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狄更斯訪問中國視頻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狄更斯訪問中國視頻

發布時間: 2022-06-26 07:55:54

㈠ 狄更斯的資料

狄更斯
狄更斯(1812~1870)

Charles·Dickens

英國作家。1812年2月7日生於朴次茅斯市郊,1870年6月9日卒於羅切斯特附近的蓋茨山莊。

生平 少年時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斷斷續續入校求學。後被迫到工場作童工。15歲以後,當過律師事務所學徒、錄事和法庭記錄員。20歲開始當報館采訪員,報道下議院。1836年開始發表《鮑茲隨筆》,這是一部描寫倫敦街頭巷尾日常生活的特寫集。同年,陸續發表連載小說《匹克威克外傳》,數期後便引起轟動。這是一部流浪漢小說形式的幽默作品,漫畫式地反映了英國現實生活。《匹克威克外傳》初獲成功後,狄更斯與凱瑟琳結婚,並專門從事長篇連載小說的創作。

創作 一生共創作長篇小說13部半,其中多數是近百萬言的大部頭作品,中篇小說20餘部,短篇小說數百篇,特寫集一部,長篇游記兩部,《兒童英國史》一部,以及大量演說詞 、書信 、散文、雜詩。他多次去歐洲大陸游歷、旅居,兩次訪問美國 ,中年以後先後創辦《家常話》和《一年四季》期刊兩種,發現和培養了一批文學新人。

狄更斯生活和創作的時間,正是19世紀中葉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前期。狄更斯畢生的活動和創作,始終與時代潮流同步。他主要以寫實筆法揭露社會上層和資產階級的虛偽、貪婪、卑瑣、兇殘,滿懷激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層社會,特別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的悲慘處境,並以嚴肅、審慎的態度描寫開始覺醒的勞苦大眾的抗爭。與此同時,他還以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豪情謳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會和更美好的人生。

狄更斯早期的小說,氣勢宏偉,通俗流暢,幽默潑辣而又充滿感傷情調,其中對社會的揭露批判,一般只限於局部的制度和領域。如《奧列佛·特維斯特》、《尼古拉斯·尼克爾貝》、《老古玩店》、《馬丁·朱述爾維特》、《聖誕歡歌》等。

從《當貝父子》以後,狄更斯的創作更為成熟。這部小說通過當貝先生與兒子保羅、女兒弗洛倫斯的關系,探討了財勢對人類美好天性的侵蝕,體現了作家對人類社會前途的憂患感。狄更斯的重要代表作《大衛·科波菲爾》進一步深入探索人生的奮斗歷程,具有自傳性,是反映19世紀中葉英國中下層社會的長幅畫卷。主人公大衛是當時社會中為善良而奮斗、堅持正義的中產階級青年的楷模。《荒涼山莊》、《艱難時世》、《小杜麗》是3部政治意識很強的重頭作品。《荒涼山莊》以錯綜復雜的情節揭露英國法律制度和司法機構的黑暗;《艱難時世》直接描寫罷工斗爭,是對英國憲章運動的策應;《小杜麗》詳盡描繪了負債人的監獄生活,同時也更為深入地揭露了英國官僚制度和機構的冗繁、腐朽。

狄更斯的後期作品明顯地反映出創作主題的不斷深化、技藝方面的成熟和多方面的探索。《遠大前程》可以視為《大衛·科波菲爾》的負面,但探討人生道路方面更有現實性和警世性,而作者早年的樂觀態度明顯減少。主人公匹普也是孤兒,但經不起環境的誘惑喪失了原有的淳樸天性,經歷嚴酷的磨難後才翻然悔悟,重新生活,整個小說在結構上也更精練。《我們共同的朋友》是又一部廣泛深入社會的批判小說,其中所包含的人性探索和生活哲理也更見深刻,作品運用的象徵主義和偵探小說手法更增添其藝術魅力。狄更斯最後一部小說《埃德溫·德魯德之謎》雖僅完成23章,從中也可見其精雅文筆、嚴謹構思以及誘人的懸念和神秘色彩。

狄更斯的小說作品中,早期的《巴納貝·拉吉》和後期的《雙城記》是歷史小說。《巴納貝·拉吉》以18世紀末英國清教徒反對天主教統治的高登暴動為背景;《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兩部小說同樣具有明顯的諷喻性和警戒性,旨在說明不合理的制度和統治必定導致人民奮起反抗,而奮起的群眾(狄更斯稱之為「暴民」)猶如洪水猛獸,會一發而不可收拾,形成巨大的非理性破壞力量。兩部小說無疑都代表了狄更斯的改良主義立場和悲觀主義歷史觀,而《雙城記》中以犧牲自己生命換取自己所愛女子的幸福的西德尼卡爾登,是狄更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也是他的小說中反復頌揚的高尚情操的終曲。從這兩部小說栩栩如生的描述、扣人心弦的情節,可以發現歷史小說家司各特的明顯影響。尤其是《雙城記》,筆墨精雅深奧、結構簡練完美、懸念重重設置以及對人生哲理和人物潛意識活動方面富有創造性的探索,歷來被認為是狄更斯的最佳小說之一。

影響 狄更斯以其小說創作篇幅宏大,氣勢磅礴,內容包羅萬象,風格雅俗共賞、豐富多彩,生前即已飲譽國內外,是英國19世紀小說繁榮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作家,影響遍及歐美以及世界各國。他的作品以及根據這些作品演化而成的各種通俗、兒童讀物和娛樂節目在世界范圍內流傳更廣。在中國,早在20世紀初林紓等人就翻譯過狄更斯的小說,許多優秀名作都有了中文譯本。

介紹之二

狄更斯於1812年2月7日生於朴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區。父親是海軍中的小職員,嗜酒好客,揮霍無度,經常入不敷出。他從小能演會唱,常被父親帶到酒店表演節目。10歲時,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獄,11歲起就承擔了繁重的家務。他在皮鞋油作坊當學徒時,由於包裝熟練,曾被僱主放在櫥窗里當眾表演操作,作為廣告任人圍觀,在他心上留下了永久的傷痕,從而產生了對不幸的兒童深厚的同情和堅決擺脫貧困的決心。他只上過幾年學校,主要靠自學和深入生活獲得廣博的知識和文學素養。16歲時在一家律師事務所當繕寫員,走遍倫敦的大街小巷,廣泛了解社會。後擔任報社的采訪記者,熟悉議會政治中的種種弊端。24歲時與報社出版人霍加斯的女兒凱瑟琳結婚,由於性格和趣味上的差別,給他的創作、特別是晚年的生活帶來了不幸。他在采訪之餘開始文學創作。他常帶著筆記本在倫敦偏僻的角落和鄉村漫遊,為日後的創作搜集了豐富的素材。他一生刻苦寫作。晚年常常白天寫作,晚上被邀請去朗誦自己的作品。繁重的勞動、家庭和社會上的煩惱,以及對改變現實的失望,損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6月9日在寫作小說《艾德溫·德魯德之謎》時去世。

創作: 狄更斯生活在英國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大批小資產者貧困、破產,無產階級遭到殘酷的剝削而淪為赤貧。當時在英國發生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即憲章運動,給予狄更斯很大的影響,他的作品反映了憲章運動時代人民群眾的情緒和要求,但他始終是個改良主義者。他同情勞苦人民,又害怕革命。他抨擊資本主義制度,不斷揭露它的罪惡,但他不主張推翻這一制度。他希望通過教育和感化來改造剝削者,並依靠他們的善心和施捨來消除社會矛盾。他以生動、幽默的筆觸,真實、深刻地反映了生活。在他從事創作的34年中,他寫了14部長篇小說(其中有一部未完成),許多中、短篇小說以及雜文、游記、戲劇等。狄更斯的創作大致可分為 4個時期。

早期(1833~1841): 狄更斯開始文學創作時,先為倫敦的《晨報》等撰寫特寫,主要表現倫敦城鄉的風俗人情和景物、對生活的愛和憎。1836年出版了《特寫集》。1837年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開始在報上連載。作者通過匹克威克和他的「匹派」至友的游歷,暴露當時英國現實生活的黑暗,描繪了作者心目中的「古老的、美好的英格蘭」,反映了作者嚮往不受封建壓迫和資產階級剝削的思想與樂觀主義情緒。作者還批判了英國的議會制度、法律、司法、監獄等,以輕松幽默的筆調描述紳士、車夫等各種人物,宣揚實施道德教育的理想。這部小說在結構上頗為鬆散、拖沓,但它把平民作為主人公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狄更斯的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第一個成果。

《奧列佛·特維斯特》(一譯《奧列佛爾》,1838)是狄更斯第一部動人的社會小說。這時他雖然還沒有認識到社會罪惡的根源,但通過孤兒奧列佛的遭遇揭開了處於社會底層的人們哀苦無告的生活畫面。奧列佛在貧民習藝所不堪忍受屈辱與飢餓,逃往倫敦,反又陷入賊窟,最後被「有德行的」資本家挽救出來。但作者在這里也揭露了資產階級偽裝慈善的面目,顯示出他當時創作思想的深度。長篇小說《尼古拉斯·尼克爾貝》(1839)塑造了資產階級掠奪者形象,揭露了小生產者在龐大的工業資本的排擠與壓迫下的貧困與破產。作者通過教員尼古拉斯·尼克爾貝的經歷,揭露了英國的教育制度的黑暗。當時所謂為窮人興辦的學校,成了牟利的場所,學生只能吃半飽,鞭笞成了主要的教育手段。小說中隨處可以看到作者用憤懣的筆和仇恨的淚來痛斥資產階級的虛偽與貪婪。

後期(1848~1861) 這是狄更斯創作的繁榮時期。由於英、法革命運動的失敗,資產階級的反動勢力更加囂張,狄更斯對社會的認識不斷深化,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也更加廣闊。他著力描寫小人物的善良、溫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樂觀主義精神已被沉重、苦悶的心情和強烈的憤懣所代替。這時主要的作品有《董貝父子》、《大衛科波菲爾》、 《荒涼山莊》、 《艱難時世》、《小杜麗》、《雙城記》和《遠大前程》等。這些作品的主題思想不斷深化;藝術風格也有了與前不同的特色。作者善於運用典型的細節表現人物的特徵;在著力描寫小人物善良、溫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的同時,對資產階級的罪惡和慘無人道的社會制度作了具有強烈感染力的藝術概括。

《大衛·科波菲爾》(1850)是半自傳體的小說,它的成就超過了狄更斯所有其他作品。它通過一個孤兒的不幸遭遇描繪了一幅廣闊而五光十色的社會畫面,揭露了資產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司法界的黑暗腐敗和議會對人民的欺壓。作品塑造了不同階層的典型人物,特別是勞動者的形象,表現了作者對弱小者的深切同情。作者還企圖通過大衛·科波菲爾的最後成功鼓舞人們保持對生活的信心,極力培養讀者的人道主義觀點。這部小說最後仍以一切圓滿作為結局,表現了作者的一貫思想。

狄更斯主要作品列表

《博茲札記》( Sketches by Boz ) —— 1836年

《匹克威克外傳》( The Pickwick Papers ) —— 1836年

《霧都孤兒》( Oliver Twist ) —— 1837年-1839年

《尼古拉斯·尼克貝》( Nicholas Nickleby )—— 1838年-1839年

《老古玩店》( The Old Curiocity Shop )—— 1840年-1841年

《巴納比·拉奇》( Barnaby Rudge )—— 1841年

《美國紀行》( American Notes )—— 1842年

《聖誕頌歌》( A Christmas Carol )—— 1843年

《馬丁·翟述偉》( Martin Chuzzlewit )—— 1843年-1844年

《董貝父子》( Dombey and Son )—— 1846年-1848年

《 大衛·科波菲爾 》( David Copperfield )—— 1849年-1850年

《寫給孩子看的英國歷史》( A Child's History of England )——1851年-1853年

《荒涼山莊》( Bleak House )—— 1852年-1853年

《艱難時世》( Hard Times )—— 1854年

《小杜麗》( Little Dorrit )—— 1855年-1857年

《 雙城記 》( A Tale of Two Cities )—— 1859年

《遠大前程》( Great Expectations )—— 1860年-1861年

《我們共同的朋友》( Our Mutual Friend )—— 1864年-1865年

《艾德溫·德魯德之謎》( 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 )—— 未完成,1870年
《文學大師的傳奇人生——狄更斯》
內容提要:在英國文學史上,十九世紀是群星燦爛的小說鼎盛時代。而在這些偉大的小說家中,狄更斯則是一顆最為光彩照人的明星。從小飽嘗人間艱辛的狄更斯最同情勞苦人民和孤苦無依的孩子。狄更斯是高產作家,他憑借勤奮和天賦創作出一大批經典著作。他又是一位幽默大師,常常用妙趣橫生的語言在浪漫和現產中講述人間真相,以至於馬克思也不得不贊嘆地稱他為「傑出的小說家」。(*^__^*) 嘻嘻……
如果你上六年級記得加我qq哦,QQ號:739935654

㈡ 狄更斯是哪國人

狄更斯(1812~1870)
Dickens,Charles
英國作家。1812年2月7日生於朴次茅斯市郊,1870年6月9日卒於羅切斯特附近的蓋茨山莊。
生平 少年時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斷斷續續入校求學。後被迫到工場作童工。15歲以後,當過律師事務所學徒、錄事和法庭記錄員。20歲開始當報館采訪員,報道下議院。1836年開始發表《鮑茲隨筆》,這是一部描寫倫敦街頭巷尾日常生活的特寫集。同年,陸續發表連載小說《匹克威克外傳》,數期後便引起轟動。這是一部流浪漢小說形式的幽默作品,漫畫式地反映了英國現實生活。《匹克威克外傳》初獲成功後,狄更斯與凱瑟琳結婚,並專門從事長篇連載小說的創作。
創作 一生共創作長篇小說13部半,其中多數是近百萬言的大部頭作品,中篇小說20餘部,短篇小說數百篇,特寫集一部,長篇游記兩部,《兒童英國史》一部,以及大量演說詞 、書信 、散文、雜詩。他多次去歐洲大陸游歷、旅居,兩次訪問美國 ,中年以後先後創辦《家常話》和《一年四季》期刊兩種,發現和培養了一批文學新人。
狄更斯生活和創作的時間,正是19世紀中葉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前期。狄更斯畢生的活動和創作,始終與時代潮流同步。他主要以寫實筆法揭露社會上層和資產階級的虛偽、貪婪、卑瑣、兇殘,滿懷激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層社會,特別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的悲慘處境,並以嚴肅、審慎的態度描寫開始覺醒的勞苦大眾的抗爭。與此同時,他還以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豪情謳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會和更美好的人生。
狄更斯早期的小說,氣勢宏偉,通俗流暢,幽默潑辣而又充滿感傷情調,其中對社會的揭露批判,一般只限於局部的制度和領域。如《奧列佛·特維斯特》、《尼古拉斯·尼克爾貝》、《老古玩店》、《馬丁·朱述爾維特》、《聖誕歡歌》等。
從《當貝父子》以後,狄更斯的創作更為成熟。這部小說通過當貝先生與兒子保羅、女兒弗洛倫斯的關系,探討了財勢對人類美好天性的侵蝕,體現了作家對人類社會前途的憂患感。狄更斯的重要代表作《大衛·科波菲爾》進一步深入探索人生的奮斗歷程,具有自傳性,是反映19世紀中葉英國中下層社會的長幅畫卷。主人公大衛是當時社會中為善良而奮斗、堅持正義的中產階級青年的楷模。《荒涼山莊》、《艱難時世》、《小杜麗》是3部政治意識很強的重頭作品。《荒涼山莊》以錯綜復雜的情節揭露英國法律制度和司法機構的黑暗;《艱難時世》直接描寫罷工斗爭,是對英國憲章運動的策應;《小杜麗》詳盡描繪了負債人的監獄生活,同時也更為深入地揭露了英國官僚制度和機構的冗繁、腐朽。
狄更斯的後期作品明顯地反映出創作主題的不斷深化、技藝方面的成熟和多方面的探索。《遠大前程》可以視為《大衛·科波菲爾》的負面,但探討人生道路方面更有現實性和警世性,而作者早年的樂觀態度明顯減少。主人公匹普也是孤兒,但經不起環境的誘惑喪失了原有的淳樸天性,經歷嚴酷的磨難後才翻然悔悟,重新生活,整個小說在結構上也更精練。《我們共同的朋友》是又一部廣泛深入社會的批判小說,其中所包含的人性探索和生活哲理也更見深刻,作品運用的象徵主義和偵探小說手法更增添其藝術魅力。狄更斯最後一部小說《埃德溫·德魯德之謎》雖僅完成23章,從中也可見其精雅文筆、嚴謹構思以及誘人的懸念和神秘色彩。
狄更斯的小說作品中,早期的《巴納貝·拉吉》和後期的《雙城記》是歷史小說。《巴納貝·拉吉》以18世紀末英國清教徒反對天主教統治的高登暴動為背景;《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兩部小說同樣具有明顯的諷喻性和警戒性,旨在說明不合理的制度和統治必定導致人民奮起反抗,而奮起的群眾(狄更斯稱之為「暴民」)猶如洪水猛獸,會一發而不可收拾,形成巨大的非理性破壞力量。兩部小說無疑都代表了狄更斯的改良主義立場和悲觀主義歷史觀,而《雙城記》中以犧牲自己生命換取自己所愛女子的幸福的西德尼卡爾登,是狄更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也是他的小說中反復頌揚的高尚情操的終曲。從這兩部小說栩栩如生的描述、扣人心弦的情節,可以發現歷史小說家司各特的明顯影響。尤其是《雙城記》,筆墨精雅深奧、結構簡練完美、懸念重重設置以及對人生哲理和人物潛意識活動方面富有創造性的探索,歷來被認為是狄更斯的最佳小說之一。
影響 狄更斯以其小說創作篇幅宏大,氣勢磅礴,內容包羅萬象,風格雅俗共賞、豐富多采,生前即已飲譽國內外,是英國19世紀小說繁榮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作家,影響遍及歐美以及世界各國。他的作品以及根據這些作品演化而成的各種通俗、兒童讀物和娛樂節目在世界范圍內流傳更廣。在中國,早在20世紀初林紓等人就翻譯過狄更斯的小說,許多優秀名作都有了中文譯本。

㈢ 作家狄更斯資料

查爾斯·狄更斯[1](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與傑出代表,是繼莎士比亞之後對世界文學產生巨大影響的小說家。代表作有《匹克威克外傳》(1837)、《霧都孤兒》(又名《奧列弗·特維斯特》1838)、《老古玩店》(1841)、《馬丁·朱述爾維特》(1844)、《大衛·科波菲爾》(1850)、《艱難時世》(1854)、《雙城記》(1859)、《遠大前程》(1861)等。狄更斯所生活的年代,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繁榮的同時,現實的階級矛盾也逐漸加深,統治階級瘋狂追求利潤,想發橫財,工人們失業無家可歸。狄更斯從人道主義出發,呼籲統治者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不能剝奪勞動人民的權力,勸戒統治者要做講道德有良知的人。是海軍職員約翰·狄更斯和伊莉莎白·巴洛所生的第二個孩子。 [編輯本段]生平經歷1812年2月7日,狄更斯出生在英國南部朴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區一個貧寒的小職員家庭里。父親是海軍會計處的小職員,因無法清償債務而被投進債務監獄。這時剛滿10歲的狄更斯不得不挑起全家生活重擔,11歲時就被送到一家皮鞋油作坊去當童工。為節省開支,母親和弟妹都搬進監獄和父親住在一起。狄更斯在外做工,每逢星期日領到薪水就買些食物去監獄看望父母弟妹。後來狄更斯的父親繼承了一位遠親的一筆遺產,還清債務後出獄。狄更斯離開鞋油作坊進入一家小學讀書,對學校里摧殘兒童的野蠻教育十分反感。狄更斯充滿痛苦的童年生活,使他一生對窮人,特別是對貧苦兒童懷著深切同情,後來寫了不少兒童題材的作品,如《大衛·科波菲爾》中就有他童年生活的影子。
由於家庭貧窮,狄更斯從16歲開始,先後做過律師的抄寫員、事務所的信差、法院的速記員,這使他走遍倫敦的大街小巷,出入法院和監獄,接觸到各種人物,了解到各種訴訟案件。1832年他又當了報社的采訪記者。擔任記者期間,他有機會廣泛地接觸英國社會,常去國會記錄辯論情況,目睹了資產階級黨派斗爭的骯臟內幕,了解了辯論中揭露出來的上流社會的大量罪惡事實,這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搜集了豐富的生活素材。
狄更斯自幼就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童年時代,他就閱讀了《魯濱遜漂流記》《天方夜譚》等大量小說。他的父親愛好戲劇,經常讓小狄更斯表演各種戲劇,敘述表演體會,教他背誦詩歌,即興創作。這種教育雖使小狄更斯吃了不少苦頭,卻也培養了他的文學興趣和刻苦學習的精神。他經常利用為倫敦幾家報刊工作的業余時間到大英博物館圖書閱覽室學習,從當采訪記者時就開始了文學創作。1836年到1837年,狄更斯分期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匹克威克外傳》,受到讀者的普遍歡迎。此後他脫離新聞工作,開始了專門從事文學創作的生涯。1842年,他訪問了美國。從1844年起,他常常攜同家人在瑞士、法國和義大利等國居住。1846年,他創辦進步報刊《每日新聞》,並擔任主編。1858年,他以傑出朗誦家身份在國內作朗誦旅行;1867年至1868年再度訪美。狄更斯一生不知疲倦地寫作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年6月9日,這位英國文壇上的「天之驕子」 在趕寫他的最後一部小說《愛德溫·德魯德之謎》時,患腦溢血去世。狄更斯在死前的遺囑中寫道:「……我絕對要求把我的喪事辦得樸素、簡潔。不要張揚。不要在報上發訃告……用普通的字型在墓碑上刻上我的名字就行了,而不用加什麼,『先生』『閣下』之類的字眼。懇請我的朋友們不要為我建造紀念碑、撰寫悼念文章。我的書會讓人們記得我的--對我來說,這就足夠了……」除了紀念碑外,狄更斯的遺願基本上都得到了尊重。但是他的死引起了全英國人民的哀悼,骨灰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的「詩人之角」。
他從小能演會唱,常被父親帶到酒店表演節目。10歲時,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獄,11歲起就承擔了繁重的家務。他在皮鞋油作坊當學徒時,由於包裝熟練,曾被僱主放在櫥窗里當眾表演操作,作為廣告任人圍觀,在他心上留下了永久的傷痕,從而產生了對不幸的兒童深厚的同情和堅決擺脫貧困的決心。他只上過幾年學校,主要靠自學和深入生活獲得廣博的知識和文學素養。16歲時在一家律師事務所當繕寫員,走遍倫敦的大街小巷,廣泛了解社會。後擔任報社的采訪記者,熟悉議會政治中的種種弊端。24歲時與報社出版人霍加斯的女兒凱瑟琳結婚,並育有10個子女。由於性格和趣味上的差別,給他的創作、特別是晚年的生活帶來了不幸。他在采訪之餘開始文學創作。他常帶著筆記本在倫敦偏僻的角落和鄉村漫遊,為日後的創作搜集了豐富的素材。他一生刻苦寫作。晚年常常白天寫作,晚上被邀請去朗誦自己的作品。繁重的勞動、家庭和社會上的煩惱,以及對改變現實的失望,損害了他的健康。
早期(1833~1841): 狄更斯開始文學創作時,先為倫敦的《晨報》等撰寫特寫,主要表現倫敦城鄉的風俗人情和景物、對生活的愛和憎。1836年出版了《特寫集》。1837年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開始在報上連載。作者通過匹克威克和他的「匹派」至友的游歷,暴露當時英國現實生活的黑暗,描繪了作者心目中的「古老的、美好的英格蘭」,反映了作者嚮往不受封建壓迫和資產階級剝削的思想與樂觀主義情緒。作者還批判了英國的議會制度、法律、司法、監獄等,以輕松幽默的筆調描述紳士、車夫等各種人物,宣揚實施道德教育的理想。這部小說在結構上頗為鬆散、拖沓,但它把平民作為主人公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狄更斯的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第一個成果。
《奧列佛·特維斯特》(一譯《奧列佛爾》,1838今譯第二部長篇小說《霧都孤兒》)是狄更斯第一部動人的社會小說。這時他雖然還沒有認識到社會罪惡的根源,但通過孤兒奧列佛的遭遇揭開了處於社會底層的人們哀苦無告的生活畫面。奧列佛在貧民習藝所不堪忍受屈辱與飢餓,逃往倫敦,反又陷入賊窟,最後被「有德行的」資本家挽救出來。但作者在這里也揭露了資產階級偽裝慈善的面目,顯示出他當時創作思想的深度。長篇小說《尼古拉斯·尼克爾貝》(1839)塑造了資產階級掠奪者形象,揭露了小生產者在龐大的工業資本的排擠與壓迫下的貧困與破產。作者通過教員尼古拉斯·尼克爾貝的經歷,揭露了英國的教育制度的黑暗。當時所謂為窮人興辦的學校,成了牟利的場所,學生只能吃半飽,鞭笞成了主要的教育手段。小說中隨處可以看到作者用憤懣的筆和仇恨的淚來痛斥資產階級的虛偽與貪婪。
後期(1848~1861) 這是狄更斯創作的繁榮時期。由於英、法革命運動的失敗,資產階級的反動勢力更加囂張,狄更斯對社會的認識不斷深化,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也更加廣闊。他著力描寫小人物的善良、溫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樂觀主義精神已被沉重、苦悶的心情和強烈的憤懣所代替。這時主要的作品有《董貝父子》《大衛科波菲爾》 《荒涼山莊》、《艱難時世》《小杜麗》《雙城記》《遠大前程》等。這些作品的主題思想不斷深化;藝術風格也有了與前不同的特色。作者善於運用典型的細節表現人物的特徵;在著力描寫小人物善良、溫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的同時,對資產階級的罪惡和慘無人道的社會制度作了具有強烈感染力的藝術概括。
《大衛·科波菲爾》(1850)是半自傳體的小說,它的成就超過了狄更斯所有其他作品。它通過一個孤兒的不幸遭遇描繪了一幅廣闊而五光十色的社會畫面,揭露了資產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司法界的黑暗腐敗和議會對人民的欺壓。作品塑造了不同階層的典型人物,特別是勞動者的形象,表現了作者對弱小者的深切同情。作者還企圖通過大衛·科波菲爾的最後成功鼓舞人們保持對生活的信心,極力培養讀者的人道主義觀點。這部小說最後仍以一切圓滿作為結局,表現了作者的一貫思想。《大衛.科波菲爾》是狄更斯作品的跨越和精華!!!
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狄更斯有個一生也未能克服的硬傷,就是的冗長拖沓,這一「特點」在他前期的作品中尤其突出,即使是到了其後期的一些作品,如達到藝術頂峰的《雙城記》,也始終未能擺脫這一問題。 [編輯本段]代表作介紹大衛·科波菲爾尚未來到人間,父親就已去世,他在母親及女僕辟果提的照管下長大。不久,母親改嫁,後父謀得斯通兇狠貪婪,他把大衛看作累贅,婚前就把大衛送到佩格蒂的哥哥家裡。佩格蒂是個正直善良的漁民,住在雅茅斯海邊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裡,與收養的一對孤兒(他妹妹的女兒艾米莉和他弟弟的兒子漢姆)相依為命,大衛和他們一起過著清苦和睦的生活。
大衛回家後,後父常常責打他,並且剝奪了他母親對他的關懷和愛撫。母親去世後,後父立即把不足10歲的大衛送去當洗刷酒瓶的童工,讓他過著不能溫飽的生活。他歷盡艱辛,最後找到了姨婆貝西小姐。
貝西小姐生性怪僻,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衛,讓他上學深造。大衛求學期間,寄宿在姨婆的律師威克菲爾家裡,與他的女兒安愛格尼斯結下情誼。但大衛對威克菲爾僱用的一個名叫希普的書記極為反感,討厭他那種陽奉陰違、曲意逢迎的丑態。
大衛中學畢業後外出旅行,邂逅童年時代的同學斯蒂福斯。兩人一起來到雅茅斯,訪問佩格蒂一家。已經和漢姆訂婚的艾米莉經受不住闊少爺斯蒂福斯的引誘,竟在結婚前夕與斯蒂福斯私奔國外。佩格蒂先生痛苦萬分,發誓要找回艾米莉。
大衛回到倫敦,在斯本羅律師事務所任見習生。他從愛格尼斯口中獲悉,威克菲爾律師落入詭計多端的希普所設計的陷阱,處於走投無路的境地。這使大衛非常憤慨。但這時,大衛墮入情網,愛上斯本羅律師的女兒朵拉。他倆婚後生活並不理想,因為朵拉是個容貌美麗、但頭腦簡單的「洋娃娃」。姨婆也瀕臨破產。這時,大衛再次遇見他當童工時的房東米考伯,米考伯現在是希普的秘書。米考伯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爾並導致貝西小姐破產的種種陰謀。在事實面前,希普只好伏罪。後因他案並發,被判終身監禁。貝西小姐為了感謝米考伯,送他一筆資金,使他在澳大利亞發財致富,事業上取得成功。
與此同時,佩格蒂多方奔波,終於找到了被斯蒂福斯拋棄後淪落在倫敦的艾米莉,決定將她帶到澳大利亞,重新生活。啟程前夕,海上風狂雨驟,一艘來自西班牙的客輪在亞茅斯遇險沉沒,桅桿上攀著一個瀕死的旅客。漢姆不顧自身危險,下海救他,不幸被巨浪吞沒。當人們撈起他的屍體時,船上那名旅客的屍體也漂到岸邊,原來是誘拐艾米莉的斯蒂福斯!艾米莉懷念漢姆,去澳大利亞後在勞動中尋找安寧,終身不嫁。
大衛成了作家。朵拉卻患了重病,在佩格蒂去澳前夕離開人世。大衛滿懷悲痛,出國旅行,其間,愛格尼斯始終與他保持聯系。當他三年後返回英國時,發覺安格妮斯始終愛著他。他倆終於結成良緣,與姨婆貝西和女僕佩格蒂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㈣ 關於狄更斯的有趣的故事,急!!!

一天,英國作家狄更斯在河邊釣魚,一個陌生人問他:「先生,你在釣魚?」
「是啊!釣了半天沒釣到一條。」狄更斯露出遺憾的樣子,「可是,昨天,也是這個地方,我釣到了15條魚。」
「啊!」陌生人狡黠地笑著說,「先生,你知道我是誰嗎?我是這個地方管魚的,這段江上嚴禁釣魚!」說著從口袋裡掏出一個小本,准備記下狄更斯的名字罰款。
「你知道我是誰嗎?」狄更斯告訴陌生人,「我是作家狄更斯。所以,你不能罰我的款。」
「為什麼?」
「別忘了,虛構故事本來就是我的職業。」
──原載一丁輯《中國中學生報》第1218期
狄更斯為友巧還債
英國名作家狄更斯有一位朋友叫詹姆堂森。一天,詹姆堂森凄慘地來見狄更斯,說:「先生,求您幫幫我吧,我的爸爸生病了,我向理查德借了5000英鎊,他讓我一周之內還他,否則就抓我進監獄,可是現在根本弄不到錢。」狄更斯邊安慰好朋友,邊問他:「理查德是誰?」「他是我的老闆,一個大商人。」狄更斯說:「你能講講理查德的身世嗎?」於是,詹姆堂森就把他所知道的理查德的罪惡發跡史告訴了狄更斯。狄更斯想了一會說:「這是一部很好的小說素材,我用5000英鎊買下了,你明天讓理查德來我這取錢吧。」
第二天,理查德高興地來找狄更斯,進門就問:「聽說你替詹姆堂森還債了?」「是的。」「那麼錢在哪兒,該不是你的房子吧?」「當然,比房子小多了,是我手裡這支筆。」理查德吃了一驚,他聽說過狄更斯的大名。他苦笑著對狄更斯說:「先生,您的5000英鎊在哪家銀行,您寫上我自己去取。」「理查德先生,今天我請你來,是我對你的動人的富有傳奇色彩的發家史產主了興趣,想請你談談成為巨富的經過,我決定把它寫成一部小說,這樣5000英鎊很快就會裝進你的衣袋裡。」
理查德一聽就害怕了,他非常清楚,自己的丑惡之事一旦公諸於世,那會導致什麼後果。他連忙對狄更斯說:「尊敬的先生,今天認識您,這價值已遠遠超過了5000英鎊的價值,詹姆堂森的債就一筆勾銷吧,只求先生不必再寫我了。」狄更斯笑了笑說:「好吧,我把這部書的寫作權以5000英鎊賣給你……」

㈤ 英國 狄更斯

(1812~1870)Charles.Dickens
查理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國十九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廣泛描寫了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生活,揭露了資產階級金錢世界的種種罪惡。
[編輯本段]生平:
1812年3月7日,狄更斯出生在英國南部朴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區一個貧寒的小職員家庭里。父親是海軍會計處的小職員,因無法清償債務而被投進債務監獄。這時剛滿10歲的狄更斯不得不挑起全家生活重擔,11歲時就被送到一家皮鞋油作坊去當童工。為節省開支,母親和弟妹都搬進監獄和父親住在一起。狄更斯在外做工,每逢星期日領到薪水就買些食物去監獄看望父母弟妹。後來狄更斯的父親繼承了一位遠親的一筆遺產,還請債務後出獄。狄更斯離開鞋油作坊進入一家小學讀書,對學校里摧殘兒童的野蠻教育十分反感。狄更斯充滿痛苦的童年生活,使他一生對窮人,特別是對貧苦兒童懷著深切同情,後來寫了不少兒童題材的作品,如《大衛·科波菲爾》中就有他童年生活的影子。
由於家庭貧窮,狄更斯從16歲開始,先後做過律師的抄寫員、事務所的信差、法院的速記員,這使他走遍倫敦的大街小巷,出入法院和監獄,接觸到各種人物,了解到各種訴訟案件。1832年他又當了報社的采訪記者。擔任記者期間,他有機會廣泛地接觸英國社會,常去國會記錄辯論情況,目睹了資產階級黨派斗爭的骯臟內幕,了解了辯論中揭露出來的上流社會的大量罪惡事實,這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搜集了豐富的生活素材。
狄更斯自幼就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童年時代,他就閱讀了《魯濱遜飄流記》、《天方夜譚》等大量小說。他的父親愛好戲劇,經常讓小狄更斯表演各種戲劇,敘述表演體會,教他背誦詩歌,即興創作。這種教育雖使小狄更斯吃了不少苦頭,卻也培養了他的文學興趣和刻苦學習的精神。他經常利用為倫敦幾家報刊工作的業余時間到大英博物館圖書閱覽室學習,從當采訪記者時就開始了文學創作。1836年到1837年,狄更斯分期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匹克威克外傳》,受到讀者的普遍歡迎。此後他脫離新聞工作,開始了專門從事文學創作的生涯。1842年,他訪問了美國。從1844年起,他常常攜同家人在瑞士、法國和義大利等國居住。1846年,他創辦進步報刊《每日新聞》,並擔任主編。1858年,他以傑出朗誦家身份在國內作朗誦旅行;1867年至1868年再度訪美。狄更斯一生不知疲倦地寫作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年6月9日,這位英國文壇上的「天之驕子」 在趕寫他的最後一部小說《愛德溫·德魯德之謎》時,患腦溢血去世。狄更斯在死前的遺囑中寫道:「……我絕對要求把我的喪事辦得樸素、簡潔。不要張揚。不要在報上發訃告……用普通的字型在墓碑上刻上我的名字就行了,而不用加什麼,『先生』、『閣下』之類的字眼。懇請我的朋友們不要為我建造紀念碑、撰寫悼念文章。我的書會讓人們記得我的--對我來說,這就足夠了……」除了紀念碑外,狄更斯的遺願基本上都得到了尊重。但是他的死引起了全英國人民的哀悼,骨灰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的「詩人之角」。
[編輯本段]創作 :
一生共創作長篇小說13部半,其中多數是近百萬言的大部頭作品,中篇小說20餘部,短篇小說數百篇,特寫集一部,長篇游記兩部,《兒童英國史》一部,以及大量演說詞 、書信 、散文、雜詩。他多次去歐洲大陸游歷、旅居,兩次訪問美國 ,中年以後先後創辦《家常話》和《一年四季》期刊兩種,發現和培養了一批文學新人。
狄更斯生活和創作的時間,正是19世紀中葉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前期。狄更斯畢生的活動和創作,始終與時代潮流同步。他主要以寫實筆法揭露社會上層和資產階級的虛偽、貪婪、卑瑣、兇殘,滿懷激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層社會,特別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的悲慘處境,並以嚴肅、審慎的態度描寫開始覺醒的勞苦大眾的抗爭。與此同時,他還以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豪情謳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會和更美好的人生。
狄更斯早期的小說,氣勢宏偉,通俗流暢,幽默潑辣而又充滿感傷情調,其中對社會的揭露批判,一般只限於局部的制度和領域。如《奧列佛·特維斯特》、《尼古拉斯·尼克爾貝》、《老古玩店》、《馬丁·朱述爾維特》、《聖誕歡歌》等。
從《董貝父子》以後,狄更斯的創作更為成熟。這部小說通過當貝先生與兒子保羅、女兒弗洛倫斯的關系,探討了財勢對人類美好天性的侵蝕,體現了作家對人類社會前途的憂患感。狄更斯的重要代表作《大衛·科波菲爾》進一步深入探索人生的奮斗歷程,具有自傳性,是反映19世紀中葉英國中下層社會的長幅畫卷。主人公大衛是當時社會中為善良而奮斗、堅持正義的中產階級青年的楷模。《荒涼山莊》、《艱難時世》、《小杜麗》是3部政治意識很強的重頭作品。《荒涼山莊》以錯綜復雜的情節揭露英國法律制度和司法機構的黑暗;《艱難時世》直接描寫罷工斗爭,是對英國憲章運動的策應;《小杜麗》詳盡描繪了負債人的監獄生活,同時也更為深入地揭露了英國官僚制度和機構的冗繁、腐朽。
狄更斯的後期作品明顯地反映出創作主題的不斷深化、技藝方面的成熟和多方面的探索。《遠大前程》可以視為《大衛·科波菲爾》的負面,但探討人生道路方面更有現實性和警世性,而作者早年的樂觀態度明顯減少。主人公匹普也是孤兒,但經不起環境的誘惑喪失了原有的淳樸天性,經歷嚴酷的磨難後才翻然悔悟,重新生活,整個小說在結構上也更精練。《我們共同的朋友》是又一部廣泛深入社會的批判小說,其中所包含的人性探索和生活哲理也更見深刻,作品運用的象徵主義和偵探小說手法更增添其藝術魅力。狄更斯最後一部小說《埃德溫·德魯德之謎》雖僅完成23章,從中也可見其精雅文筆、嚴謹構思以及誘人的懸念和神秘色彩。
狄更斯的小說作品中,早期的《巴納貝·拉吉》和後期的《雙城記》是歷史小說。《巴納貝·拉吉》以18世紀末英國清教徒反對天主教統治的高登暴動為背景;《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兩部小說同樣具有明顯的諷喻性和警戒性,旨在說明不合理的制度和統治必定導致人民奮起反抗,而奮起的群眾(狄更斯稱之為「暴民」)猶如洪水猛獸,會一發而不可收拾,形成巨大的非理性破壞力量。兩部小說無疑都代表了狄更斯的改良主義立場和悲觀主義歷史觀,而《雙城記》中以犧牲自己生命換取自己所愛女子的幸福的西德尼卡爾登,是狄更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也是他的小說中反復頌揚的高尚情操的終曲。從這兩部小說栩栩如生的描述、扣人心弦的情節,可以發現歷史小說家司各特的明顯影響。尤其是《雙城記》,筆墨精雅深奧、結構簡練完美、懸念重重設置以及對人生哲理和人物潛意識活動方面富有創造性的探索,歷來被認為是狄更斯的最佳小說之一。
[編輯本段]影響 :
狄更斯以其小說創作篇幅宏大,氣勢磅礴,內容包羅萬象,風格雅俗共賞、豐富多彩,生前即已飲譽國內外,是英國19世紀小說繁榮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作家,19世紀英國最受歡迎的作家,影響遍及歐美以及世界各國,他被後世奉為「召喚人們回到歡笑和仁愛中來的明燈」,馬克思把他和他同時代德英國著名作家薩克雷等譽為英國的「一批傑出的小說家」。他的作品以及根據這些作品演化而成的各種通俗、兒童讀物和娛樂節目在世界范圍內流傳更廣。在中國,早在20世紀初林紓等人就翻譯過狄更斯的小說,許多優秀名作都有了中文譯本。

㈥ 狄更斯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查理斯·狄更斯,1812年2月7日出生在英國南部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區一個貧寒的小職員家庭里。他是英國19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

狄更斯的父親因無法還清債務而入獄。無奈之下,年滿10歲的狄更斯便去一家皮鞋油作坊當童工。父親是海軍會計處的小職員,為人輕浮,因揮霍無度,撫養不起8個子女而債台高築,離鄉背井;遷居倫敦後,為節省開支,母親和弟、妹都搬進監獄和父親在一起,狄更斯單獨在外面,每逢星期日領到薪水,就買些食物去監獄看望父母弟妹。在這段時間里,他廣泛接觸了社會最低層的人們,對他們的苦難生活和悲慘遭遇產生了深切的同情,同時,對統治階級和黑暗社會也懷有強烈的仇恨,這對他後來的文學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後來,狄更斯的父親得到一位遠親的一筆小小遺產,還清債務,被釋出獄。狄更斯也離開了鞋油作坊,進一家小學讀書。兩三年後,那筆小小遺產花光了,狄更斯只好輟學謀生。為養家糊口,他從16歲始,就先後做過律師的抄寫員、事務所的信差、法院的速記,1832年他又當了報社的采訪記者。擔任記者期間,他有機會常去國會記錄辯論情況,目睹了資產階級黨派斗爭的骯臟內幕,了解了辯論中揭露出來的上流社會的大量罪惡事實,這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搜集了豐富的生活素材。

狄更斯自幼就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童年時代,他就閱讀了《魯濱遜飄流記》、《天方夜譚》等大量小說。他的父親很愛好戲劇,經常讓狄更斯表演戲劇,還教他背誦詩歌。這種教育雖使小狄更斯頗吃苦頭,卻也培養了他的文學興趣和刻苦學習的精神。狄更斯從當采訪記者時開始文學創作。這時,他經常為倫敦的幾家報刊撰稿,業余時間就到大英博物館圖書閱覽室勤奮學習。在3年的時間里,他以「博茲」的筆名相繼出版了兩卷記敘倫敦風土人情的《特寫集》(1833~1836)。他的諷刺的手法,豐富的語言和生動的文筆,使那些與他共事的采訪記者驚嘆,同時也引起了讀者和文學界人士的注意。

1836~1837年,狄更斯分期發表了他的第1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尖銳諷刺了資產階級英國的社會制度及其假民主,受到讀者的普遍歡迎。此後他脫離新聞工作,身負盛名登上英國文壇,開始了專門從事文學創作的生涯。1842年,他訪問了美國。從1844年起,他常常攜同家人在瑞士、法國和義大利等國居住。1846年,他創辦進步報刊《每日新聞》,並擔任主編。1858年以傑出朗誦家身份在國內作朗誦旅行;1867~1868年再度訪美。

狄更斯一生不知疲倦地寫作,嚴重損害了健康,1870年6月9日,這位英國文壇上的「天之驕子」瘁然逝世,引起了全英國人民的哀悼。他的遺骨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的「詩人之角」。

狄更斯一生共寫有20多部長篇小說,還寫有大量中短篇小說、散文、書信和演說詞,並寫有2部札記和1部兒童讀本的英國史。按照他的思想發展,其創作大致可分為3個時期。

第1時期(1833~1842)。這時作者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和矛盾認識膚淺,對統治階級還抱有幻想,對醫治社會瘡痍還充滿樂觀情緒。這時期的重要作品除《匹克威克外傳》外,還有描寫孤兒生活,把人們帶進痛苦世界的社會小說《奧列佛爾·特維斯脫》(一譯《霧都孤兒》,1837~1838);塑造資產階級強盜形象,揭露英國教育制度的《尼古拉斯·尼克爾貝》(1839);為小私有者崩潰嘆唱輓歌的《老古玩店》(1841);以及描寫1780年人民暴動的小說《巴納比·拉奇》(1841)等。這些作品揭露了資本主義英國慈善機關的偽善和學校教育的黑暗,諷刺了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假和政府機關的腐敗,描寫了青少年的悲慘命運,反映了小私有者在金錢萬能的社會中的破產和歷史上人民的反抗斗爭。但這些作品對社會的批判比較溫和,作品中的「小人物」往往得到「善良」資產者的保護,在歷盡艱難之後得到美好的結局。

第2時期(1842~1848)。1842年的美國之行,打破了狄更斯對美國的幻想。他從美國陰暗、骯臟的社會現實中,看到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罪惡及其無法解除的矛盾。因此,他這時期的作品加強了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力量,使其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訪美回國後,狄更斯寫了《美國札記》(1842)一書,揭發了美國國會和新聞輿論的假民主,抨擊了美國的監獄制度以及黑暗的奴隸制。與此同時,他還發表長篇小說《馬丁·朱述爾維特》(1843),揭露和詛咒美國資產階級社會的貪污腐化、投機詐騙和種族歧視等丑惡現實。在這部小說中,以金錢為主題,作者出色地塑造了一個資產階級的典型形象,他自小所受的教育就是「金錢」和「利潤」,他的處世准則是「要先打挎別人,不然別人就會打垮你。」成年之後為了盡快繼承家產,竟企圖毒死他的父親。作者入木三分地揭露了當時金錢對人的毒害。

1848年,狄更斯發表批判資本家的重要長篇小說《董貝父子》。小說主人公董貝先生是經營海外貿易的董貝父子公司經理,是個傲慢冷酷、慘無人道的資產階級典型形象。他認為自己是統治全部世界的社會力量的代表者,認為他的企業是世界的中心,地球、太陽、月亮是專為董貝父子公司的活動而存在的。他深信錢的力量是無窮的。他虐待女兒,不準孩子擁有歡快的童年。兒子死後,他靠金錢的勢力又買來美貌的貴族少婦伊迪絲,想重婚養子,繼承公司事業。後來,伊迪絲無法忍受他的冷酷,便與他的助手私奔,董貝公司從此破產了。作品揭露了人性的丑惡,鞭笞了資產階級的殘忍和丑惡。

這時期狄更斯的重要作品還有一部《聖誕故事集》(1843~1848)。其中的代表作有《聖誕歡歌》(1843)、《鍾聲》(1844)、《爐邊蟋蟀》(1845)、《生命的戰斗》(1846)、《著魔的人》(1848)等。這些作品反映了作者的人道主義幻想和感傷情調。《聖誕歡歌》和《爐邊蟋蟀》寫有產者應和下層人民親熱相處,以改善自己的道德;《鍾聲》則著重抨擊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的馬爾薩斯學說、曼徹斯特學派的自由競爭原則和邊沁的功利主義。

第3時期(1848年之後)。這一時期是狄更斯創作的極盛時期。這時英國和歐洲大陸的革命遭受了挫折,資產階級反動勢力急劇加強。狄更斯認為社會罪惡是平等社會制度造成的。所以這時期的作品,不再抨擊個別孤立的人物和事件,而是對整個資本主義制度、政府機關、國家機器以及資本主義的本質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大衛·科波菲爾德》(1850)、《荒涼山莊》(1853)、《艱難時世》(1854)、《小杜麗》(1857)、《雙城記》(1859)、《偉大的期望》(1861)、(我們共同的朋友》(1865)、《愛德文·德洛德》(1870,未完稿)等。

《大衛·科波菲爾德》是自傳體小說,通過一個孤兒的遭遇,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對兒童的摧殘和剝削,抨擊了司法界的腐敗和議會制度對人民的欺壓。《荒涼山莊》通過戴德洛克夫人的家庭悲劇和庄迪斯家族爭奪遺產的訴訟案,批判貴族和資產階級的道德敗壞,揭露英國司法系統殘害人民、敲榨自肥的罪惡行徑,諷刺了英國議會中兩黨爭權和政府機關的荒唐腐朽。這部小說還以法院附近一家堆滿破爛的舊貨店自發起火、店主喪生來暗示黑暗的英國社會行將崩潰的前景。《小杜麗》通過主人公全家因負債而被關進監獄的遭遇,控訴了英國監獄制度的慘無人道,批判了資產者的利己主義和寄生惡習。《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通過梅尼特醫生的親身經歷,揭露了農民所遭受封建貴族的迫害。作者還通過人民攻陷巴士底獄懲治壓迫者的情節,說明革命必將到來。但作者對革命的意義和內容缺乏正確認識,把革命看成是單純的報復手段,並攻擊雅各賓專政過於「殘暴」。《偉大的期望》描寫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金錢統治和犯罪行為。《我們共同的朋友》則批判了勞而不獲、不勞而獲的不合理的社會現象。

《艱難時世》是狄更斯最值得注意、最成功、最不朽的作品之一。這部作品是在英國憲章運動的積極影響下寫成的。它以一個紡織業中心城鎮焦煤鎮生活為背景,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和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勞資矛盾,控訴了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描寫了工人的凄涼生活,同時也顯示了工人階級覺悟的不斷提高。作品成功刻劃了國會議員兼教育家葛擂硬和紡織廠資本家龐得貝這兩個資產階級的典型形象。他倆狼狽為奸,緊密合作,控制著這個城鎮的教育機構和經濟命脈。葛擂硬是個凡事都講「事實」,信奉功利主義的混蛋。他把人生看作一種「隔著櫃台的現金交易」。為了獲得更多的金錢,他強迫年僅20的女兒露意莎和50多歲的資本家龐得貝結婚,結果導致女兒的婚姻悲劇,他強迫兒子接受「事實」教育,希望兒子飛黃騰達,最終事與願違,兒子淪為偷竊銀行的逃犯。龐得貝是個陰險狡詐、毫無人性的工業資本家典型。他一面殘酷剝削工人,一面又吹擂自己是白手起家,以掩蓋剝削罪行。他用最卑鄙的手段娶了露意莎作老婆;他收買工人斯梯芬遭到拒絕,便將其開除,將銀行失竊案強加於斯梯芬,被迫無奈,斯梯芬含冤而亡。總之,這部作品通過一系列典型形象和矛盾沖突,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19世紀50年代英國的社會狀況和時代風貌。但作者宣揚階級調和,主張以愛來解決矛盾,並且醜化了憲章運動的領導人物。

狄更斯的作品以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描繪了英國19世紀上半葉廣闊生動的社會畫面,從各個角度刻劃了當時英國「上流社會」的各種人物,揭露統治者的丑惡面目和骯臟靈魂。這是他以前和同時代的其他小說家所無法企及的。同時,他以生動熱情的筆觸,描寫了下層階級的人們及其苦難生活,並對他們的悲慘命運給予深切同情,從而掀起了真正的文學革命。

狄更斯的小說既是勞動人民的血淚控訴,又是刺向反動階級的銳利投槍。但狄更斯的世界觀具有尖銳的矛盾。他痛恨並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卻不想推翻資本主義制度;他同情工人和下層人民,卻不同情他們的革命;他生活於英國工人階級暴風雨般的斗爭時代,卻沒有看到真正推動社會發展的先進力量。他主張用道德和教育來改造剝削者,幻想用仁愛宣傳來感化資產階級,促使勞資妥協,消除貧富懸殊。這些思想都滲透著濃厚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因素,這說明他基本上是小私有者的代言人。

在藝術上,狄更斯把英國小說的創作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以諷刺、幽默、誇張的手法和漫畫式勾勒的技巧,來塑造人物形象;善於浮雕式地展示絢麗多採的生活畫面,把所描寫的自然景物或現實環境變成生動具體的形象,與筆下人物的情緒、內心世界溶合起來,從而增強作品的真實感,引起讀者的豐富想像。

狄更斯的作品在當時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不但被譽為「小說家中的莎士比亞」、「英國的巴爾扎克」,還是英國批判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和傑出代表。馬克思曾說:「他們在自己描寫生動的書籍中向世界揭示了今後政治和社會真理,比一切職業政客、政論家和道德家一起所揭示的還多。」

㈦ 介紹一下狄更斯

在英國文學史上,十九世紀是群星燦爛的小說鼎盛時代。而在這些偉大的小說家中,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英語: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則是一顆最為光彩照人的明星。從小飽嘗人間艱辛的狄更斯最同情勞苦人民和孤苦無依的孩子。狄更斯是高產作家,他憑借勤奮和天賦創作出一大批經典著作。他又是一位幽默大師,常常用妙趣橫生的語言在浪漫和現產中講述人間真相,以至於馬克思也不得不贊嘆地稱他為「傑出的小說家」。狄更斯以妙趣橫生的幽默和諷刺,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氣氛的巧妙融合而著稱。他的14部揭露與抨擊英國社會時弊的巨制,在英國乃至整個世界文學史上掀起了現實主義的新高潮。狄更斯始終懷著一顆人道主義的心來創作,他被後世奉為「召喚人們回到歡笑和仁愛中來的明燈」,批判現實主義最傑出的代表。馬克思把他和他同時代的英國著名作家薩克雷等稱譽為英國的「一批傑出的小說家」。 查爾斯·狄更斯於一八一二年二月七日出生於英國朴資茅斯的波特西地區。他父親約翰·狄更斯是海軍會計處的一個小職員。狄更斯幼時就常常溜到家裡的閣樓上,津津有味地閱讀一本又一本的小說。《魯濱遜漂流記》、斐爾丁的作品、《天方夜譚》、《堂吉訶德》,都是他喜愛的作品。他的幼小的心靈早就同文藝結上了不解之緣。以後他的家境日漸窮困,債台高築,一家人不得不離鄉背井,遷居到倫敦。但移居未久,家裡舊債未清,新債又來,他父親終於被投入債務監獄。這時狄更斯才十歲。但是作為一群弟妹的大哥,而父親又是一個毫無辦法的人,狄更斯就不得不擔起家長的責任來。十一歲,他就到一家皮鞋油廠當學徒。為了節省開支,他母親帶著弟妹們到監獄里和父親住在一起,狄更斯單獨留在外面,每星期領到薪水之後,就帶著錢或食物去探監,和父母弟妹團聚。這些艱苦的日子在幼小的狄更斯的心靈中遺留下永不消失的印象,使他對貧苦無告的兒童、對窮人、對被迫害者充滿同情,對英國當時的統治階級和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了莫大的仇恨。以後他父親獲得一筆小小的遺產,出了監獄,把查爾斯·狄更斯送到威林頓高等學校(相當於高小)去讀書。校長瓊斯先生是一個又愚昧又野蠻的人,對學生任意鞭打。辱罵。這個人物在狄更斯的作品中曾經出現過很多次。家中僅有的一點錢財不久又用盡了,查爾斯·狄更斯不得不停學就業,為糊口而奔忙。他時而作律師的書記,時而為事務所送信,時而到法院當速記員,時而為報紙作采訪。艱難的生活使狄更斯獲得了非常豐富的生活知識,為他以後的寫作積累了寶貴的素材。二十二歲時,狄更斯試寫了一篇短篇小說,畏怯地投入一家雜志社的信箱中。一個星期以後這篇小說刊出了,狄更斯就這樣開始了業余寫作活動。他最初為《記事晨報》寫一些特寫,署名「鮑斯」。一八三七年他寫成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這部作品發表以後,風行一時,暢銷全國,頓時成為街談巷議的資料,並使得他得以靠寫作維持生活,開始了著作生涯。以後他又寫了許多作品,主要是長篇小說,獲得極大的成功(狄更斯著作年表附後),終於成為英國文學史上偉大的作家之一。狄更斯曾長期居住在法國、義大利,並曾到美國游歷。他對美國的觀察極其深刻;美國的虛偽的民主政治、殘酷的監獄、特別是暗無天日的蓄奴制,引起狄更斯極大的憤慨。他說:「我已經失望了,這不是我要來看的共和國,這不是我想像中的共和國。」他的游記體小說《美國札記》和長篇小說《馬丁·朱什爾維特》都對美國社會的黑暗和丑惡作了有力的揭發。狄更斯是歐洲十九世紀少數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大師之一。他的偉大不僅在於他深刻地暴露了英國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實況,而且也在於他掀起了真正的文學革命。在他以前的英國文學中,普通人民是沒有地位的;狄更斯雖不是第一個改變這種現象,卻是最有效地改變了這種現象的人。他用生動而熱情的筆觸描繪了下層階級的人們和他們的悲慘生活。他把貧民窟、小客棧、貧民收容所、債務監獄等等悲慘的生活景象寫入了文學作品,而且對那些窮人,那些正直的勞動者,給予最大的同情。另外一方面,他以諷刺的筆法,對新興的工廠主、銀行家等資產階級以及資產階級社會,資產階級虛偽的「民主政治」和「黨派活動」,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不平等和不合理現象,資產階級法律的非人道本質,都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抨擊。他以高度的藝術概括和生動的細節描寫,反映了英國十九世紀初葉的社會真實面貌。他的作品裡充滿了光輝四射、妙趣橫生的幽默和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他的人物形象有許多能使人一讀之後就長久地活在讀者的心目中。查爾斯·狄更斯生活的時代,正是英國資本主義日益發展、資產階級已經取得勝利的時代。但也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隨著資產階級的興起,也就興起了它的對立面即工人階級,而且兩個階級之間的階級斗爭也就日益尖銳起來。狄更斯開始寫作的時期正是著名的「憲章運動」蓬勃發展的時期。列寧說過:「當英國發生世界上第一次廣泛的、真正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即憲章運動的時候,歐洲大陸發生的革命大都是軟弱的資產階級革命,而在法國卻爆發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第一次偉大的國內戰爭。」(《列寧選集》第三卷第811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這就是狄更斯生活時代的基本情況。雖然在客觀上偉大的「憲章運動」給了極深刻的影響,推動了他的作品的批判性質的發展,而且在當時也恰恰是「憲章運動」者對狄更斯的價值有正確的認識和高度的評價,認為他反映了人民的要求,但狄更斯主觀上對工人階級的革命運動不僅不能理解,而且是反對的。他同情工人,卻不同情工人的革命。他是一個階級調和論者。他幻想可以用道德和教育把那些殘酷的剝削者改造過來,幻想可以依靠好心腸的人的施捨,來消除世界上的貧富懸殊。他揭發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卻不想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他憎恨金錢對人類靈魂的統治,但是找不到為什麼金錢會變成全能上帝的原因。他始終只是一個小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者。也可以說,他不是一個革命者,只是一個改良主義者。所以他的作品,一方面具有深切而有力的批判、揭發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含有不少的消極因素。雖然如此,由於狄更斯真實地、生動地描繪了十九世紀初葉的英國社會生活,由於他對人民懷著無限的深厚同情,盡管他對資產階級還存在著幻想,致使他的思想和藝術都受了很大限制,但他還是屬於進步傳統的。貫穿在他的一切作品中的基調,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統治者代表人物、即他心目中的「惡人」的憎恨,和那些處於資本主義壓迫下的普通人和窮苦的勞動者、即他心目中的「善良的人」的同情。他的作品不僅在當時發生了巨大的進步作用,直到現在還為人民所喜愛和珍視。狄更斯死於一八七○年六月九日,享年五十八歲。 狄更斯主要作品列表 《博茲札記》( Sketches by Boz ) —— 1836年 《匹克威克外傳》( The Pickwick Papers ) —— 1836年 《霧都孤兒》( Oliver Twist ) —— 1837年-1839年 《尼古拉斯·尼克貝》( Nicholas Nickleby )—— 1838年-1839年 《老古玩店》( The Old Curiosity Shop )—— 1840年-1841年 《巴納比·拉奇》( Barnaby Rudge )—— 1841年 《美國紀行》( American Notes )—— 1842年 《聖誕頌歌》( A Christmas Carol )—— 1843年 《馬丁·翟述偉》( Martin Chuzzlewit )—— 1843年-1844年 《教堂鍾聲》 (The Chimes) ——— 1844年 《灶上蟋蟀》 (The Cricket on the Hearth)—— 1855年 《董貝父子》( Dombey and Son )—— 1846年-1848年 《 大衛·科波菲爾 》( David Copperfield )—— 1849年-1850年 《寫給孩子看的英國歷史》( A Child's History of England )——1851年-1853年 《荒涼山莊》( Bleak House )—— 1852年-1853年 《艱難時世》( Hard Times )—— 1854年 《小杜麗》( Little Dorrit )—— 1855年-1857年 《 雙城記 》( A Tale of Two Cities )—— 1859年 《遠大前程》( Great Expectations )—— 1860年-1861年 《我們共同的朋友》( Our Mutual Friend )—— 1864年-1865年 《艾德溫·德魯德之謎》( 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 )—— 未完成,1870年 《文學大師的傳奇人生——狄更斯》 內容提要:在英國文學史上,十九世紀是群星燦爛的小說鼎盛時代。而在這些偉大的小說家中,狄更斯則是一顆最為光彩照人的明星。從小飽嘗人間艱辛的狄更斯最同情勞苦人民和孤苦無依的孩子。狄更斯是高產作家,他憑借勤奮和天賦創作出一大批經典著作。他又是一位幽默大師,常常用妙趣橫生的語言在浪漫和現產中講述人間真相,以至於馬克思也不得不贊嘆地稱他為「傑出的小說家」。 【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狄更斯的寫實主義寫作觀點在中國引起了許多文人的注意,老舍經由閱讀狄更斯的作品體會到不必在意中國小說文體的拘束:「寫就好,管他什麼」;另外更多的文學家則是透過林紓的翻譯接觸到了英美文學而獲得了啟發。

㈧ 關於狄更斯的事

狄更斯(1812~1870)
Dickens,Charles
英國作家。1812年2月7日生於朴次茅斯市郊,1870年6月9日卒於羅切斯特附近的蓋茨山莊。
少年時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斷斷續續入校求學。後被迫到工場作童工。15歲以後,當過律師事務所學徒、錄事和法庭記錄員。20歲開始當報館采訪員,報道下議院。1836年開始發表《鮑茲隨筆》,這是一部描寫倫敦街頭巷尾日常生活的特寫集。同年,陸續發表連載小說《匹克威克外傳》,數期後便引起轟動。這是一部流浪漢小說形式的幽默作品,漫畫式地反映了英國現實生活。《匹克威克外傳》初獲成功後,狄更斯與凱瑟琳結婚,並專門從事長篇連載小說的創作。
狄更斯的幽默

一天,英國作家狄更斯在河邊釣魚,一個陌生人問他:「先生,你在釣魚?」

「是啊!釣了半天沒釣到一條。」狄更斯露出遺憾的樣子,「可是,昨天,也是這個地方,我釣到了15條魚。」

「啊!」陌生人狡黠地笑著說,「先生,你知道我是誰嗎?我是這個地方管魚的,這段江上嚴禁釣魚!」說著從口袋裡掏出一個小本,准備記下狄更斯的名字罰款。

「你知道我是誰嗎?」狄更斯告訴陌生人,「我是作家狄更斯。所以,你不能罰我的款。」

「為什麼?」

「別忘了,虛構故事本來就是我的職業。」

──原載一丁輯《中國中學生報》第1218期

狄更斯為友巧還債

英國名作家狄更斯有一位朋友叫詹姆堂森。一天,詹姆堂森凄慘地來見狄更斯,說:「先生,求您幫幫我吧,我的爸爸生病了,我向理查德借了5000英鎊,他讓我一周之內還他,否則就抓我進監獄,可是現在根本弄不到錢。」狄更斯邊安慰好朋友,邊問他:「理查德是誰?」「他是我的老闆,一個大商人。」狄更斯說:「你能講講理查德的身世嗎?」於是,詹姆堂森就把他所知道的理查德的罪惡發跡史告訴了狄更斯。狄更斯想了一會說:「這是一部很好的小說素材,我用5000英鎊買下了,你明天讓理查德來我這取錢吧。」

第二天,理查德高興地來找狄更斯,進門就問:「聽說你替詹姆堂森還債了?」「是的。」「那麼錢在哪兒,該不是你的房子吧?」「當然,比房子小多了,是我手裡這支筆。」理查德吃了一驚,他聽說過狄更斯的大名。他苦笑著對狄更斯說:「先生,您的5000英鎊在哪家銀行,您寫上我自己去取。」「理查德先生,今天我請你來,是我對你的動人的富有傳奇色彩的發家史產主了興趣,想請你談談成為巨富的經過,我決定把它寫成一部小說,這樣5000英鎊很快就會裝進你的衣袋裡。」

理查德一聽就害怕了,他非常清楚,自己的丑惡之事一旦公諸於世,那會導致什麼後果。他連忙對狄更斯說:「尊敬的先生,今天認識您,這價值已遠遠超過了5000英鎊的價值,詹姆堂森的債就一筆勾銷吧,只求先生不必再寫我了。」狄更斯笑了笑說:「好吧,我把這部書的寫作權以5000英鎊賣給你……」

㈨ 介紹一下狄更斯的生活經歷、創作經歷

查爾斯·狄更斯·生平簡介

作者介紹:查爾斯·狄更斯
英國小說家,出生於海軍小職員家庭,10歲時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獄,11歲就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曾在皮鞋作坊當學徒,16歲時在律師事務所當繕寫員,後擔任報社采訪記者。他只上過幾年學,全靠刻苦自學和艱辛勞動成為知名作家。
他生活在英國由半封建社會向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其作品廣泛而深刻地描寫這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鮮明而生動地刻畫了各階層的代表人物形象,並從人道主義出發對各種丑惡的社會現象及其代表人物進行揭露批判,對勞動人民的苦難及其反抗斗爭給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時他也宣揚以「仁愛」為中心的忍讓寬恕和階級調和思想。對勞動人民的反抗斗爭抱行動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態度。表現了他的現實主義的強大力量和軟弱空想。
狄更斯一生共創作了14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和雜文、游記、戲劇、小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寫勞資矛盾的長篇代表作《艱難時代》(1854)和描寫1789年法國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雙城記》(1859)。前者展示了工業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描寫了工人階級的團結斗爭,並批判了為資本家剝削辯護的自由競爭原則和功利主義學說。後者以法國貴族的荒淫殘暴、人民群眾的重重苦難和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威力,來影射當時的英國社會現實,預示這場「可怕的大火」也將在法國重演。其他作品有《奧列佛·特維斯特》(又譯《霧都孤兒》1838)、《老古玩店》(1841),《董貝父子》(1848),《大衛·科波菲爾》(1850)和《遠大前程》(1861),等等。
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藝術上以妙趣橫生的幽默、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氣氛的有機結合著稱。馬克思把他和薩克雷等稱譽為英國的「一批傑出的小說家」。

狄更斯和他的孩子們

19世紀英國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一直以擅長刻畫貧苦無助的孩子形象,以及描繪他們艱難的生活和不幸的遭遇,而在小說界久負盛名。在他所著的眾多小說中,《霧都孤兒》最能表現他寫作風格上的這些特徵。事實上,狄更斯筆下描繪的主人公所遇到的艱難和困苦,都是他個人親身經歷的寫照。在狄更斯的童年時代,父親因欠債而坐牢,他只能靠自己謀生,在一家生產黑鞋油的倉庫里裝鞋油蓋子。

狄更斯一直沒有忘卻童年時代艱難困苦的生活。盡管他成了名,並有了孩子,但昔日的經歷還是不斷影響著他的家庭生活及對子女的教育。從1837年至1852年,狄更斯夫婦共生育了10個孩子,9個存活下來。對孩子們來說,狄更斯可算是一位嚴厲的父親。他制定了嚴格的家規,並得到他妹妹的協助,要求每個孩子都必須遵守,以保持家中秩序井然。比如,每天早晨,他總要抽空檢查屋子是否干凈整潔,除此以外,他還查看房間里的小擺設、飾物是否放在適當的位置。

狄更斯成名之後,不僅要撫養眾多的孩子,還要負擔、照顧他的雙親及兄弟。生活的壓力和重擔,使狄更斯精疲力竭。直到1858年,狄更斯與妻子分手,與情人同居並由她照料家庭後,他的壓力才小了許多,體重也增加了。1870年,狄更斯58歲時離開了人世。從很大程度上說,他的去世是工作過度的結果。事實上,在他稍早些時的旅行中,就因疲勞而處於半癱瘓狀態。但他繼續寫作,為人們留下了一批優秀的文學作品。

狄更斯的9個孩子,尤其是兒子,因為是在父親的高度權威及嚴格的家規下成長起來的,對父親一直充滿著敬畏。狄更斯去世前,陪伴他多年的兒子凱特說:「事實上,我覺得父親犯的唯一的錯誤,是他生育了太多的孩子。」對此,狄更斯也表示贊同:「我一想到撫養這些孩子所要的開銷,心裡就發慌,有時害怕得連頭發都要豎了起來。」

狄更斯生前寫信給正在劍橋大學讀書的第六個兒子亨利。他在信中寫道:「我想你明白,我是如何辛苦掙錢養家的。而且,你也很清楚,自出生以來,我從未得到過任何人的資助。為了照顧家庭,我已是身心憔悴,而你那昂貴的學費,對我而言又是另一個重負。因此,我確信憑借你在大學所學的知識,你一定能盡力發揮自己的才能,使我能夠早日從你加給我的重負中擺脫出來。」也許正是出於父親這種言辭的壓力,第二年,亨利贏得了獎學金。起初,狄更斯對於亨利告知的這個消息裝作無動於衷,後來,他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喜極而泣地對亨利說:「好樣的,願上帝保佑你」亨利大學畢業後,進入政府部門工作。因成績出色,他還被冊封為爵士。

不過,狄更斯其他孩子的境遇遠遠不如亨利。長久以來,由於狄更斯過於嚴格的管教,使孩子們喪失了獨立進取的精神,這令狄更斯非常失望。作為父親,他只能替孩子們安排工作。

在9個孩子中,狄更斯最喜愛幼子愛德華。但是,愛德華16歲時,狄更斯武斷地認為他不適宜在英國找工作,堅持要求愛德華選修農業課程,不久將他送往澳洲。在澳洲,愛德華和他的哥哥早年投資綿羊養殖業,遭到失敗。後來,愛德華卻有幸當選為澳大利亞國會議員。有人批評他是憑借父親的名望,才在政界站穩腳跟。愛德華對此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偉人的孩子大多比不上他們傑出的父親。因此,你根本不可能在同一代人中,發現兩位查爾斯·狄更斯。」

查爾斯·狄更斯:《大衛·科波菲爾》
·內容提要·

大衛·科波菲爾尚未來到人間,父親就已去世,他在母親及女僕辟果提的照管下長大。不久,母親改嫁,後父摩德斯通兇狠貪婪,他把大衛看作累贅,婚前就把大衛送到辟果提的哥哥家裡。辟果提是個正直善良的漁民,住在雅茅斯海邊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裡,與收養的一對孤兒(他妹妹的女兒愛彌麗和他弟弟的兒子海穆)相依為命,大衛和他們一起過著清苦和睦的生活。
大衛回家後,後父常常責打他,並且剝奪了他母親對他的關懷和愛撫。母親去世後,後父立即把不足10歲的大衛送去當洗刷酒瓶的童工,讓他過著不能溫飽的生活。他歷盡艱辛,最後找到了姨婆貝西小姐。
貝西小姐生性怪僻,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衛,讓他上學深造。大衛求學期間,寄宿在姨婆的律師威克菲爾家裡,與他的女兒安妮斯結下情誼。但大衛對威克菲爾僱用的一個名叫希普的書記極為反感,討厭他那種陽奉陰違、曲意逢迎的丑態。
大衛中學畢業後外出旅行,邂逅童年時代的同學斯提福茲。兩人一起來到雅茅斯,訪問辟果提一家。已經和海穆訂婚的愛彌麗經受不住闊少爺斯提福茲的引誘,竟在結婚前夕與斯提福茲私奔國外。辟果提痛苦萬分,發誓要找回愛彌麗。
大衛回到倫敦,在斯本羅律師事務所任見習生。他從安妮斯口中獲悉,威克菲爾律師落入詭計多端的希普所設計的陷阱,處於走投無路的境地。這使大衛非常憤慨。但這時,大衛墮入情網,愛上斯本羅律師的女兒朵拉。他倆婚後生活並不理想,因為朵拉是個容貌美麗、但頭腦簡單的「洋娃娃」。姨婆也瀕臨破產。這時,大衛再次遇見他當童工時的房東密考伯,密考伯現在是希普的秘書。密考伯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爾並導致貝西小姐破產的種種陰謀。在事實面前,希普只好伏罪。後因他案並發,被判終身監禁。貝西小姐為了感謝密考伯,送他一筆資金,使他在澳大利亞發財致富,事業上取得成功。
與此同時,辟果提多方奔波,終於找到了被斯提福茲拋棄後淪落在倫敦的愛彌麗,決定將她帶到澳大利亞,重新生活。啟程前夕,海上風狂雨驟,一艘來自西班牙的客輪在雅茅斯遇險沉沒,桅桿上攀著一個瀕死的旅客。海穆不顧自身危險,下海救他,不幸被巨浪吞沒。當人們撈起他的屍體時,船上那名旅客的屍體也漂到岸邊,原來是誘拐愛彌麗的斯提福茲!愛彌麗懷念海穆,去澳大利亞後在勞動中尋找安寧,終身不嫁。
大衛成了作家。朵拉卻患了重病,在辟果提去澳前夕離開人世。大衛滿懷悲痛,出國旅行,其間,安妮斯始終與他保持聯系。當他三年後返回英國時,發覺安妮斯始終愛著他。他倆終於結成良緣,與姨婆貝西和女僕辟果提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作品賞析

--------------------------------------------------------------------------------

《大衛·科波菲爾》是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大師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在這部具有強烈的自傳色彩的小說里,狄更斯借用「小大衛自身的歷史和經驗」,從不少方面回顧和總結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
《大衛·科波菲爾》通過主人公大衛一生的悲歡離合,多層次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突出地表現了金錢對婚姻、家庭和社會的腐蝕作用。小說中一系列悲劇的形成都是金錢導致的。摩德斯通騙娶大衛的母親是覬覦她的財產;愛彌麗的私奔是經受不起金錢的誘惑;威克菲爾一家的痛苦,海穆的絕望,無一不是金錢造成的惡果。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錢誘惑下一步步墮落的,最後落得個終身監禁的可恥下場。狄更斯正是從人道主義的思想出發,暴露了金錢的罪惡,從而揭開「維多利亞盛世」的美麗帷幕,顯現出隱藏其後的社會真相。
在人物的塑造上,大衛·科波菲爾無疑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論是他孤兒時代所遭遇的種種磨難和辛酸,還是他成年後不屈不撓的奮斗,都表現了一個小人物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尋求出路的痛苦歷程。經歷了大苦大難後嘗到人間幸福和溫暖的大衛,靠的是他真誠、直率的品性,積極向上的精神,以及對人的純潔友愛之心。安妮斯也是作者著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內心的美德,既堅韌不拔地保護著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著飽受挫折之苦的大衛。她最後與大衛的結合,是「思想和宗旨的一致」,這種完美的婚姻使小說的結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氣氛。他們都是狄更斯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理想的化身。這種思想的形成與狄更斯個人的經歷和好惡是分不開的。他始終認為,處於受壓迫地位的普通人,其道德情操遠勝於那些統治者、壓迫者。正是基於這種信念,小說中許多普通人如漁民辟果提、海穆,盡管家貧如洗,沒有受過教育,卻懷有一顆誠朴、善良的心,與富有的斯提福茲及其所作所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這種強烈的對比還反映著狄更斯本人的道德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部小說里各類主要人物的結局,都是沿著這種脈絡設計的。如象徵著邪惡的希普和斯提福茲最後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而善良的人都找到了可喜的歸宿。狄更斯希翼以這樣的道德觀來改造社會,消除人間罪惡,這是他的局限性所在。
《大衛·科波菲爾》在藝術上的魅力,不在於它有曲折生動的結構,或者跌宕起伏的情節,而在於它有一種現實的生活氣息和抒情的敘事風格。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體生動的世態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徵。如大衛的姨婆貝西小姐,不論是她的言談舉止,服飾裝束,習慣好惡,甚至一舉手一投足,盡管不無誇張之處,但都生動地描繪出一個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婦人形象。至於對女僕辟果提的刻畫,那更是維妙維肖了。
小說中的環境描寫也很有功力,尤其是雅茅斯那場海上風暴,寫得氣勢磅礴,生動逼真,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狄更斯也是一位幽默大師,小說的字里行間,常常可以讀到他那詼諧風趣的聯珠妙語和誇張的漫畫式的人物勾勒。評論家認為《大衛·科波菲爾》的成就,超過了狄更斯所有的其他作品。

1867年再版前言

--------------------------------------------------------------------------------

正如本書初版時,我在前言中寫到的那樣:我很難去想像該書已脫稿,也很難為它寫序。我對本書一直懷著很強而不減的感情,並為它感到既高興而又遺憾。高興,是因為我終於如期完成了它;遺憾,是因為我不得不和我的那麼多夥伴分手——雖說我怕我的讀者並不這么相信也難以體會我的個人感受。
除此之外,無論我為什麼而講述這個故事,我是全身心投入地去講述的。
也許,讀者聽說我花了兩年痛苦地構思此書後並不會有什麼感觸,同樣聽我說我在寫完這本書時感到我把自己的某部分也交給了那陰影里的世界,讀者也無所謂。可是,我只能說上述的話,除非再加上坦白地承認:我認為任何人都不會像我在寫作時那樣相信這一切都彷彿是真的。
我當年對那本書說說所想的至今仍然如此,再次請讀者相信。在我所有的書里,我最喜歡的就是這本。對於我想像中創造出的所有孩子,我都是個溺愛的父親,從沒人像我這樣對他們深深愛著。可是,正如許多溺愛的父母一樣,在我心底深處有一個孩子最為我寵愛,他的名字就叫大衛·科波菲爾。
狄更斯《雙城記》

㈩ 到底什麼是「狄更斯式……」

意思是與狄更斯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處,如老舍在中國也已經式一專種形容詞(老舍式幽屬默)。

狄更斯主要寫的是資產階級工業社會的剝削式的現實,對工業社會的反思。如狄更斯式的童年,涉及到資本主義工業社會下兒童救濟、福利保障、教育、童工、幫派等尖銳的問題。

除此之外狄更斯在小說中不僅是在批判社會階級不平等,而且是在評述社會的文化,特別是道德觀念。可以看到作者對那個社會何去何從的關注與思考,也體現了對人類生命本體的深層思索。

(10)狄更斯訪問中國視頻擴展閱讀:

2020年6月9日是英國最小說家之一查爾斯·狄更斯逝世150周年的日子。狄更斯的文學地位已經毋庸贅言——是納博科夫、奧威爾、卡爾維諾等作家盛贊的文學前輩。、

另外狄更斯文學也是BBC劇集、好萊塢電影、西區劇場取之不盡的靈感來源,而狄更斯在自己的時代掀起的閱讀狂潮更是只有後來的「哈利·波特」能夠比肩。

除此之外老古玩店在狄更斯所寫的全部長篇小說中是一部十分重要的作品。從出版至今雖然已經有一百四十年的歷史,具有深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