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96年李鴻章訪問德國經歷了什麼事,為何會仰天長嘆
李鴻章在1896年73歲的時候,有過一次周遊列國的經歷。在這次游歷過程中,李鴻章先後訪問了俄國和歐洲的幾個工業強國。其中德國給李鴻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訪問了德國之後李鴻章感觸很深。
以上就是1896年73歲的李鴻章在訪問德國期間見識到的三個主要的事物。李鴻章為當時的德國社會發展水平感到震驚,他深刻地意識到大清國跟歐洲的工業強國在各方面的差距都不小。而李鴻章此時已經是風燭殘年之人,他自知再也沒有辦法讓大清趕上歐洲強國了,為此他感到失落,不禁仰天長嘆。
2. 能不能簡單介紹一下李鴻章甲午海戰之後的出訪歐美各國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由於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抗議和反對,致使李鴻章從仕途的頂峰跌落下來,先後失去了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寶座,只得閑居在北京東安門外的賢良寺內。然而,清王朝統治者慈禧和恭親王奕盉念他過去的功勞,1896年2月,決定讓他出訪歐美,了解西方國家的政治和外交等情況,同時勸說西方列強同意「照鎊加稅」,提高列強向中國出口商品的關稅。
訪俄簽訂《中俄密約》
當時,沙皇俄國正在修築橫跨歐亞的西伯利亞大鐵路。1896年5月,又恰逢沙皇尼古拉二世將要舉行加冕典禮,各國均派特使致賀,清政府擬派布政使王之春前往。俄國駐華公使喀西尼嫌王之春「人微言輕,不足當此責」,向清政府提出抗議。於是,清政府改派李鴻章為「欽差頭等大臣」赴俄。
清廷改派李鴻章赴俄,一方面是屈從於俄國,另一方面,也是基於「聯俄制日」的戰略考慮。甲午戰爭之後,不斷崛起的日本給中國造成威脅和大量的損失,清政府想利用日本和俄國在中國東北的矛盾,聯合俄國來限制日本在中國的擴張。
1896年2月28日,慈禧召見李鴻章,3月3日,李鴻章離京南下,3月14日抵滬。
當時,英、法、德諸國紛紛邀請李鴻章首先前往訪問,以便漁利。但是,俄國擔心李鴻章首先出訪法、德,有損中俄交涉,便由喀西尼出面,與李鴻章商定路程。
3月28日,李鴻章帶領隨員,在俄、德、法、英、美5國駐華使館人員的陪同下,乘坐法國郵船「愛納斯脫西蒙」號從上海出發。隨同訪問的還有李經方、李經述、於式枚、羅豐祿等共45人。經過1個月的航行,於4月27日到達俄國港口城市敖德薩。4月30日,李鴻章一行乘坐的專列一到彼得堡,就和沙皇財政大臣維特舉行會談。5月3日,維特向李鴻章提出在中國境內「借地修路」問題,並把此舉以俄國「支持中國的完整性」作為承諾來誘騙李鴻章。在俄方的誘騙和李鴻章的退讓下,6月3日,李鴻章在《中俄密約》上簽了字。這一條約的簽訂,使沙皇俄國不僅騙取了在中國東北修築過境鐵路的特權,而且為其以後侵人中國打開了方便之門。
出使德國會見俾斯麥
6月13日,李鴻章乘火車前往德國,下榻於柏林豪華的愷撒大旅館。德國方面款待殷勤,甚至連李鴻章常吸之雪茄煙,常聽之畫眉鳥,也「陳於幾而懸於籠」。寢室牆壁上,高懸照片鏡框,左邊是李鴻章,右邊是德國前首相俾斯麥。6月14日他前往皇宮晉見了德皇威廉二世,呈遞國書,並致頌詞,對德國介入歸還遼東、幫助中國訓練軍隊、購械鑄船表示感謝。15日,李鴻章應德皇之邀,到行宮參加國宴。隨後德皇請他參觀德國軍隊。
李鴻章在德國連日考察,只感到德國君臣接待優厚,卻不知這背後隱藏著巨大的陰謀。德國外交大臣馬紗爾和李鴻章進行過兩次政治性長談,每次都達數小時。德國借口還遼有功,打著維護中國完整的旗號,大肆從中國攫取各種特權,以增強與列強爭霸遠東的地位和能力。李鴻章雖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抗爭,但最終還是作出一些妥協。
6月27日,李鴻章專門趕到漢堡附近拜訪了俾斯麥。俾斯麥設家宴招待李鴻章。李鴻章笑對俾斯麥說,有人稱自己為「東方的俾斯麥」,俾斯麥則笑著說,沒有人稱自己為「歐洲的李鴻章」。
李鴻章訪德期間,受到德國商界的青睞。他曾是德國軍火器械的大主顧,德國商界盼望通過他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因而,商會宴請,工廠參觀,款待殷勤。
訪問荷蘭、比利時和法國7月5日李鴻章一行到達荷蘭海牙。當晚他出席了荷蘭政府為他舉行的歡迎宴會和晚會,他品嘗著西方風味佳餚,欣賞歌舞,飄飄欲仙,即席賦詩,表達內心的喜悅和對荷蘭政府的感激之情。由於時間緊迫,李鴻章於7月8日離開荷蘭到達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第二天,李鴻章就晉見了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並同比利時國王商談了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北段)的修築問題。當時列強正在爭奪盧漢鐵路修築權,俄國支持法、比承修。在比利時期間,李鴻章觀看了比利時軍隊的軍事演習,參觀了軍工廠,看到了「克革烈」槍炮公司的最新產品。他對比利時軍隊的武器裝備表示驚嘆。
7月13日李鴻章到達法國巴黎。其時恰逢法國國慶前夕,第二天他就前往愛麗舍宮晉見法國總統富爾,應邀參觀了法軍為國慶而舉行的軍事表演,參加法國國慶活動。在訪法期間,李鴻章與俄國的談判還在繼續,並同俄國政府代表羅啟泰簽訂了《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章程》。李鴻章也同法國外交部長漢諾多就「照鎊加稅」(中方要求增加對西方列強關稅的計量辦法)一事進行了磋商,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要求增加對法國出口給中國物品的關稅。法國政府雖然答應,但提出更苛刻的條件,氣得李鴻章批評漢諾多「跡近要挾,頗礙交情」,但對法國的要求也徒呼奈何。隨後李鴻章參觀了報社、學校、博物院和廠礦企業。8月2日李鴻章結束對法國的訪問,然後乘坐法國政府派出的專輪渡過英吉利海峽,開始了對英國的訪問。
參觀英國議院
到達英國後,李鴻章晉見了維多利亞女王,拜訪了英國前首相格萊斯頓,同英國首相兼外交大臣索爾茲伯里就「照鎊加稅」問題進行了會談,但英國同樣以答應中國的「照鎊加稅」為條件欲從中國攫取更大利益。
李鴻章見事情不會出現轉機,便開始考察西方政治制度。他先到英國下議院,坐在特設的座位上,旁聽議員討論國事,可惜當天參加會議的議員很少,「無甚可觀」。隨後,他來到上議院,觀看了院中特設的「君主御座」,並同議員「略談片刻」。
在朴茨茅斯軍港,李鴻章參觀了英國海軍艦隊。英國每年舉行一次海軍大檢閱。李鴻章到達時,檢閱已結束,各艦陸續散歸到各駐防地點,但停泊在朴茨茅斯軍港的尚有47艘。李鴻章乘坐御舟,駛入艦隊,繞過兩周,直向朴茨茅斯進發。李鴻章驚嘆:各艦「行列整肅,軍容雄盛」。他感慨萬端,嘆道:「余在北洋,竭盡心思,糜盡財力,儼然自成一軍。由今思之,豈直小巫見大巫之比哉?」
李鴻章還先後參觀了英國的造船廠、槍炮廠、鋼鐵廠、電報局、銀行等,英國先進的科技和機械化生產,令他感嘆不已,說:「天下不可端倪之物,盡在英倫!」李鴻章對英國政教也進行了一番考察,他說,對於歐洲政教,自己過去只是「心領而未由目擊」,這次「則見所見而去,尤勝於聞所聞而來」。
訪問美國和加拿大8月22日李鴻章一行結束了在歐洲考察訪問的最後一站英國,乘船橫渡大西洋前往美國訪問。經過6天的海上航行,於28日抵達紐約。為迎接李鴻章的到來,正在海濱度假的美國總統克利夫蘭特地趕到紐約會見李鴻章。雙方討論了「照鎊加稅」問題。美國談判代表更為狡猾,對李鴻章說:「各國如允,美無不從。」9月3日,李鴻章會見了美國基督教教會領袖,就美國來華傳教士的活動和「孔子之道與耶穌之道」的異同等問題交換了意見。美國教會領袖大肆宣揚來華傳教士在宗教、慈善事業和文化方面對中國所謂的「功德」,力圖把侵略說成友誼,並感謝清廷和李鴻章保護在華美國傳教士。李鴻章一面「謙遜不遑」,一面為美國來華傳教士唱贊歌。美國教會領袖聽了後「無不暢然意滿」。
離開紐約後,李鴻章到達費城,在那裡參觀了美國獨立廳、自由鍾,接著又到華盛頓,參觀了美國國會和圖書館。9月5日,李鴻章一行離開華盛頓前往英屬加拿大。路經美加邊境時,他參觀了尼亞加拉大瀑布,盡情觀賞了這里的自然風光,然後前往多倫多。在多倫多稍事停留後,李鴻章一行來到加拿大西海岸城市溫哥華。至此,李鴻章訪問歐美的活動全部結束。9月14日,他及隨行人員搭乘美國太平洋輪船公司的輪船回國。途經日本橫濱時,他因「馬關議約之恨,誓終身不履日地」,而沒有從橫濱登岸,轉乘招商局的「廣利」號輪船回到天津。
環球訪問得與失
李鴻章這次出訪歐美,從3月28日離開上海,到10月3日到達天津,歷時190天。其間,經過四大洲,橫渡三大洋,水陸行程9萬多里,遍訪歐美8個國家,尤其是訪問了當時歐美五大強國,作為70多歲的高齡,實屬不易,可以說他是清代大臣中第一個進行環球訪問的人。在訪問中,他考察了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和文化,深切地體察到中國和西方的差距,如實地向光緒皇帝和慈禧陳述了在歐美的所見所聞,希望中國能趕上西方列強,在思想上也產生了對資產階級維新派的同情。另一方面,他肩負的外交任務,一是簽訂《中俄密約》,二是商討「照鎊加稅」,後者被拒。由於他代表清政府和俄國簽訂了《中俄密約》,有損中國主權,造成嚴重後患。然而可悲的是,李鴻章回國後反而沾沾自喜地對黃遵憲說:「二十年無事,總可得也。」就在這一密約簽訂一年多之後,德、俄相互勾結,先後在中國租借了膠州灣、旅順、大連,建立勢力范圍,其他西方列強也緊隨其後,把中國拖到了被瓜分的邊緣。同時,在歷訪其他國家時,李鴻章也在不同程度上出賣了國家的一些利益。
3. 李鴻章向俾斯麥討教強國之法,俾斯麥說了之後,他又為何否決
李鴻章自己說的是場面話,他當然也知道俾斯麥說的是場面話,既然是場面話,那麼便很難會起到實際作用。
所以,別管俾斯麥的場面話說得多好聽也沒有用,因為李鴻章不傻,當然也是因為他作不了這個主。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作為清政府的代表在《馬關條約》上簽了字,他因此一事受到了幾乎所有人的唾罵,為了平息風波,慈禧只好順勢將鍋全部甩給了李鴻章,罷免了他的官職,讓他回家休息去了。
不過,慈禧終究沒有忘記自己的這個寵臣,所以很快她又起用了他。
1896年,沙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清政府為了向沙俄道賀,也為了感謝沙俄出面干涉日本還遼一事,特意派李鴻章這一在西方人眼中的重量級人物遠赴俄國。
李鴻章訪俄期間,代表清政府和沙俄簽訂了《中俄密約》,俄國得以藉此在中國東北修築鐵路,為日後的勢力擴張打下了基礎,這一次訪俄也為李鴻章日後的東山再起積累了一定的政治資本。
896年6月13日,李鴻章結束了對俄國的訪問,從俄國乘坐火車去了德國。
俾斯麥這個坑也只是說說而已,畢竟他也不信李鴻章和清政府會這么愚蠢。
所以,李、俾兩人從頭到尾所說的都是沒用的場面話!
李鴻章的德國之行,重頭戲實際上是向德國采購武器裝備,用來強化清政府的軍隊的戰鬥力。
更何況,不論是練兵,還是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李鴻章對於復興強國之道並不比俾斯麥差多少,他只是作不了這個主而已。
4. 1896年,73歲的李鴻章出訪西歐德國,見到了什麼,讓他仰天長嘆
李鴻章到了德國,參觀了德國的兵工廠,他發現德國的工業非常強大。德國製造武器的水平也讓李鴻章很驚訝。德國皇帝還帶李鴻章檢閱了自己的部隊,李鴻章發現德國的軍隊軍紀嚴明,裝備精良。與德國相比中國落後的太多了,也許這就是工業革命給德國帶來的機遇,中國沒有趕上這樣的好時機。
德國皇帝帶著李鴻章檢閱德國軍隊的時候,李鴻章曾經感慨如果中國的軍隊像德國一樣強悍,那麼甲午戰爭中中國也就不會失敗,李鴻章非常羨慕德國軍隊。一場德國之行也讓李鴻章深刻地認識到了清朝內政的腐敗,他知道他在短時間內也改變不了中國現狀,只能仰天長嘆了。
5. 73歲的李鴻章到訪德國,為何突然仰天長嘆
73歲的李鴻章到德國訪問的時候,看到了德國的軍隊不管是從經濟方面還是從裝備方面都是陳年壓的趨勢。這是當時中國所缺少的。
這一切,縱是李鴻章不嘆,多少後人看過,又是一聲嘆息:那個積貧積弱的時代,那一代中國人的自強探索,那弱國無外交的憤懣,都在李鴻章「出洋」的鮮花掌聲背後,投下濃濃的陰影。一百多年後,依然值得已站起來的中國人,警鍾長鳴!
6. 李鴻章1896年親自前往德國與俾斯麥會談的原因
李鴻章是想向這位德國強大起來的鐵血宰相取經,因為德國也是君主制國家,兩國有一些相同之處,李鴻章迫切地想知道富國強兵的良方通過改革來挽救當時清政府統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尤其是甲午中日戰爭後,深為明治維新之後的強大的日本所震撼。而德國正是從分裂割據的狀態走向了統一的強國之路,其中當有許多有益的經驗教訓值得中國學習。
1896年李鴻章作為大清國全權特使,參加沙皇加冕典禮,隨即訪歐。他當時已屆75歲高齡,據說出訪時帶了個中國式的棺材,准備如果客死他鄉就把遺體送回。
李鴻章是清代第一個進行環球訪問的外交特使。
1896年6月13日,李鴻章從俄羅斯乘火車前往德意志帝國進行訪問(隨行團人員中包括他的兩個兒子李經方和李經述),下榻於柏林豪華的愷撒大旅館。李鴻章訪德期間,受到官方和商界的熱烈歡迎。因為他曾是德國軍火器械的大主顧,德國盼望通過他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因而頻頻洽談,處處宴請。
德意志帝國政府殷勤款待,甚至連李鴻章常吸的雪茄煙、常聽的畫眉鳥,也「陳於幾(茶幾)而懸於籠」。寢室牆壁上,高懸照片兩張大幅照片:左邊是李鴻章,右邊是德國前首相俾斯麥。
6月14日,他前往皇宮晉見德皇威廉二世,呈遞國書,並致頌詞,對德國介入歸還遼東、幫助中國訓練軍隊、購械鑄船表示感謝。15日,李鴻章應德皇威廉二世的邀請,到行宮參加國宴,隨後威廉二世請他參觀德國軍隊。
接著,李鴻章專程前往漢堡,拜訪並求教德國前首相俾斯麥。
這次訪問中,德國官方留下了一份珍貴的記錄稿(說明:1896年6月25日李鴻章和俾斯麥兩人在俾斯麥私邸 iredrichsruh 會見,參與者留下口述資料)記錄稿的前言介紹了李鴻章生平:他是大清國的政要,跟俾斯麥年齡相仿,1862年任江蘇巡撫(誤記為總督),1870年任 Tschili Vize Koenig(這是德國翻譯鬧的笑話,不懂「直隸」的意思,就音譯為Tschili,把「總督」譯成副王 Vize Koenig。)
前言還說:「他長期主持外交,是中國現代化的先驅者。1896年3月,他代表中國皇帝赴莫斯科參加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接著訪問歐洲。他在訪問德意志帝國期間,特別提出要求,希望訪問前首相俾斯麥。」
中國式的噓寒問暖
據這份資料記載:1896年6月5日,「副王」李鴻章和他的隨從於下午1點49分抵達。俾斯麥(已退休)在私邸大門口以最高禮遇迎接。他穿著威廉一世皇帝贈送的軍禮服,佩上軍刀,制服上掛著黑鷹星章和鐵十字勛章。
開始,兩人長時間坐在會客廳內藉助翻譯對話。李鴻章誇獎俾斯麥,大意說:久仰您的大名和偉績,今天能見到您,看到您的眼神,更覺您的偉大。
俾斯麥回敬說:也很高興能招待一個建立偉大功勛的總督。李鴻章謙虛地表示:不能與閣下相比,您的貢獻有世界意義。
到吃飯的時候,俾斯麥不讓李鴻章隨從攙扶他,而是親自扶著李的手臂走到飯廳。俾斯麥挺起胸脯,兩眼炯炯有神,顯得驕傲和自信。
李鴻章說,30年前普魯士戰勝奧地利,就仰望俾斯麥大名,緣慳一面,如今總算如願以償。俾斯麥設法擺脫這恭維,就換個話題說:「我已不如前,我已經老了。」
李鴻章立即關心地問俾斯麥的健康,什麼地方不舒服?平日做些什麼?俾斯麥笑著回答說:「什麼都不做,不願再找氣受。我目前一身輕,只是一個村夫,喜歡到森林和田野去散步,不再問政。」
「副王」轉而與俾斯麥的兒子赫伯特·俾斯麥談話,問他在外交部當四年國務秘書的感受。俾斯麥替兒子回答說:「他最喜歡過問政治,與我不同的是,他不愛做農活。」
「副王」說:「在中國一般都是子承父業。」俾斯麥回答說:「在我們這里一般也如此。但是人不能違抗自然。」
談話進入正題。李鴻章推心置腹地說:「我這次很高興地來到您這里,有一個問題想向您請教。」
「請問是什麼問題?」
「怎樣才能在中國進行改革?」
在這里我不能斷言。」
李鴻章說:「我們那裡,政府、國家都在給我製造困難,製造障礙,我不知該怎麼辦?」
俾斯麥回答說:「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層(指皇帝)完全站在您這一方,有許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這樣,那您就無能為力。任何臣子都很難反抗統治者的意願。」
李鴻章問:「如果皇帝一直受他人影響,接受他人的意見,那我怎麼辦?每天都有一些麻煩,讓做臣子的很難開展工作。」
俾斯麥伯爵忽然用了一句法文:「Tout comme chez nous(我們這里同樣)」。接著又用德語說:「在我當首相的時候,也常遇到這種情況,有的時候來自女人方面……」
李鴻章笑說:「但您性格堅強,難道都能平和地化解矛盾嗎?」(譯者懷疑李鴻章的原話是否如此。)
「對貴婦們我一直很有禮貌的,」俾斯麥說。「怎樣能夠把上面的旨意貫徹到下面,而讓下面服從呢?軍隊決定一切!只要有軍隊就行。」
俾斯麥解釋說:「兵不在多,哪怕只有5萬人,但要精。」
李鴻章回答說:「我們有的是人,就是缺少訓練良好的部隊。30年來,經過太平天國造反以後,軍隊再未好好訓練過。現在我終於看到了德國優秀的部隊。即使以後我不在任上,我仍將在能力范圍之內根據閣下的建議施加影響。我們需要聘用普魯士軍官,以普魯士軍隊為榜樣來訓練我們的軍隊。」
俾斯麥說:「問題不要把軍隊分散各地,而在於你是否能把部隊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如地調動他們,很快地從一地到另一地。」
俾斯麥表示,他對中國很關心,而且一直願意和中國建立密切關系。接著,他開始和德國駐中國大使交談起來。(註:原譯者未署名,特致謝意!)
德國商人對於李鴻章期待很高,因而不斷安排商談、參觀工廠,處處宴請,殷勤款待。
此後,李鴻章率隨員先後訪問荷、法、比、英、美、加諸國,由於身臨其境、目睹耳聞,他對西方的社會制度產生由衷的贊嘆,並在演講中再三大聲疾呼:「五洲列國,變法者興,因循者殆!」
回國後,面臨方興未艾的戊戌變法運動,李鴻章慨然以「維新之同志」自許。變法失敗後,維新派康、梁等人流亡海外,慈禧一再下令捕殺康梁余黨,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卻說:「我決不做刀斧手」。
7. 96年風燭殘年的李鴻章,在訪問德國後為何仰天長嘆
歷史上有許多不同的故事,回首歷史的長河,歷史是生命的鏡子;歷史中的每一天都是混雜的,歷史不能忘記。
李鴻章是晚清重要人物,晚清最有權勢的大臣之一,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清末末年,李鴻章無疑是最傑出的裝裱匠。李鴻章以虛弱的身軀支持清朝,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遠東霸主大清王朝被東方小國日本打敗,被迫簽署了羞辱國家政權的《馬關條約》。因此,它的國際地位飆升。
歷史的煙雲,穿過小巷小巷,青石、紅瓦、無苔、墨綠,穿過遙遠的過去,觸摸著煙雨下的滄桑與平凡。
8. 1896年,73歲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為何會仰天長嘆呢
對於李鴻章來說,這一年是他生命中倒數第五個年頭,被慈禧太後稱為“再造玄黃”的這個人已垂垂老矣,眼見這玄黃世界群龍作舞,但去年經他之手簽訂的“馬關條約”卻像一個恥辱的鎖鏈,讓這位老人已經心力交瘁、伸張不能了。
但他仍然需要強打起精神,他身後還站著一幫淮系舊部,他需要為他們鋪路,他身後還躺著一個大清帝國,他需要思考,怎樣的良葯才能既不讓它在麻木中昏睡,又不能飲鴆止渴,讓它在狂躁症發作下暴斃於途。
補交代一下“東方俾斯麥”李鴻章見到“西方李鴻章”俾斯麥面對面的交流過程。
第一回合,雞同鴨講。
李鴻章又問:假如皇帝受到其他人影響,不聽我的建議,我該怎麼辦?俾斯麥:手裡握有軍權,比什麼都重要。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哪怕僅有最精銳的五萬人,只要能奉你號令,就足以攘外安內。
9. 1896年,73歲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為何會仰天長嘆
公元1896年,李鴻章奉慈禧之命出使德國。這一年,李鴻章73歲,已經是他生命中倒數的第五個年頭。
在這人生古來稀的年齡,李鴻章本應當退休在家裡享清福,但眼下國家和民族正處於危難之際,李鴻章只能再次擔負起“再造玄黃”的使命。
這一次出使德國,李鴻章除了最基本的考察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爭取德國人的支持,從而可以順利的調整海關稅率,以實現政府財政收入的增加。
大家知道,在1895年4月,也就是李鴻章出使德國的前一年,清政府因為甲午戰爭的戰敗,被迫和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需要賠償日本白銀三億兩。這對於當時的清政府來說,完全是一筆天文數字。
與此同時,因為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清政府還需另付3000萬兩白銀,從日本手裡將遼東半島贖回來。對於清政府來說,假如不提高關稅,其財政將捉襟見肘,不僅無力支付贖回遼東半島的贖金,甚至國家都會面臨破產的境地。
10. 李鴻章在訪問德國時,問倒俾斯麥的問題是哪幾個
1896年,李鴻章奉命出使俄國,參加俄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並順道訪問德國、比利時、荷蘭、法國、英國、美國、加拿大等歐美七國。
李鴻章此次出訪歐美,其行程達9萬多公里,歷時約200天,隨從人員包括李經方、李經述、羅豐祿、於式枚、德璀琳等45人,使團規模之大,行程之長,歷史之久在近現代中國外交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雖然此次出訪未能完成修改關稅的既定任務,但李鴻章此行還是較好地完成了一個外交使團的職責。
在李鴻章的此次出訪中,又以德國之行最為人所津津樂道,那麼,李鴻章的德國之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01訪問德國
1896年6月11日,李鴻章離開俄國赴德國訪問。在德國,李收到了比俄國更為隆重的禮遇。剛下火車,李鴻章便受到德國御前大臣等一眾官員的盛大迎接,並備有御車、馬隊、衛隊護送。當晚,
李鴻章下榻柏林最豪華的凱撒大旅館,室內高懸照片鏡框,左邊是李鴻章,右邊是德國前首相俾斯麥。款待方面,甚至連李鴻章常吸之雪茄煙、常聽之畫眉鳥也提前准備好,可見德方招待之殷勤。
(李鴻章和俾斯麥在陽台上交談)
03.訪德餘波
在歐洲數國,尤其是德國,的考察遊行,給李鴻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結合所行所見,他不禁感嘆“泰西格物之功效,致力之材能,某皆默而識之,學而不厭”,感慨西方“聰明才智、天材地寶、物力人材,向嘗心儀之,今得目擊之,且見其日積月累,高不可攀”,由此更抒發了胸中抱負,希望“他日身歸故國,後半生無涯之大事,將重整其旗鼓”,“以一人之所知,補一國之所缺,分在則然,責無旁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