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對人口老齡化的采訪問題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對人口老齡化的采訪問題

發布時間: 2022-08-14 18:16:17

Ⅰ 如何看待人口老齡化

首先強調人的全面發展,

從應對人口老齡化及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發,

要強調人的終身發展。

因為無論是個體層面的衰老問題,

還是群體層面的老年人問題,

都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

如果一個人在中青年時期沒有做好准備,那麼一旦進入老年期就無法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

也就是說,中青年群體的問題不解決,隨著時間推移,必然會演化為老年群體問題。

這一視角的轉變要求我們將政策干預的關口前移,統籌解決好不同年齡群體的「生育、教育、就業、退休和養老」問題,引導公民在其中青年時期就全面做好今後養老的物質、健康、技能、精神等准備,避免中青年的問題延續下去或積累到老年期。

由群體性視角向結構性視角轉變

群體性視角強調「異質」性,主要是從一般和特殊的關系,從普遍性需求和特殊性需求的角度,看待老年群體面臨的特殊性問題。

結構性視角強調「協調和可持續性」,主要從人口年齡結構變動與經濟社會結構變動的矛盾關系角度,統籌看待「人口老齡化問題」和「老年人問題」。

由群體性視角向結構性視角轉變,有利於跳出就「老年人問題談老年人問題」的思維誤區,切實從戰略和全局的站位來思考和處理如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由偏人視角向全人視角轉變

我國現在已進入全面小康社會,老年人各方面需求都在升級,而不僅僅只是最基本的生存性物質需求。

我們要從「身心社靈」全維度審視老年人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避免僅僅聚焦於老年人的某一或某幾個領域需求來解決「老年人問題」。

樹立「全人視角」有利於防範將「老年人問題」狹義化的傾向。比如將「老年人問題」降維為「養老問題」,又將「養老問題」降維為「養老服務問題」,認為只要把養老服務問題解決好就能成功地應對老齡化挑戰

Ⅱ 關於人口老齡化的調查對政府提出什麼建議(2-3點)

(一)加強黨和政府對老齡工作的領導。人口老齡化會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社會機構的各個部門,因而必須加強黨和政府對老齡工作的領導,切實重視老齡機構的組織建設,將老齡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議事日程,加強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和對策研究。把老齡問題提高到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認識的同時,要充分抓住所剩不多的和總撫養系數還不甚高的幾年時機,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為迎接「白發浪潮」挑戰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
(二)做好城鄉特殊老年群體社會保障工作。首先,建立健全老年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努力保障特殊老年群體經濟收入的穩定。其次, 構建特殊老年群體生活照料服務體系,特別是基層社區和村委會,應盡快構建完善的空巢老人生活照料服務體系, 這也是解決空巢老人基本生活問題的最有效途徑。第三,進一步完善老齡事業發展規劃,加強對貧困老年人的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並開展好貧困老年人醫療救助、生活照料、住房救助、法律援助、貧困老年人優待措施等多種模式的救助工作。第四,要繼續加大政府的監督指導力度,努力落實改制企業離退休職工的醫療保險待遇,在制定政策中要注意向老年人傾斜,抓緊落實醫療保險和合作醫療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改善老年人的就醫環境和條件。
(三)根據老齡工作需求,改善涉老機構工作條件。一是各級政府應成立相對獨立的老齡工作機構,適當增加老齡工作的人員編制,提高工作人員素質,解決好基層老齡專職幹部的設置問題。二是按照「國家老年法」的要求,政府應逐年加大對老年事業的投入,落實省、市提出的「逐級提取和劃撥老年事業經費」要求,切實把老齡事業經費納入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

Ⅲ 關於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我們可以詢問那些對象

摘要 這是從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范疇來認識老齡問題。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

Ⅳ 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對策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及對策研究

人口老齡化是當今世界人口發展的趨勢,這種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正在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口老齡化已經日益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重大人口問題。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未富」的背景下迎來了人口的老齡化,必將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深刻的變化。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長最快的國家。1980年以來,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以年均3%的速度持續增長。 「五普」結果表明,65歲及以上人口達到8811萬人,占總人口的6.96%①。我國已經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

據有關專家預測(中方案),到2050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2億以上,約占我國總人口的1/5,佔世界老年人口的1/4②。與此同時,我國老年人口中的高齡化趨勢也日益明顯,預計到2040年8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0.56億。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農村地區的平均生育水平高於城市,但是,由於大量青壯年人口由農村流向城市,當前農村老齡化比重為7.35%,城鎮為6.30%③,農村的人口老齡化比城市地區更為嚴重。

我國老年人口高齡化的趨勢也十分引人注目。目前,我國高齡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長,據專家估計,到2020年將達到2780萬④。

中國迅速發展的人口老齡化,主要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人口過多和人口預期壽命大幅度提高的結果。發達國家進入老齡社會時一般在1萬美元以上,而我們目前人均GNP不足1000美元。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老齡化速度快,具有突發性,超前於工業化和現代化,這必將給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嚴峻的挑戰。

目前中國的人口預期壽命和死亡率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生育率已經達到更替水平以下。隨著20世紀中期出生高峰的人口陸續進入老年,可以預見,21世紀前期將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最快的時期。

二、老齡人口生活所面臨的主要困難

(一)城市老人希望由社會福利機構集中收養的願望日趨強烈,但當前福利機構的數量仍難以滿足老人的需要。

據民政部公布的一項調查表明⑤:我國目前有國家舉辦的社會福利機構2816家,床位數22萬張,收養了17萬多人;有集體舉辦的福利機構3700家,床位數87萬多張,收養了66萬多人。兩者合計共有公辦福利機構4萬多家,床位數109萬多張,收養了83萬多人。

這與我國數以億計的福利服務對象(老年人口1.3億多,還有數百萬的孤殘兒童和「三無」殘疾人)相比,集中收養的床位數只佔0.7%多一點,而集中收養的人數則不足0.6%,與發達國家一般集中收養人數佔5-7%的比例相差甚遠。

(二)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老年人口同非老年人口相比,在生理上會出現一些與年齡相關的特徵。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生理機能日趨衰退,抵抗能力不斷降低,健康狀況下降。

據國家衛生部門1994年統計,「我國城市65歲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為60.2%,城市總人口患病率為23.7%,老年人口患病率高出總人口的1.54倍。農村老年人患病率22.6%,農村總人口患病率7.4%,老年人比總人口患病率高出2.1倍。⑥」

這些都表明,一個社會的老年人越多,其患病的可能性及由此產生的醫療服務需求將越大。特別是在農村,老年人口享有公費醫療的比例相當低,我國龐大的農村老年人群將對相對匱乏的農村衛生資源產生巨大壓力。

(三)老年人生存環境亟待改善。對大多數的老人而言,現在正是他們安度晚年,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然而對無法安度晚年的老人來說,老年階段卻是他們人生最後的苦難期。

部分老年人面臨著四種侵害:一是身體侵害。部分老年人由於行動不便,並且得不到子女的照顧,生活十分艱難。有時發生以暴力打罵老人,遺棄老人,更有甚至殺害老人。

二是精神侵害。社會上一些年輕人對老年人不禮讓、不尊重,甚至欺侮,造成對老人的精神損害。

三是社會侵害。隨著年齡的增加,老人們的分辨能力也在下降,一些社會上的人就對他們擅加欺騙,賣低劣產品給老人,在法律、民事上蒙騙老人。

四是物質侵害。子女和親屬強佔住房、爭奪財產事例在各地多有發生。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低保的實施,物質侵害老人問題中有所緩解,但仍不容忽視。

(四)養老基金嚴重不足。由於退休人員增加和待遇水平提高等原因,我國養老保險基金支出每年不斷增加,致使部分地區當期收支缺口逐年擴大。2000年,全國只有3790.7萬人領取了離退休金,2001年只有3381萬人領取了養老保險金⑦。

目前養老金當期收支的缺口,主要依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解決。但有關專家指出,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繼續攀升,養老保險工作任務將更加繁重。要繼續確保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僅僅依靠基金征繳和財政補助不夠,必須進一步拓展養老基金的籌措渠道。

(五)我國人口老齡化給社會經濟帶來一定影響:

一是老齡人口的增長會改變人口的撫養比,被撫養人口的增加必將加重勞動人口的負擔。

二是伴隨人口老齡化而產生的勞動力年齡結構的老化,必將影響到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三是人口老齡化使用於老年社會保障的費用大量增加,給政府帶來沉重的負擔。

四是人口老齡化要求調整現有的產業結構,以滿足老年人口對物質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五是人口老齡化引起家庭規模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使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

三、對策與建議

家庭養老、集體供養和社會救濟是我國農村養老的三種主要形式。目前,家庭養老仍然是農村養老保障的主要形式。家庭養老實際上是以個人終身勞動積累為基礎,在家庭內部進行代際交換的「反哺式」養老;集體供養主要是對鰥寡孤獨老人實行具有救濟性質的「五保」,包括分散和集中供養。社會養老包括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計劃生育養老保險和少數地方實行的農民退休金制度。

現階段,我國發生的一系列與農民養老密切相關的重大社會變遷,使傳統養老模式面臨嚴峻挑戰,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對中國社會現有的保障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關鍵在於,抓住未來20年人口撫養負擔輕、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有利時機,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體系,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

(一)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人口老齡化問題,並將解決老齡問題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戰略。1997年6月召開的西方七國首腦丹佛會議提出了積極老齡化(active aging)的主張。1999年5月,歐盟通過了老齡政策公報,即,「建立不分年齡的歐盟??促進繁榮和代際和諧」。

積極老齡化戰略的基本內容是通過各種方式為老年人參與社會創造條件,以期老年人能更好的適應老齡化社會的發展變化。倡導積極老齡化戰略,需要各級政府和老齡工作協調機構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老齡事業發展方針,以及「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目標,貫徹落實《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和地方老年法規,制定不同時期的老齡事業發展規劃和相關,切實採取措施,保護億萬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

(二)廣泛動員社會力量興辦社會化養老事業。社會化養老主要包括:一是投資主體多元化。要改變過去主要靠國家和集體投入這種單一的投資渠道,形成國家、集體、企業、個人多渠道投資,多種所有制養老機構共同發展的局面。

二是服務對象公眾化。過去福利機構只面對「三無」老人、「五保」老人,今後要面對全社會的老年人。

三是服務形式多樣化。過去對「三無」老人基本是供養,今後要有多種形式的服務,特別是通過上門、包護、日托等各種社區服務的方式為家庭提供支持。

四是服務隊伍實現專業人員和志願者相結合。

(三)推動醫療衛生機構積極為老年人提供衛生服務。要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把老年衛生服務列為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內容,納入社區發展規劃;大力發展社區衛生保健服務體系。通過體制改革、機構改造、資源重組等多種形式,引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轉型為社區服務中心,將病房改造成多種形式的為老年人提供生活、保健、醫療等服務的場所;拓寬籌資渠道,加大對社區衛生的投入,不斷提高老年衛生保健的經濟保障水平;開展多種形式的老年衛生保健服務,拓展老年醫療、護理、保健、康復等服務領域,加大對大病和重病導致生活困難的老年人的幫困力度。

(四)增加經費投入。要緩解今後日益嚴重的養老金支付壓力,必須實行「兩條腿走路」的辦法,一方面,進一步擴大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加強基金征繳增加基金收入,發揮養老保險資金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繼續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應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同時,進一步研究採取發行彩票等方法充實社會保障基金。

(五)加強老年福利服務體系建設。要加強老年福利服務設施建設,營造有利的居家養老支持環境。要制定落實各種優待政策,如對百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發給長壽補貼;老年人持戶籍所在市的《老年人優待證》,可在省內其他地區享受當地除公用交通工具以外的各項優待服務;城鎮老年人不承擔社會性集資和其他社會性勞務負擔,農村老年人不承擔義務工、不繳納各種集資費;對涉老案件,各級法院要優先受理、優先審理,老年人因合法權益受侵害提出訴訟,交納訴訟費確有困難的,可以緩交或減免,需要律師幫助又無力支付費用的,可以獲得法律援助等。同時,在全民中進行敬老、養老、助老的道德教育,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

Ⅳ 如何看待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

人口老齡化(又稱人口老化或人口高齡化、老齡化社會)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壽命延長導致的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現象。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世界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預期到2050年,老齡人口會達21億。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1年9月,全國有149市已進入到深度老齡化,東北三省36地市全部進入深度老齡化
1、現狀:
人口老齡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率降低和人均壽命延長導致的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於老齡化社會。
從2000年到2007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億增長到1.53億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從10.2%提高到11.6%,佔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當於歐洲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總和。人口老齡化年均增長率高達3.2%,約為總人口增長速度的5倍。預計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億人,占總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推進到30%以上。
不過隨著國民素質的提高,更多人遵循計劃生育,加上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我國老齡化的速度會更快,原因還有人口基數大 。
2、解決方案:
(1)適當延長事業單位人員,企業人員等非重勞力勞動者的退休年限,延長勞動者的勞動價值
(2)完善醫療衛生保障體制,使老年人的身心更加健康,有助於他們繼續創造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鼓勵他們繼續為社會服務。
(3)可以在東部一些發達且人口自然增長率低的地區(如上海等)放鬆計劃生育政策甚至可以鼓勵生育,因為象上海現在好多白領由於事業原因都好遲生育甚至遲遲不生育。

Ⅵ 老齡化帶來的問題有哪些

老齡化帶來的問題有: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會減少勞動力供給,降低勞動生產率。影響現代農業發展。

1、人口老齡化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

老年人本身就是社會的弱勢群體,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老年群體自身的免疫功能也會逐漸下降,生理機能開始退化,老年痴呆、心腦血管疾病、風濕病等都是老年群體中常見的疾病。由於老年人自身健康狀況和社會角色的改變,常容易產生悲觀、抑鬱、孤獨和焦慮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和情緒。

3、影響現代農業發展。

當前,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進程快於城市老齡化,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正大量外流,這就使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素質整體下滑,不利於現代先進農業機械、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應用,障礙現代農業發展。同時,農業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基礎產業,農業發展緩慢也必將全面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進程。

Ⅶ 面對人口逐漸老齡化問題你認為該如何解決

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第一,重新界定老年人口標准,從主觀上改變60即為老人的心態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老年人口健康狀況不斷改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不斷延長,且增長速度也不斷加快。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零歲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68.55歲,較1982年提高0.78歲;2000年再次延長2.85歲,提高到71.40歲,2010年和2015年分別再次提高到74.83歲和76.34歲。
隨著零歲平均預期壽命的不斷延長,以60歲為老年人界定的初始年齡,以零歲預期壽命為終點,60歲與零歲預期壽命的差值佔零歲預期壽命的比重從1982年的11.5%(7.77/67.77=0.115)提高到2015年的21.4%。如果以65歲為老年人口的起始年齡,其與零歲預期壽命的差值所佔比重從1982年的4.1%提高到2010年的13.1%,2015年再次提高到14.9%。這證明繼續用「60歲」或「65歲」作為老年人口的標准過於年輕,盡管客觀、便於比較,但是已經不符合社會經濟發展步伐,未來還需要根據人口情況的變動做進一步調整。
通過對老年人口標準的重新界定,可以讓人們從主觀上意識到自身健康狀況及預期壽命的延長意味著勞動能力等的不斷延長,改變群眾「60歲即為老年人口」的傳統觀點,這應該是積極應對老齡化最關鍵、最核心的第一步。
第二,創造有助於老年人發揮余熱的社會環境
面對日益嚴重的老齡化,提高退休年齡、發揮老年人余熱是最直接的方式。延遲退休年齡,在短期內是應對勞動力短缺的有效措施。但是從長期看,如果單純推出這一項政策將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我們需要制定政策體系、推出配套措施,讓人們意識到延緩退休作為對自身能力的認可,從而積極主動重返勞動力市場,並扭轉「延長工作年限彌補勞動力不足」認知的被動局面。

Ⅷ 你認為該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

人口老齡化是全世界都在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目前的形勢來看,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必然趨勢。因為人的年齡會逐漸增長,如果想向人口偏年輕化,幼年化發展就需要育齡期的青年男女多生孩子,可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種要求顯然是不現實的。

加大生育優惠政策,在醫療教育方面做出保障。年輕人之所以不願意要那麼多孩子,醫療與教育這兩方面其實佔了主要原因。如果國家能夠保障孩子們的健康與教育,相信還是有一部分人願意多生孩子來為我國老齡化減輕負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