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國家建交後的訪問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國家建交後的訪問

發布時間: 2022-06-17 15:56:39

❶ 中國與捷克建交60多年為什麼現在才訪問捷科

捷克並未和中國建交這么多年。之前我們兩個國家也有互訪。
捷克,原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於1993年與斯洛伐克和平地分離。
作為一個原東歐國家,捷克分立後,以總統哈維爾為首領導人對中國存在反感心理,甚至帶有偏見,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中捷關系的正常發展。哈維爾還與達達lama私交甚密,屢次讓其竄訪捷克。這種情況下,兩國關系不可能好轉。直到哈維爾下台後,兩國關系才有所緩和,並逐漸升溫。2004年4月捷克總統克勞斯訪華;2005年12月我國總理訪問捷克。2015年9月,澤曼總統作為唯一的歐盟國家元首,出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今年的此次訪問將讓兩國關系更加緊密。但是,捷克官方和民間仍然存在不少對中國的偏見,在短期內不會改變。

❷ 70年代我國的外交成就

70年代的外交成就主要是中美和中日之間的關系.
尼克松訪華,田中角榮訪華,鄧小平訪美.
其次,聯邦德國、加拿大、義大利、澳大利亞、紐西蘭、伊朗、土耳其、扎伊爾、智利、秘魯、墨西哥等相繼同中國建交.
還有有名的<<告台灣同胞書>>...
就這些了吧

❸ 中美建交後首位在任時訪華美國總統是誰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訪問中國,成為訪問中國的第一位美國總統。

❹ 中國建國以來外交成就

一、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1、建國的第一年,與蘇聯、東歐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2、積極參與國際活動:
(1)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周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
(2)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1954年4-7月,參加日內瓦會議(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新局面發揮積極了作用。
4、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印度尼西亞)。影響: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首腦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形成「萬隆精神」。
二、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
1、中美關系的改善
(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總理會談。
(2)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意義:中美兩國對抗結束,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與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4、1971年10月25日,參加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了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三、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
1、1996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國元首在上海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烏茲別克六國元首,在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影響: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它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3、2001年,中國成功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海APEC會議)會議主題:「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通過了《上海共識》。
4、2001年11月,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這個組織的決定。影響:中國終於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性貿易組織的成員。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❺ 新中國外交小故事

1、周恩來

1954年率中國代表團參加日內瓦會議,經過談判達成協議,使越南(除南方外)、寮國、柬埔寨三國的獨立獲得國際承認。他代表中國政府提出作為國與國關系准則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5年在萬隆會議上主張和平共處,反對殖民主義,提倡求同存異、協商一致,使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到積極貫徹。他先後訪問過亞洲、非洲、歐洲幾十個國家,接待過大量來自世界各國的領導人和友好人士,為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友誼,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做出了重要貢獻。

❻ 中國和奈及利亞建交50周年,雙方有過哪些外交成就

雙方在經濟貿易以及基礎建設中都有很多的項目成就。

1971年中尼建交時的奈及利亞國家元首古恩將軍發表了視頻講話。古恩回顧了他在奈及利亞國家元首任期內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情況,1974年他率領一個代表團訪華,目睹了兩國在農業、貿易、通信等領域合作協議的簽署,為兩國關系的後續發展奠定了基礎。二十年後,當他再次訪問中國時,發現中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衷心祝賀中國取得的顯著成就,感謝中國對非洲國家發展的巨大幫助。

中尼友誼有著深厚的民間基礎,雙邊務實合作惠及民生。兩國應以建交50周年為契機,不斷擴大經貿投資、基礎設施、文化交流、和平與安全等領域的合作,推動兩國關系邁上新台階。

❼ 建國後我國外交政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按照《共同綱領》規定的「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建立了相應的外交戰略,其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聯蘇反美——「一邊倒」的外交戰略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根據當時的國際環境和中國民主革命幾十年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新中國將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其基本方針是:第一,「另起爐灶」。即不承認國民政府建立的一切舊的屈辱的外交關系,而要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關系。第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即首先是清除帝國主義在我國的殘余勢力,取締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特權,然後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問題。第三,「一邊倒」。也就是倒向社會主義一邊。在當時世界分為兩大陣營的特定歷史條件和國際環境下,中國政府堅定地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將發展與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的外交關系放在第一位。

根據上述基本方針,建國之後,我國的外交工作逐步開展。一是與蘇聯、東歐及亞洲人民民主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二是積極同鄰近國家和新型民族國家發展友好關系,並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三是同美國的侵略政策和侵略行徑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如在朝鮮戰場上給美國以沉重打擊,迫使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就是典型例子;四是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解決了印度支那地區的發展前途問題;五是參加亞非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聯系。

二、反蘇反美——「兩個拳頭打人」的外交戰略

20世紀60年代,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蘇聯對外推行霸權主義政策;社會主義陣營動盪、分化;民族獨立運動高漲,第三世界崛起。在這一形勢下,中國外交經歷了嚴峻的考驗,同時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壓力下,開拓前進。其表現在:一是展開反對霸權主義的斗爭。面對蘇聯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壓力和威脅,中國政府為捍衛自己的神聖主權與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霸權主義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二是反對美帝國主義的斗爭。針對美國唆使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支持印度與中國作戰,使越南戰爭升級等事件,中國政府發出了「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口號。三是大力支持世界民族解放運動。這一時期中國和亞非民族獨立國家普遍建立了外交關系,擴大了中國在世界的影響。

三、聯美遏蘇——「一條線,一大片」的外交戰略

進入20世紀70年代之後,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美蘇力量對比發生了有利於蘇聯的變化。為了對付與蘇聯的爭奪,美國不得不調整其對外政策,積極謀求改善美中關系,以遏制蘇聯。針對形勢的變化,中國政府也及時調整了對外戰略,在毛澤東提出的「三個世界」的戰略思想指導下,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改善與西方國家的關系,促進了中國對外關系的重大發展。

首先是中美關系的緩和。中美關系以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為契機,朝著正常化的方向前進,並於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其次是中日關系發展。在中美關系緩和的直接推動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簽訂了中日兩國邦交正常化的協定。此外,中國同西歐、南太平洋、東歐及周邊一些國家建立或恢復了外交關系。這一時期我國外交關系的另一個突出成就是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我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包括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得到恢復。

四、全面發展對外友好關系——「全方位」外交的新戰略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美蘇雙方由於各自經濟、軍事實力的消長變化,出現了互有攻守的戰略態勢。與此同時,西歐、日本、第三世界國家的力量發展迅速,從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在深入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我國的外交政策於80年代初進行了重大調整。

一是確立了戰爭與和平的新觀念。從當前世界總的形勢來看,世界和平是可以維護的,雖然戰爭的危險還存在,但是制約戰爭的力量有了可喜的發展,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有了可能。因此,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成為我國的國策。二是制定了全面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從對外關系來說,就是要進一步實行開放政策。幾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這一政策的推行,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將繼續起到積極的作用。三是賦予了獨立自主原則於新的內容。具體的表現為不結盟的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任何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共同為維護和平,促進發展而努力。四是提出「一國兩制」的新構想。「一國兩制」不僅為世界各國以和平方式實現國家統一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模式,而且也為以和平方式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國際爭端,發展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和地區間的關系提供了一種新的經驗。上述政策的適時調整為我國外交工作開創了新的局面,從而使對外關系呈現出新的形勢。我國與周邊國家、第三世界國家以及西方各國的關系都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彼此在經濟、貿易、科技和文化等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都得到了加強。在國際舞台上,中國正在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❽ 中國先後與世界各國建立外交關系及過程

一、新中國成立到五十年代末期

我國同蘇聯和各社會主義國家建交和發展友好合作關系。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赴蘇訪問,並同蘇聯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取代舊中國同蘇聯簽訂的、有損中國權益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有利於加強中蘇兩國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對付可能的外來侵略,有利於我國放手進行國內的經濟建設。與此同時,我國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也獲得全面發展,從而大大加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對維護遠東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五十年代初期,毛澤東主席就提出了世界各國和平共處和大小國家一律平等的思想。據此,周恩來總理於1953年底進一步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並在次年訪問印度和緬甸時,同上述兩國正式倡議將這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基本准則。

此後不久,毛主席又明確提出:「應把五項原則擴展到所有國家的關系中去」。他還說:「中國願意同一切國家包括美國在內和平共處」。40多年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越來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贊同。

經過這一時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國在國際上已經站穩了腳跟。到1956年,同中國建交的國家已有25個,為中國外交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五十年代後期到六十年代末

毛澤東主席冷靜分析了當時的國際形勢,提出了「兩個中間地帶」的戰略思想。他指出:「中間地帶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指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廣大經濟落後的國家,一部分是指以歐洲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國家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兩部分都反對美國的控制。

在東歐各國則發生反對蘇聯控制的問題」。我們的戰略是依靠第一中間地帶,爭取第二中間地帶,反對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

毛澤東主席指出,對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國的民族獨立解放運動,我們都必須給以積極的支持。在這一方針的指引下,中國政府和人民堅決支持埃及、伊拉克、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反對帝國主義和擴張主義的斗爭,堅決支持古巴、巴拿馬、多米尼加等拉美國家的反美愛國斗爭。

中國大力支援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和人民反對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斗爭,先後同幾內亞、迦納、馬里、剛果、坦尚尼亞等國簽署友好條約和經濟技術合作協定,加強了彼此間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互助合作關系,積極支持安哥拉、幾內亞比索、莫三比克、辛巴威、納米比亞等國爭取獨立的武裝斗爭和南非人民反對白人種族主義的斗爭。

中國奉行睦鄰政策,通過友好協商,先後同緬甸、尼泊爾、蒙古、阿富汗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並簽訂了邊界條約,同巴基斯坦簽訂了關於中國新疆和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其防務的地區之間的邊界協定。同印尼解決了華僑雙重國籍問題。

三、從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期

在毛主席的戰略思想的指導下我國抓住美國不斷發出改善關系的信息,調整對美政策。從恢復中美大使級談判,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訪華,直到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雙方領導人經過直接會談,於1972年2月發表了《中美聯合公報》,中美關系取得突破。

1973年1月,中美決定互設聯絡處,1979年1月兩國正式建交,實現了關系正常化。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美,推動了中美關系的進一步改善。

四、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

改善和發展同周邊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在處理我國與鄰國之間存在的歷史遺留的領土和海域爭端的問題上,鄧小平同志提出「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緩解了我國同有關國家的關系。我國提出「和平相待、友好協商、互諒互讓、公平合理、全面解決」的原則,與印度耐心談判,維持了邊界的和平與安寧。

我國積極支持廣大發展中國家鞏固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斗爭,把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作為我國外交的基本立足點。我國按照「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四項原則,有力地促進了同發展中國家的經貿交流與合作。

五、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先後同印度尼西亞復交,同新加坡、汶萊和韓國建交,同越南、蒙古實現了關系正常化。我國與寮國簽署了邊界條約,與越南簽署了關於解決邊界領土問題的《基本原則協議》。

與印度簽署了《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和《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 1991年10月,包括中國在內的18國與柬四方在巴黎簽署了《柬埔寨沖突全面政治解決協定》。

六、實行「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1984年12月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以後,雙方進行了較好的合作,解決了一系列問題。但1989年後,英國政府錯誤地估計了形勢,改變了對華政策,在香港問題上公開與我國對抗。

為實現香港的平穩過渡,避免在香港特區成立初期出現法律真空,根據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有關規定,1996年12月經選舉和協商產生的、由400人組成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選出了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香港臨時立法會。

❾ 中巴建交後首個中國媒體代表團什麼時候到訪巴拿馬

中國新聞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輯率領的中新社訪問團一行,於10月13日拜會中國駐巴拿馬大使館。這是中國與巴拿馬今年6月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後首個到訪巴拿馬的中國媒體代表團。

夏春平介紹說,作為以對外傳播為主要功能的中國國家級通訊社,中新社與巴拿馬華文媒體有著長期、良好的資訊內容合作關系。未來中新社將更多關注兩國各領域往來與合作,更多關注巴拿馬僑社生存發展,並繼續發揮自身在提供新聞產品服務等方面的優勢,與巴拿馬華文媒體深化合作,助力兩國關系的發展。

❿ 中美建交後第一位訪問美國的中國領導是誰

鄧小平同志1979年訪問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