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明宣德年制瓷器如何鑒別真偽呢
明代瓷器在永樂王朝有所創新和發展,至宣德朝而至於鼎盛。
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共33年,且永、宣兩代之間的洪熙帝朱高熾在位只有10個月,永樂宣德兩朝相近,生產瓷器的大部分應為同一批工匠,加之宣德帝基本上承襲了永樂時期制定的國策,因此永、宣兩朝的社會習俗無明顯變化,造成永、宣青花瓷器無論器形、紋飾風格大致相同。永樂宣德兩朝青花瓷器的區分一直是學術界的一個難題。青花瓷器均使用進口的蘇麻離青料,呈色鮮艷,藍中泛紫,在紋飾上凝結有「鐵銹斑」,因而歷來有『永宣不分』的說法。但通過對已知器物比較依然可以發現一些區別,總體來說,宣德時期瓷器較永樂時期無論器形、紋飾、品種都有了非常大的發展。永樂青花寫款的極少,永樂青花瓷藏品中僅有壓手杯的碗心有「永樂年制」四字青花篆書款,而宣德青花瓷則寫款的較多,有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說法;永樂瓷器胎體輕巧,紋飾纖細,釉面無橘皮紋;宣德胎體厚重,釉面有橘皮紋,紋飾粗放,同一種造型,永樂輕、宣德重,火石紅斑重於永樂。宣德時期政局比較穩定,經濟發展較快。由於景德鎮在明代廢除了元代的「匠戶制」,工匠成為幫自由的手工業者,提高了生存積極性,從而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從大量出土的傳世品和出圖器物來看,此時景德鎮執瓷技術有很大的提高,並且創造出許多前所未有的新穎品種。聞名於世的宣德青花及冠絕一代的宣德紅釉和五彩,在陶瓷發展史上成為交響輝映的璀璨明珠,備受國內外認識的欣賞和重視,充分體現了中國陶瓷高超的技術造旨。

還有另外一個鑒定技巧,辨別宣德瓷器的一個方法為看泡辨真。在高倍放大鏡下,宣德青花瓷泡色青亮較小,比永樂瓷密集,甚至小氣泡摞大氣泡,偶有排列整齊的大泡出現,鑒定瓷器一點要火眼金睛,多和專業人士溝通交流。
② 宣德藍釉瓷器有什麼特徵
明代霽藍為後人稱道的推宣德一朝。一種高溫石灰鹼釉。生坯施釉,1280—1300℃高溫下一次燒成。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較穩定。其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凈,呈色穩定,後人稱其為「霽青」,把它和白釉和紅釉並列,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宣德霽藍釉瓷器多為單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畫暗花的,另有藍釉白花的,多為折枝花及魚藻紋。官窯款有青花和暗款兩種。均為「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謝謝
③ 元,明,清霽藍釉瓷器如何鑒定和區分
瓷器釉色名。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又稱「積藍釉」、「祭藍釉」、「霽青釉」。明、清藍釉習稱「霽藍」,一種高溫石灰鹼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溫下一次燒成。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較穩定。其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凈,呈色穩定,後人稱其為「霽青」,又因其呈色穩定明亮如寶石,又被舉為把它和白釉和紅釉並列,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藝繼承元代傳統,延燒不斷,主要造型為祭器和陳設用瓷。王掌櫃根據多年經驗簡單分析一下元、明、清霽藍釉瓷器:
一、元代霽藍釉淺浮雕魚藻紋瓶鑒賞
敞口,束頸,溜肩,肩下漸收,圈足。造型古樸典雅,端莊大方。胎骨堅質細膩,通體施霽藍釉,釉面肥臾瑩潤,釉色藍如深海,深沉典雅,瓶身淺浮雕魚藻紋,水藻搖曳,魚兒暢游,悠然自得,紋飾清晰,線條流暢,令人賞心悅目,值得珍藏。
二、明,宣德時期,霽藍釉盤
宣德朝所燒的霽藍釉,色調純正艷麗,酷似藍寶石的顏色,因此又名寶石藍,與紅釉、甜白並稱為宣德時期三大高溫單色釉品種,歷來即享有很高的聲譽,傳世品較為少見。
盤內施白釉,釉色微青,橘皮紋明顯。外壁滿施高溫鈷藍釉,口沿處釉層垂流顯露白色胎骨,藍釉發色純正,色如藍寶石般晶瑩剔透,是宣德朝霽藍釉瓷的代表作品。
明宣德時期
明代霽藍最為後人稱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霽藍釉瓷器多為單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畫暗花的,另有藍釉白花的,多為折枝花及魚藻紋。官窯款有青花和暗款兩種。均為「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凡四字款者,均為後仿。宣德霽藍釉主要有以下特徵: 1、里外滿施藍釉和里白釉外藍釉者並存。
2、碗、盤口沿「燈草邊」整齊者少,多數線條彎曲,不規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視不足圈足露胎。
4、淺刻花紋多為龍紋,白花者龍紋少見,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製作,為突起的立體花紋,但觀望時,似無立體感。
5、造型碗、盤常見,瓶、壺傳世品中少見。
三、成化至正德時期
成化、弘治、正德時期,霽藍釉瓷器傳世不多 ,尤其是成化時期,至今未見一件完整器,但景德鎮御廠出土過書有成化款的藍釉碎片,說明其生產從未間斷。
嘉靖藍釉瓷器較為盛行,一是造型品種豐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種喲新發展。造型除傳統的宮廷祭器、陳設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見藍釉產品。釉色除霽藍外,又新創一種「回青」釉。嘉靖霽藍釉色藍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開細小紋片,個別的有棕色斑點,圈足處施一層醬色釉。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為六字楷書款,造型有罐、洗、碗、盤、杯、渣斗、香鏟等。有些尚淺刻龍鳳、雲龍及纏枝花紋。這些器物主要藏於台北和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中,均是宮中舊藏。
四、明代霽藍最為後人稱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霽藍釉瓷器多為單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畫暗花的,另有藍釉白花的,多為折枝花及魚藻紋。官窯款有青花和暗款兩種。均為「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凡四字款者,均為後仿。宣德霽藍釉主要有以下特徵:
1、里外滿施藍釉和里白釉外藍釉者並存。
2、碗、盤口沿「燈草邊」整齊者少,多數線條彎曲,不規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視不見圈足露胎。
4、淺刻花紋多為龍紋,白花者龍紋少見,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製作,為突起的立體花紋,但觀望時,似無立體感。
5、造型碗、盤常見,瓶、壺傳世品中少見。
主要以清雍正、乾隆以及清中晚期的藍釉瓷為多,元、明兩朝的藍釉瓷精品非常少。然而,市場上一旦出現的藍釉瓷精品,只要價格合理,總是會受到藏家的追捧。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謝謝
④ 元代祭藍釉有什麼特點,元代祭藍釉鑒別技巧及
霽藍又叫積藍、祭藍,其特點是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亦比較穩定。霽藍釉盛於明代宣德朝,《南窯筆記》中把它和霽紅、甜白相提並論,推為宣德瓷器的上品。
霽藍器物除了單色釉外,往往用金彩來裝飾,還有刻、印暗花的。宣德時的產品以暗花為多。清康熙時的霽藍亦頗有成就,其薄釉者無開片,釉色較昏暗。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溫下一次燒成。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較穩定。
其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凈,呈色穩定,後人稱其為「霽青」,又因其呈色穩定明亮如寶石,又被舉為把它和白釉和紅釉並列,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藝繼承元代傳統,延燒不斷,主要造型為祭器和陳設用瓷。
(4)宣德寶石藍釉瓷器上傳世痕跡擴展閱讀
成化、弘治、正德時期,霽藍釉瓷器傳世不多,尤其是成化時期,至今未見一件完整器,但景德鎮御廠出土過書有成化款的藍釉碎片,說明其生產從未間斷。
嘉靖藍釉瓷器較為盛行,造型品種豐富多彩,釉色品種有新發展。造型除傳統的宮廷祭器、陳設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見藍釉產品。釉色除霽藍外,又新創一種「回青」釉。嘉靖霽藍釉色藍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開細小紋片,個別的有棕色斑點,圈足處施一層醬色釉。
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為六字楷書款,造型有罐、洗、碗、盤、杯、渣斗、香鏟等。有些尚淺刻龍鳳、雲龍及纏枝花紋。這些器物主要藏於台北和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中,均是宮中舊藏。
⑤ 宣德瓷器的釉色前後期有什麼差別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作為宣德時期的瓷器,尤其是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特別的受到大家的推崇目前市場價值都在小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之間的區間。宣德前期的釉色特徵接近於永樂釉色偏白偏亮。到了宣德中後期以後釉色偏於綠色和湖水藍色。宣德時期最有名也是最典型的,就是宣德的寶石藍釉、宣德的牛血紅釉,這些釉面不但但靚麗而且上面通常還會有一定的橘皮紋特徵,也就是縮釉孔,所以釉面呈現出肥潤且具有寶石般的光澤,這是這一時期瓷器釉面的最大特點。祝您心想事成開心每一天每一生!
⑥ 大明宣德青花瓷器款識怎麼鑒定瓷器鑒別真假
大明宣德青花瓷器可以通過瓷器上的字跡鑒別。
1、宣德楷書款的」德「字,沿用漢碑中的古體,德字」心「上沒有中間一橫。如果」心『字上有一橫者多屬後世仿品。
2、宣德款的書寫,是用晉唐小楷的筆法,渾厚而拙樸。後仿者大多有幾種情況:用仿宋體而毫無書寫體的筆意,雖為書寫體但筆劃呆板。例如清康熙時的仿宣德款,往往和康熙款相似。
3、景德鎮御窯瓷器遺址曾發現有「宣德年制」四字篆書款的碎片,傳世完整的四字篆書款多為後世仿製。有」六字篆書款「的宣德瓷器不可信。
(6)宣德寶石藍釉瓷器上傳世痕跡擴展閱讀:
宣德青花款識曾有滿器身的說法,瓷盤無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據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頸、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書寫。
早期為四字篆款,其他多寫楷書。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雙圈雙行楷書款、六字橫款、六字豎款。四字款有雙行雙圈楷書款、四字橫款、四字豎款、四字篆書款。
主要是以器物足內中心的青花雙圈六字雙行楷書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個別用「造」,「宣德年制」四字款較少。民窯器大多書「福」、「壽」及梵文。字體結構布局都很規矩,字與字之間距離、筆劃粗細適中,模仿晉唐小楷的筆法,頗有顏體書法之韻味。
⑦ 宣德灑藍釉瓷器特徵,有什麼特點,鑒賞價值
明代霽藍為後人稱道的推宣德一朝。一種高溫石灰鹼釉。生坯施釉,1280—1300℃高溫下一次燒成。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較穩定。其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凈,呈色穩定,後人稱其為「霽青」,把它和白釉和紅釉並列,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宣德霽藍釉瓷器多為單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畫暗花的,另有藍釉白花的,多為折枝花及魚藻紋。官窯款有青花和暗款兩種。均為「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灑藍釉主要是在燒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藍釉汁水,吹於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淺不同的斑點;所余白釉地彷彿是飄落的雪花,隱露於藍釉之中。謝謝
⑧ 李老師淺談怎樣辨別「傳世瓷器」和「出土瓷
鑒別區分新老瓷器的方法:老瓷與新瓷之間,在大部分器物中,在正常狀態下,是正與反相對立的關系。在這里只寫有關老瓷器方面的特徵與共性。一、一般老瓷器的釉面溫潤如玉,沒有耀眼的浮光。二、傳世老瓷器在釉面上應有不同程度的使用痕跡,分布狀況自然有序。三、出土的老瓷一般應有土腥味存在。隨著時間流逝,土腥味逐漸變少。四、出土的老瓷,有的有土銹斑痕入釉的現象。五、出土的老瓷,如有開片紋、土斑銹應侵入釉中的開片中,呈暈散狀存在。六、一般老瓷的胎質細膩堅硬。七、一般老瓷的胎骨重量、手感適中。八、一般老瓷的胎壁厚薄適中。九、一般老瓷的紋飾流暢自然。十、一般老瓷在器物造型上,以實用為准則,無臆造現象。十一、老瓷的釉面彩料屬低溫鉛釉料,日久可見銀光色。十二、老瓷的青花色調,埋入釉下,沒有漂浮的感覺。當然鑒別區分新老瓷器的方法還有很多。而且每個人的鑒別區分方法可能都有不同。在學習實踐研究的過程中。總結出自己的一套鑒別區分方法。最後,新老瓷器的鑒別區分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它牽涉到瓷器的胎質、釉面、發色、器型、紋飾、製作工藝以及反應在瓷器上的時代特徵等。又可通過瓷器上的這些特徵來斷定它的年代。在科學技術發展的今天,古瓷的仿製層出不窮。已可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在收藏古老瓷器上一定要謹慎行事,避免受騙上當。分期與斷代 目前古陶瓷鑒定分期斷代法,以明清時期為例,還是習慣於先按大的朝代劃分,再按帝王年號細分。從器物斷代科學性看,實際上這種按小朝代劃分法不盡合理,因為按時代發展和器物變化規律來說,本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過程,因此按照年代或時期(包括年限、時段)的早、中、晚劃分可能會更符合實際情況。從器物鑒定角度看,劃分的年限范圍越小就越准確。 元代以前的器物,定出大的朝代即可,不必按皇帝年號分期,但其中朝代較長的還可分出早、中、晚三期(如唐早期、宋中期、元晚期等)。明清距離現代較近,各種傳世品和出土文物都很多,在民間還有大量仿製品,情況較為復雜,因此要力求做到鑒定準確,盡量縮短時間跨度。下面的分期,分別把風格和年代比較相近的時代劃分在一起,其中年號時間較長的要再分期(如康熙60年還可分出早、中、晚三期),有的處於朝代或帝王更替期,也可以初期、末期稱之。 一、明代大體可分為五期:一期為明初,即洪武、建文,共35年。二期為明早期,又可分前後階段,前階段為永樂、洪熙、宣德,共33年;後階段為正統、景泰、天順,共29年,前後階段共62年。其中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未見署官窯年款,瓷器風格亦有別於前後朝代,故又被稱空白期。第三期為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共57年,正德後期已開啟晚明風格。第四期為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共100年;第五期為明末,天啟、崇禎,共24年。 二、清代也可分為五期,一期為清初,順治,18年。二期為清早期,康熙、雍正,共74年。三期為清中期,乾隆、嘉慶,共85年。四期為清晚期,道光、咸豐、同治,共54年,也叫晚清時期。第五期為清末,光緒、宣統,共37年。 以上只是大致的年代劃分,另外還有幾種特定時期(特指)叫法,如鼎盛期青花瓷(以永樂、宣德朝「宣青」時期為代表)、空白期青花瓷(專指明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無官窯款時期)、「克拉克」青花瓷(專指以明萬曆朝外銷西方的青花瓷)、轉變期青花瓷(以明崇禎朝青花精品瓷為代表)、高峰期青花瓷(以康熙時期「翠毛藍」 青花為代表)、仿古瓷興盛期(以清康、雍、乾三代以仿明官窯瓷為代表)、偽品泛濫期(以清末民國初製作的贗品為代表),還有祥瑞瓷(專指天啟、崇禎時期帶日本風格的瓷器)、南明瓷(專指明末清初建立的南明政權瓷器)、洪憲瓷(以署「居仁堂制」款瓷為代表)、廣彩(專指清中期景德鎮制瓷胎運往廣州彩繪的外銷瓷)、淺絳彩(清末民初朱山八友彩繪瓷為代表)等。 三、明代洪武和天啟、崇禎,清代順治和光緒、宣統,分別處在朝代更替時期,器物具有過渡期的特徵。明代除了空白期三朝外,不見正式署帝王年號款的還有洪武、建文、洪熙、泰昌幾個朝代瓷器。洪武朝和空白期三朝只見到署干支年號款,建文朝4年,洪熙帝在位1年,泰昌帝僅在位30天,均無標准器傳世,其瓷器面目不清。改朝換代對器物風格的影響,就日常生活用品來說,這種變化是隨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審美觀,以及新原料、新工藝、新產品、新科技的出現而變化的,是漸變式而不是突變式。 以上所說,主要是以青花瓷器的發展概況、時代典型特徵和器物總體風格來劃分的。但要注意在每個朝代更迭或過渡時期,前後朝代器物的面貌特徵大多相似,前代往往孕育著後代的雛形,後代亦常常帶有前代遺風,有的特徵是共有的,很難截然劃分清楚。
⑨ 寶石藍釉的介紹
寶石藍介紹:寶石藍也叫霽藍、祭藍。創燒於元代景德鎮窯,明代宣德年間與祭紅、甜白並列為當時顏色釉的上品。霽藍跟祭紅一樣,屬於高溫失透釉,以氧化鈷為呈色劑,在生坯上掛釉,入窯經1200℃——1300℃的高溫一次燒成,成色穩定。康熙時寶石藍釉釉面有桔皮棕眼和氣泡,分布比較均勻。也有的釉面出現垂流狀。康熙和雍正年間的霽藍釉都是仿明代宣德的品種,以盤、碗為仿製品。乾隆前期與康、雍差不多。而後期卻更精緻了。而清朝後期霽藍很少,且都釉面不夠均勻。
⑩ 淺談元明清三代藍釉瓷器的特點
以鈷為呈色劑的藍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三彩陶器。高溫鈷藍釉瓷器則是元代景德鎮發明的。鈷是青花的呈色劑,融在釉中,即可燒成鈷藍釉,呈色十分穩定。但是色彩鮮艷的藍釉,除釉色純凈外,尚須有潔白的胎質映襯,方能顯現出藍如寶石的理想釉色。景德鎮陶工在元代發明高溫鈷藍釉後,又於明清時發明了回青、灑藍和天藍等釉色,絢爛多彩,耐人尋味,現分別介紹如下:
1、元代藍釉
元代藍釉產品傳世完整者十分稀少,全世界僅存12件左右。故宮博物院藏藍釉白龍盤一件,為清宮舊藏之物,盤中心貼塑三爪白龍一條,龍紋矯健,剛勁有力,動態盎然,為典型的元龍風格。同樣的白龍盤早年流散國外兩件,一件存日本出光美術館,另一件現存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另有藍釉白龍梅瓶一種,也是貼塑三爪白龍一條,原有3件,一為揚州博物館收藏,一件藏於法國吉美博物館,另一件為宮中舊藏,原存頤和園,可惜後被打碎。還有藍釉白龍罐一種,是殘器,為鎮江地區本世紀90年代出土。
解放後杭州出土元代藍釉爵杯一種,保定市出土元代藍釉金彩、藍釉金彩杯和盤各一種,其呈色藍如寶石,金彩畫法嫻熟,燦爛的金光與藍寶石似的釉色呼應成趣,給人以富麗華貴之感,是代表元代藍釉燒造水平的傑出之作此外,西亞地區尚藏有元代藍釉白龍和白花、飛鳥及海馬紋的大盤,直徑多在45厘米左右,分別存於伊朗巴士頓博物館、阿特別爾寺和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博物館。這幾件藍釉瓷器當是元代與青花一起生產的外銷瓷。
元代藍釉瓷器傳世稀少,且均藏於國家博物館中,仿製者很難拿到手中,只能比照圖錄仿製。現代仿品主要出於景德鎮,有用煤氣窯燒的,也有用柴窯燒的。鑒定時只要把握元代造型胎釉特徵,自可識別真偽。如盤底元代真品雖看去粗糙,但用手摸時,卻感到平滑,新仿者或過於細潔,或過於粗糙,均未仿到真品原有的神韻。元代藍釉真品釉色深沉,後仿者多偏藍色,過於輕浮。
2、霽藍釉
明、清藍釉習稱「霽藍」,繼承元代傳統,延燒不斷,主要造型為祭器和陳設用瓷。明代霽藍最為後人稱道的首推宜德一朝。其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凈,呈色穩定,後人稱其為「霽青」,把它與白釉和紅釉並列,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宣德霽藍釉瓷器多為單一色釉,藏品想送拍一線拍行(北京翰海、北京保利等)可詢一五二.五六九零.六三二四.同微信.致力民間藏品出手渠道建設,以誠相待,方可合作。也有少部分刻劃暗花的,另有藍釉白花的,多為折枝花及魚藻紋。官窯款有青花和暗款兩種。均為「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宣德霽藍釉鑒定要點如下:
(1)里外滿施藍釉和里白釉外藍釉者並存。
(2)碗、盤口沿「燈草邊」整齊者少,多數線條彎曲,不規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視不足圈足露胎。
(4)凡四字款者,均為後仿。
(5)淺刻花紋多為龍紋,白花者龍紋少見,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製作,為凸起的立體花紋,但觀望時,似無立體感。
(6)造型碗、盤常見,瓶、壺傳世品中少見。
成化、弘治、正德時期,霽藍釉瓷器傳世不多,尤其是成化時期,至今未見一件傳世完整器,但景德鎮御廠遺址出土過書有成化款的藍釉碎片,說明其生產從未間斷。弘治、正德藍釉瓷器帶官款的極少,鑒定時主要是把握兩朝瓷器的胎釉及造型特徵。
嘉靖藍釉瓷器較為盛行,一是造型品種豐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種有新發展。造型除傳統的宮廷祭器、陳設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見藍釉產品。釉色除霽藍外,又新創一種「回青」釉。嘉靖霽藍釉色藍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開細小紋片,個別的有棕色斑點,接近底足的聚釉處則發黑色。回青釉則呈淡藍色,沒有刺眼的浮光,有些器物的口沿及圈足處施一層醬色釉。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為六字楷書款,造型有罐、洗、碗、盤、杯、渣斗、香鏟等。有些尚淺刻龍鳳、雲龍及纏枝花紋。這些器物主要藏於台北和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中,均是宮中舊藏。
清代霽藍釉瓷器生產歷代未斷,均有精品傳世。有刻暗花紋的,也有描金彩的,常見造型仍是宮廷祭器和陳設用瓷。官窯霽藍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細,民窯也有霽藍釉瓷多是廟堂所用祭器,以爐、瓶最多,均無官款,但有年紀年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