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波蘭的閃電驅逐艦是哪個國家生產的
1935年,在海軍部長斯維爾斯基的主持下,波蘭向英國訂購了2艘驅逐艦(「雷鳴」號和「閃電」號)。其標准排水量2011噸,艦長113.9米,寬11米;吃水2.8米,航速36節。艦上搭載4座雙聯120毫米主炮、2座四聯裝12.7毫米機槍、2座五聯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和44顆水雷。1937年交付後,這2艘驅逐艦成為這支「海上弱旅」的主力。
英國產的!
2. 二戰爆發前夕波蘭海軍艦船的集體逃亡計劃為什麼叫做「北京行動」
「北京行動」雖然扯到了「北京」,但這只是因為它從波蘭語Plan Peking直接音譯過來就叫「北京行動」。「北京行動」只是個行動代號,就像二戰時期的「秋季旅行」和「白色行動」一樣,沒什麼特別寓意。
雖然最後「北京行動」成功實施,三艘驅逐艦成功抵達蘇格蘭,但波蘭最後還是在德國的強大軍力碾壓下滅亡,而這也是對「北京行動」自身的一種諷刺。
3. 巴倫支海海戰
二戰中的驅逐艦之美國參戰
1940年美國移交了50艘驅逐艦給皇家海軍,這僅僅是美國捲入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1941年3月,美國頒布了《租借法》,允許更多的戰艦借給皇家海軍,以減輕護航艦的短缺。4月份,防衛圈擴展到西經26°,在此范圍內,美國貨船到英國去不管是否攜帶戰爭物資,都給予護航。但在同年中期,美國政府對保證冰島的「中立化」負有責任,因此駐扎了美國的部隊以代替英國和加拿大的駐軍,而在此之前,英國和加拿大已經來到這里一年了。當英國和加拿大的戰艦利用冰島進行加油時,U型潛艇很可能錯誤地認為美國驅逐艦在進行敵對的護航行動。因為平甲板艦的側面影像特點對兩國海軍都是共有的,最新的「本森」(DD421 Benson——輸入者注)級和「布里斯托爾」(DD453 Bristol——輸入者注)級也相似於英國設計建造的「A」級到「I」級的驅逐艦。
自1941年春開始,美國第7、第30、第31等三個驅逐艦中隊派出北大西洋執勤,首次「敵對」行動發生在4月,由於「尼布拉克」號(DD424 Niblack——輸入者注)驅逐艦的聲納接觸到了目標,於是引起了攻擊。1941年7月4日的「格里爾事件」是首次發生的嚴重沖突。歸屬第30驅逐艦中隊的老式平甲板驅逐艦正在獨立行動,它攜帶著供應品和郵件到冰島的雷克雅未克去,當英國海上巡邏機發現在「格里爾」號(DD145 Greer——輸入者注)前方8.7海里(10英里)處有U型潛艇時,於是發出信號給它,「格里爾」號減速,以便聲納操縱員追蹤U型潛艇。這純粹是一種防衛措施,但被U型潛艇發現,認為「格里爾」號在追捕它。驅逐艦跟蹤了U型潛艇將近4個小時,在此期間,英國巡邏機扔下了4枚深水炸彈。終於使U型潛艇艇長十分惱怒,他把這看作為不符合「中立國」的一種行為。於是U型潛艇發射了一枚魚雷,「格里爾」用深水炸彈進行回擊,當判明U型潛艇已經逃走之後,「格里爾」號繼續駛向冰島。這一事件之後,美國政府給海軍作出明確指示:在大西洋的海運防衛中,允許美國護航艦攻擊德國或義大利潛艇,一發現敵人就可射擊。
另一個事件更加嚴重,10月17日新驅逐艦「奇爾尼」號(DD432 Kearny——輸入者注)被U-568號潛艇用魚雷擊中,美國驅逐艦再一次並非自願地與英國、加拿大,甚至自由法蘭西的護航艦牽連在一起,他們則在設法幫助受到德國潛艇狼群戰術沉重打擊的加拿大船隊。大約深夜兩點,「奇爾尼」號剛剛投過深水炸彈(美國驅逐艦被允許投扔深水炸彈以驅趕或嚇退德國U型潛艇),在一艘燃燒的油輪照來耀眼的火光中,U型潛艇發射三枚魚雷,其中一枚擊中「奇爾尼」號的前鍋爐艙,猛烈的爆炸摧毀了甲板,使11人死亡,受傷超過24人。該艦一直堅持在戰斗崗位上,所以海水大量涌進了前鍋爐艙,但艙壁頂住了進水的壓力。
「本森」級是動力裝置按「單元」系統將汽輪機和鍋爐交替配置的第一型驅逐艦,以便減少由於命中一發而使蒸汽動力裝置全部失去作用的危險。「奇爾尼」號的經驗表明:驅逐艦能經得起戰斗損傷的考驗是多麼重要。顯然動力裝置的單元系統挽救了「奇爾尼」號驅逐艦,使之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在「格里爾」號的護航下,渡過難關,緩慢地駛向冰島,在那裡拋錨停泊,修理船「火神」號停靠在「奇爾尼」號旁邊,匆忙地進行簡單的修理,以便它能回到修理廠去。壽命長對於驅逐艦來說是件極大幸運的事,而「奇爾尼」號是在同級驅逐艦中最長的一個,該艦作為後備役艦只一直保留到1971年才告報廢。
老式的四煙囪的「魯本·詹姆斯」號驅逐艦(DD245 Reuben James——輸入者注)卻沒有如此幸運。恰恰在「奇爾尼」號被魚雷擊中後兩周,該艦正在護航一支向東行駛的船隊,在臨近海上的會合點時,美國驅逐艦交出被護航的船隊給英國和加拿大的護航艦。10月31日拂曉前,「魯本·詹姆斯」號的右舷被一枚魚雷擊中,整個首部在一個巨大爆炸中消失。很明顯,首部102毫米(4英寸)炮的彈葯庫被引爆,保留下來的是第4煙囪到艦尾部分,大約5分鍾之後,殘存部分也沉入大海,當殘體沉沒時,深水炸彈的爆炸又殺傷了許多倖存者,其中包括艦長在內的三分之二以上艦員被炸死或被吞沒在波濤之中。但是即使這樣,還是不足以使美國結束「孤立主義」。只是在日本襲擊珍珠港之後,羅斯福總統立即要求國會批准海岸警衛隊交由海軍管轄,並在兩周之內通過了進一步修正的中立法案,終於使美國公民認識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到來。
然而,有些反常的是:美國驅逐艦在大西洋戰爭中與德國U型潛艇之間的對抗卻一度減弱。其原因很簡單,美國驅逐艦需要到最危急的太平洋去,所以美國政府僅同意在大西洋戰爭中對皇家後勤船隊提供海上飛機、對皇家海軍提供護航驅逐艦的支援。然而對大西洋的驅逐艦來說,更加迫切的需要是去護航部隊運輸船到大不列顛去。但在1942年8月,「埃蒙斯」號(DD457 Emmons——輸入者注)和「羅德曼」號(DD456 Rodman——輸入者注)卻護航「塔斯卡盧薩」號巡洋艦到蘇聯北部。1942年9月,南大西洋編隊擁有4艘老式輕型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保護著巴西船隻以防U型潛艇。一些老式的驅逐艦在加勒比海作戰,對付U型潛艇代號為「銅鼓聲」的對美國海運的襲擊計劃。
二戰中的驅逐艦之虎狼之戰
1945年5月的最後一周,德國戰列艦「俾斯麥」號已突破丹麥海峽,並擊沉了英國戰列巡洋艦「胡德」號,擺脫了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擊傷——輸入者注)和尾隨的兩艘巡洋艦,當消息傳來時,由4艘「部族」級組成的英國本土艦隊第四支隊即「哥薩克」號、「毛利人」號(L24/F24/G24 Maori——輸入者注)、「錫克教徒」號(L82/F82/G82 Sikh——輸入者注)和「祖魯人」號(L18/F18/G18 Zulu——輸入者注),以及波蘭的「皮奧郎」號(G65 Piorun,原英國G65「內里薩」號——輸入者注)正在護航著一支運兵船隊。5月26日,維安上校接到命令去加入英國本土艦隊,當他收到海上偵察飛機「卡塔利娜」的觀測報告時,他改變了航線,因為「俾斯麥」號處於主動地位。他放慢了速度,目的是便於使用魚雷進行攻擊。
巡洋艦「謝菲爾德」號使用雷達測得了「俾斯麥」號的所在位置。維安率領他的驅逐艦通過波濤洶涌的海面,去佔領利於夜間攻擊的發射陣位。條件如此糟糕,他的領艦「哥薩克」號和緊跟在後面的「毛利人」號以26節的速度向右轉向。這兩艘驅逐艦雖然相差沒有多少距離,但互相都看不見,後來發現它們在航線上已變換了位置,在這緊要關頭,都未減慢速度。大約22點,巨大的「俾斯麥」號被「皮奧郎」號發現,通過火炮的閃光能看到側面影像。維安想在各艦同時發炮攻擊之前,先由他自己的驅逐艦去攔住去路,但天氣條件極壞,即使用18節的速度,視野也被飛濺的水花所遮蔽,天空一片漆黑,沒有月光,維安決定允許他的驅逐艦獨立進行攻擊。
射程從5486米(6000碼)逐漸縮短到3658米(4000碼),5艘驅逐艦閃開並迂迴前進,德國戰列艦上疲憊的瞄準手們試圖把它們擊沉於海上,驅逐艦急劇地進行回轉,以避免被比彈片更大的彈丸所擊中,驅逐艦竭盡全力也無法擊中「俾斯麥」號戰列艦。正在這時,「哥薩克」號驅逐艦上焦急的雷達兵在熒光屏上發現情況,經分析後判明,這是對空警戒雷達截獲了「俾斯麥」號發射的正在飛行中的907公斤(2000磅)重的炮彈。
大約凌晨3時,炮戰中的驅逐艦與「俾斯麥」號失去了接觸。「哥薩克」號的無線電天線雖被打斷,但仍為英國本土艦隊司令提供了一系列的方位數據。雖然英國艦隊最後企圖通過「毛利人」號和「錫克教徒」號在7時發起攻擊,但他們發現了己方的戰列艦「英王喬治五世」號和「羅德尼」號就在附近,所以維安的驅逐艦改變了航向,撤離到大艦近旁,降下了這場沖突的最後帷幕。雖然這些驅逐艦未能使「俾斯麥」號戰列艦受創,但是起到了尾隨和騷擾敵人主力艦的作用,並且使敵艦處於持續的戰斗警報和彈葯消耗之中,也削弱了它第二天早晨的作戰活動。
誰也沒有想到會指派老式的驅逐艦去執行魚雷攻擊任務,但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卻發生了,1942年2月12日,6艘驅逐艦即領艦「坎恩爾」號(疑為D60 Campbell「坎貝爾」號——輸入者注)(由皮澤爾上校指揮),皮澤爾的第21支隊的「維瓦爾斯」號(D36/I36 Vivacious,譯名「活潑」號——輸入者注)和第16支隊的「麥凱」號(D90 Mackay——輸入者注)、「惠齊赫德」號(D77/I77 Whitshed——輸入者注)、「伍斯特」號(D96/I96 Worcester——輸入者注)和「沃波爾」號(D41/I41 Walpole——輸入者注)停泊在哈里奇。凌晨作戰值班室傳來消息:德國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諾」號在黎明時要通過英吉利海峽。當初英國海軍相信集中轟炸機、岸炮和魚雷艇將能阻止德艦通過,但白天很快來臨了,敵人的所有零星攻擊都被擊退,十分清楚,攔擊將會取得成功。哈里奇的驅逐艦繼續待機在那裡,防止突然事件的發生,估計德國人晚上要過來。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即使是最現代化的驅逐艦,在白天對主力艦進行攻擊只是一種自投羅網的行動,更不要說是已有25年艦齡、上次大戰時的老艦了。
驅逐艦在海上操演,11時45分,皮澤爾卻接到通知,德艦離開了布洛涅,要求他們按原先的計劃,使用魚雷進行攻擊。他們以28節航速繞過了己方的雷區,皮澤爾上校以最短的路程把兵力帶到攔截點去。「沃波爾」號的機械發生了故障,必須返回,於是留下5艘驅逐艦面對敵人兩艘主力艦——重型巡洋艦「歐根親王」號和「格奈森諾」號(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諾」號和重型巡洋艦「歐根親王」號——輸入者注)、6艘大型驅逐艦和15艘魚雷艇,除此之外,還有E型艇和飛機。德國飛機的攻擊沒有什麼了不起,倒是一架自己皇家空軍的轟炸機卻把「麥凱」號和「伍斯特」號誤認為德艦,想方設法要擊沉它,炮手的剋制受到了最大的考驗。
德國人忙於對付英國波費特式轟炸機的魚雷攻擊,因而沒有注意到英國5艘驅逐艦正在為他們的攻擊進行展開,很快熒光屏上出現德國E型艇擊沉的信號,這是在距「格奈森諾」號和「歐根親王」號3017米(3300碼)內獲得的戰果。德國艦艇遲遲才還擊,打中了驅逐艦「伍斯特」號,德國人斷定該艦將沉沒,因為它被多發279毫米(11英寸)和203毫米(8英寸)的炮彈擊中,有17人死亡,45人受傷。但德國人沒有等「伍斯特」號完全沉沒就匆忙離去。因而「伍斯特」號在撲滅火災後能夠再次啟動汽輪機。皮澤爾返航時,驚奇地看到該艦正以8節的速度在前進中。正如第四支隊對「俾斯麥」號的攻擊一樣,沒有獲得任何成果。但這次作戰則是顯示驅逐艦操縱性能的一個突出例子。
二戰中的驅逐艦之群狼搏虎
「格奈森諾」號不再到海上去了,驅逐艦獲得第二次機會去攻擊「格奈森諾」號的姊妹艦「沙恩霍斯特」號。這時他們想拿它來報仇雪恨。事情發生在1943年,是在卡爾·鄧尼茨接替雷德爾上將擔任海軍總司令將近一年後。希特勒的憤怒是海軍統帥部改組的直接原因。當時8艘英國驅逐艦擊退了「呂措夫」號(前「德意志」號——輸入者注)袖珍戰列艦,「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和多艘驅逐艦對英國護航隊的攻擊,這次戰斗稱作巴倫支海戰,發生在1942年12月。雖然一艘驅逐艦被擊沉,但護航船隊避免了損失。英國驅逐艦打了一個漂亮的阻擊戰,贏得了時間,使兩艘執行遠程護航的巡洋艦及時趕到,趕走了「呂措夫」號和「希佩爾海軍上將」號。正在這時,不走運的德國驅逐艦「弗里德里克·埃克霍特」號(Z.16 Friedrich Eckoldt——輸入者注)向英國巡洋艦「牙買加」號和「謝菲爾德」號靠攏,誤以為他們是友艦,英艦僅用152毫米(6英寸)的炮彈就摧毀了這艘驅逐艦。
雷德爾非常清楚,任何一艘戰艦的損傷都是很危險的,希特勒都是不願意的,都會導致自己的垮台,所以當元首威脅要削減水面艦隊時,雷德爾辭職了。然而,由於希特勒打算阻止盟國的護航隊到蘇聯北部去或者布置他們的重型艦只到別的戰場上去,希特勒計劃1943年要用武力來對付盟國的護航隊,這時「梯比茨」號、「沙恩霍斯特」號以及驅逐艦都使用了,從當時來看一切還都很順利,但到11月份,兩支盟國的護航隊偷偷到達摩爾曼斯克而未受損失,北部集團軍接到指示,要利用有利的機會對護航隊進行突然襲擊。當時並非最好時機,因為「梯比茨」號仍然在修理,要到3月份方能修理完畢。在此情況下,又提出了一個修正方案,單獨使用大型驅逐艦,其中也包括「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但是,性能較好的英國大型雷達,在北極夜晚較長的情況下,是對付德國人的有效手段。
在1940年納爾維克首次海戰中,在對沃伯頓·李的驅逐艦作戰中扭轉戰局的德國海軍上將貝爾,他指揮著北部集團軍的驅逐艦隊。11月當庫邁茲海軍上將離任時,他接管了北部特遣部隊司令的職務。在聖誕節晚上19時,他的旗艦從阿爾特峽灣啟航,貝爾並不知道由他的參謀人員制定的計劃是錯誤的。實際上不只是一個而是兩個護航隊,JW.55B護航隊往英國本土,RA.55往摩爾曼斯克。但空軍偵察機只是發現JW.55B的船隊以及掩護船隊的3艘巡洋艦和驅逐艦編隊,雖然也已發現英國的本土艦隊離開了冰島,但德國空軍的報告卻含糊其辭,提到可能有戰列艦,根據規定只有真實情況才能通報給海軍,因此把後面的推測給刪去了。然而其中確有一艘戰列艦,即38000噸的「約克公爵」號。它是英國本土艦隊司令弗雷澤海軍上將的旗艦。弗雷澤非常清楚地獲悉了「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的詳細情報,絕密的分析結果幾乎是無容置疑的。他命令4艘驅逐艦從沒有被發現的護航隊轉移到JW.55B護航隊。貝爾進入了弗雷澤的埋伏圈,英國一艘戰列艦、一艘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高速前進,切斷了它的退路,護航隊里則總共有14艘驅逐艦,並有了3艘現代化的巡洋艦。
由於天氣正在變壞,驅逐艦無法與旗艦保持陣位,貝爾允許他的驅逐艦返航,但作為驅逐艦艦長出身的貝爾是心有疑慮的。德國空軍偵察機現在同樣在地面不能起飛,「沙恩霍斯特」號除了通過雷達和瞭望員的兩眼所能看到的外,得不到任何情報。U型潛艇僅能給他們提供護航隊的目標大小、速度和航向的概略估計,但是他們無法看到這支英國本土艦隊。弗雷澤對他的分散開來的艦只發出簡要的指令:要減少誤傷友艦的危險性。但是德方的「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卻早在12月26日晨就和它的驅逐艦失去了聯系,並一直無法召回它們。
12月26日8時40分,英巡洋艦旗艦「奧爾法斯特」號(「貝爾法斯特」號——輸入者注)在雷達的熒光屏上獲得一個大的「尖頭信號」,顯示出距「沙恩霍斯特」號僅有26海里(30英里)。但距它的戰列艦「約克公爵」號卻有174海里(200英里)。巡洋艦必須抓住目標巧妙地打一仗。9時24分,從「奧爾法斯特」號發出的照明彈照亮了在北冰洋黎明前黑暗中的「沙恩霍斯特」號。英「諾福克」號僅在2分鍾之內一發203毫米(8英寸)炮彈就摧毀了「沙恩霍斯特」號前部的火控指揮儀和它的雷達天線。「沙恩霍斯特」號大吃一驚,立即避開,在波濤洶涌的海面,它甩開了3艘巡洋艦。多謀的伯納特海軍上將讓他的巡洋艦和護航隊拉開距離,他很有信心地預測到:敵人是會再回來的。不到三個小時,他看到「沙恩霍斯特」號從南面返回,證明他的預見是正確的。這時「沙恩霍斯特」號下了一個大決心,盡力向巡洋艦猛撲過來,距離一下縮短到10058米(11000碼),用279毫米(11英寸)炮彈准確地交叉齊射,「諾福克」號幾次被擊中。但這樣費時的攻擊卻分散了德國人的注意力,在混戰中,「約克公爵」號卻能接近到10973米(12000碼)距離以內,而未被發現。
同巡洋艦一起編隊的有「無比」號(G52 Matchless——輸入者注)、「步槍手」號(G86 Musketeer——輸入者注)、「湊巧」號(G80 Opportune——輸入者注)和「潑婦」號(R89 Termagant——輸入者注)等4艘驅逐艦,它們為了減輕巡洋艦的壓力,已向「沙恩霍斯特」號進行了魚雷攻擊。在這惡劣海情下,它們要迫上「沙恩霍斯特」號是非常困難的。雖然4艘驅逐艦已經接近到能對這艘戰列巡洋艦使用119毫米(4.7英寸)和102毫米(4英寸)火炮,但對有效的魚雷攻擊來說,還是顯得距離過遠。
英國戰列艦具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機動,並擁有最大數量的大口徑炮。4時50分,一顆照明彈突然出現在前方上空,接著356毫米(14英寸)和152毫米(6英寸)火炮一齊發射。「沙恩霍斯特」號再次試圖脫逃,但是這一次它的對手是能夠趕上它的,在大風浪中兩艦的最大航速之間沒有什麼差別,兩艘大艦在15545~18288米(17000~20000碼)的距離上互相攻擊,這時巡洋艦已落到後面。一發356毫米(14英寸)炮彈擊傷了「沙恩霍斯特」號的一個螺旋槳軸,弗雷澤海軍上將向4艘驅逐艦發出了進行魚雷攻擊的信號。
上面已經提到天氣對德國驅逐艦非常不利,致使萬噸級的英國巡洋艦亦不能保持全速。驅逐艦「索馬雷茲」號(G12 Saumarez——輸入者注)、「薩維奇」號(G20 Savage,譯名「野人」號——輸入者注)、「蠍子」號(G72 Scorpion——輸入者注)和「斯托爾德」號(挪威海軍)(Stord,原英國G26 Success「成功」號——輸入者注)滿載排水量僅有2000噸,當它們破浪前進時單薄的艦身經受著拍擊和顫抖,淹埋在浪花水霧之中。「索馬雷茲」號和「薩維奇」號緩慢地超越了「約克公爵」號向獵物接近,「蠍子」號和「斯托爾德」號向右航行,離開了另一對驅逐艦以吸引左舷的火力。「索馬雷茲」號和「薩維奇」號處在猛烈的炮火之下,但德國人的射擊是雜亂的,「蠍子」號和「斯托爾德」號接近到了27432米(30000碼)(應為3000碼,2743米——輸入者注)以內,實際上處於魚雷攻擊的近距離陣位。終於「蠍子」號的一枚魚雷命中了敵艦,「沙恩霍斯特」號急忙調頭,又進入了另外兩艘驅逐艦的火力范圍,再一次傳出水下爆炸聲,宣告又命中了3枚魚雷。這時驅逐艦已完成了發射魚雷任務,「約克公爵」號繼續追擊,於是驅逐艦欣慰地放慢了速度。幾艘巡洋艦現在離敵艦的距離只有9509米(10400碼)了,於是也加入了戰斗,炮火在暗淡的煙霧中發出奪目的白光,在戰場上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1945年,一切都要過去了,當巡洋艦靠近「沙恩霍斯特」號的沉沒地點,發現就在一天之前從阿爾特峽灣出發的2000名艦員,僅有36人倖存。
北角之戰在歐洲海戰中是最後一次重要的戰斗,它表明德國海軍企圖控制大西洋迷夢的結束。在這次作戰中,無可置疑,驅逐艦的貢獻是戰斗取得勝利最重要的部分。假如沒有驅逐艦拖住了「沙恩霍斯特」號的後腿,它本來是有可能逃避英國艦隊的打擊安全返回基地的。
二戰中的驅逐艦之馬角夜戰
驅逐艦在地中海作戰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是近距離作戰,英國驅逐艦常常是能與高速的義大利戰艦較量的唯一艦種。如果要問英國和澳大利亞的驅逐艦為什麼能運用得如此之好,那麼其主要原因是地中海艦隊總司令、海軍上將安德魯·坎寧安爵士的功績,他是皇家海軍第一流的驅逐艦專家。1911~1918年,他被委任指揮「蠍子」號(Basilisk「G」級——輸入者注)驅逐艦,在七年的絕大部分時間里,他是在地中海渡過的,也就是說,他對作戰艦隊,甚至是驅逐艦分隊的詳細情況掌握得一清二楚。
地中海首次戰斗是在1940年7月9日,發生在義大利的卡拉布里附近,這次戰斗為以後三年的戰爭確立了一個相類似的基本模式。戰斗是這樣開始的,義大利艦隊被英國巡洋艦在遠距離發現,雙方開始炮戰,當英國「厭戰」號(戰列艦——輸入者注)在接近到22860米(25000碼)內擊中義大利旗艦「朱利奧·凱撒」號(戰列艦——輸入者注)時,義大利人突然改變了航向。坎寧安的三個驅逐艦支隊總共有14艘艦只,跟在逃離的意艦後面全速航行,緊緊追趕,但卻趕不上義大利艦只。義大利驅逐艦幹得很出色,施放了濃厚的煙幕,並且用炮火進行還擊。這時英艦支隊壓了過來,進入煙幕層,義大利戰列艦利用地平線的隱蔽,順利地返回了基地。第二次戰斗是在四個月之後,發生在斯巴蒂文角附近,這次戰斗更加令人失望,驅逐艦甚至根本未能進入戰斗。但在1941年3月,進行了第三次交戰,這次戰斗進入了決定性階段,這是坎寧安上將渴望已久之後發生在馬達潘角的一次決戰。此時義大利人已開始入侵希臘,並命令在希臘西海岸附近進行佯動,試圖阻止英國從埃及來的增援部隊。如果義大利人達到目的,他們將在重要的地中海海域起著支配地位,並且將對北非的軸心國部隊帶來非常需要的支援。
在英國巡洋艦雷達屏幕上,首次發現義大利艦只之前,義大利戰列艦「維托里奧·維內托」號在距離14海里(16英里)的地方向英國巡洋艦開火。義大利的炮火不太准確,當義大利(應為英國——輸入者注)巡洋艦「格洛斯特」號的發動機出了故障必須返回時,這種難以立刻處理的事,又被驅逐艦「哈斯蒂」號(H24 Hasty,譯名「急火」號——輸入者注)使用煙幕保護了這艘巡洋艦。英國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知道坎寧安有3艘戰列艦和一艘航空母艦距離他們僅僅有69海里(80英里),於是他們撤回了艦只。英國航空母艦「可畏」號上的「大青花魚」式魚雷轟炸機命中了「維托里奧·維內托」號戰列艦。如果可能的話,坎寧安決定切斷敵人的退路,發起第二次攻擊。但「維托里奧·維內托」號在巡洋艦和驅逐艦的強有力的護航下,仍然能夠以12~15節的速度航行,因此,英國艦隊沒有機會組織驅逐艦進行再次攻擊。
傍晚,似乎沒有什麼希望來和義大利人交戰,天逐漸暗下去,「可畏」號航空母艦的艦載機取得又一次勝利,一枚魚雷擊中了重型巡洋艦「波拉」號。由於防空火力十分猛烈,天色更暗了,使駕駛員和觀測員搞不清艦只是在什麼方位,魚雷攻擊也看不清了。
坎寧安仍然沒有希望抓住「維托里奧·維內托」號戰列艦,但他很清楚,假如等到黎明,他的戰艦將置於從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基地起飛的「斯圖卡」式俯沖轟炸機的航程以內,於是他決定撤回他的8艘驅逐艦。在「努比亞人」號(L36/F36/G36 Nubian——輸入者注)艦長菲利普·馬克率領下的第2和第14支隊的8艘驅逐艦返航。此時則沒有一個人能知道義大利海軍總司令伊奇諾海軍上將已派出兩艘巡洋艦即「菲烏梅」號(即「阜姆」號——輸入者注)和「扎拉」號,去支援受到攻擊的「波拉」號。坎寧安上將應用他精湛的驅逐艦戰術,後來把驅逐艦停放在北方很遠的地方,把驅逐艦放置在英國巡洋艦和義大利艦艇中隊之間,也就給意艦留下了一條向南逃跑的通路,實際情況證明坎寧安是正確的,假如驅逐艦開到更南一點的地方,驅逐艦就有可能碰上受傷的「維托里奧·維內托」號戰列艦。他們失去了一個如此良機,但是,驅逐艦仍然會有它們的美好時刻。
22時25分,在3657米(4000碼)的距離內,看到作戰艦隊的前方掠過兩個黑影,驅逐艦「快輪」號(H05 Greyhound——輸入者注)打開探照燈,在強烈的燈光下,暴露了前來支援「波拉」號的「菲烏梅」號和「扎拉」號巡洋艦,艦上的火炮還對著艦首和艦尾。來自英國戰列艦「厭戰」號、「勇士」號和「巴漢」號(即「巴勒姆」號——輸入者注)上381毫米(15英寸)火炮的第一次齊射,就擊中了這兩艘巡洋艦,3艘英艦都是25年前在日德蘭海戰中,英勇作戰過的第五戰斗分遣隊的老戰艦。這次戰斗沒有給英國驅逐艦帶來什麼麻煩,它們也無事可做。而戰列艦在很短的幾分鍾內破壞了這兩艘義大利巡洋艦。整個戰斗過程中坎寧安擔心他的驅逐艦將可能被友艦誤傷,當時以為「哈沃克」號(H43 Havock,譯名「浩劫」號——輸入者注)已被擊沉,實際上它只是被381毫米(15英寸)火炮「夾叉」射擊了一下,並未擊中。
當發現義大利驅逐艦時,坎寧安立即命令「斯圖亞特」號(D00 Stuart——輸入者注)、「哈沃克」號、「快輪」號和「格里芬」號(H31 Griffin——輸入者注)去對付。在激烈的混戰中,英國驅逐艦擊沉了義大利驅逐艦「維托里奧·阿爾菲里」號(AF Vittorio Alfieri——輸入者注)。其餘的英國驅逐艦則在尋找「維托里奧·維內托」號戰列艦,但始終沒有找到。然後又重新集合編隊,它們無意再去挑起戰斗,後來又碰上了殘缺不全的「波拉」號。在「努比亞人」號擊中「波拉」號時,「賈維斯」號(F00/G00 Jervis——輸入者注)營救了所有艦員,然後離開已經破壞並且仍在繼續燃燒的「波拉」號(這時「菲烏梅」號已經沉沒)。坎寧安在為《狂暴的夜晚》一書中敘述了他們的驅逐艦還曾擊沉義大利驅逐艦「卡達西」號(CD Giosue Carcci——輸入者注),同時也記錄了第二天早晨換班時,當他所有的驅逐艦回答旗艦信號時,似乎他仍是驅逐艦支隊的司令官。
馬達潘角的戰斗顯示了在日德蘭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已從英國戰術書本上消除了。坎寧安自己曾這樣描述了這次海戰:
「晚上在大海中追擊的一個主要障礙是,追擊者必須提防敵人輕型艦艇發起的攻擊。義大利人也深知這一點,他們有18艘驅逐艦和一定數量的巡洋艦,他們可以利用這些艦只在一個晚上對我們發起攻擊,但他們沒有這樣做,主要原因是晚上攻擊時艦隊有極大的危險性。」
二戰中的驅逐艦之克島撤軍
戰爭局勢的變化非常迅速,馬達潘角的勝利使皇家海軍對克里特即將發生的戰斗又進入了極度緊張的狀態。此時,希臘和英國初步制止了義大利的侵略。1941年4月6日,希特勒決定派兵進入南斯拉夫,挽救墨索里尼的命運。兩周內,希臘和英國的地面部隊戰敗並撤到了克里特島。他們實際上缺乏空中掩護,此時皇家空軍已調到埃及,島上的防護交給了地中海艦隊。皇家海軍的地中海艦隊有兩個任務:第一是防止
4. 波蘭戰役的波蘭共和國海軍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德、奧、俄三個集權國家的覆滅,偉大而英勇的波蘭民族在亡國100多年後,成立了獨立的民族國家,波蘭人民再次擁有了自己的祖國——波蘭共和國(史稱第一共和國)。
從古老的漢薩同盟時代開始,波蘭民族就有著悠久的航海歷史。16世紀的西格蒙德·奧古斯特國王時期組建了第一支波蘭海軍。新生的波蘭很快開始著手組建自己的海軍。大量來自前沙俄、奧匈帝國和德國的波蘭族軍官紛紛應召參加海軍。波蘭共和國最初的兩任海軍部長博格米爾·諾沃提尼和卡西米爾·波雷比斯基就是分別出身自奧地利海軍和俄國海軍。新組建的波蘭海軍向英國訂購了一艘巡洋艦、四艘驅逐艦和若干魚雷艇,但是都被勞合·喬治否決。經過國聯的協調,在1921年,波蘭海軍獲得了六艘舊的德國魚雷艇,不久又從芬蘭和丹麥購買了四艘掃雷艇和其他幾艘小艦艇。到1930年,在海軍部長斯維爾斯基的主持下,波蘭向法國的船廠訂購了兩艘驅逐艦Wicher(旋風號)和Burza(暴風雪號),以及三艘潛艇,每艘造價12,750,000法郎。1936年,波蘭又向英國訂購了兩艘驅逐艦Grom(雷霆號)和Blyskawica(閃電號),向荷蘭訂購了兩艘潛艇Orzel號和Sep號。此外,在30年代波蘭還自建了數艘掃雷艦。
波蘭主要的海軍基地在格丁尼亞港。在海爾沙嘴的頂端建設了海爾基地,並且建設了炮台和要塞,安裝4門152毫米瑞典博福斯要塞炮。
5. 中國海軍驅逐艦那年訪問美國的
1997年2月20日中國海軍驅逐艦訪問美國。
這是中國海軍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歷史時刻——由「哈爾濱」號導彈驅逐艦、「珠海」號導彈驅逐艦和「南昌」號綜合補給船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艦艇編隊應邀前往美國、墨西哥、秘魯和智利等四國五港進行友好訪問,開始了人民海軍走向世界的劃時代遠航。這是自500多年前鄭和下西洋、中華民族有史以來首次環繞太平洋的洲際遠航,是中國航海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是人民海軍在20世紀末的一個偉大壯舉。
中國軍艦首次橫跨太平洋到達美國本土,在美國掀起了一股中國熱當年3月21日上午9時,3艘中國軍艦緩緩駛入了美國本土聖迭戈海軍基地軍港。港內所有停靠的軍艦都掛上了滿旗,都拉響了汽笛,都有身穿禮服的美國水兵在站坡致意。美國本土第一次迎來了來訪的中國人民海軍的軍艦,西方世界第一次為中國軍艦的來訪而奏響了《義勇軍進行曲》。中國軍艦第一次敲開了西方國家的大門,中國人民海軍810名官兵第一次踏上了美國本土,一股中國熱立即席捲美國西海岸,席捲了聖迭戈海軍城。50000多名美國市民湧向聖迭戈港,爭相目睹中國軍艦的風采。
當時出訪的海軍戰艦,都是「中國造」。「哈爾濱」艦是中國當時最先進的導彈驅逐艦。該艦具有先進的指揮控制、導航通信、武器裝備系統,被譽為「中華第一艦」。該艦入列後,參加了東南沿海實兵演習等重大軍事行動,具有環球航行的能力。「中國牌」的戰艦出訪美國,是一次揚我國威軍威的壯舉。
6. 二戰德國遠東潛艇艦隊詳情
1943年5月31日,鄧尼茲前往柏林晉見希特勒,向元首匯報了潛艇戰極其不利的局面,由於盟軍空中力量的急劇增強和新式定位儀器的大量使用,潛艇面臨著極大的危險,希望能在技術條件解決後再恢復在大西洋的破交戰,但希特勒認為絕不允許放棄潛艇戰,因為即使進行戰略防禦,潛艇在大西洋上的活動也要比在歐洲沿岸進行被動防禦要好,而且潛艇戰牽制了盟國大量的兵力兵器,一旦放棄潛艇戰,盟軍用於護航的大量兵力兵器被轉用於其他任何地方,那都將是難以想像的。因此鄧尼茲決定不惜巨大犧牲,繼續進行潛艇戰,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他下令潛艇主要在盟國防禦比較薄弱的中大西洋亞速爾群島海域活動,等待合適的時機再重返北大西洋。
這一決定給了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總司令英格索爾上將指揮的反潛艦隊一展身手的大好時機,以「博格」、「卡德」、「科爾」、「桑提」等護航航母為核心的反潛艦隊,充分展示了航母及艦載機的威力,沉重打擊了德軍潛艇。
而6月在北大西洋,沒有一支船隊遭到攻擊。
6月3日,「博格」號首開記錄,在為GUS—7A船隊護航時,一舉擊沉U—217號潛艇和U—118號補給潛艇。
6月9日,為了繼續實施潛艇戰,牽制盟軍的護航力量,鄧尼茲挑選了9艘戰斗潛艇和2艘補給潛艇,組成艇群前往同盟國護航力量薄弱的印度洋,至年底,這些潛艇在阿拉伯海和印度洋上與日軍潛艇並肩作戰,總共擊沉了57艘運輸船,合計33.7萬噸,成為德軍潛艇退出大西洋海域之後的又一亮點,但印度洋上的海上運輸相對於大西洋而言,無論數量,還是戰略地位,都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7月德軍潛艇開始裝備代號為「鸕鶿」的音響自導魚雷,這是德軍潛艇的殺手鐧,能自動追蹤船隻發動機的聲音進行攻擊,可惜由於產量較少,出擊的潛艇一般每艘只能配備4條。德軍專門將其用於攻擊盟軍船隊中的護航軍艦,然後利用船隊警戒圈因護航軍艦被擊沉擊傷所造成的缺口,再使用普通魚雷攻擊運輸船。而美軍艦載機也開始使用新型的「菲德」音響自導魚雷,首次投入實戰就創造了驕人的戰績,一舉擊沉潛艇4艘!
7月是德軍潛艇損失最慘重的月份,不僅是在比斯開灣空潛戰中,而且在中大西洋亞速爾群島附近海域,美軍航母艦載機竟連續擊沉7艘潛艇。至8月,美軍反潛艦隊總共擊沉潛艇15艘,其中8艘是「奶牛」補給潛艇,擊沉1艘補給潛艇的意義要遠遠大於擊沉1艘戰斗潛艇,因為1艘補給潛艇能夠延長戰斗潛艇的作戰時間,對於遠離基地的中大西洋,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所以非常有效打擊了德軍潛艇對中大西洋海上運輸的破交作戰,並大大降低了德軍潛艇在加勒比海、南大西洋甚至印度洋上的戰果。在中大西洋上,建立殊勛的王牌戰艦是美軍的「卡德」號護航航母,該艦的艦載機大隊共擊沉4艘潛艇,其中2艘補給潛艇。
同時1943年的7月,美國不斷增長的造船能力已經使同盟國新建造船隻噸位超過了被擊沉船隻的噸位,鄧尼茲噸位戰的如意算盤已經化為泡影。
6月至8月,德軍潛艇共擊沉同盟國運輸船58艘,其中一半是在非洲南部好望角海域和印度洋上取得的,德軍損失潛艇79艘,其中被飛機擊沉的58艘,佔73.4%。
8月起德軍潛艇陸續開始裝備「哈格努克」雷達接受裝置、音響自導魚雷、氣泡誘餌發生器和高炮,其中鄧尼茲還加緊了新潛艇建造,採取艇體分段建造法,以提高潛艇建造的速度。此外,他還對戰爭態勢和潛艇戰術進行了研究分析,決定繼續實施對同盟國海上運輸線的破交作戰,以牽制盟軍大量的兵力兵器,並及時了解盟軍反潛裝備和戰術手段的變化。他將潛艇戰轉敗為勝的希望寄予新型潛艇的建造和實戰使用。
隨著這些措施的落實,使得鄧尼茲覺得有了重返大西洋的底氣,遂於8月底逐漸放寬了禁止進入大西洋的命令。
9月初,先後有兩批各13艘潛艇,分別從德國、法國和挪威的基地出航,其中從比斯開灣出發的潛艇除了充電外,一直都是沿著西班牙海岸潛航,以避免盟軍的打擊。
9月16日,由16艘潛艇組成的「拉頓」艇群在北大西洋展開,准備投入破交作戰。
9月18日,從英國開往美國的ONS—18船隊和ON—202船隊駛近「拉頓」艇群所在海域,英國海軍部對此已經有所察覺,因此命令這兩個船隊航線稍向西北改變,企圖規避德軍潛艇的截殺。
9月19日,鄧尼茲下令潛艇再次進入大西洋。當天從冰島起飛的盟軍「解放者」反潛飛機為ONS—18船隊提供了可靠的保護,並擊沉了U—341號潛艇。入夜後有2艘潛艇對該船隊進行了攻擊,1艘英軍驅逐艦因所發射的「刺蝟彈」過早爆炸而遭到重創。同時加拿大海軍派出了2艘驅逐艦和4艘護衛艦前來加強船隊的護航。
9月20日,德軍潛艇發現了ON—202船隊,U—270號隨即實施了攻擊,用音響自導魚雷擊傷了「拉根」號護衛艦,U—238乘機突破船隊的警戒圈,一連擊沉2艘運輸船。U—338號潛艇正想投入攻擊,卻被擔負空中掩護的「解放者」飛機發現,當即發射「菲德」音響自導魚雷將其擊沉。當晚,ONS—18船隊和ON—202船隊會合,但由於反潛飛機因燃料耗盡而相繼離開,給了德軍潛艇以可乘之機,使用音響自導魚雷接連擊沉2艘護航軍艦。
9月22日,晴朗的天氣正是空中巡邏的反潛飛機大展身手的有利條件,「解放者」飛機發現並重創2艘德軍潛艇,伴隨ON—18船隊的「麥卡爾平」號護航航母所搭載的艦載機也不時起飛,為船隊提供空中掩護,雖然沒有取得擊沉擊傷潛艇的戰績,卻一再迫使潛艇下潛,無法實施攻擊。但德軍潛艇仍如幽靈般的頑強追蹤著船隊,保持了與船隊的接觸,企圖尋找戰機實施攻擊。
9月23日凌晨,終於有數艘潛艇突破了船隊的警戒圈,先後擊沉1艘護衛艦和4艘運輸船。天亮後,盟軍加強了空中掩護,岸基反潛飛機和護航航母艦載機密切協同,有效壓制了德軍潛艇,終於迫使所有潛艇長時間下潛,從而使船隊得以徹底擺脫潛艇的追蹤。
此次破交作戰,是德軍潛艇重返大西洋後的第一仗,盟軍共損失6艘運輸船(計3.6萬噸)和3艘護航軍艦,同盟國損失的運輸船都是在夜間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被擊沉的,而損失的護航軍艦都是被德軍新型武器音響自導魚雷擊沉的。德軍潛艇則被擊沉3艘,擊傷3艘。
針對德軍潛艇的音響自導魚雷,盟軍迅速採取措施,緊急裝備了「福克瑟」噪音發生器,這種裝置是用繩索拖在船隻後面,能夠發出很大的聲音,吸引音響自導魚雷,使軍艦免受損失。
由於德軍潛艇在上報9月戰果中有些誇大,令鄧尼茲信心倍增,特別是對音響自導魚雷寄予了很大希望,進入10月後再次調集潛艇於北大西洋,准備依靠音響自導魚雷重新奪回破交戰的主動。
1943年秋季,美國巨大的造船工業能力逐漸開始顯示出來,標准萬噸級的運輸船被冠以「自由輪」和「勝利輪」的美名,開始成批生產,尤其是凱澤造船廠採用預製件生產線技術進行流水線生產,船廠的總裝車間里,數以千計的鉚工不分晝夜輪班工作,將預制生產出的船隻部件鉚在一起。在「天才的美國造船工人」奇跡般努力下,萬噸輪建造速度從年初的六個月,逐步縮短到5月的不到三個月,再到9月的四個星期,直到10月間「羅伯特•皮爾里」號萬噸輪僅僅四天零十五小時就建成下水,下水時甚至連船身的油漆都沒干,創造了造船工業的神話!這一造船記錄直至今日從未被打破!就這樣,鄧尼茲擊沉運輸船的噸位大於同盟國新建運輸船的噸位來決定戰爭勝利的企圖終於成為泡影。
10月初盟軍兩支護航船隊先後改變航線,避開了潛艇的巡邏線。第三個船隊擁有強大的空中掩護,德軍潛艇不但沒有取得任何戰果,反而損失了U—279號和U—389號潛艇。第四個船隊是SC—143船隊,該船隊編有30艘運輸船,由包括1艘護航航母在內的10艘軍艦護航,船隊附近還有4艘驅逐艦可隨時提供支援。
10月6日,德軍遠程偵察機發現該船隊,鄧尼茲立即命令正在北大西洋活動的「羅斯巴赫」艇群前往截擊。
10月7日,U—448號潛艇發現船隊,當晚就有8艘潛艇先後趕到,與船隊保持接觸,但遭到護航軍艦有效壓制,沒能突破船隊警戒圈。
10月8日凌晨,U—378號潛艇用音響自導魚雷擊沉波蘭驅逐艦「奧坎」號。天亮後,與船隊同行的「拉帕納」號護航航母起飛「劍魚」反潛飛機和從冰島起飛的「解放者」反潛飛機協同作戰,擊沉了2艘潛艇,擊傷1艘潛艇,並徹底粉碎了德軍潛艇攻擊船隊的企圖。下午德軍派出了BV—222水上飛機以引導潛艇攻擊,但仍毫無收獲。黃昏時分,「桑德蘭」岸基反潛飛機又擊沉了U—610號潛艇。入夜後,盟軍首次在夜間出動裝備利式探照燈的「解放者」反潛飛機為橫渡大西洋的船隊提供空中掩護,使船隊在夜間得到了有效保護,可惜由於受續航力的限制,天亮前就不得不返航,德軍U—645號潛艇乘機利用拂曉前空中掩護短暫中斷的時候發起攻擊,擊沉1艘運輸船。隨後德軍潛艇便停止了攻擊。
此次破交戰,德軍擊沉驅逐艦、運輸船各1艘,卻付出了3艘潛艇被擊沉,1艘被擊傷的巨大代價。
10月8日,葡萄牙同意同盟國使用在亞速爾群島的兩個機場。10月19日首批岸基遠程反潛飛機就轉場到來,原先空中護航力量最薄弱的中大西洋也開始得到充分的空中掩護。從此以後,同盟國的岸基航空兵空中掩護遍及整個大西洋,因此北大西洋的空中掩護進一步鞏固完善。
10月15日,德軍「施利芬」艇群的U—844號潛艇發現了ON—206護航船隊,該船隊是從英國開往美國的,編有65艘運輸船,由2艘驅逐艦和2艘護衛艦護航,並在必要時還能得到2艘驅逐艦和3艘護衛艦的支援。
10月16日,U—964號潛艇發現了ON—206船隊附近的ONS—20護航船隊,該船隊編有52艘運輸船,由5艘驅逐艦保護。
為了集中最大的兵力對這兩支船隊實施集群攻擊,鄧尼茲命令附近的所有潛艇必須迅速、果斷接近船隊,為了迅速加入戰斗,鄧尼茲特別指示必須以水面航行趕赴戰場,如果遭遇飛機則用甲板上的高射炮進行抗擊。結果在潛艇接近船隊時,多艘潛艇與盟軍反潛飛機發生了激戰,3艘潛艇被擊沉,盟軍被擊落、擊傷「解放者」飛機各1架。只有U—426號潛艇於傍晚前後趕到了ONS—20船隊所在海域,並實施攻擊,擊沉1艘運輸船。鑒於ONS—20船隊所面臨的巨大威脅,原來為ON—206船隊提供支援的B7護航大隊2艘驅逐艦和3艘護衛艦奉命前往支援ONS—20船隊,在這批護航軍艦趕赴ONS—20船隊途中,發現並擊沉了德軍U—631號潛艇。當晚在ONS—20船隊附近的6艘德軍潛艇均被護航軍艦驅走,失去了與船隊的接觸,因此船隊在夜間未受損失。
10月17日,U—309號潛艇再次發現ONS—20船隊,根據U—309號的報告,鄧尼茲命令「施利芬」艇群尚存的12艘潛艇繼續對船隊實施攻擊,但在盟軍強大的空中掩護下,先後有9艘潛艇遭到反潛飛機攻擊,被擊沉1艘,擊傷2艘,盟軍僅損失1架「桑德蘭」飛機。不久護航軍艦採取英國海軍上校威卡發明的新戰術,即兩艦協同攻擊,兩艦排成縱列,二號艦用聲納確定潛艇准確位置和速度,然後引導一號艦到達潛艇垂直上方,實施深彈攻擊。這種戰術能避免單艘艦在對潛攻擊時聲納探測的盲區,從而大大提高深彈攻擊的准確率。——新戰術果然一舉奏效,擊沉了U—841號潛艇。德軍這才停止了攻擊。
此次破交戰,德軍攻擊了兩支護航船隊,僅擊沉了1艘運輸船,卻被擊沉6艘潛艇。
由於護航軍艦反潛新戰術的推廣,德軍潛艇被水面艦艇擊沉擊傷的數量大為增加,9月和10月至少有25艘潛艇被水面艦艇擊沉。
10月24日起部署在北大西洋上的24艘潛艇組成的「西格弗里德」艇群(後增至31艘),先後對橫渡大西洋的盟軍HX—262、ON—207、SC—145、ON—208、HX—263、ONS—21和HX—264等七支船隊進行了攻擊,但盟軍空中掩護力量的日益增強,以及水面艦艇和飛機協同逐漸密切默契,德軍潛艇不但未獲巨大戰果,僅擊沉2艘運輸船和2艘軍艦,擊落2架反潛飛機,反而損失慘重,先後有9艘潛艇被擊沉,這些都毫無疑問地說明,德軍潛艇的「狼群作戰」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
10月下旬部署在直布羅陀航線上的德軍由8艘潛艇組成的「席爾」艇群,接到德軍FW—200偵察機發現船隊的情報,這是由兩支護航船隊合並而成的開往英國龐大船隊,共編有60艘運輸船,由7艘護航軍艦掩護。「席爾」艇群迅速前往截擊,31日U—262號潛艇擊沉了1艘運輸船,但U—306號潛艇被擊沉,U—441號被擊傷。從盟軍空中掩護的密度和強度,鄧尼茲准確判斷出盟軍已開始使用亞速爾群島的機場,這樣盟軍船隊將會得到強大的空中掩護,鄧尼茲只得命令停止攻擊。
10月間德軍兩艘補給潛艇U—422號和U—220號先後被美軍護航航母「卡德」號和「希洛克島」號擊沉,這樣德軍只剩下U—488號一艘補給潛艇來為游弋在廣闊海域的戰斗潛艇提供海上補給。鄧尼茲不願再損失這艘寶貴的補給潛艇,特意將其從比較危險的海域調到稍稍安全的非洲沿岸海域。
9月和10月,同盟國64支橫渡大西洋的護航船隊2468艘運輸船中總共只損失了9艘運輸船。
鄧尼茲鑒於集群作戰損失太大,被迫於10月下旬,決定徹底放棄艇群作戰,改為單艇作戰。此時鄧尼茲所要考慮的不再是如何擊沉同盟國運輸船,而是潛艇的生存。此時盟軍強大的岸基航空兵,反潛飛機數量已達3000架以上,平均每一艘德軍潛艇將要對抗二三十架飛機,而且岸基航空兵已在冰島、愛爾蘭、紐芬蘭、百慕大群島、格陵蘭島和亞速爾群島等地建立起完善的基地網,加上護航航母的艦載機,空中掩護幾乎覆蓋整個大西洋航線,再加上護航航母的艦載機和水面艦艇所組成的攻擊性反潛特混艦隊,以及在比斯開灣的封鎖,有效挫敗了德軍的「狼群戰術」,同盟國的船隊終於可以在大西洋上安全航行。
11月和12月,德軍潛艇總共只擊沉13艘運輸船,計7.1萬噸,而損失的潛艇則高達16艘。這一戰績與1943年3月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1943年是大西洋反潛戰關鍵性的轉折之年,從年初德軍潛艇的輝煌勝利,到年底德軍潛艇的日落西山,對於同盟國而言,黎明前最黑暗的艱苦時期已經過去,勝利的曙光已經來臨!全年,同盟國損失運輸船466艘,約220.3萬噸,尚不及1942年的一半!德軍損失潛艇則高達237艘。而且德軍被迫放棄了潛艇集群攻擊戰術,使同盟國能夠從下半年起,比較安全地將大量的人員、裝備和物資橫渡大西洋,運到英國。這些人員、裝備和物資,正是為1944年6月盟軍實施開辟第二戰場的諾曼底登陸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要是無法保障橫渡大西洋的運輸船隊航行安全,諾曼底戰役的准備就無法及時完成,而諾曼底戰役如果推遲發動,德國就會利用這一喘息之機,加強防禦准備,那時這一決定戰爭命運的登陸戰役勝負就難以預料。可以說,大西洋航線護航戰的勝負,對於戰爭的勝負,是具有決定意義的。
進入1944年,德軍潛艇的作戰越來越困難。
1月中旬,鄧尼茲在北起蘇格蘭以西費洛斯群島,南至法國布列塔尼半島西端的布勒斯特廣闊海域上部署了20餘艘潛艇,以50千米間隔形成巡邏線。但由於盟軍反潛飛機的巨大威脅,這些潛艇只能長時間潛航,發現船隊的任務就只能交給空軍的偵察機了,可惜空軍飛行員缺乏海空搜索和跟蹤監視的專項訓練,幾次發現了船隊,卻不能進行有效的監視,因此潛艇的攻擊效率大為降低。
1月26日和27日,德軍容克—290偵察機多次發現在北大西洋上的OS—66和KMS—40船隊,鄧尼茲集中了20艘潛艇,躊躇滿志地准備大幹一場。
1月28日,盟軍對德軍潛艇的集結有所察覺,為了保障船隊安全,命令岸防航空兵第十九大隊在第八十九大隊的配合下全力對兩支船隊航線附近海域實施大規模反潛作戰,反潛飛機攻擊了多艘潛艇並擊沉了U—271號和U—571號2艘潛艇。
鑒於盟軍強大的空中掩護力量,鄧尼茲被迫於1月29日下令停止了對船隊攻擊,將這些潛艇召回法國,以便就近再投入新的戰斗。
1月底,盟軍派出由2艘護航航母和5艘護衛艦編成的英軍第二支援大隊,前去支援在愛爾蘭以西海域航行的同盟國船隊。
1月31日,該大隊就在愛爾蘭以西海域擊沉U—592號潛艇。
2月3日,德軍在愛爾蘭以西海域共集結了28艘潛艇。
2月6日,德軍容克—290偵察機在亞速爾群島以北海域發現了合並在一起的SL—147和MKS—38船隊,該船隊由1艘驅逐艦、7艘護衛艦和1艘武裝反潛拖網漁船護航。
2月8日,1艘護衛艦發現了U—762號潛艇,隨即與其他兩艘護衛艦實施協同攻擊,將其一舉擊沉。
2月9日,德軍U—238號和U—734號潛艇在接近船隊過程中被護航軍艦發現並擊沉。
2月10日,由英軍岸防航空兵第十五大隊掩護的ON—223護航船隊遭遇德軍潛艇,德軍U—283號和U—545號潛艇以艇上的高射炮與英軍飛機對抗,雖然擊落兩架「惠靈頓」反潛飛機,但都被英軍飛機和水面艦艇擊沉。
2月12日,德軍7架亨克爾—177轟炸機和3艘潛艇攻擊了OS—67和KMS—41船隊,伴隨船隊航行的「追蹤者」護航航母的艦載機全力迎戰,擊落德軍2架飛機,並擊退了德軍潛艇,使船隊無一損失。
2月13日,鄧尼茲為了避免潛艇的損失,下令轉移到更遠的西方海域活動。
2月14日至16日,德軍多架偵察機發現在北海航行的同盟國多支船隊,憑借岸基航空兵的強大掩護,船隊安全通過了德軍代號「刺蝟」艇群組成的潛艇巡邏線。
2月17日,為確保船隊安全,盟軍出動第二、第十支援大隊和B7護航大隊加強在北海航行的船隊護航力量。當天黃昏,鄧尼茲根據偵察機的報告,將附近海域活動的21艘潛艇組成代號為「鯊魚」的艇群,准備投入攻擊。但盟軍通過無線電偵聽和破譯,察覺了德軍潛艇的活動,隨即通知船隊改變航向,以規避德軍潛艇新的巡邏線。但德軍無線電偵聽同樣也發現了船隊的規避行動,先後出動10架偵察機進行大面積空中搜索,其中1架被盟軍戰斗機擊落,但終於有3架發現了船隊。
2月18日,接到偵察機報告後德軍潛艇全速趕來,重新調整巡邏線部署。當晚,船隊闖入潛艇巡邏線,護航軍艦與德軍潛艇發生激戰,有3艘潛艇向護航軍艦發射了音響自導魚雷,只擊傷了1艘護衛艦,該艦後在拖回基地途中沉沒。而盟軍護航軍艦則擊沉了3艘潛艇,其中U—264號潛艇是德軍第一艘裝有通氣管的潛艇。
為潛艇裝備通氣管實際上是一種過渡措施,鄧尼茲正在全力組織建造代號為「瓦爾特」的Z1型潛艇,這種潛艇排水量達1600噸,採用瓦爾特教授發明的新型發動機,並採取流線型艇體使水下航速更是達到創記錄的14節,而且蓄電池能量比現有潛艇增加了一倍多,能長時間在水下高速航行,因此可以輕而易舉地從水下超越船隊,在船隊航線前方實施攻擊,並能依靠優異的水下安靜性能擺脫護航軍艦和飛機的打擊。盡管這種新型潛艇的研製生產工作從1943年下半年就已開始,但由於盟軍戰略航空兵對研製單位和潛艇建造廠的猛烈轟炸,新潛艇的建造工程遭到了極大的阻礙,批量投產至少要到1945年才能實現,為了在這種新潛艇投產服役之前還能有效進行潛艇戰,鄧尼茲只好採取折衷方案,為潛艇裝上通氣管,所謂通氣管實際是個進氣管,通過這一管道使潛艇在下潛狀態仍可補充新鮮空氣,從而使潛艇即使是在潛航狀態柴油主機仍能正常工作,這徹底改變了以往潛艇在潛航時只能由電動機提供動力的情況,由於使用電動機時蓄電池能量消耗很快,而蓄電池充電又必須由柴油機提供動力,潛艇就勢必要浮出海面進行充電。使用通氣管後就可以大大減少上浮充電的時間,使之能最大限度潛在水下,躲避盟軍飛機的打擊。如此一來,潛艇的損失是下降了,但由於長時間在水下航行,潛艇也就難以發現船隊,更談不上擊沉運輸船。為解決這一難題,鄧尼茲於2月26日晉見希特勒,要求增加偵察機,並加緊Z1型潛艇的生產。
鄧尼茲還下令潛艇轉移至距離海岸1300千米的縱深海域,採取分散攻擊戰術實施破交作戰。
2月下旬,鄧尼茲將在北大西洋上活動的潛艇重新進行調整,在愛爾蘭以西海域部署由16艘潛艇組成代號為「普羅森」艇群,在愛爾蘭以南部署3艘潛艇,在冰島附近海域部署1艘潛艇,另以3艘潛艇負責預報大西洋的天氣情況。
2月24日,SC—135船隊的護航軍艦擊沉了返航的U—257號潛艇。
2月25日,在愛爾蘭以西海域活動的盟軍第一支援大隊6艘驅逐艦,積極開展搜潛、反潛行動,與正在該海域的德軍潛艇展開了戰斗,先後擊沉U—91和U—358號潛艇,而U—358號在被擊沉前用音響自導魚雷擊沉1艘驅逐艦。
3月1日,以「布洛克島」號護航航母為核心的美軍反潛特混艦隊在亞速爾群島以北海域擊沉兩艘潛艇。
3月2日,德軍U—744號潛艇在比斯開灣以西擊沉了盟軍1艘坦克登陸艦。但隨後就被盟軍水面艦艇擊沉。
3月初,在愛爾蘭以西海域活動的「普羅森」艇群增加到24艘潛艇,並於3月9日先後攻擊了兩支船隊,擊沉驅逐艦和護衛艦各1艘。
3月10日,U—845號潛艇剛報告發現一支護航船隊,就被船隊的護航軍艦發現並擊沉。數艘潛艇聞訊趕往攻擊,U—741號遭到了負責空中掩護的加拿大空軍「桑德蘭」反潛飛機連續三十小時的攻擊,德軍潛艇部隊曾經引以為豪的高昂士氣已經一去不返,U—741號的艇員竟自動放棄潛艇逃生。德軍另兩艘潛艇則密切配合,頑強抗擊盟軍飛機攻擊,擊落了1架盟軍「惠靈頓」飛機。
3月12日,岸基航空兵有效掩護了正在大西洋航行的船隊,U—311號擊落了1架英軍反潛飛機,但U—575號潛艇則遭到了英軍「惠靈頓」反潛飛機和美軍以「博格」護航航母為核心的反潛特混艦隊的協同攻擊,雖然U—575奮力抗擊,擊落了1架航母「復仇者」艦載機後仍避免不了被擊沉的厄運。
3月14日,盟軍第二支援大隊的護衛艦在「文德克斯」護航航母艦載機協同下,擊沉U—653號潛艇。
3月17日,盟軍CU—17船隊遭到德軍潛艇的攻擊,護航軍艦擊傷1艘潛艇,但船隊中1艘油船被德軍潛艇擊沉。
此後,鄧尼茲意識到在大西洋上繼續實施集群攻擊,只能遭到更大損失,於3月22日下令解散「普羅森」艇群,進行單艇游獵作戰。
1944年的最初三個月中,盟軍橫渡大西洋的105支船隊3360艘運輸船,只有3艘被潛艇擊沉,而德軍則付出了36艘潛艇被擊沉的慘重損失。鄧尼茲因此下令取消了對橫渡大西洋船隊的攻擊。
4月,由於盟軍為即將開始的諾曼底登陸創造條件,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略欺騙和佯動,德軍統帥部為盟軍這一系列戰略欺騙和佯動所迷惑,命令潛艇部隊全力投入反登陸,鄧尼茲因此以40艘潛艇組成一個艇群在英吉利海峽的法國沿岸展開,企圖阻止盟軍的登陸。
盡管4月中,德軍潛艇集中精力於反登陸,未能全力投入於破交作戰,仍有6艘潛艇被擊沉,其中2艘是被美軍「瓜達爾卡納爾」號護航航母和5艘驅逐艦組成的第三大隊擊沉的。
5月初,在大西洋上活動的德軍潛艇只有區區5艘,不久其中的2艘也遭到擊沉的命運。
5月16日至31日,英軍岸防航空兵第十八大隊對德軍從挪威進入大西洋的潛艇發動了空中反潛戰。英軍投入了「卡塔林那」、「桑德蘭」和「解放者」等多種型號的反潛飛機,先後發現德軍潛艇22艘次,攻擊13次,擊沉4艘潛艇,迫使2艘潛艇折返出發基地。
此外,U—476號在與英機的對抗中擊落了1架「桑德蘭」飛機,但潛艇也遭到重創,後終因傷勢太重而由U—990號潛艇擊沉。而U—990號潛艇不久也在特隆赫姆附近被盟軍飛機擊沉。
在第十八大隊進行空中反潛戰的期間,德軍只有8艘潛艇進入大西洋。
5月底,德軍在美國海岸只部署了2艘潛艇,在非洲沿海也不過2艘,潛艇數量已經下降到最低,而且都只在為生存而奮斗,根本談不上取得什麼戰績。鄧尼茲在大西洋上部署了3艘潛艇,而且都只是負責報告天氣預報,在比斯開灣各港口集結了約70艘潛艇,准備用於抗擊盟軍即將在法國的登陸。
5月29日,美軍「布洛克島」號護航航母和5艘驅逐艦組成的第二十二反潛艦隊第一大隊與德軍U—549號潛艇遭遇,U—549號搶先對「布洛克島」號航母實施攻擊,航母被3條魚雷命中,很快傾覆沉沒,還有1艘驅逐艦也被潛艇發射的音響自導魚雷擊傷。但隨後U—549號潛艇就被另2艘驅逐艦擊沉。
由於「布洛克島」號航母被擊沉,第一大隊奉命返航,其原先的反潛使命由以「瓜達爾卡納爾」號護航航母和5艘驅逐艦組成的第三大隊接替。
6月1日,鄧尼茲下令不準沒有裝備通氣管的潛艇進入大西洋活動,以減少越來越多的潛艇損失。
6月3日,英軍岸防航空兵第十八大隊繼5月發動針對挪威海域德軍潛艇的首次空中戰役後,再度發起空中反潛戰役,目的是盡可能阻止德軍潛艇從挪威海域進入英吉利海峽,參戰兵力有英國空軍第八十六中隊、第二零六中隊、第二一零中隊、第三三三中隊和加拿大空軍第一六二中隊,機型有「卡塔林那」、「解放者」、「英俊戰士」等,至7月先後擊沉德軍潛艇10艘,擊傷7艘,有力配合了諾曼底登陸。
6月4日,第三大隊的「查特林」號驅逐艦聲納發現了德軍U—505號潛艇,第三大隊司令加勒裏海軍上校立即命令2艘驅逐艦前去支援,而「瓜達爾卡納爾」號航母則轉向西行,2架「野貓」戰斗機緊急起飛。「野貓」戰斗機趕到發現潛艇海域,很快清楚看到潛艇在水中的輪廓,戰斗機立即向潛艇射擊以便為驅逐艦指示目標,「查特林」號沖過來,一口氣投下12顆淺定深深彈,水柱沖天而起,海水劇烈翻騰,近在咫尺的猛烈爆炸使潛艇遭到嚴重損傷,艇長蘭格上尉只得下令上浮,就在深彈攻擊六分鍾多後,潛艇在距離「查特林」號驅逐艦約640米處浮出水面,潛艇指揮塔台和艇首出入艙口打開,艇員蜂擁而出爭相逃命,「查特林」號和剛趕到的另2艘驅逐艦不等命令,就紛紛開火,空中的「野貓」戰斗機也開始射擊,密集的炮火
7. 在線求解,獵殺潛航5打通第一關
鍵盤有附加重疊,有時同一個按鍵有兩個功能,按住shift可使用另一個功能,第一關需要詢問聲納員,讓他找出附近所有艦船,記住,潛艇上浮之後默認偵查模式是艦橋觀望,只有下潛後才是聲納超視距探測。
8. 戰爭片行家請進!外行莫入!
除去你看過的,推薦以下幾部,可以看看:
美國拍攝的:
《直搗東京》
《目標東京》
《太平洋》
《海軍地獄貓》
《魚雷出擊》
《孤島浴血戰》(又譯《南太平洋大捷》)
《硫磺島浴血戰》
《菲律賓浴血戰》
《虎虎虎》(又譯《偷襲珍珠港》,日美合拍)
《中途島》
《太平洋潛艇戰》(又譯《太平洋喋血記》/《靜靜地,深深地》/《霸海雙雄》)
《太平洋航空作戰》
《巴丹戰役》
《復活島》
《反攻緬甸》
《印第安納波利斯歷險記》
…………
日本拍攝的(多有美化侵略的意味):
《珍珠港空襲》(日本第一部特攝片,1941年)
《夏威夷大海戰》(影片於1942年首映,一度被東京盟軍總部沒收,1968年才再度上映)
《肉彈》(反戰喜劇片)
《血戰沖繩島》
《太平洋之鷹》
《太平洋之嵐》
《啊,特別攻擊隊》》(又譯《神風特攻隊》)
《啊,空軍》(又譯《啊,零戰》)
《零式戰斗機》(《燃燒的零戰》)
《決戰航空隊》
《大戰末日》
《姬百合之塔》
《轟炸沖繩》(又譯《愛與夢飛翔》)
《啊,海軍》
《山本五十六》
《聯合艦隊》
《軍閥》(又譯《動盪的昭和史》)
《暴風女神》(又譯《魔女潛艇》/《潛艇風暴》)
《男人的大和》
《為我們所愛的》(原名《我願為你赴死》/《吾為君亡》)
《沒有出口的海》(又譯《血海無涯》)
……
9. 求美國戰爭片
最震撼
《兵臨城下》法國
導演:讓·雅克·阿諾
主演:約瑟夫·費因斯 裘德·洛 瑞切爾·薇茲
瓦西里·澤索夫是烏拉爾山區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練就了瓦西里的好槍法,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響後,瓦西里應征入伍。他一槍斃敵的絕招在不到10天的戰斗里就狙殺了40多名德國兵,一時間「瓦氏神槍,例無虛發」的神話傳遍整個戰場。然而在之後的幾天,蘇軍的狙擊兵也連連被人槍殺,對方同樣只使用一發子彈。真正的對手來了!
《兵臨城下》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現實生活中的瓦西里在二戰中共斃敵400餘名,是前蘇聯著名的狙擊英雄。和好萊塢的戰爭大片相比,這部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的影片不遑多讓,影片中,瓦西里和德軍狙擊手鬥法的鏡頭讓觀眾不由窒息,新兵們乘船渡河的場面扣人心弦,而蘇聯全線反攻的震撼場景,又使人欣賞到一道視覺盛宴。
《兵臨城下》也是歐洲影壇有史以來製作成本最高的作品,達到了9000萬美元,這其中德國資金的注入,也使得影片擁有了反省德國歷史的特別含義。
最難忘
《橋》南斯拉夫
主演:瓦·濟沃耶諾維奇 斯·派羅維奇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面臨東西夾擊的德國已走到了失敗的邊緣,然而他們仍不死心,為了挽救危局,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國,為了能夠順利地撤退,他們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經的橋梁。
與此同時,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奉命前去炸毀這座橋梁,橋又高又險,任務極其艱巨。如果能炸掉這座大橋,將阻斷德軍的退路,更有利於反攻。
為了炸橋,游擊隊找到了一個工程師,但這個工程師恰恰是橋的設計者。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最終工程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的橋。
影片是南斯拉夫經典二戰影片,真實再現一場激烈的大橋爭奪戰、一次勇氣與信仰的考驗。炮彈從頭上掠過,大橋在腳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見》更是讓人久久難忘。
最傷感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義大利
導演:吉塞普·托那托雷
主演:莫妮卡·貝魯奇
1941年,整個世界都被籠罩在二戰的硝煙之中,但西西里島仍是一片寧和,這里正是男孩雷納托的家鄉。他和所有13歲的孩子一樣,天真、快樂、不安分,對生活充滿幻想。終於有一天遇到了改變他生活的女人——瑪蓮娜。這位漂亮的寡婦令所有的男人著迷,也令所有的女人妒忌。
戰爭在繼續。傳來了瑪蓮娜丈夫的噩耗。瑪蓮娜為了生存,開始了出賣肉體的生涯。
影片沒有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但是戰爭留給女人的傷痕,永遠無法癒合。
最悲情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前蘇聯
導演:斯·羅斯托茨基
主演:安德列依·馬爾蒂諾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
影片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只是表現了一場局部戰斗,幾位女兵在准尉的帶領下展開與德軍的戰斗。影片結尾處,准尉在女兵們的墳墓前憑吊,觀眾們也都不由自主地為德國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憤慨並為女兵們的犧牲流下熱淚。
這部出品於1972年的戰爭影片,曾經獲得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以及1975年列寧獎金等多項大獎。在中國,《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也享有極高的知名度。這不僅是因為片中有一幕在當時算是驚世駭俗的「裸戲」,更因為它將女性在戰爭面前的抉擇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戰爭,往往應該讓女人走開,而在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中,女人卻大膽地走入了戰爭。影片中,女兵們曾擁有的夢幻般愛情生活和戰爭的慘烈殘酷相交織。當這群充滿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女孩子最終相繼戰死沙場時,影片控訴法西斯暴行的主題得到了完全的展現。
最經典
《辛德勒的名單》美國
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演:利亞姆·尼森本·金斯基 拉爾夫·費因斯
德國投機商人辛德勒是個國社黨黨員。他好女色,會享受,善於利用關系攫取最大的利潤。在被佔領的波蘭,猶太人是最便宜的勞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廠只使用猶太人。
然而納粹對猶太人的殘酷迫害使辛德勒越來越不滿。1943年,納粹對克拉科夫猶太人的殘酷血洗使辛德勒對納粹的最後一點幻想也破滅了,他清楚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和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恐怖。從那時起,辛德勒只有一個想法,盡可能多地保護猶太人,使其免受奧斯威辛的死亡。
不久,戰爭結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們告別,獲救的1000多名猶太人為他送行。有人還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指,贈送給辛德勒,戒指上刻著一句猶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於救全人類。辛德勒淚流滿面,他為未能救出更多的猶太人而感到痛苦。大雪之中,猶太人目送辛德勒離開了城市。他的義舉將永遠被猶太人銘記在心。
《辛德勒的名單》讓全世界感到震驚,這部深刻揭露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恐怖罪行的電影,於1994年3月1日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映,德國總統親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最真實
《最長的一天》美國
主演:埃迪·艾伯特 保羅·安卡
此片描述的是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的諾曼底登陸戰。這也是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龐大的一部戰爭片,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底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仿如在觀眾眼前重現整個事件。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決策的將軍或登陸的士兵都顯得栩栩如生,成績相當難得。
影片的演員陣容也屬空前,歌手保羅·安卡也演出了一個動人的角色,並為本片寫了一首雄壯的主題曲。《最長的一天》被影迷奉為二戰電影蓋棺之作。
最幽默
《虎口脫險》法國、英國
導演:傑拉爾·奧利
主演:路易·德·菲奈斯
二戰期間,英國轟炸中隊第一支遣隊在執行一次名為「鴛鴦茶」的轟炸任務中,一架飛機被德軍防空武器擊中,幾個機上人員被迫跳傘逃生,並約好在土耳其浴室見面。但他們分別降落在德軍佔領的法國首都巴黎市內不同地點。
德軍展開了全市大搜捕,而其中3位飛行員分別被油漆匠、動物管理員和樂隊指揮所救。迫於形勢,油漆匠和指揮家只得替代各自所救的飛行員,去和中隊長大鬍子在浴室碰頭。在幾次誤會後,他們終於接上了頭。
在熱情的法國人的掩護下,飛行員們與德軍展開了一場場驚險緊張而又幽默滑稽可笑的生死游戲。最終,油漆匠、樂隊指揮和飛行員們一起飛向了中立國瑞士。這部影片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當年曾創下法國歷史最高票房紀錄,成為法國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法國喜劇大師路易·德·菲奈斯與演技派明星布爾維爾配合傑拉爾·奧利天才的編導手法,使影片成為世界公認的喜劇經典之作。
或
《布穀鳥》\(俄羅斯\、《安妮日記》\(美國\、《狙擊手》\(蘇聯\、《老槍》\(法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南斯拉夫\、《橋》\(南斯拉夫\、《虎口脫險》\(法國\、《六月六日登陸日》\(美國\共8部精彩的二戰電影在每晚10時播出。 這其中《老槍》、《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虎口脫險》
好萊塢在過去50年拍過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電影實在是太多了,值得一看的經典之作起碼有好幾十部,本文主要將重點鎖定在描寫戰爭場面的正統戰爭片,稍為邊緣化的二戰電影,像《辛德勒名單》、《忠勇之家》等精彩之作,均不得不割愛。
或
1。《西線平魔》1949年出品,描寫二戰末期德軍與美軍在比利時的巴斯托涅鎮發生遭遇戰的故事。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員,全片外景在歐洲西部高原拍攝,白雪覆蓋的天然美景和嚴寒氣候,通過傑出的攝影加強了電影的張力。
2。《沙漠之狐》1951年出品,講述德軍將領「沙漠之狐」隆美爾,本片敢於將德軍主帥塑造成英雄人物,曾引起美國老兵爭議。
3。《桂河大橋》1957年出品,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等7項大獎。
4。《最長的一日》1962年出品,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大的一部戰爭片,手法平實,場面逼真。演員陣容空前,有約翰·韋恩、亨利·方達、肖恩·康納利等。
5。《坦克大決戰》1965年出品,敘事手法流暢,加上亨利方達等演員加盟,使影片保持了相當的娛樂性。
6。《大布列顛之戰》1969年出品,由英國精英群起出動拍攝而成,片中戰機遮天蔽日的空襲場面拍得壯觀而逼真,效果震撼人心。
7。《巴頓將軍》1970年出品,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7項大獎。
8。《虎!虎!虎!》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國與日本合拍,以近似個案檢討的方式交代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來龍去脈,曾獲得奧斯卡最佳特別效果獎。
9。《中途島》1976年出品,二戰影片多以西線為背景,這部是極少以東線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明星陣容強大,海戰場面真實,使本片維持了相當的趣味性。
10。《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出品,導演斯皮爾伯格對二戰情有獨鍾,此前曾拍過《1941》、《太陽帝國》、《辛德勒名單》等。本片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許多二戰老兵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它為「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尤其是長達26分鍾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
十佳戰爭片:
1) 拯救大兵瑞恩:最真實反映戰爭和人性的超級巨作。
2) 獵殺紅色十月:節奏和人物拿捏准確的潛艇影片代表作。
3) 兵臨城下:從獨特的視角描寫二戰的巨片,演員表演到位。
4) 大逃殺:歸入戰爭片只因其太震撼、太殘酷。
5) 巴頓將軍:全景式展示戰爭的代表作,演員表演出色。
6) u-571:效果出眾的新型海戰片,拍得很有特點。
7) 全金屬外殼:庫布里克對戰爭的深刻反思,看過後使人對戰爭產生恐懼。
8) 星際艦隊:科幻性質的戰爭片,士兵的訓練和戰斗的描寫很有煽動性和爭議性。
9)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隨時看起來都心潮澎湃的好電影!
10) 野戰排:反思越戰的經典影片。
10. 二戰前的波蘭到底有多強 為何敢揚言三天滅掉德國
1939年3月,德國吞並捷克斯洛伐克,戰役的陰雲籠罩著歐洲,整個歐洲都在為德國的張狂而感到恐懼和驚慌。但只要一個國家破例,這個國家即是波蘭。波蘭人不只沒有感到一點點驚懼反而不斷尋釁乃至威脅德國,波蘭實踐的獨裁者雷茲·斯米格維元帥宣稱「波蘭要與德國戰役,德國將無法防止,一旦發生戰役,波蘭人將在三天內占據德國」。那麼波蘭人究竟哪來的底氣敢放如此豪言?波蘭人究竟有多強?
二戰前的波蘭,雖然比不上英美蘇,但也是國際上數得著的小強,實力不容小視。波蘭疆域面積388000平方千米,位居歐洲第六,和德國面積差不多,比英國和義大利本鄉面積還要大;波蘭人員約3500萬,位居歐洲第六,僅次於蘇、德、英、法、意五國,從疆域和人員上來說是規范的歐洲大國。
波蘭的工業和農業都非常興旺,是國際10大工業國之一,各項經濟和工業目標均位居國際前列,比其時的大國我國排名還要靠前,具有了較為完好的工業體系,飛機、坦克都能造。
軍事力量是波蘭人最大的依仗。波蘭具有100多萬戎行(連同預備役戰斗人員超越250萬),坦克700餘輛(位居國際第六,簡直相當於美國和日本之和),飛機600多架,驅逐艦4艘,潛艇5艘,還具有國際上規模最大的馬隊部隊,馬隊數量高達20萬,波蘭的軍事力量位居歐洲第五。
此外,波蘭還和英法結成了同盟,和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也是盟友。因而波蘭人以為自個武功不弱,又有那麼多大哥和兄弟罩著,底子不必懼怕德國,真要開打,兄弟們一同上能夠輕松的把德國打趴下。僅僅沒有想到,德國的九陰真經練反了,經脈反轉,現已徹底走火入魔,強壯到了反常。英法見勢不妙早就撒丫子跑了,扔下還在自戀的波蘭人被德國人按在地上重復沖突。波蘭的一百多萬戎行在短短一個月內就灰飛煙滅,波蘭變成二戰中第一個被消除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