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越法戰爭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
越法戰爭是法國為對越南進行殖民奴役而發動的侵略戰爭。1858~1862年的越法戰爭是法國侵略越南的開端。拿破崙三世政府把越南看作是可供它進一步向亞洲,首先是向中國滲透的戰略陣地。西班牙同法國結成同盟,參加了作戰。1858年9月1日,由法國海軍上將弋?德熱努伊率領的遠征軍,在14艘戰艦的支援下佔領了土倫要塞和港口。隨後,主力調去奪取主要產糧地區越南南圻。峴港只留少量軍隊駐守。經3天激戰,法軍於1859年2月18日佔領西貢。
1860年3月,法軍指揮部被迫撤退峴港守軍。同年夏,法國因參加侵華戰爭,其遠征軍主要力量被調往中國戰區。在越南南圻僅留下一支不足1000人的守備部隊,據守西貢和堤岸兩個城市之間的築壘地域。可是,越軍沒有充分利用這一有利形勢,幾乎未對侵略者採取攻勢。侵華戰爭結束後,法國和西班牙新的遠征軍於1861年1月開進西貢。至1862年夏,遠征軍佔領了嘉定、定祥、邊和、永隆4省,以及美獲、巴嘉和其他一些大城市。越南正規軍無力抗擊殖民者的軍隊,但是,在被佔領的土地上廣泛開展了游擊運動。一些游擊隊甚至大膽地襲擊遠征軍大部隊的行軍縱隊和兵力強大的守備隊,擊沉在湄公河及其支流上活動的法國戰艦。
此外,殖民軍因患病和對氣候不適應而大量減員。所有這些使法國和西班牙不得不開始同越南進行和談。而越南統治集團本身擔心解放運動發展成社會革命,也力圖盡快締結和約。1862年6月5日,越南代表在西貢簽署了「同法國和西班牙的友好條約」。按照這一條約,法國獲得嘉定、定祥、邊和3省和昆侖島。越南承諾:未經法國同意不得將其領土割讓給其他國家;開放湄公河及其支流和3個港口供法國商船航行和進行貿易;允許基督教傳教士在越南境內自由傳教。此外,越南需向法、西兩國賠款2000萬法郎。
第一次侵越戰爭後,法國進一步推行侵略政策,又迫使越南政府作出新的讓步,鯨吞了越南南圻的許多地區。1882年春,一支近600人的法國部隊不宣而戰,在3艘戰艦的支援下攻佔了河內。至1883年5月底,法國人已佔領了紅河三角洲的一些重要戰略據點和鴻基煤礦地區。同年5月19日,法軍的一個分隊在河內近郊遭到伏擊,全部被殲。法國即以此為借口,再次宣戰。8月,一支4000人的遠征軍開到越南北圻海岸。8月19日,法國人攻佔位於紅河三角洲的海陽。20日,法國一支分艦隊佔領了掩護首都的屏障順安要塞。越南統治集團內部意見分歧:部分官員主張繼續進行戰爭;但許多人卻主張投降,期望在殖民制度下仍能保住自己的特權地位。
嗣德皇帝去世後,各派爭奪皇位,局勢愈加惡化。結果,投降派獲勝。8月25日,在順化初步簽訂了條約,越南政府同意法國擁有對越南的保護權。但是,反對殖民者的武裝斗爭並沒有停止,許多地區又重新爆發了游擊運動,越軍的一些正規部隊也沒有放下武器。北圻愛國者的實力特別強大。法國被迫將遠征軍增至1.7萬人。即使如此,直到1884年夏,它才把主要基地的抵抗運動鎮壓下去。6月6日,越法在順化簽訂了保護條約。
從此,越南南圻各省淪為法國殖民地,中圻各省獲得了被保護國地位,虛有其名地保留了越皇政權。北圻的主權形式上仍歸越皇所有,但與安南不同,北圻由法國官員管轄。保護條約使法國完成了把越南變為殖民地的法律程序,但當地人民的武裝反抗卻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
㈡ 越南與中國淵源頗深,曾在二戰後分裂,如今還有分裂可能嗎
越南我國南部地區相鄰的一個沿海國家,土地面積大概有33萬平方公里,比日本小了一點。它是屬於一個典型的“地理加長”的國家,和南美洲智利一樣屬於一個“狹長”的國度,特徵就是戰略縱深很小,不過戰線卻很長。
那麼越南最近存在不存在分裂的可能呢?
而以目前的狀態來說,越南是不存在分裂的,除非有大國再次干預。首先就是越南人雖然擅長打仗,但是總體卻特別排斥打仗,因為越南在二十世紀的時候基本上天天都在打仗,對於難得可貴的和平自然非常的珍惜,所以越南本族人民應該不會發動戰爭打破這份寧靜。
越南社會目前發展的還算先進,大家自然也很享受目前這份和平生活,一旦打仗的話,目前越南的一切都將化為烏有。
其次,越南也不存在民族分裂。越南的主體民族越南族佔到了全國人口的86%,與之相對比越南的第二大民族人口量還不到2%。所以越南族相對於其他民族來說形成了一個絕對的數量優勢。就算其他的民族進行無縫隙的聯合,那麼最多也只是占據了14%的力量。再加上目前世界上各民族的民族意識相對淡薄一點,反而對國籍這一點看得比較重,因為民族分裂越南太現實。
更何況越南的軍事裝備在東南亞地區算是一個強大的,通過軍事干預分裂也不可能。雖然越南南部和北部曾經是分裂的,但現在已經進行了充分的融合,人口上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也不可能再出現二次分裂。
㈢ 阮福晪的人物生平
1913年(維新七年)10月22日,在當時越南阮朝都城順化皇宮端祥院,28歲安南王子阮福寶嶹的王妃黃氏菊(徽號:端徽)生下了他們的獨生子阮福永瑞。1916年,法國殖民政府扶持阮福寶嶹繼位成為阮朝皇帝,更名為阮福昶,即啟定帝。
越南阮朝曾經是中國的屬國,對內自稱大南帝國皇帝。1884年成為法國殖民地後,阮朝皇室仍然保留,而其土地則分為三部分:安南保護國(中圻)、東京保護國(北圻)和交趾支那殖民地(南圻),並與法國其它中南半島保護國(寮國、柬埔寨)組成法屬印度支那聯邦。阮朝君主的地位是法屬安南的皇帝,僅在名義上領有中圻,實際上是法國的傀儡,沒有任何實權,而對內仍自稱「大南皇帝」。1922年(啟定七年)5月15日,9歲的阮福永瑞受封為「東宮太子」,隨後被送往法國,在巴黎康多賽中學(lycée Condorcet)和巴黎政治學院接受教育,監史官法國人查利(Charles)負責照料其生活。 1925年(啟定十年)11月6日,阮福永瑞的父親啟定帝去世,他便回到越南繼承皇位,並依列祖列宗的慣例改名為「阮福晪」。1926年1月8日,12歲的阮福晪在順化皇城之太和殿舉行登基大典,成為阮朝第13代皇帝,年號「保大」。隨後,他又回到法國繼續完成學業,任命一名天主教徒——阮有拜執掌順化的朝廷。當時,阮朝政府受到法國殖民政權的支配,是法屬印度支那的一部分,因而保大長期被作為法國殖民政權傀儡的象徵。
1931年,保大年滿18歲,順化朝廷催促法國把保大送回越南,但是法國人認為越南國內形勢不夠穩定,最少還要在法國繼續留學2年。當時,許多越南人對保大回國抱有許多期望,預計將會發生自由化的政治改革。法國印度支那總督(全權殖民部長)雷諾(Reynaud)亦進行大力宣傳,聲稱「在保大返越後,你們的國家將會經歷一場歷史上輝煌燦爛的年代 」(1931年)。
1932年(保大十年)9月6日﹐19歲的保大返回越南。9月10日,保大開始親政。年輕的保大懷有改革的遠大抱負,希望越南能夠像日本一樣實現獨立富強。在幾個月之內,他就迅速地進行了一些改革﹐包括放棄如三跪九叩之類的繁瑣舊習。1933年5月2日﹐保大事先得到了法國總督帕斯奇爾(Pasquier)的首肯,發動了「寧靜政變」,將阮有拜及其親信降職,同時提升范瓊、吳廷琰、裴鵬團等一批能乾的年青官員進入內閣。在朝廷內,保大的這次人事變動不僅得到了希望增強他權力的保皇派的支持,同時亦得到了不願維持現狀、希望進行變革的激進派的支持。
不過,保大的改革很快就遇到了挫折。2個月之後,吏部尚書吳廷琰突然辭職,使得政府的運作癱瘓。在保大的回憶錄中,他說到吳廷琰不滿於法國人明目張膽的殖民者的態度(法國人的資料上則稱吳廷琰不滿於只擔任尚書的職位)。1934年,印度支那總督帕斯奇爾因飛機意外身亡,也使得保大失去了一位熱心支持他改革的人物。1939年保大向法國總督加陶(Catroux)和讓德句(Jean Decoux)所提的改革方案均被束之高閣。這時,保大發現自己並無多少實權,離開了總督的首肯,越南的改革趨於停滯,於是他自己對改革也開始感到失望。實際上,保大也知道自己只是法國的一個傀儡。在法國統治越南的殖民體制中,南圻是法國總督直接統治的殖民地,而北圻則名義上由順化朝廷派駐的「經略使」管轄,後來廢除經略使,由法國「統使」管理,中圻雖然保留阮朝皇室和朝廷,但是一切事務均需法國派駐中圻的「欽使」裁決。保大就連給手下人頒發一枚勛章都必須經過法方三個有關部門批准,甚至給自己的卧車換個輪胎這樣的小事,沒有守庫的法軍軍士簽字認可也辦不成。面對令人氣憤的不平等待遇,保大無力反抗。他索性裝出一副與世無爭的樣樣子,每日狩獵、打牌或者劃水。事實上,保大正靜觀局勢,等待時機的到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0年6月,法國向德國投降。日本乘機向維希法國的貝當政府提出要求,法屬印度支那不得繼續允許中華民國利用滇越鐵路運送進口物資,並且派遣日本軍隊到越南,封鎖中越邊境。不過,日本佔領軍並未驅逐法國的殖民統治,也允諾不去打擾在順化皇宮的保大。但是到1944年,美英盟軍攻佔巴黎之後,新成立的戴高樂政府反對軸心國,於是日本軍隊在1945年3月9日夜,執行美高計劃,推翻了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政權,史稱「三九政變」。1945年3月11日(保大二十年農歷正月廿七日)上午,日本大使橫山正幸前往順化,在太和殿覲見保大,以「亞洲歸亞洲人」鼓動保大。於是在當天下午,保大就召集六部尚書和王公親貴,發布《獨立宣言》,宣布廢除1884年簽訂的使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的《第二次順化條約》(甲申和約),脫離法國保護,宣告越南成立獨立自主的國家,國號由「大南」改稱「越南帝國」,並加入以日本為首的「大東亞共榮圈」,決定與日本政府合作。
不過,僅僅過了數日,1945年3月19日, 負責撰寫《獨立宣言》的尚書范瓊由於有親法傾向,在日本人的壓力下,保大被迫將其革除。後來,范瓊被越盟抓捕並殺害。保大這時希望寓居西貢的前尚書吳廷琰重新出山執政,但日本人的答復是無法找到吳廷琰。為填補國家的政治真空,僑居新加坡的陳仲金(Trần Trọng Kim)教授於同年4月返回越南,出任內閣首相,成立了一個親日的政府,也是第一個按照現代模式組織的越南政府(不過沒有軍隊和警察)。同時,日本人又暗中支持覬覦皇位的強柢(Cường Để)親王(嘉隆帝的直系後裔),等候一旦需要排除保大,就讓他取得政權。
1945年6月18日,保大宣布成立統一的越南帝國,加尊號為越南皇帝陛下,實際上仍是日本人扶植的傀儡政權。
1945年初,由於自然災害和日本軍隊強征糧食、法國殖民當局過度推廣經濟作物等多種原因,越南北部人口密集的紅河三角洲地區發生嚴重的飢荒,估計有40萬—200萬人死於飢餓。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盟軍投降,親日的陳仲金政府岌岌可危。8月19日,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河內奪取政權,成立臨時革命政府,史稱「八月革命」。8月23日,胡志明的臨時革命政府電函順化,稱:「臨時人民革命政府已經成立。政府主席是胡志明先生懇請皇帝立即退位,以鞏固和統一獨立的國家」。 這時,日本大使橫山建議保大使用日本的軍力,可以輕而易舉地殲滅越盟,但是保大不願意利用外來力量來屠殺越南人,拒絕了橫山的建議,並電告人民革命委員會,表示同意退位。8月25日,臨時革命政府回電稱將派遣代表團前往順化,並要求保大頒布退位詔書。 8月30日,保大在順化皇城的午門前舉行了退位儀式,宣讀退位詔書,其詔文曰:
為了越南全民族的幸福,為了越南的獨立,為了達到這兩個目標,朕宣布,朕可以犧牲一切,同時希望朕的犧牲可以維護祖國的利益。我們必須認定,現在,吾等全體同胞必須團結起來。八月二十三日,朕已經向全體人民宣佈道:在這決定歷史的時刻,團結則生,分裂則亡。
詔書提倡的民主進步正在北部迅猛發展,朕擔心如果等到征詢民意後再決定退位,北部與南部之間的一場戰爭已是在所難免了。朕深知,如果這場戰爭發生了,將會使整個國家陷入戰爭的水深火熱之中,這樣,只會讓外來侵略者有機可趁。每當想到列位先帝四百多年來打下的從順化到河仙的這寬闊的疆域,朕也不得不嘆惋痛惜,未免不遺恨朕在位二十年來卻沒有給國家帶來可值得一提的利益。盡管如此,但朕心意已決,朕已經決定退位,並且決定讓權給民主共和政府。在正式退位前,朕只想強調三件事:
第一,朕要求新政府必須保護好皇家宗廟陵寢,維護皇室尊嚴。
第二,朕要求新政府需以兄弟之情對待那些曾經為了國家獨立而奮斗的,盡管不是同樣主張走馬列民主道路的各黨派,各團體人士。這樣有助於他們參加到建設國家的事業中來,同時也證明了新制度是在全體人民堅定的團結下建立起來的。
第三,朕要求所有黨派、團體,各社會階層亦如全體皇室一樣團結起來,做民主共和政府的堅強後盾,維護國家獨立。
就個人來說,在位二十年,朕也曾經歷過無數艱辛。朕寧願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裡的一名公民而不願在一個被統治的國家裡做一名君主。從現在開始,朕欣然接受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一名自由公民。朕決不允許任何人利用朕或者皇室的名義在同胞中散播分裂言論。
越南獨立萬歲!
越南民主共和國萬歲!
詔書宣讀完畢後,保大將象徵阮朝權力的國璽和寶劍交給越盟代表陳輝燎(Trần Huy Liệu)、阮良朋(Nguyễn Lương Bằng)和瞿輝瑾(Cù Huy Cận),陳輝燎接過重達7公斤的國璽,欲舉起來給群眾展示,險些掉落。而在保大唐突地要求「回禮」之後,阮良朋索性將一枚越盟領章別在保大身上,並由另一名代表瞿輝瑾率領群眾歡呼「越南獨立萬歲」、「越南民主共和國萬歲」的口號聲。 至此,延續144年的阮朝宣布終結,越南上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也畫上句號。保大放棄了君主身份和姓名阮福晪,改用原名阮福永瑞。2天以後的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在河內成立,保大成為越南民主共和國的「首位公民」,保大便以「公民永瑞」(công dân Vĩnh Thụy)的稱呼而聞名於世。 保大皇帝退位以後,成為越盟重要的統戰對象。1945年9月11日,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發布第23號命令,任命阮福永瑞(保大)擔任越南民主共和國「最高顧問」一職,而後保大又陪同胡志明進行一次全國視察。 但是保大與胡志明為首的越盟之間的關系貌合神離,保大自退位時就非常沮喪,而他又深知自己只是被越盟利用。而且二戰結束後越南局勢發生重大變化,按照波茨坦協定,越南南部的日軍向英國軍隊受降,北部的日軍向中華民國軍隊投降,越南北部越盟(越南獨立同盟)、越南國民黨、越南革命同盟會各派政治勢力明爭暗鬥,加上中國駐軍和試圖重返越南的法國人的勢力摻入,越南的政局非常復雜混亂。於是,保大選擇逃離越南,明哲保身。1946年3月16日,保大作為越南民主共和國代表團的一員訪問中國重慶,期間獲蔣介石准予核發簽證而前往香港。保大途經昆明、桂林抵達香港,在香港淺水灣過著寓公生涯。
然而,保大遠離越南政壇沒多久,便再度復出了。當時法國在英國的協助下重返越南南部,最初法國人企圖在越南恢復君主制,但由於保大已加入越盟政府,而其妻南芳皇後以保大尚在世為由堅決反對法國人擁立皇太子阮福保隆,於是法國人不得不轉而採取共和制,在1946年在越南南部扶植了「交趾支那自治共和國」。1946年12月,法越戰爭爆發,法國人更加希望讓保大返回越南以打開僵局,在1947年初派人赴香港與保大接洽,但保大反應冷淡;與此同時,戰爭的另一方——越南民主共和國也積極爭取籠絡保大,於1947年夏與保大聯絡,但是保大認為:「共黨易反覆,胡志明為國際共黨東南亞負責人之一,不可能與之合作」,同時又宣稱「決不為人利用」。 可見此時的保大還表現出不幹預政治的態度。但到1947年秋季,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法國與保大達成初步協議,越南國內反對越盟的各派勢力也積極為保大復出造勢。保大見時機成熟,決心再度出山,於1947年9月4日電邀越南各黨派領袖來香港會商應付時局的辦法,9月9日召開臨時會議,保大及與會代表發表聯合聲明,譴責越盟。9月18日,保大發表《告越南國民書》,表示決定順應「國民之要求」,「擔任國民所委託之任務,並准備與法國當局接洽一切」。 至此引退一年半的保大正式復出越南政壇。
但是保大的復出之路並不順利。首先是他的復出雖然有法國勸誘因素,但是他認為法國對越南獨立沒有誠意;而原本「竭誠擁護」保大的越南國民黨,也在1947年10月29日發表聲明,稱「反對法國侵略政策、反對保大王不履行民主制、反對越奸重組屬地政府、越國民黨繼續革命到底」。 就這樣,保大與法國之間的接觸、談判,很快便因保大不願輕易就範、法方迷信武力,及越南內部各黨派意見紛歧而陷人僵局。但是法國陷入了與越盟領導的越南民主共和國之間的戰爭泥潭中,再加上其扶植的「交趾支那自治共和國」毫無群眾基礎,因此迎回阮朝前君主保大成為法國的唯一選擇。1947年12月7日,保大與法國代表波拉特(Émile Bollaert)達成了「下龍灣協議」,法國承認越南為法蘭西聯邦加盟國的「獨立」地位,而越南則擁有實踐其統一的自由。但此協議遭到吳廷琰等越南民族主義者的反對,為此保大於1947年底遠赴法國繼續周旋,1948年3月返回香港,在與法國談判的同時尋求中國國民黨方面的支援。而法國發現後則十分震驚,剪除了保大身邊的親華分子,被法國挾制的保大不得不向法國屈服,授權越南南部的傀儡政權」交趾支那自治共和國「總統阮文春出面籌組越南臨時政府。 1948年6月5日,阮文春代表越南臨時政府與法國再度簽訂了與前次內容相似之「下龍灣協議」,同意在法蘭西聯邦內建立自治政府、實現越南國家統一。1949年3月8日,保大和法國總統奧里奧爾(Vincent Auriorl)簽署了《三八協定》,確立了越南獨立與統一的方針。但根據這一規定,保大領導的越南將繼續留在法蘭西聯邦內,並且將來法越關系如發生變更,南圻將自動成為法國殖民地;法國還透過該協定獲得了外交監管權、領事裁判權、顧問聘用權、駐軍權及經貿等一系列特權。可見復出後的保大仍是法國的傀儡。
1949年4月27日,保大從香港回到越南西貢(今胡志明市),6月14日,保大宣布建立越南國臨時政府,取代「交趾支那自治共和國」,並就任越南國家元首(國長,Quốc trưởng)。1949年7月1日,保大成為越南國家元首兼首相。法國扶植保大在越南南部建立的的「越南國「政權得到美國、英國的承認,而胡志明在越南北部領導的政權(越南民主共和國)則獲得蘇聯和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承認。但是由於「越南國」的傀儡政權性質,曾在1947年支持保大復出的前尚書吳廷琰、越南國民黨領袖武鴻卿等都拒絕應召做官;保大本人也只與法軍駐越總司令塔西尼將軍關系密切,而與法方絕大多數高級官員相處得並不投機,因此他掌權不到一年,便於1950年1月將首相之位移交給高台教主教阮攀龍,而他本人則僅掛有「越南國家元首」的虛銜,隱居到大叻一個山頭避暑地,終日以捕獵老虎和野水牛自娛。 在阮攀龍任首相時,保大每月支領印度支那幣(piasters)400萬元(時約20萬美元);1950年4月陳文友任首相後,更將保大月支提高到700萬印支幣。此外,掌握西貢、堤岸賭博業特許權的幫派「平川派」,每月也會分別向保大及越南國政府上繳約200萬印支幣的謝金。保大拿著豐厚的收入投資海外房地產,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
當時保大「越南國」政權的外部支柱是法國,內部支出則是高台教、和好教及平川派等勢力。但是法越戰爭的局面對法國越來越不利,1954年春,法國在奠邊府戰役中被越南民主共和國擊敗,不得不簽署《日內瓦協議》,規定越南以北緯17度線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法國開始從越南撤軍,保大政權的一個重要支柱垮塌了。1954年7月,保大任命天主教徒、民族主義者吳廷琰擔任總理。而美國開始取代法國插手越南南部,支持吳廷琰挑戰保大。吳廷琰在美國的支持下,開始整飭高台教和和好教,並肅清平川派勢力,還罷黜了越南國民軍總司令阮文馨,使「越南國」內部支柱趨於瓦解,保大的地位岌岌可危,他曾在1955年4月28日試圖下令解除吳廷琰的軍權,但毫無效力。1955年5月10日,吳廷琰宣布開始籌備南越的大選,10月6日決定舉行是否保留保大元首地位的公民投票。保大和吳廷琰的斗爭進入白熱化,他在10月18日下令將吳廷琰免職,但吳廷琰仍行使首相權力組織公投。1955年10月23日,公投正式舉行,結果有98.2%的人支持廢除保大的元首地位(其結果的准確性受到質疑),於是吳廷琰在10月26日改國號為「越南共和國」,就任總統,並頒布臨時憲法。保大被廢黜後流亡瑞士和摩納哥,最後定居法國。 1955年,保大再一次流亡海外,他選擇在法國巴黎度過餘生,此後他懷著對此生的無限遺憾和惆悵之情,一直在潛心撰寫回憶錄 《安南之龍》。保大在痛苦的回憶中反省了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認為主要是沒有利用好別人的矛盾在像蹺蹺板游戲似的政治斗爭中未能保持住不偏不倚的態度。 而對越南的事務只表現出很少的興趣,僅有極少的幾次例外。例如在1972年,保大皇帝在流亡期間發表公開聲明,呼籲越南人民進行民族和解:「是時候結束這場兄弟相殘的戰爭,恢復最終的和平與和諧了」。當時,北越的共產黨政府(越南民主共和國)鑒於保大仍然在廣治省、承天順化省以及越南的古都順化市擁有巨大的影響,於是派遣代表前往法國,希望如果越南重新統一,保大能夠加入聯合政府,以便在這個他仍然擁有影響的地區吸引他的支持者。由於這些會談的結果,保大公開聲明反對美國在南越領土上派駐軍隊,還批評南越總統阮文紹的政權,呼籲所有政治派別成立一個自由、中立、愛好和平的政府,以解除這個國家的緊張局勢。
1982年,保大和妻子永瑞皇妃,以及其它前越南皇族成員訪問美國。他的行程包括視察佛教寺院,以及加利福尼亞州和得克薩斯州的美國越南裔社團。保大皇帝在美國時,也聽取流亡海外的美國越南裔社團的輿論,希望能夠找到一條民族和解的道路。1988年,保大在巴黎皈依天主教,聖名讓·羅伯特(Jean-Robert)。
1997年7月30日,保大在法國巴黎的一個軍用醫院去世,埋葬在Passy公墓。無廟號、謚號、陵號。
在他去世以後,他的長子太子阮福保隆繼承了阮朝首領的位置。
㈣ 第一個越南的皇帝是中國人嗎
第一位統治者不是中國人 封建時代第一位皇帝是中國人 南越國 是秦朝滅亡後,由南海郡尉趙佗於前203年起兵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後建立(定都如今的廣州番禺)。疆域包括今天中國的廣東、廣西兩省區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部分地區和越南的北部。南越國又稱為南越或南粵,在越南又稱為趙朝或前趙朝
㈤ 越南的開國皇帝是中國人嗎為何古代越南史籍中稱越南人為「華人」
越南在1945年之前一直使用漢字,包括在越南早先的史料記載中,越南的開國皇帝“雄王”也是炎帝神農氏的後人,在朝代更迭中也是華人管轄,不同時期也會有些變化,期間也獨立過很短的時間,只是又回歸到華夏版圖中。越南人從此在心中認定自己是炎黃子孫,古代越南史籍中也稱越南人為“華人”。
現代越南已經不再以漢人自稱,他們會比較注意這種族類的區分。越南90%主要是京族,也叫越族。而他們的華族、艾族和山由族,他們主要來源於原先的漢族,或者是客家人 。剩下的還有傣族、壯族、苗族 、瑤族、嘉萊族、埃地族、巴拿族等,種類一共多達54個,其中依然有華夏人的影子。
㈥ 我有讀過1792年越南阮朝曾向中國清朝要求2省廣西和廣東得當朝同意中國歷史上是怎麼回事
1792年,越南要求和廣西、廣東通商,得到乾隆帝同意。從那年起,中越開始貿易。
剛看到你修改了提問,我仔細給你講一下。
最初,越南是黎家的天下,阮家和鄭家是開國重臣,三家共掌天下。但是後來阮家沒落,被鄭家排擠出了中央,阮家被發往越南的南方,被封了一個廣南王。
鄭家權力逐漸增強之後,有了不臣之心,准備推翻傀儡大王黎家,然後自立為王。但是南方阮家,成了鄭家的心腹之患,於是鄭家出兵准備幹掉阮家。
但是哪知阮家並非易與之輩,而且鄭家不得人心,幾場大仗打完,鄭家反倒被滅,越南落到了阮家手裡。同樣的,當時的阮家家主阮光中,也有了不臣之心。
阮家造反之後,黎家老小一路奔逃,跑到了廣西,投奔了大清。
當時越南是中國屬國,清朝自然不能不管,而且乾隆又是好大喜功之人,所以連忙派出大軍征討阮光中。
根據歷史記載,兩廣總督孫士毅帶兵一萬出關,其中兩千人駐守諒山,以為聲援,八千人直搗王京。雲南提督烏大經以兵八千取道開化府往馬白關去。所以當時的清軍總兵力當為一萬八千人,29萬之說,純屬無稽之談。 實際參戰兵力不足八千人,烏大經根本沒有上戰場。
我天朝大軍入越南之後,連戰連捷,將越南光復,阮光中率少量殘兵跑入深山老林之中。
當時乾隆下旨,班師回朝。因為在越南作戰,耗費錢糧太多,大清沒有義務替黎家搜捕阮光中。但是兩廣總督孫士毅貪圖擒獲孫士毅的功勞,所以拒不執行聖旨,他在越南也不做軍事戒備,防守懈怠,最終被阮光中尋找到了反擊的機會,在一天夜裡,阮光中發動偷襲,擊敗清軍。
孫士毅逃命之後,被乾隆撤職,乾隆重新派福康安為大元帥,負責征討事宜。
阮光中見狀,心知不妙,連忙遣使乞降,要求稱臣納貢,並且聲稱明年要進京覲見大清皇帝。
乾隆一看,阮家比黎家還要順服,而且征討越南耗費錢糧兵馬太多,於是就同意了阮光中的,阮光中大喜,改名阮光平。第二年,阮光中到承德避暑山莊覲見乾隆皇帝,乾隆帝封其為王,地位在親王以下,郡王以上。
至於黎家後人,則被乾隆賞賜了三品頂戴,重新送回越南,阮光中保證,能讓黎家世代富貴。
這才是真正的歷史,所謂29萬大軍,真是可笑,廣西、廣東、雲南、貴州四省在當時總兵力都不超過三萬人,長江以南各省兵力都不超過十五萬,何來29萬大軍征討越南?
而且乾隆時期,正是中國鼎盛時期,乾隆帝這個人又是個要面子的皇帝,想要割中國的兩個重要省份,那得把乾隆俘虜了。
英法聯軍打破了北京城,大清也只肯給香港島罷了,要是想要一兩個省,大清豈不和他拚死戰斗?越南兵從開始到最後,也沒能踏入大清領土一步,乾隆就是白痴,也不會在敵軍還沒進攻的時候就先割地求降吧?
㈦ 歷代中國與越南的關系
中國與越南山川相連,唇齒相依,自古以來關系密切。
越南古稱交趾、交州、安南,中國宋以前歷代王朝均設郡府管轄。元末戰亂時,安南趁機從中國版圖脫幅。1407 年中國明朝出兵滅胡。在越南廣置府縣。越南又歸入中國統治。19世紀法國天主教勢侵入越南。清政府承認了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放棄了對越南的宗主權。
19世紀初期,中越兩國共同革命共同建國,應該說,越南的獨立建國運動是和中國的大力協助分不開的,沒有中國,就沒有越南獨立。
(7)越南皇帝訪問中國擴展閱讀
1、秦朝的征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華夏地區。當時的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越南一帶,部落極多,各自為政,沒事互毆,從未統一,史稱「百越」。經過六、七年的大戰小戰,秦橫掃百越夷人,將秦帝國版圖擴大至此。隨後控制當地並建立了郡縣政權,並將越南北部歸屬於象郡管理。
2、漢代的武功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兵攻破南越國,由趙佗創立的南越國經過93年、五代南越王之後,終於被漢朝消滅了。漢武帝在平定南越國後,將南越國領地設置了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實施直接統治。
此後,越南北部地區在長達1000多年時間內,都成為中原王朝管轄的州、郡、縣行政區,漢代稱為交趾,在越南史上也被稱為「千年郡縣時期」。
3、元明清時期的中越關系
元朝的蒙古鐵騎是一支幾乎征服了全部亞歐大陸的草原鐵騎大軍,令歐洲人也聞風喪膽。但是,當他們來到亞洲大陸南端的一個小國家時,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敗。這個國家就是越南。
明朝時期,黎季楚篡權,建立大虞國。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派兵滅掉了黎氏,駐軍安南。但好景不長,趁著永樂帝屍骨未寒明宣宗登基不久,1428年,黎氏將明軍趕出安南,建立大越國(黎朝)。從此,中國再沒有直接管轄過安南地區了。
清朝嘉慶七年(1802年),法國傳教士幫助阮福映建立了阮朝,定都順化(今河內)。1803年,清朝嘉慶皇帝詔改安南為「越南」,命廣西按察使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越南向清朝稱臣。越南這個名字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