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1972年尼克松訪問莫斯科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1972年尼克松訪問莫斯科

發布時間: 2022-09-28 15:57:43

① 1972年尼克松訪問蘇聯,不料飛機壞了,他對勃列日涅夫說了什麼說了什麼

他說··伊裏奇兄弟··在我要決定訪問歸國的時候·很不幸·我的私人專機突然間情況直轉急下·機體收到物理性和長時間損耗而導致故障·原先決定的訪問時間可能要延後一段時間··因為飛機修好之後還要檢查··和常規性得打一下·看看能不能恢復到之前能打的狀態···

② 尼克松水門事件是什麼回事

水門事件的過程是:

在1972的總統選舉中,為了獲得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1972年6月17日共和黨競選團隊首席安全顧問James Mccord率領的5人潛入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

並在安裝竊聽器和拍攝相關文件時當場被捕。正因為如此,尼克松於1974年8月8日宣布,他將於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因丑聞辭職的總統。

(2)1972年尼克松訪問莫斯科擴展閱讀:

1974年7月8日,最高法院以八票對零票通過了對尼克松不利的裁決。與此同時,報紙社論發出要他辭職的輿論,國會也不停地呼籲,要對他進行彈劾。

尼克松於8月7日在給霍爾德曼打電話,告訴他已決定辭職時,他說:「我簡直得不到國會的政治支持,而我要繼續擔任總統是需要這種支持的。

我不能眼看由於6個月或更長時間的彈劾審判,國家陷於分裂,我們的對外政策遭到破壞。」於是他在第二天宣布辭去了總統職務。

1個月之後,尼克松被赦免一切與水門事件有關的罪名,而20名自認為是代表總統採取行動的總統下屬人員都被定了罪。

③ 請介具體紹一下水門事件。求大神幫助

水門事件是指1972年6月17日美國共和黨尼克松利用其競選班子刺探對方民主黨的競選政策,在民主黨總部水門大樓安裝竊聽器,事後被《華盛頓郵報》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揭發,從而掀起彈劾尼克松的事件。這次事件導致美國歷史上第一次的總統辭職。 水門,也就是華盛頓水門大廈,它是美國民主黨總統競選委員會總部所在地。所謂水門事件,就是尼克松競選班子派到水門民主黨總統競選委員會總部偷拍文件和安放電子竊聽器而被破獲的案件。 共和黨人理查德·尼克松, 1968 年當選為美國第 37 屆總統。 1972 年美國第 38 屆總統選舉時,他獲得的選舉人票數為 520 張 ( 占總張的 97%) ,以壓倒性優勢戰勝民主黨對手麥戈文,連任美國第 38 屆總統。在這次大選揭曉的第二天,尼克松在華盛頓的肖爾哈姆飯店舉行了一次慶功宴,稱贊自己的競選班子有能力,為他當選總統立了汗馬功勞,使他「最後一次競選成為所有競選中最成功的競選」,表示「謝謝大家」。可是,他哪裡想到正是這個競選班子搞了一個「水門事件」,給他捅了一個大漏洞,使他從高山之巔掉進萬丈深淵,在取得空前勝利之後遭到了徹底復滅的滅頂之災的命運。 1972 年 6 月 17 日夜晚,尼克松競選班子「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總部安全顧問麥科德和曾當過中央情報局間諜的古巴裔美國人巴克、馬丁內斯、斯特古斯、岡薩雷斯等 5 個人,帶著外科手術手套,攜帶照相機、電子竊聽器和無線電對話機,悄悄進入民主黨總部所在地水門大廈,偷拍了民主黨的檔案,並在暗處安裝了電子竊聽器,准備偷聽民主黨領導人研究本屆總統選舉的競選策略的談話,以便為尼克松競選總統擬訂對策。 但是,他們的活動被水門大廈的警衛人員發現了。警衛人員當場將他們逮捕。在大廈外面為麥科德等人望風的利迪、享特等二人見勢不妙,馬上逃跑,但 3 個月後也被逮捕。 麥科德等人供認,他們是奉尼克松總統競選班子之命,潛入水門大廈竊取民主黨競選策略情報的。他們在 17 天前的 5 月 30 日曾潛入水門大廈,在民主黨總部安放了竊聽器。由於偷聽到的情報價值不大,而且竊聽器安的地方不合適,決定再去第二次。他們這次去的主要目的,是准備把竊聽器放在水門大廈民主黨主席奧勃萊恩辦公室的電話機里,以獲得尼克松競選對手的參議員麥戈文和肯尼迪的重要情報。 1973 年 1 月,華盛頓地方法院審訊水門事件時, 7 名被告全都認罪,但對案情本身卻保持沉默。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調查的深入進展,水門事件真相終於逐步露出原形。 3 月 20 日,麥科德寫信給法官西里卡,說明他和幾個被害人都受到了政治壓力,要他們承當罪責和保持沉默。他表示願意提供案情線索,但又怕遭到報復,要求秘密提供情況。在接下來的秘密審訊中,麥科德供出了水門事件及企圖掩蓋真相的有關高級人員,其中包括米切爾、白宮法律顧問迪安和馬格魯德,使案情有了突破性進展。後來,麥科德又進一步供認,他之所以參加水門活動,是因為「這項工作是司法部長、白宮及總統本人發動的。」法庭經過深入調查發現參加策劃、指揮水門事件的,除上述人員外,還有白宮助理霍爾德曼、埃利希曼、拉魯,參加尼克松總統競選班子前商務部長斯坦斯,前司法部長克蘭丁斯特,聯邦調查局代局長格雷,中央情報局副局長沃爾特斯,總統競選委員會工作人員考爾菲爾德、波特和馬迪安等,共 10 多人。 水門事件影響巨大,事件發生後,美國政府、司法部門和國會先後組成 10 多個機構對水門事件進行調查和審理。 1 973 年 10 月 23 日,美國眾議院決定由該院司法委員會負責搜集、調查尼克松的罪行,為彈劾總統作準備。在調查和審理中,還查出了在總統競選活動秘密捐款中的許多非法活動,揭露出了挪用大筆競選基金供掩蓋水門事件之用,暴露了白宮和中央情報局假借「國家安全」的名義大搞竊聽電話和其它間諜、特務活動。司法機構在掌握了確鑿的證據之後,要求對白宮人員進行傳訊,並要求尼克松本人到庭作證。 尼克松總統在事件真相完全暴露之前,一再否認白宮及政府有關人員與這一事件有牽連,還以美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和總統享有行政特權為理由,阻止白宮人員到調查委員會作證。但是隨著案情的進展,他再也沒法阻止,只好讓他們去作證,並宣布凡與水門事件有牽連人員將立即撤職。 1973 年 5 月 23 日,尼克松發表聲明,表白他自己與水門事件無關,但承認他曾限制調查。 7 月中旬,白宮助理、聯邦航空局長巴特菲爾德在參議院作證說,尼克松自 1970 年以後就下令在自己的白宮橢圓形總統辦公室內安裝復雜的電子收聽裝置,把他自己同下屬的談話錄下音來,其中就有他同白宮人員關於掩蓋水門事件談話的內容。以後,參議院特別調查委員會主席歐文和特別檢察官考克斯都發出傳票,要求尼克松交出有關水門事件的錄音帶。但尼克松以這些錄音帶涉及國家安全和國家機密為由拒絕交出。這樣,錄音帶的問題就成了水門事件新的焦點。 1974 年 6 月 25 日,眾議院司法委員會決定公布同彈劾尼克松有關的全部證據。 7 月底,司法委員會相繼通過三項彈劾尼克松的條款。 8月 5 日,理查德 · 尼克松被迫交出 3 盤有關水門事件的錄音帶,這些錄音帶記錄了 1972 年 6 月 23 日 ( 即水門事件後第七天 ) 他和霍爾德曼談論阻撓調查的內容。在事件真相大白、無可掩蓋的情況下,甚至在共和黨內部,也出現了一股要求尼克松下台的浪潮。 8 月 7 日,尼克松和國會里的共和黨三巨頭戈德華特、莫斯特和羅茲會談,經過蹉商,尼克松決定辭去總統職務。 8 月 8 日上午 11 時,副總統福特到白宮見尼克松,尼克松告訴他決定今天辭職。 8 月 8 日晚 9 點,尼克松在白宮橢圓形總統辦公室向全國發表宣布辭職的電視講話。 8 月 9 日上午,尼克松離開白宮,乘總統座機「空軍一號」向加里福尼亞州飛去。離開白宮時,白宮辦公室主任黑格將軍交給基辛格國務卿關於尼克松辭職的信,信上寫道:「親愛的國務卿先生:我謹辭去美國總統職務。理查德 · 尼克松謹上。」在尼克松離開白宮不到 2 小時,福特宣誓繼任美國總統。福特就任總統後,根據美國憲法的有關規定,頒布總統令,赦免了尼克松的罪行。至此,美國總統競選的丑聞水門事件以美國總統尼克松下台而告終

④ 1972年美國尼克松總統訪問蘇聯,不料飛機出了事,但總統說了一句話解決了尷尬 請問他說的是什麼

正好我可以在蘇聯多住幾日促進我們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

⑤ 尼克松訪華是哪一年

1972年。

尼克松訪華是指1972年2月21日至2月28日期間,美國總統尼克松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為期七天的歷史性訪問的事件。



尼克松訪華由來:

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總統尼克松希望通過改善中美關系來增強美國對付蘇聯的力量。於是多次作出尋求「改善關系」的姿態。

70年代初,通過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的方式,向美國發出友好信息。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訪華,就尼克松訪華一事達成協議。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總統與夫人飛抵北京,開始了為期一周的對華訪問。訪問期間,尼克松總統會見了主席,同總理進行了會談。

雙方著重討論了印支問題和台灣問題。1972年2月28日,中美雙方經過反復磋商,終於在上海發表了《聯合公報》,標志著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開始。

尼克訪華的一周被稱為「改變世界的一周」。此後中美逐漸打破堅冰,建立彼此尊重的關系,為以後中國的改革開放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並推動了世界和平與經濟流通,堪稱20世紀政治史上的里程碑。

⑥ 尼克松赴莫斯科同蘇聯領導人會談對尼克松有什麼好處

尼克松訪華後,經中美兩國人民的共同努力,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交。

同年5月,尼克松又赴莫斯科同蘇聯領導人會談,達成了關於限定美蘇雙方各自擁有兩個反彈道導彈發射場的協議。這些政績為尼克松贏得了世界聲譽,也為他的競選連任打下了基礎。

⑦ 1972年尼克松訪華對中國和美國兩國的影響是什麼

中美關系的改善對中國的意義重大,這使中國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聯系加強,關系得到改善,為以後的改革開放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當時,使中國不再處於兩個拳頭打人的不利局面,在實際上結束了以往的以意識形態決定對外政策的指導方針。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八十年代末蘇聯、東歐劇變對中國的影響。

中美逐漸打破堅冰,建立彼此尊重的關系,有助於增強美國對付蘇聯的力量,並調整其亞洲政策,多次作出尋求「與中共改善關系」的姿態,包括主動建立了通過巴基斯坦和羅馬尼亞與中國互傳口信的渠道。

(7)1972年尼克松訪問莫斯科擴展閱讀: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點30分,美國總統尼克松乘坐的「空軍一號」飛機降落在北京機場。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國總理周恩來伸出了手。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手握在一起,結束了20多年的隔絕狀態,標志著中美關系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尼克松一行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為期七天的歷史性訪問。訪問期間,尼克松總統會見了毛澤東主席,同周恩來總理進行了會談。雙方就國際形勢和中美關系交換了意見,著重討論了印支問題和台灣問題。

⑧ 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的時間是多久

尼克松訪華的時間1972年2月21日。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點30分,美國總統尼克松乘坐的「空軍一號」飛機降落在北京機場。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國總理周恩來伸出了手。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手握在一起,結束了20多年的隔絕狀態,標志著中美關系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尼克松一行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為期七天的歷史性訪問。訪問期間,毛澤東主席會見了尼克松總統,周恩來總理與尼克松總統進行了會談。雙方就國際形勢和中美關系交換了意見,著重討論了印支問題和台灣問題。

尼克松訪華的意義:

尼克訪華的一周被稱為「改變世界的一周」。中美兩艘大船在當時的世界格局中,各自轉個180度大彎來之不易。此後中美逐漸打破堅冰,建立彼此尊重的關系,啟發了國際政治中意識形態體系的更新,推動了世界和平與經濟流通,堪稱20世紀政治史上的里程碑。

同時,中美關系的改善對中國的意義重大,這使中國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聯系加強,關系得到改善,為以後的改革開放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當時,使中國不再處於兩個拳頭打人的不利局面,在實際上結束了以往的以意識形態決定對外政策的指導方針。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八十年代末蘇聯、東歐劇變對中國的影響。

⑨ 尼克松訪華和訪問蘇聯(1970s) 哪個更具有歷史意義

背景:

上任後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在面臨美國被越南戰爭拖累下,使美國國內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有點類似911)也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對美國的內外進行著相應的調整。在1969年,美國出台了尼克松主義。美國在尼克松主義的指揮下,越南戰爭得以結束,美蘇關系得以緩和,同時,中美關系正常化了。

尼克松訪華的意義

1.這是美國總統歷史上第一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尼克松訪華打破了中美隔絕二十多年的堅冰。(註:當時兩國之間還沒有建立外交關系的)。同時,美國承認台灣海峽兩岸都是中國人這一概念。

2.當時中國和蘇聯出現分歧,美國很需要爭取中國一方。

另外,尼克松訪問蘇聯是在1972年。

尼克松訪問蘇聯的意義

1.尼克松,這位第一個訪問蘇聯的美國總統。
2.修補越戰後兩國關系。
3.美蘇都同意「盡最大努力避免軍事對抗」,都贊同在中歐「雙方都削減」武力的想法。

⑩ 1972年尼克松訪問的是哪個城市

分別是北京、杭州、上海。
具體行程:
1972月2月17日 尼克松及夫人一行,乘「空軍一號」離開白宮,先到夏威夷停留數日。
1972年2月21日 上午抵達上海,稍事休息,飛往北京。
1972年2月21日 11:30達到北京,機場與周恩來總理握手,被尼克松本人稱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之後尼克松在中南海會見毛澤東。當晚周恩來總理設宴款待尼克松一行。
1972年2月23日 與周恩來總理在釣魚台會談。握手之後,尼克松幫助周恩來脫掉呢子大衣,這個鏡頭轟動一時。
1972年2月24-25日 尼克松及夫人等一行人登上長城
1972年2月26日 26日游覽故宮;隨後尼克松一行乘坐中國政府安排的專機前往杭州。
1972年2月28日 尼克松和周恩來一同飛往上海,簽署《中美上海聯合公報》。
1972年2月28日
上午10時離開上海回國;中美政府正式發表《中美上海聯合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