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哥白尼開放訪問中心賬號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哥白尼開放訪問中心賬號

發布時間: 2022-10-16 16:56:55

⑴ 著名科學家哥白尼資料簡介

哥白尼是波蘭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哥白尼為科學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道路,他是時代的英雄。下面是我為你搜集哥白尼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哥白尼資料簡介
哥白尼出生於1473年,卒於1543年。哥白尼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波蘭人,起初哥白尼的專業是學醫的,他 畢業 於一所波蘭著名的大學,可是在學校學醫的過程中他突然對天文等方面的內容產生了十足的好奇心,也很渴望學到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於是哥白尼踏上了人生的旅途,離開自己的故鄉,前往義大利,恰巧這個時期義大利正盛行著文藝復興運動,思想比較開放,為哥白尼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於是哥白尼便分別在義大利的兩所著名大學繼續學習 醫學 和 法律 方面的知識,還有神學方面的知識哥白尼也有涉及。在大學里,哥白尼認識了一位著名的天文學家,他對哥白尼產生很大的影響,哥白尼日心說理論的提出就離不開這位老師對他的幫助。

哥白尼在對日心說探索的過程中,雖然歷經重重困難,但他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即便會冒著生命危險他也毫不畏懼,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哥白尼在生活上不富裕,便去一個學校當老師,不久哥白尼便成為了法律方面的博士。可見哥白尼還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哥白尼用自己的知識還編寫了一本書,雖然出版的時候比較艱難,可最後還是 成功 出版了,可是發現的時候已經離哥白尼那個時期有300多年了。哥白尼不僅宣傳科學知識,還冒著生命危險打擊教會宣傳的謬論。
哥白尼伽利略之間的關系
哥白尼和伽利略都是同一個時期的科學家,他們都很擅長天文學方面的知識。哥白尼和伽利略所研究的領域都是真理內容,對那個時代教會所宣傳的思想相違背。他們的研究會推動世界的發展,會將人類帶領到更光明的社會中。

因為伽利略所處的時代,教會的勢力十分大,一般不能和教會發生大的沖突,否則不僅僅是送命了,自己研究的內容也會終結。所以伽利略表面上還有服從教會的安排,在伽利略知道了哥白尼發現了日心說的理論之後,伽利略內心 自然 是十分激動的,因為伽利略說了一句支持哥白尼日心說理論的話,便被教會認為他的內心有反教之意。幸運的是伽利略在和教會溝通了一番後,沒有受到教會的懲罰。可是伽利略還乞求教會不要打壓哥白尼的這個理論,可是教會沒有答應。於是伽利略通過其他方法繼續宣傳哥白尼日心說理論,最終逼急了教會,教會不允許他提任何一個和日心說有關的字。伽利略又一次去到義大利首都希望通過向新上任的教皇解釋,可以允許他傳播日心說理論。結果還是失敗了。

雖然哥白尼和伽利略沒有在一起工作,但他們彼此的信念卻是相同的,伽利略即便不敢公開反駁教會,在他出版的一本書中詳細記載了有關伽利略日心說的說法,書上的內容雖然沒有直接說支持哥白尼,但暗含的意思卻是對哥白尼研究成果的肯定。運用自己嫻熟的寫作才能,借著研究內容的幌子批評教會所宣傳的內容。
哥白尼是怎麼死的
談到哥白尼是怎麼死的這個問題,一般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哥白尼被火燒死的,其實不然,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哥白尼屬於自然死亡,哥白尼是因為生病去世的。

哥白尼雖然說是因為生病去世的,可是這個病的由來卻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他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疲勞過度,加上那時候受到教會的壓迫,精神上的高度緊張,導致 疾病 的襲來送掉了自己的生命。因為在哥白尼准備出版自己精心研究之後的書籍時,擔心會受到教會的殘害,於是暫時停止了出版,因為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誰也想保護好自己的生命。

可是思考了一段時間之後,哥白尼還是冒著危險出版了。在這個過程中,哥白尼的內心必定是十分復雜的,精神的高度緊張和身體的疲勞運轉讓哥白尼患上了疾病,起初哥白尼為了研究對自己的身體毫不在意。一門心思都在自己的著作上,終於長時間的辛苦換來了著作的出版,可是此時哥白尼因為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期,身體已經越來越差勁了,哥白尼在生病後期腦部不僅嚴重受損,眼睛也看不見東西了。所以哥白尼出版的書籍他自己也沒有親眼看到,這是一個遺憾。最終,哥白尼因為病魔纏身,沒過兩天就去世了。

所以通過對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哥白尼是怎麼死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因為身哥白尼體加上心裡的壓力導致他身體上出現問題,最後哥白尼因為病情過重病逝。

猜你喜歡:

1. 哥白尼日心說的故事

2. 哥白尼的簡介

3. 哥倫布的簡介英文介紹

4. 哥倫布簡介資料

5. 高雲翔個人資料簡介

⑵ 1480年哥白尼被送到哪所學校讀書、校長是誰

重視孩子教育的父親決定送哥白尼去正規的學校讀書,讓他們既接受必要的文化教育,又接受學校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1480年秋天,哥白尼和哥哥安傑伊被父親一起送到了聖楊學校讀書。

這所學校的校長原本是哥白尼的舅舅瓦茲羅德。他大學畢業以後,曾經留學義大利,並且在波羅尼亞大學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法學博士學位。

回國以後,瓦茲羅德在托倫辦起了學校,親自擔任校長。沒過多久,他又轉到教會去工作。瓦茲羅德才華出眾,學識淵博,很快就當上了神甫。後來,他又被羅馬教皇親自任命為瓦爾米亞地區的大主教。

舅舅是一位人文主義者,思想開放,提倡新學。他雖然日理萬機,但是對於兩個小外甥的學習還是很關心,囑咐後來的校長格塞倫要悉心照顧他們。

而這所學校現在的校長原來就是哥白尼的鄰居格塞倫,從此哥白尼只要一有時間就往格塞倫的家裡跑。

⑶ 哥白尼受到的迫害(簡短)

哥白尼對這個問題是這樣說:「所有被我們觀測的物體的位置變動,不是由於被觀測的物體的運動所引起,就是由於觀測者的運動,或由於物體和人的不一致的變動所引起的。」既然地球是我們在它的移動中進行觀測的基地,那麼我們觀測到的天空中的運動,例如太陽的運動,就可能是一種表面的運動,是一種由於地球本身的運動所引起的幻覺,而其他天體的運動,就可能是那個天體以及地球的不一致的運動所引起的結果。因此,如果承認『地球從西向東地自轉』,那麼顯然會覺得好像是太陽、月亮、和星辰在升起和降落。」

「事情正是像維吉里烏斯所闡明的,」哥白尼寫道,「他讓伊尼斯說:

『我們駛出港埠,而陸地和城市卻在後退』。因為船隻駛過風平浪靜的海面時,所有外界的東西,在船上的人看來,正好象它們在按照船隻的運動移動著,只是方向相反——他們覺得,他們自己和身邊的東西都留在原處。這同一情況毫無疑問可能出現在地球運動的現象中,並引起整個宇宙都在旋轉的印象。」

哥白尼還論證說:「地球雖是一個巨大的球體,但比起宇宙來卻微不足道。」他注意到地平線把天球剖分為均勻的兩半,曾利用這一現象來證實宇宙是無限的這個論斷。「根據這一論斷,可見宇宙跟地球相比是無法測度的,它是一個無邊無際的龐然大物。」哥白尼還認為太陽是行星中相對不動的中心。

哥白尼的功績在於:他用科學的太陽中心說,推翻了在天文學上統治了1000多年的地球中心說。這是天文學上一次重大的革命,引起了人類宇宙觀的革新。

艱難的出版

哥白尼在1506~1515年間已經寫成「太陽中心學說」的提綱——《試論天體運行的假設》,可是《運行》一書卻直到1543年他臨終時才出版。他在

《運行》一書的「序言」里提到這種情況時說:「在漫長的歲月里,我曾經遲疑不決。」

哥白尼對於這本著作的出版,為什麼要「遲疑不決」呢?原因就在於教會對科學和進步思想的瘋狂迫害。

早在哥白尼旅居義大利的時候,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就重新頌布「聖諭」,禁止印行未經教會審查的書籍,可疑的書籍一律焚毀。

1506年哥白尼從義大利歸國時,就親眼看到宗教裁判官對胡斯分子的血腥鎮壓,許多密謀聚會的人都被抓起來活活燒死。在哥白尼的一生里,波蘭國境內至少進行過300次以上的宗教裁判活動。哥白尼也經常受到威脅和迫害,在他擔任弗隆堡大教堂修士的瓦爾米亞教區,他舅父務卡施大主教死後,幾個繼任的大主教都三令五申地「查禁邪教」並對修士們嚴加監視。他們認為哥白尼是個「叛教者」,直到他臨終時,身邊還有上司所布置的密探和姦細。

主使迫害哥白尼的,是波茲南宗教裁判官堆霍茲烏施,他是一個焚書的狂徒,後來升任波蘭大主教。他連哥白尼的親戚朋友都看成眼中釘,恣意迫害,其中包括修士亞歷山大·斯古爾捷特和女管家安娜。

斯古爾捷特雖是個修士,卻信奉無神論,自己不做聖功,別人做聖功他還嘲笑。他對哥白尼十分欽佩,兩人很快就成為知己。這就引起霍茲烏施和新任主教揚·丹提謝克的猜忌。丹提謝克是個很陰險的傢伙,他看出如果《運行》出版,他所維護的神學殿堂就會土崩瓦解。於是,丹提謝克開始向哥白尼步步進逼。他首先要哥白尼和斯古爾捷特斷絕往來遭到哥白尼的嚴詞拒絕。斯古爾捷特後來遭到羅馬教廷拘捕。

不久,丹提謝克又根據弗隆堡教長的告密,強迫哥白尼和安娜脫離關系。哥白尼和安娜同居已近十年,感情很深。哥白尼向丹提謝克這個無理的要求提出抗議,但丹提謝克胡說安娜已使哥白尼「失魂落魄」,為了他的「靈魂得救」,他勒令安娜立即遷出弗隆堡。哥白尼在悲憤之下,幾次要扯下身上的僧袍,揚言要還俗。為了使哥白尼的寫作工作能繼續下去,安娜忍痛離開了箭樓。不久,她又被驅逐出境。

這一期間,羅馬教廷對哥白尼的學說也很感驚慌。1533年,教皇克雷蒙七世曾叫人闡述「太陽中心學說」的基本原理。哥白尼學說的革命內容使教皇大為震驚,他決定想辦法把哥白尼的手稿控制起來。1536年,一個紅衣主教寫信向哥白尼索取手稿,哥白尼拒絕了。教廷急於要他的手稿,這促使他拿定主意,一定要搶在教廷插手以前將著作付印。

哥白尼遭受的迫害是殘酷無情的。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 (1564~1642年)曾經說過:「我一想起我們的教師哥白尼的命運,就感到心驚膽顫。」但是,教會的迫害並不能阻止《運行》的出版,哥白尼的斗爭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1539年春天,一個青年學者帶著許多珍貴的書籍,千里迢迢地來到弗隆堡,拜哥白尼為師。他就是德國威滕堡大學的數學教授列提克,後來成為哥白尼唯一的門生。在列提克的鼓勵和支持下,哥白尼很快就振奮起來了。他們一起修訂《運行》的原槁,積極准備出版。這時,丹提謝克聽說哥白尼收留了一個「邪教徒」,就命令搜查修士們的住宅,看看「是否藏有充滿路德教派毒素的書籍」。

積極支持哥白尼出版 《運行》的,還有他的朋友鐵德曼·吉哲,鐵德曼當初是弗隆堡的修士,早就了解哥白尼並一直支持他的科學研究工作。後來,鐵德曼升為柳瓦巴教區的主教。他看到哥白尼的困境,就邀請哥白尼和列提克到柳瓦巴教廷作客,以便他們集中精力完成定稿工作。丹提謝克立即對鐵德曼進行恫嚇,宗教裁判官霍茲烏施還說在鐵德曼的著作里發現了什麼「荷蘭邪教」,企圖加罪於他。

這時,哥白尼的學說在社會上也引起了不少的非難。新教徒 (路德派)比舊教徒更為敵視哥白尼的學說。馬丁·路德曾挖苦說:「這個傻瓜想要推翻整個天文學!」《宗教宣言》的執筆人菲利普·梅蘭赫東也指責哥白尼「不顧眼前的事實而想入非非。」

在埃爾布郎格城裡還上演了一幕鬧劇。它諷刺一個裝腔作勢的天文學家把自己的著作鎖在櫃子里,滿嘴胡言亂語,最後被魔鬼套上大車送進了地獄。這個劇本當然是影射哥白尼的。原來,哥白尼那篇闡明當時連續出現彗星完全是大自然的現象、和人們的生活毫不相乾的論文的發表,得罪了教會,教會就採取這種卑鄙的伎倆對哥白尼進行公開的侮辱。

盡管環境很險惡,哥白尼並沒有妥協。1541年,他最後下決心將他的著作付印。

哥白尼將他幾十年來心血的結晶——《運行》的手稿,交給他的朋友鐵德曼,鐵德曼又轉交列提克。列提克因被來比錫大學請去教書,便將這本書的出版工作交給他的朋友、紐倫堡的一個出版商奧塞安德爾。奧塞安德爾曾學過天文學,他在新教領袖梅蘭赫東的授意下,竄改了原稿,千方百計地閹割哥白尼學說的唯物主義內容,力求使科學遷就神學。

1543年5月24日,當這部巨著印好並送到弗隆堡時,久病的哥白尼已危在旦夕。御醫梭爾法把書放到被子上,並把哥白尼的手放到書上,哥白尼用他的無力的手痙攣地抓住書本。哥白尼已到彌留的時刻,一小時以後他就與世長辭了。

《運行》帶著遍體鱗傷,在人世間流傳了300多年。

直到19世紀中葉,《運行》的原稿才在布拉格一家私人圖書館里被發現。1873年,出版了增補哥白尼原序的《天體運行》,但有關原子說的章節仍未補入。1953年,《天體運行》出第四版時,才全部補足原有的章節。這時哥白尼已經逝世了410年。

最終的勝利

在《運行》將要出版的時候,羅馬教廷正在考慮對策。1541年,紅衣主教施福治向教皇休羅獻策:「我建議不要理睬這種瀆神的言論,因為既然惡魔已點了火,你再去給它煽風,火就會燒得更大。最好是不聞不問。」羅馬教廷很賞識這個建議。同時,由於哥白尼的著作是用拉丁文寫的,而且只有懂數學的人才能看懂,在市民階層中影響不大,因此,羅馬教廷在70多年間沒有對哥白尼的著作明令取締。

早在1605年,就曾有人指出了奧塞安德爾宣揚不可知論的偽撰序言的卑劣手段,這個人就是偉大的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開普勒本來在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刺赫手下研究天文學。布刺赫當初很崇拜哥白尼,他曾經打發人訪問弗隆堡,並取回一幅哥白尼的自畫像和他生前用過的一架「捕星器」。布刺赫看到這個儀器時大為驚詫,哥白尼竟是用這么簡陋的儀器來考察「天體的奧妙」。他畢恭畢敬地把哥白尼的遺像供在上位,還在遺像下題詞:

「力大無比的巨人能夠搬過一座山來加到另一座山上,可是雷的劈擊卻能把巨人制服——比起所有這些巨人,哥白尼一個人不知要堅強多少,偉大多少,幸福多少。他把整個地球連同所有的山嶽舉起來迎向群星,雷的劈擊卻不能把他制服。」但是這個丹麥人到頭來並沒有接受哥白尼的學說,只是崇拜而已。跟這個丹麥人相反,他的年輕的助手開普勒,卻衷心信奉哥白尼的學說。他利用自己發明的望遠鏡,把有關宇宙結構的科學向前推進了一步。他著重說明行星以橢圓形的軌跡運轉,而太陽就處於這個橢圓形的兩個焦點之一的地位。這樣一來,他就把哥白尼學說中所殘留的托勒密理論的痕跡一舉肅清了,從而發展了哥白尼的理論。

跟這個開普勒一樣,義大利偉大的哲學家布魯諾(1548~1600年),也是哥白尼學說的信奉者和宣揚者,他也曾發現奧塞安德爾的序言是一篇偽作。他憤慨地指出:「這是一個其蠢如驢、不學無術、狂妄自大的腳色,給哥白尼的著作附加一張廢紙。」布魯諾曾先後到過歐洲十幾座著名的城市,宣傳哥白尼的理論,藉以打擊神學的世界觀。他去講學的地方有信奉新教的國家,也有天主教的國家,即使被人驅逐,他也毫不在乎。但是,當布魯諾發表著作介紹哥白尼學說的時候,教廷就採用了嚴厲鎮壓的手段。這是因為,布魯諾寫的是明白曉暢、人人都懂的義大利文,文筆優美而犀利,諷刺了那些拚命維護「地球中心學說」的神學家,並揭示了哥白尼學說的全部唯物主義的意義。布魯諾推崇哥白尼為最偉大的天文學家。他在《哥白尼的光輝》一詩中寫道:

你的思想沒有被黑暗世紀的卑怯所玷染,

你的呼聲沒有被愚妄之徒的叫囂所淹沒,

偉大的哥白尼啊,你的豐碑似的著作

在青春初顯的年代震撼了我們的心靈。

他在《大齋節晚餐》一文中寫道:

「我們對哥白尼感激不盡,因為他把我們從居於統治地位的庸俗哲學中解放出來,……只有那種堅定不移地站在反宗教的潮流中的人,才能充分評價並頌揚他的精神。……他給自己找到堅實的立場,並毫不含糊地宣稱:承認地球對於宇宙的運動,終究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因為這比認定無數天體

(其中許多都比地球更為光輝而龐大)把地球當作中心的說法,要合情合理得多。」

⑷ 怎麼爬取哥白尼開放存取中心的數據

要看你想爬取哪部分數據,因為數據的種類也是分很多種的,我之前和前嗅有合作過,你可以去試試呢

⑸ 鹽城市老師組織的小哥白尼科普知識競賽怎麼進不去急需解決進去後是Service Unavailable,應該如何處理

Service Unavailable的出現一般是資源不足,如IIS、CPU或內存等,極少數情況下會因asp.net程序錯誤導致出現。
一般情況下為多個站共用一個程序池,這個程序池可以簡單理解為資源庫,即這些站點共用這塊資源;內存限制為500M物理內存(伺服器為8G內存)。
如果這個資源被其中一個站用完,則程序池就會停止,所有使用這個程序池的站就會出現「Service Unavailable」的提示,直到該程序池被重新啟動。
大多數情況下,500M內存完全足夠使用;如果出現垃圾程序或遇到攻擊,則可能出現CPU急速上升或內存大量使用,這是大部分「Service Unavailable」出現的原因。從目前我們監測的情況看,大部分是CPU佔用在90%-100%之間出現的。
要解決此問題,按照下列步驟操作:
1、驗證是否已為虛擬伺服器配置了應用程序池。默認的應用程序池是 MSSharePointPortalAppPool。
請按照下列步驟來確定虛擬伺服器正在使用的應用程序池。
a). 單擊「開始」,指向「管理工具」,然後單擊「Internet 信息服務 (IIS) 管理器」。
b). 展開「ServerName」,展開「Web 站點」,右鍵單擊虛擬伺服器,然後單擊「屬性」。
c). 單擊「主目錄」選項卡。 為虛擬伺服器配置的應用程序池列在「應用程序池」框中。
d). 單擊「確定」。
2、驗證應用程序池帳戶使用的密碼是否正確。IIS 不會自動輪詢 Active Directory 目錄服務中的密碼更改。如果應用程序池帳戶是一個域帳戶,其密碼已過期,則在為此帳戶重新指定一個新密碼後,您可能會收到本文「症狀」部分所描述的錯誤信息。
3、 驗證應用程序池帳戶是伺服器上的 IIS_WPG 組和 STS_WPG 組的成員。
4.、重新啟動 IIS 以回收應用程序池沒有正確載入ISAPI篩選器
ISAPI篩選器沒有載入成功的話會造成任意網站一訪問就出現Service unavailable,這個時候需要根據載入失敗的原因解決,或者刪除該ISAPI篩選器

⑹ 何為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第15章 康德的所謂哥白尼革命

--------------------------------------------------------------------------------

當在18世紀末從事寫作的時候,康德是會熟悉蒙塔克勒、巴伊和其他人闡述的這樣一個思想的:哥白尼引發了天文學中的一場革命。而且,到那個時候,人們已相當普遍地用「革命」這個術語去概指科學、審美以及整個思想領域的激進變革。那時,「革命」還很渺茫。因此,考慮到康德在哲學史中的突出地位,他關於革命、科學中的革命的看法,對於我們研究18世紀的這些概念是特別重要的。但是.由於人們普遍認為康德把他自己在哲學中的創新歸之為一場哥白尼革命,所以這些看法甚至是更引人興趣的。

康德哥白尼革命的神話

迪埃克斯特休斯在其權威著作《世界圖像的機械化》(1961,299)中斷言,「自康德以來,『哥白尼革命』這個概念一直是對某種見解或看法的根本改變的一個確定的表達,而且在科學史中,1543年被看作是中世紀與近代之間分界的實際日期」。大量論述康德思想和哲學史的著作都認為,康德把他本人在哲學方面的成就與一場哥白尼革命相比較。幾年前,開放大學(這是英國電視台在群眾教育方面所進行的一項大膽嘗試。它給予那些不能通過正常途徑到某所學院或大學學習的人相當於學士的學位)節目「第二水平線」開設了「革命的時代」這一課程。其中兩個主要的單元就被叫做「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一個單元的副標題是「思辨哲學」,另一個單元的副標題是「道德哲學」。在第一個單元中,作者(維西,1972,10)提到「思辨哲學中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但他從未明確把這個概念看成是康德本人的創造。在第二個單元(漢夫林1972,23-25)中,作者毫不含糊地說,「康德本人並未明確把他在道德哲學方面的努力與『哥白尼革命』相比較,正如他並沒有把自己在思辨哲學方面的成就與此相比一樣。但是,我認為我們仍然可以公正地說(人們也經常這樣說),這個比較既適用於前者,同樣也適用於後者。」
既不熟悉有關康德的文獻,也不通曉哲學史的讀者不可能知道對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的確信是如何近於普遍(尤其是英國和美國的著作家中間)。下面是我們隨便選擇的幾個例子: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序言中…談到在我們的思想方式中所計劃的「哥白尼革命」。(伯德1973,190-191)
康德把他自己的哲學革命與哥白尼發動的革命相比較。(佩頓1936,1:75)

現在我們可以理解當康德聲稱引發了一場像哥白尼在天文學中發動的革命那樣的哲學中的革命時他的含義了。(布羅德1978,12)

康德將這種設想先天知識的可能性的新的方法與哥白尼在天文學中引起的革命相比較。(林賽1934,50)
他堅持認為,他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並不損害經驗世界的經驗現實,就像日心說也不改變或否認經驗世界的現象一樣。(科普爾斯頓1960,6:242)

在〔他的《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他把自己與哥白尼相比,並且說他已在哲學中引起了一場哥白尼革命。(羅素1945,707)
康德說他自己已經引起了一場「哥白尼革命」。(羅素1948,9)
康德進行比較的全部意義在於,我們在兩個假說中發現了一場革命或對一個很久以前無人表示異議的基本假設的徹底修正。在一種情況下,假想的是觀察者的靜止性,另一種情況是觀察者的被動性。(韋爾頓1945,77)
尤其出人意料的是,康德本人標志著他自己認為是作為一場哥白尼革命而引起的革命。但是,除了他認為它是一場革命外,在其中沒有什麼哥白尼的東西……因為他的革命,就它是一場革命來說,嚴格地講正是反哥白尼的革命。(亞歷山大1909,49)
…康德本人自豪地稱呼他的一個思想為「哥白尼革命」。(波普爾1962,180)
康德相信,他對理性的批判引起了哲學中一場事實上的「哥白尼革命」。(艾肯1957,31)
眾所周知,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序言中特別提到了「哥白尼革命』,從而對問題作了簡潔的陳述。(盧卡奇1923,111)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1787)第二版序言中將稱他的哥白尼革命的東西……(謝瓦利埃1961,3:589)
我把康德的學說看作是哥白尼革命的一個偉大的、個人的哲學成就。關於這一點,康德本人曾幾次提到。(奧伊澤爾曼1972,121)
關於康德所謂的「哥白尼革命」的根本思想。(德勒茲1971,22-23)
康德對自己完成了一場真正的哲學革命而高興……——這場革命可以與哥白尼在宇宙論和數學秩序中的革命相比。(德沃,1955,434)
康德在思想史中的革命行動,他的「哥白尼革命」。(維爾萊明1955,358)
我們所作的這一系列引證使人們對哲學家的中間一個相當普遍的看法更確信無疑了:(a)曾經有過一場哥白尼革命,而且(b)康德認為他自己在哲學中的根本創新,是那場革命之後的另一場哥白尼革命,或者說像一場哥白尼革命。如果抽出半小時的時間隨便翻閱一下圖書館的書架,就可以發現至少幾十個這樣的說法;這些說法都出自著名學者之口,並且發表在由我們第一流的學術和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之中。此外,《網路詳編》(它是新版,也就是所謂第15版《不列顛網路全書》的一部分,被形容為「詳解」;1973,10:392)的權威說法是:

康德驕傲地宣稱他在哲學中完成了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正像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哥白尼由於把恆星的運動部分地歸之於觀察者的運動從而解釋了恆星的表面上的運動一樣,康德則通過揭示客體與心靈相符合——在認識中,不是心靈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靈——而證明了心靈的先天原則如何適用客體。

許多論述康德或哲學的著作都包含有關於「哥白尼革命」(弗拉肖斯1962,98ff;杜威,1929,287),「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波普爾1962,180)的章節。杜威在1929年主持吉福德講座期間,在談到「尋求確定性」時大膽地斷言:「康德聲稱從有知識的主體的觀點來看待世界以及我們關於這個世界的知識,從而在哲學中引起了一場哥白尼式的演變[原文如此,應為革命revolution]」。杜威最後相當不謙虛地把他本人對哲學的貢獻評價為與康德引起的革命同樣重要的另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卡爾·波普爾在1954年的一篇論文〔這篇論文後來又在他的《猜想與反駁》重新發表(1962,175ff.)〕中,有一部分專門談到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波普爾在此引證了康德的一句話:「我們的理智不是從自然獲得它的規律,而是把它的規律強加於自然」。對此,波普爾評論說:「這個公式概括了康德本人自豪地稱呼他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一個思想」(p.180)。一本專門論述《康德的遺產與哥白尼革命》的著作(維爾萊明,1954)也已出版。在1970年召開的第三次國際康德大會的已經出版的文獻匯編中,至少有三篇論文談到「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貝克,1972,121,147,239),而且有一篇論文的標題就是「休謨和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234ff.)。
在我們談了這么多之後,如果再說康德並沒有把他自己的貢獻與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相比較,無論對於讀者來說,還是對於我本人來說,看來肯定是令人驚訝的。而且我肯定讀者會充分理解為什麼在最後編寫這一章的時候,我不止一次地發現有必要回到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它最初出版時的德文本以及現在流行的三個英譯本L.J.M.D.米克爾約翰,1855;馬克斯·綴勒,1881;諾愛·肯普·史密斯,1929,以及許多重印本)以使我保持確信,在至少三種語言中的如此之多的著名權威可能使這樣一個如此明顯的錯誤繼續存在下去。在1929年吉福德講座的聽眾中,是否可能沒有一個人知道康德的原文,所以可能引起了杜威對他的錯誤的注意?在第三次國際康德大會上,就沒有一個康德學派的學者曾經用德文或英文閱讀康德的著作,並記得他實際上說的什麼嗎?在1974年以「科學與社會:過去、現在和未來」為題的哥白尼學術報告會上宣讀的一篇論文(斯特奈克,1975)對杜威和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作了比較(C.科恩,1975)。有一篇學術評論對這篇論文進行了討論(克羅普賽,1975)。這篇評論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卡爾·〕科恩教授…把杜威的哲學說成是一場真正的哥白尼革命的產物」(105),但是評論者沒有糾正對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的提法;而且,顯然也沒有任何一位讀者這樣做。
那些論述康德的哥白尼革命而且實際公康德的所謂類比提供了根據的作者讓讀者參看《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1787;初版於1781年)。我們一會兒將看到,這篇新的序言是非常有趣的,因為它對科學(數學和實驗物理學)中的革命以及知識發展中的革命進行了討論。關於哥白尼康德實際上是這樣說的(引自康德《純粹理性批判》1926年版,第20頁,即Bxvi頁):

於是吾人之進行正與哥白尼之按其基本假設而進行相同。以「一切天體圍繞觀察者旋轉」之假定,不能說明天體之運動,哥白尼乃更假定觀察者旋轉,星球靜止不動,以試驗其是否較易成功(《純粹理性批判》,藍公武譯,三聯書店,1957年版,第12-13頁)。

這里,人們不必是一位德國學者,甚至也無需對德國語言十分熟悉,就可以看到,在我們所引的這段話中,康德所說的是就哥白尼的「基本意圖」或「基本思想」而言,而不是「就一場革命而言」。在今天人們公認可靠和權威的譯本中,諾曼·肯普·史密斯將康德所說的「哥白尼的最初設想」改為「哥白尼的基本假設」。這也許可以提供對康德的意圖的一個合理的解釋,但是,它事實上完全背離了康德本人簡單的和明確的表述。因此,肯普·史密斯也給原來德文中的短語加了一個腳注。他的譯文是:

因此我們恰恰應當依據哥白尼的基本假設[mit den ersten Gedanken des Kopernikus」的思路而進行。由於依據「一切天體都圍繞觀察者旋轉」這個假定不能令人滿意地解釋天體的運動,因此他作了這樣一個嘗試:假若讓觀察者旋轉,而星球靜止不動,那麼是否更能取得成功。

但是,在肯普·史密斯的那本注釋(1923)中,讀者沒有得到任何暗示,康德寫的是「mit den ersten Gedanken des Kopernikus而不是「mit der ersten HyPothese des Kopernilkus」。
康德的這段話清楚地說明了他的意圖。在哥白尼之前的天文學中,人們假定,行星表面運動的所有復雜性都是現實的。但是,在哥白尼之後的天文學中,人們看到,這里所說的復雜性有一部分是由於觀察者在一個運動著的地球上的位置而產生的。比較早的形而上學也作了類似的假定:事物的所有外部表徵(現象)都具有超出認知心靈之外的一種現實性,正如行星運動的復雜性在哥白尼之前的天文學家看來也具有現實性一樣。然而,康德的新觀點設想:我們知識的對象不是「自在之物」(thingr in them-selves),而是我們的心靈與我們感覺的對象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康德對『物自體」(things as they are in themselves)與「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事物(things as they
appear to us)作了重要區分(肯普·史密斯,1968,38)。
康德的做法可能類似於哥白尼革命的傳統觀點,因為在天文學和數學中我們可以看出「長久以來未遭非議的一場革命,或對一個基本設想的徹底修正」(韋爾頓1945,77)。也就是說,「在一種情況下,人們假定的是觀察者的靜止性,在另一種情況下設想的是觀察者的被動性」。許多哲學家指出,康德的所謂革命不是真正哥白尼式的革命。正如貝特蘭·羅素(1948,9)所說,「康德說他完成了一個『哥白尼式的革命』,但是,如果他說完成了一個『托勒密式的反革命』,可能會更准確些,因為他把人重又放回到哥白尼從此推翻人的權威地位的中心」。
無論康德的實際意圖如何,他顯然而且肯定不是說他完成了(或將完成)形而上學中的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上面我們所引證的那一整段話(B xvi)不包含任何這樣的說法,而且它既沒有提到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也沒有提到在形而上學中的任何革命(無論是實際上的或是即將來臨的)。但是,雖然在《純粹理性批判》的任何版本中沒有一個地方提到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但是卻存在形而上學中發生一場革命的跡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康德沒有提及一個哥白尼式的革命,因為在第二版序言中,他充分展開了科學中革命的概念以及知識革命的概念。然而,在陳述康德的革命觀之前,有必要提一下康德提及哥白尼的其他兩個地方——它們都出現在《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的一個注釋中。在這個注釋中,康德(1929,25=B xxii)解釋了「天體運動的根本規律」——大概是開普勒的法則——如何「給予哥白尼最初僅假定為一種假說的東西以已證實的確實性,且在同時又產生出聯結宇宙的無形力量(牛頓的引力)的證明。」康德又說,假若「哥白尼不敢於在觀察者中而不在天體中探求所觀察到的運動」,那麼牛頓的萬有引力「將永遠木會被發現」。在這些句子之中我不能發現康德表達了這樣一個看法:即他相信曾經發生了一場哥白尼革命;它們甚至可能暗示了這樣一個意思:只是到開普勒和牛頓的時代方發生了一場革命。這些句子確實表明了康德本人所認為的「與[哥白尼的」這個假說相似的觀點的轉變」的作用。就[哥白尼的」這個假設而言,康德「在這個序言中只是作為一個假設提出來的,目的在於引起人們對進行這樣一個轉變(它總是假設的)的這些最初的嘗試的特點的注意」。但是——康德又斷言——這個假設將「在《批判》本身之中,從我們關於時空之表象的性質以及悟性的基本概念而證明其為必然的,而非假設的」。
在康德的論述中,哥白尼的名字只是在康德提到「最初的思想」時以及在我們剛剛討論過的段落中出現的。在康德的其他著作中,也曾提到哥白尼,但是都與革命的觀念無關。簡而言之,一場自稱的康德的「哥白尼革命」與歷世紀末所謂的天文學中的哥白尼革命一樣,似乎並沒有多大的現實性。盡管在著名的雜志上至少有三篇學術文章試圖告訴廣大的哲學家們康德並沒有把他的貢獻與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相比(克羅斯,1937;漢森,1959;恩格爾,1963),但是,著名的哲學家們在自己的書和文章中仍然給予「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以一個顯著的位置。

康德對於科學中革命的看法

《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對科學中的革命的討論是值得注意的。18世紀的許多學者認為,革命,以及在科學中產生某種全新東西或直到那個時候才存在的某種東西的突然的、引人注目的飛躍,推動科學向前發展。康德就是這樣一位學者。他所談到的第一場革命是找們知識的激動人心的變化。這場革命所包含的「革命」一詞的新的含義逐漸為人們普遍使用。就他使用「革命」這個術語而言,嚴格地說,康德是一個新思想家(現代人)而不是一個傳統擁護者;他所說的「革命」不是指某個循環的變革或某個盛衰,或回到從前的某個更理想的狀態,而是與過去進行完全而徹底決裂的一個根本的、前進的步驟。
在康德看來,第一個革命發生在數學之中並且在於把一種陸地測量的經驗知識轉變成一個演繹體系。「真實的方法」如同「在論證等邊三角形性質的第一人(不問其人為泰勒斯或其他某人)的心中顯現的」「新的光明」而被發現。關於這件事,康德說(1929,p.19=B xi-xii):

他所創建的真實的方法,並不在檢驗他在圖形中或在圖形之赤裸裸的概念中所見及的事物,以及由此以理解圖形之性質,而在發現所必然包含於「他自身先天地構成的概念」中的事物,由他所呈現此先天的事物於他自身的構成方法,以把它表現於圖形之中。假若他以先天的確實性而認識任何事物,那麼,除去必然由他自身依據他的概念所加入於圖形中的東西之外,絕不附加任何事物。

康德在這里把「科學的盪盪大道」與「盲索」作了對比。這個對比或差異並不總是容易理解和把握的。但是,從根本上康德似乎要說,在邏輯中,理性僅論究其自身,但在科學的幾何學中,理性則被用於它自身之外的某些事物——如幾何圖形——尤其是等邊三角形。思想中的革命(Revolution der Denkart)在於認識到,「無論是經驗的觀察,還是對概念的分析都無助於我們證明任何數學的真理」(佩頓,1937,366)。僅用眼睛觀察,或者依靠檢查以確定等邊三角形的性質是不夠的,考察關於這樣一種三角形的概念也是不夠的。相反,「我們必須運用……康德所說的概念的『建構』;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先天地展示與我們的概念相一致的直覺。」因此,「康德認為最早的數學家的發現似乎是」(同上):
必須依據他本人思索的並先天地展示出來的合乎概念的東西構造圖形;而且,為掌握一定的先天的知識,除去必然由他自身依據他的概念所加入於圖形中的東西外,絕不附加任何事物。
康德認為(1929,19=B xi),幾何學的這個根本的轉變「必定是由於某一個人的高明思想所引起的革命」。因而,這個人指出了「這門科學必須進入的途徑,遵由這個途徑,方可能得到所有一切時代及其無限擴展中的確實的進步。」
康德堅持認為,「這場思想革命「Revolution der Denkart」遠比發現繞行著名的好望角的航線要重要得多」。然後他又提到「這場革命的紀念」。所以,在一頁之上幾行文字之中對革命有三種不同的提法(兩次是作為「Revolution」,一次是作為「Veranderung」提出來的)(p.19=B xi)。
在緊接在後面的較短的段落(192,19-20=B xii),康德從數學轉向「自然科學——這里所說的自然科學,是建立於經驗的原則之上的」。自然科學花費了比數學長得多的時間才進入「科學之大道」的。康德說,「只是在一個半世紀之前」,培根才「部分地開始」這個轉變並「在一定程度上在那些已經走上」創建一種以經驗為基礎的科學——這可以說「是一場思想革命的意想不到的結果——的道路的人們中間激起了新的生氣和活力。
在下一段,康德毫不掩飾地「推溯實驗方法史的正確途徑」。在此,他僅僅提到伽利略、托里拆利、施塔爾這幾個人的實驗以為例證。他斷言,物理學經歷了一場「其觀點中的仁慈的革命「其思想的有利的革命y』。對於康德來說,「物理學中的『仁慈的革命』所依據的『幸運的思想』是,當理性必須在自然中探求而非虛構事實時,凡由理性自身的淵流而不能知而只能從自然學習的東西,理性必須在這個探求之中把它自身置於自然之中的東西作為其指導」。正是在這方面,「自然研究在數世紀的冥行盲索以後才進入科學的堅實的道路」(pp.20-21=B xiv)。

此神話的起源

在討論了數學以及實驗的或以經驗為基礎的物理學之後,康德轉向了形而上學,「一門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科學」(p.21=Bxiv)。他把這一學科與數學和自然科學作了比較。他指出,數學和自然科學是「由於一場突發的革命而變得今天這樣繁榮的」(pp.21-23=B xv-xvi)在這個討論的第三頁上出現了「mit den erstenGedankendes Kopernikus」這樣的用語。我們已經看到,這一說法可以逐字譯為「就哥白尼的最初思想而言」(with the first thoughts ofCopernicus)。在這里,康德的觀點顯然是,哥白尼已完成了從一個靜止的觀察者的看法向一個旋轉的觀察者的觀點的轉換。他表明,當人們使觀察者的運動脫離太陽、行星、恆星的已觀察到的或表面的運動時,那麼就會出現變化。因此,康德所理解的哥白尼的「最初思想」似乎是在邏輯在先而非歷史連續的意義上說的。而且,如果康德想說哥白尼開始或創始了——天文學中、科學中或思想領域——的一場革命,那麼他又為何不這樣說呢?因為,就在前面幾頁,他還在討論科學中的革命,而在這一頁一開始他又談到科學中的革命,顯然,這樣一場革命的概念在他的思想中占據顯著地位。不管康德是否認為有一場哥白尼革命,他在《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肯定沒有這樣說。這個事實在討論康德對哥白尼的評論被置於其中的科學革命和思想革命的時候,似乎是更為重要的。當然,在提到哥白尼的那一段的開始就提到革命也不可能導致注釋者們認為康德提到了一個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說,他認為他的書給予形而上學以科學方法的確定性。他堅持認為,哲學家應當嘗試模擬數學和自然科學的進行程序,至少「就它的作為同樣的理性知識類推於形而上學的模擬可能允許的范圍而言」是如此(1929,22=B xvi)。此後,康德又談到他留給「後人的遺產是一種成體系的形而上學」。他說,「這是一件不可輕視其價值的禮物」,因為「理性將因而能遵循科學的堅固的道路,而不是像以往那樣沒有審查和自我批判地冥行盲索」(p.30=B xxx)。
能說形而上學中的這樣一個變革就是一場革命嗎?康德對此作了肯定的回答。他說,他的論述的目的在於「改變當前盛行的形而上學的方法,並且遵循幾何學家和自然哲學家的做法,由此在形而上學中發動一場全面的革命〔eine ganzliche Revolution](Bxxii)。因此,康德加入了18世紀科學家——西默爾、拉瓦錫、馬拉——的行列。這些科學家都說自己的工作就是引發和製造革命。但是,康德既沒有說這場革命是哥白尼式的革命,也沒有舉哥白尼或天文學為證。因為,在任何已知的信件、出版的著作或手稿中,康德都不曾提到一場哥白尼革命。所以,他不可能說過,他對哲學的重大貢獻是(或將是)引發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那麼,我們所見到的文獻又怎麼可能是如此錯誤呢?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在一個段落開始的時候論述了形而上學中的革命,而在此之前的一段有一個比較長的腳注,其中談及哥白尼和牛頓。注釋者們的錯誤可能由於把關於形而上學中的革命的句子與前面的那個腳注合在一起了。但是,因為康德用的是「幾何學家和自然哲學家的例子」,而非天文學家的例子,所以在我們看來,任何可能的(盡管是未必有的)聯系都是與一場牛頓式的革命而非哥白尼式的革命的聯系。無論最初錯誤的根源如何,作者們顯然是彼此以訛傳訛,而沒有仔細審查其來源。盡管有三個關於康德從未描述過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告誡,而區也沒有多少人說康德在形而上學中引發過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但是,這個錯誤在哲學文獻中還是年復一年地存在了下來。
正當我完成對這一章的最後修改時,我又見到四本繼續存有這個長期錯誤的書。一本是羅傑·斯克魯頓寫的,作為「昔日名人」叢書之一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在書中強調「康德所說的他在哲學中『哥白尼式的革命』」(1982,28)。另外一本是已故的恩斯特·卡西爾的一部偉大的傑作(初版於1918年)。這部著作已譯成英文。書中一篇新的「英文版導言」(1981,vii)一開始就討論了「康德在哲學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我們在其中還讀到:「哥白尼革命是建立在一個全新的哲學觀和哲學方法的基礎之上的,康德把這種新的哲學觀和哲學方法描述為批判的和先驗的」(p.viii)。
在研究歌德、康德和黑格爾的一本一流的著作中,沃爾特·考夫曼寫道(1980,87—88):「康德聲稱完成了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但是,考夫曼認為,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完成了一個反哥白尼的革命。他顛倒和推翻了哥白尼對人的自尊的震耳欲聾的攻擊」,因為他「使人重新回到了世界中心的地位」。《科學史辭典》(1981)中有一個論述哥白尼革命的非常有洞察力的條目,它強調這個表達方式可以有兩種含義:其一是哥白尼「將一種日心體系引入天文學」,其二是「這樣一種體系以帶有開普勒所提出的橢圓形軌道的經過修正的形式在17世紀牢固地確立起來」。該條目最後評論到:「人們同康德一樣,用『哥白尼式的革命』這個概念普遍描述任何能夠促進思想進步的觀念的根本改造」。但是,在這同一本辭典後面有關康德的條目中,對所謂哥白尼式的革命沒有任何涉及。
把哲學或形而上學中一場自稱的哥白尼革命歸因於康德並非最近的發明。在1799至1825年期間,至少有四位研究康德哲學的作者——在出版物或講座中——公開說,康德本人期望或者已經著手進行哲學中的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一位在德國生活多年的法國人夏爾·德·維拉爾把大量解釋康德思想的出版物獻給了他的同胞。在1799年《北方的目擊者》中一篇關於《純粹理性批判》的文章里,維拉爾說道,康德對人類知識和推理的沉思「使他認為在形而上學中需要一個類似哥白尼在天文學中完成的革命」(p.7)。然後,維拉爾用與康德本人在《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描述「哥白尼的最初思想」時(B.xvi)所使用的相似的術語和措詞,解釋了康德革命的性質。在另一部著作《康德哲學》中(1801,PP.Viii-x),維拉爾暗示,笛卡爾、拉瓦錫以及哥白尼和康德已經引起了一場思想革命。
十六年後,維克托·庫辛重新提出了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的話題。庫辛是他那個時代閱讀最為廣泛的哲學普及者之一,而且他的書有許多版本並一再重印。1817年他在巴黎大學文學院主持講座期間,把康德與哥白尼革命聯系在一起。他的這些講演直到1841年才出版。編者為此所寫的「按語」說,這些講演是在法國大學中對康德體系的最早介紹(1841,iv-v)。在第二版(1846,1:105-113)中,人們清楚地知道,庫辛在1816年也講授過康德的思想,但是在那時,他的德語水平特別差,故他不得不依靠康德著作的拉丁文本和法文的二手著作。在1817年,當他能夠從德文原文閱讀康德著作時(1:255,n.2),庫辛解釋說,「康德在形而上學中引起了一場與哥白尼在天文學中引發的革命相同的革命」。在他1820年的講演(1842,1846,1857年版;1854年英文版)中,庫辛說,「康德意識到他

⑺ 哥白尼的簡介

哥白尼是波蘭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哥白尼為科學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道路,他是時代的英雄。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哥白尼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哥白尼的簡介
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出生,現代天文學創始人。哥白尼作為一名醫生,由於醫術高明而被人們譽名為“神醫”。他的成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費勞恩譯格大教堂任職當一名教士。哥白尼並不是一位職業天文學家,他的成名巨著是在業余時間完成的。在義大利期間,哥白尼就熟悉了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離是地球半徑的60.30倍,和當時的60.27倍相比,誤差只有萬分之五。1533年,60歲的哥白尼在羅馬做了一系列的講演,提出了他的學說的要點,並未遭到教皇的反對。但是他卻害怕教會會反對,甚至在他的書完稿後,還是遲遲不敢發表。直到在他臨近古稀之年才終於 決定 將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垂危的哥白尼在病榻上才收到出版商從紐倫堡寄來的《天體運行論》樣書,之後,他便與世長辭了。
哥白尼的生平簡介
哥白尼出生在波蘭一個普通的家庭,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於是哥白尼就跟隨著舅舅生活,因為舅舅就長期研究各種與真理相關的內容,哥白尼受到舅舅的影響加上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使哥白尼更渴望受到更多的 教育 ,於是哥白尼為了求學,來到了義大利,在義大利的這段時間哥白尼的人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因為受到一位天文學老師的影響,使哥白尼突然之間對天文學熱愛至極。哥白尼在義大利不僅學到了天文學的理論知識,還有機會通過儀器來觀賞月夜的一些變化,通過長時間對數據的分析,哥白尼在中年時期就發現了日心說理論,這一理論為世界帶來了變革,因為這個理論可以推翻教會對大眾的壓制。我們要知道哥白尼原本的專業並不是天文學,這個理論的發現完全是用業余時間完成的。

哥白尼雖然信奉天主教,但他的這個理論卻有悖於天主教的一些理論。但從哥白尼的著作中可以發現這兩者雖然互相影響,但他內心對天主教的慈愛般的心懷沒有改變。哥白尼在探索日心說的過程中,受到過許多坎坷,但他沒有放棄,他通過知識和觀察將天體的一些運轉規律都發現了。在義大利的這幾年時間中,讓哥白尼有了很大的收獲。
哥白尼日心說的 故事
哥白尼在上大學期間便對天文學產生了十足的 愛好 ,於是便開始了他研究天文學的路程。因為哥白尼始終相信地心說以及那些教會的說法都是錯誤的,於是哥白尼下定決心要發現新的奧秘來解放人的思想。

哥白尼日心說的故事是這樣的,因為哥白尼舅舅就是一位相信真理的人,擅長多個領域的內容,於是哥白尼從小受到了舅舅影響,在哥白尼長大一點後,便去了義大利求學,當時的義大利算得上很開放的國度了,因此給哥白尼提供了一個十分好的學習環境,哥白尼一有閑暇時間就研究天文學的知識,哥白尼也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聯系,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還在夜晚觀察月夜,逐漸哥白尼對天文學的 興趣 越來越濃厚,對天文學的內容也了解的越來越深。哥白尼在一個教堂里選了一個好位置然後安裝了一個可以觀察月夜的儀器,哥白尼的晚上經常在這里度過。這便是哥白尼日心說的故事中的一個細節內容,他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真的是不辭辛勞。在日後的時間里他通過不斷的更新自己的觀測數據,最後確立了日心說理論。

可是受到當時教會的打壓,哥白尼即便發現了這個理論他也不敢及時發表,因為教會的強大勢力,即便他發表了,不僅會被推翻,自己也會丟掉性命。於是哥白尼日心說的理論在哥白尼心中藏了足夠三十年才發表。

⑻ 什麼是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哥白尼的革命( Copernicus revolution),德國康德哲學用語,喻指其批判方法在哲學上產生的影響。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第2版序言中把他的批判方法看成是向自然提出問題,要求自然答復。這不同於以前的理性受教於自然就是理性反映自然的方法,這種批判方法從主觀到客觀而不是從客觀到主觀,就像哥白尼體系把托勒密體系中的太陽圍繞地球轉改成地球繞日旋轉。此即他所設想的批判哲學的哥白尼革命。

哥白尼的革命用以說明批判哲學是一種新的認識方法,其目的在於使形而上學革命化。

(8)哥白尼開放訪問中心賬號擴展閱讀

在認識論問題上,康德主張「調和」經驗論與唯理論。他一方面同意經驗論的原則--一切知識都必須來源於經驗,另一方面亦贊同唯理論對經驗論的批評--對科學知識來說僅有經驗是不夠的,它們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

但是這樣一來,我們便陷入了兩難的困境:如果知識必須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之上,知識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識有普遍必然性,它就必須是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

⑼ 哥白尼的生平簡介

哥白尼是 歷史 上著名的科學家,天文學家,窮盡一生為巨著,為科學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哥白尼的生平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哥白尼的生平簡介
哥白尼出生在波蘭一個普通的家庭,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於是哥白尼就跟隨著舅舅生活,因為舅舅就長期研究各種與真理相關的內容,哥白尼受到舅舅的影響加上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使哥白尼更渴望受到更多的 教育 ,於是哥白尼為了求學,來到了義大利,在義大利的這段時間哥白尼的人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因為受到一位天文學老師的影響,使哥白尼突然之間對天文學熱愛至極。哥白尼在義大利不僅學到了天文學的理論知識,還有機會通過儀器來觀賞月夜的一些變化,通過長時間對數據的分析,哥白尼在中年時期就發現了日心說理論,這一理論為世界帶來了變革,因為這個理論可以推翻教會對大眾的壓制。我們要知道哥白尼原本的專業並不是天文學,這個理論的發現完全是用業余時間完成的。

哥白尼雖然信奉天主教,但他的這個理論卻有悖於天主教的一些理論。但從哥白尼的著作中可以發現這兩者雖然互相影響,但他內心對天主教的慈愛般的心懷沒有改變。哥白尼在探索日心說的過程中,受到過許多坎坷,但他沒有放棄,他通過知識和觀察將天體的一些運轉規律都發現了。在義大利的這幾年時間中,讓哥白尼有了很大的收獲。

哥白尼在對日心說探索的過程中,雖然歷經重重困難,但他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即便會冒著生命危險他也毫不畏懼,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哥白尼在生活上不富裕,便去一個學校當老師,不久哥白尼便成為了 法律 方面的博士。可見哥白尼還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哥白尼用自己的知識還編寫了一本書,雖然出版的時候比較艱難,可最後還是 成功 出版了,可是發現的時候已經離哥白尼那個時期有300多年了。哥白尼不僅宣傳科學知識,還冒著生命危險打擊教會宣傳的謬論。
哥白尼日心說的 故事 介紹
哥白尼在上大學期間便對天文學產生了十足的 愛好 ,於是便開始了他研究天文學的路程。因為哥白尼始終相信地心說以及那些教會的說法都是錯誤的,於是哥白尼下定決心要發現新的奧秘來解放人的思想。

因為哥白尼舅舅就是一位相信真理的人,擅長多個領域的內容,於是哥白尼從小受到了舅舅影響,在哥白尼長大一點後,便去了義大利求學,當時的義大利算得上很開放的國度了,因此給哥白尼提供了一個十分好的學習環境,哥白尼一有閑暇時間就研究天文學的知識,哥白尼也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聯系,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還在夜晚觀察月夜,逐漸哥白尼對天文學的 興趣 越來越濃厚,對天文學的內容也了解的越來越深。哥白尼在一個教堂里選了一個好位置然後安裝了一個可以觀察月夜的儀器,哥白尼的晚上經常在這里度過。這便是哥白尼日心說的故事中的一個細節內容,他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真的是不辭辛勞。在日後的時間里他通過不斷的更新自己的觀測數據,最後確立了日心說理論。

可是受到當時教會的打壓,哥白尼即便發現了這個理論他也不敢及時發表,因為教會的強大勢力,即便他發表了,不僅會被推翻,自己也會丟掉性命。於是哥白尼日心說的理論在哥白尼心中藏了足夠三十年才發表。
哥白尼是怎麼死的
談到哥白尼是怎麼死的這個問題,一般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哥白尼被火燒死的,其實不然,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哥白尼屬於 自然 死亡,哥白尼是因為生病去世的。

哥白尼雖然說是因為生病去世的,可是這個病的由來卻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他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疲勞過度,加上那時候受到教會的壓迫,精神上的高度緊張,導致 疾病 的襲來送掉了自己的生命。因為在哥白尼准備出版自己精心研究之後的書籍時,擔心會受到教會的殘害,於是暫時停止了出版,因為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誰也想保護好自己的生命。

可是思考了一段時間之後,哥白尼還是冒著危險出版了。在這個過程中,哥白尼的內心必定是十分復雜的,精神的高度緊張和身體的疲勞運轉讓哥白尼患上了疾病,起初哥白尼為了研究對自己的身體毫不在意。一門心思都在自己的著作上,終於長時間的辛苦換來了著作的出版,可是此時哥白尼因為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期,身體已經越來越差勁了,哥白尼在生病後期腦部不僅嚴重受損,眼睛也看不見東西了。所以哥白尼出版的書籍他自己也沒有親眼看到,這是一個遺憾。最終,哥白尼因為病魔纏身,沒過兩天就去世了。

因為身哥白尼體加上心裡的壓力導致他身體上出現問題,最後哥白尼因為病情過重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