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采訪日本地震中倖存者提什麼問題
問他當時是如何自救的,日本在地震自救這方面做得很好
❷ 美國記者問為什麼不留日軍俘虜,中國軍官的回
對於二戰中的日軍,大家好像都有一個共識,即日軍士兵都信奉武士道精神,寧死不投降,所以當俘虜的極少。
這個共識當然有其正確的地方,二戰中的日本士兵確實有這種戰斗至最後一刻的精神。據日軍侵華總司令岡村寧次統計,戰後,「中國政府方面和共軍方面移交的俘虜,1946年5月末的數字為:陸軍1212名,海軍40名,商民106名,共計1358名。另外,從延安返回日本的戰俘約300人,200餘名俘虜死在國方戰俘營中。」由此得出,日軍俘虜總共只有1858人。
相比在中國戰死的483708名日軍(何應欽公布),這個數字確實比例太小了。
其實,不光是中國的士兵對日軍恨之入骨,老百姓也同樣恨不得生啖其肉。比如台兒庄戰役後,俘虜了30多個日軍士兵,蔣介石為了振奮士氣,命令將這些俘虜送到武漢,綁在電線桿上示眾一天,第二天再押回戰俘營。結果,讓蔣介石想不到的是,當天這些俘虜就被憤怒的老百姓用石頭砸死了。
在抗戰初期,國民政府曾經有過一個規定——活捉一個日軍俘虜,獎勵20塊錢。
不過,據軍政部的統計,從1937年七七事變到1939年3月,將近兩年的時間里,中國軍隊共消滅日軍一百多萬(當然,這個數字有很大的水分,統計局兼管水利局自古皆然),結果活捉的日軍俘虜卻只有60個人。
有記者很不理解,就去采訪中國的士兵,中國的士兵說:「日本鬼子就是一幫禽獸,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就是給我200塊錢,我也要把他們殺掉!」
這就是日軍俘虜之所以少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說到底,並不是我不仁,實在是你太可恨,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❸ 日、美談判,美國對日本提出的條件是什麼
日、美談判的結果很快傳到東京。美國提出的「和平解決」的條件是:日本從中國和印度支那撤出全部海、陸、空和警察部隊,廢除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
❹ 如果記者問外交部:為何多次遣責美國日本關於鉤魚島之事他們還是不顧中方而變本加利,對此怎麼辦呢
問:我外交部曾多次譴責美日在釣魚島問題上的錯誤立場,可這些國家卻不顧中方反應、變本加利危害我國主權,請問外交部對此有何評論?
答:自日本提出"購島"以來,外交部曾多次譴責其行為,駐外使館多次進行抗議照會,可日方仍不為所動執意危害中國主權,甚至派出自衛隊飛機攔截我公務飛機,對此中方表示嚴重抗議。需要指出的是,無論任何國家採取怎樣的行動,中方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堅定不移。堅決反對危害我領土主權的行為
❺ 4月16日下午,正在美國華盛頓訪問的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一個研討會上發表演講稱:「東京政府決定
狗要叫,人沒法阻止,唯一的方法是准備好打狗棒。
❻ 斯諾采訪路線標明地點事件和采訪人物(遇到人物)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4
❼ 新聞采訪中,記者的提問技巧有哪些
關於新聞采訪的五個提問技巧:
一、提前准備
記者基本功中有一項便是訪前准備。訪前准備是采訪中很重要的一環,被稱為「靜態采訪」。有人把采訪比作「面對面的短兵相接的戰斗」,這意指采訪是記者與采訪對象在思維上的交鋒。要想取勝必須知已知彼。這種「戰斗」往往在一兩小時,甚至幾十分鍾內結束,而為了這短暫的一瞬,記者往往准備了幾天、幾星期、幾個月,甚至更長。
義大利著名女記者、作家奧麗亞娜·法拉奇談到對鄧小平的采訪時說:「那次采訪很深入、很詳細,用了兩天時間,很有意思。對於記者來說,那是一次很成功的采訪,不太難。對方合作得很好,應該說是一次很成功的采訪。我想提的問題全都提了。」這次被法拉奇認為成功的采訪與她訪前的充分准備是分不開的。她在訪問鄧小平以前,看了好幾公斤的材料。從她的新聞稿中可以看到她對鄧小平、毛澤東、林彪、「四人幫」、中蘇、中越、中柬關系都有一定了解。
同樣的,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邁克·華萊士給自己定的規矩是在進行專訪前,至少准備好三十至四十個「扎實」的問題;而在通常情況下,他在紙上會記上一百個問題。
但有些記者采訪前根本不做任何准備,不對采訪對象進行了解,不對相關信息進行了解,也沒擬好問題,出門就向采訪單位要材料,然後匆忙上陣,往往不是提的問題沒擊中要害,就是所提問題有限,找不到話題,采訪中出現「冷場」。回來後只好抄材料了事,結果是寫出的新聞作品干癟無味。
二、問題具體
新聞作品生動處的來源之一是細節。就是說記者在采訪時要挖出那些細微的閃耀點,積累豐富具體的素材。新聞是用事實說話的,有了具體的東西,才能深入認識事物。沒有一個個具體的事實,具體的數據,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難以寫出好新聞的。因此記者提問要具體,不能漫無邊際,也不能大而不當。那種不分場合、時機,動不動舉起話筒就問:「你現在感想如何?」的采訪提問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的問題太寬泛,對方往往不知從何答起,只能說「我太高興」「太激動」之類。
我國高校擴招的頭一年,湖南日報社的一位記者去某所大學采訪,談到該校為擴招進行的保障工作時,接待的工作人員大談特談,但所說的都是些大政策方面的東西,偶然說起新修的一座澡堂,記者馬上追問,澡堂有幾層?有多少間?可以同時容納多少人洗澡?每周的開放時間是多少?還有沒有其他的新設施?那位負責人很快就將一些數據提供出來。如果當時記者不問具體,對方很可能就一語帶過,那麼就得不到具體的材料了,而只有概括性的東西。
三、針對性提問
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記者采訪提問也應根據不同的人提不同的問題。反過來說,就是根據不同的問題選擇不同的采訪對象,或同一類問題根據不同的人而採取不同的問法。一般規則是問全局性的問題就找負責這方面的領導或工作人員。要問點上的情況就找基層普通幹部、群眾。要問知識性的事情就找專家學者。
一次,筆者到部隊采訪,想了解官兵關系方面的一些情況,於是問一名戰士:「你認為當前新形勢下,該如何處理好乾群關系?」結果那位戰士立在那兒,囁嚅半天也沒說出什麼東西來,後來,我改口問:」你認為要做一名受士兵歡迎的隊長,他應具有哪些素質?」這下,戰士反應過來了,馬上談了起來,而且講得還很生動。但如果當時是就這個問題詢問部隊某位高層領導,那麼第一種問法就比較合適了。
四、尊重被提問者
記者的言談舉止、對采訪對象的態度不僅深深影響采訪效果,而且也將影響到采訪對象對記者所代表的媒體的看法。因此,記者在采訪時,一定要注意禮貌,尊重對方。現在,人們的素質都有很大提高,注重自我價值,對媒體不再有以前那樣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體中如何充分發表自己的言論。這對記者來說既是有利的,但同時也要求記者更加要重視現代生活中人們交往時遵循的禮節禮貌。特別是被尊重的需要。自以為是、盛氣凌人、高高在上的記者往往會讓采訪對象避而遠之。
尊重采訪對象,一是尊重對方風俗習慣。記者在采訪時應該入鄉隨俗,以免引起對方不快
其次是注意對方的地位身份,提問得體,不唐突、不魯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時宜地提問,也不要太讓對方難堪。特別對於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隱私的話題,突如其來的提問會讓對方措手不及,有個性一點的采訪對象乾脆會拒絕回答。所以更要尊重采訪對象,在徵求對方意見後,再以對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
最後,記者在對方回答問題時要仔細傾聽,認真記錄,不要隨意打斷,也不要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打呵欠或玩手上的筆,或是手機響後,不徵求對方的同意就旁若無人的接聽,這都會引起對方的不滿。
五、營造和諧氣氛
記者要求在短時間內與采訪對象「一見如故」,傾心相談。這就要記者有一種特殊本領,能夠消除陌生,讓對方很快熟悉自己,適應自己,達到一種和諧的提問氣氛。
❽ 巧妙作答(今晚作業)急急急急.......
1、聯合國前秘書長哈馬啥爾德於1955年在北京會見過周總理後說過一句廣為流傳的話:「與周恩來相比,我們簡直就是野蠻人。」
2、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親自為周總理脫大衣,時間:1972年2月22日上午,地點:北京釣魚台國賓館。
3、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說:「中國如果沒有Mao.ZD就可能不會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沒有周恩來,就會燒成灰燼。」
4、印度尼西亞前總統蘇加諾說:「毛主席真幸運,有周恩來這樣一位總理,我要是有周恩來這樣一位總理就好了。」
5、建國前,斯大林和米高揚也說過:「你們在籌建go-vern-ment方面不會有麻煩,因為你們有現成的一位總理,周恩來。你們到哪裡去找這樣好的總理呢?」
6、蘇聯前總理柯西金對毛主席說:「像周恩來這樣的同志是無法戰勝的,他是全世界最大的政治家。」末了,他又補了一句:「前天美國報紙上登的。」
7、蘇聯總理柯西金在會見日本創價協會會長池田大作時說:「請你轉告周總理,周總理是絕頂聰明的人,只要他在世一天,我們是不會進攻的,也不可能進攻的。」
8、英國前外交大臣艾登對美國記者說:「你們早晚會知道,周恩來可不是平凡的人。」
8、蘇聯前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對西方記者說:「你們認為我是難以對付的話,那你們就等著與周恩來打交道吧。」
9、印度印中友協會長說;「世界上的領導人,能多一些像周總理的,世界和平就有希望了」。在國內也同樣,要是能多幾個像周總理這樣的領袖和Communistparty員,國家就會很好了。
10、肯尼迪夫人傑奎琳說:「全世界我只崇拜一個人,那就是周恩來。」
11、西哈努克夫人莫尼克公主也說過:「周恩來是我唯一的偶像!」
1.一位西方記者問周總理:「請問總理先生,現在的中國有沒有妓 女?」不少人納悶:怎麼提這種問題?大家都關注周總理怎樣回答。周總理肯定地說:「有!」 全場嘩然,議論紛紛。周總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補充說了一句:「中國的妓 女在我國台灣省。」頓時掌聲雷動。
--------這位記者的提問是非常陰毒的,他設計了一個圈套給周總理鑽。中國解放以後封閉了內地所有的妓院,原來的妓 女經過改造都已經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這位記者想:問「中國有沒有妓 女」這個問題,你周恩來一定會說「沒有」。一旦你真的這樣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會緊接著說「台灣有妓 女」,這個時候你總不能說「台灣不是中國的領土」。這個提問的陰毒就在這里。當然周總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倆,這樣回答既識破了分裂中國領土的險惡用心,也反襯出大陸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台灣的對比。哎呀,周總理考慮問題周密細致,同時又那麼快速反應,你不佩服他也難啊!
2.外國記者不懷好意問周恩來總理:「在你們中國,明明是人走的路為什麼卻要叫『馬路』呢?」周總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簡稱馬路。」
--------這位記者的用意是把中國人比作牛馬,和牲口走一樣的路。如果你真的從「馬路」這種叫法的來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確也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周總理把「馬路」的「馬」解釋成馬克思主義,恐怕是這位記者始料不及的。
3.美國代表團訪華時,曾有一名官員當著周總理的面說:「中國人很喜歡低著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卻總是抬著頭走路。」 此語一出,話驚四座。周總理不慌不忙,臉帶微笑地說:「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中國人喜歡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喜歡走下坡路。」
-------美國官員的話里顯然包含著對中國人的極大侮辱。在場的中國工作人員都十分氣憤,但囿於外交場合難以強烈斥責對方的無禮。如果忍氣吞聲,聽任對方的羞辱,那麼國威何在?周總理的回答讓美國人領教了什麼叫做柔中帶剛,最終尷尬、窘迫的是美國人自己。
4.一位美國記者在采訪周總理的過程中,無意中看到總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那記者便以帶有幾分譏諷的口吻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麼還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周總理聽後,風趣地說:「談起這支鋼筆,說來話長,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不受祿,就拒收。朝鮮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留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美國記者一聽,頓時啞口無言。
-------什麼叫自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這就是一個典型事例。這位記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總理:你們中國人怎麼連好一點的鋼筆都不能生產,還要從我們美國進口。結果周總理說這是朝鮮戰場的戰利品,反而使這位記者丟盡顏面。也是,想和周總理較勁,門都沒有。
5.一個西方記者說:「請問,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周恩來委婉地說:「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資金嘛?有18元8角8分。」當他看到眾人不解的樣子,又解釋說:「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面額為10元、5元、2元、 l元、5角、2角、 l角、5分、2分、1分的10種主輔人民幣,合計為18元8角8分……」
-------周總理舉行記者招待會,介紹我國建設成就。這位記者提出這樣的問題,有兩種可能性,一個是嘲笑中國窮,實力差,國庫空虛;一個是想刺探中國的經濟情報。周總理在高級外交場合,同樣顯示出機智過人的幽默風度,讓人折服。你說這樣的問題事先怎麼准備,沒有雄辯的口才和飛速的思維怎麼可能做到?
❾ 美日2+2會談主要談了什麼
當地時間17號,日美雙方外長及防長共同參加的"安全保障磋商委員會"會議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日美雙方外長及防長就推進日美安全合作、朝鮮半島局勢等問題進行了磋商。這是特朗普上台以來美日兩國首次舉行2+2會議,也是2015年4月以來每日再次舉行2+2會議。在會議上,美日就對朝鮮施加實際有效的壓力達成了一致。
當地時間17號,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和國防部長馬蒂斯同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和防衛相小野寺五典在美國國務院舉行會談。這是特朗普上台以來美日兩國首次舉行2+2會議,也是2015年4月以來每日再次舉行2+2會議。
除了朝鮮議題,日美就雙邊領域諸多問題進行了討論。美日防長透露,兩國已經責成工作團隊盡快落實2015年升級的《美日防衛指針》,在未來加強雙方在情報共享、偵查、監測和軍演方面的合作力度。
美國防長馬蒂斯特別強調了美日四個未來合作新領域,包括太空空間、網路空間、反彈道導彈和海上安全。日本防衛相小野寺五典也表示,希望打造可以"無縫對接"應對威脅的美日安全關系。
有分析認為,從美日雙方對駐日美軍安置、升級版防衛指針、美日安全具體內容等表態看,特朗普政府正在延續前任奧巴馬政府的大部分對日政策和東北亞安全架構。
❿ 空襲東京成功,羅斯福如何解答記者敏感提問
杜立特空襲東京的壯舉,美國民眾和媒體是通過日本對外廣播得知的,各大報紙更是將其中的消息進行截取作為頭條新聞。一時間,人們奔走相告慶祝美軍的壯舉,並急於知道日軍是否真的擊落9架轟炸機?是否真的襲擊了學校和醫院?
意外的是,在人們的追問下,美國軍方始終保持沉默,既不承認也不否認。同樣摸不著頭腦的還有日本人,在他們看來,美國這次成功的空襲,一定會大肆慶祝,他們不相信美國報紙的誇誇其談,但美國陸軍也好、海軍也好,一點消息也不透露。
由此可見,杜立特空襲東京的意義重大。盡管日本註定失敗,但日本發起中途島海戰,卻給了美國消滅日本4艘主力航母的機會。從此,美軍一舉扭轉頹勢,完全掌握太平洋主動權,並成為改變戰爭進程的重要轉折點,杜立特功不可沒。
未完待續,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