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莫三比克共和國為什麼要叫莫三比克啊
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莫三比克島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莫三比克島,位於莫三比克北部的楠普拉州。莫三比克島,是印度洋上的一座小島,長約3000米,寬約500米,距非洲大陸3500米。
1493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率領船隊前往印度,途中經過好望角,受到當地蘇丹的友好接待。蘇丹的名字叫穆扎·阿魯·比克,葡萄牙人聽成「莫三比克」,這就是地名的來歷。當時,莫三比克是東非沿岸的貿易中心,商人來自紅海和阿拉伯半島。印度的棉紗、香辣調味料販運到這里,非洲象牙又從這里運到印度賣高價。這些中轉貿易,使莫三比克迅速發展、繁榮。當時建造的教堂、大宅堂、住宅區等,都是印度風格。
莫三比克城由要塞、舊城區和居民區組成。公元16世紀—17世紀修建的房屋,有著堅固的屋頂,塗著鮮艷的顏色。一般的房子都帶有一個小院,商人的宅院一般建在海邊。島上使用的語言有斯瓦希里語和古吉拉特語。這里受阿拉伯文化的影響,如用貝殼、珍珠、象牙等做成物品的鑲嵌工藝,就是從阿拉伯傳過來的。
莫三比克島上的聖塞巴斯蒂要塞,在防禦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今,鐵銹斑斑的大炮仍然朝向印度洋。
聖弗蘭西斯科·扎比埃爾學校建於1620年。1760年,它被葡萄牙司令官當做聖保羅宮加以改建,防禦設施也得到了鞏固。禮拜堂和鍾樓中,有葡萄牙和印度的許多珍貴的藝術品。
莫三比克在斯瓦希利語中為「光明來到」之意,充分表達了莫三比克人民熱愛自由和獨立,並對未來充滿信心的願望。
國名:莫三比克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Mozambique) 。舊譯「莫三鼻給」。
獨立日:6月25日(1975年)
國慶日:6月25日(1975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靠旗桿一側為紅色等腰三角形,其中有一顆黃色五角星、一本打開的書和交叉著的步槍和鋤頭。旗面右側為綠、黑、黃三色的平行寬條,黑色寬條上下各有一白色細條。綠色象徵農業和財富,黑色代表非洲大陸,黃色象徵地下資源,白色象徵人民斗爭的正義性及所要建立的和平事業,紅色象徵爭取民族解放的武裝斗爭和革命。黃色五角星代表國際主義精神,書本象徵文化教育,步槍和鋤頭象徵廣大勞動者和武裝部隊的團結及其共同保衛、建設祖國。
國徽:呈圓形,圓面上有打開的書本、步槍和鋤頭圖案,寓意同國旗;下方的波紋象徵海洋;中間有放射光芒的太陽圖案,象徵革命和建設的新生活。圓周由齒輪和玉米、甘蔗環飾,象徵工業和農業;頂端有一顆紅色五角星,象徵國際主義精神;底部的紅色綬帶上寫著「莫三比克共和國」。
國家政要:總統阿曼多·格布扎(Armando Guebuza),2005年2月宣誓就職。
自然地理:面積79. 9萬平方公里。位於非洲東南部,南鄰南非、史瓦濟蘭,西界辛巴威、尚比亞、馬拉維,北接坦尚尼亞,東瀕印度洋,隔莫三比克海峽與馬達加斯加相望。海岸線長2630公里。高原、山地約佔全國面積3/5,其餘為平原。地勢從西北至東南大致分為三級台階: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賓加山高達2436米,為全國最高點;中部為台地,高度在200-500米之間,有島山散布其間;東南部沿海為平原,平均海拔100米,呈帶狀分布,北窄南寬,總面積33萬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河流眾多,贊比西、林波波等大河均自西向東注入印度洋,富水力資源。馬拉維湖是莫同馬拉維之間的界湖。海岸線長2,630公里,濱海多沼澤、沙洲和紅樹林。大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600-1,500毫米,北部多於南部。 森林約佔領土的四分之一。
人口:莫三比克人口約有18,000,000人(2000年),有馬庫阿-洛姆埃、紹納-卡蘭加等60多個部族。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有19.7人。絕大多數屬班圖語系的馬庫阿人、聰加人、馬拉維人、馬紹納人等。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主要部族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信奉原始宗教。
首都:馬普托(Maputo)
簡史:公元13世紀,馬紹納人在現辛巴威和莫三比克一帶建立莫諾莫塔帕王國,16世紀初國勢漸衰。1505年遭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建立殖民據點。1700年淪為葡的「保護國」,1752年葡設總督進行統治,曾稱葡屬東非洲。1884—1885年莫被劃為葡殖民地。1951年葡將其改為「海外省」。1891年巴盧埃族舉行起義,堅持了25年之久,1964年9月25日莫解放陣線領導人民開展反葡殖民統治的武裝斗爭。1974年9月7日莫解陣同葡政府簽署了關於莫三比克獨立的《盧薩卡協議》。1975年6月25日正式宣告獨立。首任總統薩莫拉。薩莫拉死於空難後希薩諾繼任總統。由於政見分歧,有德拉卡馬領導的莫抵抗運動與政府進行了十多年的游擊戰,全國一片混亂,到處都是地雷。1993年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莫三比克,1994年舉行大選,希薩諾成為總統。1990年11月改國名為莫三比克共和國,實行多黨制。
政治:現行憲法於1990年11月30日生效。憲法規定:以多黨製取代一黨制,實行黨政分開和司法獨立;總統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五年,只能連任兩屆。
經濟: 絕大多數居民從事農業,農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0%。糧食主產玉米、薯類;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甘蔗、劍麻、腰果、茶葉、椰子、煙草等,是非洲最大腰果生產國。牲畜中羊居多。工業占國民生產總值三分之一,以食品、紡織、農產品加工為主,還有煉油、煉鐵、水泥、輪胎、車輛裝配和修理等企業。礦業開採煤、鐵、鉭鐵礦等,尚有鈾、銅、金、鎳、鈷等礦藏。鉭鐵礦品位居世界首位。出口腰果、蔗糖、茶葉、椰干、木材、棉花等。進口機器、車輛、消費品、鋼材、原油和油品等。各主要港口皆有鐵路干線分別通南非、辛巴威、馬拉維、史瓦濟蘭等鄰國,過境運輸量大,是重要國民收入來源。
外交:奉行獨立、不結盟政策。
與中國關系: 1975年6月25日,莫三比克同中國建交。2004年4月,希薩諾總統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 。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10省一市,即德爾加杜角省,尼亞薩省,太特省,楠普拉省,贊比西省,索法拉省,馬尼卡省,伊巴揚巴內省,加扎省,馬普托省,直轄市首都馬普托。全國有23個城市,主要有馬普托市,貝拉市,楠普拉市等。
⑵ 莫三比克留學生通訊錄
1、旅遊簽證(L字簽證):發給前來中國旅遊、探親或因其他私人事務來華的外國公民。來華旅遊的,原則上須提供有足夠來華旅費的證明,必要時須提供離開中國後前往國家(地區)的機、車、船票。來華探親的,必要時需提供有國內親屬的邀請信。2、訪問簽證(F字簽證):發給應邀來中國訪問、考察、講學、經商、進行科技文化交流,以及短期進修、實習等活動不超過六個月的人員。申請人須提供中國邀請單位的邀請信或被授權單位的簽證通知函電等。3、學習簽證(X字簽證):發給來中國留學、進修、實習6個月以上的外國公民。申請人須持有接受單位或者主管部門的證明,即《外國留學人員來華申請表》(JW201表或JW202表)、《錄取通知書》和《外國人體格檢查記錄》。4、工作簽證(Z字簽證):發給來中國任職或就業的人員及其隨行家屬,以及來華進行商業演出的外國公民。根據不同情況,申請人須提供《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就業許可證書》(就業許可證書由中國聘僱單位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部門申請辦理),或常駐中國代表證書和被授權單位的簽證通知函電,文化部或省級文化廳(局)批准函及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外辦簽證通知等相關材料。5、過境簽證(G字簽證):發給經中國過境前往第三國的外國公民。申請人須持有前往國家(地區)的有效簽證和聯程客票。6、乘務簽證(C字簽證):發給執行乘務、航空、航運任務的國際列車乘務員,國際航空器機組人員及國際航行船舶的海員及其隨行家屬。申請人須按雙方協議或中方規定提供有關證明。7、記者簽證(J字簽證):發給新聞從業人員的簽證。其中,J-1簽證發給來華常駐的外國記者;J-2字簽證發給臨時來中國采訪的外國記者。申請人須持有中國主管部門的證明。8、定居簽證(D字簽證):發給來中國定居的外國公民。須持有定居身份確認表,該表應由申請人或其委託的在華親屬向申請定居地的市、縣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門申請領取。
⑶ 莫三比克的外交
同中國的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莫三比克共和國於1975年6月25日建交。建交以來,兩國關系發展順利。
中莫兩國簽有貿易協定和投資保護協定。2001年,中莫成立經貿聯委會。中方已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免除莫三比克截至2005年底對華到期債務共計2.94億元人民幣。
中莫建交以來,中方承擔了經濟住房、國家體育場等23個成套項目、農業技術示範中心等18個技術合作項目、3個考察項目。目前正在實施的項目有馬普托國際機場改擴建項目等。2010年,中莫兩國貿易額為6.97億美元。2012年,中莫雙邊貿易額為13.4億美元,同比增長40.4%,其中中方出口9.4億美元,進口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34.4%和56.6%。中方向莫主要出口機械及運輸設備、紡織品、鞋類、穀物及其製品、金屬製品、醫葯品等,從莫主要進口木材、鐵礦砂及其精礦、芝麻。中方已給予莫方60%輸華產品免關稅待遇。
中、莫兩國政府簽有文化協定,兩國文化和教育代表團曾分別互訪。截至2012年,中方共接收莫獎學金生188名。2012年莫在華留學生284名。2012年,莫政府27名正部長分三批來華參加研討班。2008年,兩國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莫三比克共和國政府科學技術合作協定》。兩國簽有醫療衛生議定書。自1976年起,中方先後向莫派出18批醫療隊,共279人次。中國在莫有醫療隊員14人。
中國湖北省與莫加扎省為友好省份,上海市與莫首都馬普托市為友好城市。
同美國的關系
莫三比克獨立不久即同美國建交。1982年後兩國關系得到改善和發展。美國先後取消對莫提供經援和軍援的禁令。美曾參與推動莫國內和平進程。莫為撒哈拉以南接受美國援助較多的國家,是美國《非洲增長與機遇法》的受惠國。2004年,美國宣布莫三比克成為第一批有資格從「千年挑戰賬戶」計劃中申請資金援助的16個國家之一。莫三比克總統多次訪美。2007年7月,格布扎總統對美國進行了工作訪問。2012年,莫三比克和美國雙邊貿易額3.901億美元,其中美國向莫出口3.516億美元,自莫進口0.385億美元。2013年1~4月,莫三比克和美國雙邊貿易額1.043億美元,其中美國向莫出口0.825億美元,自莫進口0.218億美元。
同葡萄牙的關系
葡萄牙原是莫三比克宗主國,兩國政治、經濟關系密切。葡曾參與推動莫和平進程,並為莫培訓新軍及警察。2010年4月,格布扎總統對葡萄牙進行了國事訪問。2011年3月,葡萄牙外交國務部長路易斯·阿馬多對莫進行了工作訪問。
同歐洲國家的關系
莫三比克重視發展同歐洲國家的關系。北歐諸國為莫傳統的援助國。英、法、荷蘭、瑞士、瑞典、丹麥、芬蘭等國每年對莫都有數千萬美元的固定財政和物資援助。英、法還積極參與莫和平民主進程,為莫培訓國防軍。西班牙為莫培訓警察。
同非洲國家的關系
積極發展同非洲國家特別是南部非洲周邊國家的關系,實行睦鄰政策。南非是莫第一大外來投資國,兩國經貿關系密切。莫是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東南非共同市場等地區組織成員國。莫積極參與地區政治、經濟事務,主張加快地區經濟一體化步伐、和平解決地區沖突,贊同成立非洲常備部隊,對沖突國家和地區進行主動干預。2005年,格布扎總統就任後,與周邊鄰國互訪頻繁,進一步鞏固與南部非洲國家的傳統關系。莫還與波札那、南非、史瓦濟蘭等簽署了互免簽證協議,便利人員往來。莫於2009~2010年擔任南共體政治、防務和安全委員會主席。2011年,莫與葛摩、坦尚尼亞等簽署了《莫三比克與葛摩關於確定海上邊界的協議》、《莫三比克與坦尚尼亞關於確定海上邊界的協議》、《莫三比克、坦尚尼亞和葛摩關於確定海上邊界三方分界點的協議》,並與尚比亞完成了陸地邊界的界定。2012年,莫三比克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事務,成功舉辦葡語國家共同體和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峰會,接任兩組織輪值主席國。莫三比克以輪值主席身份多次召開特別首腦會議,推動解決馬達加斯加、辛巴威和幾內亞比索政治危機。2013年,格布扎總統訪問了馬拉維,並接待了史瓦濟蘭國王來訪。
⑷ 馬普托有電信通信嗎中國電信手到莫三比克、馬普托可以用嗎(馬普托的電信手機卡是什麼數字開頭。比
您好!希望下面的回答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中國電信手機可以全球漫遊,您可以在安徽電信網上營業廳開通國際漫遊業務,也可以致電客服人工開通,如果當地沒有CDMA網路,需要更換天翼國際卡。
您也可以在國外辦理當地運營商的電話卡使用,大部分電信手機支持多種網路制式在國際漫遊時,不再限制使用電信卡。
安徽電信網上營業廳現推出零月租、零門檻、本地撥打省內電信號全免費,流量不清零的iFree卡,無套餐、無合約、無最低消費,限量搶購中,詳情訪問安徽電信網上營業廳。
以上答復僅供參考,具體請咨詢10000,以安徽電信網上營業廳或營業廳公告為准。
感謝您長期以來給予中國電信的支持,祝您生活愉快,謝謝!
⑸ 莫三比克的首都在哪
首都:馬普托(Maputo)
簡史:公元13世紀,馬紹納人在現辛巴威和莫三比克一帶建立莫諾莫塔帕王國,16世紀初國勢漸衰。1505年遭葡萄牙殖民者入侵,1700年淪為葡的 「保護國」,1752年葡設總督進行統治。1884—1885年莫被劃為葡殖民地。1951年葡將其改為「海外省」。1891年巴盧埃族舉行起義,堅持了25年之久,1964年9月25日莫解放陣線領導人民開展反葡殖民統治的武裝斗爭。1974年9月7日莫解陣同葡政府簽署了關於莫三比克獨立的《盧薩卡協議》。1975年6月25日正式宣告獨立。1990年11月改國名為莫三比克共和國,實行多黨制。
政治:現行憲法於1990年11月30日生效。憲法規定:以多黨製取代一黨制,實行黨政分開和司法獨立;總統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五年,只能連任兩屆。
外交:奉行獨立、不結盟政策。
與中國關系: 1975年6月25日,莫三比克同中國建交。2004年4月,希薩諾總統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 。
⑹ 找一個叫諾商皮克的國家,字不太對,和非洲很近!急!急
莫三比克
獨立日:6月25日(1975年) 國慶日:6月25日(1975年) 國旗:莫三比克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靠旗桿一側為紅色等腰三角形,其中有一顆黃色五角星、一本打開的書和交叉著的步槍和鋤頭。旗面右側為綠、黑、黃三色的平行寬條,黑色寬條上下各有一白色細條。綠色象徵農業和財富,黑色代表非洲大陸,黃色象徵地下資源,白色象徵人民斗爭的正義性及所要建立的和平事業,紅色象徵爭取民族解放的武裝斗爭和革命。黃色五角星代表國際主義精神,書本象徵文化教育,步槍和鋤頭象徵廣大勞動者和武裝部隊的團結及其共同保衛、建設祖國。 國莫三比克國徽徽:呈圓形,圓面上有打開的書本、步槍和鋤頭圖案,寓意同國旗;下方的波紋象徵海洋;中間有放射光芒的太陽圖案,象徵革命和建設的新生活。圓周由齒輪和玉米、甘蔗環飾,象徵工業和農業;頂端有一顆紅色五角星,象徵國際主義精神;底部的紅色綬帶上寫著「莫三比克共和國」。 國家政要:總統阿曼多·格布扎(Armando Guebuza),2005年2月宣誓就職。 自然地理:面積801600平方公里。位於非洲東南部,南鄰南非、史瓦濟蘭,西界辛巴威、尚比亞、馬拉維,北接坦尚尼亞,東瀕印度洋,隔莫三比克海峽與馬達加斯加相望。位於非洲東南部,莫三比克與馬達加斯加之間的莫三比克海峽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峽,全長1670公里。海岸線長2630公里。高原、山地約佔全國面積3/5,其餘為平原。地勢從西北至東南大致分為三級台階: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賓加山高達2436米,為全國最高點;中部為台地,高度在200-500米之間,有島山散布其間;東南部沿海為平原,平莫三比克海峽均海拔100米,呈帶狀分布,北窄南寬,總面積33萬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河流眾多,贊比西、林波波等大河均自西向東注入印度洋,富水力資源。馬拉維湖是莫同馬拉維之間的界湖。海岸線長2,630公里,濱海多沼澤、沙洲和紅樹林。大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600-1,500毫米,北部多於南部。 森林約佔領土的四分之一。 人口:莫三比克人口約有1 8 9 0萬人(2000年),有馬庫阿-洛姆埃、紹納-卡蘭加等60多個部族。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有19.7人。絕大多數屬班圖語系的馬庫阿人、聰加人、馬拉維人、馬紹納人等。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主要部族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信奉原始宗教。 以白為美 在莫三比克流行以白為美的傳統,因此這里的姑娘們總是想方設法使自己顯得白一些。於是每天都會用香粉擦臉。他們相信藉助自然物質中的神力可以使自己變得更美麗,因此她們不像其他國家的姑娘們使用化學化妝品,而是使用一種用當地的猴麵包樹製成的白色粉末,這種特殊的美容品在每家都儲藏得很多。 莫三比克首都馬普托首都:馬普托(Maputo)——「腰果之鄉」 莫三比克是個有80%人口從事農業勞動的農業國,有腰果、棉花、甘蔗等六大經濟作物,其中腰果最為著名。腰果果仁香脆美味,果殼可提煉高級工業油,是世界上的緊俏商品、首都馬普托有全國最大的腰果加工廠。腰果樹的產品在市內比比皆是:商店裡腰果製品琳琅滿目,賓館和家庭里到處陳設腰果木的傢具,很多工藝品以腰果造型為圖案,人們的生活和腰果密不可分,因此有了「腰果之鄉」的美名。 魚獲 這里是大啖金槍魚和海鮮的天堂,這里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腰果之鄉」。這個聽起來有點陌生的國家,沒有著名的莫三比克漁民名勝古跡,但有著獨特的非洲風情。 腰果之鄉 葡萄牙人也許沒有想到,五個世紀前他們從巴西帶來的幾顆腰果種子,竟在這里舒適地開花結果。試種成功後,人們紛紛引種,當地數量眾多的猴子也推波助瀾,在遷移中將種子四處傳播。 當地農民兜售自產腰果和大多數炎熱、乾燥的非洲國家不同,莫三比克氣候溫和,少澇旱災害,充沛的陽光和穩定的氣溫最適合腰果樹的生長。腰果給莫三比克人帶來可觀的財富,莫三比克也因此成為「腰果之鄉」。難怪在這里,腰果的圖案隨處可見,有關腰果的歌曲、詩歌和小說更是膾炙人口。 世界盡頭 不說不知道,莫三比克有著豐富的海洋資源,北部鯊魚種類繁多。這里的海灘也非常漂亮,首都馬普托海灘,海水明凈,海岸線漫長。從海邊往海里走約一兩百米,海水也僅僅漫過胸膛,當地人給這片海灘起了個很好聽的名字——「陽光海灘」。每逢退潮,露出大片的沙洲,陽光暖暖地照著,彷彿金色的海洋。 要看真正的印度洋,需從馬普托驅車三四個小時到達比列尼(BILENI),這是外國遊客最喜歡的度假場所。每天在這里看日出日落、大浪翻滾,有種到了世界盡頭的心情。
[編輯本段]二、簡史
13世紀,馬紹納人在現辛巴威和莫三比克一帶建立莫諾莫塔帕王國,16世紀初國勢漸衰。1505年遭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建立殖民據點。1700年,淪為葡的「保護國」,1752年,葡設總督進行統治,曾稱葡屬東非洲。1884—1885年莫被劃為葡殖民地。1951年,葡將其改為「海外省」。1891年,巴盧埃族舉行起義,堅持了25年之久,1964年9月25日莫解放陣線領導人民開展反葡殖民統治的武裝斗爭。1974年9月7日莫解陣同葡政府簽署了關於莫三比克獨立的《盧薩卡協議》。1975年6月25日正式宣告獨立。首任總統薩莫拉。薩莫拉死於空難後希薩諾繼任總統。由於政見分歧,有德拉卡馬領導的莫抵抗運動與政府進行了十多年的游擊戰,全國一片混亂,到處都是地雷。1993年,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莫三比克,1994年舉行大選,希薩諾成為總統。1990年11月改國名為莫三比克共和國,實行多黨制。
[編輯本段]三、政治
1992年恢復和平以來,莫政局長期穩定,政府積極維護民族團結,內外政策較為穩妥務實。在1994年、1999年和2004年3次多黨議會和總統選舉中,解陣黨均獲勝。2005年2月,當選總統格布扎宣誓就職,前總統希薩諾退休,順利實現權力交替。格布扎總統執政以來,繼續執行穩妥務實的政策,將發展經濟和消除貧困作為施政的首要任務,懲治腐敗並撤換工作不力的官員,保持了政局穩定。 【憲法】現行憲法於2004年12月生效。憲法規定:以多黨製取代一黨制,實行黨政分開和司法獨立;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總統和議員均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只能連任兩屆;實行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市場經濟;擴大公民自由與權利,廢除死刑等。 【議會】莫三比克共和國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構。本屆議會於2005年2月根據第三次多黨選舉結果組成,任期五年。在250個議席中,解陣佔160席,抵運-選舉聯盟佔90席。愛德華多·若阿金·穆倫布韋(Eardo Joaquim Mulembwe,解陣黨)連任議長。 【政府】總統為政府首腦,總理受總統的委託召集並主持部長會議。部長會議是國家最高執行機關,向共和國議會負責。本屆部長會議於2005年2月組成。 【司法機構】 設有最高法院及省、縣、區級法院及共和國檢察院。最高法院院長馬里奧·曼加澤(Mario Mangaze)。總檢察長茹伊斯·保利諾(Juiz Paulino)。 【政黨】 1990年改行多黨制。1991年「政黨法」正式生效。「政黨法」規定,各黨派必須遵循維護國家統一、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和鞏固莫三比克民主三項原則,強調各政黨必須具有全國性質,不得以個別地區、部落、宗教為基礎;必須有利於國家的和平與穩定,不得謀求通過暴力改變國家的政治與社會秩序;不得搞分裂主義;每省至少有100名黨員方能登記,其總部必須設在首都。 (1) 莫三比克解放陣線黨(Partido Frelimo):簡稱解陣黨。執政黨,1962年6月25日成立。原名莫三比克解放陣線,1977年2月改為現名,黨員近230萬人(2008年)。1977年解陣黨「三大」確定為「馬列主義先鋒黨」。1989年「五大」改為「全民黨」。該黨主張「尊重人權,維護和平與進步,縮小國內社會和地區差別,更加公平地分配財富」,目標是「建立以民主社會主義、平等、自由和團結為基礎的莫三比克社會」。 (2)莫三比克全國抵抗運動(Renamo):簡稱抵運。系莫第二大黨,主要反對黨。1976年初成立,其後長期從事反政府武裝活動,曾擁有部隊一萬餘人。1994年,抵運正式宣布由軍事組織轉變為政黨。同年被批准為合法政黨。在1994年10月舉行的首次多黨大選中,該黨獲得37.78%的選票,在議會中佔112席,成為莫第二大黨。
歷任總統
1975.6-1986.10 薩莫拉·馬謝爾 (Samora Moisés Machel, 1933-1986) 1986.10-2005.2 若阿金·阿爾貝托·希薩諾 (Joaquin Alberto Chissano, 1939-) 2005.2- 阿曼多·格布扎 (Armando Guebuza, 1943-)
歷任總理
1986.7-1994.12 馬里奧·費爾南德斯·馬順戈 (Mário Fernandes Machungo, 1940-) 1994.12-2004.2 帕斯庫亞爾·曼努埃爾·莫昆比 (Pascoal Manuel Mocumbi, 1941-) 2004.2-2010.1 路易莎·迪奧戈 (Luisa Dias Diogo, 1958-) 2010.1- 阿伊雷斯·阿里 (Aires Bonifácio Ali, 1955-)
[編輯本段]四、經濟
絕大多數居民從事農業,農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0%。糧食主產玉米、薯類;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甘蔗、劍馬普托火車站麻、腰果、茶葉、椰子、煙草等,是非洲最大腰果生產國。牲畜中羊居多。工業占國民生產總值三分之一,以食品、紡織、農產品加工為主,還有煉油、煉鐵、水泥、輪胎、車輛裝配和修理等企業。礦業開採煤、鐵、鉭鐵礦等,尚有鈾、銅、金、鎳、鈷等礦藏。鉭鐵礦品位居世界首位。出口腰果、蔗糖、茶葉、椰干、木材、棉花等。進口機器、車輛、消費品、鋼材、原油和油品等。各主要港口皆有鐵路干線分別通南非、辛巴威、馬拉維、史瓦濟蘭等鄰國,過境運輸量大,是重要國民收入來源。
[編輯本段]五、外交
奉行獨立、不結盟政策。 與中國關系: 1975年6月25日,莫三比克同中國建交。2004年4月,希薩諾總統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是中國人民值得珍惜的非洲朋友。
[編輯本段]六、行政
區劃:全國分為10省一市,即德爾加杜角省,尼亞薩省,太特省,楠普拉省,贊比西省,索法拉省,馬尼卡省,伊巴揚巴內省,加扎省,馬普托省,直轄市首都馬普托。全國有23個城市,主要有馬普托市,貝拉市,楠普拉市等。 莫三比克港。在東北部,印度洋莫三比克海峽中一個近岸的珊瑚島上。人口約1萬。建於1508年,是全國最古老的城市和海港, 1907年前曾是葡萄牙的殖民據點和對外聯系重要口岸。因港口水淺,與內陸聯系不便,隨其他港口的興起而衰落。有煙草加工、榨油等小型工業。多歷史文物,以古碉堡、教堂等出名
[編輯本段]軍事
根據莫政府和抵運1992年簽署的和平總協議,莫國防軍應有編制3萬人,由政府軍和抵運部隊等量人數組成。莫軍隊設有陸海空三軍和後勤部隊。 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總參謀部是軍隊的最高指揮機構。國防軍下設北部、中部和南部軍區,其司令部分別設在楠普拉、貝拉和馬托拉。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2年。近年來,莫積極參與執行聯合國的維和任務。曾先後向東帝汶、剛果(金)、葛摩及蒲隆地派兵參加聯合國或非盟的維和部隊。
[編輯本段]七、與中國關系
1979年2月22日新華社匯總了各國對中國自衛還擊的態度: 譴責中國,支持越南,要我撤軍、停火的:蘇聯、古巴、捷克、保加利亞、東德、匈牙利、波蘭、蒙古、阿富汗、衣索比亞、莫三比克、阿爾巴尼亞、安哥拉和柬埔寨親越的韓桑林政權。 2008年4月,迫於美國的強大壓力,莫三比克政府不得不拒絕中國貨輪「安岳江」號在該國港口靠岸卸貨,因為據稱船上轉載有運往辛巴威的軍火。美國政府認為這批貨物將用於支持不受美國政府歡迎的辛巴威穆加貝政府。 2008年5月16日,莫三比克為中國5.12汶川大地震中受災的中國人民援助4萬元人民幣,是第14個為我國提供援助的國家。以該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397美元計,這也是盡最大努力幫助中國人民抗擊此次地震災害的國家之一。患難之交見真情,中國人民永遠感謝莫三比克人民的無私幫助,並會珍惜雙方的友誼!此外,不少駐華使領館外交官還以個人名義向中方捐款。 中駐莫大使田廣鳳舉行莫華僑華人答謝招待會對於莫三比克來說,4萬元絕不是個小數目。過去連年的戰亂和自然災害,讓這個國家滿目瘡痍,經濟發展困難重重,如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大概只有370美元左右。一個如此貧窮的國家,卻不忘向中國施以援手,自然贏得了中國人的特別感恩。很多中國網友含淚感謝莫三比克的義舉。「今日滴水之恩,他日湧泉相報!」一名網友在貼吧里寫道:「據說他們領導人到聯合國開會路費都沒法解決,4萬對他們來說可以做太多的事,可現在卻拿來支援我們,太感謝了!」 這個國家僅向我們捐了4萬元,但我們應該牢記!僅僅的四萬元捐助,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似乎真的很少,還不如一個企業甚至一些個人的捐款多,但它的意義遠非金錢所能衡量的,因為這就是他所能有的最大能力了。 這個國家就是:莫三比克。我們更應該記住在我們國家危難時他們的無私真誠幫助,中國是一個恩怨分明的國家,中國對於莫三比克兄弟的情誼,一定會記在心裡的。雖然只有區區4萬元(摺合人民幣),但我們應該記住它 ―― 非洲的莫三比克,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 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70美元,平均每人每天1美元。 莫三比克這個極其貧困的國家,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相當於瑞士的五百分之一。 他們領導人到聯合國開會,路費都沒法解決,4萬對他們來說是很大很大的一筆錢,可以做太多的事,可現在卻拿來支援我們!在給中國提供了救災援助的十幾個國家之中,卻有這個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讓我們記住莫三比克,這個貧窮的非洲兄弟。
[編輯本段]八、公眾假期 (政府規定的全國節日)
1 月 1日 元旦 2 月 3日 莫三比克英雄日 (DIA DOS HEROIS DE M0CAMBIQUE) 4 月 7日 莫三比克婦女節(DIA DA MULHER MOCAMBICANA) 5 月 1日 國際勞動節 6 月 25日 莫三比克獨立日(DIA DA INDEPENDENCIA) 9 月 7日 勝利日 (DIA DA VITORIA) 9 月 25日 軍隊日 (DIA DAS FORCAS POPULARES DE LIBERTACAO DE MOCAMBIQUE) 12月 25日 聖誕節
⑺ 莫三比克的政治
1990年改行多黨制。1991年「政黨法」正式生效。「政黨法」規定,各黨派必須遵循維護國家統一、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和鞏固莫三比克民主三項原則,強調各政黨必須具有全國性質,不得以個別地區、部落、宗教為基礎;必須有利於國家的和平與穩定,不得謀求通過暴力改變國家的政治與社會秩序;不得搞分裂主義;每省至少有100名黨員方能登記,其總部必須設在首都。全國有20多個合法政黨。
(1)莫三比克解放陣線黨(Partido Frelimo):簡稱解陣黨。執政黨,1962年6月25日成立。原名莫三比克解放陣線,1977年2月改為現名,黨員近230萬人(2008年)。1977年解陣黨「三大」確定為「馬列主義先鋒黨」。1989年「五大」改為「全民黨」。該黨主張「尊重人權,維護和平與進步,縮小國內社會和地區差別,更加公平地分配財富」,目標是「建立以民主社會主義、平等、自由和團結為基礎的莫三比克社會」。2005年3月,解陣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選舉格布扎為新主席,並兼任黨總書記。2006年11月,解陣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大會確立反貧困和變革為黨的中心任務,選舉希薩諾為名譽主席,格布扎連任黨主席,菲利佩·帕溫德(Filipe Paúnde)為總書記。2012年9月23至28日,解陣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德爾加杜角省省會彭巴市召開。大會主題為「50年,團結起來與貧困作斗爭,解陣黨——主導變革的力量」。格布扎在會上做了工作報告。會議討論通過了解陣黨未來5年工作綱領,並進行了黨主席、總書記、中央委員會委員和政治局委員的換屆選舉。格布扎和帕溫德分別作為黨主席和總書記的唯一候選人當選連任。現任礦產資源部長埃斯佩蘭薩·比亞斯、公共工程和住房部長卡德米耶爾·穆騰巴等增選政治局委員;財長曼努埃爾·鄭、外長巴洛伊等當選中央委員會委員。解陣黨黨員數量約388萬。
(2)莫三比克全國抵抗運動(Renamo):簡稱抵運。系莫第二大黨,主要反對黨。1976年初成立,其後長期從事反政府武裝活動,曾擁有部隊一萬餘人。1994年,抵運正式宣布由軍事組織轉變為政黨。同年被批准為合法政黨。在1994年10月舉行的首次多黨大選中,該黨獲得37.78%的選票,在議會中佔112席,成為莫第二大黨。2001年10月,抵運「四大」通過了新的黨章和黨綱。在2009年10月舉行的大選中,抵運只獲得16.51%的選票和51個議席。主席阿豐索·德拉卡馬(Afonso Dhlakama)。總書記奧蘇佛·莫馬德(Ossufo Momade)。
較有影響的政黨還有莫三比克民主運動黨(MDM)、和平、民主與發展黨(PDD)、民主聯盟(UD)和工黨(PT)。 總統阿曼多·格布扎(Armando Guebuza)解陣黨主席。1943年1月20日生。1963年加入解陣黨,1966年當選解陣黨中央委員。早年曾參加學生運動,從事地下工作,組織武裝斗爭,反對殖民統治。莫獨立後歷任內政部長、國防部副部長兼莫軍總政委、總統府部長、交通運輸部長等要職。1990~1992年擔任解陣黨代表團團長,與抵運在羅馬進行談判。2002年6月,在解陣黨「八大」上當選該黨總書記。2004年12月當選莫總統。2005年2月宣誓就職,同年3月被選為解陣黨主席,兼任總書記。2006年11月,在解陣黨「九大」上連任黨主席。曾多次訪華。2006年11月,來華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2008年8月,來華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2011年8月,來華進行國事訪問。2013年5月來華出席太湖文化論壇第二屆年會。
總理阿爾貝托·瓦基納。1961年生。職業醫生。曾留學葡萄牙、法國,獲醫學學士學位。1996年起歷任德爾加多角省衛生廳廳長、楠普拉省衛生廳廳長。2005~2010年任索法拉省省長,2010~2012年任太特省省長。2012年10月被任命為總理。
⑻ 辛巴威,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哪國更富哪國工業化水平高
辛巴威
辛巴威 (Zimbabwe,又譯為辛巴威),全名辛巴威共和國,是一位於非洲南部的內陸國家。辛巴威在1980年之前的舊稱叫做羅德西亞(Rhodesia),這名字源自於替英國在這地區建立殖民地國家的帝國主義者,賽希爾·約翰·羅德(Cecil John Rhode)。哈拉雷(Harare)是辛巴威首都,原名沙利斯貝利(Salisbury)的該城,是羅德在1890年時建立的貿易集散城市。
地理
地理上,位於非洲東南部內陸,維多利亞瀑布、三比西河(Zambesi River)、三比西河上游的卡里巴水壩(Kariba Dam)與大壩攔阻河水積蓄而成的卡里巴湖共同圍成辛巴威北邊的疆界,與尚比亞相鄰。辛巴威的東邊國界全部與莫三比克相鄰,西南為波札那,南境則有一部分與南非相連,以林波波河(Limpopo River)為界。面積約39.1萬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贊比西河和林波波河,分別為同尚比亞和南非的界河。東部邊境為山地,其他分屬三級階梯狀高原,海拔800—1,500米。全境最高點2,592米。北部屬贊比西河流域,南部屬林波波河和薩比河流域。大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均氣溫22℃,10月份溫度最高,達32℃,7月份溫度最低,約13~17℃。年降水量從西南向東北,由300毫米遞增到1,250毫米。
人口
1310萬。黑人占人口的97. 6%,主要有紹納族(佔79%)和恩德貝萊族(佔17%),白人佔0.5%,亞裔約佔0.41%。英語、紹納語和恩德貝萊語同為官方語言。40%的人口信奉原始宗教,58%的人信奉基督教,1%信奉伊斯蘭教。
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8個省,下設55個區,14個市鎮。8省名稱為:西馬紹納蘭、中馬紹納蘭、東馬紹納蘭、馬尼卡、中部、馬旬戈、北馬塔貝萊蘭、南馬塔貝萊蘭。
國家政要:
總統羅伯特·穆加貝(Robert Mugabe) ,1987年12月就任,1990年3月、1996年3月和2002年3月連任。
歷史
西歐殖民者入侵前,非洲人已建立國家,留存有著名的石頭城(辛巴威)等眾多文物遺址。1890年淪為英國南非公司殖民地,被稱為南羅得西亞。1923年起由英國政府直接統治,改作自治領地。1953年成為中非聯邦的一部分。1963年聯邦解散,次年當地白人統治者改名羅得西亞,並於1965年片面宣布獨立,1970年又改稱羅得西亞共和國。當地人民為爭取獨立解放進行長期斗爭,1980年4月18日辛巴威共和國宣布獨立,建立了由黑人多數統治的政府。
辛巴威是南部非洲重要的文明發源地,在中世紀時代,該地曾存在一個紹納人(Shona,屬於班圖(Bantu)族的一支)建立的文明,並且遺留下不少文化遺跡,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大辛巴威古城(也是辛巴威的命名由來),以此城為首都的穆胡姆塔巴帝國(Munhumutapa Empire)透過與來自印度洋岸的回教商隊貿易,在11世紀時漸漸強盛,利用當地生產的黃金、象牙與銅礦等重要物資,交換來自波斯灣地區的布料與玻璃等生產品,15世紀時,已經成為非洲南部最大的邦國。
紹納文明的強盛在19世紀時邁入尾聲,1837年時,紹納人被屬於祖魯族的恩德貝勒人(Ndebele)征服,而來自英國與來自南邊的波爾人(荷裔南非人)開始逐漸蠶食這個地區。1888年,英國帝國主義者羅德從恩德貝勒國王手上取得他們領土內的采礦權,隨後在1889年替英屬南非公司(British South Africa Company)取得這里的領土權,並且在1895年時正式建立殖民國家「羅德西亞」。羅德西亞在1911年時分開成為北羅德西亞(今日的尚比亞)與南羅德西亞,後者在1922年時成為一個英屬自治殖民地。
1953年時,南北羅德西亞再次聯合成為一個聯邦,命名為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聯邦(Federation of Rhodesia and Nyasaland,簡稱羅尼聯邦),但卻只存在短短的十年後,於1963年時解散。羅尼聯邦解散時,南羅德西亞境內握有大部分控制權、以伊安·史密斯(Ian Smith)為首的少數白人族群宣布該國獨立為南羅德西亞國(並在1964年時改為羅德西亞),但這份聲明並不受境內大部分由北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所控制的黑人族群所認可。負責託管這地區的英國聲稱此獨立宣言是種叛亂行為不予承認,但也沒有實際使用武力來恢復控制權。在1966年至1968年的國際斡旋工作失敗後,英國要求聯合國對羅德西亞進行經濟制裁,但一意孤行的白人政權仍然在1970年時宣布成立共和國政體,也沒有獲得任何國際上的承認。
在白人執政的這段期間,辛巴威境內的黑人團體一直在進行激烈的游擊戰試圖推翻當權者。1978年,在國際制裁與黑人武裝運動的交相夾擊下,白人政府終於被迫與包括辛巴威非洲民族聯盟(ZAPU)及辛巴威非洲國家聯盟(ZANU)在內的諸多黑人勢力簽訂了協約,共同推派衛理公會主教穆佐列瓦(Abel Tendekayi Muzorewa)擔任辛巴威羅德西亞臨時政府的首相。在英國的監督下,黑人游擊組織終於願意卸除武裝結束內戰,在1980年時舉行了該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民主選舉,雖然穆佐列瓦有原本羅德西亞白人政權與南非政府的支持,但卻在本國大部分的黑人族裔中缺乏信賴,他的過渡政府並沒有在大選中獲得持續執政的機會,而是由羅伯·穆加比(Robert Mugabe)與他領導的辛巴威非洲民族聯盟(ZAPU)獲得政權。
在國家政權順利轉移到黑人政府的手上之後,於1980年4月18日辛巴威共和國正式獨立建國。在此之後穆加比連續贏得多次競選,一直持續執政至今。
雖然辛巴威的國政已經轉移到了黑人族裔的手上,但是該國超過70%的可耕土地卻仍然把持在占總人口不到1%的少數白人手上。2000年開始,辛巴威政府以白人所持有之土地系在殖民時代從黑人原住民手中非法取得為理由,進行激烈的地權轉移運動,強制沒收白人擁有的土地。此舉造成境內白種農人的大量出走,動搖經濟,許多基礎民生需求匱乏。2002年時,無視於國際社會的譴責,穆加比在大選中再次獲得連任,其反對黨與勞工組織紛紛發動罷工與抗爭、要求穆加比提早下台退休,而政府則以軍警部隊強力鎮壓。主要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為首的資金援助債權國,控告穆加比政權藐視人權與在大選中舞弊,紛紛擱置援助計劃,而大英國協則在2002年時宣布對辛巴威停權一年處分,辛巴威則於不久之後主動退出該協會作為回應。
政治:
現行憲法於1979年12月在英國主持下由辛巴威各主要黨派在倫敦蘭開斯特大廈舉行的制憲會議上制訂,獨立時開始生效。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總司令;國民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構;政府實行總統內閣制,內閣成員由總統任命,具有議員資格才能入閣。
經濟:
自然資源豐富,工農業基礎較好。工業占工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二。工業製成品向周邊國家出口,正常年景糧食自給有餘,為世界第三大煙草出口國,經濟發展水平在南部非洲地區僅次於南非,製造業、礦業和農業為國民經濟的三大支柱。私有企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0%。自然資源豐富,有煤、鉻、鐵、石棉、金、銀、鋰、鈮、鉛、鋅、錫、鈾、銅、鎳等。煤、鐵、鉻、石棉等礦藏以量多質好飲譽世界。津一直是瘋狂掠奪非洲財富的西方殖民者的垂涎之地,獨立前它被稱為「英國王冠上的寶石」。煤蘊藏量約270億噸。鐵蘊藏量約2. 5億噸。鉻和石棉的儲量均很大。水力資源貧乏。工業門類主要有金屬和金屬加工(占總產值25%)、食品加工(15%)、石油化工(13%)、飲料和卷煙(11%)、紡織(10%)、服裝(8%)、造紙和印刷(6%)等。 農牧業主要生產玉米、煙草、棉花、花卉、甘蔗和茶葉等,畜牧業以養牛為主。耕地面積3328萬公頃,農業人口佔全國人口的67%,不僅糧食自給有餘,享有南部非洲「糧倉」的美譽。津已成為非洲主要糧食出口國、世界主要烤煙出口國和歐洲鮮花市場的第四大供應商,農產品出口約佔全國出口收入的三分之一。旅遊業發展快速,成為津主要創匯部門。著名風景點為維多利亞瀑布,還有26個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區。主要出口煙草、黃金、鐵合金,主要進口機械、工業製成品和化工產品。南非為最大貿易夥伴。 對外聯系皆通過鐵路借道鄰國港口。
新聞出版:
先驅報》為津最大日報,主要反映政府觀點,政府擁有該報50%的股份。《星期日郵報》發行18萬份。《黎明周報》為紹納語和恩德貝萊語報紙,主要面向農村。《記事報》主要反映恩德貝萊族人的觀點。《金融公報》在津白人中頗有影響,時常對政府持批評態度。《辛巴威獨立報》為周報,對政府持批評態度。《辛巴威新聞》和《人民之聲》周刊為津執政黨民盟(愛國陣線)的月刊。非時事政治性雜志主要有《展示》和《地平線》。辛巴威全非通訊社(ZIANA)成立於1981年10月,津官方通訊社。辛巴威廣播公司(ZBC)於1933年成立,為政府所有。分電台和電視台兩部分。電台有4個台,即英語台、非洲台、音樂台和教育台,分別以英語、紹納語和恩德貝萊語播出。電視台建於1960年,有兩個頻道,均為彩色節目,每天15~23時播放。電視一檯面向全國,播出新聞、綜藝節目;電視二台原為教育台,現已商業化,改名娛樂台(Joy TV)。
外交:
對外奉行積極的不結盟政策。推行睦鄰友好方針,努力穩定周邊環境。以發展同非洲國家特別是南部非洲國家關系為外交重點,同時大力加強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國家關系。主張全面、徹底的核裁軍和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
與中國關系:
1980年4月18日,辛巴威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此後中津兩國領導人頻繁互訪,友好合作關系順利穩定發展。穆加貝總統在中津建交當年就來華訪問,以後又多次訪華,成為訪華次數最多的非洲國家領導人之一。2005年7月,穆加貝總統再次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莫三比克
①國名:莫三比克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Mozambique) 。舊譯「莫三鼻給」。
獨立日:6月25日(1975年)
國慶日:6月25日(1975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靠旗桿一側為紅色等腰三角形,其中有一顆黃色五角星、一本打開的書和交叉著的步槍和鋤頭。旗面右側為綠、黑、黃三色的平行寬條,黑色寬條上下各有一白色細條。綠色象徵農業和財富,黑色代表非洲大陸,黃色象徵地下資源,白色象徵人民斗爭的正義性及所要建立的和平事業,紅色象徵爭取民族解放的武裝斗爭和革命。黃色五角星代表國際主義精神,書本象徵文化教育,步槍和鋤頭象徵廣大勞動者和武裝部隊的團結及其共同保衛、建設祖國。
國徽:呈圓形,圓面上有打開的書本、步槍和鋤頭圖案,寓意同國旗;下方的波紋象徵海洋;中間有放射光芒的太陽圖案,象徵革命和建設的新生活。圓周由齒輪和玉米、甘蔗環飾,象徵工業和農業;頂端有一顆紅色五角星,象徵國際主義精神;底部的紅色綬帶上寫著「莫三比克共和國」。
國家政要:總統阿曼多·格布扎(Armando Guebuza),2005年2月宣誓就職。
自然地理:面積79. 9萬平方公里。位於非洲東南部,南鄰南非、史瓦濟蘭,西界辛巴威、尚比亞、馬拉維,北接坦尚尼亞,東瀕印度洋,隔莫三比克海峽與馬達加斯加相望。海岸線長2630公里。高原、山地約佔全國面積3/5,其餘為平原。地勢從西北至東南大致分為三級台階: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賓加山高達2436米,為全國最高點;中部為台地,高度在200-500米之間,有島山散布其間;東南部沿海為平原,平均海拔100米,呈帶狀分布,北窄南寬,總面積33萬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河流眾多,贊比西、林波波等大河均自西向東注入印度洋,富水力資源。馬拉維湖是莫同馬拉維之間的界湖。海岸線長2,630公里,濱海多沼澤、沙洲和紅樹林。大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600-1,500毫米,北部多於南部。 森林約佔領土的四分之一。
人口:1574萬(1997年8月),有60多個部族,絕大多數屬班圖語系的馬庫阿人、聰加人、馬拉維人、馬紹納人等。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主要部族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信奉原始宗教。
首都:馬普托(Maputo)
簡史:公元13世紀,馬紹納人在現辛巴威和莫三比克一帶建立莫諾莫塔帕王國,16世紀初國勢漸衰。1505年遭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建立殖民據點。1700年淪為葡的「保護國」,1752年葡設總督進行統治,曾稱葡屬東非洲。1884—1885年莫被劃為葡殖民地。1951年葡將其改為「海外省」。1891年巴盧埃族舉行起義,堅持了25年之久,1964年9月25日莫解放陣線領導人民開展反葡殖民統治的武裝斗爭。1974年9月7日莫解陣同葡政府簽署了關於莫三比克獨立的《盧薩卡協議》。1975年6月25日正式宣告獨立。1990年11月改國名為莫三比克共和國,實行多黨制。
政治:現行憲法於1990年11月30日生效。憲法規定:以多黨製取代一黨制,實行黨政分開和司法獨立;總統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五年,只能連任兩屆。
經濟: 絕大多數居民從事農業,農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0%。糧食主產玉米、薯類;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甘蔗、劍麻、腰果、茶葉、椰子、煙草等,是非洲最大腰果生產國。牲畜中羊居多。工業占國民生產總值三分之一,以食品、紡織、農產品加工為主,還有煉油、煉鐵、水泥、輪胎、車輛裝配和修理等企業。礦業開採煤、鐵、鉭鐵礦等,尚有鈾、銅、金、鎳、鈷等礦藏。鉭鐵礦品位居世界首位。出口腰果、蔗糖、茶葉、椰干、木材、棉花等。進口機器、車輛、消費品、鋼材、原油和油品等。各主要港口皆有鐵路干線分別通南非、辛巴威、馬拉維、史瓦濟蘭等鄰國,過境運輸量大,是重要國民收入來源。
外交:奉行獨立、不結盟政策。
與中國關系: 1975年6月25日,莫三比克同中國建交。2004年4月,希薩諾總統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 。
②莫三比克港口。在東北部,印度洋莫三比克海峽中一個近岸的珊瑚島上。人口約1萬。建於1508年,是全國最古老的城市和海港, 1907年前曾是葡萄牙的殖民據點和對外聯系重要口岸。因港口水淺,與內陸聯系不便,隨其他港口的興起而衰落。有煙草加工、榨油等小型工業。多歷史文物,以古碉堡、教堂等出名。
納米比亞
納米比亞(Namibia) 非洲西南部國家。全稱納米比亞共和國。面積82.31萬平方千米。人口149萬(1993)。90%為黑人,主要部族有10個,奧萬博人佔51.2%,卡萬戈人佔9.3%。此外有白人和有色人種。英語和南非荷蘭語為通用語言,各部族有本族語言。白人和多數黑人信奉基督教,其餘信奉原始宗教。首都溫得和克。
地理 北與安哥拉、尚比亞接壤,東、南鄰波札那和南非,西瀕大西洋,海岸線長1600千米。地處南非高原西側,全境大部分地區海拔1000~2000米 。 中部為中央高地 ;東部為卡拉哈里盆地的一部分;西部沿海一帶為沙漠性平原 。位於西部偏北的布蘭德山海拔2610米,為全境最高點。南部的奧蘭治河和北部的庫內內河,分別為同南非和安哥拉的界河。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半沙漠性氣候,因地勢較高,終年溫和,溫差變化不大。
歷史 在西方殖民者到來之前,納米比亞當地居民從事漁獵,並出現種植業。15世紀,荷蘭、西班牙、英國等殖民者接踵而至。1884 年,德國佔領沿海一帶 ,1890 年佔領全境。南非1915年7月出兵佔領西南非洲(今納米比亞)。1920年12月17日, 國際聯盟「委託」南非統治該地 。南非1949年吞並該地。 1960 年4月,西南非洲人民組織成立,並於1966 年 8 月 26 日領導人民開始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斗爭 。1967年5月聯大特別會議決定成立西南非洲理事會(後改稱聯合國納米比亞理事會)作為該地行政當局,負責結束南非的非法佔領。1968 年 6月聯合國大會將「 西南非洲 」更名為「納米比亞」。1978年9月29日,聯合國通過 435號決議,要求終止南非統治,通過聯合國監督下的公民投票實現納米比亞獨立。
1989 年11月 在聯合國監督下進行制憲議會選舉,西南非洲人民組織獲勝執政。1990年2月,薩姆·努喬馬當選為首屆總統。同年3月21日,納米比亞正式宣布獨立 ,定國名為納米比亞共和國。
政治 1990年通過的憲法規定:納米比亞是一個主權、獨立、統一和世俗的共和國;實行三權分立、兩院議會和總統內閣制;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每屆任期5年,連任不得超過2屆。納米比亞的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全國委員會組成。國民議會擁有立法權,全國委員會擁有審議和駁回國民議會方案的權利。納米比亞政府為總統內閣制。總統為S.努喬馬,總理H.根哥布。
納米比亞主要的政黨有:①西南非洲人民組織。1960年成立,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奧萬博蘭人民組織。②特恩哈爾民主聯盟。1977年成立。③納米比亞聯合民主陣線。1989年成立。④基督教全國行動。1989年成立。
經濟 納米比亞經濟以采礦業為主。礦業、畜牧業和漁業是納米比亞經濟的3大支柱 。產品90%外銷 。經濟命脈掌握在南非、英國、美國及當地白人手中。獨立後,政府明確宣布尊重私有財產,不實行大規模國有化;實行混合經濟體制,由私人資本、外國資本和政府參與的混合企業作為國家的經濟支柱。在土地方面,採用補償方式將未充分利用而被白人農場主遺棄的土地收歸國有,分配給無地少地的黑人群眾;同時設法安置回國難民,逐步改善黑人生活狀況;制定投資法,鼓勵外國投資 。1993年國內生產總值為81.94億蘭特。貨幣單位南非蘭特 ,匯率為 3.506 蘭特兌1美元(1994年10月21日)。
納米比亞礦產資源豐富,為非洲第四大礦產國。主要礦藏有:鑽石、鈾、銅、鉛、鋅、鎢等。采礦業為納米比亞最大經濟部門。製造業不發達,僅有肉類魚類加工廠、食品廠、木材加工廠和小型機械廠。85%的日用品依賴進口。畜牧業較發達 ,占農牧業總產值的 80%~90% 。全國有農場6300餘家,絕大多數為白人經營。種植業一向落後,糧食不能自給。主要農作物為玉米、小麥、棉花等。在漁業方面,政府確定了200海里專屬經濟區 ,准備實行有計劃開發 ,阻止別國掠奪性捕撈,破壞漁業資源,同時大力發展漁業加工。沿海盛產鯡魚、沙丁魚、鯖魚、鱈魚及龍蝦等。
納米比亞交通運輸業 的基礎設 施較發達 。 公路總長為5.8萬千米,其中瀝青路4500千米。鐵路總長2382千米 。沃爾維斯灣為最大深水港。境內各大城市均有機場,首都的國際機場有定期航班飛往南非、波札那、德國和瑞士等。旅遊業較發達。海灘、自然保護區等旅遊點集中在北部和南部地區。70%的遊客來自南非,其他來自西歐。
納米比亞獨立後留在南部非洲關稅同盟和共同貨幣區內,其關稅、外貿、外匯收入仍受南非控制。南非取消了對納米比亞的財政預算補貼。主要債權國是南非。
文化教育 獨立後,政府廢除了南非在納米比亞實行的種族隔離教育制度,決定建立符合納米比亞需要的普及教育制度,規定6年免費義務小學教育 。全國文盲率為60% 。納米比亞報刊主要有:《共和報》、《納米比亞人報》、《今日納米比亞》、《溫得和克觀察家報》。納米比亞廣播公司,原稱西南非洲廣播公司,1979年創建;下設廣播電台和電視台。
對外關系 納米比亞支持加強非洲國家間的合作、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主張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納米比亞重視同鄰國和前線國家的團結和合作。
納米比亞與中國於1990年3月22日建交。
納米比亞雖從南非的經濟下獲得獨立,但一時還不能割斷一切關系。它仍留在由南非控制的共同貨幣區和南部非洲關稅同盟中。兩國在沃爾維斯灣和附近幾個島嶼的歸屬問題上有爭議;1991年5月雙方同意在爭端最終解決之前 ,兩國暫時實行共管。
美國在納米比亞有較大的經濟利益。美國在納米比亞的公司占所有外國在納米比亞公司的1/3以上。歐洲共同體特別是德國和北歐國家和納米比亞的經濟也較為密切。
[文化教育]
獨立後建立普及教育制度,規定六年免費義務小學教育。全國擁有近1350所中小學校,在校學生50萬人。納米比亞大學是全國唯一的綜合性大學,建於1993年,有學生4000多人;另有10多所中等技術學校和師范學校。納全國文盲率為60%。2004/2005年度預算教育經費為23.99億納元,占各部委預算支出排名第一位。
[新聞出版]
全國有192家新聞機構和組織。有報刊十餘種,主要報刊:《納米比亞人報》,1985年創刊;《共和者報》,1977年創刊,特恩哈爾民主聯盟機關報,有英、德、荷蘭文;《新時代報》,人組黨報;《溫得和克廣告者報》。納米比亞廣播公司為全國性廣播和電視機構,成立於1979年,產權為國家所有。下設廣播電台,用英、德、南非荷蘭語和13種地方語廣播;電視台只有一個頻道,主要用英語播出節目。納米比亞通訊社為半官方通訊社。南非在納設有電視轉播站。
[外交]
奉行不結盟和非洲團結的政策,希望同南非保持良好關系。
[與中國關系]
1990年3月22日,納米比亞同中國建交。2004年7月,努喬馬總統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2005年12月,納米比亞總統波漢巴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
[國徽]
中間的盾面上為國旗圖案。盾徽兩側各有一隻非洲直角大羚羊,象徵勇氣、優美和自豪;上端為一隻魚鷹,象徵該國領導人的遠見。盾徽之下的圖案是該國沙漠性平原的象徵,代表民族堅韌不拔的精神;印在沙漠性平原上的花飾象徵該國的傳統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底部的飾帶上寫著「團結、自由、正義」。
[獨立日]
3月21日(1990年)
[國慶日]
3月21日(1990年)
[國石]
鑽石
[政府]
本屆政府於2005年3月就職。現主要成員有:總理納哈斯·安古拉(Nahas Angula),副總理利伯蒂納·阿馬蒂拉(Libertina Amathila,女),外交部長馬爾科·豪西庫(Marco Hausiku),內政與移民部部長羅莎莉婭·恩吉丁瓦(Rosalia Nghidinwa,女),貿易和工業部長伊曼紐爾·納吉澤科(Immanuel Ngatjizeko),財政部長薩拉·庫岡吉爾瓦-阿馬蒂拉(Saara Kuugongelwa-Amadhila,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