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師去幼兒家訪老師應注意哪些問題
「老師發簡訊約時間要上門家訪,我們要准備些什麼?是不是要准備禮品卡月餅券?好緊張啊!」暑假過半,南京不少幼兒園、小學新生的家長接到老師要家訪的通知,第一次面臨家訪的爸爸媽媽很犯愁,希望給老師一個好印象,但又不知道到底需要注意什麼。記者昨天請南京一線名師現身說法,南京致遠外國語小學副校長季鋒建議:爸爸媽媽什麼禮物都不用准備,有時間不妨提前帶著孩子一起整理自己的房間、玩具、書本,家庭生活細節才是「必看要點」。 【家長犯愁】 第一愁:怎麼熱情接待老師 有的幼兒園或小學新生家長,因為初次見老師,沒有經驗,摸不透情況,結果准備不足,事後才發現太怠慢老師了。 王女士的孩子馬上就上小學了,說到家訪,至今覺得三年前太怠慢上門家訪的幼兒園老師了。三年前,王女士接到幼兒園老師的家訪電話時,正好工作很忙,沒有把時間記錄下來,後來也忘了和老師核實,結果遭遇尷尬。「夏天在家穿得都比較隨便,我把老師家訪的時間徹底搞錯了,老師到樓下給我打電話的時候我還穿著家居服呢,怕老師等久了也來不及換正式點的衣服,就這樣衣冠不整地接待了老師,家裡面也沒來得及收拾,亂七八糟的,實在尷尬。」事後王女士覺得自己特別失禮,肯定給老師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老師那麼辛苦上門,穿著得體、家裡整潔是最起碼的尊重。「所以這次小學老師來家訪,無論如何也不能大意了!」王女士說。 說起班主任上門家訪的事情,劉女士也覺得自己實在有些「對不起老師」。「我們住的小區管理比較嚴格,沒有門禁卡大門進不了,一定要聯系業主來確認,結果家訪那天我因為單位開會手機調了靜音,老師到小區門口打電話死活聯系不上我,我們小區的保安就不讓老師進。」最讓劉女士哭笑不得的是,保安還懷疑老師是借家訪名義到小區發小廣告的。「我後來接到老師的時候特別不好意思,老師還安慰我:你們小區保安很負責任啊。」 第二愁:到底要不要送禮給老師 有不少家長一接到老師的家訪電話,第一反應就是:要不要送禮品券,要不要請老師吃飯?楊女士就是這樣。 「我當時一接到電話就焦慮了,我想怎麼就突然要家訪了呢?是不是有什麼別的意思啊?比如說是不是要給家訪的老師一人准備個紅包或者什麼小禮物之類的?而且剛好是吃飯的點,我是不是要先訂個飯店?」楊女士於是忙活開了,暑假天氣熱,老師跑一趟不容易,楊女士精心准備了水果和冷飲,買了冰激凌月餅的卡。「結果老師不僅水果沒有吃一口,禮品卡當場就被退回了,老師一句話說得我啞口無言:如果我收了,我們就都給孩子做了一個最不好的示範。」楊女士說,當時雖然尷尬但是覺得老師真不錯。 第三愁:怎樣讓孩子給老師留下好印象 還有些家長,因為初次見老師,為給老師留個好印象,琢磨得就非常多,把見老師搞得過於刻意,這樣到底好不好呢? 周女士就遭遇了用力過猛的尷尬,「女兒的班主任打電話約了時間家訪後,我就特別緊張,也不知道要准備什麼,總想著給老師留一個家庭和睦的好印象。但是因為孩子爸爸在上海工作,夫妻常年分居兩地,大部分時間家裡只有我和孩子,而且夫妻感情那段時間確實也有問題,我就特別犯愁。後來我特地跟老公商量,讓他提前和單位請假,一起接待老師家訪。我們和老師說雙休日經常一起陪孩子,結果被女兒不留情面地當場戳穿,孩子嘴巴一撇道:我一年都見不到我爸幾次!搞得我和老公尷尬死了。還好老師很通情達理,反而對孩子說,爸爸努力工作是為你做一個好榜樣啊,才打了個圓場。」周女士說,老師後來和她私下溝通,跟她講了父母關系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對她的啟發非常大。 【老師談家訪】 其實除了以上的擔心外,更多的家長還是想了解:老師到家裡來到底看些啥、聊些啥?怎麼去跟老師溝通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讓老師在短短的家訪時間內了解到孩子的優缺點呢? 小學名師家訪的「二看二問」 「我們學校要求一年級新生班主任和任課老師要在開學兩個月內對班上孩子家訪,其他年級的新接班老師一個學期內對班上孩子家訪。」南京致遠外國語小學副校長季鋒最近都在忙著家訪,季校長告訴記者,他在家訪時最關注以下問題。 一看孩子的房間 「家長不必特別緊張,家訪時我們希望看到常態下孩子生活學習的環境,和家長一起探討幫助孩子更好成長的方法。」季校長說,他到學生家中必看孩子的房間,玩具、書本整理得如何。「大多數孩子都有自己的房間或相對獨立的學習空間,這個空間是否整潔是否有序反映了孩子的生活習慣,也折射出他的學習習慣。」 二看孩子平時閱讀的書籍 「小學的孩子閱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自己是語文老師,對這點比較注意。」季校長說,他和孩子聊天的時候會了解他們喜歡看什麼書,參觀孩子房間的時候會特別注意有哪些書籍。「從孩子的閱讀我可以了解這個孩子的特點,在今後的教學中有意識地發揮他的長處。」 一問孩子「你有哪些優點和不足」 「我去每個孩子家問孩子的第一個問題都是『你有哪些優點和不足』,先讓他們說自己的優點,如果說不出來,我會幫助他們補充,增強他們對自己的信心,更好地投入下學期學習;然後讓他們說說自己的不足,希望他們看到自己可以進步的空間。」 二問家長「遇到孩子做作業有困難怎麼辦」 「我們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和家長溝通教育理念,遇到孩子做作業有困難你們怎麼處理?孩子在學校遇到和同學的相處問題你們怎麼辦?和家長充分溝通,了解他們的家庭教育方法,給出我們的一些建議,有利於家校合作形成合力。」 幼兒家長別反復讓孩子「好好表現」 「我們正在做小班新生家訪,其實家長完全不必緊張,通過家訪我們主要想了解孩子在家吃飯、睡眠、脾氣方面的情況,並且和孩子初步認識,打消他們上幼兒園的害怕情緒,讓他們覺得老師很親近。」南京建鄴區一所知名幼兒園的王老師告訴記者,家訪時作為老師他們不需要家長准備任何禮物。 「首先我們希望孩子的爸爸媽媽能夠在家和我們溝通,如果工作非常忙可以和我們隨時聯系換時間;其次,家長千萬不要提前給孩子灌輸『老師要來家裡,你一定要好好表現』之類的概念,這樣反而增加孩子入園的緊張感,對老師也不容易親近;然後可以適當告訴孩子幼兒園的生活非常愉悅,有朋友,可以學知識,讓他們對老師產生期待;此外,老師比較希望了解孩子的生活習慣、性格特點等,體質上有什麼特別的禁忌,如哮喘、過敏等體質的孩子要提前和老師說。」王老師說,幼兒園新生家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先和孩子初步建立良好關系,讓他們入園的適應期盡量縮短。 「過來人」談經驗 一些經歷過老師家訪的爸爸媽媽也總結了不少有用的家訪注意事項,家長們不妨借鑒一下。 1、提前帶孩子一起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間、書桌、玩具、課本等。 2、在小區門口接一下老師,大夏天跑一趟很辛苦,還有保安把老師認為是發傳單的。 3、把紅包、月餅票都收起來,家訪不是收租,啥也不用。但如果家裡准備點兒小零食,最好是孩子喜歡吃的,這樣孩子和老師交流會覺得放鬆,自然狀態下老師更容易了解孩子。 4、家長不要和孩子搶話,老師想和孩子多溝通時家長盡量不說。孩子說得太冒的時候,家長制止一下,孩子一人來瘋就啥都往外說,家長一定要跟緊孩子的說話內容。個別孩子太內向,家長可以主動先介紹孩子優點。
B. 小學生老師家訪第一次家長說話技巧
l、在校內扎扎實實地做好班主任工作,是「家訪」成功的前提。在學生心目中,班主任除了應是稱職的教師外,還必須具備兩條最起碼的優點:負責、公道。或者喜形於色,熱情款待;或者心懷戒意,不冷不熱,有的甚至會諷言相譏,拒之門外。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不懂談話藝術的班主任,很難獲得「家訪」的成功。
2、明確「家訪」目的,突出談話重點。「家訪」的目的通常為:(1)及時向家長反映學生在校情況;(2)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家庭教育狀況和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3)和家長一起研究和改進對學生的教育。以上三點就一次具體的家訪來說是應有所側重的。和以上三點目的相適應,「家訪」談話內容也相應地分為三個組成部分:以班主任獨自形式介紹學生在校近況;以班主任發問,家長解說的形式了解學生家庭情況等;以雙方交談形式研究改進對學生的教育。
班主任的每次「家訪」目的都有不同,側重點也是不同的,或談學習情況,或談紀律情況,或談勞動情況,因此在有限的「家訪」時間內必須精心組織談話內容,務求重點突出,達到「家訪」的目的。對一次綜合性家訪應分清主次,掌握好先談什麼,後談什麼,對目的比較單純的「家訪」則可開門見山,提出話題。如:「您的孩子在繪畫方面表現出特殊的才能,我這次來主要想跟你談一談如何培養孩子繪畫才能的問題。」
3、善於把握談話的主動權。「家訪」談話不是隨意交談。「家訪」談話從總體上看,有主動被動之分。班主任是談話的發起者,班主任又是談話中目的明確、預先有準備的一方,因此,在「家訪」談話中,班主任自然佔主動地位。家長一方對談話事先無准備,對班主任的具體來意不十分清楚,在談話中,只是被動地接受班主任發出的信息,提供班主任指定方向的信息,承諾配合班主任協同教育孩子,因此,在「家訪」中居被動地位。
C. 老師家訪一般會提問什麼問題
1、問學習興趣,不問學習程度
老師可以有意識地了解一下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這樣做,可以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從而在今後的教育中對其予以特別的關注。
老師不宜直接詢問孩子的學習程度或類似於「學習情況怎麼樣」等話題,以免對孩子產生「先入為主」的偏見,或者讓那些原來學習不那麼優秀的孩子產生失落感。
2、問優點,不問不足
老師可以多詢問孩子有哪些優點,這樣可以讓自己對孩子的認識更全面、更立體、更生動,也會讓孩子更加喜愛你,因為孩子明白——老師知道我有哪些優點。
老師不宜直接詢問孩子有哪些不足或缺點。這樣的問題容易引發家長和孩子的緊張情緒,甚至懷疑老師是不是會對自己或孩子產生偏見。孩子有沒有缺點,有什麼缺點,應該留待老師在今後的工作中仔細觀察了解,慢慢幫助孩子改正。
3、問家庭概況,不問個人隱私
老師可以問問孩子的家庭情況,比如家裡有哪些成員,家長從事何種工作,平時孩子更聽誰的話等。這樣做可以真實全面地了解孩子所處的生活環境,思考今後如何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幫助。
老師不要去窺探孩子家庭的隱私問題,比如家長的職務、社交圈等。這樣很容易引起家長反感,認為老師帶有其他目的。
4、問平時接送,不問作業監管
老師可以問問孩子平常上下學一般由誰負責接送,特別是對小學低段的孩子,可以記錄一下負責接送家長的聯系方式。對於自己上下學的孩子,老師要了解其出行方式,並做好安全提醒。這樣做能夠加深家校之間的了解,也可避免將來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
老師不太合適詢問孩子回家後作業由誰監管,因為會讓一些家長誤會老師是在推卸或轉移責任。現在網路上類似的報道比較多,難免會讓有些家長「想岔了」,反而影響了家校關系。要知道,孩子的成長應該是老師、家長、孩子共同努力的結果。
5、問愛看的書,不問報的興趣班
家訪時問一問孩子「喜歡看什麼書」,不僅可以了解孩子的閱讀習慣、閱讀興趣,還可以明確給孩子以及家長傳遞這樣的信息:老師非常關注孩子的閱讀。
如果有能力的話,還可以對家長指導孩子閱讀提一些好的建議,給親子共讀布置一些「任務」,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但是,像「報了什麼興趣班」這樣的問題,老師就不適宜去問。可能會讓家長或孩子產生這樣的感覺——老師鼓勵、支持學生參加課外補習,這顯然有違科學的教育觀。
D. 小學家訪,兩人對話,說一下談話內容。大概5分鍾左右。比如 老師說: 家長說:
老師:xx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您好!,我是xx的老師姓x,今天我過來主要是來和您聊一聊孩子在學校的表現。
家長:老師您好,請坐,請問我家孩子在學校怎麼樣?有沒有闖禍,在學校學習怎麼樣?
老師:您多慮了,您家孩子很好,沒有你說的那樣,您孩子在學校很懂事很聽話,從來沒有惹過麻煩,是個文靜懂事的孩子給老師們的影響都不錯,這您不需要擔心
家長:那就好,希望老師在學校多關照一下我孩子,給老師添麻煩了
老師:沒有沒有,我們老師對每個孩子都是一樣的,都會關照他們,這您不用擔心。我今天來家訪呢主要是想和您反應一些問題,就是我想知道孩子放學回家後的一些情況,因為我們發現孩子的家庭作業完成情況有些不太理想,我問他他也不說,所以想知道他回家後在干什麼,是什麼原因?
家長:怎麼會這樣,他每次回家之後我們督促他寫作業,他都說他在學校已經完成了,然後就看電視去了,我們看他已經寫了,覺得孩子很自覺,所以就沒有管他了,原來他騙了我
老師:這個年紀的孩子喜歡看電視很正常,在學校的時候我們老師會進行引導和管理,在家裡的工作還是要家長的配合,而且這個年紀的孩子就需要引導他們,您可以和他好好聊一聊,不要動怒,在學校,我們老師也會好好和他聊聊
家長:好的老師,我會的
老師:那今天的家訪就結束了,打擾你們了
E. 小學老師家訪一般都問些什麼問題會參觀房子么~~
不會參觀房子的,但有些老師也說不定,一般就是問問家長小孩放學後有沒有做作業啊,是自己主動還是家長提醒啊,在家聽不聽話啊什麼的。。。。
F. 老師家訪家長應該怎麼問問題
家訪是老師和家長之間進行溝通、全面了解學生學習、生活的一種途徑。那麼老師來家訪的時候家長應該說些什麼呢?對於家訪重家長又有怎樣的誤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家訪的內容,供參考。
1老師家訪時家長應該說什麼
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
家長對於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大部分都不是很了解,但是又很少有時間上學校問老師。因而,家訪便為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提供了便利條件,所以,家長應該充分利用家訪,詢問老師孩子在校的狀況,讓自己更了解孩子。
向老師介紹孩子在家的狀況
老師來家裡家訪的目的,無非是想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通過多方面的了解,使老師在學校能夠抓住孩子的特點,更好的教育孩子。因此,在老師來家裡家訪的時候,家長應該提前想一想孩子在家的情況,在老師詢問的時候,全面地介紹給老師。
家長應多談孩子興趣習慣和性格
學正小學一位班主任吳老師告訴記者,學校與家庭環境不同,孩子的表現也不同,老師家訪,是為了了解孩子的另一面,家長應真實介紹孩子情況,而老師要換位思考,明白家長苦心。
「家訪就是要家長把孩子的優勢、不足與老師聊一聊,在了解真實情況的基礎上引導教育孩子。」吳老師說,每次家訪,她會主動了解孩子的愛好、優點、不足、生活習慣,然後與家長商討教育方式。吳老師說:「班裡曾有一名成績不盡人意的孩子,家訪時卻主動邀請我進門,給我倒水,還給我拿了一個靠枕,說沙發太硬,墊著會舒服些。這些關心人的小細節,讓我對這個孩子的學習有了信心。」
學林小學一位老師告訴記者,「家訪中發現,一年級新生的家長會比較含蓄,擔心說孩子的不足影響孩子在老師心中的印象,說優點會讓老師覺得家長浮誇。其實,老師非常願意和家長交流,家長不要有顧慮,要有積極的心態,主動出擊,讓老師了解孩子的興趣、習慣、性格等,有利於學校教育。」
下沙一小一位老師告訴記者,她在家訪中,會結合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問問孩子父母「每天放學回家,孩子有沒有跟你說什麼」,如果家庭有影響孩子學習的問題,她會深入了解、勸導,避免影響到孩子。
開誠布公聊孩子,也可探討教育方法
沈先生的兒子晨晨今年上六年級,六年來沈先生接待過很多次家訪。「我跟老師聊天,一般是半個多小時,大家面對面,心交心,開誠布公。」沈先生說。
沈先生對兒子的學習有很高的要求,要求他每天在家要預習,因此,「兒子上課活不活躍」是沈先生最關心的。另外,兒子在校的性格表現、上課有沒有交頭接耳、寫作缺點怎麼改等等,沈先生也會與老師溝通。
沈先生告訴記者,在家訪中得知,兒子每次寫《最難忘的一件事》,寫得最多的是「踢足球、打籃球」,老師說這反映兒子生活圈窄小,沈先生反思後,決定帶兒子擴大生活圈。
楊先生的兒子,今年9月入讀學正小學一年級。楊先生告訴記者,他第一次接待學正幼兒園老師家訪時,把兒子以前的習慣都講了一遍,尤其提到喜歡下圍棋這個愛好,希望老師能利用兒子這個優勢,讓兒子盡快與同學融洽起來。
2家長們對於家訪的看法存在的誤區如下:
家訪成「才藝秀」,家長報喜不報憂
「老師第一次來家訪,是不是要特別准備一下?」十幾種飲料一字排開,請老師挑選喜愛的口味;擺上精美的果盤,邀老師品嘗,更有家長把一場聊天變成了孩子的「才藝秀」。實際上,老師們更希望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的孩子,了解真實的家庭教育環境。
「其實老師真的會因為孩子的小缺點而轉變態度。」王軍文指出,家訪中家長通常「報喜不報憂」,而老師家訪就像一場「醫生問診」,目的在於發現問題,並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家長應該意識到,學校和家庭並不是對立的,而是「教育夥伴」,家長完全不用把孩子的缺點藏著掖著。
小編推薦:家長怎樣配合老師家訪
一味鼓勵孩子發言,忽視傾聽能力
經常參與家訪的梅嶺小學的張莉老師告訴記者,家訪的時候,老師通常和家長聊得比較多。其實這個時候,老師也會偷偷觀察,孩子在干什麼。「有的孩子左顧右盼,有的不時插上幾嘴,有的則會靜靜地在旁邊聽。」
「實際上,這裡面不少家長有一個誤區,他們更多的是鼓勵孩子要多發言,敢於表達,卻往往忽略了,傾聽也是一種能力。」張老師表示,他們在溝通中最想了解到的是,孩子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強,還有哪些不足之處可以通過家校合作克服。
擔心家庭隱私泄露,拒絕老師家訪
記者得知,如今我市各學校已經採取了多種家校溝通方式,比如目前市區幾乎每個學校都有「家校通」,一些班級建有網站,家長可以留言,或是給班主任信箱發郵件,有的班級還有家長QQ群,家長和老師也經常用微信溝通。
這樣還有必要花時間、花精力去上門家訪嗎?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有一些家長不太希望老師去家裡探訪是擔心「隱私外泄」。王軍文表示,雖然是網路時代,但任何通訊手段都不能替代面對面的交流,家訪便於全面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和個性情況,對症下葯。對於傳統家訪遭遇隱私問題,不少老師表示,會充分尊重家長意願,老師應掌握好家訪藝術。考慮到家長的實際需要,老師也可嘗試「換地家訪」「集體面訪」的新招。
G. 小學老師來家訪一般問老師哪些問題
我覺得首先要說幾句客套話 也就是什麼您辛苦啦之類的 可以問問孩子 在校的表現 有沒有什麼可以改善的地方 和其他同學相處如何 只要一打開話題 估計老師的話是停不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