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溥儀訪問東京歸來完整版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溥儀訪問東京歸來完整版

發布時間: 2022-09-24 18:15:47

『壹』 溥儀在偽滿政府有無實權

1935年溥儀到日本出訪,在東京車站天皇親自迎接,溥儀隨後身著軍服與昭和天皇一同閱兵,溥儀同行還參拜了天皇家廟“明治神宮”可謂一時風光無限,可謂十分照顧溥儀一國之君的尊嚴。可不過幾年前,溥儀逃亡天津,猶如喪家之犬,生活窘迫,天津甚至有維新刺客意圖刺殺溥儀。

是什麼契機讓溥儀搖身一變由喪家之犬變為堂堂偽滿洲的“一國之君”?


結語

1959年當溥儀從撫順放出來後,回到了北京凝視故宮的時候,他會想什麼?他一生最想維護的皇帝的身份,卻成為了他一生的枷鎖,也帶走了他的老師,他的愛人。但他最終還是釋懷了,夢醒了,做一名園丁,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在他人生的黃昏,溥儀終於得到了一生追求的自由。

『貳』 溥儀從日本歸來說了什麼

十天過去了,二十天又過去了,還不見溥儀回來。我們真替他擔心!一天早上出工之前,紅河子別墅那位"干蘿卜"管理員突然出現在面前,他用手指指我和毓嵣,比比劃劃地說了一陣。我們明白他的意思:今天不要出工了,跟他上別的地方去。於是,我和毓嵣上了另一輛汽車,直奔紅河子去了。開進鐵蒺藜牆,並沒在二層木樓門前停,而是一直往南開,過了嚇人的山溝子廁所還往南,停在離幾間平房不遠的地方。"干蘿卜"讓我們在車上稍等,他先進入平房,很快又出來向我們招手,當我們把眼光轉過去時發現一張熟悉而親切的臉,正是我們的"老爺子"溥儀。

"你們可來了!真不容易呀!太想念你們啦!"溥儀說了一大串平常難得聽到的親熱話兒,好像我們已經分別多年,讓人產生"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之感。

"干蘿卜"告訴說,溥儀要在這兒呆些日子,又應他的要求把我和毓嵣找來陪住,就是這么回事。
溥儀住在套間房子的里間,讓我們把"干蘿卜"給准備的行李放在外間長條大沙發上,在這兒睡覺比硬板床舒服。這時,我從衣袋裡掏出兩個熟透的西紅柿遞給溥儀,那是我在四十五收容所上汽車前在地里偷摘的。從前我們回來給溥儀帶吃的,他向來沒客氣過,只說聲:"放在那兒吧!"等到要吃時,我們還得趕快給他洗,好像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這次可例外了:"留著你們自己吃吧,我不吃!"跟隨他二十多年了,我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出他居然還能說出這句話來。

"你們猜猜,這些天我上哪兒去啦?"當天晚上溥儀找我們攀談。

"猜不著。"

"沒聽到關於我的消息?"

"一點兒都沒聽到。"

"到東京為審判日本戰犯作證去了!這次在日本見到了美國、英國和中國的代表,他們囑咐我說,上了證人台,要時刻注意看台前的小紅燈,它要亮著就別說話,等它滅了再開口。我一連出庭好多次,給坂垣征四郎侵略中國的罪行作證時,坂垣就在旁邊被告席上斜著眼睛看我,當時心裡有點怕,怕他端出偽滿成立前在旅順我和他的談話,並以此來質問我。可是,他只是斜著看了我幾眼,並沒有說別的。"

溥儀接著又談到為南次郎的罪行作證,他說被告的律師很厲害,說了很多話,駁斥溥儀作證的事實,想把溥儀逼到沒資格當證人的程度。最後還拿出一封溥儀給南次郎的親筆信,溥儀在信里曾要求日本支持他復辟清朝。看到這封信,溥儀頓覺頭腦轟然,遂加以否認,說這信是別人仿照他的筆跡所寫。這事還真叫他給搪塞過去了。

溥儀還說,好幾個國家的代表關照過他,"一定要堅持到底"。中國代表對他很同情,曾安慰他說:"不要畏懼,中國政府會設法開脫你的罪行,不會審判你的。"這正是當時他最最擔心的事情。

"唉呀,離開你們真想念呀!"溥儀話鋒一轉講了一個故事,這故事說明他確實需要我們,"在海參崴將要飛往日本的頭一天晚上,我要大便,同行的蘇聯士兵把我領到一間房子里,還囑咐我要小心。我一看,在又深又大的茅坑上面,搪著兩根直徑約二十厘米的圓木。蹬在這圓木上就夠嚇人的,坑內還有滿罐的尿湯加雨水。即使掉不下去,往那兒一蹲也要濺一屁股尿湯。真沒辦法!偏偏手紙也沒有,撕了一個煙盒也擦不凈……"是呀,如果我們在身邊,有便盆伺候,他就不用遭這份罪了。

溥儀是從第四十五收容所去日本的,回來卻不讓他立即回收容所去,偏要先放在紅河子隔離起來,這其中的原因不得而知。

在紅河子平房,我和毓嵣的任務就是伺候溥儀,陪他散步。一天早飯後,溥儀領著我倆散步來到一處已經收獲過的菜地。溥儀無意中一腳踢出個小拇指粗細二寸長的胡蘿卜,讓我帶回洗凈給他吃,他感到又甜又脆,很爽口。遂打發我們再去看看,如果還有就全挖回來,千萬別叫蘇聯值勤哨兵看見。我倆聞命而動,挖出不少胡蘿卜頭,哨兵問了幾句就走了,撿人家的扔貨誰管你!這次挖出的胡蘿卜居然夠我們吃幾天。此情此景令人想起西太後被八國聯軍攆出京城,沿途找窩窩頭吃的故事。這些天生的統治者一旦被逼上了絕路,和老百姓的本事也沒兩樣。

15.戒 備

我們這次從伯力市內返回紅河子是1946年9月間的事兒,當時二層木樓住滿了日本高級戰犯,院內院外都在哨兵嚴密監視中。不過,蘇方紀律頗嚴,不允許士兵打罵俘虜,更不許隨便開槍。一天,溥儀和我倆站在門口張望鐵蒺藜牆外的樹林,只見那三名偽滿警察中的某人,與蘇聯哨兵口角起來。因為離得遠,聽不清他們嚷嚷什麼,不大一會兒兩人竟爭奪起哨兵攜帶的輪盤槍來了。他們簡直像跳舞似的轉著圈兒搶,偽滿警察終於沒有得手。這時,蘇軍哨兵後退兩步拉栓頂入子彈逼視對方,氣氛頓時緊張起來。不料偽滿警察頗為"勇敢",他把兩腿一叉,指指腦袋,拍拍胸口,意為"你就朝這兒打吧!"蘇聯哨兵似也毫無辦法,用俄語罵了一句,把輪盤槍往背後一甩,回頭就走。走出好遠,來到鐵蒺藜牆旁邊的樹下,偏偏扳機被樹枝掛了一下,只聽"吱"的一聲子彈出膛。那哨兵竟跟沒事兒似的向前走去,連頭都不回一回,溥儀、毓嵣和我都笑得前仰後合。
幾天之後,"干蘿卜"用汽車把溥儀、毓嵣和我送回伯力市內第四十五收容所,又過起溥儀赴日前那樣的生活了。
我們中間只多了一個張紹紀,不知溥儀從哪裡聽說他是抗日的地下工作者,偽滿總理大臣家裡居然成了抗日據點。因此溥儀認為張紹紀與蘇方也有勾搭,平時對他十分戒備。背後跟我們談起張來從不使用名字,只把胳膊立起再打個彎兒,用以表示"勾搭"之意。於是,這一動作成了張的代稱。

在紅河子別墅,我曾奉命把幾百粒珍珠填入"別列達"化為灰燼,然而並沒有因此卸去溥儀的全部思想負擔。他手邊還帶著若干無處收藏的珍寶,他後悔當初沒一塊兒獻給蘇方。倘現在拿出來,蘇方一定以為他還有很多寶物,那就糟了!藏不能藏、獻不能獻,只有毀掉。於是,溥儀先找出一塊直徑有二厘米的鑽石讓毓嵒去砸碎,必須砸碎再扔才不顯眼,否則扔掉還可能有後患。不料,面對這塊鑽石硬是砸不碎,毓嵒一籌莫展。溥儀遂命毓嵒找我,讓我繼續完成這項毀寶的使命。
"你是怎麼砸的?"我問毓嵒。
"用鐵錘砸的。"

"怎會砸不碎呢?我不信!"

"不信你就去試試嘛!"

晚上四外無人,我拎著大鐵錘、帶著鑽石從後門溜出,在一處門台上,把鑽石置於水泥地面之上輪錘便砸。頭兩回不成功,因為鑽石滑溜,一砸就跑,第三回砸穩了,把二厘米厚的水泥地面也墊碎了,但拿起鑽石一看紋絲不破,鑽石的堅硬實在令人驚奇。

我向溥儀報告後,溥儀決定既不砸也不扔,把鑽石和其他珍寶分給我們幾人,沒敢給"三校",怕泄露出去,又再三囑咐,千萬不能讓蘇方知道。

記得溥儀給了我三樣:鑽石一塊、藍寶石帽花一件、祖母綠帽花一件。毓嵒、毓嶦和毓嵣各得三四件。放在什麼地方好呢?最後我想出了辦法:藏在肥皂里。當時,蘇方定期發放肥皂,沒有牌子,僅僅切成一塊塊就是了,這樣反而方便藏點兒什麼。不過質量不怎麼樣,不知灌了什麼東西,里邊一層一層的,我就拿在手裡使勁兒攥、揉,弄得有粘性了,能團成團兒了,也不裂縫了,就把那幾樣東西裹進去,再按原來的樣子做成長條,每天用手抹抹,使之無棱無角,就像用過的模樣,再曬干存放。溥儀對這種收藏方法頗滿意,藏寶的肥皂就這樣由我們保存下來了。

這時溥儀手裡還有幾件較大的東西,讓我們各自去找任何人都發現不了的地方扔掉。交給我的是一件鑲鑽石的白金項鏈,上面的大小鑽石閃閃發光。我真捨不得,曾想也藏入肥皂,折疊一番體積太大,實在沒有辦法,遂乘大家午睡之機,從窗子爬上屋頂,又慢慢轉出三十多米,那裡支出個大煙筒,便隨手扔了進去。毓嵒等人也都各自扔掉一些,有的埋在了院牆根的深處,有的埋在當花盆用的鐵罐頭盒子里。今天想起來,他們比我聰明:我實實在在地扔掉了,而他們或許想到了以後能有起出寶貝的機會……
聽溥儀說,把我們調往別的收容所之後,四十五收容所只剩下少數日本將官和偽滿大臣,溥儀身邊只有榮源,就在那時候,忽然有一天,蘇方看守人員拿著幾塊寶石進屋說,從院內牆根的罐頭盒裡撿到了這些東西。問大家這是誰的?溥儀頓時驚慌起來,他心裡明白,卻硬說"不知道",斷然否認了。

『叄』 偽滿洲國(溥儀訪日歸來頒發回鑾訓民詔書內容)

在偽滿學校讀過書的人,都被迫背過我(溥儀)的「詔書」。在學校、機關、軍隊里,每逢頒布一種詔書的日子,都要由主管人在集會上把那種詔書念一遍。聽人講,學校里的儀式是這樣的:儀式進行時,穿「協和服」的師生們在會場的高台前列隊肅立,教職員在前,學生在後。戴著白手套的訓育主任雙手捧著一個黃布包,高舉過頂,從房裡出來。黃布包一出現,全場立即低下頭。訓育主任把它捧上台,放在桌上,打開包袱和裡面的黃木匣,取出卷著的詔書,雙手遞給戴白手套的校長,校長雙手接過,面向全體展開,然後宣讀。如果這天是五月二日,就念一九三五年我第一次訪日回來在這天頒布的「回鑾訓民詔書」:

朕自登極以來,亟思躬訪日本皇室,修睦聯歡,以伸積慕。今次東渡,宿願克遂。日本皇室,懇切相待,備極優隆,其臣民熱誠迎送,亦無不殫竭禮敬。衷懷銘刻,殊不能忘。深維我國建立,以達今茲,皆賴友邦之仗義盡力,以奠丕基。茲幸致誠佃,復加意觀察,知其政本所立,在乎仁愛,教本所重,在乎忠孝;民心之尊君親上,如天如地,莫不忠勇奉公,誠意為國,故能安內攘外,講信恤鄰,以維持萬世一系之皇統。朕今躬接其上下,咸以至誠相結,氣同道合,依賴不渝。朕與日本天皇陛下,精神如一體。爾眾庶等,更當仰體此意,與友邦一心一德,以奠定兩國永久之基礎,發揚東方道德之真義。則大局和平,人類福祉,必可致也。凡我臣民,務遵朕旨,以垂萬囗。欽此!

『肆』 有人認為這幅圖描繪的是清明時節的情況,所以稱為《清明上河圖》,也有人認為它因描繪汴京的%C

清明上河圖
全圖提供:http://www.eyren.com/shoucang/qingming.htm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早年游學汴京,後習繪畫,宋徽宗趙佶(1101年—1124年在位)時期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中國畫中以界筆、直尺劃線的技法,用以表現宮室、樓台、屋宇等題材,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他的畫自成一家,別具一格。張擇端的畫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圖》卷完好地保存下來了。這幅畫高25厘米半,長525厘米。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總之,《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北宋年間的汴京極盛,城內四河流貫,陸路四達,為全國水陸交通中心,商業發達居全國之首,當時人口達100多萬。汴京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開設有各種店鋪,甚至出現了夜市。逢年過節,京城更是熱鬧非凡。為了表現京城的繁榮昌盛,張擇端選擇了清明這個重要節日的景象進行59表現。《清明上河圖》著重描繪了北宋首都水陸運輸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粗一看,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細細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遊客。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許多遊客憑著橋側的欄桿,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隻。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推獨輪車的……大橋南面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街道向東西兩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較寧靜的郊區,可是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來往船隻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於負載過重,船主雇了很多纖夫在拉船行進。有隻載貨的大船已駛進大橋下面,很快就要穿過橋洞了。這時,這只大船上的船夫顯得十分忙亂。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篙;有的用長篙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順水勢安全通過。這一緊張場面,引起了橋上遊客和鄰近船夫的關注,他們站在一旁吶喊助威。《清明上河圖》將汴河上繁忙、緊張的運輸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畫作的生活氣息。

張擇端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清明上河圖》豐富的內容,眾多的人物,規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圖》的畫面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

北宋以前,我國的人物畫主要是以宗教和貴族生活為題材。張擇端雖然是在翰林圖畫院供職,創作的作品都稱為「院體畫」或「院畫」,但他卻把自己的畫筆伸向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之中,創作出描寫城鄉生活的社會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畫了大量各式各樣的人物。而且,張擇端對每個人物的動作和神情,都刻畫得非常逼真生動。這充分說明,張擇端生活的積累非常豐厚,創作的技巧非常嫻熟。

清明上河圖詳細介紹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

《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采 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隻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里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里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綵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後來的摹本或偽托張擇端的臆造本。

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並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畫幅後面跋文中金代張著的一段題記。張著的題記也僅寥寥數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不過,張擇端的姓名並未見於北宋後期成書的《宣和畫譜》,有人推測說,可能他進入畫院時間較晚,編著者還來不及將其收編書中。

《清明上河圖》在細節描繪上有著巨大的藝術魅力! 臨摹畫製作精美,也是一種商業藝術,它更是你收藏,贈給親朋好友的絕佳藝術禮品!

白壽彝任顧問的《中國通史(彩圖本)》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全卷所繪人物五百餘位,牲畜五十多隻,各種車船二十餘輛艘,房屋眾多,道具無數,場面巨大,段落分明,結構嚴密,有條不紊。技法嫻熟,用筆細致,線條遒勁,凝重老練。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成就。同時,因為畫中所繪為當時社會實錄,為後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在「張擇端」條內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是一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風俗長卷。畫家成功地描繪出汴京城內及近郊在清明時節社會上各階層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現的是勞動者和小市民。對人物、建築物、交通工具、樹木、水流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處理,非常巧妙,整體感很強,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此後歷代繪制的都市風俗畫,無不受其影響。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制的不朽傑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是一幅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描繪,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承平時期的繁榮景象。

張擇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畫院畫史時所作。這幅長卷為絹本,淡著色,畫幅高24.8厘米,長528.7厘米。

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歷史長卷後,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作為中國歷史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酷愛此畫,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鈐上了雙龍小印(今佚)。

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在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裡,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它曾經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歷經劫難,演繹出許多傳奇故事。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圖》轉到長洲人陸完的手裡(陸完字全卿,成化年間中進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名重一時)。明代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載:陸完死後,他的夫人將《清明上河圖》縫入枕中,不離身半步,視如身家性命,連親生兒子也不得一見。陸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辭乖巧,非常會討夫人歡心。王某擅長繪畫,更喜歡名人書畫,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圖》。反復懇請後,夫人勉強同意,但不許他帶筆硯,只許他在夫人閣樓上欣賞,而且不許傳給別人知道。王某欣然從命,往來兩三個月,看了十餘次以後,竟臨摹出一幅有幾分像的畫來。當時專橫跋扈的大奸臣嚴嵩正四處搜尋《清明上河圖》,都御史王忬得知後,便花800兩紋銀從王某手中購得贗品,獻給嚴嵩。嚴嵩府上有一裝裱匠湯臣,認出畫是假貨,便以此要挾王忬,令其出40兩銀子賄賂自己,但王忬對其不予理會。湯臣惱羞成怒,在嚴嵩設宴歡慶時,將圖上舊色用水沖掉,嚴嵩在眾人面前大為窘迫,以後便尋機將王忬害死,臨摩此畫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抓去餓死獄中。

實際上,陸完死後,其兒子急等錢用,便將《清明上河圖》賣至崑山顧鼎臣家,後被嚴嵩父子強行索去。這之前嚴嵩確曾托王忬買過「名畫」,王忬也確曾買蘇州人王彪之摹本獻給嚴嵩,後被識破。

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龍彈劾,終於官場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後先由陸費墀(安徽相鄉人)收藏。陸費墀是乾隆時進士,他得圖後也在上面鈐印題跋。後被畢沅購得。畢沅(1730-1797),鎮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進士。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清明上河圖》以後,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鑒賞家)同賞,現今畫上有二人印記。

畢沅在關中任職時,對地方上的文物盡心修繕保護,不料這些卻成了他的「罪行」。畢沅死後不久,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費」,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家產也被抄沒入宮。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後,便將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然經歷了1860年英法聯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但居然逃過了劫難,均未受損。

1911年以後,《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儀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亂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機進宮「搶洋撈」,偽皇宮的大批珍貴之物便在這場動亂中流散到了民間,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

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幹部張克威通過當地幹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餘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7年,張克威同志調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十餘幅卷軸交給了當時開辟東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

《清明上河圖》經林楓之手進了東北博物館,後來又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存。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幹將之一李作鵬,曾利用權勢將《清明上河圖》強行從故宮博物院「借」出,據為己有。他還夥同邱會作、吳法憲等人一起,霸佔了其他一大批珍貴文物。林彪倒台後,《清明上河圖》才又重見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清明上河圖》究竟畫了些什麼內容呢?為什麼千百年來,它的魅力一直不衰?

據齊藤謙所撰《拙堂文話·卷八》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動物208頭(只),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1191人)、《紅樓夢》(975人)、《水滸傳》(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繪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為三個段落,展開圖,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及大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後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細品察,個個形神畢備,毫纖俱現,極富情趣。

《清明上河圖》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車人物、攤鋪、擺設、市招文字皆統組一起,真實自然,令人有如臨其境之感。整部作品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有如一氣呵成,充分表現了畫家張擇端的過人筆力,不愧為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寶。

據圖後明人李東陽的題跋考據,《清明上河圖》前面應還有一段繪遠郊山水,並有宋徽宗瘦金體字簽題和他收藏用的雙龍小印印記,而今這些在畫上都已不見。原因有兩種,一種可能是因為此圖流傳年代太久,經無數人之手把玩欣賞,開頭部分便壞掉了,於是後人裝裱時便將其裁掉;一種可能是因宋徽宗題記及雙龍小印值錢,後人將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畫賣掉了。

還有許多專家猜想《清明上河圖》後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為畫不應該在剛進入開封城便戛然而止,而應畫到金明池為止。

《清明上河圖》

中國古代書畫上除了作者 的題跋和鈐印外,往往還有收藏者的題款和鈐印。我國有這樣一幅名畫,上署有許許多多人的題跋,蓋有密密麻麻的鑒藏印章。可見它經過了許多官方和私家收藏者之手。這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它歷經八、九百年的歲月滄桑,飽經劫難,有的收藏者為其而遭不幸,作品終於倖免於難而保存下來。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宋代畫家張擇端。張擇端是山東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學習繪畫,後為北宋畫院畫師。雖然有關他的記載很少,但這幅了不起的作品,使後人永遠地記住了他。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絹本設色長卷,高248厘米,長528厘米。圖中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時節的繁華熱鬧的景象。清明上河是當時的民間風俗,如像今天的節日集會,人們藉以參加商貿活動。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大致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畫,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內街市。

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農民在田裡耕作,有錢人掃墓歸來。路上,馱隊、挑夫、騎馬坐轎的人物正匆匆進城。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汴河上的拱橋如一道彩虹,橋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擦踵,橋下舟楫相競相爭。許多細小情節刻劃得極有情趣。如橋頭一匹驚馬造成險情,毛驢被驚嚇,好奇的人在圍觀。接著又描繪汴京的街市。汴京作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門、民居宅院、作坊店鋪、茶肆酒樓,屋宇錯落,林林總總,街上車水馬龍,九流三教,應有盡有,百業興隆,熱鬧非凡。畫面又展開一幅從容的景象,有張有馳,形成有趣的對比和節奏感。畫家通過對汴京城內建築、商貿、交通、運輸幾個方面的描繪,再現了北宋都城的繁華和發達。

《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五百五十餘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隻,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可貴的是,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藝術修養和表現能力。 《清明上河圖》既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豐富的形象資料,因此,它還具有歷史文獻的價值。

在中國美術史上,《清明上河圖》可謂是一幅最具傳奇色彩的作品,也是歷朝歷代被臨摹最多的一幅作品。從古至今關於《清明上河圖》版本的考證、真偽的爭辯有著許許多多的傳說和不解之謎;千百年來歷朝歷代的皇宮貴族、文人墨客,對於《清明上河圖》的掠奪和收藏從未停息過。《清明上河圖》真跡是如何現世的?它的作者張擇端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清明上河圖》真跡驚現世間

公元1912年2月12日這一天,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走下了皇帝寶座,它宣告了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統治大夢,頃刻間土崩瓦解。根據「優待條例」,溥儀仍然住在皇宮紫禁城內。溥儀同中國任何一位封建皇帝不同,他少年時期接受英國老師庄士敦的教育,從小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因此他一直有出國留洋的夢想。為了離開皇宮後能有充足的經費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想到了皇宮中收藏的大量珍寶、字畫。由此,歷經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清明上河圖》,四次被收進皇宮,又一次次神秘失蹤,這一次又開始了它神秘而漫長的旅程。

離開了皇帝寶座的溥儀利用自己的皇權,從1922年11月16日開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時間里,以「賞賜」其弟愛新覺羅·溥傑的名義,將書畫手卷1285件,冊頁68件移出皇宮。這些中國歷代珍貴的書畫精品,每一件都價值連城。其中,《清明上河圖》就有四卷之多,包括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明代畫家仇英仿畫的《清明上河圖》,以及明代其他畫家以蘇州為背景仿畫的「蘇州片」《清明上河圖》等。尤其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堪稱中國美術史上的稀世神品,是歷朝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珍品。

1925年2月24日,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的日子,溥儀打扮成商人的模樣,在日本人的監護下,來到天津法租界的張園,他以「賞賜」其弟溥傑為名移出紫禁城的大量珍寶、字畫,也秘密地轉移至天津,《清明上河圖》陪伴著溥儀在天津度過了七年多的時光。

1932年3月8日,溥儀在侵華日軍的操縱下,帶著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寶、字畫,從天津遷往長春,就任偽滿洲國皇帝。《清明上河圖》又陪伴著溥儀,在長春度過了長達13年4個月的歲月。長春偽皇宮的「輯熙樓」,見證了溥儀和他的家眷在長春度過的時光。「輯熙」的名字是溥儀自己起的,「輯熙」二字出自於《詩經·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輯熙敬止。」然而溥儀認為,「輯熙」的「熙」字,與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儀非常崇拜康熙皇帝的才華和治國方略,因此,「輯熙」二字的含義不言而喻,溥儀是想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志恢復滿清大業。為此,人們不難揣測出溥儀如此喜愛《清明上河圖》的原因;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清明上河圖》的目的,無不是被《清明上河圖》中這夢幻般的繁華祥瑞之氣所迷醉。

1945年,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儀遷都通化,溥儀心中明白,所謂的遷都實際上是逃亡,溥儀請山田乙三寬限3天的時間打理行裝。實際上,溥儀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從北京故宮帶出來的珍寶、字畫。13年來,《清明上河圖》和大量的珍寶、字畫,一直封存在長春偽皇宮後面的書畫樓里,只有溥儀和少數貼身隨從知道書畫樓裡面封存的秘密。溥儀和貼身隨從匆匆忙忙進入這座神秘的「小白樓」,他從大量的珍寶、字畫當中精選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寶、字畫被一些侍衛哄搶。其中,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有哪一卷被溥儀帶在身邊?哪一卷流失於民間?人們不得而知……

溥儀帶著一部分珍寶、字畫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長白山腳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溝。溥儀在大栗子溝僅僅住了3天,之後又匆匆忙忙趕往沈陽,准備從沈陽逃往日本。溥儀又從長春偽皇宮帶來的珍寶、字畫中再一次進行甄選,只選了少量的珍寶、字畫,帶著弟弟溥傑和兩個妹夫、三個侄子、一個醫生、一個隨侍逃往沈陽,而將大部分家眷和一些珍寶、字畫留在了大栗子溝,這些被遺棄在大栗子溝的珍寶、字畫,有的被瓜分,有的被燒毀,最後被解放軍收繳。

1945年8月19日,溥儀在沈陽機場乘飛機准備逃往日本,飛機起飛後被蘇聯紅軍迫降,溥儀和他的隨從人員,以及隨身攜帶的珍寶、字畫被蘇聯紅軍截獲,溥儀被蘇聯紅軍遣往蘇聯赤塔,後轉至伯力,五年之後,溥儀被遣送回國,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下落不明。

1950年冬天,東北局文化部開始著手整理解放戰爭後留下的文化遺產,書畫鑒定專家楊仁愷先生負責對從各方收繳來的大量字畫進行整理鑒定,有些書畫作品保持完好;有些書畫作品已經破損。當楊仁愷先生打開一卷殘破的畫卷時,頓時驚呆了,這幅長卷畫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畫中描繪人物、街景的方法,體現著獨特古老的繪畫法式,楊仁愷先生隨後對這幅畫卷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細致的考證,這幅長卷氣勢恢弘,筆法細膩,人物、景物栩栩如生,這幅畫上雖然沒有作者的簽名和畫的題目,然而歷代名人的題跋豐富、詳實,歷代的收藏印章紛繁復雜,僅末代皇帝溥儀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尤其是畫卷之後金代張著的題跋中明確地記載:「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雲,《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大定丙午清明後一日。」難道這就是被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嗎?

楊仁愷先生將這幅畫卷的照片,發表於東北博物館編印的《國寶沉浮錄》中,立即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高度關注,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先生,將這幅畫卷調往北京,經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鑒定,確認這幅繪畫長卷就是千百年來名聞遐邇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遺失多年的稀世國寶終於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長卷,縱24.8厘米,橫528厘米,根據專家統計,《清明上河圖》共畫有人物684人,牲畜96頭,房屋122間,樹木174株,船25艘,車15輛,轎8頂。如此浩瀚的畫卷,畫面結構嚴謹,有條不紊,人物的各種活動,刻畫的非常細致生動,前後呼應,一氣呵成。「界畫」畫法,嫻熟自然。《清明上河圖》共有歷代13個收藏家寫的14個跋文,鈐章96方。僅末代皇帝溥儀的鈐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證明溥儀對《清明上河圖》的青睞;只有《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煌煌巨制,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夢。

·《清明上河圖》

國寶《清明上河圖》歷經兵火,幾遭劫難,歷代收藏家和鑒賞家曾把玩、鑒賞留下了幾許妙語佳話,更有許多待揭之謎。

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長卷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是譽滿中外的藝術珍品。它和唐人韓�創作的《五牛圖》一樣,被稱為畫苑「國寶」。其最早收藏者是宋徽宗(趙佶),他用瘦金體書寫的「清明上河圖」真跡和雙龍小印(宋代皇帝的閑章,用於鑒賞或收藏藝術品時鈴記),可證畫成後最初收藏在皇宮,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後,宮中所有名貴文物包括這幅名畫,統統被金人掠去,金人初不識此畫的價值。又過了59年,即金世宗大定26年(1186),金人張著最早在《清明上河圖》上撰跋文轉引《向氏評論圖畫記》說,證實宋人張擇端有《清明上河圖》及《西湖爭標圖》,這樣《清明上河圖》的名稱始定下來。

歷史上對張擇端創作《清明上河圖》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記號曾有過一些爭論,對畫中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從金代以來,似無異議。明代的《味水軒日記》中記載,這幅畫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體題簽、雙龍小印,並且還有宋徽宗的題詩;詩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這樣一來,這畫卷描繪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懷疑了,近代及當代美術史家鄭振鐸、徐邦達、張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說。但是,也有人對此提出異議。

對春景之說首先懷疑者是開封市教師孔憲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術》雜志第二期上發表《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列舉了八項理由,認定《清明上河圖》上所繪是秋景。

一、畫卷右首有馱負10簍木炭的驢子。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農歷十月,汴京始「進暖爐炭,幃前皆置酒作暖會」,若說清明節前後進暖爐炭,違背宋人生活習俗。孟元老和張擇端生活在同一時代,《東京夢華錄》是研究北宋汴梁風土民俗的重要資料,所述史事當是可信的。

二、畫面有一農家短籬內長滿了像茄

『伍』 清朝是怎樣滅亡的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逼清帝愛新覺羅溥儀退位,隆裕太後接受優待條件,下詔袁世凱組建中華民國,清朝政權對中國276年的統治宣告終止。

由於當時中華民國的部分政權來源於清朝政權,並且清朝皇室享有優待條件,所以在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退位之後,就成立了一個滿清小朝廷,

這個小朝廷從1912年2月12日存在到1924年11月5日,存在12年,雖然這個小朝廷和清朝歷代的紫禁城行政系統很像,可是並沒有實權,所以並不能看做是清朝政權的延續,反而接替清朝政權的北洋政府則是清朝政權的部分延續。

雖然從表面上來看,清朝是在1912年2月12日滅亡,可是實際上一個封建政權的滅亡,需要參考多個方面和角度。一個政權的存在和滅亡,關鍵是要看這個政權系統本身的軍事實力和行政實力,以及這個政權對所掌握疆域的控製程度。

嘉慶皇帝之後的道光皇帝,政權體系和社會形勢更加棘手,他只能盡力而為。並且西方帝國主義勢力開始侵略中國,由於道光皇帝派遣林則徐虎門銷煙,嚴重危害英國帝國主義勢力的利益,結果造成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在這次戰爭中清朝政權慘敗。中國近代史也由此開始。

(5)溥儀訪問東京歸來完整版擴展閱讀

根據《清室優待條件》,清室成員得以繼續住在紫禁城中,宮廷內尊號、待遇、年號保持不變,保留太監、侍衛、宮女,保留內務府、宗人府、慎刑司等機構,依然稱孤道寡,封官賜謚,保持帝王氣派,與民國政府分庭抗禮,儼然國中之國,史稱「遜清小朝廷」。

1917年張勛組織辮子軍,於北京擁護宣統帝溥儀,復辟清朝(史稱張勛復辟),但只持續12天而終。1924年11月5日,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紫禁城,皇帝尊號被正式廢除,依舊被部分清朝遺老舊臣尊為皇帝,在北平什剎海、天津張園、靜園等居住地內依然繼續維持著的一個微型小朝廷,史稱「後遜清小朝廷」。

日本於九一八事變佔領中國東北,1932年扶持溥儀建立偽滿洲國,其最終隨著1945年蘇聯的八月風暴行動而亡。

『陸』 溥儀在偽滿洲國有多大的權力

溥儀雖然是一位皇帝,但是他這一生也算是很悲催。他在皇城的時候,雖有皇帝的名號,手上卻並沒有皇帝的實權。之後甚至還被人灰溜溜的趕出了皇宮,也算是最為落魄的一位帝王了。

在抗戰時期,日本人極具有野心,一直都想要侵佔中國,又希望有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他們想起了溥儀,因此找到他,在日本的扶持之下,溥儀搖身一變,又變成了一位帝王,成為了偽滿洲國的最高統治者。不過,他雖又變成了皇帝,但他手上卻依舊沒有實權。

當初日本人一直想要和他聯姻,但是關於這一點,溥儀始終沒有退步。最後日本人也無可奈何,只能放棄了這個想法。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說,那時候的溥儀還是有點底氣的。溥儀雖然後面一直在說,自己就是一個傀儡,如同猴子一般被人戲耍。

但實際上,他會如此誇張的表明,主要是希望引起人們的同情,逃脫一些責任。總歸來說,溥儀在當了偽滿洲國的皇帝時,手上權力雖然並不是很大,並不能完全掌控這個國家,但至少在他自己的私事上面,他還是有底氣和日本人對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