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這幅名畫叫什麼名字,誰創作的
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是風格派最核心的人物。1923年,凡·杜斯堡在《風格》雜志創刊五周年之際,寫了一篇社論向蒙德里安致意:「盡管不同國家的好幾位畫家自覺或不自覺地努力創造一種新的造型表現,但在1913年前後,是畫家彼德·蒙德里安第一個作為立體派富有邏輯的繼續,實現了繪畫上新的造型,這一行動得到最新一代荷蘭畫家們的擁護,使最先進的畫家們相信有可能創造一種新造型風尚。因此,《風格》雜志把蒙德里安尊為新造型主義之父。」
蒙德里安,以其獨特的「水平線——垂線」和原色、非色組合的極簡繪畫圖式,將現代抽象繪畫帶到了一個新階段。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他繪畫的核心倒並不是抽象,而是某種內在的精神性追求。評論家喬治·施密特說, 「他(蒙德里安)的繪畫遠非僅僅是形式的試驗——它們象任何純藝術作品一樣,是偉大的精神上的成就。一幅蒙德里安的繪畫掛在一所完全按照蒙德里安的精神設計的住宅或一間房裡,那麼這里比使用任何物質對象,都具有一種根本不同的特色和更軒昂的氣概。它是精神觀念或態度的最崇高的表現;它是規矩與自由之間的均衡的化身;它是平衡狀態中元素的對立的化身;而且這些對立的精神的作用不低於物質的作用。蒙德里安在他的藝術中所賦予的精神力量,將從他的每一幅畫中永遠放射出精神的和肉體的光彩。」(赫伯特·里德著,劉萍君譯: 《現代繪畫簡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第115、116頁。)不過,這種以追求精神性為核心的繪畫,其實並沒有與客觀自然絕對隔離開來。對蒙德里安來說,精神與物質是相通的。他認為, 「在新造型主義中,那條將心靈與生活連結起來的紐帶並未割斷;因此我們絕對不會把它看作是對真正現實生活的否定,相反,我們將會看到物——心兩重性趨於和諧。」(遲軻主編: 《西方美術理論文選》,四川美術出版社,第740頁。)
蒙德里安出生於荷蘭中部的阿麥斯福特,成長在一個嚴格信奉加爾文教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業余畫家,而叔父則是職業藝術家。良好的家庭教育給了他直接的藝術啟迪。20歲時,他在取得小學繪畫教師資格和中學繪畫教師資格以後,進入阿姆斯特丹的國立美術學院深造,成為一名勤奮刻苦、頗受老師賞識的好學生。他的早期繪畫從學院派寫實主義起步,受到過象徵主義、印象主義、表現主義等風格影響。從一開始,對於形體構成因素的偏愛,便在其畫中清楚地反映出來。
大約在1909年,蒙德里安對「通神論」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在該年五月正式加入「荷蘭通神論者協會」。該協會的神秘教義,在對藝術的理解上充滿神秘和象徵的色彩。受通神論的影響,蒙德里安的藝術逐漸脫離自然外形,轉而追求某種深層的內在精神的表達。這幅作於1910—1911年的三聯畫《進化》,可以說是一幅通神論的祭壇畫。畫中站著的人物處於恍惚沉思的狀態,似乎已經獲得了某種精神的啟示。畫面以藍色為主調,點綴著黃色的星星和紅色的西蕃蓮花朵。獨特的造型和對比鮮明的色彩使畫面發散出某種患惑人心的力量。該畫有一個頗為神秘的標題:《進化》。對於這一標題的選擇,蒙德里安在其1914年的筆記中是這樣解釋的:
「有兩條路通往精神的層次:一條是學理上的教導以及直接的實踐(如沉思等);另一條則是漫長卻必然的進化之路,人們在藝術中看到精神性的緩慢成長,這是藝術家自己所未能意識到的。去接近藝術中的精神性吧屍(《大英視覺藝術網路全書》,台灣大英網路股份有限公司,第96頁。)
http://www.singtaonet.com/culture/arts/t20060106_112740.html
『貳』 蒙德里安的作品
灰色的樹
作品簡介:
1910年後,蒙德里安開始崇拜立體主義。1911年末,這位年近40歲的藝術家離開祖國來到了巴黎。當時正值立體派從分析階段走上立體綜合階段,他被分析派所吸引。這時他最喜愛的題材是樹木、沙丘、海洋、教堂和風車,所有這些正是與他熟悉的荷蘭環境密切相關的。
在這一幅《灰色的樹》中,他把凡·高的表現性、野獸派色彩的非描述性以及法國新藝術運動的線形圖案熔於一爐,使之成為一幅構成型的、造型感強烈的,然而仍是極富獨創性的作品。此畫作於1912年,有78厘米×107厘米大,現藏荷蘭海牙格敏特(Gemcente)博物館。
1912年,蒙德里安已陷入立體主義的塊面結構之中。他在巴黎的最初幾年裡,由於受到畢加索、勃拉克的分析性立體主義影響,色彩上僅限於灰、綠、赭三種顏色。盡管如此,即使在他最富立體主義的繪畫中,也仍然堅持以純正面形式來表現。
他很少畫物體的傾斜面或加上一點雕塑般的投影,只有那種傾斜面或雕塑般的投影才使法國立體派畫家的作品產生確切而有限的三度空間的實體感。蒙德里安雖然熱衷於立體主義原則,但他已經超規越矩,既不需要主題,也不追求三維視覺的深度感。
(2)來華訪問的荷蘭阿麥斯擴展閱讀:
蒙德里安啟蒙青少年時期:1880年~1892年
蒙德里安生於荷蘭中部的阿麥斯福特,父親是一位清教徒和熱衷美術的小學校長,環境條件使蒙德里安從小就能接觸美術,而宗教對蒙德里安來說更是他的啟發、轉變風格的關鍵。
八歲時蒙德里安立志要當畫家,但是家人認為藝術家是一項不穩定的工作,蒙德里安與父母多次商量之後,他承諾要取得美術教師資格養家糊口,這才讓蒙德里安的父母答應讓他學習繪畫。但是蒙德里安擁有教師資格之後,卻未曾在教育界服務過。
在17歲取得小學教師資格之前,蒙德里安是在他的叔父福爾茲·蒙德里安的指導下學習繪畫。福爾茲是一位海牙畫派的畫家,因此蒙德里安得到寫實浪漫的真傳。
『叄』 有部美國電影的男主人翁叫:麥斯,關於天控局請問這部電影叫什麼
糊塗偵探Get Smart(2008年) 更多中文名:特務行不行 、特務S嘜
本片根據上世紀60年代同名電視喜劇改編,男主人公是「特工86號」麥克斯韋·精明(Maxwell Smart),他的女搭檔是99號特工(Agent 99)。雖然名字叫「精明」,但這名特工一直稀里糊塗,不過倒是總能弄拙成巧完成任務。 新版《糊塗偵探》故事是全新原創的,主要說麥克斯韋·精明是如何成為特工、以及他是如何與99號特工開始合作的。片中的反派是一個無政府組織「KAOS」(音同英文「混亂」),這個組織勒索美國政府,如果不滿足他們的要求,就將發射核彈。86號特工必須查出這些核彈所在位置並阻止發射以拯救世界。 一個名為「KAOS」的犯罪組織,近來又開始向政府和法律發起挑戰: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甚至,組織的頭目西格菲爾德(特倫斯·斯坦普飾)更是揚言要用核彈來威脅美國政府。而他的同夥沙塔克(肯尼斯·達維迪安飾),一個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也加入進來。 危機之下,政府的特工組織「CONTROL」自然不會袖手旁觀。特工組織的首腦塞迪斯(阿蘭·阿金飾)迅速召開緊急會議,但組織內部的眾多優秀特工卻因種種原因,無法受命前往對付眼下這個最為棘手的問題。無奈之下,塞迪斯不得不啟用「新手」——86號特工麥克斯韋·「精明」(史蒂夫·卡萊爾飾)。但出於86號「精明」先生的資歷尚淺,塞迪斯還特地為其安排了一位性感能乾的99號女特工(安妮·海瑟薇飾)暗中幫助他。於是,兩位特工迅速展開了對「KAOS」恐怖組織的「里應外合」的特別行動……
『肆』 網曝國產光刻機技術獲得巨大突破,長春光機的技術有什麼特徵
長春中科院在光刻機技術上面獲得巨大突破,目前來說晶元製造仍然是我們的卡脖子問題,其實短時間內難以突破完成自主,這也是事實,目前來說整個晶元製造生產相關技術,我們自己的國產化不到50%,也就是說目前半導體領域產業鏈,我們還是非常依賴進口技術設備。
很多人都說晶元這個最主要的問題在光刻機,這個其實也沒有錯,但是也是並不完全對,光刻機是半導體晶元領域的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我們目前來說晶元領域的問題其實並不只是卡在光刻機技術上面,很多人都認為我們把光刻機技術攻克了,我們就可以完全實現自主化,這個說法有點草率了。
以我們這些年了投入跟技術突破,我們的光刻機很多技術已經得到解決,但是想要真正達到最先進水平並且用到生產上面,短時間內幾乎不可能,按照現在的技術突破速度,我們想要達到先進水平,十五年內很難,因為這是一個產業鏈,並不是單獨的某一樣設備問題,整個產業鏈技術的提升才會真正幫助我們在光刻機在半導體領域獲得全面突破達到自主話先進水平,所以說單獨技術突破值得高興,但是還是要認清現實需要更加努力,全方位努力才可以,不能偏科。
『伍』 關於畫家介紹
德朗
1914年出生於俄國聖彼得堡的德·斯塔埃爾畫作由短暫的具象轉為抽象後不久,即受畫壇的認可。他卻很快一面沉湎於抽象創作中,一面又與同代的抽象藝術圈保持距離,顯示出一種令人動容的好品味,被納入巴黎「抽象第二代」之大家。畫家善於捕捉瞬間閃光,化具象為抽象。對他的創作,半個世紀以來一直存在熱烈的反應與爭論。
保羅·塞尚(1839—1906)生於法國普羅旺斯省的埃克斯鎮,他父親是位制帽廠主,後來成了銀行家,這使他能一生專心於藝術。他16歲入埃克斯中學結識後來成為大作家的左拉,3年後升入大學法律系,他堅持要學藝術而赴巴黎入蘇伊塞學院學畫與畢沙羅交往。他是南方省份的人,裝束簡陋,外表難看,滿嘴難聽的土話,人們認為他沒有學畫的天才,雖有色彩畫家的氣質,卻不幸濫用顏色,因此始終未能考上巴黎高等美術學校。他回到了埃克斯,父親為他在自己的銀行里安排了工作。他23歲時又重返巴黎蘇伊塞學校,在以後的3年裡幾乎年年送畫到官方沙龍,但年年落選,後來在畢沙羅的勸說下參加了1874年第一屆印象派畫展,他卻遭到了比其他印象派畫家更多的嘲笑與攻擊,說他是個走錯路的畫家,是一個村愚、低能兒,一隻用蠢驢的尾巴作畫的人,這次失敗又使他回到故鄉埃克斯。
塞尚崇拜浪漫派的德拉克洛瓦,寫實派的庫爾貝,再加上印象派的影響,在他的腦中便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創造力。他宣稱要創作一種像古代大師們那樣可以進博物館的永恆藝術。為了強調質感,他採取庫爾貝用調色刀作畫的方法。他還提出用圓柱體、球體、圓錐體來描繪對象,並且都表現出透視關系,還要把一個物體或平面的每一個面都引向中心,用分解景物,以創造形象的重量感、體積感、穩定感和宏偉感的作品,最後達到簡化和幾何化的效果。
塞尚在新藝術觀念指導下創作的畫不僅受到官方沙龍的拒絕和輿論的攻擊,而且公眾也不理解。因此沒有人買他的畫。失意使他的性格變得更加乖戾,他不能容忍社會的壓力和社交界的虛榮,當他純朴的自尊受到障礙時,內心變得更加痛苦怪僻,覺得世間沒有人理解他的藝術思想,有時他也發出自尊自大的言辭:「在法國所有活著的畫家中最偉大的是我塞尚。」
塞尚在藝術上是個不被賞識的、孤獨的探索者,他也是一個意志堅韌的、孤辟的人,他不是為生活而畫,是為畫而生活,甚至不為別人畫,而完全為自己畫。他只在死後20年才贏得聲譽,成為畫壇巨星,被譽為現代藝術之父。
喬治·修拉
後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修拉是誕生在科學革命中的最早的新型藝術家--藝術家兼科學家。把文藝復興傳統的古典結構和印象主義的色彩試驗結合起來。把最新的繪畫空間概念、傳統的幻象透視空間、以及在色彩和光線的知覺方面的最新科學發現結合起來。對二十世紀幾何抽象藝術有很大的影響。
保羅-西涅克(Paul Signac, 1863-1935), 法國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點彩派(Pointillism)創始人之一,他主要畫風景,且經常使用點彩派技法作畫 。
1863年11月11日生於巴黎,1935年8月15日卒於同地。早年學建築,後轉而學繪畫。1884年與G.修拉交往後,開始接受新印象主義理論,並成為這一運動的骨幹人物。作品富於激情,善用紅色作為基調,代表作《聖特羅佩港的出航》、《馬賽港的入口》等色彩鮮明和諧,使遠近產生秩序感。晚年思想進步,同情社會主義和俄國十月革命。
他是位狂熱的人,醉心於繪畫,科學,文學,政治,一句話,他熱愛他所處的時代.
他從來都是最徹底的,既強壯又開朗,與其說象位畫家,不如說象個布列塔尼水手.
他講起話來又快又急,既夾帶著讓人不能重復出來的字眼,又有著可親的溫柔.
他的狂熱,好鬥精神,智慧,堅定不移,都絲毫不能說明他的特點.而在他甚至最狂熱的爆發時,也沒有渺小低下之處和無緣無故的惡意.
他的堅定是實實在在的,主意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他可不是那種註定要使生活簡單,逐走一切不該進入自己小圈子的事物的人.恰恰相反,他有著每次接觸新東西時都變得生動活躍的信念,時刻准備攀上更高的水平.
他的話不管多麼生硬,都出自一顆慷慨仁慈的心,是為真理而發.開放精神使他完全同意有各種各樣達到真理的辦法,承認有時與他根本對立的研究的合法性.但是,在藝術上,一如在生活中,他始終與野心家,偽善者,拍馬者,自命不凡者誓不兩立.斗爭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藝術斗爭也如社會斗爭一樣,因為他似乎有更多的精力要提供給渴望行動的堅強氣質使用.
文森特·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年)出生於荷蘭贊德特鎮一個新教牧師之家,24歲之前,曾在海牙、倫敦、巴黎等地的古匹爾畫店當店員。後來成為傳教士,在比利時西南部的博里納日礦區傳教,由於同情和支持窮苦礦工的要求而被解職。在度過了一段極度失望和貧困的生活後,他決定在藝術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脫。1880年以後,他到處求學,向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求教,向荷蘭風景畫家安東·莫夫學畫,但最後還是決定自學。他克服種種困難,努力按自己的認識表現世界。在1886年以前,他的作品還都處於探索的時期,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紡織工》等。1886年梵谷隨他擔任古匹爾畫店高級職員的弟弟來到巴黎,結識了圖魯茲一勞特累克、高更、畢沙羅、修拉和塞尚,並參加印象主義畫家們的集會。從而使藝術眼界大為開闊, 開始以完全不同於過去的方法作畫,畫面色彩強烈,色調明亮。1888年2月,他同高更結伴同行,到法國南部的阿爾寫生作畫,長達一年之久。這是他藝術風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時期,南國的強烈陽光和陽光照耀下的市鎮、田野、花朵t河流、農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喊: 「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
他和高更這時已經同印象主義的觀點發生分歧,卻同時對表現主義或者象徵主義發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曾經有過建立「南方印象主義」或者「印象主義分離派」的打算。後來因為2人的關系惡化,高更離去,梵谷在發生割下自己耳朵的事件之後精神逐漸分裂。因此,他們沒有結成任何團體。1890年,經過聖雷米的德莫索爾精神病院的長期住院治療,病勢稍有好轉後,凡·高回到巴黎,住在瓦茲河畔的奧韋爾,接受伽塞醫生的專門治療,並勤奮作畫,作有《伽塞醫生肖象》、 《奧韋爾的教堂》等。但是,在1890年10月27日,在同伽塞醫生發生爭吵之後,突然開槍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梵谷一生留下了豐富的作品,直到去也之後才逐漸被人們所認識。這些作品中作者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現,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躍和扭動。這樣的藝術對20世紀表現主義影響甚深,特別是蘇丁和德國表現派畫家,從梵谷的作品中吸取了不少重要的原則。他是繼倫勃朗之後荷蘭最偉大的具有世界性影響的畫家。但是,當他還活著的時候,一共只賣出過1幅畫。
「 向日葵 」1888年2月,已35歲的梵谷從巴黎來到阿爾,來到這座法國南部小城尋找他的陽光,他的麥田,他的向日葵。梵谷創作了大量描繪向日葵的作品 , 他說:「向日葵稱得上是我的東西。」這幅(見紀念梵谷之一的 向日葵 )是其中最著名的,現藏於倫敦國家畫廊。在倫敦拍賣會上,梵谷的一幅"向日葵"( 是這幅靜物:瓶中的15朵向日葵 )以3990萬美元的天價被日本人買走,這個消息震驚了全世界!
時間,1987年03月30日,"向日葵"賣了3990萬美元;
後來, 1987年11月11日,"鳶尾花" 賣了5300萬美元;
後來,1990年05月15日,"加歇醫生像" 賣了8250萬美元.這是藝術品拍賣的最高價了!
後來, 1998年11月19日,梵谷的一幅 沒有鬍子的自畫像 以7150萬美元賣出。
「 鳶尾花 」於1889年5月完成。
同向日葵一樣,梵谷似乎也喜歡畫這種植物。
1892年,唐基(梵谷的朋友)以300法郎的價格將這幅畫賣給了評論家奧克塔夫·米爾博--梵谷最早的賞識者之一。這幅畫像許多其他的梵谷的畫一樣,在他死後不斷地買賣。
1987年11月11日,在拍賣會上,有人叫出了5300萬美元的天價。
「 星月夜 」1889年5月8日,梵谷來到離阿爾25公里的聖雷米,在精神病院治療.他是自願的,那時,醫生允許他白天外出寫生.這幅畫中的村莊就是聖雷米。6月,也就是他住院一個月後,畫了這幅畫。據說這幅畫是梵谷憑記憶和想像所作。現存於紐約現代藝術館。
「 奧維爾教堂 」1890年6月,梵谷在奧維爾一邊接受加歇醫生的治療,一邊進行創作,這幅畫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他所描繪的是奧維爾當地最主要的教堂,建築是12,13世紀的,融合了羅馬式與哥特式的風格.直到今天,他仍然矗立在那裡,在它旁邊立著一個牌子,上面印著的就是這幅「奧維爾教堂」。
1個多月後,梵谷自殺了……
「 麥田上的烏鴉 」「在瓦茲河上的奧維爾鎮周圍的鄉下,農田一望無邊,起伏不平,每逢收獲時節便誘來大群烏鴉,這片農田迷住了梵谷.他的精神狀況盡管日益惡化,可他仍然奮不顧身的工作……」
1890年5月17日,梵谷來到離巴黎不遠的奧維爾繼續治療.他結識了熱愛藝術的醫生加歇.梵谷住在一家咖啡館樓上.開始時他的心情頗為不錯,也與人關系融洽.可是沒多久,"憂傷和郁悶又重新占據了他那敏感的心"他畫了"麥田上的烏鴉"...
幾星期後,1890年7月27日,他如往常一樣去麥田裡作畫."在距他住的地方數百米遠的農家庭院的堆肥旁",他舉起手槍向自己的胸口開槍,沒打中心臟.他又"搖晃著走回寢室".當天晚上,梵谷叼著煙斗一言不發.第二天,梵谷還與來看它的提奧談起他對藝術的見解.到了晚上,他開始虛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時30分,梵谷停止了呼吸......他只有37歲。
(注:關於梵谷自殺當天的情況,有多種說法,以上只是其中一種.)
他的遺言是:"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
梵谷死後,弟弟提奧痛苦萬分.六個月後,1891年1月25日,提奧去世了。他們被共同葬在了奧維爾墓園。
盡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雙雙成為現代表現主義的先鋒,成為極端個性化的藝術家的典型,但要設想他們的個人特點有多在不同則是很難的。高更是個攻擊傳統觀念的人,語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無情,有時蠻橫無禮。而梵高對於共事的藝術家,則充滿了一種天真的熱情的深沉的愛。在他有了一段生活經歷之後,這種愛使他成為一個美術商人,並產生了進行理論研究的願望,進而成為比利時煤礦區的一名傳教士。1880年他開始學畫,後來他在布魯塞爾、海牙和安特衛普進修。於1886年來到巴黎,他在這里見到了勞特累克、修拉、西涅克和高更以及原先的印象主義小組的成員。 梵高在巴黎結識了印象主義畫家之後,他的調色板就變亮了。他發現,他唯一深愛的東西就是色彩,輝煌的、未經調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徵,與印象主義者們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運用印象主義者的技法,但由於他對於人和自然特有的觀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結論也具有非梵的個性。這從來都是如此的。
梵高的激情,來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個世界,來自他所認識的人們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強烈反應。這絕不是一個原始人或小孩子所做的那種簡單的反應。他寫信給弟弟提奧的信,是一個藝術家寫出來的最動人的故事。信中表明了他高度敏感的知覺力,這種知覺力完全符合他他那感情的反應。他敏銳地意識到,自己正在獲得效果,這種效果是通過黃色或藍色來取得的。雖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觀念用來表達對於人物和自然的愛,及其表現過程中的愉快,但他對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談到《夜晚的咖啡館》時說:「我試圖用紅色和綠色為手段,來表現人類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館》是由深綠色的天花板、血紅的牆壁和不和諧的綠色傢具組成的夢魘。金燦燦的黃色地板呈縱向透視,以難以置信的力量進入到紅色背景之中,反過來,紅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與之抗衡。這幅畫,是透視空間和企圖破壞這個空間的逼人色彩之間的永不調和的斗爭。結果是一種幽閉、恐怖和壓迫感的可怕體驗。作品預示了超現實主義用透視作為幻想表現手段的探索,但是沒有一種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這是一種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羅曼藝術家當初在表現基督教的偉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嘗試。梵高畫的那些爆發的星星,和那個時代空間探索的密切關系,要勝過那個神秘信仰的時代的關系。然而這種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確筆觸造成的。當我們在認識繪畫中的表現主義的時候,我們便傾向於把它和勇氣十足的筆法聯系起來。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筆觸,它來自直覺或自發的表現行動,並不受理性的思想過程或嚴謹技法的約束。梵高繪畫的標新立異,在於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覺的體驗。而這種體驗,可以用一種小心謹慎的筆觸來加以證明。這種筆觸,就象藝術家在絞盡腦汁,准確無誤地臨摹著他正在觀察著的眼前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看,實際確是如此,因為梵高是一位畫其所見的藝術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親近又茫遠的風景畫,這可以從十六世紀風景畫家老勃魯蓋爾的高視點風景手法上看出來,雖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義者的風景畫。高大的白揚樹戰栗著悠然地浮現在我們面前;山谷里的小村莊,在尖頂教堂的保護之下安然棲息;宇宙里所有的恆星和行星在「最後的審判」中旋轉著、爆發著。這不是對人,而是對太陽系的最後審判。這件作品是在聖雷米療養院畫的,時間是1889年6月。他的神經第二次崩潰之後,就住進了這座療養院。在那兒,他的病情時好時壞,在神志清醒而充滿了情感的時候,他就不停地作畫。色彩主要是藍和紫羅蘭,同時有規律地跳動著星星發光的黃色。前景中深綠和棕色的白楊樹,意味著包圍了這個世界的茫茫之夜。
梵高繼承了肖像畫的偉大傳統,這在他那一代的藝術家裡鮮見的。他對人充滿了激情的愛,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畫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樣,從一開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殺前的幾個月里所畫的最後自畫像都是如此。它如實地表現出瘋人凝視的可怕和緊張的眼神。一個瘋人,或者一個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人,無論如何也不能畫出這么有分寸、技法嫻熟的畫來。不同層次的藍色里,一些節奏顫動的線條,映襯出美麗的雕塑般的頭部和具有結實造型感的軀干。畫面的一切都呈藍色或藍綠色,深色襯衣和帶紅鬍子的頭部除外。從頭部到軀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與節奏的組合,以及所強調部位的微妙變化,都表明這是一個極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藝術家,彷彿梵高完全清醒的時候,就能記錄下他精神病發作時的樣子。
喬治·勃拉克(1882-1963)現代繪畫大師,立體主義繪畫創始人之一。
立體主義拋棄了過去的一切視覺,恢復了繪畫的自主,使畫成為一種建築,使對象成為某種比現實還要真實之物.在這一行動中,勃拉克起了主要作用.他比所有其他的立體派畫家更多地帶來不可縮減的具體和一針見血的分析,帶來少有的和諧色彩和他的任何同伴都無能為力的典雅流暢的線條.
立體主義
立體主義是20世紀最重要的前衛運動。它對後來的各種現代派藝術都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立體主義者所關心的核心問題是,怎樣在平面的畫面上畫出具有三度、乃至四度空間的立體的自然形態。20世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傳統的"時間"、"空間"等基本概念受到挑戰,畫家們因而有理由以更適應現代觀念的科學法則來表現自然。這個法則就是按結構重新組建物體的形象。
"立體主義"這一名詞是在評論家沃克塞爾1908年11月發表的一篇評論《喬治.勃拉克》中出現的。從此,"立體主義"便成了勃拉克和畢加索開創的新藝術風格的代名詞,並迅速傳遍整個歐洲,對各國現代藝術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09年是立體主義的真正開端。立體主義的核心思想是實際物體的實驗,人和物是中心所在;他們所表現出的形式,並非物體真實的再現,而是逐一加以分解所做的再現,最後,分解本身反而取得了優勢。立體主義拒絕了傳統繪畫中對光和空氣的表現與描繪,拒絕了三維空間透視,而創造了一種多維的淺透視,用許多相交的面(四方形、三角形、半圓形等)來表現物體。他們從多個視點同時觀察被表現的物體,從而使其後面、側面等各個面能同時展現在觀眾面前。按照他們的觀點,立體主義繪畫中不僅表現了物體的外在形象,而且還向人們揭示了關於物體本身的有關知識。
勃拉克曾就此說道:"我必須創造出一種新的美--這種美在我看來就是體積、線條、塊、面和重量--並且通過這種美來表達我的主觀感受"。
1907-1911年期間,是立體主義發展的早期階段,即分析的立體主義階段,勃拉克和畢加索通力合作,共同創作。他們的作品難分仲伯,幾乎同出一轍。這個階段的作品主要強調構圖的"分析"特徵,他們常常把要描繪的對象加以"分解",然後把物體的各個面的形象同時描繪在畫布上。這些作品看上去象是一堆塊、面雜亂地堆放在一起而構成的;色彩也被提純至近於單色調,同時通過一些符號式的描寫來暗示畫面上物體的實際形象。
1912年以後,立體主義進入了第二發展階段,即綜合立體主義階段。在這個階段,畢加索在他那更加自由的創作天地里施展自己充滿野性激情的藝術創造力,渲染一種個人激情的力量。勃拉克則進一步發揮他感覺敏銳、處理大膽的特長,盡情抒發色彩與肌理的表現力。他們提出一種新的觀點:不去描寫客觀物體的外表形態,而是把客觀物體本身引入繪畫。在該階段的一些作品中,還出現了一些題字、數字和樂符。這些"符號"一方面強調了作品的平面屬性,以減弱透視的感覺,同時也給人以一種客觀世界之外的其它聯想。後來,他們的作品中還加入了拼貼,即用一些彩紙片、舊報紙、木紋紙和電車票等材料貼到畫面上。這種作法在西方藝術史上獨樹一幟,開創了綜合表現手法的先河。這對後來塔特林等人的創作也發生了重要影響。
皮特·蒙德里安出身在荷蘭的阿麥斯福特一個教會學校校長家庭,14歲開始學畫,20歲成為當地的一位中學美術教師
,開始從事學院派和寫實主義創作,後又從印象派、象徵派和後印象派中吸取養料。直到1911年,他在荷蘭看到畢加索和布
拉克的早期立體主義作品後,次年就趕赴巴黎,開始按立體主義方法作畫。最初試用最單純的紅、黃、藍和綠等原色來描繪
風景。在以後的年代裡,他以抽象的平面,用正面化的手法來表現風景,1914年回到荷蘭創立風格派,提倡新造型主義。蒙
德里安把新造型主義視為一種手段,通過這種抽象符號把豐富多採的大自然簡化成有一定關系的表現對象。他認為:「唯有
純造型才能完成最後的抽象。在造型藝術中,真實性只能通過形式和色彩,有動勢的運動的均勢才能表現出來,純手段才是
提供達到這一點的最有效的方法。」這一思想使他通過直角,通過把色彩簡化為原色,並加上黑和白,成為一種非全等的、
對立的均衡。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一步步地排除著曲線,直到我的作品最後是由直線和橫線完成,形成諸如十字形,各個
相互分離和隔開,直線和橫線是兩相對立力量的表現,這類對立物的平衡到處存在著,控制著一切。」
蒙德里安在1914年的畫中,曲線已經消失,垂直與水平結構居主導地位;1919年以後通過垂直與水平線結構的動勢平
衡,以及使用原色,完成了他表現宇宙的理想,達到一種人與自然統一的境界。
『陸』 外國影片,講特工的,男主角叫麥斯
我看過,一定是這部:
《糊塗偵探》
簡介:
本片根據上世紀60年代同名電視喜劇改編,男主人公是「特工86號」麥克斯韋·精明(Maxwell Smart),他的女搭檔是99號特工(Agent 99)。雖然名字叫「精明」,但這名特工一直稀里糊塗,不過倒是總能弄拙成巧完成任務。 新版《糊塗偵探》故事是全新原創的,主要說麥克斯韋·精明是如何成為特工、以及他是如何與99號特工開始合作的。片中的反派是一個無政府組織「KAOS」(音同英文「混亂」),這個組織勒索美國政府,如果不滿足他們的要求,就將發射核彈。86號特工必須查出這些核彈所在位置並阻止發射以拯救世界。
一個名為「KAOS」的犯罪組織,近來又開始向政府和法律發起挑戰: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甚至,組織的頭目西格菲爾德(特倫斯·斯坦普飾)更是揚言要用核彈來威脅美國政府。而他的同夥沙塔克(肯尼斯·達維迪安飾),一個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也加入進來。
危機之下,政府的特工組織「CONTROL」自然不會袖手旁觀。特工組織的首腦塞迪斯(阿蘭·阿金飾)迅速召開緊急會議,但組織內部的眾多優秀特工卻因種種原因,無法受命前往對付眼下這個最為棘手的問題。無奈之下,塞迪斯不得不啟用「新手」——86號特工麥克斯韋·「精明」(史蒂夫·卡萊爾飾)。但出於86號「精明」先生的資歷尚淺,塞迪斯還特地為其安排了一位性感能乾的99號女特工(安妮·海瑟薇飾)暗中幫助他。於是,兩位特工迅速展開了對「KAOS」恐怖組織的「里應外合」的特別行動……
『柒』 上海微電子已經成功生產光刻機了么這個領域國內是什麼水平
說到光刻機,那就是國人的痛處,畢竟被卡脖子的感覺真的太難受了,其實我們在半導體領域被卡脖子的不只是光刻機,半導體產業鏈裡面,我們能夠自主掌握技術的不到一半,還有一半要靠外國的先進設備和技術做支撐,認為只要突破光刻機技術就能不受到卡脖子,那其實就有點想的太簡單了。
畢竟全世界有能力自行研製高精度光刻機的國家一個手掌都能數出來,我們就是其中之一,雖然水平和差一些,但是這也證明了我們自身有這個能力,只是在主要部件上面是不是能實現國產化,這個才是最重要的,不然主要部件用別人的回來組裝,會被別國禁止使用,像美國禁止中芯國際一樣。
『捌』 彼埃·蒙德里安的人物生平
啟蒙青少年時期
(1880年~1892年)
蒙德里安生於荷蘭中部的阿麥斯福特,父親是一位清教徒和熱衷美術的小學校長,環境條件使蒙德里安從小就能接觸美術,而宗教對蒙德里安來說更是他的啟發、轉變風格的關鍵。
八歲時蒙德里安立志要當畫家,但是家人認為藝術家是一項不穩定的工作,蒙德里安與父母多次商量之後,他承諾要取得美術教師資格養家糊口,這才讓蒙德里安的父母答應讓他學習繪畫。但是蒙德里安擁有教師資格之後,卻未曾在教育界服務過。
在17歲取得小學教師資格之前,蒙德里安是在他的叔父福爾茲·蒙德里安的指導下學習繪畫。福爾茲是一位海牙畫派的畫家,因此蒙德里安得到寫實浪漫的真傳。
阿姆斯特丹時期
(1907年~1912年)
1892年蒙德里安進入阿姆斯特丹的國立藝術學院,正式接受學院派的訓練,也奠定了他深厚的寫實能力。
風景畫是蒙德里安初期的繪畫主題,此時的作品仍舊彌漫著十七世紀荷蘭繪畫的風格與精神,受到了印象主義、象徵主義和表現主義的影響漸漸脫離了海牙畫派的表面形式。
1903年蒙德里安以「靜物」(Still Life)獲得藝術家會的肯定,堅定他將繪畫當作終生職業意念。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見嚴謹的構圖和豪放生動的筆觸,兼具現代與古典的優點,在同輩畫家中已漸漸豎立自己的風格。
1909年蒙德里安經歷了自己的宗教革命,他加入了「荷蘭通神論者協會」,接觸了新柏拉圖主義和多神論思想,使得蒙德里安發現自己,思考人類存在的價值。這項轉變也改變了蒙德里安創作的方向,開啟新造型主義的思考方向。
立體主義的震撼
1911年~1914年
1911年蒙德里安見識了畢加索和布拉克等立體派的作品,感受極大的震撼。立體派講究的立體事實和明確客觀都是蒙德里安追求的目標。隨後前往巴黎研究立體派的繪畫風格。他不斷分析眼睛所見的影像,並且加入了音樂性作品充滿了節奏感。蒙德里安成功的從立體派中吸取精華,作品以抽象的方式呈現,並加入了自我的風格,脫離了立體派。
風格派
1914年~1919年
1914年回到荷蘭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蒙德里安留在荷蘭致力於「繪畫中的新造型」,集結許多有志一同的朋友激盪出新造型主義。
1917年蒙德里安的朋友出版「風格」雜志讓蒙德里安等畫家發表創作理念。1918年簽署了反戰、反個人主義,宣揚和平團結的「風格派宣言」。蒙德里安想利用藝術將生命升華,他利用抽象的造型與中性的色彩來傳達秩序與和平的理念。
關鍵的轉變
1919年~1938年
在這一時期蒙德里安發現了新的個人形式,他使用更基本的元素創作(直線、直角、三原色)組成抽象畫面,此時期的代表作「線與色彩的構成」色彩柔和、充滿輕快和諧的節奏感。
倫敦時期
1938年~194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蒙德里安心情大受干擾,他的畫失去了快樂的色彩節奏,由黑色線條貫穿畫面,給人極度的憂郁感。這是他第五度轉型。
紐約時期
1940年~1944年
生命中最後四年,蒙德里安移居美國紐約市,在這五光十色的大都會,蒙德里安感受到沒有戰事紛擾的世界,在紐約創作的作品比過去更為明亮、更為抽像,反映了紐約的現代經驗。他融合了過去不同時期作品風格加以延伸,色彩、線條呈現輕快的律動,畫面的音樂性在此達到最高境界。
『玖』 有個全是格子的名畫是什麼
【名稱】紅、藍、黃構圖
【類別】油畫 、 名畫
【年代】作於1930年
【作者】 彼埃·蒙德里安
【規格】51厘米
【屬地】現歸紐約私人(Mr and Mrs,Armand P,Bartos)收藏
(9)來華訪問的荷蘭阿麥斯擴展閱讀:
《紅、黃、藍的構成》是蒙德里安幾何抽象風格的代表作。粗重的黑色線條控制著七個大小不同的矩形,形成非常簡潔的結構。畫面主導是右上方那塊鮮亮的紅色,不僅面積巨大,且色度極為飽和。
左下方的一小塊藍色、右下方的一點點黃色與四塊灰白色有效配合,牢牢控制住紅色正方形在畫面上的平衡。在這里,除了三原色之外,再無其他色彩;除了垂直線和水平線之外,再無其他線條;除了直角與方塊,再無其他形狀。
巧妙的分割與組合,使平面抽象成為一個有節奏、有動感的畫面,從而實現了他的幾何抽象原則,「藉由繪畫的基本元素:直線和直角(水平與垂直)、三原色(紅黃藍)和三個非色素(白、灰、黑),這些有限的圖案意義與抽象相互結合,象徵構成自然的力量和自然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