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教皇訪問病人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教皇訪問病人

發布時間: 2022-11-03 20:55:12

① 電影《天使與魔鬼》中,教皇內侍說的一段關於科學和宗教的話。 希望能找到

這段話我也很喜歡,貼來給樓主.

中文:
他聲音低沉地說道,「還有那些科學工作者,請聽我說。」 他頓了頓,接著說:「你們贏了這場戰爭。」
教堂最遠處的角落裡,這會兒也是一片寧靜。莫爾塔蒂都能聽到自己強烈的心跳。
「歷史的車輪已經轉了那麼久。」 教皇內侍說道。「你們勝了也是在所難免。但這個勝利此刻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昭彰。科學成了新的上帝。」
他在說什麼! 莫爾塔蒂心想。他瘋了嗎?全世界的人可都在聽著呢「 醫葯、電子通訊、太空旅行、遺傳操縱…… 我們如今對孩子們說的都是這出奇跡。我們把這些奇跡看作是證明科學能解答我們難題的證據。無沾成胎、火焰中的荊棘和過紅海,(這些都是《聖經》里的故事。「 無沾成胎」 英文為immaculate conceptton。天主教認為聖母馬利亞在其母腹成胎以及耶穌在她腹中成胎時,因蒙受天恩而未沾染原罪。「火焰中的荊棘」 英文為buring bush,見於基督教《聖經· 出埃及記》。天主教認為摩西在一次放羊的時候,看到荊棘為火焚燒,而荊棘卻沒有燒毀。這是天主在召喚摩西,讓他帶領受苦受難的以色列人選避埃及人的迫害,去一個美麗寬闊、流蜜流奶的地方,即耶路撒冷,就是現在的以色列。「 過紅海」 英文為paaring sea。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造離埃及,經過紅海的時候,舉起棍枝把手伸到海上,海水分開,海底成為乾地,以色列子民便在海底乾地上走過。水在他們左右好像牆壁。)這些古老的故事已不再有任何意義。上帝已經過時,科學贏得了戰爭的勝利。我們認輸了。」
教堂里頓時一片混亂,大家如墮五里霧中。
「但是,科學的勝利,」 教皇內侍接著說,語氣一下子尖利起來,「 我們每個人都付出了代價。那可是慘重的代價。」
教堂里頓時安靜下來。
「科學也許本可以減輕病人的痛苦,減少單調乏味的工作,提供一系列娛樂發明與便利設施,但這讓我們的世界不再有奇跡。我們看到的日出現象簡化成了波長和頻率問題。宇宙的復雜性被切分成一個個數學等式,就連我們人類特有的自尊也被摧毀。科學宣稱地球這顆行星及其上面的居民只不過是龐大宇宙系統中的一顆毫無意義的微粒,只不過是一次宇宙事故的產物。」
他頓了頓,接著說道。「 那些技術說是要把我們聯合起來,實際上卻把我們分隔開來。如今,我們每個人都通過電子裝置與世界建立了聯系,但我們卻感到極其孤單。我們身邊充斥著暴力、隔離、分裂與背叛。宗教懷疑變成了一種美德,憤世嫉俗與對證據的尋求倒成了開明思想。如今的人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有著更為強烈的沮喪感和挫敗感,這難道不讓人詫異嗎?科學把什麼東西視為神聖了嗎? 科學通過探查未出生的胎兒來尋求答案,它甚至設想重新排列DNA的組合。它把上帝建立的世界分割成越來越小的碎片,就為了尋求一種價值……可結果反倒發現了更多的問題。」
莫爾塔蒂敬畏地注視著這一切。教皇內侍此刻像在催眠狀態中一樣,言談舉止鏗鏘有力,這是莫爾塔蒂在羅馬教廷的祭壇上不曾看到過的景象。教皇內侍的聲音中既流露出一種堅定的信仰又包含一絲無奈的悲傷。
「科學與宗教之間的古老戰爭已經結束。」 教皇內侍說。「你們贏了。但你們沒有給出答案,因而贏得並不公平。你們如此激進地重定社會的方向,我們一度視為指路標的真理現在已變得似乎不再適用,就是這樣你們才贏的。宗教無法跟上你們的步伐。科學在以指數級的速度迅猛發展。它以自身為能源,如病毒一般。每一項新成就都為更多新的突破提供了契機。從車輪過渡到汽車,人類歷經千年;而從汽車到太空探索,人類只花了幾十年。現在,每隔幾個星期我們就可看到科學上的進步,其發展速度我們無法控制。我們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當宗教被拋至腦後時,人們不知不覺陷入了精神的荒原。我們迫切需要尋求意義。說真的,我們確實需要。我們觀看飛碟,熱衷於通靈術、靈魂接觸、魂游體外、心智探險活動— — 所有這些古怪思想都披著一層科學外衣,這些思想真是荒謬至極,他們竟然毫不覺羞恥。這都是現代魂靈絕望的呼聲,他們孤獨而痛苦,因為自身的文明發展以及無法理解任何技術之外的意義,他們感到殘缺。」
莫爾塔蒂坐在椅子上身子不覺往前傾。他和其他紅衣主教及全世界的人都在全神貫注地聽著教皇內侍的每一句話。教皇內侍的言語既沒有華麗的辭藻也不帶尖刻的字句,既沒提到《聖經》也沒說起耶穌基督。他用的是一種朴實而純正的現代語言。不知怎的,這些話好似上帝親口所說,教皇內侍說的是現代語言… … 講的卻是古老的啟示。那一刻,莫爾塔蒂明白了為何已故教皇如此看重這位年輕人。在一個情感冷漠,悲觀懷疑及奉技術為神明的世界,像教皇內侍這樣的人,能像他剛才一樣說話直指人心的現實主義者是教會僅存的希望。
教皇內侍的講話這時更有說服力了。「人們說科學能拯救我們,依我看是科學毀了我們。自伽利略時代起,教會就試圖減緩科學無情的進軍,雖然有時採取了錯誤的方式.但一直都是出於善意。即使如此,人類仍難以抵制巨大的誘惑。我提醒你們,看看你們周圍的景象吧。科學並未堅守自己的諾言。它所承諾的高效而簡單的生活帶給我們的只有污染與混亂。我們只是一個遭到破壞而發狂的物種… … 正走向一條毀滅之路。」
教皇內侍停頓了很長一段時問,然後目光敏銳地對准了鏡頭。
「這個科學之神是誰?那個給人以才智卻沒有給出道德標准告訴人們如何使用才智的神又是誰?給孩子火卻又不警告孩子有危險,這是什麼樣的神?科學的語言沒有任何善惡標准。科學教材教我們建立核反應堆,卻從不問我們這個主意是好還是壞。」
「 對於科學,我要說出下面的話。教會已經累了,我們一直試圖做你們的指路標.現在已筋疲力盡。就在你們盲目追求更袖珍的晶元及更高額的利潤的時候,我們為呼籲和諧,已經竭盡全力。我們要問的不是為什麼你們沒有約束自我,而是你們如何才能約束自我?你們的世界轉得那麼快,哪怕你停留片刻思考一下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影響,某些更能乾的人就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你甩在身後。因此,你們不斷前進。你們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是教皇雲游世界懇請各國領導人限制使用核武器。你們克隆生物,是教會提醒我們考慮這種行為隱藏的道德問題。」
「你們鼓勵人們利用電話、視頻、電腦進行交流,是教會敞開大門並鼓勵人們面對面地交流,而這也是我們應該做的。你們打著研究治病救人的方法之名,謀殺尚未出世的嬰兒,又是教會指出了你們的謬論。」
「一直以來,你們都宣稱宗教無知。但究竟是誰更無知?是那個無法定義閃電的人,還是那個不尊敬閃電那令人敬畏的神力的人?這個教會正在向你們伸出友牧師愛之手,它向每個人都伸出了友愛之手。可我們越是要去接近你們,你們就把我們推得越遠。你們說,證明上帝的存在給我看看。我要說.拿著你們的望遠鏡遙望太空,告訴我那裡怎麼可能沒有上帝!」教皇內侍的眼裡此時噙滿了淚水。「你們問上帝長什麼樣兒,我真想知道這個問題怎麼來的。答案是完全一樣的。你們難道在科學研究中沒看到上帝嗎? 你們怎麼可能沒看到上帝!你們宣稱如果重力和原子量發生哪怕極其微小的變化都會使我們的地球變成一團沒有生命的薄霧,而不是現在這樣一顆由大片海洋包圍著的天體,可你們難道就沒看到上帝發揮的作用嗎?人們真的就那麼容易相信我們僅僅是在無數張紙牌中抽對了那一張嗎?難道我們已經變得如此空虛,情願去相信子虛烏有的事情而不願相信一種比我們強大的力量嗎? 」
「不管你信不信上帝,」教皇內侍審慎地說著,聲音低沉起來,「你都要相信這樣的事實。當我們人類不再相信存在比我們強大的力量時,我們就放棄了自己的責任感。宗教信仰……所有的信仰……都告誡我們有些事物是我們無法理解的,有些事情是我們要承擔責任的……由於有了信仰,我們就會對彼此負責,對自己負責,對一種更高的真理負責。宗教的不完美只是因為人的瑕疵。如果外界的人能像我這樣看待宗教……越過宗教儀式這些高牆……他們就會看到一個現代奇跡……看到在這個飛速發展而失去控制的世界裡,不完美但卻率直的靈魂因渴望尋求同情之聲而產生的一種手足之情。」
教皇內侍把手伸向紅衣主教團上方,英國廣播公司的女攝影師則下意識地跟隨他,將鏡頭對准下面的紅衣主教們。
「我們是不是變成了古董? 」 教皇內侍問道,「難道這些人都是老頑固嗎? 我是不是呢?窮人、弱者、受壓迫的人還有尚未出世的孩子,難道這個世界還不該為他們找個代言人嗎?有些人雖然本身並不完美,但卻傾其一生懇求我們每個人去理解道德標准而不至於迷失自我,難道我們真的不需要這樣的靈魂人物嗎? 」奠爾塔蒂現在明白了,不管是不是有意識的,教皇內侍都採取了英明的做法。通過展示紅衣主教,他將宗教人性化。梵蒂岡不再是一座建築物,而是一群人—— 一群像教皇內侍那樣終生都在行善的人。
「今晚,我們身處險境。」 教皇內侍說。「 我們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無動於衷。不管你們認為這是惡魔撒旦,是腐敗,還是道德淪喪… … 黑暗勢力依然活躍,並且日趨壯大。千萬不要小看它。」 教皇內侍的聲音漸漸變成耳語,攝像機的鏡頭推近了一些。「 這種力量,雖然強大,但並非堅不可摧。善終將取勝。聆聽你的心靈,聆聽上帝吧,讓我們團結一致走出困境。」
莫爾塔蒂這會兒明白了過來,這就是教皇內侍帶記者進來的原因。
雖然這樣做違反了秘密會議的教規,可這是惟一的辦法。他的求助令人印象深刻,但也有孤注一擲的意味。教皇內侍這既是講給敵人聽的,也是講給教友聽的。他這是在懇求每一個人,不論是敵還是友,他都懇求他們意識到這種危險,阻止這種瘋狂的行為。聽他講話的人無疑都會意識到這一瘋狂的陰謀,然後挺身而出反對這個行為。
教皇內侍跪到祭壇旁,呼籲道:「和我一起祈禱吧。」
樞教團的主教們全都跪下來和他一起祈禱。在外面聖彼得廣場上,在世界各地……一個受到震驚的世界在同他們一起跪著祈禱。

英文:

「And all the while, you proclaim the church is ignorant. But who is more ignorant? The man who cannot define lightning, or the man who does not respect its awesome power? This church is reaching out to you. Reaching out to everyone. And yet the more we reach, the more you push us away. Show me proof there is a God, you say. I say use your telescopes to look to the heavens, and tell me how there could not be a God!」 The camerlegno had tears in his eyes now. 「You ask what does God look like. I say, where did that question come from? The answers are one and the same. Do you not see God in your science? How can you miss Him! You proclaim that even the slightest change in the force of gravity or the weight of an atom would have rendered our universe a lifeless mist rather than our magnificent sea of heavenly bodies, and yet you fail to see God』s hand in this? Is it really so much easier to believe that we simply chose the right card from a deck of billions? Have we become so spiritually bankrupt that we would rather believe in mathematical impossibility than in a power greater than us?
「Whether or not you believe in God,」 the camerlegno said, his voice deepening with deliberation, 「you must believe this. When we as a species abandon our trust in the power greater than us, we abandon our sense of accountability. Faith . . . all faiths . . . are admonitions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we cannot understand, something to which we are accountable . . . With faith we are accountable to each other, to ourselves, and to a higher truth. Religion is flawed, but only because man is flawed. If the outside world could see this church as I do . . . looking beyond the ritual of these walls . . . they would see a modern miracle . . . a brotherhood of imperfect, simple souls wanting only to be a voice of compassion in a world spinning out of control.」
The camerlegno motioned out over the College of Cardinals, and the BBC camerawoman instinctively followed, panning the crowd.
「Are we obsolete?」 the camerlegno asked. 「Are these men dino-saurs? Am I? Does the world really need a voice for the poor, the weak, the oppressed, the unborn child? Do we really need souls like these who, though imperfect, spend their lives imploring each of us to read the signposts of morality and not lose our way?」
Mortati now realized that the camerlegno, whether consciously or not, was making a brilliant move. By showing the cardinals, he was personalizing the church. Vatican City was no longer a building, it was people-people like the camerlegno who had spent their lives in the service of goodness.
「Tonight we are perched on a precipice,」 the camerlegno said. 「None of us can afford to be apathetic. Whether you see this evil as Satan, corruption, or immorality . . . the dark force is alive and growing every day. Do not ignore it.」 The camerlegno lowered his voice to a whisper, and the camera moved in. 「The force, though mighty, is not invincible. Goodness can prevail. Listen to your hearts. Listen to God. Together we can step back from this abyss.」
Now Mortati understood. This was the reason. Conclave had been violated, but this was the only way. It was a dramatic and desperate plea for help. The camerlegno was speaking to both his enemy and his friends now. He was entreating anyone, friend or foe, to see the light and stop this madness. Certainly someone listening would realize the insanity of this plot and come forward.
The camerlegno knelt at the altar. 「Pray with me.」
The College of Cardinals dropped to their knees to join him in prayer. Outside in St. Peter』s Square and around the globe . . . a stunned world knelt with them.

② 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的姓名和事跡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作為傑出科學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她的典範激勵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兒童時代就聽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個簡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對居里夫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響。這本書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處理了。美國傳記女作家蘇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時間,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員和朋友的沒有公開的日記和傳記資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書:《瑪麗亞·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為她艱苦、辛酸和奮斗的生命歷程描繪了一幅更詳細和深入的圖像。

居里夫人:兩次榮獲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

在世界科學史上,瑪麗·居里是一個永遠不朽的名字。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以自己的勤奮和天賦,在物理學和化學領域,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並因此而成為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學科領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科學家。

中國網10月10日訊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10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宣布,將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芬蘭前總統馬爾蒂-阿赫蒂薩里。

諾貝爾委員會說,授予阿赫蒂薩里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其30多年來致力於解決全球國際沖突做出的重要貢獻。」

不管是作為一名芬蘭高級公務員和總統或者是在聯合國等國際機構任職,阿赫蒂薩里一直在為和平事業而努力。在過去20年裡,阿赫蒂薩里一 直在積極參與解決全球暴力沖突。1989年至90年,他在促使納米比亞的獨立發揮了重要作用。在2005年,阿赫蒂薩里和其組織「危機管理倡議 」(CMI)對於解決印尼復雜的亞齊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在1999年和2005年至07年,他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試圖找到解決科索沃危機的方法。 2008年,通過「危機管理倡議」和與其它機構的合作,阿赫蒂薩里試圖為伊拉克問題尋找一個和平的解決方案。此外,他還對解決北愛爾蘭 、中亞、非洲之角的沖突作出了貢獻。

盡管事件各方對避免戰爭和沖突負有主要責任,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曾數次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國際政治的斡旋者。今天,阿赫蒂薩里是一位傑出的斡旋者。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取得成果,他向人們展示出了外交斡旋在解決國際沖突中所能發揮的作用。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希望,阿赫蒂薩里的努力和成就可以鼓舞其他人。

馬爾蒂-阿赫蒂薩里1937年6月23日生於芬蘭維堡,社民黨人。他1965年進入芬蘭外交部工作,曾先後出任過芬蘭駐坦尚尼亞 、 尚比亞 、 索馬里和莫三比克的大使。1977年進入了聯合國 ,擔任聯合國納米比亞問題特別代表、芬蘭外交部國務秘書、 前南斯拉夫問題特別代表和聯合國負責行政管理事務的副秘書長。1994年3月任芬蘭總統 ,2000年3月1日去職。在卸去總統職務後,擔任聯合國負責處理非洲之角人道主義問題的特使等職務。2005年11月11日被任命為聯合國科索沃問題談判特使。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在頒獎文告中贊揚了她為「可持續發展、民主和和平所作的貢獻。」肯亞助理環境部長馬塔伊在得知獲獎消息後對挪威電視台說:「非常感謝你們,我感到很吃驚。我感到很激動,我並沒有想到會獲獎。

出生於1940年的馬塔伊於1977年發起了「綠色帶運動」,這一項目致力於提倡生物多樣性,並同時創造工作機會、使婦女在社會上獲得更多地位。這一項目已栽下了3千萬棵樹。樹木的養護機構目前還僱傭了數千人,其中有不少是婦女。她說:「我們對這些植物的生態系統負有特別的責任。如果我們不能保護它們,那麼我們也無法生存。」

這位著名的生物學者於1971年成為內羅畢大學的首位生物學女教授,後來成為生物學院的院長。這位著名的生物學學者1978年獲得了德國學術交流獎學金,是獲得這一獎學金的首位東非國家的女性。她後來獲得了生物學博士學位。

馬塔伊於2002年12月作為綠黨成員在肯亞的首次自由選舉中當選議員。2003年1月,她出任助理環境部長,負責自然資源保護工作。她最近因為對國家的貢獻而獲得了「手握燃燒著的矛的老者」的頭銜。

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國黑人牧師,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他領導了美國五六十年代的民權運動。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人逐漸認識到,南北戰爭所致力解放黑奴運動,並沒有產生使美國黑人成為完全平等公民的預效果。十九世紀後期,美國黑人的公民權利受到州和地方歧視黑人的法規和慣例層層約束和限制。在日常生活中,美國黑人常常被隔離開來,不能與白人同在一個學校上學,乘坐同一公共交通工具,同在一個地方居住。黑人不能充分參與美國社會生活,甚至在一百年後仍然和奴隸一樣被剝奪各種權利,他們生活水準的提高與國家的發展並非完全相稱。因此美國黑人的平等問題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黑人志願團體和教會以及其它各階層關心此事的美國人團體,同心合力掀起了一場爭取民權的運動。他們敦促國會通過強有力的法律,清除美國社會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的最後殘余。

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舉行的「為工作的自由進軍」是民權運動的重要里程碑。那天最激勵人心的,是馬丁.路德.金恩牧師代表南方基督教領導會議所作的講演。 一位新聞記者指出,金氏的演講「充滿林肯和甘地精神的象徵和聖經的韻律」。他既義正嚴辭又有節制;公開宣揚-這是其基本哲學的一部分--非暴力的改革途徑;並且侃侃陳詞,雄辯有力。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美國國會、總統和法院將金氏在講演中提到的各種法律障礙解除了
曼德拉
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1918年7月18日出生於南非特蘭斯凱一個大酋長家庭,先後獲南非大學文學士和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律師資格,當過律師。曼德拉自幼性格剛強,崇敬民族英雄。他是家中長子而被指定為酋長繼承人。但他表示:「決不願以酋長身份統治一個受壓迫的部族」,而要「以一個戰士的名義投身於民族解放事業」。他毅然走上了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1944年他參加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簡稱非國大)。1948年當選為非國大青年聯盟全國書記,1950年任非國大青年聯盟全國主席。1952年先後任非國大執委、德蘭士瓦省主席、全國副主席。同年年底,他成功地組織並領導了「蔑視不公正法令運動」,贏得了全體黑人的尊敬。為此,南非當局曾兩次發出不準他參加公眾集會的禁令。

1961年6月曼德拉創建非國大軍事組織「民族之矛」,任總司令。1962年8月,曼德拉被捕入獄,當時他年僅43歲,南非政府以政治煽動和非法越境罪判處他5年監禁。1964年6月,他又被指控犯有以陰謀顛覆罪而改判為無期徒刑,從此開始了漫長的鐵窗生涯,在獄中長達27個春秋,他備受迫害和折磨,但始終堅貞不屈。1990年2月11日,南非當局在國內外輿論壓力下,被迫宣布無條件釋放曼德拉。同年3月,他被非國大全國執委任命為副主席、代行主席職務,1991年7月當選為主席。1994年4月,非國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種族的大選中獲勝。同年5月,曼德拉成為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1997年12月,曼德拉辭去非國大主席一職,並表示不再參加1999年6月的總統競選。1999年6月正式去職。

主要著作有:《走向自由之路不會平坦》、《斗爭就是生活》、《爭取世界自由宣言》、自傳《自由路漫漫》。

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曼德拉「烏弗埃-博瓦尼爭取和平獎」。1993年10月,諾貝爾和平委員會授予他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為廢除南非種族歧視政策所作出的貢獻。同年他還與當時的南非總統德克勒克一起被授予美國費城自由勛章。1998年9月曼德拉訪美,獲美國「國會金獎」,成為第一個獲得美國這一最高獎項的非洲人。2000年8月被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授予「卡馬」勛章,以表彰他在領導南非人民爭取自由的長期斗爭中,在實現新舊南非的和平過渡階段,以及擔任南共體主席期間做出的傑出貢獻。

1992年曼德拉與溫妮分居,1996年3月19日,法院判定曼德拉與溫妮離婚。現任妻子格拉薩·馬謝爾(Graca Machel)是莫三比克前總統薩莫拉的遺孀,1998年7月18日與曼德拉結婚。

1992年10月首次訪華,5日被北京大學授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999年5月,曼德拉總統應邀訪華,他是首位訪華的南非國家元首。
你說的是特里薩嬤嬤(Mother Teresa)吧!
大學英語教材(復旦版)第三冊有一個單元就講了她的故事。她還獲得了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這是轉貼的關於她的生平簡介:
特里薩嬤嬤(Mother Teresa)原名艾格妮絲·鞏霞·博傑舒,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前南斯拉夫的斯科普里一個阿爾巴尼亞農民家庭。她的父親是個雜貨商,家境並不富足,但父慈母愛,手足親睦,她在溫馨的家庭生活中生長起來。善良博愛的天性使她對慈善事業著迷。1928年來到印度,並投身於慈善事業。從40年代起,她在印度開展救助孤兒、窮人和老人的慈善工作,並在印度和其他國家創辦眾多的學校、醫院、收容所和孤兒院等。

1952年,特里薩在一座印度廟的旁邊建起了「垂死貧民收容所」,以讓那些可憐的人在彌留之際能享受一下人間的溫暖。至80年代末,大約有3萬名身患不治之症又無家可歸的窮人在收容所里度過了他們最後的日子。當記者問到挽救這些患有不治之症的人是否值得時,她甚至根本不能理解這個問題的意思,因為這與她的人生觀格格不入。
此後,特里薩開始考慮收治麻風病人一事。1964年教皇保羅六世在印度訪問期間接見了特里薩,並將自己的一輛高級轎車送給她。特里薩後來將這部車賣掉,用拍賣所得為麻風病人建了一幢樓房,並培訓了一些護理人員,使這里成了加爾各彼得堡唯一的麻風病中心。
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了印度修女特里薩,以表彰她「為克服貧窮所做的工作」。在授獎儀式上,特里薩嬤嬤說:「我以窮人的名義接受這筆獎金。」在晚禱後,她對記者說:「貪婪——對權力的貪婪,對金錢的貪婪,對名譽的貪婪,這時當今世界實現和平的最大障礙。」獲獎後,特里薩嬤嬤賣掉了獎章,連同19萬美元的獎金,全部捐贈給貧民和麻風病患者,沒有給自己留下一美分。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和平教育獎授予特里薩嬤嬤,以表彰她將其一生獻給解除貧困,促進和平和為正義而斗爭的事業。她創建和領導的慈善機構在120個國家設立了569個服務中心,3500名修女在其中供職。
1997年9月5日,享譽全球的慈善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里薩嬤嬤因心臟病發作在印度加爾各答逝世,終年 87歲。印度政府於9月13日為特里薩嬤嬤舉行了盛大國葬。特里薩嬤嬤的靈柩蓋著印度國旗,放在運送過「聖雄」甘地和印度國父尼赫魯遺體的炮車上,緩緩駛向舉行葬禮彌撒的加爾各答體育館。逾百萬不同宗教信仰的群眾沿途跟隨護送,向靈車拋擲鮮花並高舉她的照片。
特里薩嬤嬤將畢生獻給為窮苦人謀福利的事業,深受全世界人民的愛戴,被譽為「善良與光明的化身」。特里薩嬤嬤逝世的消息傳開後,整個加爾各答沉浸在悲痛之中,成千上萬的印度人含著淚水與特里薩嬤嬤作最後的告別。如今,她的名字已經飛越千山萬水,傳遍整個世界。她以獻身慈善事業的至誠,直面困苦的精神,贏得億萬人民的愛戴和尊敬,被人們尊為「善良與光明的化身」。

③ 羅馬教皇訪問古巴的目的是什麼

教皇不顧年邁出訪古巴的目的則是利用古巴放鬆對古巴天主教會和教徒的限制的有利時機,擴大天主教會在古巴的影響,同時也乘機宣揚人權,要求古巴有更多的自由和向「民主化」方向發展。

④ 德蘭修女的事跡.

早期的生活
德蕾莎修女的本名是艾格尼斯·剛察·博加丘(Agnes Gonxha Bojaxhiu),她是一個出生於鄂圖曼帝國科索沃省的史科普里(前南斯拉夫聯邦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的阿爾巴尼亞裔人, 父親尼格拉(Nikolla Bojaxhiu)是成功的地方雜貨承包商,母親是Dranafila Bojaxhiu,她是么女,上有哥哥和姐姐(姐姐後來也成為修女)。家中說阿爾巴尼亞語,是天主教家庭,在她所居住的鎮上多為穆斯林和基督徒,僅有少數的天主教徒。

德蕾莎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但她曾說,在12歲加入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時,她就感覺自己未來的職業是要幫助貧寒,15歲時,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18歲時,她進了愛爾蘭羅雷托修會,並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嶺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三學期後,德蕾莎修女正式到了印度的加爾各答,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教職,主要是教地理。1931年,德蕾莎正式成為修女,1937年5月更決定成為終身職的修女,並依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女德莉莎』(St. Th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為德蕾莎修女。1940年代初期,德蕾莎修女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校長一職,但當時印度貧富差距非常大,校內一片安寧,但校外卻滿街都是無助的麻瘋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德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嶺的修院休息了一年,並強烈的感受到自己要為窮人服務的心,返回加爾各答後,她向當地的總主教請求離開學校和修會,但一直得不到許可。

仁愛傳教修女會
1947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印度獨立,加爾各答湧入了數以萬計的難民,大多數都是怕被回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傳染病如霍亂和麻瘋病沒有受到控制,在街頭巷尾爆發開來,於是加爾各答的街頭,學校的高牆外越來越像是地獄,折磨著德蕾莎修女的心,在不斷向總主教以及梵諦岡請求下,1948年,教宗庇護十二世終於給德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分行善的許可。並撥給她一個社區和居住所讓她去幫助有需要的窮人。德蕾莎修女馬上去接受醫療訓練,並尋找幫手,1950年10月,德蕾莎修女與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稱博濟會),並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為印度婦女傳統的沙龍,以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為博濟會修女的制服。

小故事
有一天,德蕾莎要到巴丹醫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車站的廣場旁發現了一位老婦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德蕾莎蹲下來仔細一看:破布裹著腳,爬滿了螞蟻, 頭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個洞,殘留著血跡,傷口周圍滿是蒼蠅和蛆蟲。她趕緊替老婦人測量呼吸及脈搏,似乎還有一口氣,她為好趕走蒼蠅,驅走螞蟻,擦去血跡和蛆蟲。德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裡,必死無疑。於是她暫時放棄了去巴丹的行動,請人幫忙把老婦人送到附近的醫院。醫院開始時對這個沒有家屬的老婦人不予理會,但醫師在德蕾莎的再三懇求下,便替老婦人醫理,然後對德蕾莎說:『必須暫時住院,等脫離危險期後,再需找個地方靜養。』德蕾莎把病人托給醫院後,立即到市公所保健課,希望能提供一個讓貧困病人休養的埸所。市公所保健課的課長是位熱心的人他仔細聽完德蕾莎的請求後,便帶她來到加爾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應將寺廟後面信徒朝拜後的一處地方免費提供給他使用。他們一開始受到印度教區婆羅門的強烈反對,理由是德蕾莎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德蕾莎修女不畏反對,依然在街頭搶救許多臨危的病患到收容所來替他們清洗,給他們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侶,此舉感動了許多的印度人,於是反對聲浪就漸漸的平息了。

自從找到這個落腳點後,不到一天的時間,修女們就將三十多個最貧困痛苦的人安頓了下來。其中有個老人,在搬來的那天傍晚即斷了氣,臨死前,他拉著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語低聲地說:『我一生活得像條狗,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謝謝了。』

光靠德蕾莎及修女們的工作,要救助全加爾各答我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德蕾莎她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她認為人類的不幸並不存在於貧困、生病或飢餓,真正的不幸是當人們生病或貧困時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臨終前也應有個歸宿,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傳播了主的愛。 p

成立
這所名符其實的貧病、垂死者收容院終於在1952年八月正在成立,當時在入口處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尼爾瑪.刮德』, 按孟加拉語的意思,就是『清心之家』。

七年後,德蕾莎的『仁愛傳教會』分別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和蘭奇設立了兩座這樣我垂死者收容院。

紀錄片與知名度
1960年代,德蕾莎修女的收容所在加爾各答成為知名的地方,在街頭生病、需要幫助的患者都知道這個能夠讓他們安息的地方,收容所開始急速成長,因人手不足,開始招募世界各地的義工,透過義工的口耳相傳,也打開了世界的知名度。1969年,英國記者馬科爾·蒙格瑞奇拍攝了一部以德蕾莎修女為主的紀錄片《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片中拍出收容所和印度街頭驚人的貧窮和無助,以及德蕾莎修女決定終身侍奉最貧窮的人的精神,讓許多人相當感動,也讓德蕾莎修女變成了世界名人。

獲獎
1971年,教宗庇護十二世頒給德蕾莎修女「Pope John XXIII」和平獎;同年的甘乃迪獎也頒發給她,此外還有如1975年Albert Schweitzer國際獎也頒發給她,1985年美國總統自由勛章;1994年美國國會金牌;1996年11月16日美國名譽公民,和許多大學的名譽學位;1979年的最重要的諾貝爾和平獎,也頒發給她。當時她拒絕了頒獎宴會和獎金。媒體問及她:「我們可能做什麼促進世界和平?」。她回答:「回家和愛您的家庭。」

健康惡化與過世
1983年,德蕾莎修女到羅馬拜訪教皇保羅二世時,心臟病第一次發作。1989年心臟病第二次發作時,她接受了人工心臟的安裝,1991年從墨西哥拜訪回來之後,得到肺炎,健康日趨惡化。於是她向博濟會提出辭職,理由是她已無法像其他修女一樣全天照顧病患,在修會的秘密投票下,其他修女和修士都投票希望德蕾莎修女要留在博濟會領導她們。

1997年4月,德蕾莎修女跌倒並傷到鎖骨。8月時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但健康並沒有日漸好轉, 1997年3月13日,她退出了博濟會,同年9月,87歲時逝世。德蕾莎修女留下了4,000 個修會的修女,超過10萬以上的義工,還有在123個國家中的610個慈善工作。印度替她舉行了國葬。諷刺的是,同年8月31日,英國的黛安娜王妃車禍身亡,媒體花了整整一個月報導黛安娜王妃車禍和後續消息,而德蕾莎修女的過世則變成報端的小角。

奇跡和宣福
德蕾莎修女過世之後,被尊敬她的印度人神化,由於天主教進行宣福儀式前,必須要有奇跡的見證記錄,德蕾莎修女的奇跡見證紀錄來自於一位印度婦女,Monica Besra,她聲稱自己是德蕾莎修女神跡的見證人,她將德蕾莎修女的照片,放在腹部,癌腫瘤就消失,但她的丈夫卻對媒體說,這事實上是她接受醫院手術治療的結果,他們之所以如此做是受到天主教教會要替德蕾莎修女進行宣福的壓力,根據時代雜志的報導,治療她的醫生也受到天主教教會的壓力,必須對外聲稱這是一個奇跡,此羅生門最後沒有定案,Monica Besra的丈夫後來也改變說詞,將癌腫瘤的治癒稱為德蕾莎修女的奇跡。目前天主教教會在等待第二個奇跡以將德蕾莎修女進行到冊封為聖徒的程序中。

給垂死者以天主教洗禮
收容所里的垂死者多數為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但德蕾莎修女總是敦促工作者們給他們施以天主教洗禮。這個做法引發很多爭議。

慈善行為的動機
克里斯多弗·息金斯(Christopher Hitchens)認為,德蕾莎修女的組織的目的是以信仰的方式倡導受苦,而不是幫助有需求的人。在1981年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問:「您是否在教導窮人應該忍受苦難?」德蕾莎修女回答道:「我認為,窮人接受自己的命運、與受難的基督分享痛苦是非常美好的。我認為,窮人受苦會對這個世界更有幫助。」

查特基(Chatterjee)說,德蕾莎修女以「窮人的幫助者」的形像出現,誤導了公眾。在她最大的收容所里,也僅有二、三百人。加爾各答的另一清教慈善組織,上帝的集會,每日發放18,000份免費餐,遠遠多於德蕾莎修女全部收容所發放數量的總和。

查特基說,德蕾莎修女的許多機構只傳教而不做任何慈善活動。如,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八所設施未收容任何人,全部經費都用於傳教。

醫療護理的質量
1991年,英國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的編輯羅賓·福克斯博士訪問了加爾各答的「垂死者的家」發現,許多服務的修女和志願者沒有任何醫學知識,但卻要常常做醫療決定。他們也不區分「可醫治」與「不可醫治」的病人,而前者可能處於由於感染而死去的危險中。另外,他們嚴重缺乏麻醉劑,使病人不得不忍受劇痛。他們用過的針頭只在溫水中洗一下。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德蕾莎修女自己有醫療需要時,她會去美國、歐洲、印度的有名望的醫院獲得醫治。

捐款的去向
德蕾莎修女的前雇員們、及前修女蘇刪·希爾茲(Susan Shields)稱,德蕾莎修女不允許她們買醫療器械,而是將捐款轉入梵提岡銀行作為一般用途,即使捐贈者特別註明將捐款用於慈善行為。

除了法律要求的有關部門,德蕾莎修女從不向公眾提供她的組織的財經狀況。

德蘭修女禱文
最親愛的主:讓我在今天以及每一天,從你的病人身上看見;並在照顧他們的同時服侍。

縱然你將自己隱藏那些急躁、斤斤計較、蠻不講理的人背後,讓我仍然看得出是;並且欣然地說:『服侍你是何等的甜蜜。』

主啊!賜我這種洞悉的信心,我的工作便永遠不致沈悶,每次鼓勵、開解那些可憐的受苦者,我必尋得無盡的喜樂。

啊!親愛的病者,你於我是何等的可貴,因你代表了基督,能夠服侍你是何等的權利。

主啊!讓我覺悟這高尚召喚的尊嚴及其責任,不要容許我因冷漠、麻木或不耐煩而令這職份蒙羞。

神啊!當降卑成為耶穌,我的病,懇求也容許我的諸般錯誤,只看我內心的動機,就是在每一個病人身上愛及服侍。

主啊!增添我的信心,在此刻及以後,賜福我的努力及工作,誠心所願

⑤ 羅馬教皇信徒遍天下,為何他能擁有如此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羅馬教皇信徒遍天下,他能擁有如此巨大的社會影響力是因為:01.教皇信徒多,指揮就有力。02.教皇地位比較高。03.教皇常常宣揚宗教內容,現關心事實,帶來更多有效影響力。


03.教皇也是會很個性的,可能不去盛大的宴會,反而去監獄看看犯人之類,平時宣揚慈善福音。但是這一屆的教皇除去宣揚宗教內容,倒也常常關注政治和文化這些方面的事情。教皇呼籲要好好接受難民,呼籲女性不要隨便墮胎,呼籲廢除死刑,甚至還批評資本主義制度。教皇這么接地氣,更容易帶來更多的影響力。

⑥ 水上門徒福音是真的嗎

網上復制文章:

法國時報:教皇保羅二世抵法國路德聖地朝聖

2004年08月15日

本周日是天主教的聖母升天節。凡帝岡教皇約翰-保羅二世飛抵法國西南部的天主教聖地路德,為來自世界各地的三十餘萬朝聖者主持彌撒。
法國天主教聖地路德,由於歷史上傳說聖母瑪麗亞曾經在此多次顯靈而聞名於世。每年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天主教信徒及殘疾重病患者來到路德聖母顯靈洞祈禱朝拜,期待尋回生命與健康。

今天聖母升天節,教皇保羅二世再專程來到路德。依照傳統習俗,法國總統希拉克親自到機場迎接教皇。
教皇贈送希拉克一套基督首徒彼得所著《水上門徒行》。

這也是教皇第八次來到法國。他行前曾表示,這次既不是正式訪問,也不是宗教之行,他是以一位身患重病的普通朝聖者身份前往路德。

長久以來,凡帝岡教庭與法國政府在政教問題上一直有存有爭議,法國實行政教分離國策,規定學校世俗化。最近,法國通過禁止校內佩戴包括天主教在內的各類明顯宗教鈽物標記,以及希拉克堅決反對將天主教信仰寫入歐盟憲章,都曾引發凡帝岡教庭的不滿。

-------------------

義大利郵報

在2004年的平安夜祈禱當中,保羅二世為那些喪身於戰亂和流血沖突當中的亡靈祈禱;他和眾多教眾一起,重新回顧了耶穌基督來到塵世的過程,為教眾選讀了《水上門徒行》。

在「彌撒」儀式上,保羅二世向耶穌祈求獲得幫助,不過並沒有提到任何具體的沖突或是世界性問題。他坐在白色寶座上,祈求著全人類都獲得耶穌基督的幫助。
除去為基督徒們祈禱之外,教皇的禱詞還祈求所有的基督徒、穆斯林、猶太教徒能夠和平共處於這個世界之上。
教皇用德語祈禱說,希望全人類能夠和平共處,共同繁榮,讓全世界成為一個安全的樂土,成為無論是清教徒還是追尋真理者的家園。
在聖彼得廣場上,聚集在這里的大批教眾都在欣賞著高達32米的巨大聖誕樹——這棵樹是從歐洲最高山脈阿爾卑斯雪峰上面砍伐而來。
許多信徒早早來到這里,在排過幾個小時的隊伍、經過種種檢查後進入聖彼得大教堂,參加聖誕「彌撒」儀式。廣場四周,義大利警方派出了大量警力維持治安,防止意外發生。

據教皇回憶錄完全版《耶穌基督的代理人》(Vicar of Christ),教皇首次在書中公開披露了《起來,我們走吧》(Get Up
and Let Us Go)一書中被隱瞞了的真實情節和相關的經典及資料。

他在書中寫道:
1958年的一天,他正在湖上泛舟,忽被紅衣主教召至華沙,受任克拉科夫主教之職。他惶惶然,說道:「閣下,我太年輕了——我只有38歲啊。」
大主教回答說:「請不要違逆聖父的願望吧!耶蘇到印度學習釋迦牟尼佛陀的教導時,比你更年輕,此種缺點我們很快便能克服。」
大主教親手賜給他《水上門徒行》,這是他第一次得見此經。

⑦ 約翰.保羅一世, 原名艾爾比諾.盧西尼亞。擔任教皇只有33天,素有「微笑教皇」之稱。誰能更詳細的介紹一下

教皇約翰·保羅一世(拉丁語IoannesPaulusPP.I,義大利語GiovanniPaoloI),本名阿爾比諾·盧恰尼(1912年10月17日-1978年9月28日),前任天主教教皇,梵蒂岡城國元首。他於1978年8月26日上任,但是僅僅33天之後就去世了。他是歷任教皇中執政時間最短的人之一,在1978年一年之內梵蒂岡城出現了三任教皇的權力更迭。約翰·保羅一世是第一位出生於20世紀的教皇。

在義大利,約翰·保羅一世被教徒親切的稱作「微笑教皇」(IlPapadelsorriso)和「上帝的微笑」(God'ssmile)

約翰·保羅一世

本名AlbinoLuciani

出任1978年8月26日

卸任1978年9月28日

前任保祿六世

繼任約翰·保祿二世

出生1912年10月17日

義大利,貝盧諾省,

Canaled'Agordo

去世1978年9月28日(65歲)

梵蒂岡宗座宮殿

1.背景

1.1.早年生活

阿爾比諾·盧恰尼出生1912年10月17日出生在義大利北部威尼托區貝盧諾省的佛諾德康埃爾市。他的父親喬瓦尼·盧恰尼是一個磚匠,母親名字叫BortolaTancon。阿爾比諾有兩個弟弟,Federico(1915-1916)和Edoardo(1917-2008),還有一個妹妹,Antonia。

1923年,盧恰尼開始在費爾特雷一個小修道院學習神學,在這里,老師發現他「相當的活躍」。不久,他前往貝盧諾省神學院進修。在此期間,他曾想加入耶穌會,但是被神學院院長,GiosuèCattarossi主教拒絕了。1935年7月7日,盧恰尼成為了一名神父,隨後,他在佛諾德康埃爾市成為一名助理牧師。不久,他成為了貝盧諾省神學院副院長和神學教授,教授教義神學,宗教倫理學,教會法律以及神學藝術。

1941年,盧恰尼希望前往教皇格列高列大學進修神學博士學位。這要求他必須在羅馬完成至少一年的學習。然而,貝盧諾神學院的前輩們希望他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同時繼續在神學院執教。1941年3月27日,教皇庇護十二世親自頒布詔令,給予了盧恰尼可以不前往羅馬學習的豁免權。盧恰尼的學位論文(「人類靈魂的起源:由安東尼奧·羅絲米尼想到的)猛烈的攻擊了安東尼奧·羅絲米尼的宗教理論,他憑借這篇論文以極優秀的成績取得了神學博士學位。

1947年,被任命為GirolamoBortignon主教的輔理主教。2年以後,他被任命為教區教理問答的負責人。

1958年12月15日,盧恰尼被教皇約翰二十三世任命為義大利威尼托教區主教。教皇在兩位主教Bortignon和GioacchinoMuccin的協助下親自為盧恰尼舉行了祝聖禮。作為主教,盧恰尼全程參加了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1969年12月15日,他被教皇保羅六世任命為威尼斯教區宗主教。他於1970年2月3日在他的主管教區就職。1973年3月5日,在樞機主教團會議上,教皇擢升他為S.Marco樞機主教。盧恰尼以謙遜打動了教會。最好的例子是,一次教皇保羅六世將他的教皇披肩披在了盧恰尼的身上,而盧恰尼卻表現的非常忐忑不安。他在他的第一次奉告祈禱中回憶了這件事情:

「教皇保羅六世當著20,000人的面讓我的臉紅到了耳根,因為他把自己的披肩脫下,披在了我的肩上。我從來沒有這么臉紅過!」

2.當選教皇

2.1.1978年8月的秘密會議

在1978年8月的紅衣主教會議中,盧恰尼在第四輪投票中被選舉為羅馬教廷第263任教皇。他選擇了「約翰·保羅」作為教皇的名稱。這是羅馬教廷歷史上第一次使用雙名作為教皇名稱。在他的奉告祈禱中他解釋道,這是為了向他的前任者,教皇約翰二十三世以及保羅六世致以敬意。前者任命他為主教,而後者任命他為威尼斯宗主教以及樞機主教。他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在教皇名稱中使「一世」的教皇。在義大利,約翰·保羅一世被教徒親切的稱作「微笑教皇」(IlPapadelsorriso)和「上帝的微笑」(God'ssmile)。

有評論者指出,盧恰尼的當選和傳聞中樞機主教團內部的派別紛爭有關:

保守派和元老院支持GiuseppeSiri樞機主教,因為他行為趨於保守,甚至有可能改變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所作出的一些改革。

受到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改革所帶來好處的自由主義派以及一些義大利的樞機主教則支持GiovanniBenelli樞機主教,但是他因為有「獨裁主義」的趨勢而受到反對。

還有少數派支持SergioPignedoli樞機主教。他相當自信宣稱自己就是教皇最可能的人選,甚至進行了節食減肥以能夠穿上教皇的白色法衣。

除了義大利籍的主教外,樞機主教團日益增加的其他國籍的樞機主教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典型的例子就是卡羅爾·約澤夫·沃伊蒂瓦樞機主教(後來的約翰·保羅二世)。

在接下來幾天的秘密會議中,樞機主教們在一致愉悅的氣氛中宣告,他們已經選出了「上帝的繼承人」。

阿根廷的EardoFranciscoPironio樞機主教說:「我們見證了道義的奇跡。」隨後,德蕾莎修女評論說,「他是上帝最好的禮物,他讓上帝愛的光芒照耀在世界每一個黑暗的角落。」

東正教列寧格勒和明斯克郊區牧首Nikodim在出席盧恰尼就職典禮的時候突然去世。新教皇在他最後的時刻為他做了禱告。

2.2.教會政策

2.2.1.教皇人性化

約翰·保羅一世上任後,很快做出了一系列的決定,使教皇「人性化」,包括公開的承認上文所述的保羅六世任命他為威尼斯教區宗主教時候他臉紅的事情。他也是第一位用單數"I"而不是庄嚴復數"royalwe"來自稱的現代教皇。然而,教廷關於他演講的記錄常常會由他的助理將"I"改回「royalwe」,以適合公開發表或者刊登在羅馬觀察家報上。他也是第一位拒絕教皇御座的教皇,但是最後在教廷的極力說服下,為了讓他的信徒可以看見他,他還是使用了教皇御座。

他也是第一位拒絕接受加冕禮的教皇。他以一個簡單的就職典禮宣告了他開始行使教皇的權力。他評論道:「我們應該意識到,上帝不僅僅是我們的聖父,也是一位慈祥的聖母。」這加強了他在公眾心中一位「牧師教皇」的形象。

2.2.2.通喻

約翰·保羅一世打算準備一次通喻,以鞏固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教皇曾說,「這是一項有長遠影響的非凡的盛會,是教會的進步」)所制定的一些方針政策,以及加強教規對天主教牧師和信徒的規范。在教規方面,他不僅是一個改革者,而且是一些規定的創始者,比如將每個教堂1%的收入轉贈給第三世界那些貧窮國家的教堂。另外,阿根廷軍政府總統豪爾赫·拉斐爾·魏地拉在梵蒂岡的訪問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尤其是,教皇提醒他,在所謂的「骯臟戰爭」中,他的軍隊出現了違反人道主義的行為。

2.2.3.道德神學

一些學者將約翰·保羅一世的道德神學描述的非常「自由化」,甚至,如果他在位更久一些的話,可能會推翻教廷反對生育控制的政策。因此,這成為了「約翰·保羅一世被謀殺」理論的一個論據。

2.3.個人特點

約翰·保羅一世被認為是一個嫻熟的交際家和作家,他留下了一些作品。他在任威尼斯教區宗主教的時候寫了一本書《Illustrissimi》,這本書里記載了他給一系列歷史人物或者虛構的人物寫的信。仍然現存的有他寫給耶穌基督,大衛王,《塞維利亞的理發師》中的費加羅,匈牙利女王瑪麗亞·特蕾西亞,皮諾曹等人的信,其他的已知收信人包括馬克·吐溫,查爾斯·狄更斯以及克里斯托弗·馬洛等人。

約翰·保羅一世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親切。但是,有報道說,在梵蒂岡城中,他被認為是一個聰明但是不能勝任教皇職責的人,盡管英國作家DavidYallop(在他的書「InGod'sName"中)說這是梵蒂岡內反對約翰·保羅一世政策的人暗中對他污衊的結果。JohnCornwell說,「這些人壓根看不起盧恰尼。」一位資深的傳教士談及盧恰尼時候說,「他們選了「彼得·塞勒斯」(喜劇演員,以演技出色著名)做教皇。」批評家們經常拿盧恰尼佈道時提到皮諾曹來和庇護七世、保羅六世的一些著名的演講做對比。去過梵蒂岡訪問的人經常會提及盧恰尼的的寂寞以及他受到孤立的處境。他們還意識到,盧恰尼是幾十年來唯一既沒有外交職務(如庇護六世和約翰二十三世),也沒有元老院職務(如庇護七世和保羅六世)的教皇。

但是不可否認他個人魅力的巨大。他的個人魅力包括兩個部分,一是他展現給世界的一種和藹、優雅和善良的形象。這個形象在他當選教皇後第一次與聖彼得廣場上的群眾見面時就形成了。他和藹的形象甚至讓他在說話前就被別人認為「這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二是他的言辭魅力,尤其是媒體,常常被他的言辭所傾倒。他是一個優秀的演說家,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保羅六世的演說就像是宣讀博士論文。約翰·保羅一世為天主教帶來了溫暖,笑聲,「快樂的因子」,以及大量媒體友善的報道。

約翰·保羅首度承認,教皇這個職位的前景嚇壞了他(教皇是一個很辛苦的職位,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因此,教皇很少長壽),而他承擔起這個職責是由於其他樞機主教的鼓勵。他經常對他的助理和身邊的工作人員說,他認為自己不能勝任教皇的職位。盡管教皇保羅六世的使徒法典《RomanoPontificiEligendo》明確規定約翰·保羅應該被加冕,可是他仍然拒絕接受傳承數千年的教皇加冕禮以及教皇的三重冕。取而代之的是,他選擇了簡單的教皇就職彌撒。約翰·保羅一世一直恪守他謙遜的座右銘,在他上任第一天進行的著名的奉告祈禱中,他的友善給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逝世

1978年9月29日,將要黎明的時候,有人發現坐在床上的約翰·保羅一世已經去世了。此時,距他擔任教皇僅僅33天的時間。梵蒂岡發布聲明說他們65歲的教皇可能因前一天晚上心臟病突發而逝世。

然而,為了證實這個「不確定的診斷」所應該做的屍體解剖卻沒有進行。這個不確定的診斷,以及隨後官方發表的前後矛盾的聲明,讓很多人認為教皇可能死於謀殺。人們的疑點在於,誰發現了教皇的屍體,什麼時候發現教皇已經去世的,以及教皇去世時手上拿的文件的內容。

梵蒂岡墓穴中約翰·保羅一世的墓地

對教皇死因的猜測在教皇去世後就開始傳播了。一種傳聞聲稱,來訪的Nikodim牧首的去世是因為喝了原本為教皇准備的含有毒葯的茶。實際上,Nikodim牧首去世與教皇去世相隔時間過久,而且,沒有證據證明牧首是被毒害致死的。可是,這一次屍檢仍然未能進行,因為牧首剛剛去世就被進行了防腐處理。

另一個沒有事實依據的傳聞指出,教正准備將一些梵蒂岡高級官員解職,因為他們有貪污行為。教皇遺體立即做了防腐處理被懷疑是為了防止屍體被解剖。梵蒂岡堅持聲稱,根據梵蒂岡法律,對教皇遺體的解剖是被禁止的,然而,有人從AgostinoChigi的日記中找到證據,1830年,梵蒂岡對教皇庇護八世的遺體進行了屍體解剖。

關於教皇被謀害的懷疑和假說一直延續到了今天。疑點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教皇生前擬定的梵蒂岡徹底的人事變動、黑手黨活動頻繁的義大利以及隨後在對梵蒂岡銀行及其附屬公司所進行財務調查時發生的謀殺事件。

4.影響

除了拒絕教皇加冕禮之外,約翰·保羅一世在如此短的執政時間里沒能給梵蒂岡和羅馬教廷帶來任何實質性的改變。

而教皇的去世也暴露了梵蒂岡高層人士管理上的許多問題。即使那些竭力批判不實傳聞的高層人士也承認,對於教皇逝世,梵蒂岡確實有許多「不當處理」。其餘的教眾仍然認為,這位充滿魅力的「微笑教皇」的逝世的原因,至今也沒能得到合理的解釋。

4.1.封聖的過程

約翰·保羅一世去世後不久,全世界的天主教徒就要求啟動對他的封聖的程序。然而,這個程序一直到1990年,才在226名巴西籍主教(包括4名樞機主教)的集體請願下開始。

2002年8月26日,VincenzoSavio主教宣布開始為約翰·保羅一世的封聖做前期的文件以及證據的採集。2003年6月8日,梵蒂岡宣聖部對這項工作表示贊同。11月23日,在宣聖部樞機主教JoséSaraivaMartins的主持下,在貝盧諾大教堂宣布正式開始約翰·保羅一世的封聖進程。

隨後,對約翰·保羅一世生平和奇跡的調查於2006年11月11日在貝盧諾省的一個庄嚴的彌撒中宣告結束。神跡的證據是,一位名叫GiuseppeDenoradiAltamura的人聲稱他的癌症奇跡般的康復了。

4.2.繼承人約翰·保羅二世

卡羅爾·約澤夫·沃伊蒂瓦樞機主教在1978年10月16日被選為新一任教皇。第二天,樞機主教團在西斯廷教堂為他進行了歡慶彌撒。彌撒結束後,他進行了宗座遐福,並通過廣播傳播到了全世界。在宗座遐福里他宣誓忠誠於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並且對他的前任,約翰·保羅一世進行了贊揚:

「我們能如何評價教皇約翰·保羅一世呢?對我們來說,他似乎就像是昨天才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披上教皇的長袍。但是,我們可以深深的感受到,僅僅在這么短的任職時間里,從他身體里迸發出的,從他最後一次演講中體現出的,仁愛的溫暖...不,是無盡的愛。當他為我們的信徒們講什麼是信念,希望和愛的時候,我們更能深刻的體會到他的榮光和偉大。」

⑧ 野獸家族教皇有什麼病

皰疹。在第6集的劇情中這位93歲的退休教皇在訪問德國後返回羅馬後,面部感染。一家報紙援引前教皇本篤十六世傳記作者的報道稱,本篤十六世從德國訪問返回梵蒂岡後,身體出現帶狀皰疹。《野獸家族》是由喬納森·萊斯克編劇,約翰·威爾斯、雷吉娜·金和克里斯托弗·查萊克聯合執導,艾倫·巴金和斯科特·斯比德曼領銜,芬恩·科爾、肖恩·海托西、戴文·薩瓦等參演的犯罪加劇情類的美劇。

⑨ 12月2日世界上所發生的大事

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加冕成為法國皇帝,在巴黎舉行的加冕儀式上,拿破崙從前來教皇皮魯斯七世手中拿過皇冠自己戴在頭上。

1816年12月2日,美國首家儲蓄銀行費城儲蓄基金會開張營業。

1823年12月2日,美國總統門羅為阻止歐洲在美洲的擴張,提出著名的「門羅主義」。

1851年12月2日,法國總統路易.拿破崙.波拿巴中企憲法,巴黎爆發巷戰。

1852年12月2日,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宣布成立法蘭西第二帝國,並封自己為拿破崙三世。

1920年12月2日,亞美向土耳其割讓領土,同時宣布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

1942年12月2日,參加美國曼哈頓工程的科學家在芝加哥大學足球場下的實驗室里首次實現原子裂變反應。

1950年12月2日,聯合國同意將厄里特里亞交給衣索比亞。

1960年12月2日,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訪問羅馬教皇約翰二十三世,打破了雙方持續400年的對立。

1961年12月2日,英國拒絕烏干達獨立的請求。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宣布自己是馬克斯列寧主義者,並將帶領古巴走向共產主義。

1969年12月2日,波音747「珍寶」客機首航,載著191人從西雅圖飛往紐約。

1975年12月2日,以色列戰機大舉空襲黎巴嫩南部和北部的巴勒斯坦目標,打死91人,打傷150人。

1982年12月2日,美國猶他大學醫療中心首次將一枚人工心臟移植到一名病人體內,該名病人手術後活了112天。

1990年12月2日,德國舉行統一後的首次大選,總理科爾領導的中間偏右聯盟輕易獲勝。

1991年12月2日,黎巴嫩貝魯特綁架者釋放被他們綁架了五年多的美國人西西皮羅。

1993年12月2日,哥倫比亞毒王埃斯科博在與政府軍槍戰中被打死。

1994年12月2日,菲律賓一艘載著600多人的渡船在馬尼拉灣翻沉,60人證實死亡,85人失蹤。

1995年12月2日,導致英國老牌證券公司霸菱倒閉的原公司交易員尼克.利森在新加坡被判入獄六年半。

1999年12月2日,美國調查人員證實18歲的吉爾辛格死於基因療法,令他成為世界首名因基因療法死亡的人。

2001年12月2日,美國最大的能源貿易公司安然申請破產保護令,全球金融市場受到沖擊,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一宗企業破產案。

⑩ 梵蒂岡的國家領袖教皇,他在西方政壇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

梵蒂岡教皇的信徒眾多,所以影響力必然很大。但教皇不會輕易染指俗世權利,更不會輕易對國際爭端作出評價和討論,以免引起其他國家政權的警惕。

梵蒂岡世界上最小的國家,國土面積只有0.44平方公里,人口只有800人。而且在國際經濟組織匯總GDP時,一般都會把梵蒂岡剔除在外。但同時這也是一個具有很大影響力的國家,其原因就在於教皇的存在,使得這里成為天主教徒都嚮往的聖地。

所以在西方政壇上,教皇的話語權還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俗世的權利,教皇不會輕易干涉和染指。畢竟,教皇信徒眾多,如果再染指俗世權利,必將遭到世界很多國家政府的抵制,倒不如達到這樣一個平衡,維持信仰領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