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ftp創建本地yum源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ftp創建本地yum源

發布時間: 2022-07-14 10:30:10

① linux怎麼配置yum

我就告訴你,如果在虛擬機上配置yum源

1、首先確定,你虛擬機上的鏡像文件有沒有連接上

(ps,下圖,CD/DVD這個選項中,使用本地的鏡像文件,並連接)

2、掛載鏡像mount -o loop /dev/cdrom /mnt //將/dev/cdrom 掛載到/mnt文件下

3、修改文件vim /etc/yum.repos.d/yum.repo //yum.repo這個文件可以自己隨便命令,只要後綴名是.repo就行(ps在yum.repos.d目錄下只能存在一個.repo文件)

[Source] //這里的名字你可以隨便命名,和下一行的名字一樣

name=Source

baseurl=file:///mnt/Server //這個就是你掛載鏡像文件的目錄

enabled=1

gpgcheck=0

4、yum list //監測一下,是否配置成功

② linux真實機怎樣配yum源

vi /etc/yum.repos.d/rhel-source.repo
[iso]
name=iso
baseurl=file:///mnt/iso
gpgcheck=0
enable=1
隨便建立個xxxxx.repo文件在/etc/yum.repos.d下面,或者用原來的也可以。
上面寫得是本地yum源的寫法,把你的iso文件,mount在/mnt/iso下面,這樣本地源yum就可以使用了。name後面和【】裡面的東西是可以隨便改的。

如果區域網里存在ftp源,把baseurl一項改了
baseurl=ftp://
後面接你的ftp的ip和源路徑信息。網路里多的是。

網路源比較麻煩,原因是很多源不穩定,我測試過163的源,一直404 forbidden。後面就沒弄過了。

多網路網路教程吧,3種方法分別搜,這樣搜來的教程詳細些。

③ 如何創建yum源,如何使用yum命令

大家都知道使用rpm命令安裝軟體的時候,有時候為了安裝一個軟體往往需要安裝好幾個軟體來解決依賴關系,所以此時你就需要使用yum命令來解決軟體安裝的依賴關系。
要想使用yum安裝軟體,就需要配置好yum源。(我們以光碟yum源為例,以紅帽5.4光碟為例)
# mount /dev/dvd /media

1.建立yum配置文件
在/etc/yum.repos.d/目錄下,建立以.repo結尾的任意文件名的文件,例test.repo

#vim /etc/yum.repos.d/test.repo [base] name=Server baseurl=file:///media/Server gpgcheck=0 enabled=1 [VT] name=VT baseurl=file:///media/VT gpgcheck=0 enabled=1 [Cluster] name=Cluster baseurl=file:///media/Cluster gpgcheck=0 enabled=1 [ClusterStorage] name=ClusterStorage baseurl=file:///media/ClusterStorage gpgcheck=0 enabled=1

備註:如果使用ftp或http指向為yum源的話,就直接把每一段」baseurl=file:///media/*「改成ft p:/ /172.16.100.168/yum/*或htt p:/ /172.16.100.168/yum/*就OK了。
2.此時yum源就已經配置好了,就可以使用yum命令來安裝軟體或軟體包組了。
那yum命令是如何使用的呢?
3.對安裝軟體包以及包組而言
#yum 常用選項
list {all,installed,available,updates} 列出所有的,已安裝的,可安裝的,更新的軟體包
install 安裝軟體包
remove/erase 卸載軟體包
update 升級軟體包
check-update 檢測可更新的軟體包
provides 檢測軟體由哪個軟體包安裝的
downgrade 降級軟體包
reinstall 重裝軟體包
clean 清除緩存
grouplist 顯示所有軟體包組的信息
groupinstall 安裝軟體包組
groupremove 卸載軟體包組
groupinfo 包組信息
例:#yum install bind 安裝bind軟體包
例:#yum groupremove 」Development Tools「 移除Development Tools軟體包組

④ 如何建立自己的離線yum源

在創建之前,我們先了解些相關的內容:
yum倉庫可以支持三種途徑提供給yum在安裝的時候下載rpm包
第一種: ftp服務 ftp://
第二種: http服務 http://
第三種: 本地文件 file://
我們暫且可以將yum的安裝分為客戶端和伺服器端,當然你的客戶端和伺服器端可以是一台主機 ,我們今天介紹的就是在一台主機上完成的。
客戶端就是我們用yum來安裝rpm包的主機,其中也需要提供一些配置文件 定義yum的一些屬性 以及告訴yum倉庫在哪個地方等等
伺服器端必須有配置好的yum倉庫 yum倉庫能正常的提供下載功能
yum客戶端的配置文件有兩部分組成
1:/etc/yum.conf 主配置文件 定義了全局屬性,調試級別,日誌文件保存位置等等信息
2:/etc/yum.repos.d/目錄下每一個以repo結尾的文件 其中定義了yum倉庫的名字,指向等信息, 此文件是我們今天要在客戶端配置的文件
切入正題,簡單的創建步驟如下:
1:#mount /dev/cdrom /media/cdrom 將鏡像光碟掛載到cdrom目錄下
#cd /media/cdrom/Server 切換到/media/cdrom/Server目錄中,
#rpm –ivh createrepo-0.4.11-3.e15.noarch.rpm 安裝createrepo軟體包
(如果你已經有安裝過createrepo這個軟體包 此步可以跳過)
2 : # createrepo /var/yum 在/var/yum目錄下創建yum源 當然此目錄得事先存在,你也可以指定其他路徑,完成之後你會發現目錄/var/yum中有個repodata的目錄 說明已安裝成功 但是裡面是沒有rpm包的 你可以將鏡像文件中Server目錄下 的rpm包拷貝過來使用
#cp /media/cdrom/Server/*.rpm /var/yum 將server目錄下的所有rpm包拷貝到/var/yum中
3:#vim /etc/yum.repos.d/yum.repo 編輯yumm.repo文件 此文件是我新建的一個repo結尾的文件,可按自己需求命名
編輯的內容如下 :
[yum] 指定yum源的識別名
name=yum 指定yum源的完整名稱
baseurl=file:///var/yum 指定yum源的路徑
gpgcheck=0 是否檢查簽名0為不檢查
enable=1 是否啟用yum源 1為啟用
你也可以在這個文件中寫入多個這樣的yum源 ,如果你的ftp或者http伺服器上有創建好的的yum源 ,也可以指定ftp伺服器上或者http伺服器的路徑,來使用伺服器上的yum源 例如baseurl=http://192.168.0.1/Server 其他幾項可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寫入即可。
此時我們的yum源已經創建成功 用 #yum repolist 查詢當前可用的yum源。yum源若成功創建,你再安裝rpm包的時候,yum命令會自動在你所指定的路徑下去下載所依賴的軟體包了。

⑤ 怎麼搭建基於ftp伺服器的yum源

啟動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並放入安裝光碟
掛載光碟機 mount /dev/cdrom /mnt
安裝FTP服務
cd /mnt/Server
rpm -ivh vsftpd*
chkconfig vsftpd on
service vsftpd start
安裝createrepo軟體包
rpm –ivh createrepo*
拷貝系統盤中的文件到本系統中
cp -R /mnt/Server /var/ftp/pub
二. 搭建 Yum

生成依賴性關系createrepo -g /var/ftp/pub/Server/repodata/comps-rhel5-server-core. xml /var/ftp/pub/Server/這個地方要注意. comps-rhel5-server-core. xml一定不能手動生成. 默認安裝光碟上已經有了
做完上面的步驟後會有一個錯誤提示. 「Could not remove old metadata dir: . olddata「說目錄有問題。不用管他. 把那個目錄刪除掉rm –rf /var/ftp/pub/Server/. olddata
把步驟1再做一遍createrepo -g /var/ftp/pub/Server/repodata/comps-rhel5-server-core. xml /var/ftp/pub/Server/
創建倉庫文件 新建一個倉庫文件. 名字可以隨便起.cd /etc/yum.repos.d vim yum. repo在文件中寫如下內容

[base]
name=base
# 192. 168. 0. 6是你的Yum源地址
baseurl=ftp://192. 168. 0. 6/pub/Server
# 是否開啟源
enabled=1
#是否驗證. 可不要
gpgcheck=1
#驗證的密鑰. 可不要
gpgkey=file:///etc/pki/rpm-gpg/RPM-GPG-KEY-redhat-release

⑥ yum倉庫如何放在有密碼的ftp上不知道說明白沒有,如果有大神明白了,求指教。

外網訪問內網的FTP較麻煩因為涉及 NAT安全檢查。與用的FTP服務端、客戶端軟體很有關系。
你似乎物理連接上,從外網能連接到內網,已成功了一步。
不知你FTP服務端與客戶端用的是什麼軟體?
如果客戶端用Cuteftp9.0,可以訪問內網任意FTP服務端的,

⑦ 什麼是Linux的YUM本地源,怎麼配輸入的rpm -qa|grep yum是什麼上海交大的源是拷在txt里用么

YUM是「Yellow dog Updater, Modified」的縮寫,可執行程序名為yum。YUM是一個在Fedora中的Shell前端軟體包管理器。在紅帽企業版Linux 5中引入YUM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YUM能夠從指定的伺服器自動下載RPM包並且安裝,可以自動處理依賴性關系,並且一次安裝所有依賴的軟體包,無須繁瑣地一次次下載、安裝,便於管理大量系統的更新問題。
我們在安裝好Linux後要進行YUM源的設置,是為了方便日後對軟體包的管理,解決單獨安裝RPM軟體包時可能產生的軟體包依賴關系(使用yum人倉庫中安裝軟體包,如果還有依賴的軟體包,yum工具會一並安裝。
在企業中,我們會設置企業自己的YUM源(庫)方便企業Linux系統(主要是紅帽和紅帽的Fedora)對軟體包的管理,更重要的原因是保證YUM源的安全性,因為一個軟體包從源頭就被開了口子那我們安裝了這樣的軟體就等於給自己身上開刀!
所以,我們要對YUM庫進行必要的配置工作。

⑧ 如何將 make install 的包 製作為 yum 源

yum 源的配置
不管怎麼說修改的是yum的配置文件:/etc/yum.repo.d/下面的*.repo結尾的文件
還要注意的是,在這個目錄下只能有一個這樣的文件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這個文件的簡單配置
vim /etc/yum.repo.d/rhel.repo
[bendiyum] 你可以根據你自己的需要要弄
name=bendi 你可以根據你自己的需要要弄
#baseurl=ftp://update:[email protected]/Server/ 基於ftp的
#baseurl=http://mirrors.163.com/centos/6.3/os/i386/ 這是通過網路上的源來填寫的
baseurl=file:///var/ftp/rhel6/Server 這是你本地的 (關於這三個你只能有一個)
enabled=1 是否啟動這個yum源 1 是yes
gpgcheck=0 是否啟動gpg檢測 0是 no
#gpgkey=http://mirrors.163.com/centos/6.3/os/i386/RPM-GPG-KEY-CentOS-6
這是你gpg用來驗證的東東,必須要你所在的yum源目錄,中存在

我們在建立自己的yum源庫的時候,不要忘記了,依賴關系包 *.xml文件,是叫索引文件,你可可以去看自己的光碟就可以看到
沒有這個文件表示你的yum源還沒有成功
A,要去下載軟體,createrepo 在光碟中已經存在,若是你用yum做了光碟的yum源,那麼你可以用yum安裝
若是你沒有,進去光碟的rpm包中去rpm -ivh createrepo 這里要解決包的依賴關系
B,更新 createrepo --update /yum (rpm包,就在你的/yum目錄下)
重新 先要刪除 *.xml文件,在createrepo /yum
當你建立好之後,yum clean all
yum list
:http://www.centos.org,選擇 downloads 下 Mirrors (你可以在這里看到國內外的包)

rpm包的製作
A,安裝軟體:檢查編譯環境,rpm -qa | grep gcc 安裝 yum install gcc*
安裝 yum install rpm-build

B,當你拿到一個tar包之後, cd /root
rpmbuild xiaolue.tar.gz 第一次使用時,創建/root/rpmbuild/*下邊的文件
BUILD BUILDROOT RPMS SOURCES SPECS SRPMS
C, cp xiaolue-1.0.tar.gz /root/rpmbuild/SOURCES
cd /root/rpmbuild/SPECS
vim xiaolue-1.0.spec (具體詳情見文章後)

我們在製作rpm包的時候會用到編譯安裝來添加vim xiaolue-1.0.spec文件中的內容
tar xvf xiaolue-1.0.tar.gz
cd xiaolue-1.0
./configure 這里會提示你缺少那些包,我們在寫文件的時候,要寫入其中
make
make install 這里會出現我們%install後面要添加的內容,裡面中間的部分test -z 開頭到結尾
lsyncd-2.0.5.spec 文件中「%install」後面需要填寫的內容,

示安裝哪些文件到哪些路徑下,但要修改格式。
1.將這一段內容中所有的/usr/local 修改為變數$RPM_BUILD_ROOT,
因為製作 rpm 包時並不需要將文件安裝到實際的路徑,所以暫時安裝在$RPM_BUILD_ROOT 中,其實就是
/root/rpmbuild/BUILDROOT/lsyncd-2.0.5-1.el6.i386 這個臨時目錄。
2.將這一段內容中所有的單引號去掉或者換成雙引號,因為要允許變數。

我們來填寫里邊的內容(我寫出關鍵部分)
A,Source0 後邊填寫的是你tar包的全名,xiaolue-1.0.tar.gz
B,BuildRequires: //軟體依賴關系描述(可以省略)
Requires: //該 rpm 包所依賴的軟體包名稱
C,%install
rm -rf $RPM_BUILD_ROOT
make install DESTDIR=$RPM_BUILD_ROOT
在這之後我們要添加的便是上文提到的,make install 要填寫的內容
D,%files下要添加的內容
rpmbuild -bb xiaolue-1.0.spec
會出現報錯的現象RPM build errors: Installed (but unpackaged) file(s) found:
把這後面的內容添加到%files下便可
E,rpmbuild -ba xiaolue-1.0.spec 這樣在製作成功了
F,我們來查看下我們所生成的rpm包,ls /root/rpmbuild/RPMS下

接下來自己可以測試下 rpm -ivh rpm -e

*****************************************************************************************88888888
你創建的時候要和包名一樣,他會自動添加模板文件
接下來我們來分析這個文件的東西
Name: //軟體名稱,如 lsyncd,後面可使用%{name}的方式引用
Version: //軟體版本號,
僅當軟體較以前有較大改變時才增加版本號。 2.0.5

Release: 1%{?dist} //軟體發布序列號,標明第幾次打包。若軟體較以前改變較小,則
僅增加發布序列號,而不改變版本號
Summary:
//概要,對軟體簡單的描述
//軟體包所屬類別,具體類別參看 rpm 的幫助文件
Group:
/usr/share/doc/rpm-4.8.0/GROUPS,所有軟體必須屬於其中一種類型。
//許可類型,如:GPL(自由軟體)
,commercial(商業)
,Share(共享)
,
License:
GNU 等
URL:
//軟體下載地址(可以省略)
Source0:
//源碼名稱及下載地址,可以和上行一樣。
BuildRoot:
%(mktemp -ud %{_tmppath}/%{name}-%{version}-%{release}-XXXXXX)
//該參數非常重要,因為在生成 rpm 的過程中,執行 make install 時就會把軟體安裝到上述
的路徑中,在打包的時候,同樣依賴「虛擬目錄」為「根目錄」進行操作。
後面可使用$RPM_BUILD_ROOT 方式引用。
BuildRequires: //軟體依賴關系描述(可以省略)
Requires: //該 rpm 包所依賴的軟體包名稱
�scription //對軟體的詳細描述,可以寫多行
%prep //這個段是預處理段,通常用來執行一些解開源程序包的命令,為下一
步的編譯安裝作準備。
%setup -q
%build
//提取源碼到 BUILD 目錄; -q 指不顯示輸出(quietly)
//本段是建立段,所執行的命令為生成軟體包服務,相當於./configure 和 make
%configure
make %{?_smp_mflags}
%install
//這一節主要用於完成實際安裝軟體必須執行的命令,這一節一般是由
make install 指令構成,但是有時也會包含 cp、mv、install 等指令
rm -rf $RPM_BUILD_ROOT
make install DESTDIR=$RPM_BUILD_ROOT
%clean
//這一節所描述的內容表示在完成包建立的工作之後,自動執行此節
下的腳本進行附加的清除工作,這一節的內容通常簡單地使用 rm -rf $RPM_BUILD_ROOT 命
令,不需要指定此節的其它內容
rm -rf $RPM_BUILD_ROOT
%files
//這一節指定構成包的文件的列表,它是使用節前綴%files 表示的。
此外,它還包含一系列宏控制安裝後的文件屬性和配置信息。
,分為三類--說明文檔(doc)
,
配置文件
(config)
及執行程序,
也根據提示編寫。
%files 下列出應該捆綁到 RPM 中的文件,
電話:0731-83888219/20/21
網址:www.sxkeji.com.cn
技術論壇:www.jiagulun.com
公司地址: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元路湘商世紀鑫城 31 層
第 14 頁
並能夠可選地設置許可權和其它信息
�fattr(-,root,root,-)
//指定包裝文件的屬性,分別是(mode,owner,group),-表示默認值,
對文本文件是 0644,可執行文件是 0755
%doc
%changelog
//本段是修改日誌段。你可以將軟體的每次修改記錄到這里,保存到發
布的軟體包中

看一個實例的文件配置方法
Name: lsyncd
Version: 2.0.5
Release: 1%{?dist}
Summary: lsyncd is a soft of data sync.
Group: System Environmen/Base
License: GNU
URL: ftp://192.168.0.254
Source0: lsyncd-2.0.5.tar.gz
BuildRoot: %(mktemp -ud %{_tmppath}/%{name}-%{version}-%{release}-XXXXXX)
BuildRequires: lua-devel
Requires: lua
�scription
lsyncd 是一款數據同步軟體
use with rsyncd
%prep
%setup -q
%build
%configure
make %{?_smp_mflags}

%install
rm -rf $RPM_BUILD_ROOT
make install DESTDIR=$RPM_BUILD_ROOT
test -z "$RPM_BUILD_ROOT/bin" || /bin/mkdir -p "$RPM_BUILD_ROOT/bin"
/usr/bin/install -c "lsyncd" "$RPM_BUILD_ROOT/bin/lsyncd"
test -z "$RPM_BUILD_ROOT/share/doc/lsyncd/" || /bin/mkdir -p
"$RPM_BUILD_ROOT/share/doc/lsyncd/"
/usr/bin/install -c -m 644 "examples/lbash.lua" "$RPM_BUILD_ROOT/share/doc/lsyncd//lbash.lua"
/usr/bin/install -c -m 644 "examples/lecho.lua" "$RPM_BUILD_ROOT/share/doc/lsyncd//lecho.lua"
/usr/bin/install -c -m 644 "examples/lgforce.lua"
"$RPM_BUILD_ROOT/share/doc/lsyncd//lgforce.lua"
/usr/bin/install -c -m 644 "examples/limagemagic.lua"
"$RPM_BUILD_ROOT/share/doc/lsyncd//limagemagic.lua"
/usr/bin/install -c -m 644 "examples/lpostcmd.lua"
"$RPM_BUILD_ROOT/share/doc/lsyncd//lpostcmd.lua"
/usr/bin/install -c -m 644 "examples/lrsync.lua"
"$RPM_BUILD_ROOT/share/doc/lsyncd//lrsync.lua"
/usr/bin/install -c -m 644 "examples/lrsyncssh.lua"
"$RPM_BUILD_ROOT/share/doc/lsyncd//lrsyncssh.lua"
test -z "$RPM_BUILD_ROOT/share/man/man1" || /bin/mkdir -p
"$RPM_BUILD_ROOT/share/man/man1"
/usr/bin/install -c -m 644 "./doc/lsyncd.1" "$RPM_BUILD_ROOT/share/man/man1/lsyncd.1"
test -z "" || /bin/mkdir -p ""
%clean
rm -rf $RPM_BUILD_ROOT
%files
/bin/lsyncd
/share/doc/lsyncd/lbash.lua
/share/doc/lsyncd/lecho.lua
/share/doc/lsyncd/lgforce.lua
/share/doc/lsyncd/limagemagic.lua
/share/doc/lsyncd/lpostcmd.lua
/share/doc/lsyncd/lrsync.lua
/share/doc/lsyncd/lrsyncssh.lua
/share/man/man1/lsyncd.1
/usr/bin/lsyncd
/usr/share/doc/lsyncd/lbash.lua
/usr/share/doc/lsyncd/lecho.lua
/usr/share/doc/lsyncd/lgforce.lua
/usr/share/doc/lsyncd/limagemagic.lua
/usr/share/doc/lsyncd/lpostcmd.lua
/usr/share/doc/lsyncd/lrsync.lua
/usr/share/doc/lsyncd/lrsyncssh.lua
/usr/share/man/man1/lsyncd.1.gz
�fattr(-,root,root,-)
%doc
%change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