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海軍出國訪問過哪些國家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海軍出國訪問過哪些國家

發布時間: 2022-06-15 15:07:05

① 1997年的海軍艦隊出訪,有什麼歷史意義和作用

1997年2月20日,經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由112、166導彈驅逐艦、953綜合補給船組成的編隊,歷時98天,總航程2.4萬多海里,先後訪問了美國的夏威夷、聖迭戈,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秘魯的卡亞俄,智利的瓦爾帕萊索,實現了海軍艦艇編隊首次橫渡太平洋,首抵美國本土和南美大陸的重大突破,創造了我海軍航程最遠、航時最長、訪問國家和港口最多、出訪規模最大等新紀錄。

那次出訪時機特別、背景特殊。當時中美關系歷經曲折,剛剛有新的緩和,出現新的轉機,採取重大軍事外交行動,對逐步穩定和發展中美關系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當時又值香港百年回歸前夕。起航當天凌晨傳來鄧小平同志與世長辭的噩耗,舉國悲痛之際,編隊仍按計劃踏上遠航征程,這一行動向世人表明我國政局穩定,軍隊聽黨指揮,尤其是改革開放的政策決不會改變。

按照訪問行程,編隊完成環太平洋航行,要跨越178個經度、66個緯度、12個時區,經歷春夏秋冬4季轉換。特別是航渡時間長,海區生疏復雜,訪問國國情差異大,編隊官兵和裝備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起航不久,就遭遇大風大浪,艦船頂著4-6米的大浪航行,縱傾達10-12度,橫搖20-30度,90%以上的人都暈船嘔吐,體力消耗很大。對此,編隊臨時黨委發出「吃飯就是政治」的動員令。112艦在風浪最大的時候,把部門長、教導員集中到駕駛室,艦長親自指揮大家唱《團結就是力量》,然後分頭到各艙室,把不想吃飯的人叫起來,一個盯一個,看著他們把飯吃下去。編隊各級領導帶著罐頭、水果,深入機電、航海、觀通等勤務量大的部門,給予慰問鼓勵。各艦開展了「送溫暖」活動,幹部給暈船患病的戰士喂水、喂飯,餵了吐、吐了再喂,官兵一致、團結互助的場景十分感人。由於風浪太大,加之953船上層建築受風面大,主機雖超負荷運轉,但速度仍上不去,補給又屢屢受挫,使得機動時間不斷減少。能否准時准點抵達夏威夷成為第一航次的主要矛盾。

在太平洋上頂著大風大浪實施補給,緊張氣氛不亞於一場戰斗。先是採取橫向補,953船與驅逐艦並排航行,受風浪影響,驅逐艦搖擺度很大,多次造成受油管脫落。接著改為縱向補。166艦上幾十個人位於艦艏,風浪中根本無法站穩,只好捆在一起一節一節把250米長的油管拉上艦,稍不留神,就有被掀到大洋里的危險。好不容易把油管接好,由於拉力太大,管子拉斷,重油噴得甲板上到處都是,艦員渾身是海水和油污混合物。實在沒辦法,又改為反航向順風順浪補給。經過10多次反反復復實驗,終於成功,搶回了寶貴的機動時間。各艦船還涌現出一批捨生忘死保裝備的動人事跡。2月24日早晨,166艦水雷班長黃冬青到前深彈庫檢查,發現已進海水達20厘米。艦領導決定立即組織堵漏,並派出6名同志24小時監視,每半小時抽一次水。艦艏顛簸得最厲害,艙內密不透風,空氣渾濁,油味濃、溫度高。排一次水,要鑽2道低矮的水密門,爬2個垂直的梯子,還要斜身擠過一道狹縫,十幾分鍾就會讓人胸悶眼花。可他們值一個班就是幾個小時,一直堅持了半個月,被譽為「護艦六勇士」。

經過全體官兵齊心協力,分秒必爭,終於提前半小時趕到夏威夷海域與美艦會合,取得了出訪首航勝利。

編隊遠涉重洋,官兵們非常疲勞。為了展示我軍文明之師形象,保證以嶄新的艦容、良好的軍容出現在四國五港,航渡中各艦船都很重視維護保養。在前往夏威夷航行中,舷號被風浪打得模糊不清,上層建築黃斑銹點增加。抵港前兩天氣象稍好些,全艦人員掀起了維護保養的熱潮,甲板全部沖洗、除銹、上漆,用吊籃把人吊到舷外塗描舷號。經過努力奮戰,艦容很快整潔如新。軍人的儀表也很重要。每到一個港口的前一天,大家就忙著熨衣服、擦皮鞋、刮鬍子,收拾得乾乾凈凈。編隊進港,艦員著裝統一,戴白手套,在甲板上列隊,一站一二個小時。訪問期間,海軍官兵扶老攜幼、拾金不昧、拒收錢物等事例屢見不鮮。美太平洋艦隊參謀長助理拉提將軍的岳母已80多歲,她懷著極高的興致上953船參加招待會。離船時,更位長羅軍看到舷梯太陡,老人下船不便,主動將她背上碼頭。第二天,老人執意要拉提轉達謝意,說中國海軍是好樣的。4月9日,在秘魯卡亞俄港,歡迎隊伍中有個50多歲的秘魯人不慎落入海中,166艦副政委林文珍立即組織營救,使他很快化險為夷,中國水兵的「英雄壯舉」立即廣為流傳。

軍艦出訪美洲大陸,廣大海外華人無不為中華民族的強大而揚眉吐氣。我們每到一個港口,華人社團組織的歡迎隊伍早早地等在碼頭,手持五星紅旗,伴隨舞龍、舞獅的鑼鼓,前來迎接。到處都可以看到催人淚下的場景,感受到海外華人對祖國的一片熱情。「踏上中國自己的軍艦,就像站在祖國的領土上;祖國強盛了,我們的腰桿子也硬了」,這句話道出了許許多多海外華人的共同心聲。在歡迎和參觀的人群中,有上至90多歲的老人,下至襁褓中的嬰兒;有懷胎數月的婦女,也有坐著輪椅的殘疾人;有留學海外的學生,也有來自台灣、香港的同胞。南加州49個華人社團聯合舉辦歡迎宴會,編隊100名官兵參加,千人大廳,一席難求。當大家齊聲合唱《歌唱祖國》時,許多人流下了熱淚。一位老華僑拉著戰士的手激動地說:「在美國有兩件事提高了華人的地位,第一件是1964年原子彈爆炸成功,第二件就是中國軍艦訪問聖迭戈。你們給中華民族長了志氣,給華僑撐了腰。」在秘魯,許多年逾古稀的華僑舉家來到卡亞俄,一遍又一遍地觸摸戰艦,讓兒孫們從中獲得「尋根」的感覺。有一次,我帶軍樂隊到通惠總局禮堂演出。燈火輝煌,後台擺滿了可口小吃和飲料。我臨時講了一段話,我說中國人有個習慣,在省內一個地區是老鄉,在國內一個省是老鄉,在海外中國人都是老鄉,我們看望老鄉來了。全場歡呼,演出中掌聲不斷。一個老人說,太高興了,這是通惠總局從未有過的盛事。歡送的場面更是令人難忘。狹長的碼頭上,1000多張華夏同胞的面孔掩映在五星紅旗的海洋中,「祖國萬歲」、「再見了親人們」,「歡迎你們再來」等口號此起彼伏。軍艦遠去,仍可看到揮舞的紅旗。列隊甲板的官兵們,目睹如此盛況,視線模糊,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作為國家行為的海軍艦艇編隊訪問,其使命主要是代表國家發展與訪問國的友誼。出訪期間,我們始終以平等、友好的態度反復闡明我們是為和平而來的,相互學習、增進了解、發展友誼是訪問的宗旨。在與美國這樣世界強大的海軍交往中,我們不自卑、不示弱,既表示虛心學習,又反復強調中美是太平洋沿岸的兩個偉大國家,發展中美關系有利於世界和平,有利於太平洋地區的安全與穩定。美國軍方尤其是太平洋艦隊對我們很尊重,太平洋艦隊司令克萊明斯上將親自到珍珠港碼頭迎接。克萊明斯和太平洋艦隊航空兵司令班尼特中將還邀請編隊指揮員到家中做客。美海軍為我方高級將領安排了從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海軍打擊與空戰中心到核動力航母、戰略核潛艇等32個項目的參觀活動。8天中,先後有32名美將領、議員、州長、市長出席會見或宴請。

在與墨西哥、秘魯、智利等第三世界國家的海軍交往中,我們處處尊重他們,表示國家不論大小都應取長補短。墨、秘、智三國海軍將領很受感動。墨西哥太平洋艦隊司令薩爾梅羅恩中將親自為兩國足球賽開球。秘魯海軍司令伊巴爾塞納上將在告別時動情地說:「祝你們一路順風,不要忘了在秘魯還有一個你們的好朋友」。智利海軍第一海區司令戈達德風趣地說:「智利和中國正好處在南北半球相對應的位置上,假如從智利開鑿一條隧道穿過大洋,走出去就到了中國。中國古代偉大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向世界傳播了一個古老大國的文明,今天中國海軍艦艇編隊抵達美洲大陸,則向世界展示了改革開放後中國的新成就」。

② 中國艦海家鄭和船隊下西洋經歷了多產個國家和地區

1405年7月11日,鄭和這位10歲入宮為太監,跟隨主子金戈鐵馬南征北戰,為明成祖朱棣登基立下赫赫戰功的宦官,雄姿英發,目光遠眺。他的麾下是200多艘戰船載著27000多名壯士。在高檣重桅、旌旗獵獵的隆盛威儀中,鄭和開始了七下西洋史詩般的航程。到1433年,他的船隊遠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跡遍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 補充: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每次都有蘇洲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 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鄭和在公元1414年(永樂十二年)由非洲帶來長頸鹿。沈度《瑞應麒麟頌》的附圖,由明宮廷畫師所繪。 下『西洋』的定義:明朝初期以婆羅(Borneo)/汶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 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 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 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船隊編制】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 1、人數眾多,組織嚴密 鄭和下西洋船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擔負的任務,採用軍事組織形式組建的. 首先,人數多 鄭和下西洋的人數,史料上有明確記載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 第二次:27000人 第四次:27670人 第七次:27550人 我們可以初步判斷:鄭和每次下西洋人數在27000人以上.約明朝軍隊5個衛,每個衛5000-5500人;從現在看到的《武職簿》,主要是來自沿海衛所.當時西方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航海的人數:分別在90-1500人之間;170多;265人.我這里不是單純地談數量,而是說明一個科學道理,航海人數的多少,反映了一種實力,尤其是在古代社會,它需要各方面物質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隊編制. 根據我們海軍專業人員多年研究,鄭和船隊由舟師、兩棲部隊、儀仗隊三個序列編成.舟師就是現在的艦艇部隊,基本單位戰船,它們被組成編隊,叫前營、後營、中營、左營、右營;兩棲部隊用於登陸行動;儀仗隊擔任近衛和對外交往時的禮儀,庄嚴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務,鄭和船隊人員主要有五個部分:指揮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貿易部分、後勤保障部分、軍事護航部分.指揮部分:整個船隊的中樞,對航行、外交、貿易、作戰等進行指揮決策.鄭和職務是欽差正使總兵太監;航海部分:航海業務、修船的、預測天氣的等;外交貿易部分:外交禮儀的、進行貿易的、聯絡翻譯的;後勤保障部分:管理財務的、後勤供應的、起草文書的、醫務人員等;軍事護航部分:負責航行安全和軍事行動的. 從對鄭和船隊人員組成研究,編制是完善的、嚴密的,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豐富航海經驗,確保鄭和下西洋的實現. 【發展海外貿易】 鄭和下西洋發展的海外貿易包括朝貢貿易,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 鄭和作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會當地國王或酋長,同他們互贈禮品,向他們表示通商友好的誠意。鄭和還同各國商民交換貨物,平等貿易,購回當地的特產象牙、寶石、珍珠、珊瑚、香料等。 【航海裝備-寶船】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44丈4尺,寬18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摺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記:「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 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有五種類型的船舶。第一種類型叫"寶船"。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載重量八百噸。這種船可容納上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它的體式巍然,巨無匹敵。它的鐵舵,須要二,三百人才能舉動。第二種叫"馬船"。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第三種叫"糧船"。它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第四種叫"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第五種叫"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可見,鄭和所率領船隊的船隻,有的用於載貨,有的用於運糧,有的用於作戰,有的用於居住。分工細致,種類較多。我們可以說,鄭和的船隊是一支以寶船為主體,配合以協助船隻組成的規模宏大的。 肯定派 認為明史基本上正確,因為南京靜海寺鄭和殘碑所記「兩千料海船」,不是「寶船」,而是較小的「戰座船」。 對南京鄭和造船廠的考古,發掘出一根約15米長的舵,和明史所述寶船大小相符。 南京鄭和造船廠的船塢寬可容20丈。 伊本白圖泰(ibn Battuta)(1304-1377)游記中早已紀錄中國巨大的12張帆可載千人的海船。白圖泰的紀錄可作為12帆載千人的寶船的旁證。 質疑派 認為木材強度有限,過大的船體無法保證水密性,難以做長時間的航行。 根據南京靜海寺鄭和所立殘碑記載,鄭和首次出海寶船為「兩千料」,根據他們推論,摺合長約為長十五到二十丈,寬六到八丈左右。載重量約為五千噸。 至今未有人復制能夠實際航行的44丈「寶船」。目前復制中的寶船多採用質疑派的說法。 即便採用質疑派的說法,鄭和寶船仍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航海技術】 根據《鄭和航海圖》,鄭和使用海道針經(24/48 方位指南針導航)結合過洋牽星術(天文導航),在當時是最先進的航海導航技術。鄭和的船隊,白天用指南針導航,夜間則用觀看星斗和水羅盤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於對船上儲存淡水、船的穩定性、抗沉性等問題都作了合理解決,故鄭和的船隊能夠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險惡條件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很少發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約定方式懸掛和揮舞各色旗帶,組成相應旗語。夜晚以燈籠反映航行時情況,遇到能見度差的霧天下雨,配有銅鑼、喇叭和螺號也用於通訊聯系。 體現鄭和下西洋航海技術,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天文航海技術 中國很早就可以通過觀測日月星辰測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鄭和船隊已經把航海天文定位與導航羅盤的應用結合起來,提高了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度,人們稱「牽星術」.用「牽星板」觀測定位的方法,通過測定天的高度,來判斷船舶位置、方向、確定航線. 這項技術代表了那個時代天文導航的世界先進水平. 2、地文航海技術 鄭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術,是以海洋科學知識和航海圖為依據,運用了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等航海儀器,按照海圖、針路簿記載來保證船舶的航行路線.航行時確定航行的線路,叫作針路,羅盤的誤差,不超過2.5度. 3、《鄭和航海圖》 《鄭和航海圖》得以傳世,多虧明代晚期作者茅元儀收錄在《武備志》中.原圖呈一字形長卷,收入《武備志》時改為書本式,自右而左,有圖20頁,共40幅,最後附「過洋牽星圖」二幅.海圖中記載了530多個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個,最遠的東非海岸有16個.標出了城市、島嶼、航海標志、灘、礁、山脈和航路等.其中明確標明南沙群島(萬生石塘嶼)、西沙群島(石塘)、中沙群島(石星石塘),1947年民國政府內政部以鄭和等命名南海諸島礁,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 《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該圖與同時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蘭海圖相比,《鄭和航海圖》制圖的范圍廣,內容豐富,雖然數學精度較其低,但實用性勝過波特蘭海圖.英國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一書中指出:關於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問題,米爾斯(Mills)和布萊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細的研究,他們二人都很熟悉整個馬來半島的海岸線,而他們對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作出了很高的評價. 鄭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國先進航海科技光輝,表現了中國古代人的偉大智慧,從而創造了鄭和下西洋的偉大航程.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這些記載都代表了中國的航海探險的高峰,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80幾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 在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還有有許多超出於航海之外的解讀。「鄭和時代的中國,則是真正承擔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強大卻不稱霸,播仁愛於友邦,宣昭頒賞,厚往薄來。 鄭和檔案被毀之謎:據《殊域周咨錄》記載,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鄭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憲宗成化年間,皇上下詔命兵部查三保舊檔案,兵部尚書項忠派官員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車駕朗中劉大夏事先藏起來。項忠追問官員,庫中檔案,怎麼能夠失去?當時在場的劉大夏說「三保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萬計,就算取得珍寶有什麼益處?舊檔案雖在,也當銷毀,怎麼還來追問?」。 《鄭和出使水程》應當包括大量原始資料,如皇帝敕書、鄭和船隊的編制、名單、航海日誌,賬目等。大批鄭和檔案究竟有沒有被劉大夏銷毀,至今仍然是個謎。大批鄭和檔案失蹤,給鄭和研究帶來很大的困難和限制。 鄭和發現美洲論:在2002年出版的暢銷書《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中,前英國皇家海軍潛水艇指揮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鄭和船隊的分隊曾經實現環球航行,並早在西方大航海時代之前便已發現美洲和大洋洲的論點。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倫敦的格林威治國家海事博物館同時展出一張1763年繪制的附註有永樂16年(1418年)的中國航海地圖。該中國航海地圖有詳細的航海區域,以及繪畫美洲、歐洲、非洲的的輪廓。除此以外,該圖更附有對美洲土著(膚色黑紅、頭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膚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製品)的描術。唯一缺憾是該航海地圖中沒有不列顛島的記載。 根據該地圖的收藏家中國律師劉剛稱,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從一個上海商人處購得該地圖,並且因為讀過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而得知該航海地圖的歷史重要性及意義。

③ 中國海軍驅逐艦那年訪問美國的

1997年2月20日中國海軍驅逐艦訪問美國。
這是中國海軍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歷史時刻——由「哈爾濱」號導彈驅逐艦、「珠海」號導彈驅逐艦和「南昌」號綜合補給船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艦艇編隊應邀前往美國、墨西哥、秘魯和智利等四國五港進行友好訪問,開始了人民海軍走向世界的劃時代遠航。這是自500多年前鄭和下西洋、中華民族有史以來首次環繞太平洋的洲際遠航,是中國航海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是人民海軍在20世紀末的一個偉大壯舉。
中國軍艦首次橫跨太平洋到達美國本土,在美國掀起了一股中國熱當年3月21日上午9時,3艘中國軍艦緩緩駛入了美國本土聖迭戈海軍基地軍港。港內所有停靠的軍艦都掛上了滿旗,都拉響了汽笛,都有身穿禮服的美國水兵在站坡致意。美國本土第一次迎來了來訪的中國人民海軍的軍艦,西方世界第一次為中國軍艦的來訪而奏響了《義勇軍進行曲》。中國軍艦第一次敲開了西方國家的大門,中國人民海軍810名官兵第一次踏上了美國本土,一股中國熱立即席捲美國西海岸,席捲了聖迭戈海軍城。50000多名美國市民湧向聖迭戈港,爭相目睹中國軍艦的風采。
當時出訪的海軍戰艦,都是「中國造」。「哈爾濱」艦是中國當時最先進的導彈驅逐艦。該艦具有先進的指揮控制、導航通信、武器裝備系統,被譽為「中華第一艦」。該艦入列後,參加了東南沿海實兵演習等重大軍事行動,具有環球航行的能力。「中國牌」的戰艦出訪美國,是一次揚我國威軍威的壯舉。

④ 建國以後,中國軍艦何時訪問過日本

2007年11月28日是首次。

中日艦艇互訪事項,在2000年,時任日本首相的森喜朗與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達成了軍艦互訪共識,但是由於後來當時的小泉純一郎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直到2007年的福田內閣期間,才得以實現。

中國導彈驅逐艦「深圳」號於2007年11月28日抵達東京晴海埠頭,對日本進行為期4天的友好訪問。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艦艇首次訪問日本,也是中國艦艇相隔110多年後的訪日,而作為回訪,日本海上自衛隊「細波」號驅逐艦在2008年6月19日上午9時從廣島縣吳市軍港啟程。

前往中國湛江友好訪問,這也是日本自衛隊艦艇首次訪華,而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鄭和」號訓練艦在2009年11月5日抵達日本廣島縣,對日本進行為期4天的友好訪問。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二次派軍艦訪日,2011年12月19日本海自「霧雨」號護衛艦訪問青島。

(4)海軍出國訪問過哪些國家擴展閱讀:

10年後再次造訪:

應日方邀請,經中央軍委批准,2019年10月7日上午,東部戰區海軍某驅逐艦支隊太原艦從舟山某軍港啟航,赴日本參加由日本海上自衛隊舉辦的國際艦隊閱艦式活動。10日到達日本, 在日本神奈川橫須賀新港,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

中國駐日本大使孔鉉佑及使館武官等、華僑華人、中資企業代表、在日媒體、日本海上自衛隊橫須賀地方總監渡邊剛次郎(中將級別)及日本自衛隊官兵、吹奏樂隊等參加歡迎儀式,孔鉉佑大使、渡邊剛次郎總監及中國東部戰區海軍某驅逐艦支隊副支隊長宮元鑫大校在歡迎儀式上致辭。

⑤ 清朝軍艦訪問日本的情況

中國也這樣囂張過,也曾擁有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但我想說的重點不在這里。

在定、鎮遠停泊長崎期間,為了顯示船堅炮利,曾邀日本艦長上船參觀。東鄉平八郎也是受邀請者。而這個賊眉鼠眼的傢伙下船後卻宣稱,日本一定可以打敗中國海軍,因為他看到有水兵在炮管上曬衣褲。而且不說漫長的談判使「定遠」諸艦羈留長崎港,讓日人評頭品足,艦只進入外國船塢維護,一切明露,連艦底都展示出來,還有什麼秘密可言;對早以征韓、征清為興國途徑,並采擴展海軍去實施此方策的日本來說,長崎事件無異是天賜的宣傳良機。只要國民留意中國擁有兩艘新的鐵甲巨艦和同意日海軍並無力足一拼的艦只,增添新艦和推售海軍公債便易於進行。到了1886年夏,經過幾次建艦和籌款方案的爭議,日海軍已領到建艦專款。「定遠」等四艦就在這段時間開抵長崎,且又鬧出事件,豈非送給日本大肆宣傳的機會和謀建特種艦只的借口!?隨後,專為擊毀「定遠」、「鎮遠」而籌策的三艘就是合稱為三景艦的「嚴島」、「松島」、「橋立」逐年建造完畢。

1894年的黃海大戰我不類敘,我只想告訴大家,時至今日,定遠艦舵輪還長年在日本長崎哥拉巴公園(Glover Garden)展出,鎮遠艦船鍾現仍陳列於日本粟島海員學校內羞辱中國人。不要以為囂張是好事,如果像清政府那樣腐敗積苛還要囂張的話,最後受辱的只會是自己。因此,通過長崎事件的認識,我贊同中國現在韜光養晦、忍辱負重的國策。我們出頭的時日在將來,而不是正在發展的現在。

⑥ 1997中國軍艦訪美歷程

1997年上半年,中國海軍艦艇編隊出現在東南亞和美洲等地,在國際上掀起了一股"中國軍艦熱"。中國海軍同時派出兩支艦艇編隊,分別出訪東南亞3國和美洲4國。所到之處,人們無不為中國海軍的風采所傾倒。

1997年北京時間3月22日(美國東部時間21日),對中國海軍來說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這一天,由"哈爾濱"號導彈驅逐艦、"珠海"號導彈驅逐艦和"南倉"號綜合補給船組成的中國海軍艦艇編隊抵達美國"海軍之城"聖迭戈。

海軍艦艇隊這次對美國的訪問航程達到8000海里,航行時間近1個月(此次出訪美洲四國共歷時四個月),而且要橫穿風大浪急、隨時會遭遇惡劣天氣的太平洋,這些無論對中國海軍艦艇的各項指標,還是對海軍官兵的素質技能來說都是一次考驗。

參加出訪的海軍官兵們心裡都明白,為了祖國的榮譽和人民的重託,這次訪問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中國海軍不愧是一支功底過硬的部隊。20多天的航程,艦艇起伏於水天一色、風急浪大的太平洋上,官兵們身體雖多了幾分辛苦,但心裡卻充滿了無比的自豪。海軍軍艦頂著七八級的海風、五六米高的大浪,在編隊指揮員王永國中將的指揮下,官兵們各就各位,各司其職,精心操作,保證了航行的安全。艦上裝備的先進的自動化指揮系統和其它完備精良的裝備,更是保證了航行的萬無一失。

這是中國海軍艦艇編隊首次訪問美國本土。這次訪問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一次普通的海軍訪問本身所具有的意義。我海軍艦艇編隊作為中國人民和軍隊的使者,跨越大洋,帶去了中國人民和軍隊對美國人民和軍隊的友好情誼。

在聖迭戈市訪問的幾天里,兩國海軍進行了愉快而坦誠的交流。我海軍"哈爾濱"號導彈驅逐艦艦長吳洪樂上校率官兵登上美導彈驅逐艦"瓊斯"號參觀。官兵們仔細觀看了艦上的導彈、火炮、雷達等武器裝備,詢問了軍艦的航速、武器的威力、官兵的生活等情況,主人一一友好作答。因為彼此是同行,交談十分投機。接著,官兵們又來到美軍"星座"號航空母艦參觀,乘升降平台,登上高高的飛行甲板。

中美兩國海軍官兵在交流中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友誼。在美麗的聖迭戈海灘上,兩軍官兵在悅耳的美國鄉村音樂的伴奏下一同野餐,舉行了沙灘排球賽。雙方拔河比賽十分有趣,由於美海軍官兵較少進行這項活動,出了不少洋相,大家發出陣陣笑聲。

美國海軍官兵也興致勃勃地登上中國軍艦參觀。他們翹起大拇指:"中國海軍訓練有素!中國軍艦漂亮!"

中國海軍艦艇編隊訪問美國本土,最高興的莫過於廣大華僑了。祖國的海軍艦艇編隊要到美國來的消息早已傳遍美國各地。編隊到達聖迭戈後,華僑們更是奔走相告,從四面八方湧向聖北島海軍碼頭。3月22日,3艘乳白色的中國軍艦在美國海軍"喬治?菲利浦號"軍艦的引導下,徐徐駛進聖迭戈港內。當軍艦映入人們的眼簾的時候,聖迭戈港一片歡騰。

岸上,來自全美各地的華僑、華人以及當地的美國市民打著"熱烈歡迎中國海軍艦艇編隊訪問美國"的大幅標語,舞動著中美兩國國旗和鮮花,向中國海軍官兵問候致意。鮮艷的五星紅旗、火爆的獅子舞,伴隨著熱情的歡呼聲,碼頭上變成一片歡樂的海洋。

下午是參觀中國軍艦的時間。中午11點多,在碼頭上等候參觀的隊伍已經排成了近2000米的長龍。隊伍中有各種膚色和各種不同年齡的美國公民,有許多人還專程從加利福尼亞中部的洛杉磯和北部的舊金山趕來,甚至還有從東部乘飛機趕來的。由於排隊的人太多,艦上的擴音器不得不提醒參觀者加快腳步,每天下午的參觀時間也不得不一再往後延長。

到23日,參觀中國軍艦的人數已達5萬人次。基地的美國海軍負責公共關系的軍官說,這種盛況在基地的歷史上還從來沒有出現過 。到中國軍艦上參觀過的美國人都說,中國軍艦干凈整潔、氣派不凡,比他們想像的要漂亮、先進得多;對於中國的水兵,他們則稱贊"很守紀律"、"很有專業素養"。

⑦ 中國海軍艦艇訪問俄羅斯記錄

http://www.ce.cn/xwzx/mil/junmore/200708/28/t20070828_12699883_1.shtml
中國海軍艦艇編隊訪問俄羅斯聖彼得堡

1994年5月17日至20日,訪問俄羅斯。
1995年8月31日至9月3日,訪問俄羅斯。
1996年7月26日至30日,訪問俄羅斯
2000年9月17日至29日,訪問俄羅斯。

⑧ 海軍第26批護航編隊對英國的友好訪問結束了嗎

當地時間10月7日下午15時(北京時間7日22時),海軍第26批護航編隊圓滿結束對英國的友好訪問,駛離泰晤士河。

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國防武官蘇廣輝少將和英國東英格蘭海軍司令部司令艾爾福德准將,以及英國海軍官兵代表、我駐英使館工作人員、華人華僑、中資機構代表等上百人到碼頭為編隊送行。

與此同時,編隊官兵參觀了英海軍艦艇、朴茨茅斯港老船塢和英國海軍歷史博物館,還與英海軍舉行了人道主義救援減災研討會和足球友誼賽等活動,進一步加深了中英海軍之間的了解和友誼。此外,數十名英國軍隊將領和各國駐英武官受邀參加了編隊甲板招待會,上千名華人華僑和當地民眾在艦艇開放日期間登艦參觀,充分展示了中國海軍開放自信的良好形象。英國國防副參謀長戈登·麥辛傑上將在參觀黃岡艦時對我艦艇性能和管理水平給予了高度評價,並表示軍艦互訪是加深中英兩軍了解和互信的有效途徑,相信此次訪問一定能夠進一步促進彼此間的交流,不斷深化兩軍共同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事業中的合作。

⑨ 鄭和第一次遠航到過哪些國家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 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鄭和在公元1414年(永樂十二年)由非洲帶來長頸鹿。沈度《瑞應麒麟頌》的附圖,由明宮廷畫師所繪。

下『西洋』的定義:明朝初期以婆羅(Borneo)/汶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
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
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
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船隊編制】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

1、人數眾多,組織嚴密

鄭和下西洋船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擔負的任務,採用軍事組織形式組建的.

首先,人數多

鄭和下西洋的人數,史料上有明確記載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

第二次:27000人

第四次:27670人

第七次:27550人

我們可以初步判斷:鄭和每次下西洋人數在27000人以上.約明朝軍隊5個衛,每個衛5000-5500人;從現在看到的《武職簿》,主要是來自沿海衛所.當時西方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航海的人數:分別在90-1500人之間;170多;265人.我這里不是單純地談數量,而是說明一個科學道理,航海人數的多少,反映了一種實力,尤其是在古代社會,它需要各方面物質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隊編制. 根據我們海軍專業人員多年研究,鄭和船隊由舟師、兩棲部隊、儀仗隊三個序列編成.舟師就是現在的艦艇部隊,基本單位戰船,它們被組成編隊,叫前營、後營、中營、左營、右營;兩棲部隊用於登陸行動;儀仗隊擔任近衛和對外交往時的禮儀,庄嚴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務,鄭和船隊人員主要有五個部分:指揮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貿易部分、後勤保障部分、軍事護航部分.指揮部分:整個船隊的中樞,對航行、外交、貿易、作戰等進行指揮決策.鄭和職務是欽差正使總兵太監;航海部分:航海業務、修船的、預測天氣的等;外交貿易部分:外交禮儀的、進行貿易的、聯絡翻譯的;後勤保障部分:管理財務的、後勤供應的、起草文書的、醫務人員等;軍事護航部分:負責航行安全和軍事行動的. 從對鄭和船隊人員組成研究,編制是完善的、嚴密的,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豐富航海經驗,確保鄭和下西洋的實現.

【發展海外貿易】
鄭和下西洋發展的海外貿易包括朝貢貿易,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
鄭和作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會當地國王或酋長,同他們互贈禮品,向他們表示通商友好的誠意。鄭和還同各國商民交換貨物,平等貿易,購回當地的特產象牙、寶石、珍珠、珊瑚、香料等。

【航海裝備-寶船】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摺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記:「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

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有五種類型的船舶。第一種類型叫"寶船"。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載重量八百噸。這種船可容納上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它的體式巍然,巨無匹敵。它的鐵舵,須要二,三百人才能舉動。第二種叫"馬船"。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第三種叫"糧船"。它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第四種叫"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第五種叫"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可見,鄭和所率領船隊的船隻,有的用於載貨,有的用於運糧,有的用於作戰,有的用於居住。分工細致,種類較多。我們可以說,鄭和的船隊是一支以寶船為主體,配合以協助船隻組成的規模宏大的。

肯定派
認為明史基本上正確,因為南京靜海寺鄭和殘碑所記「兩千料海船」,不是「寶船」,而是較小的「戰座船」。
對南京鄭和造船廠的考古,發掘出一根約15米長的舵,和明史所述寶船大小相符。
南京鄭和造船廠的船塢寬可容20丈。
伊本•白圖泰(ibn Battuta)(1304-1377年)游記中早已紀錄中國巨大的12張帆可載千人的海船。白圖泰的紀錄可作為12帆載千人的寶船的旁證。

質疑派
認為木材強度有限,過大的船體無法保證水密性,難以做長時間的航行。
根據南京靜海寺鄭和所立殘碑記載,鄭和首次出海寶船為「兩千料」,根據他們推論,摺合長約為長十五到二十丈,寬六到八丈左右。載重量約為五千噸。
至今未有人復制能夠實際航行的四十四丈「寶船」。目前復制中的寶船多採用質疑派的說法。
即便採用質疑派的說法,鄭和寶船仍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航海技術】
根據《鄭和航海圖》,鄭和使用海道針經(24/48 方位指南針導航)結合過洋牽星術(天文導航),在當時是最先進的航海導航技術。鄭和的船隊,白天用指南針導航,夜間則用觀看星斗和水羅盤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於對船上儲存淡水、船的穩定性、抗沉性等問題都作了合理解決,故鄭和的船隊能夠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險惡條件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很少發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約定方式懸掛和揮舞各色旗帶,組成相應旗語。夜晚以燈籠反映航行時情況,遇到能見度差的霧天下雨,配有銅鑼、喇叭和螺號也用於通訊聯系。

體現鄭和下西洋航海技術,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天文航海技術

中國很早就可以通過觀測日月星辰測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鄭和船隊已經把航海天文定位與導航羅盤的應用結合起來,提高了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度,人們稱「牽星術」.用「牽星板」觀測定位的方法,通過測定天的高度,來判斷船舶位置、方向、確定航線. 這項技術代表了那個時代天文導航的世界先進水平.

2、地文航海技術

鄭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術,是以海洋科學知識和航海圖為依據,運用了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等航海儀器,按照海圖、針路簿記載來保證船舶的航行路線.航行時確定航行的線路,叫作針路,羅盤的誤差,不超過2.5度.

3、《鄭和航海圖》

《鄭和航海圖》得以傳世,多虧明代晚期作者茅元儀收錄在《武備志》中.原圖呈一字形長卷,收入《武備志》時改為書本式,自右而左,有圖20頁,共40幅,最後附「過洋牽星圖」二幅.海圖中記載了530多個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個,最遠的東非海岸有16個.標出了城市、島嶼、航海標志、灘、礁、山脈和航路等.其中明確標明南沙群島(萬生石塘嶼)、西沙群島(石塘)、中沙群島(石星石塘),1947年民國政府內政部以鄭和等命名南海諸島礁,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

《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該圖與同時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蘭海圖相比,《鄭和航海圖》制圖的范圍廣,內容豐富,雖然數學精度較其低,但實用性勝過波特蘭海圖.英國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一書中指出:關於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問題,米爾斯(Mills)和布萊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細的研究,他們二人都很熟悉整個馬來半島的海岸線,而他們對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作出了很高的評價.

鄭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國先進航海科技光輝,表現了中國古代人的偉大智慧,從而創造了鄭和下西洋的偉大航程.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這些記載都代表了中國的航海探險的高峰,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80幾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
在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還有有許多超出於航海之外的解讀。「鄭和時代的中國,則是真正承擔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強大卻不稱霸,播仁愛於友邦,宣昭頒賞,厚往薄來。

鄭和檔案被毀之謎:據《殊域周咨錄》記載,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鄭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憲宗成化年間,皇上下詔命兵部查三保舊檔案,兵部尚書項忠派官員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車駕郎中劉大夏事先藏起來。項忠追問官員,庫中檔案,怎麼能夠失去?當時在場的劉大夏說「三保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萬計,就算取得珍寶有什麼益處?舊檔案雖在,也當銷毀,怎麼還來追問?」。
《鄭和出使水程》應當包括大量原始資料,如皇帝敕書、鄭和船隊的編制、名單、航海日誌,賬目等。大批鄭和檔案究竟有沒有被劉大夏銷毀,至今仍然是個謎。大批鄭和檔案失蹤,給鄭和研究帶來很大的困難和限制。

鄭和發現美洲論:在2002年出版的暢銷書《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中,前英國皇家海軍潛水艇指揮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鄭和船隊的分隊曾經實現環球航行,並早在西方大航海時代之前便已發現美洲和大洋洲的論點。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倫敦的格林威治國家海事博物館同時展出一張1763年繪制的附註有永樂16年(1418年)的中國航海地圖。該中國航海地圖有詳細的航海區域,以及繪畫美洲、歐洲、非洲的的輪廓。除此以外,該圖更附有對美洲土著(膚色黑紅、頭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膚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製品)的描術。唯一缺憾是該航海地圖中沒有不列顛島的記載。 根據該地圖的收藏家中國律師劉剛稱,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從一個上海商人處購得該地圖,並且因為讀過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而得知該航海地圖的歷史重要性及意義。
鄭和航行前後達28年,他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到一地,鄭和贈給各國國王厚禮,以示友好,船隊帶去絲綢、瓷器、銅鐵器、金銀和其他手工業品交換當地特產。隨行官員隨時記錄見聞。回航時,各國派使同來,贈珍寶特產給明皇帝,並與中國商人交換。友好的交往,擴大了貿易,也增進了了解。鄭和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使命,南洋等地的人民一直紀念這位和平友好的使者,在一些城市裡,至今還保有紀念鄭和的寺廟和勝跡。鄭和七次遠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歐洲航海家哥倫布、華哥達·伽馬的海上活動,都比鄭和晚得多,他們幾次航行,人數在100人左右,船隻三、四艘,噸位最大的僅120噸。在航程、規模、組織等方面,鄭和都超過這幾個歐洲航海家。

⑩ 簡述2001年中國海軍訪問歐洲四國

10月17日,我海軍艦艇編隊圓滿完成出訪德、英、法、意等歐洲四國的任務,開始返航回國。在人民海軍的遠航出訪史上,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遠航。

近代中國人第一次看見軍艦,是西方列強的炮艦,留下的是恥辱的記憶。新中國成立後,贏得了獨立和尊嚴的中國人民,第一次以主人的身份接待來自海上的外國朋友。在西方國家中,法國海軍於1978年第一次派軍艦訪華。至今,法、英、德、意四國已19次派出32艘軍艦訪問了我國的上海和青島。

如今,我海軍官兵第一次駕駛國產現代化軍艦,遠涉重洋到歐洲國家去做客。踏上陌生的歐洲土地,見到的是一張張友善和熱情的面孔。

德國威廉市是一個只有幾萬人口的寧靜小鎮,平時只見街道上到處停著汽車,很少見到行人。中國軍艦的來訪給這里帶來了少有的熱鬧氣氛。市區離海軍基地尚有一段路程,我軍艦安排當地市民參觀的那一天,足有上千人來參觀。許多人在「深圳」艦舉辦的「錦綉中華」圖片展前駐足觀看。

9月26日上午,德國不來梅州議會大廳里,議長舍爾夫正在主持議員們開會。當前來拜會的我編隊指揮員走進大廳時,議長宣布暫時休會,全體議員向我編隊指揮員一行鼓掌致意,熱烈歡迎中國軍艦和官兵到訪。

訪問歐洲四國期間,我海軍艦艇編隊以威武的艦容和官兵們的良好素質,增進了歐洲人民和海軍對中國的了解,並且贏得了尊敬。當我編隊連續航行32個晝夜,安全、准點抵達德國時,前來歡迎的德方軍政官員對中國海軍的遠洋航行能力贊嘆不已;英國海軍將領在致歡迎辭中也特別指出,對中國海軍艦艇編隊經過這么遠的航行,仍然保持良好的艦容,表示極為欽佩。在結束對法國的訪問前往義大利的途中,我海軍艦艇編隊戰勝持續兩晝夜的狂風惡浪,安全通過航海家視為畏途的大西洋著名風浪區比斯開灣,按計劃准點抵達義大利,更加贏得了法國和義大利海軍同行的敬佩。許多前來參觀的當地市民,得知這樣威武漂亮的軍艦是由中國自己製造的,無不對中國的發展和成就刮目相看。

面對中國海軍官兵所表現出的嚴明紀律,義大利拉斯佩齊亞市警察局長深有感觸地說:這里曾有不少國家的軍艦來訪,水兵們上了碼頭後,酗酒、鬧事,被警察送回艦上的事屢見不鮮。這次,中國軍艦530多人來訪,但沒有一名中國水兵給警察添過麻煩。