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朝鮮王朝最後一個皇帝是誰
李氏王朝 1910年,日本強行吞並朝鮮半島,朝鮮王朝滅亡,李拓成了末代皇帝。 朝鮮王朝。。 最後一位君主 李坧 朝鮮純宗(1874年2月8日-1926年4月25日)諱李坧,字君邦,號正軒, 謚號文溫武寧敦仁誠敬孝皇帝,是朝鮮高宗皇帝李熙的兒子、大韓帝國第2代皇帝、李氏朝鮮第27代(末代)君主,於1907年7月20日-1910年8月22日期間在位。他是因為高宗皇帝被日本強逼退位而即位,年號隆熙,所以又名隆熙皇帝。日韓合並在他任內發生。他其後被日本廢為昌德宮李王,安葬在京畿道近郊南楊州市金谷的裕陵。
⑵ 尋求關於韓國歷史,日本歷史的完整資料!
朝鮮半島約從七十萬年前開始已有人類定居。大約三千年前傳入的青銅器文化就是今日朝鮮半島文明的起源。
三國時代(-676年)
公元前2333年,檀君王儉創建了古朝鮮之後,從中國東部到朝鮮半島先後建立了許多部落王國。約公元前一百年左右,半島上形成了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的局面。到公元676年,新羅定都於慶州並統一了三國。而高句麗後裔在新羅無法統治的中國大陸東北部地區建立了渤海王國。
渤海與統一的新羅(676-935年)
6世紀中葉,新羅王國征服了鄰近的伽倻王國(從1世紀中葉至6世紀中葉發展起來的一批城邦國家)並與中國唐朝結成軍事同盟,征服了高句麗和百濟王國。當中國唐朝後來暴露出要將高句麗和百濟納入其帝國版圖時,新羅便以武力相抗。
公元676年,新羅將中國人逐出韓半島。其後,居住在滿州中南部地區的前高句麗人於698年建立了渤海王國。
渤海王國不僅有高句麗人,還有眾多的靺鞨族人。渤海王國按高句麗王國的行政結構,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五京政權體系。渤海王國有著源於高句麗文化的先進文化。
渤海王國的繁榮和強大在公元9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時期。它佔領了北至阿穆爾河,西至滿州南部開元的廣大地區,並同突厥和日本建立了外交關系。渤海王國於公元926年被契丹人滅亡,其統治階級中的很多人(大部分為高句麗人)遷移到南方,加人了新成立的高麗王國。
新羅在公元668年統一了韓半島,並在8世紀中葉達到繁榮強大的鼎盛時期。新羅一直想建立一個理想的佛教國家,佛國寺就是在統一的新羅時期所建立的。但因王公貴族沉溺於安逸奢侈的生活,王國對佛教的崇尚也開始衰落。此外,貴族之間產生了沖突,一些反叛勢力的領袖聲稱對被佔領的高句麗和百濟有統治的權力。公元935年,新羅國王正式向新建立的高麗王朝投降。
高麗時代(918-1392年)
盡管韓半島經常遭受外來入侵,但自公元668年由新羅統一後一直由一個單一的政府治理,並保持了政治獨立,以及文化和民族傳統。無論是高麗王朝(918—1392年),還是朝鮮王朝(1392一1910年),它們都鞏固了政權,發展了文化,驅逐了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人。高麗王朝的開國君主王建是新羅一位反叛王子手下的將軍。他選擇自己的家鄉松岳(即現今的開城)作為都城,並宣稱要收復高句麗在樂浪的失地。他將他的王國定名為高麗,韓國現在的名稱「Korea」就是由此而來。盡管高麗王朝末能實現收復失地的心。但卻取得了輝煌的文化成就,其青瓷的發明和佛教的興盛則廣為人知。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是,早在1234年,即比德國谷登堡早兩個世紀,韓國人便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大約也在這一時期,韓國的工匠還完成了在大塊木版上雕刻全部佛經的艱巨任務。
這些雕刻佛經的木版有8萬塊之多,目的是祈求佛祖保佑擊退蒙古人的入侵。這些稱為人《高麗大藏經》的木版現珍藏在歷史悠久的海印寺內。
高麗王朝末期,土大夫和武士之間的沖突,儒教信徒與佛教信徒之間的爭斗,使高麗王朝衰敗。蒙古人入侵高麗始於1231年,高麗人民雖然與蒙古人進行了英勇斗爭,但高麗仍淪為蒙古的附庸國長達近一個世紀之久。
朝鮮時代(1392-1910)
1392年,李成佳將軍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朝鮮。朝鮮早期的統治者為了抵銷在高麗時間占統治地位的佛教影響,用儒教代替了佛教。
朝鮮統治者以老成持重的中庸政治制度治理國家,利用科舉制度作為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這一時期,科舉考試成為社會運動狀態和文化活動的重要因素。當時社會高度重視研究學問,而鄙視工商業。
朝鮮在第四代國王世宗統治時期(1418-1450),國家的文化與藝術空前繁榮。在世宗大王的倡導下,王室學術機構的學者創造了韓語字母「訓民正音」。
世宗大王非常重視天文學。日晷、水漏、天文圖和天球儀等都是在他的鼓勵下創制出來的。後來他將王位傳給兒子文宗(1450--1452在位)。文宗於1452年駕崩,年僅11歲的太子接替了王位,是為端宗。
1455年,端宗的叔叔首陽大君篡奪了年青國王的王位,成為世祖國王(1455-1468年)。他通過崇尚儒教來提高他的統治地位。此後,儒教便支配了韓國人的生活方式。
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王國,准備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在海上,李舜臣將軍(1545-1598)——一位在韓國歷史上最受尊敬的人物,指揮「龜船」與日本人作戰,並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勝利。這種「龜船」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鐵甲戰船。
在陸上,自願參戰的農民和僧侶軍隊也奮勇殺敵。1598年,隨著日本軍閥豐臣秀吉死亡,日本軍隊開始撤退,戰爭終於結束。但這場戰爭卻給朝鮮和中國明朝留下了災難性後果。在戰爭中,朝鮮大量的工匠,包括陶瓷工匠被劫往日本。
17世紀初,韓國的「實學」運動在思想開明的士大夫中開始盛興起來。他們想借「實學」來建設一個現代化國家。
他們極力建議改良工、農業,主張大刀闊斧地對土地分配製度進行改革。但不幸的是,保守的貴族統治者尚無適應這種巨大變革的准備。
朝鮮王朝後期,政府內部和上層社會中不斷產生傾軋。為了糾正這種不良的政治局面,朝鮮國王英祖(1724-1776在位)採取了不偏不倚的策略,成功地鞏固了王權,並取得了政治上的穩定。
正祖(1776-1800在位)繼位後繼續實行中庸政策,建立了王家藏書樓,收藏王家文件、實錄。他還推動了其他一系列政治與文化改革。這一時期,是「實學」運動蓬勃發展時期,一些傑出的學者撰寫了大量有關工、農業改革的文章,但政府並沒有採納他們的建議。
日本侵略及獨立運動(1910-1945)
19世紀,韓國依然是一個「閉關自守之國」,堅決反對與西方建立外交與貿易關系。此後,一些具有帝國主義野心的亞洲和歐洲國家競相對韓半島施加影響。1910年,日本強佔了韓國,開始對韓國實行殖民統治。
日本的殖民統治激發了韓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日本人甚至禁止韓國人在學校使用韓語授課的同化政策激怒了韓國知識分子。1919年的3月1日,韓國人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抗議活動,數千人為此犧牲了生命。
盡管「三一獨立運動」失敗了,但卻加強了韓民族的團結,激發了愛國主義精神。這次運動促成在中國上海成立了韓國臨時政府,並在滿州開展了有組織的反抗日本殖民主義者的武裝斗爭。韓國人民至今仍每年紀念「三一獨立運動」,並將其確定為國家假日。
在1945年日本在二戰中戰敗以前,韓國人民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下一直過著悲慘的生活。在殖民統治期間,日本統治者對韓國和其人民實施經濟掠奪。當日本靠從韓國掠奪的財富暴富起來時,韓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卻日趨惡化。
大韓民國的誕生(1945)
韓國人民歡欣鼓舞地迎來了日本人在二戰中的失敗,但他們並沒有高興多久。光復所帶來的並不是韓國人民為之英勇奮斗的國家獨立。
相反,出現了一個意識形態沖突的分裂國家。美國佔領韓半島南方和蘇聯佔領韓半島北方,使韓國人民為建立一個獨立政府所作出的努力付之東流。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通過一項決議,要求韓國在聯合國一個委員會的監督下舉行大選。
然而,蘇聯卻拒不執行聯合國決議,並且不準許聯合國這個委員會進入韓國北方。於是聯合國大會又通過一個新決議,要求在這個委員會能夠到達的地方進行選舉。韓國首次選舉於1948年5月10日在三八線以南地區舉行。這條線終於將韓半島分成南方與北方。
1948年,李承晚當選為大韓民國第一任總統。與此同時,北方成立了在已故的斯大林式獨裁者金日成領導下的共產黨政權。
在李承晚政府領導下的韓國繼續面臨著嚴重的社會騷亂問題。當時韓國民主制度尚不成熟,國家經歷了巨大磨難。李總統於196O年4月下台。1960年8月,民主黨成立了第二共和國,標志著張勉政府開始執政。
但這屆政府壽命不長, 1961年5月 16日,朴正熙發動了軍事政變。由朴正熙領導的國家再建最高會議接管了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權力。
社會與經濟方面的飛速變化使朴正熙總統選擇了建立強大中央集權政府的道路。朴正熙政府的目標是要在總統強有力的領導下,通過社會經濟進步來實現政治穩定和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朴正熙當時領導了被稱之為「漢江奇跡」的經濟發展。
在1979年10月朴總統遇刺身亡後,出現了以崔圭夏總統為首的實行戒嚴的過渡時期。崔總統於1980年8月辭職。全斗煥於1980年8月由統一主體國民會議(選舉團)選為總統。在1987年12月的總統大選中,盧泰愚當選為總統。全斗煥與盧泰愚均為將軍出身的總統。
盧泰愚政府執政期間,韓國的民主有了長足發展,這為在大韓民國32年來選舉出第一位非軍人出身的總統打下了基礎。金泳三於1992年被選舉為總統,他稱他的政府是「文人政府」。
1997年12月,韓國第一大反對黨——新政治國民會議(NCNP)總裁金大中當選為總統。他於1998年2月25日宣誓就職。金大中稱他的政府為「國民政府」。它是韓國憲法史上第一個由執政黨向反對黨和平移交政權而產生的政府
blog.sina.com.cn/u/4a5d2442010005rp 25K 2006 -10-22
據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與《日本書紀》記載,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實際上,直到公元1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到了公元4世紀,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大和王朝。按日本官方的說法,當今的明仁天皇是大和王朝「萬世一系」的第125代天皇。此時中國已進入兩晉時期。
5世紀初,大和國發展到鼎盛時期,勢力曾擴大到朝鮮半島南部。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公元645年發生大化革新,建立起以天皇為絕對君主的中央集權國家體制。7世紀時,推古女皇的侄子聖德太子仿效隋唐,銳意政治革新,實行「大化改新」,試圖仿照唐朝律令制度,建立一個以天皇為絕對君主的中央集權國家。只可惜聖德太子壯志未酬身先死,其革新大業也因之付諸東流。傳說聖德太子曾派遣特使小野妹子遠赴中國,捎去一封「東天皇敬白西天皇」的國書,結果讓天下獨尊的隋煬帝大怒,不過小野妹子成了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駕橋鋪路的先驅。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奈良市及近郊),標志著日本皇室開始從古墳時代進入了奈良時代,同時也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奈良時代與此前的古墳時代,基本上是男女天皇分掌天下,18位天皇中女性佔了8位,而在此之後900年中,都是男性天皇,直到1633年德川幕府時期明正女皇登基。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開始了在日本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平安時代。10—11世紀時,皇室的外戚藤原氏壟斷政權長達200年,皇權開始旁落。幾位天皇禪位後被迫退隱寺院,與青燈古佛相伴。這一時期被史學家們稱為「院政時代」。
12世紀末進入由武士階層掌握實權的軍事封建國家,史稱「幕府」時期。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應仁元年(1467年),「應仁之亂」爆發,日本進入長達100年的戰國時代。戰國時代的日本群雄四起,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亂世爭雄,最終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建立德川政權。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建立了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日本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
1868年1月3日,維新強國的「倒幕派」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是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揭開了近代史的帷幕。
明治維新後,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日本國力逐漸強大,但也開始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要與西方列強爭奪東亞資源控制權。日本1894年發動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打敗了中國北洋艦隊,侵佔了台灣和澎湖列島。1904年進行了日俄戰爭,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1910年侵佔朝鮮半島,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借機對德宣戰,將德國在青島和山東的權益攫為己有。1929年爆發世界性經濟危機,日本走上了通往軍國主義的道路。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發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6日和9日,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8月9日,蘇聯紅軍正式參戰,迅速擊潰日本關東軍;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日本簽字無條件投降。
戰後日本致力於恢復和發展經濟,實行「國民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福利的增長」的「新政策」,從20世紀50年代末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1966年超過法國,1967年超過英國,1968年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經濟大國」。
1972年9月25日,日本總理大臣田中角榮和外務大臣大平正芳訪問中國。9月29日,中日兩國總理和外長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兩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建立和平友好關系,結束兩國之間的戰爭狀態,正式恢復邦交。
日本經濟在1973年受到國際性石油危機的沖擊,增長速度放慢,轉入「穩定增長」時期,但增長率仍然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最高的。20世紀80年代,日本出現泡沫經濟,90年代初日本經濟泡沫破滅,日本進入長達十幾年的經濟低迷和停滯期。2003年,日本經濟出現明顯復甦勢頭。
⑶ 各國首腦的資料
阿里埃勒·沙龍(Ariel Sharon)於1928年生於特拉維夫附近的馬拉勒村。他14歲參加巴勒斯坦猶太防衛組織「哈迦納」的活動,1948年以色列獨立戰爭時,沙龍任連長。1950年至1952年任以色列中部和北部軍區情報官。1952年,沙龍進入耶路撒冷希伯萊大學學習歷史。
1956年沙龍任傘兵旅旅長,同年10月參加英、法、以侵略埃及的戰爭。1967年參加「六·五」戰爭。1969年12月任南部軍區司令。1973年7月從軍隊退役,競選議員。但10月贖罪日戰爭爆發後,被緊急徵召出任裝甲師師長,戰後當選為議員。
1974年12月,沙龍擔任議員一年後,被重新召入以國防軍,出任「緊急部隊」高級指揮官。1975年至1976年出任總理拉賓的的高級安全事務顧問。1977年沙龍再次蟬聯議員,後加入執政的利庫德集團,任農業部長。1981年8月轉任國防部長。1982年6月策劃和指揮了侵略黎巴嫩的戰爭。1983年3月因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事件的牽連,被迫辭去國防部長一職,任不管部長。1984年至1992年,先後出任工商部長和住房建設部長。1996年利庫德集團重新上台執政後,在內塔尼亞胡政府任國家基礎設施部長,1998年以外長利維因與內塔尼亞胡政見分歧而辭職後,沙龍兼任外交部長直到1999年大選。1999年9月8日正式當選利庫德集團領導人。2001年2月以利庫德集團領導人身份參加了以色列總理競選並獲勝,當選以色列總理, 2001年3月7日宣誓就職。同時兼任移民部長。2002年11月,沙龍在利庫德集團選舉中戰勝內塔尼亞胡連任利庫德集團主席。2003年1月,沙龍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在大選中獲勝,成為議會第一大黨,再次成為以色列總理。2003年2月宣誓就職。
1998年7月應邀訪問中國。 沙龍這個人是相當具有人格魅力的!曾經著名的戰地記者唐施曾就非常喜歡他。他是農民出身很朴實,性格直爽果敢,但同時也固執強硬。沙龍的突出功績是他在作為軍人的時候所完成的,可以說他在中東地區是出了名的捍將,他所組建的以色列總參特種部隊曾經讓阿拉伯人聞風喪膽。他的戰績與獨眼達揚和塔爾等以色列著名將領相比也毫不遜色。曾經,為了交換會己方的被俘人員,他帶領手下開著吉普車直接到敵人陣地上抓了幾個人,然後揚長而去,弄得阿拉伯人目瞪口呆,可見他的果敢勇猛。
⑷ 為什麼中國參加裕仁天皇葬禮
因為兩國建交的關系要搞好中日關系所以出於禮貌我們中國才派出代表參加裕仁天皇的葬禮的
⑸ 朝鮮歷史上有皇帝嗎
朝鮮表面上有過,實際上從來沒有過皇帝。
因為朝鮮自第一次由新羅統一以來都是中國的附屬國,最多隻能夠稱王。朝鮮時代因為是中國的明朝從政治上支持朝鮮太祖李成桂才有了朝鮮王朝,所以其實還是明朝的附屬國而已。清朝時期朝鮮更慘,錯誤的以為明朝可以繼續保護它反而被滿清消滅,又成了中國的附屬國。
朝鮮唯一次有「皇帝」這個稱號是在中日甲午戰爭後,朝鮮變成日本的屬國。日本人為了收買人心和穩住西方國家,不公開承認消滅朝鮮而成立了一個 「大韓帝國」,國家元首稱為「朝鮮皇帝」實際上由日本控制。1910年朝鮮並入日本而從此結束了朝鮮有「皇帝」的歷史。
(5)韓總理訪問天皇擴展閱讀
朝鮮建國
14世紀末,高麗王朝經過長年戰爭和蒙古帝國的入侵已經岌岌可危。1388年,中國明朝派特使要求高麗歸還開元路。高麗重臣崔瑩藉此准備與明開戰,並派李成桂出兵入侵遼東半島。李成桂出身新羅貴族。父李子春為地方豪族,任雙城總管府千戶。
1356年,高麗攻其地,李子春投降。1362年,李成桂襲父職,在圖們江、鴨綠江方面參與抵禦女真族和蒙古殘余勢力入侵的軍事行動。不久,他調京任職,後到南方抵禦倭寇。1380年、1385年大破倭寇,威名日盛,參與軍機中樞。
在威化島,李成桂以江水泛濫渡江困難、糧食不足為由,再次要求禍王撤軍。但是,撤軍要求再次被拒絕,李成桂於5月22日自行決定開始撤退。這就是威化島回軍事件。
李成桂發動兵變,推翻了高麗禑王的統治,崔瑩被處死,禑王被驅逐流放到黃麗府,立王禑之子王昌為王。李成桂發現王昌復辟企圖後,將王禑和王昌處死並立王瑤為王。
1392年,李成桂清除了高麗宮廷反對派首領鄭夢周。在流放王瑤到原州後,登基建立朝鮮王朝,確立了對明朝事大的基本國策,結束了高麗王朝近500年的歷史。推行科田法,獎勵農業。
李成桂還通過招撫、武力征服中國在朝鮮半島東北的女真部落,進一步加強了對該地區的管轄,使其疆域達到圖們江。倭寇在李成桂當政期間基本不敢再騷擾朝鮮。李成桂去世後,倭患再度興起。
⑹ 那些韓國、日本現在還有的皇室是幹嘛的為什麼有
日本有皇室,韓國沒有皇室。
依照《日本國憲法》,天皇主要職責為任命內閣總理大臣,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外交事務活動和國家儀典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投降後,麥克阿瑟飛抵日本,決定其投降細節問題。美國從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經濟等各方面,按照美國的方式對小日本進行改造。
允許天皇作為象徵性國家元首保留下來。並迫使其發表人間宣言,否定其人間「神」的地位,承認不再具有神性。
(6)韓總理訪問天皇擴展閱讀
2017年5月19日,日本內閣通過僅適用於明仁天皇的退位特別法決議。此後法案內容將提交國會審議。
此次內閣通過的「關於天皇退位等的皇室典範特例法案」的決議中,規定退位之後的天皇將被稱為「上皇」,同時限定決議獲得國會通過後予以公示並於3年內實施。法案規定退位僅限明仁天皇一代,但也將成為將來參照的先例。
2017年6月16日日本政府,頒布了實現天皇退位的特例法。特例法規定自頒布日起3年內通過政令指定作為退位日的實施日,為此天皇在2020年6月15日退位,皇太子立即即位。特例法頒布後,政府將以宮內廳為中心加速退位的准備工作。
⑺ 在新聞報道上經常出現的國家總統
歐洲
阿爾巴尼亞
總統:阿爾弗雷德·莫伊休(Alfred Moisiu)(2002年– )
總理:薩利·貝里沙(Sali Berisha)(2005年– )
安道爾
大公:
法國總統: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1995年– )
西班牙烏赫爾地方主教:霍安·恩里克·比韋斯·西西利亞(Joan Enric Vives Sicília)(2003年– )
首相:阿爾韋特·平塔特(Albert Pintat)(2005年– )
亞美尼亞
總統:羅伯特·科恰良(Robert Kocharyan)(1998年– )
總理:安德拉尼克·馬爾卡良(Andranik Markaryan)(2000年– )
奧地利
總統:海因茨·菲舍爾(Heinz Fischer)(2004年– )
總理:沃爾夫岡·許塞爾(Wolfgang Schüssel)(2000年– )
亞塞拜然
總統:伊利哈姆·阿利耶夫(Ilham Aliyev)(2003年– )
總理:阿爾圖爾·拉西扎德(Artur Rasizade)(2003年– )
白俄羅斯
總統:亞歷山大·盧卡申科(Aleksandr Lukashenko)(1994年- )
總理:謝爾蓋·西多爾斯基(Sergey Sidorsky)(2003年– )
比利時
國王:阿爾貝二世(Albert II)(1993年– )
首相:居伊·費爾霍夫施塔特(Guy Verhofstadt)(1999年– )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主席團:
塞族成員:鮑里斯拉夫·帕拉瓦茨(Borislav Paravac)(2003年– )
波族成員:蘇萊曼·蒂希奇(Sulejman Tihić)(2002年– )
克族成員:伊沃·米羅·約維奇(Ivo Miro Jović)(2005年– )
部長會議主席:阿德南·泰爾齊奇(Adnan Terzić)(2003年– )
保加利亞
總統:格奧爾基·珀爾瓦諾夫(Georgi Parvanov)(2002年– )
部長會議主席:塞爾蓋伊·斯塔尼舍夫(Sergey Stanishev)(2005年– )
克羅埃西亞
總統:斯捷潘·梅西奇(Stjepan Mesić)(2000年– )
總理:伊沃·薩納德(Ivo Sanader)(2003年- )
捷克
總統:
亞洲國家政要:
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
印度總統:卡拉姆
印度總理:辛格
印度國大黨主席:索尼婭·甘地
汶萊蘇丹:哈桑納爾
菲律賓總統:阿羅約
韓國總統 :盧武鉉
韓國總理:韓明淑
朝鮮領導人:金正日
朝國防委員會副委員長:趙明錄
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金永南
朝鮮總理:朴鳳柱
越共中央總書記:農德孟
越南國家主席:阮明哲
越南國會主席:阮富仲
越南總理:阮晉勇
新加坡總統:納丹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
孟加拉國總統:艾哈邁德
孟加拉國總理:卡莉達·齊亞
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
巴基斯坦總理;阿齊茲
印度尼西亞總統:蘇西洛
馬爾地夫總統:加堯姆
緬甸國家領導人:丹瑞
柬埔寨國王:西哈莫尼
柬埔寨國民議會議長:拉那烈
柬埔寨參議院議長:謝辛
柬埔寨首相:洪森
泰國國王:普密蓬
泰國臨時總理:素拉育
斯里蘭卡總統:拉賈帕克薩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
伊朗總統:內賈德
馬來西亞最高元首:西拉傑丁
馬來西亞總理:巴達維
尼泊爾國王:賈南德拉
日本明仁天皇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不丹國王旺楚克
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
塔吉克總統:拉赫莫諾夫
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
吉爾吉斯斯坦總統:巴基耶夫
亞美尼亞總統:科恰良
亞塞拜然總統:阿利耶夫
喬治亞總統:薩卡什維利
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
土耳其總統:塞澤爾
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
約旦國王:阿卜杜拉
葉門總統:薩利赫
塞普勒斯總統:帕帕佐普洛斯
敘利亞總統巴沙爾
以色列總統:卡察夫
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
以色列代總理奧爾默特
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
巴勒斯坦前總理庫賴
科威特埃米爾:薩巴赫
卡達埃米爾:哈馬德
巴林國王:哈馬德
阿曼蘇丹:卡布斯
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
伊拉克總統:塔拉巴尼
東帝汶總統:古斯芒
蒙古國總統:恩赫巴亞爾
蒙古國總理:恩赫包勒德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總理:哈尼亞
美國,伊朗,俄羅斯,法國總統,德國,澳大利亞總理,日本首相等出現較多
美國(布希) 德國(默克爾)伊朗(愛哈麥迪內賈德) 委內瑞拉(查韋斯) 韓國(盧武鉉) 俄羅斯(普京) 法國(薩科奇) 巴基斯坦(穆沙拉夫) 古巴(卡斯特羅)
布希、普京、薩科齊、愛哈麥迪.內賈德、盧武鉉、查韋斯、穆沙拉夫、卡爾扎伊,等
都是新聞熱點地區的總統。
呵呵,綜合下
⑻ 有人說韓國的王室後裔還存在,為何韓國沒有實行君主立憲制
如果沒有日本入侵,韓國可能就是施行君主立憲了,根據韓國民調顯示,現在半數以上韓國人都同意恢復君主
公元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廢除了高麗末代國王王瑤,自己則取而代之成為國王。此後李成桂派人入明,他將自己擬定的兩個國號「和寧」和「朝鮮」交給朱元璋,請求明太祖朱元璋為其選定國號。
經過挑選,朱元璋認為「朝鮮」是古國名,更為雅緻和有內涵,因此選定「朝鮮」為新國號,韓國 歷史 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朝鮮王朝就此誕生了,李氏家族也從此開啟了對半島長達五百年的統治。
朝鮮建國後一直奉行「事大主義」,長期臣服於明王朝。明末後金崛起後,清太宗皇太極通過兩次對朝鮮的戰爭徹底征服朝鮮,迫使朝鮮國王放棄於明朝的關系,轉而向清朝稱臣,此後朝鮮作為清朝的屬國一直持續到1895年。
由於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清帝國在於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中承認了朝鮮完全獨立,此後朝鮮改國號為「大韓帝國」,朝鮮國王也升格為皇帝。
到1902年時,朝鮮王國已經建國500年了,李氏家族也已經統治半島500年了,這個時間已經是非常長了。做個對比,中國自秦朝以後就沒有一個朝代壽命超過300年,當然兩漢和兩宋加起來是超過300年了,但北宋和南宋加起來只有300年,東漢和西漢加起來也不過才400多年,相比之下,朝鮮王朝真的算是長壽了。
不過到1910年了,李氏家族的統治終於迎來了終結的那一刻。1910年8月22日,韓國總理李完用與日本代表寺內正毅簽訂《日韓合並條約》,當月29日條約生效,大韓帝國亡於大日本帝國,朝鮮半島成為日本國領土的一部分,朝鮮末代國王,也是大韓帝國第二代皇帝李坧退位。
為了拉動人心,李坧退位後被日本天皇封為「昌德宮李王」,李氏王族也被並入日本皇族行列。
由於李坧無子,在繼位之初曾將當時年僅10歲的弟弟李垠立為「皇太子」,之後李垠被送往日本學習。在日韓合並之時,李垠年僅13歲,鑒於國家都沒了,他的皇太子頭銜也就作廢了,日本政府將他降封為「昌德宮李王世子」,並為他娶日本皇族女子梨本宮方子為妻。1926年李坧去世,李垠襲昌德宮李王爵位。 (韓國末代皇太子李垠和其夫人)
在日本統治時期,李垠和李氏家族的生活還算是不錯,李垠所在的昌德宮是日本皇族12宮之一,也是唯一的一個異姓皇族成員。作為皇族,李垠按慣例被安排到軍隊任職,到日本戰敗前期,李垠已經官至第一航空軍的司令官。 (在軍中的李垠)
1945年日本戰敗,李垠作為皇族成員參加了最後一次御前會議,但他沒有發表言論。對於日本的戰敗,他的內心更加復雜。
出於種種考慮,美軍進駐日本後保留了日本天皇,但日本「皇族階級」卻被美軍取消,李垠因此淪為平民。而戰爭的結束也使得朝鮮半島恢復了獨立,李垠的身份也變得模糊起來。
經過再三的思量,李垠最後選擇重新成為韓國人,他前往美軍駐日司令部將自己登記為「在日韓國人」,之後他准備攜家人返回韓國。
作為末代皇太子,李垠在韓國的影響力還是非常巨大的,這一點非常讓當時的韓國當權者忌憚。時任韓國總統李承晚非常懼怕李垠回國爭權,因此堅決不同意授予李垠韓國國籍,始終不讓李垠回國,直到朴正熙上台後,李垠才以普通國民的身份返回韓國。
李垠返回國內後受到了許多韓國民眾的熱烈歡迎,也得到了朴正熙政府的禮遇,畢竟作為末代皇太子,如果不是日韓兼並,李垠或許早已經成為韓國的君主了。
1970年5月9日李垠在漢城的醫院過世,韓國政府以「懿愍皇太子英親王李垠殿下」的稱號為李垠舉行了國葬。李垠下葬之時有數十萬漢城市民在道路兩旁為他送行,在靈車所到之處,人群中常有人大聲哭喊道:「英親王殿下離去了!朝鮮時代終結了!」。
李垠去世後,為了凝聚王族團結,李氏家族成立了「全州李氏大同宗約院」,李垠之子李玖成為李氏家族首領。
2005年7月16日李玖過世,李氏家族為其上謚號「懷隱皇帝」,廟號「哀宗」。 (李玖是李垠和梨本宮方子的長子,他出生於日本,二戰後隨父母返回韓國,他生前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只是一個恰巧叫李玖的人,如果有來世,我不願意再重復這種身份和這種生活」)
由於李玖膝下無子,在他去世後,李氏家族推舉李玖族侄李源為家族首領。但是李源的繼任卻遭到了姑母李海瑗和叔父李錫的堅決反對。
2006年9月29日,李海瑗在50多名族人的支持下自封為李氏朝鮮家族首領,並登基自稱「文化大韓帝國女皇」。 (李海源)
對於李氏家族的行為,韓國政府和國民都保持了高度的寬容,對於李海瑗的「稱帝」舉動,韓國政府也沒有進行干涉。而根據《韓民族報》在2008年做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有54.4%的受訪民眾同意恢復君主,認為這樣有利於保存傳統文化,對此韓國政府並沒有作出任何回應。
並非還有王室後裔就要施行君主立憲制,即便是二戰以後,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推翻了君主制,比如尼泊爾、寮國,甚至是西方的希臘也是1974年才結束君主制度 ,希臘王室至今在歐洲都相當有知名度。
韓國 歷史 上最後一個王室就是朝鮮王朝的李氏宗室。當年日本入侵以後, 朝鮮王朝改號「大韓帝國」,但李朝宗室凋零幾乎斷絕,《日韓合並條約》簽訂以後,李朝被日本降格為藩,而本來就不多的李朝後嗣也都差不多被趕盡殺絕 。
2005年,李朝宗室嫡裔李玖離世,當年 高宗的兒子李堈的子孫——二女兒李海瑗自稱李朝正統,號「大韓帝國女皇」,宣布朝鮮王朝復辟 。並且還從電視台借了道具,在首爾的旅館進行了一場「加冕登基儀式」。
李朝宗室後裔在韓國是個非常特殊的存在, 歷史 上李朝王室的影響力並沒有那麼強大, 一直受制於外戚與兩班貴族,近代又深受日本凌辱,所以韓國民眾對宗室後裔還是非常同情尊重的。超過54%的韓國人也希望恢復君主制,不過前提是象徵性的君主,利於傳統文化的保護 。
如今世界上仍舊施行君主制的國家,都是 近代資本主義發展比較早,本身就提前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資產階級與封建王室互相妥協,使得君主得以保留;或者就類似於中東、東南亞眾多王室,在近代服務於殖民統治,又有宗教文化影響而得以保留 。
雖然君主王室等的確利於傳統文化繼承,然而韓國的君主已經被推翻了很多年,就算不反對,實際恢復也不太現實——可有可無的話那就沒有絕對的必要。
在國家還沒有新思想、新政體的時候,很多國家實行的是獨裁的帝制,可是隨著民眾思想的開化,隨著民眾尋求自由、富強和權利的渴望慢慢提升,於是一種新的思想便在這個群體中發酵,這種思想便是民主和共和。有的國家對於自己過去的 歷史 很是決絕,直接推翻了以往的帝制,開始實行民主、自由且共和的國家,可有的國家卻沒有那麼的果斷,只是將原來的帝制,稍稍進行的改變,則變成了現代所謂的「君主立憲制」,其本意便是約束了君主的權力,從而使得國家變成了理想上的非獨裁體。
朝鮮王朝的覆滅
在朝鮮半島上曾經有一個延續了27代君主的王朝、2任國王的帝國,這便是統治了該地幾百年的李氏王朝。在這樣的一個王朝中,它的最後一個統治者叫做李拓。他是朝鮮王朝的最後一代皇帝,是朝鮮王朝的亡國之君,而此人的下台便是該國的老鄰居在搗鬼,這個鄰居便是後來企圖吞並我中華大地的日本。朝鮮高宗是朝鮮王朝第26代的統治者,是純宗的父親,他是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從朝鮮王族李氏後裔的偏支中繼承的王位,成為了這個國家,這個半島的君主;要知道,他的政治野心是非常大的,這從後來他改的國號和國家名稱中,我們就能看出來;其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也就是在他繼位的三十多年後,將國家的國號和名稱改為了「大韓帝國」,也正是這個國號的改變,使得他成為了「大韓帝國」的第一任國王,也正是這樣的張揚,使得他這個「大韓帝國」的國運只綿延了兩代,等傳到他兒子手裡後,這個所謂的帝國便開始走了下坡路。
與此同時在十九世紀九十年末的時候,這個本來只是王太子的李拓,卻因為父親改年號的關系,成為了這個帝國的皇太子,在二十世紀初的時候,高宗退位,這位曾經的皇太子李拓搖身一變,成為了帝國的皇帝,成為了半島的皇帝。
可是在三年後,日本侵略者強迫這位皇太子簽訂了一份不平等的條約,這個條約便是 歷史 上較為有名的《日韓合並條約》,也正是因為條約,使得這個只是生存了兩朝的帝國轟然倒塌。
為何韓國沒有實行君主立憲制?
這是因為多種多樣的關系和原因。日本在純宗在位的時候,就已經積極加強了對於朝鮮的文化控制,以及滲透。在純宗在位期間,日本開始對大韓帝國不斷施壓,在加上當時一系列的原因,使得當時的韓純宗將自己的弟弟,也就是高宗的第三個兒子送到了日本進行學習,在那個時候這位弟弟的年齡不過只有十歲,雖然朝鮮對日本來說不足恐懼,但因為他是朝鮮皇室的貴族,為了能夠從這位皇子開始,對大韓帝國人民進行親日思想的培養,使得李垠在日本學習期間很是關照,他不僅在這里成為了日本的軍官,還娶下了日本皇室的一個公主,正是如此,使得他在日本軍界扶搖直上,只是在年紀輕輕的年紀便已經成為了日本的中將。
純宗的死爆發了一系列影響頗大的愛國運動,但是因為日本人血腥的鎮壓,使得該獨立運動破產,當時的日本人就想從皇室中將朝鮮人奴役,將他們吸收。也正是因為如此,使得當時韓國皇室,成為了名義上的「日本的皇室」。
在二戰結束後,朝鮮民眾的心中已經種上了共和的種子,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國家,再加上當時的政體已經在韓國運轉了一段時間,猛然的改變成「君主立憲制」,會使得很多高位者吃不到蛋糕,也正如此,才使得君主立憲在韓國實現不了。
王室後裔存在和實現君主立憲制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從這個意義上這個問題無從談起,不過單純回答韓國為何沒有實行君主立憲制還是可以的。
從政治學的意義上,實現君主立憲制其實有一個隱含的前提,君主要麼具有該國民眾普遍尊奉、信仰的傳統或宗教賦予的一定的神聖性,要麼被民主程序法理推舉,又或者具有特殊的人格魅力,我們來看韓國,這些都不具備。
1、李朝王室缺乏必要的神聖性,王室後裔紛爭不斷使得其更加鬧劇化:
2005年7月16日,朝鮮王室家族首領懷隱皇太孫李玖去世——李玖是高宗李熙的孫子、純宗李坧的侄兒、懿愍皇太子英親王李垠(高宗第三子)和李方子的兒子——李玖的堂侄兼養子(高宗第五子義親王李堈的第九子李鉀的長子,過繼給了李玖)李源稱嗣皇孫,成為李氏朝鮮王室後裔的族長,但是這個族長身份沒有受到公認,2006年9月29日,義親王李堈的第二個女兒李海瑗以王室近支中在世最年長者的身份被不認同李源的家族成員推舉為『女皇』,還搞了一個『加冕儀式』,坐上了從電視台借來的道具『龍椅』。義親王李堈第十子李錫也一直保持著君主情結,夢想恢復王室,搞過百萬人簽名,給現存君主制國家王室寫信等諸多活動。
也就是說,李海瑗和李源血緣上是姑侄,但在爭名分上是對頭。李錫號稱只是為了恢復對 旅遊 業有利的因素,沒有復辟想法,但也是攪局者。
2、韓國的 歷史 進程已經走到了現在的狀態,重起爐灶打造王室不現實。
韓國已然採取了目前的政統法統,重新恢復君主立憲制在制度設計上也不現實。事實上,李錫自稱只是為了恢復對 旅遊 業有利的因素,李海瑗和李源雖然有『復辟』的動作或想法,但說到底也是因為所謂的『王位』或者『王室回歸』背後是價值巨大的文化、 旅遊 、地產等利益,改變現狀和既得利益格局,讓這一幫子戲精各個變身億萬富翁,韓國大眾這里估計也通不過——說到底,或許還是沒有神聖性的問題。
這個問題有點牽強了,如果說有王室後裔存在就要實行君主立憲的話,中國的滿清後裔貌似也沒有滅絕吧
韓國本是中國的屬國,那時候的朝鮮半島上沒有韓國朝鮮之分,只有一個統一的朝鮮王國。從明朝開始,朝鮮臣服中國。清朝末年,滿清腐敗無能,不能震懾東亞,朝鮮被日益強大的日本帝國佔領。
二戰結束後,日本戰敗,韓國獨立,支持韓國獨立的,是美國。
其實君主立憲制僅僅英,日等少量發達國家實施的,他們剛開始就是靠這個准則發展起來的,那時候很多國家還是封建制呢,就像韓國,我國,等二戰完畢了,又由於美國的支撐,天然要和美國相同了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韓國王室確實還有後裔,但經過一個世紀,早已經與平民無異,後來弄出來一些復辟、登基也都是跳樑小丑,淪為笑柄。
雖然朝鮮(高麗)自古以來是中國的藩屬國,但是朝鮮王室的覆滅卻與日本人有莫大的關系。日本帝國對朝鮮王室的政策很明確:要麼被同化,要麼被殺害。同化就是把繼承人弄到日本,強迫接受日式教育洗腦;如果反抗就要被殺害,而且殺害通常是下毒。
朝鮮王宮
大韓帝國的末代皇帝純宗李坧於1910年退位,但是在1905年高宗李熙簽署《日韓議定書》時國家就已經失去了主權。在條約簽署時,數十名日本士兵全副武裝盯著高宗和官員,韓國外交部的印章被搶走蓋在日本人早就准備好的文件上。
根據該條約,韓國成了日本的「保護國」,實際上已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失去了外交權。日本政府後來成立了韓國統監府來統治韓國,當時的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為第一任統監。
高宗李熙
高宗不甘受制,派了三位使臣去參加海牙的第二次國際和平大會,不但無功而返還惹惱了日本人。伊藤博文早就想廢掉高宗,海牙密使事件正好給了他機會。他於是逼迫高宗退位,讓高宗和明成皇後所生的兒子李坧繼位。李坧也就是末代皇帝純宗。
三位特使
高宗後來於1919年去世,據說是被毒死的。
純宗繼位後,高宗最年幼的兒子李垠被立為皇太子,10歲就被當成人質送到日本「學習」,成為日本軍隊的軍官,後來與日本皇族公主方子結婚。日本人對他的同化做得非常徹底。1922年,李垠夫婦帶著半歲的長子回到韓國,結果兒子被毒死,10年後他和妻子才再次生了次子。
年幼的李垠與伊藤博文
1910年,日本強迫韓國簽訂《日韓合並條約》,純宗在日本脅迫下退位,結束了李氏家族600年的統治。純宗被降為昌德宮李王,李垠由皇太子降為昌德宮李王世子。韓國王室整體成為日本貴族。
二戰日本戰敗後,李垠和所有日本貴族一起被廢除貴族身份。但他身份尷尬,在日本他又不是真正的日本公民,想回韓國,當時的韓國總統李承晚礙於他皇太子的身份禁止他回國。於是,他成了一個沒有國籍的人。
韓國為李垠舉行國葬。
直到李承晚倒台,朴槿惠的父親朴正熙上台,病弱的李垠才回到韓國。1970年,末代皇太子李垠病逝,韓國為他舉行了國葬,李氏王朝徹底結束了。
題目中所說的韓國王室指的是 「李氏朝鮮」 王室,為李姓。
李氏朝鮮建國於1392年,在很長的時間內為明朝和清朝的屬國,因受到宗主國的保護,李氏朝鮮才得以延續近500多年 歷史 。
甲午戰爭後朝鮮脫離清朝獨立,朝鮮高宗李熙於1896年改國號為 「大韓帝國」 ,但實際上卻是日本的保護國。1910年《日韓合並條約》簽訂,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其王室成員被納入日本皇族之列。
為進一步控制朝鮮,日本將皇室之女方子嫁給了朝鮮王世子李垠,兩人育有一子 李玖。 日本戰敗後,李垠雖然逃過了戰爭處罰,但卻從皇族變成了平民,受到日本人的歧視。李垠本想回到祖國,但李承晚政府卻擔心李垠回國後影響他的權力地位,所以極力阻止,甚至不承認李垠一家子是韓國人。
李垠無奈之下去美國生活了一段時間,因病重在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回到日本。韓國總統朴正熙得到消息後將他們接回了韓國,李垠最終在韓國去世,朴正熙還給他舉行了「國葬」,以示尊崇。
不過對於王室繼承人李玖,韓國人並不認同。因為李玖是個韓日混血,所以他在韓國處處受到歧視,無奈之下的他返回日本居住,並於2005年在日去世,廟號哀宗。
其實李玖對於韓國是沒有什麼感情的,他更像是個日本人。
由於李玖沒有留下後代,所以韓國王室嫡系一脈就此中斷。不過韓國王室還有旁支後裔,李玖死後,部分韓國王室成員選擇李玖的侄子李源為族長。但李源的姑姑李海瑗和叔叔李錫卻極力反對,李海瑗甚至自封為 「大韓帝國女皇帝」, 上演了一幕家族內部鬧劇。
由於韓國王室在近代史上並沒有為國家獨立解放做出貢獻(一度被定性為韓奸),再加上現在的韓國王室內部如此混亂,所以他們在韓國人心目中並沒有多少存在感。
這樣一個威嚴掃地的王室,是根本沒資格被君主立憲的。不過在影視作品中,這種情況倒是出現過。
認真的講,是日本的殖民統治終結了韓國的君主立憲制。
朝鮮半島上的最後一個統一封建王朝朝鮮王朝,於1392年李成桂取代王氏高麗而建國。傳至第26代國王 朝鮮高宗李熙 (1864年即位),朝鮮王朝已經整整走過了四個多世紀。1897年10月12日,朝鮮高宗李熙在祭天壇的祭天儀式上宣布自稱皇帝,改國號為 「大韓帝國」, 這是朝鮮半島 歷史 上建立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帝國,但由於高宗李熙是李朝宗室的身份,因此大韓帝國普遍被認為是朝鮮王朝 歷史 的一部分。在大韓帝國成立前,朝鮮王朝結束了與中國清朝持續了兩百多年的宗藩關系。
大韓帝國的成立,使得朝鮮上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得到空前滿足。自古以來,朝鮮半島的各個政權都長期稱臣於中原王朝,其歷代君主的頭銜都是王。歷朝歷代從未有人敢於公開自稱皇帝,明清以來,朝鮮與中原政權的宗藩體系更加穩固,朝鮮歷代王也恪守外藩郡王之道。朝鮮高宗以解除與清朝的宗藩關系,建立一個獨立的帝國,使得朝鮮半島掀起了一股狂熱的民族自豪感和優越感,臨朝稱帝,建立一個新興的獨立的君主制國家,讓 開化黨和閔妃集團都興奮不已。
但是,在封建王朝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大韓帝國,卻並沒有向西方看齊行君主立憲制。大韓帝國的前身朝鮮王朝的 歷史 已達505年,高宗李熙對於已經衰弱了上百年的君主權利,必欲使其重新成為自己的「家天下」。因此,高宗李熙從稱帝之初,即大權獨攬,大力加強中央集權。不僅廢除成立不久的內閣責任制,還恢復了李朝時期的議政制,試圖重新把大韓帝國變成一個君主專制國家。光武三年(1899年)8月17日,大韓帝國政府頒布憲法《大韓國國制》,確立大韓帝國是君主制國家,明確規定了君主的「無限君權」。至此標志著韓國的君主專制達到頂峰。這顯然與西方新興的君主立憲制是背道而馳的。
朝鮮王朝的 歷史 確實很長,開國五百多年,對於當時的普通的朝鮮王朝臣民來說,且不說君主專制有多厲害,但單純的從一個藩國變成與清朝及西方列強平起平坐的帝國,這已經是一個足以名垂青史的 歷史 性跨越。從藩國變成帝國,從藩王成為皇帝,這種身份地位的大大提高,使得當時的朝鮮王朝百姓民族自豪感空前膨脹,盡管大韓帝國的建立,是在國家內憂外患不斷的基礎上,但高宗李熙的這一 歷史 性改變,卻反而使君主制在朝鮮半島更加穩固。
大韓帝國的最大外患就是日本。早在高宗李熙稱帝之時,日本的勢力已經在朝鮮王朝耕植多年,大韓帝國的建立本身就是危機重重。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日本先後打敗強大的清朝和沙俄,使得日本在朝鮮的話語權大大加重,吞並朝鮮的野心越發明顯。1910年8月22日,韓國總理李完用與日本代表寺內正毅(後出任首相)簽訂《日韓合並條約》,規定大韓帝國將朝鮮半島的主權永久讓與日本,朝鮮半島遂淪為日本殖民地。一周後,《條約》正式生效,存在了13年的大韓帝國宣告滅亡。
大韓帝國從1910年滅亡到1945年日本徹底結束在朝鮮半島的殖民統治,在長達35年的時間里,日本所實行的高壓統治和奴化教育,都使得君主制在半島的存在感越來越低。但是,李氏朝鮮畢竟在半島統治了長達五個多世紀,影響了十幾二十代的朝鮮人民。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韓國人民希望能恢復君主制,而不少散居世界各地的韓國王室後裔也在努力恢復李家的故國河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自稱 「大韓帝國女皇」的李海瑗。
李海瑗是朝鮮高宗,大韓帝國首位皇帝光武帝李熙的孫女,義親王李堈的第二個女兒,目前是朝鮮王朝王室近支中在世最年長者。她被部份朝鮮王朝王室成員推舉為第三十任李氏朝鮮家族首領。2006年9月29日,李海瑗被義親王李堈的大約50名後人推舉為女皇,在首爾的一家旅館舉行了加冕儀式, 自稱「大韓帝國女皇」,並宣布李氏朝鮮復辟,當然這在今天看來只能算是一場鬧劇。因為自日本對朝鮮半島進行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以來,君主制早已經是強弩之末,難成氣候。
他要恢復君主立憲制,也得來中國給他冊封。
韓國的王室雖然還在,但那是一夥韓奸,角色跟偽滿洲國的溥儀一樣,屬於助紂為虐的存在,沒有拉回來槍斃就算好的了,還試圖君主立憲?怕不是欺負韓國沒人?
(1)不大的大韓帝國
自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日本擊敗了朝鮮的宗主國大清之後,就開始慫恿朝鮮那嘎達稱帝。於是朝鮮高宗在1897年從朝鮮駐俄公使館回到德壽宮稱帝,宣布不大的大韓帝國成立了。然後這個韓國高宗還把年號叫做光武,這個名字就太德不配位了,然後朝鮮還開始了改革,這個時候朝鮮是受到了俄羅斯和日本的影響,誰也沒有能夠徹底掌控朝鮮,於是朝鮮就在兩個國家之間搖擺。
不過好景不長,到了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日本慘勝俄羅斯,導致日本最終掌握了東北亞,朝鮮也落入了日本的手中,於是在1905年11月17日,朝鮮被迫承認日本是朝鮮的保護國,伊藤博文成為日本在朝鮮的第一任統監。
(2)日本人手中的傀儡
李氏朝鮮自然不願意成為日本的附庸,於是韓國高宗就派人去海牙國際法庭告日本,不過強權就是公理,誰也不願意為李氏朝鮮出頭,還給日本打小報告,於是伊藤博文就讓韓國高宗做了太上皇,讓純宗繼位。後來朝鮮義士安重根在哈爾濱火車站把伊藤博文給宰了,不過伊藤博文的死絲毫不影響日本吞並韓國這件事,在1910年,朝鮮被迫簽訂《日韓合並條約》。這份條約中說,「韓國皇帝陛下將關於韓國之一切統治權,完全永久讓與日本國皇帝陛下。日本國皇帝陛下允受前條所舉之讓與,且允韓國全然合並於日本帝國。」
既然朝鮮被日本吞並了,這個時候的韓國皇帝就不是皇帝,改名叫做李王了,而原來的朝鮮高宗叫做李太王,這伙人就成為了日本的華族了,然後每個月可以從日本政府那裡領錢過日子,不過日子過得也不是很寬裕就是了。
而且這伙人還得跟日本的貴族的聯姻,當然有些李氏皇族覺得還行,畢竟他們在朝鮮當皇帝的時候也不是過得很爽,反正都是受氣。後來這些李氏王族越混越差,一度每月就只有幾十日元來打發叫花子。不過有些人為了謀個出身,掙點小錢,就去參加日軍,還混得不錯。在日本統治朝鮮期間,日本甚至要求這伙人去參拜靖國神社。
(3)落難鳳凰不如雞
在日本人手中原本伏低做小還能混個溫飽,結果日本這玩意自不量力發動了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結果戰敗了,朝鮮也被分為兩半。自顧不暇的日本人在戰敗後的第一年,也就是1946年廢除了王公族制度,第二年李氏王族一家就被開除皇室籍貫,順便還被開除日本國籍。
這個時候李氏王族打算溜回韓國,當時韓國的執政是李承晚,但是這個李承晚跟王族關系太遠了,攀不上。李承晚非但不歡迎這伙李氏王族回來,甚至害怕這伙人陰謀復辟,試圖推翻老李的政權,於是老李就開始整這伙李氏王族,在1954年出台了一部叫做《舊王室財產處置法》,把韓國王室的財產通通劃歸國有,順便把王室趕出王宮,王室成員頂多給點小錢打發,甚至王室遺孀一度流落街頭,根本沒了氣候,這就是落難鳳凰不如雞。不過朴正熙上台之後,多少給了點待遇,雖然沒多好,但是好歹混得下去。
(4)結語
朝鮮王室在朝鮮被日本統治期間的表現是跟溥儀差不多的,當然他們的主觀惡意比溥儀輕,但是帶來的影響確實非常糟糕,所以他們在韓國重建之後的悲慘也實屬正常,沒啥值得同情的,畢竟無情自是帝王家。
⑼ 日韓合並的介紹
日韓合並(朝語:한일 병합,日語:日韓並合),指1910年大日本帝國基於《日韓合並條約》,將大韓帝國(朝鮮王國「升級」)並合之事。也被稱為「韓國並合」、「朝鮮合並」。韓國方面的說法是「韓日並合」,又因1910年為庚戌年又稱」庚戌國恥「。1910年8月22日,韓國總理李完用與日本代表寺內正毅簽訂條約,規定大韓帝國將朝鮮半島的主權永久讓與日本。29日,隨著《日韓合並條約》的生效,大韓帝國亡於大日本帝國,朝鮮半島成為日本國領土的一部分,日本韓國統監府改制為朝鮮總督府,成為統治朝鮮半島的機關。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接受波茨坦公告後日本失去對朝鮮半島實效統治,9月2日,日本簽署厲行投降文件,日本正式結束對朝鮮半島的統治。
⑽ 日本的相關
國名釋義:日出之國
譽稱:櫻花之國
國旗:日章旗(にっしょうき),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為白色。旗面上一輪紅日居中,輝映著白色的旗面。日本國一詞意即「日出之國」。傳說日本是天照大神創造的,而天皇就是天照大神的子孫。
國徽:圓形繪有16瓣黃色的菊花瓣 (右圖)
國歌:《君之代》
國花:櫻花
國鳥:綠雉
國石:水晶
現任天皇:明仁(年號「平成」)1989年即位,日本人有部分人用天皇年號記年的習慣
皇後:美智子(婚前名:正田美智子,日本有婚後夫妻合為一姓的習慣,但多為女性改為夫姓)
內閣總理大臣(首相):福田康夫
日本國於1956年12月18日加入聯合國
舊名:倭國(《山海經》倭屬燕,古代代稱)、東洋(東灜)、扶桑
人口:1.2777億人(截至日本總務省2008年1月1日估計),其中男性為6233萬人;女性為6542萬人。日本出現嚴重少子化及老齡化現象。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日本總人口21%。
民族與宗教:
主要民族為和族,北海道地區約有2.4萬阿伊努族人。通用日語,北海道地區有少量人會阿伊努語。主要宗教為神道教和佛教,信仰人口分別占宗教人口的49.6%和44.8%。
首都:
東京(とうきょう)(Tokyo),人口約1229萬(截至2003年2月)。東京為日本最大的城市,1月平均氣溫3℃,8月氣溫為25℃。
國名由來:
日本原來並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據《漢書》《後漢書》 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國名定為「大和」。因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所以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的聖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直到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後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新唐書·日本傳》中有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
倒幕運動:
19世紀中期的日本處於德川幕府的統治之下,是一個封建農業國家。1853年,美國軍艦來到日本,強迫日本「開國」。此後,美國和其他國家先後與日本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面對民族危機,日本國內爆發了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並於1868年建立了改革派的新政權,年號「明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明治維新」。
【概述】
[編輯本段]
1、地理位置
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端,是一個四面臨海的島國,自東北向西南呈弧狀延伸。東部和南部為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別和朝鮮、中國、俄羅斯、菲律賓等國相望。
2、面積和地區劃分
根據1998年的最新測量,包括北方四島(擇捉島、國後島、色丹島、齒舞群島,現已被俄佔)在內,日本國土總面積377880平方公里,約相當於俄羅斯的1/45,中國和美國的1/25。 日本的國土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國4個大島和6848個小島組成,東西寬300公里,南北長3500公里。 日本的國土習慣上自北向南分為北海道、東北、關東、中部、近畿、中國、四國、九州等8個地區,不是行政上的劃分。領海面積310000平方公里。與俄羅斯存在「北方四島」(俄方名為「南千島群島」)領土爭端,與韓國存在竹島(韓方名為「獨島」)領土爭端。
3、地形、地勢
日本境內多山,山地成脊狀分布於日本的中央,將日本的國土分割為太平洋一側和日本海一側,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71%。 日本位於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火山活動頻繁,給當地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麻煩。全國有16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區。因此才有火山地震之邦之說.富士山是全國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在火山分布地區,景色優美,溫泉資源豐富,成為著名的觀光療養地。
4、河流、平原、湖泊
日本的河流大多發源於中部山地,向東西兩側流入太平洋和日本海。由於日本東西狹窄,加之山勢陡峭,河流多短而急促。在梅雨和台風季節,水量增大,容易形成洪水。為此,日本修築了大量的堤防和水庫,用於防洪。河水廣泛用於生活用水、農業和工業用水、水力發電。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帶,多為沖積平原,規模較小,較大的平原有關東平原、石狩平原、越後平原、濃尾平原、十勝平原等。
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積672.8平方公里。
5、海岸線和海洋
日本海岸線全長33889公里。由於日本是一個島國,因此其海岸線十分復雜。西部日本海一側多懸崖峭壁,港口稀少,東部太平洋一側多入海口,形成許多天然良港。
在東部太平洋一側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環繞、東北部形成千島寒流(親潮),西部日本海一側是對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匯處,魚類資源豐富,成為天然漁場。 由於地處海洋的包圍之中,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夏秋兩季多台風,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氣溫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達4000毫米以上。近年,導致海水升溫的厄爾尼諾現象也對日本產生影響,主要是梅雨持續時間延長,容易形成冷夏和暖冬。
6、地貌地質
從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為西太平洋島弧-海岸山脈-海溝組合的一部分。全國68%的地域是山地。日本最高的山是著名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由於平原較少,日本很多山上都種植農作物,最大的平原為關東平原。日本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國都時常會發生火山活動。嚴重的地震則每一個世紀都會發生幾次;近年發生的阪神大地震、新潟縣中越地震都是芮氏地震規模6級以上的強震,受到世界各國關注。日本的溫泉很多,並且已經發展成為旅遊景點。
由於日本的島嶼呈北東向延伸得很長,南北跨越緯度約20度,因此有許多種氣候類型。氣候類型大部分是溫帶季風氣候,南部的九州島、四國、琉球群島(歸屬存在爭議)有副熱帶季風氣候。北部的島嶼夏天溫暖,冬天則十分漫長、寒冷,還時常有大量降雪。而中西部地區則冬天比較乾燥,很少下雪,夏天潮濕。
日本是島國,又深受黑潮影響,海洋性氣候顯著,櫻花很美。
【簡史】
[編輯本段]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及採集為生,構成了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差別,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飛鳥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廣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和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引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及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中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及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及人民的強而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戰國時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制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明治初期,日本重視輕工業,19世紀90年代,生絲和棉花紡織業已經為典型工業。生絲全國出口量第一,棉花和紗代替了茶葉,出口量僅次於生絲。漸漸地,日本成了生絲和棉的出口大國。但與此相對照的是,日本的重工業在此時期發展緩慢。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時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1912—1926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不久後侵佔中國滿洲。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還有好多,粘不下來了!!你直接去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