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數據環境下面對數據泄露該怎麼辦
一、信息加密與隱私保護
在很多信息管理軟體中會應用哈希(Hash)和加密(Encrypt)進行數據保護,哈希是將目標對象轉換成具有相同長度的、不可逆的雜湊字元串(或叫作信息摘要),而加密是將目標文本轉換成具有相同長度的,可逆的密文。在被保護數據僅僅用作比較驗證,以後不需要還原為明文形式時使用哈希,如果被保護數據在以後需要被還原為明文時,則使用加密。
這兩種方法均可以保證在資料庫被非法訪問的情況下,隱私或敏感數據不被非法訪問者直接獲取,比如資料庫管理員的口令在經過哈希或加密後,使入侵者無法獲得口令明文,也無法擁有對資料庫數據的查看許可權。
二、標識隱私匿名保護
標識匿名隱私保護,主要都是採取在保證數據有效性的前提下損失一些數據屬性,來保證數據的安全性,通常採用概化和有損連接的方式,同傳統泛化/隱匿方法相比,其在信息損失量和時間效率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在數據發布中刪除部分身份標識信息,然後對准標識數據進行處理,當然任何基於隱私保護的數據發布方法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失,對於發布後的重構數據不可能,也不應該恢復到原始數據,所以未來在兼顧可用性與安全性的前提下,需要一種新的演算法來找到可用與安全的折中點。
三、數據的分級保護制度
不同的信息在隱私保護中具有不同的權重,如果對所有信息都採用高級別的保護,會影響實際運作的效率,同時也是對資源的浪費,但如果只對核心信息進行保護也會通過關聯產生隱私泄露的隱患,所以需要建立一套數據的分級制度,針對不同級別的信息採用不同的保護措施,但是在不同行業中,由於涉及不同系統和運作方式,制定一套完善的分級制度還涉及以下的訪問許可權控制問題。
四、基於訪問控制的隱私保護
系統中往往參與的人員節點越多,導致潛在泄露的點也越多,訪問控制技術可以對不同人員設置不同許可權來限制其訪問的內容,這其實也包括上面提到的數據分級問題,目前大部分的訪問控制技術均是基於角色的訪問控制,能很好地控制角色能夠訪問的內容及相應操作,但是規則的設置與許可權的分級實現起來比較復雜,無法通過統一的規則設置來進行統一的授權,許多情況下需要對特定行業角色的特殊情況進行單獨設置,不便於整體管理和調整。需要進一步對規則在各行業的標准體系進行深入研究。
⑵ 大數據面臨哪些安全與隱私問題
(一)大數據遭受異常流量攻擊
大數據所存儲的數據非常巨大,往往採用分布式的方式進行存儲,而正是由於這種存儲方式,存儲的路徑視圖相對清晰,而數據量過大,導致數據保護,相對簡單,黑客較為輕易利用相關漏洞,實施不法操作,造成安全問題。由於大數據環境下終端用戶非常多,且受眾類型較多,對客戶身份的認證環節需要耗費大量處理能力。由於APT攻擊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且攻擊時間長,一旦攻擊成功,大數據分析平台輸出的最終數據均會被獲取,容易造成的較大的信息安全隱患。
(二)大數據信息泄露風險
大數據平台的信息泄露風險在對大數據進行數據採集和信息挖掘的時候,要注重用戶隱私數據的安全問題,在不泄露用戶隱私數據的前提下進行數據挖掘。需要考慮的是在分布計算的信息傳輸和數據交換時保證各個存儲點內的用戶隱私數據不被非法泄露和使用是當前大數據背景下信息安全的主要問題。同時,當前的大數據數據量並不是固定的,而是在應用過程中動態增加的,但是,傳統的數據隱私保護技術大多是針對靜態數據的,所以,如何有效地應對大數據動態數據屬性和表現形式的數據隱私保護也是要注重的安全問題。最後,大數據的數據遠比傳統數據復雜,現有的敏感數據的隱私保護是否能夠滿足大數據復雜的數據信息也是應該考慮的安全問題。
(三)大數據傳輸過程中的安全隱患
數據生命周期安全問題。伴隨著大數據傳輸技術和應用的快速發展,在大數據傳輸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各個環節,越來越多的安全隱患逐漸暴露出來。比如,大數據傳輸環節,除了存在泄漏、篡改等風險外,還可能被數據流攻擊者利用,數據在傳播中可能出現逐步失真等。又如,大數據傳輸處理環節,除數據非授權使用和被破壞的風險外,由於大數據傳輸的異構、多源、關聯等特點,即使多個數據集各自脫敏處理,數據集仍然存在因關聯分析而造成個人信息泄漏的風險。
基礎設施安全問題。作為大數據傳輸匯集的主要載體和基礎設施,雲計算為大數據傳輸提供了存儲場所、訪問通道、虛擬化的數據處理空間。因此,雲平台中存儲數據的安全問題也成為阻礙大數據傳輸發展的主要因素。
個人隱私安全問題。在現有隱私保護法規不健全、隱私保護技術不完善的條件下,互聯網上的個人隱私泄露失去管控,微信、微博、QQ等社交軟體掌握著用戶的社會關系,監控系統記錄著人們的聊天、上網、出行記錄,網上支付、購物網站記錄著人們的消費行為。但在大數據傳輸時代,人們面臨的威脅不僅限於個人隱私泄露,還在於基於大數據傳輸對人的狀態和行為的預測。近年來,國內多省社保系統個人信息泄露、12306賬號信息泄露等大數據傳輸安全事件表明,大數據傳輸未被妥善處理會對用戶隱私造成極大的侵害。因此,在大數據傳輸環境下,如何管理好數據,在保證數據使用效益的同時保護個人隱私,是大數據傳輸時代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
(四)大數據的存儲管理風險
大數據的數據類型和數據結構是傳統數據不能比擬的,在大數據的存儲平台上,數據量是非線性甚至是指數級的速度增長的,各種類型和各種結構的數據進行數據存儲,勢必會引發多種應用進程的並發且頻繁無序的運行,極易造成數據存儲錯位和數據管理混亂,為大數據存儲和後期的處理帶來安全隱患。當前的數據存儲管理系統,能否滿足大數據背景下的海量數據的數據存儲需求,還有待考驗。不過,如果數據管理系統沒有相應的安全機制升級,出現問題後則為時已晚。
⑶ 在網上,如何避免被大數據追蹤
在網上避免被大數據追蹤有如下辦法:
1、清除Cookie,瀏覽器開啟「無痕瀏覽」,拒絕網頁的Cookie條款。
隨著歐洲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於2018年5月的生效,訪問英文網站時,你經常會看到一些彈窗,提出標記訪客跟蹤活動和法律免責聲明。你可以選擇拒絕而照常訪問網站和免於被跟蹤。
2、定期檢查APP的來源和使用許可權,拒絕APP讀取通訊錄。
APP向用戶索要超出功能的許可權不是個別現象。如果你的計算器也要知道你的地理位置,那麼就要當心了。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應該拒絕讓各種App讀取通訊錄,包括微信和銀行app。
3、檢查和配置應用中的隱私條款。
常用軟體如微信、淘寶等隱私條款中,都藏有用戶可以選擇的廣告推送選項。你會驚喜地發現自己平時被硬塞進來的廣告其實可以選的。
簡介:
大數據(big data),或稱巨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主流軟體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
在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庫克耶編寫的《大數據時代》中大數據指不用隨機分析法(抽樣調查)這樣捷徑,而採用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大數據的5V特點(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低價值密度)、Veracity(真實性)。
⑷ 大數據時代,你的個人數據被泄露了嗎
個人信息主要包括以下類別:
1. 基本信息。為了完成大部分網路行為,消費者會根據服務商要求提交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Email地址及家庭住址等在內的個人基本信息,有時甚至會包括婚姻、信仰、職業、工作單位、收入、病歷、生育等相對隱私的個人基本信息。
2. 設備信息。主要是指消費者所使用的各種計算機終端設備(包括移動和固定終端)的基本信息,如位置信息、Wifi列表信息、Mac地址、CPU信息、內存信息、SD卡信息、操作系統版本等。
3. 賬戶信息。主要包括網銀帳號、第三方支付帳號,社交帳號和重要郵箱帳號等。
4. 隱私信息。主要包括通訊錄信息、通話記錄、簡訊記錄、IM應用軟體聊天記錄、個人視頻、照片等。
5. 社會關系信息。這主要包括好友關系、家庭成員信息、工作單位信息等。
6. 網路行為信息。主要是指上網行為記錄,消費者在網路上的各種活動行為,如上網時間、上網地點、輸入記錄、聊天交友、網站訪問行為、網路游戲行為等個人信息。
安全現狀
編輯
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普及和人們對互聯網的依賴,互聯網的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惡意程序、各類釣魚和欺詐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同時黑客攻擊和大規模的個人信息泄露事件頻發,與各種網路攻擊大幅增長相伴的,是大量網民個人信息的泄露與財產損失的不斷增加。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采訪獲悉,目前信息安全「黑洞門"已經到觸目驚心的地步,網站攻擊與漏洞利用正在向批量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用戶隱私和權益遭到侵害,特別是一些重要數據甚至流向他國,不僅是個人和企業,信息安全威脅已經上升至國家安全層面。[1]
從某漏洞響應平台上收錄的數據顯示,目前該平台已知漏洞就可導致23.6億條隱私信息泄露,包括個人隱私信息、賬號密碼、銀行卡信息、商業機密信息等。導致大量數據泄露的最主要來源是:互聯網網站、游戲以及錄入了大量身份信息的政府系統。根據公開信息,2011年至今,已有11.27億用戶隱私信息被泄露。
「這個數據意味著,我們幾乎每一個上網的人,自己的信息都可能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竊取甚至利用。」
泄露途徑
編輯
研究發現,人為倒賣信息、PC電腦感染、網站漏洞、手機漏洞是目前個人信息泄露的四大途徑。
一是人為因素,即掌握了信息的公司、機構員工主動倒賣信息。
據《北京晚報》報道,2015年3月份,6名在京的教育培訓機構員工因非法買賣大量學生及家長個人信息,總計多達200餘萬條,涉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當庭受審並認罪。
被告人之一楊某高中文化,今年25歲,從內蒙古鄂倫春來京打工。據他稱,2011年他到一家教育培訓機構上班,發現公司掌握大量家長信息,就偷偷拷貝了一些准備出售。楊某先後在至少3家此類機構干過,獲取學生及家長個人信息總計200多萬條。楊某在網上分批出售信息,共獲利1萬余元,平均每條信息5厘錢。
另一名被告徐某,今年37歲,碩士文化,因2011年創業開公司需招收學員,正好收到一條稱有學生家長數據的簡訊,經聯系後,便花了2000元從楊某手中獲取了理工大附屬小學等海淀7所小學學生家長的信息。之後他找簡訊代發公司,以每條5分錢大批量群發垃圾簡訊,每年能增加25%的招生量。同時,他加價到2萬元的價格將部分信息賣給同行。
二是電腦感染了病毒木馬等惡意軟體,造成個人信息泄露。
網民在享受互聯網來的便利、快捷功能的同時,不經意間感染了病毒木馬等惡意軟體,造成個人隱私、重要信息泄露。如輕信假網站被騙。
三是通過手機泄漏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幾條途徑:
手機中了木馬;
使用了黑客的釣魚WiFi,或者是自家WiFi被蹭網;
手機雲服務賬號被盜(弱密碼或撞庫或服務商漏洞等各種方式);
擁有隱私許可權的APP廠商伺服器被黑客拖庫;
通過偽基站簡訊等途徑訪問了釣魚網站,導致重要的賬號密碼泄露;
使用了惡意充電寶等黑客攻擊設備;
GSM制式網路被黑客監聽簡訊。
公共場合WiFi不要隨意鏈接,更不要使用這樣的無線網進行網購等活動。如果確實有必要,最好使用自己手機的3G或者4G網路。[4]
手機、電腦等都需要安裝安全軟體,每天至少進行一次對木馬程序的掃描,尤其在使用重要賬號密碼前。每周定期進行一次病毒查殺,並及時更新安全軟體。
來路不明的軟體不要隨便安裝,在使用智能手機時,不要修改手機中的系統文件,也不要隨便參加註冊信息獲贈品的網路活動。
設置高保密強度密碼,不同網站最好設置不同的密碼。網銀、網購的支付密碼最好定期更換。
盡量不要使用「記住密碼」模式,上網後注意個人使用記錄。
到正規網站購物。查看消息或者瀏覽視頻時,一定要去正規的網站,有時安裝了殺毒軟體,也不能保證電腦不會感染病毒。尤其是購物的時候,會涉及到網上支付,使用正規且有保障的網站,安全系數更高。
不隨意打開陌生郵件。不隨意接收或打開陌生郵件,打開郵箱,看到陌生人發來的郵件千萬不能輕易打開,尤其是看到中獎或者是獎品認領等帶有誘惑性信息的內容。[4]
在處理快遞單、各種賬單和交通票據時,最好先塗抹掉個人信息部分再丟棄,或者集中起來定時統一銷毀。
在使用公共網路工具時,下線要先清理痕跡。如到復印店列印材料,列印完畢後要確保退出郵箱,有QQ號碼的,退出時要更改登錄區設置有「記住密碼」的電腦設置。
在上網評論朋友微博、日誌、圖片時,不要隨意留下朋友的個人信息,更不要故意公布他人的個人信息。
在網路上留電話號碼,數字之間可以用「-」隔開,避免被搜索引擎搜到。
身份證、戶口本等有個人信息的證件,一定要保存好。
微博具有手機簽到功能,能顯示機主所處位置,不少年輕人熱衷於曬地點、曬自拍照,還有家長喜歡曬孩子照片等。這種手機簽到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盯上。一方面暴露了個人隱私,比如姓名、工作單位、家庭住址等,另一方面可能招致犯罪,在網上使用手機簽到時,需要謹慎。[5]
四是攻擊者利用網站漏洞,入侵了保存信息的資料庫。
從2014年網站安全的攻防實踐來看,網站攻擊與漏洞利用正在向批量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網站安全直接關繫到大量的個人信息數據、商業機密、財產安全等數據。技術人員入侵網站後,一般會篡改網站內容,植入黑詞黑鏈;二是植入後門程序,達到控制網站或網站伺服器的目的;三是通過其他方式騙取管理員許可權,進而控制網站或進行拖庫。2011年至今,約有總計11.2167億用戶信息數據因網站遭遇拖庫和撞庫等原因被泄露。
泄露案例
編輯
自2011年國內最大的IT技術社區CSDN曝出泄密事件以後,網站被拖庫和撞庫事件不斷發生。2014年,撞庫攻擊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期。2014年,包括無秘(原秘密)、大眾點評網、搜狐、安智網、汽車之家、搜狗、印象筆記等多家國內知名網站都遭到了撞庫攻擊,導致大量用戶的個人信息泄露。[1]
從12306信息泄露、攜程信息泄露,到近期江蘇省公安廳曝出海康威視監控設備安全隱患事件……種種跡象表明,對於正在大力發展信息經濟與互聯網經濟的中國,網路信息安全保護問題已經迫在眉睫。[1]
案例1:「瓊女郎」俞小凡被騙800萬元。俞小凡去年12月18日接到詐騙電話,對方自稱是「上海公安」,指控俞小凡涉及詐欺案件,必須監管其賬戶存款,要她將存款轉到指定賬戶,俞小凡立刻乖乖照做。透過網路轉賬總共匯款6次,金額高達800萬元人民幣。[2]
案例2:湯唯遭遇電信詐騙,被犯罪嫌疑人騙走人民幣21萬余元。湯唯事後已向松江警方報案,目前警方已介入調查。松江公安確實接到湯唯自稱「被電信詐騙21萬余元」的電話報案,並介入調查。[3]
防止泄露
編輯
泄漏危害
編輯
一.垃圾簡訊源源不斷:這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無怪乎央視連續兩個在3.15晚會上將垃圾簡訊進行曝光。最新聽說的是,利用小區簡訊,可以基站作為發送中心,向基站覆蓋區域內的移動用戶發送簡訊,這一發簡訊系統每十分鍾可以發送1.5萬條。[6]
二.騷擾電話接二連三:本來只有朋友、同學或親戚知道的電話,會經常被陌生人打過來,有推銷保險的,有推銷裝修的,有推銷嬰兒用品的。你不找他們,他們就自動找上門。你可能還在納悶他們怎麼知道你的電話之時,孰不知你的信息早被賣過多少回了。
三.垃圾郵件鋪天蓋地:個人信息被泄露後,你的電子郵箱可以每天都會收到十幾封垃圾郵件,也是以推銷為主,而且還是些亂七八糟且沒有創意的廣告。所以許多用戶每天打開郵箱的第一件事就是刪除垃圾郵件,多羨慕國外對垃圾郵件的重判,一封就罰一百多美元。
四.冒名辦卡透支欠款:有人通過買來你的個人信息,辦個你的身份證,在網上騙取銀行的信用,從銀行辦理出各種各樣的信用卡,惡意透支消費,然後銀行可能直接將欠費的催款單寄給了身份證的主人,你說可惡不可惡,別人冒你的名花的錢,還要你來還上。
五.案件事故從天而降:不法分子可能利用你的個人信息辦個什麼身份,幹些壞事,如果犯了什麼案或發生什麼事故,公安機關或交通管理部門可能會依據身份信息找到你的頭上,你可能還覺得這是哪跟哪啊?可是,這些案件事故的煩心事就來了,就算查清楚也會把你搞得精疲力竭。
六.不法人員前來詐騙:最可惡的是不法人員到你的門頭上來詐騙你。因為他們知道了你的個人信息,編出來些聳人聽聞的消息,甚至對你的哪個朋友、同學或親戚知根知底,還能報出姓名與單位,在你心神不寧之時,可以做出錯誤判斷,在慌亂中上了騙子的當。
七.冒充公安要求轉帳:這就是膽大妄為的不法分子,敢於冒充公安局的名義,報出你的個人信息,然後說最近經常發生詐騙案件,提醒你某個帳戶不安全,要你轉帳,還告訴你一個公安的咨詢電話,你一打那個電話還會得到確認,然後你信以為真,轉帳了。雖然上當人不多,但時有耳聞。
八.坑蒙拐騙乘虛而入:因為知道了你的個人信息,那些躲在暗處的人會費心心機地想法子坑你、蒙你、拐你、騙你。有道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稍不留神,可能就會落入壞人的圈套。因為,他們可能會冒充你的朋友、你的親戚或你的同學,甚至以假亂真,有時的確得非常小心。
九.帳戶錢款不翼而飛:有些人不敢在網上消費的最大障礙就是怕信息被泄露;還有些不法分子辦一張的你的身份證,然後掛失你的銀行帳戶或信用卡帳戶,然後重新補辦你的卡,再設置個密碼,如果你長時間不用卡,裡面的錢款說不定已經不翼而飛了。
十.個人名譽無端受損:個人信息被泄露後,出的任何事都牽連上你了。本來就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別人冒用你的名義所乾的一切壞事都歸到你的名下了,那怕最後費心周折得個清白,但再怎麼說你的個人名譽還是受到了破壞,至少不會提高你的聲譽。
個人信息遭泄露後危害非常大,以上所述並非危言聳聽。網路公司、電信運營商、SP、房地產、物業管理公司、醫療機構等是最應該引起特別注意的單位。
對於泄露個人信息的行為應該人人喊打,發現一起嚴肅處理一起,可以由政府要求在這些單位中建立「一把手負責制」問責制度,當然主要要看公安等主管部門是否有作為了。
對於老百姓,看好自己的個人信息,不要隨意告訴別人,隨時小心是必要的。[6]
希望對你有幫助,祝你好運!
⑸ 微信大數據查詢顯示非法訪問是什麼意思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01
⑹ 不登陸軟體是不是就不會被大數據
不一定哦,那些只要你進去了就可以收集到你的信息。
1.如今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手機的出現,不僅蜂窩了我們的生活,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量,更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不過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一個煩惱,就是我們在使用手機的時候,不管登錄什麼軟體,都需要查看你的通訊錄、相冊和簡訊等等,這是為什麼?我們不給可不可以?
2.在說給不給之前,我們先來說一下這些軟體需要訪問這些許可權是幹嘛?訪問通訊錄一是為了幫你匹配到通訊錄中的好友,二是軟體想要通過你的通訊錄挖掘潛在用戶;訪問相冊一是為了讓你上傳頭像、發送圖片,二是根據你的相冊給你推薦不同的廣告或者商品;訪問簡訊一是為了讀取驗證碼,二是讀取一些你的私人信息,比如銀行賬戶余額,然後好給你推薦不同的廣告。
3.其實不僅是這3個許可權,很多軟體還會要求使用一些其他的許可權,主打的旗號都是為了讓用戶能有更好的體驗,但至於後面的「隱藏規則」都不會說出來。而這也是很多人選擇蘋果手機的原因,因為安卓手機多數為不給許可權不讓用,而蘋果手機是不讓用就滾蛋。也是至於有小夥伴會問:那到底給不給呢?
4.回答這個問題也很簡單,給啊。要知道國內使用蘋果手機的還是少數,多數人依舊使用的是安卓手機,安卓手機不給許可權不讓用這是萬古不變的「真理」。其實在這大數據時代,即便是蘋果不給用就滾蛋,依舊沒有多大的作用,因為很多軟體即便你不給許可權也可是讀取你的相關信息。
⑺ 河北健康碼被大數據誤傷怎麼辦
如果申請健康碼時信息填寫錯誤了,用戶可修改除身份證、姓名、手機號外的本人申報的健康信息,但請注意每天僅可修改1次,所以請務必謹慎填寫,避免再次操作錯誤。
由於現在疫情防控的原因河北冀時辦健康碼訪問量比較大,用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健康碼不能使用的,大家可以撥打健康碼的緊急服務電話12345.。
⑻ 大數據會帶來哪些問題
一、分布式系統
大數據解決方案將數據和操作分布在許多系統中,以實現更快的處理和分析。這種分布式系統可以平衡負載,避免單點故障。但是這樣的系統容易受到安全威脅,黑客只要攻擊一個點就可以滲透整個網路。
二.數據存取
大數據系統需要訪問控制來限制對敏感數據的訪問,否則,任何用戶都可以訪問機密數據,有些用戶可能會出於惡意使用。此外,網路犯罪分子可以入侵與大數據系統相連的系統,竊取敏感數據。因此,使用大數據的公司需要檢查和驗證每個用戶的身份。
三.數據不正確
網路犯罪分子可以通過操縱存儲的數據來影響大數據系統的准確性。因此,網路犯罪分子可以創建虛假數據,並將這些數據提供給大數據系統。比如醫療機構可以利用大數據系統研究患者的病歷,而黑客可以修改這些數據,產生不正確的診斷結果。
四.侵犯隱私
大數據系統通常包含機密數據,這是很多人非常關心的問題。這樣的大數據隱私威脅已經被全世界的專家討論過了。此外,網路犯罪分子經常攻擊大數據系統以破壞敏感數據。這種數據泄露已經成為頭條新聞,導致數百萬人的敏感數據被盜。
五、雲安全性不足
大數據系統收集的數據通常存儲在雲中,這可能是一個潛在的安全威脅。網路犯罪分子破壞了許多知名公司的雲數據。如果存儲的數據沒有加密,並且沒有適當的數據安全性,就會出現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