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要一篇以日歷為話題的初中水平作文,不要滿分作文
日歷(馮驥才散文)2007年07月03日 星期二 11:11我喜歡用日歷,不用月歷。為什麼?
厚厚一本日歷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頁,它新的一頁--光亮而開闊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著我去填滿。我喜歡日歷每一頁後邊的"明天"的未知,還隱含著一種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兒。生命的定義就是擁有明天。它不像"未來"那麼過於遙遠與空洞。它就守候在門外。走出了今天便進入了全新的明天。白天和黑夜的界線是燈光;明天與今天的界線還是燈光。每一個明天都是從燈光熄滅時開始的。那麼明天會怎樣呢?當然,多半還要看你自己的。你快樂它就是快樂的一天,你無聊它就是無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靜下心來就會發現,你不能改變昨天,但你可以決定明天。有時看起來你很被動,你被生活所選擇,其實你也在選擇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歷掛在牆上。隨手一翻,光溜溜的紙頁花花綠綠滑過手心,散著油墨的芬芳。這一剎那我心頭十分快活。我居然有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邊的日子就像一個個空間,生機勃勃,寬闊無邊,迎面而來。我發現時間也是一種空間。歷史不是一種空間嗎?人的一生不是一個漫長又巨大的空間嗎?一個個明天,不就像是一間間空屋子嗎?那就要看你把什麼東西搬進來。可是,時間的空間是無形的,觸摸不到的。凡是使用過的日子,立即就會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無痕跡。也許正是這樣,我們便會感受到歲月的匆匆與虛無。 有一次,一位很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對我講她和她的丈夫的一件事。她唱戲,丈夫拉弦。他們很敬業。天天忙著上妝上台,下台下妝,誰也顧不上認真看對方一眼,幾十年就這樣過去了。一天老伴忽然驚訝地對她說:"哎喲,你怎麼老了呢!你什麼時候才老的呀?我一直都在你身邊怎麼也沒發現哪!"她受不了老伴臉上那種傷感的神情。她就去做了美容,除了皺,還除去眼袋。但老伴一看,竟然流下淚來。時針是從來不會逆轉的。倒行逆施的只有人類自己的社會與歷史。於是,光陰歲月,就像一陣陣呼呼的風或是閃閃爍爍的流光;它最終留給你的只有是無奈而頻生的白發和消耗中日見衰弱的身軀。為此,你每扯去一頁用過的日歷時,是不是覺得有點像扯掉一個生命的頁碼?
我不能天天都從容地扯下一頁。特別是忙碌起來,或者從什麼地方開會、活動、考察、訪問歸來,看見幾頁或十幾頁過往的日子掛在那裡,黯淡、沉寂和沒用;被時間掀過的日歷好似廢紙。可是當我把這一疊用過的日子扯下來,往往不忍丟掉,而把它們塞在書架的縫隙或夾在畫冊中間。就像從地上拾起的落葉。它們是我生命的落葉!
別忘了,我們的每一天都曾經生活在這一頁一頁的日歷上。
記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在長沙路思治里十二號那個頂層上的亭子間被徹底搖散,震毀。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樣找一個洞爬了出來。當我雙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覺真像從死神的指縫里僥幸地逃脫出來。轉過兩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方形鐵盒子般的海鷗牌相機,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廢墟般的破樓,鑽進我的房間--實際上已經沒有屋頂。我將自己命運所遭遇的慘狀拍攝下來。我要記下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這是我個人獨有的經歷。這時,突然發現一堵殘牆上居然還掛著日歷--那蒙滿灰土的日歷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來。如今,它和我當時拍下的照片,已經成了我個人生命史刻骨銘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歷的意義。它原是我們生命忠實的記錄。從"隱形寫作"的含義上說,日歷是一本日記。它無形地記載我每一天遭遇的、面臨的、經受的,以及我本人應對與所作所為,還有改變我的和被我改變的。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復的--重復的工作與人際,重復的事物與相同的事物都很難被記憶。所以我們的日歷大多頁碼都是黯淡無光。過後想起來,好似空洞無物。於是,我們就碰到一個非常重要的關於人本話題--記憶。人因為記憶而厚重、智慧和變得理智。更重要的是,記憶使人變得獨特。因為記憶排斥平庸。記憶的事物都是純粹而深刻個人化的。所有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案"。記憶很像藝術家,潛在心中,專事刻畫我們自己的獨特性。你是否把自己這個"獨特"看得很重要?廣義的說,精神事物的真正價值正是它的獨特性。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種文化。記憶依*載體。一個城市的記憶留在它歷史的街區與建築上,一個人的記憶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歷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動地被記憶,我們還要用行為去創造記憶。我們要用情感、忠誠、愛心、責任感,以及創造性的勞動去書寫每一天的日歷。把這一天深深嵌入記憶里。我們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豐富、充實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嗎?
所以我寫過:
"生活就是創造每一天。"
我還在一次藝術家的聚會中說:
"我們今天為之努力的,都是為了明天的回憶。"
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後的幾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歷。我總把這最後幾頁保存下來。這可能出於生命的本能。我不願意把日子花得凈光。你一定會笑我,並問我這樣就能保存住日子嗎?我便把自己在今年日歷的最後一頁上寫的四句詩拿給你看:
歲月何其速,
哎呀又一年,
花葉全無跡,
存世惟詩篇。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變為酒;保存歲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歲月變為永存的詩篇或畫卷。
現在我來回答文章開始時那個問題:為什麼我喜歡日歷?因為日歷具有生命感。或者說日歷叫我隨時感知自己的生命並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❷ 茫茫青史,為了愛國而摔破飯碗的優伶,有幾人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反問的修辭手法。大概意思是:有史以來,為了愛國而放棄自己成功事業的藝人,能有幾個人呢?
梅蘭芳是個具有民族氣節得人,「優伶」本就是指普通人只懂得演戲的演員,他們大多隻懂藝術而不會顧及更多的事情,能為了國家而反放棄自己的利益的人更為稀少。而梅蘭芳寧可忍受貧窮的生活,也不願用自己的才能為日本人演戲,表現了他高尚的愛國情操。
梅蘭芳名列中國「四大名旦」之首,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四大名旦」的集體成名,使得旦行的位置悄悄提升並最終超越了生行(生旦凈末丑)。梅蘭芳是蜚聲中外的一代藝術大師,他到過日本、美國、蘇聯訪問演出,盛況空前,被稱為「東方美人」,掀起「中國熱」。梅蘭芳主演的《貴妃醉酒》《霸王別姬》《黛玉葬花》《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享譽世界。
《天女散花》演出結束,征服觀眾,人們對梅蘭芳扮相之優雅、身段之柔媚、舞姿之動人、唱腔之動聽、表情之深刻贊不絕口。
演《霸王別姬》,楊小樓演出了楚霸王項羽那英雄末路、慷慨悲涼的氣勢;梅蘭芳則以獨特鮮明的創造,賦予了虞姬光輝的藝術魅力。戲演到虞姬自刎身亡,項羽一見淚雙頰,心如萬箭穿,戛然而止,給觀眾以余而不盡之意。
❸ 中國古代記譜法是怎樣的
1、文字譜
文字譜是用文字記述古琴彈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種記譜,是古琴曲目彈奏的參考。文字譜就是中國古代用文字的方式記錄的樂譜。
現存最早的文字譜可追溯到公元7世紀,是唐代的《碣石調·幽蘭》,它由六朝梁代丘明傳譜,原譜則是唐人手抄的卷子。現收藏於日本東京博物館。
2、減字譜
減字譜又稱指法譜,古代漢族古琴常用的一種以記寫指位與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徵的記譜法。因為它是將古琴文字譜的指法、術語減取其較具特點的部分組合而成,故名「減字譜」。
由唐末琴家曹柔創立的古琴文字譜,是由文字譜減化而來。這種記譜法使用減字拼成某種符號記錄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彈奏指法,它是一種只記錄演奏法和音高,不記錄音名、節奏的記譜法。
減字譜是對文字譜記譜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種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記譜法。盡管如此,其在傳播中還是大量遺失。
3、工尺譜
工尺譜是中國漢族傳統記譜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而得名,源自中國唐朝時期,後傳至日本、越南、朝鮮半島、琉球等使用漢字的地區,屬於文字譜的一種。
在古代流傳甚廣,但是今天只有傳統戲曲的伶人和學習者還會使用工尺譜來演唱或記譜。現代中樂團一般已改用簡譜或五線譜。 工尺譜在傳統寫法上由右而左直行,如同文字,但是現在亦可作橫排書寫。
4、律呂字譜
律呂字譜是以十二律的律呂名稱記錄音樂曲調中各音音高的一種記譜法。在弦索譜中元代熊朋的《擬瑟譜》亦曾用此譜式來記錄瑟的弦音音高。
較早的是南宋進士趙彥肅的傳譜。後世的雅樂歌曲多用律呂字譜記寫。
5、鑼鼓經
鑼鼓經是中國傳統器樂及戲曲裡面常用的打擊樂記譜方法,也稱為「鑼經」,主要是用鼓、板、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的聲音組合成各種不同的節奏,以烘托舞台上肅穆、悠閑、抒情、緊張、激烈、驚惶的不同的情緒及氣氛。
鑼鼓經實際上是以口頭背誦的鑼鼓譜。將各種打擊樂器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組合,並通過各種不同的節奏形態演奏出來,就形成一套套的鑼鼓點。將各種鑼鼓點按其實際音響與節奏口頭背誦,則稱為鑼鼓經。簡稱鑼經。
鑼鼓經在戲曲的訓練與排演中有重要作用,是戲曲藝人必須熟悉掌握的手段。
❹ 為什麼京劇被稱為國粹,但伶人的社會地位卻非常卑賤呢
京劇這門藝術雖然是國粹藝術,但是在過去直到現在某些人的潛意識里,演員的地位還是比較低賤的。過去有所謂下九流和五子等說法,就是認為戲子(演員)的地位低下,過去常說「娼優」,就是指娼妓的地位還要高過演員。戲子無義,婊子無情。這些都是說明過去伶人社會地位低微的情況。世界上大概只有漢文化圈國家有這種文化情況。就是藝術是高雅的,是可供欣賞的,但是從業者卻是卑微的。
❺ 有哪些百看不厭的經典電影
1、三傻大鬧寶萊塢
推薦理由:史上最爆笑溫情的印度電影,發人深省的勵志成才故事,劇情緊湊曲折,風格幽默搞笑,上映後紅遍全亞洲。
影片採用插敘的手法,講述了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與蘭徹間的大學故事。
2、蝴蝶效應
推薦理由:如果一切可以重來,我們的人生會不會變得更美好一些?一部有著精妙構思的科幻電影,全球十大懸疑電影之一。
電影講述伊萬在小時候經歷了一系列糟糕的事情,損壞了他原本完美的人生。在童年可怕記憶的折磨下,伊萬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醫生鼓勵他把發生的事情一件件詳細記下來,但是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
3、殺人回憶
推薦理由:一部找不到缺點的電影,2003年在韓國票房冠軍的寶座上停留了三個月之久的最佳韓國犯罪電影,堪稱經典。
影片講述了韓國的一個小鎮上,出現了一系列的連環殺人案,小鎮警察和從漢城調來的蘇警察共同辦案的故事。
4、黑客帝國
推薦理由:很有哲學意義的經典科幻電影,勁道十足的功夫打鬥場面加上華麗的特效,可為你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影片講述了一名年輕的網路黑客尼奧發現看似正常的現實世界實際上是由一個名為「矩陣」的計算機人工智慧系統控制的。尼奧在一名神秘女郎的引導下見到了黑客組織的首領墨菲斯,三人走上了抗爭矩陣的征途的故事。
5、拯救大兵瑞恩
推薦理由:有史以來最好的戰爭片,戰斗場面極為殘酷和真實,被二戰老兵稱為「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在全球獲獎無數。
影片講述了瑞恩家3個兒子戰死,1個兒子生死未卜。陸軍參謀長得知此事後出於人道考量,特令前線組織一支8人小隊,在人海茫茫、槍林彈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並將其平安送回後方。
6、楚門的世界
推薦理由:一部與眾不同、創意十足、顛覆人們世界觀的電影,荒誕無稽的人生寓言,激勵人心、發人深省的黑色喜劇。
影片講述了楚門是一檔熱門肥皂劇的主人公,他身邊的所有事情都是虛假的,他的親人和朋友全都是演員,但他本人對此一無所知,最終楚門不惜一切代價走出了這個虛擬的世界。
7、陽光燦爛的日子
推薦理由:對文革時期青少年的生活狀態和青春期困惑的真實描繪,標志著中國電影跨入一個新的時代,國際十大佳片第一名。
影片講述文革時期一群生活在部隊大院里的孩子,在耀眼的陽光與遍地的紅旗中間,渡過自己的青春。有愛情和性的沖動,有幼稚和失敗的革命精神,也有成長的故事。
8、霸王別姬
推薦理由:我國唯一榮獲「金棕櫚大獎」殊榮的影片,講述兩個伶人的悲喜人生,影像華麗,兼具史詩格局與深刻的文化內涵。
影片圍繞兩位京劇伶人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展現了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
9、教父
推薦理由:男人必看的黑幫史詩巨片,眾口稱贊、獲獎無數的超級經典,曾被評為「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
講述了以維托·唐·科萊昂為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科萊昂的小兒子邁克如何接任父親成為黑幫首領的故事。
10、沉默的羔羊
推薦理由:經典的恐怖驚悚片,在扣人心弦的心理斗爭中,將殘忍的驚恐和寬厚的仁慈融為一體,榮獲5項奧斯卡大獎。
影片講述了實習特工克拉麗斯為了追尋殺人狂野牛比爾的線索,前往一所監獄訪問精神病專家漢尼拔博士,漢尼拔給克拉麗斯提供了一些線索,最終克拉麗斯找到了野牛比爾,並將其擊斃。
看電影可以增長見識,加深文化底蘊,了解異鄉風情,,甚至可以引發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改變對人生和社會的看法,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❻ 歐陽修伶官傳序原文翻譯
伶官傳序原文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 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伶官傳序原文翻譯譯文
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命運,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於人事嗎?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庄宗,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留的仇恨;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願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里。此後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支箭,用錦囊盛著,背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當庄宗用繩子捆綁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麼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匆忙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哪裡去。以至於對天發誓,割下頭發,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又是多麼衰頹啊。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或者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於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當庄宗強盛的時候,普天下的豪傑,都不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哪裡僅僅是伶人啊
伶官傳序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1.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裝
2.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約:訂立盟約
3.抑本其成敗之跡 本:推究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名詞作狀語
1.負而前驅 前:向前
2.倉皇東出 東:向東
3.一夫夜呼 夜:在夜裡
4.亂者四應 四:在四面
動詞作名詞
1.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2.泣下沾襟 泣:淚水
使動用法
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興、亡使動
2.凱旋而納之 納:使收藏
形容詞作動詞
1.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亂:作亂
形容詞作名詞
1.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忽微:細小的事情 智勇:有勇有謀的人物
古今異義
1.與其所以失之者 與其:(古義)和他
(今義)在比較兩件事的利害得失而決定取捨時,表示放棄或不贊成的一面
2.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發 至於:(古義)相當於「以至於」
(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
3.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從事:(古義)官名,這里泛指一類官
(今義) 干某項事業;處理,處置;辦事,辦理事務
4.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人事:(古義)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義) 關於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調配、獎懲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所以:(古義)代詞」所「與介詞」以「組成」所「字結構,其義為」······的原因
(今義)常用作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6.還矢於王,而告以成功 成功:(古義)成就功業、政績或事業
(今義)獲得預期的結果,達到目的
重點實詞
1.原庄宗之所以的天下 原:推究
2.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系:縛;組:泛指繩索
3.抑本其成敗之際 抑:或者
4.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 舉:全,所有的
重點虛詞
1.其: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副詞,表祈使語氣,相當於「一定」「應當」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代詞,他,代庄宗
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副詞,加強語氣,不譯
2.以:與其所以失之者 介詞,與」所「組成固定片語,表示」······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 介詞,」憑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介詞,「用」
注釋
伶官:伶,戲子,或唱戲雜技演員,現代的娛樂人員。伶官:宮庭里供統治者娛樂表演的人物。可見封建朝代不思於民生,不思於進取,奢華淫樂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見不居安思危之害!
理:道理。
豈:難道。
人事:指政治上的得失。
原:推究,推其根本,形容詞用作動詞。
世言:世人說。
以:把。
立:即位。
其:語氣副詞,表示期望、命令的語氣,一定。
乃:你的。
廟:太廟,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廟。
從事:這里指負責具體事物的官員。
少牢:祭品,用一豬一羊。牢,祭祀用的牲畜。
錦囊:絲織的袋子。
前:在前。
負:背負。
及:等到。
凱:凱歌,打勝仗時所奏的曲子。
旋:歸,回。
方:正在。
系:捆綁。
組:絲編的繩索,這里泛指繩索。
函:匣子,名詞用作動詞,指用匣子裝。
仇讎:「讎」與「仇」同義,仇敵。
一夫:一個人。
倉皇:急急忙忙的樣子。
及:等到。
斷發:把發髻割下扔在地上,表示甘願掉腦袋。
抑:還是。
本:探求,考察。
書:《尚書》,儒家經典著作。
興:使……興旺。
逸豫:安閑快樂。
跡:跡象。
舉:全,所有的。
莫:沒有人。
忽微:極細小的東西。
所溺:沉溺迷戀的人或事物。
內容和結構
這篇文章是歐陽修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序。文章總結了後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後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了國家盛衰取決於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諷諫北宋統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於人事的論點,並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這一立論的根據。
文章以「嗚呼」的感嘆突兀而起,一起筆就發出對歷史的深沉感慨。接著用轉折關系的反問句,強調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論點:盛衰之理,由於人事。這一嘆一問,一退一進,不僅使論點醒人耳目,而且為全文定下了嘆惋的基調。接著點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說明立論的歷史根據。「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這一「得」一「失」,與論點中的一「盛」一「衰」相應,並領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論證中心論點。
第二段承上敘事,詳述庄宗接受並執行晉王遺命的事例。
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為證,這段接下來自然先寫得天下的情況。關於庄宗得天下的過程已經寫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紀》,此處再寫未免重復,也造成文勢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論的體制,所以這一段選用了「晉王三矢」的故事。這一故事屬於傳說,不能確定為史實,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內的正史均未收入。但這個故事在當時社會有相當的影響,宋初王禹在《五代史闕文》中對此做了記載。這個故事生動而又有典型意義,能給人以新鮮感,其精神也符合晉王和庄宗的情況,所以歐陽修把它選入文中。為了慎重,在前面加了「世言」二字。這一故事是中心論點的主要例證,是支撐中心論點的有力論據,也是下文議論的依據。
這一段以「三矢」貫穿前後,分兩層來寫。第一層是庄宗接受遺命,先寫晉王賜三矢,次寫晉王遺命,詳細交待賜矢原因,再寫庄宗將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層是庄宗執行遺命,寫庄宗出師、征戰以三矢勵志,大告成功,還三矢於先王。其中著力寫庄宗對三矢的恭謹態度。從庄宗「受而藏之於廟」,以及「其後用兵」的舉動,可以看出他接受遺命,矢志復仇的決心和意志,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藏」「遣」「告」「請」「盛」「負」「驅」「納」等詞,描繪出庄宗忠實執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庄宗全盛時期的征戰情況,體現了庄宗的「憂勞」,突出了「人事」的作用,這就為下面的議論做了准備。這一段敘事語勢比較平緩,沒有任何議論,但卻寓論點於敘事之中,以敘事論證了論點,與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應。全段敘事欲抑先揚,為下文寫「抑」張本。
第三段轉而議論,評論庄宗的盛衰,闡明中心論點。
這一段由敘事轉入議論。先以飽蘸感情的筆墨贊嘆庄宗的成功,用「意氣之盛」回應文章開頭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並順承第二段的敘事;繼而慨嘆他的失敗,用「何其衰也」回應文章開頭的「衰」字和「失之」二字,並轉承第二段的敘事。這一大起而至大落的轉折,將庄宗極盛和極衰的兩種情形作了極強烈的對照。同是一個人,由「盛」轉「衰」,變化如此巨大、鮮明,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下面連用兩個設問句,前一句以反問的形式否定「得之難而失之易」的說法,後一句強調成敗得失「皆自於人」。這樣設問既引人深思,又寓結論於疑問之中。接著引《尚書》中的話作答,並順勢從中引申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這就對庄宗的「成敗之跡」做了概括,點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說明「盛」「衰」異時,截然相反,本源在於「人事」,與開頭提出的論點相照應,是論證所得的結論,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涵。
第三部分(第四段)進一步議論,引出教訓,總結全文。
本來行文到第二部分,論點已得到證明,似乎可以結束了,可是作者又進一步議論。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評論庄宗的盛衰,以「莫能與之爭」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引出「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的教訓,得出具有更普遍意義的結論,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於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於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批評朝政,諷諫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意味十分深長。這就使事理更具有現實的針對性,更具有普遍性。
賞析
北宋初期,薛居正編寫《五代史》(《舊五代史》),認為王朝的更迭是由於天命所致,歐陽修對此不以為然。他自己動手撰寫成了七十四卷的《五代史記》(《新五代史》),以史為鑒,以期引起宋朝統治者的警惕。《新五代史》問世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薛史不再被世人重視。歐陽修發議論喜歡用「嗚呼」。《東皋雜志》的作者說:「神宗問荊公(王安石)『曾看五代史否?』公對曰『臣不曾仔細看,但見每篇首必曰嗚呼,則事事皆可嘆也。』余為公真不曾仔細看;若仔細看,必以嗚呼為是。」這正說明了歐陽修編寫這部史書的用意。
這篇序文與其說是寫伶官,不如說是寫庄宗。李存勖是一位英武果斷之人,打仗時勇謀兼備。作者寫他由盛轉衰,教訓十分深刻,十分慘烈。作者先從王朝更迭的原因寫起,落筆有力,足警世人。這正是陸機在《文賦》中講的「立片言以居要」。應該說,歐陽修的歷史觀比薛居正深刻,他認識到了「人事」的重要性。然後,作者回顧歷史,概述了庄宗臨危受命的情景。這段描述,言簡意賅。隨後,作者用對比的手法描述了庄宗由盛轉衰的過程。這是文章的重點。「方其……可謂壯哉!」極言庄宗志得意滿,又為下文張本。「及仇讎已滅……何其衰也」,猶如從萬丈高空跌落下來,與先前形成強烈反差。這樣的對比給讀者的印象極為深刻。作者的目的並不在於描述景象,而是總結歷史教訓。開頭的「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雖然否定了天命之說,但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觀點。當描述完庄宗由盛轉衰的過程後,作者開始總結歷史教訓了。他先引用古書上的話,意在告訴讀者,這個道理古人已經知道,庄宗沒有記住前賢的話。然後作者道出自己的體會:「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讀者至此,會很自然地想起另一位先哲的名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看來,賢明之人都有些相同的見解。
從庄宗的盛衰史中,我們還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敵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條件。有敵人是壞事,但也是好事,因為他能使你警鍾長鳴。庄宗之所以「壯哉」,就是因為敵人存在,激勵他發憤努力,完成先王未竟的事業,告慰先王在天之靈。當敵人被消滅後,天下平定,庄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認為可以高枕無憂了,從此便沉溺於聲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國家。像庄宗這樣的人,他的敵人被消滅,也就預示著他自己開始走下坡路。
歐陽修在文章最後寫道:「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庄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也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他最後死在自己寵幸的伶人手裡。這個現象啟示我們,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邊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這些因素由小積大,由少積多,最後來個總爆發。這就啟示我們,要防微杜漸,發現不良的苗頭,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證國家長治久安。歐陽修的這句話,其實是寫給北宋最高統治者看的。北宋王朝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政權,正是因為不能自強,所以最後也落得個「身死國滅」。歷史就是這樣無情,也是這樣驚人地相似。
沈德潛評論本文:「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此言達哉!
論證方法
例證法
本文屬於史論。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運用這種方法,關鍵在於准確地選擇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為論據,但在具體選材上,卻以「晉王三矢」這一不能確定為史實的傳說作為事例,並加以詳述,體現了作者精於選材的匠心。文章並沒有寫庄宗如何「逸豫」,但通過「晉王三矢」這一典型的、生動的事例,充分地體現了庄宗的「憂勞」,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輔之以評論庄宗盛衰時所涉及的點滴史實,就使人對於庄宗的由「盛」而「衰」、由「憂勞」到「逸豫」不言而明,達到了以材料論證觀點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鑒今、舉一反三的作用。
對比論證法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盛衰之理,由於人事。這一論點本身就是一個既正反對立又合而為一的命題。作者運用了—組組簡潔強烈的對比,人事與天命、盛與衰、得與失、難與易、成與敗、興與亡、憂勞與逸豫,說明成敗之跡皆出於人事。全文以「盛衰」二字貫穿始終,從「盛」「衰」兩個方面,圍繞著「人事」進行層層深入的'對比論述。本文的對比論證在總體上著眼於「盛」「衰」與「憂勞」「逸豫」的因果關系,從中心論點到論據,從論證過程到結論,不論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實,還是作者抒發的感慨和議論,都是對比性的。通過正反兩方面的鮮明對比,既突出了中心論點,使說理深刻、透徹,也使文章一氣貫通,前後呼應,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語言特色
⒈語言委婉,氣勢充沛
本文作為一篇總結歷史教訓,為在世及後世君主提供借鑒的史論,毫無生硬的說教,而是娓娓道來,婉轉動人。即使是在慨嘆庄宗敗亡時,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無責難之詞,可謂意正言婉。全文從「嗚呼」起筆,到「豈獨伶人也哉」收尾,一嘆再嘆,以嘆始終,於反復嘆詠之中顯現委婉的韻致。在議論的文字中,多用反問句、疑問句,使說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對稱語句,特別是在關鍵的地方,採用語言凝練、對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駢句,造成鮮明的對比感和節奏感;適當運用長句,調節語勢,有張有弛。疑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駢句與散句,長句與短句,錯綜有致,讀起來抑揚頓挫,一唱三嘆,感情飽滿,氣勢充沛。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認為《伶官傳序》:「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後來做史論的人往往學這種抑揚頓挫的筆法。
⒉文筆酣暢,波瀾起伏
文章開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論點,馬上落到立論根據上,再落入「晉王三矢」的敘事,又語勢猛然一升,發出對庄宗之「盛」贊嘆,而後語勢陡然一降,發出對庄宗之「衰」的悲嘆,繼而步步緊逼,設疑問、引古語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後再次評論庄宗盛衰,語勢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發人深省的教訓,戛然而止,將全文的語勢穩穩地落在結尾上。篇幅雖短小,卻寫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氣呵成,淋漓酣暢。
⒊平易自然,簡約凝練
文中沒有佶屈聱牙的措辭,也不堆砌詞藻,用平實的語言生動地敘說事例,深入地說明道理,語言平易近人,自然曉暢。敘事不枝不蔓,議論簡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對稱語句,如「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句式整齊,言簡意豐,發人深省。
寫作藝術
第一,選材與剪裁。
本文屬於史論性質,而用的主要是歸納論證方法。運用這種論證方法關鍵在於准確地選擇具體事例。本文所用的主要事例是「晉王三矢」的故事,作者對此是下過一番選材和剪裁工夫的。任何歷史家撰寫歷史都會面臨兩項要求,即記事既要全面,又要可信,但二者往往發生矛盾。為了全面最好能「有聞必錄」,但所聞未必可信,所以又要遵守「無征不信」的原則。「晉王三矢」的故事在當時社會上是有影響的。所以宋初王禹在《五代史闕文》對此作了記錄,以彌補薛居正等人所編的《舊五代史》的缺陷。歐陽修撰寫《新五代史》,如果仍然不用這條材料,恐怕難免被人譏為疏陋;而如果加以引用,卻又無法證明它確實可信。因此他採用了一種巧妙的處理方法:在《新五代史》的《庄宗本紀》中不用這條材料,表現了應有的謹嚴態度;同時卻把這條材料寫進《伶官傳》的「序」中,並且加上「世言」二字,這就恰當地表明了這個材料的社會影響及其可信程度。這一處理不但解決了求全與求信的矛盾,而且對《伶官傳序》來說還是一種積極的選材。因為序中如果再拿一些《庄宗本紀》寫過的事來發議論,未免重復無味;而「晉王三矢」故事既是《庄宗本紀》所未記的,用在這里便顯得新鮮,而且很有助於論證本篇的中心論點。這正是一石二鳥恰到好處。同時作者又通過恰當剪裁來突出這個事例。全文想說明「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寫得比較詳細的只是這個「晉王三矢」的故事,加上興亡兩種不同結果,此外並沒有寫李存勖如何「憂勞」,又如何「逸豫」。然而讀者對他從「憂勞」發展到「逸豫」卻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就叫做「存大而略小,舉重以明輕」,表現了相當高的寫作藝術。
第二,敘事議論的波瀾。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篇幅不長,但由於敘事議論配合恰當,行文中又注意了輕重緩急節奏的變化,所以整個文章顯得波瀾起伏,很有厚度。例如「晉王三矢」故事敘述相當充分,筆勢則比較平緩;等到擺完這個生動事例之後,便立即用繁弦促節把文章推向高潮:「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這兩個長句,一揚一抑,大起大落。前者好像駕機起飛,直指長空;後者又似高山墜石,一落千丈,這就形成了全文中一個很有聲勢的大波。再則兩個長句分別用「可謂壯哉」「何其衰也」兩個分句感嘆作結,也是又唱又嘆,遙遙相對,使人感到筆墨酣暢,痛快淋漓。大波過去以後,下文還有小波與之呼應配合,這就是「故方其盛也」至「為天下笑」各句。這樣便顯得筆有餘力,文不單薄。本文的中心論點在於宣揚「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因此對李存勖的揚和抑的對比度越大,便越能證明作者所要宣揚的道理。所以文章中出現的波瀾正是為表現中心論點服務的。
第三,語言的錘煉。
錘煉語言不是為了賣弄詞藻,而是為了准確而充分地表現主題。《新五代史·伶官傳序》為了突出「憂勞」和「逸豫」的對比,很注意使用對稱的詞句。例如「人事」和「天命」、「盛」和「衰」、「得」和「失」、「難」和「易」、「成」和「敗」、「興」和「亡」等等,這些對稱的詞,散見於全篇。再從句子上看,本文更有駢散結合的特點。歐陽修是著名的古文家,原則上是反對駢文的;但他沒有陷入形而上學,而是很善於運駢入散、以散破駢,使句式多彩而富有表現力。本文在這一點上尤其突出,凡是敘事議論吃緊之處,作者都著意錘煉了四六成文的對偶句,例如「雖曰天命,豈非人事」,「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一夫夜呼,亂者四應」,「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等等,這些句子都是經過錘煉的,很有助於造成鮮明的對比感。另外本文還比較多用轉折句、疑問句和感嘆句。前人說歐陽修的說理文「一唱三嘆」,富有感情色彩,看來這和用語上的「三多」也不無關系。因為轉折句使語氣委婉,疑問句給讀者留下思索和回答的空隙,這兩種句子用得好都可以增加文章的情致;至於感嘆句更是直接地表露著感情。當然本文之富於感情色彩,根本上是由於作者對北宋封建統治者滿懷忠厚惻怛之情,這是應加識別的。但作為寫作經驗來看,歐陽修能夠把說理文寫得頗有情味,這還是值得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