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美國為什麼頻繁訪問亞洲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美國為什麼頻繁訪問亞洲

發布時間: 2022-07-15 10:42:41

1. 美國為什麼會採取現行的對亞洲的外交政策

根據《新華網》報道,美國會採取現行的對亞洲的外交政策,主要是出自於以下兩個方面的因素考量:

  1. 安全利益。從1898年到1975年的3/4個世紀中,美國在亞太地區進行了四場戰爭。亞洲是美蘇「冷戰」對峙的中心。直到今天,近十萬美國軍隊仍被部署在日本、韓國以及亞太地區的其他部分。中國的快速發展更是在這一地區創造了新的不確定性。大多數亞洲人承認的是,美國在這些挑戰中仍扮演著不可或缺的「平衡者」的角色。

  2. 經濟利益。對美國來說,與亞洲的貿易占其貿易總額的超過三分之一。在美國排名前十五的貿易合作夥伴中有七個來自亞洲。國外直接投資也是美國和亞洲相互聯系的重要因素。在亞洲資本剩餘尋求安全投資地以及美國的過度消費和因此帶來的借款需求之間的基礎微觀經濟不平衡。這種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比其他任何事實都可論證地強調了美國與亞洲經濟關系間巨大的聯系。

除了以上的原因外,還有其餘的利益也將兩者緊緊相連:不管是中國對於美國在全世界的外交目標有這很大的影響和左右的能力,還是其他亞太成員比如印尼的崛起也加劇了美國在亞太地區支配力量的不穩定性。

2. 為什麼美國人一定要干涉亞洲事物

自五千年來至清乾隆時期,可以說中國一直都是世界文明與經濟的中心。自日本倔起後,自本大臣田中上日本天皇書《田中奏摺》中稱:日本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但從這些也很難看出什麼。而現代中國倔起,無論軍事或經濟都有與美國一較高下之勢。而美國為保其世界大國的地位是不願與中國這樣的軍事強國發生戰爭的,因為還有個俄國,她也不願看見俄國坐收魚翁之利的。所以美國只能利用如日、韓等全採用美式裝備和親附美國的國家來牽制中國的發展。所以美國不斷插手亞洲事務,特別是有關於中國的!

3. 奧巴馬為什麼要訪問亞洲

奧巴馬亞洲之行看點多

美國總統奧巴馬本月中旬對中國、日本和韓國的訪問,將是他1月20日入主白宮以來對東亞地區的首次訪問。

分析人士認為,這次訪問將成為國際社會觀察奧巴馬政府亞洲政策走勢的重要契機。

他們還指出,奧巴馬將此次訪問的一半行程用於中國,足以顯示其對中國的高度重視。

出訪亞洲形勢之需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7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奧巴馬上任後走訪了東亞以外的很多地區,隨著亞洲在美國整體外交戰略中的地位上升,造訪東亞已成為他必須做的「家庭作業」。

「首先,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經濟)恢復最好,訪問亞洲對奧巴馬來講意義重大,」他說。

金燦榮認為,美國反恐戰爭進展不順,伊拉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日前接連發生恐怖襲擊事件,美國必須和亞洲國家共同商討反恐大計。

他說:「在伊朗核問題、朝核問題、氣候變化等問題上,美國都離不開亞洲國家的合作,否則將一事無成。」

金燦榮指出,亞洲目前甚至已經超過歐洲,成為與美國利益關聯度最高的地區。目前,美歐貿易額只有美亞貿易額的一半,隨著中國的崛起,亞洲在美國地緣戰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美國必須處理好與亞洲的關系。

美國白宮發言人吉布斯日前說,奧巴馬訪問亞洲是為了「增強美國與亞洲這個重要區域在諸多涉及共同利益領域的合作」。

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卜睿哲曾經指出,奧巴馬政府要解決美國所面臨的巨大國際問題,必須依賴其亞洲同盟國的協助,而美國確定亞洲政策中最緊要的課題之一是不把中國當敵人,適應中國的強盛。

中國之行重中之重

觀察家們認為,如果從訪問時間長度來看,中國是奧巴馬此次亞洲之行的重頭戲。

中國駐美國大使周文重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說:「中美關系戰略意義和全球影響日益增強,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重要、最富有活力的雙邊關系之一。」

今年4月,中美兩國元首在倫敦會晤時同意,共同努力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系。

周文重說,訪華期間,美國總統奧巴馬將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就雙邊關系和共同關心的重大全球性和國際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

他表示,中美兩國在應對金融危機、重振世界經濟方面應該進一步加強合作,繼續採取刺激經濟措施,促進兩國經濟進一步復甦,同時擴大雙邊經貿合作,堅決反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問題專家陶文釗教授指出,這是奧巴馬首次訪問中國,兩國元首即將舉行的會晤,將是兩國最高層次的戰略對話。

華盛頓的一些分析人士也認為,奧巴馬此次訪華期間,兩國最高領導人將繼續進行戰略對話,增進互信,為建設一個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系構建長遠框架。

美國常務副國務卿斯坦伯格和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坎貝爾最近在不同場合先後發表講話,呼籲美中兩國相互提供「戰略保障」。華盛頓輿論認為,奧巴馬有可能在訪華期間就此與中方進行溝通。

美國前駐華大使荏效儉6日在布魯金斯學會的一次研討會上也表示,與兩國在諸多問題上的溝通與合作相比,美中兩國元首在戰略層次的對話更為重要。

金燦榮指出,雖然美國亞洲政策的基石仍是美日同盟關系,但在實踐上對中國的依賴加強,美中關系已經逐漸成為美亞關系的核心。

他預測,奧巴馬訪華期間,中美雙方將把焦點集中在經濟合作上。他說:「美國可能在知識產權、人民幣匯率、市場開放等方面向中國施壓,而中國則可能要求美方保證中國的市場經濟待遇,並放鬆中國企業在美投資的政治制約。」

金燦榮還表示,奧巴馬的訪問無疑將推動中美在能源、氣候變化、反恐等領域的合作,尤其在新能源領域的合作,這是面向未來的合作開發,是雙方共同關注的焦點。

「奧巴馬訪華將進一步建立與中國領導人的個人友誼,加強高層互信,有利於兩國的合作。此外,他此次訪華時間較長,其間還將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必然對中國有更深刻的認識,」金燦榮補充說。

日韓之行各有側重

日本是奧巴馬此次亞洲之行的第一站。這既是奧巴馬任美國總統後首次訪日,也是日本鳩山由紀夫新政府上台後美國總統首次訪日,因而對雙方來說都有特別的意義。

國際輿論注意到,奧巴馬此次訪日是在美日關系出現波折的背景下進行的。

以鳩山為首的日本民主黨在今年8月底的日本國會眾議院選舉中獲勝後,日美間的同盟關系出現松動跡象。民主黨在其競選的「政權公約」中明確提出要建立「對等」的日美關系,鳩山上月出席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期間也表示要改變日本以往「動不動就依賴美國」的現狀。

日本外相岡田克也明確表示,今年內著力解決的主要外交課題將包括駐沖繩美軍基地轉移問題和援助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問題。

在美軍基地轉移問題上,民主黨一直以沖繩地方負擔過重為由,主張改變自民黨政府2006年與美方達成的協議,不是按原計劃將位於沖繩縣宜野灣市的美軍普天間基地遷至該縣名護市的施瓦布軍營,而是謀求轉移到縣外或者國外。在反恐問題上,民主黨主張明年1月結束日本自衛隊在印度洋上為美國等國軍艦補給燃油的軍事行動。

民主黨在這兩個問題上的主張與美國的立場發生了沖突。

日本廣播協會電視台6日報道說,鳩山計劃在與奧巴馬的會談中將再次確認日美同盟關系的重要性。在基地轉移問題上,鳩山則打算以一種既減輕沖繩地方負擔又讓美方能夠接受的方案來謀求美方的理解。

日本東京財團政策研究部研究員關山健認為,鳩山政權內部對美意見的不統一使其對美政策處於尚未確定和左右搖擺的狀態,這是日美關系發生動搖的最大原因。

韓國是奧巴馬此行的最後一站。韓國總統府官員表示,李明博與奧巴馬首先將就共同應對朝核問題協調立場,並就解決方案交換意見。

最近,朝美圍繞重開六方會談和改善雙邊關系進行了試探和接觸,韓國一方面表示支持,另一方面也對朝鮮試圖繞開韓國直接與美對話的做法不無擔心。

韓國輿論認為,奧巴馬訪韓期間,韓國政府希望能夠深入了解美國的對朝政策,更希望奧巴馬能對李明博提出的朝鮮放棄核武器、國際社會提供安全保障和經濟援助的「大妥協」方案給予足夠支持,並將向外界宣示兩國將在朝核等諸多問題上展開緊密的合作。

李明博今年6月訪美期間,與奧巴馬共同簽署了《韓美同盟未來展望》。在此次會晤中,雙方將就發展面向未來的戰略同盟關系的方案以及擴大兩國人員和商品的交流合作等進行討論。

觀察家指出,奧巴馬即將開始的亞洲之行,是美國政府在積極調整其外交政策過程中,為進一步深化同中國的合作,強化與同盟國之間的關系,鞏固和擴大美國在亞洲影響力而採取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動。

4. 美國重返亞洲的目的何在

稀土,美國重返亞洲的目的,美國重新掌控全球的必須。這已在2012年5月24日美國國務委員希拉里柯林頓在國會的講話里表明的完全明白了。
美國人不比中國人更聰明,也不比中國人更勤勞。但比中國人更加敢於冒險。整個美國都是由冒險者和冒險者的後裔組成的。這也是前美國總統卡特自己講的。
為了保證美國國內的經濟生活的高效率和高水準,出口另一些國家必須依賴而又沒有替代的產品,是美國主要的經濟目標。而戰爭武器就是其中主要的產品。
現代戰爭中,作為各保證武器攻擊准確性的光學感測器,必須使用稀土材料才能做到輕、准、小。才能在武器市場是佔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中國,是世界已探明的稀土豐度和貯量最大的國家。佔領中國的稀土資源,就佔領了全球的武器市場,就能在全球指哪打哪!
這就是美國的重返亞洲的根本之所在。
呼籲:中國的同治-光緒時期,造出過世界一流的潛水艇。中國曾擁有亞洲最強大的海軍。中國為什麼每每被小國、歐國破國滅頂?
結論:中國人,個個都是龍。個個都能都想成龍。但在一起時,個個都想吃別人一口,個個都想著防別許多,所以中國人的一群龍成蟲。

5. 關於美國頻頻出現在亞洲

如果你想明白這些,就必須客觀的了解國際政治,切忌不要看央視和國內專家的分析,只能是誤導你。
一、
1、首先明白,目前的國際秩序是由美國主導,也就是說美國是世界警察,就像一個社會一樣,每個朝代和社會為了維持穩定,都會有一些巡捕機構和警察機構,國際社會也是如此。
2、北朝鮮是一個世襲的專制國家,天安艦被炸後,由於中國反對,聯合國並沒有點名譴責北朝鮮,因此美國和韓國決定展示武力,對北朝鮮施加強大壓力,並顯示美韓的凝聚力,美韓這種演習以前較多,但是北朝鮮這一次的行為極其惡劣,並且逃脫了聯合國的點名譴責,因此美國和韓國決定展開更加頻繁的軍事演習。

3、美國8月決定派遣航母,主要是因為,中國軍方和政府高層強烈的反對7月美韓軍演(7月美韓軍演,完全是對北朝鮮的,這個全世界就只有中國不承認這一點,中國完全陷入一種偏執狀態,偏執的認為美韓軍演是針對中國)並將黃海、南海等公海輕率的劃入自己核心利益,並且中國在黃海和南海展示武力的原因,美國做出妥協將演習地點改為日本海後,中國的武力展示並沒有停止,所以美國擔心中國誤判美國,以後會繼續拓展自己的核心利益范圍(例如:隨著國力增強會不會把整個亞太劃入核心利益或者整個太平洋),另外中國強硬行為,也導致了亞太其他國家的恐慌,如果美國不派遣航母,就等於默認了中國所劃入的勢力范圍,會降低美國在亞太國家和世界的號召力(認為美國的安全承諾靠不住了),同時也會導致亞太軍備競賽,造成亞太地區不穩定(目前亞太一些國家由於美國的安全承諾,放棄了發展核武器和彈道導彈),也會助長朝鮮的流氓行徑。因此8月美國高調決定派遣航母到黃海,這一次中國政府和高層並沒有太強硬的反映,只是解放軍報發表一個少將一些強硬講話外,沒有什麼實際的強硬反映,似乎是中國高層可能也認識到了,7月的行為過於魯莽,導致國家陷入孤立,因此改變一下策略?

4、一個國家的決策是由一個班子或智囊分析後,領導人根據這些建議,理性做出的,而且越是民主國家,決策越理性(內閣中反對意見可以被採納和起到制衡作用),因此美國要比中國更加理性,最近美國為了防止誤判中國軍方,海軍部長發表了講話,美國海軍應該和中國海軍發展具有建設性,同時強調「中國和中國的海軍現在跨步到世界舞台上,對我個人來說,並不奇怪,也並不是意料之外的。在歷史的進程中,可以說是屢見不鮮」(來展示美國是經歷過各種大風大浪的國家,什麼樣的情況都見過,也就說美國是一個成熟經驗各種經驗極其豐富的大國,擁有很強的實力)。

5、因此9月沒有派遣航母進入黃海,美國有可能是釋放一種緩和的信息(最起碼不是高調派遣航母了)?在這種情況下,對於中國來說應該是一個契機,也就是改善關系的時機,這時中國也應該繼續釋放一些善意的或是緩和關系的信息。

二、不僅僅美國不想讓伊朗發展核武器,世界幾乎大多數國家都不接受伊朗擁有核武器,包括許多阿拉伯國家,只是美國主導國際秩序,只有美國有能力帶頭解決這個問題。
1、伊朗擁有核武器,中東地區就會失去穩定,造成動盪,一旦動盪,就會造成石油危機,影響世界主要的經濟發達國家,中國現在經濟越來越發達,對於中東石油依賴越越大,因此中國也將受到影響。
2、問什麼會造成動盪呢,中東地區是世界上戰火最頻繁的地區,第一個大的沖突就是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第二就是阿拉伯世界中的教派之間的(如;當年的伊拉克和科威特以及伊朗之間)。
3、自以色列建國以來其生存權至今沒有得到一些阿拉伯國家的認可,特別是伊朗和哈馬斯更是要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掉,因此伊朗一旦擁有核武器就對以色列的生存權構成極大威脅,內賈德甚至在在聯大公開場合,宣傳要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掉,並否認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以色列絕對不會坐以待斃,因此中東會陷入戰火,影響地區穩定。

3、另外伊朗擁有核武器也會造成中東地區的軍備競賽(伊朗是阿拉伯世界數一數二的強國),即便是阿拉伯世界也存在著巨大的矛盾,阿拉伯國家也之間也多次爆發戰爭,(當然在反對以色列問題上是一致的),軍備競賽也會造成這個能源基地不穩定。
4、伊朗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專制國家(盡管也有選舉,但是缺乏公正性),另外地處霍爾木茲海峽,這個地理位置太重要,一旦這種帶有極端穆斯林色彩的專制國家掌握核武器,並封鎖海峽那對於整個世界來說都是太危險了。
5、以色列是一個中東地區唯一的一個三權分立,自由選舉民主完善的國家,以色列在建國11個小時後,阿拉伯國家即可組成聯軍要剝奪以色列的生存權(也就是活命的權利),以色列越戰越強,但是以色列國土狹小沒有任何戰略縱深(和2個北京大小),人口幾百萬人,不能承受任何失敗,而阿拉伯世界3億人口,面積1400萬平方公里,可以承受多次失敗,但是一次勝利就可以滅亡以色列,直到現在哈馬斯、伊朗一直不承認以色列擁有生存的權利,以色列是一個負責的國家,以色列在核武器上是採取不否認和也不主動承認的狀態,因此即便以色列人擁有核武器也會拿出非常負責的態度(例如: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聯軍突襲以色列幾乎要亡國,在這種狀態下,以色列決策層依然能夠採取非常謹慎的核武器政策,最後靠常規兵力反敗為勝)。

7、實現中東和平一直是美國的外交重點之一,80年代埃及和以色列在美國的調解下,首次實現了和平,埃及成為第一個承認以色列生存權的阿拉伯國家,而以色列則以土地換和平,但是埃及總統薩達特在簽署戴維營協議後,回國不久即被極端穆斯林刺殺。目前美國又准備重新啟動巴以和平談判。

三、多數亞洲國家希望美國能夠保持軍事存在,維持亞太地區的穩定,起到均衡地區性強國的作用,這個在國內被形容為,其他國家不明真相,受美國挑唆,其實大多數國家決策都是由智囊們分析得出的,絕對不會受別人挑唆的)。因此這些國家支持美國是一種理性的決策。
1、例如:美國的存在,使得朝鮮半島能夠維持60年的和平(朝鮮戰爭是北朝鮮入侵南朝鮮,目前這個是沒有任何爭議的,可以說沒有美國就沒有現在經濟發達的韓國),另外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存在,平衡了中國、日本、韓國的關系,日本和韓國因為美軍的駐扎和安全承諾,放棄發展彈道導彈和核武器,日本也么有任何理由發展進攻性武器,同時也平衡掉了中國的彈道導彈和核武器優勢(否則日本和韓國絕對要發展核武器和彈道導彈的,要知道日本和韓國的核技術是非常先進的,彈道彈道這種技術對這些國家來說也是容易實現的,二戰時的德國就能生產彈道導彈,何況現在的日本),日本放棄發展大規模殺傷武器,也符合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的利益,畢竟歷史上日本侵略過大多數亞洲國家。
2、亞太其他國家,對於中國大幅度拓展核心利益空間和發展軍力也是非常恐慌,因此希望美國能夠制衡中國的力量,防止中國侵害他們的利益。
3、同時中國國家體制有別於世界大多數民主國家,因此中國無法佔據道德制高點,因此成為其他國家防範的目標,可以說中國目前在國際上是比較孤立的。

四、1、蘇聯解體後,歐洲實現一體化(歐洲全部是三權分立的民主國家,以前最能挑起戰爭的德國早已被美國改造了民主國家,由於美國的安全承諾和集體安全組織,放棄了發展核武器和彈道導彈等強大的軍事武器),歐洲成為目前最穩定的地區,歐洲的集體安全組織早已經建立(北約組織),因此歐洲是目前最穩定的地區,1999年素有巴爾干火葯桶之稱的科索沃地區發生戰爭,為了防止戰爭擴大(這個地區是宗教和民族矛盾最嚴重的地區,也是第一世界大戰的發源地,因此穩定至關重要),北約組織組成聯軍進行軍事干預迅速撲滅這場有可能蔓延「大火」,即使制止了這種族屠殺狀況,恢復了和平穩定。因此目前歐洲是最穩定的地區。
2、北美更是穩定了,加拿大和美國之間的邊境根本就是不設防的,可以自由通過,只有墨西哥生活水平低的原因,偷渡和販毒者經常越過邊境,因此只需要警察力量解決問題。
3、南美地區目前也基本上實現一些民主化,並且南美目前也沒有出現動盪,只有查韋斯和古巴比較專制,但是查韋斯和卡斯特羅的力量太弱,並且沒有實質上的動作威脅南美地區的穩定,

五、擁有核武器國家:美、英、法、俄、中、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無法確定(一般認為其應該有),朝鮮正在研製中、伊朗也是有嫌疑研製中。

6. 美國為什麼重返亞洲將對中國產生怎樣的影響

美國軍方是說想讓亞太軍事力量平衡發展,我看來的話 - -亞歐有個那麼強的俄羅斯,還有我們發展速度較快的中國,老美是肯定不希望亞洲出現一個強大的中國和俄羅斯,所以肯定會把戰略位置鎖定在亞太,以便更好觀察亞太軍事力量的發展狀況。其次他軍方也說還有一個目的是為了面對一些突發情況比如戰爭啊核問題啊什麼什麼的,可以在第一時間做好准備和應急方案= =當然,美國把軍事重點鎖定在亞太,除了可以方便與韓國和日本聯系之外,他還能限制中國、印度、越南等一些發展較快的國家,美國軍事力量部署在亞太對中國的影響肯定很大,假如中美戰爭起來,美國放了6艘航母在亞太,那他攻擊中國沿海地區就十分迅速了。一方面他能很好地觀察中國等國,另一方面還能限制亞太軍事力量的發展速度。不過個人有個人的觀點- -當然我的也不是最好的...都是我的猜測而已= =

7. 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背景,表現,影響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美洲研究中心主任吳蒓思的文章指出,如果說冷戰時期是美蘇爭奪亞太地區,冷戰後是美國主導亞太事務。

如果說冷戰時期是美蘇爭奪亞太地區,冷戰後是美國主導亞太事務,那麼在當今更加多元化的時代,亞太需要更加平衡和合作的地區關系。美國重返亞洲應該發揮何種作用,能否給亞太帶來機會,都需要站到這一高度做出判斷。

美國作為冷戰後唯一的超級大國,在國際事務中一向是個活躍因子。然而今年,它在亞太地區的活動尤為引人關注。美國是在重返亞洲嗎?美國是要對付中國嗎?美國在亞太到底扮演什麼角色?這些都是今年人們頻繁提出的問題。



美國「重返亞洲」之說概始於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的一次演講。2009年7月22日,她在參加東盟外長擴大會議時說:「美國回到東南亞了。奧巴馬總統和我都相信,本地區對全球的進步、和平和繁榮至關重要。我們希望,就我們所面對的廣泛挑戰——從地區和全球安全到經濟危機到人權和氣候變化——與東盟夥伴全面接觸。」當然,奧巴馬政府重視亞洲的跡象在更早的時候已有所表露。人們不會忘記,柯林頓國務卿的首次海外之旅就選在東亞。

然而,奧巴馬政府在上台後不久就特別強調其對東南亞的重視,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東南亞國家在小布希政府時期不斷抱怨美國忽視這一地區,這使奧巴馬政府或者說美國民主黨在尚未進入白宮時就意識到,小布希政府的東亞政策雖然頗受好評,但其在東南亞的表現是一大軟肋。這樣,突出對東南亞國家的重視就成為奧巴馬政府宣示其「改變」的最好平台。重返東南亞成為美國重置亞洲政策的突破口。

美國既然將目光投向了亞洲,就不可能將目標停留在東南亞。它十分小心而積極地尋找著能夠深化其在亞洲存在的機會。一旦有此類事件發生,它就毫不猶豫地介入,推波助瀾,直至找到最適合的位置。從「天安」艦事件到南海問題,從釣魚島撞船到延坪島炮擊,亞洲國家之間今年發生了不少事情,但當事件漸漸平息之時,人們卻吃驚地發現美國似乎已無處不在了。



經過近兩年的經營,奧巴馬政府的亞洲政策已經日漸清晰。

從政策目標來看,美國最低不能被排除出東亞,最高則是要恢復其領導作用。奧巴馬政府清楚地知道,美國的政治經濟安全利益與亞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亞洲代表著未來,代表著發展,美國不能放棄東亞。因此,美國要積極介入亞洲事務,但是,美國回到亞洲可又不僅僅是介入那麼簡單。柯林頓國務卿近一段時間來反反覆復講的就是美國的領導地位。10月28日,她在夏威夷說:「美國要推動一套總體目標:保持和加強美國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領導能力,改善安全,擴大繁榮……」

從手段來看,奧巴馬政府將綜合運用三種力量。其中,最基礎的是美國在這一地區的盟友。奧巴馬政府上台以來大力調整和加強其與日、韓、澳等盟友的關系,藉助一切機會鞏固和優化其在亞洲的同盟體系,因為那將有助於美國維護其在亞洲的軍事存在和傳統的安全利益。另一方面,美國通過各種夥伴關系來拉攏、分化和平衡其他亞洲國家。美國注重提升與正在興起的國家以及與東盟成員國之間的關系。美國認為,這些國家是否接受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存在,對美國在這一地區的處境和地位將十分重要。此外,從地區層面看,美國認為,能否用好多邊機制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小布希政府之所以在東南亞處境被動,與其消極處理亞洲地區主義、不參加亞洲多邊活動不無關系。奧巴馬政府在政治上肯定了東亞峰會,在經濟上傾向於亞太經合組織和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在安全上則看重東盟地區論壇和今年剛剛成立的東盟防長擴大會議。美國正在全方位、多層次地推進其亞洲戰略。

美國強化其在亞洲的存在勢必影響這一地區的合作進程。在過去的十多年間,東亞一體化有所發展,東亞國家通過「東盟+1」、「東盟+3」等機制增加了互動與整合。然而,美國從地理上說不是東亞國家。作為一個太平洋國家,它顯然覺得亞太這個平台更有利於其發揮所謂的「領導」作用。因此,隨著美國在地區事務中影響力的擴大,地區一體化的方向又可能產生動搖。



美國重返亞洲不可避免地將對中國的周邊環境產生影響。

這是因為:第一,美國作為一個超級大國,它加大在亞洲的投入勢必改變亞洲地區的權力結構,從而使有關國家都不得不根據環境的改變而調整其對外和周邊政策。

第二,美國加大對亞洲事務的介入也有可能改變各國的盤算。亞太國家對於中美關繫心態矛盾。一方面,他們擔心「中美共治」,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想真的看到中美對抗甚至戰爭。因此,他們試圖利用美國重返亞洲之機重新平衡中美關系,而這一層影響則使原本已經非常復雜的中美關系變得更加復雜。

第三,美國重返亞洲當然也不無牽制中國的意圖。看到在過去十幾年間中國在亞太的影響力迅速上升,美國擔心亞太地區的秩序重建將出現不利於美國的局面。因此,防範中國、管理中國的崛起也是美國加大在亞洲投入的題中之意。

綜合以上各種因素,很顯然,美國重返亞洲會對中美關系造成沖擊。中美關系在今年多次出現波折與這一背景不無關系。然而,就像柯林頓國務卿在其亞太政策講話中所指出的,奧巴馬政府推行的不是遏制中國的政策。美國對中國的防範和牽制有所上升,但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和合作意願依然存在。就此意義而言,中國應該更加主動地引導中美關系,促使中美在全球和地區結構調整中找到更加合適與舒適的合作方式。



當然,對於美國重返亞洲,人們也沒有必要反應過度,因為早在柯林頓政府後期、小布希政府早期,美國的戰略重心將轉向亞太的說法已經傳得沸沸揚揚。然而,在過去的十多年間,美國似乎一直沒辦法真正做到這一點,其最大原因在於「9.11」事件及其引起的一系列變化。當前,正是由於美國著手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並開始從經濟危機中擺脫出來,人們又把注意力轉向了美國在亞太的戰略動向。這種觀察不可否認有其敏銳之處,但是與此同時,人們也必須意識到,美國國內的麻煩並未完全解決,美國在中東和阿巴的困境也未完全解除。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在冷戰結束了二十年後的今天,全球理念和國際秩序畢竟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人們也許需要一種新的眼光來設計和塑造未來美國與亞洲的關系。

總的來說,亞太地區正在經歷新一輪秩序重建。如果說冷戰時期是美蘇爭奪亞太地區,冷戰後是美國主導亞太事務,那麼在當今更加多元化的時代,亞太需要更加平衡和合作的地區關系。美國重返亞洲應該發揮何種作用,能否給亞太帶來機會,都需要站到這一高度做出判斷。

8. 美國為什麼要重返亞洲(轉)

美國非常清楚,它要安穩地在亞洲當霸主,最大挑戰只會來自兩個國家,一個中國,一個日本。其中尤以日本最可能。美國並不看重中國,但它重視中國的潛力。中國有這樣的潛力,但一直沒有變成現實。日本的實力則是現實的,那就是強大的經濟力量。目前美國亞洲戰略的重點是牢牢控制日本,同時警惕中國。「挾一個,看一個。」還有可能要「吃一個」。哪一個?北朝鮮。 美國對中國有太多的牌可打,日本是王牌 美國的亞洲戰略還有更深的一層—防止中日聯手。誰都認為中日聯手不可能,但美國人認為是可能的。美國人制訂戰略時總是能看十幾步,不僅能看到後天、大後天,甚至更遠;我們能看到明天就很不錯了。中美兩國最大區別就是戰略思考層次的差別。美國考慮的是全球,所以考慮得長遠;我們考慮的是區域,這在布局上就差了一截。美國知道,以現在的情勢,靠中日任何一國單獨的力量,都不可能動搖美國在亞洲的地位,唯一的可能就是中日聯手。中日如果聯手,就有可能形成歐盟那樣的亞盟。這不是空談,東盟就是未來亞盟的雛形。亞洲有共同的儒教文化基礎,按照美國一直信奉的文明沖突論,當亞盟形成,首先被驅逐的肯定是美國。即使不成立亞盟,僅僅靠中日聯手,美國就會受到嚴峻挑戰。它很難繼續在韓國駐軍。失去東亞,東南亞也不保,美國就要從整個太平洋退縮。它的全球勢力版圖就縮小了三分之一。美國在亞洲就被邊緣化了,全球的政治格局就要重新洗牌,真正的多極化時代就到來了。很顯然,中日聯手,受益的不僅是中日兩國,還有全世界,受損的只有美國。
很多人總以為美國在亞洲的唯一對手是中國,所以才用台灣牽制中國,這就把美國看簡單了。美國是讓中日互制,然後再分別制之,既利用日本壓制中國,也利用中國壓制日本。美國向亞洲調動武裝力量,名義上是為台灣而恫嚇中國,其實也有對付日本的意圖。近年來日本加強武備,很多中國人驚呼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美國可能比中國還緊張。但美國為什麼不制止日本發展軍備呢?因為日本的發展幅度還在美國的允許范圍之內。美國知道台灣因素只能延緩中國成為現代大國的進程,而日本卻可以毀滅中國成為大國的可能。
美國對中國有太多的牌可打,中國對美國缺少好牌可出。美國根據中國的發展速度,一張一張地不慌不忙地打牌。它現在打台灣牌,是因為中國的力量離能威脅美國的程度還有相當距離。到了一定程度,它就要打其它牌了。可能是新疆牌,可能是民族牌,也可能是日本牌。一旦美國開始打日本牌,我們就要特別警惕了。日本是它的王牌。美國挑起中日爭端,必會先全力支持日本,然後再限制日本。對中國則反過來,先限制打擊,然後再扶一把,不讓你徹底垮掉。最後結果一定是中日兩敗俱傷。美國不會允許中日間出現最後的勝利者,它需要中日雙方就像現在這樣死死咬住永不鬆口,世世代代做鷸蚌,它自己永遠做漁翁。只要中日雙方不能超越歷史和仇恨,雙方就誰也成不了世界大國,永遠在亞洲做二流國家。
網傳是劉亞洲寫的 今年剛升的上將,據說十八大之後,將上任國防委員

9. 美國為什麼要插手亞洲

這是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他們想要保證自己世界第一大國的地位,讓中國、日本、菲律賓等關系搞僵、互相牽制,自己好坐收漁翁之利。

10. 美國為什麼管亞洲的事

國家利益,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

美國的全球霸權包括軍事、政治、經濟,相互相成。

掌握一個地區主導權是通過政治、軍事來實現,進而促進經濟利益。反過來經濟獲得又會提高政治、軍事的能力。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