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土樓的歷史沿革
土樓的歷史源遠流長,它產生於11—13世紀(宋元時期),經過14—16世紀(明代的早、中期)的發展,至17—20世紀上半葉(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達到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而這一過程又與北方人民大規模的南遷密切相關,福建尤為明顯。
土樓在建築形式上,也經歷了從土堡(寨)到土樓的發展過程:生土夯築的長城、民居—生土夯築的土堡(寨)—堡(寨)宅合一的早期土樓—無石基土樓—成熟的土樓。 土樓的產生與中原居民大南遷是有著密切關系的。西晉永嘉年間(307—312年),由於北方連年戰亂,又出現罕見的大旱和蝗災,中原居民大量舉族南遷,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帶來中原先進的文化,福建開始顯現新的生機。唐宗章二年(669年),唐高宗為了鞏固對福建的統治,派陳政、陳元光父子率中原府兵入閩,駐扎福建南部的漳州等地。唐末(7—8世紀),中原人民為避戰亂,又一次大規模地南遷,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沿海的泉州、福州和北部的建州等地。上述進入福建東南部漳州、泉州等地區的中原漢人,在與原住民的相互融合、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閩南話為代表的福佬民系,並通過隨後不斷向海外遷徙,形成了主要分布東南亞各國數以千萬計的閩南華僑群體。
北宋末期,特別是南宋時期(1127—1279年),由於北方受金人攻打、統治,中原民眾舉家南遷者甚多,這些南遷者多經江西贛州進入福建西南部的汀州,帶入中原的語言、文化,經過與當地文化的長期融合,形成了以客家話為代表的客家民系,並通過隨後的繼續向南、向海外的遷徙,形成了主要分布於中國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台灣的客家人群體,以及世界各地數以千萬計的客家華僑群體。
考古成果表明,從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中國乃至中亞、東亞的廣闊區域內,就開始了以生土夯築房屋、聚落建築的歷史。從11—13世紀始,傳統的生土建築藝術在特定的歷史大遷徙背景和特有的自然環境條件中,衍生並發展繁榮了「土樓」這一奇特的建築品類。福建土樓記載著這一歷史發展的全過程。
在土樓的建築形式上,戰國晚期至西漢初期,福建的生土夯築技術已相當成熟,福州新店戰國晚期至漢代古城遺址(公元前2世紀—前1世紀)、武夷山城村閩越王城遺址(公元前1世紀)等所遺留的城牆,均為生土夯築而成。唐五代(7—8世紀)以後,福建地區出現的具有強烈軍事防禦性質的堡、寨,其堡、寨的牆體也多以夯土依山而築。
這些生土夯築的土堡(寨),自古至今絕大多數被當地人稱為寨,基本上已毀,或僅存殘牆斷壁,或已被拆除重建,或僅作為地名沿用至今。上世紀40年代以前出版的《永定縣志》,就記載了許多寨的名稱,但其中多數已盪然無存,被後來興建的土樓或磚混建築所代替,極少數只留下部分可以辨別的遺存,至多僅存殘牆斷壁。迄今所知,南宋以前永定境內就有溪南里的新寨、赤寨、西湖寨、金寨、仁梓寨、龍安寨、水寨、高寨、犁頭寨、羅寨、永安寨,豐田裡的上寨、新寨、下寨、中寨、龍王寨、網崗寨、何家寨、黑雲寨、湖洋寨、銅鼓寨、地上寨、龍旗寨、廖湖寨,金豐里的太平寨、楊家寨、天德寨、蘇屋寨、曾屋寨、高頭寨、金山寨等等。這些寨均以生土夯築而成,既是民居,又是具有突出防衛功能的建築。
對於最古老的土樓的研究,目前發現最早記載「土樓」的文獻是《重修虔台志》。
《重修虔台志》記載:
「福建永安縣賊鄧惠銓、鄧興祖、謝大髻等,於嘉靖三十八年聚黨四千人,占據大、小淘水陸要道,築二土樓,鑿池豎柵自固,且與龍岩賊廖選勢成犄角……」
同書同卷接著又記載道:『已復攻圍土樓,禽賊首吳長富,斬一百一十九級,獨鄧興祖據樓抗拒,攻之不克。公委推官劉宗寅親詣連城益兵三千四百,屯姑田,潛夜部勒……而土樓仍未破也。漳南道調發把總郭成苗兵一千,永安縣民兵四百來。時賊中有投降何五福者,願為內應,興祖所遣細卒求救於龍岩廖選者,又為官兵所執,賊計窮,聽五福誘,鄧興祖、謝大髻出巢告招,伏起,二酋就縛,大兵乘勢攻入土樓,獲二酋妻,殺其拒敵者,余賊奔潰,兵焚其樓以旋」。
漳州土樓研究專家曾五嶽先生認為福建圓土樓發源於九龍江中下游及比鄰地區,是漳州先民抗倭的產物。土樓是明代九龍江下游及比鄰地區的漳州人在抗擊倭寇的血雨腥風中創造出來的,它最早出現的時間應是明嘉靖年間。
而據1997年版《南靖縣志》記載:全縣建造歷史500年以上的古土樓有18座。建築年代最久遠的是書洋鄉石橋村溪尾洋社的永安和書洋鄉下版寮村的輯光樓及裕昌樓。永安樓約建於元代中期,輯光和裕昌樓約建於元末(1368年左右),距今均已600餘年。明清時期建造的土樓佔52%。今存建築400年以上土樓有27座,300年以上有37座,200年以上有130多座。土樓建築技藝傳自鄰近的閩西。古土樓大多數請永定、上杭的泥匠和木工師傅來建造。清代以來,南靖客家人對土樓建造已相當熟悉。
根據永定縣土樓專家胡大新的研究,永定縣城郊鄉古二村的方形土樓龍安寨,始建於北宋時期,迄今已經有1000餘年的歷史,為最古老的土樓。2009年6月17日至7月6日,由福建省考古隊對龍安寨土樓進行考古試挖掘。在探溝范圍內,揭露出兩期相互疊壓的遺址和地層堆積,出土了北宋時期的近百件陶、瓷器殘片,器形有罐、碗、碟、爐等生活用品。第一期地層堆積為生土夯築而成的土牆遺址。第二期發掘的遺址有房子、道路、生土牆、護坡等。該土樓遺址的考古發掘成果充分證明,至少在北宋以前永定縣境內就產生了較為成熟的民居建築土樓。
宋元明時期(11—14世紀),由於社會動亂,許多戰事延至福建境內,再加上沿海地區時常遭受海寇侵襲,這些具有強烈軍事防禦性質的堡、寨形式所具有的功能,逐漸被移植到民居建築上。以四周夯土牆與圍牆內部木結構建築共同承重的土樓建築形式,逐漸大量出現。
特別是唐宋時期,客家民系在江西贛州、福建汀州地區形成後,不斷向福建的東、南方向拓展,不可避免地與先期進入福建並紮根於此的福佬民系居民產生沖突。而且客家民系進入福建後的二次遷徙,多以家族為單元,舉族而遷。為了擁有生存空間,適應新的生產、生活和防衛的要求,他們需要一種既能適應聚族而居、具有高度防禦性的要求,又必須適合當地特殊地理環境,就地取材,便於建造,在經濟成本、建築材料的獲取等方面具有可行性的建築。由土堡、土寨形式演化而來,集居住、防禦等功能於一體的實用的圍合型生土建築——土樓建築藝術逐漸在這一地區產生並發揚光大。福建土樓就是這樣在民族遷徙的歷史背景下,在長期的實踐中被創造並延續至今的,把中國沿襲了數千年的生土建築技藝推向頂峰。
公元11—13世紀(宋元時期),是福建土樓的產生形成階段,規模較小,大多沒有石砌牆基,裝飾也較粗糙,建造形式上呈正方形、長方形。這一時期,永定客家土樓以馥馨樓、日應樓、豫興樓、月成樓、源昌樓等為代表。 14世紀末開始至17世紀初(明代),隨著福建經濟、文化的發展,特別是明中葉以後福建沿海和閩西南山區寇、賊屢發,融防禦與居住為一體的福建土樓建築形式被廣泛採用。明末清初(17世紀)大學者顧炎武著《天下郡國利病書》第十六冊福建省部分引明萬曆(1573—1620年)版《漳州府志·兵防考》城堡條記載到:「漳州土堡,舊時尚少。惟巡檢司及人煙輳集去處,設有土城。嘉靖辛酉年(即嘉靖四十年,1561年)以來,寇賊生發,民間團築土圍、土樓日眾,沿海尤多」。標志著福建土樓進入發展階段。
這一時期,也是客家民系、福佬民系與當地人民經濟、文化互相交融的時期。據1997年版《南靖縣志》卷六的資料統計,由永定遷入南靖開基的有21個姓氏,遷入平和縣開基的有10多個姓氏。
而漳州土樓分布與客家民系的分布,基本重合,更說明了這個問題:
詔安縣土樓,分布在秀篆、官陂、霞葛、太平4個鄉鎮。前3個鄉鎮是純客家區。太平是客家福佬混居區,客家福佬人口比例約為6:4。
南靖縣土樓,分布在梅林鎮和書洋鎮。這兩個鄉鎮基本上是客家人居住,福佬居民約佔5%。
平和縣土樓,福佬人和客家人都住土樓。但土樓分布區主要在客家鄉鎮和福客混居鄉鎮。
華安的土樓比較少,目前只有64座,居住者有福佬人和福佬客。
實際上,現在南靖講閩南話的土樓居民,從他們族譜記載的遷徙路線,以及他們在從事宗教、祭祖,喪葬等活動來看,仍然保持客家民系的方式與特點。如「呂秀蓮的祖籍地南靖書洋呂厝(龍潭樓),現在是一個通用閩南話的村落。但該村呂姓是明代中期從永定大陂頭遷入的,老底子仍是客家。」 17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上半葉(清代、民國),福建省西部及西南山區的條絲煙、茶葉等加工業蓬勃興起,銷往全國及東南亞各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對生態環境認識的提高,居民對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於人口的增長,為維護家族的共同利益,讓更多的宗親幾十人或幾百人聚族而居,以適應家族的興旺,居住的安全,方形、圓形和府第式等豐富多彩的土樓應運而生,建築形式漸趨考究,功能也向多樣化發展,出現了以土樓建築為主體的村莊。19世紀晚期,海外文化影響在部分土樓建造中得到了一定的反映,一些土樓內出現了中西融合的建築形式與裝飾。福建土樓達到了鼎盛階段。
以五實樓、奎聚樓、永隆昌樓、裕隆樓、福裕樓、環極樓、遺經樓、富紫樓、衍香樓、裕德樓、業興樓、振成樓、振福樓、永康樓、僑福樓、善慶樓、福盛樓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土樓,是永定客家土樓在全盛階段的傑出代表。這些土樓表現出在公元17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數百年間,不僅規模空前龐大、結構越來越合理、功能越來越齊全、裝飾越來越講究,而且建築風格、種類向多元化趨勢發展的歷史進程, 是永定客家土樓在全盛階段的傑出代表。
❷ 福建土樓名揚天下,為什麼當地人憂心忡忡
除極少部分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及省級、國家級保護單位的土樓得到開發和修繕外,其它大部分土樓由於年久失修,或無人居住,或無人管理面臨諸多危險。很多當地人非常擔心這一座座匯集祖輩心血的土樓倒塌,擔憂土樓的營造技藝無人傳承。
土牆的堅固性還在於其"牆骨"。夯牆的時候,工匠們通常會在牆里加入杉木枝條,人們稱之為"牆骨",相當於現代建房中鋼筋的作用。杉木枝條堅硬,不容易腐爛。據說當地人從地里挖出來有著幾百年歷史的杉木條,居然堅硬如初。
與火爆的旅遊業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越來越多的土樓居民從樓內搬出,住進樓房洋房。福建已有40多年沒有新建營造土樓了。
如今,熟知土樓營造技藝、修繕技藝的老工匠已經不多了,年齡也都大了,年齡最小的也有60多歲,且土樓的工作目前只剩下修修補補。也許再過幾十年,土樓就真的沒人修繕了。
❸ 高二游記作文:福建土樓游記
永定客家土樓有一句諺語:「逢山必有客,無客不居山」。客家先民為躲避戰亂從中原地區輾轉遷徙而來。先到為「主」,稱為「土著」,富庶的開闊平原和海濱土地早被「土著」佔領。後到為「客」,客家只能選擇偏僻的山區墾荒。然而生存的艱難中締造出了的一份「趣味」 ------ 乍看到土樓給我的驚異,在我還不能以言語表述的時刻,我調侃般的或者意味似地這樣說!
到了才知道,福建土樓是一個大概念,並非僅圓形,而是形態各異。我們這次僅到了洪坑土樓群。聽導游講,從宋末元初有林氏先人開基以來,至2000年,已有兩千三百多人在此築樓而居。著名的土樓有奎聚樓、光裕樓、福裕樓、振成樓、如升樓等。這些土樓個個選址考究,全都依山傍水。樓內講究陰陽井,把水當作生命和財富之源。傳統文化氛圍極濃,楹幅對聯全是樓主不惜重金請名人書寫。可以稱之為農耕文明的典範。再一點,在這里也會發現各種信仰復現:村口有天後宮,中節有公王,橋頭有伯公,村頭有保生大帝廟,就連小小的土地廟前也香火繚繞。足以看出中原先民的包容和思想開放,信仰天後宮媽祖,也算是對海洋文明的認可。
土樓的建築材料就是泥土、木頭。瓦也是泥土燒制的。但簡單的土木,卻與五行中的水火金在一座建築上與周圍的壞境互通有無,相生相剋,勿論形態,因地而宜達造了居處的天時地利人和,這應屬建築上的奇跡!
客家土樓的傳統價值理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建築理念與自然的和諧。二是忠孝理念的教化追求。傳統理念的「和合」,如果與現實契合,那就是「和諧」 的理念!這種由群體聚匯個體,個體聚向整體,形成向內聚力的維系,無疑也是大國小家的雛形或縮影!同時「箍咒」般的教化,一方面馴化家庭倫理,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向外教化追求。所以後者讓許多人走出「圈內」而士大夫,或成了有別於客家人的外在人,最終作為光宗耀祖者被津津樂道!
土樓被冠以「福建土樓」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當然非僅指一處。地級建制的龍岩市是集中區域,永定的洪坑土樓群、初溪土樓群、南溪土樓群,高北土樓群,南靖的田螺坑土樓群等等,僅永定縣就多達十幾個村落。一個村落有更多的土樓集結而成。
可以這樣說,福建土樓是一部書,耐讀的大書。而每一座土樓又是一部部小書,可以細細品味的精帖小書。特別,無論從它們的建構還是蘊藏的文化內涵以及風俗人情,都與民族傳統文化相契合,並且作為濃縮的經典,它們在建築形式上更賦予地方特色。
也完全可以這樣說,福建土樓是一種獨特的客家土樓文化,它所蘊涵的.客家人開拓創新、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樂善好施、和睦相處、崇文重教的傳統美德,具有豐富的客家文化內涵!
以上是我走馬觀花土樓後的一點觀感,但總覺還遠遠不夠。打個淺顯而明白的比喻,就像做菜,不同的廚師可以做不同的菜,當然口味也會不同。所以,真的想品味土樓,需要在土樓住下來,最好融入客家,勻遍四季時節,一座一座的看,不漏一個細節,才能讀透土樓這部大書!
以後有機會,真的還會再來。土樓像一個夢,一個待圓的夢幻般的夢!
❹ 福建土樓帶給你的是什麼樣的感受
說起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田園式建築群,我的腦海里浮現出眾多土樓的身影,有的雍容富貴,有的宏偉大氣,有的書香門第,有的小家碧玉,落落大方地與青山綠水渾然一體,勾勒出富有客家生活氣息的美麗畫卷。
我想像那個從江西來的姑娘,站在土樓門口,握一把糖果,抬起手往身後一揚,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少女時代,憧憬著婚姻的美滿。她身後,一群孩子爭搶著地上的糖果。而她的兒女,也會在這土樓里度過自己的孩童時代吧
❺ 福建土樓簡介
客家土樓又稱福建土樓,主要分布在閩西南的永定、南靖和華安等地,是客家人世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土樓以悠久的歷史、奇特的風格、巧妙的構築、恢宏的規模,被譽為世界民居建築的奇葩。現存的圓樓、方樓、五角樓、八角樓、吊腳樓等各式土樓有30多種23000多座,形成一個個依山偎翠、錯落有致、布局合理的土樓群,如:永定初溪土樓群、南靖書洋鄉田螺坑土樓群等。
樓不僅引起了建築界的注意,同時也吸引了歷史學、地理學、人類學、民俗學等中外學者專家的濃厚興趣。2001年,由福建永定、南靖、華安三地土樓組成的「福建土樓」正式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已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的檢查、評估和驗收。
最大的圓樓是永定縣大竹鄉高頭村的「承啟樓」,
全樓直徑73米,三圈四層,共400個房間,住60戶人家。最小的圓樓是永定縣的「如升樓」,共12層12間房,住6戶人家。最古老的圓樓要數華安縣沙建鄉的「齊天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雲霄縣深土鄉東平村有個「八卦堡」,整個村子由五圈圓環構成,中心是完整的圓樓,外圍四圈斷斷續續按八卦陣布局,環繞四周。位於南靖縣書洋鄉下坂村的裕昌樓被稱為「東倒西歪樓」,該樓建於明成化年間(1487年),幾乎所有看得見的梁、柱、楹都是歪歪扭扭的,據說最大的傾斜角有15度!
在1900多年前,中原一帶歷經變亂,舉族南遷的客家人,幾經輾轉,來到閩西南一帶的山區,為避免外來沖擊,他們不得不恃山經營,聚族而居。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厚重封閉的土樓。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如遇戰亂、匪盜,大門一關,自成一體,萬一被圍也可數月之內糧水不斷。加上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
編輯於 2020-04-18
查看全部7個回答
福建土樓,你去過嗎_福建土樓簡介_看攻略這一篇就夠了
根據文中提到的土樓為您推薦
福建土樓簡介_剛剛從廈門回來,玩了鼓浪嶼,曾厝垵,南普陀寺,廈門大學,雲水謠等,福建土樓簡介_,一次非常愉快的旅程,安排的特別好,特把攻略分享給大家。
ctrip.cwkwenda.com廣告
2021旅遊廈門旅遊——超實用景點旅遊廈門旅遊
值得一看的廈門相關信息推薦
2021廈門旅遊玩了5天-驢友體驗攻略。廈門旅遊路線分享——旅遊廈門旅遊廈門怎麼玩開心,玩到精華景點,有哪些注意的事項,建議一定要去鼓浪嶼,精華景點行程推薦
lvyou1.zjjhuwai.cn廣告
更多專家
福建土樓簡介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馬上提問
AKA 正在咨詢一個數碼問題
28條評論
熱心網友8
福建土樓的介紹。
有獎勵寫回答共12個回答
巫初蘭5p
聊聊
關注
成為第4位粉絲
福建最有特色的民居當推「土樓」。
風格奇異的土樓民宅散布在閩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閩西南的南靖、平和、華安、漳浦等地。其造型、裝飾和建造工藝世所罕見,土樓,俗稱「生土樓」。因其大多數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稱「客家土樓」。它是以生土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摻上細沙、石灰、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過反復揉、舂、壓建造
查看全部28條評論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介紹篇南靖土樓
土樓介紹?立即下載拼多多APP,迅速了解土樓介紹你想知道的,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拼多多
廣告2021-05-30
福建土樓簡介300字以下的
福建土樓是東方文明的一顆明珠,它以歷史悠久、福建土樓 種類繁多、規模宏大、結構奇巧、功能齊全、內涵豐富著稱,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被譽為「東方古城堡」、「世界建築奇葩」,「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築模式」。 風格奇異的土樓民宅散布在閩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閩西南的南靖、平和、華安、漳浦等地。其造型、裝飾和建造工藝世所罕見,土樓,俗稱「生土樓」。因其大多數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稱「客家土樓」。它是以生土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摻上細沙、石灰、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過反復揉、舂、壓建造而成。樓頂覆以火燒瓦蓋,經久不損。土樓高可達四五層,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樓聚居。 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46座福建土樓由六群四樓組成,福建永定縣佔三群兩樓,南靖縣和華安縣佔三群樓,包括分布在永定縣的初溪土樓群、洪坑土樓群、南靖縣的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華安縣的大地土樓群等,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嶺中,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著稱於世。不單是最常見的圓形土樓,還包括了方形土樓、交椅形土樓等,覆蓋了完整的土樓群建築樣式。 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創造性的生土建築藝術傑作。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世遺土樓中最古老和最年輕的均在初溪土樓群,直徑66米的集慶樓已屆600「高齡」,直徑31米的善慶樓則僅有30年歷史。 福建土樓的形成與歷史上中原漢人幾次著名大遷徙相關。西晉永嘉年間即公元4世紀,北方戰禍頻仍,天災肆虐,當地民眾大舉南遷,拉開了千百年來中原漢人不斷舉族遷徙入閩的序幕。進入閩南的中原移民與當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閩南話為特徵的福佬民系;輾轉遷徙後經江西贛州進入閩西山區的中原漢人則構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話為特徵的客家民系。
6贊·2,803瀏覽2020-06-26
福建土樓的介紹。
福建最有特色的民居當推「土樓」。 風格奇異的土樓民宅散布在閩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閩西南的南靖、平和、華安、漳浦等地。其造型、裝飾和建造工藝世所罕見,土樓,俗稱「生土樓」。因其大多數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稱「客家土樓」。它是以生土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摻上細沙、石灰、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過反復揉、舂、壓建造而成。樓頂覆以火燒瓦蓋,經久不損。土樓高可達四五層,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樓聚居。 這種以生土為牆的土木構架民宅,其造型在中國傳統民居的品類中,是花樣較多的一種。有圓、方、半圓、橢圓、交椅、五角、八卦、五鳳、桃形及不規則形等許多種類,又以圓、方、交椅形和五鳳樓最為常見。 方型樓,永定稱「四方樓」,南靖稱「四角樓」,其起源最早,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封閉、最堅固。這種土樓高約16米,可達5層,每層相隔約3米左右,牆壁下厚上薄,底層牆厚1米以上,越往高牆愈窄,頂層厚僅0.8米。樓房佔地面積可達上千平方米,5層樓總建築面積在3000平方米上下,每層樓有房間20多間,門廳各1間,整座樓共有房間100間左右。樓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均有樓梯通向上層。一座樓可居住二三十戶百口人以上。其代表有南靖梅林鄉璞山村的「和貴樓」,武平的「大夫第」,永定湖雷鄉下寨村的「馥馨樓」等。永定的「馥馨樓」,又稱「大樓廈」、「火燒樓」,始建於唐大歷四年(769年),已有1200多年歷史,樓內居民已傳至27代。永定古竹鄉的「五實樓」是方樓結構中的特殊類型,其走廊設計在夾牆之中,節省很多木料,有很強的隱蔽性。 圓型樓,又稱「圓樓」、「土圓樓」,永定客家人稱其為「寨」。環形圓柱狀的圓樓是福建土樓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永定、南靖、平和、上杭、華安均以此類土樓為主。相傳圓樓是1300多年前唐將軍陳元光平閩時,由軍事營寨發展而來的。圓樓外觀龐大巍峨,直徑達50~70米者比比皆是。閩西永定縣古竹鄉高北村的「承啟樓」圓寨,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3年),直徑73米,是由同圓心的大圓環和小圓環、三環相套而成的巨大古堡,每環之間以環井形天井間隔,外圈周長達229米,底層土牆厚達1.5米。最外環高4層,中環為2層,第3環為平房,中央圓心點上是一座八卦形的八角祖堂,全樓共有400個房間,總面積為5376平方米,曾住過80戶600多人。閩南平和縣蘆溪鄉蘆峰村的「平作厥寧」圓寨,樓體圓直徑達77米,為世界上已知的、仍住人的、最大直徑的圓土樓民宅。主樓高4層,約14.5米高,每層有77個開間,現仍住有77戶250餘人,均為葉姓同宗一族。它始建於清康熙初年,工程前後歷時40年,最盛時住過700多人。普通圓樓佔地面積多在1000平方米以上。一般來說,永定圓樓多為3層、南靖圓樓常達4~5層。高約十二三米,每層房屋30間左右,梯道2~4條(依樓大小而定)。不少圓樓另建一座佔地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圓樓;作為祭祖和娛樂場所,風格別致;通常小圓樓也可住20多戶100口人。圓樓建築風格在土牆厚度上與方樓相近,不同的是樓內各層房間規格比方樓更為統一規范。圓樓還克服了方樓的一些缺點。如方樓四角屋光線暗、通風差、緊臨木樓梯、噪音大,而圓樓消滅了角間,構件尺寸統一,施工相對簡單,屋頂也更為簡化。其房間朝向與方樓相比,好壞差別不明顯,有利於宗族內部的分配。此外,用同樣周長圍成的圓形面積是方形面積的1.273倍,因此,圓樓比方樓有更大的內院空間。因無間角,對大木料的需要也相應減少,且抗風抗震防火的性能更高。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的華安縣沙建鄉寶山村的「昇平樓」,是閩南唯一的外牆全部用條石砌成的三層圓樓。也是單元式結構。因不忌風雨,出檐較小,狀似石磨。這座石圓樓是福建土圓樓族中的獨特支系,但其抗震性能猶不及土樓。 在南靖等地,還有一種叫「交椅樓」的生土樓,其建築形式與方形樓大致相同。但前排房稍低,為平房或2層樓,左右兩邊稍高,為2層或3層樓,酷似座椅的「扶手」,後排房最高,可達3層以上,宛如座椅的靠背,整座樓彷彿一把「交椅」,故俗稱「交椅樓」。其特點是土牆前低後高,陽光充足,空氣新鮮,冬暖夏涼。房間數達五六十間,居住15戶約六七十人。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南靖縣書洋鄉石橋村的「長源樓」是其代表。 在土樓建築中,圓樓和方樓通常是單獨起建的,但在一些地方由於歷史的原因也形成了圓樓與方樓結合的土樓群。南靖縣書洋鄉田螺坑黃氏家族,開基數百年來先後建有5個一體相聯的圓、方土樓組合。從空中俯看,一座方樓雄踞中央,四座圓樓圍繞四角。恍若一朵怒放的碩大梅花,點綴於綠野平疇之上,錯落有致,美不勝收。該樓群初建時僅為一座方樓,黃氏祖先取樓名為「和昌樓」,後因人丁漸旺,分別在方樓四周建起4座圓土樓,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拱衛著「和昌樓」,使之既似山寨,又如城堡,奪人心魄的宏大構思,令人俯仰皆嘆!此外,在永定古竹鄉高北村也有以圓樓為主,方、圓樓錯雜而築的土樓群。這種巧妙的構思,奇特的組合,令海內外的建築專家贊不絕口。 圓樓或方樓的底層均作廚房、飯廳,有的也作牛欄、豬圈。底樓對外絕不開窗。2層樓為放置穀物和農具的雜物間,對外也罕有開窗。3層以上為卧室。樓上樓下的房間及每一單間均一樣大,一般為10米2左右,顯得狹小,僅容一床一櫥一桌,反映出客家家族不重卧室而以廳為主要活動空間的習慣。大多土樓內的走廊為敞廊,大家共用,每個房間的門與窗都開向走廊。也有一些土樓內部以八卦式單元切割或從一樓到頂樓每一間均為獨立單元。各家人靠樓梯上下相連。永定湖坑鄉的「振成樓」,外圈以八卦形分成8組居室,每單元6間,每層48間,4層共192間。每單元防火牆相隔,有拱門相通,樓下各有一間浴室。 在閩西及閩西南客家居住區,還有一種與圓、方土樓造型風格迥異的土樓民宅,俗稱「五鳳樓」(南靖人稱「大屋廈」),這是一種府第式的土樓住宅。五鳳原為五方(東、西、南、北、中)配五色所引伸的五行意義。以五鳳名宅,表示四方與中央相應的寓意。它像古代中原的宮殿,也近似北京故宮的形式。突出中軸中心,在平面發展的基礎上,講究左右均衡對稱,前後高低有序,布局方整有序。最普通的五鳳樓是三堂二橫式,也有三堂一橫、四橫、六橫等形式。一座三堂三橫式五鳳樓的建築內容包括:魚塘、側座、回屋、禾坪、下廳、中廳、後堂、兩廂橫屋幾大部分。在造型設計上,廳堂和天井的配置獨特,廳堂皆敞,面向天井且與天井相連,廳的邊沿便是天井邊沿,二者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有極巧妙的空間搭配與溝通協調的綜合功用。一座三堂二橫式五鳳樓,共有5個天井與9個廳堂。中軸線上有3個天井及3個廳堂,中軸線上一直就是天井與敞廳,可從大門一望到底,兩橫屋與中軸之間各有一天井,分別有小門廳、中廳、側門廳。樓內敞廊是迴廊,將全樓各部分及每一房間串通。樓的中軸線上有3個天井,兩橫屋的天井,均可搭起地棚,遇有紅白禮儀活動,有寬闊餘地,十分方便。五鳳樓通常有房30間上下,另有廚房倉雜間若干,可住十餘戶、百來人。大者有60餘間房,可容200多人。五鳳樓重裝飾藝術,雕梁畫棟,十分精緻,是諸類土樓中最「豪華」的一種。其色彩造型之美,廣受行家稱道。五鳳樓的代表作有永定高陂鄉富嶺村的「大夫第」,湖坑鄉洪坑村的「福裕樓」,上洋村的「遺經樓」等。 土樓共有的特點是建造工期長,一般要花兩三年時間才能完工,較大者甚至要積數十年、幾代工匠的辛勞。所用木材須300~500立方米。因土牆下厚上窄,堅實牢固,「三防」(防風、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還能防火(三環土牆便是3道封火牆),特別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嘆服,幾乎所有土樓都曾經受過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驗,皆安然無恙。如建於公元1693年的永定湖坑鄉的「環極樓」,300年來經歷了數次地震,1918年農歷四月初六的大震,僅在其正門右上方3樓到4樓之間裂一條50公分寬的裂縫,由於圓樓牆結構下面厚1.2米,向上延伸時略向內斜,呈梯形狀,向心力強。70多年來竟神奇地自然彌合,現僅留下一道一二公分寬的裂縫。永定「資歷」最深的「馥馨樓」,近年人們為免眾人從一大門出入之不便,另開一小門,請來石匠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用鋼鑿撬挖數日才開通,這種三合土牆的堅韌由此可見一斑。土樓建築的另一特色是結構極為規范,房間的規格大小一致。大多數土樓均只有一個大門供出入,樓內均有天井,可儲半年以上糧食,猶如一座堅固的城堡,易於防盜和防匪(舊時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壘築高大土牆以防不測)。由於牆壁較高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熱納涼,優點甚多。客家人建土樓時,將煙囪砌入土牆內,使廚房免受黑煙污染,十分潔凈。土樓的興建,也是舊時客家人篤信風水的表現。迷信說法,認為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出口處有「凹煞」。建方樓時,他們以為其某個角會碰上「煞氣」,就在樓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當」字樣以避邪,或在樓角釘上繪有八卦、寫上字元的木板,用以「制煞」。圓樓無角,據說「煞氣」能滑走,所以為避「煞」,清代以後的土樓多為圓樓。總的看來,建土樓講求實效性是顯而易見的。 土樓不僅在建築風格上特色鮮明,大多數土樓的命名也寓意雋永、意味深長。永定土樓或以方位命名,如「東升樓」為坐東朝西,喻意旭日從東方升起;或以主人名字命名,如「振福樓」,乃蘇振福獨資興建;或為紀念先祖定名,如永定林福成的後代所建「慶福樓」、「福裕樓」、「振成樓」、「慶成樓」總不離「福」、「成」兩字;或以自然環境定名。如「望峰樓」因面朝筆架山峰而取名,「環興樓」則因三面環水,而本身造型又是環形大圓樓而得名;或為祝願祈祥定名,如「松竹樓」和「五十樓」,分別取「竹蒼松茂」和「五風十雨皆呈瑞」之意;或為勸勉後人定名,如「經訓樓」、「承啟樓」;或以創業者定名,如「福僑樓」,為江氏華僑所建,意為華僑福宅,「群興樓」因眾人集資興建,並寓群居興旺發達之意;或以褒貶雙關定名,「如升樓」,坐東朝西,喻如日之升,其後代又戲稱其小如米升。 土樓作為福建客家人引為自豪的建築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寶。同時又揉進了人文因素,堪稱「天、地、人」三方結合的縮影。數十戶、幾百人同往一樓,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處的家族傳統。因此,一部土樓史,便是一部鄉村家族史。土樓的子孫往往無須族譜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築成高大的樓堡,化平凡為神奇,又體現了客家人征服自然過程中匠心獨運的創造。 本世紀60年代後,傳統的土樓已基本歇建,如今在閩西和閩南保存有數百座形態各異的土樓,其中永定縣和南靖縣的數量最多,各有100多座大小土樓。在永定,土樓麇集於湖坑、古竹等少數鄉鎮,僅湖坑鄉就有54座;在南靖則以書洋、梅林等鄉為多。絕大多數土樓保留完好並依然住人。與一般民居錯雜共存,使龐然土樓猶如鶴立雞群,格外引人注目。永定縣古竹鄉高北村的「承啟樓」頻繁在影視中亮相,還載入《中國名勝辭典》,成為中國《民居》郵票組票之一。它以獨特的圓樓造型標本,使「永定土樓」的名聲不脛而走,成了福建客家土樓的代名詞。 來自情感圈圈的討論 445209名情感領域達人來過 去圈圈 查看全部5個回答 廈門旅遊_廈門旅遊必去景點_鼓浪嶼,廈大,曾厝垵 廈門旅遊_廈門本地人教你怎麼安排路線,玩轉廈門的好玩景點,鼓浪嶼,雲水謠古鎮,南普陀寺,廈門大學,曾厝垵,環島路,集美學村... 西安銀橋國際旅行社..廣告 「必看」廈門旅遊—去廈門旅遊怎麼玩 攻略及費用 2020廈門旅遊親身體驗,超級靠譜實用廈門旅遊景點,線路,美食,住宿攻略,廈門旅遊廈門精典好玩的路線,廈門景點怎麼玩?廈門必玩景點有哪些?哪些景點要提前訂票?大概多少錢 青島佰嘉康網路科技..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一日游廈門分享,路線景點住宿全都有 我去廈門已經去過2次了,之前是2個人去的,後面是全家人去的,感覺前面去的被坑了,花了很多冤枉錢,所以寫了這篇一日游廈門,希望能幫到大家 572020-05-18 福建土樓簡介 福建土樓是東方文明的一顆明珠,它以歷史悠久、 福建土樓種類繁多、規模宏大、結構奇巧、功能齊全、內涵豐富著稱,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被譽為「東方古城堡」、「世界建築奇葩」,「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築模式」。 風格奇異的土樓民宅散布在閩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閩西南的南靖、平和、華安、漳浦等地。其造型、裝飾和建造工藝世所罕見,土樓,俗稱「生土樓」。因其大多數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稱「客家土樓」。它是以生土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摻上細沙、石灰、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過反復揉、舂、壓建造而成。樓頂覆以火燒瓦蓋,經久不損。土樓高可達四五層,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樓聚居。 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46座福建土樓由六群四樓組成,包括福建省永定縣的初溪土樓群、洪坑土樓群、南靖縣的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華安縣的大地土樓群等,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嶺中,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著稱於世。不單是最常見的圓形土樓,還包括了方形土樓、交椅形土樓等,覆蓋了完整的土樓群建築樣式。 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創造性的生土建築藝術傑作。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世遺土樓中最古老和最年輕的均在初溪土樓群,直徑66米的集慶樓已屆600「高齡」,直徑31米的善慶樓則僅有30年歷史。 福建土樓的形成與歷史上中原漢人幾次著名大遷徙相關。西晉永嘉年間即公元4世紀,北方戰禍頻仍,天災肆虐,當地民眾大舉南遷,拉開了千百年來中原漢人不斷舉族遷徙入閩的序幕。進入閩南的中原移民與當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閩南話為特徵的福佬民系;輾轉遷徙後經江西贛州進入閩西山區的中原漢人則構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話為特徵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樓所在的閩西南山區,正是福佬與客家民系的交匯處,地勢險峻,人煙稀少,一度野獸出沒,盜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傳統觀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敵的現實需要使然。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這些獨一無二的山區民居建築,將源遠流長的生土夯築技術推向極致。 史料記載,一次震級測定為七級的地震使永定環極樓牆體震裂20厘米,然而它卻能自行復合。這足見土樓的堅韌。 「土樓是原始的生態型的綠色建築。」黃漢民說,土樓冬暖夏涼,就地取材,循環利用,以最原始的形態全面體現了人們今天所追求的綠色建築的「最新理念與最高境界」,「建造新一代綠色土樓,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聚族而居的福建土樓是個豐富多彩的小社會。永定承啟樓擁有384個房間,最多時曾住過800多人。「土樓對建設和諧社會最有用。」徐松生說,住在土樓里,有事情大家會互相幫忙,鄰里和睦。「孩子孝不孝,會有口碑,好的學習,壞的批評,起到教育約束的作用。」 福建土樓多具完善的防禦功能。其外牆厚一至二米,一二層不開窗,僅有的堅固大門一關,土樓便成堅不可摧的堡壘。為防火攻,門上設有漏水漏沙裝置,緊急時樓內居民還可從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土樓早已不再是堡壘,但那些完備而精緻的防禦設施,仍讓人們拍案驚奇。 厚重的福建土樓,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發人深省的楹聯匾額,與樓共存的私塾學堂,教化育人的壁畫彩繪,無不激盪著歷朝歷代土樓人家「修身齊家」的理想和「止於至善」的追求。振成樓有副名聯備受稱道:振作哪有閑時,少時壯時老年時,時時須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關心。 中國「福建土樓」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5 瀏覽1286 福建土樓的資料? 福建土樓,包括閩南土樓和一部分客家土樓,總數約三千餘。通常是指閩西南獨有約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築承重生土牆壁所構成的群居和防衛合一的大型樓房,形如天外飛碟,散布在青山綠水之間。主要分布地區以中國福建西南山區,客家人和閩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廣東三省交界地帶,包括以閩南人為主的漳州市,閩南人與客家人參半的龍岩市。福建土樓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 5 瀏覽4272020-05-12 福建土樓介紹 福建土樓,因其大多數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稱「客家土樓」。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以土、木、石、竹為主要建築材料,利用未經燒焙的土並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而成,用夾牆板夯築而成的兩層以上的房屋。 福建土樓含福建省永定縣的高北土樓群、洪坑土樓群、初溪土樓群和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的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和貴樓、懷遠樓,華安縣的大地土樓群。其中二宜樓位於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它是我國圓士樓古民居的傑出代表,素有「土樓之王」「國之瑰寶」之美譽,它以規模宏大、設計科學、布局合理、保存完好聞名遐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建土樓作為福建客家人引為自豪的建築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寶。同時又揉進了人文因素,堪稱「天、地、人」三方結合的縮影.數十戶、幾百人同往一樓,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處的家族傳統。因此,一部土樓史,便是一部鄉村家族史。土樓的子孫往往無須族譜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9 瀏覽2302017-08-29 福建土樓介紹? 福建土樓,包括閩南土樓和一部分客家土樓,總數約三千餘。通常是指閩西南獨有約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築承重生土牆壁所構成的群居和防衛合一的大型樓房,形如天外飛碟,散布在青山綠水之間。主要分布地區以中國福建西南山區,客家人和閩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廣東三省交界地帶,包括以閩南人為主的漳州市,閩南人與客家人參半的龍岩市。福建土樓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 12 瀏覽1085 介紹一下福建的土樓歷史及人文風俗! 福建土樓歷史: 福建土樓最早建於唐代,而現存的還是以清朝康熙年間至上世紀70年代所建的土樓為主。永定是土樓的發源地,後建的南靖土樓群,據說也是永定的師傅所建。 永定的土樓主要以圓寨和方樓為主,而圓寨在建築學上是最具代表性、造型藝術最富魅力的一種。在崇山峻嶺之間,圓寨宛如一天外來物,突兀眼前。巨大的圓形恍惚與天穹呼應,朴實的黃土牆又如此貼近大地。建築上圓寨巧妙地利用其圓筒狀結構均勻傳遞載荷,牆體之中埋有竹片木條等韌性物料,因此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至今仍未有土樓因地震而倒塌的記錄。圓寨土樓還利用其厚達一米的土牆體,在圓寨內部形成一個小氣候帶,既能保證冬暖夏涼,又能保持寨內的濕度。 當然圓寨最重要的作用還數抵禦外敵,在歷史的長河裡,這里曾屬於贛閩粵三不管的地帶,客家人經常遭到土匪、倭寇的襲擊,且不同姓氏間的家族武裝沖突也經常發生。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客家人要建造一座易守難攻的堡壘,聚族而居,以保性命,客家土樓也因此誕生。因此一談起抵禦外敵,老人們總有說不完的「敵人久
❻ 福建土樓為什麼是用土造的
土樓以石為基,以生土為主要原料,分層交錯夯築,配上竹木作牆骨牽拉,丁字交叉處則用木定型錨固。
建築材料由土、沙石、竹木,甚至是紅糖及蛋白都有,就地取材,以建造外牆厚達一米至二米的土樓,堅固得可以抵禦野獸或盜賊攻擊,亦有防火抗震及冬暖夏涼等功用。
外形:
福建土樓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樓最早時是方形,有宮殿式、府第式、體態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有神秘感,堅實牢固。樓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有水井。
由於方形土樓具有方向性、四角較陰暗,通風採光有別,所以客家人又設計出通風採光良好的圓土樓。現存的土樓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
結構:
福建土樓結構有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里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檯、門廊、檐角也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
❼ 福建土樓簡介
客家土樓又稱福建土樓,主要分布在閩西南的永定、南靖和華安等地,是客家人世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土樓以悠久的歷史、奇特的風格、巧妙的構築、恢宏的規模,被譽為世界民居建築的奇葩。現存的圓樓、方樓、五角樓、八角樓、吊腳樓等各式土樓有30多種23000多座,形成一個個依山偎翠、錯落有致、布局合理的土樓群,如:永定初溪土樓群、南靖書洋鄉田螺坑土樓群等。
樓不僅引起了建築界的注意,同時也吸引了歷史學、地理學、人類學、民俗學等中外學者專家的濃厚興趣。2001年,由福建永定、南靖、華安三地土樓組成的「福建土樓」正式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已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的檢查、評估和驗收。
最大的圓樓是永定縣大竹鄉高頭村的「承啟樓」,
全樓直徑73米,三圈四層,共400個房間,住60戶人家。最小的圓樓是永定縣的「如升樓」,共12層12間房,住6戶人家。最古老的圓樓要數華安縣沙建鄉的「齊天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雲霄縣深土鄉東平村有個「八卦堡」,整個村子由五圈圓環構成,中心是完整的圓樓,外圍四圈斷斷續續按八卦陣布局,環繞四周。位於南靖縣書洋鄉下坂村的裕昌樓被稱為「東倒西歪樓」,該樓建於明成化r年間(1487年),幾乎所有看得見的梁、柱、楹都是歪歪扭扭的,據說最大的傾斜角有15度!
在1900多年前,中原一帶歷經變亂,舉族南遷的客家人,幾經輾轉,來到閩西南一帶的山區,為避免外來沖擊,他們不得不恃山經營,聚族而居。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厚重封閉的土樓。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如遇戰亂、匪盜,大門一關,自成一體,萬一被圍也可數月之內糧水不斷。加上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
❽ 為什麼有些福建的客家人,會選擇「土樓」做房子
福建的客家先民在漫長的遷徙、艱辛的創業中,最終選擇「土樓」做房子。目前,土樓主要分布在閩南和閩西的崇山峻嶺中,代表著土樓文化的象徵。
它體現的是生存智慧的結晶,是原始的生態型綠色建築,不但體現出傳統農耕文化的歷史厚重,還體現出生態價值的眾多內涵。
實際上,福建土樓美觀舒適,而且防禦性好、抗震性強、防潮隔音、冬暖夏涼,盡管歷經千百年風雨、地震及戰火洗禮,但是至今仍屹立。
它在建築上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自然的人與人化的自然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