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公務員面試應急應變:發生重大事故災難如何處理
所謂事故災難類應急應變題,指應急應變題的題干為考生設定的應急情境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工礦商貿等企業的各類安全事故,交通運輸事故,公共設施和設備事故,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等。由於安全生產問題頗受社會各界重視,而因為人為疏忽或偶發因素造成的事故災難又時時發生,在各級公務員面試出現的公共突發事件中,事故災難類題目往往成為公共性突發事件的主要考察對象。
從問題解決的時間邏輯來看,事故災難類應急應變題解決方案可以具體表述為:
1.迅速啟動應急預案,第一時間趕赴事發現場,一定要體現出解決問題的應激性
2.聯動相關部門,迅速開展救援工作,如發生食物中毒事件,就要迅速請求公安、醫療、質檢等部門的協作配合
3.以人為本、輕重緩急、有序處理,千方百計減少人員和財產損失,在題目中凡是出現人的安全受到損害,一定要優先人員生命安全,受傷則搶救,潛在危險則疏散附近人員
4.安撫群眾情緒、主動回應媒體、及時澄清謠言,同時要注意善後撫恤的相關事宜要責任到人
5.進行事故原因調查,對相關責任人嚴肅處理,匯報處理方案,完善應急機制
接下來就以一道公務員面試中出現過的事故災難類應急應變真題為例,以例證的方式詳細闡述這一解決方案的具體運用。
例:未拆遷完畢的建築突然發生坍塌,掩埋了部分路過的群眾,領導讓你趕赴現場負責處理,你怎麼辦?
答案解析:安全重於泰山,面對題目所述的情況,我會第一時間趕赴事故發生現場,在趕赴現場的途中,請求公安、消防、醫療、工程質量監察等相關部門的協作配合。
趕到現場後迅速啟動應急預案,成立搶險指揮部。首先請消防戰士使用專業救援器械想方設法把被困人員從廢墟中搶救出來,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千方百計確保被困人員的生命安全;醫療人員嚴正以待,保證第一時間對脫困人員進行醫療干預,並把他們送到就近的醫療單位全力搶救;同時,一定要維護好現場秩序,一方面圈劃隔離帶防止行人對危險區域繼續穿行,另一方面及時疏散圍觀群眾,確保現場秩序井然;在現場還要及時安撫被困者家屬的情緒,由專人負責醫療費用、善後撫恤等相關事宜;對於前來采訪的新聞媒體記者,一定要引導他們客觀地發布新聞事實,避免媒體的誤讀,掌握新聞監督的主導權。
對事故現場妥善處置後要會同有關部門成立事故原因調查組,調查事故原因,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嚴肅處理。同時引以為戒,對全市的待拆建築進行安全生產大檢查,排查隱患,查找不足,提高應變能力,完善應急機制,堅決避免類似的安全悲劇再次發生。
② 英語對話範文記者采訪自然災害受害者
用較多的時間尋找線索、收集資料,並擬訂一個完善的采訪提綱
一般的新聞報道也很重視采訪的前期工作,記者應該善於研究分析資料,並以此為據寫出采訪提綱。但這種資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訪提綱也是粗略的。因為一般新聞采訪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個相對獨立的事實。所以,只要記者精於提問,往往就會有收獲。然而,單個的、相對獨立事實的深度對於深度報道是不夠的。在Why(原因)和How(怎麼樣)上的探究,使背景資料的收集和研究成為深度報道采訪前期工作中新聞工作者耗費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過對社會現實狀態和發展變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能否准確、敏銳、富有遠見地選擇報道題材直接關繫到深度報道的成功與否。這就要求記者對現實生活要有敏銳的嗅覺,對社會動態有明智的把握。《中國青年報》的「冰點」是以深度報道見長的專欄,那些看似冷點的新聞事件,卻正是一段時間內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冰山一角」,新聞記者通過艱苦的調查研究在凌亂瑣碎的線索中找到適宜的報道題材。
其次,作好背景資料的收集和分析。新聞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補充性的歷史資料、展示事物間相互關系的資料、提供人物必要經歷的資料、數據性的事實等,收集並分析這些背景材料對深度報道采訪的前期准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對報道的全過程也有深遠的推動作用,包括幫助記者獲得采訪機會、迅速進入采訪角色和取得采訪對象的信任。中央電視台記者水均益為了能獨家采訪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備了大量相關背景材料的基礎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點,然後直接打電話同基辛格的辦公室聯系采訪事宜,還當面向辦公室工作人員闡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訪的種種好處,最終使基辛格接受了獨家訪問。
最後,擬訂一個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訪提綱。采訪提綱是記者邏輯思維和思考問題層次的體現,一個好的采訪提綱,能夠幫助記者堅定信心,臨陣不亂、掌握采訪的主動權,使采訪得到完善的結果。杜駿飛在《深度報道原理》一書中提到,美國內華達新聞學教授拉魯·吉爾蘭德曾在擬定采訪提綱方面推出了設計問題的輔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他提醒記者在設 計提問時應該涉及到下列一些具體的問題:
目標———你們(或組織)要實現的目標是什麼?
障礙———你們遇到過什麼難題嗎?目前的阻力是什麼?
解決———你們是怎樣對付這些難題的?是否有解決矛盾的計劃?
開始———這一設想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是根據誰的意見提出的?
當然,采訪提綱的擬訂還和記者本人的采訪習慣、交流方式有很大的關系,但確保問題的獨特、准確、連貫、創意、引人入勝是更為重要的因素。
歸根結底,一次采訪無非是一場生動活潑而富於思想的交談,具體的提問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問題,開門見山,切中要害。這種方法是一開始就提出硬性的、緊扣主題的問題,然後擴展為比較籠統的問題。它適用於采訪那些善於言辭、敏於思考、感覺自信的對象。開門見山會讓對方覺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對方覺得你懂行,值得交談。
2、由淺入深,追問問題,發掘未知的細節。深度報道的提問有許多尖銳的問題,有時難免讓記者碰壁,采訪對象要麼 拘謹不安,支支吾吾,談不到要害,要麼有心拒絕,閃爍其辭,加以敷衍。這就要求記者具備追問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寬泛的話題緩解氣氛,逐漸引入正題;或旁敲側擊,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細節。
3、誘導性的提問,引出生動活潑、論點鮮明的談話。在誘導性提問中,采訪對象得有較好的敏感性,並肯於爭辯,而記者則需要掌握好談話的時機,運用語氣、聲調或措辭來引誘對方作肯定性回答。誘導性提問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取決於記者和采訪對象之間建立融洽關系的程度。因為誘導性提問容易使談話達到互不相讓的地步,但只要融洽關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話。
4、適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報道采訪提問中的一個重要的技巧,因為深度報道的提問多是要點性、針對性、獨家類的提問,需要給采訪對象留出思考和闡述問題的時間。聰明的記者一般不會打斷采訪對象的話,這樣可能得到直接詢問得不到的情況。故意地不露聲色,有時同樣有效。美國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邁克·華萊士說:「我發現,在電視采訪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問一個漂亮的問題,等對方回答完畢你再沉默三、四秒鍾,彷彿你還在期待著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會怎樣嗎?對方會感到有點窘促而向你談出更多的東西。」
善於觀察與傾聽,捕捉采訪問答中所不能顯現的事實。艾豐提醒所有的記者「在采訪時別忘了帶上眼睛和耳朵」。我們強調觀察和傾聽是因為深度報道采訪需要記者全身心地投入,許多鮮為人知的原因和珍貴的新聞事實,都是記者調動所有感官包括心靈去感知到的。
(1)選擇正確的視角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這個視角可能是指宏觀的,把握事物相互關聯的全局視角;也可能是指記者個人情感、思想的視角;還可能是指在現場觀察時的微觀視角。總之,正確的視角加上細致的觀察,會讓記者獲得准確的、直接的、富有特徵的資料。
(2)做一個有心的聽眾,鄺雲妙在《當代新聞采訪學》中提出:一名記者,特別是一名老練的記者,應該是最善於傾聽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確,善於傾聽的記者往往更容易有豐厚的收獲,也更容易與采訪對象溝通。稍縱即逝的新聞線索,談話對象的弦外之音,都會因為你的有心傾聽而被發掘,對新聞事實的領悟或許就會更接近其本來面目。
采訪具體要求:
1.時間、地址的預約;
2.如有變動,第二方案的制定;
3.采訪內容的擬定,包括問題的准備;
4.事前對采訪對象的背景了解和資料收集;
5.事前對中大歷史(包括康樂園和石牌)要有一定了解;
6.對於是否可錄音和照相要事先詢問被采訪者;
7.采訪進行時對主題的把握(盡量不要離題)、時間的控制;
8.采訪時要與被采訪者形成互動;
9.采訪時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語速、說話的清晰和明了;
10.采訪時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時提問,絕對避免主觀編造和添加;
11.采訪後可詢問是否可以提供相關資料;
12.贈送一定的禮品表示感謝;
13.將完成的采訪稿寄回給被采訪人,請其過目並可適當讓其修改;
14.將最終出版物寄送一份給被采訪人並再次表示感謝。
③ 大學生新聞采訪該選擇什麼題目
1、熱門時事
大家都報道很多,選題主要從角度要新穎出發。
2、冷門話題
必須是硬新聞,大家不知道但是事關民生大事,這個也是很不錯的主題類型。
3、生活瑣事
生活瑣事,誰都有的。調整好心態就好。生活就是這樣,酸甜苦辣,各種麻煩事都有,但也不是不能解決的,能解決的就不是問題。所以別太放心上,生活中照樣有很美好的事,好好享受生活吧。陽光的背後都有陰影。不能只看到後面的陰影,不要錯過前面的陽光。
4、校園突發事件
是指在校園內突然發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影響著學生的安全和正常生活、學習,需要採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事故災難和社會安全事件。
5、趣事
身邊發生的有趣的或者人們感興趣的事情、有趣味的事,愉快的事情。可以增加大家的興趣愛好,娛樂大家,更好地與身邊人相處。
6、樂於助人典範
樂於助人,是一種朴實的中國傳統美德。每個人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最需要的是別人給予的幫助。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將不再會看到別人得不到幫助時焦急的臉龐,雷鋒就是樂於助人的楷模。
④ 災難性事件在采訪和報道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首先 你要注意個人 人身安全問題~~~~~其次 政治問題
⑤ 災難報道要守住道德底線,記者們該如何做好災難新聞的采訪工作
1、尊重事實,實事求是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如果一個新聞事件缺乏真實,他就違背了記者的職業道德,違背了新聞的准則。新聞上講求事實在先新聞在後,而隨著5G技術時代的來臨,很多家媒體基本上可以做到實時的轉播現場新聞,例如河南特大暴雨事件,某地日報的記者遠程連線當地的居民,實施了遠程直播新聞的畫面。因此記者在做災難新聞的采訪工作時,一定要尊重事實,實事求是,不能夠無中生有。
4、充分採用人們拍的第1手新聞資料
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人人都是傳播者。特別是在災難性的突發新聞報道中,專業的記者很難第一時間抵達現場,因此大多數的第1手新聞資料是由當地的居民拍攝的。例如東航墜機的過程就是由當地居民的攝像頭拍到的。因此在做好災難新聞前的采訪工作,應當向災難新聞的目擊者進行采訪,准備好采訪問題之後再進行災難采訪工作。
總體來說,災難性的突發新聞報道更考驗記者的采寫編評,無論是新聞評論還是新聞消息,亦或是現場的新聞采訪記者都應該保持中立,保持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