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歐洲議會代表團訪問台灣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歐洲議會代表團訪問台灣

發布時間: 2022-08-09 05:25:19

『壹』 何增科的工作履歷

1991年07月畢業後進入中央編譯局當代所工作至今,歷任副處長、處長、副所長、所長。
1995年08月~1995年10月,參與第七屆國際反貪污大會學術會務工作並任會議聯絡員和正式代表。
1998年10月~1999年01月,受聘擔任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咨詢專家,與胡鞍鋼、巴里·諾頓等國內外專家合作撰寫《1999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
2000年01月~03月,曾先後赴美國哈佛大學、印地安納大學參加研討會或作演講。
2000年04月~05月,參加中宣部委託我局的重大課題研究,為課題報告的主要執筆人,該報告受到有關方面的高度評價。
2000年08月底~12月初,借調到中央辦公廳調研室從事理論服務工作。
2001年02月~04月,參加中央調研一組的理論調研和報告起草工作。
2001年07月,赴泰國曼谷參加第三屆亞洲發展論壇。
2001年09月初~11月下旬,參加中央辦公廳調研組的理論調研和報告起草工作。
2002年05月,赴德國杜易斯堡大學參加「基於地區共同體建設之上的東亞和東南亞政治改革和民主化探討」國際學術會議並就中國轉型期政治改革和民主化的探討作了專題發言。
2002年08月,赴日本靜岡縣立大學參加「中國基層自治」國際研討會。
2003年05月25日~28日,受透明國際資助赴韓國漢城參加第十一屆國際反貪污大會並做專題發言。
2003年11月27~29日參加由歐洲議會和社會黨國際在布魯塞爾共同主辦的「全球進步論壇」,並就「聯合國改革:中國的觀點」做專題發言。
2004年06月01日~15日,赴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參加第二屆中俄經濟社會發展論壇「市場經濟與社會公正」並做「漸進政治改革與民主的轉型」專題發言。
2004年11月07日~14日,赴南非開普頓參加政府創新項目國際聯絡人會議。
2005年05月, 率團赴韓國首爾市參加聯合國主持召開的「政府創新國際論壇」,隨團人員有我局當代所賴海榕、陳家剛、丁開傑和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冉冉。
2006年02月22日~03月10日,借調到中宣部參加《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寫作工作。
2006年04月11日~19日, 參加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組赴江蘇崑山的調研工作, 隨後參加了調研報告的撰寫工作。
2006年05月15日~19日,率團赴韓國京畿道參觀考察農村建設和農業發展問題,並與西江大學東亞研究所商討了學術合作與交流的有關事宜,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徐秀麗教授、我局當代所研究人員賴海榕、王燕燕和劉承禮參加了學術訪問
2006年06月12日~14日,前往英國威爾頓公園參加「強化民主治理:公民社會的作用」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6年06月24日~25日, 在杭州出席由浙江大學和諾丁漢大學合作舉辦的「非政府部門、地方治理與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做主題發言並擔任評論人。
2006年09月26日~30日,赴澳大利亞墨爾本市迪肯大學參加「協商民主的實踐:中國與澳大利亞的比較」國際研討會並就「民主化與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為題做主題發言。
2006年10月19日~11月30日,借調到中央辦公廳參加中央重大課題調研工作。
2006年12月20日~29日,應台灣大學政治學系許遠東講座基金邀請, 前往台灣大學進行學術交流。期間,先後在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山大學政治學所、政治大學政治學所發表四場演講,內容分別為:「當代中國反腐敗的理論與實踐」、「民主化與中國地方政府創新」、「大陸公民社會組織的發展及其制度環境」。同時還在高雄參觀了生態教學觀光農場、潮州鎮政府,在台北市分別拜會了台北市政府政風處和監察院,與接待單位有關人員進行了座談。
2007年02月08日~11日 何增科同志應國立新加坡大學東亞研究所邀請赴新加坡參加東亞的民主化與中國的政治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做專題發言。
2007年02月27~03月04日何增科、丁開傑等同志赴德國杜伊斯堡參加「中國:地方管理」國際研討會。
2007年07月15日~25日,何增科率「依靠制度建設遏制商業賄賂」課題組成員前往英國進行學術訪問,考察英國治理商業賄賂的做法和經驗。
2007年10月01日~11日,何增科隨中央編譯局代表團赴法國巴黎參加「國際馬克思大會」和「中國日」活動並做「中國漸進政治體制改革與民主的轉型」專題發言。

『貳』 歐洲議會的委員會

歐洲議會共有20個專門委員會,涉及對外關系的主要有三個專門委員會:
外事委員會(簡稱「外委會」),主席為人民黨黨團議員雅克·薩利尤茲-沃爾斯基(Mr.JacekSARYUSZ-WOLSKI,人民黨黨團議員、波蘭公民綱領黨成員)。下設人權分委會和安全與防務2個分委會;
發展委員會,主席為原議長何塞·博雷利(Mr.JosepBorrell社會黨黨團議員、西班牙工人社會黨成員);
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為赫爾米特·馬爾科弗(Mr.HelmuthMARKOV左翼聯盟黨團議員、德國民社黨成員)。
歐洲議會在其總部舉行特別全會
另有:預算委員會;預算監督機構委員會;經濟與貨幣事務委員會;就業與社會事務委員會;環境、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委員會;工業、研究與能源委員會;內部市場和消費者保護委員會;運輸與旅遊委員會;地區發展委員會;農業委員會;漁業委員會;文化和教育委員會;司法事務委員會;公民自由、正義和內部事務委員會;憲法委員會;婦女權利和平等委員會;訴願(petitions)委員會。
歐洲議會還與一些國家和地區成立了36個議會間關系代表團和議會間混合委員會代表團。對華關系代表團是歐洲議會第二大對外關系代表團,有正式成員32名,候補成員32名,團長是自由黨黨團議員、比利時荷蘭語自由民主黨成員德克·斯特克斯。

『叄』 歷史上伊藤博文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視角不同當然看法也不同,其實不論是對於當時的日本和世界的格局來說,戰爭和擴張是走上大國之路的必須條件,作為當時日本的重要決策者的伊藤博文首先要考慮的肯定是日本的發展,在這個大前提下,發動戰爭是必須的,而且也沒有更多的選擇,不過從明治維新走來的元老派來比較的話伊藤博文還算是個理性的政治家,對於戰爭也沒有更多的狂熱,更多的是通過政治手段來達成戰略的目的,在對於台灣問題和主張對俄問題,以及後來的日英結盟上就可以看出,伊藤博文應該算是比較保守的溫和派,不過不好戰不代表沒有侵略意圖。

『肆』 歐盟為什麼對中國施行軍售禁令

6月18日,歐盟各國的首腦們決定將解除對華軍售禁令凍結至明年。對於這個決定,即將卸任的歐盟輪值主席盧森堡外交大臣阿塞爾博恩也只能用「不幸」來形容了。 「軍售解禁」的背後,是多重的力量博弈。在美國打壓下,歐盟最終沒能突破自我。 持續到深夜的歐盟峰會不歡而散。在深刻危機中掙扎的歐盟面臨著重重難題,曾一度被列在重要日程上的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現在已不再被歐盟的領導人提及了。 歐洲議會中國委員會主席斯特里克斯6月20日在歐盟總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其實早在因憲法引發的歐盟內部危機之前,解除對華武器禁運就已不在歐盟的議事日程上了。 誰在背後反對? 「這次未能解除對華軍售禁令,背後主要是美國的作用嗎?」記者直截了當地向歐洲議會中國委員會主席斯特里克斯提問。 「沒錯,」斯特里克斯的回答非常坦率,「在對華武器的禁運問題上,我們的確認真考慮美國的反對意見。美國向我們表達的反對立場非常明確而清楚。美國是我們最強大、最長久的盟友,我們當然不會置他們的意見於不顧。」 早在歐盟對華軍售解禁的風聲初起之時,美國就坐不住了。 歐洲媒體的公開報道顯示,自2003年底歐盟積極表示考慮解除武器禁運以來,美國從總統、國務卿、國防部長到兩院議員到智庫學者,不斷公開就對華軍售解禁表示不滿和反對。 2004年10月,美國助理國務卿幫辦格雷戈里·蘇漢就在布魯塞爾表示:「美國反對歐盟解除對華軍售禁令,歐盟將為自己的這一決策付出代價。」眼見歐盟無動於衷,美國甚至不惜以中止美歐軍工合作相要挾。今年2月,美國總統布希親訪歐洲,他與法國總統希拉克會晤後說:「美國深深擔憂的是,向中國出口武器會帶來技術轉讓,由此改變台海兩岸的均衡關系。」 美國媒體也經常高調唱衰解禁對華軍售問題。美國國務卿賴斯今年2月訪歐期間,《紐約時報》分析說,解禁問題已成為美歐雙方最主要的分歧之一,美眾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主席海德也在美國《華爾街時報》上撰文公開警告歐盟,聲稱歐盟對華政策將導致美國在亞太地區利益「逐漸受損」。 美國的「擔心」 在美國看來,解禁會使中國更容易從歐盟得到先進武器技術,其中既包括歐洲本土研發的技術,也包括美國授權歐洲製造商使用的技術,進而增加在西太平洋周邊海域和亞洲大陸的戰略能力;這無疑會威脅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另一方面,如果歐盟先於美國開放對華軍售,那麼對華軍事技術及軍民兩用技術出口的這塊大麵包就早早落到了歐洲口中。 美國在亞太地區有駐軍,而歐洲在這一地區沒有駐軍,美國方面因此有意見認為,一旦發生沖突,美國軍人可能會喪生於盟友生產的軍火之下。美國的民主黨議員蘭托斯甚至要歐洲主張解除對華武器禁令的人「到美國軍人公墓去回憶一下,我們為解放歐洲奉獻了多少生命」。 美國人甚至搬出台灣問題以及人權問題為其反對解禁的理由背書———如果歐盟向中國出售武器,將加速破壞海峽兩岸的軍事平衡,在未來幾年內,中國大陸的常規軍力將超越台灣。 6月18日,在布魯塞爾城郊的中國餐館,記者參加了比利時一位議員主辦的一個慈善募捐午宴。「台灣駐歐盟代表處首席代表」程建人率部分工作人員參加,記者碰巧與一位負責歐盟事務的章姓先生鄰座,閑談間說及對華武器解禁的事,「這事我們肯定反對,」他開玩笑般地說,「說不定有些中國(大陸)購買的武器會被用來針對台灣呢。」 這位章先生的言語之後,是台灣方面對歐盟、美國等方面的大量游說。去年10月,台灣「外交部長」陳唐山為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文中說,歐洲軍售中國高性能武器將提升其軍力,會迫使台灣「基於安全考量,須投入更多資源於國防軍備上」,「中國當前並無外來威脅,對中國出售高性能武器將增加其對亞洲地區的威脅……此與歐洲的主要利益相違背。」 今年1月,台灣向歐盟發出一份「立場文件」,以「人權」、「地域穩定安全」等說辭促請歐盟堅持對中國軍售禁令。 他們聲稱,歐盟對華軍售解禁的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短期內不會對「台灣安全」造成威脅,就長期而言,「歐盟的軍事科技將有助縮小美中間的軍力差距,將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並將導致台海軍力失衡。」「更甚者,中國遠程攻擊能力增加,影響美國未來介入台海能力。」 不過,台灣方面相信歐盟甚至美國都會遲早解除禁令,因此有學者建議,在對華軍售解禁不可阻擋的趨勢下,與其一味反對,不如向歐盟國家提出獲得與中國大陸同等的購買歐洲武器機會。 歐洲的算盤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斯特里克斯再次強調,「對華武器禁運是一個政治議題,無關經濟利益。我們所有的討論都是在政治層面上的。」解禁並不意味著歐盟會毫無條件地向中國出售武器,歐盟成員國武器出口時仍然必須遵守武器不擴散機制及歐盟的武器出口管制政策。他認為,解禁會成為中、歐政治關系進步的一個台階,但不是中歐關系的核心問題。 對華軍售禁令解禁推遲也意味著歐洲的一些軍火商還要在「柵欄」外徘徊更久,但在歐洲的媒體上幾乎沒看到他們就歐盟推遲解禁的反應。「他們(歐洲的軍火商)都很平靜,同以往一樣,不做任何評論。」斯特里克斯說,「其實也有一些與軍火生意無關的公司參與游說對華武器解禁,但是所有的討論都是機密,是只存在於歐盟理事會和軍火商之間的機密。」 美國方面非常清楚歐洲的算盤。美國亞太研究中心主任布魯克斯今年3月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洲安全論壇上就指出,中國的武器需求給歐洲軍火商提供了「黃金市場」。歐洲的武器在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情報以及監視和偵察等系統方面具有競爭優勢。 同時,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歐洲企圖藉武器禁運的解除,在中國獲得廣泛的好處,為歐洲公司爭取更大的訂單,比如得到民航、高速鐵路、電信、衛星、能源等領域龐大的合同。 布魯克斯更指出,解除對華武器禁運也是歐洲倡導的「多極世界」牽制美國的手段之一。 在歐洲的構想里,中國、俄羅斯、印度、日本和歐盟是可以制衡美國的力量。使中國更強大,可以幫助歐盟對抗美國在全球事務中的強勢。 「要麼他們,要麼我們」 除了向歐盟直接表明立場外,在外交上美國也不斷施以壓力。美國政府特別對英國及歐盟新成員波蘭、捷克施加壓力,使其在歐盟內部形成杯葛之勢力,畢竟禁令的解除要25個成員國一致同意才能通過。 同時美國也放話給歐盟,將不再為北約的軍事現代化而出力。對於那些有可能向中國出售武器的軍火商,美國發出的信息也非常強硬:已進行的合作將中止,也別想再從美國防部得到任何訂單。 香港《文匯報》曾有分析介紹美國在阻止歐盟解禁對華軍售上的「三管齊下」。一是施壓:「要麼他們(指中國),要麼我們」,近半年以來幾乎每個訪問法國的美國高級官員,都要向其法國同仁如此最強硬表態。二是誘惑:美國從來是壟斷自己的軍火市場的。但這次卻破天荒在空中加油飛機、艦載直升飛機等一系列軍用品上發出要向歐洲進行招標的誘惑,而歐盟一旦「上鉤」,美國將握上一張隨時可以打出來的「中止合同」的王牌。三是分化:歐盟25國,一位法國外交人士透露,美國在過去幾個月里多次暗示法國,美國已經從某個或某些歐洲國家那裡得到了反對解禁的「保證」。

『伍』 荷蘭的外交

與中國關系
政治關系
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裡收復台灣。
中荷於1954年11月建立代辦級外交關系,1989年,荷隨同歐共體對我「制裁」,兩國關系受到較大影響。1990年10月後,中荷關系逐漸改善。1997年4月,中荷關系因人權問題再次受到影響。1997年底,荷改變在涉我人權問題上的立場,中荷關系恢復。
經貿關系
從2003年起,荷已連續10年成為在歐盟的第2大貿易夥伴。自1980年以來對荷貿易一直順差,但對荷出口70%都屬轉口貿易,50%以上屬於加工貿易。
文化、教育、科技和軍事交流
中荷簽有文化合作協定(1980年),雙方文化交流活躍。2005年10月,中國在荷成功舉辦「阿姆斯特丹中國節」。2008年11月,兩國續簽合作諒解備忘錄。
2012年,共有8873名中國留學生在荷蘭學習,荷在華留學生1818人。2005年5月兩國政府簽訂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位證書及入學的協議(2006年6月生效)。中國在萊頓大學海牙分校和格羅寧根大學各設有一所孔子學院。
中荷兩國簽有科學技術合作協定。2001年,兩國簽訂為期15年的戰略科學聯盟計劃,至今已選定6個項目執行合作研究。
1995年,荷蘭海軍「內斯」號和「加倫」號導彈護衛艦對上海進行非正式訪問。
1998年1月,荷國防部秘書長巴斯率後勤代表團訪華,2月,荷國防參謀長范登布雷蒙應邀訪華。
1999年10月,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一行過境荷蘭,會見了荷國防大臣德赫拉夫。
2006年10月,荷在華設立武官處並派駐首任武官。
中荷兩國地方往來頻繁、密切。截至2013年7月,兩國已建立26對省、市友好關系。
相互設領情況
荷蘭在中國上海、廣州、香港設有總領館。中國近代與荷蘭的外交關系終於在1997年恢復全面關系。
同美國關系
政治上荷主張同美保持平等夥伴關系,軍事上依靠美核保護傘,強調美在歐洲的存在是歐洲穩定的重要保證;經濟上美是荷在歐盟以外最大的貿易夥伴,2003年兩國貿易額達317億美元,約占荷外貿總額的7.35%;雙方互為主要投資國。荷對美拒絕批准《京都議定書》及阻撓成立國際刑事法庭不滿,但積極支持美國在伊拉克問題上的立場,後在國內反戰勢力壓力下,立場有所後退,未出兵參與。兩國高層互訪頻繁。1995年11月,女王貝婭特麗克絲和王夫克勞斯親王對美國進行私人訪問,會見了柯林頓總統。1997年5月,荷舉辦紀念馬歇爾計劃實施59周年活動,美國總統柯林頓及歐洲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等出席。1999年4月,北約華盛頓首腦會議後,科克首相與其他歐美領導人非正式會晤,共同探討「第三條道路」問題。9·11事件後,荷領導人發表聲明,譴責恐怖分子對美國的襲擊,支持美反對恐怖主義的行動。2003年2月、4月,外交大臣夏侯雅伯兩度訪美。5月,亞力山大王儲夫婦訪美。9月,首相鮑肯內德訪美。
同歐洲國家關系
1997年上半年,荷輪任歐盟主席國,科克首相和范米爾洛副首相兼外交大臣先後訪問了德、法、英、意、西、葡等歐盟國家,推動簽訂了修改《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歐盟《阿姆斯特丹條約》。1998年荷蘭成為首批歐元成員國之一。1999年德國總理施羅德、芬蘭總統阿赫蒂薩里、北約秘書長索拉納和羅伯遜等相繼訪荷;荷女王貝婭特麗克絲、首相科克、外交大臣范阿爾森等分別出訪德、法、西班牙等國。2000年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法總統希拉克先後訪荷。
2000年10月,科克首相訪問土耳其。
2002年8月,鮑肯內德首相首次出訪即訪問了比利時、盧森堡和歐盟總部。10月,鮑肯內德首相訪問德國。2003年,荷擔任為期一年的歐安組織輪值主席,撥款1300萬歐元,確立反恐、打擊非法販運、強化歐安組織派往有關國家小組工作,發揮解決地區沖突作用的三大重點工作目標。2004年下半年,荷再次輪任歐盟主席國。
荷與東歐國家高層互訪增多,1997年3月,科克首相和范米爾洛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訪問俄羅斯,范米爾洛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訪問阿爾巴尼亞;7月,貝婭特麗克絲女王訪問波蘭;9月,范米爾洛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訪問俄羅斯。1997年俄羅斯總理切爾諾梅爾金(10月)訪荷。1998年3月,羅馬尼亞總統康斯坦丁內斯庫訪荷,科克首相訪問波黑;10月保加利亞總統斯托揚諾夫訪荷。1999年5月,科克首相及荷外交國務大臣博斯霍普訪問波蘭,就波加入歐盟的准備工作與波官員進行探討;8月,荷國防國務秘書范霍夫訪問波斯尼亞;在薩拉熱窩舉行的東南歐(巴爾干)穩定公約峰會上,科克首相宣布從下一財政年度開始,荷每年向公約所規定的東南歐國家提供5億荷盾的援助。荷還積極參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的空襲。2000年11月,阿爾巴尼亞總理米塔訪荷。同年5、6月,科克首相分別訪問匈牙利和羅馬尼亞。2001年,科克首相先後對俄羅斯(1月)、保加利亞(4月)進行訪問;女王貝婭特麗克絲先後對俄羅斯(6月)、羅馬尼亞(11月)進行訪問。匈牙利總理5月訪荷。2002年6月,看守內閣首相科克訪問波斯尼亞。12月,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訪荷。2003年10月,首相鮑肯內德訪問即將加入歐盟的波蘭和匈牙利。
同其他國家關系
1999年2月,荷蘭女王貝婭特麗克絲與科克首相赴約旦出席侯塞因國王葬禮;3月,南非總統曼德拉訪荷,支持歐盟與南非達成貿易協議;8月,荷議會代表團及發展合作大臣赫爾弗肯斯訪問非洲,范阿爾森外交大臣對中東進行穿梭訪問,分別會晤以色列、巴基斯坦、阿曼和敘利亞和土耳其領導人;9月,赫爾弗肯斯發展合作大臣訪問馬里,並與到訪的美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舉行會談;10月,范阿爾森外交大臣與亞歷山王儲前往坦尚尼亞出席尼雷爾葬禮;10-11月,荷外貿大臣易伯瑪訪問古巴;11月,德赫拉夫國防大臣訪問以色列。2000年10月,巴西總統卡多佐訪荷;荷蘭王儲威兼·亞歷山大訪問摩洛哥。2001年2月,科克首相訪問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南非。2002年4月,為紀念荷加交往300周年,荷王儲亞歷山大夫婦訪問迦納,這是王儲夫婦第一次正式出訪。9月,荷首相鮑肯內德出席在南非舉行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首腦會議。2003年8月,外交大臣夏侯雅伯訪問非洲大湖地區。

『陸』 彭富春的人物經歷

彭富春:一個哲學家的漫遊與奮斗
《天下》記者 謝利芳
四月微風里,珞珈山櫻花樹下,一個身著淡藍襯衫的中年男人正向來訪的記者們侃侃而談。他身材高大、氣色紅潤、中氣十足,言談舉止間透著學者獨有的深沉儒雅和博學睿智。他就是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彭富春。
漫遊求學,追尋智慧
彭富春1963年出生在東荊河畔的江漢平原。父親的早逝、母親的含辛茹苦使彭富春從小就養成了一種獨立自主的個性。
童年的彭富春喜歡玩耍、無拘無束。直到小學三年級,他才開始真正對讀書產生興趣。哥哥給他買的《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小詞典》被他視為「最珍貴和最美好的禮物」。小學畢業那年,彭富春已經強烈地意識到讀書對於自己的重大意義。
1979年,16歲的彭富春考取了武漢大學,懷著幫助家鄉走出貧窮和落後的理想,來到了珞珈山。然而中文系老師們講授的是枯燥的知識和理論,課堂上少有思想的碰撞和個性的張揚,這讓天性聰明的彭富春很不適應,他的興趣漸漸轉移到文藝理論和美學理論上。他堅持自學哲學系的專業課程,並決心做一個愛智慧的人,將自己的生命和哲學聯系在一起。酷熱的暑假裡,他獨自留校,日日與書本為伴,到最後,他把圖書館的哲學著作差不多翻了個遍。畢業時他以優異的成績留校任教,成為武大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的一名青年教師。
1985年,彭富春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全國報考社科院李澤厚教授的50名考生里專業成績名列第一。3年中,他聽從恩師的教誨,堅持做「孤島上的燈塔的守望者」,努力思索、寫作。1987年,他開始動手寫作第一部闡述自己觀點的學術專著——《生命之詩》,系統地論述了美學的核心問題,即人的審美化。北京學成歸來,在學術界已有一席之地的他,又回到武大任教。蒙蒙雨夜裡,梅園一角亮著的橘黃色的燈光,陪伴他在珞珈山水間追尋智慧的影蹤。
因為對享有美譽的哲人與詩人之鄉的德國的深切嚮往,他決定克服一切困難去德國求學。1992年,他通過了德語考試,成為奧斯納布呂克大學一名正式的哲學博士生,師從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哲學名家海德格爾的弟子博德爾教授,專門研究海德格爾哲學。然而,強大的生存壓力迫使他去打工,蛋糕廠、建築材料廠、紙品工廠等等地方他都去過,雙手因此總是被燙傷或者割破。繁重的體力勞動、異鄉人的歧視、強烈的孤獨感讓他萬分疲憊痛苦,失眠和腸胃疾病也總是折磨著他。他也曾想要放棄,但憑著「真正的上帝是自己」的堅韌和追求智慧的信念,經過3年的奮力拚搏,他爭取到了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提供的獎學金,可以安心從事哲學研究了。在博德爾教授的熱情指引下,彭富春學會了一般的思想原則:批判,即劃分邊界,「邊界是一個事物本身的起點和終點,在邊界之處,一物與他物區分,而規定自身」。他持著這種批評的態度走向偉大的思想家們,並逐漸摸索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思想之路。
篤志學術、傳道授業
1998年,德意志歸來,彭富春義無反顧地回到珞珈山任教。彭富春是武大第一個從德國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的老師,當時,全國獲得德國哲學博士學位的人不超過10人。1999年初,36歲的彭富春被評為武大哲學系博導,成為武大最年輕的博導之一。之後,他又擔任武大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並兼任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員、台灣佛光大學哲學系教授,2005年任湖北省美學學會會長。
彭富春是一位博學多產的學者。他的博士論文《無之無化——論海德格爾思想道路的核心問題》於1998年由歐洲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本專著成為研究海德格爾的經典著作之一。此外,他還著有《漫遊者說》、《哲學美學導論》、《哲學與美學問題》,《論中國的智慧》,《美學原理》,譯有德國哲學家藍德曼所著的《哲學人類學》和海德格爾討論詩與藝術的《詩·語言·思》。自1998年以來,他在國內權威期刊《哲學研究》上每年至少發表1篇學術論文。到目前為止,他已主持完成教育部等有關部門的5項課題,在國內外學術專刊上發表論文數十篇。
彭富春也是一位被學生們衷心擁戴的「精神導師」。2001年,彭富春在武大推行與世界接軌的哲學教學模式,開辦「中西比較哲學實驗班」,推出「原典教學」:一方面講授西方哲學的經典原著,引導學生閱讀英文或者德文原著,另一方面解讀中國思想的名著,鼓勵學生學貫中西,博古通今。這種講課方式吸引了校內外大批學生,他的課堂和講座常常爆滿,同學們感言:「彭老師的課,使人得到精神的洗禮和思想的升華。」同年,他被選入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2002年他榮獲教育部全國人文社科優秀著作二等獎;2003年榮獲寶鋼全國優秀教師獎;2004年被選入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關注民生、心繫天下
彭富春不僅是篤志學術、著作等身的學者,銳意創新、深受愛戴的老師,而且是一位具有深厚的人文關懷、關心國計民生的知識分子。
從回國教學的第一天開始,彭富春就不斷從哲學的角度來探討社會問題。他積極關注武漢市環境建設,提出建立「大東湖」的概念;他關注武漢市現代化建設,認為武漢的現代化首先是武漢市民的現代化。
2003年,彭富春被選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2008年,他連任十一屆人大代表。他是武大歷史上最年輕的全國人大代表,他積極參政議政,提出的議案引起廣泛關注。
某天,一個學生在一天內給彭富春打了100個電話!這一極端做法,引起了彭富春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關注。2004年3月,在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彭富春提交了「注重學生心理健康,在學校成立心理咨詢機構」的建議,認為應該在學校成立心理咨詢機構,開設心理課程,加強人格教育,維持學生情緒的和諧與穩定。第二年,湖北恩施高中邀請他給學生們作心理輔導報告,他欣然前往。如今,入學心理審查、心理門診、心理課程、心理指導師等一系列制度在各大中學正逐步建立和完善,彭富春的建議也從最初的設想變成了現實。
2007年12月初,彭富春隨中國人大青年代表團訪問歐洲、比利時和羅馬尼亞議會時,有位德籍「美女議員」在發言中對我國人權和宗教問題提出指責。彭富春率先給予她有理、有利、有節的指正,指出她對中國的不了解,還講述了自己曾留德七年,並取得哲學博士學位的經歷。會後,不少歐洲議員主動和彭富春握手、交流。彭富春用理智和智慧贏得了外交尊嚴,他至今頗有感慨:「大到國與國之間,小到人與人之間,敵意來源於積習與嫉妒,誤解來源於疏淡與試探,而期待則來源於理解與真誠。」
2011「兩會」,再次將這位平凡的「教書匠」推到了媒體的風口浪尖:「QQ支招」大學生就業,「最維護國體的議案」,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獸首之爭」的激辨PK……他的「關於在中小學開設書法課程」的議案入選人民網「最維護國體的議案提案」,得到國際書協主席劉正成先生的極力推崇,雖然有人反對這項議案,但彭富春十分豁達地說,「有人叫我『彭復古』、『彭古董』,但無論贊成還是反對,傳統文化能夠引發全民討論,這對於其傳承和發展絕對是積極的。」對於獸首拍賣事件,彭富春提出「愛國理性論」:愛國,需要熱情,更需要理性,要體現出一個大國的氣度,避免陷入愛國誤區,否則愛國主義可能會演變成極端民族主義,愛國可能會變成害國!
有人認為「教授就是要一心一意教書」。對此,彭富春認為:「學者參政議政,一方面推動了我國政治文明的進展,另一方面,也豐富了學者自身的視野,提高了自身理論境界。」2012年「兩會」,彭富春提出「文化強國在於有強國文化」的觀點,彭富春說,要建設文化強國,就要有強國文化,就要在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和借鑒外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具有時代特徵的文化創新。只有強國文化才既是軟實力,也是硬實力,才能強國。
人間四月,櫻花樹芳菲已盡,珞珈山上,依然獨有一份清幽,彭富春喜歡這里的寧靜,他說他只想過一種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簡單生活:教書、寫書、思考,做一個永遠的珞珈山人。

『柒』 捷克鋼琴商丟大陸訂單,具體是什麼情況

上個月,捷克參議院議長維斯特奇爾帶領89人代表團訪問我國台灣地區。我們都知道,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一部分。因此,這是對我國主權的公然挑釁。王毅當時正在德國訪問,但是面對捷克的這種行為,他也非常明確並堅定的表達了我國的立場,捷克參議長此次的公開挑釁離不開其背後的其他勢力,但是,我們一定不會對這種行為坐視不管,一定要讓其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沉重代價。

具體情況

隨後有媒體報道稱,這名議長剛剛離開台灣,捷克的一位知名鋼琴製造商佩卓夫就表示,最近有大陸顧客以此為由鋼琴訂單,丟失的這筆訂單價值高達新台幣700萬元,損失十分慘重,不過該顧客也是有先見之明,因為捷克此舉勢必會導致中捷關系惡化,很可能會影響捷克生產製造的鋼琴未來在大陸的銷售。如果拿不到的話,那麼他們就無法參加將於10月底舉行的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總裁還表示,大陸代理商不知道佩卓夫是他們的朋友還是敵人,並因為無法在外交上團結而感到十分抱歉。

『捌』 東帝汶事件具體情況。

簡要歷史
東帝汶位於東南亞努沙登加拉群島最東端,島國。包括帝汶島東部和西部北海岸的歐庫西地區以及附近的阿陶羅島和東端的雅庫島。西部與印尼西帝汶相接,南隔帝汶海與澳大利亞相望。海岸線長735公里。境內多山,沿海有平原和谷地,大部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平原、谷地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26℃,年平均濕度為70%~80%。年平均降水量1200~1500毫米,但地區差異較大:北部沿海地區每年5月至11月為旱季,12月至翌年5月為雨季,年降水量為500~1500毫米;南部沿海地區6月至12月為旱季,12月至翌年2月及5至6月為雨季,年降水量為1500-2000毫米;中部山區年降水量為2500~3000毫米。
16世紀前,帝汶島曾先後由以蘇門達臘為中心的室利佛逝王國和以爪哇為中心的麻喏巴歇(滿者伯夷)王國統治。16世紀初,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帝汶島。1613年,荷蘭勢力侵入,於1618年在西帝汶建立基地,排擠葡勢力至東部地區。18世紀,英國殖民者曾短暫控制西帝汶。1816年,荷蘭恢復對帝汶島的殖民地位。1859年,葡、荷簽訂條約,重新瓜分帝汶島。帝汶島東部及歐庫西歸葡,西部並入荷屬東印度(今印尼)。1942年日本佔領東帝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澳大利亞曾一度負責管理東帝汶,不久後葡恢復對東帝汶的殖民統治,1951年將東帝汶改為葡海外省。1960年,第1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1542號決議,宣布東帝汶島及附屬地為"非自治領土",由葡萄牙管理。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爆發「武裝部隊運動」推翻了獨裁政權,葡開始民主化和非殖民化進程。1975年葡政府允許東帝汶舉行公民投票,實行民族自決。主張獨立的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簡稱革陣)、主張同葡維持關系的民主聯盟(簡稱民盟)、主張同印尼合並的帝汶人民民主協會(簡稱民協)三方之間因政見不同引發內戰。革陣於1975年11月28日單方面宣布東帝汶獨立,成立東帝汶民主共和國。同年12月,印尼出兵東帝汶,1976年宣布東為印尼第27個省。1975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要求印尼撤軍,呼籲各國尊重東帝汶的領土完整和人民自決權利。此後聯合國大會多次審議東帝汶問題。1982年聯大表決通過支持東帝汶人民自決的決議。從1983年至1998年,在聯合國秘書長斡旋下,葡萄牙與印尼政府就東帝汶問題進行了十幾輪談判。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1998年印尼蘇哈托政權下台。1999年1月,印尼總統哈比比同意東帝汶通過全民公決選擇自治或脫離印尼。5月5日,印尼、葡萄牙和聯合國三方就東帝汶舉行全民公決簽署協議。6月1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成立聯合國駐東帝汶特派團(UNAMET),於8月30日主持東帝汶全民公決。東45萬登記選民中,約44萬人參加了投票,其中78.5%贊成獨立。哈比比總統當日表示接受投票結果。投票後東親印尼派與獨立派發生流血沖突,東帝汶局勢惡化,聯合國特派團被迫撤出,約20多萬難民逃至西帝汶。9月,哈比比總統宣布同意多國部隊進駐東帝汶。安理會通過決議授權成立由澳大利亞為首、約8000人組成的多國部隊,並於9月20日正式進駐東帝汶,與印尼駐軍進行權力移交。10月,印尼人民協商會議通過決議正式批准東帝汶脫離印尼。同月,安理會通過第1272號決議,決定成立聯合國東帝汶過渡行政當局(UNTAET,簡稱聯東當局),全面接管東帝汶內外事務。
1999年11月,東帝汶成立具有準內閣、准立法機構性質的全國協商委員會(NCC),2000年7月成立首屆過渡內閣,2001年8月舉行制憲議會選舉,9月15日成立制憲議會和第二屆過渡內閣,2002年4月舉行總統選舉,東獨立運動領袖夏納納·古斯芒當選。2002年5月20日,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立。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是本世紀第一個新生國家。
聯合國繼續向東帝汶派駐由軍隊,民警和文職官員組成的支助團(UNMISET),協助東帝汶政府工作,任期至 2005年5月。2005年5月20日,聯合國在東設立為期一年的後續特派團,即聯合國東帝汶辦事處(UNOTIL),繼續為東政府重建工作提供協助。2006年8月24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向東派遣任期為六個月的聯合國綜合特派團(UNMIT),以協助保持東局勢穩定,幫助東舉行2007年總統和議會大選。2007年2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決定將特派團任期延長一年,確保東社會治安和大選順利進行。
2007年5月9日,奧爾塔當選東帝汶總統,古斯芒被任命為總理。
[編輯本段]政治
東帝汶獨立以來,局勢總體穩定。東政府加強行政、司法和警務建設,致力於推進經濟重建和社會發展。2004年,東頒布了政黨法,一批涉及行政、司法、商業、投資的法案提交議會討論;地方政權建設基本完成,政府管理深入到基層。
但東經濟基礎薄弱,政府缺乏執政經驗,失業和貧困問題較為突出,民眾不滿情緒時有浮現。2006年初以來,600名被開除士兵鬧事,引發大規模社會騷亂,30多人死亡,60多人受傷,20多萬人逃亡。6月27日,東總理阿爾卡蒂里辭職,獨立人士、前國務兼外長與合作部長(外長)、前國防部長奧爾塔接任政府總理。新政府於2006年7月14日成立,任期至2007年大選前。
【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13個地區(Districts):阿伊萊烏、阿伊納羅、包考、博博納羅、帝力、埃爾梅拉、勞滕、利基卡、馬納圖托、馬努法伊、歐庫西、蘇艾和維韋克;區以下有65個縣(Sub-Districts),443個鄉(「蘇古」,Sucos),2236個村(Aldeias)。

【經濟】經濟處於重建階段。1999年脫離印尼以來,經濟主要依靠外國援助和國際機構拉動當地消費,2001年GDP增長18%,達3.87億美元。但隨著國際職員大批撤離,服務業急劇萎縮,加上旱澇災害造成農業歉收,經濟增長大幅滑坡,2003年、2004年GDP分別為3.41和3.53億美元。
2005年,東石油收入有較快增長,農業收成較好,但國內消費市場仍處於蕭條之中,非石油業增長緩慢。2005年非石油領域國內生產總值3.499億美元,增長2.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64美元。2006年因發生社會騷亂,東經濟受到嚴重影響。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2006年東經濟將出現1.6%的負增長,通貨膨脹率由05年的0.9%上升至5.7%。
為擴大油氣收入,東2005年7月設立石油基金,至2006年底已達10億美元。
東通用美元,發行有與美元等值的本國硬幣。
(資料來源:200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報告和2006年世界銀行統計資料)
【資源】 主要礦藏有金、錳、鉻、錫、銅等,帝汶海有儲量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帝汶海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
【工業】2003年工業產值7435萬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21.8%。以印刷、肥皂、手帕、紡織業為主。
【礦業】 以石油、天然氣為主。2004財政年度油氣收入4100萬美元,2005年油氣收入2.65億美元。
【農業】 農業人口占總人口90%,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6%。主要農產品有玉米、稻穀、薯類等。糧食不能自給。經濟作物有咖啡、橡膠、椰子等,咖啡是主要出口產品。2005年農、林、漁業產值1.113億美元。農業是其經濟支柱。農業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許多地區的居民基本上還處於自然經濟狀態中。主產玉米、稻穀、薯類等。經濟作物有咖啡、橡膠、可可和椰子等。飼養馬、牛、羊等牲畜,帝汶種小馬頗有名氣。工業基礎薄弱,僅帝力及附近有小型的加工業。主要出口咖啡、椰子、紫檀木、橡膠;主要進口食品、紡織品、車輛及其它工業品。交通不發達,有2 000多千米的土公路,僅旱季能通行。 帝力是唯一深水港,近郊有兩個小機場,包考鎮有一個國際機場。
【旅遊業】 多山、湖、泉、海灘,具有一定旅遊潛力,但旅遊資源尚待開發。除帝力外,其它地區幾無旅館,國際航班很少。1989至1995年,每年赴東旅遊的外國遊客約1500人。
【氣候】高溫多雨,無寒暑季節變化。
【交通運輸】 基礎設施差,交通不便。公路總長3800公里,許多道路只能在旱季通車。帝力港為深水港,另有COM海港、HERA漁港等。帝力機場為東唯一國際機場,另有3個一級機場、5個二級機場。
【財政金融】2006/2007財政年度總預算為3.15億美元。截至2004年底,商業銀行存款達8400萬美元。現有葡萄牙國民海外銀行(BNU)、澳新銀行(ANZ)、印尼曼迪利銀行(Mandiri)等外資銀行。
【對外貿易】 積極發展外貿,努力擴大出口。主要出口產品為咖啡、檀香木、橡膠和椰子等經濟作物,其中咖啡約占總出口額的90%。2005年貨物貿易進口1.02億美元,減少10.46%;出口809.3萬美元,增長16%。印尼是東最大進口國,占進口總額47%;美國是東最大出口國,占出口總額49%。
【外國資本】 投資環境有所改善,外資投入增加。截止2007年2月,共吸引外資1.63億美元。
【外國援助】1999年底,世行首次召開東帝汶捐助國會議(2003年6月改名為"東帝汶與發展夥伴會議"),此後會議每半年召開一次,討論東財政預算和國家發展戰略,並設立兩個基金,即由聯合國經管的統一信託基金(CFET)和世行經管的東帝汶信託基金(TFET),作為對東捐助渠道。截至2005年4月,美國承諾對東援助約1億美元,約70%已落實。日本約2億美元,已基本執行完畢,2005年財政年度將再向東提供2000萬美元援助。歐盟共承諾約7億歐元,其中6億已撥付。亞洲開發銀行已提供930萬美元援助。澳大利亞每年提供約4000萬澳元,葡萄牙每年提供約2000萬美元。
人民生活 2002年被聯合國列為全球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全國有4座醫院,縣一級設有衛生中心,僅能向60%有人口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生育率7.8%,為世界最高。平均預期壽命55.5歲,50%的兒童營養不良,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8%。全國41%居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2/3人口無飲用水。全國失業率8.5%,城市失業率為40%。
2005年人口增長5.4%,高於經濟增速,導致貧困和失業加劇。2006年因爆發社會騷亂,難民人數激增。截至2006年底,難民總數約2.3萬,主要集中在首都帝力市。
【軍事】 東帝汶國防軍2001年2月成立,原為東帝汶民族解放軍,司令部位於帝力市。總司令塔烏爾·馬坦·魯瓦克准將(Taur Matan RUAK)。2005財年東國防預算約600萬美元。東警察部隊截至2004年底已完成部署約3000人。
東帝汶獨立過渡期間,由聯合國維和部隊擔負防務工作,總軍力最多時達8950人。東帝汶建國後,防務工作逐步向東國防軍轉移,聯合國維和部隊人數一度削減。2006年4月,600名印尼國防軍因待遇不滿,舉行抗議示威而被開除。此事引發東社會大規模騷亂,軍警系統全部陷於癱瘓。國際維和部隊進駐後,東政府開始重建軍隊和警察部隊。
【文化教育】共有小學700所,初中100所,科技院校10所。東帝汶國立大學於2000年11月重新開辦,在校生500人。全國文盲率約48%,其中農村文盲率達80%左右,入學律66%。
【新聞出版】主要報紙有:《帝汶郵報》(Timor Post),2002年11月8日創辦的葡萄牙語報,日發行量約2000份。《東帝汶之聲》(Suara Timor Lorosae),德頓語、印尼語和葡語報,日發行量約2000份。尚未成立通訊社,主要葡語新聞來源於葡萄牙盧薩社(LUSA,又名葡通社)。
【電台和電視台有】東帝汶國家電台(RNTL),節目覆蓋率90%,用葡語和德頓語播出;東帝汶電視台(TVTL),節目覆蓋率30%,用葡語和德頓語播出;東帝汶民族解放軍電台--希望之聲(RADIO FALINTIL-VOZ DA ESPERANCA),用德頓語和葡語廣播。
[編輯本段]外交
【對外關系】 奉行務實平衡、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首先重視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作用,其次重視發展與印尼、葡萄牙、澳大利亞、美國以及亞洲國家的關系,廣泛尋求國際援助。截止2006年2月已與100多個國家建交,包括中國在內的15個國家在帝力設立了大使館(或代表處),並派遣了常駐大使或代表。阿根廷等30多個國家向東派駐了非常任大使或代表。東在中國、葡萄牙、馬來西亞、印尼、澳大利亞(兼駐紐西蘭)、美國、比利時和莫三比克等國建立了大使館,在紐約設立了常駐聯合國代表處(常駐代表兼駐美大使),向布魯塞爾派出了常駐歐盟代表(兼駐比利時大使),在悉尼設立了總領館,在印尼巴厘島和古邦設立了領事館。
【同國際組織關系】 重視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關系。截至2005年7月已加入22個國際組織,其中2002年8月加入葡語國家共同體(第8個成員國),9月27日加入聯合國(第191個會員國)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聯合國人口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世界衛生組織,同年還加入了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開發銀行、國際刑事法院、國際刑事警察組織;有17個國際組織在帝力設立了辦事處。3月,夏納納總統參加在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第60屆人權會議。4月,東政府與世界銀行在帝力舉辦「東帝汶與發展夥伴會議」。9月,東總理奧爾塔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代表簽署了由UNDP向東提供2007年總統和議會大選技術和後勤支助的協議。
【同中國的關系】 2002年5月20日建交,時任外長唐家璇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東帝汶獨立慶典,並與奧爾塔外長簽署兩國建交聯合公報。2006年兩國關系進展順利。1月,東農業、林業和漁業部長埃斯塔尼斯勞·席爾瓦來京出席由中國政府、世界銀行和歐盟共同舉辦的禽流感防控國際籌資大會。2月,東國防部長羅德里格斯訪華。3月,東衛生部長阿勞若訪問澳門,希與澳門在傳染病監控領域進行合作。4月,我新任駐東大使蘇建向夏納納總統遞交國書。9月,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第二屆部長機會議在澳門舉行,中東兩國政府簽署包括經濟技術合作協定在內的多項文件。
中國駐東帝汶大使:蘇健
東帝汶駐中國大使:布蘭科(Olimpio Maria Alves Gomes Miranda BRANCO)
【同美國的關系】 2002年5月20日建交。同年8月,兩國簽署關於美軍免於引渡到國際刑事法院進行審判的豁免協議以及美軍在東「軍事地位」協議。2006年,兩國關系進一步發展。1月,美眾議院民主援助委員會代表團訪東。3月,美「千年挑戰賬戶」代表團訪東。8月,美海軍醫療船「仁慈」號抵東,開展對東的人道主義和民事援助工作。
【同印尼的關系】 2002年7月建交,此前印尼總統梅加瓦蒂應邀出席了東帝汶獨立慶典。2006年兩國關系進一步改善。2月,夏納納總統在巴厘島與印尼總統蘇希洛會晤,就東向聯合國提交東人權調查報告事達成諒解。4月,東外長奧爾塔對印尼進行工作訪問,與蘇希洛、外長哈桑會晤並表示支持印尼成為2007/08年度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6月,蘇希洛總統與夏納納總統再次在巴厘島會晤。7月,奧爾塔再次訪問印尼,是其就任總理後的首次出訪。蘇希洛在會談後表示,將大力支持東帝汶加入東盟。12月,夏納納總統出訪印尼,並與蘇希洛等印尼領導人會面。
兩國間遺留問題的解決取得積極進展。至2006年12月,東與印尼陸地邊境劃分基本完成,只有1%尚未確定。
【同澳大利亞的關系】 澳一直積極推進東獨立進程,東獨立運動組織曾長期在澳設有辦事處。據澳方2001年統計,出生在澳的東帝汶人有9386名,在澳居住的有15375名。2002年5月20日兩國建交。
2006年雙邊關系發展迅速。1月,澳東政府簽署《帝汶海協定》,就帝汶海油氣資源收益分配達成一致。2月,兩國政府完成在聯合石油開發區實施的新石油開采條例和石油產量分配合同的程序。5月,澳外長唐納短暫訪東,與東總統、總理和外長會晤,雙方就解決東危機、派遣國際警察部隊來東維和進行討論。6月,澳總理霍華德對東進行訪問,成為東新政府成立後首位訪東外國政要。9月,澳東簽署《聯合國石油開發區安全問題備忘錄》,以保護聯合石油開發區內石油生產設施。10月,東總理奧爾塔赴澳訪問。12月,東總統夏納納訪澳。
【同葡語國家的關系】 東帝汶將自身定位為地處亞洲的葡語國家,同葡語國家共同體及其成員國關系是東外交重點之一。與原宗主國葡萄牙關系密切,2002年5月20日建交。2006年兩國關系發展順利。2月,東總理阿爾卡蒂里對葡萄牙進行工作訪問。同月,應夏納納總統邀請,葡萄牙總統桑帕約訪問東帝汶。3月,夏納納總統前往葡萄牙出席葡總統席爾瓦的就職典禮。同月,葡勞工部長席爾瓦訪東。9月,葡內政部長科斯塔訪東。12月,葡萄牙議會代表團訪東。
2006年東與其他葡語國家關系也有一定發展。4月,東議會代表團赴安哥拉參加的五屆葡語國家議會論壇。7月,葡語國家共同體代表團抵達帝力,評估如何幫助東穩定局勢,恢復和平。
【同日本的關系】 日本是東帝汶主要捐助國之一,1999年以來向東提供援助達2.2億美元。 2006年兩國關系進一步發展。3月,東總理阿爾卡蒂里訪問日本,重申支持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9月,東帝汶首任駐日本大使就職。
【同東盟國家關系】 已與東盟10國建交。2006年雙方關系進一步密切。2006年4月,東外長奧爾塔對菲律賓進行工作訪問,參加反恐專家會議並發表主旨演講。7月,東總理奧爾塔前往馬來西亞出席東盟會議,正式提交東加入東盟的申請。8月,東總理奧爾塔赴雅加達參加東盟百名領導人論壇。9月,東與緬甸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2月,東政府與泰國KYTBW公司簽署一項利用生物氣化發電的合資協議,總額達8000萬美元,是外國公司在石油領域之外在東投資的最大項目。
【同歐盟及歐洲國家的關系】 2006年1月,瑞典議會文化事務委員會代表團訪東。9月,東總理奧爾塔訪問挪威,與挪威總理及外長等會晤。10月,東總理奧爾塔訪問梵蒂岡。11月,歐洲議會代表團訪東。
【同其他國家的關系】2006年8月,東時任總理奧爾塔訪問科威特。
[編輯本段]行政區域
東帝汶有十三個省:
阿伊萊烏省(Aileu)
阿伊納羅省(Ainaro)
包考省(Baucau)
博博納羅省(Bobonaro)
Cova-Lima
帝利省(Dili)
埃爾梅拉省(Ermera)
勞滕省(Lautem)
利基卡省(Liquica)
馬納圖托省(Manatuto)
馬努法伊省(Manufahi)
歐庫西省(Oecussi-Ambeno)
維韋克省(Viqueque)

『玖』 歐盟委員會的介紹

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簡稱歐委會,是歐洲聯盟的常設執行機構,也是歐盟唯一有權起草法令的機構。歐盟委員會是中國大陸的叫法,台灣地區稱為歐盟執委會。歐洲人民黨候選人、盧森堡前首相容克2014年7月15日在歐洲議會全體會議上贏得422票贊成票,當選新一屆歐盟委員會主席。他將於2014年11月1日正式接替現任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任期5年。

『拾』 台灣是什麼時候被荷蘭擄掠的

遙遠的歐洲大陸一角,有一個國家叫荷蘭。在英語流行世界的今天,多數中國人對荷 蘭的印象,也許僅僅限於風車、鬱金香之類,還有一個可能被許多人淡忘了的「海上馬車 夫」的稱號。但在這個稱號的背後,卻是個曾經橫掃大洋的海上霸王。不過,這個海上霸王在16世紀與明朝的較量中折戟沉沙,黯然收場。 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在當時被稱為尼德蘭的地方,爆發了反抗宗主國西班牙統治的「乞丐革命」,這場革命引發了後來稱為「荷蘭獨立戰爭」的血腥戰爭,直到1609年,作戰雙方均精疲力竭,只好簽訂了一份十二年停戰協定,事實上承認了荷蘭的獨立。從此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誕生了。 在歐洲,荷蘭與葡萄牙很相似,都是極度缺乏最基本的農業生產資料――土地,不得不向大海討生活。當葡萄牙的元氣不斷消耗在從北非到日本的廣大地域時,荷蘭在不聲不響的完成著航海業積累,到16世紀末,荷蘭人已經建立起一支龐大的遠洋船隊。但當時通向東方的航海圖掌握在伊比利亞人手中,他們對此嚴格保密。為探索東方之路,1593年荷蘭甚至派了一支船隊搜索北極航線,這當然是一無所獲。 機會終於來了,明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了一本由荷蘭作者范;林索登寫的《旅行日記》,作者作為一名葡萄牙大主教的僕人,在印度生活了七年,曾多次隨船隊前往澳門,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作為一個荷蘭人,他將自己的見聞貢獻給自己的祖國。這本書立即成了荷蘭人的《馬可;波羅游記》,就在當年,荷蘭派出了以霍夫曼(Cornelis de houtman)率領的遠航隊,在這書本的指引下來到了爪哇,他們成為首支獲得成功的荷蘭船隊。雖然路程艱險,船隊249人只有89人生還,但他們帶回貨物獲得的高額利潤卻使荷蘭人義無返顧地派出了第二支遠征隊,帶回的貨物獲得的400%的利潤讓全國都沸騰了。 2、東印度公司 1602年,經過多年混亂無序的競爭後,荷蘭人開始集中自己的力量,最終催生出――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這個「公司」同17、18世紀歐洲的許多「公司」一樣,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純粹經濟組織的公司,它們往往帶著超出經濟范疇的任務,其巨大成功使17世紀被歐洲人冠以「荷蘭世紀」,操作模式也成為今後兩百多年歐洲列強海外擴張的組織樣板。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首先是一個殖民組織和軍事組織,其次才是一個經濟組織。根據荷蘭最高權力機關的授權,東印度公司不光擁有從好望角到麥哲倫海峽整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貿易壟斷權,而且擁有在這廣大地域獨立的建立統治、徵兵、宣戰、締結和約乃至鑄造貨幣的權力(這也是後來其在台灣、澎湖建立殖民統治機構乃至與明軍交火的法律依據)。東印度公司分駐各地分部的首腦不叫經理,而叫總督。 除以上授權外,荷蘭議會還授予了東印度公司沒收其獨占區域內任何外國船隻的權力,也就是說他們可以自由攻擊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航行的非荷蘭藉船隻,只要他們認為這些船隻干擾了他們的「獨占貿易權」。 該公司成立時的認購資本是650萬荷蘭盾,最初10年每年分得的紅利高達股金的25%。當代多數研究西方經濟史的學者都說是因為東印度公司擁有當時最「先進」的資本組織方式,代表了當時的先進生產力。事實果然如此嗎? 1603年8月,東印度公司在荷蘭出售了1200大捆來自中國的生絲,獲利225萬荷蘭盾,實際上,這批貨物是同年2月25日船長希姆斯柯克在柔佛港(今新加坡)外1500噸的「聖;凱瑟琳娜」號上搶來的。同年7月,韋麻朗船隊還在澳門附近俘獲了一艘葡萄牙船,船上的生絲後賣得140萬荷蘭盾。這兩次搶劫事件所獲利潤已經相當於公司原始資本的56%。由此可見,東印度公司資本的急劇擴張,海盜行徑佔了多大的比重。 3、首次碰撞 自從《馬可;波羅游記》在歐洲出版後,中國就成了歐洲人心目中獵取財富和榮耀的目標,荷蘭人當然也不例外,他們到遠東的第一時間就准備進軍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