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約翰遜擁有美國國籍,為何卻能成為英國的首相
因為約翰遜在擔任總統之前已經宣布脫離了美國國籍的身份,已經不是一個美國人了。約翰遜這個人很有政治頭腦。首先約翰遜是保守黨派主要人物。他在2015年放棄美國籍,約翰遜在英國上了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所以約翰遜這個人本身是非常聰明的。
因為約翰遜是一個堅定的脫歐派人物,多次在公共場合下發表脫歐的好處。比如說如果不脫歐,那麼每天英國將會給歐盟組織上交3個億左右的金錢,聽起來非常可怕,加上約翰遜那極富渲染力的口才,很多民眾都被約翰遜的演說感染了。最後我想說脫歐真的對英國來說是一個好消息嗎。如果是的話,那也不錯。
2. 聖安德魯大學的歷史沿革
「我們的學校——聖安德魯斯大學建校早於印刷機的發明,早於阿金庫爾戰役,早於中國紫禁城的建成,早於秘魯馬丘比丘的建成,早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於聖女貞德的戰爭。」
—— 現任校長Louise Richardson 教授在建校600周年慶典上的演講 聖安德魯斯大學始建於1410年,由一些自巴黎大學阿維尼翁基督教分離運動,和因盎格魯-蘇格蘭戰爭而出逃的牛津劍橋的奧古斯丁神職人員,在這座沿海小鎮設立了高等教育的機構,主要講授神學、邏輯、宗教等課程。而收容了這批神職人員的聖安德魯斯地區主教,亨利·沃德洛在1413年8月28日使得教皇本篤十三世為聖安德魯斯大學正式頒布教宗詔書,此舉標志著聖安德魯斯大學,這座歷經六百年風雨的學府就此誕生。 之後的1532年,英國國王詹姆斯五世也通過授予皇家大學憲章來給予聖安德魯斯大學支持。
學校創立初期,主授神學與人文學科的聖約翰學院於1418年由蒙特羅斯羅伯特和林多爾斯勞倫斯所設立;聖薩爾瓦托學院於1450年由主教詹姆斯·肯尼迪所
設立;聖倫納德學院成立於則在1511年由大主教亞歷山大·斯圖爾特所設立。1538年,聖約翰學院由樞機主教詹姆斯·比頓更名為聖瑪麗學院,其目的是鼓勵傳統的天主教教義研究從而反對新教的興起。然而在1560年之後,蘇格蘭議會取消了羅馬教皇的權威和管轄權,聖瑪麗學院則成為了一所培養新教人員的教學機構。至今,許多那時的遺留的建築仍在使用,如聖薩爾瓦托教堂,聖倫納德學院禮拜堂和聖瑪麗學院的庭院。
作為古老大學的權威象徵,聖安德魯斯大學還擁有三根可追溯至15世紀的具有濃郁中世紀色彩的權杖,它們往往出現在一些特定的庄嚴場合,如學生的畢業典禮,而它們也是無數曾畢業於此的學子的情感紐帶,因為一代代的畢業生都層在它們面前靜默佇立,在典禮上完成自己的人生轉變。
如文學院的權杖,是最為古老的一根權杖,它於1416年1月被初步製造成型,並於約兩年後的1418年完成,它由白銀精心製成,且部分鍍金,其上有聖邁克爾,聖安德魯等宗教人物和蘇格蘭國王,道格拉斯伯爵等人物的圖案。 在17世紀到18世紀這一時間里,聖安德魯斯大學曾深受民間和宗教動亂所害,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逐年下降的學生人數,不堪重負的財政壓力使得聖薩爾瓦托學院和聖倫納德學院於1747年6月24日合二為一,成為新的聯合學院。原聖薩爾瓦托學院的原址成為聯合學院的新址,而聖倫納德學院則作為主授課建築一直使用到1757年北大道的聯合學院落成。18世紀70年代,聖倫納德學院大部分原有的建築被拆除,只有禮拜堂一直存續至今。
在此期間,聖安德魯斯大學仍然籠罩在舉步維艱的發展困境當中,當塞繆爾·約翰遜於1773年訪問學校時,曾感慨學校已經在慢慢腐朽乃至掙扎著生存。(「pining in decay and struggling for life」) ,蘇格蘭在此期間因為國力的衰弱導致對學校的財政支持越來越少,學校日常開支更是難以為繼。
19世紀下半葉,聖安德魯斯大學作為新思潮的先驅對女性開放了高等教育。1876年,大學評議會在LLA(Lady Literate in Arts)的條件下決定女性有權利獲得來自大學的高等教育機會。1892年4月2日,大學評議會正式接納女性學生成為學校的一員。二十位女性在1892~1893學年注冊成為聖安德魯斯大學的學生。女性學生的錄取直接促使了學校成為了蘇格蘭第一所專門為女學生提供住宿服務的學校。為了順應現代化的發展和增加在校學生人數,減輕財政負擔,1897年,在許多高等教育界人士的推動下,鄧迪大學的部分學科被聖安德魯斯大學所合並。
20世紀初期,聖安德魯斯大學在傳統高等教育的基礎上提供的古典語言,神學和哲學研究課程大受好評;同時,隨著時代的進步,學校也順應潮流開始提供理工科,醫葯學等在英國其他大學里廣受歡迎的課程。自15世紀斯圖爾特王朝與學校緊密相連以來,此時學校和王室的聯系也更加密切,約克公爵夫人,即現任英國女王的母親曾到訪學校多次,1953年鄧迪學院重建時,皇後學院便是以她的名字命名。一個有趣的事實則是約克公爵夫人在1929年獲得法學榮譽博士學位時所在的雅戈爾禮堂正是她的重外孫威廉王子在七十五年後獲得碩士學位的地方。在眾多王室成員的出席見證下,聖安德魯斯大學與王室的淵源更顯悠長。
聖安德魯斯大學的復甦出現在20世紀的下半葉,她成為越來越多的蘇格蘭上流社會為子女挑選接受高等教育的理想之地,此後學校的入學人數劇增,且這樣的盛況一直持續到今天。
盡管如此,聖安德魯斯大學的發展之路仍然充滿坎坷,1967年鄧迪學院獨立,這使得學校在法律、會計學、牙醫學等學科方面出現缺失,然而,1972年,聖倫納德學院重組為研究生院又為這所古老而歷經風雨的學府注入了新的活力。
六百年風雨,使得聖安德魯斯大學可以驕傲地稱為「蘇格蘭的第一所大學」,15世紀建校,用將近六個世紀的時間建立起良好的學術聲譽,並成為了英國乃至歐洲、北美都享有盛名的富有特色的教學與科研機構之一。
3. 鮑里斯·約翰遜的相關事件
英國《每日郵報》2011年5月28日報道,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向外界表示,將向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英國時的車隊徵收擁堵費,每輛車16美元(約合104元人民幣)。
約翰遜說:「雖然教皇訪問時曾享受豁免,但這是因為當時警方封閉了街道,而奧巴馬訪問時街道並沒有封閉。我們要對高峰時期出現在擁堵區的車輛徵收擁堵費,奧巴馬的車隊也不例外」。
美國大使館認為這是一種稅費,僅能向英國人徵收,並堅稱不會支付這筆罰款,也不會支付總統座駕以及車隊里其它車輛的擁堵費。美國大使館的一位發言人說,1960年的《外交關系維也納公約》禁止向外交使團徵收此類費用。
但約翰遜在這個問題上堅持自己的觀點,並在白金漢宮的一次國宴上親口跟奧巴馬說,他的「野獸」不會受到優惠待遇。約翰遜還向奧巴馬「控訴」美國大使館拒絕支付870萬美元(約合5655萬元人民幣)的擁堵費。
4. 英國脫歐是什麼意思要到哪裡去
英國脫歐的意思就是英國脫離歐盟,獨立出來,不再受歐盟的制約。
2013年1月23日,英國首相卡梅倫首次提及脫歐公投。
2015年5月28日報道,英國政府向下議院提交並公布了有關「脫歐公投」的議案,包括公投問題的語句,並承諾將在2017年底之前舉行投票。
2017年3月16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批准「脫歐」法案,授權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正式啟動脫歐程序。
2018年6月26日,英女王批准英國脫歐法案,允許英國退出歐盟。7月12日,英國已經發布脫歐白皮書。11月25日,歐盟除英國外的27國領導人一致通過了英國「脫歐」協議草案。12月10日,歐洲法院裁定,英國可單方面撤銷「脫歐」決定。
2019年3月12日,英國議會就修改後的「脫歐」協議進行了再次投票表決,但該協議仍然沒有通過。2019年4月10日,歐盟各國達成一致,同意將「脫歐」日期延遲至10月31日。2019年4月12日,英國前獨立黨黨魁法拉奇宣布成立脫歐黨。
2019年10月2日,英國首相約翰遜在曼徹斯特舉行的保守黨年會上發表閉幕演講,公布新「脫歐」方案部分細節。
(4)約翰遜訪問英國的學校擴展閱讀:
某種程度上看,英國「脫歐」是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一些選擇「脫歐」的英國人認為,全球化並未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人員與資金的自由流動、科技的迅猛發展反而讓他們曾經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他們覺得自己被全球化「背叛了」。
最早推動「全球化」理念的學者之一、英國知名社會學者馬丁·阿爾布勞告訴新華社記者:「全球化並不能被任何國家所控制,全球化進程也不會被逆轉。」他認為,各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表現與收益取決於如何對自己進行有效管理。
全球化帶來的問題無法靠「逆全球化」來解決。在當今這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英國「脫歐派」對「重新拿回主權、邊界與金錢」的熱情也沒辦法讓他們和歐盟說分就分,這才有了頻頻陷入泥潭的「脫歐」談判。
5.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的人物履歷是怎樣的
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1964年6月19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先後就讀於英國著名貴族學校伊頓公學和著名高校牛津大學。2001年6月,約翰遜當選議員,2004年任保守黨副主席,成為保守黨前座議員。同年11月被解除以上職務。
2005年,卡梅倫成為保守黨領袖後,出任保守黨「影子內閣」教育大臣,稍後辭去《旁觀者》編輯職務。2007年7月為准備參選倫敦市長而辭去「影子內閣」教育大臣職務,同年9月由保守黨正式確認候選人資格。
2008年5月,44歲的鮑里斯·約翰遜當選英國倫敦市長。2012年5月4日,鮑里斯·約翰遜以微弱優勢再次擊敗了工黨候選人肯·利文斯通,成功連任倫敦市長。
2015年2月,鮑里斯·約翰遜表示自己將放棄美國國籍,表明自己效忠的國家是「不列顛」,而不是「美利堅」。2016年6月30日,宣布不參加保守黨黨魁競選。2016年7月,鮑里斯·約翰遜擔任英國外交大臣。
2018年7月9日,英國首相府確認,英國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辭職。2019年5月26日,鮑里斯·約翰遜確認參選保守黨領導人。2019年7月23日,鮑里斯·約翰遜當選執政黨保守黨領袖。7月24日,鮑里斯·約翰遜正式接任特蕾莎·梅,成為英國新一任首相。
2019年12月13日,英國議會下院選舉結果顯示,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領導的保守黨贏得的議會席位已經超過326個,超過議會總席位的半數,贏得此次大選,約翰遜將繼續擔任英國首相。
(5)約翰遜訪問英國的學校擴展閱讀
鮑里斯·約翰遜感染新冠:
2020年3月27日,鮑里斯·約翰遜在其社交媒體上發文稱,在過去的24小時身體呈現「輕微症狀」,經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4月6日,英國首相府表示,約翰遜新冠肺炎病情惡化,轉入重症監護病房。
當地時間4月11日,約翰遜向聖托馬斯醫院的醫護人員表示感謝,「我對他們感激不盡。我欠他們一條命。」將在契克斯庄園繼續修養。
2020年4月26日英國首相府發言人向新華社記者證實,此前因確診感染新冠病毒而入院治療的英國首相約翰遜將於2020年4月27日上午回到首相府,開始正常工作。
6. 鮑里斯·約翰遜的當選市長
倫敦新市長選舉08年5月2日深夜揭曉,滿頭亂蓬蓬金發的保守黨人鮑里斯·約翰遜獲勝,結束了工黨市長肯·利文斯通的八年「統治」。
利文斯通曾以特立獨行,敢說敢做著稱,在這方面,同樣個性鮮明的新市長約翰遜也不遑多讓。
比利文斯通年輕近20歲的鮑里斯·約翰遜1964年出生在紐約,5歲時跟隨家人移居倫敦。出身土耳其貴族的約翰遜說自己有法國、土耳其和德國的血統,是個「多民族融合體」。
像許多保守黨精英一樣,約翰遜曾就讀貴族學校伊頓公學,後來進入牛津大學貝列爾學院。相比而言,利文斯通是船長的兒子,沒上過大學,在工黨內以「瘋狂左派」而知名,被人稱作是「紅色的肯」。
大學畢業後,約翰遜從《泰晤士報》的實習生開始其記者生涯,曾先後擔任《每日電訊報》記者和《旁觀者》雜志的主編。他還出版了個人文集《把你耳朵借給我》、歷史著作《羅馬之夢》、自傳《朋友、選民和同胞們》和政治喜劇小說《72個處女》等7本專著。
與保守黨主席卡梅倫一樣,約翰遜喜歡騎自行車。已婚有四個孩子的他還喜歡畫畫、打網球。2001年,他當選為英國下院國會議員,曾擔任保守黨副主席、影子內閣的藝術部長和教育部長等。2004年,約翰遜曾因性丑聞被解除保守黨副主席職務。
約翰遜在英國出名還因為他經常在電視上露面,他曾客串主持BBC的一檔搞笑談話節目「我有沒有給你新聞」。約翰遜的玩笑和搞怪形象讓他家喻戶曉,也讓他在2007年決定參選倫敦市長時,讓很多人懷疑他是不是真地想得到這份工作。
約翰遜承諾將降低倫敦的犯罪率、改善倫敦的交通狀況等,即將在2012年舉辦的倫敦奧運會顯然也是他的工作重點。2008年中國新年的初一,約翰遜曾在華人地區議員的陪同下,前往倫敦唐人街拜年,以示對華人社區的重視。
但是,英國保守黨黨員鮑里斯·約翰遜從來就不是一個對華友好的人士,在2008年5月3日某網站的一篇文章里揭示,他曾在文章里寫過:「中國文化影響近乎零,亦不會增加。」他也曾在曾任職的《每日電訊報》上發表文章,指出「中國對人類文明沒有絲毫貢獻「。美聯社指出,他所在的保守黨普希望他出席北京奧運會時,不因一張大嘴巴得罪東道主。在北京奧運會的會旗交接儀式上,其傲慢無禮的態度再次引起中國人民的不滿。
附:倫敦新市長:中國對人類文明毫無貢獻
英國執政工黨繼地方議會選舉慘敗後,再在倫敦市長選舉中失利。保守黨候選人約翰遜(Boris Johnson)以53%得票率,擊敗得票47%的現任市長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成為倫敦新市長。約翰遜以言論出位、作風標奇立異著稱,他曾負面評論中國,輿論關注他上任後如何處理對華關系。
新市長嘲「中國對人類文明無貢獻」
倫敦是上屆奧運主辦城市,約翰遜將於2008年8月代表倫敦在北京奧運閉幕式上接過奧運旗幟。他曾在著作寫道,「中國文化影響近乎零,亦不會增加」,亦曾在曾任職的《每日電訊報》發表文章,指「中國對人類文明沒有絲毫貢獻」。美聯社指出,保守黨會希望他出席京奧時,不因失言得罪中國。
7. 英國首相是誰,個人簡介如何
截至2020年9月25日,英國首相是鮑里斯·約翰遜。
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1964年6月19日出生於美國紐約,英國國會保守黨籍議員,保守黨領袖。現任英國首相。
2020年3月27日,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鮑里斯·約翰遜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4月6日,鮑里斯·約翰遜被轉移進重症監護。
4月9日,英國首相府發言人表示,鮑里斯·約翰遜已於當天晚上離開重症監護室,被送往病房。4月11日消息,約翰遜將在契克斯庄園繼續修養。4月26日,英國首相府發言人證實,約翰遜將於27日上午回到首相府,開始正常工作。
(7)約翰遜訪問英國的學校擴展閱讀
鮑里斯·約翰遜的早年經歷:
1964年6月19日,約翰遜生於美國紐約,先後就讀於英國著名貴族學校伊頓公學和著名高校牛津大學。約翰遜曾任《旁觀者》周刊記者,後出任編輯,出版過歷史著述。
2001年6月,約翰遜當選議員,2004年任保守黨副主席,成為保守黨前座議員。同年11月因被曝與一名《旁觀者》女性采編人員長期保持不正當關系,被解除以上職務。
2005年,卡梅倫成為保守黨領袖後,出任保守黨「影子內閣」教育大臣,稍後辭去《旁觀者》編輯職務。
2007年7月為准備參選倫敦市長而辭去「影子內閣」教育大臣職務,同年9月由保守黨正式確認候選人資格。
8. 「印度裔王子」當選英首相,「走馬燈」式更替暴露了什麼
出身英國貴族家庭的鮑里斯·約翰遜,自小便被家人寄予厚望。約翰遜是家中第三個孩子,父親是英格蘭東部的一個蘇格蘭和威爾士地區一位重要的地方長官,母親是來自英國北愛爾蘭地區的一位普通移民,兩人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盡管從小就表現出政治天賦,但是鮑里斯·約翰遜卻並沒有為自己的政治前途做好准備。
當鮑里斯約翰遜在選舉中獲勝時,他的對手們便不敢輕視這個即將離職的老對手。據《衛報》報道,工黨領袖傑里米·科爾賓在此次選舉後表示:“這場選舉結果對工黨而言是一個重要時刻,在這個選戰中,我們再次看到了一名領袖的身影。現在我們正在接受鮑里斯對這一過程的肯定。“不過隨著投票日期的臨近,一些保守黨支持者仍然擔心首相將會繼續留在執政聯盟中而不是離開工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