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日本軍官訪問北京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日本軍官訪問北京

發布時間: 2022-09-30 20:38:40

Ⅰ 美穗子看望聶將軍

聶榮臻元帥與日本孤女的故事

26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日本婦女來到了中國,卻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和熱情的接待。這名婦女叫美穗子,那並不是她第一次到中國來。說起她與中國的緣分,還要追溯到抗日戰爭期間發生在她與一位中國將領之間的傳奇往事。26年前的那次重逢是二人時隔40年後的再次見面,一部名為《美穗子探親》的電影記錄了當時的一切。近日,央視《重訪》欄目專訪了美穗子老人,講述了戰爭歲月中一個跨越了國界和種族的愛的故事。

2005年8月24日,《美穗子探親》這部電影中的女主人公美穗子又一次來到中國,她是在抗日戰爭期間被聶榮臻收養的日本孤女。美穗子女士已經69歲,這是她第6次「回家」探親。與26年前相比,歲月在她的臉上已經悄然留下印記,中國也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沒有變的是,中國朋友們一如既往的熱情。這都是因為這個日本婦女兒時和中國的一段情緣。

戰火中驚見孤女

1940年8月,故事發生在從石家莊到太原的鐵路,也就是正太鐵路上一個叫東王舍的村莊,這是橫貫太行山脈的一條交通要道。在這條鐵路線上有天險娘子關和日軍在華北的重要燃料基地井陘煤礦。曾經是華北交通公司職員的美穗子的父親——加藤清利,1939年末作為助理被派遣到井陘煤礦車站,負責運輸煤炭。
8月20日,名震中外的百團大戰打響了。戰役前期的主要任務就是交通總破襲,破壞敵人的交通線,重點摧毀正太鐵路。8月20日夜,在八路軍前方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各參戰部隊按計劃對華北各線敵偽軍據點同時發起進攻。在激烈的戰火中,井陘煤礦變成了一片火海。在火海中,八路軍戰士救出了2個日本小女孩,4歲的美德子和她不到1歲的妹妹。面對2個日本小姑娘,八路軍戰士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於是向軍區司令部打電話
請示。
當時接電話的是一個參謀,因為這個事情比較特殊,他便向聶帥報告。聶帥說叫他們趕緊送來,對俘虜只要他放下武器我們還寬待呢,2個日本小女孩是無辜的。後來戰士很快從前線把2個日本小女孩送到了司令部。
在司令部,2個小姑娘成為聶帥的小客人,受到了悉心的照顧。「半天工夫,部隊就派人把2個孩子送到了我的指揮所。我先抱起那個受傷的嬰兒,看到傷口包紮得很好,孩子安詳地睡著,我囑咐醫生和警衛員,好好護理這個孩子,看看附近村裡有沒有正在哺乳的婦女,趕快給孩子喂餵奶。那個稍大些的孩子,很討人喜歡,我牽著她的手,拿來梨子給她吃。」聶榮臻元帥在他的回憶錄中,用「激烈戰火中的小插曲」回憶了這段往事。

火線養女表仁義

在戰火異常激烈的前線陣地,這2個孩子應該怎麼辦?日本人經常到晉察冀地區掃盪,結果難以預料。如果這2個日本小姑娘留在異國他鄉,可能會對將來她們大了以後造成不好的影響。現在雖然她們的父母已經去世,但是她應該還有親戚。在當時的戰爭環境下,聶帥決定將她們送交給日方。
戰地攝影記者沙飛當時照了3張照片。一張是聶帥牽著只有4歲的美穗子,一張是美穗子坐在籮筐裡面吃梨,一張是老鄉挑著她們兩個回去。其中的部分作品最早發表在1941年6月《解放畫刊》第二號上,這是一份由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宣傳部新聞攝影科供稿、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晉察冀支部編輯的日文版畫報;最早發表的中文媒體是 1942年 7月7日出版的《晉察冀畫報》創刊號。在這個懵懂的年齡,美穗子並不知道幼年時的這段傳奇般的經歷會對她的人生有怎樣的影響。但是40年後,正是那張合影改變了她的生活。
在聶帥的安排下,沒過幾天2個小姑娘就被送往石家莊。戰士們找了一個可靠的老鄉,准備了一副挑子,聶帥和指揮所的幾個同志擔心孩子在路上哭,還往筐里堆了許多梨子。美穗子姐妹轉交日軍後,被送到了石家莊的石門醫院。不滿周歲的妹妹因傷勢嚴重不幸死去。美穗子本人於1940年10月被伯父平安帶回日本,此後與外祖母相依為命。
隨著美穗子姐妹回去的,還有聶榮臻寫給日軍的一封信。信中這樣寫道:「此次我軍進擊正太線,收復東王舍,帶來日本弱女二人。經我收容撫育後,茲特著人送還,請轉交其親屬撫養。我八路軍本國際主義之精神,至仁至義,有始有終。深望君等幡然覺醒,與中國士兵、人民齊心合力,共謀解放,則日本幸甚,中國亦幸甚。」

40年後尋孤女

時間飛逝,戰火連天的峰峰歲月已經漸漸在人們的腦海中遠去。轉眼到了1980年的4月,總政華南的副主任帶著姚遠方同志,一起來采訪聶帥。那時全軍開政治工作會議,他們來請示聶帥關於政治工作方面有什麼指示,這樣談完了以後,姚遠方同志拿出了那3張照片,問聶帥還記不記得這個事情。
照片喚起了聶帥40年前的回憶。很快,姚遠方就完成了一篇通訊《日本小姑娘,你在哪裡?》。1980年5月28日新華社播發了這篇通訊,《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文匯報》和其他一些省市的報紙也都刊載了這篇文章和這張珍貴的歷史照片。報道也引起了日本新聞媒體的關注。日本共同社駐北京記者,最先把文章和聶榮臻與日本小姑娘在一起的照片發到日本。5月29日,曰本《讀賣新聞》用很大版面,突出刊登了這篇文章和照片,題目就是《興子姐妹,你們在哪裡?聶將軍40年後,呼喚從戰火中救出的孤兒》。
6月3日,也就是在中國報紙發表《日本小姑娘,你在哪裡?》的第6天,文章中說的叫「興子」的日本小姑娘終於找到了。然而,找到的日本小姑娘並不叫興子,而是叫美穗子。
聶榮臻元帥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曾經這樣說到:「把兩個孩子安頓下來,我讓炊事員做了一盆稀飯,把那個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懷里,用小勺喂她,孩子就顯得不那麼拘束了。我問她叫什麼名字,她『嗯嗯』地回答著。翻譯在旁邊說,她說叫『興子』。我聽這個名字差不多,像日本女孩子的名字。」其實,這個小姑娘叫美穗子。
1980年6月8日,《讀賣新聞》在顯著位置上刊登了文章《我就是興子》,旁邊還附有美穗子的大幅照片。當時的美穗子已經44歲了,住在日本宮崎縣,已經有了3個女兒。她和她的丈夫開了一家五金店,過著非常幸福的生活。

感慨萬千訪中國

當美穗子遠在日本看見了報紙上的這篇報道時,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就是文章中所說的「興子」,而且當時她還和丈夫一起議論說別人也有與自己一樣的經歷。當美穗子知道報紙上的「興子」就是自己的時候,她吃驚的程度只能用如雷貫耳這個詞來形容。
當晚,美穗子激動地給救命恩人聶帥寫了一封信,表示感謝,並表達了想到中國訪問的願望。這封信被次日返回東京的《讀賣新聞》的記者帶回,急速轉給北京的聶帥。 1980年6月24日,中國駐日使館得到了邀請美德子訪華的正式請帖,出發的具體日期是7月10日,這一天恰好是美穗子44歲的生日。
1980年7月10日晚上,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一行6人,乘坐中國民航的班機從長崎到達北京。歡迎他們的是大批的新聞記者以及照明燈、照相機的閃光燈。在人群的簇擁下,美穗子來到了機場貴賓室,見到了聶榮臻的女兒聶力。
1980年,正是中日兩國關系在各個領域都開始升溫的階段。將軍救孤女,這樣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話,是任何一個新聞媒體都不會放過的。毫無例外,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也拍攝了記錄美穗子訪華的電影《美穗子探親》。
對美穗未來說,此次中國之行她最大願望就是見到聶帥,當面向他感謝救命之恩。這次見面被安排在7月14日,地點是人民大會堂的新疆廳。見面的前一天晚上,美穗子的心情非常緊張,不知怎麼感謝聶帥才好。
第二天見到聶帥,美穗子覺得與在照片上所看到的嚴肅形象完全不同。聶帥身材高大,卻非常溫和,不由得使美穗子產生了錯覺,好像見到了自己的親生父親。當時目睹了兩個人見面的場面,原聶帥的秘書回憶:「當時非常感人,美德子非常激動,看到了聶帥以後,拉過了他的手,用日本的最高禮節,將自己的額頭觸在聶帥手上,這是最高的禮節。」美穗子泣不成聲,說聶帥是自己的再生父母。與聶帥見面後,7月16日,美穗子一家來到了石家莊和井陘煤礦火車站。在美穗子模糊的印象里,火車站的位置和父親曾經辦公的地方都和40年前一樣,到了自己被救的地方她也很激動。離開了石家莊,美穗子又前往杭州、上海.每到一處都受到了熱情的接待。7月23日美穗子結束了這次中國之行,從上海返回日本。

為中日友好不遺餘力

回到日本的美穗子,為了中日兩國的友好,從此做著自己微薄但是不懈的努力。1986年5月和1989年5月,美穗子先後2次隨日本友好代表團訪華。這此後的2002年、2003年美穗子又2次來到中國。美穗子和中國姐姐聶力見了7次面,其中有一次是在日本。1998年,聶力率全國婦聯、婦女代表團到日本,順道去看望美穗子。這也是聶力第一次去美穗子的家裡,為了接待姐姐,美穗子特意把保存了近20年的聶帥送的那幅《松竹梅》拿了出來。2005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8月24日美穗子第6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這是她的第二故鄉,歲月匆匆,容顏改變,然而不變的是純朴的心靈,感激的心情。
在到達北京的當天下午,美穗子就來到了中日友協。在會見廳里美穗子與中國姐姐聶力時隔3年後再次見面。這一次見面,聶力送給美穗子的禮物是聶力夫婦親筆書寫的「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書法作品。聶力還專門比著她的身材為她挑了一件墨綠色、下擺有紅黃條紋的中式外套。
8月25日下午,在中日和平友好交流北京大會上,美穗子與一直研究和宣傳聶帥救孤的來住新平先生一起登台發言。他們因為此事相識,並共同建立了日中友好協會都城支部。在大會上,美穗子深深鞠躬,和來住新平共同回憶起65年前被救之事,以及多年來他們在日中友好方面所做的努力,講話先後被6次掌聲淹沒。
「將軍救孤女」的故事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一位老人的出現,又讓這傳奇的往事多了一個圓滿的結局。這是美穗子這一次來到中國的另一個目的,那就是笑見另一個曾經救過她的恩人一一楊仲山老先生。在美德子第6次來到自己的第二故鄉中國時,見到了65年前把自己抱出火海的八路軍戰士,如今已經82歲高齡的楊仲山老人。老人回憶說,1940年8月21日早上5點鍾,當時還是一名年輕戰士的楊仲山,將美穗子抱出火海,並從自己的挎包里拿出餅干(實際上是一種干餅,是把餅加熱烤乾,吃起來嘎嘣嘎嘣的),給美穗子吃,她一走不動了就吃點兒。
美穗子在見過另一位救命恩人之後,激動地說:「65年前如果沒有聶帥救我,就沒有我的今天,也沒有我的孩子的今天。雖然我現在過著平凡的生活,但這也是聶帥賦予我的,也是楊仲山先生賦予的。我現在有很多話想說,歸結到一句那就是:非常感謝他們的救命之恩。」

後記

2005年8月26日美穗子結束了自己的第6次中國之行,離開北京,飛回日本。由於身體原因,這也許是69歲的美德子最後一次中國之行了。但是,「將軍救孤女」這個故事,在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依然那樣意味深長。這是一個傳奇故事,是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話。在美穗子的心中,永遠不會忘記65年前在紛飛的戰火中,救她出來的八路軍戰士和中國將領,永遠不會忘記給予她第二次生命和珍貴友誼的中國人民。

Ⅱ 日本人為什麼要來中國

據資料記載,1938年的時候,當時一名日本軍官在一次戰爭動員會上突然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為什麼要戰爭。結果另外一名軍官很快就站了起來說:這場戰爭是我們這一代日本人的共同命運,沒有必要討論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換句話來說就是:這問題很白痴,打仗和吃喝拉撒一樣都是與生俱來的。

不管這名軍官出於什麼目的說出了這樣的話,這樣的答案真的讓人膽戰心驚。明明是一場侵略別人的戰爭,但是卻變成了日本人的信仰,成了合理的事情。

這就是當時的日本軍國主義思想。這還是一個正常的人的思維嗎?難道這就是他們在戰爭中不擇手段的理由?

可能正是由於這樣的思想,直到現如今日本不僅沒有為戰爭中受到傷害的人道歉,還不斷的美化戰爭,篡改教科書。他們稱這場戰爭日本是為了構建大東亞繁榮而幫助中國發展的,他們稱日本才是二戰中最大的受害者,他們稱中國和美國應該為在原子彈下犧牲的日本道歉。

毀滅日本的從來不是中國也不是美國,不是原子彈也不是什麼新武器。說到底,還是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如今日本在所謂「正常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軍國主義思想似乎要死灰復燃。軍國主義思想不會給日本帶來任何的好處,只會把日本拖入毀滅的深淵!

Ⅲ 抗日中 有沒有日本軍官在中國軍隊裡面

有的——杉本一夫、小林武夫、岡田義雄
1939年1月2日,山西省武鄉縣王家峪村,在由八路軍前線司令部召開的慶祝元旦集會上,3名日軍俘虜杉本一夫、小林武夫、岡田義雄走上舞台,當場宣布要參加八路軍。八路軍總司令朱德走上台,和他們緊緊握手。他們是在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俘虜政策感召下,產生的第一批「日本八路」。
1939年11月7日,由杉本一夫在山西省遼縣(現為左權縣)麻田鎮發起建立了華北日本士兵覺醒聯盟。這是中國戰場上,日本俘虜轉變立場後成立的第一個日本人反戰組織。此後,反戰組織陸續建立,遍及敵後抗日戰場。其中,在日共中央代表野坂參三直接領導下成立的在華日人反戰同盟延安支部,實際上起到了整個敵後戰場日人反戰組織總部的作用。 反戰組織在經過了華北日本士兵覺醒聯盟———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日本人民解放聯盟的演變壯大後,到1945年8月,共發展建立了2個地方協議會、4個地區協議會、20個支部,盟員達1000餘人。1945年9月至1946年上半年,隨著抗戰勝利,日本人民解放聯盟成員大部分陸續回國,聯盟自行解散。

代表人物衫本一夫簡介:
杉本一夫,原名前田光繁。1916年出生於日本。1937年6月隨大批日本移民來到中國。1938年初,應滿洲鐵路所屬土建公司的招募,成為軍屬滿鐵職員。7月29日,赴河北邢台市京漢鐵路雙廟車站工作,當天即被八路軍俘虜。 當時,日本軍閥對軍隊的教育是,在交戰中當敵軍的俘虜是最大的恥辱,「與其當俘虜受侮辱,毋寧自殺殉國」。杉本一夫剛做俘虜時,被安排在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部臨時駐地———河北涉縣王堡村。他滿腦子都是「是死是活」的問題,八路軍戰士給他講「共產黨不殺俘虜」的政策,他根本聽不進去,給他看朱德和彭德懷簽發的優待俘虜命令,他還是不相信。 「不殺就糟了」,杉本一夫的話把八路軍幹部說懵了。「你們不殺,那就得自殺,這不是更殘酷嗎?」杉本一夫講出了他的心裡話。 八路軍幹部耐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一邊給予他生活上的優待,一邊指出他對很多問題的錯誤的看法。漸漸地,杉本一夫的思想開始動搖。他終於選擇了生路,不再為是死是活而煩惱。後來,通過進一步讀書學習,杉本一夫開始懂得:戰爭是日本少數人得到好處、多數人遭殃的戰爭;中國是自衛的,日本是侵略的。當他在行軍中親眼目睹日軍的燒殺搶掠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極大傷害時,他氣得渾身發抖,就像是他自己乾的壞事一樣感到無地自容。他決定站在中國人民一邊,反對這場野蠻的戰爭。 由於工作需要,1958年杉本一夫才回到日本,他被認為是危險的赤化分子,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好打零工,直到八十高齡,還在做燒鍋爐的工作,收入甚微。他經常參加中日友好活動,到處講他的奇特經歷,講日軍侵華戰爭的罪惡,講八路軍的人道主義,在報刊上寫了大量文章。1984年他和另一位反戰同盟老戰士香川孝志合出了一本書《八路軍的日本兵》,真實地反映了他們在中國的經歷。1995年8月18日,杉本一夫作為團長,率「日人反戰同盟成員友好訪華團」一行8人抵北京訪問。 現在,老人已退休,靠養老金生活,生活十分簡朴。

Ⅳ 聶榮臻的資料

聶榮臻(1899-1992)中國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1899年12月29日生於四川江津(現屬重慶市)。1919年底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8月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後改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次年春轉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10月到蘇聯學習。1925年8月回國後,歷任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中共廣東區委軍委成員、軍委特派員,中共湖北省委軍委書記。後在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參與向北伐軍派遣中共黨員等工作。
1927年7月中旬任中共前敵軍委書記,參加南昌起義後任起義軍第十一軍黨代表。同年12月,參與領導廣州起義。1928年任中共廣東省委軍委書記,1930年初任中共順直省委組織部部長,同年5月後在中共中央特科和中央軍委工作,先後在香港、天津、上海等地堅持秘密斗爭。1931年12月進入中央蘇區,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團政治委員,曾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同年4月,作為紅軍東路軍政治委員參與指揮漳州戰役。1932年冬以後,與軍團長林彪率部參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圍剿」。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主張。過金沙江後,任中央紅軍先遣隊政治委員。曾率部參加直羅鎮和東征、西征戰役。1936年11月,參與指揮山城堡戰役。
1919年底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08月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後改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
1923年春轉入中國共產黨。
1924年10月到蘇聯學習。
1925年08月回國後,歷任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中共廣東區委軍委成員、軍委特派員,中共湖北省委軍委書記。後在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參與向北伐軍派遣中共黨員等工作。
1927年07月中旬任中共前敵軍委書記,參加南昌起義後任起義軍第十一軍黨代表。
1927年12月,參與領導廣州起義。
1928年任中共廣東省委軍委書記,
1930年初任中共順直省委組織部部長,
1930年05月後在中共中央特科和中央軍委工作,先後在香港、天津、上海等地堅持秘密斗爭。
1931年12月進入中央蘇區,
1932年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團政治委員,曾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
1932年04月,作為紅軍東路軍政治委員參與指揮漳州戰役。
1932年冬以後,與軍團長林彪率部參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圍剿」。
1936年11月,參與指揮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

任八路軍第115師副師長、政治委員,參與指揮平型關戰斗,取得全國抗戰開始後的第一個大勝利。
1937年11月,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書記。在晉察冀3省邊界地區創建了敵後第一個抗日根據地。
1939年冬指揮雁宿崖、黃土嶺戰斗,擊斃被日軍稱為名將之花的阿部規秀中將旅團長。
1940年08月,在百團大戰中,組織指揮部隊在正太、津浦、平漢、北寧等鐵路線進行破擊戰。
1943年秋回延安參加整風運動。
1945年部署晉察冀軍區部隊對日反攻作戰。
在抗日時期被喻為「活菩薩」,「中日友誼的使者」。

解放戰爭時期,

任晉察冀中央局書記,
華北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二書記、華北野戰軍司令員,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先後參與指揮集寧戰役、正太、清風店、石家莊、平津等戰役。
1949年任平津衛戍區司令、北平軍管會主任。
任北平(今北京)市市長,
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1950年初任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協助中央軍委領導人部署人民解放軍繼續解放西南地區和東南沿海島嶼,肅清國民黨殘余武裝和土匪。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參與組織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的部署、訓練、運輸、供應、輪換等工作。曾參與組建各軍兵種領導機構和一批軍事院校,並組織制定軍事條令、條例等。
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56年11月任國務院副總理。
1958年兼任國務院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
1959年兼任國防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領導科技攻關,組織全國大協作,僅用5年時間就研製成功多種導彈和原子彈,不久又研製成功氫彈。
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是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中共中央七、八、九、十屆中央委員,八屆十一中全會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十一屆,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文化大革命期間,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斗爭。
1983~1988年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88年7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2年5月14日22時43分因心力衰竭,搶救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聶榮臻元帥為我國的航天基地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最後骨灰葬在內蒙古額濟納旗東風航天城烈士陵園。
著有《聶榮臻回憶錄》。

Ⅳ 侵華日軍中,有沒有醒悟的日本軍人

抗戰期間,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正義斗爭,博得了國際社會和各國人民的廣泛同情與支持。「在華日人反戰同盟」就是其中一支特殊的國際主義隊伍,他們被中國老百姓稱為「日本八路」。他們的出現及其抗日義舉,被稱為「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
1939年11月7日,由杉本一夫(前田光繁)在山西省遼縣(現為左權縣)麻田鎮發起建立了華北日本士兵覺醒聯盟。
1939年1月2日,山西省武鄉縣王家峪村,在由八路軍前線司令部召開的慶祝元旦集會上,3名日軍俘虜杉本一夫、小林武夫、岡田義雄走上舞台,當場宣布要參加八路軍。八路軍總司令朱德走上台,和他們緊緊握手。他們是在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俘虜政策感召下,產生的第一批「日本八路」。
1939年11月7日,由杉本一夫在山西省遼縣(現為左權縣)麻田鎮發起建立了華北日本士兵覺醒聯盟。這是中國戰場上,日本俘虜轉變立場後成立的第一個日本人反戰組織。此後,反戰組織陸續建立,遍及敵後抗日戰場。其中,在日共中央代表野坂參三直接領導下成立的在華日人反戰同盟延安支部,實際上起到了整個敵後戰場日人反戰組織總部的作用。
反戰組織在經過了華北日本士兵覺醒聯盟———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日本人民解放聯盟的演變壯大後,到1945年8月,共發展建立了2個地方協議會、4個地區協議會、20個支部,盟員達1000餘人。1945年9月至1946年上半年,隨著抗戰勝利,日本人民解放聯盟成員大部分陸續回國,聯盟自行解散。
在國統區,也建立了日人反戰組織。這些組織是在日本革命志士的努力,並在中國共產黨人周恩來、郭沫若等的關懷、支持下建立的。1939年12月,在桂林成立了在華日本人民反戰同盟西南支部。1940年7月,在重慶成立了在華日本人民反戰同盟總部。由於國民黨政府的阻撓,重慶總部與華北敵後戰場上建立的反戰組織聯系很少,互不隸屬。
從「帝國軍人」變成反戰勇士,是一個充滿痛苦的過程,他們需要洗去從少年時代即被熏染至深的法西斯毒素,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戰爭觀。
著名的反法西斯戰士
杉本一夫,原名前田光繁。1916年出生於日本。1937年6月隨大批日本移民來到中國。1938年初,應滿洲鐵路所屬土建公司的招募,成為軍屬滿鐵職員。7月29日,赴河北邢台市京漢鐵路雙廟車站工作,當天即被八路軍俘虜。
當時,日本軍閥對軍隊的教育是,在交戰中當敵軍的俘虜是最大的恥辱,「與其當俘虜受侮辱,毋寧自殺殉國」。杉本一夫剛做俘虜時,被安排在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部臨時駐地———河北涉縣王堡村。他滿腦子都是「是死是活」的問題,八路軍戰士給他講「共產黨不殺俘虜」的政策,他根本聽不進去,給他看朱德和彭德懷簽發的優待俘虜命令,他還是不相信。
「不殺就糟了」,杉本一夫的話把八路軍幹部說懵了。「你們不殺,那就得自殺,這不是更殘酷嗎?」杉本一夫講出了他的心裡話。
八路軍幹部耐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一邊給予他生活上的優待,一邊指出他對很多問題的錯誤的看法。漸漸地,杉本一夫的思想開始動搖。他終於選擇了生路,不再為是死是活而煩惱。後來,通過進一步讀書學習,杉本一夫開始懂得:戰爭是日本少數人得到好處、多數人遭殃的戰爭;中國是自衛的,日本是侵略的。當他在行軍中親眼目睹日軍的燒殺搶掠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極大傷害時,他氣得渾身發抖,就像是他自己乾的壞事一樣感到無地自容。他決定站在中國人民一邊,反對這場野蠻的戰爭。
由於工作需要,1958年杉本一夫才回到日本,他被認為是危險的赤化分子,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好打零工,直到八十高齡,還在做燒鍋爐的工作,收入甚微。他經常參加中日友好活動,到處講他的奇特經歷,講日軍侵華戰爭的罪惡,講八路軍的人道主義,在報刊上寫了大量文章。1984年他和另一位反戰同盟老戰士香川孝志合出了一本書《八路軍的日本兵》,真實地反映了他們在中國的經歷。1995年8月18日,杉本一夫作為團長,率「日人反戰同盟成員友好訪華團」一行8人抵北京訪問。
2013年,老人已退休,靠養老金生活,生活十分簡朴。但是遇到有關抗日戰爭的書刊,多貴都買,家中這方面的資料堆積如山,他還經常參加各種反戰友好市民活動。
山田一郎
原名佐藤猛夫。1937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1938年應征入伍,任陸軍軍醫中尉,編入日本華北派遣軍長田大隊,1939年8月隨隊「掃盪」山東梁山一帶八路軍,頭部受傷,做了俘虜。山田一郎個子不高,相貌溫和,是日人反戰同盟成員中學歷最高的知識分子,有著典型的知識分子性格。在從日本戰俘轉變為反戰勇士的過程中,他經歷了痛苦的思索,費盡了周折。
山田一郎做了俘虜後,一心想逃跑、速死。
八路軍戰士跟他們講日本侵略戰爭的非正義性和中國抗日戰爭的必勝性,還讓他們看各種書籍;同他們打撲克、賽排球,還向他們學習打棒球。在這種情況下,山田一郎的俘虜朋友已經轉變,惟獨山田一郎頑固不化。
後來,他們到達太行山的一個小村子———河北省涉縣王堡村,那是一二九師司令部所在地。在這里,山田一郎見到杉本一夫,聽說他們成立了反戰組織覺醒聯盟。山田一郎了解聯盟的宗旨後,便與新來的俘虜一起參加了覺醒聯盟和八路軍,但心裡還是沒有放棄逃跑計劃。
1940年夏,山田一郎來到山西省遼縣羊角村的八路軍模範醫院,醫院為他舉行了全體人員參加的歡迎會。然而,他仍然利用早晚散步的機會,觀察地形、偷看地圖,學說漢語准備問路,認定最近的日軍據點,籌劃可能得到的武器,等待逃跑機會的到來。
一場不期而至的高燒,使山田一郎失去知覺3天3夜。他醒來後不久,發現身邊站著一個人,拎著一桶醬菜。原來這是劉伯承司令員,聽說山田一郎生病,他特地從河北涉縣趕來看他。
此刻,山田一郎的心裡有了「新生」的感覺,他終於擺脫了那個糾纏他一年半之久的逃跑念頭。
之後,山田一郎利用業余時間讀關於馬克思主義的書,並借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和劉少奇等人的著作,他還常參加日人反戰同盟會議,了解時事問題和國際形勢。
1941年春,山田一郎的思想立場發生了根本轉變。1943年6月,他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反戰成為他不可動搖的信念。這些作為中國人民的親密戰友,我們要永遠的記住他們。反戰同盟的大部分人在1951-1958年間陸續返回日本,作為特殊的人員,日本政府和右翼分子並不歡迎他們,他們長期受到日本警察的跟蹤,也找不到穩定的工作,其中前田光繁老人80歲的高齡還在清掃公園,小林寬澄老人等大部分人都過著清貧的日子。

Ⅵ 1937日本兵從哪個門進入北京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盧溝橋事變不久,北平淪陷,日本兵從北平正陽門進入北京。

Ⅶ 日本鬼子侵入北京是什麼時間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和諧】事【和諧】變,就是在北京附近。宋哲元的部隊不久就敗退下來,日軍便開進了北京,那時叫北平。

Ⅷ 1972年代表日本政府訪問中國的內閣首相是誰中日建交的直接背景是什麼中日的建交有什麼歷史意義

1972年9月25日,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訪問中國,雙方發表《中日聯合聲明》。直接背景就是主張中日友好的內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上台。意義,27日晚,毛澤東在中南海會見了田中角榮,雙方進行了認真、友好的談話。29日,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在北京簽署。《聲明》宣布:「自本聲明公布之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之間迄今為止的不正常狀態宣布結束。」「日本方面痛感日本過去由於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布: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放棄對日本國的戰爭賠償要求。」在《聲明》中,日本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國政府重申:「台灣是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並堅持遵守《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的規定。《聲明》宣布:雙方決定從1972年9月29日起建立並盡快互換大使;同意進行以締結和平友好條約以及政府間的貿易、航海、航空、漁業等協定為目的的談判;決定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兩國持久的和平友好關系。

Ⅸ 1980年,一日本女人到北京拜訪聶帥,還稱呼聶帥為父親,這是為何

聶榮臻元帥是中國近代最有名的開國將領,他在戰爭時期帶領部隊多次取得勝利,為國家的獨立和統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在1980年的時候,有一個日本的婦女來北京拜訪聶榮臻元帥,還將其稱為父親,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情緒激動的美穗子,更是直接流下了眼淚,她用額頭緊緊的挨著聶榮臻元帥的手,不斷的對他表示感謝。聶榮臻元帥100周年誕辰時,我國的江津市和日本的日本都城市,簽署了一份友好的合作協議,期間美穗子出席會議,並且還跟聶力將軍一起見證了這個極具歷史意義的時刻。

Ⅹ 日軍攻陷北京後,日本人實行的「三光政策」,為何故宮能倖免於難呢

日本侵略者當年對我國發動戰爭以後,靠著強大的武器裝備,很快就佔領了一大片土地,他們乘勝追擊,接連不斷的攻城略地,有些肆無忌憚的日本軍官,更是公然叫囂說,只需要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能徹底佔領整個華夏大地。

從結果來看,日本侵略者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也低估了中國百姓的抗戰意志,最終他們因為走投無路被迫投降。曾經被他們侵略的北京,也被抗戰組織順利收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