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柯林頓訪問日本視頻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柯林頓訪問日本視頻

發布時間: 2022-10-22 18:06:23

① 什麼是「柯林頓性丑聞」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曾經與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爆發性丑聞。

柯林頓與萊溫斯基早於1995年已認識,兩人在白宮發生性關系,但柯林頓對此堅決否認。1998年,時任總統的柯林頓因在他與萊溫斯基的性丑聞問題上說謊而受到調查,被控作偽證和妨礙司法。

同年8月,柯林頓向國人發表電視演說,首次公開承認與萊溫斯基有「不正當關系」。不久後,眾議院通過兩項彈劾條款,但被參議院於翌年2月否決,柯林頓得以逃過彈劾。

世界有十大丑聞:

1、南京大屠殺;

2、猶太人大屠殺;

3、二二六兵變;

4、豬灣事件;

5、慕尼黑協定;

6、水門事件;

7、馬丁路德金刺殺;

8、哈維·韋恩斯坦的性丑聞;

9、肯尼迪;

10、柯林頓性丑聞。

(1)柯林頓訪問日本視頻擴展閱讀:

1、南京大屠殺: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是我們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30萬同胞命喪於此,而且日本侵略者對這段歷史的否認更是讓我們氣憤,我們反對的不是日本,而是反對的對歷史的否認,這絕對算是世界十大丑聞之一,這些悲慘的民族遭遇不能被遺忘。

2、猶太人大屠殺: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可以說是臭名昭著了,對猶太人的屠殺更是慘絕人寰,而且有600多萬猶太人被屠殺都是因為納粹的這些種族主義讓眾多猶太人成了犧牲品,這真的是猶太人的一次浩劫,就算是再堅強的人都會為之落淚。

3、二二六兵變:二二六事件是發生在日本的一次兵變,而且經歷了這次失敗的兵變以後,日本在軍國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說到底,二二六兵變還是因為陸軍兩大黨派之間的矛盾爆發才導致的兵變,這場兵變也讓日本的一些法西斯分子更加地猖狂。

4、豬灣事件:因為政權的變更,美國和古巴的關系也越來越惡劣,而古巴流亡到美國的人也越來越多,然後就有了美國藉助這些流浪人員來轟炸古巴的豬灣事件,也正是美國的這種緊追不舍才讓古巴轉頭向蘇聯尋求幫助,並開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5、慕尼黑協定:慕尼黑協定是英、法等國對法西斯勢力的妥協及縱容,他們企圖通過德國來扳倒蘇聯的僥幸心理讓法西斯勢力更加的猖狂,而且作為簽約國之一的捷克斯洛伐克雖然沒有話語權,但也是簽訂了這個協定,不過卻被納粹德國在五個月之內吞並了。

6、水門事件:水門事件可以說是世界十大丑聞之一了,是美國的一個政治丑聞,當時的總統尼克松的小組因為競選的時候在水門大廈安裝竊聽器被發現而引起的一系列事件,尼克松還企圖掩飾自己的行徑,不過最後還是被迫辭職,這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辭職的總統。

7、馬丁路德金刺殺:宣揚暴力不合作以及種族平等的馬丁路德金被刺殺可以說是一件轟動世界的大師,也讓人感到十分的悲痛,但是抓到了槍擊馬丁路德金的人,不過後來重審這個案子的時候發現馬丁路德金好久之前就已經被聯邦調查局盯上了,雷只是頂罪的羔羊,雖然金博士被刺殺了,不過他的精神永在。

8、哈維·韋恩斯坦的性丑聞:哈維·韋恩斯坦可以說是好萊塢大佬級別的人物了,屬於比較有權威的一個製片人,不過圈內人一旦和性丑聞掛鉤,那他也差不多是要涼了,哈維·韋恩斯坦也是一樣,被指控強奸以及性騷擾多位女演員,在事件發生以後,他宣布了隱退。

9、肯尼迪:肯尼迪也是世界十大丑聞之一了,雖然他的私生活比較混亂,但是卻也是在其位謀其職,所以在被刺殺以後也沒有對他的形象產生太多影響,而且肯尼迪被槍殺疑點重重,甚至被流傳出了好幾個版本,人們都不敢相信他們心中年輕有為的總統被刺殺了。

② 美國歷史上最帥的總統是誰

美國最帥的總統——柯林頓
好丈夫和好總統——柯林頓
柯林頓是一個偉大的總統 對美國人來說,柯林頓可以說是一個偉大的總統,盡管他的拉鏈經常拉的不緊。他在任 期8年中,在日本與歐盟經濟不斷下滑的同時,使美國的經濟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在他 離任的前幾年,他扭轉了30多年來美國一直是財政赤字的狀況,最高取得多達2000多億 美元的財政贏余,同時使美國的失業率將低到4%左右。為什麼柯林頓總統能取得如此驕 陽的成就呢,可歸結為一句話,柯林頓總統始終如一地貫穿著[以經濟建起為綱] 要 領,利用世界上一切可利用的經濟資源。 在柯林頓總統離任之前,美國已經強大到,在世界任何事務中可藐視歐盟與日本的地 步。換言之,美國已經強大到可單挑世間任何事務的地步,科索沃戰爭就是個例子,希 拉里第一夫人在歐洲給柯林頓掛了個電話,柯林頓就馬上下令轟炸南聯盟,而且歐盟無 法使美國停止,要不是有人搗鬼誤炸了中國大使館,南聯盟也不知被轟炸到何時。再舉 一例,柯林頓總統訪問中國,飛機是飛越了日本直飛到中國,再從中國直飛回美國,日 本人是一片嘩然,被日本人稱為是[越頂外交]。近30年來,美國總統訪問中國肯定要順 道去日本一次,而柯林頓總統卻藐視日本。當柯林頓西安受到皇帝般的迎接時,日本人 心裡是酸溜溜的,但又不敢言。

③ 李陽演講有這么一段話「日本首相森喜朗在會見柯林頓時候說「who are you 」~

確有其事

在2000年8月日本沖繩首腦會議期間,時任日本首相的森喜朗見到了柯林頓,為了表達好客之心,森喜朗一見面就熱情地向柯林頓打招呼:「Who are you?」(你是誰?)柯林頓一愣,以為對方在跟他開玩笑,也就靈機一動,把美國人幽默的一面表現出來。柯林頓詼諧地答:「I am Hillary's husband。」(我是希拉里的丈夫。)令柯林頓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森喜朗竟然比他更「幽默」。笑容滿面誠心誠意地答:「Me too。」(我也是。)這下柯林頓真的愣住了,沒法子再幽默,只好裝作沒聽見。原來森喜朗是想問:「How are you ?」(你好嗎?)按社交禮儀,柯林頓應該回答:「I am fine,thank you。And you?」(我很好,謝謝,你呢?)然後森喜朗再回答:「Me too。」但他的英語水平太差,第一句話就出了問題。頭一句出了錯,又聽不懂對方的話,只好照本宣科,結果一錯再錯,在外交場合出了個著名的大洋相。

④ 李陽演講有這么一段話「日本首相森喜朗在會見柯林頓時候說「who are you 」

不是的,

原文是這樣的。

森喜郎本來是想問候柯林頓說:howareyou?的

但是口誤說成了:whoareyou?了

然後柯林頓又問了句:andyou?

森喜朗不懂英文,就順口接上了:meettoo。

⑤ 李陽演講有這么一段話「日本首相森喜朗在會見柯林頓時候說「who are you 」!

當年日本首相臨時抱佛腳學會了兩句話:how are you, me too
因為發音問題說成了who are you ,柯林頓反應很快,說「I am Hillary's husband。」(我是希拉里的丈夫。),here.日本首相說 me too

⑥ 外國禮儀(英文)

中國禮儀與外國禮儀的七區別
《禮記·曲禮上》說:「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隨著國際交往的頻繁和普遍,這就要求商務人士了解並得體運用國際商務禮儀,才能友好、真誠地進行交流、溝通和合作。

1、對待贊美

我們和西方人在對待贊美的態度上大不相同。別人贊美的時候,盡管內心十分喜悅,但表面上總是表現得不敢苟同,對別人的贊美予以禮貌的否定,以示謙虛:「還不行!」、「馬馬虎虎吧!」、「那能與你相比啊!」、「過獎了!」等。

而西方人對待贊美的態度可謂是「喜形於色」,總是用「Thank you」來應對別人的贊美。

2、待客和做客

我們和人相處的時候,總是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去為別人著想。這表現在待客和做客上,盡責的客人總是盡量不去麻煩主人,不讓主人破費,因而對於主人的招待總是要禮貌地加以謝絕。比如,主人問客人想喝點什麼,客人一般會說「我不渴」或「不用麻煩了」;主人在餐桌上為客人斟酒,客人總要加以推辭,說「夠了,夠了」,而事實上,客人並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氣而已。所以,稱職的主人不會直接問客人想要什麼,而是主動揣摩客人的需求,並積極地給予滿足。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總是不停地給客人勸酒勸菜。所以,中國人的待客和做客場面往往氣氛熱烈:一方不停地勸,另一方則不停地推辭。

而外國人特別是西方人,無論是主人還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無需客套。當客人上門了,主人會直截了當地問對方「想喝點什麼」;如果客人想喝點什麼,可以直接反問對方「你有什麼飲料」,並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飲料;如果客人確實不想喝,客人會說「謝謝!我不想喝」。在餐桌上,主人會問客人還要不要再來點,如果客人說夠了,主人一般不會再向客人勸吃請喝。

3、謙虛和自我肯定

我們一直視謙虛為美德。不論是對於自己的能力還是成績,總是喜歡自謙。如果不這樣可能會被指責為「不謙虛」、「狂妄自大」。比如,中國學者在作演講前,通常會說:「我學問不深,准備也不充分,請各位多指教」;在宴會上,好客的主人面對滿桌子的菜卻說:「沒有什麼菜,請隨便吃」;當上司委以重任,通常會謙虛地說:「我恐怕難以勝任。」

而外國人特別是西方人沒有自謙的習慣。他們認為,一個人要得到別人的承認,首先必須自我肯定。所以,他們對於自己的能力和成績總是實事求是地加以評價。宴請的時候,主人會詳盡地向客人介紹所點菜的特色,並希望客人喜歡;而被上司委以重任的時候,他們會感謝上司,並表示自己肯定能幹好。

4、勸告和建議

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都喜歡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提一些友好的建議和勸告,以示關心和愛護。但中西方人在提勸告和建議的方式上卻有很大區別。 (來源:EnglishCN英語問答中心[e問e答])

中國人向朋友提建議和勸告的時候,往往都非常直接,常用「應該」、「不應該」,「要」、「不要」這些帶有命令口氣的詞。比如,「天氣很冷,要多穿點衣服,別感冒了!」、「路上很滑,走路要小心!」、「你要多注意身體!」、「你該刮鬍子了!」、「你該去上班了!」等。

西方人在向親朋好友提勸告和建議的時候,措詞非常婉轉,比如,「今天天氣很冷,我要是你的話,我會加件毛衣」、「你最好還是把鬍子颳了吧。」一般來說,雙方關系越接近,說話的語氣越直接。但即使是最親密的人之間,也不會使用像我們那樣的命令語氣。否則,會被認為不夠尊重自己獨立的人格。
Good manners mean being polite, respectful, thoughtful and helpful.
Be polite to everyone, no matter who he is. Say 「please」 and 「thank you」 whenever you want people to do something. Don』t be rude, insulting or demanding. Don』t be angry or upset. Even if you get angry, you should be patient and polite.
Show respect to everyone, male or female, young or old. Speak to them respectfully. Listen to their advice, and do not interrupt them.
Be thoughtful. Imagine yourself in the other』s position; respect their needs, wishes, and opinions. Consider their feelings, and don』t do or say things that will hurt them.
Help people whenever you can. Hold the door for one whose arms are full of packages. Offer to help an old woman to cross the street. If someone asks you for directions, take the time to help him if you can. This will brighten both his day and yours.
Having good manners makes things easier. When you are nice to people, they are nice to you in return. Show them good manners and they will do the same to you.
1.稱呼語

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現過「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語。「comrade」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們和英語國家的人以comrade相稱,他們將會感到莫明其妙。

�在JEFC Book 3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學生們稱呼一位工人為「Uncle Wang」, 這也是中文思維套用英語的現象。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於非親屬之間 :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於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Smith」、「Auntie Brow 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後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



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地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 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漢語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於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 Wang。此外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唐秘書」、「張護士」稱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不可思議。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感謝和答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繫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於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准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麼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麼時(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我們通常習慣於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辭,說聲「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 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坦盪直率的不同風格。

3.贊美



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外表、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稱贊別人的外表時只稱贊她努力(打扮)的結果,而不是她的天生麗質。因此贊美別人發型的很多,贊美別人漂亮頭發的很少。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4.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這樣的對話:「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 it』s a secret!」為什麼Mrs 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麼?」(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英美人的種種禁忌,皆因他們身體力行個體主義的緣故。中國人私事觀念不強主要是傳統群體生活中不分彼此留下的遺跡。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大城市及沿海一帶文化水準較高的人,也開始奉行尊重他人私事的原則,不像以前那麼好打聽、好議論他人私事。在日常生活中,中國人是深受「包打聽」及留言蜚語 之害的,因此,尊重他人私事理應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內容。



5.打招呼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於問:「你吃飯了嗎?」(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6、身體行為

(1)目光與面部表情

英美人交談時,雙方正視對方,在他們看來,這是正直與十二月實的標志。英美人有句格言: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s.(不要相信不敢直視你的人。)而中國人在交談時,雙方 不一定要不時正視對方,甚至有的人有意避免不斷的目光接觸,以示謙恭、服從或尊敬。這也許是來中國的英美人感到中國人不夠熱情友好的原因之一;同時也說明為什麼英美人喜歡面對面交談,而中國人傾向於「促膝談心」。

(2)手勢和姿態語言

手勢和姿態所能表達的含義多種多樣,而且文化差異尤為突出:例如:英美人用拇指和食指合成一個圓圈,表示「OK」(好)而中國人的「O」型手勢常用來表示「零」。另外還有坐、站、行、蹲、頭部動作,聲音行為等方面的差異在此不再一一列舉。

7、介紹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現的頻率相當高,但對於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 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

使用「What』s your name?」,他們將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外國禮儀 到外國人辦公室或住所,均應預先約定、通知,並按時抵達。如無人迎候,進門先按鈴或敲門,經主人應允後方得進入。如無人應聲,可稍等片刻後再次按鈴或敲門(但按鈴時間不要過長)。無人或未經主人允許,則不得擅自進入。 因事急或事先並無約定,但又須前往時,則應盡量避免在深夜打攪對方;如萬不得已,非得在休息時間約見對方時,則應見到約見人後立即先致歉意,說「對不起,打攪了」,並說明打攪的原因。 經主人允許或應主人邀請,可進入室內。盡管有時洽談的事情所需時間很短,也應進入室內,不要站在門口進行談話。有時,主人未邀請進入室內,則可退到門外,在室外進行談話。 進入室內,如說話所需時間較短,則可不必坐下,事畢也不要逗留;如所需時間較長,則要在主人邀請之下方可入座。在預先並沒有約定的情況下,談話的時間盡量不要過長。 應邀到外國人家裡拜訪、作客,應按主人提議或同意的時間抵達,早到或遲到都是不禮貌的。如發生遲到的情況,應致歉意。進行拜訪,一般安排在上午十時或下午四時左右。西方習慣備有小吃和飲料招待,客人不要拒絕,應品嘗一下,接受的飲料應喝掉(但實在不習慣時,也不必勉強)。 不經主人的邀請或沒有獲得主人的同意,不得要求參觀主人的庭院和住房。在主人的帶領下可參觀住宅,但即使是較熟悉的朋友也不要去觸動除書籍、花草以外的個人物品和室內的陳設。 對主人家中的人都應問候,尤其應問候夫人(丈夫)和子女。有小孩在場,應主動與孩子握手、親抱表示喜歡。家中養有貓狗的,不應表示出害怕、討厭,不要去踢它轟它。 離開時,應有禮貌地向主人告別,感謝主人的接待。 此外還有關於外國領導之間的見面應該注意的: 在西方國家首腦會晤的一些場合,往往會看到他們之間擁抱親臉的鏡頭。但是,他們並不是隨便跟誰都擁抱親臉,也不是想怎麼來就怎麼來,而是按習俗和禮儀來進行的。 英國式的禮節 英國首相布萊爾很少跟人擁抱,即使是在峰會上,他的舉止也相當矜持,通常是握握手而已。當時還任美國總統的柯林頓在對英國作最後一次訪問時,受到了布萊爾的最高禮遇:主人不僅握了這位來自大洋彼岸的老朋友的手,還當眾拍了拍他的肩膀。 巴黎式的禮節 這種禮節絕不等同於法國的男女間的接吻。法國總統希拉克經常向貴賓展示巴黎式的禮節:兩次碰碰臉頰,與此同時象徵性地在對方耳朵邊巴嗒一下嘴。這是巴黎人相互表達情感的方式。 東方式的禮節 日本首相同貴賓也不喜歡在眾目睽睽之下親臉,該國的傳統不主張這種感情的公然表露。他們只能用手掌稍稍扶著膝蓋鞠上一躬,以表盛情。但是,在普京訪問日本期間,日本首相森喜朗還是超出了常規。他親自趕到機場迎接普京,並把普京夫婦送到下榻的國賓館。這種熱情同熱烈的親臉等也相差無幾了。 有保留的禮節 卡斯特羅迎接普京時,普京恪守其慣常的矜持,只用力地握了握卡斯特羅伸過來的手,然後用左手去攙扶他,抑制住對方的沖動。 要對付阿拉法特可就難得多。他個子矮,說話聲音又細,跟他說話通常都得俯下身去,這樣臉頰就很容易碰著這位巴勒斯坦領導人的嘴唇。即使如此,普京還是想出了辦法:在俯下身去的時候,他把臉轉向左邊,同時兩手緊緊地抱住客人的肩部,結果兩人之間的距離正好相當於俄參與調停中東矛盾的立場。 外國禮儀禁忌 尼泊爾 尼泊爾的問候語是「那馬斯特(namaste)」,相應動作是雙手合十;進入尼泊爾寺廟、住宅之前要脫掉鞋子;注意不要用自己使用過的刀、叉、勺子或用手去接觸別人的食品或餐具;不要用腳去碰尼泊爾人的物品,這被認為是一種不嚴肅的冒犯行為;注重著裝,尤其是女性旅行者不要穿著暴露;進入印度教寺廟前務必徵得同意,因為寺廟是不向非教徒開放的;皮毛物品嚴禁帶入寺廟范圍內;圍繞寺廟或佛塔行走應依順時針方向;照相(無論是為人還是物品)之前應經許可;男女之間的公開親昵行為是不被喜歡的。 埃及 通常在埃及人面前盡量不要打哈欠或打噴嚏,如果實在控制不住,應轉臉捂嘴,並說聲「對不起」。埃及人討厭打哈欠,認為哈欠是魔鬼在作祟。一個人打哈欠,如同犯罪似的急忙說:「請真主寬恕。」而打噴嚏認為不一定是壞事,一個人如果在眾人前打噴嚏,則說:「我作證:一切非主,惟有真主。」而旁邊的人說:「真主憐愛你」。他接著說:「真主寬恕我和大家。」 巴西 巴西的風俗習慣與歐洲差不多。巴西人有時較拘禮,有時又十分隨和。初見面時,人們以握手為禮,然而親戚朋友彼此問候,也習慣擁抱、親頰。不僅如此,就是對完全不相識的陌生人也可以擁抱、親頰。「社交」禮儀的親頰,是在兩頰各親一下。男女彼此親頰問候,女人與女人也習慣如此,然而在大多數社交圈中,黑人彼此不興這一套,而習慣握手,同時用左手在對方肩上拍一拍。比較親近的男士彼此習慣擁抱,在對方背上重重拍打。不過,由於社會地位有高低,究竟誰該親誰,其中有微妙的區別。

⑦ 柯林頓到中國有多少次

兩次,一次是在1998年國事;一次是2002年去深圳演講。

⑧  經濟全球化的動因

在自然經濟時代,人們就地而食,有山吃山,有海靠海,人們的生產非常簡單,生活非常簡陋。只有到了商品經濟時代,才有了物物交換,人們的關系開始復雜起來,彼此開始產生依賴。市場經濟的來臨,更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易顯得高效,區域內的技術進步、生產發展的有限,以及資本追逐利益的本性,使得這種依賴性的交往范圍擴大,並在不自覺中超出了國界。跨國的經營卻又不是一勞永逸的,它需要、實際上也已經付出了代價。

關於經濟全球化的動因和本質,我國學術界基本上存在三種不同的看法(人民日報,2000)。一種意見認為,經濟全球化的基礎歸根結底在於社會生產力和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另一種意見把經濟全球化的成因歸結為三個方面:市場的作用范圍在全球擴大;以西方和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與地區為基礎的跨國公司加速擴張;信息技術的進步促使全球經濟循環中的交易成本下降。第三種意見則強調,追求「世界性」、「全球化」的趨勢是資本的固有本性,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在一個多世紀之前就提出和論述的一個重要思想。我們認為這三種觀點綜合起來都很好地說明了經濟全球化的動因,在此,我們想就兩點作一些重點的闡述。

一、對經濟利益的追逐是經濟全球化的本質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過程。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過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經濟主體對經濟利益的追求。

二戰後,歐洲的經濟已經脆弱到了沒有美國的援助便難以復甦的境地。1947年,《馬歇爾援助計劃》獲得通過,但馬歇爾計劃有一個前提,就是美國的經濟援助必須面對整個歐洲,而不能只對某一個國家。為了得到美國的經濟援助,西歐國家成立了歐洲經濟合作組織,負責制定歐洲經濟恢復計劃和醞釀成立歐洲自由貿易區。為便於貿易,這一組織很快就發展成為歐洲經濟合作與開發組織,其成員幾乎遍布世界。從二戰結束到1949年僅僅數年,歐美各國或者在經濟上,或者在軍事上結成同盟,而當時的蘇聯集團亦在形成之中,從而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兩大利益集團,冷戰時代隨之而來。從地域上看,冷戰分界正好在原東、西德之間,當時的西德還不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但經濟的恢復卻十分迅速。把西德納入西歐聯盟,有利於西歐的安全與繁榮。1951年,在法國外長舒曼的倡議下,比利時、法國、西德、義大利、盧森堡、荷蘭六國簽訂了《巴黎協議》,成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對煤炭和鋼鐵實行統一管理,比如價格和產量等。在當時的條件下,如果控制了煤炭和鋼鐵這兩大戰略物質,任何人都無法發動戰爭。英國出於自身的利益沒有參加,歐洲煤鋼共同體照樣成功運行,使西歐六國大喜過望,以至在後來的數年裡,反而幾次拒絕英國要求加入的申請。195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六國在義大利首都簽訂了《羅馬協議》,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旨在使歐洲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參與國際事務。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歐洲人的才智和良好的社會環境,需要建立縱覽歐洲事務的共同市場,以制訂統一的經濟政策,共同開發歐洲的資源,全面提高歐洲人的生活質量。1965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三大組織合並為歐洲共同體。整個20世紀60年代,歐洲大陸經濟繁榮,歐共體的作用日益顯現,與英國於1973年達成協議,給予英國7年的過渡期,之後成為完全的成員國,英國一旦進入歐共體,其作用便顯現出來,在撒切爾夫人執政期間,英國政府積極推動歐洲單一市場方案的實施。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東歐形勢巨變,整個歐洲經濟蕭條,產業結構重組,失業率居高不下。80年代中,《歐洲單一法案》應運而生,該法案把建立單一市場的時間表定在1992年。單一市場的目標是實現成本、勞務、服務與商品自由化。單一法案還包括環境、衛生、勞保、技術開發、經濟、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法規。1993年,歐洲共同體正式更名為歐洲聯盟。歐盟發展至今,形成了十分獨特的組織性質,即大大超出了傳統政府間合作組織而又遠未形成獨立的國家實體;從一體化的角度而言,歐洲一體化採取的是經濟上的新職能主義與政治上的聯邦主義相混合的模式。歐洲聯盟三大支柱中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支柱——經濟貨幣聯盟,就是從超國家集權性質很強的經濟共同體演變而來的,而另外兩個支柱——外交防務政策與內務司法合作,則仍停留在較為鬆散的政府間合作的框架之內。

面對歐共體統一市場和歐洲經濟圈形成後的巨大壓力,歐洲以外的國家,無論是美日等發達國家,還是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只有兩種戰略選擇:一種是盡一切可能打入統一市場分享其經濟利益,另一種是組建自身的區域性組織以獲得一體化的效益。正是後一種戰略抉擇推動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世界范圍的區域集團化熱潮,世界經濟格局逐步形成了歐洲、美洲、亞洲三大經濟圈,集團角逐正在補充或替代大國爭斗而成為國際經濟競爭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

歐共體統一市場建設的順利進展,使美國決心加快組建自身的區域性集團,作為抗衡歐共體統一市場的重要手段。1986年美國同加拿大開始談判組建自由貿易區,至1987年10月即達成協議,1988年1月正式簽署美加自由貿易區協議。此後,美國又將墨西哥納入,三國於1992年12月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形成使拉美國家面臨嚴峻的挑戰,於是紛紛發展區域性集團以加速一體化進程,如安第斯集團決定在原來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實行共同對外關稅,組建關稅同盟;南錐體共同市場也就共同關稅達成協議等。同時,拉美國家也提出了參加北美自由貿易區的要求,而這也正好符合美國的目標。目前,美洲國家已經確定了在2005年建立整個西半球自由貿易區的計劃。從1994年下半年開始,由於三國貿易障礙的取消,美國對加、墨兩國的出口分別增長了17%和9%,2000年,美國對墨西哥的出口達到700億美元,為國內市場增加20萬個就業機會。

為適應歐共體一體化的發展,歐共體與美國於1990年簽署了《歐共體與美國關系宣言》,形成了以歐共體代表其全體成員國整體利益的對美新關系。然而,隨著冷戰結束以後歐美對來自蘇聯的共同威脅的消失,歐盟日益謀求與美國建立真正平等的夥伴關系,1995年,歐美把建立新的跨大西洋聯盟正式提上議事日程,並於12月簽署了《跨大西洋新綱要》,制定了《歐美共同行動計劃》,這是旨在修補歐美關系、在新國際格局下加強跨大西洋聯合的重要步驟。《跨大西洋新綱要》的簽署使美歐之間擺脫了冷戰以安全防務為主的傳統關系,開始進入一種面向全球的政治、安全、經濟全方位的合作關系,尤其是強調雙邊經濟貿易領域的合作。涉及150多項議題的《歐美共同行動計劃》的宗旨是將歐美合作從協商轉向聯合行動。

美國廣泛捲入亞太多邊合作進程,積極推進亞太經合組織的發展,也有著類似的戰略考慮與目標。自1989年亞太經合組織召開第一次部長級會議以來,包括美國在內的18個亞太國家和地區參加了這一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這個組織雖然是一種鬆散、開放、非機制性的經濟論壇,但是卻受到美國的異常重視。原因之一就是過去20多年亞洲(主要是東亞)經濟迅速崛起,亞太地區已經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方。1993年7月柯林頓總統在訪問日本和韓國時提出「太平洋共同體」的構想。當年11月他積極撮合亞太領導人在美國西雅圖舉行首腦會議。會上柯林頓提出建立亞太經濟共同體的建議,目的是把亞太經合組織由協商性質的論壇發展成為地區多邊貿易談判的機構,推動亞太地區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1994年11月又在印尼茂物舉行了第二次亞太經合組織首腦會議,簽署了2020年建立亞太經濟共同體的協議,各成員國承擔義務在2020年前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美國參加亞太經合組織的目的之一,就是想通過該組織更多地參與亞太事務,影響並支配亞太地區,加強其在世界經濟與政治中的發言權,以謀取最大的政治、經濟利益。美國的用意不僅是把歐洲排除在外,而且希望利用這一區域組織在世界貿易談判中同歐盟抗衡。歐洲正式提出希望通過亞歐首腦會議這一機制尋求同亞洲加強合作與對話,來對亞太經合組織一體化的發展及美國對這一進程的影響作出反應。

二、貿易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動力

第一,貿易自由化已成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綜觀世界經濟史,自由貿易與保護貿易是並行發展,此消彼長的。二戰以後,整個世界被分為兩大陣營,形成了「冷戰」局面,「冷戰」主導國各自又形成了自己的支持國家,也就是那些受這兩大陣營主導國保護的國家,兩大陣營之間幾乎互不往來。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冷戰結束,各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國紛紛向市場經濟過渡,實行了對外開放政策,世界經濟市場化越來越明顯,全球性質的合作與交流便開始了。這種貿易自由化的趨勢在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以後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規定,各國實行的非關稅壁壘將予以關稅化,而關稅水平將不斷降低。1997年,發達國家的平均關稅水平已經降至3.8%,發展中國家的平均關稅水平已經降至12.5%(南方日報,1999)。我國平均關稅到2005年將降到10%以下(陸燕,2001),從商品的類別看,農產品、汽車等重要機械產品、化學品的關稅降幅很大,信息技術產品的關稅到2005年將降為零。其他發展中國家與我國一樣,必須逐步遵循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否則,被獨立在世界經濟貿易秩序之外的國家和地區將很難得到全球資源配置的好處,當然,也不可能在分享他國自由貿易好處的同時,在本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因此,貿易自由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世界市場更加統一,全球經濟逐漸融合。

第二,技術進步與區位優勢下的國際分工,使得行業內部國際貿易佔領國際貿易的主要部分。國際分工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同世界技術革命緊密聯系在一起,促進了國際間的貿易往來,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第一次和第二次技術革命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生產率的提高和國際勞動分工;第三次技術革命則產生了大量的新產品、新材料、新原料,涌現出了大量的新興工業部門,並推動了原有的工業部門的發展。一方面,技術的進步加速了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另一方面,大大推動了生產國際化和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把一種產品的各個部件交給分布在不同國家的子公司進行生產和裝配,擴大了國際間的生產專業化;同時,跨國公司以世界市場為其投資產品銷售的目標市場,在全球范圍內組織生產、投資和銷售,使國際分工有了嶄新的內容。首先,先進國家的許多新產品處於相近的競爭水平上,更多的產業內部分工得到發展;其次,科技革命使同一產品的零部件生產乃至工藝上要求合作,各國之間的競爭,已不只是產業的競爭,更重要的是在同一產業的某個環節上取得區位比較優勢,從而得到國際貿易的利益。因此,行業內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部分,由此使得國際貿易的內容更加深化,國際資本流動更加活躍,經濟全球化的范圍更廣。

第三,信息革命促進了世界貿易的信息化,為全球貿易的迅速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貿易信息系統已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建成,它是指電子商務、EDI(電子數據交換)國際貿易方式及網路貿易的建成、實施和推廣。電子商務是實現貿易全球化的技術前提條件,而EDI則開創了世界范圍內實現商業文件標准化、電子自動處理和交換的新型貿易方式,使國際貿易能夠按照國際統一的貿易程序交往及商務處理。網路貿易突破了服務業的時空限制,使服務業中長期以來難以或完全不能從事貿易的行業獲得了解放,獲得了「可貿易」的物質條件。1999年美國國民經濟凈值為5000億美元,而網路零售一項就佔了160億美元;很多著名的網路公司競相提供各種商業信息,如在全球享有盛譽Yahoo網路公司早就開始以13種語言在25個國家提供各種信息服務(雷涯鄰,2003)。這種信息化的貿易系統使得全球貿易信息幾乎沒有阻隔,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

⑨ 1993年,日本雅子皇後和柯林頓夫妻同框,青澀美麗搶希拉里的風頭

1993年,日本雅子皇後穿上盛裝,走進了一場高級的國宴,她身穿一條小雛菊圖案的清新綠色裙裝,搭配著白色手套和白色珍珠項鏈, 把頭發梳成高聳的盤發,美得清新脫俗。不過當時的雅子還沒有當上皇後,還是雅子妃。

1993年6月,雅子才剛剛嫁入日本皇室,這次國宴是雅子新婚後首次參加這種大型活動,美麗青澀的她成為了這場活動的焦點。

雅子妃和丈夫德仁一起,負責迎接各國的賓客,他們迎來了美國總統柯林頓和希拉里,當年的柯林頓夫婦也是年華正好, 柯林頓穿一身西裝搭配領結,看起來瀟灑帥氣又意氣風發。

而希拉里穿黑白相間的簡約禮服,頭發燙染成那個年代最時髦的短款卷發發型, 用鑽石胸針和耳飾點綴了極簡的黑白兩色,笑靨如花。

雅子妃用英語跟他們交流了起來,低眸淺笑, 保持著東方美人獨有的含蓄和青澀。

希拉里年輕時是高鼻深目的金發美女,人過中年在盛裝打扮下很有韻味。


不過雅子妃端莊的妝容、大氣如滿月一般的臉頰,更是保留著東方美人的韻味, 在西方美女面前並不輸,希拉里也一直都笑著對她。青澀美麗的雅子妃,搶了希拉里的風頭,也引得柯林頓的頻頻側目。



隨後雅子妃還迎來了葉利欽夫婦,見到葉利欽夫婦之後,雅子妃立刻伸出自己的手, 落落大方的與葉利欽的妻子進行握手,將禮儀做到位。

兩人雖然是第一次見面,但看起來熱情滿滿如老友,如沐春風。

隨後到了每個人落座的時間了,雅子妃身邊坐著柯林頓和葉利欽,面對這兩位國家元首,雅子妃也盡到了禮儀, 在英語和俄語之間切換,和他們一起交談。畢竟之前雅子妃是外交官,所以外語說得非常流利。


雅子妃的大氣和端莊,也讓這些國家元首們都高看了她一眼,相比起她當時的大氣端莊風格,她的妯娌紀子妃是嫵媚、甜美的風格, 一直笑得很賣力,兩人之間高下立見。

兩年之後的1995年,雅子妃和英國王妃黛安娜相見了,這一次出現在雅子妃和德仁面前的黛安娜,身材非常高挑, 反倒襯托得雅子妃身材嬌小,兩人各有各的美。

雅子妃身穿寶藍色的西裝套裝,顯得很有高貴感,簡約的剪裁設計和黑色尖頭高跟鞋,有效地延伸腿部線條, 增添了一抹高貴氣息。

而黛安娜則是穿著一件深色西裝套裝,同樣是搭配黑絲襪和黑色尖頭高跟鞋,她和雅子妃交談得特別開心,為了以示尊重,一直低頭跟雅子妃對視, 而雅子妃也一直非常熱情地仰頭看向她。

這是兩位國家元首夫人之間的惺惺相惜, 旁邊熱情滿滿的德仁反而是做了陪襯。

黛安娜曾經也穿過這種鮮艷的寶藍色西裝的,她曾用寶藍色外套搭配著藍白相間的貝雷帽,優雅的寶藍色和金發碧眼十分相配。

不過跟雅子妃比起來,她們兩人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風格。

當然,雅子妃和黛安娜兩人惺惺相惜、有共同語言,其實也不奇怪, 畢竟這兩人有著同樣的不幸的婚姻,屬於同病相憐。不過黛安娜沒有雅子那麼好命,碰見了對她一直不錯的丈夫德仁。

此時此刻的黛安娜,也是在強顏歡笑,已經戳破了心酸的婚姻事實,看透了查爾斯的真面目,知道他已經心有所屬。

她除了盡職盡責地履行王室公務、出訪別國外,再也沒有其他挽留愛情的想法, 她也已經陷入了瘋狂的偷情和背叛中。

而雅子妃的婚姻不幸,更多的不是來自與身邊人,而是來自於她的婆婆美智子皇後, 婚姻讓她患上抑鬱。

兩個悲傷的女人在來到檯面上,都要盡力展現出自己最有芳華的一面,哪怕華麗的袍子背面,,已經是千瘡百孔。

雅子妃和黛安娜可能只是惺惺相惜, 而她和荷蘭馬克西瑪王後可以說是真正的好友。

2006年,德仁夫婦一家三口一同來到荷蘭,荷蘭國王夫婦讓他們品味到了一段快樂的度假時光。

曾經風華絕代的雅子妃,那時候已經顯露出一分老態,臉頰不再年輕,眉眼間浮現出滄桑,配上包臉卷發, 橫生一種「大媽」氣質。

讓人惋惜她花期太短;而那時候的馬克西瑪王後卻看不出滄桑,笑容燦爛,金發垂順在肩膀上, 用高挑的個子撐起了粉色西裝套裝。

雅子妃和馬克西瑪王後共同語言多,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她們同樣是「寶媽」,都有可可愛愛、長得像小天使一樣的娃,娃的年齡還差不多大, 穿上小裙子,簡直就是同胞三姐妹。

兩家人一起玩耍的時候,也是圍繞著娃,工作人員開心地把娃抱上馬車, 而雅子妃和馬克西瑪王後就在旁邊含笑凝望。

2020年,在德仁天王的登基典禮上,荷蘭國王夫婦受邀來參加。

當時的馬克西瑪王後穿著一身熱烈異域風情的紅色裙子,頭戴金色冠冕; 雅子妃身穿珠光色泡泡袖連衣裙,頭戴銀色冠冕。

馬克西亞王後和丈夫一起,走到了德仁夫婦的面前,他們四目相對,打了招呼, 彷彿又想起了當年一同度過的快樂時光。

馬克西瑪王後不但履行了普通的王室禮儀,還進行了貼面禮,專門將自己的臉頰貼上去,給雅子妃來了一個十分燦爛的擁抱,兩人臉頰相貼,這一幕畫面如此優雅。

2019年,雅子妃又迎來了和烏茲別克第一夫人同框的機會。

此時的雅子妃已經到了56歲的年紀,相比起之前幾次同框她都是穿禮服或西裝,這次她也罕見換上一身日本傳統民俗服飾——和服。

烏茲別克第一夫人米爾季約耶娃,穿著淺藍色連衣裙,搭配漸變色高跟鞋, 清新又減齡,同樣也是一位嬌小可愛的女子。

穿上和服、換上木屐的雅子妃,罕見地跟她處於同一身高線上。

兩人坐在椅子上,在翻譯的幫助下,進行了一番親切的交談,不知在聊些什麼, 不過兩個人都笑得很親切。

總有人說雅子妃可憐,說她一輩子活得太過不自由,不過她也著實是美了一輩子,有機會穿上華服遊走於名利場, 戴上璀璨冠冕,和其他國家的高層女性建立友情,同框比美。

或許人都是如此,有時候選擇了王冠,就註定要承擔它的重量,有所犧牲才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