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決戰蘭州觀後感怎麼寫
觀後感格式分為四個部分如下:
第一部分、由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看了什麼影片,有什麼感想。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麼?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說。
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我們讀書看電影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寫法上可採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敘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升華。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能太長,否則就有湊字數的嫌疑,再者,這樣也影響文章的結構。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系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電影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升華到頂點。
例文:決戰蘭州觀後感
以老兵的回憶為引子開場,將我們帶回到行軍的隊伍中。
當時的第一野戰軍所屬部隊所向披靡,連克胡宗南嫡系,最多一次殲敵4萬餘人。1949年8月22日,兵臨蘭州城下的第一野戰軍匯集30萬精銳,而守城的馬步芳部隊不過10萬人。由於急迫的求勝思想和急躁情緒,一場倉促的攻擊隨即展開。
馬步芳憑借蘭州城南山高地,拚死抵抗。第一野戰軍不但未取得突破,還出現重大傷亡,針對嚴重失利的局面,痛定思痛,緊急調整作戰計劃,一場周密的作戰計劃開始部署。聚焦沈家嶺陣地,著重表現戰爭中的緊張局勢和轉折。
1949年8月25日凌晨,擔任左翼攻擊的部隊因意外引發戰事,大戰如暴風驟雨般全面打響。為攻破扼守蘭州鐵橋的沈家嶺,切斷敵軍退路,驍勇的指揮員王學禮帶隊決死沖鋒,連連得手;同一時刻,為控制進出蘭州交通要道的營盤嶺。
激戰正酣,就在沈家嶺要被攻克之際,守軍大批部隊增援而來,瞬間,戰況陡轉……戰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此時的馬步芳、馬繼援倚仗蘭州依山夾水、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妄圖與第一野戰軍決一死戰。為拿下沈家嶺陣地,我軍官兵前仆後繼。
倒下一批又沖上來一批,勇士李國賓更是用不可思議的投彈頻率,擊退守軍多次瘋狂反撲。緊急時刻,解放軍增援部隊漫卷守軍陣地,勝利終於到來。
黨中央的和平政策發揮巨大作用,蘭州戰役後潰逃的部分殘兵敗將深知大勢已去,紛紛投誠。1949年9月5日,西寧和平解放,至此宣告了馬步芳、馬繼援軍事集團的徹底覆滅。
耄耋老兵經過多次反復,終於如願走上沈家嶺。那些年那些人,用青春熱血,換來了今天強大的中國。致敬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映照未來;致敬英雄,是為了激勵正在路上的我們。
⑵ 閻揆要的協助彭總
抗日戰爭開始以後,閻揆要先後擔任八路軍總司令部第一科科長、參謀處長、軍政處長等職。1937年8月,閻揆要跟隨朱德總司令深入華北敵後創建抗日根據地。朱老總廣泛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以及他平易近人、艱苦樸素的作風,都給閻揆要以深刻的教育。
1942年6月,閻揆要任八路軍第二縱隊參謀長,不久,第二縱隊並入冀魯豫軍區,他又擔任這個軍區的參謀長。在艱苦、激烈的敵後斗爭中,閻揆要協助司令員楊得志積極開展游擊戰爭,拔除了敵偽軍數十個據點,粉碎了敵人的「掃盪」和「清剿」,打擊了日偽軍的囂張氣焰,遲滯了敵人的「蠶食」。
1945年抗戰勝利後,閻揆要先後擔任中央軍委一局局長、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參謀長、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等職。1948年6月,他出任西北野戰軍參謀長,1949年2月,西北野戰軍改稱第一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閻揆要任參謀長。他先後協助彭總組織指揮西府、荔北、陝中、扶眉及蘭州等著名戰役。
蘭州戰役是解放大西北的最後一次戰略決戰。解放軍與青馬決戰蘭州,毛澤東曾在1949年7月6日對《解決大西北的方針》中明確指出:「對青寧二馬,應區別對待,首先打擊馬步芳,殲滅了青馬即可基本解決西北問題。」當時彭總確定的作戰方針,是力爭同馬步芳在蘭州決戰。8月4日,閻揆要按彭總的作戰部署,向各兵團下達了作戰任務:即以十九兵團六十四軍牽制寧夏馬鴻逵部,集中絕對優勢兵力,首先殲滅青海馬步芳軍。一野以銳不可擋之勢,9天追擊1400里,解放16座縣城,於8月20日抵達蘭州近郊。一野司令部也進到蘭州東南的喬家營,閻揆要及時把司令部的情報送交彭總,得悉馬步芳的八十二軍的3個精銳師分守馬家山、營盤嶺、沈家嶺三個主陣地。閻揆要對彭總說:「馬步芳野心勃勃,氣焰囂張,妄圖憑借東、南、北三面環山,中夾黃河的有利地勢和抗戰時期修築的國防工事堅守蘭州。」彭總說:「我們就希望他在這里決戰,如果跑回青海,對解放軍今後作戰不利,還會遲延解放大西北的時間。「彭總深思了一會說:「我考慮要在這里全殲守敵,一是要奪取蘭州主要屏障南山。二是要控制敵人北撤的退路黃河鐵橋……。」閻揆要參謀長立即傳達彭總的作?命令:十九兵團之六十三軍攻打十里山、豆家山,六十五軍進攻馬家山、古城嶺,二兵團之六軍攻戰營盤嶺,四軍進攻沈家嶺、狗娃山,三軍為總預備隊。8月21日,一野各部隊先以9個團的兵力向敵主要陣地豆家山、古城嶺、營盤嶺、沈家嶺發起試攻。敵人明碉暗堡,星羅棋布,工事非常堅固,各團多次攻擊,都沒有獲得成功。彭總聽了匯報後,立即用電話向各部隊指揮員打電話,命令部隊停止進攻,認真總結作戰經驗教訓。第二天,閻揆要參謀長陪同彭總深入前沿陣地,用望遠鏡一面觀察敵人布防情況,一面帶著自責口氣說:我們對敵情摸得不清,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如何摧毀敵人堅固的工事,前指要開會好好研究一下。8月23日至24日,前指和各部隊分頭開會,發揚軍事民主,針對敵軍情況,研究攻擊戰術。接著,閻揆要參謀長讓司令部發出進攻蘭州的戰術指示,強調指出:「青馬匪軍在全國也是有數的頑敵,我們對他要有足夠的估計,並作充分的精神准備,力戒輕敵、驕傲、性急。」他要求各部隊「進攻時需要仔細偵察,摸清敵情,精密計劃,充分准備」,「集中優勢兵力、火力、技術於一點,一個一個山頭、房舍、陣地,逐次消滅敵人。不攻則已,攻必奏效。」
8月22日,野司收到一兵團攻佔臨夏的電報,閻參謀長急忙送交彭總。彭總看後走到地圖前用手一指,一兵團正向西挺進,直搗馬步芳的老巢西寧。坐鎮蘭州的馬步芳,得到解放攻佔臨夏直取青海循化的消息,驚恐萬狀,於24日急令騎兵第八旅和幾個騎兵團調回青海。當天傍晚,這個發誓要「督師南山、抬棺而戰」的馬步芳,在蘭州乘飛機倉皇奔赴西寧,把守備蘭州的重任交給他的兒子、隴東兵團司令馬繼援。
解放軍經過三天認真准備,幾百門火炮全部進入前沿陣地。全軍將士經過戰斗動員,鬥志昂揚,決心攻克蘭州,為解放大西北再立新功。閻參謀長傳達了彭總的命令,25日拂曉,各部隊向蘭州發起總攻。頓時炮聲隆隆,震撼了蘭州大地,各部隊以准確的炮火,轟擊敵人前沿工事,繼以熟練的爆破技術,炸垮敵人層層外壕,接著各路步兵排除敵人的地雷、鐵絲網等重重障礙,迅速沖向敵軍陣地,並打垮了頑敵數十次反撲,佔領了敵人一些前沿據點。下午5時,閻參謀長傳達彭總全線出擊的命令,東起馬家山,西至狗娃山,長達50公里的南山防線上,解放軍向敵發起最後攻擊。經過幾個小時的激戰,六十三軍攻佔了十里山、豆家山,六十五軍奪取了馬家山、古城嶺,六軍佔領了營盤嶺,四軍已把紅旗插上沈家嶺。這時,敵人開始緊縮兵力,退向蘭州市區,解放咬住敵人不放,發起連續進攻。午夜,三軍奉命配合四軍攻佔了狗娃山,預伏在七里河地區的七師,投入戰斗,攻入市區小西湖。彭總對閻參謀長說:「立即通知他們,趕快搶占黃河鐵橋,擋住敵人退路。」七師跑步向西關速進,十九團三營尾追敵人不放,僅用一個小時搶佔了黃河鐵橋。26日早晨,四軍、六軍、六十三軍、六十五軍分別從東、南、西三面攻入市區,敵軍失去指揮,亂作一團,被解放軍一一繳械。上午11時,解放軍通過黃河鐵橋,攻佔城北白塔山,前敵總指揮馬繼援乘吉普車由廟灘子逃向西寧。至此蘭州戰役勝利結束。解放軍共殲滅馬步芳精銳部隊及保安團隊2.7萬餘人,為解放大西北奠定了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閻揆要同志歷任第一野戰軍暨西北軍區參謀長、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北軍政委員會人民監察委員會委員,中央軍委情報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濟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軍事科學院秘書長、副院長、顧問等職。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57年6月,授予三級八一勛章。1964年12月,被推選為政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78年2月,當選為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還曾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82年9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84年6月,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後,他被推選為理事。1988年軍委向他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表彰對中國革命和建設作出的重大貢獻。
1990年6月,經軍委批准成立第一野戰軍戰史編審委員會,閻揆要同志擔任副主任委員。他雖然年事已高,按大軍區正職離休以後,位退未敢忘憂國,仍積極參與兩個文明的建設,特別關心一野戰史的編寫工作。閻揆要說:編好一野戰史,是一項光榮的任務。對於宣傳老一輩革命家的歷史功績,繼承共產黨解放軍優良傳統,教育部隊和後代懂得革命勝利來之不易,都有非常重要和深遠的意義。閻揆要深情地說:「我快90歲了,其他事幹不成了,還可為我們的黨史軍史工作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為教育後代發揮一點餘力吧!」
⑶ 蘭州戰役的戰役經過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在甘肅省蘭州地區同西北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蘭州,北臨黃河,東、西、南三面環山。抗戰時期就構築了國防工事,國民黨守軍稱該城為「不可攻破的鐵城」。1949年8月21日首次攻擊失利後,第一野戰軍於25日發起了第二次攻擊,激戰至26日12時,全殲守敵,解放蘭州。
蘭州是西北第二大城市,為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公署所在地。該城北臨黃河,南靠群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南山環抱城垣,並有多年修築的永備工事,通向城內的環山公路與各主要陣地相連接,構成了完備的防禦體系。
蘭州位於四周環山的狹長的盆地上,黃河自西向東貫穿,蘭州地處南岸,城西有一座上一世紀造的鐵橋聯系南北兩岸,北岸通向青海和河西走廊。
此橋是當時數千里黃河兩座橋梁之一(上游甘青交界處還有一座木橋,只能過行人騾馬車輛),故軍事價值很大。若控制蘭州,蘭州的南山是必守的陣地。南山自東向西依次為十里山,竇家山,馬架山,營盤嶺(皋蘭山南梁),沈家嶺,狗娃山。其中沈家嶺離鐵橋,又與狗娃山一起扼守著兩條南去的公路,被認為是「蘭州鎖鑰」。 1949年7月扶郿戰役後,國民黨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退至秦嶺及其以南地區。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馬步芳、副長官馬鴻逵為阻止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沿西(安)蘭(州)公路西進,將所部分別退守蘭州、同心及其以北地區。8月中旬,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在長江以南已分別前出贛南, 逼近福州,挺進湘中,直接威脅廣東、廣西和四川。在華北,綏遠省(今屬內蒙古)和平解放亦已成定局。國民黨政府撤逃台灣、廣州、重慶等地,幻想保住西南四省,重整軍備,伺機卷土重來,急需胡、馬各部在西北地區作戰略配合,遂在廣州召開「西北聯防會議」,擬制了「蘭州決戰計劃」,企圖以馬步芳部依託蘭州的堅固城防和黃河天險,吸引和消耗人民解放軍兵力,會同寧夏地區的馬鴻逵部和陝南隴南地區的胡宗南部,挫敗第一野戰軍於蘭州外圍。
馬家軍部署:蘭州地區作戰由秦隴兵團司令官馬繼援統一指揮。馬步芳鑒於蘭州決戰的勝負是其存亡的關鍵,以82軍100師加青海保安一團守東岡十里山,竇家山,古城嶺,馬架山,其中青海保安一團守竇家山。82軍248師守營盤嶺(皋蘭山南梁)。82軍190師守沈家嶺,狗娃山,其中569團加568團一個營守沈家嶺,568團二個營守狗娃山。129軍357師(受190師指揮)守小西胡。小西胡在狗娃山西側後,只起掩護作用。新編1師率一個團作為預備隊。357師也有預備隊意義。
解放軍部署: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向全國進軍的戰略部署和對蘭州作戰的指示,發出攻取蘭州、西寧的作戰命令,決心以一部兵力牽制胡宗南、馬鴻逵兩部,集中優勢兵力殲滅馬步芳部主力於蘭州地區。其部署是:19兵團63軍攻十里山、竇家山,65軍攻馬架山,古城嶺,2兵團6軍攻營盤嶺,4軍攻沈家嶺,狗娃山。由於沈家嶺地勢高於狗娃山,攻克後更有利於控制局面,因此4軍以沈家嶺為首選目標。3軍牽制小西湖敵人並做總預備隊。基本上,解放軍是以原西野一個軍攻青馬一個師,而十九兵團兩個軍攻青馬最強的100師。 在定西,西北長官公署召集會議(此時馬步芳已經為西北長官),討論方略,胡軍有代表出席,最後決定按照馬步芳的意見實行蘭州決戰方案。其實,無論在平涼還是在定西決戰,都是毛澤東、彭德懷求之不得的,這樣戰線短,供應充分,青馬無堅可守,而在蘭州決戰,雖不如平涼定西,但只要青馬敢決戰就行,最讓毛澤東、彭德懷擔心的是青馬撤到黃河西岸北岸,特別是若退到青海草原上同解放軍打游擊周旋,雖然最終也能解決青馬,但勢必拖延甘青兩省解放時日,且要大費周折。另外,青馬若經過河西走廊退往新疆,也是讓人頭疼的事。屆時,青馬與新疆的主戰派78軍和原青馬的騎5軍結合起來,解決問題肯定不比當年左宗棠收復新疆容易多少。不過,青馬自己還幻想著在決戰中擊敗共軍,御敵於「境外」,同時也視退往新疆為畏途,根本沒想過這么干,只連連催促陶恃岳放騎5軍回甘青。
關於青馬決戰蘭州決定的形成,按後來彭銘鼎說法十分復雜。其中交錯著各種矛盾。彭銘鼎說是他引誘青馬決定決戰蘭州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依照青馬的心氣,能力,他們不可能放棄決戰。退一步說,青馬即便放棄決戰,也絕對不可能放棄正規戰。放棄決戰而不放棄正規戰,最終還是要決戰。退到青海、河西、新疆,在那些地方決戰不會比在蘭州決戰有利多少。毛澤東、彭德懷害怕青馬退到青海主要是害怕拖延時間,並不擔心最終解決問題。青馬卻要考慮最終的根本出路。退到青海、河西、新疆,無論打正規戰打游擊戰,青馬比毛澤東、彭德懷還覺得前途可怕。說來說去,在蘭州決戰是一個行之必然的事情。
其實,在定西會議上,82軍參謀長馬文鼎提出了不要在蘭州與解放軍決戰的意見,他認為,堅守蘭州,勝,限於蘭州地形,反擊無戰果,敗,背水只有一座蘭州黃河鐵橋作退路,弄不好有滅頂之災,他提出,應將主力撤到黃河北岸,南岸蘭州只做一下牽制消耗性的抵抗便放棄,主力在黃河北岸沿河機動,解放軍在哪裡渡河,就在哪裡「半渡擊」。應當說,馬文鼎的方案最接近毛澤東、彭德懷所擔心的情形,或最容易向毛澤東、彭德懷所擔心的情形發展,雖然在漫長的黃河沿岸阻止優勢兵力的解放軍渡河不大可能,但青馬可攻可守可退,與解放軍周旋方式的選擇空間相當大。然而,馬家父子最終否決了這個提案。 鑒於我軍對蘭州敵軍只是三麵包圍,北面退路黃河鐵橋仍然在敵人控制之下,不能排除敵人在我大軍壓境下突然逃跑的可能性。第一野戰軍參戰部隊全部到達蘭州外圍後,為了防止「青馬」西逃,我軍提前發起蘭州戰役,彭德懷下令部隊於21日拂曉投入攻擊戰斗。
這次首攻敵人守軍的第一野戰軍部隊有六十三軍、六十五軍、六軍、四軍共9個團的兵力,攻擊方向分別為被稱為「蘭州鎖鑰」的馬家山、營盤嶺和沈家嶺三大主要陣地。但是,經過兩天激烈的戰斗,沒有攻下一個陣地,我軍卻遭受了重大傷亡,其中僅六十五軍就傷亡近800人。
彭德懷當機立斷,命令部隊停止攻擊,要求所有指戰員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分析防禦特點,偵察敵情與地形情況,重新調整我軍戰斗部署與火力配備,有針對性地改變戰術。
同時,彭德懷以第一野戰軍司令部的名義發出《關於進攻蘭州的戰術指示》,強調指出:「『青馬』匪軍為今日敵軍中最有戰鬥力的部隊,在全國也是有數的頑敵,我們對他須有足夠的估計,並作充分的精神准備,力戒輕敵驕傲性急。」
在六軍召開作戰會議總結進攻受挫的原因時,彭德懷給六軍軍長羅元發打來電話,進行安慰,並作了自我檢查。他說:「四軍攻狗娃山,六十五軍攻馬家山也未得手。看來野司發起總攻的時間是倉促了些,使你們的准備工作受到一些限制。」接著,彭德懷在電話中簡略地講了西北的戰局:退守川陝邊界的胡宗南給蘭州守敵發來一個電報,為馬家父子打氣,要他們堅守蘭州。胡宗南准備趁我主力攻擊蘭州後方兵力單薄的機會,與寧夏的馬鴻逵、馬步青相配合,襲擊寶雞和天水,威脅我軍後背,得手後,再由東向西,與堅守蘭州的馬家軍里應外合消滅我軍於蘭州城下。根據情報來看,胡宗南已經帶領殘兵敗將從秦嶺方向向我寶雞、天水、西和以及禮縣等地進犯,遭到我十八兵團六十一軍和七軍的堅決打擊。彭德懷要求六軍好好休息,准備3天,爭取一舉拿下營盤嶺。
中央軍委、毛澤東來電指示:「馬步芳既決心守蘭州,有利於我軍殲滅該軍。為殲滅該敵起見,似須集中3個兵團全力於攻蘭戰役」;「王震兵團從上游渡河後,似宜迂迴於蘭州後方,即切斷蘭州通青海及通新疆的道路,務不使馬步芳退至新疆為害無窮」;「攻擊前似須有一周或更多時間使部隊恢復體力,詳細偵察敵情、地形和鼓舞士氣,作充分戰斗准備」;「並須准備一次打不開而用二次、三次攻擊,去殲滅馬敵和攻佔蘭州」。
隨後,彭德懷來到了十九兵團六十三軍前沿陣地視察,召開了師以上幹部會議,傳達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指示,同他們一起研究了下一步作戰任務。他說:「蘭州戰役關繫到解放大西北的全局,一定要把它打開。」「十九兵團六十三軍的擔子很重,一定要拿下竇家山。」並點名讓該軍第一八九師第五六六團擔任主攻。 1949年8月25日,蘭州戰役總攻打響。解放軍63軍先後以三個團攻竇家山,歷經六個多小時攻克。65軍以先後五個團攻古城嶺,自拂曉至下午五點攻克,用時約十一個小時。戰斗比攻竇家山激烈。6軍以先後五個團攻營盤嶺,自凌晨六點半至下午四點半攻克並打退敵人反撲共十個多小時。4軍以四個團攻擊沈家嶺,從凌晨五點一直到傍晚七點,共用了十四個鍾頭,戰斗最為激烈。4軍另以兩個團大約在中午前後的幾個鍾頭對狗娃山做牽制性攻擊,時間不長。
戰後,雙方在戰線東段(65軍攻的古城嶺,63軍攻的竇家山)和中段(6軍攻的營盤嶺)的戰況描述是不一致的。解放軍方面的記述是,攻克了陣地,青馬無力反擊,最後潰敗。青馬的描述是,戰況雖然激烈,但遠沒有到支撐不下去的地步,青馬是按照計劃建制完整地主動撤離陣地的。
綜合分析各種資料,可以得出結論:古城嶺、竇家山是在下午五點鍾左右攻克的,當時青馬前線指揮官都知道了要放棄蘭州,這里的青馬100師按計劃就要開始撤離了,當然不會再爭奪這兩個陣地。古城嶺、竇家山即使被對方佔領,只要十里山、馬架山不被佔領,解放軍仍然不能插入蘭州。
沈家嶺惡戰:沈家嶺是一個由南北兩塊高地組成的葫蘆形山樑,面積約0. 4平方公里,兩高地中間是馬鞍形凹陷。東側坡度小,延伸至蘭(州)阿(干鎮)公路,西側則多岩石峭壁,與狗娃山相對。沈家嶺不但扼守公路,也是諸南山主陣地中離黃河鐵橋最近的主陣地,稱為「鎖鑰」甚為貼切。
沈家嶺戰斗,解放軍說凌晨六點前打響,青馬說凌晨兩點打響。4軍11師31團正面主攻,32團從左翼助攻,33團從右翼助攻。32團進攻的傷亡十分巨大,總攻時考慮其已有傷亡,改為左翼助攻,沈家嶺西側為陡峭的岩石地貌,32團運動了一夜從沈家嶺西側後艱難攀上,很早就讓青馬發覺了。青馬說凌晨兩點打響不是沒根據。當五點二十分雙方交火時,32團處境極為不利,又趕上青馬增援部隊到達沈家嶺,32團受到不同方向青馬重兵夾擊,傷亡重大。經奮戰,也由於31團正面發起了攻擊、吸引了青馬主力,才勉強在沈家嶺西側邊緣占據了個支撐點苦苦堅守。戰後32團全團只剩下幾十人。
五點五十分,31團兩個營正面展開攻擊,用炸葯破壞了青馬的人造峭壁,打開了缺口。盡管青馬已准確預測了解放軍進攻時間並有了准備,但31團攻擊極為銳利,在幾十分鍾內一舉突破兩道防線。雖然青馬遏止了解放軍的連續進攻,並立即組織了強有力的反擊,但當七點三十分33團從右翼、31團另一個營正面投入戰斗後,解放軍已經在沈家嶺寬300米的正面戰線上落腳。隨後解放軍艱難地推進,雙方在沈家嶺南部高地的青馬主陣地上展開爭奪。
在清晨六點到十點多鍾的四、五個多鍾頭內,沈家嶺上呈現了最慘烈的戰斗情景。從解放軍31團打到中午增援部隊投入戰場時只剩了不足二百人、青馬4個營的加強團在上午就撤下去休整的情況可以判斷出,戰斗異常殘酷,雙方都傷亡巨大,差不多共有4000人倒在沈家嶺南部和西側一段總共不過三、四百米的狹小戰線上。雙方在這段時間內的傷亡佔了全程十四個小時傷亡的多一半。這是因為解放軍必須不顧一切立足,而青馬又必須採用反沖鋒戰術,不顧一切將解放軍反擊下來,雙方的最大本錢都在這段時間內入注。
雙方持續「添油」 投入兵員。569團建制的三個營長都斃命了。青馬下一撥來的是357師騎兵團,82軍工兵營,190師直屬隊等部隊。從雙方部署調整的時間推斷,解放軍方面11師的三個團頂住了青馬357師騎兵團新一波的反沖鋒,但消耗巨大,戰斗兵員所剩無幾,採取了守勢,並有被青馬反擊下來的危險。於是解放軍在中午把原來准備攻擊狗娃山用做預備隊的10師30團投入了沈家嶺正面戰線。
十一點三十分30團先投入了一個營,下午一點三十分,30團另兩個營一次投入,於是戰場天平開始向解放軍傾斜。隨後解放軍完全佔領了沈家嶺南部高地,處於有利態勢。這里比北部高地勢高。青馬困獸猶斗,仍連續不斷反沖擊。解放軍每打退一次青馬沖鋒,就順勢反擊沖鋒將戰線向前推進一步,於是在下午三、四點鍾,在打退了青馬最後一次大規模沖鋒後,解放軍戰線已經推至北部高地的核心區域,青馬已呈敗相。
中午投入戰場的30團是下半場戰斗的主力,但其傷亡相對11師的三個團估計要小,因為此時青馬兵鋒受重挫,已無力將解放軍趕下山了,解放軍戰線已很穩固並逐漸向前推進,戰斗場面已進入一種節奏或有序狀態,青馬下半場的兵員質量也不如上半場190師的精銳。
下午五點鍾後,青馬再也沒派來支援部隊,開始動搖,但仍組織了多次反沖鋒。解放軍抓住機會,步步進逼,把青馬打到了沈家嶺北部最後一道防線,六點多鍾,解放軍發起全線沖鋒,青馬官兵精神崩潰了,不再理會督戰官,潰敗下去了。兩位督戰官,357師師長楊修戎和190師參謀長李少白,無奈跟著一起撤退。約傍晚七點鍾,4軍佔領沈家嶺。
在蘭州諸山戰斗中,沈家嶺戰鬥起了最關鍵的作用。從實際進程看,經過一天的攻擊後,只有在沈家嶺攻克後,才造成了青馬整個防線的崩潰,狗娃山之敵不得不收縮,才有了3軍適時插入,斷敵退路的局面,而其餘各軍攻克的陣地都沒有根本上撼動青馬防線。從局部看,如果青馬想守,東線的馬架山和十里山仍可守一天,中線的營盤嶺至少還可守一天,而沈家嶺失守, 青馬於西線再無屏障,不得不逃跑。因此對蘭州戰役結局起決定作用的是沈家嶺戰斗。事後青馬軍官都無例外地承認,正是由於沈家嶺的過早失守才導致了青馬最後的潰敗。 25日天亮後,馬繼援陸續收到各個陣地接連被對方攻破的消息,而寧馬遲遲未見動靜,蘭州右翼臨夏兩天前已崩潰。馬氏父子想來已經盤算怎樣退出蘭州了。青馬決定撤退。25日線五,馬繼援率領82軍軍部離開了蘭州,退到了永登。
然而,青馬的撤退極為失敗,撤退中的失誤首先是沒有規定輕裝簡從,一糧一彈都要帶走,後勤部門如此,士兵個人也如此。於是,所有物資,各種車輛、大包小件、牲口傷員一齊湧向黃河鐵橋,在狹窄的鐵橋上立即造成擁堵。鐵橋路面僅能勉強允許兩輛舊式汽車交會也是這樣。
其次,荒唐的是,沈家嶺失守後,由於青馬西線總指揮馬振武違反原來的部署讓自己的部隊,190師守狗娃山的568團的兩個營(狗娃山不是解放軍主攻目標,戰損不大)、569團殘部和357師搶先過了河,連掩護部隊都沒布置。按規定,190師應在晚9點才能撤離沈家嶺、狗娃山並掩護全軍撤退。
本來,按後來的事實看,解放軍先頭部隊在二十六日0點才到達鐵橋,青馬有8個鍾頭組織撤退。雖然沈家嶺失守,守狗娃山的568團兩個營和小西湖的357師撤退收縮是必須的,但若在華林坪、四墩坪、雷壇橋和現今工人俱樂部等處布置好阻擊,還能爭取至少兩個鍾頭,組織的好,除了傷亡在陣地上的七、八千人外,其餘部隊是可以都撤出來的。 解放軍的重大錯誤是在攻克沈家嶺後對青馬的可能動向沒有準確的預測,沒有在敵人混亂撤退時進行連續的攻擊。事實是,天黑以後,狗娃山、小西湖的敵人就已經放棄陣地逃命了,而東線中線青馬撤離更早。也就是說,如果能及時發現敵人動向,各軍迅猛攻擊,特別是從沈家嶺東側的公路和雷壇河直接攻入西關鐵橋,戰果將大的多,可基本全殲敵人。當時敵人軍心已亂,士氣全無,且處於混亂狀態,一下子打垮完全可能。解放軍各軍都保留著強大的預備隊而最終基本上沒派上用場,這就是遺憾了。
事實是,經過一個白天的血戰,解放軍各軍(除了3軍)都在整頓,准備第二天繼續攻堅血戰,或在佔領的陣地上構築工事防備青馬反襲。此時的解放軍從高層到基層都領教了青馬的頑強兇悍,行動的指導思想是謹慎,充分准備,穩扎穩打。如果說,這是可以理解的,再下來就不好理解了。
3軍前線部隊知道敵人撤逃是晚10點多鍾,並不算太晚,而且派部隊打進去了,那麼3軍有沒有上報野司,彭德懷知道後怎麼想,有沒有通報各軍,有沒有安排各軍立即攻擊,要知道僅讓3軍部隊沿黃河從西面插入是很危險的。衡寶戰役時,135師孤軍深入,林總發現後立即揮師全軍壓上,不然怎麼得了。如果青馬撤退有序,設置掩護陣地,3軍部隊即使不被包餃子,獨自從一個方向向鐵橋推進也不會起什麼作用。
倘若在3軍發起攻擊的同時,各軍同時對蘭州市區和鐵橋做向心攻擊,青馬首尾不能相顧,將敗得更慘。特別是這將是解放軍擅長的夜戰過程。
於是,第二天早上,19兵團才「攻」上十里山馬架山全部陣地,從東面進入蘭州, 6軍才「紅旗插上皋蘭山主峰」,從南面進入蘭州。其實,這些陣地已經沒有青馬的影子了。4軍12師也這時才從華林坪壓下,投入了配合3軍從城西向城東攻擊的戰斗。總之,得知青馬敗逃後,除了3軍,解放軍是很遲鈍的。 第二兵團第三軍第七師攻下七里河後,沿黃河南岸東進准備奪取黃河鐵橋,從26日凌晨1時開始,經過10多個小時的激戰消滅了守橋敵人,阻止了城中潰撤逃跑的殘兵敗將,為戰役的勝利起了關鍵的作用。
同日24時,彭德懷在向毛澤東發電稱:「本月25日惡戰一天,四、六兩軍奪敵兩個陣地,俘敵百餘,斃傷敵近3000人;六十五軍、六十三軍,奪敵一個陣地,俘敵1000人,斃傷敵約6000人,我傷亡相等,敵人很頑強。」毛澤東電復彭德懷:六十二軍暫留臨夏,必要時亦宜令其移蘭州參戰。務請注意籌足至少一個月的糧食、彈葯,並提醒彭德懷做持久作戰的准備。
毛澤東的電報發出時,蘭州戰役已經基本結束。此役(不含外圍)共殲滅馬步芳精銳的八十二軍3個師大部和一二九軍2個師各一部以及3個保安團共計2.7萬餘人,其中斃傷1.27萬人,俘虜1.44萬人,另外敵人泅渡黃河淹死2000餘人。第一野戰軍浴血奮戰,共傷亡8700人。
彭德懷在打完蘭州後說:打蘭州,有的團1500餘人,戰斗結束時只剩下幾百人。這些英雄們為人民的事業,粉身碎骨,光榮獻身,為萬世師表,永遠值得紀念和學習。
當晚,彭德懷與副司令員張宗遜等進駐蘭州。18時,彭德懷就解放蘭州後的行動指示各兵團:本野戰軍全體指戰員英勇作戰,順利解放了蘭州,應不給擊敗之敵以任何喘息機會,繼續追擊,全部干凈殲滅之。
解放軍隆重舉行部隊入城儀式。這天,10多萬市民擁上街頭,載歌載舞歡迎自己的隊伍。彭德懷同第一野戰軍其他首長以及邀請來的各界代表、各民眾團體代表檢閱了遊行隊伍。入城儀式後,彭德懷破例舉辦了一次大會餐。他高興地對大家說:「蘭州戰役是一場惡戰,從戰略上看,這可能是西北最後一戰了。」接著,他召開軍隊幹部會議,總結戰役經驗,部署進軍河西、新疆、寧夏的戰役行動;同蘭州的各族各界人士座談,商議甘肅的建設事宜。 青馬損失:解放軍戰場報告是,蘭州戰役殲滅82軍100師全部,248師、190師大部,129軍一部,斃、傷、1.3萬人,俘敵1.4萬人,共殲敵27000人。
對於蘭州戰役的殲敵數字27000人無從評價,但是沈家嶺的殲敵數字,還有對方的數字比較。
解放軍4軍對沈家嶺殲敵人數的統計是,斃、傷敵3800人,而190師的參謀長李少白說569團上陣的4個營3400人下來清點只剩800人;第二撥357師騎兵團,82軍工兵營、190師直屬部隊3100人,下來清點只剩1000人,其餘都傷亡了。那麼,兩撥加在一起傷亡達4700人,比解放軍統計的高出一截子。考慮到李少白說的4個營人數可能是編制數,實際上陣人數可能少些,但估計傷亡超過4000人是沒問題的。
一般所說的青馬5萬多人守蘭州是泛泛而論,其實在南岸的沒這么多。綜合各種訊息可知,當時青馬82軍不算騎14旅有30000人,129軍不算騎8旅有10000餘人,騎8旅、騎14旅共9000人,再加上非青馬系的甘肅保安團和其他炮兵後勤等單位約4000人,總共5萬3、4千人。
根據各種訊息,我對青馬部隊戰斗損失估計如下:(1)外圍諸山戰斗損失(斃傷俘),沈家嶺、狗娃山4400人,古城嶺、竇家山2200人,三營子1300人,試攻階段全線600人,共計8500人;(2)市區戰斗擊斃100人(負傷者計入俘虜);(3)黃河捲走400人;(4)市區被俘10000人,此計算根據是,全部俘虜14400人減去兩個甘肅省保安團和後勤等雜亂部隊3500人,再減去已計入負傷的俘虜約為1000人(從陣地上輸送下來未過橋的青馬傷員)。(5)青馬部隊損失共計約19000人;(6)國軍全部損失約22500人。
還有,青馬部隊有相當大的損失來源於撤退時的混亂,經鐵橋(絕大多數)和泅渡(極少)逃脫者約2萬,外圍加市區戰斗傷亡和淹斃9千,被俘1萬(無傷俘重復)。應當說,蘭州戰役青馬能戰之兵中,騎兵基本漏網,而步兵的團以下兵員基本損失了。
解放軍損失:解放軍自己的傷亡數字本應比青馬損失容易搞清楚,但結果並非如此。因為所得到的傷亡總數和實際戰況及一些具體數字信息難以統一。解放軍將領對戰爭有很多回憶。由於過去解放軍將領回憶錄這類書有正面宣傳教育的任務,所以往往對自己的傷亡數字語焉不詳,特別是己方傷亡大於敵人的時候,如副統帥打四平解放軍傷亡數字至今有爭議。
大多數軍史記述中都稱蘭州戰役解放軍傷亡8700人,不多的材料則提到為9600人。統計如下:
(1)一野衛生部1949年對第3、4、6軍和19兵團63、65軍蘭州戰役傷亡統計表中數字整理的總數,共計傷亡人員9948名,其中負傷8088名;陣亡1860名(含傷死); (2)19兵團衛生部統計,該兵團蘭州戰役傷亡共計4804名,其中陣亡878;(3)6軍傷亡2000人;(4)一野衛生部統計,「第4軍第2師(註:指11師)在沈家嶺、狗娃山攻堅戰中,即傷亡2934名,其中陣亡及負傷後犧牲的達624名」;(5)原4軍參謀長等多人在軍事學院聯合編寫的戰例「蘭州戰役第四軍沈家嶺攻堅戰斗」中提到沈家嶺「4軍傷亡共3500餘名」;(6)3軍傷亡386人;(7)2兵團蘭州戰役試攻階段的傷亡是800多人,其中6軍傷亡500餘人;(8) 6軍46團試攻階段的傷亡300人。
統計數字可能會因各種情由沒有反映真實。以各軍的具體基本數字和實際作戰情況為根據,對蘭州戰役解放軍傷亡作出一個判斷。傷亡總數和陣亡數分開來分析。因為對傷亡總數來說,戰斗規模和程度就可以決定了,對陣亡數則除了戰斗規模和程度外還要看戰斗結果。比如:青馬在總攻中外圍戰的傷亡大概是8000人以上,沈家嶺戰斗中雙方由於戰術相同,殺傷相當或解放軍少些是可理解的,但對具有永久性工事的三營子、古城嶺、竇家山進行仰攻,雙方殺傷相當甚至比青馬少就有疑問了。所以傷亡8700人顯然不符合來自各方的信息,客觀地說,即使按9600人或9950人看,也是少算了。
大體來講,蘭州戰役解放軍傷亡12000人以上,其中陣亡2500-3100人。
蘭州解放後,第1兵團(欠第7軍)附第62軍繼續向西寧進軍。在甘肅省永靖地區和青海省循化地區渡過黃河,相繼解放民和、化隆,直搗西寧。沿途守軍紛紛潰逃。馬步芳、馬繼援乘飛機逃往重慶。第1兵團解放西寧。逃往湟中、海晏地區的馬步芳部殘部2000餘人投誠。9月中旬,青海省全境解放。
蘭州戰役,包括在青海省境內的作戰,第一野戰軍共殲滅國民黨軍4.2萬餘人,使西北國民黨軍主力喪失大半,打開了進軍寧夏、新疆的門戶,奠定了解放西北全境的基礎。
⑷ 《決戰蘭州》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決戰蘭州》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WJkvbzrdjI1MJVXHAxnz3A
《決戰蘭州》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18-07-09(中國大陸)
片長: 155分鍾
《決戰蘭州》以中國歷史上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為背景,聚焦於歷史長河中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典型故事,以「呈現中國光輝革命歷史的瑰麗多姿和探尋中國軍人的精神底色」為主線,力求將氣勢恢宏的史詩性格局與飽含血肉真情的細節和故事渾然一體,鋪陳為一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史詩性視覺畫卷。
蘭州戰役是西北解放戰爭史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城市攻堅戰。守軍之兇悍頑強、工事之堅固,解放軍鏖戰之艱苦,都是西北戰場前所未有的。
⑸ 請問大佬有大進軍——解放大西北1996年上映的由呂曉禾主演的免費高清百度雲資源嗎
《大進軍——解放大西北 1996 》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n7U2jCTUWnhqnwQ0Ozp5xQ
解放戰爭時。面對國民黨政府拒在和平協議上簽字,毛主席(古月飾)向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呂曉禾飾)下達了進軍西北的作戰命令。由於三大戰役勝利結束,西北守敵己成瓮中之鱉,胡宗南(杜雨露飾)、馬步芳(李龍吟飾)、馬鴻逵(閻雨生飾)之間又各自為一已之私考慮,軍心渙散。咸陽保衛戰後,彭德懷組織主力圍殲胡宗南部,經激戰三晝夜,胡匪全軍覆滅。「二馬」惶惶不可終日,決心孤注一擲,在蘭州城外與我西北野戰軍決戰。戰役開始,馬匪仰仗堅固工事,居高臨下,給我攻城部隊帶來很大困難。彭德懷審時度勢,組織部隊搶占致高點,用猛烈炮火轟擊敵陣地。不日,蘭州解放。國民黨陶峙岳部新疆省主席宣布起義......
⑹ 1927~1949年解放軍的歷史
注意啊,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組建的革命軍隊,還沒有解放軍的稱謂。
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
1937年國共合作抗日後改組為八路軍和新四軍。
1946年國共合作破裂,同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9月八路軍、新四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但仍未統一名稱。
直至1948年9月,中央軍委發出通知全軍團以上各部隊均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
此後就是解放軍進行三大戰役、渡江戰役,解放全中國了
⑺ 介紹下發生在大西北的戰役(解放戰役中的)
1949年7月扶郿戰役後,馬步芳("青馬")與馬鴻逵("寧馬")在靜寧召開軍事會議,制定了"平涼會戰計劃",准備依託六盤山,在平涼地區與我第一野戰軍決戰。但"二馬"為保存實力,互存異心。馬鴻逵不願當馬步芳的"馬前卒",率先退兵寧夏;而馬步芳亦覺自己部署過於前出,側翼暴露,即經靜寧、華家嶺向蘭州節節撤退。在這個背景之下,解放軍一路凱歌,到達蘭州前沿陣地前,基本上沒有遇到阻攔之敵。並由此產生了輕敵思想。而事實上,馬步芳對蘭州決戰極為重視,讓其子馬繼援親自坐鎮指揮。儲備了充足的糧食、彈葯,補充了兵力,將其主力幾乎全部布防在蘭州。康明德說,第一次進攻失利後,國民黨守軍自認取得了勝利,馬繼援還到各陣地慰問守軍。"手裡拿著銀元,親自給碉堡里的守軍一一發放。"他的這一分析得到史料印證:當晚10時,彭德懷、張宗遜向中央軍委報告:"本日試攻蘭州外圍,十九兵團5個團,二兵團約4個團,結果未攻下一個陣地,守敵頑強,工事很堅固。"22日起,第一野戰軍各部認真學習野戰軍司令部《關於進攻蘭州的戰術指示》,深入進行思想政治動員,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切實克服輕敵思想。浴血攻堅解放軍偵察我帶路22日開始,解放軍各部開始做細致嚴密的偵察等戰前准備工作。皋蘭山南坡,沒有官道,大大小小的山路縱橫交織,容易迷路。康明德承擔起了為解放軍帶路的重任。從直溝門到三營子上庄,5里多長的路,他將一隊解放軍帶上去,解放軍先挖一坑,讓他藏身,同時還派兩名士兵保護。之後,解放軍便開始秘密挖坑道。換班時,他再把這隊帶下去,然後帶另外一隊再上來繼續挖。"他們挖得很快,從唐家灣一直挖到了營盤嶺頂上。這個距離差不多也有四五華里。"經過多次偵察,解放軍做了充分的戰前准備和周密部署。8月25日拂曉,解放軍向蘭州外圍陣地發起總攻,數百門火炮猛烈地向敵陣地開火。蘭州城東、南、西3面幾十里長的地段上硝煙彌漫、殺聲震天。主攻南山主峰營盤嶺青馬第二四八師陣地的是第一野戰軍第六軍。敵人憑借鋼筋水泥碉堡拚命抵抗,先頭執行爆破任務的戰士大多犧牲了,但他們用生命為後續部隊打開了通道。在炮火的掩護下,解放軍以很快的速度殺入敵軍陣地,面對面地與敵軍進行戰斗。"當時戰斗進行得太激烈,子彈打完就拼刺刀、肉搏。我們都不敢怎麼看。"康明德說,"好在有先前挖的坑道的掩護,紅旗最終順利插到了營盤嶺頂上,一下子就把『馬家軍'的軍心給打亂了!"17時,南山主峰營盤嶺及三營子陣地被我第六軍攻佔。而沈家嶺、狗娃山的戰斗比營盤嶺更為激烈,18時許,解放軍佔領了沈家嶺的全部陣地,到夜裡22時許,才相繼攻佔了狗娃山的全部陣地。 馬繼援見外圍主陣地失守,傷亡慘重,外面援軍無蹤無影,決定全線秘密通過黃河鐵橋,向西寧方向撤退。察覺敵人有撤逃跡象後,解放軍主動直插西關,向敵人撤退的唯一通道黃河鐵橋發起攻擊。爭先逃跑的大批敵人湧上鐵橋,一輛彈葯車被擊中起火,道路被堵,橋上一片混亂,很多敵人落入黃河被溺死。深夜1時半,解放軍佔領並控制了橋頭陣地。馬繼援余部成了瓮中之鱉。攻入城內的部隊與敵展開了激烈巷戰,佔領了城內的多處據點。8月26日12時,解放軍全殲蘭州殘敵,解放了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