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戰雲籠罩敘利亞什麼意思
4月11日,在大馬士革東古塔地區,一名敘利亞政府軍士兵和一名當地女子交談。 新華社發
圍繞敘利亞東古塔地區化武襲擊疑雲,各方角力趨於白熱化。11日,繼拉攏英法盟友醞釀對敘採取聯合行動之後,美國總統特朗普喊話俄羅斯,稱即將對敘「動手」,而俄羅斯則一邊同美隔空鬥嘴,一邊加緊相關軍事部署。
日前,中方對敘利亞局勢緊張升級的可能性感到擔憂,呼籲有關方面保持冷靜克制
A 西方
對敘軍事打擊似乎已經「箭在弦上」
美國總統特朗普取消原定出訪拉美行程後,11日發推文警告俄羅斯「准備好迎接發向敘利亞的導彈」。同一天,法國總統馬克龍向媒體暗示,華盛頓及盟友已經決定對敘採取軍事行動,只是在商討更多行動細節。西方對敘軍事打擊似乎已經「箭在弦上」。
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當天回應:我們不搞「推特外交」,堅信不應採取任何可能加劇動盪局勢的行為。俄軍方一名發言人斥責所謂「化武襲擊」是敘反政府武裝在「演戲」。
美俄一邊「舌戰」,一邊加緊軍事部署。美國海軍10日說,「哈里·杜魯門」號航空母艦打擊群11日起將前往中東和歐洲地區。預計美軍在中東的相關部署將在5月初到位。
俄羅斯軍方11日說,俄軍正密切關注敘利亞局勢進展,注意到美國海軍打擊力量前往海灣的動向。俄羅斯此前警告,如果美國空襲敘利亞,俄方將以「報復舉措」回應危及俄駐敘軍事人員生命安全的導彈和發射源頭。俄衛星通訊社報道,衛星圖像顯示,在敘塔爾圖斯海軍基地的大部分俄軍艦已離開港口,部署到海上。
對於美方意圖,敘利亞總統政治和新聞顧問布賽納·沙班11日說,美國意在通過施壓獲取更多利益。敘利亞及其盟友正在就此協商,不會「任由事態按美國想要的方式發展」。
B 敘利亞
美威脅發動軍事打擊是魯莽的升級行為
敘利亞外交部11日發表聲明,批評美國威脅對敘發動軍事打擊是魯莽、令局勢升級的行徑,指出沒有證據支撐的「化學武器襲擊」是美國採取行動的「毫無說服力的借口」。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11日發表聲明,敦促安理會採取行動,避免敘利亞局勢失控。古特雷斯說,他11日分別給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的駐聯合國代表打電話,重申對當前局勢的擔憂,強調必須避免局勢失控。
東古塔地區是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在敘首都大馬士革周邊的最後據點。敘反政府武裝先前多次指責政府軍在這一地區使用化學武器,均遭敘政府方面否認。
C 中方
反對在國際關系中動輒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12日表示,中方對敘利亞局勢緊張升級的可能性感到擔憂,呼籲有關方面保持冷靜克制,使緊張局勢盡快緩和下來。
耿爽說,幾天前,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會見來華訪問的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時,就當前敘利亞緊張局勢深入交換了意見。這兩天,中方一直就敘利亞局勢的最新變化同包括美國、俄羅斯在內的聯合國安理會其他成員以及地區國家保持接觸。
「中方對敘利亞局勢緊張升級的可能性感到擔憂。我們一貫堅持和平解決爭端,一貫反對在國際關系中動輒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一貫主張按照聯合國憲章行事。據中方了解,禁化武組織即將派專家赴敘利亞實地調查。我們呼籲有關方面保持冷靜克制,使緊張局勢盡快緩和下來。」耿爽說。
㈡ 中國領人前腳到法國,法國佬後腳就跑到非洲去了,說中國的壞話,簡直不是東西
法國(La France),全稱為法蘭西共和國,現在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位於歐洲西部。法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法國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法國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因而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安理會議案擁有否決權。法國亦是歐盟和北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地勢東南高西北低。
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
㈢ 馬克龍突訪沙特有什麼意圖
主要是為了處理前幾天曝出的黎巴嫩總理滯留沙特一事。
黎巴嫩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國家,它與傳統的中東國家不同,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在這里平分秋色,21世紀以後更是基督教長期主導政壇。該國的宗教環境非常復雜。
法國曾經是黎巴嫩的殖民國,在這里有很大的影響力;而黎巴嫩的什葉派勢力比較大,和伊朗的關系也很親密。
這個國家既是法國在中東維持影響力的根基,也是什葉派領袖伊朗與遜尼派領袖沙特爭奪中東主導權的前沿陣地。
過去幾年,在沙特扶持ISIS入侵敘利亞試圖推翻什葉派巴沙爾政權的同時,伊朗也在支持葉門胡塞武裝和黎巴嫩真主黨,對沙特進行打擊。
就在11月4日,訪問沙特的黎巴嫩總理突然宣布辭職,職責伊朗干涉黎巴嫩內務,並至今滯留沙特。甚至有傳言稱是沙特羈押了對方。
此事發生後,黎巴嫩政府對沙特發出嚴厲警告,沙特海灣大臣6日聲稱黎巴嫩政府此舉等同於宣戰。隨後葉門胡塞武裝於當日晚襲擊了沙特首都利雅得,沙特也再次轟炸葉門首都薩那作為報復,沙特、伊朗、葉門和黎巴嫩四國關系迅速惡化。
而此時正是沙特王權交接的關鍵時刻,國內正在對異見人士甚至王室成員進行大規模逮捕,政局不穩。此事若繼續發酵,往後會演變出什麼局面,誰都無法預料。
此次法國總統馬克龍緊急訪問沙特,就是為了此事而來,希望調解雙方的矛盾,盡力阻止未來可能的戰爭。據媒體報道,馬克龍還計劃訪問伊朗,做進一步的努力。
畢竟黎巴嫩是法國在中東最後的「據點」,一旦黎巴嫩的基督教政權倒台,法國將徹底失去它在中東的立足之地。
而且法國為了伊朗核問題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美國特朗普政府最近表現出了單方面違反六方會談決議的意向,此舉也極大地激怒了伊朗政府。法國此時不願意看到伊朗核問題受到更多不可控的干擾和破壞。
此外,如果這次能夠圓滿化解黎巴嫩總理滯留沙特的事件,也是法國重回中東的一大勝利,將成功地在中東地區塑造法國的影響力。
㈣ 德意法三國領導人訪烏有什麼意義
德意法三國領導人訪烏具有以示「對烏支持和團結」的意義。
據路透社6月16日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朔爾茨與義大利總理德拉吉或於今日到訪烏克蘭,以示「對烏克蘭的支持和團結」。此次訪問計劃了數周,目的是為了回應烏克蘭方面對三國的批評。
報道稱,烏克蘭方面曾稱法德意三國在為烏克蘭提供支持的問題上「拖了後腿」,三國在提供軍援時「行動遲緩」,並把本國的繁榮福祉置於烏克蘭的自由和安全之上。
報道指出,出於安全原因,此次行程的具體計劃尚未公布。此次訪問的後一天,即17日,歐盟委員會將就是否建議給予烏克蘭歐盟候選國地位進行討論。央視新聞援引烏克蘭媒體報道稱,此次訪問與歐盟委員會是否授予烏克蘭歐盟候選國地位的關鍵決定有關。
俄方回應或無助於解決當前局勢
據央視新聞16日報道,俄羅斯聯邦委員會副主席科薩切夫15日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德國、義大利和法國領導人訪問基輔的目的,是向烏克蘭進一步提供相關軍事等物資,允許烏克蘭糧食等歐洲所需的商品向西方出口,討論烏克蘭加入歐盟的前景。如果此次訪問「按照這一事先寫好的劇本」進行,那麼將無助於解決當前局勢。
另外在15日,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烏克蘭總統應該與俄羅斯談判,歐洲人也將出現在談判桌上以提供安全保障。
同一天,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表示,俄羅斯同美國及歐盟之間的溝通是必要的,並將繼續下去。但這種溝通必須建立在顧及彼此關切和互利的基礎上,並遵循相互尊重和安全不可分割的原則。
以上內容參考 瀟湘晨報-外媒:法德意三國領導人或今天訪烏,以示「對烏支持和團結」
㈤ 克龍要讓法語成世界第一語言,漢語怎麼辦
馬克龍說法語將成世界第一語言,英國網民坐不住了,漢語也莫名「躺槍」。
布吉納法索曾是法國殖民地。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非洲問題專家阿蘭·安蒂爾說,在以法語為母語的西非地區,法國僅同當地政要相處融洽,而同這一地區的年輕人或社會完全脫節,讓人覺得不接地氣。因此,馬克龍在訪非期間為法語打call也不足為奇。
馬克龍在上任伊始就誓言要重振法國的影響力。為此,他積極「攪動」歐盟改革,與特朗普上演「握手殺」,力圖掌握歐盟領導權,與德國「平起平坐」。
我國人民愛好和平,謙虛謹慎,漢語也在世界范圍內影響越來越大,引起國際人民的重視和熱愛,相比較法語,漢語在世界上將會影響更加廣泛,更加強有力,因而,法語吹的有點過頭了,漢語影響力越來越大是不爭的事實。
㈥ 馬克龍對卡達外交危機有何回應
6月5日,巴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葉門、沙烏地阿拉伯以及埃及等國,先後宣布與石油蘊藏豐富的卡達斷交。沙特指控卡達支持「以破壞地區穩定為目標」的極端團體。
據法國媒體6月6日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於當天,與卡達埃米爾塔米姆通電話,呼籲海灣國家團結,並表示將支持所有有助於化解這場外交危機的建議。
此外,根據報道,卡達表示,願意與斷交的海灣鄰國對話,解決這次外交危機。該國首相阿勒薩尼稱,卡達相信外交途徑,希望可以促進中東地區和平,並且打擊恐怖主義。他指出,卡達不是超級強國,不認為對峙可以解決問題。
㈦ 馬克龍稱烏克蘭必須戰勝俄羅斯,此次戰爭何時會結束
這次的戰爭很快就要結束了,而且大家的精力也不是特別大了,應該不會繼續戰爭了。
㈧ 馬克龍訪問非洲兩國目的何在
法國總統馬克龍日前訪問突尼西亞和塞內加爾兩個非洲國家,分別與兩國簽署了一系列經濟合作協議,並作出多項援助承諾。分析人士認為,馬克龍此訪意在擴大法國在非影響力,希望強化與非洲國家傳統關系。
訪突期間,馬克龍宣布了一系列與突尼西亞的經濟合作決定,包括實現法國在突尼西亞投資增長翻倍、設立專項資金支持中小企業和青年人發展等。他還宣布,2020年法語國家峰會將在突尼西亞舉辦。
塞內加爾國際關系專家學者迪奧認為,作為前宗主國,法國積極同非洲國家進行合作,是希望擺脫殖民者形象,增進法國在西部非洲影響力。通過共贏合作可以實現法塞關系正常化,但法國不應該在像以前一樣干涉非洲國家內政,而應該給予非洲國家應有的「尊重」。
突尼西亞時政評論員阿卜杜勒-瓦哈卜·哈尼說,馬克龍的這些政策將有助於突尼西亞經濟、安全、教育等領域發展。但法國曾長期殖民統治突尼西亞,他擔心兩國恐怕難以完全平等合作。
㈨ 戴高樂航母開赴中東,海灣戰力是要再次洗牌了嗎
中東地區的權力結構並不會因為法國軍隊的介入而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這是因為中東地區的主要權力斗爭集結在美國和俄羅斯之間。而法國的軍事力量遠遠不能和美國以及俄羅斯相比較,這也使得法國的軍隊雖然前往了中東地區,但是並不會使中東地區的結構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不過我們希望法國這次只是展示自己的軍事武器裝備,而不是挑起地區的爭端,也希望法國能發揮出自己的大國責任,因為法國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理應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上發揮出自己的作用。千萬不要為了蠅頭小利而使自己的國家責任感丟失。
㈩ 伊朗外長「意外」現身G7峰會舉辦地 ,會晤馬克龍,此舉有何深意
伊朗意外現身G7和法國總統馬克龍見面,有可能是伊朗向法國表示友好並且尋求幫助的,眾所周知美國現在對伊朗在實行制裁,所以伊朗現在各方面都受到了嚴重的約束,最近法國和美國也在鬧矛盾,那麼這時候伊朗和法國就有了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美國,伊朗外交法國一方面是表示友好尋求幫助,一方面是想和法國結盟。
法國總統和其他七國集團領導討論伊朗問題,可惜的是沒有跡象顯示特朗普打算放鬆針對伊朗原油出口的制裁。一名熟悉情況的歐洲外交官告訴記著,歐洲國家領導人沒有說服特朗普。美國政府自從去年退出伊核協議,就恢復對伊制裁。現在,美方加強在海灣的軍力部署,並且已經開始增強對伊朗的制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