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java中 類 對象 屬性之間的關系的研究
萬物皆對象,對象是實際存在的,類則是某一種對象的匯總,將這一種對象共同具有的特徵(即屬性和方法)抽象出來,類是虛的,看不見摸不到的,是對象的模板,對象就是給類中的屬性賦值,變成具體存在的一個實體,即實例化對象。打個比喻形容上邊說的話:人是一個類,人類共同具有的特徵是什麼呢?性別,年齡,名字,等等,人類共同具有的方法是什麼呢?睡覺,吃飯,走路等等。那麼這個類就抽象出來了:
package
com.classes;//定義包
//import
導入所應用到的類(這里不導了。)
//定義人類
public
class
People{
private
String
name;//
名字(私有欄位)
private
String
sex;
//性別(私有欄位)
private
int
age;
//年齡(私有欄位)
public
String
getName(){
return
name;}
//封裝欄位get訪問器(讀取)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封裝欄位set訪問器(寫入)
public
String
getSex(){
return
sex;}
public
void
setSex(String
sex){
this.sex
=
sex;}
public
int
getAge(){
return
age;}
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this.age
=
age}
public
String
eat(){
System.out.println(this.name+"在吃飯");}//
吃飯的方法
public
String
sleep(){
System.out.println(this.name+"在睡覺。")}
//睡覺的方法
public
People(){}
//無參
構造函數
/**
*
有參
構造函數
*/
public
People(String
name,String
sex,int
age){
this.name
=
name;
this.sex
=
sex;
this.age
=
age;}}
人類定義好了,可是人類是虛的,你不知道這個人類到底是誰,所以我們用的時候就要實例化一個具體的對象出來,People
zhangSan
=
new
People("張三","男",18);
實例化一個張三對象(具體的張三這個人。)通過張三可以調用它的方法,String
zhangSanEat
=
zhangSan.eat();
這里的zhangSanEat
的值就是"張三在吃飯。"
這里體現了
類和對象
的關系就是,對象是類的具體表現,類是一種對象的共同具有的特徵總匯。在談談類的訪問許可權,類的訪問許可權有4種,一個事默認的DEFAULT(理論上,不能寫):也叫做包訪問修飾符,顧名思義,同一個包內才可以訪問,還有就是public
公共的
哪裡都可以訪問,private
私有的
類本身可以訪問,
protected
:在同一個包內均可訪問,不同包的子類可以訪問,在談談屬性:屬性包括欄位,和方法。每一個欄位都有訪問修飾符
類型
名稱;如:private
int
age;就是一個私有的整形變數age,既然定義為私有的,那麼超出本類范圍就訪問不到了,所以提供了公共的屬性進行封裝,即public
int
getAge(){return
age;}這樣在其他類中,先實例化對象,就可以用對象加點操作符號去調用getAge();去訪問了。大哥你的分真難賺,300分,我實在寫累了,分
不要了
,哈哈走人。。。。。。。。。。。
B. java訪問對象的屬性,類成員是不是靜態的區別
按初始化的先後順序來考慮即可明白。
類的靜態成員不需要有實例對象,在類載入的時候,就可被初始化了。
類的靜態成員的初始化,是比類的實例對象要提前完成的,所以實例對象可以訪問類的靜態成員。
C. qml中怎麼訪問動態對象的屬性
摘要
一, 介面基礎知識
1, java語言不支持一個類有多個直接的父類(多繼承),但可以實現(implements)多個介面,間接的實現了多繼承.
2, 與介面相關的設計模式:
1, 定製服務模式
設計精粒度的介面,每個介面代表相關的一組服務,通過繼承來創建復合介面
2, 適配器模式
當每個系統之間介面不匹配時,用適配器來轉換介面
3, 默認適配器模式
為介面提供簡單的默認實現
4, 代理模式
為介面的實現類創建代理類,使用者通過代理來獲得實現類的服務
5, 標識類型模式
用介面來標識一種沒有任何行為的抽象類型
6, 常量介面模式
在介面中定義靜態常量,在其它類中通過import static語句引入這些常量
3, 介面的特徵歸納:
1, 介面中的成員變數默認都是public,static,final類型的(都可省略),必須被顯示初始化,即介面中的成員變數為常量(大寫,單詞之間用"_"分隔)
2, 介面中的方法默認都是public,abstract類型的(都可省略),沒有方法體,不能被實例化
public interface A
{
int CONST = 1; //合法,CONST默認為public,static,final類型
void method(); //合法,method()默認為public,abstract類型
public abstract void method2(); //method2()顯示聲明為public,abstract類型
}
3, 介面中只能包含public,static,final類型的成員變數和public,abstract類型的成員方法
public interface A
{
int var; //錯,var是常量,必須顯示初始化
void method(){...}; //錯,介面中只能包含抽象方法
protected void method2(); //錯,介面中的方法必須是public類型
static void method3(){...}; //錯,介面中不能包含靜態方法
}
4, 介面中沒有構造方法,不能被實例化
public interface A
{
public A(){...}; //錯,介面中不能包含構造方法
void method();
}
5, 一個介面不能實現(implements)另一個介面,但它可以繼承多個其它的介面
public interface A
{
void methodA();
}
public interface B
{
void methodB();
}
public interface C extends A, B //C稱為復合介面
{
void methodC();
}
public interface C implements A{...} //錯
6, 介面必須通過類來實現它的抽象方法
public class A implements B{...}
7, 當類實現了某個介面時,它必須實現介面中的所有抽象方法,否則這個類必須聲明為抽象的
8, 不允許創建介面的實例(實例化),但允許定義介面類型的引用變數,該引用變數引用實現了這個介面的類的實例
public class B implements A{}
A a = new B(); //引用變數a被定義為A介面類型,引用了B實例
A a = new A(); //錯誤,介面不允許實例化
9, 一個類只能繼承一個直接的父類,但可以實現多個介面,間接的實現了多繼承.
public class A extends B implements C, D{...} //B為class,C,D為interface
4, 通過介面,可以方便地對已經存在的系統進行自下而上的抽象,對於任意兩個類,不管它們是否屬於同一個父類,只有它
們存在相同的功能,就能從中抽象出一個介面類型.對於已經存在的繼承樹,可以方便的從類中抽象出新的介面,但從類
中抽象出新的抽象類卻不那麼容易,因此介面更有利於軟體系統的維護與重構.對於兩個系統,通過介面交互比通過抽象
類交互能獲得更好的松耦合.
5, 介面是構建松耦合軟體系統的重要法寶,由於介面用於描述系統對外提供的所有服務,因此介面中的成員變數和方法都
必須是public類型的,確保外部使用者能訪問它們,介面僅僅描述系統能做什麼,但不指明如何去做,所有介面中的方法
都是抽象方法,介面不涉及和任何具體實例相關的細節,因此介面沒有構造方法,不能被實例化,沒有實例變數.二, 比較抽象類與介面
1, 抽象類與介面都位於繼承樹的上層
相同點
1, 代表系統的抽象層,當一個系統使用一顆繼承樹上的類時,應該盡量把引用變數聲明為繼承樹的上層抽象類型,
這樣可以提高兩個系統之間的送耦合
2, 都不能被實例化
3, 都包含抽象方法,這些抽象方法用於描述系統能提供哪些服務,但不提供具體的實現
不同點:
1, 在抽象類中可以為部分方法提供默認的實現,從而避免在子類中重復實現它們,這是抽象類的優勢,但這一優勢
限制了多繼承,而介面中只能包含抽象方法.
由於在抽象類中允許加入具體方法,因此擴展抽象類的功能,即向抽象類中添加具體方法,不會對它的子類造
成影響,而對於介面,一旦介面被公布,就必須非常穩定,因為隨意在介面中添加抽象方法,會影響到所有的實
現類,這些實現類要麼實現新增的抽象方法,要麼聲明為抽象類
2, 一個類只能繼承一個直接的父類,這個父類可能是抽象類,但一個類可以實現多個介面,這是介面的優勢,但這
一優勢是以不允許為任何方法提供實現作為代價的三, 為什麼Java語言不允許多重繼承呢
當子類覆蓋父類的實例方法或隱藏父類的成員變數及靜態方法時,Java虛擬機採用不同的綁定規則,假如還允許
一個類有多個直接的父類,那麼會使綁定規則更加復雜,因此,為了簡化系統結構設計和動態綁定機制,Java語言
禁止多重繼承.
而介面中只有抽象方法,沒有實例變數和靜態方法,只有介面的實現類才會實現介面的抽象方法(介面中的抽象方
法是通過類來實現的),因此,一個類即使有多個介面,也不會增加Java虛擬機進行動態綁定的復雜度.因為Java虛
擬機永遠不會把方法與介面綁定,而只會把方法與它的實現類綁定.四, 使用介面和抽象類的總體原則:
1, 用介面作為系統與外界交互的窗口
站在外界使用者(另一個系統)的角度,介面向使用者承諾系統能提供哪些服務,站在系統本身的角度,介面制定
系統必須實現哪些服務,介面是系統中最高層次的抽象類型.通過介面交互可以提高兩個系統之間的送耦合
系統A通過系統B進行交互,是指系統A訪問系統B時,
把引用變數聲明為系統B中的介面類型,該引用變數引用系統B中介面的實現類的實例.
public interface B
{
}
public class C implements B
{
}
public class A
{
}
B a = new C();
2, 介面本身必須非常穩定,介面一旦制定,就不允許隨遇更加,否則對外面使用者及系統本身造成影響
3, 用抽象類來定製系統中的擴展點
抽象類來完成部分實現,還要一些功能通過它的子類來實現 2008/1/9
一, Java多態機制中的綁定規則深入剖析
class Base
{
String var = "BaseVar"; //實例變數
static String staticVar = "StaticBaseVar"; //靜態變數 void method() //實例方法
{
System.out.println("Base method");
} static void staticMethod() //靜態方法
{
System.out.println("Static Base method");
}
}public class Sub extends Base
{
String var = "SubVar"; //實例變數
static String staticVar = "StaticSubVar"; //靜態變數
void method() //隱藏父類的method()方法
{
System.out.println("Sub method");
} static void staticMethod() //隱藏父類的staticMethod()方法
{
System.out.println("Static Sub method");
} String subVar = "Var only belonging to Sub"; void subMethod()
{
System.out.println("method only belonging to Sub");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引用變數who被聲明為Base類型,引用Sub類的實例
Base who = new Sub();
//成員變數(靜態變數,實例變數)與引用變數所聲明的類型(Base類型)的成員變數綁定
System.out.println("who.var = "+who.var); //所以,列印Base類的var變數
System.out.println("who.staticVar = "+who.staticVar); //所以,列印Base類的staticVar變數 //實例方法與引用變數實際引用的對象(Sub對象)的方法綁定
who.method(); //所以,列印Sub實例的method()方法 //靜態方法與引用變數所聲明的類型(Base類型)的方法綁定
who.staticMethod(); //所以,列印Base類的staticMethod()方法
}
}
【分析過程】
1, 對於一個引用類型的變數,Java編譯器按照它聲明的類型來處理.
例如在以下代碼中,編譯器認為who是Base類型的引用變數,不存在subVar成員變數喝subMethod()方法,編譯報錯
Base who = new Sub(); //引用變數who被聲明為Base類型,引用Sub類的實例
who.subVar = "123"; //編譯錯,在Base類中沒有subVar屬性
who.subMethod(); //編譯錯,在Base類中沒有submethod()方法
如果要訪問Sub類的成員,必須通過強制類型轉換:
Base who = new Sub();
//把Base引用類型的who成員變數強制轉換為Sub引用類型
//把引用變數轉換為子類的類型稱為向下轉型,把引用變數轉換為父類的類型稱為向上轉型
((Sub)who).subVar = "123";
((Sub)who).subMethod();
Java編譯器允許在具有直接或間接繼承關系的類之間進行類型轉換,對於向上轉型,Java編譯器會自動進行,對於
向下轉型,需要進行強制類型轉換
如果兩種類型之間沒有繼續關系,即不在繼承樹的同一個繼承分支上,那麼Java編譯器不允許進行類型轉換
2, 對於一個引用類型的變數,運行時Java虛擬機按照它實際引用的對象來處理
例如以下代碼雖編譯可通過,但運行時會拋出ClassCastException運行時異常
Base who = new Base(); //who引用Base類的實例
Sub s = (Sub)who; //運行時會拋出ClassCastException
在運行時,子類的對象可以轉換為父類類型,而父類的對象實際上無法轉換為子類類型
3, 在運行時環境中,通過引用類型變數來訪問所引用對象的方法和屬性時,Java虛擬機採用以下綁定規則:
1, 實例方法與引用變數實際引用的對象的方法綁定,這種綁定屬於動態綁定,因為是在運行時由Java虛擬機
動態決定的
2, 靜態方法與引用變數所聲明的類型的方法綁定,這種綁定屬於靜態綁定,因為實際上是在編譯階段就已經
綁定
3, 成員變數(靜態變數,實例變數)與引用變數所聲明的類型的成員變數綁定,這種綁定屬於靜態綁定,因為
實際上是在編譯階段就已經綁定
D. java中如何用String訪問對象的屬性
利用反射可以獲得類的變數名,給你個例子
public class MyTools {
public static void setAllComponentsName(Object f) {
// 獲取f對象對應類中的所有屬性域
Field[] fields = f.getClass().getDeclaredFields();
for(int i = 0 , len = fields.length; i < len; i++) {
// 對於每個屬性,獲取屬性名
String varName = fields[i].getName();
try {
// 獲取原來的訪問控制許可權
boolean accessFlag = fields[i].isAccessible();
// 修改訪問控制許可權
fields[i].setAccessible(true);
// 獲取在對象f中屬性fields[i]對應的對象中的變數
Object o = fields[i].get(f);
System.out.println("傳入的對象中包含一個如下的變數:" + varName + " = " + o);
// 恢復訪問控制許可權
fields[i].setAccessible(accessFlag);
} catch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ex) {
ex.printStackTrace();
} catch (IllegalAccessException ex) {
ex.printStackTrace();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測試代碼用來獲取一個JLabel中聲名的所有的屬性名和其屬性變數
setAllComponentsName(new JLabel("測試"));
}
}
E. Java中一個類如何去訪問另一個類的對象的屬性數據
在當前類中創建一個你要訪問的那個類的對象就可以訪問那個類的對象的屬性,如果你要訪問的那個類和當前類不在同一個包,需要將要訪問類的包名導入。如果那個類的屬性是private,你可以通過調用那個屬性的getXXX()方法去訪問那個屬性
F. 在Java中能訪問一個類的方法中的一個對象嗎
不可以
必須是類的成員屬性,而且不是
私有的。
G. python類的屬性有哪幾種如何訪問它們
屬性的訪問機制
一般情況下,屬性訪問的默認行為是從對象的字典中獲取,並當獲取不到時會沿著一定的查找鏈進行查找。例如a.x的查找鏈就是,從a.__dict__['x'],然後是type(a).__dict__['x'],再通過type(a)的基類開始查找。
若查找鏈都獲取不到屬性,則拋出AttributeError異常。
一、__getattr__方法
這個方法是當對象的屬性不存在是調用。如果通過正常的機制能找到對象屬性的話,不會調用__getattr__方法。
classA:
a=1
def__getattr__(self,item):
print('__getattr__call')
returnitem
t=A()
print(t.a)
print(t.b)
#output
1
__getattr__call
b
二、__getattribute__方法
這個方法會被無條件調用。不管屬性存不存在。如果類中還定義了__getattr__,則不會調用__getattr__()方法,除非在__getattribute__方法中顯示調用__getattr__()或者拋出了AttributeError。
classA:
a=1
def__getattribute__(self,item):
print('__getattribute__call')
raiseAttributeError
def__getattr__(self,item):
print('__getattr__call')
returnitem
t=A()
print(t.a)
print(t.b)
所以一般情況下,為了保留__getattr__的作用,__getattribute__()方法中一般返回父類的同名方法:
def__getattribute__(self,item):
returnobject.__getattribute__(self,item)
使用基類的方法來獲取屬性能避免在方法中出現無限遞歸的情況。
三、__get__方法
這個方法比較簡單說明,它與前面的關系不大。
如果一個類中定義了__get__(),__set__()或__delete__()中的任何方法。則這個類的對象稱為描述符。
classDescri(object):
def__get__(self,obj,type=None):
print("callget")
def__set__(self,obj,value):
print("callset")
classA(object):
x=Descri()
a=A()
a.__dict__['x']=1#不會調用__get__
a.x#調用__get__
如果查找的屬性是在描述符對象中,則這個描述符會覆蓋上文說的屬性訪問機制,體現在查找鏈的不同,而這個行文也會因為調用的不同而稍有不一樣:
- 如果調用是對象實例(題目中的調用方式),a.x則轉換為調用:。type(a).__dict__['x'].__get__(a, type(a))
- 如果調用的是類屬性,A.x則轉換為:A.__dict__['x'].__get__(None, A)
其他情況見文末參考資料的文檔
- 這個調用也屬於無條件調用,這點與__getattribute__一致。區別在於__getitem__讓類實例允許[]運算,可以這樣理解:
- __getattribute__適用於所有.運算符;
- __getitem__適用於所有[]運算符。
- classA(object):
- a=1
- def__getitem__(self,item):
- print('__getitem__call')
- returnitem
- t=A()
- print(t['a'])
- print(t['b'])
- def__getitem(self,item):
- returnobject.__getattribute__(self,item)
- classC(object):
- a='abc'
- def__getattribute__(self,*args,**kwargs):
- print("__getattribute__()iscalled")
- returnobject.__getattribute__(self,*args,**kwargs)
- #return"haha"
- def__getattr__(self,name):
- print("__getattr__()iscalled")
- returnname+"fromgetattr"
- def__get__(self,instance,owner):
- print("__get__()iscalled",instance,owner)
- returnself
- def__getitem__(self,item):
- print('__getitem__call')
- returnobject.__getattribute__(self,item)
- deffoo(self,x):
- print(x)
- classC2(object):
- d=C()
- if__name__=='__main__':
- c=C()
- c2=C2()
- print(c.a)
- print(c.zzzzzzzz)
- c2.d
- print(c2.d.a)
- print(c['a'])
- 可以結合輸出慢慢理解,這里還沒涉及繼承關系呢。總之,每個以__get為前綴的方法都是獲取對象內部數據的鉤子,名稱不一樣,用途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只有在實踐中理解它們,才能真正掌握它們的用法。
四、__getitem__方法
如果僅僅想要對象能夠通過[]獲取對象屬性可以簡單的:
總結
當這幾個方法同時出現可能就會擾亂你了。我在網上看到一份示例還不錯,稍微改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