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攻打伊拉克,美軍死了多少人
美伊戰爭開打已三年,沒人知道伊拉剋死了多少人。巴格達停屍間自2003年以來,僅在巴格達當地,工作人員已經為2萬4000具遺體拍照存檔,幾乎都是死於暴力。
即使有這樣的紀錄,自2003年以來到現在,美伊戰爭中民眾和軍人死亡的數字仍然不詳。伊拉克的流血事件一年比一年嚴重。布希總統估計,截至12月為止,伊拉剋死亡人數約三萬人;有些研究者估計的數字是五萬、7萬5000,甚至更多。
美國國防部統計美軍死亡人數已超過2300人,但是拒絕透露伊拉克民眾或反抗軍的死亡人數。
伊拉克衛生部估計,今年頭兩個月民眾死亡人數為1093人,是去年全年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
停屍間主任貝克透露,他們2005年處理的屍體有一萬具,2004年八千具,2003年六千具。所有該停屍間處理的屍體都因戰爭或暴力死亡,有些是被路邊炸彈炸死,有些死於槍傷,有些死於部族間戰事。這些死亡均非自然死亡。全伊拉克有好幾個停屍間,巴格達停屍間只是其中的一所。
貝克表示,在2002年(戰前),暴力或死亡原因可疑者的死亡人數不到三千人。
伊拉克政府公布2005年全伊拉克的死亡人數為7429人,該數字顯然和貝克公布的數字不符。此情形導致人們對伊拉克政府公布的死亡人數存疑。
貝克28日在約旦接受電話訪問時透露:「暴動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貝克為了自己的安全,已離開伊拉克,他受到壓力,不準泄露死亡人數。他說,本來只能裝六具屍體的冰庫,有時要塞20具屍體,「可想而知情況有多糟」。
伊拉克全國人口有2500萬,巴格達人口佔五分之一,也是暴亂中心,除了反抗軍的攻擊,不同部族或宗教派系間的互襲事件不斷。
雖然缺乏正確統計數字,所有研究都同意,伊拉克政府維持治安部隊中,警察死亡率高於其陸軍死亡率。
不過,最倒霉的還是老百姓,去年平民死亡人數有4024人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駐伊美軍12月22日宣布,又有5名美軍士兵遭到武裝分子襲擊身亡,這已使得12月份成為今年美軍單月死亡人數第二高的月份。
截至目前,已經有76名駐伊美軍在12月份喪生,與整個4月份的數字持平。而現在距離本月結束還有數天,所以12月的死亡人數有可能趕上或超過10月份的105人。
根據美國媒體的統計,自2003年3月伊拉克戰爭爆發以來,至少有2964名駐伊美軍喪生。
就在死於伊戰的美軍人數逼近3000大關的同時,伊拉克平民仍在承受著宗派沖突的苦苦煎熬。伊警方在巴格達、巴古拜和庫特等地又發現了21具屍體。
目前在伊拉克的美軍總數為14萬人,美國總統布希正在醞釀修改對伊政策,預計將在明年1月公布。美國新任國防部長蓋茨在對伊拉克進行了3天訪問後,准備在23日面見布希,向其提出相關建議。
另據報道,一個與「基地」組織有聯系的伊拉克武裝組織22日在網上發布錄音,提出給駐伊美軍一個月停火期,以便讓他們「安全撤離」伊拉克,並限定美方在兩周內作出答復。據悉,中央情報局正在檢查這段錄音的真偽。
❷ 美國打伊拉克為什麼沒有拿走一滴石油呢
伊拉克戰爭,實質上是借反恐時機,以伊拉克拒絕交出子虛烏有的生化武器為借口,趁機清除反美政權的一戰爭。由於這次戰爭實際上是1990年海灣戰爭的繼續,所以,這次戰爭也被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

或許美國防長說的也沒有錯,美國藉此次戰爭只是為了「炒高油價來剪全世界羊毛而已」。
❸ 當年美軍出兵侵入伊拉克,逮捕並審判薩達姆,這樣做合理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段歷史,在海灣戰爭發生之前的伊拉克,那可是美國的鐵桿盟友,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薩達姆才敢肆無忌憚的侵略科威特,沒想到正是薩達姆的這一招臭棋動了美國人的乳酪,讓伊拉克從美國的鐵桿兄弟,變成了被美國嚴厲打擊的對象。由於有了這種相愛相殺的經歷,才讓薩達姆恨透了老布希,據說薩達姆還曾經僱傭殺手去刺殺過老布希,結果顯然是大令薩達姆失望。
這一系列的操作我都不屑於去評判是否合理,起碼對於美國的利益來說就挺合理,但我個人認為這絕對不是正義之師所為,那個曾經給美軍入侵伊拉克為借口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呢?當年那個白色粉末盒呢?所有的一切只不過是美軍做的一個局,目的就是要排除一切美國人眼中的敵人。當然薩達姆也是罪不可恕,他本該受到應有的懲罰,誰叫你做美國小弟的時候,就可以去侵略科威特呢?這樣的行徑跟美國的所作所為又有何異?
❹ 阿薩德阿薩德
1999xu | 二級
阿薩德 阿薩德(Assad,Hafiz al-;1930年~ 至今)
敘利亞總統(1970~至今)。1930年10月6日出生於拉塔基亞省卡達哈鎮。阿拉維派穆斯林。中學時加入社會主義復興黨。畢業於霍姆斯軍事學院。復興黨「1963年3月6日政變」的領導成員推他為敘利亞空軍司令。1967年阿以6天戰爭期間,身任國防部長的阿薩德承擔了敘方失敗的全部責任。1970年11月13日和平政變推翻了對立的復興黨小集團,阿薩德成為總統。1973年阿以戰爭的結果使他成功地通過外交從以色列手中收回戈蘭高地的庫內梯臘。埃以達成關於以色列從西奈半島部分撒軍的協議後,他聲稱以色列必須同時與巴勒斯坦談判,否則拒絕作進一步對話。為結束黎巴嫩內戰,1976年阿薩德出兵約2萬,它是「阿拉伯威懾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批評埃及總統薩達特1977年耶路撒冷之行是「危及阿拉伯事業」。1978和1979年訪問伊拉克,並與伊拉克結為聯盟,反對戴維營協議。堅決要求以色列無條件地從1967年戰爭中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撤走,恢復巴勒斯坦人民返回家園和自決的權利,主張全面解決中東問題。90年代以後,隨著巴以關系緩和,敘利亞多次同美國會談,並開始同以色列對話。
❺ 坦克比美國淘汰的還要差!1980年美國國防部長為何這樣說
其實在1980年的時候,美國國防部長曾經對我國進行訪問,畢竟那個時候,我國和美國之間的關系開始恢復正常,所以雙方也開始在軍事方面展開了交流。之所以美國國防部長說我國的坦克比美國淘汰的還要差,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當時的我國和美國相比,經濟實力的問題還是不小的。所以科技研發方面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其次就是我國當時的主戰坦克還是在59的基礎上各種改改改,綜合作戰能力和T-72都還有差距。但是當時的美國已經研發出了艾布拉姆斯M1主戰坦克。最後就是當時我國坦克上面的觀瞄系統和火控系統等軟體非常落後。
最後就是當時我國坦克上面的觀瞄系統和火控系統等軟體非常落後。其實就目前世界上的主戰坦克來說,最主要的還是對軟體進行升級,畢竟硬體方面大家都差不多。所以誰的軟體更加好用,誰的坦克實力就更加強大。
❻ 2003年伊拉克戰爭英國是否出兵班上要進行辯論,麻煩各位幫幫忙!
2010年的一個新聞
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29日接受英國伊拉克戰爭調查委員會質詢是稱,他不後悔2003年出兵伊拉克。布萊爾辯解,「9·11」恐怖襲擊發生後,必須採取行動,消除重大潛在威脅。他否認自己2002年秘密向美國保證幫助攻打伊拉克。
一辯自稱無關謊言
布萊爾2003年決定派遣4.5萬名英軍士兵參與伊拉克戰爭。不少英國公眾認為,布萊爾誤導民意,將英國拖入這場戰爭。但按照布萊爾的辯解,伊拉克戰爭和「9·11」恐怖襲擊存在聯系。盡管沒有證據顯示伊拉克和「9·11」恐怖襲擊有任何牽連,但布萊爾說這一恐怖襲擊導致美國和英國重新評估應對重大潛在威脅的方式。「『9·11』恐怖襲擊之前,我們認為,薩達姆雖然構成威脅,但我們可以藉助(戰爭以外的其他手段)加以遏制,」他說,「9·11」恐怖襲擊後,美國和英國認為應徹底消除威脅,即便這需要推翻薩達姆政權。
二辯否認「秘密保證」
布萊爾當時以消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威脅為由,出兵幫助美國入侵伊拉克。不少分析師認為,早在2002年4月,布萊爾與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會晤時就秘密
向美方保證,英國將出兵助美推翻薩達姆政權。這一保證早於英國議會批准出兵一年多時間。批評者認為,英國宣揚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不過是為參加伊拉克戰爭尋找理由。布萊爾否認「秘密保證」,稱自己只是告訴布希「在應對伊拉克威脅時,英國和美國站在一起」。他回憶,2003年入侵伊拉克行動臨近時,布希一度說英國可以不出兵。「布希當時說,『如果英國確實難以參戰,我們可以理解』。」布萊爾立即拒絕這一提議。用他的話說,「和美國人在一起是正確做法」。
三辯錯在「情報失誤」
對於沒有在伊拉克發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布萊爾辯解,依據當時情報,他「確信」伊拉克正加緊研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且具備生產這類武器的能力。不過,他承認,由於沒有發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先前的情報如今「看起來是另外一回事」。2002年9月,英國情報部門宣稱,伊拉克有能力45分鍾內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向英國發動攻擊。這一消息成為英國多家報紙頭條。情報部門這一估計經證明是誤傳。布萊爾29日說,這一報道後來產生巨大影響,「如果及時糾正,會好一些」。
說一下英國的政治,英國議會中過半數是反對的, 那首相就沒權利下達軍事行動命令; 如果出反對的工黨議員佔全部工黨議員的半數以上, 布萊爾就可能要辭任工黨首領一職, 也就意味他無法繼續擔任首相.
既然踏出病了肯定是經過議會同意過的!!
❼ 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使用了什麼戰術
1、由於戰爭雙方軍事實力的差距,結果沒有什麼懸念。
2、然而,戰爭的進程卻撲朔離迷,讓很多中外軍事專家大失水準。
3、縱觀戰爭發生的前因和全部過程,給人們留下的最大印象是美國對戰爭的全面控制。
❽ 萊昂·帕內塔的國防部長
帕內塔順利進入了五角大樓,但同時他也面臨更多的挑戰。第一個挑戰是預算。這名政治老將被奧巴馬選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有豐富的預算削減經驗。奧巴馬4月份公開表示美國將在未來10年累計削減軍費4000億美元。所以,奧巴馬需要一個既可以在議會中游刃有餘,又可超脫於國防部各種利益的正派而有威望的資深人士。
對於這項艱巨的工作,帕內塔的優勢不僅限於政治威望和預算工作經驗,還在於他的年齡。73歲高齡的他歷任中情局局長和國防部長,到達政治生涯頂峰。這使得他更能夠放手進行改革。
帕內塔所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久拖不決的反恐戰爭。亂局不斷的阿富汗仍然是美國的心腹大患。另外,伊拉克撤軍也沒有像預想的那樣順利。雖然美國已經正式結束了在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但是暴力事件和抵抗武裝發動的攻擊依然層出不窮。在阿富汗、伊拉克亂局不斷的同時,利比亞戰事也將美國帶入了第三場戰爭。這位沒有任何軍隊指揮官任職經歷的老者,成為了一位同時面對三場戰爭的美國國防部長。
帕內塔最早對中國問題的表態是在2010年。當時奧巴馬政府降低了對中國的情報收集層級,從原來的最高優先層級(對象包括朝鮮、伊朗和基地組織)降到二級情報關切層級。當時帕內塔堅決表示反對。在今年2月眾議院情報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作為中情局長身份出席的帕內塔就警告美國要小心中國、俄羅斯和伊朗等國對美發動「網路珍珠港事件」。因此,部分分析人士將其劃為對華「鷹派」。然而在上任前的任命聽證會上帕內塔卻表示,美國必須和中國一起合作解決諸多問題,強調美中兩軍關系的「極其重要性」,美中兩軍要在近期取得的進展的基礎上,改善軍事對話的質量和提高軍事交流的數量,這種表態較蓋茨在香格里拉會議上對中國咄咄逼人的發言溫和得多。
美國國防部發言人約翰·柯比2012年3月14日說,國防部長帕內塔當天早些時候訪問阿富汗南部赫爾曼德省時遭遇險情。帕內塔的專機在降落時,險些遭遇一名阿富汗人高速駕駛汽車沖撞,但汽車最終掉入旱溝,帕內塔一行安然無恙。當前尚不清楚這名阿富汗人的動機。柯比說,軍方搜查了這輛汽車,但並未發現爆炸物。帕內塔在專機降落後聽取了關於此事的匯報。他的行程並未受到影響,整個訪問團也無人受傷。軍方說,他們尚未發現證據證明此人有襲擊帕內塔一行的圖謀。
❾ 伊拉克戰爭中美國損失多少飛機 還有其它裝備損失
戰車..4000比0...美國擊毀4000..損壞0....你還想聽別的嗎..這事真實數據ˋ一個軍團在伊拉克前近..前方遇到局部宮即..軍團當下扎營...乎叫空軍支援..前方轟炸3天3夜......在拿下伊拉克後新文報導..我依然記的..以下我幫你找的..
伊拉克戰爭[1](2003年3月20日-2011年12月18日)是以美國軍隊和英國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正式宣布對伊拉克開戰開始的。澳大利亞軍隊和波蘭軍隊也參與了此次聯合軍事行動。軍事行動是在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所發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兒子在48小時內離開伊拉克的最後通牒到期後開始的。
聯合部隊是由12萬人的美軍部隊、4萬5千人的英軍部隊、2千多人的澳軍部隊和200人的波軍部隊所組成的,除此之外還有大約5萬人的伊拉克反叛軍。他們是通過駐扎在科威特的美軍基地正式對伊發動軍事打擊的。
美國第3步兵師(U.S. 3rd Infantry Division)從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達挺進,伴隨他們作戰的還有美國第101空中突擊師和第82空降師的若幹部隊。在另一個方向,伊拉克東南部方向,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遠征部隊和英國遠征軍(包含第四和第七裝甲旅組成的第一裝甲師以及若干海軍陸戰隊)則發動了鉗形攻勢以打開伊拉克的海運通道。在戰爭進行了兩周後,美軍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區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種部隊,並和該地的庫爾德反叛軍結成同盟,美國預期中的准備在北方投入的第4步兵師則由於土耳其議會的反對而未能在該地參加戰斗。
經過兩個星期的激戰,英軍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鎮、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斯拉。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現了斷水和停電等人道主義危機。國際多個人道組織向伊拉克運輸救援物資。這些援助物資大多都從聯軍所控制的烏姆蓋薩爾進入伊拉克,還有部分則從科威特進入伊拉克。
戰爭爆發大約三個星期之後,美軍順利進入巴格達市區,途中並沒有遇到任何頑強抵抗。伊拉克官員則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軍隊向美軍投降。之後巴格達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紛紛陷入無政府狀態,巴格達市內發生頻繁的搶掠事件,巴格達博物館遭到洗劫,上萬件珍貴文物失蹤。有伊拉克民眾批評美軍,並沒有努力維持巴格達的市內安全。
首先中央情報局先遣隊在2002年7月10日進入伊拉克,[5]這隊成員由中央情報局的特別行動師組成,後來加入了美國軍方的精英聯合特種作戰司令部(JSOC)[6],總之,他們為後到的部隊做准備。這些努力包括說服了幾個伊拉克指揮官的部隊投降、或是分裂,而不是反抗美軍,在非常高風險的偵察任務中確定所有初步領導目標。[6]
最重要的是,他們組織了一支庫爾德部隊(Peshmerga)。在進攻之前這股力量在伊拉克庫德斯坦擊敗了伊斯蘭輔助者組織,然後擊敗了北方的伊拉克軍隊。[6][7] 對伊斯蘭輔助者組織的戰斗,導致了大量的恐怖分子死亡,還在Sargat發現化學武器設施。[5][8]
在2003年3月20日上午05:34的當地時間對伊拉克的進攻開始了。[9] 由美國將軍湯米·弗蘭克斯(Tommy Franks)的率領下,開始了代號「解放伊拉克行動」,[10]後來改名為伊拉克自由行動,而英國的代號為「Telic行動」、澳大利亞的代號為「獵鷹行動」。北方庫爾德勢力和大約其他四十個政府,組成了美國為首的聯軍。參與的國家有派遣部隊、提供設備、或是後勤支援。聯軍的部隊有248,000名美國士兵、45,000英軍士兵、2,000名澳大利亞士兵和波蘭GROM特種部隊的194名士兵由科威特前往伊拉克。[11]進攻力量也包括伊拉克庫爾德武裝部隊,估計數量有70,000人[12]。
這一階段進攻的目標是:鏟除薩達姆政權、消滅可能被發現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消滅可能會發現的伊斯蘭武裝分子、取得更多網路情報、人道援助伊拉克平民、保護伊拉克的石油基礎設施,協助建立一個民主政府,並作為其他中東國家的模型。
進攻是一個快速和果斷的行動,但遇到了抵抗,盡管並非美國、英國和其他部隊的預期。伊拉克政權在同時打一場常規和不規則的戰爭,當伊拉克面對聯軍部隊時主動將領土讓出,然後在聯軍後方,穿著平民衣物的戰士發起小規模的攻擊。這暫時取得了一些成功,創造了聯軍難以預料的挑戰,尤其是美軍。
聯軍部隊向法奧半島發動空中和兩棲作戰,以確保那裡的油田和重要港口,支援有英國皇家海軍、 波蘭海軍和澳洲皇家海軍的軍艦。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第15海軍陸戰隊遠征部隊、英國第3突擊旅和波蘭機動反應作戰特種部隊襲擊了烏姆蓋薩爾港,而英國陸軍第16空中突擊旅去保護在伊拉克南部的油田。波蘭突擊隊保護海上石油平台附近的港口,防止被敵軍破壞。
美國海軍陸戰隊第7團第1營進入巴格達一座宮殿。
海軍陸戰隊的M1艾布蘭坦克在巴格達街頭巡邏,在2003年秋天。
美國第3步兵師的重型裝甲部隊向西方移動,然後向北方移動,通過了巴格達西部的沙漠,而海軍陸戰隊第1遠征部隊向東沿著1號公路通過國家中心,英國第1裝甲師向北方移動並通過東部沼澤地。美國第一陸戰師在納西里耶的一次戰斗中佔領主要路口及附近的阿里空軍基地。第3步兵師擊敗伊拉克部隊並佔領周圍的機場,繞過城市到西部後北上,通過伊拉克西部。
隨著納西里耶和阿里空軍基地的安全,第3步兵師支援第101空降師繼續對北部的納傑夫和卡爾巴拉發動攻擊,但嚴重的沙塵暴減緩了聯軍的前進,但這個停頓,可讓聯軍鞏固和確保補給線的安全。當他們繼續推進到卡爾巴拉峽口,只有一個方法來到巴格達,通過峽口來到幼發拉底河的橋梁來進入巴格達。在伊拉克中部,第1陸戰師一直戰斗到巴格達東部,並為攻擊巴格達做准備。[13]
在北方,OIF-1使用規模最大的特種部隊至今,對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的成功攻擊率略高於上年同期。伊拉克軍隊面對美軍很快就不知所措,隨著薩達姆敢死隊的精英,用恐嚇,加強伊拉克軍隊的決心和防止反叛的平民。
聯軍在4月9日佔領巴格達,結束了薩達姆24年來的統治。美軍佔領了復興黨黨部,[14]並拉倒一個巨大的薩達姆鐵雕像,照片和視頻都顯示這成了象徵性的事件,雖然後來引起爭議。沒有看過照片或聽過影片使用變焦鏡頭拍攝的。[15]為了報復,在2008年11月,伊拉克示威者將布希的肖像用腳踩踏以及焚燒。[16]巴格達被解放後伴隨著許多伊拉克民眾對聯軍的感激,但同時也發生大量的騷亂,包括洗劫政府大樓,犯罪率在短時間內大幅標高。[17][18]
據五角大廈表示,25萬短噸(230,000噸)(650,000(590,000噸)總短噸)的彈葯被洗劫一空,為伊拉克游擊戰的叛亂分子提供了彈葯來源。進攻階段結束時,在薩達姆的家鄉提克里特,美國海軍陸戰隊黎波里特遣隊在4月15日宣布攻擊有效地結束了。
在戰爭進攻階段(3月19日至4月30日),9,200名伊拉克戰斗人員和7,299名平民被打死,主要由美國空中和地面部隊造成。[19]聯軍報導了有139名美軍[20]和33名英軍戰斗人員陣亡。[21]
......聯盟駐伊拉克臨時管理當局和伊拉克調查小組
參見:伊拉克臨時管理委員會、國際顧問和監測委員會、聯盟駐伊拉克臨時管理當局、伊拉克發展基金及伊拉克重建計劃
伊拉克佔領區劃分,2003年9月。
成功佔領伊拉克後,聯軍建立了聯盟駐伊拉克臨時管理當局,此機構的總部設在綠區,並作為伊拉克建立民主政府之前的過渡政府。引述戰爭法聯合國安理會1483號決議 (2003年5月22日),2003年4月21日,伊拉克臨時管理當局享有對伊拉克政府的期限的行政管理權、立法權、司法權,直到2004年6月28日。
伊拉克臨時管理當局負責人原本是美國前軍官傑伊·迦納(Jay Garner),但他只持續到2003年5月11日,之後美國總統布希任命保羅·布雷默為負責人。直到2004年7月將權利移交給伊拉克臨時政府。
在聯軍進攻不久後,伊拉克調查小組的1400名成員進入伊拉克尋找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計劃。2004年,ISG's的迪爾費爾報告[22]說,伊拉克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計劃。
[編輯]進攻後階段
主條目:美軍佔領伊拉克
另見:美國通緝的伊拉克人名單和伊拉克戰爭中的武裝分子襲擊
2003年5月1日,布希總統突然參訪亞伯拉罕·林肯號航空母艦,在加州聖地亞哥以西幾英里。這次訪問,布希向全國以及飛行甲板上的水兵和飛行員發表了「任務完成」這篇演講。布希宣布美軍勝利,因為伊拉克的常規部隊的戰敗。但是,薩達姆仍然在持續抵抗。
在布希總統的演講後,聯軍在各地區發現了其部隊的攻擊,而且在逐漸增加,尤其是在「遜尼派三角」此地區。[23]進攻之前,伊拉克軍隊和共和衛隊分別提供數以百計的武器給伊拉克武裝分子。
最初,伊拉克抵抗運動(聯軍稱呼為「伊拉克叛軍」)主要是源至於敢死隊對薩達姆和復興黨的忠誠,但很快的宗教極端分子也對叛亂做出了貢獻。發生攻擊次數最多的三個省份是巴格達省、安巴爾省和薩拉赫丁省。這三個省占伊拉克35%的人口,但2006年12月5日,負責美軍死亡人數為73%,近期美軍死亡人數的比例更高(大約80%左右。)[24]
武裝分子所發動的游擊戰,包括:使用迫擊炮、導彈、自殺攻擊、狙擊手、簡易爆炸裝置、汽車炸彈,小型武器射擊(通常是用突擊步槍)和RPG(火箭筒),以及破壞石油設施和平民基礎設施。
在伊拉克的車隊,2003年5月。
美軍佔領伊拉克後在聯軍的努力下後薩達姆政權垮台。聯軍與聯合國一起開始工作,以建立一個穩定並民主的國家。而且還能夠抵擋非聯軍的勢力,以及克服內部嚴重的分歧。[25][26]
同時,聯軍部隊向周圍的底格里斯河半島和遜尼派三角發動了行動。到2003年底,武裝分子襲擊的強度和速度開始增加。一個急劇飆升的游擊行動被稱為「齋月攻勢」,因為它正逢穆斯林齋月的開始。
為了對付這種行動,聯軍進攻結束以後首次使用空中力量和炮兵向疑似有埋伏地點或叛軍的迫擊炮陣地開火。加強監控主要路線,以及巡邏和搜查可疑分子。此外,有兩個村莊被鐵絲網包圍,其中包括薩達姆的出生地al-Auja和小鎮Abu Hishma,聯軍也仔細的觀察這兩個村莊。
美國總統喬治 W ·布希在巴格達機場餐飲設施與美軍用餐,2003年感恩節。
[編輯]捕獲前政府領導人
參見:伊拉克最高刑事法庭及薩達姆的審判
在2003年夏天,聯軍專注於捕獲剩餘的前政府領導人。7月22日,第101空降師和第20特遣隊的士兵發動襲擊,薩達姆的兒子(烏代和庫賽)在襲擊中喪生,和他的一個孫子。300多名前政府高層領導人被打死或被俘,以及許多工作人員和軍事人員。
最重要的是,薩達姆本人被抓獲。2003年12月13日,聯軍發動了紅色黎明行動,在提克里特附近一個農場發現薩達姆。[27]美國陸軍第四步兵師和第121特遣隊的成員進行了該行動。對薩達姆下落的情報來自他的家人和前任保鑣。[28]
隨著對薩達姆的捕獲和武裝分子的襲擊數量下降,有些結束聯軍在當時打擊叛亂的戰斗。臨時政府開始訓練新的伊拉克安全部隊去維持國家的秩序,美國也承諾以信貸形式將超過20億美元投入對伊重建,以伊拉克未來石油收入為抵押。石油收入還將用於重建學校,建立電氣和完善基礎設施的工作。
薩達姆被捕後不久,聯盟駐伊拉克臨時管理當局之外的各派開始推動選舉和伊拉克臨時政府的形成。其中最突出的是什葉派牧師大長老西斯塔尼。但聯盟駐伊拉克臨時管理當局反對這個時候進行選舉。[29]叛軍分子加強了他們的活動。兩個最為動盪的中心是費盧傑周圍地區,以及從巴格達薩德爾區到南部城市巴士拉的什葉派貧民區。
聯軍佔領伊拉克初期,曾一度在伊拉克海岸一帶處於膠著狀態,直到美軍進入巴格達時,伊拉克軍隊便隨即兵敗如山倒。當時主張出戰的美國總統布希和英國首相布萊爾民望一度升上高位。
2003年12月13日晚8點30分,美軍在據提克里特南部15公里的小村子中一地下室內抓獲了一名男子,此人就是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被美國媒體形容乃是此次戰事的最大成就。
戰後美國不斷草擬計劃重建伊拉克,包括把大量重建計劃交給美國各財團,同時委任當地人任臨時政府官員。但由於當地不少派別的政治組織並不支持美國,故針對美英的軍事佔領而進行的伊拉克游擊戰正風起雲涌,截止至2007年5月15日,美國佔領軍死亡人數已超過3,398人。[30]而伊拉克經濟則久久未恢復,不但當地石油設施受到破壞,影響全球石油供應,且失業人口龐大,居民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故不少國家的反戰分子再度公開舉行反戰示威,指責布希乃世界頭號恐怖份子。
美國除了派出穿制服的軍職人員,還僱用很大數量的民間保安承包商[31](包括美國黑水)[32]協同軍隊作戰,尤其是操作高科技武器,阿拉伯語英語的翻譯人員,[33]以及擔任後勤補給的工作。[34]關於文中所述的美國佔領軍死亡人數已超過3,398人,這只是穿制服的軍職人員的死亡人數,沒有包括很大數量的民間保安人員,所以實際因戰爭而死亡的美國人要超過3,398人。[35]美國媒體統計,截至2008年8月17日,至少有包括8名文職人員在內的4143駐伊美軍士兵死亡。其中至少有3368名駐伊美軍士兵在與反美武裝的對抗行動中死亡。[36]
[編輯]結束
2010年8月18日,最後一批駐伊美軍戰斗部隊已跨越伊拉克與科威特的邊境,伊拉克戰爭正式結束。
美國在單方面宣布戰爭正式結束後,截至2011年10月仍然在伊拉克保留3.4萬人以上的軍隊,負責保護美軍基地和訓練親美伊拉克政府的安全部隊。襲擊美軍也不斷發生,截至2011年8月伊拉克什葉派回教軍事組織宣布暫停攻擊、以幫助美軍完全撤離之前,每月仍有至少一名美軍在襲擊中喪生。美軍與伊政府談判2012年延長駐軍合約時,希望保留3000人以上駐軍並希望未來美國駐軍不受伊拉克法律管轄,未獲伊政府同意。因此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於10月22日宣布,美在伊拉克駐軍將於2011年底前全部從伊拉克撤除。此時美軍在伊拉克喪生人數已達4476人,並且在宣布完全撤軍後,又增加1人。
2011年12月1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接見來訪伊拉克總理馬利基時宣布,「在近9年後,我們在伊拉克戰事本月落幕」,並宣稱美國是伊拉克「強大和永久的夥伴」。12月15日,駐伊美軍部隊在巴格達舉行降旗儀式,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出席儀式,這標志著歷時九年的伊拉克戰爭正式全面結束,剩餘的數千名美軍士兵將在未來幾天內陸續撤離回國[37]。
據報導,美軍正式撤軍後,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仍有大約1萬人員,大多數都是武裝保安人員,配有裝甲車等武器裝備,美國計劃2012年另增派5000人武裝保安人員,使得美國大使館成為世界上武裝最龐大的外交使館。[38]。
2011年12月18日,最後一批美軍撤出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