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維多利亞女王是庸才嗎聽說她執政時已經不太管事了,是真的嗎她是不是其實就是個庸碌無能的無能君主
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君主,僅次於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在位時間長達64年。她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女王。她在位的期間(1837年―1901年)是英國最強的「日不落帝國」時期。她在位時期,英國歷史上稱為「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加大殖民擴張,在一定范圍內建立和佔領了很多殖民地。她在位的幾十年正值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頂尖、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君主立憲製得到充分發展,使維多利亞女王成了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徵。
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象徵著英國的一個時代。在維多利亞在位期間,英國國民團結,英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並不斷壯大發展。這是女王給英國人留下的遺產,也是對她一生施政的評價。維多利亞完成了女王應有的職責,同時又擁有如此平凡的作為女人的幸福。她在位的時期,特別是1851年以後,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她在位的幾十年正值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頂尖、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英國強大,經濟、文化空前穩定,科學、藝術都有很大的發展,君主立憲製得到充分成熟,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成了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徵性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性格鮮明,秉性真摯。她忠於職守;她不僅把時光消磨在工作上,也消磨在為家務操勞上;她忠於自己的丈夫,對子女要求嚴格,成為一代楷模。她的不懈努力,不僅使英國的文學,藝術、科學昌盛,經濟發展,英國的生活方式(如英國貴族的下午茶)也從那時候開始成為當時的英國人民所追逐仿效的對象。「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被許多英國人所懷念。
維多利亞女王是「垂拱而治」的典範,也正好處在君主立憲下「實君」和「虛君」的交替時段,她一生大部分時間就是生一串兒女,照顧了一個典範的家庭,然後樹立一個好形象給世界以及國民,基本上是屬於做好了一個君主應盡的本分。但是這不能說維多利亞女王是毫無貢獻的。
女王的貢獻個人觀點大致在這么幾個方面:
1,,典型的無為而治,僅充當單純的國家元首,開虛君之先河,完全把權力下放到執政層。反而如果其拿住皇權不放,並嚴重涉足執政領域的話,王位可能不穩,並且英國的權力層面會被稀釋很大。也正是這種無為而治,最直接的效應,就是保證了維多利亞時代在一個非常寬松的環境下的發展。
2,QV把皇權放在了一個獨立於執政體系之外的超然地位(PS,實際上親王同志在世的時候,他們家還是蠻願意去插手一下朝政的),既有絕對象徵,又超脫於政治紛爭,從某種角度來說,反而鞏固了皇權傳承。。舉個例子,當國家出現重大決策失誤的時候,責任內閣會代替君主暴露在民眾的指責之下,反而皇權作為元首象徵,可以在此時以第三方的姿態,來主持公道,安撫民心。而當執政層面發生派系爭斗的時候,女王可以出面平衡,起到最直接的緩沖作用,這就是皇權作為天然權威的直接象徵作用。
3,而「天然權威」的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價值觀引導。凝聚力什麼聽起來很假,但是也必須去說。君主傳統的國家,王室興衰即國運興衰,無論你對國家主義有什麼看法,你都不得不承認「國運」就是一個傳統國家的共同價值觀指向。正如同自由&奮斗之於美國,民族復興之於中國一樣。而王室便是英國的榮光和國運的人間代理人,所以,自樹一個英文化下的典範,尤其是品行上的典範,並且在適當的時候將這種共同價值觀拿出來加以傳導和維護,這是一個君王應該做的,簡而言之,就是「維穩」。顯然,QV做得非常好,也是這個時代的最高象徵。
4,做好的一個協調者的身份,雖然這個協調者很大程度上是橡皮圖章。但是協調者的姿態和方式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QV雖然貴為女王,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相比於歐洲某些前輩的女性君主而言,她更多是一個「王夫」的角色,當然鄙人作為受新女權影響的人,我不認為這是什麼需要苛責的事情。也正是因為這種性格,
她是個追求和諧的中庸的統治者 。這種中庸的追求不僅僅體現在內政的角度,在外交上,使王室這一塊緩沖區變得富有彈性。而正是這種彈性,讓英帝國的各項進程變得矛盾但是順利。比如在土耳其戰爭後期,對俄談判的時候,女王從外交政策的決策以及外交後續的硬性和軟性的拿捏都是做得不錯的。在諸如鴉片戰爭的決策時,其重塑「大英帝國最高利益」的政治推動手法,也算有一定水平,當然這段歷史作為中國人是很反感的。
5,「歐洲的祖母」,這個不用說的,龐大的家族系統遍布歐洲各大王室,也順便把血友病傳播了出去。雖然這屬於王室八卦的范疇,但是大規模的王室聯姻總的來說,英國對於歐洲大陸的局勢把控,或多或少有一些作用。
王權是英國政治最古老的傳統之一,也是現代英國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從公元5世紀國王的最初形成,到當今伊麗莎白二世的統治,期間經歷了若干次圍繞王權而展開的大小政治變革。但不管變革的初衷如何,國王始終是英國政治機器運轉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王權逐漸從「實位」向「虛位」演變。 時至今日,英國國王已經演變成為「統而不治」的虛君,有人開始質疑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這並沒有削弱王權在英國政治生活中的獨特地位。雖然國王的並不掌握實權,但他在政治,經濟,思想,社會生活等方面多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因為在政治上和法律上沒有實權,所以英王不屬於任何政治派別,因此國王是超越階級、階層、集團和黨派利益的「全民利益的代表」 ,才能夠贏得整個英國不同階級民眾的愛戴,成為英國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象徵,成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由於 「統而不治」 、「臨朝而不理政」 ,英王能超然獨立於政治斗爭之外 ,在當今以政黨政治為特徵的權力之爭中,不表現明顯的政治傾向,不偏擔於某個黨派 ,保持政治中立 ,具有保全議會主義的民主政治、保護行政連續性和抑制急劇的革命、變革的作用。這些是議會和內閣所替代不了的作用。王權是英國最古老的政治傳統之一 , 「王 」歷來被看成是民族的象徵和國家統一的標志。在歷史上 ,每當在要求祖國統一和民族獨立的緊要關頭 ,國王就被賦予了重任 ,王權就成了一種感召力和向心力 ,對王權的崇拜往往把不同政見和階層凝聚到了一起 ,去為民族的共同事業而奮斗。王權的持續 ,保證了英國歷史傳統的穩定發展 ,王權成為了連結新舊政體、新舊社會的紐帶。正是因為王權的保留滿足了英國國民對傳統的崇拜情感 ,適應了新的資產階級政權在建設一個新世界時對秩序和穩定的需求 ,英國資產階級憲法才繼承了國王這一古老形式 ,並使之成為資產階級統治機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B. 美國佔領夏威夷後,末代女王怎麼辦
夏威夷州是美國第50個州,在美國吞並前,他的名字叫:夏威夷王國。
1891年1月29日,夏威夷國王卡拉卡瓦去世後第9天,妹妹利留卡拉尼登上王位,成為夏威夷王國歷史上首位女王,很不幸的,她也是末代女王。
夏威夷末代女王利留卡拉尼
利留卡拉尼1838年9月2日生於夏威夷檀香山,4歲時被宣布成為有資格競爭王位的皇室成員之一。夏威夷雖然不大,當年也不富有,但利留卡拉尼接收到最好的現代教育。
如果不是女王的光環,你會發現她是大才女。利留卡拉尼在音樂上的造詣尤其高,她寫詞譜曲,會鋼琴、吉他、管風琴、甚至古箏,既能寫出濃郁的民族風,流行歌曲也不在話下。利留卡拉尼僅僅在晚年就譜寫165首歌曲。
利留卡拉尼被送往監禁處
不過,為了證明美國的寬宏大量,利留卡拉尼僅被關了1年就釋放了。出獄後的利留卡拉尼除了待在家中寫書、寫歌外,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去美國。不是去度假,而是去要賬,要美國賠她錢,合計45萬美元被沒收的家產。當然,美國沒有賠償。
為了保證利留卡拉尼不至於窮困潦倒吃不上飯,引發輿論危機,美國給她每年發4000美元養老金,合每月333元。
晚年利留卡拉尼女王
1917年11月11日,利留卡拉尼在檀香山家中去世,終年79歲。在絕對實力面前,弱小者利留卡拉尼女王,已經做到了她力所能及。
C. 美總統與英女王職權比較
美國總統(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同時是美國行政部門的最高領袖與三軍統帥,一般被稱為Mr. President(總統先生)。
英國女王即英國女性君主。英國君主是英國及英國海外領地的國家元首,現在的男性君主稱為國王(King),女性君主稱為女王(Queen)。
美國總統是名義和實際上的最高元首,擁有最高的權利。英國女王只是名義上的最高領袖,只是行使禮儀,沒什麼權利。
D. 英女王去世對中國有影響嗎
對中國沒有什麼太大影響。
美國總統拜登所說,「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伊麗莎白二世對幾代英國人來說,是一個穩定的存在,是安慰與自豪的源泉」。然而,也正因如此,女王辭世對英國與世界的影響也許才剛剛開始。
「承蒙上帝恩典,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及其他領土和屬地的女王、英聯邦元首、信仰的捍衛者,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陛下」是英聯邦的元首,英聯邦包括橫跨非洲、亞洲、美洲、歐洲和太平洋的54個國家,涵蓋了20多億人口。在她去世後,查爾斯王子雖然可自動繼承王位,但英聯邦元首的職位不會自動傳給女王的繼任者。這個元首職位有可能由英聯邦國家政府首腦們集體選出,也就是說這一職位存在變數。
在全球范圍內,英聯邦數十個國家的團結與信任也會出問題。女王曾經憑借其自身非凡的影響力,為英聯邦國家的團結發揮了重要作用。女王去世後,英聯邦各國呼籲罷免英國君主為國家元首的呼聲愈演愈烈。就連英國新任首相特拉斯在年輕時也曾公開表示反對君主制。
女王去世後,澳大利亞綠黨議員表示,是時候走向共和了;在加勒比地區的一些前殖民地,要求取消君主作為國家元首的壓力一直在上升,並要求英國為其參與歷史性的奴隸貿易支付賠償金。巴哈馬國家賠償委員會主席坎貝爾(Niambi Hall-Campbell)說:「隨著君主制的角色發生變化,我們預計這可能是一個推動我們地區討論賠償的機會。」她還敦促查爾斯三世提供「時代要求的正義」。
BBC News Africa在女王去世後發布一條女王與非洲大陸「長期關系」的推文後,收到大量強調英國殖民主義負面影響的帖子,導致其不得不敦促受眾更加「尊重」BBC的社區規則,並手動隱藏了一些回復。
事實上,對於不少英聯邦國家的年輕人來說,伊麗莎白二世是一個遙遠的人物,更多是通過《王冠》等熱門電視劇中的虛構描繪而廣為人知。與此同時,關於英國殖民統治的悲慘故事仍代代相傳。在肯亞等一些國家,一些人沒有向女王致敬,而是選擇向獨立運動致敬。
如果英聯邦變得更加鬆散,不僅有可能導致英聯邦國家經濟衰退,對全球經濟復甦起到負面作用,其連鎖反應與多米諾骨牌效應不排除將可能給其他國家帶來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深遠影響。
1947年首次正式出訪期間,尚未成為英國女王的伊麗莎白二世在南非通過廣播承諾,將奉獻自己的一生為人民服務,「無論長短」。在英國國內,根據英國憲法規定,女王必須保持政治中立,但正是女王憑借自身人格魅力屢次力挽狂瀾,將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乃至數十個英聯邦國家團結在一起。
其中最經典的例子便是2014年蘇格蘭公投之前,各類民調都顯示支持脫英的蘇格蘭人佔多數。始終超脫於政治之外的女王及時到訪蘇格蘭,以謹慎的方式在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前公開表示,希望蘇格蘭人民「非常認真地考慮未來」。蘇格蘭留在了英國。在投票前,蘇格蘭政府發表的獨立白皮書中已經明確說明,即便蘇格蘭獨立,女王仍將是獨立的蘇格蘭國的國家元首。
如今,女王離世,有分析人士稱,如果蘇格蘭再次公投,脫英概率很可能會更高,如果北愛爾蘭發起公投,則脫英概率將可能增加。不過,有專家指出,女王在蘇格蘭去世,可能會為新國王提供一個在蘇格蘭提高聲望的機會。
E. 英國女王逝世對中國影響
英國女王對中英關系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英國女王的逝世,讓無數中國人感覺到惋惜,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是第一個訪問中國的人,為中英建交起了很大的作用。
F.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沒有護照卻出訪300多次,女王怎麼過安檢
伊麗莎白二世是英國史上出訪最多的國君,自登基以來,她正式出國訪問了325次。1953年至1954年她和愛丁堡公爵花了半年時間周遊世界,她也成為第一個訪問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斐濟的在位君主。1957年10月她到美國進行國事訪問,1959年則又訪問了加拿大。1961年她首次訪問印度和巴基斯坦。英女王多個大部分歐洲國家和英國海外屬地訪問。
雖然英國女王伊麗莎白而是現在可能不像過去那樣常往國外飛了,但她到世界各地旅行和進行國事訪問時都不用護照。據英國王室網站,女王陛下不需要護照,「應為英國護照都是以陛下之名簽發的」。
而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說,英國護照的合法性就是來自於女王的。換句話說,不是需要英國護照來證明女王身份,反而是女王以自己身份證明了英國護照的合法。而對女王身份的承認,在一國承認英國主權時已經完成了。因為從根本法理上講,英國主權就是屬於英國女王的。
不過,不是整個皇室成員都有這個待遇。皇室的所有其他成員,包括菲利普親王和查爾斯王子都有護照。
作為君主,她不必使用護照,因為在英國及其他國協境域,所有的護照都是以君主的名義頒發的。但她外訪時仍需接受安全檢查。
G. 英國女王要處理多少事
女王作為國家元首,有著任命首相、批准議會立法、國事訪問與接待國賓等 13 項固定職責。這些事都是需要她來做的
1951 年,她任命了女王生涯中的第一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
1979 年,她任命了英國第一位女首相——「鐵娘子」瑪格麗特·撒切爾
2002 年為慶祝金禧(在位 50 年),她和丈夫不但連續出訪了英國 70 多個城鎮,足跡還遍布加勒比海、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周邊等地,行程總計 4 萬多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