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美國總統訪問火星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美國總統訪問火星

發布時間: 2022-10-19 03:15:42

① 美國最早會在哪一年載人登陸火星

根據中新浙江網的消息: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曾公布載人登陸火星計劃的詳情,預計2031年初將派出一支宇航員隊伍乘坐宇宙飛船登陸火星,估計這次載人登陸火星任務耗資將達200億至450億美元。

據此間媒體報道,NASA計劃派出「最低數量」的宇航員,在2031年乘坐重達400噸的「火星船」展開為期30個月的往返火星之旅。

科研人員將利用3枚至4枚新一代重型貨物運載火箭「大力神5號」把「火星船」運送到地球低軌道組裝。組裝完成後,由先進低溫燃料推進系統提供動力,「火星船」開始向火星飛行,預計6個月至7個月後抵達火星。屆時,宇航員會在火星表面逗留長達550天,進行各項科學研究。

「火星船」載人上火星前,NASA分別會在2028年和2029年先行發射火箭將物資和器材送到火星。當宇航員到達後將採用核能供電,宇航員生活將做到自給自足,包括在太空船上種植蔬果作為食物。而太空船亦配備了循環系統,以使空氣和飲水可循環利用。

到2033年,NASA將派出第二支宇航員隊伍出發上火星,他們同年12月到達後,將接替首批宇航員工作,首批宇航員則會重返地球。

② 世界上第一個登陸火星的人是誰

截止2019年10月,人類還沒有人登上過火星。

2004年美國總統布希宣布載人火星任務為太空探索展望中的長期目標。NASA和洛克希德·馬丁已開始研究獵戶座太空船,計劃於2020年以前送人類到月球,作為人類登陸火星的准備。2007年9月28日,NASA執行長麥可·D·格里芬聲明NASA預計於2037年以前送人類到火星。

歐洲航天局希望於2030至2035年間送人類上火星。而在這之前有其他探測任務,包括ExoMars和火星樣本取回任務。

(2)美國總統訪問火星擴展閱讀:

2004年,美國宇航局的「機遇」號火星車在「奮進」隕石坑附近發現彈珠形藍色奇異物體,被形象地稱之為「火星藍莓」。

「科學家表示:「這些物體的外部似乎易碎,中部則較為柔軟。它們的密度、結構和構成均存在差異,分布也不同。因此,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地質學謎團。」一種理論認為火山噴出的岩漿形成了這些小球,而不是在水的作用下形成。

在「火星藍莓」內,科學家發現大量赤鐵礦,說明它們在地下水穿過多孔岩過程中形成。水流能夠導致一系列化學反應,促使鐵礦變成小球。不過,這一理論無法解釋「藍莓」的尺寸為何較小。

研究發現,「火星藍莓」只是小隕石在穿過火星大氣層過程中分裂後留下的殘余,無法證明火星古代曾出現流水。隕石撞擊是一種更令人信服的解釋,能夠解釋「火星藍莓」的外形和構成。

科學家稱「這些小球的任何一種物理特性都與凝固模型不匹配,但隕石理論能夠解釋它們的所有特性。」

在火星赤鐵礦石一致性方面,絕大多數「火星藍莓」的直徑都在0.16英寸(約合4毫米)左右,通常不超過0.24英寸(約合6.2毫米)。

米斯拉教授指出「火星藍莓」的尺寸差異可以用隕石撞擊解釋。研究人員發現一顆直徑1.6英寸(約合4厘米)的隕石能夠產生1000顆直徑0.16英寸(約合4毫米)的小球,分布在面積廣闊的區域內。

③ 你能說說人類還有哪些探索太空的活動

1957年10月4日: 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60年5月15日: 蘇聯發射第一個宇宙飛船。
1961年4月12日: 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繞地球一 圈,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太空人。
1969年7月20日: 阿波羅11號的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布茲?阿爾德林登月成功。
1975年7月17日: 美國阿波羅號和蘇聯同盟號宇宙飛船在太空中對接。
1975年8月20日: 美國發射「海盜1」號首次成功軟著陸,對火星大氣進行 探測。
1975年9月9日: 美國發射「海盜2」號第2次軟著陸,對火星地形進行探測。
1981年4月12日: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升空,由此開始了第一次太空梭太空之旅。
1986年1月28日: 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發射後約一分鍾在空中爆炸,全部7名機組職員遇難。
1986年2月20日: 蘇聯發射和平號軌道空間站,使用至今。
1995年6月29日: 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與和平號軌道空間站進行首次太空梭—空間站對接。
1996年12月4日: 美國發射火星「探路者」與「旅居者」成功登陸火星,傳送回很多火星環境、岩石和土壤的數據。
2003年6月10日: 美國發射「勇氣」號火星探測器,現已成功到達火星。
2003年7月7日: 美國發射「機遇」號火星探測器,預計2004年1月24日到達。
2003年10月15日: 神船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將中國第一名宇航員楊利偉送上太空。
2004年8月2日: 美國宇航局向水星發射 「信使號」水星探測器將環繞地球、金星、水星飛行7年, 「信使號」要到2008年才會首次飛越水星,直到2011年,在飛行了79億公里之後才開始其主要的探測使命。
2005年10月12日: 神船六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將兩名中國宇航員送上太空,繞地球飛行119小時,成功返回。
未完成或將進行的:
中國:中國科學院在其最新研究完成並公布的中國二0五0年科技發展路線圖中,初步設想並提出中國未來三十到四十年的太陽系探測發展路線圖,明確中國二0三0年左右實施首次載人登月、二0五0年左右實施載人登陸火星等多個戰略目標。

這份太陽系探測路線圖具體內容包括:二00九年,實施中俄聯合探測火星工程;二0一二年左右,實施第一次月球軟著陸和巡視勘察;二0一四年左右,實施第二次月球軟著陸和巡視勘察;二0一五年左右,實施環繞火星探測並中途探測小行星的多任務多目標探測工程;二0一七年左右,實現第一次月球采樣返回;二0一八年左右,實現第二次月球采樣返回。

二0二0年左右,發射行星科學實驗室,開展行星就地探測;二0二五年左右,火星著陸探測和巡視探測;二0三0年左右,實施中國的首次載人登月;二0三三年左右,實施第一次火星采樣返回;二0三五年左右,實現木星以遠的行星、衛星及小天體探測;二0四0年左右,建立首個短期有人值守的月球基地;二0五0年左右,實施首次載人登陸火星。

中科院稱,制定中國至二0五0年的太陽系探測發展路線圖,旨在探索太陽系最初十億年的歷史記錄,研究太陽系起源與演化歷史,開展生命及相關物質的探測與研究,在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探索中取得突破,開展深空可利用資源的開發利用前景評估,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服務。圍繞太陽、行星、太陽風及其與地球的相互作用,中國還將建立太陽系探測衛星系列。
美國:美國總統奧巴馬15日公布美國新太空探索計劃,表示美國將放棄旨在重返月球的「星座計劃」,而將火星作為美國載人航天計劃的目的地。

奧巴馬當天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表示,美國將投資30億美元研發新型大運載火箭,以便美國宇航員能向近地軌道之外的空間進發。他期待,到2025年,美國能對太陽系進行深入探索;到本世紀30年代中期,美國具有運送宇航員平安往返火星軌道的能力。

「我們將在歷史上首次向小行星運送宇航員。到本世紀30年代,我相信我們可以將人類運往火星軌道,並可以讓他們安全返回地球。隨後,我們將開始登陸火星,」奧巴馬告訴在場的近200位議員、科學家及太空專家。

「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這一切,」奧巴馬說。

為緩解外界批評,奧巴馬當天還宣布保留壓縮版「奧賴恩」載人航天器,將這種原本用於登月的運輸工具改造為宇航員的緊急逃生設備,並在今後幾年內將它送至國際空間站。此舉可確保美國宇航員在空間站發生意外時不必依賴俄羅斯飛船逃生。

今年2月初提交新預算報告時,奧巴馬政府曾建議完全放棄「星座計劃」及其三大支柱——「戰神」系列火箭、「奧賴恩」載人航天器及「牽牛星」月球登陸器的研發工作。

在談及為何放棄重返月球計劃時,奧巴馬說,「我們以前已經到過那裡,眼下有更廣闊的太空等待探索」。

自建議放棄「星座計劃」以來,奧巴馬政府受到外界廣泛批評,太空專家擔心,此舉將使美國喪失太空探索領先地位並嚴重影響相關就業。對此,奧巴馬表示,美國應「面向未來」,而不能「因循守舊」,新太空計劃將創造約2500個就業崗位。

根據奧巴馬的計劃,美國航天局今後5年的預算將增加60億美元,用於鼓勵私營企業開發運送宇航員前往國際空間站的飛船和火箭。

奧巴馬公布的計劃還有待國會批准。當天的訪問是奧巴馬上任以來首次造訪美國太空梭的母港——肯尼迪航天中心,也是12年來美國在任總統首次訪問肯尼迪航天中心。

肯尼迪航天中心是美國航天局進行航天器測試、准備和實施發射的重要場所,也是美國唯一可以進行載人航天發射的航天中心。
歐洲:歐空局18個成員國與加拿大部長們將於11月25日~26日聚會荷蘭海牙,推行歐洲太空政策,確定未來啟動的計劃,以及確定現行計劃的下階段任務。為了完成前述目標採取的各種項目活動包括:

1.太空應用服務於歐洲的公共政策、企業及公民

「全球環境與安全監視」(GMES)項目中的太空段計劃提供初始太空能力,提供有效的全球環境監視。GMES太空段計劃的階段2將跨時2009年~2018年,與正在進行的階段1(2006年~2013年)交叉。階段2將完成大部分首批專用衛星的建造(「哨兵(Sentinel)」系列,),持續提供可靠、有效地訪問來自其它任務的地球觀測數據,滿足用戶需求。 (左圖為「哨兵」-4概念圖)

階段1與階段2都是由歐空局與歐盟共同投資,為運行提供服務,包括應急反應、陸地監視、海事及大氣成分。階段2包括「哨兵」-1A、「哨兵」-2A、「哨兵」-3A的在軌驗證階段,以及「哨兵」5的初始階段。階段2還包括「哨兵」-1B、「哨兵」-2B、「哨兵」-3B的研發,使元件達到飛行就緒,研發兩套「哨兵」-4儀器元件(將應用到第三代氣象衛星上),一顆「哨兵」-5先導衛星。

氣象領域內的這些計劃是要研發技術和系統(可使歐洲氣象衛星組織EUMETSAT繼續並加強歐洲氣象服務),尤其是增加下一代歐洲氣象衛星系統。第三代氣象衛星(MTG)將提供更多的測量能力、具有較高的解析度,提供更及時的數據,從而增強預測的准確性。這一計劃將繼承「第二代氣象衛星」(MSG)的研發。例如,歐空局研發為EUMETSAT提供固定服務的兩顆初始樣星。歐空局還將采購四顆現有衛星,為EUMETSAT服務。研發計劃時間為2009年~2020年。

為了維持並提高工業與歐空局在導航技術(用於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基礎設施的發展)方面的競爭力,歐洲GNSS演進計劃(EGFP)被提議擴展。議案涵蓋的時間段為2009年~2011年,包括(1)系統定義、初步設計及支持研究;(2)研發GNSS相關技術;(3)附屬活動。這些項目擴展的目的是准備「歐洲靜地導航覆蓋系統」(EGNOS)的第一次演進,藉助於飛行系統驗證新業務的潛能,並繼續改進將來升級到「伽利略」系統的相關技術。

2.滿足歐洲安全需求

太空理事會強調,安全部門與防禦部門開展更多合作、加強相關行政部門的對話、制定適當的規劃性活動是至關重要性。行政部門包括歐委會、歐盟理事會秘書長、歐洲防務局、歐空局及成員國。(左圖為太空態勢感知活動示意圖)

太空態勢感知活動的目的是保護歐洲太空系統,尤其是那些與運行服務、對抗太空碎片與太陽風(太空天氣)相關的系統。該計劃將有助於保證這些服務的可用性——提供及時、高質量的太空環境、威脅、及外層空間探測的信息。

這項計劃議案將包括一個核心內容,包括管理、數據政策、數據安全、體系結構及太空監視和三個附加備選內容:太空天氣與近地物體偵察、與「總體支持技術計劃」(GSTP)聯系密切的雷達組件、飛行數據中心。

3.具有競爭力與創造力的工業

歐空局電訊計劃的主要目標包括:支持歐洲工業的技術競爭力,與用戶、運行商及服務商合作實施系統演示項目以達到運行。這是通過「電信系統預研」(ARTES)計劃實現。

ARTES計劃擴展通過研發創新性衛星通信技術、系統及應用滿足客戶需求,繼續支持歐洲航天工業。ARTES 1是研究這個項目的准備要素。ARTES 3-4以及ARTES 5則能實現對技術、設備及系統的通用開發,用於工業的目標市場;還能實現對現有產品的升級與改進。ARTES 8擴展項目將擴大Alphabus大型平台的能力,開發用戶段並升級服務段以支持對Alphasat衛星性能的利用。ARTES 11擴展項目旨在建造小型靜地軌道衛星平台,通過創新技術提高其競爭力,研發地面段與用戶段,實現小靜地軌道衛星上創新性有效載荷的全部商業利用。 (左圖為小型靜地衛星示意圖)

歐洲數據中繼衛星(EDRS)計劃(ARTES 7)目的是與服務供應商/運營商一道,啟動靜地軌道運行能力,提供數據中繼及相關服務,給予歐空局及第三方任務以有效支持。EDRS將取代歐空局的Artemis數據中繼衛星。Artemis於2003年開始運行,將在2025年以前結束壽命。這項計劃將以階梯方式實施,第一步主要關注對GMES的服務,以及提供其它商業、行政及安全需求服務的可能性。

Iris階段2(ARTES 10)將研發一套現代化的通信系統,實現人命安全空中交通管理的衛星通信。該計劃要實現低成本、低復雜度的用戶終端與天線。Iris計劃還將定義衛星基礎,用於歐洲的宇航事務中。在階段1(2007年~2008年)的基礎上,該計劃將研發新型衛星通信標准、客戶段、地面段、太空段、端對端衛星系統集成、運行前的測試及系統驗證。預運行能力計劃在2015年獲得。

提交11月部長級會議的計劃議案包括實施工業階段B必要條款及相關的安全、商務案例分析。在批准進入並投資研發階段與驗證階段之前,還要在2011年進行一次審查。綜合應用促進(IAP)計劃(歐空局稱之為ARTES階段1中的要素20)將促進對綜合性太空系統及技術(電信、地球觀測、氣象……)的單獨使用,或與多種地面系統一起使用,在社會與公共政策領域提供廣泛的運行服務。

④ 美國為什麼想探索火星

在「阿波羅」飛船載人登月20周年紀念大會上,美國總統喬治·布希曾信心十足地宣布了美國遠征火星的「三部曲」:第一步,在20世紀90年代建成「自由」號永久性載人空間站;第二步,在21世紀的頭10年裡,建成可供人居留的月球基地;第三步,於2011年開始,從月球基地出發對火星進行載人飛行,並在2016年~2020年期間登上這顆紅色的星球。

九大行星之中,人們選擇火星作為第一個訪問對象是很自然的。因為火星是地球的近鄰,而且與地球最為相似,雖然我們至今還沒有發現火星上有生命的跡象,但它具有足夠的陽光,有冰水,有大氣,顯然是太陽系中環境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天體。

科學家們花了整整一代人的時間在調查這顆紅色星球的秘密,而且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仍在不斷升級。在近20年時間里,美國、俄羅斯、日本以及歐洲的所有空間機構都在不懈地努力著,競爭著,希望自己成為第一個登上火星的國家。

近20多年來,各國科學家在對火星的探測研究方面還加快了節奏。

1976年,美國「海盜號」探測器在火星一面軟著陸成功,深入探測行星的時代從此開始了。

7月20日,「海盜1號」降落在地勢起伏、散綴有各種大小岩石的剋星里舍盆地的西坡。「海盜2號」著陸地點靠近北極極冠的邊緣,距離1號約4000英里。

計劃中的「海盜號」探測器,主要目的在於探索火星表面是否存在生命,

結果是令人失望的,第一次樣品中沒有任何有機分子的跡象。當然,這種不存在,並不排斥火星有生命的可能性,但卻增加了分析的困難。這至少使得那些鼓噪目睹過「火星人」的機構有成為江湖術士的可能,陷入了頗為尷尬的處境。

為了擴大探測地域,美國宇航局最近制定了一個名為「紫鳥」的火星探測計劃。所謂「紫鳥計劃」,就是把4輛無人駕駛的宇宙車送上火星表面。這種宇宙車和「海盜」號登陸器所不同的只是安裝了履帶式車輪,外形像個活動的大型辦公室,內部裝有核動力電池,車速為每天3~4公里。在一個火星年(約相當兩個地球年)內,驅車數千里,它所能涉及的范圍要比「海盜」號增加幾萬倍。

執行這一計劃的科學家們滿懷信心地說:通過「紫鳥」計劃,火星將像月球那樣,赤裸裸地向地球人暴露自己的秘密。他們相信,在火星上,很可能找到地球型或與之相仿的低等生物,或者與地球上完全不同的「火星型」的低等生物。如果幸運的話,說不定還能找到高等生物的遺物或遺跡。

美國的「火星觀察者」是這一計劃的先鋒。這顆價值9.8億美元的宇宙飛船以每圈118分鍾的速度開始對這一星球進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詳細的、時間長達2~6年的測繪工作。

水對於了解火星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只要有水就意味著可能存在過生命形式。美國「火星觀察者」號小組的宇宙地質學家邁克爾·卡爾說:「我們發現了許多水蝕的現象。」在火星具有30億年歷史的南半球曾拍下一些分岔河的照片,它們與地球上乾涸的河床十分相似。卡爾說:「幾乎可以肯定當這些河道形成時,火星上的氣候要更為溫暖,大氣層也稠密得多。」一些科學家推測,在火星上甚至可能曾經有過海洋。

除了那些較小的分岔河道外,還有一些跡象表明,在火星的許多地區曾發生過洪水肆虐的情況。卡爾說,這些猛獸般的洪水似乎是在兩三個星期的時間里就沖出了寬達90英里的巨大河谷。

這些大洪水在火星的歷史上似乎時有發生,其原因不明。但卡爾推測,這些水可能一直由於巨大的壓力而被禁錮在冰凍的地殼下面,一旦出現裂紋或遭受巨大隕石的撞擊,這些水就會在高壓下噴涌而出。

如果火星上曾經有過流水,那麼它們現在在哪兒呢?一些科學家估計,水很可能被刮離了星球,但多數科學家卻和卡爾一樣認為它們還在星球上,被禁錮在地表的冰層下或粘土層中。「觀察者」號及其後繼飛行的一項任務就是找到水,以重現火星的歷史真面目。

⑤ 美國登陸火星計劃是誰提出的

美國前總統布希在1989年7月20日舉行的「阿波羅」飛船登月20周年紀念大會上宣布,要把月球作為人類飛往火星的基地,在21世紀初葉把人送上火星。因此,美國也有一個人登上火星的三階段計劃。

第一階段:1992年9月16日~10月6日,用「大力神3」號運載火箭,發射名為「觀察者」的火星飛行器,它以每天13圈的運行速度在火星太陽同步軌道上運行,帶有8種儀器設備,確定火星地形、火星引力場、表面元素和礦物特徵、磁場以及大氣環流結構;繪制火星的四季氣候圖,為未來載人和不載人飛行選擇著陸區。

第二階段:要解決火星上是否存在危害人類的有毒物質和敵對生物的問題,確定何處是人類安全著陸地方。計劃從2001年起發射名為「漫遊者」火星機器人取樣返回飛行器。在2001~2011年,要發射幾批機器人,每批1~2個。「漫遊者」機器人將在2000年投入運行的「自由」號國際航天站上發射。

第三階段:發射載人飛船到火星登陸,有幾種實施方案。其中之一,2002年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居住基地作為前哨基地。2015年發射載5名航天員的宇宙飛船到火星,在那裡停留30天;2018年再發射一次載人飛船,在火星工作更長時間。

在人類實現載人宇宙飛船登陸火星的目標中,美、俄兩國的具體實施計劃各有特色,在互相競爭的同時,必定會進行一些合作。既競爭又合作,是雙方的需要。不僅如此,日本和歐盟憑借經濟實力也一定會在某種程度上參與登陸火星的國際合作。我們中國也是一個有相當實力的航天國家,如果在21世紀初能把自己的航天員送上太空,就完全有可能參與登陸火星的行動。

⑥ 一艘飛船降臨地球找美國總統的電影

《火星人玩轉地球》
劇情簡介:
5月9日的傍晚,肯塔基州某地燃燒的牛群狂奔過農場,一架飛碟騰空而起……美國政府很快探知火星人的飛碟已集結在地球周圍,經過一番思量,美國總統戴爾(傑克•尼科爾森 Jack Nicholson 飾)決定向世界發布火星人到來的消息。在白宮中,總統夫人瑪莎(格倫•克洛斯 Glenn Close 飾)和女兒戴菲(娜塔麗•波曼 Natalie Portman 飾)面對火星人到來像談論一場尋常的訪問活動;在紐約,從事新聞業的史東與娜塔莉正在籌備采訪唐納博士(皮爾斯•布魯斯南 Pierce Brosnan 飾);在堪薩斯,瑞奇的哥哥即將擔任接見火星人的守衛軍人;在拉斯維加斯,昔日拳王拜倫如今為家庭生計苦苦工作。終於到了火星人降臨的時刻,他們發出了和平的信號,但之後卻是大開殺戒,火星人一再的戲弄政府高層,人們束手無策,然而,真正能戰勝火星人的武器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⑦ 什麼是阿波羅13號歷險記

20世紀60年代末期,美國的「阿波羅11號」和「阿波羅12號」飛船兩次載人登上了月球,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偉大願望。可是,人類在飛向月球的歷程中,並不總是一帆風順,也經歷過痛苦的犧牲,遇到了巨大的挫折。

1970年4月13日,美國休斯敦時間13點13分,登月飛船「阿波羅13號」點火升空,開始執行第三次載人登月飛行。「阿波羅13號」的任務是一次例行飛行,其目的是對月球的山脈進行一次地質調查。

13這個數學好像是不吉利的,這在西方傳統文化中十分明顯。那麼,「阿波羅13號」是否將應驗這個「劫數」呢?

登月飛船上共有三人:指令長詹姆斯·A.洛弗爾海軍上校,登月艙駕駛員弗雷德·W.海斯和指令艙加強員約翰·L.斯維格特。16日凌晨,「阿波羅13號」順利地飛行在通向月球的軌道上,離地球33萬公里,飛船已達到無還點。也就是說,此時飛船如果失控,將會一直向茫茫太空縱深飛去,永無返回的可能了。整個飛行過程平淡無奇,所以播放的宇航員工作情況的電視節目並沒有引起美國電視觀眾的注意。

然而,就在洛弗爾上校在電視節目中說完「祝地球上諸位晚間愉快」之後,沒過幾分鍾,突然一聲爆炸震動了整個飛船。地面指揮中心頓時陷入了極度恐慌之中。

起初,洛弗爾上校和斯維格特還以為這是海斯鬧著玩的,因為當海斯在登月艙操縱閥門時,他們曾聽見過那種響聲。但從監視屏幕上發現,海斯也是滿臉驚愕的表情,顯然,這次爆炸是一次事故。他們遇到了大麻煩。

斯維格特檢查了控制艙內的各種儀表,一切工作似乎都正常。但當海斯從登月艙檢查完畢回來,斯維格特再次查看他面前的儀表時,發現出了問題。兩個氧壓計的指針正以驚人的速度下跌,一隻燃料箱完全停止了工作,另一隻的燃料也即將耗盡。三位宇航員心裡都明白,指令艙馬上就完蛋了。剛才的爆炸既毀壞了兩個氧氣箱,又造成了三個主燃料箱失去功能。

地面控制中心聽到了飛船的報告後,決定立即放棄這次登月計劃。但每個人都知道,要使三位宇航員返回地球並非易事。這次爆炸造成氧氣供應量銳減,而且使供電系統出現故障,嚴重影響指令艙供電。這也意味著無水供應燃料箱了。

一個半小時後,地面控制中心通知他們說:「我們計算了一下,指令艙剩下的電量大約只能維持15分鍾了,因此希望你們馬上進入登月艙,開始充電。」這幾乎是一個噩耗,海斯和洛弗爾上校立即進入登月艙。指令艙暫時被廢棄了。

宇航員們和地面控制中心都意識到,防止飛船無限制地飛入太空的惟一希望便是把登月艙作為救生艇。登月艙的動力系統和供給能使這個發生故障的宇宙飛船繞月球軌道飛行,飛向狹窄的「空間走廊」,從而引導他們安全返回地球。

然而,他們仍面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飛船還要飛行差不多4天,如果不盡一切努力節省電力、氧氣和水,登月艙的供給要不了2天就要完了。地面控制中心的飛行模擬器里的數百名技術專家和宇航員都在竭盡全力地設法解決飛船這幾天內面臨的嚴峻挑戰。

上午9點30分,洛弗爾上校接到地面控制中心的指示:「第一支火箭點火,改變飛船的航線。」「阿波羅13號」照辦了。17日凌晨3點30分,飛船又成功地進行了一次關鍵性的點火。此時飛船消失在月球的北面,無線電聯系中斷了,地面控制中心焦急萬分地等待著無線電聯系的恢復。

當飛船從月球背面又出現時,已准確地定位在飛向地球的軌道上了。大家鬆了口氣。然而在一個半小時後,飛船又碰到了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空調系統工作不正常,有毒的二氧化碳氣體含量正接近危險的程度。

地面控制中心的技術專家和宇航員們又立即著手解決這個危機。辦法終於找到了,宇航員們可以用飛船上現成的器械裝配成一個空氣凈化裝置。然而,在這寒冷、光線微弱的太空環境中工作,真是太艱難了,進程相當緩慢。他們用登月服上備用的軟管把氫氧化鋰濾毒罐連接到空氣供給裝置上,終於裝好了一個凈化裝置。

這個問題剛剛解決,地面控制中心又發現了更大的險情——飛船正在更遠地偏離軌道!按目前的軌道繼續飛行,「阿波羅13號」就會脫離地球,再度陷入失落太空的危險。

飛船需要再進行一次關鍵性的火箭點火。洛弗爾上校鎮定自若,甚至在回到控制艙前他還設法睡了兩個小時。18日早晨5點31分,在火箭點火改變航線之前,他向休斯敦幽默地說:「我希望你們在後方督戰的傢伙走對這步棋。」其實,洛弗爾上校的擔心是多餘了。在第三次火箭點火時,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技術專家已經搞出了一套復雜的操縱方法,以幫助「阿波羅13號」19日返回地球大氣層。飛行模擬器里的「阿波羅14號」宇航員們已對這套方法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檢查。

洛弗爾上校進行最後一枚23秒火箭點火後,出了故障的飛船終於被推入了重返大氣層的正確位置。這時已是19日下午1點53分,遇到破壞的服務艙載有氧氣箱和其他供應裝置,現在它被彈棄了,露出了防熱罩,這是用來保護飛船在大氣層中飛行時免遭燒毀的。宇航員們這時才首次看到破壞的程度。洛弗爾上校向休斯敦控制中心報告說:「整個一側都沒有了,從底部到發動機差不多全沒有了。」地球上的觀眾從電視里看到「阿波羅13號」被炸致殘的情景,都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氣。

下午5點44分,救生登月艙也被彈棄了。洛弗爾上校最後一個離開登月艙進入指令艙。又過了一個多小時後,指令艙闖入地球的大氣層。突然,控制中心又有幾分鍾與它失去了聯系。不過不要緊,「阿波羅13號」正平平安安地朝地球方向飛來。下午7點07分,指令艙順利地濺落在太平洋溫暖的水域里,距離等待它的救援船「硫磺」號還不到6公里。

盡管經歷了四天的磨難,遭受了將被棄於太空的威脅,洛弗爾上校最後在向控制中心報告時仍說:「我們情況良好。」

「阿波羅13號」雖然失敗了,但它的返航成功說明人在太空中並不是無能為力的,靠著勇敢和智慧,人類將戰勝一切艱難險阻。這也使人們明白,13這個預示不吉利的數字,在人類的勇氣和智慧面前,也是無能為力的。

在「阿波羅」飛船載人登月20周年紀念大會上,美國總統喬治·布希曾信心十足地宣布了美國遠征火星的「三部曲」:第一步,在20世紀90年代建成「自由」號永久性載人空間站;第二步,在21世紀的頭10年裡,建成可供人居留的月球基地;第三步,於2011年開始,從月球基地出發對火星進行載人飛行,並在2016年~2020年期間登上這顆紅色的星球。

九大行星之中,人們選擇火星作為第一個訪問對象是很自然的。因為火星是地球的近鄰,而且與地球最為相似,雖然我們至今還沒有發現火星上有生命的跡象,但它具有足夠的陽光,有冰水,有大氣,顯然是太陽系中環境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天體。

科學家們花了整整一代人的時間在調查這顆紅色星球的秘密,而且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仍在不斷升級。在近20年時間里,美國、俄羅斯、日本以及歐洲的所有空間機構都在不懈地努力著,競爭著,希望自己成為第一個登上火星的國家。

近20多年來,各國科學家在對火星的探測研究方面還加快了節奏。

1976年,美國「海盜號」探測器在火星一面軟著陸成功,深入探測行星的時代從此開始了。

7月20日,「海盜1號」降落在地勢起伏、散綴有各種大小岩石的剋星里舍盆地的西坡。「海盜2號」著陸地點靠近北極極冠的邊緣,距離1號約4000英里。

計劃中的「海盜號」探測器,主要目的在於探索火星表面是否存在生命,因此在著陸器內裝有一系列探索生命的儀器。首先是兩台電視攝像機能以立體、彩色、黑色、紅外方式高、低解析度成像,用來觀察宏觀的生命形式或生物的運動現象。

著陸器內裝有質譜儀,直接從空氣中取樣,可以進行靈敏的分析。分析結果表明火星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組成,氧氣只佔0.3%~0.4%。著陸器內還有三個生物實驗室,能用三種不同的方式分析土壤。7月28日,著陸器采樣臂從火星表面採集了第一批土壤樣品,隨即送入生物學儀器,進行3個實驗,觀察火星土壤里有無微生物或者有機物質的原始生命形式。

結果是令人失望的,第一次樣品中沒有任何有機分子的跡象。當然,這種不存在,並不排斥火星有生命的可能性,但卻增加了分析的困難。這至少使得那些鼓噪目睹過「火星人」的機構有成為江湖術士的可能,陷入了頗為尷尬的處境。

為了擴大探測地域,美國宇航局最近制定了一個名為「紫鳥」的火星探測計劃。所謂「紫鳥計劃」,就是把4輛無人駕駛的宇宙車送上火星表面。這種宇宙車和「海盜」號登陸器所不同的只是安裝了履帶式車輪,外形像個活動的大型辦公室,內部裝有核動力電池,車速為每天3~4公里。在一個火星年(約相當兩個地球年)內,驅車數千里,它所能涉及的范圍要比「海盜」號增加幾萬倍。

執行這一計劃的科學家們滿懷信心地說:通過「紫鳥」計劃,火星將像月球那樣,赤裸裸地向地球人暴露自己的秘密。他們相信,在火星上,很可能找到地球型或與之相仿的低等生物,或者與地球上完全不同的「火星型」的低等生物。如果幸運的話,說不定還能找到高等生物的遺物或遺跡。

美國的「火星觀察者」是這一計劃的先鋒。這顆價值9.8億美元的宇宙飛船以每圈118分鍾的速度開始對這一星球進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詳細的、時間長達2~6年的測繪工作。

水對於了解火星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只要有水就意味著可能存在過生命形式。美國「火星觀察者」號小組的宇宙地質學家邁克爾·卡爾說:「我們發現了許多水蝕的現象。」在火星具有30億年歷史的南半球曾拍下一些分岔河的照片,它們與地球上乾涸的河床十分相似。卡爾說:「幾乎可以肯定當這些河道形成時,火星上的氣候要更為溫暖,大氣層也稠密得多。」一些科學家推測,在火星上甚至可能曾經有過海洋。

除了那些較小的分岔河道外,還有一些跡象表明,在火星的許多地區曾發生過洪水肆虐的情況。卡爾說,這些猛獸般的洪水似乎是在兩三個星期的時間里就沖出了寬達90英里的巨大河谷。

這些大洪水在火星的歷史上似乎時有發生,其原因不明。但卡爾推測,這些水可能一直由於巨大的壓力而被禁錮在冰凍的地殼下面,一旦出現裂紋或遭受巨大隕石的撞擊,這些水就會在高壓下噴涌而出。

如果火星上曾經有過流水,那麼它們現在在哪兒呢?一些科學家估計,水很可能被刮離了星球,但多數科學家卻和卡爾一樣認為它們還在星球上,被禁錮在地表的冰層下或粘土層中。「觀察者」號及其後繼飛行的一項任務就是找到水,以重現火星的歷史真面目。

盡管人們可能夢想過有朝一日去訪問火星甚至在火星上居住,但就地球的標准來看,那裡卻是一個人類的禁區。在夏季,赤道地區中午的溫度倒是可以達到令人滿意的華氏68度,可是由於火星二氧化碳大氣層非常稀薄,一到夜間,溫度就會急驟下降200多度。在火星的兩極,冬季的平均溫度為華氏零下220度左右。研究人員們希望,通過「火星觀察者」號及以後的飛行計劃,他們能夠對火星的惡劣氣候有進一步的了解,甚至或許還可掌握預測其天氣的方法。

登上火星比登上月球還難嗎?當然,而且不是難一點兒,是困難得多。月球離我們平均不過38萬公里,火星同我們的平均距離卻有228億公里之遙,離我們最近時也有5500萬到1億多公里。火星上的重力幾乎是月球上重力的3倍,從火星上起飛的航天器必須要比月球上起飛的航天器的功率大得多。飛往火星的載人飛船得有幾百、上千噸重,飛行一次將持續1.5~3年,為此必須給飛船機組人員儲備比考察月球多得多的食品、空氣、水等。為了把這樣一個龐然大物送往太空,需要利用太空梭先把在地面上預制好的零部件分成好多批送到空間站上,在那裡組裝成飛船後再啟動火箭把它送往火星或月球。

這還僅僅是諸多困難中的一小部分。至於要在火星建立基地,建造人工「生物圈」,開展火星旅行業務,改造火星的大氣、土壤和氣候,直到實現火星移民,使人類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另一個星球上,那恐怕就需要經過幾代人乃至幾個世紀的努力才能辦到。

據估計,光是為了完成布希總統提出來的進軍火星的三項任務,大約就需要耗資5000億美元,這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但是,如果世界繼續沿著和平、發展的軌道前進,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那麼,人類向火星進軍的步伐就一定要快得多,前景也一定會變得更加樂觀。

⑧ 老美登陸火星是假的嗎如果是真的,那美國分別派了幾個美國人登上過月球

首先,美國人登錄的是月球,共12人登錄月球。
我認為美國登陸月球是真的,對此《探索發現》有專門的節目,對反對觀點進行了一一反駁。我僅說一點便足以說明美國登陸過月球:
在美國人拍的關於月球車的畫面中,美國人駕駛著月球車在月表面行走,車輪子揚起了很多塵土,這些塵土都是呈拋物線落下,而要做到讓塵土呈拋物線落下,必須是在象月球便面的那種高真空狀態。如果美國登月是假的,則他製造出了一個高真空的環境,而這一點,即使是在現在也很難做到。

⑨ NASA稱美國計劃2040年將人類送上火星,此舉具有哪些意義

此舉可以更快地打造出人類的宜居環境。

將人類送上火星有哪些難點?

登陸火星並沒有那麼難。難的是地球和火星的距離至少有5500萬公里,世界上現有的所有火箭都無法承擔如此長距離的載人任務。美國和歐盟已經發射了多次火星著陸探測器,美國的獵奇號探測器獲得了大量的火星數據資料,使得人類對火星的認識越來越高,探測器著陸技術和載人著陸技術沒有太大區別。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