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老師家訪家長應該怎麼問問題
家訪是老師和家長之間進行溝通、全面了解學生學習、生活的一種途徑。那麼老師來家訪的時候家長應該說些什麼呢?對於家訪重家長又有怎樣的誤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家訪的內容,供參考。
1老師家訪時家長應該說什麼
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
家長對於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大部分都不是很了解,但是又很少有時間上學校問老師。因而,家訪便為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提供了便利條件,所以,家長應該充分利用家訪,詢問老師孩子在校的狀況,讓自己更了解孩子。
向老師介紹孩子在家的狀況
老師來家裡家訪的目的,無非是想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通過多方面的了解,使老師在學校能夠抓住孩子的特點,更好的教育孩子。因此,在老師來家裡家訪的時候,家長應該提前想一想孩子在家的情況,在老師詢問的時候,全面地介紹給老師。
家長應多談孩子興趣習慣和性格
學正小學一位班主任吳老師告訴記者,學校與家庭環境不同,孩子的表現也不同,老師家訪,是為了了解孩子的另一面,家長應真實介紹孩子情況,而老師要換位思考,明白家長苦心。
「家訪就是要家長把孩子的優勢、不足與老師聊一聊,在了解真實情況的基礎上引導教育孩子。」吳老師說,每次家訪,她會主動了解孩子的愛好、優點、不足、生活習慣,然後與家長商討教育方式。吳老師說:「班裡曾有一名成績不盡人意的孩子,家訪時卻主動邀請我進門,給我倒水,還給我拿了一個靠枕,說沙發太硬,墊著會舒服些。這些關心人的小細節,讓我對這個孩子的學習有了信心。」
學林小學一位老師告訴記者,「家訪中發現,一年級新生的家長會比較含蓄,擔心說孩子的不足影響孩子在老師心中的印象,說優點會讓老師覺得家長浮誇。其實,老師非常願意和家長交流,家長不要有顧慮,要有積極的心態,主動出擊,讓老師了解孩子的興趣、習慣、性格等,有利於學校教育。」
下沙一小一位老師告訴記者,她在家訪中,會結合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問問孩子父母「每天放學回家,孩子有沒有跟你說什麼」,如果家庭有影響孩子學習的問題,她會深入了解、勸導,避免影響到孩子。
開誠布公聊孩子,也可探討教育方法
沈先生的兒子晨晨今年上六年級,六年來沈先生接待過很多次家訪。「我跟老師聊天,一般是半個多小時,大家面對面,心交心,開誠布公。」沈先生說。
沈先生對兒子的學習有很高的要求,要求他每天在家要預習,因此,「兒子上課活不活躍」是沈先生最關心的。另外,兒子在校的性格表現、上課有沒有交頭接耳、寫作缺點怎麼改等等,沈先生也會與老師溝通。
沈先生告訴記者,在家訪中得知,兒子每次寫《最難忘的一件事》,寫得最多的是「踢足球、打籃球」,老師說這反映兒子生活圈窄小,沈先生反思後,決定帶兒子擴大生活圈。
楊先生的兒子,今年9月入讀學正小學一年級。楊先生告訴記者,他第一次接待學正幼兒園老師家訪時,把兒子以前的習慣都講了一遍,尤其提到喜歡下圍棋這個愛好,希望老師能利用兒子這個優勢,讓兒子盡快與同學融洽起來。
2家長們對於家訪的看法存在的誤區如下:
家訪成「才藝秀」,家長報喜不報憂
「老師第一次來家訪,是不是要特別准備一下?」十幾種飲料一字排開,請老師挑選喜愛的口味;擺上精美的果盤,邀老師品嘗,更有家長把一場聊天變成了孩子的「才藝秀」。實際上,老師們更希望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的孩子,了解真實的家庭教育環境。
「其實老師真的會因為孩子的小缺點而轉變態度。」王軍文指出,家訪中家長通常「報喜不報憂」,而老師家訪就像一場「醫生問診」,目的在於發現問題,並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家長應該意識到,學校和家庭並不是對立的,而是「教育夥伴」,家長完全不用把孩子的缺點藏著掖著。
小編推薦:家長怎樣配合老師家訪
一味鼓勵孩子發言,忽視傾聽能力
經常參與家訪的梅嶺小學的張莉老師告訴記者,家訪的時候,老師通常和家長聊得比較多。其實這個時候,老師也會偷偷觀察,孩子在干什麼。「有的孩子左顧右盼,有的不時插上幾嘴,有的則會靜靜地在旁邊聽。」
「實際上,這裡面不少家長有一個誤區,他們更多的是鼓勵孩子要多發言,敢於表達,卻往往忽略了,傾聽也是一種能力。」張老師表示,他們在溝通中最想了解到的是,孩子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強,還有哪些不足之處可以通過家校合作克服。
擔心家庭隱私泄露,拒絕老師家訪
記者得知,如今我市各學校已經採取了多種家校溝通方式,比如目前市區幾乎每個學校都有「家校通」,一些班級建有網站,家長可以留言,或是給班主任信箱發郵件,有的班級還有家長QQ群,家長和老師也經常用微信溝通。
這樣還有必要花時間、花精力去上門家訪嗎?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有一些家長不太希望老師去家裡探訪是擔心「隱私外泄」。王軍文表示,雖然是網路時代,但任何通訊手段都不能替代面對面的交流,家訪便於全面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和個性情況,對症下葯。對於傳統家訪遭遇隱私問題,不少老師表示,會充分尊重家長意願,老師應掌握好家訪藝術。考慮到家長的實際需要,老師也可嘗試「換地家訪」「集體面訪」的新招。
❷ 幼兒園老師家訪家長需要准備什麼
1、家訪時一定要有寶寶。
有些家長覺得家訪就是老師和家長之間的交流,寶寶在不在無所謂,其實這是開學前老師和寶寶的單獨會面啊,寶寶在家裡認識了老師,開學後見到老師才不會那麼陌生,降低了入園焦慮有木有!
2、不要對老師有所隱瞞。
比如有一些父母離異家庭從孩子成長本身考慮,不願把真實情況告知陌生人,但對老師不妨真實告知。老師會對這些情況保密的同時,也會更加關注孩子的成長。
同樣,老師問的問題,實事求是就好,寶寶不會的不要說成會的,不會就在家裡慢慢練對吧。
3、讓孩子展示平常的一面。
有些家長喜歡讓孩子在老師面前露一手,唱歌啦跳舞啦背詩啦或者全套來一遍,但一是老師不是才藝大賽的評委,來家訪就是和孩子認識一下,握握小手抱一抱,講講話熟悉一下;二是家訪時間老師一般安排15-30分鍾一家,這么一串才藝表演真的很費時間。
而且老師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拒絕觀看,這么一來,真正交談的時間就所剩無幾了。三是這完全有可能是家長的一廂情願,孩子頭一回見老師就要表演萬一鬧個別扭豈不尷尬?
4、最重要的是尊重老師。
人和人的交往都是相互的,要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我們家長也要把老師當做朋友來對待,老師來家訪就好比家裡來了客人,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家裡稍微整理一下,老師敲門時,帶孩子一起迎接,老師走時,和孩子一起跟老師道別,交談時,大家敞開心扉。尊重是相互的,大熱天來家訪很辛苦,遞杯涼開水,老師心裡就很溫暖啦!
❸ 幼兒園老師家訪時,都要提問家長什麼問題
為了自己的孩子,要和老師實話實說,孩子在家的表現,孩子和家長交流的內容,告訴老師孩子的真實想法,在多和老師交流一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切實的為孩子對症下葯,這就是留言。解決問題。希望能幫到你。
❹ 幼兒園老師家訪會有些什麼內容
幼兒園家訪的基本內容就是老師與家長了解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基本情況,交流一下感情,讓孩子在熟悉的環境下認識老師和家長,共同商討教育兒童的方法方式。
❺ 幼兒園老師去家訪問哪些問題
1、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養育觀,跟學校同心協力共同教育好孩子
老師會和家長、孩子做一番交談,讓老師了解家長的教育理念,孩子的興趣愛好、技能特長等,觀察父母的言行舉止。
從細節中觀察父母在孩子教育的參與度。
2、指導家長利用假期幫助孩子適應學生生活
老師會介紹接下來的幼兒園生活,孩子即將面臨的幼兒園環境,以及如何更好地建立與學校之間的互動。有的老師會指導家長在暑假假期結束前調整好孩子的狀態,比如規劃好孩子的起床時間、睡眠時間等,以更好的狀態來迎接開學的日子。
3、了解學生的家庭基礎情況和在家的學習環境、習慣、生活習慣等
比如看房間的擺設、玩具、書本的整理情況。老師和家長交流時,孩子會做些什麼,他的眼神會看向哪裡;父母端茶遞水,怎樣使喚孩子,是命令式的還是民主式的,孩子又是怎樣的狀態。從這些常態下孩子的生活,可以看出孩子的生活習慣,也直接反應了孩子的學習習慣。
4、聽取家長對學校工作的合理化建議和意見
家長可以介紹家裡的優勢,可以為學校提供某方面的幫助,或者給孩子提供便利條件。若家長有意願為學校班級服務,可以表達希望做學校的志願者、家委會成員等。
幼兒園班主任家訪需要注意事項,老師、家長一起來看看吧!
❻ 幼兒園小朋友家訪內容
對於幼兒園的老師來說,家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了解孩子,熟悉孩子,拉近並且消除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感。
沈老師強調,孩子和老師間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我們的老師在家訪時會主動抱抱孩子,牽著他們的手和他們溝通交流,問一些基本的問題。這樣可以大致了解孩子是否怕生,感受到孩子是否樂意與人溝通,評估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做到最基本的心裡有數。」
另外除了孩子的自理能力、愛好特長、特殊需求以及家庭的成長環境、家庭成員的組成等信息都會做詳細的了解和記錄。每一位幼兒園班主任都會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去照顧,甚至每位老師都希望知道孩子的小名,這樣能夠更加親切地和孩子相處。
同時老師也會對家長提出一些入學前的准備建議。
1:自理能力
。離開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後,孩子需要在幼兒園獨自做很多事情。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就是會自己上廁所和自己吃飯。希望各位家長在孩子入學前一定培養好他的基本自理能力。
2:心理建設
。很多孩子都會對未知和陌生的環境有恐懼感,家長在日常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可以給孩子建立對幼兒園的期待感和成長的自豪感。這樣可以更有利於孩子接受新環境。
3:物品准備
。大部分幼兒園都會希望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准備一條薄毯子,另外可以給孩子准備一個小書包,讓孩子帶上自己的玩具或者別的必需用品。
家訪時,家長可以這樣溝通。
「我們每一位老師都歡迎家長提出一切想問的問題。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能減少一點孩子在將來遇到麻煩的可能性。」沈老師希望每位家長都認真對待家訪,盡可能多地提供自己的孩子的信息。
秉承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各位家長可以向老師簡單介紹孩子以下幾個方面的情況。
1:優點長處
。有些孩子從小就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特別的長處或者對某一樣事物有著特殊的喜好。孩子對於自己擅長喜歡的東西有著無限的動力和表現欲,這方面可以讓老師了解,在校園生活中繼續加以鼓勵。
2:缺點和不足
。每個小孩多多少少都有些自己的不足,比如容易開小差、不善於表達自己或者吃飯慢等。這些問題在預先告知老師後,能夠得到更多的關照和幫助。
3:特殊情況
。孩子個人的病史,過敏史或者一些特殊情況希望家長在老師家訪的時候務必提前說明,好讓老師和校方有所准備。
家長們在介紹自己孩子的時候不用過分強調介紹自己孩子的學術能力,幼兒園是一個讓孩子在學齡前階段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和與人相處能力的地方。沈老師希望每位家長對老師和校方充滿信任,「我們絕對不會根據孩子會認多少字,會做多少題來評價一個孩子。我們希望的是每個孩子都能鍛煉好自己的自理能力,懂事懂禮貌,能夠在入學之後度過愉快地時光。」
其實,家訪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家長和孩子只要用最真實,最熱情的一面來和老師交流溝通就可以了。在家訪的這半小時中,逐漸建立起孩子和老師的親密感,家長對老師的信任感才是每一個老師在家訪時最希望達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