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荷蘭王後訪問英國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荷蘭王後訪問英國

發布時間: 2022-07-22 06:40:41

① 荷蘭王後才不管「骨架大」,同色系穿搭高級又大氣,看上去有多美

完美的身材並不常見,每個人都對身材有困擾。肥胖的mm可能會更注意如何顯瘦,而矮個子的女孩可能會考慮如何著裝。對於骨架大的女孩來說,她們通常在穿著方面面臨更多問題,骨架大的女孩即使不胖,由於其先天的身材,她們也會給人以力量感,並且在同一張相框中可以看到差異,因此,對於她們來說,有兩種方法可以解決此問題。一是控制體重,避免二次橫向發展,另一種方法是從穿搭開始,這無疑是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

嘗試為日常通勤選擇寬松的西服版本,打開時不要扣上它。這將使您看起來更苗條,顏色越簡單越好,不需要花哨的裝飾品。裙子可以為女性帶來自信和優雅。骨架較大的女性在選擇裙子時應盡可能選擇簡單的版本,在不踩雷的情況下更易於控制。骨架大女孩可以大膽地選擇配件中的大物品,這不僅可以轉移注意力,還可以與整體搭配相協調。

② 英國歷史上有幾位以瑪麗為名的女王

一、英國歷史上共有兩位以瑪麗為名的女王。
二、瑪麗一世(英格蘭)(-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1553——1558)。她是都鐸王朝的第四任君主,極其虔誠的天主教徒。她主要事跡是曾努力把英國從新教恢復到羅馬天主教(1555年)。為此,她曾處決了差不多三百個反對者。於是而被稱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從此以後,Bloody Mary在英語中就成了女巫的同義詞。但是她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繼任者伊麗莎白一世所顛倒。
三、瑪麗二世(Mary Ⅱ1662年4月30日—1694年12月28日),荷蘭王後、英國女王。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的長女,荷蘭執政、英國國王威廉三世的妻子和共治者(在英國)。在獨立行政期間,瑪麗活躍於英國國教會,以奮勉於政務和強大果決著稱。盡管威廉擁有大部分權力,但除了軍事,在英國眾多事務上主要還要依靠她來處理。後來她還自封為法國女王。因她待人彬彬有禮,性格溫文爾雅,故一直得到丈夫的百般愛慕。與妹妹安娜素來關系不和,據說是由於她把安娜朋友的丈夫馬爾伯勒公爵約翰·邱吉爾以暗通詹姆斯二世的嫌疑定作反叛罪造成的。1694年,瑪麗二世死於天花,時年32歲。
四、英國歷史上共有六位女國王:瑪麗一世、伊麗莎白一世、瑪麗二世、安妮女王、維多利亞女王和現任的伊麗莎白二世。

③ 英國的女王是不是都叫伊麗莎白

不是,英國歷史上只有兩個叫伊麗莎白的女王

英國女王列表(只列英國歷史承認的)

英格蘭女王(都鐸王朝)

1st: 瑪麗一世
瑪麗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理論上她是從1553年7月6日, 實際上從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時)。 她是都鐸王朝的第四任也是倒數第二位君主。她主要事跡是曾努力把英國從新教恢復到羅馬天主教(1555年)。 為此,她曾處決了差不多三百個反對者。於是而被稱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從此以後, Bloody Mary在英語中就成了女巫的同義詞。 但是她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繼任者伊莉莎白一世所顛倒。

2nd: 伊莉莎白一世(都鐸王朝)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即今日倫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薩里),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她即位時英格蘭處於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涌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間開始確立。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莉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

蘇格蘭女王
瑪麗·斯圖亞特(斯圖亞特王朝)

瑪麗·斯圖亞特(1542~1587年),出生一周後便即位為蘇格蘭女王。1552年同法國王子法蘭西斯結婚。1560年,夫死,次年返回蘇格蘭親政。信仰天主教,為蘇格蘭貴族和加爾文教徒所不滿。1567年被廢黜,次年逃入英格蘭,後西班牙國王勾結英格蘭天主教勢力,圖謀扶持她奪取英格蘭王位。事情泄漏之後,為英女王伊利莎白一世處以死刑。

英國女王(蘇格蘭女王加英格蘭女王)

瑪麗二世(斯圖亞特王朝)

1nd: 瑪麗二世(Mary Ⅱ1662年4月30日—1694年12月28日),荷蘭王後、英國女王。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的長女,荷蘭執政、英國國王威廉三世的妻子和共治者(在英國)。瑪麗二世是英國斯圖亞特王朝詹姆斯二世和安妮·海德王後的長女,她還有個妹妹,就是後來的安妮女王。

2 安妮女王(斯圖亞特王朝)

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 又譯為安女王,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英國女王。安妮是詹姆斯二世與王後安妮·海德的次女。1683年,與丹麥王子喬治結婚。 1701年,英國議會通過「嗣位法」,安妮成為威廉三世的繼承人。1702年,安妮即位為英國女王。1707年,英格蘭議會與蘇格蘭議會合並,實現兩個國家真正的聯合。由於安妮身體虛弱和無後嗣的憂慮,托利黨領袖、國務大臣博林布洛克子爵曾與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覬覦者詹姆斯·愛德華聯系,希望他能以放棄天主教信仰來換取王位繼承權,但遭到拒絕。1714年,安妮女王在駕崩前任命施魯斯伯里公爵為政府中至關重要的財政大臣,確保了王位由信仰新教的漢諾瓦選帝侯喬治繼承。

3th:維多利亞女王(漢諾威王朝)
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1901年1月22日) 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間(1837年6月20 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她在位期間直到她去世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1914年,英國都稱為「維多利亞時代」,1914年以後,英國開始走向衰落。

4th: 伊莉莎白二世(溫莎王朝)
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全名伊莉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 以及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國國教會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為「托上帝洪福,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屬土及領地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英聯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 她於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

④ 瑪麗女王的人物簡介

瑪麗二世(Mary Ⅱ1662年4月30日—1694年12月28日),荷蘭王後、英國女王。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的長女,荷蘭執政、英國國王威廉三世的妻子和共治者(在英國)。

⑤ 英國女皇都是誰

大不列顛共八位女王

1st: 瑪麗一世( 英格蘭)
瑪麗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理論上她是從1553年7月6日, 實際上從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時)。 她是都鐸王朝的第四任也是倒數第二位君主。 她主要事跡是曾努力把英國從新教恢復到羅馬天主教(1555年)。 為此,她曾處決了差不多三百個反對者。於是而被稱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從此以後, Bloody Mary在英語中就成了女巫的同義詞。 但是她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繼任者伊莉莎白一世所顛倒。
2nd: 伊莉莎白一世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即今日倫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薩里),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她即位時英格蘭處於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 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涌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間開始確立。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莉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
3nd: 安妮女王
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 又譯為安女王,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英國女王。安妮是詹姆斯二世與王後安妮·海德的次女。1683年,與丹麥王子喬治結婚。1701年,英國議會通過「嗣位法」,安妮成為威廉三世的繼承人。1702年,安妮即位為英國女王。1707年,英格蘭議會與蘇格蘭議會合並,實現兩個國家真正的聯合。由於安妮身體虛弱和無後嗣的憂慮,托利黨領袖、國務大臣博林布洛克子爵曾與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覬覦者詹姆斯·愛德華聯系,希望他能以放棄天主教信仰來換取王位繼承權,但遭到拒絕。1714年,安妮女王在駕崩前任命施魯斯伯里公爵為政府中至關重要的財政大臣,確保了王位由信仰新教的漢諾瓦選帝侯喬治繼承。
4th: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1901年1月22日) 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間(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她在位期間直到她去世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1914年,英國都稱為「維多利亞時代」,1914年以後,英國開始走向衰落。
5th: 伊莉莎白二世
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全名伊莉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 以及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國國教會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為「托上帝洪福,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屬土及領地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英聯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 她於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

其他三位是

第一位英格蘭女王珍·格雷

琴·格蕾或者譯作珍·格雷(Lady Jane Grey) (1537年10月12日出生,1554年2月12日逝世)是第一位英格蘭女王。她在位僅僅數日,而且她的女王地位也有爭論(在位只有九天,一般不正式算作英國女王)。她的繼位違反了英國的議會法令,在這一點上雖然她在英國歷史上並非獨一無二的,但後來她的王位也被否認了。就連她登基的日期在歷史上也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她是1553年7月6日,英王愛德華六世逝世當日,成為女王的,按這個說法她也被稱為「十三日女王」,但根據英國皇室官方網頁上顯示,她是在7月10日正式成為女王的,在這一天她的繼位被公布。按這種說法她是一位「九日女王」。她於7月19日被罷黜。

第二位是英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的母親瑪麗一世(蘇格蘭)

瑪麗一世(蘇格蘭)
瑪麗一世(Mary I of Scotland,Mary Stuart或Stewart,Mary, Queen of Scots,1542年12月8日—1587年2月8日),蘇格蘭女王(在位時間1542年12月14日—1567年7月14日)以及法國王後(1559年7月10日至1560年12月5日)。她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恐怕也因此成為蘇格蘭君主中最有名的一位。
蘇格蘭女王瑪麗與她的表姑——英格蘭女王瑪麗一世,也就是「血腥瑪麗」的生活時期和在位時期都大致相同,經常被人們混為一談。
http://ke..com/view/397033.htm

第二位是英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的曾孫女瑪麗二世
瑪麗二世(1662年4月30日—1694年12月28日),荷蘭王後、英國女王。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的長女,荷蘭執政、英國國王威廉三世的妻子和共治者(在英國)。
早年生活
瑪麗二世是英王詹姆斯二世和安妮·海德王後的長女,她還有個妹妹,就是後來的安妮女王。瑪麗二世並不是個理想的公主,雖然公主頗有姿色,但並不循規蹈矩。她有個不為人知的隱私,就是同性戀。她熱戀的對象是王家鷹苑管理員的女兒弗蘭西絲·阿斯普利。在一連串情誼連綿的信中,瑪麗毫不掩飾的表達了她對弗蘭西絲的愛情,但她顯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性別,而是口口聲聲地稱對方為「丈夫」。但是這段戀情無奈的,也如意料之中的結束了。
瑪麗二世和威廉三世
瑪麗和弗蘭西絲的戀情一方面由於後者的冷漠而告終,一方面也是因為父王的壓力。當她知道自己要嫁給那個身患哮喘的奧蘭治王子威廉的時候,她整整痛苦了一夜。不過她還是接受了這個結果,他們成婚之後瑪麗隨荷蘭王子回到荷蘭。她試著去愛那個若不經風的丈夫,好在後者對她也算全心全意。1688年,這對夫妻還在光榮革命中一起結束了父親的統治,並攜手成為英國的統治者。
1694年,瑪麗二世死於天花,時年32歲。

⑥ 關於光榮革命的問題

瑪麗二世 Mary II
(1662年4月30日—1694年12月28日)
荷蘭王後、英國女王。
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的長女;
荷蘭執政、英國國王威廉三世(William III)的妻子和共治者(在英國)。

1689年1月在倫敦召開的議會全體會議上,宣布詹姆斯二世遜位,由威廉和瑪麗共同統治英國,稱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

歷史上沒有「瑪麗三世」這個人,書本印刷錯誤。

⑦ 有沒有一些關於英國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的介紹

威廉三世(1650—1702年),荷蘭執政(1673—1702年在位),英國國王(1689—1702年在位)

在歷史上,身為國王,卻能夠對民主憲政有所貢獻的不多,威廉三世就是其中一個,盡管他並非出於心甘情願。

他出生於荷蘭光榮的奧蘭耶家族,為國父奧蘭耶親王的曾孫。但他的成長並不順利。在他出生前八天時其父威廉二世就被一場急病奪取了生命,自小在母親和祖母的吵鬧聲中長大,性格沉默寡言,而且患有肺結核和氣喘病。他幼年時還面臨失去祖傳的作為荷蘭執政資格的危險。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自從1648年荷蘭與西班牙簽訂《蒙斯特條約》,在歷經80年戰火考驗之後,荷蘭的獨立終於獲得國際公認。但戰爭時團結一致的荷蘭人,在獨立後卻出現了分裂,形成以奧蘭耶家族及其支持者為首的、主張維持一支強有力的軍隊的中央集權派和以各地方議會的商業寡頭為代表的地方自治派。他的父親威廉二世曾因此強行派兵逮捕了六名反對派議員。1650年,年僅24歲的荷蘭執政威廉二世突染恐怖的小兒天花病而死,他唯一的兒子——威廉三世八天之後才來到了人間,他一死,地方自治派興高采烈,馬上召開議會大會,宣布共和國不再設置統一的軍隊,各省的防務自己負責,同時有五個省宣布取消執政一職。這樣,荷蘭進入了「第一次無執政時期」(1650——1672年)。

命運的轉折出現在他22歲那年,即1672年,這年荷蘭遭受兩個強鄰英、法的夾擊。英國在海上行動,法王路易十四則派遣12萬大軍壓境而來。國難當頭,荷蘭人民又想起奧蘭耶家族前輩的英勇,於是,年輕的威廉三世被任命為陸海軍統帥,他以出色的戰績證明了他不愧為奧蘭耶家族的後代,當然,這場戰爭打得十分艱苦,其中為保住阿姆斯特丹,威廉三世被迫使用決水淹城外的辦法,1673年底,法國軍隊全部被趕出國土,年輕的威廉三世威望達到頂點,獲得了「護國英雄」的稱號,用自己的能力獲得各省公認,在歡呼聲中就任荷蘭執政。

威廉三世娶了英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為妻,這場婚姻看來並不幸福,兩人沒有留下任何後代,而且威廉在瑪麗在世時一直對她十分冷淡,死後才記念起她的好處,悲痛萬分。但這場婚姻卻給威廉送來了一個比荷蘭更大、更強的國家。1688年,英國正面臨一場危機,當時,國王詹姆士二世置國內大多數人為新教徒的國情於不顧,企圖重新將天主教定為國教,而且強行鎮壓反對派,解散議會,已經處於眾叛親離的邊緣。威廉三世看準時機,親率萬余大軍在英國登陸,英國人紛紛倒戈,使他輕而易舉地攻下了倫敦,將岳父大人趕到了法國。威廉三世與其妻瑪麗一起被接受為英國國王,但條件是必須接受議會通過的《權利法案》。其主要內容包括: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能徵收賦稅、不得在平時招募或維持常備軍;臣民有向國王請願的權利,國王不得對臣民濫施過分的刑罰;議員的選舉必須是自由的,議會內的演說、辯論自由,議會必須時常召集等。

這一事件,對英國而言意味著自1640年革命以來由革命引起的陣痛的結束,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個長期穩定的君主立憲制,這就是史家所嘖嘖稱道的「光榮革命」。威廉三世成為「英國國王兼荷蘭執政」,這是英荷兩國在歷史上唯一一次被劃到了同一個人的名下。1701年,威廉又接受了英國議會通過的《嗣位法》,除了規定他的妻妹安妮為繼承人外,還規定今後任何天主教徒不能繼承英國王位,任何英國國王不得與羅馬天主教徒結婚等。

威廉三世一生主要精力都在同當時歐洲權勢最大的人物——「太陽王」法王路易十四做斗爭,除了上述1672年的那次外,1689—1697年的「八年戰爭」規模也很大,他使他名下的英荷兩國成為反法同盟的主力,1701年,他臨終前,為防止法國和西班牙合並,成為西班牙王位戰爭(1701—1713年)的主要發動者之一。但他與當時英軍的統帥馬爾伯勒伯爵曾一度發生矛盾,以致引起英國政局動盪,後來終於達成和解,馬爾伯勒伯爵後來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成為路易十四的剋星。

威廉三世的王位是與其妻瑪麗二世分享的,瑪麗一直甘居幕後,威廉是實際上唯一的國王,只有在威廉出征時,瑪麗才出來主政。威廉三世是一個宗教寬容者,實際上對天主教和新教沒什麼偏見,這種類型的國王在他的時代比較容易左右逢源。威廉三世在與其父威廉二世一樣的年齡時,也得了與其父一樣的恐怖疾病—小兒天花病,但這一次老天憐憫了奧蘭耶家族,威廉三世奇跡般地戰勝了此病,才有了後來他的一系列輝煌戰績。1702年,威廉三世病死,沒有後嗣,英國的王位由瑪麗二世的妹妹安妮繼承,而荷蘭則進入了歷史上的第二次無執政時期(1702—1747年)。

威廉三世被列入世界最有影響的帝王之中主要因為兩點,一是他使荷蘭度過了被英法兩國夾擊的艱難歲月,維持了「海上馬車夫」的獨立和強盛;二是他接受了《權利法案》,使英國跨入了穩定的君主立憲制。而後者對世界歷史更為重要。

瑪麗二世(1662年4月30日—1694年12月28日),荷蘭王後、英國女王。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的長女,荷蘭執政、英國國王威廉三世的妻子和共治者(在英國)。

⑧ 英國有多少女王,為什麼有這么多女王

一代女王
26歲登基,在位51年的英國女王依莉莎白二世是當今最悠久的君主憲政,在這個媒體爆炸的年代,皇室的一舉一動都在大眾的眼裡,但女王仍保持著相當的神秘感, 本節目不只是介紹英國女王卓越的一生,也是介紹英國近代歷史的節目,二十世紀里女王及她的國家經歷了愛德華八世遜位、兩次世界大戰和無數的大小危機。節目中取得了許多難得一見的王室照片及影片檔案,並訪問到許多知名人物,例如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南菲前總統曼德拉、及英國貓王克里夫李察
(一)女王概況

不知你是否知道,在今日的歐洲君主制國家的在位國王之中,有三個是女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荷蘭女王貝亞特里克絲、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她們都不是本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王。 在歐洲歷史上,無論是古希臘、古羅馬,還是中世紀的騎士時代,皇帝、國王這些名詞從來都只是男人的專利,只有東羅馬帝國出了幾個影響不大的女皇帝。但從14世紀開始,在一個又一個的國家,一個又一個的女王(皇)斷斷續續地出現了,一直到當代,累計有三十來位。(我統計一下,英國6位,俄國4位,荷蘭3位,盧森堡2位,西班牙3位,葡萄牙2位,瑞典2位,丹麥2位,奧地利1位,波蘭1位,匈牙利1位,還有蘇格蘭、納瓦拉、那不勒斯等現在已為人兼並的國家也出過女王(不過有些女帝王嚴格來說不能算是「繼承」王位,而只能說是「奪取」王位,如俄國的葉卡捷琳娜等)。不知有無錯漏,請各位大蝦不吝指教。 三十來個,在歐洲龐大的帝王群體中只是萬綠叢中一點紅,但她們不但將歐洲歷史譜寫得更加豐富多彩,而且也實實在在在史書上留下了足以流芳後世的業績。總的說來,歐洲女王的表現還算不錯。其中丹麥的瑪格麗特一世(1387—1412年在位)、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西班牙的伊莎貝爾一世(1474—1504年在位)、俄國的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奧地利的瑪麗亞·特蕾西亞(1740—1780在位)分別被本國的史學界認為是本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之一。其他女王基本上處於中上或中下的位置,而甚少有荒淫無道禍國殃民之輩,唯一一個被推翻的女王是西班牙的伊莎貝爾二世(1831—1868年在位),但使國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是她的祖父和父親,她本人要負的責任其實也不多矣。 她們走上女王寶座的路徑不外乎兩種:從公主到女王和從王後到女王。身為王後,在國王丈夫死後,繼承人尚年幼或沒有合適的繼承人,便自己走上權利舞台的中心,進而即位稱尊的情況,在世界各國歷史上司空見慣,在歐洲則以俄國的兩個葉卡捷琳娜為典型代表。但更加有歐洲特色的是從公主到女王的情況,歐洲歷史上的女王大多屬於這一類。 在即位之後,基本上男性國王能承擔的事務,她們也能承擔,但親自帶兵打仗除外,不過,17世紀之後,國王親自帶兵打仗的情況已越來越少見,因此也不見得是嚴重的問題。女王結婚之後與丈夫之間權力如何分配也是一個問題。有不少女王,結婚後就將主要王權交給丈夫,甚至把王位也讓出,如瑞典女王埃里奧諾拉,也有的女王結婚後能將丈夫和整個江山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如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蕾西亞,更有甚者,有的女王選擇了終身不婚,以保證自己的權力不旁落,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和俄國女皇葉麗薩維塔。說來話長,本文主要討論女性繼承王位問題,這些就此略過。

(二)

一個沒有標准答案的問題這首先涉及的問題是,女性對父母的財產和地位的繼承權問題。古代法蘭克蠻族國家的《薩利安法典》曾規定婦女沒有繼承權,但《聖經·民數計》中則說道:「一個人時候應該由女兒繼承。」(意為無子嗣的時候)。歐洲各國歷史上的情況不大相同,但大體上是女性有繼承權,但要排在相應的男性後面(這與亞洲國家女性根本沒有繼承權,一出嫁就完全成了別人的還是不同的)。 歐洲各國情況的不同,表現在歐洲的中心地區和「邊緣地區」的不同。歐洲中心傳統色彩較濃厚的地區,如法國、德國等,女性繼承王位一直是被禁止的,如法國國王腓力五世就曾組織學者會議,搬出《薩利安法典》,確認女性沒有王位繼承權,即使在國王只有女兒沒有兒子的情況下,王位也只能由國王的其他男性親屬繼承。但在「邊緣地區」,如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等,女性則在名義上有繼承王位的可能性。在東歐,除了波蘭和匈牙利在14世紀的一例特殊情況,在其他時代,女性都不得繼承王位。而俄國的情況比較特殊,在18世紀這個「女皇世紀」,接連有四個女沙皇產生,但在其他世紀,女性繼承皇位則通常是被禁止的。 但一個女王的出現,總是會帶來一系列復雜和棘手問題,因此即使在那些女性名義上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國家,一個女王的產生仍然會面對種種阻力,這也是歐洲歷史上女王只是很少數的緣故。但當一個國王只有女兒而沒有兒子的情況出現時,他通常又會謀求將王位傳給他的女兒而不是其他男性旁系親屬,這就使女性繼承王位的問題成為一個「模糊問題」,不同的國家、家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打算,而歐洲各國王室之間都有錯綜復雜的婚姻血緣關系,對同一個王位,常常有多個國家的王室成員可以提出自己有繼承權的依據,這就是歐洲歷史上女性繼承王位的問題為何會引起那麼多的紛爭甚至戰爭的原因了。 1328年,法國國王查理四世無嗣而亡。他的堂兄,瓦盧瓦公爵腓力繼位為王,是為腓力六世。但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認為自己才是法國王位的繼承人,原因是,他是查理四世的外甥,也即法國前國王、查理四世之父腓力四世的外孫,而除了他,腓力四世所有的兒孫都已死亡,至於腓力六世,充其量只是腓力四世的旁系後代而已。而腓力六世則認為,按法國的傳統,女性是沒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因此不買這個「腓力四世的外孫」的帳。因此爆發了英法兩國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被他們的後代一直延續下去,從1338年一直打到1453年,史稱「英法百年戰爭」,英國國王一度在法國加冕為王,不過最後還是被趕出法國。英法兩國在領土、經濟利益等方面的矛盾,是這場戰爭的真正原因,而英法兩國在女性繼承王位問題上的理解不同,則是這場戰爭的導火線。 171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大公查理六世正在為自己的後嗣問題深深擔憂。他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瑪麗亞·特蕾西亞,他想讓他的女兒即位,不願讓他的皇位落到德意志邦聯其他王公手裡。因此,他頒布了歷史上有名的「國本詔書」,規定若無男嗣,女兒也可即位。這一詔書遭到了德意志邦聯各王公的強烈反對,他們的依據是,神聖羅馬帝國歷史上還沒有過女皇的先例。而瑪麗亞·特蕾西亞的支持者則反駁說,雖然歷史上沒有過女皇,但也沒有規定過女人不得繼承皇位。查理六世將「國本詔書」作為他一切外交政策的核心,為換取國際上對「國本詔書」的支持,他可以在其它方面作出犧牲。1740年,查理六世病逝,瑪麗亞·特蕾西亞順利即位,但與此同時巴伐利亞選侯阿伯特宣稱自己才是帝國皇帝,並夥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及法國軍隊入侵奧地利,這場戰爭歷史上稱為「奧地利皇位繼承戰爭」(1740—1748年)。幸而奧地利取得英國的幫助,最後戰爭打成平手,普魯士承認了瑪麗亞·特蕾西亞的皇位,但從奧地利割走了西里西亞地區。 1833年,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七世病死,他只有兩個女兒,遺囑中由他的長女伊莎貝爾繼承王位,是為女王伊莎貝爾二世。但斐迪南七世的弟弟卡洛斯認為女性沒有繼承權,自稱自己才是王位合法的繼承人,集結了一批持異議的政治、宗教派別,發起了「王室正統運動」的戰爭,史稱「卡洛斯戰爭」,失敗後流亡國外,他的後代還一直在謀求西班牙王位,以至於西班牙王族分化成兩個世襲,一個在國內,一個在國外。類似的,叔叔和侄女爭奪王位的戰爭,還有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和王叔米格爾的戰爭。 以上三個例子,分別是不同國家之間,同一國家內部不同王族世襲之間,以及同一王族內部由於對女性繼承王位的理解不同而引發的戰爭的典型代表。當然,這些戰爭本身還有更深的政治社會背景,女性繼承王位的問題,只是一個導火線。

(三)

新時代的繼承王位問題 進入20世紀,歐洲君主制遭到了沉重打擊,不再是一個國家政治生活的中心,但20世紀中葉,女性繼承王位問題在歐洲一隅的丹麥,再一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丹麥國王斐特烈九世只有三個女兒,按照丹麥王位傳男不傳女的傳統,他的弟弟克努特親王被指定為王位繼承人。但再戰後丹麥女權運動高漲的背景下,很多人為斐特烈九世的長女瑪格麗特不能繼承王位感到憤憤不平。1950年,「丹麥婦女協會」首先挑起爭論,她們利用報紙、電台等媒體進行宣傳,認為應該由瑪格麗特繼承王位。爭論持續了兩年,連篇累牘的社論、專題、特寫、報道不一而足,鬧得沸沸揚揚。最終,此事件被丹麥首相埃里克森利用,他將女性繼承王位問題和他主張的將議會由兩院制改為一院制的問題合在一起進行公民投票表決,以便提高投票率。結果,在1953年的公民投票中,多數人贊成修改王位繼承法,確立女性的王位繼承權,瑪格麗特得以取代她的叔叔克努特親王成為王儲,並於1972年即位至今。有評論認為,此事件實際上反映了當代的歐洲人實際上更喜歡由一位女王來統治(不過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久前在日本關於能否接受一位女天皇的民意測驗中,90%的人明確表示無法接受)。 時至今日,歐洲君主制國家已經所剩無多,而且都實行君主立憲制,國王只是作為民族團結的象徵而存在的「橡皮圖章」,由一個男人還是女人來當國王已不再是那麼重要。加上當代歐洲國家中女議員在國會中佔有20%到30%的席位已不足為奇,甚至有達到40%的(如瑞典),至於女首相、女部長、女黨魁等在歐洲國家中已司空見慣,死抱只有男性才能繼承王位的觀念已顯得與時代格格不入,盡管王室的制度總是落後於社會制度的改革。當前,瑞典、挪威已立法規定男女王族成員具有完全同等的繼承王位的權利;在英國、西班牙、丹麥、荷蘭,女性王族成員雖然在王位繼承順序上要排在血緣關系相同的男性王族成員後面(如姐姐要排在弟弟後面),但也已經有無可非議的王位繼承權;例外的是,在比利時和摩納哥,仍然只有男性王族才擁有王位繼承權。

⑨ 拿破崙三世

拿破崙三世(1808年4月20日—1873年),即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一世之弟、荷蘭國王路易和約瑟芬皇後與前夫之女奧坦絲•德•博阿爾內王後的次子。

生平
1808年4月20日,誕生於巴黎。
1815年,拿破崙一世第二次遜位,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流亡國外。
1830年,開始在伯爾尼服兵役,獲上尉軍銜。
1832年,加入瑞士國籍。
1836年,返回斯特拉斯堡舉事,兵敗後被發配英國。
1837年8月,潛回瑞士看望病危的母親。10月,其母、前荷蘭王後奧坦絲去世,享年54歲。
1838年,離開瑞士,流亡英國。
1839,發表《拿破崙思想》,歌頌拿破崙一世的偉大功績。
1840年,在布洛涅發動兵變未果,被判在阿姆監獄終生監禁。
1842年,第一個私生子歐仁出生。
1844年,發表《消滅貧困》。
1845年,第二個私生子路易出生。
1846年5月,越獄成功,逃亡倫敦。9月,其父、前荷蘭國王路易去世,享年63歲。
1848年2月,巴黎爆發革命,七月王朝復滅,第二共和國成立。4月,開始英國警察部隊服役。6月,當選巴黎、榮納、科西嘉、下舍朗特議員。9月,返回巴黎任職。12月,當選共和國總統。
1851年,發動政變成功,旋即修改憲法,延長總統任期。
1852年11月,被元老院尊為「拿破崙三世」。12月,登基稱帝,第二帝國成立。
1853年,與西班牙貴族小姐歐仁妮結婚。
1854年,聯合英國對俄國宣戰,克里米亞戰爭開始。
1856年2月,巴黎和會召開,俄國認輸,法、英、奧斯曼帝國取得戰爭的勝利。3月,其嫡子阿爾及利亞王路易誕生。
1857年,夥同英國對中國宣戰,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9年,對奧地利宣戰,旋即御駕親征義大利。
1860年7月,法國—撒丁與戰敗的奧地利停戰協定。11月,英法聯軍進入北京,火燒圓明園,迫使中國清廷簽訂《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1862年,夥同英國、西班牙入侵墨西哥。
1863年,法軍進入墨西哥城,墨西哥總統胡亞雷斯率部北逃。
1864年,扶持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之弟馬克西米連大公為墨西哥皇帝。
1867年2月,法軍被迫撤離墨西哥。5月,馬克西米連大公被胡亞雷斯的軍隊俘虜,旋即飲彈身亡。
1870年7月,向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爆發,偕兒子阿爾及利亞王路易出征,皇後歐仁妮為攝政,留守巴黎。9月1日,色當戰敗被俘。4日,巴黎發生革命,第二帝國復滅。5日,歐仁妮皇後逃出巴黎。
1871年,拿破崙三世獲釋,赴倫敦與妻子、兒子會合。
1873年,因病在倫敦駕崩,享年65歲。

著作
《拿破崙思想》
《消滅貧困》
參考資料:http://wiki.keyin.cn/index.php?title=%E6%8B%BF%E7%A0%B4%E4%BB%91%E4%B8%89%E4%B8%96&redirect=no

⑩ 50歲荷蘭王後一身紅衣超閃耀,掀起劉海氣場全開,你喜歡她的穿搭嗎

馬克西瑪的當日穿衣搭配造型設計剖析

01.披風斗篷大衣,特性:裁剪乾脆利落,增加皇後的霸氣側漏氣質

馬克西瑪穿著一件披風斗篷大衣,歸屬於長款的外衣對馬克西瑪的個子具有了一定的裝飾功效,全部人看起來更高更瘦了。

就連馬克西瑪手上的手拎包也是粉色系,全身上下、由內而外全是一個色調

馬克西瑪的金黃頭發隨便撒落在肩頭上,隔三岔五地外露耳朵垂處的那對暗紫色善心耳飾,具有少女心爆棚的飾品變大馬克西瑪的愛美之心,就算臉上皺紋很顯著,可是馬克西瑪的情況依然完爆一波同年齡人。

實際上,50歲的馬克西瑪一向都以會顏色而得名,在她的的身上,徹底能夠看見「七色彩虹姥姥」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