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皇上傳位皇十五子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皇上傳位皇十五子

發布時間: 2022-10-30 18:11:25

❶ 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乾隆皇帝為什麼選擇十五子

按照清朝」立長、立嫡「的皇位傳承原則,排行靠後且是庶出的永琰,幾乎沒有繼承大統的可能。乾隆最初也確實沒有把他列入考慮范圍。

但老天似乎總是故意與乾隆過不去,嫡次子永璉、嫡七子永琮相繼夭亡,其他皇子也大多英年早逝。到了永琰出生的時候,他的14個兄長中有8個已經死去,就連深受乾隆寵愛的皇五子永琪也在幾年後早逝,諸皇子中可備乾隆選擇的范圍已經變得非常小了。

為此,乾隆皇帝不得不放下祖制,從剩下的幾個年幼、庶出的皇子中另擇儲君。

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水落石出般地成為乾隆皇帝為數不多的兒子中的佼佼者。永瑆聰明睿智、才氣橫溢,做事很有主見;永琰性格內向、性情凝重,為人規矩仁孝。

在大清國力日益衰減的情況下,按說由永瑆這樣一位性格鮮明、頗有主張的皇子來繼承皇位,應該是最合適不過的。但事實上,乾隆卻把皇位傳給了永琰。

乾隆選擇接班人所遵循的原則,就是後來者必須不容置疑地遵從他的意志,不打折扣地繼承他的政策,不遺餘力地維護他的權威,並把自康熙以來開創的盛世一直保持下去。

永琰忠厚老實、規規矩矩、重視仁孝,對乾隆的話一向言聽計從,無疑最符合乾隆皇帝的選嗣標准。朝中的明眼人都能夠看得出乾隆對永琰的態度和用心,就連當時來京的朝鮮使者也多次向朝鮮國王匯報:「永琰為人持重、度量豁達,最為乾隆皇帝喜愛。」

其實,乾隆皇帝之所以選擇永琰做接班人,還有一個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想放權。盡管乾隆皇帝曾有過「朕八旬有六歸政」「不敢與皇祖六十有零的年數等同」的誓言。

但等他年老昏聵的時候,越發把至高無上的皇權看得比自己的命還重要,一絲一毫也不肯相讓,哪怕這個與自己分羹的人是自己的親兒子。

如何做到「退而不退」,如何在有生之年繼續風光地把持朝政,這是乾隆皇帝在風燭殘年時最關心的事情。要做到這一點,只有選擇一位恪守仁孝、老實巴交、唯父命是從的接班人,而永琰正是這樣的一個人。

果然,乾隆在傳位的同時明確宣布:「凡遇軍國大事和用人事宜,決不會置之不問,仍要親自處理。」

退位後,乾隆仍然自稱為「朕」,他的諭旨稱為「敕旨」;對前來進貢的朝鮮使者有板有眼地說道:「我雖然歸政,但大事還是我辦!」;他借口已經在養心殿居住了60年,只有這里才「安全吉祥」、便於召見群臣,無論如何也不肯搬出去;為了限制嘉慶,他還一度上演了「傳位不傳璽」的鬧劇。

本來嘉慶即位改元後,全國上下應該統一使用嘉慶新歷,可宮廷中還是用乾隆年號,如乾隆六十一年、六十二年;新皇帝即位後,錢幣應該改鑄「嘉慶通寶」,可那幾年卻是乾隆、嘉慶兩個年號的通寶各鑄一半。

在父皇的淫威下,以仁孝著稱的嘉慶,只能沒頭沒腦地做了幾年有名無實的「二皇帝」。不能否認,永琰還是很有資質的。他勤奮好學,6歲讀書,13歲通五經,之後跟從多個師傅學習今體詩和古體詩,文化基礎非常堅實。

尤其是在從14歲被秘密立儲到35歲登基的漫長的20多年中,他經受住了具有豐富政治經驗的乾隆皇帝的時時觀察和種種考驗,並最終被確立為下任皇帝,都說明永琰的品質、才幹絕非等閑。

不過,他的這種資質才幹,用在恪守仁孝、唯命是從、按部就班、因循守舊等方面還算說得過去,但用在安邦治國、開拓進取上就會顯得異常地蒼白無力。

(1)皇上傳位皇十五子擴展閱讀: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yóng 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號嘉慶,在位二十五年。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儀純皇後魏佳氏(漢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為和碩嘉親王。顒琰在位前四年並無實權。乾隆帝死後才獨掌大權。

顒琰對貪污深惡痛絕,他肅清吏治,懲治了貪官和珅等人。但他為了維護政權穩定對統治階級的肅貪力度有限,以致於收效不大。

終嘉慶一朝,貪污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他在位期間正值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這時期發生了白蓮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問題也日益凸顯,鴉片亦流入中國。清朝出現了中衰。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駕崩,廟號仁宗,謚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昌陵。

嘉慶帝與他的父、祖相比,是一位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於作為品格的平庸天子。

「平庸」兩個字,是嘉慶帝的主要性格特點。嘉慶朝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上承「勵精圖治、開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奮武」的「康乾盛世」,下啟鴉片戰爭、南京簽約、聯軍入京、帝後出逃的「道咸衰世」。清朝社會的固有矛盾已經積累了180年,嘉慶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國由極盛而轉為衰敗的歷史角色。

然而,嘉慶的平庸,並不是他的性情所致,而是歷史的必然,在乾隆晚期,清朝已經出現了衰敗的跡象,白蓮教的起義,再加上乾隆晚年舉辦壽宴過度的奢華,使得嘉慶初期國庫空虛,所以說乾隆實際上是留下了個爛攤子給嘉慶。

歷代評價

《清史稿》:仁宗初逢訓政,恭謹無違。迨躬蒞萬幾,鋤奸登善。削平逋寇,捕治海盜,力握要樞,崇儉勤事,闢地移民,皆為治之大原也。詔令數下,諄切求言;而吁咈(迂腐)之風,未遽睹(立刻阻止)焉,是可嘅已。

《清實錄》:上受天明命。協帝重華。天亶聰明。帝傳精一。承手付太平之後。徵躬備多福之原。懿鑠哉、生民以來未有之嘉會也。敬惟廿五年中。經緯萬端。蟠際兩大。垂千百王之模範。撫數萬里之版圖。奠億兆人之家室。

沈頤之:唯十五王飭躬讀書,剛明有戒,長在禁中,聲譽頗多。

沈興永:第十五子永琰,度量豁達,相貌奇偉,皇上以類己最愛,中外屬望焉。

閔鍾顯:姿容端重,稟性寬厚,故天下人心,屬望已久雲。

蕭一山:嘉慶以後,武力不競,紀綱敗壞,教徒紛起,民不聊生。但仁宗之淳厚,宣宗之節儉,均有可稱。

費正清:嘉慶帝認為,掐斷了和珅的庇護制網路結構的花朵,它的根株便會自然枯萎。但是,上層行政的改革不能醫治十九世紀官僚制度中根深蒂固的弊病。

閻崇年:嘉慶的悲劇在於:認為天下的問題都是由於和珅不好、百官不好造成的,而沒有從自身找責任,也沒有從制度挖根源。嘉慶在25年的皇帝生涯中,雖一件一件地解決乾隆盛世留下的危機,卻又一步一步地陷入更深的危機。乾隆朝盛世下的危機,到嘉慶朝更加深重。

張宏傑:從親政初期的偉大,到謝幕時的尷尬,嘉慶的滑落曲線如此令人嘆息。他二十多年的統治,前面連著「康乾盛世」,緊接其後的,則是「鴉片戰爭」。正是在嘉慶皇帝的統治下,大清王朝完成了走向萬劫不復的衰敗的關鍵幾步。

陳連營:嘉慶的守成思想既是時代造就的,它又對當時及以後的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種思想無疑是消極的。

李國榮:嘉慶皇帝城府很深,他知道只要太上皇乾隆還活著,就動不了和珅,而且和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乾隆的旨意,弄不好反而於己不利,所以他韜光養晦,事事順從太上皇,不發表自己的見解,政事不做任何更張。

張玉芬:由於清代社會各種矛盾更趨激化,社會積弊日深,致使嘉慶帝的改革並未能解決各種社會弊端。

牛創平:為什麼能夠發生和珅這樣的案件……與乾隆時的許多制度、政策、社會和政府機制的嚴重弊端有關。而嘉慶與他的父親一樣,並未能認識這些缺陷,而使得這些弊端又在另外的一些人身上或其他的事情上不斷發生,這正是歷史上一個值得深思研究的問題。

盧經:嘉慶的策略當時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從根本上講,誅殺一個和珅,是無法解決封建專制統治制度的一切弊端的。

朱誠如:綜覽嘉慶一朝政務之得失,從全局看,嘉慶在處理清王朝當時面臨的兩大社會問題時,沒有抓住問題症結之所在並傾全力加以解決。

參考資料:網路-愛新覺羅·顒琰

❷ 乾隆皇帝傳位給哪個兒子

乾隆皇帝傳位給嘉慶。嘉慶是乾隆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初名永琰,母令貴妃魏佳氏。

嘉慶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為皇儲,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被正式宣布立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受乾隆帝禪位繼帝位。

其後,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顒琰暫時居住在毓慶宮。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帝駕崩,開始親政。

(2)皇上傳位皇十五子擴展閱讀

乾隆,愛新覺羅·弘歷,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掌握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年壽最高的皇帝。

1799年乾隆皇帝在睡夢中離開人世,享年八十九歲。

乾隆帝在位期間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他修建了壯麗宏大的圓明園,並且當時文化、經濟、手工業都是極盛時代,他在發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確為一代有為之君。

乾隆廟號清高宗,謚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於清東陵,清裕陵。

❸ 為什麼嘉慶帝能夠以皇十五子的身份繼承皇位

嘉慶帝,本名永琰,繼位後改名顒琰。在乾隆的17個兒子中排名第15,生母是皇貴妃魏佳氏。清朝入關後早已經入鄉隨俗,接受了「立長、立嫡」的立儲觀念。那麼,本身在兄弟中排位不佔優勢,而且又不是嫡出(皇後所生)的嘉慶是如何當上皇帝的呢?

這主要得從乾隆帝悲催的立儲過程說起,首先,乾隆最先屬意的繼承人是皇次子,也就是他的嫡長子永璉。永璉出生於雍正八年,由乾隆的嫡福晉富察氏所生,名字還是由爺爺雍正帝親自取的,非常聰明伶俐。所以當乾隆繼位後,立富察氏為皇後,也順理成章地根據秘密立儲制度將永璉的名字寫在了「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面。誰知永璉沒有帝王命,兩年後便離開了人間,年僅九歲。


縱觀乾隆帝,雖然本人壽至八十九歲,但這並沒有遺傳到兒子們身上,他本人也很悲傷,還將永璉等七個早夭的孩子合葬在一處,被稱為太子陵。嘉慶帝也在乾隆五十年經過十二哥永璂的陵墓時作詩感慨,其中有「弟兄十七蕭疏甚,忍見長天雁陣橫」。之語,並註明:予弟兄十七人,今存五人矣!嘉慶帝本人在位二十五年後去世,活了六十歲,在位期間執政措施基本以平庸為主,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倒是兩個沒有成為皇帝的哥哥享受到了長壽,十一哥永瑆活到了道光三年,壽七十二。八哥永璇一直活到了道光十二年,壽八十七,比乾隆也只少了兩年。

❹ 乾隆皇帝有很多兒子,為什麼卻把皇位傳給了十五阿哥永琰呢

乾隆皇帝之所以選擇永琰做接班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想放權。盡管乾隆皇帝曾有過「朕八旬有六歸政」「不敢與皇祖六十有零的年數等同」的誓言,但等他年老昏聵的時候,越發把至高無上的皇權看得比自己的命還重要,一絲一毫也不肯相讓,哪怕這個與自己分羹的人是自己的親兒子。

如何做到「退而不退」,如何在有生之年繼續風光地把持朝政,這是乾隆皇帝在風燭殘年時最關心的事情。要做到這一點,只有選擇一位恪守仁孝、老實巴交、唯父命是從的接班人,而永琰正是這樣的一個人。

(4)皇上傳位皇十五子擴展閱讀

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歷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在位期間是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內憂外患此起彼伏,國內爆發了白蓮教起義,清朝統治危機出現。他繼續推行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導致清朝落後世界大潮。

他親政後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

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葯方,對一大批「屍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後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

❺ 請問乾隆皇帝為什麼會傳位於十五子顒琰

因為永琰為人持重、度量豁達,最為乾隆皇帝喜愛。

其實,乾隆皇帝之所以選擇永琰做接班人,還有一個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想放權。盡管乾隆皇帝曾有過「朕八旬有六歸政」「不敢與皇祖六十有零的年數等同」的誓言,但等他年老昏聵的時候,越發把至高無上的皇權看得比自己的命還重要,一絲一毫也不肯相讓。

哪怕這個與自己分羹的人是自己的親兒子。如何做到「退而不退」,如何在有生之年繼續風光地把持朝政,這是乾隆皇帝在風燭殘年時最關心的事情。要做到這一點,只有選擇一位恪守仁孝、老實巴交、唯父命是從的接班人,而永琰正是這樣的一個人。

(5)皇上傳位皇十五子擴展閱讀: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 年號嘉慶,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儀純皇後魏佳氏(漢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為和碩嘉親王。

顒琰在位前四年並無實權,乾隆帝死後才獨掌大權。顒琰對貪污深惡痛絕,他肅清吏治,懲治了貪官和珅等人。但他為了維護政權穩定對統治階級的肅貪力度有限,以致於收效不大。終嘉慶一朝,貪污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

他在位期間正值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這時期發生了白蓮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問題也日益凸顯,鴉片亦流入中國。清朝出現了中衰。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駕崩,廟號仁宗,謚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昌陵。

❻ 乾隆皇帝為什麼會傳位給十五阿哥永琰

一、首先是乾隆皇帝很長壽,他基本是等到了自己即將要壽終正寢的時候,才把自己的皇帝位置交出來。

乾隆皇帝考驗皇子能力的時候,不僅要觀看一個方面,而且要看各個方面。他尋找到的這個皇子必須要各方面都達標,雖然十五阿哥並沒有在每個方面都特別出突出,但是在每個方面都發展得非常平均。並且十五阿哥的母親是孝儀純皇後,並且還被立為黃貴妃,可謂是地位比較高,有這樣的母親作為鋪墊,也能夠幫助到十五阿哥永琰。

❼ 唐朝時期乾隆皇帝為什麼要傳位給資質平庸的永琰

題主提問的應該是清朝時期吧,乾隆皇帝是沒得選了。乾隆皇帝是清朝第六位皇帝,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長壽皇帝之一,他一生活到了89歲。由於他太能活,把原本定的繼承人都熬死了,最後沒有選擇只能把皇位傳給永琰。

乾隆皇帝一生共有17子,在古代也算是多子。但是到了他晚年,他的很多兒子已經先他而去。其中就有兩個秘密立儲的繼承人。最後無奈只能選擇十五子永琰。

剩下四個兒子分別是皇八子永璇,十一子永瑆,十五子永琰,十七子永璘,上文說過永璇腿腳有毛病顯示是不能成為皇帝,皇十一子永瑆又對皇位沒有興趣,皇十七子是個紈絝子弟,乾隆皇帝也不會把皇位傳給他。所以乾隆皇帝到了晚年卻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機會選擇皇位繼承人,他只能在自己86歲高齡的時候把皇位禪讓給了十五子永琰。

乾隆皇帝自從登上帝位就手握大權,他是站在封建社會歷史巔峰的男人,他用心經營了60年的大清朝,在他老的時候竟然找不到合適的繼承人,所以只能把皇位傳給平庸的皇十五子永琰。盛極必衰,其實乾隆皇帝在位後期國家內部出現了不少問題,等乾隆皇帝一死,平庸的嘉慶皇帝永琰只能收拾自己父親留下來的爛攤子,這些是他搞不定的,清朝也是從這時候開始一步一步走向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