刺引起世界對日本的譴責,日本政府對這一突發事件不得不表示歉意,只准將3億元減到2億,帶傷的李鴻章由重回談判桌幾番唇槍舌劍的談判,日本堅持2億元再無可減餘地,清廷竟大喜,召李鴻章速速簽字。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從此退出歷史,清廷從此不再經營海軍,拆毀海軍衙門,而李鴻章也因《馬關條約》而徹底背上漢奸的罵名。
適時外國曾有人將李鴻章與鐵血宰相俾斯麥放在同一地位,而這位已是古稀之年的老者的環世界之旅,充分展現了弱國外交的強悍,他到訪德國,俄國,美國等都給當時的外國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世為奴,他對於清朝的衷心對於帝國富強的推進對於外交場上弱國外交的傑出讓他成為一個英雄,然而,他畢竟難以成為我們心中徹徹底底,完完全全的英雄,他也有著當時腐朽官場的烙印,也有大國心理的驕縱,他為清朝帶來了強大的軍艦卻沒能發展一隻強大的水師,但許多的原因又不因為他,他一個人太過於單薄,他的上頭有著中央的機構,有著慈禧,他的身邊還有著「固執愛國」的保守派,有官場的潛規則,還有他所處時代的局限。以我們現在來看就武斷的將其定為賣國賊,漢奸是多麼的不明智甚至是一種盲目的誹謗,《馬關條約》後,李鴻章發誓再不踏日本國土,並在以後途徑日本需要換船的時候堅持在兩船間搭木板換乘,絕不踏日本半步。他的作用在當時就是清朝廷的修補匠替罪羊,他改變不了,只好盡最大努力去實施他的「洋務運動」,去鋪他的「鐵路」。
歷史,永遠是過去的事,沒有誰會真正可以得知過去的事,他們已經隨時間的溜走而變質,留給我們的只能是種種的推測的,但我們沒有辦法證明我們得出結論的真偽,我們只是在不斷的求最接近歷史的解——亦即最符合大多數史料的推斷。另一方面,人這種無論何時都難以搞清楚的動物,無論其行為還是語言甚至是其他與之相連甚密的外物在現世都是一種謎題,更何況經過若干年的消沉,經過人們一再情感的加工,早已將歷史真實的人物做了偏袒取捨。就好像岳飛是英雄,包拯是清官,崇禎帝昏庸,袁世凱竊國,然而他們真的是這樣嗎?我們要用客觀的眼觀看他人,要全面的分析一個人,簡簡單單的像兒時那樣判斷一個人的好壞已經不被允許,因為你有了閱歷,有了知識,也有了發言權,我們不能讓三人成虎的事從我們這里發生,並使一個人蒙不白之冤。起碼我們也該尊重那些死去的人,曾真實的歷史。
若干年後,我不知道我所認識的人中是否會有讓後人爭議的人物,但我想說每個人都有歷史,而且是自己歷史的主角,我們站在旁觀之外看他人之歷史,要以一分理智而非感性。像李鴻章,從我初中第一次認識他到高二結束了歷史課,在心中一直將之鄙視,最近知識漸漸的擴充,對於如何認識歷史,認識人物有了逐漸成熟的看法,開始從新省視過去的偏見。上星期看過的這部關於李鴻章的專題記錄——《血色黃昏——李鴻章的洋務生涯》,對如何看待歷史和人物的觀點更加清晰,而對於李鴻章這個人本身完全不再鄙視,因為我想沒資格。臨終前操勞當了一輩子的補丁匠的李鴻章吟詩一首,沒有合眼就離開了氣數已盡的清朝:鞍,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亂,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尤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忽而想起電影指環王中有一句讓我記憶猶心的話:歷史變成傳奇,傳奇又變成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